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课

2024-06-08

艺术鉴赏课(精选12篇)

艺术鉴赏课 篇1

一、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国内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指导方案》的规定,各高校普遍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等八门限定性选修课。在校大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一门,并通过考核,方可毕业。这是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从前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转变为人们娱乐、消遣或装点生活的“玩物”,各种文化现象眼花缭乱地充斥互联网和银屏,以及以商业和消费为导向的艺术产业化带来的艺术媚俗化等问题的当代,面向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

课程虽开起来了,但一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仍然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局限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教学的中心内容是大量的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难啃的大部头作品,总是多多益善,唯恐遗漏。课堂上,教师着力于选介作品,从体裁、形式到结构、内涵,津津乐道、侃侃而谈,把学生当做被动盛接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趋于知识化、理论化。用传统的作品展示和知识灌输替代素质教育,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的成效却不佳,素质教育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

除此之外,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有所偏颇,把针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教学内容过于艰深,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积极关注社会新鲜事物,课堂里枯燥、陈旧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缺少联系,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严重抑制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他们更愿意在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学问,切实参与教学;四是师生在课堂里单一的互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交流愿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时候也并不认同教师的见解,他们期待与教师像同学、朋友一样有更多的碰撞与交流。

二、大学生艺术鉴赏的常见类型

由于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课,学生的知识背景、鉴赏态度、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大学美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仅从艺术接受角度看,在当前我国高校艺术鉴赏课堂里,大学生艺术鉴赏呈现出常见的三种类型:被动的鉴赏、主动的鉴赏和随性的鉴赏。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反应各异:被动的鉴赏者通常会忠实地配合教师引领,以虚静的、超脱的心态进入鉴赏过程,认可教师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积极的心灵建构,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主动的鉴赏者具备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更关切的是艺术鉴赏中自我个性的建构,艺术品是否被认同或赞赏将取决于其自身的直觉感受和艺术体验,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通常较高;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较随性的鉴赏者,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对教师呈现的艺术作品持随意的、游戏的,甚至是不尊重的心态,不愿遵从教师的指导,任意曲解创作意图,常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方式游离于作品之外,仅满足于获得肤浅的精神快感。

被动的鉴赏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受到教师的喜爱。这类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以艺术作品和教师讲解为依据,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力,较忠实地复现创作意图。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熟悉各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再加上大量优秀作品鉴赏学习,成功树立高雅的审美品位,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但被动地学习使他们对艺术作品较少提出个人见解,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

主动的鉴赏者富于鲜明的个体体验,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入艺术作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审美理想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和补充,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从而享受到审美再创造的满足与愉悦。在感受美、发现美、建构美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做法,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教师的授课内容不符合他们的鉴赏趣味和审美偏好时,他们就会主动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意见不受教师重视,就会出现消极抵制的情况。

如何面向抱着休闲、娱乐、消遣心态的学生开展教学?这是令教师头痛的事。一些学生轻视艺术鉴赏课,认为拿到学分即可,抱着在专业学习之余放松、消遣一下的心态进入艺术鉴赏课堂。这类学生是课堂里最沉默、最消极的一小部分,他们既不关心艺术理论知识的建构,又不参与艺术经典的评鉴,或是漠视课堂教学内容,或是嬉笑玩闹、游离于作品之外。笔者的调查显示,这类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频率更高,并且酷爱上网、喜欢追星、追求感官刺激、对社会热点较关注,认为所谓的艺术经典都是一些枯燥、过时的旧东西,不如当下的网络热门和流行歌曲吸引眼球。

三、上好艺术鉴赏课的对策与建议

艺术鉴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必然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审美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首先,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面精进学问,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当代教学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知识老化的周期更短,“互联网+教育”打破了资源垄断,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从未来趋势看,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问题,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能够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从根本上驱动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进程。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随之不断提升,以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这意味着网络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亮点。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享有海量资源,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但同时也突破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限制,赋予了教学更多的选择。在课本之外,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各类数字知识服务平台和数据库资源拓宽知识、增进学问。除了传统的课堂大班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国内的爱课程、超星慕课、智慧树、网易公开课等精品开放课程和课程服务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或是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使线上、线下的教学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展开教学活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参与意识非常强,有成长成才的良好动机;他们求新、求异,是时代的弄潮儿,对社会发生的新鲜事物最感兴趣,机械、呆板的课堂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希望与教师即时交流,当遇到问题时教师能够答疑解惑;他们乐于多维度地参与教学,愿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发起问题讨论,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源流和成因。因此,要想教学令学生满意,第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宽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切忌过于“高”、“冷”,过于陈旧,不要脱离生活实际;第二,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逐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第三,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和审美需求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灵活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第四,成绩评定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将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相结合,科学地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数据进行跟踪、测量和分析,尽可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教师应深入学生的学习中,给予学生心理关怀。除了在教室里、课堂上的师生面对面地简单交流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各类移动客户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多人连线的线上授课、答疑、交流、解惑,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需求,关怀学生成长,使时时为教学之时,处处为教学之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人,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打破时空界限的教学环境将更便捷、高效、和谐。

教学虽是一件传统的事,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认知心理发展正处于最佳状态,正处于学习成才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充分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同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潜心钻研,不断进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动的鉴赏主体参与到艺术鉴赏教学的各环节中,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应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杨广德,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磊,周冀.无边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艺术鉴赏课 篇2

2011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三班万龙

201103010318 论文摘要:谈及多媒体技术在动画制作方面的运用与发展,我们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身影恐怕是“世界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骏先生吧。他的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出品的动漫电影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虽然宫崎骏不是日本动画之父,但是,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动画家,宫崎骏的名字以及他的工作室吉力卜,更能成为日本动画的代名词。他完美的把握了现实和想象的平衡,他让人知道想象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乱坠。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梦想的力量,因为梦想的存在是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从开始到现在的所有作品,宫崎骏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了构建那个完美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正是被宫崎骏先生简单质朴而富有人文气息,活灵活现的的创作风格深深吸引,我反复的欣赏观看他的每一部作品。选修数字媒体动画艺术鉴赏这门课程也是想深入了解动画发展历程。所以,我的影评论文也主要围绕宫崎骏先生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和龙猫来论述。

《时代》杂志作者:TIM MORRISON 评论宫崎骏:“宫崎骏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这位动画电影导演用老方法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作品”.20多年来,他所创作的动画,其美妙的画面与令人惊喜的想象力往往比电影中其它任何事物都要多-----例如众多的幽灵,会走动的城堡,飞行物体,猫巴士,龙猫(只有小孩才能见到哦)。他是一个“可怕”的手工艺术家,从写剧本到画草图到纠正最后的故事结构,宫崎骏都参与了!而且全是用人手去完成。他简直是沃尔特迪士尼、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奥森威尔斯的合体,而他作品中美轮美奂的山水风景又有一点克洛德·莫奈的味道,其调皮的程度与对孩子的无比了解又要比罗尔德·达尔本强一些。

1984年上映的《风之谷》,是宫崎骏先生的成名作,剧中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人性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十余年日本动画的走向,女主角娜乌西卡更是连续十年占据历代动画片最佳人气角色排行榜冠军之位,宫崎骏也因此片而奠定了他在全球动画界无可替代的地位,迪士尼将他尊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2001上映的《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监督的动画电影的顶点之作,在全部作品中的票房最高,流传最广,更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下面详细介绍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观后评论。

看风之谷的时候,觉得宫崎峻真是个善于寓言的人。相对于一般动画片而言,本片堪称是一部动画片中架构宏大、主题严肃、想象瑰丽的英雄史诗。尽管影片的主人公还是个孩子,但其他人物出场众多,绝不是一般动画片孩子们的世界所堪比拟,形成一个完备的神话/科幻世界。而影片的主题也同样严肃甚至是沉重,包括人类的战争、主角横跨世界对于生命的追寻,以及人与自然斗争等等宏大的主题。影片中的世界,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却又独具神秘的魔幻色彩,如同后来的“指环王”系列,想象奇异而又丰富多彩。而在魔幻的同时,影片还具有影射现实的科幻色彩,尤其是人与自然既斗争又共存的状态,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一般无二,而且更有启迪意义,这也是这部影片被称为“环保”影片的原因。

片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娜乌西卡对于交流的不可思议的魔力。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那么脆弱而扁平。娜乌西卡的灵性却是完全立体的,她几乎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去交流,无论是人、是敌人、是兽、是虫还是树木。她卸下武装和受惊的狐松鼠的交流-坦然伸过手指让狐松鼠去咬,流了血也无所谓。这种语言之外身体性的沟通让人感到神奇:这种坦然的表达,竟然那么容易被理解。娜乌西卡也是唯一想到和虫对话的人。没有一个人认为人和虫是可以交流的。人与虫类相互憎恨,从来没有想过能共同生存。娜乌西卡相信虫类只是敏感的想自我保护,它们并不想挑起战争。她的勇气象一块魔石,让所有人都惊讶地闭上嘴。飞行器漂浮在荷母巢穴的水面上,娜乌西卡放下武器,轻盈地走到机翼尽头,昂起脸,用一种渗透人心的坦然注视着几十只宫殿般巨大的荷母。荷母伸出千万只金黄色的触角包围着娜乌西卡的身体,如此温暖,好象看到童年的阳光。娜乌西卡在这种包围中似乎退去了盔甲,退去了所有外衣,回到了小时候奔跑的草地,听到了最熟悉的儿歌。那一幕,感人至深,让人无法不相信沟通的信念能战胜一切,即使没有语言,即使远在不同的世界,即使曾是敌人,即使根本是不同的生物,沟通仍然可以那么简单和完美。

娜乌西卡又象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媒介。当人类憎恶那些有毒的植物、憎恶飘扬着邪恶孢子的腐海、并绞尽脑汁去争取最后的生存地盘时,只有娜乌西卡知道毒源自于人类,是人的污染产生的反噬的自然。她相信植物是善良而纯净的,并偷偷地把树木和花种在地下室的花园,用没被污染的地下水浇灌,亲手塑造了一个极度纯净的花园,开满了绚烂夺目的花,这是她和自然自由对话的一小块圣地。而她对外界依然感到无力,四处充满愤怒与敌意,毒气在向她的家园蔓延,人们在与虫争夺着生存领地,甚至人与人之间也是无休止的侵略与征服,人类的野心竟驱使他们唤醒最具攻击力的怪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换取梦想的财富。

当人类自相残杀时,娜乌西卡不顾一切地去说服他人停止厮杀;当人和虫类面临最后的决战,她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和平。影片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无数只巨大的王虫伸出触毛为娜乌西卡疗伤,铺成了一望无际的原野,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娜乌西卡慢慢苏醒,仿佛回到了儿时的草原,纯净的音乐响起,期盼的人群露出笑脸,古老的预言终于成真“这个人,应该身着青衣,站立在金色的草原上......”,人与自然又回归了和谐。这恐怕是动画史上最美的一幕。

《千与千寻》中,10岁的少女千寻与父母一起从都市搬家到了乡下。没想到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发生了意外。他们进入了汤屋老板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在那里不劳动的人将会被变成动物。千寻的父母出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对金钱物质有强烈的向往和控制欲,他们在幻境里触犯规则而变成了猪,千寻孤独的留在幻境里。支配城镇的魔女强行拿走了千寻的名字,这更让她感觉到自我丧失的恐怖。此时白龙出现,并帮她找回名字。白龙对她说,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必须在这里找到工作,否则被汤婆婆变成动物。于是,她沿着白龙给她指引的路,勇敢的与汤婆婆斗争。他们顺利归还了钱婆婆的宝物,救回受重伤的小白龙和汤婆婆的儿子。汤婆婆也按照协议将千寻的父母变回人类,其间原本胆怯迷惘的千寻先后勇敢的帮助河神和无面人。

这部电影充满了比喻意味。汤屋在影片中被比喻为充满诱惑、欲望、嫉妒和排挤的现实社会,却也能让我们在当中找到生命的真、善、美。千寻其实是一个刚刚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女孩,名字在这里其实指的是人最初的价值观。小千被迫到了汤屋,“千寻”被改成了“小千”,象征了初入职场者原有的价值、底线会受环境影响改变。记住名字就是把握住自己最初的原则,忘了名字就是忘了自己的原则。回不去指失去了自我,找不到最初的理想,偏离了航线。影片中河神是那么肮脏,浑身充满垃圾,以至于被误认为腐烂神。而最后却是千寻这个小女孩净化了他!这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江河的污染,人类所造成的结果,需要人类自己来解决。通过汤屋一行,小千从当初的懒惰,厌学,胆小,转变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成熟的女孩。还记得她刚来汤浴的时候不会说谢谢,是小玲教的她,无论多么艰辛,先学会说谢谢,这是笑对人生的第一步,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用语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处世态度。

艺术鉴赏课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素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9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22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阐述了,美术课具有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的课程价值。我国从古至今都有着美育的传统,孔子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的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鲁迅等也都很重视艺术教育。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是不能被忽略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意识

审美观是关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于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身心健康。美术发展到现今,它的涵义非常广泛,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美术就是“画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可以说,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美术,美术已经遍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另外,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扬、传承这种文化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见,想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习美术鉴赏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对这门课产生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欲望,这样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首要条件。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这样,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把握新课改的精髓,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此外,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除了认真学习和研读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外,还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技术,并且在工作之余多学、多看、多动手实践,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创作能力,教师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改变教学模式,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现代教育技术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往的欣赏课教学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是采用挂图、幻灯片等手段进行,教学地点也常常离不开本班教室,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因教学模式的单调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互联网等媒体资源进行资料地搜集与检索,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教师要作为引导者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我展示与发挥的空间。教师应善于学习并应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改进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课后,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办法。

五、创设艺术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创设艺术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和气息,让艺术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愿意动手去创造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楼道、走廊、墙面或者是橱窗等空间悬挂、张贴一些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或者是不定期地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用学生的作品来办展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而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当然,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凸显出来的。只有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鉴赏课 篇4

1 在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增加建筑摄影教学

在《美术鉴赏》“第17课探索建筑艺术的特点”“第18课漫步中外建筑艺术”的教学中, 按新课标要求, 在完成建筑艺术的科学性、适用性、艺术性及文化性的阐释的同时, 着重对建筑艺术的语汇从摄影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色彩、环境是建筑艺术的主要语汇也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份。大多数情况下, 上述要素并不是以相同的地位在画面上同时出现, 特别是当摄影师需要突出表现建筑的某一特征时更是如此。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哪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用途, 也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

形体它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 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当用平面形式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 其表现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轮廓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 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 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 光体从建筑的背面射来, 在强光的烘托下, 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 而空间、质感、色彩等其它要素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视角、光影, 强调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 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线条在建筑的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摄影中, 线条的概念常常不是在被摄体上直接以“线条”的形式出现, 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出来。如建筑的柱子、墙体、层顶、楼梯、栏杆等构件在照片上都可能会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出现。

尺寸比例, 建筑有其自身的几何尺寸, 建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把无论有多么高大或矮小的建筑都画在统一规格的图纸上, 读者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出建筑的实际尺寸。摄影则不同, 观众主要通过对比来感觉建筑的大小。因此, 拍摄时应注意主体建筑与周围相邻建筑、与尺寸相对固定的参照物的对比关系, 以使观众对建筑的尺度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质感主要指被摄建筑的表面材料在照片上再现真实感。质感的基础是把被摄体表现得十分逼真, 使观众能从照片上真实地感受到材料的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的, 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 是密实的还是疏松的。

色彩是构成彩色摄影作品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构成作品的色调, 而色调是构成景物形象的基本要素, 在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前景与背景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被摄主体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是构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恰当地利用前景可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突出被摄主体, 从而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建筑摄影中能作为前景而加以利用的景物很多, 如喷泉、花坛、水面的倒影和优美的大树等。背景在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体、丰富主题, 在构图中同样重要, 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的统一感。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 甚至会喧宾夺主, 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应避免作为前景或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如果有了这种讨厌的景物出现 (如空中电线、与主体相矛盾的城市景物等) 在画面中, 就应选择拍摄点, 把那些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排除在外。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景调的分界线勾划出来的,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直线、曲线、折线、圆弧线等。不同的线条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直线具有挺拨感, 水平线给人们平稳、宁静的感觉;垂直线能强调被摄体的坚实、有力、高耸感;斜线具有不稳当感, 曲线、圆弧线则表现一种优美的柔和感, 有很强的造形力;线条除了在线形上有区分外还有粗细、实虚、淡浓之分。粗线条强, 细线条弱, 实线条静, 虚线条动, 淡线条轻, 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及艺术感染力, 提高画面的艺术性。

在这个需要沟通与创新的时代, 建筑摄影应发挥真与美的统一, 在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中使原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变得更加完美。

2 在工艺设计鉴赏中渗透广告摄影教学

在《美术鉴赏》“第15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第16课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中, 作为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应该让学生不仅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 而且要勇于设计不断创新, 启发引导学生从事工艺设计和工艺产品的广告推广的尝试。

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点、线、面的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构成的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传达能力, 引导学生用摄影的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第一步是创意, 即策划出设计的整体蓝本。在很多情况下, 摄影是设计的组成部分。影像平面设计作品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 更要有一个卓越的“点子”。创意是为了实现设计目的, 是对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提出的创造性构思。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个性张扬、新颖奇特、具有引人注目的强烈异质化特色, 不拘泥于陈规, 否则将使受众对设计信息的兴趣下降, 无法实现设计的目的。创意摄影是创造性艺术, 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创新的技巧, 并将其运用到摄影角度、背景、情感、色彩、光影、场景、道具、造型, 以及文案的内容、字体、文字大小等各个方面。如果说创意是平面广告的“灵魂”, 摄影则是平面广告的“血肉”, 这是由广告展示的视觉与广告印刷的性质所决定。

使用大、中画幅摄影, 是在设计过程中继文案创意后的第二步, 图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广告设计作品之所以离不开大、中画幅相机, 绝对不仅仅是由于它拍出来的胶片大。最根本原因在于大画幅的相机各个主体物件中相互配合, 从而可以改变被摄景物的透视, 可以扩展和改变被摄景物的清晰度, 可以得到特殊影像效果, 可以躲避障碍物和镜面中摄影师与相互的影像, 可以严格按照创意人员的设计, 使被摄物在拍摄上精确定位, 总之, 可以适应任何广告与拍摄任务, 借以实现广告创意人员的目的, 满足客户的要求。

有了精妙的构思后便可以进入到拍摄环节, 从摄影的拍摄操作流程来看, 可以分为拍摄和后期制作两个阶段。围绕创意, 摄影应尽量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设计在影调、构图、色彩等方面的配合, 最终提升创意的力度。当然,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实地拍摄中根据创意的要求、实际的拍摄环境, 灵活、适时地对创意环节或技术细节进行调整。

后期制作阶段是对所有前期工作的合成和取舍, 是设计摄影中最重要的环节, 仍旧要对作品的整体定位是否准确、设计的预期目标有没有实现、摄影的技术方面有没有达到要求等问题进行反复核对。达到了要求之后, 就要把摄影“毛坯”通过电脑进行再加工:对作品进行修改、合成与取舍, 配上文案等。后期制作是设计摄影再创造、再加工的延续过程。

通过一整套从策划、拍摄、调整、制作到完成设计的丝丝相扣的全过程, 学生既有了亲身实践体验, 又增加了课堂乐趣, 还学到了许多摄影实用技巧, 一举多得。摄影是人类记录其生存方式的另一种语言, 透过它, 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 认识自身, 而设计摄影作为大众消费文化时代最直接有效的传达工具之一, 正日益影响我们的生活。图像处理系统开创了影像表现领域的新空间, 使创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 也为其他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尝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总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从多种手段、多角度来讲, 作为老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 从自身所熟知的艺术门类出发, 触类旁通、努力探究, 去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营养。相信我们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袁依凡

摘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各美术门类与摄影的相互关系, 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 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影响、渗透、融合的。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 不可否认地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东西为其所用。一般来说, 每种艺术都本体语言、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学习、借鉴、融合应该建立在不脱离自身艺术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去吸收、消化, 并将它种艺术的营养有机地熔铸于自身艺术血液里。

艺术鉴赏课 篇5

【论文摘要】中国情景喜剧发展15年,虽然存在着剧集水准的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是在进步的,从以家庭生活和单位工作为主的现代普通话剧,发展为题材广泛多样、地域广阔、体现原生态生活情景的古装、现代剧,从只注重逗乐子到说明反映一个具体问题,提供一种有效思路。当下的情景喜剧在茶余饭后为人们端上一碗汤,不至于让人吃得太饱,但能闲情逸致,并对心灵有所启迪的鸡汤。

【关键词】现状发展史特征经典作品发展空间

一、情景喜剧的现状及其发展史

情景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

1992年的冬天,从美国回来的英达和王朔经过一夜长谈,开始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创作。此剧由英达导演,王朔、梁左等人编剧,文兴宇、杨立新、梁天、宋丹丹、关凌等人组成一个三代同堂的“典型”中国家庭,讲述这个其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其实《我爱我家》在开播时,反响并不好,但它就陈酒一般越酿越香,渐渐被观众认同,而且被奉为经典。直至今年,剧中饰演爷爷的文兴宇去世,全国各大电视台掀起重播《我爱我家》的热潮,收视率居高不下。《我爱我家》过后,英达就成了国内情景喜剧的王牌导演。英达也乐此不疲,相继拍摄了《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心理诊所》、《中国餐馆》《闲人马大姐》、《马大姐和邻居们》、《网虫日记》、《东北一家人》、《党员马大姐》、《候车室的故事》、《体育人家》等等,几乎是一年一部情景喜剧,产量惊人。虽然没能超越《我爱我家》,但是“英式”情景喜剧的旋风准确地击中了中国电视观众的神经,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欢笑。

进入21世纪,以尚敬为代表的“新式”情景喜剧出现,从《都市男女》到《炊事班的故事》再到横扫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情景喜剧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潜力。2007年《家有儿女》热播,可见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纵观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的15年,在以英达为代表的情景喜剧导演、演员的努力下,虽然有高潮也有过低谷,但他们的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无数快乐!这15年的探索和国外情景喜剧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情景喜剧具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和市场潜力,只要坚持以观众的视角和需要出发,坚持不懈地创作,中国情景喜剧必将迎来下一个更为灿烂的15年。

二、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情景喜剧呈现出八大显著特征

首先,就情景喜剧的艺术属性而言,它是一种电视化的喜剧模式,是舞台剧与电视剧的艺术综合体。这是情景喜剧生来就有的本质特征。它由编剧创作文学剧本,是电视导演领导下的整个电视剧组集体创作的结晶,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同时它的结构及表演方式等又保留着舞台剧的成分,某些剧目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邀请了现场观众的观摩和参与。

其次,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它的创作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它的思想内涵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舒畅、快乐,让观众得到一种亲切的教益、心智的启迪和情绪的渲泄。喜剧有着天然平民性、通俗性,它和最广泛的观众有着一种亲密的情趣联系,容易实现沟通、交流,容易对各种素材进行裁量、转化为故事的素材。情景喜剧,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和特点。

第三、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场景限制。情景剧创造一个既与外界联系广泛又相

对封闭的“场景”来构筑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主要场景。一般来说,主要场景的拍摄均安排在摄影棚内进行,棚外戏原则上不超过全集的20%。

第四、情景喜剧的每集内容独立成章,每一集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对独立,上下集之间没有悬念与期待。同时,整个剧情又是一个前后贯穿、合理发展的“糖葫芦式的整体”。

第五、客串人物在情景喜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景喜剧的人物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贯穿人物和客串人物。贯穿人物即贯穿整剧始终的人物,客串人物是指仅在单集或少数几集出现的人物。在系列情景喜剧中,几乎每集都有一两个客串人物的出现。他们是该剧集中矛盾出现的导火索,同时又是该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第六,与观众的心理贴近性。情景喜剧,是用艺术手段展示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它所描绘的生活和百姓息息相关。从观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才会被他们牢牢吸引,并形成某种心灵的互动,产生由角色到自身的情感交流。情景喜剧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能起到润物纽无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现代传媒的人文关怀。

第七,地域性是情景喜剧在中国逐步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特点。由于区域文化、方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创作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情景喜剧,往往能受到地域观众群体的欢迎,如京派观众群、海派观众群、岭南观众群等。另外,自情景喜剧在中国诞生起,方言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地区都纷纷涌现出一些方言情景喜剧的杰出代表,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湖南湖北的《经视一家向前冲》等。最后,灌装笑声的伴随,也是我国情景喜剧扬而不弃的典型特点。适时的罐装笑声不仅可以增强情景喜剧的现场感,还能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经典作品赏析 我爱我家

10年前,说不好是思想解放了嘴巴还是嘴巴解放了思想,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我爱我家》里,文兴宇扮演的离休老干部一本正经的旧式思维与官方话语遭到儿孙辈的无情嘲笑,让这部中国第一情景喜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6集后被掐,首都人民不得不通过河北电视台的覆盖继续他们每晚20分钟的欢乐。而如经《我爱我家》已经成为情景喜剧的经典,这也表明情景喜剧这一影视题材已被大众接受。

家有儿女

《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主人公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长大的女儿夏雪团聚,后与某大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本剧的主要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夏东海和刘梅的共同特点都是富有爱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期望“整合”两人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快乐生活的下一代。剧情围绕家庭中的琐事展开,极富教育意义。

闲人马大姐

电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以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马大姐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精炼出四十集妙趣横生的故事,通过这位热心善良的马大姐一件又一件看似平常的琐事,比如介绍对象,劝架调解,义务导游,充当护士,也有时后院起火,子女出事,如此等等,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诸般新事,一一化作令人捧腹喷饭的喜剧奉献给观众,让观众在大笑的同时看清社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一份轻松心态,对人生多一种幽默理解。

武林外传

该剧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七侠镇的地方,是关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一个叫郭芙蓉的黄毛丫头初入江湖,欠下钱财,被困在“能人辈出”的同福客栈。故事从这里开始,依次引出佟湘玉、白展堂、吕秀才、李大嘴、莫小贝,以及邢捕头、燕小

六、钱掌柜这几个性格各异、风趣动人的主人公,和一连串戏谑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方言剧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方言流行的小范围区域内广为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无厘头的形式开创了情景喜剧的又一个新的局面。中国情景喜剧从引进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情景喜剧经历了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时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几年的重新崛起。正因为有无数影视人的不断努力,才有今天情景喜剧的蓬勃发展。

四、人物榜

中国情景喜剧发展15年,诞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情景喜剧导演及演员,见证了这15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情景喜剧的发展,也涌现一批优秀的喜剧演员,他们为情景喜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拓荒者——英达

英达是将情景喜剧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在情景喜剧领域进行了长达十几年创作和摸索,其导演的情景喜剧超过二十部,大多数在普通老百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标杆——宋丹丹、蔡明

如果说英达是国内情景喜剧第一导演,那么宋丹丹绝对是国内情景喜剧第一主演。宋丹丹与生俱来的油膜细胞和独特的感染力,使其参演的情景喜剧每部都很经典

蔡明和宋丹丹一样,都是小品演员出身,而且演技和幽默感不俗。《闲人马大姐》让蔡明成为绝对的主角,让大家记住了这个爱多管闲事,爱互帮互助的“马大姐

先锋——尚敬

《武林外传》的热播让我们认识了导演尚敬,尚敬导演的情景喜剧,语言更加现代化,也更加年轻化,因此在刚刚成长起来的八零九零后,尚敬更有市场。

新生力量——张一山

张一山饰演《家有儿女》中鬼灵精怪的“刘星”走红,这个在外貌上像极了夏雨和姜文的男孩出道以后就备受关注

希望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系的面孔的出现。

五、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空间

情景喜剧目前的发展还是有诸多的困难,过低的成本投入、太快的制作周期使得现在情景喜剧比较难出现真正的精品,题材过于集中在下层市民生活,也使得情景喜剧不太容易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但是,好在我们现在还有一批热爱情景喜剧这个事业,愿意在这个领域里面不断创作、不断创新的一个相当优秀的队伍,他们还在不断的努力,也时不时的有比较精彩的作品出现。所以,在逐渐的克服上面讲的这些困难之后,情景喜剧应该在近年来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到那个时候好的戏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播出制度,可能就会造成一个从现在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出现更多更优秀的情景喜剧。

十五年,情景喜剧不断融入时代的元素,不断的对时代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讽刺,它不仅给大众带来啦欢笑,更多的是欢笑之后的思考。我相信在下个十五年情景喜剧这种年轻的喜剧题材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鉴赏艺术 享受生活 篇6

8月16日上午,“寿山石大师名作赏”活动在阳光白金瀚宫璀璨开启,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百名峰层人士与中国寿山石界的大师、学者欢聚一堂,共襄艺术盛举,畅享奢华盛宴。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点选择在阳光白金瀚宫接待会馆,可谓匠心独具。福州寿山石享誉国内外,是中国四大印章之一,尤其在本次活动中由福州石工坊展出的多位中国寿山石大师匠心力作,都是极具代表性与价值连城的寿山石艺术品。石工坊老板陈基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将多年珍藏的、稀有的寿山石选择在白金瀚宫展示,是因为白金瀚宫独有的尊贵、华丽会更加美伦美奂地衬托出寿山石的独具风采。

阳光白金瀚宫接待会馆作为项目的样板展示区,欧式宫廷装饰,奢华尊贵,人性化奢适空间尺度,富丽堂皇、极具格调。它与寿山石的色彩纷呈、珍贵稀有不谋而合,成为本次活动举办场所的佳选之地。

阳光白金瀚宫作为福州城市公馆的标杆力作,从纯大户奢华精装大宅的精雕细琢、度身打造6000平米瑰丽水景公园,营造出奢华、舒适的居住环境,并聘请享誉世界超过150年的英伦物业服务大管家“第一太平戴维斯”担任物业服务顾问,为城市精英阶层缔造一个极具品位的峰会特区,演绎并肩国际的公馆生活。

活动现场,各界的寿山石爱好者、收藏家以及高端宾客云集,展出的多件极为罕见的寿山石名作成为大家争相追捧的对象,整个接待会馆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不少来宾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寿山石赏鉴平台,给他们带来一次视觉、艺术盛宴,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真谛。

本次活动共持续3天,在活动期间,除现场展出多件从未正式公开的寿山石作品外,还特别邀请了寿山界文化泰斗方宗珪先生做“寿山石鉴赏与收藏”和“皇帝与寿山石”讲座,以及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王祖光、林飞、王一帆现场讲解寿山石鉴赏与鉴定知识,并与大家交流寿山石收藏心得。

据了解,不少宾客还带上祖传和自己多年私藏的寿山石亲临白金瀚宫,让大师为其鉴定特性和评估市场价值。很多宾客都积极、热情地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近距离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还进一步地了解了寿山石鉴赏标准与辨别知识。这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文化融合。

艺术鉴赏课 篇7

一、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显得自然贴切, 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 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 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也可称之为教育机智。如《哦, 林中那间小屋》, 因为这是一首对环保人的深情赞歌, 可以从教室里白天亮灯的“怪现象”导入, 也可以从校园里人人皆知的卫生死角谈起。这种生活化的导入话题, 会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 把音乐文化与生活现实相对比、相联系, 在音乐中寻找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二、语言导入

语言, 可以说是导入新课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把学生很快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通过生动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作品优美的意境中。

教师也可以从强调个别字导入, 这“个别字”必须是能概括主题的一个字, 这种导入方法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如欣赏古筝独奏曲《雪山春晓》时, 我用了“春”字, 请学生谈谈联想而后导入音乐。这种导入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既简洁又不失主动; (2) 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 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了必要的准备; (3) 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感觉所欣赏的音乐好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急于想掀开这层面纱, 一睹为快。

三、故事导入

引起注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欣赏歌剧《茶花女》中的经典唱段《饮酒歌》时, 我先向学生讲述歌剧《茶花女》中女主人公薇奥丽塔和贵族青年阿尔弗雷得的爱情悲剧故事。生动故事的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欲望。但要注意:故事不宜太长, 应当恰到好处, 不能因故事冲击教学, 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四、从相关联的音乐导入

音乐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学生较生疏的, 一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当然,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导入, 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深化他们对本课音乐主题的理解。如把流行音乐《红旗飘飘》的欣赏作为歌曲《国歌颂》的导入, 用这首歌作为导入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新的时代理念, 即关于“音乐”概念的范畴可以扩展, 流行乐中也有经典。

从学生不熟悉的但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导入, 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如教学歌曲《苏武牧羊》时, 我把男中音独唱《满江红》的欣赏作为导入材料。

五、姊妹艺术导入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天生就和其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姊妹艺术导入音乐课虽然属于一种常用手法, 却常用常新, 魅力无尽。

从文学角度导入音乐, 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能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 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相关因素。

图画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 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启发思维。如欣赏古朴伤感的歌曲《送别》, 可用一副表现送别场景的国画导入;如欣赏《劳动号子》, 可以从学生童年听过的《拔萝卜》导入。

教师还可以用适当的手势、形体动作来刻画音乐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先随该民族的音乐做几个有这个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 并让学生说出这些舞蹈动作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然后再引出这个民族民歌的欣赏。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舞蹈动作, 能把学生提前带入这个民族的音乐意境中。因为音乐姊妹艺术的多样化, 所以导入音乐的手段也可谓丰富多彩。

六、实物导入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欣赏京剧音乐, 课前我就听说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 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针对这种情况, 课前我做了大量工作, 搜集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上课开始, 我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 如红脸、黑脸、白脸、蓝脸等;再请出几个事先穿上京剧中不同角色的服饰的学生,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然后我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 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 此时再欣赏京剧, 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 与音乐欣赏内容有关的自然风景、人物场景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如欣赏民歌, 我课前准备了很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精美图片, 并把这些图片做成课件。课前先展示这些图片来导入新课, 能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该地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等常识, 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该民族歌、乐曲的风格特点, 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当然,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艺术不胜枚举, 如竞赛、设问、猜谜语、做游戏等。有时也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 穿插进行。当然, 这需要音乐教师花费心血, 精心设计。

七、结语

导入, 是一扇美丽的门, 如何打开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具创意、更深刻的导入。在设计导入方案时,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 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 此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3. 此导入设计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

4. 此导入能否更好地表现主题, 衬托主题;

5. 此导入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

古代印章艺术鉴赏 篇8

1.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 最古老的是甲骨文、钟鼎文、刻石等。玺印: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 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的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后秦始皇统一中国, 印章范围扩大, 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 明清以来, 对古代印章的收藏与研究一直是金石学中自成体系的热门[3]。

2. 印章的历史及种类

2.1 战国古玺印

战国时期, 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传世的古代玺印, 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官玺的印文内容除“司马”、“司徒”等名称外, 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朱文古玺大多加边栏, 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文字有铸有凿。

2.2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之间流行的印章, 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 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 印面常有田字格, 以正方为多, 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 呈长方形, 作日字格, 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 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 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2.3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 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 文字较多, 用刀如刻如凿, 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 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 官印尺寸稍大, 文字凿款比较草率, 官印未见铸印。

2.4 隋唐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 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 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 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 (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 故有此名, 并不一定要九迭, 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 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 清代官印满文, 汉文两体兼用, 同刻于一印之中。而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 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2.5 明清民国印章

明代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 末不出锋”, 乃“篆书正宗也”。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 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此外, 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 直钮, 方一寸七分, 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 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 皆银印虎钮, 方三寸三分, 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 铜印直钮, 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 加高到8厘米左右, 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两宋之时, 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一个概数, 极言其多, 不一定确有九叠, 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 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 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 九叠文不太兴盛, 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 等等。

3. 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内容很广, 特征也各异。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鉴赏印章文字, 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 如书法、章法、刀法, 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 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3.1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对于鉴赏者来说, 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有点陌生, 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 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的, 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 但探其本源, 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3.2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 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 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 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饶有情趣, 这样才可供鉴赏、玩味。

3.3 刀法

印章上使用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

3.3.1 冲刀

冲刀行进爽快, 一泻千里, 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 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

3.3.2 切刀

切刀则行进较慢, 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 一步一个脚印, 犹如书法中的涩笔, 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冲刀和切刀这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 效果更佳。

3.4 情趣和意味

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 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 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 往往能出奇制胜, 饶有情趣和意味[4]。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 也会觉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3.5 边款的鉴赏

边款, 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 “款是阴字凹入者, 识是阳字挺

WENJIAOZILIAO

出者”, 但是在印章领域, 不论阴阳, 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 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 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 或谈艺或品味, 读之令人神往, 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不单是指印文, 而且适合款识, 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 同样引人入胜。

3.6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和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 而且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 在清道光之前, 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 并不墨拓款识, 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 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 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 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 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 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 具有立体感, 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 一方面要把握时间, 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 一般先拓墨款, 后钤朱印, 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 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 只能应付一时急需, 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 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 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 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 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 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 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 每页每印每款, 朱丹玄墨, 交相辉映, 令人赏心悦目。

4. 结语

印章艺术博大精深, 经过对古代印章的起源、西夏和元朝的公印的研究, 对中国古代印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 作为欣赏艺术不断发展, 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日益出现。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 犹如一朵奇葩,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参考文献

[1]大成.古代印章价值考成.华龄出版社, 2006.

[2]方斌, 郭玉海.金石千秋.紫荆城出版社, 2007.

[3]陈根远.印章的鉴藏.万卷出版公司, 2001.

艺术鉴赏课 篇9

一、聆听经典, 融入音乐情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 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 而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每个人天生都向往美, 而音乐的美最能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听”是学生走进音乐基础的最佳途径, 因为我们只要听到一段音乐, 无论是欢快还是忧伤, 总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一首优美的歌曲或乐曲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身心放松的情境。

例如鉴赏贝多芬的《第九 (合唱) 交响曲》,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创作成就以及贝多芬勇于进取、热爱生活、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等,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贝多芬的英雄性格。作为音乐课, 教师切不可以讲代听, 要使学生能真正走近贝多芬, 走进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光靠口头讲述不行, 可以通过音乐鉴赏,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或观看音乐表演,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二、愉快教学, 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研究证明,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学生就能愉快地和教师配合, 有效地参与学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每个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生活背景不同, 对作品的理解、想法也不一样, 教师应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 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愉快的氛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美感。

1. 结合故事欣赏音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它以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但在学生中受欢迎度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听不懂、不了解, 教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如在京剧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讲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讲梅兰芳到美国访问演出会见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故事等。学生了解梅兰芳的故事后, 也势必想知道这样一个大男人唱起旦角、演起女声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 借助音乐创编故事。

如鉴赏德彪西的作品《大海》一课,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 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乐曲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 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意境, 要让学生通过直接地理解作品是有难度的, 它太抽象了。因此, 教师可以将此作品编成学生夏天时在海边游玩的故事, 在故事中体会大海的多样性,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大海的风平浪静、波澜壮阔……通过故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想象中聆听音乐, 融入情感, 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解乐曲所传递的思想。

三、问题引领, 有效鉴赏

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有效学习, 通过问题走入作品, 通过作品解决问题, 从而理解作品。例如欣赏《茉莉花》这一课, 教师借助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对话情境如下:

1. 听赏江苏和东北二首民歌《茉莉花》。教师:这两首歌曲, 它们的音乐风格怎样?

2. 听赏由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男声四重唱《茉莉花》。

教师:经过改编后, 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你内心有什么感触?

3. 听赏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教师:这首歌曲, 同前面三首在旋律、节奏、意境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听赏交响合唱《茉莉花》并一同演唱。教师:在国际音乐节上, 世界各国音乐家为什么要同唱《茉莉花》。

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始终带着问题去听, 去比较理解各种形式、风格的《茉莉花》:江苏《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的意境和典雅细腻的风格, 东北《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高亢、泼辣的韵味和东北二人转所特有的的诙谐幽默, 使学生们突然感受到民歌原来也这样优美动听。在鉴赏中, 学生们了解到《茉莉花》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广为传唱, 感受到了这首民歌的魅力和风情。

总之, 音乐教师只有精心处理作品,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情境, 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能力, 才能讲授出优质的音乐鉴赏课, 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

包哲宇艺术作品鉴赏 篇10

包哲宇, 中华德艺双馨艺术家。

包哲宇, 从师于国家级大师林邦栋, 10岁开始学习细纹刻纸, 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四十余年。他能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 小如针眼的圆孔, 能以刀代笔在纸上作画, 刀法精妙入微, 挺拔有力, 工而不腻, 纤而不繁, 表现力十分丰富。

2013年荣获中华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 中华爱国艺术家等称号。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 一等奖, 银奖等荣誉。2012年刻画的《新富春山居图》 (长18米) 送联合国展出。作品《百子图》作为国礼送国外友人。

朱正荣陶瓷艺术鉴赏 篇11

朱正荣 1951年生,上海人,祖籍江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7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原为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总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评委,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评委,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擅长画走兽,其釉上、釉下综合装饰作品别具一格。所绘《松鼠》、《小鸡》、《小鸭》等丝毫毕现,栩栩如生,足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同时对山水、花鸟均有研究和特色表现,可谓独辟蹊径,自开新貌,其人其作被载入数家颇有影响的专业杂志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文明》有专题报道,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4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出版个人艺术专辑三本,与人合作专著《昌南风俗》一集。多件作品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及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等诸多海内外馆藏机构收藏,并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展览。1996年应邀赴韩国进行技艺讲座和现场表演,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京剧武生表演艺术鉴赏 篇12

一、武生的分类

(一)长靠武生。长靠武生对于演员的武功、表演、唱念的功夫都有较高的要求。在京剧中,长靠武生大多扮演名将、盖世英雄,表演时要将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例如《长坂坡》中扮演赵云的武生在进行表演时,就应该将赵云的忠勇、无畏的大将气度表现出来。

(二)短打武生。短打武生主要对应长靠武生,他们一般身穿短衣裤、手执短兵器,身手敏捷,行动迅速。短打武生重视武打特技,在进行京剧表演时,有比较威猛的气势。例如《夜奔》的林冲,在进行表演时就要考虑林冲的情绪变化。

(三)翻扑武生。翻扑武生在京剧表演中不说话,主要就是翻跟头。翻跟头就容易使人想到孙悟空,在京剧中,孙悟空是由京剧武生扮演。

二、武生表演艺术

(一)长靠武生的表演艺术。长靠武生由于扮演的角色大多是盖世英雄、传世名将,所以其在表演上应该是庄重、大气的,表演应该有着大将风范。长靠武生整体呈现出一种气势,其主要表现的动作都是潇洒大气的。武生在进行打斗时,场面都比较宏大,规模较大。例如张飞、赵云等人物在表演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表演者的配合,还有就是要会进行唱念,整体就是具有表演美的英雄形象。

(二)短打武生的表演艺术。短打武生的表演应该是冲击人们的眼球的,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整体的动作应该是豪迈、具有美感的。京剧在表演时,其中的一种特点就是像在进行歌舞剧,所以武生在进行表演时,动作应该具有舞蹈的美感,扮演者应该是英俊帅气的。例如《大破铜网阵》中的白展堂,其固有形象就是翩翩公子,所以应该由英俊帅气的年轻人来扮演。

(三)翻扑武生的表演艺术。翻扑武生主要是翻跟斗。由于扮演角色的缘故,翻扑武生也扮演猴戏中的孙悟空。翻扑武生在进行表演时应该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例如在扮演《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时,表情要细腻,动作要灵敏,要将猴子的特色表现出来。同时在唱念上,要表现出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和抗争的特色。

三、武生表演流派的特点

京剧表演在掺杂舞蹈动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其他的活动,在唱功、念白、唱腔、武打表演上都有多元化的特点,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都有所不同。京剧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不仅要有最擅长的技能,还要兼顾表演中的其他表演技巧。

(一)“李”派的特色。清末三大流派之一的“李”派的创始人是李春来,其主要以翻扑表演为主,继承的是短打武生的表演艺术,在表演上集众家之长,吸收了武丑、武旦的表演特色,将民间武术中的拳法和剑法进行了融合,并添加上了舞蹈的成分,大大扩展了京剧表演特色。同时,“李”派在进行表演时,十分注重武打功夫,在表演时将高超的武艺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很多京剧表演中,对武打场面、武打技艺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花蝴蝶》中的姜永志,在表演时有连续的武打动作,还要求其动作干净利落。姜永志要在三张桌子上拿顶,然后从桌子上翻下,且在翻下的过程中拔刀,单膝跪地,手执尖刀,这套动作表演的难度较大,没有扎实的武术技巧,演员就不能一气呵成。

(二)“盖”派的特色。京剧表演要想吸引大家的关注,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演特色,不仅要对传统技术进行继承,还要在继承中融入个人特色。

“盖”派的创始人是盖叫天,是在李派表演基础上,融合自己的表演特色逐渐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将人物塑造的具有形象感和立体感,将人物的精气神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在京剧边沿上,“盖”派不仅重视武术技艺,对于人物精神状貌的塑造也是拿捏独到。例如在塑造武松这一形象时,“盖”派不仅对人物打虎的动作进行了设计,还十分重视人物的造型美感,塑造出了具有动感美、形象美的人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四、结语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对京剧艺术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技艺进行创新,要形成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新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安然.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浅识[J].剧作家,2008,(01):92.

[2]宋鑫.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探析[J].戏剧之家,2015,(09):26.

上一篇:中西文化礼仪差异下一篇:秋兴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