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反思

2024-08-27

选修课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1

教 学 反 思

11月中旬结束了历史必修三的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开始进入历史选修一的教学进程中。从必修内容转向选修的内容,跨度有点大,把握难度有点大。作为新老师,有点懵。不知道如何来把握选修课本的重难点,不知道如何来定为选修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将选修的教学与高考联系起来,不知道如何来具体的教学。面对种种的懵懂与空白,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材研究

人教版历史课本中共3本必修课本,5本选修课本。必修的内容占主体,本学期学习了必修三,目前又启动了选修一的教学工作,面对的都是新教材、新内容。根据对教材和内容的研究,我发现选修一的内容与必修三的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选修一的内容总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一条主线——改革;整本选修课本围绕的都是各个不同的改革,改革的时间、事件跨度较大,囊括古今中外,大致的横向线索是时间,从西方最早的梭伦改革开始,接着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商鞅改革……;

2、每个单元以一个改革为主,分为3课,分别是该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及相关的影响评价;

3、课本内容很具体,需要补充的地方不多,但同时也很繁杂,什么都涉及了,如何去繁就简,值得深思;

4、时间跨度大,中一个西一个,囊括古今中外,学生本来在事件的时间观念上就较弱,课本的这一安排让学生更显凌乱了。

二、功能研究

高中历史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功能不同,必修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方法、过程和技巧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公共性发展的要求,是要求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而选修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高考来看,选修课的比重只占15分左右,而且是一道大题,几本选修都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挑选性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选修的课程与高考结合,是值得深思的。

三、教学研究

还没开始上选修课之前我就一直在问:选修课要怎么上?重难点怎么把握?怎么做到去繁就简?哪些要哪些不要?选修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选修课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层次怎么分?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很是纠结。在这一情况下。根据老教师的指导,自己的探究,自我总结出几点:

1.选修的课程不用讲的太细,主要侧重于每个单元的内在结构(背景、内容、影响),每课的框题内容(主干内容);

2.以切合高考为准,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在选修中的考察;

3.每个单元至少找一道相关的高考答题来实施教学并进行突破。既切合了高考,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了相关的训练。

4.在材料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解读,从哪些方面去解读,如何从材料中提炼有用的信息;同时强调答题的规范化。

作为一个新老师,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去认真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教学事件,需要我认真的去深刻的反思、学习及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继续保持一份高涨的工作热情,保持一颗认真学习的心,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一个及时反思总结的好习惯。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2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突破, 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虽然选修课的作用可见一斑, 但是一些高中教师在选修课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 策略。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2003年开始设置, 虽然距今十多年了, 但是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比如说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 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 认为选修课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可以课下自己看, 课上没有必要拿出太多时间, 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必修课上面。有的高中对于选修课的考察不够重视, 一些学生根本达不到选修课要求达到的目标。第二, 不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水平, 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由于一些高中教师没有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教学方法, 照搬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开设的, 而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 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讲内容, 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大学选修课一般是教师讲一些重点内容, 然后让学生课下看课外书, 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若高中选修课也这样开设, 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第三, 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 无视选修课设置上的独立性。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联系, 但是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喜欢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练习题。 比如说在学完文言文后, 教师将选修课上的文章作为练习材料, 让学生解释字词句。

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改革结构的重大突破, 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 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知识, 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的课程, 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潜能发展为现实, 最终成为学生的特长。首先, 选修课应该以必修课为基础, 在掌握了必修课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够将学得更好。必修课的开设应该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 选修课应该在借鉴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是, 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和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差别, 因此, 教师不应该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照搬到选修课上来, 要形成一整套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 在选修课教学中, 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2选修课应该突出个性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 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所选择的 模块或者文章, 尊重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 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小说专题时, 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电子书, 有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书籍, 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的语言、结构, 有的喜欢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无论学生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 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4.结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无疑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开发学生潜 能、形成专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选修课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选修课程的发展。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的不同与联系;突出选修课的优势,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胆创新, 勇于改革,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2]叶延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3) .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08-02

高中语文选修课已经在新课改实验区全面铺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对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教师仍旧穿新鞋走老路。选修课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变味”了,实际上成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或成了专题讲座,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迁移,拓展过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笔者认为,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方面有重叠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即知识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有所区别的。选修课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选修课的特点

选修课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现有的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来看,它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的开设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因而,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它的灵活性在于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选修课,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能力,灵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明确选修课的这些特点,对于上好选修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选修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体”原则

选修课程涉及的文体不同,学生的阅读目标就有了差异,教学方法自然有别。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首先要坚持“文体”原则。如“诗歌与散文”的阅读重在品读意象和意境;“小说与戏剧”重在解读人物形象;“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坚持“文本”原则

语文选修文本是“纲”,是教学的“样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文本“边缘化”。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教师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不能把选修课上成“一朵飘在天上的云”。脱离文本,语文选修课就会失去“语文味”,那它就不是语文教学。当然,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又会走向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将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也要适当拓展、迁移,并指导学生课后多阅读同类作品,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坚持“学生本位”原则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陈旧僵化。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尤其要有“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意识。因为“课堂上的主题是学习,而不是教授”。因此,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教学均应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而非教师本位或学科本位教学。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四)坚持“学情需要”原则

普通高中教育虽然已成为基础教育,但现阶段城乡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由于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具体学情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或者根据需要重新整合选修教材,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内容可适度删减,也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学资源作为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坚持“学情需要”原则,“自选”与“限选”结合,才叫选修课。

三、选修课常见课型

(一)示范讲授课

选修课并不排斥讲授课,这里所说的讲授课并不是传统的一篇篇串讲,而主要是在方法上的讲授,以给学生一个示范。一些极具个性色彩、值得进行探究性解读的文本,尤其需要教师率先垂范,示学生以寻觅角度、品析文字、表达观点之法。如《诗词鉴赏入门》《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基础知识》等课就适合用讲授。例如,诗歌鉴赏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题材的特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者入手,或从特殊的写作背景切入,或根据意象、利用注释等读懂诗歌,然后再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等。还可教会学生运用比较法、联想法、拆解法、归一法等方法来分析作品的人物、思想、艺术手法等。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有了方法的指引,就会循着方法自主学习,才能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专题探究课

选修课还可以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专题探究。如北京的王屏萍和边晔老师在史传文学的教学中按“文言”“文学”“文化”三个专题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的课型模式是:预习时让学生先确定探究方向,提出相关主题;然后进入网络虚拟课堂学习,网络虚拟课堂划分了不同的版块并设置了不同的子栏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在感兴趣的版块或子栏目下探究,由此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组织实体课堂,利用实体课堂进一步解决共性问题,并将实体课堂的视频上传至网络课堂,以便共享。这种课型适合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足、学生素质高的学校。当然,这种专题探究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因而,探究要注意“活”而有“度”。首先探究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要紧扣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学生执教课

偶尔让学生当小老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有效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探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要分好组,选好小老师。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异质分组,即把善说的学生与善写的学生、开朗活泼的学生与沉稳内向的学生、贯于发散思维的学生与贯于定向思维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共同备课,并推选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做主讲人。其次,选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白的诗歌,教师可示范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然后让学生教学《将进酒》等。但是此种做法,教师不能清闲,须与执教的学生共同备课,帮助学生确立重点、突破难点,并为其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总之,这种教学方式把教案变为学案,由学生独立听课变为小组集体讨论交流、互助学习,变教师占据黑板为学生占据黑板,让学生变成了自学者、讨论者、展示者、讲解者、批改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四)活动课或观赏课

可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读会、演讲与辩论会等活动。如《唐诗鉴赏》选读教学结束后,可举行以“我与唐诗的亲密接触”为主题的诗歌朗读会;又如在上小说或中外戏剧时,或在开设《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课程时,组织学生观看《雷雨》《茶馆》《红楼梦》等相关影视剧,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思考,写出鉴赏心得,小组讨论并交流。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需指出的是,这些活动需精心组织,认真设计,这样才能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不过,活动课或观赏课只能是教学选修课的辅助性手段,不可喧宾夺主。

当然,不管什么课型,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都应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真正上好选修课,广大语文教师仍要多思考、多讨论、多交流、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反思 篇4

历史组 张静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但就是这么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却比较难上,那是因为:第一,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学习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内容;第二,这一时期历史更替频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第三,这一课又是第四主题的最后一课,有总结性的意义。这一课的关键词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做了一下几点创新:

1、大胆地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了自己的设计: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设计,这节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但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这一节课的重点是 “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因为《教师教学用书》的重点太过于广泛,就变成没有重点,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太过于复杂,只需点明即可,不应是重点。而设计“迁移都城”为重点是因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丰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这节课的线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那如何来处理教材“少数民族内迁”这一目的内容呢?从知识的角度上看,这一目其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这一目内容与“改革”的具体背景合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设计,突破难点和重点:为突破“迁移都城”这一措施中的重点,本人安排了一个材料分析的问题,来解决迁都原因问题。关键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补充史料,通过平城和洛阳的对比,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一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很难理解“融合”一词真正内涵的现象,特设计了“体验历史”这一环节,从具体的交流出发,结合充足的资料,让学生切身体验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再来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利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视频材料:历史课堂利用视频资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视频资料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选择了三段视频资料:一个是开头的《敕勒歌》,为创设课堂氛围;二是导入中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视频,精辟简洁地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作了系统的描述,使学生有直观而又形象的认识;第三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总结性的视频,这不仅是知识上这节课的总结,也是第四主题内容的总结,同是更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激化和升华。

5、注重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历史教育不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习得,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特征,本人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5

2014年11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高二10班上了一节英文诗歌鉴赏课。本节课是专门为来我校访问的六位韩国学生而上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二英语选修六 Unit 2的 Reading and Discussing。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英文诗歌,提高学生的英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英文诗歌 I’ve Saved The Summer 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文诗歌欣赏水平。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英文诗歌并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写英文诗歌。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

第一,导入部分先介绍诗歌作者,美国诗人Rod Mukuen ,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 I’ve Saved The Summer ,要求学生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找出其中押韵的单词。

第二,请4位学生(男女各两位)分别朗读这首诗,而后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第三,讨论部分,请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1.Who is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and who is he∕she speaking to ? Give reasons to support their answer.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loset to the speaker’s message ? A.If it’s cold ,I’ll warm you;If it’s dark ,I’ll give you light;If you are hungry ,I’ll feed you;If you want love ,I’ll give it to you.B.Although the future may be difficult for you, Whenever you need warmth and love , remember I’ll have some to give you.第四,学生练习写英文诗歌

第五,整堂课在著名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中结束。课后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创新,没有把它作为传统的阅读课来上。整堂课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班同学参与小组讨论,男生女生交替朗诵诗歌,积极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有的学生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演唱英文歌曲。作为教师的我也当场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Jingle Bells.本节课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I’ve Saved the Summer 是父母写给成年儿女的,诗中表达了父母对儿女无私的无条件的爱。我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赞扬父母无私的爱,同时教育学生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回报父母的爱。本节课受到六位韩国学生和翻译的赞扬,用他们的话来说是“This class is of high quality.”

选修课教学总结 篇6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7)(8)班《矩阵》选修课的教学,回顾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对于教材,我并不十分熟悉,加之学生没有教材,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严格按照国家下发的课程标准,制定相应授课计划,力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2、认真备课

本门课的重点内容在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此,我大量的想关门教材,利用网络搜索案例,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力求在课上完成授课任务,并获得相应效果

3、精减作业,全批全改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给考察性学科让路,本学期,我尽量减少学生作业量,尽量避免课下布置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了解每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思想发生的变化

4、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课程知识面

本课程开放性较大,学生思维活跃,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并随时更新自己在授课中的反思,取已之长、补己之短。

二、经验和体会

作为一门校本选修科目,要想让学生获得知识,就必须利用好上课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学期,在授课过程中,我引入大量实例,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和教训

1、部分学生仍存在对学科的偏见心理,对本门学科的学习从思想上不重视

2、因没有考试压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巩固效果较差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研究教材,做到细备精讲

2、研究学生心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

3、重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7

健身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以健身为基础, 融健美、健身为一体的具有整体效应特征的体育手段;它内外兼修, 反映了健身、健美和健心的一体性特征;它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审美能力、矫正体形、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尤其是在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及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项目不可代替的优势。

一我校健身操普修课教学现状

1. 教材情况和教学模式

在我校体育部的统一组织下, 根据学校体育的整体规划, 结合我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 健美操小组经过反复研究, 编写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且符合我校实际操作的健身操教学大纲和教材。在13周的选项课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内容以大众健身操锻炼标准为主。这套锻炼标准动作简单易学、节奏鲜明、旋律轻松, 不受年龄、体质、场地、器材的影响, 练习强度可大可小, 动作形式丰富, 颇有感染力。为跟上时代趋势, 该系列健身操每两年更新一次, 融合时代步伐, 融入新的理念。在教学形式上多数都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 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2. 学生选课情况

渴望美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 现代女大学生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各方面注重气质、行为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她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健康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美的情感和外表, 这种追求导致她们选择项目更趋向于具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健身健美操项目。我校的健身健美操在女生中很有吸引力, 颇受她们喜欢。

3. 教学效果

一个学期安排26个课时, 95%的学生完全可以掌握大纲内容, 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在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上会有突破性的进步。这部分学生在两年一期进行更高一级动作的学习时, 对动作的接受和节奏的把握非常快, 身体的感觉也开始逐步表现出来。

4. 教学反思

刚进入大学的女生们, 基本都是健身操的入门者, 健身操学习基础薄弱、节奏感、协调性、对肌肉的控制、动作幅度的掌握、身体的表达、感染力的激发都还不够。对她们来讲, 短短的13周教学算是速成班, 能获得当前的效果已是非常成功。但如果往更远处看, 高校是学生树立终身健身思想的关键时期, 高等学校作为女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后阶段, 将给女大学生的终身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终身健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如何更好地帮助女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积累锻炼的知识, 学习更多的锻炼技能, 以至她们将来能自愿自觉地投入到终身锻炼中去?如果要将健身操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 除了具备对健身操的兴趣, 还该有切实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包括健身操的基本知识、创编知识、身体协调性、音乐节奏感, 甚至还要有技术评判和技能教学的能力等。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她们积累这些知识和能力, 让她们能真正地自觉地把健身操当做终身锻炼的手段, 切切实实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本人觉得, 这是作为大学体育老师, 不能不思考, 且不能停止思考的问题。

二将微格教学法引入健身操普修课教学的尝试性实验

1.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 译为微型化教学。该教学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 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 应用现代化视听技术和视听设备, 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分阶段系统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首先, 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技能进行科学分类, 之后, 按不同的教学技能进行单独训练, 以极少数学生 (通常学生或教师扮演这种角色) 组成的班级 (称微格教学班) 为教学对象, 在有限时间内练习某种教学技能的小型教学课, 师生反复观看教学实况录像, 评议教学情况, 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在国内的专刊、杂志上, 鲜见运用微格教学法在健身操普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方面的文章。据此, 笔者利用现有教学条件, 设计了一套微格教学方案, 尝试性地运用到健身操普修教学中, 进行应用性研究与探索。

2. 试验设计及实施

第一, 实验对象:旅游学院2010级女生32人 (实验班) 、医学院2010级女生32人 (对照班) 。

第二, 实验时间: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

第三, 教学实验内容:大众健身操锻炼标准 (二) 四级 (以下简称四级) 。

第四, 试验条件的控制。采用统一教学大纲、同一教师上课、相同授课时数和同样的教学进度的情况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前不向学生透露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然地按要求上课。任意一个教学内容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 课后安排相同的练习内容, 并严格控制两组学生进行与试验有关的互相交流, 确保两组学生投入教学精力的一致性, 从而保证试验条件的均等性。

第五, 具体操作方法。 (1) 将教学内容和班级“微格”化。在13周的健身操教学中穿插进行微格教学课。将全班分为每组8人的微格班4个。微格班内8人又分4组, 每组负责一节内容里的1个8拍, 即2人负责主讲一个8拍动作, 每个学生8~10分钟, 其中3~5分钟的讲评和讨论。当其中一组在讲解时, 其他3组进行记录、拍摄、点评, 然后轮流交换进行。 (2) 指导老师分析和介绍所要实施教学训练的教学技能使学生明确概念和学习要求, 同时, 通过录音、录像、电视等视听技术或教师示范等, 提供范例, 进行形象教育。示范的内容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 也可以是某一片断。示范宜以正面为主, 多面示范并举。 (3) 设计并实施“微格”教学。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接受了形象教育的基础上, 自己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技能的微型课, 时间8~10分钟, 然后组织微型课堂, 并对其进行教学。由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人员和摄录像设备的操作人员组成微型课堂 (由于条件有限, 摄录设备是学生自带的手机) 。 (4) 分析结果, 提出建议。在学生进行完微格教学内容学习之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音像, 找出优缺点, 并提出改进意见。 (5) 修改教案, 再次上课。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 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教案进行修改, 然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教学, 学习同一教学技能。通过反复训练, 以便学生迅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5名健美操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测试。

从下表可见, 实验班达到90分以上优秀成绩区间的有3人, 其中最高分96分, 而对照班没有人, 且最高分才89分。80~89分良好成绩区间有20人, 优良率达62.5%, 及格率达100%, 差生逐渐减少, 优等生逐渐增多, 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说明教学效果良好, 技能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 从学生的组织、讲解、提问、表述中可以体现出来, 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不断丰富, 教学能力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这部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 尽量用测试数据说明问题。

总的说来, 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 微格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第一, 微格教学有效地降低了学习运动技能的难度。在微格教学中, 将复杂、完整的技能分解为若干单项技能单个学习, 且运动技能学习伴随着学生学习角色的转换, 充当教师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有用技能。如, 引入的技能、讲解的技能、观察的技能、分析的技能、讨论的技能等。通过对各单项技能具体的、逐项的、反复的进行训练, 最后使学生综合学习技能得以整体提升。这样, 使复杂的教学得以简化, 把教学由难变易, 再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进而达到全面掌握技能学习的目的。

第二, 微格教学过程中示范、指导与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在微格教学中, 学生学习角色有了较大的转换, 该转换过程使得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解与再现有了与一般教学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试验显示在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上, 将示范、指导与实践结合起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微格教学中要求学生们不光自己掌握技术, 还要具备相当的技术示范、指导与组织练习的能力, 三者相结合, 对学生自身技能掌握大有好处。经过这一过程的反复训练, 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掌握有关教学技能。

第三, 微格教学中信息反馈及时、全面、直接。教学试验前首先让试验组学生观看教学技能示范, 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设备给学生以录像反馈, 让学生得到自我逼真的反馈信息,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作用于被培训者的感官, 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可通过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细致分析, 研究并找出改进方案。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大学生, 将肩负事业和家庭双重重任。她们很难有时间再重返运动场, 而不受时间、场地、器械约束的健身操是她们最好的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第二, 高校体育是帮助女生们积累终身健身知识, 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广大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逐步稳妥地推广, 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培养。

第三, 在健身操普修课中, 将课堂“微格”化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投入课堂, 迅速提高学习能力, 积累经验。不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对于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从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出发, 在对当前我校健身操教学现状反思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将微格教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健身操普修教学课堂。结果表明: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女生们, 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运用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对技术动作的分析、观察、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而且能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格,女生,终身体育,健身操

参考文献

[1]邱泉、朱敏.“微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7 (2)

[2]刘振忠、周美英、霍行琪.微格教学法在排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3]徐艳玲、贾志娟.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6)

选修课教学反思 篇8

建。

亮点一模块的介入

模块是一个新名词。模块介入到课程内容上来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学科内容变得超乎寻常的无限扩大化,向纵深拓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神秘、深邃、魅力无穷。同时模块又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有利于教师掌控和学生选择,自由灵活。模块的出现确实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优势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在模块出现以前,岳阳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师一直使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进心灵深处》。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这本教材使用起来比较棘手。首先,它在内容的编排上缺乏创新。这本书是2004年8月编的,仍然是按照传统的线性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知识的逻辑体系严密,一课一课编写,课与课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明显,而且不能灵活穿插新的具有时代感的信息,显得很僵硬、守旧,没有变化。其次,这本教材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存在问题。如果按照先后顺序上的话,高一年级上第一课至第九课,高二年级上第十课至第十八课。试想一下,学生一进校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为此问题困惑、苦恼的不在少数。这些学生要带着这些问题焦急等待一年才能接触到这一课,而且学生带着心事去学习文化课,效果可想而知。心理问题重在及时疏导。

如果引入模块的话,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顺利解决。

在模块思想的指引下,笔者把心理健康课程划分为6个模块,它们是自我意识模块、学习模块、情绪模块、人际关系模块、生活和职业发展模块和意志性格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个内容,这些内容可多可少,可深可浅,既可无限拓展,又可整合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层次来讲授。灵活度和自由度很大,全靠教师来把握。如自我意识模块可以包含这些内容:“我是谁”“自我悦纳”“克服自卑,战胜自我”“设计自己”。在“我是谁”中又附带上气质的测试、性格的测试、人际关系的测试、职业兴趣的测试等。这样就把原教材的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的内容全部涵盖进去,而且还牵涉到第十五课、第十七课的相关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把气质测试和职业兴趣测试放在高一进行,性格和人际关系测试可放在高二进行,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又如,生活模块涵盖了原教材的第一课、第二课,另外可添加职业心理的部分内容。学习模块包含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焦虑”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原教材的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可归属这一模块。其中学习策略和培养创新精神可放入高二讲授。在人际关系模块中,讲到友谊时必须添加爱情教育内容。因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缘故,爱情在学生的眼中被赋予神秘而朦胧的色彩,学生渴求获得这方面的认识。

记得有一位学生第一次接触心理课,在开课伊始问:“心理课是不是讲爱情的?”笔者笑了一下,说:“是,但不全是。”还有学生接上课的开场白“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谈论……”说“爱情”。有一些学生反映只要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走得近一点、玩得好一点,同学就起哄,撮合两人,让本来正常的友谊要么破裂,要么变了味。老师也紧盯不放,冠之以“早恋”,给以严厉批评,结果适得其反。还有学生颇感困惑地问:“都说中学生不适宜谈恋爱,但我见到过我亲戚家的小孩有‘一对’就双双考入好大学。”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断言:“男女之间不存在友谊,只存在爱情。”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友谊令成年人都感到困惑,何况是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学生。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爱情教育不该被遗忘,爱情教育必不可少。

亮点二参与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出参与式学习的构想,这正与原来倡导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情境和各种视听信息让学生参与进来,多感受、多体验、多领悟,并且相互分享各自的感受、体验和领悟,教师也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但是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创设一种吸引学生参与的气氛和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心理游戏是最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和全心投入的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很愿意敞开心扉,没有防备、没有掩饰、没有躲避、没有胆怯地去实现沟通和交流,让内心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流淌、宣泄,完完全全地表达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课堂气氛是如此的和谐和温馨。如在讲“我是谁”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五句“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最能反映自己的个性特征。然后将它对折2次,做成一个签状。接下来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来随机抽取一张“签”,在班上大声念出来,由这位学生猜这个人是谁,或由全班学生来猜。有学生抽到这样一张纸条:“我是谁?我是一个爱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酷爱黑夜与夕阳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爱挂着一脸微笑给每一个人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亦动亦静的人。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把心情编入我的记忆长河的人。”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意犹未尽,纷纷提出下节课再继续做这个游戏。整个场面非常兴奋、开放而自由。

这个游戏考察的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一致,从而判断他的自我认识是否正确。游戏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也给教师指明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如何设计精彩的游戏。

此外,多媒体进课堂也为参与式学习提供了条件。一个个鲜活的时代人物如NBA巨星姚明、“股神”巴菲特、“傻根儿”王宝强、音乐天才周杰伦等一出现,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首首励志歌曲、一篇篇意味深长的美文、各种各样有趣的心理测试,学生都能给予热情的投入与关注。

通过参与式学习,教师和学生真正享受了教学过程,其乐融融,乐而忘返,进入到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的境界。同时,教师也达到他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得到渗透,情感得到愉悦,价值观得到升华和洗礼。

高二历史选修课教学计划 篇9

教学工作计划

比西巴格乡中学史地教研组

阿吉热木·克热木 2018年3月5日

102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人教版2004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共有一个班级是文科班。其中,本学期该班开设历史课一周有4节,只我1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

(一),按课标要求,共有9个专题。高二年级在高一的基础之上,在教与学的理念和习惯上学生与教师有比较好的配合,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如何突破,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二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2-17周文科班完成选修Ⅲ,六个单元的六个专题教学任务及期末考测试。(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初探 篇10

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而选修课就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选择性”,它把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可见选修课的开设将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尽管如此,对于高中一线教师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激起他们特殊的热情,反而争议颇大:有的认为目前的教学实践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有的认为选修的内容不精当;还有的认为高考不改,一切皆是一纸空文;甚至还有的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不一而足。笔者经过三年完整的一轮实践,跌跌撞撞走来,其中出现的问题和手忙脚乱的应对,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实践中的问题

1.选修课程“必修化”

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构筑了高中的语文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必修课程侧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选修课程则侧重其拓展性和选择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侧重于学生兴趣、自学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展现语文的“人文性”。

目标、层次不同,教学方法、过程、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自然也应不同。但教学实践中,选修的评价方式和必修一样,都是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并且题型和考点均与高考挂钩,毫无选择可言,这样一线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就不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很容易就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甚至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一样上,以至于每课必讲,每讲必练,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了,显然和选修课开设的目的背道而驰。

2.选修课程“边缘化”

湖北的选修课程主要分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外国小说。这些内容在必修中都有涉及,这就是之前有的老师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因。甚至选修的内容被看做“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而已”。而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外国小说,都会做专题的复习、训练,从教学内容上讲,选修真的无足轻重。

如果说之前一线教师还心怀忐忑,处于观望状态,那么在湖北2012年的新课改首次语文高考中,湖北语文卷选修课内容仅仅考查了文学常识的判断,可以想见,选修课被敷衍、挪用的命运将更加不可避免:如此低的参考份额是远远不能吸引一线教师认真从事选修课教学的。另外,襄阳市自主选择的选修教材是《演讲与辩论》,因为属“个人行为”,不在高考范围之列,根本就不上。在这样一个教育还充满着严重功利色彩的时代,选修课怎能不被“边缘化”?

当然,除高考原因外,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语文选修课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其对任课教师学科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水平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比必修课高很多的要求,不但很多学校不能开出有分量、有特色的选修课,而且很多教师基于完成教学任务开设选修课,使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虚以应付。选修的地位岌岌可危,再者各省课程方案都没有给选修明确的学习时间,这使得选修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

3.选修课程“低效化”

从选修课地位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是“拓展与提高”,那么从理论上讲,选修课应该是必修课基础上学有余力者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人人必选的摊派任务,更不该作为考察的内容。然而当前的语文选修课,内容庞杂、课时不多,时间紧任务重,一线教师要么只能一路高歌猛进、蜻蜓点水,疲于应付,用学生的话说是“一路飘过来的”;要么把选修课当成课外阅读课,基本上放任自流,学生在选修课上可以自主阅读,教师没有具体的指导与要求。久而久之,选修课就变了“味”,还冲淡了“共同基础”的学习,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二.对策和方法

在这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怎样转弯才能达到一个“和谐共荣”“皆大欢喜”的局面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高考灵活考查

积重难返,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并且作为一省人才选拔性考试的现有高考体制,为了体现公平性,要更多考查带有共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比较、鉴别和筛选。而这一点和选修课程的“选择性”“个性”“特长”又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教育这条大船要改变航向只能是逐步转弯,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推行新课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就决定了在现阶段必须要考虑到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否则,大势所趋之下,选修只能是课改专家和某些教师的自娱自乐。

我们在高考中可以在选修课程范围给足学生自主权,考查学生在这一块的自学情况。如诗歌散文模块,给出某一选修内容的诗歌,让学生就其中任一点进行分析鉴赏,或揣摩意象、意境,或探讨其情感、主旨,或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或研究同类型诗歌的规律……在“集中”里体现“民主”。

2.把选择权还给师生

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换之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管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创举。这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意味着课程管理的权利开始分解、下放,使学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与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个体、地域的差异性,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支持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赶上改革“浪潮”,抓住手中“权力”,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选修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还是采用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的选修教材,使选修课变成了“统一教材”的必选课。这种师生只能“修”、不能“选”的现况和必修有何不同呢?没有“选择”的教育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来说不过也是“训练”而已。

所以,选修课的选择者应该是一线教师和学生,并且主要是学生,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最愿意学什么。实际上我们并不期望学生从选修课中学到多少实际的知识,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个性及特长需求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和学生,让教师放手实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力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发展为目标”的突破。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选修课既然是对必修的一种拓展,那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就有较高的要求,单靠学生的探究显然是行不通的。即使学生有了自主选课的权力,但由于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智力还是性格都处于一个不稳定期,波动较大,在选择时,要么图一时兴趣,无长远目标;要么随大流,罔顾个人的基础和能力;要么功利心作祟,只图修满学分等等。所以教师对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详细、充分的指导,就成为保证选修课顺利完成的关键。

教师要对所选课程做详细解读,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要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哪些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但要设计思考方向,加以引导;哪些是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就集体探讨,哪些可个别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哪篇课文适于讲,哪篇适于读,不平均用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做多角度、多方位的拓展和深化。比如《清兵卫与葫芦》,可分析人物的形象,探讨人物的性格成因,对人物最终命运的猜想,寻找清兵卫和当前学生的相似处,把它改成话剧来表演,把这篇文章当做一则材料来作文等等。一句话:选修课就是教师在指导下的“才艺展示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之路虽困难重重,前途却一片光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实践中要多思考、多尝试,力争让教育这艘大船早日摆正航向,扬帆远行。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反思 篇11

1.高中语文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1.1高中语文选修课必修化

选修课的存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是服务于高中学生的个人发展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学习的机会,但这些机会被浪费了。首先,高考命题人对高考出题范围进行了规范,提出哪些选修课为考试内容,哪些在考试范围内,这些在考试范围之内的选修内容才有机会进入教学活动中。其次, 高中学校的语文课程决策者为了节省教学管理力量,合理利用师资,避免教学硬件使用方面的矛盾,一切课程化繁为简 , 对学生进 行统一教 学 , 这样 , 语文教学 内容缩水 不少。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剥夺学生选修学习的权利。老师为了方便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让许多学生放弃选修学习。

1.2高中语文选修课边缘化

无论从内容来讲,还是从数量来讲,选修课都占了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一大部分。但是,选修课内容很少,甚至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就阻隔选修课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为选修课所吸引, 将留给选修课的时间移作他用。从学生角度来讲,高中学生具有一定个性化学科学习需求,但大部分学生被高考限制,只为高考而学习,没有正视选修课内容。

2.加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对策分析

发挥选修课的价值, 是促进高中教学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下面,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选修课教学方法:

2.1建立合理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满足语文学科发展及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具有强大的资源意识。要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促进语文教学多样化与选择化,这就离不开选修课程的支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不足是影响选修课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中学校应当加大选修课经费投入力度,组织语文学科教师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活动、教材及专题研究等方式建立选修课程体系,促进选修课程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等,学校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选修课程,利用高中语文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对选修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对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业务优势进行了解,对教师的潜能进行开发,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利用校内的师师交流,分享更多教学观点与教学想法。学校要寻找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性学校,加强校间互动,让选修课的开展方法更丰富,提高语文教师的选修课操作能力, 促进高中语文选修课价值的发挥。

2.3利用体验 、合作与探究方法开展选修教学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与探究方式开展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选修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多分享,一起在广阔的世界中发挥语文学科魅力,让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带来快乐体验。

如学习《川江号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川江号子,引导学生一起听一听川江号子,体验川江号子中的情感。共同探究身边具有民族风味的小调,促使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

3.结语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下一篇:心理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