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通用4篇)
秋兴八首 篇1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诗歌语言的追求。《秋兴八首》其三写夔州朝景, 抒发悒郁的心情。前四句咏景, 含蓄蕴藉;后四句感怀, 悒郁不平。具体体现在语言上则是, 炼字极尽锤炼又能归于自然, 用句层层折折又有不尽的意味, 修辞似信笔拈来实显章法谨严。以下从炼字、用句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秋兴八首》其三的语言特征。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山郭”, 夔府城内郭也。“千家山郭”, 居繁也。“朝晖”, 气爽也。“静”可为“明净”——朝晖明净, 可作“安静”——千家山郭安静, 亦可谓“清冷”——夔府孤冷。这是字义“含混”带来的语义丰盈的效果。江楼, 即临江之楼, 夔州临江。翠微, 青翠的山色。山气青缥色, 取其烟青之气, 故曰翠微。“坐”是人格化动词, 暗牵出主语“我” (诗人) 。“我”坐于江楼之上, 江楼在翠微之间, 纵观山色, 尽收眼底。青山环抱, 秋光静霁。“坐”字传达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受。
千家山郭静睡于朝晖之中, 临江小楼倚坐翠微之间, 诗句由远及近, 由上至下, 开合自如, 首句入韵, 何等有趣雅致!但“日日”二字看似闲笔, 殆与江楼终始矣, 叠词的重复之意使意义发生了逆转, 厌倦之意立生。“日日坐”“静朝晖”, 时空仿佛永恒而静止, 人却垂垂老去, 江楼、翠微不再可爱, 山郭、朝晖亦触目恼人了。“日日”暗合首句, 开启下句, 定下诗歌的情感基调, 含蓄蕴藉。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再宿, 一宿曰宿, 再宿曰信,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诗经》:“泛泛扬舟。”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 无所归依的样子。梁张率《长相思》云:“望云去云远, 望鸟飞飞灭。”飞飞:飞来飞去。渔人还一天天在江上飘荡, 一宿再宿, 似无归意;于秋社前应飞走的燕子尚飞于山郭, 似忘去日, 又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不日日坐江楼, 哪得观“泛泛”“飞飞”?叠词“泛泛”“飞飞”已有使人心烦意乱之意, 又有“还”“故”相对, 情景依旧似无止境, 无边的厌倦围袭着诗人。《杜臆》:舟泛燕飞, 此人情物性之常, 旅人视之, 偏觉增愁, 曰还、曰故, 厌之也。诗人日日坐江楼看渔人泛泛, 燕子飞飞, 以所见况己之淹留, 喻己之漂泊不定的生涯。嫌渔人, 怪燕子, 不过又陡增日复一日的无聊、漂泊、厌倦、羁栖之情。
此联句式对仗工整, 兼有动态化的描写, 渔人、燕子打破静谧皆以清秋而自适, 读来似有一种轻飘之感。但因“还”与“故”的应用, 时间被无限延长, 轻灵的画面变得沉重凝滞, 工整的句式亦显得呆板了。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坐江楼所见之景, 景写得极为开阔自然, 所用字词平易但涵蕴丰富, 句式工整, 于顿挫间转合, 尤其是叠词的应用, 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情因景而显, 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 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抗疏:旧时臣子以书面形式向皇帝直言进谏。心事违:违背 (当初的) 意愿。这两句开始用转笔抒写悒郁不平之气, 其中包含两个典故:《汉书·匡衡传》载, 汉元帝初, 匡衡数上疏陈便宜, 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书·刘向传》载, 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 成帝即位, 诏向领校五经秘书。天宝十载, 杜甫在长安献“三大礼赋”, 玄宗使待制集贤院, 但并未得重用, 只是送隶有司, 去做参军之类的小官, 此传经不如刘向也 (功名薄) ;杜甫任左拾遗时, 曾上疏救房琯, 触怒肃宗, 险遭杀身之祸, 此功名不如匡衡也 (心事违) 。杜甫借用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两则故事, 写出自己一生中两次重大遭遇, 对自己全然不如匡衡、刘向, 功名事业无成的遭际, 流露出无限的悲慨。
匡衡抗疏, 刘向传经, 上四字一读, 功名薄, 心事违, 属公自慨。这里句法奇异, 旨意错综, 含蕴无穷。根据史实及用典意向, 本句意显然不是按字面顺序所指的匡衡功名薄, 刘向心事违来理解。既属自况, 就是省略了比较的主体“我”, 因此可以理解为: (我) 学习匡衡率直地向皇帝进谏, 可是什么功名也没有得到; (我) 想像刘向那样, 但虽有治经的愿望, 却未能实现。在看似朴实的叙事背后深寓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耿耿于怀。与匡衡、刘向比, 自己亦有经天之志、纬地之才, 只是时运不济, 辗转漂泊, 年老无成。在心酸的对比之外, 竟还流露出一丝苦涩的反讽与自嘲, 难道忧国忧民的热血衷肠是为了“千秋万岁”的功扬名立?
整首诗于此转入抒怀, 此句内句意又突转, 并综合运用对比、用典、反讽的修辞手法, 在叙写他人的同时, 融入了自己深广的人生体验, 使悒郁不平之气显得含蓄蕴藉而又郁勃难抑。至此, 诗歌前四句“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心绪有了着落点, 眼前的秋景如此清丽、宁静, 而诗人却烦扰不安。人生暮年, 功业无成,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难以释怀?因此, 这两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点, 暗应上文并开启下文, 使全诗的情感脉络以一贯之。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多不贱:大多做了高官。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 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五陵衣马, 是讲贵公子也。轻肥:即轻裘肥马, 比喻富贵。《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 乘肥马, 衣轻裘。”本句承上句作进一步的对比, 拓展诗意。比不上匡衡、刘向, 自叹自伤, 是正比。此处与同学少年、五陵衣马比, 自是难以企及, 但语调流露不屑, 是反比。瞧那些五陵子弟, 一个个乘肥马、衣轻裘, 似乎很了不起呢!这是用讽刺口吻说的。
年少时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 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 穿轻裘、乘肥马, 过着富贵的生活。字面上好像是在顺承上句的不如意, 实则表明心志。一个“自”字, 可以想见同学少年汲汲于功名, 生活豪奢, 洋洋自得的情态;也见出诗人志不在此。此二句“用反讽手法, 言同学少年既非抗疏之匡衡, 又非传经之刘向, 志趣寄托与他绝不相同, 彼所谓富贵, 自鸣其不贱者, 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寻味‘自’字, 似有一任彼自轻肥之意。至其言外之意, 则己身之不遇, 同学少年之误国, 与厚实禄故人之断绝种种感慨, 尽在其中矣。”
《秋兴八首》其三从时间上紧承其二, 从空间上下启其四, 写眼前秋景, 感人生际遇。字词的锤炼, 句法的组织, 修辞的选用, 俱见语言之功力。窥一斑而知全豹, 杜甫对诗歌语言的追求可谓“毫发无遗恨”。
杜甫曾经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 (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所谓“诗律细”, 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 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我们可从对《秋兴八首》其三的语言分析中看到, 含蓄蕴藉、悒郁不平可以通过炼字、用句、修辞练达而传神地体现出来。其才气之大、笔力之高, 天风海涛, 金钟大镛, 真正莫能拟其所到。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4].〔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林继中《杜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6].陈美林、启华编析《杜甫诗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7].刘新生、刘开扬《杜甫诗集》, 巴蜀书社。
秋兴八首 篇2
一、导入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好似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生平:
诗内容:
名句:
诗:
三、背诵
四、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会死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解文: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是个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题目,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夔州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呈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属经历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 颔联 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
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秋兴八首 篇3
关于倒置, 涉及到以下这些问题:是否为倒置结构的判定依据是什么?倒置结构是由某一常规结构变换而来, 其变换应依据一定的原则, 这原则是什么?同样是动作﹢动作发出者这一语序, 为什么“啄馀鹦鹉 (之) 粒”是倒置结构, 而“栖老凤凰 (之) 枝”可以看做常规组合?着眼于现实情况和语义关系, “鹦鹉”和“凤凰”只能各是“啄馀”和“栖老”的动作发出者。而在多数情况下,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顺序是和“动作发出者﹢动作﹢动作承受者”的语义顺序一致的, 或者说“主语 (对应于动作发出者) ﹢谓语 (对应于动作) ﹢宾语 (对应于动作承受者) ”这一语序应是人们头脑中一种有着“原型”意义的常规组合。把本联分析为倒置结构, 其实质就是以这种主谓宾常规组合为标准来分析本联的非常规组合, 把非常规的“还原”为常规的。但是, 主谓宾的顺序虽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原型”意义, 却显然不是惟一的常规组合。
对于“凤凰”“碧梧枝”“栖老”三者来说, 我们首先想到的组合一般情况下是主谓宾的顺序, 即凤凰栖老 (于) 碧梧枝。但是, 碧梧枝栖老凤凰这一顺序的组合使用得也很频繁, 以至已不再被视为使用了倒置手法的特殊句式。而事实是这种类型的存在句及其变式在杜诗中大量出现, 如“禅枝宿众鸟”“幽蓟余蛇豕”“南海残铜柱”“绝域改春华”“枫岸叠青岑”“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芙蓉小苑入边愁”“平沙列万幕, 中天悬明月”“万国城头吹画角”等等。其中句首的地点词语可以换成时间词语, 而地点时间词语和动词之间可以插入表示原因之类意义的短语, 比如“岁时伏腊走村翁”“去年米贵阙军食”;句首的地点时间词语可以承前省略, 或者甚至不出现, 比如“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香叶终经宿鸾凤”“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已老尚书郎”。因此, 碧梧枝栖老凤凰和凤凰栖老 (于) 碧梧枝都可以看做常规组合。我们如果把凤凰栖老 (于) 碧梧枝变换为以碧梧枝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 就是凤凰栖老 (之) 碧梧枝, 而如果对碧梧枝栖老凤凰进行同类变换, 就是栖老凤凰 (之) 碧梧枝。这样, 栖老凤凰 (之) 碧梧枝和凤凰栖老 (之) 碧梧枝一样可以视为常规组合, 并非倒置结构。
对于“鹦鹉”“啄馀”“香稻粒”三者来说, 虽然在特定情况下未始不可以出现“香稻粒啄馀鹦鹉”这样的组合, 而我们也未始不可以根据现实中的关系把这样的组合看做被动结构, 但是这样的组合显然只能视为特殊形式。这样, 就只可能发生一种变换, 就是我们把鹦鹉啄馀香稻粒这一常规组合变换为鹦鹉啄馀 (之) 香稻粒, 而啄馀鹦鹉 (之) 粒, 我们最好视为是缘于根据格律、对仗等语用因素而调换修饰语的主、谓语这一做法, 是一种常见的主谓倒置 (这一主谓倒置结构用作定语却并不常见) 。
至于“主语倒置, 目的语一部分倒置”这种情况, 是把处在不同语法层级的宾语修饰语和全句主语互换位置。杜诗中的倒置通常是主谓倒置、述宾倒置、定语中心语导致和状语中心语倒置[4]等等, 倒置成分都处在同一语法层级上。宾语修饰语和全句主语互换位置的情况极其罕见, 而这种倒置具体是遵循哪些机制实现的, 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杜甫的《秋兴》八首通常被看做杜诗七律的代表作。该组第八首诗的“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 其解说历来多有歧义。根据笔者收集到的各种解说[1]来看, 概括地说对本联有肯定与否定两类相反的评价。其否定者, 大略认为本联为了迁就格律要求而使词序错乱, 违背文法。其肯定者又可以分作两类。一类在文法问题上实际上持有与前述否定者大致相同的看法, 就是认为本联词序颠倒, 不合文法, 但是却以诗歌用语的特殊性为借口为这种做法进行辩护, 甚至认为本联恰恰因为这种颠倒而成为妙语。另一类则主张本联并不违背语法规则, 只是出于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对通常的语序作了调整, 也就是使用了倒置手法。
关键词:《秋兴》,倒置
参考文献
[1]叶嘉莹释,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353-374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2]王力《汉语诗律学》, 258-259页, 2005年4月第2版。
[3]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 169页, 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
[4]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 176-179页, 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
[5]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54-55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 134-195页, 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
[7]王力《汉语诗律学》, 258-259页, 2005年4月第2版;
[8]冯至编选《杜甫诗选》, 23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 北京;
[9]葛晓音撰《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秋兴八首》赏析 篇4
唐·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颔联,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往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那是他山之石,间接知识,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诗人入川后,来到严武墓下,曾因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并拟随严武回到朝廷,不幸严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又落空了。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自身病体现状。堞,城上的矮墙,即城垛。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卧听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兵乱未平。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其三
千家山郭尽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汛汛,清江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三首紧接山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日朝景。前四句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
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亦常被采纳,而诗人曾为“近臣”,几次上疏,却犯忌被斥,其遇与不遇与匡衡形成鲜明的对照,东汉刘向,在朝历宣元成三世,诏颂校中五经,秘书等职成帝时,诏与其子刘歆同领秘书,哀帝时,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对儒学传播起很大的作用。诗人想象匡、刘自比,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
尾联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引出第四首。
朱鹤麟云:“前三章,俱主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井然。”可见前三章重在写实,身在夔州,后五章重在写虚,心系故园故国,开合跌宕,虚实相生。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弛。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写秋江即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后四首紧接上句“有所思”,写对故国长安的回忆。
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忆帝居的巍峨壮丽,早朝的肃穆庄严,回忆自己曾在中央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辉煌经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太平景象,气象万千,豪情万丈,以衬托现在的国危民困、穷途落拓、暮年飘泊的忧伤和抑郁。前四句写殿前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
仙境般的宫阙遥遥对着终南山托承露盘的金人铜柱高入云霄;贵妃娘娘华清沐浴,俨然王母降临瑶池。玄宗信奉道教,传言李耳西游,函关一带一派祥和的紫气东来。前四句用赋的铺陈手法展现盛唐时代宫殿嵬峨,祥和气象。
颈联进一步追索开元盛世,一派升平。回顾诗人当年早朝,面见玄宗的盛况。皇帝每月朔望,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见得,待坐定后始开扇,定为朝仪。“云移”二字言开扇时光彩闪耀,像彩云在移动。宫扇一开,圣颜显出,有如太阳升起。皇帝身着衮袍,绣着龙纹,金光灿烂,表现早朝的庄严和诗人当年何等的踌躇满志。
末二句陡然跌落,截住对开天盛事回忆,回到眼前所在。一个“惊”字写出了岁月磋跎、世事变幻,一卧沧江之后的今日,正是代宗大历元年的深秋。“几回”句,括过玄肃两朝,铭刻永不忘怀的记忆。“青锁”建章宫宫门名,诗人在肃宗时为左拾遗,在建章宫上朝。
全诗用过去的辉煌与欢乐来衬托现时的惨淡和凄凉,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复杂感情交织成一派迷茫而又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花萼”二句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暴发。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至兴庆宫,达曲江芙蓉园,宫廷游曲江专用通道。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内,芙蓉园在曲江西南,又称南苑,玄宗与贵妃常在次游幸。据传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时,玄踪正在花萼楼置酒,准备迁幸曲池,闻讯四顾凄怆。所谓“入边愁”,实际暗示了致乱原因。寓兴亡之感,言简意赅。
颈联写“入边愁”之前,曲江离宫一带围绕宫殿那珠帘绣柱周围,黄鹄起舞;牵着锦缆的画舫牙樯上下,白鸥惊飞。这堂皇富丽的实景,正是尾联回首歌舞地的内涵。“回首”句
总括上面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可与诗人《丽人行》,《哀江头》等诗参读。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末句又引出下诗“昆明池水汉时功”。兴亡盛衰之感,百年世事之悲,深沉含蓄。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的历史画面,又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
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为了操练一支水军,仿照云南滇池而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飘扬,甚为壮观,玄宗亦曾置船于此。起二句从自古带到本朝。
“织女”二句想象今日昆明池水的风光,写昆明池的贵重文物。池内有牵牛、织女两个石人,象征其隔天上银河相对,如今没有人来欣赏他们的风姿、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空对月夜,辜负清秋月色。池中又有石刻的鲸鱼,鳞甲俨然,形象逼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跃然欲动。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昆明池中本有丰饶物产,至今菰米漂在水上,菰影沉入水中,远望若云。莲蓬在寒露中坠落着红粉。既是对昔日昆明池绚丽秋景的回顾,也是作者对今日昆明池风光的想象,有着无限怀念眷顾之深情。
末联在对昆明池进行过壮思飞动、充满豪情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思绪有回到冷落的现实中来,倾诉从夔州遥望万里之外的昆明池,一直望到天尽头,形盛之地离得那么遥远,关塞极天,回不去,也看不见了,诗人流落他乡,像一个渔翁在江湖飘泊。诗思回旋到身在夔州、遥忆京华这一凝聚点上。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
首先点明通往美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美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
颔联写美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标。
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
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的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秋兴八首】推荐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07-19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6-26
秋兴读后感09-20
《秋兴》皇甫曾阅读附答案06-25
《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09-06
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杜甫《秋兴》赏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