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化教学

2024-06-10

感悟文化教学(共7篇)

感悟文化教学 篇1

2006年, 江苏无锡供电公司提出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治企”的管理思路,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管理工程来抓, 通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 取得阶段性成果, 先后获得2007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江苏企业文化创新奖”荣誉称号。

一、全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才有生命力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键在于构筑核心价值观, 把“隐形的翅膀”显性化。核心价值观不是外部强加于企业的, 也不是精心提炼出来的华丽词藻, 而是企业内部客观存在的, 经过深层次的挖掘、扬弃和培育形成的。

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员工普遍认同并适合企业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才能引导员工用同一个声音、同一种步伐、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无锡供电公司, 在构筑核心价值观时, 既遵循上级已有的文化理念要求、保持文化的同一性, 又结合自身管理现状、体现文化的传承性。

因此, 公司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 全方位、多角度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评估, 挖掘企业内部符合经营环境和行业要求的优秀基因, 摒弃阻碍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不良基因, 并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基因, 最终形成了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工作信条》。包括:

我们的工作观:业务+改进=工作。

我们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执行。

四种意识:风险意识、问题意识、当事人意识、团队意识。

管理原则:以人为本、职责严细、持续改进、透明开放。

人际交往规则:诚信、友善、礼貌、体谅。

我们反对的六种人:不恪守规则的人、不维护公司利益的人、不言行一致的人、对事情推诿拖拉的人、对工作得过且过的人、对过错文过饰非的人。

理念体系总体框架既具体阐释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也符合无锡供电公司的发展实际, 得到员工普遍认同, 对公司改进管理、提升服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实践

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 关键需要员工在工作中加以实践, 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不像有些技术创新项目用智力和财力短期内实现, 也不像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在短期内建立,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由企业自身按照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地精心培育。

因此, 无锡供电公司在推进过程中试点先行。首先让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实践在试点单位同步进行, 当价值理念形成后, 公司再召开企业文化推进会, 让试点单位介绍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进步成果等, 使非试点单位受到启发。我们把试点单位经验充实丰富, 作为全公司建设企业文化的培训教程, 在全公司范围内专题辅导。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有些单位将企业文化建设当成阶段性任务, 或者一次具体活动, 在推进过程中仅局限于理念宣贯教育, 没有融入日常管理。为此, 我们结合推进现状适时出台《企业文化推进成效测评办法》, 明确评价标准, 引导各单位 (部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知行统一、重在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推进效果。

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制度体系的支撑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形成“非领导的影响力、非制度的约束力”。但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 企业文化“软约束”需要靠制度的“硬约束”来支撑, 并逐步固化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中。无锡供电公司按照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 重新修订完善企业的制度标准, 让员工从硬性的制度约束中体悟企业文化的存在, 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按照公司价值标准来做事。

与此同时,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员工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特点, 为更好地鼓励员工敢闯敢试敢于创新, 我们注意保护员工的“问题意识”, 引导员工在遵守制度标准的同时, 不拘泥于制度标准。我们在绩效管理体系中有效引导, 明确提出仅仅完成正常的工作不能被评为优秀, 只有不断改进工作, 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才有可能获得优秀奖励。

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使员工在工作中既严守规章、提高执行力, 又能持续改进、提高创新力。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 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让员工感到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自身价值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司价值理念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打造高绩效团队

综观国内外经久不衰的百年企业, 都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未来企业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能够造就优秀的团队和个人。

从无锡供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 凡是企业文化做得好的单位 (部门) , 员工的责任心、事业心、执行力、创新力、战斗力明显高于其他单位, 部门绩效评价在全公司始终保持前列。这种情况绝非偶然, 一是单位 (部门) 主要负责人非常重视管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他们不拘泥于现状, 总是想方设法去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二是注重制度标准建设, 努力让员工做到凡事有章可循;三是内部管理透明开放, 资源共享, 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四是遵守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种氛围中, 领导率先垂范、绩效正向引导, 竞争激发动力, 让员工获得了一个可感知、可衡量的实践标准。在这种价值导向的指引下, 员工渴望在公司中得到尊重、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想观念也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挑战转变,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 主动学习、主动作为, 并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寻找成就感。通过让每一个员工的成功最终实现团队的成功, 这就是文化产生的巨大能量。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实现基业长青的不竭动力, 对此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潜心探索, 大胆实践, 持之以恒, 合力推动企业从优秀向卓越转变。

感悟文化教学 篇2

条条道路通罗马.过程不同,目标相通.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反复研读过一些中西体育文化的思想后,除感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外,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精深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财富.在全球化的后奥运时代,本人也感受到了一些中西体育文化的和合.感悟即来协同灵感于笔端,望能与同仁共勉.

作 者:王仕君 殷瑞 李晓 作者单位:王仕君(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南,焦作,454000)

殷瑞,李晓(湖北成宁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成宁,437100)

“走出去”的文化感悟 篇3

我读这本书时首先感慨作者的知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这使他在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时进退自如,许多材料仿佛信手拈来,何况他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常常会将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然而所得出的结论又让你心悦诚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文化的理解非常到位。张健雄认为,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个民族的文化,投映出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张健雄认为还要厘清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这三者在历史进化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张健雄看来,政治制度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然而,政治是一个博弈过程而不是精神产品,因此不在文化范畴内。同理,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是文化,而经济的运行不是文化。政治和经济是与文化互相平行的范畴。正是持有这样的文化理念,抱着这样的文化眼光,张健雄每到一处,便都能从中发现文化刻下的民族心路历程。

张健雄受欧洲文化的浸染,我估计他满脑子都是欧洲的印象,读他的作品时甚至会觉得他俨然就是像一个欧洲人在观察世界一样。比如,他有一篇写观看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和陕西华清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的随笔,这两个文艺表演都是将舞台直接设立在自然山水之中,试图将“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温馨地结盟”。对于这样的构思,张健雄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将其称为“天人合一”的演出。这种联想很自然,创作者在进行他们的导演阐述时,一定也会把“天人合一”作为他们的艺术构思的理念依据。但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张健雄由此也想到了欧洲的回归自然的“天体运动”。他把欧洲在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这一运动称为“天人合一”运动,因为这一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社会的发展使人启动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于是就要去除人与大自然间的隔膜,尽情地让肌肤享受与阳光、空气和自然美景的亲密接触。但这些倡导者把自己称为“自然主义者”,而在国内则被翻译为“天体运动”。张健雄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谁在参与“天人合一”。欧洲的“自然主义者”,显然是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而《印象·刘三姐》或《长恨歌》的创作者,不过是为观众提供一次体会“天人合一”的表演,人们是以“他者”的身份参与到“天人合一”之中。虽然张健雄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重点讨论“天人合一”的问题,甚至我觉得,文章中涉及欧洲“自然主义者”的一段文字仿佛是作者溢出构思之外的自由联想。在这种自由联想中,也许透露出了作者对于欧洲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欣赏和认同。他因此也就在反观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看得更加透彻。在谈到中西方爱情的差异时,他从秦观的诗《鹊桥仙》谈起,继而漫步在欧洲文学经典中的爱情故事,并结合自己在欧洲与修道院修女的交往,得出结论道:“西方情感文化张扬爱的烈度,中国情感文化赞美爱的隽永。”在作者的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应该是既有爱的烈度,又有爱的隽永。他从这一理想出发,对中国传统女性赋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中国性文化具有男尊女卑的特质,女性被剥夺了享受性爱的权利。一个“淫”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女性性欲的旺盛无一例外地被斥为淫荡、邪恶和下贱”,而“男性性欲炽烈是阳刚之气、英雄本色、豪情万丈的标志”。在另一篇比较中西方政治联姻的文章中,张健雄也有相似的见解,他认为,欧洲王室联姻看重的是贵族血统,而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不讲究血缘匹配,只要是龙种,撒在哪块土地上长出来的都是龙子龙孙”,说到底,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中是没有女性的位置的。我想,没有西方文化作为参照,恐怕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不会来得这么透彻。

书中很多文章是专门介绍欧洲文化的,这无疑是张健雄最擅长做的事情,读这类文章,我们丝毫不必担心作者的表述会产生对西方文化的误读,因为他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他完全可以做到像一个欧洲人一样去看世界。但即使在这类文章中,我们仍然会面对“当东方相遇西方”的问题,因为作者的主体是中国文化,即使在纯粹介绍西方文化时,也不免发生“母语干扰”。“母语干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张健雄在《方言的故事》中做了生动的介绍,即使一个自如掌握了多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他对母语的反应速度也要远远超过自己对任何一门外语的反应速度,一些精通外语的间谍就是被他们的“母语干扰”暴露了身份的。当然,张健雄并不是派往西方的“文化间谍”,但他在欣赏西方文化时,丝毫也不会掩饰他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我是把他的这种情感流露看成是一种“母语干扰”的。

感悟文化教学 篇4

(一) 教学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外国文化正以迅猛的姿态涌入我国。文化作为“软”实力, 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 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独具魅力。但是面对着外来文化的涌入,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下去,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 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 如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 有的同学固执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中国传统文化是包袱, 在今天我们要向传统文化这位‘老奶奶’说‘再见’”, 诸如此类的想法急切需要老师予以引导。

(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秋节日的魅力;感受中秋文化的深厚内涵;初步树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2.能力目标

透过中秋节习俗体会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秋节起源及文化习俗;理解中秋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教学重难点

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五) 教学过程

(六) 板书设计

二、教学反思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周易》) 可见, 我们的祖先对于文化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如思想、科学、文学、艺术、习俗、节日、建筑、服饰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文化中凝聚出的民族精神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西方技术资金进入我国的还有西方的文化, 面对来势迅猛的西方文化大潮, 如何保护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 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 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 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认为“传统的都是守旧的, 都是糟粕, 应该被尽早淘汰”, “开放的中国应该和世界接轨, 学习西方文化, 抛弃传统文化这位‘老奶奶’”。这些观点急需老师的引导。

鉴于初二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水平, 在进行了充分学情调查的基础上, 本课选择了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和趣味性的中秋节来贯穿本堂课始终。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质遗产的活化石, 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 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 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中秋时节, 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 观赏祭拜, 思念亲人, 企盼团圆的习俗, 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 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 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 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中秋节也完美地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思想。

在主线上, 以“中秋之美”贯穿全课。导入部分使用了极具美感的中秋赏月图片配合优美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秋之美, 带领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引出中秋文化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第二部分?“话中秋”, 学生在课下完成小组探究学案———中秋文化, 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中秋节由来以及中秋节习俗, 既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自主性, 也让学生提高了对中秋节文化历史悠久和内涵丰富的理解。通过对中秋节习俗演变和月饼的发展, 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而且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才赋予了传统文化活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至今。在“诗话中秋”环节, 学生通过分享“我家中秋故事”和分析海内外共庆中秋佳节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中秋美味的食物和美好的祝愿使学生深入感受中秋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对韩国申遗的探讨, 使学生认识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课程的最后, 向学生推荐了几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 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传统文化书籍和电视节目, 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感受与课下的实践结合起来, 做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统观全课, 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点:

1.全课“以点带面”, 借中秋文化之美来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2. 在课下通过学案形式布置学生完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去调动学生, 并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

3. 全课突出中秋美感, 而且讲出了文化味儿, 通过小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4.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实效性强。

课堂是缺憾的艺术, 本课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方面:

1.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不到位, 只是简单表扬肯定, 并未做进一步追进。如一位同学说道“节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话做进一步挖掘。

阳光文化感悟 篇5

以前我也在别的保险公司工作过,来到阳光我才认识到一个企业对于文化的渴望和追求,阳光文化博大精深,它围绕着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看电影《心中的太阳》,让我从心底里感动,一群人为了一个理想共聚在一起,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太阳,就是阳光文化的精粹,为了他,大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了共同的太阳。

饱怀激情是我们为梦想拼搏的动力,就像在《阳光基业》中引用的拉姆查兰的观点:执行无力不是认知问题而是情感问题,公司和经理人执行乏力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执行的激情。没有执行的激情,再完善的流程也只能是一架没有加油的引擎,而对目标近乎偏执的坚持和对过程近乎苛刻的打磨,正是激情的显像与执行的注脚。没有近乎狂热的执行力,就不会有阳光保险今天的成长之道。没有对目标高调和做事低调的清醒认知与执着,就不会有董事长为阳光保险所系上的保险砝码。我们作为公司的新鲜力量,就应该更深的体会到这种精神的内涵,把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把执行细节到每一件事情上。多思考,多实践,多努力才会有更创新的业绩。

天道酬勤,忍辱负重是我在了解了阳光的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深刻涵义。每一个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需要经历一次特别漫长的艰辛旅程。对于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懒惰往往是常有的缺点,也常常是阻碍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把自己的不勤奋归结到工作的不顺心上就更容易影响工作的成绩,克服这种缺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来到阳光后感受到阳光文化,阳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在我们所遵行的经营训诫里更是凸显的很清楚。

文化是阳光之魂:阳光文化是实现公司战略的行动指南。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平说过,在市场经济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经济规律;同时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企业文化。因此,谁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卓越成长。具体到每一个公司的岗位,每一个员工,在企业文化中熏陶,灌输企业文化,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主要渠道。而我们特有的阳光文化更具有核心价值,在阳光保险阳光文化更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在这个群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最初以工作作风和精神在公司的核心高管上体现,然后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和传播,成为整家公司的共同价值观和追求,形成公司的特有氛围。在阳光保险的文化氛围里,人人争先,积极坚持以公司进入良性运营的状态,并很快在竞争中胜出。

管理是创造价值:创造价值是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阳光的核心价值观中所坚持的价值导向,是把创造价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具体到我们自身,对于每件工作都应该赋予激情的投身其中,认真踏实的工作,把激情与理性高度统一,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步骤和总结实践经验,理性的,科学的,规范的,专业的和职业的,结果与过程并重,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等重大关系。

服务是神圣职责:我们多一点辛苦是为了基层少一些劳累。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明白服务时宗旨,好的服务才能够保证公司效益。阳光文化中所体现的两个根本就是诚信和关爱,诚信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标准,尤其是对我们企业来说更加重要,把诚信落实到工作服务的点点滴滴中,以诚信担负社会责任。关爱也是我们阳光所崇尚的服务标准,以人为本,形成以客户和员工为主线的关爱文化,将关爱贯穿于客户服务和员工成长的全过程中去。“让我们的服务成为顾客选择的理由”作为我们的口号和目标。

创新是不竭动力:快速反应、大胆创新,勇做市场领跑者;作为公司的一员,了解到阳光需要的是异想天开的思维,以不断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具有领先的优势。

执行是职业素养:只有强力执行,发展的力量才势不可挡。作为我们员工执行任务,完成工作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素质,只有不知不扣的执行才能杜绝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感悟重阳文化传承敬老美德 篇6

活动目标

1.文化过节:通过活动,如查阅重阳节资料、背诵重阳节诗歌、讲节日故事、画节日儿童画等活动,增强节日文化礼俗,学习传统节日和内涵,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2.感恩过节:把重阳节活动和感恩教育主题结合起来,培养队员爱父母、爱老人的感恩意识。

3.创新过节:创新重阳节文化传统,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创新节日形式,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

活动准备

中队分四个小队,分头准备:收集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诗歌、故事等资料,组织大家学习;讲身边的孝心故事,呼吁孩子给父母写信,呼吁父母给爷爷奶奶写信,准备汇报材料;准备敬老爱老文艺节目,进社区慰问老人,并整理汇报资料;制作敬老爱老公益广告,请何老师写书法作品,准备展示。中队长负责邀请爷爷奶奶和校外辅导员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雨露小队故事引领,激发求知——开启文化之旅

1.小队长:今天我们小队收集了重阳节的文化知识,重阳节的来历,下面请认真听,然后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准备好了吗?

2.小队队员讲重阳节相关知识和来历故事,并提出问题:重阳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呢?重阳节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回答问题)

3.小队长:队员们听得很认真,把我们讲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三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感受节日的美妙。

4.队员吟诵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日齐山登高》《醉花阴》。

5.小队长:大家都陶醉在诗词中,体会到中国文化习俗的美妙。那么你们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交流感受)

6.小隊长: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都做一个知性的队员,多读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环节:星星小队娓娓道来,感受亲情——开启情感之旅

1.小队长:请大家欣赏歌曲《时间都去哪了》,请大家谈谈感受。

2.小队长:通过我们的描述,请大家来猜一猜中队的孝心好少年是谁?

提示1:班里有一个女孩,因为她的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到菜市场去卖菜,所以她每天都要为父母做饭。

提示2:她还要带两个弟弟妹妹,她经常给弟弟妹妹洗衣服,喂饭,讲故事,而且她的成绩还很棒。

3.介绍中队孝心好少年杨雪雪的事迹。

4.小队长:和孝心好少年相比,我们给予父母的爱是那样的少,让我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谈谈你们发现的身边孝心小榜样。

5.小队长:我们小队的队员和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通信,同时督促父母给爷爷奶奶写信,传达子女的爱。请队员展示他们的信。

第三环节:月亮小队社区探访,践行孝道——开启行孝之旅

1.小队长:我们小队在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在社区开展了敬老爱老活动,我们进入了谢博如和张瑞琪的家,看望他们的爷爷奶奶。(播放小队外出活动的视频)

2.队员:每一个队员都为老人表演了文艺节目,还献上了关于敬老的绘画作品。看到老人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参加完活动,我们决定回家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洗头、洗脚、捶背、讲故事、演奏一曲、高歌一曲等。我们要在以后每天的日子里,更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第四环节:太阳小队宣扬爱心,弘扬孝行——开启弘扬之旅

1.小队长:请大家观看CCTV的公益片《关爱空巢老人》。

2.小队长:看了视频,是不是感到我们应该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行动起来,关爱空巢老人,于是我们设计了公益广告。(展示公益广告)

(1)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2)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善待现在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3)让每一个人都有家的感觉!

(4)让我们的爱浸润所有的寂寞!

(5)不管走到哪里,记得家中有个妈,无论在外多辛苦,记得那里有个家!

3.小队长:让我们把这些公益广告贴在孩子的心里,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行动起来。让我们把爱心贴到老人的心里,给他们多一些精神的慰藉。

4.现场创作书法作品,送给爷爷奶奶们,希望每一位老人在我们的陪伴下不再孤单,不再寂寞。

第五环节:校内外辅导员送出寄语,感恩一切——开启大爱之旅

1.中队长:校外辅导员任爷爷特别关心我们,还特意送来寄语。

2.中队长:我们另一位校外辅导员刘老师希望我们每个队员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爱别人。她给我们送了一首诗。

校外辅导员: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天使感恩上帝,因为上帝赐予它纯洁的心灵。那我们,我们又应该感谢什么呢?

队员: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感恩老师,因为老师交给我们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为冲刺明天做好准备;感恩自然,因为自然赐予我们新鲜的空气,给予我们良好的环境;感恩社会,因为有了社会的馈赠和关爱,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队员们在《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中表演哑剧,演绎在家中孝敬长辈的场景。

4.中队长:我倡议,大家一定要回家看看,因为在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等着我们,有我们的爷爷奶奶在等着我们,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聊聊天,吃吃饭,散散步,听听音乐……

5.辅导员讲话:这次活动课很成功,你们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我觉得这次活动课目的明确,内容充实,环节清晰,形式多样,激发了每一位队员的参与热情,感受了传统节日之美。同时,你们采取查阅资料、学唱歌曲、观看视频、走进社区、撰写公益广告的方式参加敬老爱老活动,收获了敬老爱老的喜悦,懂得了孝道需要行动的道理。队员们,那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行动来传递爱吧。

6.全体队员:从今天起,让我们每天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从今天起,让我们每天给爷爷奶奶一个拥抱!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孝心好少年!

感悟文化教学 篇7

中央教科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词是这样阐释的:指属于过去并流传至今,现在仍起作用的对大众有益的文化要素,主要指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要素。至于“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课题中泛指和语文学科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体,包括民间的、文人的、近代的、古代的,也包括看得见的文学作品和看不见的哲学思想等。下面我将以《〈论语〉十则》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到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孔子的为学之道

在我们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思考。他所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提倡我们结交的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善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内涵的人。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孔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正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三、孔子的君子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孔子对于君子大概有这样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尊重道德法制的人;还有就是“预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温暖的、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现在做起的。

四、孔子的为人之道

子贡问老师一个问题,他说“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这样一个佛家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河了。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说:“师父呀,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二十里地还放不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除了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万物之外,孔子还倡导我们要勇敢。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五、孔子的理想之道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在鼓励人们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翻开《论语》,我们常会看到,闪耀着的一颗颗理想之星。孔子与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论语》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这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很庆幸能时常陪伴在古圣人的周围,将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最后用于丹的一句话与大家共享,“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一篇:幕课下一篇:营业税及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