感悟式教学

2024-07-08

感悟式教学(精选12篇)

感悟式教学 篇1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要素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体悟。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具诗意和生命力。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 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散文,鉴赏文本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课堂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态、居住条件等方面入手,去感悟老王物质贫乏、身体残疾、饱经沧桑的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特点。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章中结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生活中总会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 ? 杨绛为什 么会有这 种责任感 呢?”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最终会悟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如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 学有所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结合文本写作背景,感悟教 学难点

文本阅读的难点,往往是作者独特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体悟,也是文本的情趣与理趣所在。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本读懂、读透其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进行感悟式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难点问题。

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在阅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语句时,很容易将李白定位为一个乐观自信、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他当时正身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这样一个写作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品味出《将进酒》深藏豪放飘逸外 表之下的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和渴望入世的急迫心情。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中国文人对生命价值求索的顿悟。

三、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感悟教 学疑点

学贵有疑。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敢于探究,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品味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词,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文章的精髓。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更符合琵琶自然属性的“声”或“音”,而是选择用不合场景的“语”字?面对这样的疑点,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意境,拓宽阅读思维模式, 洞悉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才能悉心品味出“语”字的妙处———这是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感受,在作者眼中,琵琶女演奏的不仅仅是琵琶乐曲, 更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声。

四、品味鉴赏文本语言,感悟文 本美点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的语言或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或朦胧隐晦,意蕴深远;或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这些文字往往在轻描淡写中饱含哲理,充满思辨,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美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感受、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开展感悟式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感悟式教学 篇2

新课改已进行了数年,很多学校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变以前的教案为 “学案”。但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如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如何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三、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五、练习巩固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教学模式

感悟式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时候,自然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时候,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即所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小学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很多:朗读、质疑、联想、破题、揣摩、比较、议论……本文仅对联想这一方法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内涵与特点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高效、合理教学模式,指的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指导,结合学习特点及学生个性特征,依托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或情景的感染以实现深入认知事物表面意义及领悟事物内涵。“感悟式教学”模式下,无论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还是教师单方面的启发或引导均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选择与感悟心理活动,具体体现为:感悟自然、感悟形象、感悟社会、感悟情感及感悟生活等多方面。

以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为例,其主要以“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及“实践、感悟、内化”等方面为核心内容,其中“以学生为本”指的是普通的教学理念,要求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构建起相互信任关系;“以生活为源”要求全面贯穿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原则;“实践、感悟、内化”主要体现于语文学习过程及语文教学方法两方面,着力于语文学习过程视角看,语文学习的过程即为实践、感悟及内化之间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着力于语文教学方法视角看,语文教学应切实做到注重实践、注重感悟及注重内化。

二、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与“有意义的学习”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其中“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要求始终以学习者为重心,即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而“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发性、主动性。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多次强调:“发现为教育儿童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他指出:“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儿童难以单独发现事物,此时则需要借助教师或教师所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为此,笔者认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核心在于倾向于以学生自主发现为主的学习方式,抵制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模式,鼓励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式地发现知识。感悟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感悟知识。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实质上是由学习者依托必要的学习资料,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理论还明确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

三、感悟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策略

(一)注重阅读引导,加大语言实践力度

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载体,既为一门学科又是一项依托反复实践得以掌握的技能。据《语文课程标准》之规定,应将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及语言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要求重视起“读”的重要性,通过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以感悟文章的内涵。而“语言实践”必须借助学习与阅读课文语言有关的语文知识、语言方法及语言技能予以实现。由于小学生认知感知及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所以需要教师将“多形式诵读法”引入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过程中,如此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对实现“感知全篇,领悟思路”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积极效应。

(二)師生心灵互动,诱发内心感悟

新课改教学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要求做到“师生心灵互动,诱发内心感悟”,“心灵互动”即情感的倾泻与心灵的互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的眼神、微笑及动作均要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切实构建起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诱发感悟”即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来,用心感悟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涵。

(三)激发生命交流,深化启迪内化

“生命交流”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尊重学生生命体验,又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背景下,教师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价值效应,准确掌握学生爱好及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课程内涵及外延,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笔者认为,“生命”课堂的教学应体现为“活的教学”、“有生命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发挥师生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

(四)开拓学习乐趣,催进学习积极性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关键在于让小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初级阶段,其好胜心较强,渴望自我表现,让别人肯定自身价值,所以学校可结合小学生这类特点为小学生塑造一个展示平台,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并肯定小学生的价值,从而让小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激励小学生更加努力、积极开展语文学习。如对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时,可创设“小小播音员拼音”活动;对小学生任读能力评价时,可创设“古诗拼读”活动;对“写话”项目评价时,教师可从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写作,之后从中筛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栏目展示,既能激励小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开展写作活动,又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其他学生的优秀之处。

四、结论

由此可见,“感悟式教学”的特色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正确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子金. 导学感悟式语文教学[J].江西教育,2011(Z3).

[2]杨开贵. 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日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 篇4

一、语文教学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 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 这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的思考之后, 我的结论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语文教育 (特指母语) , 说到底是人的教育, 是以言立人。

言语涉及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言语生活教育中自然包含了生活的多个层面和内容。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同时, 也在进行言语生活教育所包含的多个生活层面和内容的教育。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 是言语生活教育;就其目的来说,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就其功能来说, 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热爱祖国语言, 感受中华文化, 扩大生活视野, 发展思维, 提高品德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个性, 培养健全人格等等。

我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概括在一起, 浓缩为三个词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在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教书;也是在滋养心灵——育人, 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成人;还是在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育中国人, 育现代中国人。

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让人更好地生活是人类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 它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和教学应以学生的美好生活 (它包括明天, 也包括今天) 为最终的价值体现。

语文教育最终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美好的言语学习生活——语文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言语生活的主体、语文学习的主人, 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 能动地发展自己, 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 否认了学生这个本体, 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是指人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生活”是人活出生命斑斓的色彩, 显示出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 体现出生命个体的非凡价值。“生活”是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 不是专指某一方面的活动 (如智力活动等) 。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言语生活、言语实践、言语学习过程。生活是教学过程的实质, 更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认识了这一点, 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语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在处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与生活割裂”的倾向, 即将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心灵生活割裂开来, 拉大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走封闭训练之路;另一种是“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倾向, 即把语文教学无限制地“贴近”生活, 甚至有意识地等同于日常生活。教师不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 不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然习得的状态, 一节课下来空热闹一场, 学生所获不多。这两种倾向, 前者否定了生活是语文教学之源, 后者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两种倾向最终都将导致语文教育的崩溃。

三、语文学习过程: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

“感悟式教学”认为学习中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感悟和内化。从学习过程上看, 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过去,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 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不符合人的语文学习实际, 而且会自然导致题海战术和封闭训练的出现。尽管后来, 这条线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 但仍然没有摆脱从知识到能力的线性学习思路。其实, 许多知识的掌握是在具备掌握这个知识的能力的条件下才完成的。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感悟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与感悟中, 慢慢地积淀、逐渐地获得, 最终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中去, 化为自己的言语生活能力。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言语实践过程、感悟过程和言语内化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并且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例如:叶圣陶先生在40年代赞许“吟诵”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这段话中, 学生的“吟诵”就是一种言语实践, 学生的“理智地了解”和“亲切地体会”就是学生在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言语,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就是学生对于言语的内化。这三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同时发生, 分不出你、我、他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经, 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感悟是纬, 经纬交错, 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学习过程的锦缎。在这个过程中, 对学生一切有用的东西, 言语知识、言语技能、言语方法, 以及精神、情感、思维、情绪、道德、伦理、意志、品质、人格、个性、文化、社会, 等等, 一点一滴地积淀在学生的内心, 不断地实践和感悟, 不断地积淀和运用,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的言语生活能力, 这应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说, 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过程。

四、语文教学方法论: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实践、感悟、内化这三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从方法论上说,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言语材料, 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言语的发展。言语实践的量很重要,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学生在课上读书的时间, 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量, 书面表达在规定时间里应达到的字数等等, 都应该按照要求落实。只有这样,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可能。

感悟是学生言语实践中内潜的部分。注重感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内在质量, 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成为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思考、品味、讨论等方式, 进入到课文言语的世界里, 感受课文言语的形象、意象、情境、情感、趣味、神韵, 领悟课文言语的意思、思想、道理, 领悟课文言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同时领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人与文、人与人的对话中倾听和欣赏他人, 发现并确认自己, 学习和享受交流。

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 言语学习的同时就在进行着言语内化。优秀的言语“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可以说, 没有言语的内化过程, 言语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内化过程中, 学生不是对课文言语进行原样的吸收, 而是在课文言语和教学活动的影响下, 对课文言语进行独具个性的改造、消化, 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言语结构, 最终形成自己的言语。有人认为, 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将课文言语变成自己的言语, 这是一种非人化的学习观。

语文教学中, 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将言语材料 (字、词、短语) 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 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自如; (2) 将优秀的言语作品 (古诗词以及精彩的白话句、段、篇) 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 提升言语品质, 补益情感与精神; (3) 将丰富的高品质的语文经历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充实到学生言语实践中, 提升言语技能。

注重内化的集中体现是言语生活能力的提高, 是人的心灵生活品质的提升。

五、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引导阅读、诱发感悟、指导练习

“感悟式教学”把“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它可以分解为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

引导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以读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诱发感悟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指导练习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效果的语文练习。“指导”是教师的事, “练习”是学生的事, 合起来是“指导练习”, 也就是语文训练。

关于指导练习策略,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情况下, 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训练成了语文课中的全部内容。如今,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淡化语文训练, 语文课上, 教师不敢向学生提出要求, 放任自流, 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这是两个极端, 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感悟式教学”认为, 语文课上,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 但同时应强调, 语文教学中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指导练习”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良好语文习惯的教学, 都需要实施指导练习策略。

六、对“注重感悟”的思考

“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就是心对心和心对物的发现以及在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 是“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又是“目击事物, 便以心击之”。“悟”是领悟, 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和思考。领悟因过程的长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渐悟和顿悟之分。感悟具有整体性、个体性、模糊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使处于同一情境, 由于每个人的心态、经历的不同, 感悟也会迥然不同。在语文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言语作品, 学生是用心灵的触须去触摸, 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 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心灵的体验, 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 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 领会课文的思路、内容、道理和表达方法。

“感悟”与“理解”相比, 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实质意义不同。前者是用心灵去触摸,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后者使用大脑进行概括和归纳等思维, 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二是达成渠道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外在的讲解、分析来达到, 可以由他人教会;感悟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 在自身体验中达成, 只能是学生自求得之, 别人是无法教给的。三是结果形态不同。理解可以用言语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而感悟则往往因人而异, 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这二者在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 背诵注重的是记忆;后来较长一个时期, 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 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应放弃理解, 同时应强调感悟, 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倾听, 用皮肤去接触,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 用全身心去探求课文言语的内涵, 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 由一元走向多元, 由片面走向整体, 由表面走向深入, 由封闭走向开放。感悟是学生心灵的律动、心灵的体操, 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

感悟式教学 篇5

台州中学 陈雅琴

摘要: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思想政治 教学 策略

高一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次综合探究课,让我印象颇深。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上课时我去观摩他们的活动,一切出乎我的意料。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次综合探究课的精彩之处。

场景一:

在清洁工的模拟应聘中,考官的问题涉及到职业的技能,还有对待职业的态度,应聘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是考官最终选择了一个面试状况似乎并不是特别突出的人,因为这个应聘者捡了一张考官预先放在进门处的餐巾纸。考官在最后的点评中赞赏了这位应聘者拥有清洁工必备的素质——细心。

场景二:

在模特的模拟应聘中,除了涉及专业的T台走秀表演,而且问了一些考验反应能力的问题。比如,在T台走秀时,不小心鞋跟断了,怎么办?衣服的拉链忽然开了怎么办?等等。

场景三:

在空姐的模拟应聘中,当考官问及应聘者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姿态是什么?有个应聘者回答是“微笑”。她说“微笑可以让乘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微笑在紧急状况时可以稳定乘客的情绪,更好地配合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考官还让应聘者展示了标准的微笑。

„„

这是《经济生活》中第二单元关于就业课题探究的一些片段选取。在这个模拟招聘会中,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就业不但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一种爱岗敬业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就业竞争的激烈,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从而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而最主要的是整个模拟招聘会的气氛很活跃,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这次模拟招聘了解了就业的现状和相关知识。这些效果都得益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改变了政治课堂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政治课堂。

一、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尊重学生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体验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2、符合人的学习规律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

人的学习过程分成左脑式学习和右脑式学习两类。左脑式学习就是我们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是指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熟记背诵;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力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和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右脑式学习重实践。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力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而靠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是不会忘记的,比如骑自行车、游泳等。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正是学生自身的实践,也就是右脑式的学习。

3、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而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机会,哲学则是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因此,政治学科归根结底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它的学习也应该是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进行的学习,这需要呼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体验式教学模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时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1)生活化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的创设,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政治课程中有一些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在理解中掌握知识。

(2)主体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指导者,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用心灵去领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体验式教学旨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无趣讨厌的事,而是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于生活的工具。体验式教学还可以使政治学科的理论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真正实践,让学生切身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1、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创造体验的氛围

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视听效果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

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无法想象贫困地区的艰苦生活,此时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当一幅幅关于贫困地区孩子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图片从他们眼前闪过时,当一个又一个环境破环和污染导致的沙尘暴和水资源污染的镜头出现时,他们惊呆了,沉默了,因为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相比,这些实在是难以想象。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心,他们咨询怎样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始思考环境问题该如何去解决,中国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不正需要这样的责任心吗?

2、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创造体验的机会

在政治教材中有综合探究的设置,基本上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环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问题,如专题讲座、辩论赛、演讲等,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经济生活》中有关于金钱观的讨论,到底如何去对待金钱呢?学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等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他们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查找资料,甚至要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把获得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出最能支持他们观点的材料,最后学生要把自己所拥有的材料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体验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荣誉感,提高道德境界。而这些情感教育,更多的是需要生活的体验,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比如,在汶川大地震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募捐等一些公益性活动,体验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通过生活的体验,有利于改变过去认为的“政治无用论”。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更贴近社会生活,学生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比如《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消费的影响因素、储蓄的相关知识等都可以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最后,希望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 徐薇

2、《中学政治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田凯

3、《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广东省从化市太平第二中学 叶伟胜

感悟式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感悟式;教学方案探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知识,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感悟式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老师的指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生的哲理,感受社会的温暖,同时能够给予他人帮助,懂得做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保留传统的优良品质:诚实、正直、勇敢、坚忍、节约、勤劳、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

一、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的教学中,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会出现自私的心理,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学会宽容、勇敢、坚强、活泼、开朗、自信,老师要在品德教学中,利用感悟式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更好地展示人生的光彩。

二、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的方案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的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感悟

小学生对生活缺乏知识和阅历,对于一些人物和事物,无法分辨是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判断,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是视频让其观看,使学生感悟后,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学习《美丽的生命》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植物生长的过程,乌龟、蝌蚪和各种小动物繁殖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与可贵,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接着,教师再讲授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通过教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先进的教学设备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憧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

(二)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感悟

知识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也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众多感触。例如,在学习《来自社会的爱》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带领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做一些公益活动,或是带学生做一些好人好事等先进事迹,让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幸福,最后教师再返回课堂,给学生讲授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好地进行感悟和体验,认可教师讲授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事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激励,更好地领悟生活中的真理,使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

(三)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感悟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表达自己感悟到的真理或是思想,通过大家在共同的讨论中各抒己见的过程,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具备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例如,在学习《诚信是金》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过学习内容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答,学生会在讨论中抒发自己感悟后的观点,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发言,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及时地给予指正和鼓励,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通过教师用合适的方式及言语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与方向,更好地将自己人生的船舵控制好,启航后的前方是一片光明。

小学品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一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道德思想的真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水准,教师采用了感悟式教学的模式,有效地达到了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品德课程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感悟中掌握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将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的规划,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李可苹.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4(02).

感悟式教学 篇7

关键词:教改,茶座式教学,感悟

所谓“茶座式”教学, 即学生分小组的形式, 以六至八人为一组, 围绕课桌相向而坐。这样如同茶座的座位形式称之为“茶座式”, 其优点在于学生能够更便捷、更畅快地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上的, 更多来自眼神的交会, 心灵与思想的碰撞。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探究与交流”等环节。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 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 孩子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得到放松, 并按照他们的个性敢说、敢想,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的观点, 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 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同样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 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宰。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学习状态,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效学习, 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

二、发展新的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的过程, 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 是思辨、审美的过程, 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 优化地运用这种阅读的心理因素,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文本, 学生要在自由阅读中培养能力, 提升语言素养, 从文本中汲取语言的精华, 提高表达水平。

写作永远是个性化的劳动, 是最有个性、最需要情感投入的。学生的写作不再是记忆的罗列和简单反复, 而是依靠积极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又经过立意选材、组织等一系列的程序后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观察, 身入生活, 心入生活, 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 逐步达到个性化创作的目的。学生积极主动观察与思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样学生的写作活动就会处于自觉活跃的状态, 自然会“下笔如有神”了。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我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 一人当小导游。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 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 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导游回答须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这样的表演, 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三、学习方式重熏陶、感染、体验、感悟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强调“经历”, 强调“感悟”。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角度讲, 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个激发生命力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当然, 要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 仅仅有教师细致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大胆质疑问难,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疑难。

感悟式教学 篇8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点

简而言之, 感悟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以内化为宗, 以引导感悟为教学活动特征的一种语文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文本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教学经常将一篇文章进行肢解, 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考试时也是断章取义, 破坏了整体意义和美感, 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人文熏陶的功能。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境、思想、情感等没有感受和领悟过, 只能死记硬背, 教学效率低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 都不可能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当然,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可点拨学生选取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作为感悟点, 但一定要基于整体的把握。

2. 阅读个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 每个人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阅读是读者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的精神遭遇。既然是遭遇, 就不会有标准答案, 有时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阅读考试时, 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只要这个理解不牵强附会。

3. 学习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长期以来, 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给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思路, 限制学生的思考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 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无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规律、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的教学将造成主体错位, 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 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 而与自己无关, 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教育内化”?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 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 这是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 而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二、感悟式教学实施策略

要实施感悟式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感受的前奏。叶圣陶先生曾对吟诵 (读) 大加赞赏:“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读分两种:默读和朗读。先默读后朗读。“先默读”是因为文章需要潜心揣摩品味。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后朗读”是要体现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鲁迅的杂文与朱自清的散文, 那是完全不同的语气、风格。朗读时要求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但是“有感情”是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的, 要防止矫揉造作。摒弃齐读, 因为齐读压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读, 尤其是名篇, 更要反复读, 才能品出个中味。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学生默读一遍, 他们说这是范仲淹给友人树功德碑, 再读则感受到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 三读才体会到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2. 视听

中学生的感情日益丰富, 感性认识还是占主导地位。为了诱导学生感悟作品, 可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 让学生用眼睛去关注,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这样, 语文学习就告别抽象走向形象, 由片面走向立体。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相关的音像制品是语文课程资源, 要积极开发。在2010年中央电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赈灾晚会上, 众明星朗诵的诗歌《在一起》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诗歌本身写得并不很好, 另外众明星的朗诵水平也参差不一, 但演出效果如此之好, 背景音乐和视频功不可没。可见, 音像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适时播放满文军《懂你》这首歌的MV。视频中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感人画面、孩子们长大离去时母亲依依不舍地沿铁路追赶的镜头……一下子就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 对“背影”的理解水到渠成。

3. 写作

当前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没话说, 写出来的东西看不到个性甚至人性。这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在写作文之前, 教师就定下种种规矩, 再加上刻意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使得写作与生活脱离太远, 学生养成了抄范文、编故事、做“八股”的恶习。感悟式教学要求正视作文教学规律, 首先促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的初级阶段, 鼓励学生以生活为源, 不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不管立意高低, 甚至不顾标点符号, 随着自己的意识流一泻千里。让学生的思想经常像脱缰的野马般奔放,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体验和思考。随意写阶段取得成效后再规范修改, 先放后收。这样, 既能让学生享受写作的畅快, 又能保持文章的个性, 符合写作规范。考试时减少命题作文, 提倡材料感悟作文, 不拘格式, 这也是现在中考和高考的趋势。

4. 演练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言语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 语文教学才有生命的活力, 学生才觉得语文学习有乐趣。在语文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改编、应用。如办墙报校刊、文艺演出、作文竞赛、文学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体验合作与应用成功的喜悦。例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让学生改编成话剧;教学《安塞腰鼓》时观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练习打鼓, 学生的表演可圈可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言语结构,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文字惟有“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成为自己的言语, 语文教育才算到位了。

感悟式教学 篇9

1. 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例学《客至》, 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

4.举一反三,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为使教学更加完美, 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 尽量不漏多余, 不旁逸斜出。

经过精心准备,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预设的步骤顺利进行, 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 我预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作的理解, 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 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 图文并茂, 再配上一首古典音乐,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 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会是“一样”, 然后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 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 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 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设的步骤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自我反思和与教研组同仁们共同探讨后我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

1.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在想自己怎样讲会更精彩, 更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成为被我设计的对象, 从我的理解、我课堂教学的需要角度去设计学生的活动, 看似很严谨的教学环节, 其实成了精心设计的“套”, 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套”里钻,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这样做显然本末倒置了, 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体,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

2.课前在图片的选择上, 选得不精当, 图片中的水呈现灰绿色, 没有生机。学生看了当然会说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果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 在图片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比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图, 而是让学生从同是以水为主题的几幅图片中选择认为与诗意最接近的并解释自己这样选的原因, 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大, 而且在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升了诗歌本意的理解。

3. 课后细细推敲自己在课堂

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的解释, 虽然与诗歌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吻合, 但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解释, 还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之所以说“不一样”, 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一个风景幽雅的、万物皆绿的图景。这说明他们恰恰没有完全依据诗句加以描绘, 没有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皆”, 如果自己顺势抓住关键字引导,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画面中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知道“咬文嚼字”对诗歌学习的重要性, 更能让他们对这一鉴赏方法记忆犹新,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这一节有近二十几位老师

听课, 学生勇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体现出学生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求真的精神, 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点, 我们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其主体性, 而不应该抹杀。

在课堂上, 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会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在我看来, 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败笔, 只要我们把握时机, 临危不乱, 相信一定能够进行巧妙的转化, 从而为课堂添光加彩, 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发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其实是自己备课中对学生学法不够重视所导致的, 使我更加认识到“备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如何备好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当然, 备好学生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思想认识的了解, 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发生在这次教学中的“意外”使我积累了一份珍贵的经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意外是好事, 是课堂的生成点, 是好课的亮点。所以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 正视意外、善待意外, 给意外正名、给意外喝彩、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意外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 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 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 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感悟式教学 篇10

那何为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通过问题或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认识、发现知识, 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贯彻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法, 而采取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告别“一言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 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 结果是老师口干舌燥很累, 学生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很烦, 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 缺乏思考、理解知识的空间, 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 达不到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

新一轮教改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 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

作为政治课教师, 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更应该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 要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尤其是允许反驳与争议。

(二)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导,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有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甚至提起来不着边际, 这时老师不要喝斥、批评, 要正确引导, 继续鼓励, 使课堂气氛保持井然有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由五个环节组成, 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启发联想——超越情景——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状态, 感染学生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 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让情绪上升为情感, 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激情引趣

在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我给学生讲了“傻子吃盐”和“愚人吃饼”的故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在哄堂大笑中明白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要分清善恶美丑, 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多做善事,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可见,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设置问题情境, 燃起智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主要职能有哪些?人大代表的地位及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老师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而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 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震撼心灵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 适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时, 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海伦·凯勒、桑兰的视频资料, 欣赏了歌曲《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 很多同学还随着歌曲一起唱了起来。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发言,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要正视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尤其要在逆境中磨炼人生意志, 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因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式教学 篇11

一、现实需要性原则

由于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世界里生活的,生活过程就是学生生存与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应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高中思想政治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显性或隐性关联,更拥有可供人生与民族发展作借鉴的丰富资源。当政治课教学为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直接价值时,政治教学自身也焕发了生机。

二、主体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原则

当代中学生虽然“以学为主”,但他们并没有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无时不在深刻在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性格,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中学生的理论水平、“理性”程度、对伟人的喜爱与崇拜等可能不及我们,但是他们的知识广度、对事物的情感体验、独立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却是我们所难以与之相比的:当代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已经不是三两岁的孩子了,阅读、理解、辨析、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我们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把学生当成远离社会的“桃花源人”来看待,尽讲大道理,完全唱“高调”,而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与课本不一致或者课本没有指出的情况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回避:不能总是以课本知识为教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根本不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风云激荡的现实而把真话讲给学生;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个低浅的容器而不管他们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总是以为非要“强灌”、“满灌”才尽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只有这样,把学生真正看作是有血有肉的社会的人,有性格、和一定知识和水平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现行高中政治课教材明确提出的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任务、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且是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这一原则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高中政治课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实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际等;要求学生主动求学、主动关注国内外时政、主动关心和接触社会,产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并从新的高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四、目标性原则

现行高中政治课课程标准:①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②在高二哲学常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③在高三政治常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目标”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总之,高中政治学科三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就为学生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丰富的素材。

五、互动性原则

华师大赵中建教授认为,应用质量原则于课堂,就必须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做能做的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感悟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无论是学生收集案例,还是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都有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走进社会,领悟道理,增长知识,增加情感,学会认知、做事和合作,并使学生由那种没有选择、被控制的状况,变成知识的探索者,甚至感悟到学习中充满乐趣。

六、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环境问题的案例”就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不断出现,使学生出现“奇思妙想”,又使案例不断被扩展、延伸、升华。如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对电脑污染、太空污染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还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而目前的中考开卷和答案的不唯一性就是需要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灵活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见解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感受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原则

感悟式教学 篇12

一、感悟式教学在中国教育中重要性

所谓感悟,简言之,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是对具体形象的捕捉和留存,是学生对材料的占有;“悟”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和升华,是学生对材料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感悟是感知的事物和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中国的大儒朱熹、王阳明等的教学法就是典型的感悟、体悟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的专著《感悟通论》深入论述了感悟思维在中国文化、文学、文论中的具体存在及其学理依据。感悟式教学是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实际而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指导,采取师生互动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结合本课程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核心是感悟式学习模式。这是笔者近二十年来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的心得体会与感悟,也是自己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传统文化与文学特点的深切体悟与见解,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中也很有成效。之所以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模式有一些弊端,主要有:(1)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传统教学采用的是以纯科学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本学科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2)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方式单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以机械的讲授为主导。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3)学习主体缺位,缺乏心灵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习主体事实上没有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为没有进入到学习角色的学习主体,其深层原因之一是把学生只看成是“听众”和被动接受的群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理论学习不能与作品鉴赏分析相结合,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来思考古人的文学批评理论特点。(5)缺乏理趣,不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美感与智慧。理论学习要感受到理趣、意趣,伴随审美意味的认知体验学习活动。感悟式教学突出的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其目的在于纠正此前唯科学主义在人文学科尤其是中国文化文学领域的偏差。

二、中国感悟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与模式

感悟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不仅哲学上讲顿悟,艺术上讲妙悟,就是文学批评领域也多是感悟式、体验式的话语与文本建构。中国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其中有些本身就是运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写作出来的,比如陆机的《文赋》,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人小赋,又比如《文心雕龙》就是骈体文的佳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少有西方纯思辨式的著作,而多是随感体悟式的诗话、词话、文话以及评点式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用体悟的方式来学习领会古人的艺术创作与批评方式,然后按照其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体味其理论批评的真正用心。因此,不是为了教学改革而改革,而是认真建构符合学习的内容与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是笔者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教学原则。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感悟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笔者从多角度切入:(1)从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思维特点来感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诗性特色。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大文学观,文化的视角是符合实际的。(2)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感悟、顿悟等方式来体会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批评的许多术语、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本身就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3)从古人对自然与世界的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来体悟中国文学批评的逻辑建构方式。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客二分思维的根本不同。(4)从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实际,也就是文学作品来印证批评理论的特点与审美理想追求。

三、中国感悟式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1.诵读。诵读是指学习者通过有声语言,以思维为基础,结合多种感官,对书面文字进行充满感情地表达的心理过程。诵读是一种感知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性在于它可以使学习者生成言语图式。

2.情境教学。在感悟式学习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沟通牵线搭桥。情境教学是教师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获得知识并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3.涵泳。涵泳是一个古代文论术语,也是一个古代教学论的概念。它既是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它基本的意思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在感悟式学习中,“涵泳”的意思是指:在学习中,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感悟文中的意趣,它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再三玩味、悉心体会、乐在其中的阅读方法。

4.妙悟。作为东方思维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认识方法,妙悟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实际上是一种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妙悟引导主体,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和跳跃,让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飞向更宽广的大千世界,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在妙悟中,通过完形与顿悟、感受与体验,使学习主体达到前所未有的审美愉悦作用。“妙悟”时阅读者打破物我之鸿沟,消除主客之分界,入神物化,达到与物不分、物我无二的境界。比如“《诗品》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中的物感说”这节课,可以采用课外情景教学的模式与方法。通过诵读、涵泳来体悟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学习诗歌的情感本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让学生每人吟诵一首古诗,特别是古代的咏物诗,像贺知章的《咏柳》等。又如“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让学生分析一首古代的诗歌,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感受古人的艺术创作动机与自然的变化有何关系。学习这一段:“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诗品序》)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比如“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就是指西汉的歌者李延年演唱《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由此得宠。并播放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表演的这段歌舞,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诗歌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达到领悟的境界。实施方式:在学校花园,师生围坐一起朗诵《诗品序》,大家分段讲解,互相讨论。从欣赏风景来体悟《诗品》的理论。

中国人思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使得文学批评与理论思考总是与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进入其中,如朱熹所说的鱼在水中,水亦在鱼中,真实地涵泳于其中,才能体味其间的意味、真谛,故感悟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体悟,亲身的感受,而不是停留于字面的文字游戏、符号游戏,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通过改革,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学习深入领会中国文学批评的感悟式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文学的审美特点、文学批评的民族思维方式及其优缺点,从而努力继承并发扬之。同时也可以克服理论课枯燥、脱离实际的弊端,尤其是将古今的距离拉近,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亲近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自己有一颗中国心,并努力将学到的文学理论应用于作品的欣赏批评中,全面提高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成为民族气质、民族作风、东方礼乐文明的代表,建构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学习模式。

摘要:感悟式思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感悟式教学借鉴了多种教育理论,是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实际而提炼出的一种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核心是感悟式学习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堂教学模式,感悟

参考文献

[1]杨义.感悟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电视传播价值管理下一篇:开发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