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2024-07-16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共7篇)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1

粥样斑块硬化和血栓形成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 主要的病理学改变, 而血小板活化是连接两者的重要中间步骤, 对NSTE-ACS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活化的血小板可与白细胞形成血小板- 白细胞聚集体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 PLA) , 其对血小板活化具有很高的预测敏感性[1]。此外, 有研究者发现基线PLA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密切相关, 是预测ACS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2]。由于ACS包括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NSTE-ACS两种类型, 两者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存在很大差异, 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应两者分开探讨;且既往研究并未就基线PLA水平对ACS患者近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因此, 本研究旨在就基线PLA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 (出院后8 个月内) MACE的预测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0 年1 月1 日~2011 年10 月31 日间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诊断为NSTE-ACS患者72例,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UA) 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AMI) 分别为46例与26 例。NSTE-ACS患者纳入标准为:1年龄在18~75 岁;2NSTE-ACS的诊断符合2007 年ACC/AHA发布的UA/NSTE-AMI诊断和治疗指南[3];3拟诊断为NSTE-ACS, 后经冠脉造影显示1 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50%。NSTE-ACS患者排除标准为:1存在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患者;2合并有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3入院前1 周服用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患者;4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另选42 例年龄在18~75 岁间, 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 (control CTL) 组。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术前) 立即抽取静脉血液标本,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A、血小板- 单核细胞聚集体 (platelet-monocyte-aggregate, PMA)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聚集体 (platelet-neutrophile-aggregate, PNA) 及血小板- 淋巴细胞聚集体 (platelet-lymphocyte-aggregate, Ply A) 水平, 具体检测方法参见文献[2]。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以明显临床诊断, 对NSTE-ACS组和CTL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GRACE) 评分系统[4]将NSTE-ACS组患者分为低危组 (0~108 分) 和高危组 (≥109 分) ,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 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与GRACE评分分数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对所有NSTE-ACS患者进行8 个月的随访, 终点事件定义为发生MACE (包括发生心肌梗死或再梗死、心原性猝死、再次接受冠脉血流重建治疗、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严重心力衰竭及心脏原因导致的再次入院) , 应用受试者工作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基线PLA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MACE的预测价值。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以率和构成比表示;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检验;以ROC曲线判断相关指标的检验效能, 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以P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NSTE-ACS组与CTL组相关资料比较结果

与CTL组相比, NSTE-ACS组血脂异常人数、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明显增高 (均P<0.01) , 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05) (表1) 。2.2 不同GRACE危险分层NSTE-ACS患者基线PLA水平的特点

依据GRACE评分结果将NSTE-ACS患者分为低危组 (n =22) 和高危组 (n =50) ;与低危组相比, 高危组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明显升高 (均P <0.0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STEACS患者GRACE评分分数与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成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97、0.634、0.487、0.435, 均P <0.01) (表2) 。

2.3基线PLA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MACE的预测

在随访过程中, 共有13.89% (10/72) NSTE-ASC患者发生了MACE;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STE-ACS患者基线PLA水平预测近期MACE的AUC为0.753 (95%CI:0.737~0.779, P <0.01) , 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附图) 。

3 讨论

血小板活化及白细胞募集效应与NSTE-ACS患者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不可分[5,6]。血小板活化后, 其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及糖蛋白 (glucoprotein, GP) Ⅱb/Ⅲa表达量增加, 而募集的白细胞表面又存在PS糖蛋白受体-1 和黏附受体Mac-1 (CD11b/CD18) 。无论是PS糖蛋白受体-1 与PS直接结合, 还是GPⅡb/Ⅲa与Mac-1 (CD11b/CD18) 通过纤维蛋白原的间接结合均能形成PLA, 由此可见血小板和白细胞募集为PLA的形成提供了基础。PLA从广义上讲还包括PMA、PNA及Ply A等多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国外已开展多项有关PLA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7,8,9], 而国内有关PLA的研究多仅局限于急性脑梗死及糖尿病领域的诊治[10,11,12], 目前尚无PLA与NSTE-ACS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因此本研究就基线PLA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MACE的预测价值进行探讨。

BRAMBILLA等人[13]的研究结果显示NSTE-ACS患者基线PL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其中NSTE-AMI患者基线PLA水平约为健康对照组的5倍, UA患者基线PLA水平约为健康对照组的1.67倍。本次研究中同样观察到NSTE-ACS患者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较CTL组患者显著升高 (均P <0.01) , 这一结果与MARTA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PLA是炎症和血栓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2], 而炎症和血栓一直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NSTE-ACS患者基线PLA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存在明显的血管炎症和内皮细胞活化有关。

NSTE-ACS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呈不一致性, 患者预后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能早期对NSTE-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2007 年ACC/AHA发布的UA/NSTE-AMI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使用GRACE评分对NSTE-ACS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分层, 近些年临床实践也表明GRACE评分对NST-ACS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但GRACE评分计算过程复杂限制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因此, 如能找到与GRACE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相关性的指标将有助于对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快速危险分层。杨大浩等人[2]发现对于ACS患者, 基线PLA水平与GRACE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据此推测基线PLA水平可用于预测ACS的病情。在本研究中笔者观察到GRACE评分高危组的NSTE-ACS患者, 其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 (均P <0.01) , 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GRACE评分与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成正相关 (均P <0.01) , 上述结果提示基线PLA、PMA、PNA及Ply A水平均可用于NSTE-ACS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危险程度的早期、快速评价。为进一步明确基线PLA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MACE的预测价值, 笔者进行了ROC曲线分析, 其ROC曲线AUC为0.753 (95%CI:0.737~0.779, P <0.01) , 即以入院时PLA水平预测NSTE-ACS患者出院后近期MACE其准确率可达75.30%左右, 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总之, 基线PLA水平升高可能预示NSTE-AC患者的不稳定状态;基线PLA水平不但可用于NSTE-ACS患者的早期快速危险分层, 还可对NSTE-ACS患者近期MACE进行预测。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疾病与血瘀证辨证选择标准 参照2002年叶任高主编的第五版《内科学》[3]。选择无其他严重疾患, 病程在3年以内的病例。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多普勒超声 (TCD) 扫描或心电图等手段证实。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广州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4]。

1.1.2 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 参照上述病种与血瘀证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实际, 选择肢体偏瘫等8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采用计分方法评定, 自制评分标准为:①肢体偏瘫:无症状, 0分;肢体关节伸屈或握拳受限, 能扶杖行走者, 3分;肢体关节稍能上下或左右活动者, 6分;至少一个部位不能动或兼有其他部位活动不便者, 10分。②疼痛:无症状, 0分;痛处不移者, 3分;刺痛, 痛处不移者, 6分;绞痛者, 10分。③唇色:正常, 0分;紫暗者, 3分;紫暗且面色晦暗者, 6分。④月经:无症状, 0分;色暗有块者, 3分;色暗块多者, 6分。⑤其他:眼睑下青黑者, 6分;肢端暗红者, 6分;肢体麻木者, 3分。⑥舌质:正常, 0分;舌腹静脉充盈, 青紫者, 3分;紫暗或青紫或有瘀点者, 6分;瘀斑者, 10分。⑦脉象:涩、结代、沉弦细者各3分。⑧血液黏度:全血黏度升高者和血浆黏度升高者各3分。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者;无血瘀征象者 (血瘀证积分<20分) ;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病人。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84例心脑血管血瘀证病人, 分为3组:急性血瘀证组11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病人;慢性血瘀证组65例, 包括症状相对平稳的冠心病、脑梗死病人;轻型血瘀证组8例, 包括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病人。另外选取正常人30名。4组病人性别和年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实验方法 采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2 mL, 取100 μL样血加入12 mm×75 mm试管中, 分别加入10 μL CD14-FITC、CD41-PE单抗, 室温下避光孵育 (15~20) min。加500 μL optilysec, 室温避光10 min裂解红细胞。待充分溶血后, 离心机1 0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 再加0.5 mL PBS重新悬浮细胞, 上机检测。将获得的图形复制、保存及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 q 检验;对血瘀证组MPA数值和积分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血瘀证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见表1)

2.2 4组间MPA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 血瘀证组MP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 。急性血瘀证组、慢性血瘀证组与轻型血瘀证组相比较, MPA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急性血瘀证组、慢性血瘀症组、轻型血瘀证组明显依次递减。详见表2。

1) 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No.K0606)

2.3 血瘀证组中MPA数值和积分的相关分析

血瘀证组中MPA数值 (Y) 与血瘀证积分 (X) 呈线性关系趋势 (r=0.93, P<0.05) , 回归方程为Y=2.04X-6.44。

3 讨 论

3.1 血瘀证轻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密切相关

血瘀证就其中医理论表述而言是比较清楚的, 但其在病象表现上游移性却极大。因此, 根据病种、血瘀证诊断标准和王阶等[5]所作的量化诊断研究, 结合临床实际,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自制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中医的血瘀证与现代医学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多与血栓形成有关, 并隶属于血栓性疾病中。因此, 本研究以上述病种为主要对象, 选择血瘀证病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的病人, 其血瘀证积分明显高于相对症状不明显的冠心病、脑梗死病人, 而后者亦高于高血压、TIA的病人 (P<0.01) 。这提示血瘀证轻重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密切相关。

正常旺盛的新陈代谢是人健康的保证。一旦脾胃升降失司, 胃肠气滞, 脾失健运, 吸收相对旺盛, 脂肪大量堆积, 人体肥胖, 微循环发生障碍, 致心脏负荷增加, 血管压力增高, 从而产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 胆固醇增高, 长期附着脏器及血管壁, 严重阻碍血液正常运转, 使新生血液发生质的变化, 黏度增加, 稠度增浓, 严重影响血液正常流动。脂膏混血, 沉聚于心脉, 心脉血管受损变硬, 发生隐性冠心病;脂膏混血, 血液稠滞, 痰浊内生, 阻于脉络影响血行, 瘀生栓变, 栓阻心脉血管, 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中风等诸多疾患。

演变规律一般为:胃肠气滞→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气短、胸闷、脉沉伏→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肢体麻木→中风或心肌梗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 血瘀证的发生发展规律:血液的低凝、低黏状态→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局部小血栓形成→大面积栓塞。而心脑血管疾病的急缓本质也正是如此。仅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一般表现为血液流变学改变, 即血液的低凝低黏或高凝高黏状态。血栓性疾病则有血栓形成。在慢性期由于血栓形成程度较小, 或者是由于某些抗凝药物的使用, 使血瘀证的症候相对较少。因此, 建立血瘀证的定量标准来判断病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3.2 MPA在心脑血管血瘀证中的意义

《金匮》中有“内结为血瘀”之说, 清·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蓄血篇》中亦有“百病由污血者多”的论述。“内结为血瘀”作为引起“血脉不通”的一种因素, 往往有血本身的组成成分的改变, 而所谓的“污血”则为其产生的前提和结果。由此可见, 血瘀证除了与“血行”有关外, 与血本身成分的改变更是密切相关。而MPA则是目前所知最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指标。

前面已有论述,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PA可以提供有关病人血栓栓塞风险性、病人体内血小板活化和反应性以及病人对溶栓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等多方面的资料。Jaydeep等[6]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与变异性心绞痛病人MPA明显增加。另有研究报道, 在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中MPA可达60%~80%, 而正常人仅为4%~14%[7]。本研究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轻重不同的血瘀证状态下的MPA作了比较, 结果与已有报道相比未有明显差异。另外通过分析发现, 血瘀证越重, 心脑血管疾病越急, MPA值越高, 反之亦然。

当血小板被激活时,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 血小板黏附率、聚集性增高, 活化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增多, P-选择素与单核细胞表面 (PSGL-1) 结合, 血小板、单核细胞发生聚集, MPA形成。MPA的形成使血小板生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及其他代谢产物增多, 同时上调血小板表面CD41 (GPⅡb/Ⅲa) 的表达, 使血小板间的同源聚合增加, 与MPA共同形成血栓形成的病理物质基础——微栓子, 引起血液高黏状态的早期出现, 血液黏度增高。这个阶段由于血小板活化的程度尚轻, 故MPA形成的概率相对较低, 仅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Jaydeep等[6]认为, 虽然通过P-选择素介导血小板与单核细胞PSGL-1结合, 但并未观察到与单核细胞PSGL-1有相同水平的P-选择素表达。考虑在流式细胞仪所能检测到的较低P-选择素水平时已能明显地引起血小板与单核细胞聚集, 这从不同方面解释了P-选择素敏感性不如MPA的原因。

在其他诱发因素的影响下, 血小板活化进一步增强, 使得MPA的生成呈几何倍数的增加。MPA中活化的血小板促进了单核细胞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的结合, 增加了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性, 损伤血管内皮并使血小板黏附于暴露的纤维蛋白上, 继而聚集、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血小板聚集成团, 与纤维蛋白交织形成血栓。

因此, 伴随着血栓的逐步形成, MPA的表达亦逐渐升高。通过对MPA的测定, 可以判断当时血栓形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Michelson AD, Furman MI.Laboratory markers of platelet activation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J].Curr Opin Hematol, 1999, 6 (5) :342-348.

[2]陈可冀, 张之南, 梁子钧, 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68-387.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6;287;301.

[4]1986年广州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 7 (3) :129.

[5]王阶, 李建生, 姚魁武, 等.血瘀证量化诊断及病证结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 (1) :21-24.

[6]Jaydeep S, Caterina AL, Shirjel A, et al.Increased platelet binding tocirculating monocyt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irculation, 2002, 105 (7) :2166-2171.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3

近年来推广成分输血的过程中, 输注机采血小板是目前治疗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最主要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血小板中混入一定量白细胞可以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白细胞是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同血制品异体输注时可产生许多副作用, 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NHFTR) , 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 输血后移植抗宿主病 (GVHD) 以及可能传播输血相关病毒 (GMV, HIV) 等[1]。此次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机采血小板去除白细胞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分组

2007—2008年我院血液科所有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274例 (2 029例次) , 其中男性181 例, 女性93例, 年龄平均 (42±35) 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 发热8例。急性白血病50例, 血小板减少15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 再障11例, 多发性骨髓瘤5例, 其它37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三系减少,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神经母细胞瘤, 全血细胞减少) 。所有病例中按输注的机采血小板是否去除白细胞分为去白细胞组120例和未去白细胞组154例。

1.2 机采血小板来源

机采血小板来解放军采供血中心。每个治疗容量为1单位约250 mL—300 mL , 含血小板浓度≥2.5 ×1011 / 袋。

1.3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制备

使用一次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过滤器, 在无菌操作台上严格按照去白细胞滤器的操作步骤在室温下进行。白细胞去除率99 % 以上, 白细胞残留量< 5×108/ U , 红细胞残留量< 8×109/ U;血小板的损失率<20%。

1.4 输注方法

输注前复查患者血型, 同型输注, 一般在24 h 内输注, 输注速度成人在 (30—45) min 内输完。

1.5 血小板计数

使用BC—3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数量 (病人输注前后24 h内) 。

1.6 输血反应及疗效判定

输血反应的判定[3]: 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下列症状之一的, 即判定有输血反应, 体温升高1℃, 并高于38 ℃ (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体温升高) , 明显畏寒, 血压下降、胸闷、呼吸困难。

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 (corrected connt increment , CCI) =血小板计数增加值 (109 / L) ×体表面积 (m2 ) ÷输入血小板总数 (1011 ) , 血小板输注疗效判定标准:24 h CCI>4.5×109/L为有效, 24 h CCI< 4. 5 为输注无效。

1.7 统计学处理

秩和检验, χ2 检验。

2 结果

2.1 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

274例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2 029例次, 根据输注24 h前后均检查血小板计数的1 472例次资料, 经秩和检验, 去白组t =216, U=9.914, P<0.01。未去白组t=362, U=15.08, P<0. 01。分析结果表明输注机采血小板对两组血液病患者来说总体效果都为有效。

2.2 输注统计

两组的总有效例次有效率及发生NHFTR的具体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 去白组血小板输注总有效例次有效率优于未去白组, NHFTR发生率则显著低于未去白组 (P<0.05) 。

3 讨论

机采血小板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具有安全性高, 纯度高, 供体单一等优点。在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次回顾性研究, 对临床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收集274例共2 029例次的输注资料。 根据输注24 h前后均检查血小板计数的1 472例次资料, 经秩和检验, 输注机采血小板对两组血液病患者来说总体效果都为有效。由表1可以看出, 去白组的输注效果优于未去白组, 但是由于输注24 h前后均检查血小板计数的例次较少, 因此两组输注的总有效率较低, 且两组的差异较小, 若去除在输注24 h前后均没有检查结果和前后仅有一次检查结果的无统计学意义的例数后, 结果更能反映血小板临床输注的实际情况。

注:两组输注有效例次的比较χ2=114.68, P< 0.01; 两组发生NHFTR的比较χ2 =11.52, P< 0.05

血小板输注常伴有NHFTR发生, 这是由于血小板中混入了一定量的白细胞所导致。由表1得出, 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和未去白细胞血小板发生NHFTR 的比例分别为0.9% 和8%。与报道相近[4], 近年来研究表明白细胞是引起发热等系列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据文献和美国血库协会 (AABB) 资料显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与输血反应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因此, 去除白细胞成为临床输血的发展趋势。使用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为临床提高输血质量, 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另外亦适用于反复输血而产生HLA抗体的患者, 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对防止HLA 同种免疫有良好的效果。本次分析表明, 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可降低输注血小板的风险, 提高疗效。通过大规模的成分血使用回顾性分析更能反映临床的真实情况, 对于临床输血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静, 沈立松.冷凝集素综合征引起交叉配血困难I例报告.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1;3 (2) :57

[2]汪德清, 张晓娟, 关晓珍, 等.972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回顾性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08;21 (4) :248—250

[3]陈平, 焦安秀, 王复字.去除白细胞输血降低输血反应204例效果观察.社区医学杂志, 2008;6 (4) :32—32李双, 陈凤英, 桂嵘, 等.临床血小板输注81例疗效分析.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2007;4 (2) :70—70

[4]成晓玲.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效果的评估.中国输血杂志, 2002;15 (3) :158—162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4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恶性肿瘤,血小板减少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仍是影响化疗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我科对2011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47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进行白介素11治疗和常规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7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80×109/L) 的恶性肿瘤患者, 均经病理学和组织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 男34例, 女13例, 年龄26~90岁, 平均63.57岁。其中, 白血病5例, 扁桃体癌1例, 肺癌6例, 肝癌4例, 间皮瘤1例, 淋巴瘤2例, 卵巢癌2例, 乳腺癌2例, 食管癌8例, 胃癌16例。

1.2 方法

4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 33 例, 使用白介素11 (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12016) 1.5mg/次, 皮下注射, 1次/d;B组14例, 使用升血小板胶囊 (陕西郝其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101125) 1.8g/次, 口服, 3次/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小板水平与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疗效

A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同期B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1例, 注射部位局部疼痛3例, 乏力5例, 患者均可耐受, 未做特殊处理, 停药3~5d后自行好转。

3 讨论

体内的白介素11是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的, 是一种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生长因子, 它可以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细胞增殖, 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生成, 从而增加体内血小板的产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是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埃希菌中通过重组方法产生的, 其所形成的血小板在形态、功能和寿命方面与正常血小板相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已被美国FDA批准上市, 逐渐应用于临床。白介素11是目前国内生产的较为安全、有效的基因重组血小板生长因子[1]。

本研究显示, 经白介素11治疗后, A组患者各时点的血小板技术均高于B组, 血小板悬液输注例数与次数亦相应减少, 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升血小板胶囊。表明采用白介素11注射可有效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 减少其下降幅度, 缩短血小板回升时间, 进而有效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 李斌等[2]的研究也有类似报道。国内外有研究显示[3], 白介素11每日1次皮下注射给药, 在初次给药后5~9d血小板开始升高, 停药后7d, 血小板继续上升, 并在停药的14d左右回到基础水平。已有的临床试验表明, 白介素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 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在不良反应的观察中, 本研究显示, 白介素11治疗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注射部位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和心悸等, 常在治疗过程中能自行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 与报道类似[4]。

综上所述, 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近期疗效确切, 且不良反应轻微, 耐受性好, 可作为化疗中的辅助用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aushansky K.Use of thmmbopoietic growth factors in acute leukemia[J].Leukemia, 2000, 14:505-508.

[2]李斌, 罗建远.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临床实践, 2007, 25:149-150.

[3]储大同, 徐兵河, 宋三泰, 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3, 97:3099-3106.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经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确诊需要化疗的中晚期肿瘤;采用自身对照,入院后化疗引起PLT减少不采用药物改善的治疗周期为对照组,同一患者在距上一次化疗间隔4周以上或者上周期的化疗毒性完全消失,化疗引起PLT减少后给予rh IL-11皮下注射为试验组;对照组的化疗方案、护肝、止吐等用药均与试验组相同;年龄18~75岁;身体状况尚可,体力KPS评分≥70分;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无严重的心脑疾病,无造血系统疾病;无大肠杆菌类制剂过敏史;对照组化疗后PLT<100×109/L,不给予任何改善PLT降低的药物(允许PLT<25×109/L,白细胞下降时给予成分血输注或者相应的药物治疗)且能依从研究方案继续随访;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既往有血液系统的肿瘤、有出血史或出血倾向、有栓塞病史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急性期者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激素等影响PLT药物的患者;研究期间接受放射治疗者;依从性差、预测生存期不足半年者;孕妇和小于18岁患者。

1.3 研究方法

本临床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对照组不予以改善PLT的药物,试验组患者化疗后3 d发生PLT减少症给予rh IL-11(齐鲁天和惠世制药,商品名:巨和粒,S20030017)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推荐用量为50μg/kg,连续用药4~10 d或PLT恢复后及时停药,动态观察28 d。

1.4 观察项目

观察期间隔两日复查一次血常规。化疗开始前3 d,化疗结束后3 d及每个周期结束后均应进行以下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热寒战、皮疹、水肿、头痛、心悸、血压降低、乏力,感觉异常。

1.5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不同的恶性肿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②比较不同肿瘤试验组PLT<100×109/L(Ⅰ度骨髓抑制),PLT<75×109/L(Ⅱ度骨髓抑制),PLT<50×109/L(Ⅲ度骨髓抑制),PLT<25×109/L(Ⅳ度骨髓抑制)的PLT恢复时间;③比较试验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学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试验组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肿瘤的骨髓抑制病例分布评价采用KruskalWaillis H检验,不良反应以发生率表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6.17±5.26)岁,TNM分期均为为Ⅱ~Ⅳ期。其中10名男性患者和11名女性患者未坚持自动退出。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由于PLT<25×109/L行输血治疗。完成试验治疗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

2.2 疗效评价

2.2.1 来源不同的恶性肿瘤的疗效

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共99名,病理分类主要有肺癌、宫颈癌、胃癌等。为研究rh IL-11治疗不同肿瘤化疗后引起PLT减少的疗效,分别比较了试验组和对照组PLT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见图1。其中肺癌对照组所用时间为(7.28±1.43)d,试验组为(4.88±0.96)d,t检验(P<0.01,n=26)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对照组所用时间为(7.94±1.93)d,试验组为(6.13±1.49)d,检验(P<0.01,n=17);胃癌对照组所用时间(8.81±1.92)d,试验组(6.19±1.34)d(P<0.01,n=21);其他肿瘤对照组为(9.16±1.55)d,试验组为(6.22±1.05)d,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n=3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不同肿瘤骨髓抑制的例数分布评价采用KruskalWaillis H检验分析(Hc=0.95,v=3,P>0.05),故认为组间构成具有同质性、可比性。肺癌、宫颈癌、胃癌及其他肿瘤化疗后第3天开始皮下注射巨和粒,PLT I度和Ⅲ度骨髓抑制恢复正常所用的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Ⅱ度和Ⅳ度骨髓抑制恢复正常所用的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纳入的病例分析rh IL-11治疗肺癌化疗引起的轻重度骨髓抑制疗效优于其他肿瘤。见表2。

2.2.2 试验组和对照组PLT计数的比较

纳入研究的患者化疗后3 d复查血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见图2。试验组在化疗第3天开始运用rh IL-11治疗,用药1周以后PLT明显升高,用药第11天(图2,Day14)后PLT恢复的速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3 安全性分析

2.3.1 临床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发生率大于10%的如下:16例发热,体温高于38.5℃仅有3例;感冒样症状有14例;乏力有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在5%~10%之间的病例有9例心悸,8例恶心呕吐,6例皮疹,5例头痛失眠。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5%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水肿,2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

2.3.2 辅助检查

其中有8例(8%)患者心电图有异常。对照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均值(5.41±0.54)×109/L,血红蛋白最低均值(107.21±10.77)g/L,试验组白细胞最低均值(4.14±0.42)×109/L,血红蛋白最低均值(100.22±10.72)g/L。肝肾及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晚期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化疗[8,9],也是引起骨髓抑制的主要原因[10]。其中PLT减少在骨髓抑制中最难恢复,其预防措施是减低化疗剂量或推迟化疗时间,这常导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缩短[11,12]。以往输注PLT治疗纠正PLT减少,有传播传染性疾病、发生输血反应的危险,且PLT寿命短暂,反复输注又会产生PLT抗体降低疗效。Usuki等[13]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中,7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联合rh IL-11治疗与安慰剂对比虽然没有减少PLT的输注,但感染事件和口腔炎显著减少。目前,rh IL-11、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等药物成为临床上治疗化疗相关PLT减少的主要药物[14],其中rh IL-11是通过刺激骨髓干细胞及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提高外周PLT数量的一种多效细胞因子[15,16]。国外报道rh IL-11预防或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PLT减少效果佳,并可以减少血制品的输注,降低了输血的不良反应[17,18,19,20]。

本研究主要比较不同恶性肿瘤PLT恢复所需时间,试验组不同肿瘤骨髓抑制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PLT的计数和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使用rh IL-11能有效提高PLT修复的效率,缩短PLT减少症的患病时间;纳入的病例中,该药治疗肺癌引起的PLT减少症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肿瘤,但纳入的样本量少,未深入讨论用药时间的长短和剂量的大小的关系;试验组患者PLT含量明显增加,较对照组计数值增长了1.6倍左右。PLT平均值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PLT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曲线在用药1周以后明显分离,说明rh IL-11在用药1周后开始明显起效,显著疗效维持时间为1周左右,与国内外有关IL-11疗效的报道一致。

此次研究发现rh IL-11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感冒样症状、乏力、心悸、恶心呕吐、皮疹等,程度Ⅰ~Ⅱ度,停药后很快消失。少部分患者出现头痛失眠、轻度水肿、感觉异常、心电异常,尚可忍受。对WBC、Hb有轻中度影响,可能与化疗有关,未发现严重的肝肾及凝血功能异常。

综上所述,rh IL-11具有明显促进PLT生成的作用,可显著缩短PLT减少症的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 IL-11)治疗不同恶性肿瘤化疗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单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选取120例自2014年10月2016年1月入院,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不采用药物改善的治疗周期为对照组,同一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后给予rh IL-11 50μg/(kg·d)皮下注射为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试验组中不同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Kruskal-Waillis H检验分析(Hc=0.95,v=3,P>0.05)提示不同肿瘤的组间构成无差异。试验组中肺癌血小板恢复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及其他恶性肿瘤(P<0.05),试验组用药11 d后血小板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乏力、心悸、恶心呕吐、皮疹、头痛等。结论 rh 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临床不良反应可耐受,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6

关键词:重组人白介素-1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是一组获得性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许多患者短期内死于严重感染及出血[1]。治疗中血小板减少的恢复往往比较困难,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 IL-11) 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批准,用于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肿瘤患者促进血小板的生成[2]。目前临床应用rh IL-11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血小板减少的报道较少。采用rh IL-11治疗成人AA血小板减少,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对国产注射用rh IL-11(商品名巨和粒,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治疗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 年6 月-2014 年12 月本院年收治的SAA患者30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龄4~55 岁,中位数年龄30 岁。全部患者完善血常规、多部位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等检查,符合SAA的诊断标准[3]。将有无应用rh IL-11 患者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 例,男性11 例,女性5 例;年龄7~55 岁,平均(29.6±13.8)岁;病程3~30 d,平均(12.6±8.7)d;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1×109/L~11×109/L,平均(5.8±3.2)×109/L。对照组14 例,男性9 例,女性5 例;年龄4~40 岁,平均(22.3±11.2)岁;病程2~30 d,平均(15.5±9.4)d;治疗前PLT 1×109/L~19×109/L,平均(7.5±5.6)×109/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PLT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porcine anti-lymphocyte globulin,p-ALG)(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第l~5 天,20~30 mg/(kg·d);环胞霉素A(cyclosporin A,Cs A)3~5 mg/(kg·d),并根据有无肝肾功能损伤调整用量,维持治疗≥1.5 年,维持治疗期间每3~6 个月随访1 次,并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药物用量;第1~5 天,甲泼尼龙1.0~1.5 mg/(kg·d);第6 天序贯用泼尼松1.0 mg/(kg·d);第30 天停用,并根据有无血清病调整治疗。所有患者合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和雄激素。所有患者p-ALG治疗前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 分,心、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将有无应用rh IL-11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所有患者在p-ALG后给予rh IL-11 治疗。用法为rh IL-11 3 mg,皮下注射,1 次/d。rh IL-11用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停药。当PLT<10×109/L时,输注单采血小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的变化;血小板水平恢复时间;治疗后单采血小板输注量。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2.1.1两组PLT≥20×109/L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PLT恢复至≥20×109/L的时间为(43.43±11.78)d,对照组PLT恢复至≥20×109/L的时间为(53.42±10.80)d,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12),治疗组PLT恢复至≥20×109/L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2。

2.1.2两组PLT≥100×109/L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PLT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为(72.43±16.97)d,对照组PLT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为(86.85±10.73)d,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4,P=0.011),治疗组PLT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2。

2.1.3两组输注血小板量比较

治疗过程中如PLT<10×109/L,则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组所输注单采血小板数为(5.81±2.17)u,对照组所输注单采血小板数为(8.00±2.29)u,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8,P=0.012),治疗组所需输注单采血小板数少于对照组所。见表2。

2.2 不良反应

应用rh IL-11 过程中,患者出现水肿4 例(25.00%),乏力2 例(12.50%),发热1 例(6.25%),注射部位疼痛3 例(18.75%),关节肌肉疼痛1 例(6.25%),结膜充血2 例(12.50%),心悸1 例(6.25%),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未见肝肾功能损伤。

3 讨论

由于各种重组造血生长因子,如红系和粒系刺激因子,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各种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减少得到控制和纠正,但PLT仍很低[4]。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取得明显进步,但血小板的提升尤为困难,为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目前仍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为主。但反复输注血小板不仅可以增加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风险,还可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严重影响血小板的输注疗效甚至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是人淋巴细胞抗原产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另外输血费用较昂贵,国内血源也很紧张。

IL-11 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使外周血小板增多[5]。近年来开发的rh IL-11 是一种具有178 个氨基酸的活性蛋白。已经有实验证明,rh IL-11 能有效治疗各种原因诱发的骨髓巨核系造血功能不良或衰竭所致的血小板减少[6]。目前rh IL-11 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接受化疗的实体肿瘤和淋巴瘤患者,促进血小板生成[2]。

rh IL-11 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以及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中,可以减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速度,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效果良好[7,8]。目前,临床应用rh IL-11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报道仍较少,国内已有学者研究rh IL-11 治疗AA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效果明显[9,10]。

本研究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予以rh IL-11治疗,进一步证实rh IL-11 在AA中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PLT由最低恢复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43.43±11.78) 和(53.42±10.8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h IL-11可以加快血小板恢复速度,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PLT恢复至PLT≥20×109/L时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数量分别为(5.81±2.17)和(8.00±2.29)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血小板恢复过程中,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输注,提高治疗效果。

有研究显示,rh IL-11 用药期间,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肌肉关节痛、水肿、头痛、注射部位疼痛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7,11]。本研究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水肿、注射部位疼痛、结膜充血、乏力、发热等,不良反应较轻,可以耐受。本研究中,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血栓及Ⅳ度不良反应,心脏的毒性反应主要与rh IL-11 引起的水钠潴留有关,提示在使用rh IL-11 时应注意监测心脏功能[7]。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AA患者应用rh IL-11可促进血小板增生,加快血小板恢复,减少对血小板的输注需求,节约成本。同时rh IL-11 的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arsh JC,Bacig alupo A,Schrezenmeier H,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yclosporine for aplastic anemia from the EBMT severe aplastic anemia working party[J].Blood,2012,119(23):5391-5396.

[2]Kurzrock R.Thrombopeietie factors in chronic bone marrow failure states:the plateht problem revisited[J].Clin Cancer Res,2005,11(4):1361-1367.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23.

[4]Crawford J.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in cancer-related anemia.Review of clinical evidence[J].Oncology,2002,16(9):41-53.

[5]Du X,Williams DA.Interleukin-11:review of molecular,cell biology,and clinical use[J].Blood,1997,89(11):3897-3908.

[6]Tsimberidou AM,Giles FJ,Khouri I,et al.Low-dose interleukin-11 in patients with bone marrow failure:update of the M.D.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J].Ann Oncol,2005,16(1):139-145.

[7]刘鹏辉,曲怡梅,廖国清,等.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756-2757.

[8]蒋锐,谢明,王龙,等.重组人白介素-11(I)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0):96-98.

[9]商安芳,郭静明,商建东,等.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的初步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1):151-153.

[10]王爱华,沈志祥,冯莹,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710-711.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血液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增生异常、脾功能亢进、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以及红斑狼疮等引发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症[3]。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61~8岁,平均年龄为(67.0±2.6)岁,血小板计数水平为(15.3±7.9)×109/L;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62~86岁,平均年龄为(66.±2.5)岁,血小板计数水平为(15.4±8.0)×109/L,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性别以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其积极治疗,给予对照组低剂量地塞米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3553)静脉滴注治疗,20 mg/d,连用4 d;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加白细胞介素-11(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3110)皮下注射治疗,1.5 mg/d,连用7 d,待血小板计数水平达到100×109/L时可停药,治疗时间<14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2011年中国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分为完全反应、有效以及无效3个等级,患者经治疗后相隔7 d测定的血小板计数水平达到100×109/L且未见出血现象为完全反应;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水平>30×109/L且未见出血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为无效[4]。(2)药物起效时间(患者于治疗开始至血小板计数水平首次>30×109/L的时间)、血小板峰值;(3)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见表1。血小板峰值以(128.6±49.9)×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7±50.0)×109/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血小板峰值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药物起效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当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故而临床上将其定义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治疗手段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美罗华等[5]。地塞米松作用于患者时,会对调节性T细胞起到激活作用,进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其对大剂量地塞米松的耐受性不良,故而多给予其低剂量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但临床效果多不理想[6]。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放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中的采用率极高,且对继发于丙型肝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具有较好的疗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加白细胞介素-11治疗后,血小板峰值以(128.6±49.9)×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7±50.0)×109/L,且治疗总有效率以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表明该病的发病机制除与免疫失衡引起的血小板破坏有关外,还与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功能受损有关,但其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就药物起效时间而言,白细胞介素-11并不能完全取代血小板或丙种球蛋白输注,但本研究中所用的剂量仅为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50%,故而是否可采用增加其剂量的方式来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尚无定论[8]。

综上所述,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白细胞介素-11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计数水平,且并不会出现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参考文献

[1]古丽娜?阿里甫.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减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12(9):813-814.

[2]邬扬炯,程韵枫,高松,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6):588-590.

[3]唐韫,刘霆.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半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7):424-426.

[4]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3):214-216.

[5]Wu S,Zhang Y,Xu L,et al.Multicenter,randomized st 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to prevent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Suppor t Care Cancer,2012,10(8):1506-1507.

[6]Rodeghiero F,Stasi R,Ger nsheimer T,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def 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J].Blood,2009,10(3):1027-1028.

[7]周立宇,张征,常春康,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增殖程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J].上海医学,2010,12(1):1564-1565.

上一篇:食管狭窄扩张术下一篇:高校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