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2024-07-10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共12篇)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篇1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诸位同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吧!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篇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大胆尝试,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确立研究点,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性阅读, 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 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 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 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只有有了疑问, 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初读课文, 在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让学生封闭地自学、泛泛探索, 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 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 然后针对研究点, 质疑文本、主动探究, 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 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 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 围绕专题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 反馈学情,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比如:《凡卡》一课, 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凡卡寄出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 课文讲的是9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 是阅读教学着力点, 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 作个性化的解读, 那么, 则是水到渠成了。

2. 发扬课堂民主,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离开了开放的情境, 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 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 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 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 (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 的已有成果。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 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 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 而不是千人一面地人云亦云。比如:《草船借箭》一文,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很强,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但是由于学生有了和文本充分地交流, 于是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 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情相告, 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 破坏大局, 也没有告知诸葛亮, 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那么, 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 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 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充分的探究解读中, 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 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其次是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 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 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既有教师的评价, 又有学生的评价, 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 我抓住学生想了解北大荒这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的心理, 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畅谈感受, 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 想象北大荒的美景, 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 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 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画, 有的学生畅谈对北大荒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3. 创设实践情境, 拓展学生创新时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离开了阅读实践, 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 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以进一步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 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 写成观察日记。从而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 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问题设置 理想境界

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使课堂陷入王牌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重脚轻”两种形式命题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修改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修改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桅杆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二、横年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名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扯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的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在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篇4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回想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在逐渐脱离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即便如此,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脱离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果想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很多教师无法做到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对语文课堂产生比较全面的认知。有的地区语文课堂的教学工具较为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利条件,这也对语文教学成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1.新课标跟以前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要求的标准降低了

现在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潜能。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做全面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学会”的真正含义。现在大部分学生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语文课本知识上讲解的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指导,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多进图书馆、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2.要想实现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也必须进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

首先我们得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彻底摒弃教师中心论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在课堂上,不要求对学生提问的问题都可以回答上来,但必须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哪些信息具有价值,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逻辑性的整理信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主要的职能是“授学生以渔”,我们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品质、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鼓励,以此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是粉笔、黑板,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各校已经全面推广,它跟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有着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例如,在学习《边城》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来,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准备和阅读环节,即在讲解课文以前,先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几幅课文中涉及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主人公翠翠的生活环境,再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图片的感受。让学生对故事中人物有大致的了解以后,再集体观看《边城》电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到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中,使语文教学活动更生动、直观。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是的,身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我们必须认真辨别传统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劣性,及时进行反思,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看法,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赞美,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真正地融入语文学习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龙明,王艳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5]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篇5

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文,并且要让学生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

一、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德育教育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在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也要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也要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培养,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时,就要确定理想、信念等的德育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信念观,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人生教育。

二、课堂提问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顾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强化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回答德育教育问题时,师生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在双边互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设计一些相关的德育教育问题。当然,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占去学文的时间。

三、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篇6

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庄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笔者认为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使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爱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尤其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语气:“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了。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于永正教师也说过“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更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着的爱意和善意的流露,这便是艺术。”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耐心激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能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情境教学是利用移情作用,强化儿童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让儿童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在审美活动中以美育情,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此过程中,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感受,激起了对学习活动的热情,不由自主地把情感移入学习情境中,促进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学生不易体会阿炳是在苦难、凄惨中创作这首歌曲的。更无法理解乐曲中抒发阿炳对社会的控诉。为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阿炳悲惨生活的心境,我创设了一种情境: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手执二胡,沿街乞讨,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冷眼;晚上露宿街头。画面播放的过程中,始终萦绕着那段凄凉悲惨的音乐。学生们目睹这样的画面有的眼圈通红,有的小声啜泣,整个教室充斥着悲伤的气氛。画面看完后,我说:“看完了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落到这样的地步,真让人痛心;社会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竟让他流落街头;老师,看了画面我都流泪几次了,我被阿炳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如果阿炳还在的话,我愿意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给他;看了画面我已理解了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让人伤感的《二泉映月》,这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寓言《寒号鸟》时,李吉林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在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用粉笔勾画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的缝隙里传来了小鸟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们就给这种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用粉笔勾画杨树并贴上喜鹊的剪贴画)……”这一课的导入,教者以讲故事这一儿童喜爱的形式,加上简笔画、剪贴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更新学法,促进学生发展

旧教学模式,学生常以背诵默写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厌倦,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好语文,先要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试探性地解决问题。何况,一篇新课文,很多都是学生学过的字、词、句,甚至一些生活场景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再翻来覆去地分析,实无必要。其次,学生要敢于质疑,课外提问,课内讨论,学生要主动积极,不能使之留于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以及口才,使语文知识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再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对于教师的一些辅助性教学手段,如《月光曲》中,如果播放贝多芬的曲子,学生听后便可将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这样,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这一类文章,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写上续编,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黄河象》、《琥珀》一类文章,便可想想是否还有其它的形成过程呢?动笔记下来。这对听、说、写能力都有所提高,时间一长,事物便会从量变到质变,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便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学体会 篇7

高中语文课堂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就要特别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看法, 这样学生才愿意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热情主动地汲取知识, 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转换角度,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贴近学生的心灵, 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 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课后, 教师应尽量利用一些机会与学生接近,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听他们的对课堂某些问题的认识, 融入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相信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是不会让课堂死气沉沉的。

一、高度重视课堂互动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倡合作学习。以前的课堂中, 教师占据主要支配的地位, , 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方法,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应该退出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师生与文本之间都应该有交流和互动, 没有交流和互动, 就无法产生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发表见解, 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还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讲一讲。

二、积极完善, 提高自我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教师应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在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 首先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共进, 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生机勃勃, 才能够使学生喜欢语文, 爱上学习, 也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 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 了解新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 篇8

1.文化底蕴匮乏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浮躁浅薄,文化底蕴不足,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早就提出了批评。他在《21世纪语文对话》一文中痛心地指出:“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技术、结课技术、板书技术、朗读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论文,许多是讲这些具体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 。”②上起周秦,下迄“五四”,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璀璨夺目的民族瑰宝,语文教师接触了多少?濡染了多少?

(1)文学素养贫乏

一份对100位语文教师读书现状进行调查的报告指出:能写出《白鹿原》作者的没有1人,能写出《文化苦旅》作者的也只有12人,约占11%;能写出舒婷和雷抒雁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的更少,分别为6%和2%;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就更少了,能写出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的只有1人,能写出星新一(日本著名微型小说家)作品的也只有1人;只有不到10%的教师订阅了《读者》、《杂文报》、《演讲与口才》等文化气息较重的期刊杂志。③

由这份调查数据折射出语文教师由于阅读面狭窄和阅读量少,其文学素养存在的问题至少有这样四点:一是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多;二是对当代知名作家诗人知之甚少;三是外国文学修养欠缺;四是对当今名牌期刊杂志关注不多。语文教师需要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丰富广泛的阅读支撑,必然导致教学视野封闭狭窄,使得教师把语文当作工具,讲语法、讲修辞、讲训练、讲技巧,从形式到形式、从练习到练习,课堂拘谨、僵化,缺失了文化底蕴。

(2)语言文字修养堪虞

语文课对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比其它学科更高,教师的语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掌握,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在怎样的教学语文,取决于他的学识修养。”④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不少语文教师却难以做到这点。据了解,在我国不少方言地区和农村地区,语文教师使用方言教学仍然比较普遍。语文教师教学用语不规范问题亟待改进。

相较于口语的不规范问题,语文教师的书面语能力同样问题多多。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不少教师下笔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层次混乱、词汇贫乏,滥写不规范字,更有错字别字连连出现。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不“下水”作文,其语文文字修养堪虞。

2.课程开发困难

在一项对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调查中,当问到“您备课时是依据什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时,有73.81%的教师回答是依据《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书》,69.05%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45.24%的教师依据考试范围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在问“您是否做过把《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分解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工作”时,竟有高达54.76%的高中教师回答了“否”!⑤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还有困难,甚至发生混乱,在课程开发上十分困难。对于校本课程的选修课等的开设更是面临极大的挑战。

3.思维贫乏

请看一则教学案例:

有位教师上《乡愁》,教师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的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 ‘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⑥

思维的多元化,是当代文化对优秀语文教师的要求之一。列宁曾经这样阐释:“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又是一个饮具,这是无可争辩的。可是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特性、特质或方面,而且具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属性、特质或方面以及同整个世界的相互关系和‘中介。玻璃杯是个沉重的东西,它可以作为投掷的工具。玻璃杯可以用来压纸,可以用来装捉到的蝴蝶。玻璃杯可以作为带有雕刻或图画的艺术品。”⑦在一个极普通的玻璃杯上尚可以散发出如此丰富、感性的思维,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活力四射、个性张显的学生面前,却只有,准确地说只允许有唯一的思维结果呢?在这堂课上,应该说教师是明显地带着预设的答案来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以为把学生看做了主体,是在进行启发式教育,但当学生的答案反映出的机智、文化底蕴不能与教师预设的答案相符时,教师只是不断牵强地牵引学生猜答案。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思维贫弱单一的症结。

4.丰富情感遗失

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位语文教师洋洋洒洒分析讲解长达20来分钟;一篇朱自清的《春》,一位中学教师把五幅春景图剖析得细致入微,句法、结构、词性、主题面面俱到,分析“透彻”。这类刻板僵化的授课、陈旧的套路,在现今模式化的教学中屡屡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已经成了普通文字工作者,讲起语文来毫无感情,语文教师的个性和情感早已湮没在规范化的教学中,遗失了对语文的丰富情感。语文所蕴涵的精神、个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着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的个体,他/她必须把课文所负载的文化、情感、道德情操、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⑧

5.创新精神缺失

有一位教师说:“我自己学了十多年语文,又当了三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师。对统一格局的语文必修课已经完全习惯了。现在有必要把语文课程搞得那么复杂吗?”⑨这位教师的话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唯教参是从,不能积极探索新方法;有的教师虽有创新之心,却只是一味照搬名家教案,由于自身条件悬殊,学生基础不同,施教效果并不理想;有不少老教师凭经验施教,机械重复,只图方便,不讲效率,但求稳妥,不思改革。我们知道,2×2=4,这是数学的精神;2×2=5,这是艺术的精神、创新的精神。50年代,一部东欧电影,描述了一位汽车司机与一位女工程师门户不当的恋爱,最后意外获得成功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2×2=5》。多么贴切、多么耐人寻味!我们的语文教师缺少的就是“4”和“5”之间的那个“差数”精神,这个“差数”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就是语文之美。

“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是本次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重大挑战,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注释:

①周德强,《艰难写意的高中语文教师》,《北京教育》2001年第9期。

②转引自殷建明《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书育人》2003年第9期。

③朱华贤,《语文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语文学习》2001年第2期。

④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⑤王荣生、许志先,《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

⑥蔡伟,《新理念:为何难以走进语文课堂——从两则案例谈起》,《语文建设》2003年第5期。

⑦《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四卷。

⑧张克中,《个性教学的湮没与语文教师自由精神的缺失》,《语文学习》2002年第1期。

⑨李希贵,《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人民教育》2001年第1期。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篇9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在五色园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一色乐园——情感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二色乐园——个性《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三色乐园——合作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维交流。四色乐园——感悟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且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一)渲染气氛悟情苏教版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俱的铮铮铁骨,教师制作了船长屹立舰桥,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一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二)朗读质疑悟意我们要注重感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抓住课文重点时,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味,继而细细地思,让学生说感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赏析、品味等。如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经过指导,学生已经能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但突然有学生提出对“五彩缤纷”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利用素材库,让同学们亲眼观赏了迷人的蝴蝶谷,同学们在看时,不时惊叹,因为画面上有各种颜色的蝴蝶,他们对“五彩缤纷”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在学生有所感悟时,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感悟。五色乐园——开放开放阅读教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干扰,不懈探索,百折不挠。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开放,可以从外显与心灵两方面着手。

(一)外显开放“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会、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无拘无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教学《东方之珠》,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在理解课文时,可以随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应当通过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数学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了解数学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事实上,教材后面的阅读与欣赏,提高了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特别是以统计作为整合的突破口,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溶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

二、新理念呼唤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1)课堂上的主持人。大家看电视时会发现,一场精彩的演出中,主持人虽然是贯串始终,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由自己亲自表演的。他们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话语,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可以说课堂也可以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或是设悬,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2)独具慧眼的发现者。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欣赏的水平不同,基础不同。在老师眼里,可能存在文化成绩上的差生,因此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对自己缺乏信心,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担负慧眼独具的发现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采用赏识成功的方法,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利用他们尝试成功喜悦的契机,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热情的观众。一场激烈的球赛,总少不了热情的拉拉队,他们的呐喊助威给球员们带来了动力和激情,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有这种热情,球员们都会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作为当今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教训或教师的责问,是理解和支持。我们教师就要做好热情的观众。在课堂上,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精彩时报以掌声,给予充分的肯定,失误时,评论切磋,提出中肯的意见。不因为学生一两次的失误而对他丧失信心,当老师对学生充满信心时,也正是学生发奋拼搏大步迈向成功的时候!

三、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4)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以及单元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甚至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5)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会学习。

(6)提倡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向方展。问题的解决要不拘泥常法、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发散,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求得问题解答。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结语

谈新课标下的职专语文写作教学 篇11

但是,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和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职业教育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传统观念,职专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僵化、呆板、可有可无的境地,作文教学也往往沿袭“文以载道”的为文之法和应试教育的立意要求,以简单机械的技巧模式训练替代对学生心灵的启发和品性修养的提高,忽视了文字与品性之间的联系。在评价中,用对优秀作文的遴选替代对学生个性、生活的了解和学生心理的把握,忽视对学生个体爱好的发现及写作能力提高的指导。我们往往要求每篇作文立意要高远,不管空不空;形式要严谨,不管死不死;语言要华丽,不管实不实。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完全失却了个性,只会仰视别人、模仿别人,说别人说过的话,走别人走过的路。长此以往,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又怎么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针对作文教学现状,如何摒弃传统教学中僵化的东西,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作文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工具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主参与,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美文都是生活的沉淀。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却往往无从下手,不是他们缺乏生活体验,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从培养他们有意观察、体悟生活的能力入手,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写作实践,学会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取材和立意,并同听、说、读能力的训练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布置《温暖》这一命题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一开始,大家觉得题太大,不好把握。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感知来自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所带来的温暖,然后“我口讲我心”,让学生口头交流在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最后“我手写我口”,把自己经历过的温暖、自己感动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叙出来。这样不但写出了言之有物的好作文,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情感认知。

“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原则,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依归。”关注生活,融入社会,才会有更成熟的价值判断和崇高的责任担当,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观察、体验生活,要有意识地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再把这些内容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针对复旦大学投毒案,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也认识到宽容、友善的重要;通过对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认识到个体之于社会的责任;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辩论,使学生对人性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道德的价值。这些讨论辨析,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议论文体的把握,而且对他们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和崇高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从他人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以读促写、以读养性。学生在大量阅读课文名篇和课外名著时,要帮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不仅能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提供多维的视角,更能升华思想、修养品性。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灵活的方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创新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相貌、思想、行为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是独立于其他学生的个体,他有自己的个性气质,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生经历,这些决定了他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谋篇,不可能也不应该等同于他人。所以“个性化是写作的基本状态”,鼓励培养学生抒心灵、展个性应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及其生活的背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所擅长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原有的写作基点、存在的弱点、可能的发展方向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实施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由抒发心灵、充分展示个性、大胆尝试创新。学生的作文或立意高远、或文笔细致、或想像奇特、或情感细腻,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优点,就要大力表扬,或在班级传阅,或在墙报上展示,或向报刊推荐发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被肯定中品味成功、培养自信、认识自我。同时鼓励学生借助博客、微博等自由写作、展现自我,老师和其他同学随时关注、及时点评,以达到互相鼓励促进。

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的作文题,对于那些不按常规立意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他的认识有不当的地方。对于一个社会热点,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怕这种疑问是多么幼稚。一则材料,要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对于所学课文中那些已成定论的观点,也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比如学习《鸿门宴》,让学生发现项羽的性格除了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外,还有豪爽、直率等特点,并以《另眼看项羽》写出人物评论;学习《项链》时,让学生抛开抨击马蒂尔德虚荣心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她的坚强、诚信等品德,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结合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作文的实用性,助推学生未来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就业需要服务。写作教学当然要遵从这样的目的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将来的职业需要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达到这样教学目的的最好途径在应用文写作方面。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应用文的写作知识,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就完事。而针对职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笔者在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写法的基础上,更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把应用文写作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通过模拟专业实践,进行实际写作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在教旅游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时,我进行了专业实践模拟教学,先组建一个旅行社,让学生轮流扮演求职的毕业生、旅行社中的不同角色、游客等。他们要进行招聘工作,需写出招工启事;要做好旅行社的广告宣传,需写出企划案、广告词;要和游客、保险公司签订一系列的合同;要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客串导游和游客进行模拟旅行,导游要写好自己的导游词,游客要写出表扬信或者投诉书。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整个过程精彩纷呈,同学们兴致极高,不再觉得应用文枯燥、难写。一个模拟专业实践流程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应用文写作,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巩固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后来的实习和工作中也受益匪浅。

试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试想, 一个总是以自己为权威的语文教师, 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只知灌, 不懂导, 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适当地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 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已是阅读教学迫在眉睫的事。笔者曾经尝试由学生代表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备课、上课, 或不定期召开鉴赏品评会,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结果。教师要对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大力表扬, 对不完善的观点加以补充, 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予宽容呵护,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激情被进一步激发, 使他们的阅读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二、从高中生心理思索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过程怎能墨守成规, 停滞不前?教育应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活动, 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最积极活跃的,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会再满足于做个被动的、忠实的听众, 而是渴望积极参与、自我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学生读书的权利, 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 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留下足够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思考权, 创设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分析题目、寻找规律, 使他们能多问、勤问、善问。教师应重视班级研讨之风的形成, 当学生个体在经过努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 组织学生用适当的形式讨论, 给学生争论权, 及时把握好讨论、交流的最佳时机, 注重讨论的实效性。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仅仅告诉学生自己和教参对课文的理解, 而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精读、泛读、细读、速读、默读、朗读、研读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特点, 如散文、诗歌宜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 诵读时让自己深深地融入作者与作品中最好。在此, 教师可通过具体教读一些散文、诗歌例作使学生掌握停顿、语气、语速的技巧,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如遇小说, 一般可同时使用三种阅读方法, 第一步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结构, 了解环境描写;第二步精读小说, 赏析人物形象;第三步细读小说, 由细节描写赏析入手, 结合三要素把握小说艺术特色、主旨和社会意义。如遇价值不高的文章, 泛读是最好的选择, 教师可指导学生养成“一目十行”的技巧。只要是值得探究的文章, 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好好研读, 当然首先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文章不外乎由字、词、句组成, 研读课文不可以撇开它们, 要坚守“字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的原则, 由文本语言出发, 从修辞、构造、表达方式、句式特点、句子成分关系等出发探究文章的内涵及文化意蕴。

四、加强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多进行批判性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概念, 是指在教学中,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这样一种思考能力, 它能有目的地和正确地来对待、分析和证明某种观点, 并能解释该观点的真实含义, 最后达到有效解决某种问题的结果。因此, 从更通俗的角度来说,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着手解决问题时, 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方面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 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就是一个会学习的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人云亦云”的“群体思维”和“随大流”的潮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

五、组织多样化阅读模式,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教育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营造不同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如问题式阅读课、鉴赏品评阅读课、分组合作探究课、质疑解惑阅读课、分角色朗读课、故事表演阅读课等。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 可以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 在表演中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感悟小说的主题, 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学《前方》时, 可以采用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质疑, 大家合作探究解答的方式;教《听听那冷雨》时, 可以采用鉴赏品评的方式, 师生一起找出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 深入探究其思想之深邃、文字之精妙;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可以采用问题式阅读方式, 重点探究“作者为什么及如何安排这得来不易的三天时间”, 从而领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上一篇:书橱300字作文下一篇:研究生教师节感谢老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