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2024-05-18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篇1

一个小女孩低着头, 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在她的面前是一条可以逃生的路, 她却不能迈出一步, 身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敢抬头。一个男人的声音咆哮起来:“你们没有自己的概念, 是不是?你是一个奴隶, 对不对?”女孩点点头, 一些孩子抽泣起来。一旦被抓, 孩子们就会被罚堆柴火,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总会有个蓄意捣乱的人来破坏他们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 他们还时时面临被“绞死”或被“殴打”的威胁。

这并不是电影片段, 而是美国亚拉巴马州科斯比训练营中的一堂逼真的历史课。为了再现当年情景, 装扮成奴隶的孩子们要亲身体验像货物一样被贩卖的滋味, 还要与追捕他们的人斗智斗勇。他们必须强装镇定, 流利地回答出相关问题, 必须勇敢地奔跑, 逃向自由的地方。而这一阶段是最让孩子们紧张的环节。

科斯比训练营里的老师们试图通过真实地再现当年的环境, 让四、五年级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奴隶制。通过这种“情景再现”的课程, 孩子们可以真实体验历史, 并学到历史以外的东西, 专家们说, 孩子们从这里得到的难忘体验, 是单凭书本教学无法获得的。

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没有给儿童活动的机会, 孩子们就像插在田间的秧苗, 整整齐齐, 而且往往由于人多, 教室里拥挤不堪, 连站起来都显困难, 更不要说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一切只适合“静听”, 正是这种“静听”的课堂, 养成了学生对别人头脑的依赖, 习惯于被动吸收, 从而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 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不公平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体验的意义。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以及缄默性等特点,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个人领悟和情感意义的生成, 能够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体验学习相较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有明显的优势, 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把体验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我们知道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 是以文字记载的文本知识;一种是缄默知识, 指存在于我们周围, 能够理解却无法言说,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而且这种知识要比显性知识多得多。一个人经历过某一活动, 可能会产生某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喜乐或悲伤, 这只有体验的主体自身才明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体验学习的真谛。他说, 像“幽静、坚强、灰溜溜”等词语, 人们可以感受它, 意会它, 却难以言传。我们不妨看一看于老师是如何教学“警觉”词语的。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有一篇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 写了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消灭杂草的事。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突然, 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便说:“不对呀, 大晴天怎会下雨呢?”这时,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毛毛雨, 而是化学除草剂, 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其中“警觉”一词, 小朋友不懂, 也很难说清, 于老师便扮演杂草, 一边自言自语说:“不对呀, 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一边做动作, 让学生从于老师的动作、表情、语气去体味。教师创设了一种情景, 学生在情景中意会“警觉”一词。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有了体验, 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它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体验时, 要强调其身体参与。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 用手操作, 即用亲身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

进入新课程后, 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 “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的现象在许多课堂上屡见不鲜。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课堂是为了活跃而活跃。有的教师在介绍新课程的教学经验时说:“宁活不死, 越活越好”, “活就是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死就是旧课程的老路。”有的一堂课竟然出现了30多次提问, 或者40分钟内安排了8次小组讨论, 而每次讨论只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还有的一堂课设计了10分钟的录像、6分钟的弹琴、8分钟的师生自制教具表演……这样的课, 除了活跃还有什么呢?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跃”。只有课堂教学的“活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这种活跃才有意义, 否则就只是一种“课堂秀”。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活动, 这是合理的, 但是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 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 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活动的设计上, 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形式, 更多的应注重内在品质, 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 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课堂上的体验活动要少而精, 要有阶梯性。把每一部分做透了, 做细了, 学生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就收到了实效。

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在认识关系上,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识方式去要求学生, 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在情感关系上, 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 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尊重学生的体验结果。尤其是实验操作类的体验, 有时学生的体验感受是多种多样的, 不完全是教师预期的结论, 这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分析结论产生的原因。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篇2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首位。纵观小学作文现状,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很好体现,情况不容乐观。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本文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探讨,力求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体验式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首位。纵观小学作文现状,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很好体现,情况不容乐观。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本文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探讨,力求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思路。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3.真情批注策略

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文章千古事”。作文和作文教学一直是个大难题,作文教学研究是颇有争议的大实验。但我坚信体验式作文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一定能得到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流露。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语文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月

语文课堂更需要活动体验式教学 篇3

“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这是传统的课堂。长期以来,它一直独霸课堂教学的阵地,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特权。进入21世纪,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前瞻性地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建构富有生机的课堂教学。”这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践行课标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在“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达到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启发思维方向、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讨论题的精心设计。

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文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这堂课应该讨论哪些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设计特色鲜明而又指向明确的活动题。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我提供机会让学生用心亲自感悟,主要方法是: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主动去体悟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我用讨论、朗读和书面表达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在导入课文后,我出示了自读提示: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请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3.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这几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透过文字去体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我又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板书。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得到了尊重,也突出地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科学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图省事和形式上的漂亮,应着力追求真实自然,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我正组织学生按预设的问题讨论时,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疑问:哈尔威船长在最后的20分钟里,帮助船上所有的人都安全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海,船长的这一行为到底值不值?面对这一突然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作为船长,在轮船即将沉没的时候,他有没有时间向“玛丽”号求救?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哈尔威船长不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还有着“与船共存亡”的坚定信念。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这样的过程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深入文本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实现了有效的阅读创造。

积极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

新课程理念强调,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社戏》时,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我先引导学生们由自己童年的趣事说起,然后谈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产生活动体验的想法,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与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还可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绪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紫藤萝瀑布》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藤萝的生活环境及相关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藤萝花盛开的场面——绿色的背景,艳丽的花朵。引导学生由视觉到感觉,由花再到生命,启发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活动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退到一边,让学生自己随意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组织好活动过程,必要时还要给学生以应有的指导。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学生开始把握不准。“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的朗读停顿。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中“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的朗读节奏。学生明白了“地”“方”和“生”“日”一样,与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别,从而自然断开。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活动体验”式教学虽然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适当评价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认识趋向一致,因此,应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形成自己的判断。当然,也不能排斥相反的意见,此时,就需要教师来当“裁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切不可将模棱两可的认识,甚至将错误的结论交给学生。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师一概而论,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势必影响优等生的积极性,而后进生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度的鼓励。这样,才能发挥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优势,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中。

在“活动体验”教学中,活动是平台,体验是目的;活动是形式,体验是内容。唯有体验才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引领和启迪。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体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学习,体悟人生,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就能打造出富有生命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篇4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 积累语言, 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 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 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文字上通俗浅显, 即使是两首古诗, 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 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 突破一下朗读难点, 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 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 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 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 学生在准备过程中, 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 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 相反地, 为了争取朗诵机会, 学生会充满热情, 充满期待, 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 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 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 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 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 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 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 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 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 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 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 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 情节有趣, 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 具有故事性, 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 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 留出时间交给学生, 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 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 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 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 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 一定更有挑战性, 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 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 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 (1) 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 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 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 (2) 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 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 强度适当, 注意激发兴趣, 激活内驱, 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 寻找教学良策。这里, 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 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 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 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 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 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 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 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 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 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 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 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 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 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 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 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 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四、戏剧表演活动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 篇5

摘 要: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做批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批注;阅读;方法;指导;评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就批注式阅读做如下思考。

一、注重方法引领

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可先从课文入手,逐步让学生掌握批注的要领。认识并学会使用常用的批注符号,明确各个符号要义并规范使用,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符号标记。其次在阅读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拘无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提笔就写。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最后要让学生自主创新,发挥学生阅读个体的创造性,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要敢于对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提出质疑。

二、做好批注指导

阅读批注一般分为一次批注和二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学生的预习批注。第二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基本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后进行的批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疑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并做课文批注。两次批注循序渐进,去伪存真。教师要做好文章批注的示范、讲解、指导以及学生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及时对批注情况做总结和反馈,带动学生深入领会文章语言、描写、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教师要精选作品让学生批注并开阔视野,对新颖独到的见解要肯定,对文本的批注过于偏激的要给予纠正,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

以此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批注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所以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为基础,倡导个性化评价。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而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小组评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经常开展阅读批注比赛,师生共同给小组打分,累计评奖,课余时引导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提炼精品批注,丰富读书阅历,激发成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把阅读与批注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 篇6

【关键词】主题教学 统整 开放 表现形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1-01

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选择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应为“学习主题”。即“对‘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的综合定位。”主题教学也就成了能够构建起学习主题学习的教学。无论是何种内涵和外延的主题教学,只要科学地实施,都具有统整知识、统整活动,开放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势。

一、主题阅读课教学

我自己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主题阅读就是单文本的主题阅读 。我认为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主题教学应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文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如前例举的《月光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就是单文本主题阅读的案例。

单文本主题阅读课中的“主题”,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后才确定的。确定的主题能揭示课文的要义,能统整整篇课文的学习。有时是文章的中心,如《月光曲》一文的学习主题是认识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有时是文中的一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学习主题——“可怜的小女孩!”,等等。当然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串联作用而创设的主题学习情景,如《比尾巴》教学中创设的参加动物运动会,又另当别论。

这样的主题教学,有吸引孩子注意力,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统整学习活动的好处;有尊重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优势;更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学习高效。

二、主题知识课教学

所谓的主题知识课,就是以语文知识为主题建构起的主题教学。如果说前面各种形式的主题教学凸显的是人文主线,那么主题知识课则要让退隐幕后的语文知识系统重新走入前台。前面各种形式的主题教学虽然也有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但这时的教学与训练是零星的,是被统整在一个个主题教学之下的。而主题知识课的主打教学活动就是使一个个零星的知识点串起来,加以系统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知识课与其他形式的主题教学是一种互补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主题知识课往往安排在期中复习、期终复习,或一个系列知识主题学完后进行。如四年级的阅读重点之一是学会给课文分段,在零星学了几种分段方法后,期终复习时可以进行“学会分段”的主题知识课。我在教学中,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学过了哪些分段方法,各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然后发给同学们多篇阅读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独立练习,最后进行反馈,小结。通过“学会分段”的主题知识课,学生不仅复习了各种分段方法,而且对各种分段方法进行了综合辨用。这样的主题知识课不是对以前零星学习的知识技能的机械重复,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构,是“温故而知新”。

三、主题作文课教学

虽然新课标提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寫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一定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习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习作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现在表达的需要,而且是为他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准备。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表达肯定是有主题的表达,而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主题作文中主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主题,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有了主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掘主题的意义和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例如魏书生老师让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学习是享受”的主题作文,每一届学生都写了九十九篇的《学习是享受》的作文!这样的主题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达到作文能力与认识能力双赢的目的。

四、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各阶段目标中对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要求。如:第二学段“……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再如:第三学段“……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所以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选择活动形式,自主活动,容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于一体的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如,我在教学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后,同学们感悟了当时亿万人民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又和首都人民一起缅怀周总理身前的感人事迹,深切地感悟到虽然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由此触发了我们的灵感,决定开展以“周总理望着我们笑”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设计了系列活动:①找“周总理相片(笑的),张贴在教室里;找写周总理的故事和诗歌进行阅读;②讲周总理故事,诵周总理诗歌;③写读后感、听后感;④出墙报,展示优秀习作。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学生的思辨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协作能力等也得到综合锻炼 。整个活动过程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好像周总理真的在望着我们笑,好像我们做得越好周总理就会笑得越灿烂。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 篇7

一、语文教学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 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 这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的思考之后, 我的结论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语文教育 (特指母语) , 说到底是人的教育, 是以言立人。

言语涉及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言语生活教育中自然包含了生活的多个层面和内容。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同时, 也在进行言语生活教育所包含的多个生活层面和内容的教育。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 是言语生活教育;就其目的来说,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就其功能来说, 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热爱祖国语言, 感受中华文化, 扩大生活视野, 发展思维, 提高品德修养, 提高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个性, 培养健全人格等等。

我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概括在一起, 浓缩为三个词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在提高学生的言语生活能力——教书;也是在滋养心灵——育人, 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成人;还是在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育中国人, 育现代中国人。

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让人更好地生活是人类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 它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和教学应以学生的美好生活 (它包括明天, 也包括今天) 为最终的价值体现。

语文教育最终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美好的言语学习生活——语文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言语生活的主体、语文学习的主人, 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 能动地发展自己, 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 否认了学生这个本体, 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是指人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生活”是人活出生命斑斓的色彩, 显示出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 体现出生命个体的非凡价值。“生活”是指人的整体生命活动, 不是专指某一方面的活动 (如智力活动等) 。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言语生活、言语实践、言语学习过程。生活是教学过程的实质, 更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认识了这一点, 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语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在处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与生活割裂”的倾向, 即将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心灵生活割裂开来, 拉大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走封闭训练之路;另一种是“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倾向, 即把语文教学无限制地“贴近”生活, 甚至有意识地等同于日常生活。教师不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 不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然习得的状态, 一节课下来空热闹一场, 学生所获不多。这两种倾向, 前者否定了生活是语文教学之源, 后者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两种倾向最终都将导致语文教育的崩溃。

三、语文学习过程: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

“感悟式教学”认为学习中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感悟和内化。从学习过程上看, 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过去,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 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不符合人的语文学习实际, 而且会自然导致题海战术和封闭训练的出现。尽管后来, 这条线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 但仍然没有摆脱从知识到能力的线性学习思路。其实, 许多知识的掌握是在具备掌握这个知识的能力的条件下才完成的。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感悟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与感悟中, 慢慢地积淀、逐渐地获得, 最终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中去, 化为自己的言语生活能力。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言语实践过程、感悟过程和言语内化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并且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例如:叶圣陶先生在40年代赞许“吟诵”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这段话中, 学生的“吟诵”就是一种言语实践, 学生的“理智地了解”和“亲切地体会”就是学生在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言语,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就是学生对于言语的内化。这三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同时发生, 分不出你、我、他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经, 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感悟是纬, 经纬交错, 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学习过程的锦缎。在这个过程中, 对学生一切有用的东西, 言语知识、言语技能、言语方法, 以及精神、情感、思维、情绪、道德、伦理、意志、品质、人格、个性、文化、社会, 等等, 一点一滴地积淀在学生的内心, 不断地实践和感悟, 不断地积淀和运用,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的言语生活能力, 这应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说, 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过程。

四、语文教学方法论: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实践、感悟、内化这三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从方法论上说,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言语材料, 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言语的发展。言语实践的量很重要,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学生在课上读书的时间, 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量, 书面表达在规定时间里应达到的字数等等, 都应该按照要求落实。只有这样,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可能。

感悟是学生言语实践中内潜的部分。注重感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内在质量, 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成为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思考、品味、讨论等方式, 进入到课文言语的世界里, 感受课文言语的形象、意象、情境、情感、趣味、神韵, 领悟课文言语的意思、思想、道理, 领悟课文言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同时领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人与文、人与人的对话中倾听和欣赏他人, 发现并确认自己, 学习和享受交流。

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 言语学习的同时就在进行着言语内化。优秀的言语“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可以说, 没有言语的内化过程, 言语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内化过程中, 学生不是对课文言语进行原样的吸收, 而是在课文言语和教学活动的影响下, 对课文言语进行独具个性的改造、消化, 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言语结构, 最终形成自己的言语。有人认为, 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将课文言语变成自己的言语, 这是一种非人化的学习观。

语文教学中, 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将言语材料 (字、词、短语) 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 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自如; (2) 将优秀的言语作品 (古诗词以及精彩的白话句、段、篇) 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 提升言语品质, 补益情感与精神; (3) 将丰富的高品质的语文经历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充实到学生言语实践中, 提升言语技能。

注重内化的集中体现是言语生活能力的提高, 是人的心灵生活品质的提升。

五、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引导阅读、诱发感悟、指导练习

“感悟式教学”把“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它可以分解为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

引导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以读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诱发感悟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

指导练习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效果的语文练习。“指导”是教师的事, “练习”是学生的事, 合起来是“指导练习”, 也就是语文训练。

关于指导练习策略,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情况下, 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训练成了语文课中的全部内容。如今,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淡化语文训练, 语文课上, 教师不敢向学生提出要求, 放任自流, 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这是两个极端, 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感悟式教学”认为, 语文课上,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 但同时应强调, 语文教学中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指导练习”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良好语文习惯的教学, 都需要实施指导练习策略。

六、对“注重感悟”的思考

“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就是心对心和心对物的发现以及在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 是“感之于外, 受之于心”, 又是“目击事物, 便以心击之”。“悟”是领悟, 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和思考。领悟因过程的长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渐悟和顿悟之分。感悟具有整体性、个体性、模糊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使处于同一情境, 由于每个人的心态、经历的不同, 感悟也会迥然不同。在语文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言语作品, 学生是用心灵的触须去触摸, 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 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心灵的体验, 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 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 领会课文的思路、内容、道理和表达方法。

“感悟”与“理解”相比, 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实质意义不同。前者是用心灵去触摸,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后者使用大脑进行概括和归纳等思维, 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二是达成渠道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外在的讲解、分析来达到, 可以由他人教会;感悟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 在自身体验中达成, 只能是学生自求得之, 别人是无法教给的。三是结果形态不同。理解可以用言语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而感悟则往往因人而异, 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这二者在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 背诵注重的是记忆;后来较长一个时期, 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 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应放弃理解, 同时应强调感悟, 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倾听, 用皮肤去接触,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 用全身心去探求课文言语的内涵, 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 由一元走向多元, 由片面走向整体, 由表面走向深入, 由封闭走向开放。感悟是学生心灵的律动、心灵的体操, 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

小学语文“情景式”作文教学 篇8

一、教学案例:《赏雪》

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雪花如飞天而至的棉絮, 成片成片地降落大地, 犹如一群群随风起舞的白色蝴蝶, 欢呼雀跃地奔来人间。

下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从各个楼梯口兴奋地涌了出来,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 撑着伞、遮着头, 追逐嬉戏着, 站在一边儿的我也不知不觉被他们感染了, 心想这雪下得可真好!瞧, 孩子们一个个精神头儿甭提多足了!候课铃声响起, 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坐回座位上, 再一看他们, 呵, 头上身上还有斑斑点点的雪花, 小嘴巴、小鼻子、小耳朵冻得通红。可就这样, 他们那股兴奋劲儿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心依旧驰骋在那银妆素裹的世界里。待他们一一坐好, 我看看他们, 再望望窗外, 一个新的教学思路在脑海中瞬间形成。“我们再看几分钟的雪, 好不好?”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 有的甚至从座位上蹦了起来, “好!”“那还等什么, 赶紧去窗边吧!”

孩子们立即唧唧喳喳地聊起来、说起来, 尽情赏雪的同时, 还不时用小手儿对着漫天的雪花指指点点。教室里似乎空了, 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出窗外, 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我。我站在讲台上, 瞅瞅他们, 再望望窗外的雪, 回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本次作文的题目———《雪》。大约10分钟过去了, 我把他们唤至座位上, 说道:“咱们今天写一篇与以往的看图作文不同的‘看图’作文, 以前写作时观察的图画都是在纸上, 这次我们要看的图画就是窗外这幅真实的美丽雪景, 大家既然如此的爱雪, 就来写写它吧!”这次, 孩子们依然是异口同声, “好!”很快, 教室里安静了。孩子们有的凝眉思索, 有的捧腮遐想, 有的翻书查阅, 有的奋笔疾书。果不出所料, 十几分钟后, 一篇篇小文章就新鲜出炉了。令人惊喜的是, 这些刚刚出炉的小文章, 不乏短小精悍, 颇具文采之作。就连平时一到写作课就头疼的同学, 也都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小文章写好!如:

学生一:开始时, 雪花依稀可数, 仿佛天上有位神人, 漫不经心地散落了几个细碎的花瓣。

学生二:大雪纷纷扬扬落下, 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 简直漂亮极了!

学生三:雪像烟一样轻, 纷纷扬扬, 从天空中飘下来。

就这样, 一篇篇或优美或幽默或深沉或感人的小文章被这群可爱的小作者们认真地品读着、感悟着, 其他小听众们也随着一篇篇佳作一会儿陷入沉思, 一会儿拍手叫好, 一会儿哈哈大笑。不知不觉间, 下课铃响了。

二、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创设“情景式”作文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习作的兴趣, 并提高其作水平。

1. 创设情境, 寓情于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是让孩子们写一处校园景物。说到校园, 一花一草、一砖一石, 学生无不熟悉, 他们能写, 但往往语句乏味。因此, 我特别注意写作前情境创设这一环节。课前, 我带学生走进校园,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来细致观察, 由表及里, 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此及彼, 不但用眼看, 还要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心想, 并做好记录, 甚至还可以画一画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生活, 力求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言之有物。

2. 激活语言, 释放童真

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 那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雨, 我和孩子们边听雨边交流感受体会, 就有了以下精彩的瞬间:孩子们很快地安静下来, 他们有的用小手托着下巴做沉思状, 有的把头轻轻地探出窗外, 有的伸出小手去接滴落的雨点, 有的甚至还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看着一个个陶醉其中的样子, 我真不忍心打扰他们。没过多久,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晶莹剔透的眸子里不时闪着惊喜兴奋的光彩, 想必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最美的语言!

“老师, 雨声可真清脆响亮!”

“老师, 我像是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老师, 我看到了雨点滴在窗外的石路、草坪、小树和花朵上。”

“老师, 我听到了雨点敲击地面的声音, 那应该就是大自然的声音吧!”

“老师, 原来大自然也是会说话的呀!”……

站在讲台上的我应接不暇, 津津有味地聆听着这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声音。

3. 多媒体配合, 水乳交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 相片上再现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惨烈情景。开始写作前, 我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播放了日本轰炸上海的视频, 引导预设:假如你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你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企盼?然后再出示图片、指导观察, 让学生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让学生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激情、激趣、激励, 能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感悟, 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4. 丰富生活, 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 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 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

5. 自觉写作, 个性飞扬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逐步养成习惯, 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 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其次, 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最后, 是办好《班级优秀作文集》, 把优秀的篇目积累在上面, 供全班学生及其家长学习、品赏。另外, 我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

总之, 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 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 就会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篇9

什么是活动体验式学习呢?活动体验不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一种形式,它是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苏教版教材编写者曹勇军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现有经验为出发点,获得经验的升华和超越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恰当的契机,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用自身已有的经历与体验去感受、理解、表达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收获,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具体的感悟,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体悟。

一、感性体验———还原生活,丰富情感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亲身经历的事件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感悟。而我们一贯的课堂教学往往仅仅是把学生拘束在文字的世界里,忽视了生活这一学生感悟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我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的理念是:让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情感的直接来源。当合适的文本出现时,教师就以组织者这一身份,为学生还原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为学生的感悟创造适宜的条件。

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就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盲人的生活。

首先,在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闭着眼睛,在作业本上听写课文最后一小节的一段话。刚开始,学生感觉很新奇。随着听写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室里寂静无声了。接着,学生开始不安起来。当我允许学生睁开眼睛,大多数学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其次,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条蒙上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教室里按照我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例如,在教室里从前到后走一圈,摸到自己好朋友的手,到储藏室用钥匙打开自己的柜子拿出一点东西,等等。蒙上眼睛后先转上三圈,任务完成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一切结束后摘去布条。

无一例外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带着好奇接受任务,而在完成任务揭开布条后,都长久地凝视着自己在“失明”时留下的名字。

最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在课堂一开始默写下的一段文字。

每一位学生都默默地看了很久,若有所思。

课后,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思考:

当我被布蒙住眼睛后,四周一切都处于黑暗当中,刹那间,我感到一阵彷徨无助,有一丝胆怯,感到自己是多么脆弱,仿佛有泪将涌出,但又被布压了回去……除了空气,我什么也感觉不到……摸着我平时习惯了的墙壁与课桌,感觉如此陌生,除了冰冷的感觉外,我什么都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切都变得混沌了,只能靠摸索。仿佛前面是深渊,走出去就会掉入深渊,最终也找不到自己,只有当我摸到实在的东西时,才能确定我是安全的。本能的防身意识不断地侵蚀着我,让我的不安感达到了极点。

在无边的黑暗与幻想之中能感受到的就是那份寂寞,尽管知道有人在我身旁,尽管我还能听到同学们的呼喊、欢笑,但是在失明的两分钟里,我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心中一度的空虚,无法知道未来的道路上到底有多少块石头,有多少堵墙,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当我一步步走到自己同宿舍的座位前,握住他的手,多么熟悉可靠的温度,让我的心不再摇曳。

我继续走着,伴随着教室内此起彼伏的喧嚣,那喧嚣中夹杂着笑声,是的,是笑声!我能清晰地从那笑声中听到些得意的、鄙夷的意味……我对盲人宽容之心之大也是深深地敬佩的,因为在我的体验中,我感受到了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嘲笑和愚弄的痛苦。我知道我的同伴只是想和我开开玩笑,并无恶意。但真正的盲人有时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玩笑吧。我想,有时盲人真正所感到的痛苦并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歧视、被嘲弄的折磨吧!

短短的两分钟胜过了所有的说教,每一位学生在这样一次体验之中都获得了一次生命的提升。这一刻,他们对黑暗世界的恐惧是真实的,他们对海伦·凯勒这样的盲人是敬佩的,他们对于宝贵的光明,甚至生命是珍视的,这一次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理性体悟———思考人生,充实心灵

思维是体验的关键,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悟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希望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与课本中的文字产生激烈碰撞,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心灵语言,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变得更为深刻。

例如,在《我的五样》教学过程中,在仔细地引导学生研读了作者在游戏时的心理活动之后,我参考毕淑敏的《心灵游戏》设计了一个“设计生命线”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1. 课前准备一张白纸和红黑两支笔。

在进行这个课前准备时,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以为课上遇到的一定是如课文中一样的步骤,已经有学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2. 把白纸横放,在纸的中部,从左至右画一道长长的横线并加上一个箭头,在线条的左侧,写上“0”这个数字,在线条右方,箭头旁边,写上为自己预计的岁数。接着在这条标线的最上方,写上“××生命线”。

当学生听到可以任意写下自己想活到的岁数时,有一部分学生开心地笑了,恶作剧似的写下了几百岁甚至一千岁,我没有阻止。而大多数学生则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每一位学生都郑重其事地写上了“xx的生命线”。

3. 请一寸一寸地抚摸这条线。

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照着做了,但并没有什么感觉,都等着我下一步的指示。

4. 找到目前所在的那个点,作上标记。

5. 在标志的左边,即过去的岁月的那部分,把对你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用笔标出来。高兴的事件用红笔点在线上方,不高兴的用黑笔点在线的下方。

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真正开始进入游戏的氛围,开始认真地回忆。纸上高高低低红黑不一的点也开始丰富起来了。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

6. 在你的生命线上,把你预想的一生想做的、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标出来。也用红黑两种颜色区别自己的心情。

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拿起红笔,开始预计未来人生中快乐的事情,例如:考上大学,事业有成等。于是我在这里提醒:不要回避未来日子里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于是,教室里的气氛凝重起来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初把生命线设计成几百甚至上千岁的学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得意,甚至有学生偷偷地擦了擦眼角。

7. 再一次抚摸自己的生命线。

课后,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是深刻的:

历历往事涌现在学生的眼前,对于亲人的深沉情感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我摸到了很多,我摸到了孩童时代的我,那种童真童趣,那种天真无邪,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压力,只知道快乐。我还摸到一双手,一双皱巴巴的手,还有那熟悉的怀抱,记得那时候每天会坐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打麻雀,爷爷总是把我搂在怀里,背在背上,可怜的爷爷忙碌了一生也未能享到一点清福……

听着老师的要求,我静默了。看着纸上初具形态的生命线,顺着它的走向,仿佛坐着时光列车途经那黑白色的每一个站台。留心着每一次刻骨铭心的悲伤和喜悦。我看到了我第一次站在初中校门外,憧憬的凝望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双眸中闪动着喜悦。看到了伴随着第一声啼哭的我,躺在母亲的臂弯里,带着嘴角的那一抹微笑欣喜地张望着这可爱的世界。但是转过头,我也发现疼爱我的外婆,已冰冷地躺在地下,任凭我怎么叫也醒不过来的悲怆……渐渐从回忆中挣扎出来的我,看着在纸上那红黑相交的字迹,我分明感到生命线在泵动的生命力。

当然,我不否认这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总有一天这一悲剧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的笔在手中不停地抖动,因为我实在是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离我而去,尤其是我的父母,我无法接受。但事实总是要面对的,经过我激烈的思想斗争,笔尖落在了纸上,艰难地点下了一个点,艰难地写上“父母离去”,我的手在颤抖,心在流泪,全身都在痛苦地流泪……这是我的生命线,一条只属于我自己的生命线。

检阅着那条已被我标注得密密麻麻的生命线,我发现寿命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做过了什么。抚摸着这条我又爱又恨的生命线,我能感受到它已经不再是一条冷冰冰的线,而是一个载着沉甸甸的情感的生命!

种种的思考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他们开始了对于人生的规划、生命的思索:

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不错!用红笔写下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工作,很世俗呢,但不得不说这是最现实的。游历名山大川,热爱自己的工作;赏花逗鸟、养鱼种草,这好像是退休生活了,跨度有点大。不过说实话,真的蛮迷茫的,往后的“85年”,我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度过呢?我要做哪些开心的事呢?我觉得现实的镣铐束缚着我,甚至不敢有过于美好的想象,只怕等待自己的会是失望。再换黑笔,却不敢轻易下手,万一成真了怎么办。我尽量缩减到了最小,寥寥数笔完事。我开始想:真的从现在开始要打好基础了,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把有些可以改变的黑色变为红色。但要说的是,我不惧怕黑色,我只希望在我真正的生命线中,红色永远比黑色多。如果这样,那我就一定还是快乐的!

我再次抚摸这条线,它已经是满满的了,偶然发现这时的我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不再为活到多少岁而绞尽脑汁,却是把目光落在了那一个个跳跃的小点上,在乎的,不再是长度,而是人生的宽度。

这堂课的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它很好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自觉不自觉地变化。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活动,学生能真切地触摸到自己的生命,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厚重,真正地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理性的思索。

没有体验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人生是肤浅的。体验、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让学生的人生绚烂和深刻,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使命。在一堂堂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体验课中,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地丰富起来,语文学习不再仅局限于文本的学习,而是借助文本这个载体,依靠想象思维这个媒介,发现高中语文所蕴涵的人生哲学、人文追求等丰富的知识,进而由衷地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了精彩的人生世界,得以用更深刻的眼光来观照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海妹.让体验教育回归语文活动课.教学交流 (下半月) .

[3]杨莉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基本模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4]程绍兰, 林玲.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语文教学与研究.

[5]方建平.语文学习体验论.教苑荟萃.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方法 篇10

(一) 创建丰富的体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智特点, 积极创建多样化的体验情境, 将复杂化、抽象化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让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 在《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单纯文字性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张家界相关的幻灯片播放、图片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等, 对小学生的感官神经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刺激,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张家界的魅力,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 积极投入个人情感, 引导学生独立实践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 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宽语文教学领域, 将语文教学多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将更多的生活资料引入课堂,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效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情感体验、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技巧。如, 在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会被文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人物特征却是教学的难点。对此,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学习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等角色,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模拟和表演,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积极投入个人情感, 提高了他们的感性认知能力, 并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对语文课本中内容进行了学习和消化, 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三) 多在阅读与写作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由于文字都是静止的, 所以语文课本中的精彩和美感需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中才能获取。而阅读和写作无疑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 或者让学生进行齐声的集体朗读, 有时则让学生认真默读,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春晓》、《村居》、《咏柳》等古诗词的教学中, 学生只有多朗读, 才能体会到诗歌中意境。另一方面, 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 多思考、多联想,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体验形式多样化

体验式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丰富的,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掌握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手段,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形式, 才能保持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顺利达成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首先, 教师要通过游戏等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体验, 把学习、游戏融于一体,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体验情绪,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语文。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如组织开展一些小型的课堂演讲、辩论赛等,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 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语言思维空间, 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 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如幻灯展示等, 让体验式教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如将《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做成FLASH动画, 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 为了充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开放性, 要多组织互动式的教学, 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形式,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合作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集体体验氛围下实现个人个性化素质的有效发展。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方法 篇11

(一)创建丰富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积极创建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将复杂化、抽象化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单纯文字性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张家界相关的幻灯片播放、图片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等,对小学生的感官神经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刺激,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张家界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引导学生独立实践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将语文教学多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更多的生活资料引入课堂,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情感体验、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技巧。如,在小学语文《将相和》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被文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人物特征却是教学的难点。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学习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等角色,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模拟和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积极投入个人情感,提高了他们的感性认知能力,并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对语文课本中内容进行了学习和消化,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三)多在阅读与写作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由于文字都是静止的,所以语文课本中的精彩和美感需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中才能获取。而阅读和写作无疑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或者让学生进行齐声的集体朗读,有时则让学生认真默读,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春晓》、《村居》、《咏柳》等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诗歌中意境。另一方面,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多联想,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体验形式多样化

体验式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掌握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形式,才能保持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顺利达成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首先,教师要通过游戏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体验,把学习、游戏融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体验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语文。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如组织开展一些小型的课堂演讲、辩论赛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语言思维空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如幻灯展示等,让体验式教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如将《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做成FLASH动画,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为了充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开放性,要多组织互动式的教学,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合作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集体体验氛围下实现个人个性化素质的有效发展。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构建精彩课堂、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一把利器,可以加快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积极转变,能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体的学习要求, 尊重学生学在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不断的学习钻研和课堂实践中, 我逐渐领悟到“活动式”的语文课堂的含义, 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内心需求,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用,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收获知识,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 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学生来讲, 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没有荒废他们的宝贵时间。那么长此以往, 小学的课堂学习就会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感受成长的快乐, 让孩子们美好的小学时光童心飞扬, 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定提高知识水平和发展健康情感的基础。

一、民主对话, 注重激励评价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所以“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是我们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学习权力,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代讲, 注重激情引领

“以读为本”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精髓, 因为阅读始于情。 在教学中, 我通常采用男女生竞读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有时也进行评价朗读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也可以让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 给孩子们更多的朗读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如果读得充分, 读得投入, 就可以读出自己的体验, 就可以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 注重体悟探究

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充满情趣的课堂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情趣化可谓是正本清源。所以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学习内容贴近生活, 以情感为依托, 以体验为途径, 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体悟探究” 是我一直努力尝试并着力体现的。例如, 在执教《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时, 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让他们读准课文, 读好停顿, 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妙声响; 在教学《好日子》时, 对于学生读不好的长句子, 我就示范朗读, 让学生画出停顿, 感受三只老鼠拉瓜车、坐瓜车的幸福与快乐; 在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时, 当读到青蛙先生连续用了两个 “轻轻”时, 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 我们在生活中犯了错误, 是怎么说对不起的? “轻轻”说明什么? 当我们手捧心爱的东西时, “轻轻”放下说明什么?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心理感受, 真正走进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无需老师繁琐分析, 就可以功到垂成。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本就来源于生活, 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课堂, 所以“以生为本”, 就要创设情境, 允许学生自己去体悟探究。

四、有效迁移, 注重积累拓展

课文是一个例子, 也是极好的范本, 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 在教学《秋天的味道》时, 教师提示学生以一些关键词句作为学习的重点, 如“馋涎欲滴”、“晶莹剔透”等, 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突破学习的难点。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段并抓住关键词句时, 还要教他们给多种方法, 如用反复诵读、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感受一些重点词句的魅力。再如, 在学习《自然界的时钟》一文时, 理解“皎洁”一词, 教师出示了“月夜图”, 在看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皎洁”这个词;学习“争奇斗艳”这个词, 教师教给学生“拆分词素”的方法, 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读字释词, 就是一种“咬文嚼字”的学习活动,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还要在迁移中帮助学生拓展, 换个词语来加深理解, 并在朗读中感受词语传达的情感。因为一个词语是有维度的, 很多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形象, 所以在品词读句中加以情景想象, 在理解领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真正理解其含义。

上一篇:外部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安全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