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绘本教学(通用6篇)
感悟绘本教学 篇1
推荐理由:
这是一节余音袅袅的绘本导读课。课堂上, 教者引导学生关注图画的细节, 品味图画的内涵, 感悟绘者通过画笔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使学生不仅对《大脚丫跳芭蕾》这一课, 更对所有的经典绘本心驰而神往之。
文本解读
《大脚丫跳芭蕾》是一本精美的绘本, 它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爱跳芭蕾舞的女孩贝琳达, 因为长了一双异常的大脚而被评审们冷嘲热讽, 排斥在舞台之外, 但是她勇敢坚强, 坚持不懈, 始终没有放弃对芭蕾舞的热爱和追求。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 贝琳达终于如愿以偿, 在最后的掌声和鲜花中, 别人不在乎她的大脚了, 她也更清楚自己应该在乎什么了。
本书作家兼插画家埃米·扬采用漫画手法, 夸张地画出贝琳达像音符般的黑色发髻, 橡皮般的长手、长腿和一双大脚, 幽默地展现了芭蕾舞伸展、跳跃的种种姿态, 让画面充满了舞动的线条以及芭蕾优雅的韵律感。她还运用不透明水彩勾画出贝琳达的世界, 鲜明的粉红、蓝和紫交织成悦目的画面, 让一身粉红的贝琳达始终成为目光的焦点, 而色彩的变幻则暗示了贝琳达的遭遇及其心情的复杂变化, 为读者感受贝琳达的情感经历提供了线索。
设计理念
绘本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协奏共同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一本优秀的绘本, 它的图画所传递给读者的, 往往是比文字更细腻、更深远、更耐人寻味的信息。因此, 本次绘本导读,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 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和思维的历练。如, 引导学生观察淋浴喷头中滴落的一滴水和画面的色彩, 感受贝琳达遭遇挫折之后的心灰意冷;从餐厅顾客的神态动作感受他们对贝琳达舞蹈的痴迷;从乐团指挥观看贝琳达舞蹈时神态的变化判断他的身份;从蝴蝶页的色彩领悟贝琳达对舞蹈之梦的不懈追求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读图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 懂得通过对绘本图画细节的关注, 去读懂图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内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图画并合理想象, 认识绘本图画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懂得绘本是图画书的一种, 但却不是普通的图画书。
2.结合重点画面和文字, 运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的方法, 进一步感悟绘本语言简洁但意蕴深刻的特点。
3.利用阅读悬念, 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前观察和交流
1.读封面, 观察。
(1) (遮住书名) 仔细观察这个女孩, 你看到了什么?
(2) 再观察她的表情, 你感受到什么?
(3) (出示书名) 读题目, 了解图文作者埃米·扬。
2.读蝴蝶页, 质疑。
(1) 教师演示, 学生看蝴蝶页, 猜想蝴蝶页名称的由来。 (封面的后面有一页, 封底的前面也有一页, 这两页完全一样, 就像蝴蝶的两个大大的翅膀, 合在一起叫蝴蝶页)
(2) 看了这本书的蝴蝶页, 你有疑惑吗? (为什么要有蝴蝶页?为什么蝴蝶页是粉色而不是其他颜色?)
【评析:封面是感知图书的重要信息来源, 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绘本首先要从封面读起。蝴蝶页是本书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一项内容, 蝴蝶页的名字也很少有人知道, 在这里通过教师形象的演示, 学生不仅能知道蝴蝶页名字的由来, 还能通过质疑, 引起学生对此页更多的关注。】
二、引导读图学方法
1.教师遮住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 让学生边静静地观看贝琳达从爱跳舞、每天认真练跳舞到被评审排斥到舞台之外的画面, 边听教师配音下的深情讲述:贝琳达特别爱跳芭蕾舞, 她每天都要去舞蹈学院练习舞蹈。她的舞姿非常优美, 她努力用舞蹈动作表现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常常陶醉在舞蹈的世界里。可是, 贝琳达有个大问题, 就是她的一双大脚。其实贝琳达并不觉得自己的脚有问题, 可是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赛时, 问题就来了。评委一看到她的脚就议论道:“天哪!你的脚大得像条船!”……还没等贝琳达试跳, 评委就说:“回去吧, 你那双大脚, 永远跳不好!”贝琳达很难过, 难过了好久好久。她想:或许评委说得对, 我的大脚真的不适合跳舞。于是, 贝琳达放弃了。
2. (出示贝琳达伤心图) 仔细观察图上的每一点每一滴, 你从哪儿感受到贝琳达很伤心?
教学预设:贝琳达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浴缸里, 让人感觉她很难过;淋浴喷头滴下的那一滴水, 仿佛就是贝琳达伤心的眼泪;这幅画整个背景是单调的灰色, 灰色让人感觉贝琳达很伤心, 一定是她被评委们打击后有些心灰意冷。
小结:通过大家的观察与想象, 看似简单的一幅画, 我们却读出了这么多深刻的含义。想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图意的。 (板书:用心观察合理想象)
3.用学到的方法, 读后面连续的三幅图。
出示第一幅:贝琳达来到了哪里?这里有什么吸引她?
出示第二幅:贝琳达在餐厅是怎样工作的?
出示第三幅:工作之余贝琳达在干什么?透过她的眼神, 猜猜她心里在想什么。
【评析: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指导是绘本导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要采取了两个阅读指导策略:一是“观察”。通过一幅典型画面, 引导学生从水滴、色彩、人物等细节方面认真观察, 感悟绘本的图画是会说话的, 图画就是绘本的生命。二是“想象”。有了认真的观察, 才会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 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 为接下来的看图编故事奠定基础。】
三、图文结合学方法
1.连起来播放后面的图画, 仍然不出现文字, 学生看图自己编故事。 (在播放图片的同时, 配以柴科夫斯基的《巧克力糖———西班牙舞》。这段1分30秒的舞曲以舒缓的节奏拉开序幕, 而后音乐节奏逐渐明快, 旋律更加优美, 三次递进的反复, 将舞曲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在一小段美妙的圆舞曲之后, 舞曲速度加快, 力度加强, 最终在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 让该舞曲与贝琳达重新跳起芭蕾舞并如愿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这部分内容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音乐气氛的渲染下创编属于自己的“大脚丫跳芭蕾”后半部分。)
(1)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编的故事。
(2) 全班交流自己编的故事。
2. (出示贝琳达忘我跳舞的图片及文字) 读读这幅图的文字内容。从文字中, 你读懂了什么?由“他们也非常喜欢”, 你想到了什么?再仔细观察图上每个人的动作、表情, 猜猜这位鼓掌的朋友会说什么。猜猜这位打电话的朋友, 他要对别人说什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 (出示相关图片) 画面上的这位先生, 有的同学猜他是有钱的老板, 有的同学说他是乐团团长。你同意谁的看法?理由是什么?
预设:我觉得这位先生是乐团团长, 因为他在看贝琳达跳舞时一会儿惊奇, 一会儿欣喜, 一会儿流泪, 他那丰富的表情足以说明, 他是个懂音乐、懂舞蹈的乐团团长。
4. (出示贝琳达快乐跳舞的图片及文字) 读读文字, 相信你一定能读懂更多的东西。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从“一直跳舞”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想象再读这句话。
5.总结读绘本文字的方法。 (板书:图文结合边读边想)
【评析: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指导是绘本导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舞曲看图自己编故事, 自己读懂故事的大致内容;然后将绘本精美的图画和简约的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读, 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绘本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特点, 而且, 学生通过边读边想, 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
四、品读重点画面
1. (出示贝琳达照镜子看大脚的伤心图和手捧鲜花幸福快乐图)
(1) 绘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越品越有味道。用这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再来品一品这两幅图, 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教学预设:贝琳达一开始受到打击很不自信, 甚至想放弃跳舞, 但是她心中一直热爱舞蹈, 像以前一样认真努力地练习, 她用事实证明, 大脚同样能跳好芭蕾舞, 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贝琳达开始经不起打击, 很脆弱, 现在她已经很坚强了。
(2) 贝琳达改变了这么多, 是什么力量让她有这些改变呢?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
教学预设:可能是餐厅老板默默的支持, 也可能是乐团指挥的欣赏, 或者是餐厅客人们的鼓励。更重要的力量是贝琳达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2. (再次出示蝴蝶页) 解答前面提出的疑惑:为什么蝴蝶页是粉色?书中哪些地方出现的粉色最多?为什么要有蝴蝶页?
教学预设:蝴蝶页的粉色和贝琳达的舞衣颜色是一样的, 所以粉色代表了贝琳达对舞蹈的热爱。蝴蝶页与故事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每一本绘本都必须有蝴蝶页。
【评析:好的绘本就像香醇的葡萄酒, 越品越有味道。通过品前后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 让学生领悟到贝琳达一路走来的巨大变化。由此, 再来品蝴蝶页,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前面的疑惑, 品出了贝琳达追求梦想的执着顽强的精神, 及其自信的可贵, 还知道了蝴蝶页与故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可谓一举多得, 水到渠成。】
五、课后阅读延伸
(出示课件) 看书中没有读到的几处地方:贝琳达穿的三件不同色彩的衣服 (分别是粉色、灰色、红色) , 各代表什么含义?书中有的画面在构图时设有大图和小图, 大、小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画家埃米·扬用漫画夸张的手法画的贝琳达和她的舞蹈动作要表达什么?书中我们还没有读到的文字, 又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有待于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 (板书:无穷内涵)
【评析:再次留下阅读悬念, 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再去读这本绘本和更多的绘本, 感受绘本精美的图画和简约的文字中蕴藏着的无穷内涵和魅力。】
板书设计:
《大脚丫跳芭蕾》绘本导读
【总评】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期待是班级读书会导读课的核心目标。对于图画比文字意蕴更为深远的绘本而言,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读懂绘者的思想, 通过读“图”读懂作品的内涵, 通过读“图”感悟绘本图画的价值, 更应该成为教学的着力点。贺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准确地把握住了绘本这一类图书的表达特点, 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选取了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重点画面, 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等细节反复品味, 感悟到了图画所表达的细腻情感, 体验到了绘本图画的无穷魅力。整节课的教学,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方法的指导有机地融为一体, 如行云流水一般。可以想象, 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之舟也必将由此扬帆起航。
感悟细节 享受绘本 篇2
关键词:绘本阅读,细节,情感
什么是绘本?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日本儿童文学出版专家松居直作了非常形象的注解:“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图画书。”顾名思义,绘本是一种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它具有贴近幼儿生活,兼具艺术性与文学性,文字与绘画美妙结合的特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儿童在通向独立文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和家长必须教会孩子学会阅读,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大班幼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即将升入小学学习,在阅读上表现为从以图为主的读物向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读物发展,阅读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绘本是孩子喜欢阅读的最好媒介。
一、发现细节,感悟内涵
在阅读绘本时,我们不急着翻页,而是让幼儿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幼儿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我们可以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上挖掘绘本的细节。
比如,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吗?世界上怎么有彩色的大象呢?”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多数图画书的封面都是取自正文里的一幅图画,但也有的不是。绘本《外公》封面上是一个小女孩紧紧依偎在外公身边,两个人驾着一辆车顺坡而下,后面还有只狗紧追不舍。这是书中并没有的场景,但读完这个泪水沾衣的故事后,谁都会想象得出这是外公生前与女孩游戏的一个场面。这样的封面,需要你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遍。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通常一半黏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动的,因其以两页相连环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环衬”,也有人形象地称其为“蝴蝶页”。书前的一张叫前环衬,书后的一张叫后环衬。环衬是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只有孩子一般不会漏过环衬。如:《隧道》是英国超现实主义图画师安东尼·布朗最饱受争议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前后环衬画面的背景是相同的———左边是花卉图案的墙纸,右边是红色的砖墙,分别象征了书中的女孩和男孩。问题是,前环衬花卉图案墙纸下丢着一本童话书,而在后环衬,这本图画书跑到了红砖墙的下边,与一个足球靠到了一起。孩子一般不会漏过环衬。英国学者莫拉格·斯泰尔斯在她与维克托·沃森合著的《说说图画书:图画文本与小读者》中说,当她给一个小女孩读这本《隧道》时,小女孩一眼就发现在后环衬上,妹妹的书和哥哥的足球并排放到了一起。她问女孩:“为什么作家在前环衬没有画上一个足球呢?”女孩回答道:“最后两个人好了呀……开头两个人不好。”
绘本的环衬绝对不是多余的,它与正文故事息息相关。前后环衬遥相呼应,有时还会升华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我们去猎熊》说的是一家人又蹦又唱地去抓熊,结果熊没抓到,一家人倒被熊追得落荒而逃……它的前后环衬是同一个场景,都是一片看得见熊洞的海滩。但前环衬风和日丽,远处有帆影,天上还有海鸟在飞翔;而到了后环衬,不但天变黑了,帆影和海鸟也都看不见了,只有一头孤零零的熊失落地走在阴霾满天的海滩上。本来读者还在担心门外的熊会不会破门而入,这下放心了,熊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偶尔,画家还会在环衬上与孩子们开一个小小的玩笑,考考孩子们的眼力。弗吉尼亚·李·伯顿是美国图画书最伟大的先行者之一,她在传世名篇《小房子》的环衬上,就埋伏了一个小人———小房子伫立在山丘上,它面前不断掠过的是象征时代变迁的交通工具。先是骑马的人,然后是马车、独轮车、自行车、汽车、有轨电车……注意看,第二行最右边有一辆汽车停在那里,一个人挥着帽子正在那里跺脚大叫呢!找到了吗?
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大卫去上学》的扉页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位穿着红色高跟鞋的女老师双手交叉地站在讲台面前,尽管她的脸没有出现,但我们看得出她是彻底生气了。淘气的大卫这回在学校里闯了什么祸呢?读者还没看故事,就已经为大卫担起心来了。扉页,给我们第二次阅读的乐趣。
在绘本中经常会出现通过细节的刻画隐藏线索,使主题更加鲜明,情节更有趣味。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上街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妈妈等在巷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那回到家里小女孩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封底上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买回来的牛奶,她的一只脚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都贴上了创可贴。
引导幼儿关注绘本时,要让幼儿自己翻书寻求答案。对孩子来说,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更像一个游戏过程,孩子是寻宝者或者发现者,而书中的细节就是宝藏。大班孩子的逻辑性思维逐渐发展完善,他们比我们成人更细致,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细节,引导大班幼儿关注文字背后的故事,以此丰富故事的内容,使主题更加明确,更具有童趣,这样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体验到了阅读的趣味。
二、情感体验,解读绘本
在开展绘本阅读前,首先我会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感体验的能力来筛选绘本。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他们用直观的方式,通过调动人的最原始的感觉系统———看、听、想,感同身受。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
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道:“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幼儿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需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孩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声情并茂地给孩子去演绎这个故事,使孩子们在听、看的过程中感受理解绘本。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感到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可以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大班幼儿自主意识变强了,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有自己对绘本人物的评价,从而产生移情现象,引起情感共鸣。我们可以设置游戏的场景,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服装等物品。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表演经验,而且绘本内容对话运用比较熟练,配上幼儿的语言、表情、感情、动作,幼儿就能通过多种感官进入故事的情境。这个过程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拓宽了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孩子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阅读活动中。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孩子打开绘本阅读大门的钥匙,能促使孩子下一次更主动地进入阅读活动。
三、图画欣赏,感受艺术
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中的图画不仅传达出文意,还呈现着文字难以描绘的趣味和美感,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和谐、完整。所以对图画的欣赏和深入,尤为重要。绘本中的图画多数由大师级的画家进行诠释,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技法和手法。有铅笔画、蘸水笔画、水彩画、油画、亚克力颜料画等,还有照片、拼图以及电脑制作等,这都是一幅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可以绘本为媒介,让孩子去接触艺术,激发他们的艺术细胞,触动孩子的审美情感。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就是一个让孩子直面死亡的故事,这本绘本的图画家就是用浓烈的油画、挂擦、单一的色彩,让读者体会到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从另一方面释放了人们压抑的情绪。《嘟嘟和豆豆》里面的水彩画面美丽得让人心颤,它充满了幻想、优雅,抒情如歌,让人无法不爱上它。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的绘本《夏日海湾》,用充满韵律感的散文和美丽的水彩画为我们描绘了一段悠闲又神秘的小岛生活,特别是它的画面着重放在了光影与色彩的变化上。还有绘本《钱鼠来了》,故事内容有趣,而且里面的图画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我在组织这样的绘本时,并不是只用一次教学活动就把绘本内容结束了。在组织完绘本中的故事后,我分析绘本中的图画,进行艺术提炼,再组织第二次艺术活动。比如《钱鼠来了》,第一次教学侧重故事情节及角色的有趣性、表演性,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在边说边做动作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理解。用动作模仿阿强瘦弱时被摔倒在地,模仿阿强瘦弱时发出的声音和长得强壮后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仔细体会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在体验中既感受到这一动作所带来的乐趣,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大胆地将故事表演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教学中,我着重从美术欣赏角度让孩子去欣赏、发现绘本中一幅幅剪纸作品,体验剪纸作品的艺术美,如对称、夸张、规律性等,以及表现手法的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镂空与留白等。让孩子们不仅享受到绘本故事的趣味性、教育性,更从视觉、审美角度享受了艺术大餐。所以我们在让孩子阅读绘本时,不仅应关注孩子的视觉审美,还要对孩子的艺术审美进行强化。充分利用同一本绘本挖掘不同的教育价值,不仅为幼儿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挑战,还发展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阅读绘本所带来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孩子们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时,必定会感受其魅力,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让美轮美奂的绘本开启孩子的阅读之梦!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21世纪出版社,2008-06.
感悟绘本教学 篇3
一、精心选择绘本内容
绘本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精心选择绘本内容。为此, 应注意三点。一是图画富有美感, 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二是故事内容新颖、有趣, 贴近儿童生活。三是故事主题对儿童成长起引领作用。
当前, 大部分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为此, 我选择了安东尼·布朗以超现实手法创作的绘本《朱家故事》。故事涉及性别平等、家庭文化等主题, 文字比较简洁、情节富于想象, 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另外, 故事的图画充满趣味, 隐藏着富于变化的细节, 学生可在阅读中边寻找、边欣赏。总之, 通过故事与图画的结合, 学生能充分享受阅读绘本的乐趣。
二、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为孩子提供趣味盎然的作品, 其原则是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为此, 在教学中, 我根据中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水平, 给《朱家故事》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提升对“家”的认识, 学会承担责任。二是通过“导”“猜”“说”“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图文阅读,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孩子读了这个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 并乐于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那么这样的绘本阅读教学就是有效的。既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 又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该如何引领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 获得能力的提升呢?
1. 引导“猜想”, 激发兴趣
“猜想”是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 是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 是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猜想”不仅激发孩子的想象, 更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画和文中的省略之处引导孩子对故事内容进行“猜想”, 以此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同时, 让孩子在教师的讲述或自己的阅读中获得印证, 从而体验阅读带来的惊喜。
例如绘本《朱家故事》的封面图是:妈妈面无表情地弯着腰, 背对脸上满是笑容的爸爸和两个孩子, 这暗示了一家的重担都压在妈妈身上。在教学时, 教师可充分利用此封面图引导孩子“猜想”故事内容,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绘本《朱家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到处找不到朱太太, 壁炉架上有一封信, 朱先生打开信封, 里面有一张纸……”到此, 故事戛然而止, 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 让学生“猜想”:“朱太太会在信上写什么呢?”就这样, 学生尽情猜想、积极参与, 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此起彼伏。然后, 教师揭示朱太太在信中写的内容:“你是猪”, 旨在使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 细心读图, 丰富想象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完整的故事。《朱家故事》的作者安东尼·布朗曾说:我画图时, 很喜欢加上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常常会忽略它们, 但多读几遍后就会有崭新发现。所以,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细心读图, 体会图文背后的意蕴。例如可充分利用《朱家故事》中的“朱太太干家务活时”的组图,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发表意见。事实证明, 孩子是读图的天才, 他们能够看到许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朱太太干活时总是一个人, 弯着腰、低着头, 很孤独”;有的孩子说:“我发现看不清朱太太脸上的表情”;有的孩子说:“我发现图的颜色比较暗淡。”由此,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绘本故事进一步深思:“这幅图画, 作者要告诉大家什么?”
3. 联系生活, 提升认识
那么, 如何在阅读故事和互动交流中, 使学生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例如在《朱家故事》的教学阅读分享环节,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讨论话题: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在你们家里, 是不是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分享家庭经验好吗?你觉得朱太太的做法好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完成许多的家务活呢?在一个家庭里, 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怎样做, 这家人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呢?
通过话题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从故事走向生活, 从他人走向自己, 从现象走向本质, 最终达到叩问心灵的目的。
感悟绘本教学 篇4
一、绘本的特点
所谓绘本, 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 顾名思义, 就是画出来的书。同普通的课本相比, 绘本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见下表:
第一, 绘本展示的图画既多又大, 而且艺术感很强。与之相比, 普通课本展示的图画则较少、较小, 艺术上也比较单调。具体而言, 绘本图书一般都有独立的绘画作者, 图画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画面情景交融, 很多可以单独成画。而普通的课本, 也会有一些插图, 尽管这些图画有的还比较有趣, 但总的说, 这些图画的量比较小, 反映的内容比较少, 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 不具备完全的“图画语言”的功能。同传统课本相比, 绘本就好像是提供给少年儿童观看的一部电影, 它既展示出宽广的视野, 又有具体细节的描写;既有极其有趣的情节, 又暗含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而以插图为主的图书, 图的作用只是辅助, 只是点缀。比如绘本《小黑鱼》与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 后者根据前者改编而来。绘本原书是A4开本, 整页大图。绘画风格是淡彩加多种肌理, 生动地表现了海底微妙的光影变幻与海洋生物的鲜艳多样, 深受儿童喜爱。而以其为蓝本改编的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 是标准的32开, 只有绘本的一半大小, 以文字为主, 图片为辅。图片形象生硬呆板, 色彩缺少变化。这时的插图, 往往只是文字的固化, 从形式上失去了灵动的魅力, 画面情节也已经被“肢解”得难以表达原著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讲, 书中的插图只是引起对情节回忆的符号。
第二, 绘本的文字通常比较洗练、简洁, 而普通课本则往往比较繁琐、复杂。绘本的文字往往只有一两句话, 却画龙点睛, 生动形象, 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比如, 《小黑鱼》中有一段描写海底生物的场景, 每种生物只用了一句话:
“他看到, 水母像彩虹果冻……
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
海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
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 在风中起舞。”
在阅读课上, 我们利用文字留下的空间激发儿童的想象, 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生活联想与角色扮演来进一步表现海洋生物的特点。比如表演大龙虾走路的样子, 举起双手模仿海葵在风中起舞的动态等, 给儿童带来了生动有趣的体验。
第三, 绘本往往更强调故事性与趣味性, 而普通课本往往更强调教育性与实用性。翻开课本, 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来组织单元的, 且这些主题都具有德育价值。但与绘本相比, 课文的故事因为篇幅的限制、教育的需要, 情节就显得略微简单。在孩子们眼中却往往不够接地气, 甚至觉得比较枯燥, 有实用主义和说教的嫌疑。而绘本的故事不受教育任务的限制, 充满了大胆的想象, 题材丰富多样, 对儿童更有吸引力。比如《有你真好》讲述了大狼与小狼之间的温馨故事, 《地下100层》每一层都介绍了一种动物并教会了孩子数数, 《最好的爸爸》展现了一对熊父子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与父子深情……
二、绘本的教学价值
尽管绘本教学的好处多多, 但客观地讲, 目前小学教育实践中用得还不多, 需要进一步推广。下面以《小黑鱼》这节课为例, 说说绘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这一环节中,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见过大海吗?海洋里有哪些生物呢?”同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绘本中的海洋生物, 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然后顺势引出绘本《小黑鱼》, 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本了。
第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绘本图片生动、文字简约, 既激发了想象, 也给想象留出了空间。在《小黑鱼》的开头, 有一群小鱼快乐地生活在深海中, 我让学生看图, 并想象“他们在快乐地干什么呢?”学生借助画面开始了遐想。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捉迷藏。”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比赛游泳。”还有的说:“他们在快乐地玩耍。”
第三, 加深学生的理解力。有些情感和知识对于儿童来说不是很好理解, 而绘本中的图可以帮助儿童加深理解。比如小红鱼们被大鱼一口吞掉后, 小黑鱼侥幸逃脱, 一个人孤单单地游向大海深处时, 此时的画面变得灰暗, 构图也显得空旷。我利用这一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小黑鱼孤单、害怕的心情。而后来小黑鱼看到各种奇妙的海底生物后, 心情变得愉快。此时, 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构图饱满, 我借此引导孩子们体会小黑鱼快乐的心情。
第四,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某种意义上讲, 绘本课上教师要隐藏起来, 让孩子发现和表述他们所理解的图画和文字, 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必须给孩子“留白”, 要给孩子以“角色代入感”, 把孩子带入角色之中, 通过想象和表达, 让孩子随着绘本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 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迅速提高。比如, 当小黑鱼看到各种奇妙的海洋生物时, 我设计了一个看图说话的活动, 要求学生说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海洋生物。他们都跃跃欲试, 说出来的话比绘本的原文还精彩:“海葵轻盈飘逸, 随波浪轻歌曼舞。”“怪鱼们游得那么整齐, 他们是多么有秩序啊!让我想到了那群排着四五米长的队伍, 有秩序地前行, 搬运面包渣的小蚂蚁们。”“彩虹果冻一样的水母, 五颜六色, 颜色丰富, 像果冻一样软软的, 有弹性。”
第五,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好的绘本, 往往蕴藏着人际交往、意志品质、个性培养、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 共同学习绘本的过程, 本身也有利于孩子们加强交流与合作。比如, 当小黑鱼又找到其他红鱼后, 有一句“他想啊想啊……”我问学生:“小黑鱼在想什么呢?”然后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结果, 在他们头脑中蹦出了很多想法:“他在想怎么让小红鱼们不害怕。”“他在想怎样能够让小红鱼们勇敢地游出来, 大家一起玩, 到处看看。”“他在想怎样让小红鱼们不要老躲在那里, 不敢出来。”“他在想用什么办法能战胜可怕的金枪鱼。”
感悟绘本教学 篇5
一、以“图”为引, 导入新知
相对于文字来说, 有形、有色的插图则更能够引起小学生的感官注意, 他们会从观察开始, 继而对图画中所蕴含的信息产生兴趣, 自主开启图画与文字两者的思维“互动”, 并因此喜欢上绘本插图。绘本插图往往是对部分教学内容的引导与烘托, 所以教师应以“图”为引, 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往深层信息的认知之路, 再通过问题设计, 让小学生的注意力由图转移到教材, 完成图文的“无缝对接”。如在讲“三亚落日”时, 同样是落日, 三亚的落日又与我们日常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 教师可让学生先看绘本插图, 尝试发现图中之美, 再借助导语让学生的视线从图转向课文:图片可以说是实际景物的一种再现, 景物可以通过画笔、通过相机进行呈现, 但美丽的景色又是怎样通过语言与文字表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作者的“功力”, 看他是不是对三亚落日的描写如同图片一样生动、美丽, 让人向往。
二、“图”文并茂, 加快理解
毕竟小学生受成长阅历所限, 见识、经验等均存在一定不足, 这使他们在对一些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受到阻碍。绘本插图凭借其直观、形象的特点, 使文字中包含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抽象概念以另一种形式再现。这种形式能够很快调动起小学生的多种感官, 加快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动机, 提升对学习内容的整体记忆与理解。
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 由于黄山本身就是小学生所陌生的, 那么黄山松的“奇”又奇在哪里?让小学生仅从文字上去寻求答案, 显然是困难的, 同样也是肤浅的。诗中表现出的背景显然与小学生当代生活有着很大差距, 怎样缩短这个差距?教师可先让小学生看绘本插图, 看图中黄山的景色, 黄山松的姿态, 观察黄山松有哪里让他们感到“奇”的地方, 然后再回过头来通读全诗, 去寻找图与文中的契合点, 体验诗中所言, 画中所景, 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深入。
此外, 绘本插图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第二语言”, 它是作者对某些事物观点最直观的表达, 因此借助插图往往更容易帮助小学生更快的领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如在教学生认识“长城和运河”时, 在看完插图后让他们思考:从雄伟屹立的长城中, 从万里绵延的运河中, 同学们是否能够想象, 在古代人们是以何种毅力才会用这么简陋的工具来造就如何伟大、璀璨的工程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吗?学生们从图中, 从文中感受到了运河与长城那博大的气势, 而这气势之后, 则是千万劳动人民力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想到这些, 学生们对自己的祖国, 对自己的民族, 对古代的历史文化不由地会产生一种热爱之情与向往之心。
三、看“图”说话, 提高能力
想象, 是小学生的天性, 亦是他们的认知特点。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想象是所有知识的源泉, 所以我们的教学切忌不要扼杀小学生的想象, 而是要解放他们的天性, 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的思维最大程度的灵动起来, 从而使其各项能力获得提高。在绘本插图的运用中,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插图与教材进行对比, 让他们找到两者的异同, 想象“图无文有”是怎样的, 而针对“文无图有”又应该怎样描写叙述, 让他们通过看图说话, 对图文进行“再创作”, 如此, 则既发挥了其想象力, 又提高了其创造力。
如学习“寻隐者不遇”时, 就让他们看图想象童子与作者是怎样进行问答的?隐者最后的行踪是怎样的?然后再让他们分别饰演不同角色进行现场表演, 他们可以根据对插图和诗句的理解自己设计对话, 将文字与插图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而在学习“艾滋病小斗士”时, 让小学生们想象如果自己是恩科西, 你在病床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想象与表达是对文中细节的补充, 它让静止的文字变得丰满而真实, 既能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也会加深课文印象。而在学习“秦兵马俑”时, 让学生们一一描述他们看到的插图中兵马俑不同的表情、姿势, 然后再阅读课文进行比对, 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绘本插图不仅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 更是帮助小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媒介。因此,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与艺术, 开发绘本插图“最大化”教育功能, 让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摘要:绘本插图能弥补文字的不足, 将课文内容以一种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 通过调动他们视觉与听觉来激发学习兴趣。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绘本插图作辅助教学进行了探索。
感悟绘本教学 篇6
关键词:绘本,小学英语,辅助教学
英语绘本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相结合的,它绘声绘色,便于理解;它复现率高,易于记忆;它内容有趣,寓教于乐。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绘本,要把绘本中的词句与我们的PEP教材进行对比、整合,寻找最佳的切合点,让学生的说、读、写等技能都能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
一、以绘本促说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绘本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它一般都是比较押韵或者语言结构相同的。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音律说,增强学生的语感;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相同的句式说,积累语言,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带音律说,增强语感。语音教学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比较枯燥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找到突破口。绘本节奏感强,相同发音规律的单词出现频率高,而且有故事性,学生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利用这一类绘本与语音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音律说,多操练发音。例如在教学PEP三下第四单元Let’s spell这课时,笔者就在运用了一个有关“O ”发音的绘本《Hop To The Shop》,用PPT呈现整个绘本,这个绘本带有音频和图片,节奏感很强,先让学生听一遍,再让学生带着节奏来说一说,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
2.带句式说,积累语言。英语绘本的语言复现率很高,它总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重复出现。特别是适合低年级阅读的绘本,都是只出现一两个重点句子,整个绘本都是为练习这个句型的,适合学生进行句子的学习。例如在PEP4第五单元My clothes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绘本《Mum Takes Us Shopping》 进行辅助拓展教学。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绘本,再幻灯片呈现各种衣服,学生自己选择几样衣服,也可以说自己喜欢的衣服图案,同桌之间互相大声的读出来。
二、以绘本促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1.Read绘本——寻找主线,掌握整体。每一本绘本都以精美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相结合的,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图片来理解文字的意思。教师在绘本阅读时,不要急着给孩子们讲绘本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主线,让学生自己读绘本,让孩子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和文字相结合,来挖掘每一副画面所表达的内容,通过推测画面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故事的大致情节。例如在复习PEP 5第二单元星期的单词时,笔者就运用了很有名的绘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复习星期类和食物类的单词。呈现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昆虫的单词和句子, 然后通过屏幕呈现绘本的封面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谈论绘本故事主角——Caterpillar(毛毛虫)。
2.Learn绘本——融入语境,细心品味。在阅读了整个绘本,掌握了大致情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细节,挖掘绘本的画面和文字所传达的丰富的内容。因此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带上敏锐的观察清晰地阅读绘本,要引导学生融入语境,细心地品味绘本。例如在学生了解了《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的大意后,接下来就可以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挖掘绘本中传递的丰富内容和所表达的意蕴。教师布置学生四人一小组一起来研读绘本,请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这个绘本,我们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教师可以给予引导并提问:How many stages are therein butterfli’s life?最后,教师带领全班一起来说说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三、以绘本促写强化学生的写作力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言技能的二级标准中提出要求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绘本让学生模仿绘本写一写,画一画,或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绘本续编,从而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编绘本,发散思维。教师在绘本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绘本,而且要激发学生利用绘本来仿编的兴趣。绘本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大大减轻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所以, 教师在教学绘本的同时,还可以从绘本仿编来激发学生的仿写能力。例如在教学PEP5 unit5 B部分的方位词时,笔者就运用了 “ Rosie ’ s Walk ”这个绘本进行这课的教学,这个绘本的语言很简短,但是图片很丰富,学生很感兴趣。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动画呈现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介词,我还模仿这个绘本编了丑小鸭找妈妈的故事,用课件呈现图片,让学生看图来仿编绘本。
2.续编绘本,激发想象。学生在阅读绘本故事的时候,会十分憧憬自己想象的结局。而统一的故事结局却与憧憬的结局不相尽同。一些绘本在结尾会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进行续编。教师也可以去掉原来的结尾,让学生进行续编。例在教学PEP5 Unit 4 story time青蛙与蛇的故事时,蛇被青蛙骗了后故事就结束了,很多学生都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编绘本。蛇看中了青蛙的能干,于是,把青蛙带回家做了保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绘本到这里结束了,可是留给孩子们的却是无尽的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次青蛙能脱离险境吗?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