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选修课)(精选9篇)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1
一、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的研究性教学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课。【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利用图书馆资料,查清一组古典诗歌作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独坐敬亭山》、刘禹锡《陋室铭》。
2.搜集以上几首诗歌作品的赏析文章并作摘记,写出心得体会,制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卡片。
3.分组制作配乐幻灯片。一组以文中描写为依据,加进自己的想像,制作电脑图画《空中楼阁图》,或描绘晨光,或勾勒夜景,或细绘近景,或摄取远景。二组以搜集的资料为依据加进自己的理解制作《隐居图》。
4.上网查询《我的空中楼阁》的赏析文章
二、课上活动 1.第一小节学生活动
(1)互相交流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成果以及鉴赏心得。(2)整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情景幽雅、恬适,“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涵其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王维的《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清莲、浣女以及渔舟,无不代表着自然的至洁至美,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美。这样的环境可以使作者远离官场,洁身自好。浓郁的乡土味道、质朴的劳动气息展示着人性的淳厚,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田园风光图。在这里,作者忘记了名利,忘记了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一颗抑郁已久的心终于浸润在快乐里。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所做。长期的漂泊使作者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在孤独寂寞中投入敬亭山的怀抱。人世不能给的安慰自然中可以找到,山成了李白孤寂中的知己,漂泊后的家园。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第二小节学生活动
(1)一组学生展示幻灯片,配乐朗诵课文相关语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二组学生展示幻灯片,配乐朗诵课下搜集的诗歌作品。(端正对课外理解内容的把握)3.第三小节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
(1)《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的? 作者:自然环境是在山的怀抱里,在树的掩映下,在花的簇拥中,轻灵飘逸富于灵性的小屋;社会环境是独立的、自由的、安静的、远离了世俗尘嚣的、能获得幸福快乐的地方。
古人:自然环境是民间乡野,深山古刹;社会环境是远离世俗官场、能保持自身高洁的操守、可以让心灵获得安宁的地方。
(2)如果把作者看成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代表,请对比与古今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异同。
同:对自然美的喜爱,同时有对人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对独立、自尊、自由、心灵安宁的向往。不同:古代知识分子在更多的时候把自然当做疗伤避难之所,隐居中带几分消极意味。而作者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追求自己选择的生活。
(3)作者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精神精髓的继承,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弘扬,在当代社会有什么进步意义? 进步意义: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同时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又表示着当代知识分子在不与现实妥协的同时对改变社会生活现状作出的努力。
三、研究性实践 1.我心中的陶渊明 2.我看隐居
3.以《我理想的生活环境》为题,勾画你自己的“空中楼阁”。以上三个题目任选其一,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
二、郑愁予的诗作《错误》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写于 1954年
赏析:
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诗人答说:
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
所以在赏析《错误》时,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题,达画龙点睛之效。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
二、篇旨显中有隐:
初看郑愁予一诗,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谓“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一)事材: 1.浪子流浪——过
“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黄昏的来客》。“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雪线》。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充满漂泊之感。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甚至是“过而不留”。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2.思妇等待——归
“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错误》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情妇》可与之作一对照。“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又如李白的《菩萨蛮·闲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
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脉络。在《错误》一诗中,“归”(思妇的盼望)是本诗的一条从线,与另一条主线“过“(浪子的不羁)形成主从错综的结构,也形成一种对比的美丽及反常的美感。
(二)物材: 1.思妇
思妇是中国“闺怨诗“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春日陌头的杨柳青青反衬少妇无人陪伴的悲愁,点出功名富贵的虚幻,只有两人能相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又如李白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夜深来暗示“幽独”之苦,以人伴月暗示无人相伴之孤单。
简单地说闺怨诗的模式可归纳为:别离──盼望──孤单。别离可能是因为良人出外经商,或许是为国征战,也有可能是良人另有所属而产生无情的离弃。盼望是因为坚真地相信良人一定会归来,而孤单是因为过高的希望所带来的失望孤独。《错误》诗中运用以下意象来象征“思妇” ①莲花
诗词中常以“莲花”来比喻女子,如余光中的名篇《等你,在雨中》: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的,你走来
全诗以莲花代表女子,写主角在风雨中静候女子的心境变化。将女子袅娜娉婷的韵味刻画得非常巧妙动人。
而莲花也代表坚贞、高洁的义涵。如周敦颐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莲喻人清新、高洁而坚贞的气质。
另外,“莲”与“怜”同音,故“莲”即惹人怜爱之意。作者以莲花喻女子来暗示女子的柔弱及可怜的特质。
②柳絮
即柳棉,里面包蕴着柳树的种子,成熟时会随风飞扬而播种,如《世说新语》言语篇“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此柳絮象征女子的心绪,随着良人的一举一动或沉寂或飞扬。此外,“柳”与“留”音近,如汉人远行,于灞桥上折柳送别,即有希望对方留下之意。对照于女子的心思,应是希望良人能常相左右,永不分离。
③春帷
女子室内之帷幕。李白《春思》: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惟。
象征女心如石,坚贞自守之意,女子心中的帷幕除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并不会为任何人揭开。
2.归人
即“良人”,在古时由于传统礼教的约束,女子通常终身只依托于一人,而良人若远行或将女子遗弃,便产生“闺怨”的题材。诗中提到的“归人”意象如下: ①东风
春季吹拂的风。春天时东风一吹,大地由萧条转为荣盛。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东风之于百花,就像良人之于女子。只要良人一日不归,女子的春天就永不到来。
② 跫音
脚步声,行人之声。古代女子由于礼教之防,若家中男子不在,即使是等候归人,也不能门户洞开。所以诗中的女子必是门户重掩,以听觉代替视觉等候良人的归来,而“跫音”脚步声就是得知“良人”归来的先兆。读者可以透过想象,勾勒一个女子静坐屋中,侧耳倾听等待她最熟悉也最盼望的脚步声响起的一幅图画。
3.过客:
达达马蹄:马是古代男子常骑乘的工具。骑马与坐轿相较之下多了几分情采飞扬的潇洒之气。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今朝看尽长安花。在《错误》中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为女子带来了希望,却又由近而远,造成女子希望的落空。作者经营“达达马蹄”的意象,塑造过客的潇洒不羁,落拓不群的形象。但这与思妇期待的“归人”形象完全相反,于是便产生“美丽的错误”。
4.空间:江南→城→青石街道→窗扉 ① 江南
暮春的江南是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可是这个个绚丽的时空却更反衬出“斯人独憔悴”。突显了女子的孤寂无伴。② 城
古代的城有护城河,是易守难攻的。在此作者以“小小的城”来比喻思妇“寂寞而坚贞的心”,表示思妇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教条,除非良人来归,否则她是心如止水,不随意接纳其它男人。
③ 青石街道 “青石” 在此有浓浓的诗意及古意。又石头的坚硬恰能与思妇的坚贞作呼应。“向晚的青石街道”少有行人,寂寞可知。比较“青石的街道向晚”与“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有时间延续的寂寞感,彷佛由空间(青石的街道)延向时间(晚),寂寞随之无止尽地拉长。后者则只点出黄昏的青石街道,以一景喻一情而已。
④窗扉
窗扉意象常出现于女子闺房,用来叙写女子的生活,或是将窗扉当成是一个媒介,让读者藉由窗扉来观看女子的心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错误》诗中将女子的寂寞层层逼近,由“城”到“青石街道”到“窗扉紧掩”我们可见空间由大到小渐次缩小,而思妇的寂寞也随之愈来愈浓。“窗扉紧掩”其实是“心扉紧闭”。作者在此巧妙地以外在空间象征心灵空间,且一层层地将空间缩小,女子的寂寞也一步步地浓缩到最深最浓。
5.时间: ① 季节
指时间、岁月。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转换。在此用“季节”,较 “时间”具体,也比“日子”来得长。寂寞也在春夏秋冬不断地递换中周而复始,绵绵不断。
② 三月
是指暮春三月,此时时序已经是晚春,眼见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即将消逝,即将进入夏天。可是女子所盼望的东风(良人)却迟迟未出现。思妇的“春天”也将随着岁月消失无踪。作者以“季节”、“三月”的时间意象,暗示女子所盼未归的寂寞。由此可见诗人在时间铺排上的用心。
章法结构分析
本诗的主要运用“点染点” 的方式来架构全文。第一小节的两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萧萧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两句扮演着“自序”、“小序”的作用,具有总括全文、提示意旨的作用。交待全诗发展的脉络,并以“宾主” 结构叙写。诗中的“我”(过客-宾),在旅途中偶然经过江南的某个小城,“我”的马蹄声却造成“你”(思妇-主)的期待及失落进而造成美丽的错误,所以诗中写道“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将思妇由喜转悲的情景,以莲花的开落来譬喻,可说是非常精巧贴切。第二小节属于“染”的部分。诗人倾力铺染思妇的坚贞及寂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让画面由远及近移动,先写大景物而后缩至小景物,画面移进来,使视野愈来愈细小,诗中的空间也就像凝聚起来一般,最后选择一个空间的凝聚焦点,把精神集中在上面,给予特写,使这个焦点分外突出。
诗中连用了三个譬喻句,将思妇的心绪用空间来表现,设计了由大到小的空间,城→青石街道→窗扉,随着空间的缩小,层层地将思妇的寂寞浓缩到“小小的窗扉紧掩”一点,让读者对思妇的坚贞更加佩服,也对她的寂寞投注更多同情。
在诗末才告知读者那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运用“立破法” 先破再立。而最后一句“是个过客”也与诗首的“我打江南走过”遥遥呼应,暗中带出“过”的这条“主线”,并与思妇的“归”的“从线”形成一种张力对比的美感。读者读至此,幽幽的叹息已油然而生,也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经营的“美丽的错误”这种反常合道的美感。
小结
透过篇章分析,我们更能深入去了解郑愁予精采的情采,更经由义旨的的探究,诗中的“浪子意识”、“思妇情怀”更显得深刻动人。在过客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之际,诗中无尽的情味也在读者的心中越烙越深,令人低回不已。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2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自由教育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 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解放。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 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主义的发展, 非功利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功利的专业教育所取代, 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主义、工具主义, “人”成为知识的附庸。在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中, 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最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 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 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现代通识课程的先河,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 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并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 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 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 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我国台湾、香港引进通识教育理念较内地大约早十年, 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 (1987~1994) ;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 (1995~2001) ;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 (2002~2006) 。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从“制器”转变到了“育人”, 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转化成为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但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实践论研究, 还是通识教育实践, 都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加强反思、深化研究、改进实践。
具体到“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的研究成果较少, 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波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年04期) 、任初明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03期) 、李泽民;柴明勤的《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探析》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6期) 等十余篇论文;另外, 有关“影视鉴赏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维刚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电影评介, 2007年19期) 、龚金平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01期) 、冯秀娥;陈彦坤;孙玉秀的《本科院校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5年03期) ;而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影视鉴赏”为检索关键词, 未检索到直接相关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渭南师范学院2013年在教务处组织与安排下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的教学工作与活动, 目前已成功开展4个学期, 选课学习的全校各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 开课前准备了教学进度表、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中实行签到制度, 严格规范课堂纪律, 以讲授、作品分析、讨论、作业布置等多种形式完善课堂教学, 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 提交成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达到了学校开设《影视鉴赏》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但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 选课人数较多、教学环境单一、教学资料缺乏等问题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 以符合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的教学水平及质量,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本文通过对全国及省内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现状调研, 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硬件环境、教学资料梳理, 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学生构成及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研中心成立、建设与发展,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进度、大纲、教案、考核方式等教学资料及方法分析与建设,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材分析与建设, 基于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学生学习诉求, 结合校外调研, 提出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设施及资料建设发展方案规划与提出。
通过本文的研究, 希望能够解决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平衡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培养之间的关系, 纠正学习和培养过程中的偏见,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的整体培养质量, 提高该门课程学习广度及深度。在观念层面上, 真正落实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价值与意义;在理论层面上, 把开阔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作为通识教育重点, 并加强该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操作层面上, 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师全员参与, 通过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地方高校校情积极开展教学环境建设,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强课后交流互动, 保障课程的科学开展, 充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将集中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 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工作。具体将前期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了解全国及省内同类院校《影视鉴赏》课程的开展实情, 获得客观真实的报告。然后, 采取试验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获得一手数据和资料。最后, 总结和提出地方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的建设方案及发展思路。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对不同学科的认识与与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解决当下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具有时效性。当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影视鉴赏》的高校逐渐增多, 尤其是地方高校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所研究的通识教育课程《影视鉴赏》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不仅对渭南师范学院的选修课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 也会对同类地方院校的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希望能够解决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鉴赏》教学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平衡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培养之间的关系, 纠正学习和培养过程中的偏见,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影视鉴赏》课程的整体培养质量, 提高该门课程学习广度及深度。
关键词:地方高校,选修课,影视鉴赏
参考文献
[1]夏再兴.地方高校教育浪费与成本控制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3
第一阶段:音乐欣赏。把英文歌曲作為一种辅助手段用于英语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巩固了语法知识,提高了听力水平,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把英文歌曲用于英语课堂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应用。
第二阶段:经典影片、戏剧欣赏。教学软件中的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感人、语言诙谐幽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影片中语言纯正地道,发音清晰准确,图文并茂,原汁原味。
第三阶段:英语文学欣赏。艾利奥特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内容的知识层面切合学生的实际,每个阅读任务篇章较短,主要为著名英美作家的短篇小说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英美人物(如伊丽莎白女王)故事或著名历史事件,所选篇目尽量保持其语言原貌,尤其是欧·亨利、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的小说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美国的婚俗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这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新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涤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阶段:名篇佳作诗歌鉴赏。一种语言的熟练掌握离不开经典范文的背诵。这是实践和理论所证明的语言学习规律,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背诵一些佳句、美文,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英语口语和写作方面。选文注重实用性。编选的文章侧重于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传媒、休闲、时尚等。这些也是日常口语和书面作文的常见主题,读者熟读背诵之后便可融为己有,灵活地移植到自己的口语和作文中。
第五阶段:英语名言隽语诵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英语语言的大千世界里,有一片璀璨的星空,在那里,格言、谚语和名家名言犹如美玉钻石,虽历时弥久,却依然高悬碧霄,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作为新课程实施期间的英语学习者,若要有超越前人的“冰霜之操”、“穹窿之量”、“鸿鹄之志”和“八斗之才”,有必要充分汲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了圆满完成高中英语语言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有必要通过阅读,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并学会运用。品评先哲们不同的人生感悟;联想多味人生的旷达与责任;咀嚼平凡且伟大的生活;欣赏人生不同境遇时的生存经验和智慧。
大学选修课美术鉴赏文关于梵高 篇4
学院 年纪 姓名
如果要插入图片,请自己对号插入图片(网上找图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5
在音乐鉴赏课上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短短的时间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听过这首交响曲的人都知道,这首交响曲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表达了作者象一头雄狮永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向命运奋力抗争。这个主题旋律就象一枝小树芽,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它萌发成千千万万叶子,这些叶子虽大小不同,但密切相关。作者就用这些小树芽——发展成了一棵蔚为壮观的大树。这部乐曲记载了:“人类从痛苦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勇气,从勇气走向希望,从希望走向永恒生命的漫长历程”。欣赏这部交响乐,可以说是境界上的一次升华,给人以勇气、信心和力量!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结构精炼、简洁, 一气呵成, 是十分完整的统一体。“命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快板;第二乐章为歌同谣式曲体, 慢板;第三乐章为舞曲或诙谐曲,快板;第四乐章为回旋曲体, 快板。
第一乐章开头的 “命运在敲门”的四个音。FF之强度震撼人心!不难想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完全耳聋的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我想,这构成了第一乐章感情展开的主线,就正如他心中呐喊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二乐章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感觉全然不同,这好像是一首抒情诗。在这一乐章中,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他坚定的决心。
第三乐章为快板的诙谐曲,强烈的斗争情绪逐步上升。交错式的音符对比强烈。
第四乐章中爆发出了最绚烂的光辉。最后在急板的速度中展现了英雄的凯旋与胜利的欢腾。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众所周知,贝多芬在写作这首作品期间,不仅面临着生活的压迫,还遭遇了失恋的打击。多次失恋的他爱上了一位女士,虽然那位女士有了婚约,但贝多芬仍旧众生未娶。耳聋、社会等级等众多打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对命运宣泄着不满的情绪同时,心中仍保存着一份理性,我想,就是那一点点的温存支撑着贝多芬继续与命运抗争下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困难,收获与成功呢?
我们企盼人生旅途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曰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旅途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坎坷有多少之分,深浅之差,大小之别而已。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人生坎坷的问题。
有一句名言:“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人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难免不遇到什么困难,实际上,困难一直是与人为伴的,直到今天,还有人为温饱问题而挣扎,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其它灾难也不时的发生,无论多么幸运的人也避免不了和困难打交道,最起码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人们都渴望成功,而成功的人士都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的成功都是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例外的。所以一个人无论想过平静、简单的生活,还是想有所作为干一翻事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对困难的态度。
既然困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该逃避、不该抱怨,就应该以坦然、积极乐观的态
度对待困难。面对困难还应该树立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面对长期的困难,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困难中使人倒下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消极悲观的态度,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听说这样的例子,一个没患癌的人,被搞错了,以为自己得了癌症,人马上就不行了,而真正患癌的人,以为自己没有患癌,反而表现很正常。在困难中,人们通常怀着必胜的信心,而有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困难,应该是更好的态度,因为有些事情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也是难以左右的,期待着什么结果也许会使人失望,能做到尽力而为就是了。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6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I《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夜空的.景色。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示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7
从2012年秋季开始, 浙江将在全省高中全面施行课改方案, 增加艺术等选修课, 并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的评价体系。浙江省教育厅表示, 希望通过此举,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按照新的课程方案, 浙江的普高生必修学分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 而选修学分则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包括艺术课程在内, 普通高中的选修课共被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4大类。不仅如此, 新课改还将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段, 甚至跨学校选课, 同时全面实施学分制度和弹性学时制度。
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 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录取。其中, 宁波大学已明确将选修课程学分作为报考条件之一。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选修课;现状;思考
一、概论
近年来,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已经得到大家的重视。通俗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也是当代流行的音乐,受到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体现时代和低于特征,并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传唱,它的存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美好音乐形象去丰富对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独立学院普及通俗音乐教育的目标。独立学院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通俗音乐教育,如何能合理有效地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及目标,就需要对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公选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法。目前普通高校通俗音乐鉴赏的探究,大部分是单纯的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部分研究,也有一部分是从某些地区高校当前通俗音乐教育的状况进行阐述研究,有关于独立学院这个层面的具体研究还是很少。一般的独立学院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社会适应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通俗音乐素质的教育,所以目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增强学生通俗音乐素质教育是当前非常急迫的重要教学任务。本论文选择了在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进行例案考察探究,试图搜集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选修了通俗音乐鉴赏公选课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当前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课的现实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寻找解决的办法与策略,对促进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当前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课的现状调查
1.通俗音乐鉴赏课满足不了学生迫切的需求。通俗音乐已成为现当代音乐文化的主流样式,广大高校学子对通俗音乐表现出的喜爱之情,几乎超出了对其他任何音乐样式的喜爱。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忙着高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涉及,考入大学之后,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音乐丰富自己的文化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目前我国大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的体质下,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往往都给文化课程让了位,这样就导致学生长期都不能按照大纲来学习音乐教育,所以他们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通俗音乐欣赏课开设的课时大致在30~36学时左右,设置的学分一般在1~2个学分。通过鉴赏课的这30~36学时想达到初步掌握乐理知识,提高他们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比较困难的。
2.大学生对通俗音乐鉴赏课没有正确的认识。目前,通俗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与学生的音乐生活的实际严重脱节,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到社会审美引导的有效性。当通俗音乐随着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浪潮向我们所有人涌来时,我们确在高雅音乐的圈子里固步自封,对社会音乐生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通俗音乐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说不清道不明,导致不少青少年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通俗音乐作品中不知如何鉴别、如何选择。现在大多数学生只注重通俗音乐的娱乐功能,以放松精神、消遣娱乐为主,对通俗音乐鉴赏并没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所以他们只会对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进行鉴赏,这将致使大部分学生偏离对通俗音乐真正的意义。由于通俗音乐鉴赏课大部分教师采用考查形式考试,没有了考试压力,所以在思想上并没有得到重视。
3.课程师资情况及教材使用情况。当前独立学院基本都没有专任的音乐教师,一般都是兼职,因此加重了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上来,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进修与提高,加上独立学院没有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关于音乐方面的职称评委会,这样就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职称的晋升问题,致使音乐教师的职称与学历停滞不前。目前独立学院一直都没有一套合理的音乐鉴赏教学体系评价标准,对音乐教育讨论不深入,实践水平不高,严重伤害了一部分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阻滞了独立学院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俗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三、对改进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课的措施和意见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通俗音乐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如果教育思想脱离了实际情况,势必会影响整个学院的音乐教育发展。通俗歌曲是通俗音乐的一部分,通俗歌曲是如此,那么通俗音乐更是如此。独立学院的音乐教育发展要以通俗音乐鉴赏为开端,进一步更新和转变人们对独立学院音乐教育的观念,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时关注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态,能在新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对音乐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使独立学院的音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2.建议教学内容多元化。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通俗音乐鉴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世界各国多元化的音乐为核心,能够让学生们欣赏到多种风格的音乐,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近年来的通俗音乐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在通俗音乐鉴赏课的具体教学中,就要加入一些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普及与提高学生的通俗音乐鉴赏能力。通俗音乐鉴赏课教师应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突出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自觉改变“我讲你听” “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他们对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情感,在强调学生亲身体验过程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观察、体会、探讨等各项活动中感受生活,领会人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目前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声像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教师需要掌握一个“度”,让多媒体使用得恰到好处。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用了多媒体,丢了基本功,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通俗音乐鉴赏能力的养成,关键是要多听、多接触与多欣赏,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通俗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通俗音乐作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在通俗音乐鉴赏课中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音乐、分析音乐,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
参考文献:
①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艺术鉴赏(选修课) 篇9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作者简介】
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臧克家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赏析】
A.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歌整体形式整齐,前六句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进行铺陈,让人从不同角度体味大海的美;最后两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让人感受大海的壮观景色。并且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大海景观有声有色,让人亲临其境,感受大海美好景色,特别是诗歌结尾两句,运用“你有力的呼吸”、“气息”、“体温”、“呼吸”等词语,将大海人格化,赋于大海以生命。因此,这是一首风景诗,诗中没有透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哲理,所以,D项赏析不正确。
又如沙白的《水乡行》(参见“例一”)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全诗四段,四句一段,每段第二句用分号,第四句用句号,并且隔句押韵。在理清作品行文脉胳的基础上,就能赏析诗歌美的形式。那么,例一29题便不难解决了:因为全诗押韵的字有“路”、“铺”、“树”、“住”、“副”、“橹”;既在水乡行,所以进庄出庄靠“一把橹”,甲处填D;“鱼网作门帘,挂满树”,所以,“走进才见,几户人家住”,乙处填A;进庄以后,要找人,只见“家家门前,锁一副”,丙处填C;人们哪里去了--“稻海深处”,待到“水上起暮雾”(傍晚时分),初访者只好离庄,大人们没回家,送客只有孩子,孩子们却摇得“一手好橹”,丁处填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