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2024-08-19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精选10篇)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1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要素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体悟。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具诗意和生命力。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 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散文,鉴赏文本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课堂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态、居住条件等方面入手,去感悟老王物质贫乏、身体残疾、饱经沧桑的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特点。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章中结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生活中总会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 ? 杨绛为什 么会有这 种责任感 呢?”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最终会悟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如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 学有所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结合文本写作背景,感悟教 学难点

文本阅读的难点,往往是作者独特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体悟,也是文本的情趣与理趣所在。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本读懂、读透其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进行感悟式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难点问题。

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在阅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语句时,很容易将李白定位为一个乐观自信、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他当时正身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这样一个写作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品味出《将进酒》深藏豪放飘逸外 表之下的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和渴望入世的急迫心情。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中国文人对生命价值求索的顿悟。

三、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感悟教 学疑点

学贵有疑。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敢于探究,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品味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词,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文章的精髓。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更符合琵琶自然属性的“声”或“音”,而是选择用不合场景的“语”字?面对这样的疑点,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意境,拓宽阅读思维模式, 洞悉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才能悉心品味出“语”字的妙处———这是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感受,在作者眼中,琵琶女演奏的不仅仅是琵琶乐曲, 更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声。

四、品味鉴赏文本语言,感悟文 本美点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的语言或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或朦胧隐晦,意蕴深远;或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这些文字往往在轻描淡写中饱含哲理,充满思辨,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美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感受、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开展感悟式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感悟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篇2

我校开展了《感悟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验课题的研究,自从参加了此课题,近一年来笔者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实践,把学到的新观念、新理念带进课堂,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个性化地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一、创设阅读期待,诱发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方面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应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引导多角度感悟,激发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福州市乌山小学黄如湜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一课,老师在指导学生感受晚霞的美时,除了让学生观看课件,还亲自唱了一段关于晚霞的歌,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感受,为之后个性化的朗读打下了基础。“以情激情”,教师用课件展示了美丽的晚霞后,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对晚霞的无限想象,激起了他们对这壮丽景色的向往和倾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赞美欲望。当学生运用了明快的声音来朗读表达时,黄老师在赞赏之余又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晚霞的宁静之美。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已不用过多地进行技巧上的指导,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使诗歌之情与学生内心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感悟文本主题

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文本中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做出补充和拓展。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听过实验小学曾丽萍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一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深化学习后,曾老师努力为学生搭建了“品读——感悟——想象”相融合的阅读平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英雄的内在精神。如在品读“盗取火种”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设想:在没有火的日子里,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自从有了火,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人们不再()不再()。”通过这样的对比想象,学生感受到了寒冷恐惧的漫漫黑夜、茹毛饮血的蒙昧的过去,全是因为有了火,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3

关键词:教改,茶座式教学,感悟

所谓“茶座式”教学, 即学生分小组的形式, 以六至八人为一组, 围绕课桌相向而坐。这样如同茶座的座位形式称之为“茶座式”, 其优点在于学生能够更便捷、更畅快地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上的, 更多来自眼神的交会, 心灵与思想的碰撞。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探究与交流”等环节。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 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 孩子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得到放松, 并按照他们的个性敢说、敢想,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的观点, 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 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同样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 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宰。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学习状态,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效学习, 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

二、发展新的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的过程, 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 是思辨、审美的过程, 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 优化地运用这种阅读的心理因素,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文本, 学生要在自由阅读中培养能力, 提升语言素养, 从文本中汲取语言的精华, 提高表达水平。

写作永远是个性化的劳动, 是最有个性、最需要情感投入的。学生的写作不再是记忆的罗列和简单反复, 而是依靠积极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又经过立意选材、组织等一系列的程序后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观察, 身入生活, 心入生活, 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 逐步达到个性化创作的目的。学生积极主动观察与思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样学生的写作活动就会处于自觉活跃的状态, 自然会“下笔如有神”了。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我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 一人当小导游。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 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 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导游回答须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这样的表演, 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三、学习方式重熏陶、感染、体验、感悟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强调“经历”, 强调“感悟”。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角度讲, 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个激发生命力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当然, 要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 仅仅有教师细致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大胆质疑问难,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疑难。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品德 感悟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1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活泼好动,接受新事物的黄金阶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行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悟式教学方法是指采取一定的策略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方法技能的切实掌握。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感悟式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领悟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学习,轻品行修养形成。追求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追求。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阵地。但由于品德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导致多年来品德教学一直是上课讲课本,下课做作业,变成单纯的知识学习。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一直认为,小学品德是背诵记忆的学科,只要记住了知识就完成了任务。甚至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机械式传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行为规范的现实意义,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目前,大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进行品德教学,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未能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打消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品德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而部分教师总是用理想构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由于其理想的构建比较遥远,学生不能理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对品德课程的学习。例如,《我和伙伴一起玩》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心中有规则》的第10课,本课由“观察哨”“体验馆”“碰碰车”“实践园”四个部分组成。教材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范例为我们提供了对话的情境,“观察哨”更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去学会游戏,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道德认识。

二、感悟式教学方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开展讨论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小学生由于欠缺一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由于多数学生是在互联网的氛围下成长的,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开展讨论活动,沟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冲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内容时,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儿歌《我是家里的开心果》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品德课程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感情基调。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场景,如:帮助爸爸妈妈收拾碗筷,打扫房间的卫生,当父母生病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勾起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行为的联想,从而便于学生对号入座,思考自己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借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言行有所约束与改善。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从而让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自我教育。

又如,在《爱清洁,讲卫生》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可设计“讲卫生大考场”活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爱清洁、讲卫生很重要,那么同学们回家以后有没有做到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手、脸、衣服最干净。(学生们互相比一比)

师:谁来说一说哪位小朋友最讲究卫生?

(教师相机评价总结。)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有的同学已经真正明白了爱清洁、讲卫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还没有明白,那么为什么要讲卫生呢?

这样,在“讲卫生大考场”活动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明白了爱清洁、讲卫生不能仅仅只是知道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再如,在《我是值日生》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计“值日班长我来选”活动。

师:为了让班级的值日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马老师决定组织值日班长竞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想推荐谁当值日班长,为什么?当然也可以自己推荐自己,不过也要说出自己能够胜任值日班长的理由。

待学生交流、讨论后,我根据学生的意见总结出如下条件:(1)每天能够在7:40之前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间观念比较强;(2)有责任心;(3)热爱班集体;(4)有较好的管理能力;(5)有爱心;(6)团结同学;(7)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8)能带好头,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也能做到,以身作则。

2.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场景模拟中感悟生活。纯理论式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为了加深学生对品德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应多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场景的模拟中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做个“快乐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的快乐,教师在欢快的音乐中,组织学生玩传递快乐的游戏。规则是让学生围成一圈坐好,教师预先准备好了一个鸟的毛绒玩具,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开始传递毛绒玩具,当音乐中断时,学生就不能再传递了。此时毛绒玩具落在谁的手里谁就给同学们讲一个自己认为最快乐的事情。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而有的学生认为和朋友在一起玩就是最开心的事。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教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并引发学生对快乐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演唱“幸福拍手歌”来结束课程,让快乐进行到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生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而且还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班集体的装饰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参加劳动来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五个人一组,让学生小组合作负责桌椅、地面、墙、玻璃等的装饰工作。每一小组先就工作的分配进行交流,制订好分工任务,然后按照分工任务开始对自己的区域进行设计,并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图案经过讨论进行装饰。教师预先准备好五角星(聪明星)、小蝴蝶(勤劳星)、小海豚(环保星)、小红花(文明星)及事先刻好的及时贴(各种瓜果、动物等图案)等作为学生的奖励。实践活动的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予了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课程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效运用感悟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德思想的真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水准,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5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点

简而言之, 感悟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以内化为宗, 以引导感悟为教学活动特征的一种语文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文本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教学经常将一篇文章进行肢解, 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考试时也是断章取义, 破坏了整体意义和美感, 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人文熏陶的功能。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境、思想、情感等没有感受和领悟过, 只能死记硬背, 教学效率低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 都不可能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当然,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可点拨学生选取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作为感悟点, 但一定要基于整体的把握。

2. 阅读个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 每个人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阅读是读者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的精神遭遇。既然是遭遇, 就不会有标准答案, 有时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阅读考试时, 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只要这个理解不牵强附会。

3. 学习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长期以来, 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给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思路, 限制学生的思考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 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无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规律、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的教学将造成主体错位, 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 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 而与自己无关, 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教育内化”?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 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 这是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 而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二、感悟式教学实施策略

要实施感悟式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感受的前奏。叶圣陶先生曾对吟诵 (读) 大加赞赏:“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读分两种:默读和朗读。先默读后朗读。“先默读”是因为文章需要潜心揣摩品味。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后朗读”是要体现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鲁迅的杂文与朱自清的散文, 那是完全不同的语气、风格。朗读时要求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但是“有感情”是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的, 要防止矫揉造作。摒弃齐读, 因为齐读压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读, 尤其是名篇, 更要反复读, 才能品出个中味。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学生默读一遍, 他们说这是范仲淹给友人树功德碑, 再读则感受到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 三读才体会到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2. 视听

中学生的感情日益丰富, 感性认识还是占主导地位。为了诱导学生感悟作品, 可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 让学生用眼睛去关注,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这样, 语文学习就告别抽象走向形象, 由片面走向立体。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相关的音像制品是语文课程资源, 要积极开发。在2010年中央电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赈灾晚会上, 众明星朗诵的诗歌《在一起》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诗歌本身写得并不很好, 另外众明星的朗诵水平也参差不一, 但演出效果如此之好, 背景音乐和视频功不可没。可见, 音像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适时播放满文军《懂你》这首歌的MV。视频中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感人画面、孩子们长大离去时母亲依依不舍地沿铁路追赶的镜头……一下子就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 对“背影”的理解水到渠成。

3. 写作

当前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没话说, 写出来的东西看不到个性甚至人性。这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在写作文之前, 教师就定下种种规矩, 再加上刻意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使得写作与生活脱离太远, 学生养成了抄范文、编故事、做“八股”的恶习。感悟式教学要求正视作文教学规律, 首先促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的初级阶段, 鼓励学生以生活为源, 不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不管立意高低, 甚至不顾标点符号, 随着自己的意识流一泻千里。让学生的思想经常像脱缰的野马般奔放,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体验和思考。随意写阶段取得成效后再规范修改, 先放后收。这样, 既能让学生享受写作的畅快, 又能保持文章的个性, 符合写作规范。考试时减少命题作文, 提倡材料感悟作文, 不拘格式, 这也是现在中考和高考的趋势。

4. 演练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言语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 语文教学才有生命的活力, 学生才觉得语文学习有乐趣。在语文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改编、应用。如办墙报校刊、文艺演出、作文竞赛、文学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体验合作与应用成功的喜悦。例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让学生改编成话剧;教学《安塞腰鼓》时观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练习打鼓, 学生的表演可圈可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言语结构,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文字惟有“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成为自己的言语, 语文教育才算到位了。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6

一、师生课前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批注。课堂是在预设和生成中发展的, 课前批注就是一种预设, 在预设中,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和学生一起对文本的批注进行心灵对话, 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特点等的基础上, 才能运筹帷幄, 这样也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爱莲说》中有“菊, 花之隐逸者也”一句, 对“菊”的批注为“隐士”, 《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句, 教学中将两者联系起来, 结合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对“菊”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就显得稳当多了。

其次是学生在课前的批注。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才能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变得“一览众山小”, 才能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去“删繁就简三秋树”, 才能将疑惑述诸笔端, 再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以便探究, 获得解答。就学生批注而言, 第一步要通读课文, 总览全篇, 即要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为何而写、怎么写、从哪里批注、如何批注。第二步则要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 即要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如阅读《变色龙》, 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是如何变化的, 有几次变化就需进行批注;《背影》中父亲几次穿越栏杆的描写也需进行批注, 诸如此类。第三步则是细读文本, 多角度批注。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 为何要用“排”而不用“摸”, 孔乙己此时心里怎么想, 他为何要这么做等, 对这些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批注。最后则是要在自我阅读中找出自我感悟的部分, 即通过上述步骤后, 再细读作品, 从中生发出自我的体悟而进行批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何如此感人肺腑?“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为何牵动游子之心?诸如此类都可进行个性化批注。

二、课中对比, 在对比中探究

课前是准备, 课中批注则是展示自学成果、张扬个性、共同探究总结的过程。在课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 首先要确定目标, 指明重点。课前阅读中的批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或者自我计划进行的, 但这不一定和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需出示课时目标, 指明重难点, 让学生和自己阅读中的批注进行对比。如《孔乙己》的教学中, 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重点, 但教师揭示了这一重点后, 就要引导学生看自己的批注是否突破了这一重点, 有哪些地方做到了, 哪些地方还不足, 然后再进行阅读、讨论, 如此步步为营, 方能奏效。

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 适时点拨。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 一开始学生并不一定会批注, 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批注。教师可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如教学《雪》, 第一部分批注为“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第二部分批注为“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对“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批注为“勾画出雪孤独不妥协的姿态, 有动感, 有斗志, 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在示范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点拨, 让学生“拨云见雾”, 如对“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批注为“来之不易;大钱少;拘谨迂腐又那么善良朴实”。最后要引导学生之间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对比赏析, 在展示和交流中求同存异。

三、课后批注反思, 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 课后反思是一个对比生成的过程。首先, 对比是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和教师、同伴之间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找出不同点, 再形成自己的体悟。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在自我阅读中批注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课后批注为“苦闷抑郁而激荡万千, 脱苦闷而多信心”, 虽然在意思上相当, 但后一批注结合全文来对该句进行分析, 更加深入。其次, 结合文本的内涵和自我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批注。阅读本身就是充满个性化的行为, 如果说课前阅读是初步认知状态, 那么课后反思就是升华。在这个升华过程中, 更多的是要加入自己的个性成分。如有的学生对“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批注为“流浪的心声, 漂泊的哀叹, 几时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来方知这是一个从远方来这里读书的学生, 也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7

一、探索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 )常规课堂的探究性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最为常用、也是最容易开展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是熟悉的,而且,历史课讲的都是一定的历史事件,因此,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历史还是有一些趣味性的。了解历史事件只是一种学习手段, 历史真正要学习的是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其代表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历史背后的东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解中国近代史时,先引导同学们看地图册上的世界时局图,向同学们介绍当时世界局势及中国面临的危机,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再讲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当时世界局势的;在讲解《开元盛世》时,可以利用时下最流行的穿越元素,一趟穿越唐朝之旅。如果你穿越成当时君主或者高级官员,那么你要怎样把盛世继续下去,为唐朝作贡献? 若穿越成一位平民,你要做什么,怎样生活? 让同学们体验当时盛世,思考该怎样开创一个盛世,盛世出现的条件又是什么; 在讲解《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或者观看反映宋元社会生活的影视剧片 段,感受宋朝发达、繁荣的经济,甚至出现银票这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几乎可以与现代金融街相媲美,唐朝都要甘拜下风了,宋朝为什么可以做到,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始终把探究二字贯穿其中,培养同学们基本的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常规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与之相比难分伯仲,甚至优于常规课堂。

(二 )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教学

历史活动课真正把舞台交给同学们,通常包括抛出问题、合作实践、交流评价、总结反思这几个步骤,可以选择同学们很感兴趣或者很难理解的课题组织历史活动。历史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同学们思考历史问题,动手实践历史成果,体验历史背后的东西,让同学们对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体验, 站在更高层面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在同学们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终身受益。

历史活动课中,在给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同学们的讨论方向和进度, 把握和控制整个活动课的方向和进度。及时引领和指导同学们实践方式、方法,提高他们合作实践的效率。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实践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制作的成品。在同学们展示完各自内容成果后,让其他小组从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实践的能力、展示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 行相互评 价 , 教师对这 些评价及整个历史活动课进行总结, 重点提出整堂课中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希望他们在下次活动中注意改正,表扬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同学, 增强同学们学习自信和热情。如组织《近 代社会生 活》时 , 可以让同 学们设计 、举办黑板报 , 表演相关小品,使同学们从各个方面体验近代中国人的生活。让同学们分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近代人的社会生活,制作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画出那个年代的衣服,让他们动手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引导他们讨论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给今天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展示的内容是否符合那个年代的特点,还有什么不足。最后教师对本次历史活动进行总结,有哪些漏洞,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在以后活动中借鉴学习,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明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成就感和自信感,提高课堂效率和影响力。

(三)课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课下的自主探究具备同样的功能。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是对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预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同学们课下对历史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搜寻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探究历史问题, 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表格、制作PPT等。课下的自主探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历史,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反思

(一)正确认识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 是一种创新, 但本质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 都是接受历史学习,学习历史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因此要处理好探究性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仍然需要站到讲台上讲解历史知识,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探究性教学模式只是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和影响力,因此一定要把它落到实处。在我国,探究性教学模式起步比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难免有一些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如探究性学习一般有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几个步骤[4],所谓探究,是引导同学们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 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违背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放视频又放图片,组织同学们搞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历史活动课堂弄得丰富多彩,但是过于注重探究形式,只是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课堂目的。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注意这些问题,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使探究性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师提出新要求, 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为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把握和控制课堂方向和进度,要求教师不仅准确把握教材主旨,巧妙构思活动过程,还要明确课堂目的, 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而且课堂伊始,同学们对教师的指导肯定依赖性很强,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扎实厚重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教育学、心理 学知识,因此要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推广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结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补充, 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和影响力。但是, 探究性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理论阐述容易,心血来潮的尝试也容易,坚持不懈地摸索和实践则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决心。

摘要:在倡导新课标教学方式的形势下,探究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影响力,让学生手脑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用好这种教学模式呢?本文从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途径和反思两方面着手,对初中历史“探究→感悟”式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8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 一) 学生主体化, 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亲身经历, 切身思考,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二) 感悟多样化, 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 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不是结论, 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这里没有唯一, 只有真实与合理, 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 人人都有话语权。 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 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 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 三) 角色多元化, 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 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 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要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 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 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 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 第三, 老师作为引导者, 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 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 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进入社会, 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 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 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 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情境, 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 激起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 好习惯受用一生》 中的《 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 我设计了小品《 小琳的一天》 , 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 哪些是好习惯, 哪些是不良习惯, 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 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 再现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 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 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 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 悦纳自己》 时, 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 上课开始时, 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向大家介绍同龄人《 小明的烦心事》 , 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 有人说, 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有的人缺点多一点, 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 ”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 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 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在这节课上, 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 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此刻, 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 教学目标也就在“ 聊天”中轻松实现了。 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 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 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 设计提问, 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 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 自己解答, 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 学生就是被动者, 两者效果显然不同。 所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 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 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 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 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 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 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 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 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 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 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感悟式教学,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悟式教学的特征与策略包括学生主体化, 多种渠道创设情境等。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中的感悟式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感悟式教学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品德教育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一来,感悟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感悟式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品德教学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将品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知识,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从这一角度来看,感悟式教学的应用能够使小学品德教学的影响力提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品质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本文就将对感悟式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感悟式教学的必要性

感悟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其在小学阶段应用的范围较广,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更是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提升,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素质教育方法却有很多不足,小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感悟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品质的感染。因此,感悟式教学是一种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

二、小学品德教育中感悟式教学的应用

1.在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感悟

任何教学形式的实施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的德育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品德教育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因此,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入生活中去进行感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城市内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公益事业的真正含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关爱他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善良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成长。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品德教学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到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才会使自己与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2.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去感悟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对学生传输知识与思想方面,教师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面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俗称的“代沟”,这样一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很难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的,对于教师的一些观点以及意见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学生之间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有很多,交流起来也更加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学习的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对提高品德教学效率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小学品德教育过程中,在讲到关于“诚实”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每组学生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诚实的人,与他们交往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教师让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表讨论结果,由教师进行总结,借此来完善“诚实”这一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感到新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感悟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品德教学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在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感悟式教学的应用使小学品德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其更好地应用在小学品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李可苹.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4(2).

[3]王立仁,张小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10

那何为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通过问题或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认识、发现知识, 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贯彻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法, 而采取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告别“一言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 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 结果是老师口干舌燥很累, 学生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很烦, 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 缺乏思考、理解知识的空间, 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 达不到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

新一轮教改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 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

作为政治课教师, 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更应该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 要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尤其是允许反驳与争议。

(二)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导,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有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甚至提起来不着边际, 这时老师不要喝斥、批评, 要正确引导, 继续鼓励, 使课堂气氛保持井然有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由五个环节组成, 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启发联想——超越情景——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状态, 感染学生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 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让情绪上升为情感, 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激情引趣

在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我给学生讲了“傻子吃盐”和“愚人吃饼”的故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在哄堂大笑中明白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要分清善恶美丑, 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多做善事,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可见,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设置问题情境, 燃起智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主要职能有哪些?人大代表的地位及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老师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而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 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震撼心灵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 适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时, 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海伦·凯勒、桑兰的视频资料, 欣赏了歌曲《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 很多同学还随着歌曲一起唱了起来。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发言,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要正视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尤其要在逆境中磨炼人生意志, 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因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下一篇:拓展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