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2024-08-25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共6篇)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篇1

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肝实质损害, 许多凝血因子、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 肝功能逐渐衰竭, 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1,2]。本文对比92 例肝硬化患者及90 例健康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6~12 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2 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51 例, 女41 例, 年龄29~71 岁, 平均年龄 (50.2±11.3) 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肝硬化标准[3]。其中, 肝炎后肝硬化者60 例, 酒精性肝硬化者18 例, 自身免疫性或胆汁性肝硬化者9 例, 不明原因肝硬化者5 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0 例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男50 例, 女40 例, 年龄28~70 岁, 平均年龄 (50.3±10.6)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标本采集所有检测对象分别采集2 管肘静脉血, 分别加到含有3.2% 枸橼酸钠溶液的凝血四项专用管和含有EDTA-K2 血常规专用管中。

1. 2. 2 检测仪器及试剂检测PLT、MPV、PDW和PCT采用Sysmex 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PT、APTT、FIB和TT采用stago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操作进行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PT、APTT、TT、FIB和PLT、MPV、PDW及PCT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LT、MPV、PDW均明显降低, PCT则明显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凝血四项测定结果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 FIB明显减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内凝血因子合成的一个重要场所[4]。在肝硬化疾病发病的时候, 由于肝细胞已经有大量发生损伤和坏死, 凝血酶原、FIB等凝血因子的功能明显下降, 因子Ⅱ、Ⅴ、Ⅶ 的合成量明显减少, 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PT、APTT、TT及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现为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 FIB明显减低。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PT是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Ⅰ、Ⅱ、V、Ⅶ、Ⅹ的水平决定。此外, APTT、TT延长的程度与肝脏受损程度和肝脏合成各因子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正相关。FIB即凝血因子Ⅰ, 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质, 当有炎症或脏器损伤时合成增加。较长时期肝脏严重损害时, 血浆FIB含量显著下降[6,7]。林壮琼等[8]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 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 采用ABX-12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 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显示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 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 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 (P<0.05) , 说明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 预防继发性出血, 指导临床诊断。

本组资料结果还显示, 相较健康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中PLT、MPV、PDW均明显降低, 肝硬化患者存在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 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 导致血小板衰竭。同时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 脾梗阻性充血而肿大, 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吞噬和破坏血小板而使血小板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可以早期发现其凝血机制的障碍, 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和血小板计数 (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血小板压积 (PCT) 水平进行检测, 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LT、MPV、PDW均明显降低, PCT则明显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在凝血四项中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 FIB明显减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 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

参考文献

[1]杨立宏, 马羽萍, 黄蕾.6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的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2007, 6 (14) :2453-2454.

[2]汪赛兵, 唐四海.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3) :568-569.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324-329.

[4]王修石, 袁亚军.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27 (19) :789-790.

[5]胡阳黔, 徐章, 王子强.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12 (14) :371-372.

[6]弓长丽, 杨广民.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7) :21-22.

[7]庞秀慧, 买力克, 莫红梅.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7) :2072-2073.

[8]林壮琼, 张展青.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检测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8) :986-987.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分析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肝硬化组为临床确诊的40例患者, 男3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38岁;对照组为60例健康体检人员, 男25例, 女35例, 年龄23~76岁。

1.2 仪器与试剂

CA50血凝仪, 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有限公司提供;B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 由迈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空腹采静脉血1.8 ml于0.2 ml枸橼酸钠抗凝管内立即混匀, 离心3000 r/15 min集血浆, 按操作卡在CA50上检测PT、APTT、TT、Fbg;同时采1 ml静脉血于EDTAK2抗凝管中混匀, 在BC3000上测定PLT。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2结果

见表1。

注:肝硬化组与健康体检组相比较:PT、APT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Fbg、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TT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 并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或服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观察组中, 男性78例, 女性57例, 平均年龄 (52.3±9.4) 岁,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4例, B级50例, C级41例。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44例, 平均年龄 (49.1±8.5) 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从肘静脉采集空腹静脉血2 m L/管, 共采集2管, 1管使用EDTA-K2抗凝, 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 另1管使用枸橼酸钠抗凝, 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所用仪器包括血液分析仪及血凝仪, 均采用仪器配套试剂,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检测指标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以及纤维蛋白原 (FBG) 。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 (PLT) 、血小板比容 (PCT)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凝血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TT、PT、APTT均明显更长, FBG明显更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按照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肝功能级别越重 (C级) , 凝血功能指标越差。见表1。

2.2 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 观察组患者PLT、PCT均明显更低, MPV及PDW明显更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按照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肝功能级别越重 (C级) , 血小板参数异常越明显。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发生肝硬化时, 正常的肝脏生理结构受到破坏, 肝细胞的合成功能下降, 胆汁分泌可能减少, 胆管可能阻塞而导致营养不良, 依赖于肝脏功能的凝血因子会出现异常, 因此导致肝硬化晚期有出血的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1]。临床上有效检测指标的选择可辅助肝硬化的诊断,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TT、PT、APTT及FBG, 分别从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等多角度反映凝血功能, 有助于判定肝硬化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TT、PT、APTT均显著延长, FBG明显降低 (P<0.05) 。按照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 肝功能级别越重 (C级) , 凝血功能指标越差, 说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与健康人群有较大差别, 且此种改变随肝功能级别的增加而更加明显。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异常的常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2]: (1) 肝细胞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能力下降; (2) 肝病患者多伴有脾功能亢进, 使得凝血因子过分消耗; (3) 血液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导致凝血功能下降, 凝血时间延长; (4) 肝病患者产生内毒素, 破坏肝细胞, 使其产生组织凝血酶等物质并释放入血,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参数检测包括PLT、PCT、MPV以及PDW, 可以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衰亡情况、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能力、血小板体积以及成熟性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LT、PCT均显著降低, MPV及PDW显著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按照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 肝功能级别越重 (C级) , 血小板参数异常越明显。说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显著异常, 且随肝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差异越明显[3]。此种异常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肝硬化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内毒素, 对血小板产生破坏作用, 导致血小板减少; (2) 肝脏实质受损导致血小板生成素显著减少, 从而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 (3) 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寿命缩短, 不成熟血小板显著增多。

综上,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异常,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 有助于病情的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葛金莲, 买买提伊明·吐尔逊, 罗德梅, 等.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8 (1) :70-72.

[2]卢尧, 滕方, 孙桂香, 等.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 (2) :216-218.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篇4

血常规是一项方便快捷的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项目, 本文对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感染科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年龄15~70岁, 平均 (46.5±14.6) 岁。其中出血者50例, 未出血者50例。所选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随机选择同期健康对照者100例。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 (42.3±12.6) 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集静脉血, 经E D TA抗凝后使用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分析。所有标本均在2 h内检测完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1,2,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之间比较采用F检验及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硬化出血组、未出血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比较:

出血组PLT、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未出血组PL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而MPV、PDW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PLT、MPV、PDW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a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 (P<0.05) ;b为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0.05) ;c为未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硬化出血组、未出血组与对照组红细胞参数检测结果比较:

出血组、未出血组RBC、Hb、RDW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将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与10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发现,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的PLT、RBC、Hb显著降低 (P<0.001) , RDW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其可能因素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食欲减退, 胃肠道吸收功能低下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4], 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 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红蛋白含量减低、RDW增大。由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可致RBC减少, Hb下降, RDW增大。免疫因素使得骨髓造血受到抑制, 也可使红细胞形态异常。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其PLT、RBC、Hb、RDW有明显差异 (P<0.05) 。

注:a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 (P<0.05) ;b为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0.05) ;c为未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能很好的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情况, 间接判断有无出血倾向, 对及时指导临床用药, 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燕, 于景云, 王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各种肝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4) :8-9.

[2]陈暖, 彭学宏, 李微.肝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5) :3563-3564.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一五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36.9±16.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1±15.7)岁;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4±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按中华医学研究协会,肝病分会、寄生虫病与传染病分会联合制定的标准[3],治疗组的患者要求他们空腹在清晨之时采用腹抽肘静脉血的方法,采抽大约6 m L的静脉血,然后取出5 m L,保证在6 h之内,用2000 r/min的离心机,离心大约15 min,离取出血液中上层的血清,分为两组并且每组放入EP试管中2 m L(为了避免出现反复冻融),将EP试管放入-80℃的冷冻箱中进行保存,以备检测。采取血清中被检测出来如果超过6个月连续被检查HBV-DNA呈阳性,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也会发生反复型性升高,进行B超检查也会伴有改变现象的发生,那么可以排除药物性、酒精性或其他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由中学医学研究会感染病及肝病分会于2010年修订)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5](由中学医学研究会感染病及肝病分会有关专家于2005年制订)对所有的实验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均为HBs Ag阳性,HBV-DNA>1000 U/m L,肝脏的功能为A级。

1.3 排除标准

应该排除其他因素如酒精引起的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毒、药物以及其他肝炎病毒等外因引起的肝硬化;排除由疾病引起的肝炎,肝硬化。例如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还应该排除恶性肿瘤等因素所引发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实验中两组均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使患者能够保证充足的热量,并且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对患者可以给予常规的葡萄糖溶液及生理盐水进行能量和水盐的补充。对照组:分别给予注射茵栀黄(批号:Z14020815,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冬氨酸钾镁(批号:H20031002,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批号:H20064132,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等退黄、降酶和护肝及综合性治疗。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批号:H20080365,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10 mg和拉米夫定(批号:H20030581,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100 mg,每日服用1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

1.5 检测项目

进行治疗后,使用放射免疫测定(RIA)法和荧光定量法分别检测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的比较,此试剂盒是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中心所提供,实验操作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介绍进行。PDGF-BB的水平检测,则是由宁医大总院中心实验室所使用的酶联吸附法进行系统检测,所使用的试剂盒是来自上海西塘生物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实验操作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介绍进行。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清PDGF-BB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比较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PDGF-BB及HA、LN、Ⅳ-C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降明显,纤维蛋白原上升,治疗组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

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治疗组ALT、TBIL、ALB、PTA、AST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在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病调查中表明,在我国1~59岁的年龄段中,通常HBs Ag的携带率为7.18%,按照这种情况推算下去,我国现在应该有9300万左右的人属于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肝炎症的患者大约有2000万例,这些之中会演变为肝硬化的人在0.4%~14.2%[6],所以,对慢性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已经成为当代医学刻不容缓的研究方向。

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是一种由血小板释放的细胞因子,它于1974年被发现。PDGF可分为分子量为31 k D含有7%糖的PDGFI及28 k D含4%糖的PDGFⅡ。两者均由两条高度同源的A链及B链组成,这使PDGF具有三种形式的二聚体结构,即PDGF-AA、PDGF-BB及PDGF-AB。而在肝纤维化过程中,以及发生肝炎、肝硬化时PDGF-BB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是主要合成PDGF的细胞。在生理状态下,PDGF以α颗粒的形式储存于血小板中,肝脏受损时,血小板、受损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的炎症细胞及激活的肝星形细胞均可以分泌PDGF,以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7,8]。经实验研究显示[9],PDGF-BB的阳性颗粒会发生明显增多的原因是由于肝的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在加重,其中在汇管区域和在纤维间隔区域增加的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在浸润聚集区也有分布的炎症细胞。在慢性肝炎从炎症到纤维化发展的一致性的过程中,PDGF-BB的表达情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肝脏一旦受到了损伤,无论肝细胞是变性、还是坏死或是肝组织发生病变,肝细胞还是会持续释放,并且所释放的PDGF-BB在促进HSC的增殖上,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强的[10]。当HSC被经过长时间大量分泌的PDGF-BB所刺激后,会发生活化以及大量的增殖,进一步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因此,PDGF-BB会促进HSC迁移,进而会在炎症区和受损区进行大量的聚集。除了能进行分泌PDGF-BB因子外,被活化的HSC还可以大量表达相对应的受体细胞,又进一步加强了PDGF-BB的表达,胶原等ECM也会因此产生过量沉积[11],肝纤维化的趋势就此也会越来越严重。综合当代文献报道[12,13]证明了PDGF-BB与肝纤维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形成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过程中的重要的细胞因子。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ALB:白蛋白;PTA:凝血酶原活动度;AST:谷草转氨酶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对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拉米夫定可在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它是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是HBV聚合酶的抑制剂。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掺入到病毒DNA链中,阻断病毒DNA的合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不干扰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它对哺乳动物DNA聚合酶α和β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对哺乳动物细胞DNA含量几乎无影响。拉米夫定对线粒体的结构、DNA含量及功能无明显的毒性。对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检测结果表明,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其抑制作用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同时使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长期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坏死炎症性改变,并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阿德福韦酯是继拉米夫定之后,在核苷类中产生的新一代的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阿德福韦酯为嘌呤类衍生物,与其类似的腺嘌呤磷酸酯化物阿德福韦就是由它演变过来的,它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对因长期服用拉米夫定而产生的YMDD变异株敏感,可显著降低YMDD变异患者的血清HBV-DNA滴度和ALT水平,口服后,在体内转化为阿德福韦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阿德福韦能有效地抑制HBV-DNA的复制,阿德福韦酯因耐药发生率低、发生耐药的时间晚、长期用药安全性好等特点,使其更适合用于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在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中阿德福韦能继续有效地抑制变异株[14,15,16],因此阿德福韦酯的问世,使不同核苷类药物联合治疗以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成为可能。

肝硬化血小板指标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肝硬化患者74例,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29例, 平均年龄 (57.2±10.8) 岁。患者均经B超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 肝功能按Child-pugh[1]记分方法分为A级29例 (39.2%) , B级27例 (36.5%) , C级18例 (24.3%) 。设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6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 (55.2±8.9) 岁。两组年龄、性别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两组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 及时分离血清并测定。胰岛素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 仪器与试剂及标准品分别为Abbott Axsym Plu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原装试剂。TBA、TCH及空腹血糖测定分别采用Abbott 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浙江东瓯公司提供检测试剂, 标准品由英国朗道公司提供。IRS=FINS×FBS/22.5。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肝硬化组除TCH低于健康对照组外, 其余各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级别肝硬化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结果 (表2) 采用C h i l d-p u g h分级标准。

由表2可见, TBA与FINS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 不同级别间差别较大;FBS与IRS水平虽然有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的趋势, 但不同级别间差别不大;TCH有随病情加重逐渐下降的趋势, 但A B两组间差别不大。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T C H最活跃的器官, 其合成量占全身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肝功能障碍直接影响TCH的合成。本次分析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且不同临床期肝硬化患者中, C级明显低于A、B两级。笔者分析, 当肝功能严重损坏时TCH合成会减少, 所以TCH水平的变化可能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情况。T B A是由肝脏排泄的主要有机离子, 其生成及代谢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肝细胞出现实质性损害时, 由于某种原因细胞对胆汁酸的摄取功能降低, 反映外周血中胆汁酸升高[2,3]。本次分析还表明, 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肝功能损害临床分级中, C级明显高于A、B两级, B级明显高于A级。这说明总胆汁酸是一个反映肝细胞病理改变及损害程度非常敏感的指标。

肝硬化时体内增多的一些激素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对胰岛素有抑制作用, 使糖原合成减少, 分解加速, 糖异生增快, 血糖升高。汤武享[4]等报道肝硬化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存在胰岛素抵抗。本次分析结果示, 肝硬化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说明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糖代谢障碍, 肝硬化患者虽然有高胰岛素血症, 仍出现高血糖等糖代谢异常, 表明肝硬化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与符应征等[5]报道一致。

因此, 测定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可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维汉, 王曾礼, 叶任高, 等.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0-468.

[2]王利丽.胆碱酯酶在肝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2) :1581-1582.

[3]蒋文连, 杨宗桥, 李贵勇.清蛋白与胆碱酯酶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4) :307.

[4]汤武享, 历有名, 陈国光, 等.肝硬化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对血清瘦清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 2007, 24 (1) :32-34.

上一篇:工艺浅析下一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