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小板

2024-07-29

采血小板(共8篇)

采血小板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疗效, 从而科学合理利用成分血资源, 了解冰冻血小板可否替代新鲜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需要。方法 将妇产科患者在血小板减少及急性大出血的110例次分别采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 新鲜组和冰冻组患者输后分别有82.46%和62.26%的患者血小板数值上升,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新鲜组和冰冻组止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5%和92.4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冰冻血小板保存期长、无污染危险、使用方便、随用随取, 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新鲜血小板, 随着血液保存技术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输血领域将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关键词:机采新鲜血小板,机采冰冻血小板,妇产科疾病输注疗效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 临床上常以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及急症大出血和功能障碍性出血患者的有效措施, 随着输血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输注血小板已经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1]。在目前的研究中, 输注新鲜的血小板能够获得确切的疗效, 但也具有保存手段繁琐等缺点, 而且随着临床上对血小板需求量的增加, 新鲜血小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 而冰冻血小板因具有使用方便, 随用随取, 缩短输注前的准备时间等优点极大的方便了临床应用, 缓解了新鲜血小板供需不足的矛盾[2]。在临床应用中, 其治疗效果与制剂质量 (如血小板数量、保存期长、温度、震荡等) 有一定关系, 再就是同种免疫 (HLA抗体、HPA抗体、ABO抗体) 和非同种免疫 (发热、感染、自身抗体、输注的方法等) 。本文就我市妇产科医院2011年~2013年110例输注两种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上的输注效果进行了观察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013年110例我市妇产医院住院患者, 妇产科患者包括宫外妊娠 (子宫破裂) 、输卵管妊娠破裂、凝血机制障碍、分娩期 (子宫破裂) 、不全流产、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后伤口裂开、功能性子宫出血。病例选择以血小板明显减少者血小板功能异常, 随机分为二组观察:输注新鲜血小板的患者57例, 输注冰冻血小板的53例。年龄23~55岁, 女性, 均为第一次输注血小板, 排除由于多次输血和血小板输注史, 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免疫因素, 患者临床表现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1.2 方法:

二种血小板均由辽源市中心血站提供, 机采血小板制备供血者均符合《卫生部献血者检查标准, 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合格, 外周血小板计数≥160×109/L, 血细胞幽比容≥0.03者为供者》, 应用MCS+血细胞分离机按要求和标准采集浓缩血小板。机采血小板富含血小板≥2.5×1012/L, 22℃振荡保存。冰冻血小板为将机采新鲜血小板加入5%~6%二甲基亚砜 (DMSO) , 迅速置于-85℃以下冰箱保存, 保存期1年。在临用前将冰冻血小板置于42℃恒温水浴箱内, 边融边轻摇动2~4 min, 待完全融化后, 无肉眼可见凝丝、凝块现象后, 即为解冻复苏。

1.3 观察指标:

检测输注血小板前及输注后24 h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情况, 观察输注血小板后患者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情况及有无新的出血倾向。

1.4 疗效评价。

(1) 显效:输注血小板后24 h出血基本止住, 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 无新的出血倾向者; (2) 有效:输注后24 h出血症状减轻, 血小板计数上升, 无新的出血倾向者; (3) 输注后24 h出血症状不减或加剧出血者, 血小板计数不上升或下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数值上升:

新鲜组和冰冻组患者输后分别有82.46%和62.26%的患者血小板数值上升,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止血情况比较:

新鲜组和冰冻组止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5%和92.4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 威胁血液患者生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 特别是重要脏器的出血[3]。当血小板输入到患者体内后通过血液循环聚集在出血部位,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新鲜血小板能够提高外周血小板的数量, 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同时不良反应少, 输注后不易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等, 但也受到保存时间短, 制备时间长, 需提前预约等因素的限制[4], 而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有效储存血小板不仅无污染危险, 更有助于危重患者的及时抢救。

本研究结果显示110次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方面, 新鲜血小板明显优越于冰冻血小板, 究其原因可能是冰冻血小板在制备过程中造成保存损伤, 在冻融过程中也可能由于纤维蛋白的析出而影响其质量, 加之DMSO本身具有的不良反应, 冰冻血小板在冰存与解冻过程中, 其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5], 可能对其寿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 冰冻血小板可以长期保存, 使用方便, 随用随取, 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新鲜血小板, 随着血液保存技术的不断提高, 冰冻血小板会在今后输血领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光丽, 方炳木, 曲志刚, 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0) :1540-1542.

[2]Li L, Yang JC, Sun Y, et al.Corre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and anemia by supplementation of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fresh frozen plasma, and apheresis platelet:Results of in vitro hemodilutionexperiments[J].J Crit Care, 2015, 30 (1) :220.e1-220.e12.

[3]Cuisset T, Loosveld M, Morange PE, et al.CYP2C19*2 and*17Allel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latelet Response and Bleeding Ris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asugre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2, 5 (12) :1280-1287.

[4]范红玲.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12) :577-578.

[5]Nakamoto DA, Wilkins LR, Haaga JR.Hemostasis Effects of Direct Intraparenchymal Injection of Platelets and Fresh Frozen Plasma before Cutting Needle Biopsy in an Animal Model[J].J Vasc Interv Radiol, 2011, 22 (11) :1601-1605.

无偿机采血小板从业者素质分析 篇2

血机采小板的捐献作为捐献血液的一种特殊方式已经历了从有偿到无偿的曲折经历。无偿机采事业在几年的时间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以哈尔滨血站为例,近几年的时间里机采血小板的用量在飞速增长,仅在2011年就增长了26.5%,达到14683 u。为临床提供质量可靠、数量充足的血小板是我们每一个机采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如此之高的增长率我们每天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在责任和压力的背后我们应该有的是深度的思考,那就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我们从业者的自身素质,从而不断的改进我们工作模式,调整我们的招募服务体系,能够让我们的無偿机采事业健康可持续共发展。

对无偿机采事业的深度理解和热爱是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一名优秀的机采事业的从业者首先应该对机采血小板的意义和对健康的益处有深刻的认知和认同。这种认知和认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机采献血,并有良好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从科学的角度通俗地讲解给献血者。只有自己了解和认可的东西才有可能被推广和拓展。只有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有更多创造性的工作。而对无偿献血事业的热爱来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它是机采从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感恩献血者、感恩志愿者、感恩生活、感恩这个世界。感恩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情绪饱满地工作,献血者也许可以包容我们技术上小的缺憾,但决不能容忍我们服务上的冷漠和情绪上的低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可以让我们每位从业者发挥更大的潜力,无怨无悔地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感动。

每一个机采从业者都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产品营销者

我们推介的产品是一种行为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多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产品的核心是奉献的精神、健康的理念。产品营销的最终目标是献血的行为以及形成行为习惯。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是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的。只有将科学正确的无常机采的理念植入有潜在需求的顾客的思想意识中,才能使其能自愿、理性、成熟地选择献血行为,并能将这种行为变得持久。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我们从业者营销的过程。这一献血理念的推广和被接受需要对从业者有高标准的要求,想要营销自己的理念首先是要对方接受自己,对于一个营销者来说,好的产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和全身心地去做。好的东西不一定会被人接受,理直未必气壮,有实力会气壮,而这个实力恰恰就是我们从业者自身内在的素质,知识修养、文化底蕴、坦诚自信以及人格的魅力。同时应更多地运用营销的技巧。能够把机采招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会逐步成长为优秀的营销人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个人的成长,人生也因此将有更高的定位。无法营销自己在社会也终将难以立足。因此我们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营销者。努力提高我们营销的业绩,打造营销的品牌是我们每一位机采从业者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每一个机采从业者同时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服务者

无偿机采事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服务做后盾,当献血者或潜在的献血者遭遇了不良的服务,他就会转身离开甚至做负面的宣传。当我们对献血者做了10件事情,无意中一个细节引起了献血者的反感,可能他再也不会来了。也就是10-1有可能等于零。而当这个献血者做负面宣传时,10-1就会成为负数。所以我们从业者在整个招募采集过程中都应该谨言慎行、如覆薄冰。因此构建一支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的机采团队刻不容缓。沟通的技巧、礼仪的培训是我们每位从业人员的必须课。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与各个层次的人群沟通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既然服务也是一种产品,是产品就需要有质量控制,就需要制定服务的sop。明确了我们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做。我们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服务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应该是我们机采人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54例血小板输注患者, 均因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而输注单采血小板, 病例中男性患者84例, 女性患者70例, 患者年龄区间为12~68岁;笔者根据输注频率分组:其中低频组 (124例) 为输注次数≥3次, 中频组 (19例) 为输注次数4~6次, 高频组 (11例) 为输注次数≥7次,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血小板来源及血小板输注指征、方法

本文单采血小板均由徐州市中心血站提供, 其中1治疗量血小板含量≥2.5×1011个, 每袋容量为250mL;内科患者的血小板计数<20×109/L, 外科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计数<50×109/L, 所有患者在输注前均需做一个ABO血型、Rh血型鉴定, 若为同型则可输注, 输注时可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以此来快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

1.3 评价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评价指标[3]主要包括:血小板增高指数 (CCI) 、血小板回升率 (PPR) 并观察止血效果。其中CC I计算公式:CC I=血小板增加值 (×109/L) ×体表面积 (m2) /输注的血小板总数 (2.5×1011个) ;PPR计算公式:PPR=血小板增加值 (×109/L) ×血容量 (L) /输注的血小板总数 (2.5×1011个) ×100%;血容量=体质量 (kg) ×70mL;血小板增加值=输注后的血小板数-输注前的血小板数;体表面积=0.0061×身高 (cm) +0.0128×体质量 (kg) -0.01529。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输注后1h CCI>7.5, PPR>30%, 或者是输注24h CCI>5.0, PPR>2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 (χ—±s) 表示PLT、PPR、CCI值,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t检验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1 血小板输注次数与有效率关系

三组患者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而使得输注的有效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低频组的输注有效率85.48%, 中频组的输注有效率73.68%, 高频组的输注有效率3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不同疾病类型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关系

通过对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在肿瘤、外科手术、其它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高;在妇产科、血液科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2。

2.3 不同输注频率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关系见表3。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输入单采血小板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由于其供体单一, 因此对患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率较低, 从而明显降低了因输血而出现感染风险性以及输血反应发生率[3]。单采血小板输注可起到预防和控制多种疾病出血, 如:肿瘤、外科手术、妇产科、血液科疾病等其他疾病, 这在本文研究中 (表2) 已经证实单采血小板用于临床治疗的优越性。

在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 对于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需严格把握血小板输注指征, 并根据患者的疾病的类型、病程以及并发症情况科学、合理的输注血小板, 这样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在输注前需要对患者行ABO血型、Rh血型鉴定, 选择同型输注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4]。对于多次输血患者会降低治疗的有效性 (表1) , 因此笔者建议可加大输注量而减少输注次数, 切记不可滥用作预防性输注, 以此来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15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输注单采血小板, 通过相关评价指标对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输注次数越多患者临床输注有效率相对较低;临床疾病方面在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高;输注后1h、24h中PLT、CCI、PPR比较, 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把握好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时间并严格掌控血小板输注指征, 同时在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及各种诱因, 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矫海燕.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实用药, 2012, 7 (32) :34-35.

[2]桂嵘, 聂新民, 文贤慧, 等.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 20 (2) :381-385.

[3]吴建松.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 (4) :302-304.

采血小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4月, 我院95例患者223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 其中, 男59例, 女36例;年龄8~85岁, 平均46岁。

1.2 仪器

用Sysmex XT-1800i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

1.3 血小板来源

单采血小板由恩施自治州血站提供, 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5×1011/袋, 约 (200±50) ml。

1.4 输注方法及指征

以患者最大耐受尽快输注, 输注指征为血小板计数<20×109/L。

1.5 输注效果评价

1.5.1 直接观察

输注足量单采血小板后, 出血症状未改善或出血趋势加重, 以及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未增加, 则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1.5.2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CCI)

CCI=血小板增加数 (109/L) ×体表面积 (m2) /输入血小板数 (×1011) , 体表面积=0.006 1×患者身高 (cm) +0.012 8×患者体重 (kg) -0.015 29。输注血小板1 h后CCI<7.5, 24 h后CCI<4.5, 如果连续2次输注血小板即是如此, 则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1.5.3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PPR)

PPR=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 ×全血容量/ (输注血小板总数×P) ×100%, 其中, 血容量=体表面积×2.5, P=2/3。若输注1 h后, PPR<30%, 24 h后PPR<20%, 则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引起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原因分为两类:非免疫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

3.1.1 非免疫性因素

大多数血小板输注无效是由非免疫性因素引起[1], 如输注时间过长、发热感染、抗生素应用、血小板成分制品的质量、脾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①单采血小板输注应以患者最大耐受尽快输注, 如输注时间过长则效果较差。②感染期的血小板暴露于隐抗原, 发热时人体产生致热源, 如IL-1、IL-6、TNF、PGE2等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并通过此系统清除这些被抗体包裹的血小板。G-败血症更为明显, 有关证据是感染期血小板相关Ig G (PAIg G) 的水平升高。骨髓移植后,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也能增加PAIg G水平, 增加从循环中清除的血小板数量。③常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 可致骨髓毒性、非免疫或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④输注冷冻单采血小板, 保存期温度不合适, 血小板在输注前破坏较多, 导致血小板数量不足。⑤脾亢时骨髓生成及输注后的血小板被过度滞留。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系统激活后, 消耗大量血小板, 并超过了血小板补充数量。

3.1.2 免疫性因素

引起免疫性单采血小板无效输注最常见的原因是HLA抗原。患者多次输注单采血小板后, 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HLA-Ⅰ类抗原产生的同种抗体。因此在患者与供者之间进行HLA-A和B抗原匹配是同种免疫患者的主要选择。Rebulla等[2]发现交叉匹配阴性的比随机的效果好, 其次是HPA同种抗体。高建国等[3]报道RPT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 说明RPT大多数由非免疫性因素所致;在引起RPT的血小板抗体中, 又以HLA抗体为主 (93.75%) , HPA抗体仅占6.25%, 说明免疫性因素所致的RPT主要为HLA抗体, 与Lawrence等[4]报道基本一致。表1结果显示血液系统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 说明在血液病的治疗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 使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降低。

3.2 提高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3.2.1 单采血小板的选择

一般尽量选择输注新鲜、高质量、足量的单采血小板, 以患者最大耐受尽快输注, 输注前要控制感染, 并避免使用对血小板有影响的抗生素, 充分考虑脾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消耗血小板的因素。

3.2.2 无效输注时的选择

如果考虑是同种免疫因素造成无效输注, 则输注前要进行HLA配型, 必要时HPA也要相配。血小板输注前滤除白细胞能明显减少输入的白细胞数量, 而紫外线照射可以破坏残存白细胞活性, 免疫抑制药物也能减轻同种免疫所致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程度[5,6]。

综上所述, 临床尽量避免滥用单采血小板, 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计数, 充分考虑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 才能提高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摘要:目的: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提高输注的有效率。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CCI)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PPR) 为标准, 观察我院95例患者的22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结果:95例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中有18例输注无效, 发生率为18.9%。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当高, 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需综合考虑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 避免滥用血小板, 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Davis KB, Slichter SJ, Corash L.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and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 as measures of posttransfusion platelet response:prob-lems and a solution[J].Transfusion, 1999, 39 (6) :586-592.

[2]Rebulla P, Morelati F, Revelli N, et al.Outcome of an automated proce-dure for the selection of effective plaelets for patients refractory to random donors based on cross-matching locally available platelets products[J].Br J Haematol, 2004, 125 (1) :83.

[3]高建国, 阎先山, 董永新.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J].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 (6) :62-63.

[4]Lawrence D, Garratty G, Calhoun L, et al.Selecting donors of platelets for refractory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HLA antibody specificity[J].Transfu-sion, 2000, 40 (12) :1446-1455.

[5]孙斌, 石安平.9例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 37 (1) :123-124.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处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对自愿献血128人次进行调查, 其中男86例, 女42例, 年龄23~42岁, 平均28岁, 本采血站按照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迅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 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机采前对供者检测, 外周血PLT≥150×109/L (单治疗量) 或≥250×109/L (双治疗量) , Hct≥0.36, 1周内未服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阿司匹林类药物) 。

1.2 方法

采集前将供者血小板计数、性别、身高、体重等数据输入机内设定程序, 抗凝剂ACD-A:全血为1:11, 预采血小板产品单治疗量≥2.5×109/L, 容积:单治疗量220 m L。严格执行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

1.3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时仪器性能良好, 质控在控制范围内, 质控物为挪威产品。试剂为国产科华-东菱试剂测定血清中谷丙氨酸转氨酶 (ALT) 、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尿素氮 (BUN) 、肌酐 (Cr) 、葡萄糖 (GLU) 、血尿酸 (UA) 、总胆红素 (TBi L) 等10项指标水平, 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规定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所有的献血者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 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 有4种表现尤其明显, 首先就是头晕眼花、恶心或是有呕吐的感觉, 并且伴有口部属部的麻木和手脚有抽搐感。这样的情况共3例, 占42.9%;其次是呼吸循环系统反应, 表现为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和四肢冰冷, 这类反应也比较多;而后是尿频、尿急和恶心的反应。结果表示, 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不多, 而且不良反应的情况较为集中, 见表1。

3 讨论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初次献血小板者。采血前虽对献血者进行相关血液知识和血小板采集原理的宣传教育, 而个别人因心理承受能力欠佳, 精神仍会高度紧张、恐惧, 晕血、晕针等而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大多数人因为习惯了三餐, 突然有一天早上来空腹检查或是献血会发现明显的不适应情况, 但是只要心理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放松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对献血者进行心理上的宣教, 告知献血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所以在心理上不应该有恐惧和紧张, 应该觉得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善行而感到自豪。献血者体质因素, 如身高、体重、年龄、疲劳程度等若不处于最佳, 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献血者在空腹饥饿状态下或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因素加之采集血小板时间较长, 使献血者机体耐受力降低, 产生生理应激反应, 此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参与下, 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增加、出汗、头晕甚至晕厥等迷走神经兴奋现象, 使机体暂时处于静止状态。这个时候应给献血者补充一些能量, 比如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牛奶或是全麦面包。另外, 有些人的痛觉神经比较敏感, 对于针刺的应激反应比一般人敏感, 穿刺或拔针时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 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 全身神经高度紧张, 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发生不良反应[3]。

对可能发生的上述献血反应, 只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发生的原因、种类、先兆症状、临床表现并加以正确观察分析, 有针对性地护理, 大多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提供人性化服务是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预防的关键之一。尽可能为献血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和便利的条件, 特别对初次献血者, 因没有经验饮水过量或紧张易出现“尿频、尿急”现象, 医护人员要以细致周到的服务, 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和后顾之忧。使每一位献血者在温馨、舒适的采血环境中, 心情愉悦、舒畅地完成血小板采集[4]。

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机采血小板时献血者的情况和不良反应, 并提出处理意见。结果:机采血小板供者共128人次, 有5.47%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为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 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 对保障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检测,不良反应,分析处理

参考文献

[1]李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护理和术后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3) :232-233.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5559.数,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全血采集时间长, 特别采集2个治疗量血小板循环血量多, 所需时间更长。故献血反应时有发生[2]。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及原因的归类, 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 而且通过处理可以预防或者及时地治疗,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对自愿献血128人次进行调查, 其中男86例, 女42例, 年龄23~42岁, 平均28岁, 本采血站按照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迅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 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机采前对供者检测, 外周血PLT≥150×109/L (单治疗量) 或≥250×109/L (双治疗量) , Hct≥0.36, 1周内未服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阿司匹林类药物) 。1.2方法采集前将供者血小板计数、性别、身高、体重等数据输入机内设定程序, 抗凝剂ACD-A:全血为1:11, 预采血小板产品单治疗量≥2.5×109/L, 容积:单治疗量220 m L。严格执行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1.3仪器与试剂仪器采用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时仪器性能良好, 质控在控制范围内, 质控物为挪威产品。试剂为国产科华-东菱试剂测定血清中谷丙氨酸转氨酶 (ALT) 、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尿素氮 (BUN) 、肌酐 (Cr) 、葡萄糖 (GLU) 、血尿酸 (UA) 、总胆红素 (TBi L) 等10项指标水平, 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规定进行。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在所有的献血者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 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 有4种表现尤其明显, 首先就是头晕眼花、恶心或是有呕吐的感觉, 并且伴有口部属部的麻木和手脚有抽搐感。这样的情况共3例, 占42.9%;其次是呼吸循环系统反应, 表现为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和四肢冰冷, 这类反应也比较多;而后是尿频、尿急和恶心的反应。结果表示, 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不多, 而且不良反应的情况较为集中, 见表1。3讨论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初次献血小板者。采血前虽对献血者进行相关血液知识和血小板采集原理的宣传教育, 而个别人因心理承受能力表1 128例机采献血者的不良反应[例 (%) ]项目不良反应消化泌尿反应2 (1.56) 呼吸系统反应1 (0.78) 头晕恶心3 (2.34) 局部反应1 (0.78) 总计7 (5.47) 欠佳, 精神仍会高度紧张、恐惧, 晕血、晕针等而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大多数人因为习惯了三餐, 突然有一天早上来空腹检查或是献血会发现明显的不适应情况, 但是只要心理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放松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对献血者进行心理上的宣教, 告知献血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所以在心理上不应该有恐惧和紧张, 应该觉得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善行而感到自豪。献血者体质因素, 如身高、体重、年龄、疲劳程度等若不处于最佳, 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献血者在空腹饥饿状态下或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因素加之采集血小板时间较长, 使献血者机体耐受力降低, 产生生理应激反应, 此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参与下, 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增加、出汗、头晕甚至晕厥等迷走神经兴奋现象, 使机体暂时处于静止状态。这个时候应给献血者补充一些能量, 比如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牛奶或是全麦面包。另外, 有些人的痛觉神经比较敏感, 对于针刺的应激反应比一般人敏感, 穿刺或拔针时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 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 全身神经高度紧张, 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发生不良反应[3]。对可能发生的上述献血反应, 只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发生的原因、种类、先兆症状、临床表现并加以正确观察分析, 有针对性地护理, 大多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提供人性化服务是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预防的关键之一。尽可能为献血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和便利的条件, 特别对初次献血者, 因没有经验饮水过量或紧张易出现“尿频、尿急”现象, 医护人员要以细致周到的服务, 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和后顾之忧。使每一位献血者在温馨、舒适的采血环境中, 心情愉悦、舒畅地完成血小板采集[4]。

[1]朱永勇.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37.

[2]张志雄.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广州医药, 2004, 36 (1) :65-67.

[3]冯冬霞, 秦英.部分生化检验结果对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要求[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3) :1798-1799.

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招募探讨 篇6

这项工作全省、全国进度情况都不尽如人意[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我市中心血站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半年时间内招募到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400多人, 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实现了机采血小板完全来源于无偿捐献者的工作目标。本文论述这些招募措施的初步体会。

1 调整科室职能

从血源管理科、采血科抽调业务骨干, 负责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动员和采集工作, 实现宣传组织、接待验血和采集护理一条龙服务。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2 为献血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2.1 采集前接待工作。

设立专人负责预约接待, 掌握每位献血者基本信息, 如工作性质、往返路程等。若是第一次或从郊区较远赶来的献血者, 接待人员亲自迎到大门外。接待室内配备各种点心、饮料供献血者选择。并配备电视、音响和报刊杂志供献血者娱乐休息。接待者及时与献血者沟通, 了解思想状况, 告知采集过程及注意事项, 减轻思想负担。

2.2 采集过程中做好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

由于采集血小板时间长, 故预先为献血者准备好光盘、书刊, 使其心情放松。更重要的是细心观察献血者反应, 严重者应立即停止采集, 妥善处理。

2.3 采集后服务工作。

采血后接待者协助献血者办理车费报销, 提供免费午餐、纪念品的发放, 为献血者提供周到温情的服务。定期电话随访, 邮寄生日贺卡与献血者保持密切联系, 使其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

3 招募形式多样化

3.1 从固定献血者中招募。

固定献血者是被认为最安全的血源, 所献血液合格率高, 报废率几乎为零。同时固定献血者存在疾病的窗口期的几率极小。我站从2006年1月组织了3次献血者联谊会, 邀请献血量为2 000 ml以上者参加, 举办机采血小板知识讲座, 现场报名、留血样、量计数、健康体检, 符合要求的立即建立个人档案。通过联谊会让献血者参观血站工作流程, 现场观看采集血小板过程。

3.2 从大中专学生中招募。

这些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快, 富于爱心, 他们是献血者的主力军。因他们对献血知识缺乏, 我站采用周日到校园举办知识讲座或茶话会、免费验血型、发放宣传材料、开辟宣传专栏等形式, 增加血站与这些学生的沟通了解, 效果显著, 使得大中专学生占无捐献者17%以上。

3.3 从街头流动采血车上招募志愿者。

这些人对献血知识多少了解一些, 在采血过程中了解他们献血动机, 检查血管状况, 讲解一些机采知识, 让献血者了解献血知识, 填写报名表。

3.4 从陪同献血者一起来的人群中动员招募。

一般陪同者都与献血者关系比较密切或者是亲属关系, 是他们比较信赖的人。亲眼看到了机采血小板的全过程, 同时也听到了捐献者的切身感受, 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 这样动员起来比较容易成功。

4 招募效果

见表1、表2。

表1显示招募者均为志愿献血小板者, 下半年采取措施后招募效果显著。

表2显示30岁以下年轻人仍为捐献血小板主力军, 其中学生及多次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比例较高。在报名途径方面, 街头采血车、献血者带动与献血联谊会招募人员比例高。

参考文献

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原因分析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原则: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出现的13例冲红现象的献血者, 将其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8例, 女5例, 年龄22~51岁, 平均 (36.7±10.5) 岁;另于同期在我站献机采血小板过程中未出现冲红现象的献血者中, 采取随机选取原则, 选取20例献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23~52岁, 平均 (37.3±11.2) 岁。经统计学分析, 比较两组献血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献血者标准: (1) 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012年新国标; (2) 采前血小板计数 (PLT) ≥150×109/L;血红蛋白 (Hb) 测定:男≥120 g/L, 女≥115 g/L;红细胞比容 (HCT) :≥0.36。 (3) 体质量:男≥50 kg, 女≥45 kg。 (4) 献血间隔时间不少于2周。 (5) 捐献血小板前5 d禁服含阿斯匹林或阿司匹林类药物。

1.2血小板采集:使用MCS+ (Haemonetics) 血细胞分离机, 采用标准程式采集血小板, 采用995E号耗材, 16号单针穿刺, 处理4~5个循环, 全血与抗凝剂比例11∶1, 采血与回输速度80毫升/分, 血小板收集阀值85%, 血小板/白细胞参数1。

1.3检测方法及指标:分别抽取观察组、对照组献血者静脉血2 m L, 在相同条件下, 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RT7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 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检测发现观察组Hb指标低于对照组, P<0.01;Hct、MCV、MCH及MCHC指标,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经统计发现引发冲红原因:献血者的血细胞计数MCV、MCH及MCHC低于正常人的有11例, 献血者精神紧张的有2例。见表2。

3讨论

机采血小板是继手工采集血小板之后, 为了提高血小板成分血的质量, 国内外相继引用了血细胞分离机, 将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成分提取, 然后把剩余的血液成分再回输献血者体内[4]。因其操作简单, 提纯度高等优点逐渐取代了手工采集, 成为目前采集血小板的主要方法[5]。

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属于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的一种, 其按照血液各成分的比重不同, 进行梯度离心, 从高到底分别为血浆层、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及血小板层, 在收集血小板时血泵会将血小板快速吸入离心机杯底部, 然后将分层的血液成分向上平推, 并使用探测器来根据血浆与血小板的浊度变化来识别并收集血小板成分[6,7]。观察组献血者的Hb, Hct, MCV, MCH和MCHC均低于对照组, 而且其中的MCV, MCH和MCHC较正常值低, 说明这些献血者血液中的红细胞偏小, 血红蛋白含量少, 离心后一些体积较小的红细胞混入血小板层, 而导致机器无法识别, 使得冲浪时致使超量的红细胞进入血小板中, 而导致冲红现象的发生。

观察组中有2例献血者为初次捐献血小板者, 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 使得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在皮质类固醇与儿茶酚胺的作用下, 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及释放功能增强, 从而导致冲红现象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初次献血者要多与之沟通交流, 缓解其紧张情绪, 保持精神放松状态。

机采血小板成本较高, 在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血小板质量问题。冲红现象的出现会影响血小板质量, 因此要从血源、体检、化验及采集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 筛选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 降低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发生率, 提高机采血小板质量,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血小板过程中冲红的原因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发生冲红现象的13例献血者,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于同期在我站献机采血小板过程中未出现冲红现象的献血者中, 采取随机选取原则, 选取20例献血者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计数, 包括RBC、Hb、Hct、MCV、MCH及MCHC等, 并分析导致冲红现象出现原因。结果 经检测发现观察组Hb指标低于对照组, P<0.01;Hct、MCV、MCH及MCHC指标,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发现引发冲红原因:献血者的血细胞计数MCV、MCH及MCHC低于正常人的有11例, 献血者精神紧张的有2例。结论 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MCV、MCH、MCHC的水平降低有关。冲红现象的出现会影响血小板质量, 因此要从血源、体检、化验及采集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 筛选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 降低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发生率, 提高机采血小板质量,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关键词:血小板,冲红,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安万新, 于卫建.输血技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52.

[2]洪缨, 郑碧华, 刘桂然.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10) :308.

[3]兰炯采.附录一, 人体血液正常值[M]//杨天楹, 杨成民,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494-495.

[4]张玉华.机采血小板冲红防范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 :78.

[5]尹涛, 白兰兰, 石丽萍, 等.三联袋处理血小板冲红方法的建立[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4) :354-355.

[6]刘嫦瑛, 罗晓娟, 王建利, 等.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10) :790-791.

采血小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6月在该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区临床医院进行输注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68例, 女32例;年龄区间在17~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63±2.69) 岁;其中白血病患者38例, 创伤出血患者12例, 障碍性贫血患者31例, 脾功能亢进患者19例。16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91例, 女69例;年龄区间在17~8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4.36±0.98) 岁;其中白血病患者59例, 创伤出血患者30例, 障碍性贫血患者46例, 脾功能亢进患者25例。

1.2 一般方法

1.2.1 血小板制作方法

机采新鲜血小板及冰冻血小板均由该血站提供, 严格筛选献血对象, 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所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标准。所有血小板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和Amic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 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机采新鲜血小板的标准治疗量为200 m L, 其中所包含的血小板超过2.5×1011个, 将其置于 (22±2) ℃温度环境下, 采取连续水平振荡保存的方式, 一般设定有效期为5 d。

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场地为净化度高达100级的净化室内, 将3 d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放入振荡器中, 并添加浓度为5%的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 , 立即放入温度低于零下80℃的冷冻柜中贮存, 有效期设定为1年。在临床使用前期首先将冰冻贮存的血小板放入温度在42℃的恒温水浴箱中, 摇动3 min左右, 直到血小板达到完全融化为止。观察冰冻血小板无凝块及明显可见的丝绸状物体后, 将其投入临床使用。

1.2.2 输注方法

对照组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 观察组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在输注时, 严格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输注的速度, 尽最大可能在患者耐受度范围内尽快输注, 一般在30 min~1 h内完成输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接受输注1 d内, 经检测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 临床出血症状基本消失, 且无新出血征兆;有效: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1 d内, 经测量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上升, 且临床症状减轻, 出血量减少;无效:患者在接受输注1 d内, 血小板计数并无发生任何改变, 对比血小板治疗前来说, 临床症状并无任何缓解甚至有新出血迹象。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对比

参与该研究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接受输注治疗后, 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观察组显效133例, 总有效率高达95.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观察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 其体内的血小板数均有显著的上升。观察组上升比例为91.9%,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0%,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早期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表明[3], 在人体血液中所提取的血小板在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等方面有突出的功能性。特别是针对血小板异常的患者, 能够通过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与急救。

当前在临床输血治疗领域, 主要有机采新鲜血小板及冰冻血小板。相较冰冻血小板来说, 新鲜血小板在血小板浓度与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已在临床推广。但由于在输注新鲜血小板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血小板的制备、贮存的时间问题及输注的及时性等, 造成机采新鲜血小板无法满足临床供血需求。而冰冻血小板的推出不仅缓解了临床供血的担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机采新鲜血小板的不足, 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整体计数, 优化患者血液的功能, 供给较为方便。

此外, 医学领域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4], 冰冻血小板在贮存到取用的过程中, 将会损失超过25%的血小板。因此, 新鲜血小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另外, 也有相关研究报道表示, 冰冻血小板在低温贮存的过程中, 血小板黏膜表层的粘附受体结合力也在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血液的凝血功能与活化性质[5,6], 因此, 其止血效果相较机采血小板来说有一定的优势, 它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及白细胞产生反应生成微聚体, 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作用相对来说比较显著[7,8]。因而, 在新鲜机采血小板无法满足供血需求的情况下, 输注冰冻血小板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综上, 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子在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优势, 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鲜血小板更为显著, 但由于其价格过高, 不便贮存, 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因此, 在血小板供不应求时, 需要配合冰冻血小板治疗, 特别是针对急诊及病危患者抢救时, 需迅速输注有效的冰冻血小板, 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1]魏寿忠, 李晓红, 陈依平.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9) :101-102.

[2]杨世明, 张勇萍, 田榆, 等.单采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0 (21) :2438-2440.

[3]张学英, 李玲玲, 韩志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 :26-27.

[4]范红玲.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 2012 (12下半月) :577-578.

[5]张守潘.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治疗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66-67.

[6]燕备战, 王书勤, 马会敏, 等.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2 (4) :696-697.

[7]王小玮, 张锦泉, 袁峥嵘, 等.探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输注疗效[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 (4) :119-120.

上一篇: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下一篇:4G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