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2024-06-08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共6篇)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篇1

左室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是心力衰竭疾病的首发症状, 因此, 准确判断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对治疗心力衰竭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处理技术有创性测定技术, 比如, 左室造影检查、电子束检查等, 虽然能够准确检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但对患者有着较大的创伤, 且操作比较复杂[1]。因此, 探究更加科学、有效、创伤小的测定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笔者就以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其进行无创性检测和有创性检测, 旨在探究科学有效的左室舒张功能的测定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 经过常规检查, 均属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3例, 年龄32~66岁, 平均 (50.3±2.5) 岁, 病程1~8年, 平均 (4.5±1.2) 年;女12例, 年龄30~70岁, 平均 (52.1±2.4) 岁, 病程2~7年, 平均 (4.4±1.5)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17例, 年龄33~65岁, 平均 (47.7±1.8) 岁, 病程1.5~6.5年, 平均 (4.2±2.3) 年;女8例, 年龄35~68岁, 平均 (50.4±2.1) 岁, 病程3~6年, 平均 (4.8±1.1) 年。

1.2 测定方法

观察组采用无创性检测技术, 即利用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向量仪等对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根据心电图的P波宽度与P-R段长度的比值检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是否正常。两者比值在1.0~1.6间视为正常, 比值>1.6即可视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2];然后利用心电向量仪测量左室的最大左、右向量振幅以及最大上、下向量振幅、运动时间等, 然后与超声电动图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心电向量仪的检测结果波动更加明显, 说明左室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对照组采用有创性检测技术, 即利用左室造影检查、电子束检查等对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通过左室造影检查可以发现, 造影剂用量极大, 患者的血管显示正常, 血管周围却显示异常, 且患者在检查中发生了心律失常现象, 而且心室容积测量与实际容积结果的误差在30%左右, 然后进行电子束检查, 虽然有效降低了测量误差, 而且减少了左室造影检查对心脏的损伤, 且没有发生心率失常的现象, 但是辐射却是非常强, 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对心脏的损伤程度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测定结果准确性比较, 详见表1。对心脏损伤程度比较, 详见表2。在测定过程中, 观察组的25例患者均无心律失常症状的发生, 且未出现任何心功能并发症;对照组的25例患者中, 3例出现了心律失常, 2例出现心功能并发症。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心血管造影检查存在众多的不足, 比如, 对心脏的损伤比较大、容积测算误差较大、辐射较大等, 且操作十分复杂。因此, 用此技术进行左室舒张功能的测定显然是不科学的, 而电子束检查虽然有效减少了对心脏的损伤以及心脏容积测算误差, 而且不易引发心律失常症状, 减少了心脏的并发症, 且测定准确率也明显提高, 能够作为左室舒张功能的检测方法, 但其对人体的辐射危害还是较大的[3], 因此在临床上还是要谨慎使用。而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向量仪等无创性检测技术不仅提高了对左室舒张功能的检测准确率, 而且有效降低了对心脏的损伤, 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不易出现并发症, 测定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且在临床上没有局限性[4], 对左室舒张功能的测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桁, 魏小红.P波离散度与左室舒张功能关系探讨[J].当代医学, 2009, 15 (2) :109-110.

[2]谭国娟, 智光, 盖鲁粤, 等.评估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几项技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1 (7) :123-124.

[3]崔伟, 戴汝平, 蒋世良, 等.电子束CT与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准确性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 2009, 22 (10) :356-357.

[4]尹凤来, 朱力华, 张兴普, 等.心电图P/P-R段超声心动图A/T值比较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2 (23) :506-507.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6例, 均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肺炎患者, 其中, 男79例, 女47例;年龄21~75岁, 平均51岁;临床诊断均符合社区、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3,4], 其中, 重症肺炎患者42例 (重症肺炎组) , 轻症肺炎患者84例 (轻症肺炎组) , 临床上已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同时, 随机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4 ml, 分别置入用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抗凝和非抗凝负压真空管中, 用于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和P-选择素测定。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仪器及检测试剂和标准品均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 P-选择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肺炎患者血中的PLT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重症肺炎组血中的P-选择素、PLT明显增高, PDW、MPV及P-LCR明显降低, 与轻症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轻症肺炎组中的P-选择素、PDW、MPV及P-LCR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轻症肺炎组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P<0.01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急症之一, 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其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入机体后, 激活机体内炎性细胞, 产生各种炎性递质, 导致呼吸道黏膜组织细胞损伤, 支气管变窄, 肺泡壁水肿, 肺通气功能受阻, 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缺氧使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 微静脉扩张, 血流减慢、瘀积, 而至微循环障碍。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导致黏附、聚集在损伤局部的血小板活化而直接释放凝血因子, 促进凝血反应, 也可通过释放大量产物反馈性引起血小板的持续激活, 使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聚集、活化, 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和补体激活, 加重血管损伤和炎性反应, 引起和加重器官功能障碍[5]。

P-选择素也称为GMP140、PADGEM蛋白以及CD62P, 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 主要分布于人体内皮细胞中的Weibel-palade体和血小板α颗粒内, 当血小板活化时, 血小板α颗粒膜与质膜融合, P-选择素暴露于血小板质膜表面, 因此, 可以通过检测P-选择素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6]。本研究显示, 重症肺炎患者血中的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轻症肺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 表明重症肺炎时, 由于血小板被激活并启动凝血级联反应, 加重炎性反应, 引起血栓形成和血管张力改变, 直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急性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血小板4项参数中, PLT是反映血小板生成和衰亡的指标, MPV能反映骨髓代偿性新生血小板的能力, PDW是指血小板体积分布的变异系数, P-LCR是大血小板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比。重症肺炎早期由于血小板活性增加, 特别是大血小板消耗增加, 致使PDW、MPV、P-LCR明显降低。同时反射性刺激骨髓代偿性新生血小板的能力增强, 使得血小板计数总量增多。

综上所述, 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状态异常是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的病理过程, 检测肺炎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4项参数可作为评估其疾病进程及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在肺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肺炎患者126例, 将其分为重症肺炎组 (42例) 和轻症肺炎组 (84例) , 同时, 随机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三组患者的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检查结果。结果:急性肺炎患者的血小板 (PLT) 明显增高, 与健康体检者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重症肺炎组的P-选择素、PLT明显增高,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 及大血小板比例 (P-LCR) 明显降低, 与轻症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轻症肺炎组的P-选择素、PDW、MPV及P-LCR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状态异常是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的病理过程, 检测肺炎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评估疾病进程及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关键词:肺炎,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

参考文献

[1]贺海燕.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08, 48 (42) :73-74.

[2]史静, 陈新, 战美丽, 等.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复方丹参佐治效果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07, 36 (6) :567-569.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现代实用医学, 2002, 14 (3) :160-161.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现代实用医学, 2002, 14 (3) :158-160.

[5]乔万海, 裴红红, 师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1) :1022-1023.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疾病与血瘀证辨证选择标准 参照2002年叶任高主编的第五版《内科学》[3]。选择无其他严重疾患, 病程在3年以内的病例。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多普勒超声 (TCD) 扫描或心电图等手段证实。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广州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4]。

1.1.2 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 参照上述病种与血瘀证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实际, 选择肢体偏瘫等8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采用计分方法评定, 自制评分标准为:①肢体偏瘫:无症状, 0分;肢体关节伸屈或握拳受限, 能扶杖行走者, 3分;肢体关节稍能上下或左右活动者, 6分;至少一个部位不能动或兼有其他部位活动不便者, 10分。②疼痛:无症状, 0分;痛处不移者, 3分;刺痛, 痛处不移者, 6分;绞痛者, 10分。③唇色:正常, 0分;紫暗者, 3分;紫暗且面色晦暗者, 6分。④月经:无症状, 0分;色暗有块者, 3分;色暗块多者, 6分。⑤其他:眼睑下青黑者, 6分;肢端暗红者, 6分;肢体麻木者, 3分。⑥舌质:正常, 0分;舌腹静脉充盈, 青紫者, 3分;紫暗或青紫或有瘀点者, 6分;瘀斑者, 10分。⑦脉象:涩、结代、沉弦细者各3分。⑧血液黏度:全血黏度升高者和血浆黏度升高者各3分。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者;无血瘀征象者 (血瘀证积分<20分) ;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病人。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84例心脑血管血瘀证病人, 分为3组:急性血瘀证组11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病人;慢性血瘀证组65例, 包括症状相对平稳的冠心病、脑梗死病人;轻型血瘀证组8例, 包括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病人。另外选取正常人30名。4组病人性别和年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实验方法 采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2 mL, 取100 μL样血加入12 mm×75 mm试管中, 分别加入10 μL CD14-FITC、CD41-PE单抗, 室温下避光孵育 (15~20) min。加500 μL optilysec, 室温避光10 min裂解红细胞。待充分溶血后, 离心机1 0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 再加0.5 mL PBS重新悬浮细胞, 上机检测。将获得的图形复制、保存及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 q 检验;对血瘀证组MPA数值和积分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血瘀证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见表1)

2.2 4组间MPA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 血瘀证组MP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 。急性血瘀证组、慢性血瘀证组与轻型血瘀证组相比较, MPA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急性血瘀证组、慢性血瘀症组、轻型血瘀证组明显依次递减。详见表2。

1) 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No.K0606)

2.3 血瘀证组中MPA数值和积分的相关分析

血瘀证组中MPA数值 (Y) 与血瘀证积分 (X) 呈线性关系趋势 (r=0.93, P<0.05) , 回归方程为Y=2.04X-6.44。

3 讨 论

3.1 血瘀证轻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密切相关

血瘀证就其中医理论表述而言是比较清楚的, 但其在病象表现上游移性却极大。因此, 根据病种、血瘀证诊断标准和王阶等[5]所作的量化诊断研究, 结合临床实际,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自制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中医的血瘀证与现代医学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多与血栓形成有关, 并隶属于血栓性疾病中。因此, 本研究以上述病种为主要对象, 选择血瘀证病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的病人, 其血瘀证积分明显高于相对症状不明显的冠心病、脑梗死病人, 而后者亦高于高血压、TIA的病人 (P<0.01) 。这提示血瘀证轻重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密切相关。

正常旺盛的新陈代谢是人健康的保证。一旦脾胃升降失司, 胃肠气滞, 脾失健运, 吸收相对旺盛, 脂肪大量堆积, 人体肥胖, 微循环发生障碍, 致心脏负荷增加, 血管压力增高, 从而产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 胆固醇增高, 长期附着脏器及血管壁, 严重阻碍血液正常运转, 使新生血液发生质的变化, 黏度增加, 稠度增浓, 严重影响血液正常流动。脂膏混血, 沉聚于心脉, 心脉血管受损变硬, 发生隐性冠心病;脂膏混血, 血液稠滞, 痰浊内生, 阻于脉络影响血行, 瘀生栓变, 栓阻心脉血管, 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中风等诸多疾患。

演变规律一般为:胃肠气滞→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气短、胸闷、脉沉伏→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肢体麻木→中风或心肌梗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 血瘀证的发生发展规律:血液的低凝、低黏状态→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局部小血栓形成→大面积栓塞。而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本质也正是如此。仅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一般表现为血液流变学改变, 即血液的低凝低黏或高凝高黏状态。血栓性疾病则有血栓形成。在慢性期由于血栓形成程度较小, 或者是由于某些抗凝药物的使用, 使血瘀证的症候相对较少。因此, 建立血瘀证的定量标准来判断病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3.2 MPA在心脑血管血瘀证中的意义

《金匮》中有“内结为血瘀”之说, 清·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蓄血篇》中亦有“百病由污血者多”的论述。“内结为血瘀”作为引起“血脉不通”的一种因素, 往往有血本身的组成成分的改变, 而所谓的“污血”则为其产生的前提和结果。由此可见, 血瘀证除了与“血行”有关外, 与血本身成分的改变更是密切相关。而MPA则是目前所知最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指标。

前面已有论述,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PA可以提供有关病人血栓栓塞风险性、病人体内血小板活化和反应性以及病人对溶栓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等多方面的资料。Jaydeep等[6]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与变异性心绞痛病人MPA明显增加。另有研究报道, 在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中MPA可达60%~80%, 而正常人仅为4%~14%[7]。本研究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轻重不同的血瘀证状态下的MPA作了比较, 结果与已有报道相比未有明显差异。另外通过分析发现, 血瘀证越重, 心脑血管疾病越急, MPA值越高, 反之亦然。

当血小板被激活时,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 血小板黏附率、聚集性增高, 活化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增多, P-选择素与单核细胞表面 (PSGL-1) 结合, 血小板、单核细胞发生聚集, MPA形成。MPA的形成使血小板生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及其他代谢产物增多, 同时上调血小板表面CD41 (GPⅡb/Ⅲa) 的表达, 使血小板间的同源聚合增加, 与MPA共同形成血栓形成的病理物质基础——微栓子, 引起血液高黏状态的早期出现, 血液黏度增高。这个阶段由于血小板活化的程度尚轻, 故MPA形成的概率相对较低, 仅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Jaydeep等[6]认为, 虽然通过P-选择素介导血小板与单核细胞PSGL-1结合, 但并未观察到与单核细胞PSGL-1有相同水平的P-选择素表达。考虑在流式细胞仪所能检测到的较低P-选择素水平时已能明显地引起血小板与单核细胞聚集, 这从不同方面解释了P-选择素敏感性不如MPA的原因。

在其他诱发因素的影响下, 血小板活化进一步增强, 使得MPA的生成呈几何倍数的增加。MPA中活化的血小板促进了单核细胞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的结合, 增加了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性, 损伤血管内皮并使血小板黏附于暴露的纤维蛋白上, 继而聚集、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血小板聚集成团, 与纤维蛋白交织形成血栓。

因此, 伴随着血栓的逐步形成, MPA的表达亦逐渐升高。通过对MPA的测定, 可以判断当时血栓形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Michelson AD, Furman MI.Laboratory markers of platelet activation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J].Curr Opin Hematol, 1999, 6 (5) :342-348.

[2]陈可冀, 张之南, 梁子钧, 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68-387.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6;287;301.

[4]1986年广州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 7 (3) :129.

[5]王阶, 李建生, 姚魁武, 等.血瘀证量化诊断及病证结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 (1) :21-24.

[6]Jaydeep S, Caterina AL, Shirjel A, et al.Increased platelet binding tocirculating monocyt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irculation, 2002, 105 (7) :2166-2171.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129例,鳞癌46例,腺癌79例,其他4例。年龄47~72岁。男性83例,女性46例。接受了一线紫杉醇+顺铂化疗。

1.2 肺癌患者疗效评价

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变稳定(SD),和病变进展(PD)。第2个周期化疗后3周评价疗效。

1.3 检测方法

均于化疗前1天及第2个周期化疗后3周空腹采取静脉血。血小板采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血小板数高于300×109/L为增多。D-二聚体测定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免疫比浊法测定。使用NycoCard READERII小型读数仪判读。正常值(0~0.3)ng/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第2个周期化疗后3周疗效评价,CR0例,PR30例,SD70例,PD26例。化疗有效组30例及化疗进展组26例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周期化疗后化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晚期肺癌患者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有利于癌栓的形成,使癌细胞逃避机械或免疫损伤,阻塞毛细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使癌细胞易粘附,浸润和转移[2]。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的代谢产物,其存在能够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即血栓形成和溶解。纤维蛋白在肿瘤细胞外基质中可构成稳定的骨架结构,从而有利于血管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扩散[3]。与此同时,纤维蛋白的降解便导致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有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的分期,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4]。在肿瘤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有提示预后和治疗效果的意义[5]。我们检测了1 29例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表明,化疗后达有效地患者血浆D-二聚体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进展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经化疗肿块缩小,病情好转时,出凝血机制的紊乱得到纠正,D-二聚体水平下降。病情进展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肺癌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加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形成转移灶。本组进展的26例患者其中8例在住院期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发生了肺癌脑转移,2例发生了肺栓塞。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的活性胞质小块,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直接参与血栓形成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多数肿瘤患者高血凝状态伴有血小板的激活,肿瘤细胞产生肿瘤促凝素(CP)使血小板表面粘附分子增多,增加血小板的粘附性;产生凝血酶、ADP和TXA2活化血小板;分泌半胱氨酸蛋白酶促进血小板聚集。肿瘤激活的血小板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分泌并运输VEGF,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6]。本组化疗后达有效地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进展的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中典型病例,女性,ⅢB期肺腺癌患者,化疗后监测血小板持续升高,在(435~610)×109/L,2个周期后评价,肺部病变进展,肋骨转移。本研究与文献报道[7]一致,认为血小板可以作为晚期肺癌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测定是一种廉价、快速、方便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可以作为额外的晚期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来预测肿瘤的预后和疗效,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给予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是否能抑制肿瘤进展和转移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和血小板的水平。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可作为判断晚期肺癌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晚期肺癌,D-二聚体,血小板

参考文献

[1]徐澄澄,付向宁.肺癌与高血凝状态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 17(10):790-794

[2]王俊容.晚期肺癌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3;16(3): 156-157

[3] Blackwell K,Hurwitz H,Lieberman G..et al.Circulating D-dimer levels are better predictors of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tha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rcinoma[J]. Cancer,2004;101(1):77

[4] Deepak G,Anirban C,Gregory L.Thrombotic complication sand thromboprophy laxisinbreast and gynaecological maligancies[J].Obstet Gynecol,2005;17(1):13-20

[5]陈环.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化疗疗效的关系[J].河北医药,2007; 29(6):580-581

[6] Nash G F,Turner L F,Scully M F,et al.Platelets and cancer[J].Lancet Oncol,2002;3(7):425-430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传染科住院的患者40例,均符合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药物性和中毒性肝损伤及半年内有输血史的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为肝硬化A级组15例、B级组15例和C级组10例,年龄32~70岁。另选择本院各项体检结果均正常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32~68岁。4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留取6ml空腹静脉血,室温下自然凝固10~20min,离心、分离,-20℃保存待检。

1.2.1 TPO的检测: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进行。

1.2.2 血常规、肝脏生化、凝血常规检测:

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检测指标包括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

1.2.3 脾脏大小的测量:

在相同条件下,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医师用LOGIQ9超声诊断仪行彩色B型超声检查。以脾脏厚度>4cm为脾脏厚度增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TPOPLT与脾脏厚度

肝硬化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TPO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

2.2 Child-Pugh分级各项指标的变化

Child-Pugh分级ABC级组PL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级组TPOPLT均高于BC级组,脾脏厚度均低于BC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与C级组TPOPLP、脾脏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BC级组比较,#P<0.05

2.3 相关性分析

TPOPLTALBPTA均呈直线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8、0.619、0.766,P<0.01),TPOTBIL呈直线负相关(r=-0.641,P<0.01);脾脏厚度与PLT呈直线负相关(r=-0.587,P<0.01)。

3讨论

血小板减少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传统的观念认为脾功能亢进是其主要原因,目前很多学者认为TPO是主要原因,对于病因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进行探求,但至今仍说法不一。

TPO是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介导血小板产生的主要调节因子[3]。TPO主要由肝脏实质细胞产生,肝功能下降时TPO合成受损,TPO下降,血小板产生减少[4]。本研究显示,随着肝功能的损害,Child-Pugh A级至CTPO有下降趋势,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脾脏厚度逐渐增大。此时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血小板减少,机体负反馈调节TPO增加,致使TPO不会下降,TPO使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故PL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虽然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BC级组与健康对照组和A级组相比,TPOPLT显著下降(P<0.01)。TPOPLT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498,P<0.01),说明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脏合成TPO的能力下降,这与刘鹏亮等[5]、蒋孝华等[6]的结论相符。B级组与C级组TPO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76、0.144),肝功能严重受损,合成TPO的能力失代偿,从而提示TPO可能是PLT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Peck等[7]证实,肝病晚期患者肝移植后,TPO水平迅速上升,移植后5d达高峰,此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提示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下降,TPO合成减少可能是PLT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有实验证实,敲除基因鼠TPO mRNA降低至50%时,PLT下降67%[8]。有学者报道肝硬化患者TPO mRNA较无肝硬化患者减少30%~40%[9]。结合本研究结果可得出,肝硬化肝功能受损,TPO合成下降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hild-Pugh A级至C级,随着肝功能的损害,脾脏厚度越来越大,各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LT与脾厚度之间呈负相关(r=-0.587,P<0.01),由此可提示脾脏肿大是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孙素珍等[10]证实伴血小板减少的肝硬化患者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与脾未切除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脾亢、脾大是肝硬化伴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将TPO与肝功能各项指标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血清TPOALBPTA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91、0.766,P<0.01);血清TPO水平与TBIL呈负相关关系(r=-0.641,P<0.05),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ALB及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下降,肝脏降解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提示血清TPO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TPO水平下降和脾脏肿大可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的一项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的原因。方法 选取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15例、Child-Pugh B级15例、Child-Pugh C级10例),另选取20例年龄和性别与肝硬化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空腹采血,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含量;同时检测血常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脾脏B型超声由同一医师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超声仪测量。结果 肝硬化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TPO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A、B、C级组PL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B、C级组TPO均低于A级组、健康对照组;A级组TPO、PLT均高于B、C级组,脾脏厚度均低于B、C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随着肝功能的下降,TPO与PLT、ALB、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8、0.619、0.766,P<0.01),TPO与TBIL呈负相关(r=-0.641,P<0.01),脾脏厚度与PLT呈负相关(r=-0.587,P<0.01)。结论 血清TPO水平下降和脾脏肿大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脾脏厚度,ELISE法

参考文献

[1] Long MW.Thrombopoietin stimul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cells[J].Curr Opin Hematol,1999,6(3):159-163.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 Fukushima-Shintani M,Suzuki K,Iwatsuki Y,et al.AKR-501(YM477)in combination with thrombopoietin enhances human megakaryocytopoie-sis[J].Exp Hematol,2008,36(10):1337-1342.

[4] Witters P,Freson K,Verslype C,et al.Review article:blood plateletnumber and function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cirrhosis[J].AlimentPharmacol Ther,2008,27(11):1017-1029.

[5]刘鹏亮,孙杰生,王炳元,等.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血小板生成素的关系[J].世界消化杂志,2010,18(4):392-396.

[6]蒋孝华,谢玉桃,谭德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1):106-108.

[7] Peck-Radosavljevic M,Wichlas M,Zadel J,et al.Thrombocytopenia in-duces rapid resolution of Thrombocytopenia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rough increased platelet production[J].Blood,2000,95(3):795-801.

[8] de Sauvage FJ,Carver-Moore K,Luoh SM,et al.Physiological regulationof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megakaryocytopoiesis by thrombopoietin[J].JExp Med,1996,183(2):651-656.

[9] Okubo M,Shiota G,Kawasaki H.Thrombopoietin levels in serum and liv-er tissu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Sci(Lond),2000,99(3):207-214.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 篇6

1 临床进展

1.1 血小板计数检查

(1) 目测计数法; (2) 细胞分析仪计数法:包括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

1.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

瑞氏染色, 显微镜观察;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检查,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1.3 血小板功能检查

(1) 血块收缩试验 (CRT) :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 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比。 (2) 血小板黏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 即有相当数目的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表面上, 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计数之差, 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比。 (3) 血小板聚集试验:①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 在富血小板血浆 (PRP) 中加入诱导剂后, 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 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 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②剪切诱导测定法:不加诱聚剂, 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可以聚集, 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 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 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③散射性粒子检测法:该技术是将半导体激光 (波长675nm) 通过聚光镜折射成宽度约50μm的带状光束, 照射到装有PRP的比色杯, 采用显微镜的接物镜, 使血小板发出的散射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测定, 通过测得聚集块的大小及生成数量来评价其凝聚功能。④全血电阻抗法:使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 通过记录浸泡于血液电极间的微小电流或电阻变化而形成的聚集曲线, 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1.4 流式细胞术 (FCM) 检测血小板活化

(1) 三色流式分析法:是在常规FCM检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参数分析法, 可以更全面、更系统的获得血小板相关信息。血小板活化试剂:PAC-1-FITC抗体 (IgM型) , 与活化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b/a复合物结合, 是早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E抗体 (IgM型) , 血小板活化时表面的CD65p结合, 是血小板活化后期的标志物;CD61-PerCP (IgG1型) , 特异的泛血小板表面标记, 既与活化血小板结合, 也与未活化血小板结合[2]。 (2) 细胞内钙离子测定:FCM还能检测反映活化血小板功能的非免疫性指标。由于血小板活化时细胞内的Ca2+浓度发生很大变化, 借助于Ca2+敏感荧光探针, 用FCM测定Ca2+浓度, 可以作为活化血小板监测的非免疫性指标。 (3) 阿的平检测活化血小板的释放功能:阿的平能进入血小板致密颗粒, 血小板活化时用FCM可以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来显示, 因此, 也可以作为一个非免疫性检测指标。

1.5 血小板微颗粒 (PMP) 的检测

由于PMP体积极小, 因此传统检测方法必须借助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进行肉眼观察, 或是将分离后的PMP用电泳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 以Western Blot方法免疫标记, 再经扫描进行半定量分析。

1.6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方法, 已报道有多种[3], 如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固相红细胞黏附试验 (SPRCA)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 (MAIPA) 、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MACE) 、FCM等。

1.7 网织血小板检测

随着流式细胞仪的使用, 通过CD41单抗的特异性标记以及流动计数10000个血小板准确而又快速地检测出含RNA的血小板[4]。网织血小板检测的精确度也大大提高。

1.8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同种异体抗原定型技术主要有:血清学定型、基因定型, 分子基因方法便于同种异体抗原多态性的定型。

2 临床应用

2.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2.1.1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1) 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Ⅰb-Ⅴ-Ⅸ (BSS, 血小板型v WD, Bolin-Jamieson综合征) 、GPⅡb/Ⅲa (血小板无力症) 、GPⅠa/Ⅱa、GPⅥ、GPⅣ。 (2) 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血栓素A2 (TXA2) 受体、P2Y12受体、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3) 血小板颗粒异常:δ-颗粒 (δ-贮存池缺陷、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等) 、α-颗粒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 (4) 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2+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5) 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6) 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May-Hegglin综合征等。

2.1.2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1) 体积减小:Wiskott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征。 (2) 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3) 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 WD、May-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2.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 (1) 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 (2) 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FPA-100R) 、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 致密颗粒:5-羟色胺 (5-HT) 、二磷酸腺苷 (ADP) 、三磷酸腺苷 (ATP) ;δ-颗粒缺陷:Hermansky-Pudlak综合征、Chediak-Hygashi 综合征 (荧光法) ;α-颗粒:TF4、β-TG (α-颗粒缺陷—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Trousseau 综合征) (ELISA法, 试剂盒) ;PF3有效性;Ca2+释放与内流, 血栓烷形成、环腺苷酸 (cAMP) 、环鸟苷酸 (cGMP) ;血块回缩。 (3) 膜受体分析采用FCM和电泳术 (黏附受体GPⅡb/Ⅲa、GPⅠb, 激动剂受体P2Y12、GPⅥ) 。 (4) 基因分析采用分子生物技术。 (5) 其他:超微结构。

2.2 血栓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2.2.1 血小板聚集:

PA-200型聚集仪 (Kowa, Japan) 用此项检查, 现已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脑卒中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等血小板高反应性疾病中。但在遗传性的黏性血小板综合征中, 患者血小板对ADP和/或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增高, 采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即可予以诊断。

2.2.2 网织血小板测定:

为2008年Cesari等描述的一项能反映ACS的有用指标。在ACS组中IPF和H-IPF明显升高, 表明ACS中血小板周转加快。

2.2.3 活化标志物:

(1) 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产物PF4和血小板血栓球蛋白 (β-TG) 曾作为血小板储藏池疾病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常可引起血小板体外活化, 故2项指标已逐渐为其他指标所替代。过去几年采用过的前列腺素代谢产物血栓素B2 (TXB2) , 在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也存在体外活化的问题, 而11-去氢-TXB2是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 其结果更可靠。作为细胞信使的某些成分, 如cAMP、Ca2+等, 在血小板基础研究中予以应用, 其中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测定随着其与某些临床疾病之间关联的发现, 现已在血脂增高和降血脂治疗,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中得到应用。 (2) 非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GP Ⅰb、Ⅱb/Ⅲa、Ⅴ、Ⅰa等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的主要黏附蛋白, 在一些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明显下降, 而在血栓性疾病中也可见到某些糖蛋白表达增高。

参考文献

[1]王振义, 李家增, 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78-379.

[2]孙芾, 王厚芳.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22 (6) :385-386.

[3]Helmberg W, Folsch B, Wagner T, et al.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latelet-specific antibodies by flow cytometry:the bead-mediated platelet assay[J].Transfusion, 1997, 37 (5) :502-506.

上一篇:秋兴八首下一篇:消费信贷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