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通用8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 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出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等临床表现[1]。近年来发现血小板在凝血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血小板数量与凝血状况基本呈平行走势。ITP的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功能降低, 不易形成血栓, 且有出血倾向, 但临床发现个别患者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就诊时, 因发现血小板减少而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男, 62岁, 主因“头晕半月余”于2012年2月19就诊于当地医院, 头颅CT提示多发性脑梗死, 血液检验血小板计数 (PLT) 60×109/L。2012年10月20日在我院门诊血液检验PLT 35×109/L, 行头颅MRI示右侧丘脑急性脑梗死, 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多发缺血、梗死灶。骨髓象提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伴成熟障碍, 抗核抗体阴性, 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脑梗死。既往患者吸烟40年, 40支/d。入院阳性体征:双下肢皮肤可见片状瘀斑。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点滴, 联合皮下注射白介素-11 2mg/d。5 d后复查PLT 148×109/L。出院后给予小剂量泼尼松30 mg/d, 口服, 维持治疗。
1.2 病例2
男, 80岁, 因“乏力1月余”于2012年10月10日入院。阳性体征:左腮部及左手背皮肤各有2 cm×3cm瘀斑,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既往患者吸烟50年, 20支/d。入院后血液检验PLT 14×109/L。总蛋白44.3 g/L, 白蛋白29.6 g/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 (CK) 24 U/L (参考范围:0~195 U/L) ,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22 U/L (参考范围:0~25 U/L) , 乳酸脱氢酶 (LDH) 262 U/L (参考范围:114~240 U/L) , α-羟基丁酸脱氢酶 (α-HBDH) 257 U/L (参考范围:0~250 U/L) 。骨髓象提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伴成熟障碍。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轴正常,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能, Q-T间期延长, 抗核抗体阴性。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能。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80 mg/d, 联合白介素-11 2 mg/d。2012年10月15患者出现胸痛, 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 胸片示右肺渗出性病变, 右肺感染, 不除外出血可能。痰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示肺炎克雷白菌亚种, 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 使用6 g/d, 抗感染治疗。复查PLT 28×109/L。血液检查:CK-MB<5 ng/ml (参考范围:<5 ng/ml) , 心肌肌钙蛋白<1 ng/ml (参考范围:<1 ng/ml) , 肌红蛋白>1000 ng/ml (参考范围:<50 ng/ml) 。心脏彩超示冠心病、左室前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主动脉瓣老年退行性钙化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伴中等量反流;左心功能减低。遂转入心内科, 给予硝酸异山梨酯10 mg扩血管, 建议使用免疫球蛋白, 患者未采用, 给予静脉点滴甲泼尼龙80 mg/d, 联合白介素-11 2 mg/d。2012年10月24日复查:PLT 139×109/L。复查胸片示肺部感染治疗后改变, 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出院后患者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
2 讨论
2.1 ITP不仅是一种出血性疾病, 同时也是一种血栓前疾病
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近年来, 对ITP的命名、定义、疗效评价、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已达成共识[2,3]。一般来说, ITP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LT呈反比, 即PLT越高, 出血越轻;PLT越低, 出血越严重。但部分血小板重度减少 (PLT<20×109/L) 的患者无出血表现或出血轻微。近期的研究表明, ITP患者除了出血症状外, 还可出现乏力和血栓形成等症状。
2.2 ITP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
侯明等[4]总结了ITP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可能的危险因素:ITP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如抗GPIX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或抗CD9抗体等能诱导血小板聚集并与血栓形成有关;切脾、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达那唑等治疗手段也可诱发不同部位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抗磷脂抗体阳性ITP患者体内有血栓发生。
2.3 老年、吸烟可能是ITP合并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
曹明英等[5]报道高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6]。文献报道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启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在心、脑等血管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有研究表明, 长期吸烟使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组织因子 (TF) 表达及活性增加, 且TF的高表达促进了有症状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TF作为最重要的凝血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和进展期都有表达, 而且TF不仅存在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 而且还存在于斑块表面的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使其核心中有活性的TF暴露于循环血液, 从而启动凝血过程, 导致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 循环血液中大量可溶性TF具有形成血栓的潜力, 而血浆TF水平可作为评估内皮细胞损伤及破坏的标志[9]。长期吸烟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能在脑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10]。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1]。本文2例患者均有高龄、大量吸烟史的特点, 二者发病时PLT均低于正常数值, 既出现了出血表现, 又出现了血栓事件, 临床较为少见, 目前推测高龄、吸烟可能是ITP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 但具体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 ITP合并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非常低, 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侯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 (9) :697-698.
[2]Rodeghiero F, Stasi R, Gernsheimer T, 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J].Blood, 2009, 113 (11) :2386-2393.
[3]Provan D, Stasi R, Newland AC, 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 2010, 115 (2) :168-186.
[4]侯明, 杨蕾.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26 (1) :9-11.
[5]曹明英, 姚朱华, 周馨, 等.非心脏科住院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分析及预后[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19) :1463-1468.
[6]凌小林.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10) :55-57.
[7]Burns DM.Epidemiology of smoking—induc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Prog Cadiovasc Dis, 2003, 46 (1) :11-29.
[8]Matezky S, Tani S, Kangavari S, et a1.Smoking increases tissue factor expression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Imptications for plaque thrombogenicity[J].Circulation, 2000, 102 (6) :602-604.
[9]sterud B, Bjrklid E.Source of tissue factor[J].Semin Thromb Hemost, 2006, 32 (1) :11-23.
[10]拱忠影, 柳忠兰, 耿建红, 等.吸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8) :548-550.
[11]Oliveira A, Barros H, Maciel MJ, et al.Tobacco smoking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Prev Med, 2007, 44 (4) :311-31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2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终止妊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49-0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血小板数量减少、寿命缩短及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为其特点。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内脏出血为特征,常反复发作。药物流产又称药流,是指用米非司酮片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口服终止早期妊娠。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片(Ru486)和前列腺素联合应用[2],前者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后者使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其缺点:有些妇女在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少数可能流产不全仍需手术清宫。笔者收治了1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药物终止妊娠的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尽管接受了药流,但阴道出血量小、持续时间较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头晕,乏力,反复血小板减少1年半”在当地医院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血小板恢复正常,出院后口服强的松治疗,血小板维持正常范围内。逐渐减量直至自行停服约半年后妊娠1个月有余,再次出现皮肤瘀点、下肢紫癜及口腔黏膜散在数枚血疱。就诊笔者所在医院,查白细胞10.8×109/L,血红蛋白121 g/L,血小板2.6×109/L。
1.2 方法
因考虑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胎儿发育有影响,首选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因经济困难而拒绝,表示愿意放弃胎儿,因此再次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滴,每日1次,同时联合环孢素,并给予保肝、护胃、补钾及补钙等治疗,2周后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地塞米松逐渐减停。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早晚紫外线消毒。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通过语言沟通和医护人员的表情、行为,使其消除紧张和陌生感。因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抵抗力低下,故交待患者戴口罩,减少探视人员,以降低感染几率。
2.1.2 饮食 进食少渣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过硬、冰冷、辛辣、粗糙的食物,以防口腔黏膜擦伤,多饮温开水,食物宜温凉,温度<50℃。尤其流产后,更应增加营养,应多吃些鱼类、肉类、蛋类、豆类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以加快身体的康复。
2.1.3 休息与活动 患者入院时血小板2.6×109/L,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小心更换体位,以防体位急剧变化而引起晕倒,碰撞出血,保证充足的睡眠。如血小板计数在(30~40)×109/L以上,可在家属的陪同下做适量的活动。
2.1.4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勤换衣裤和被褥。做好皮肤护理,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保持鼻腔湿润、清洁,忌用指甲抠挖,如出血嘱患者安静平卧,并用无菌棉球填塞,大量鼻腔出血时可用凝血酶明胶海绵或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止血。一般填塞时间不超过72 h,并注意觀察鼻翼部分有无红肿和感染病灶征兆。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忌用牙刷,餐后睡前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如口腔有炎症,出血时可酌情选用碳酸氢钠、止血芳酸等药含漱。保持二便通畅,便后及时用1∶5 000高锰酸钾液清洗会阴肛周。
2.1.5 注意无菌操作 给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力求一针见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敷料贴膜避开皮肤的瘀点瘀斑处。注意观察有无渗血和肿胀,预防局部感染。
2.1.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血小板低下,可并发消化道、内脏及颅内出血,要密切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神志及瞳孔变化,大小便的色、质、量。随时了解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说话含糊等颅内高压的表现[3],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2.2 应用药物的护理
2.2.1 注意使用激素后的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继发糖尿病、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一般对症治疗可缓解。激素还可引起骨质疏松,各种形式的行为异常,也可诱发癫痫发作等。因此,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要观察不良反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2.2.2 常规给予补钾、补钙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防治胃肠道黏膜损伤,同时注意观察环孢素的短期不良反应如手抖、厌食、头痛、肝损等,也需告知患者长期的不良反应如肾功能不全、多毛、高血压、齿龈增生等。
3 药物终止妊娠的护理
3.1 方法
清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50 mg,服后2 h进餐,晚餐后2 h再口服米非司酮50 mg,连续3 d,第4天晨起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3 h后再服米索前列醇1次,总量<1 800μg。
3.2 观察与护理
3.2.1 用药前测量孕妇的生命体征 常规做产检并记录用药后患者的面色、意识、心率、血压、腹痛等情况,观察并记录宫缩、阴道流血及胚胎组织排出情况。
3.2.2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患者有恶心、呕吐、乏力、下腹坠胀感、疼痛反应,为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
3.2.3 流产判断 (1)完全流产:首次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 h内胚胎组织自行娩出,无须清宫。(2)不全流产:胎儿娩出后,胎盘胎膜滞留或部分残留,需清宫。
3.2.4 注意休息 服药期间,让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腹痛、流血造成孕妇的紧张与不适。
3.3 药物流产后卫生指导
流产后的最初2~3 d,阴道流血量一般相当于月经量或略多于月经量[5],若阴道流血超过1周以上或持续不净,甚至伴有下腹疼、发热、白带混浊并有臭味等异常表现,就应及时检查诊治。阴道流血未净时禁止盆浴和性生活,以防逆行感染。药流后子宫口还没有完全闭合,子宫内膜也有一个修复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要尤其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卫生,所用的卫生巾等用品和内裤要勤洗勤换,半月内不要坐浴,以免脏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药流后过早性交,易造成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还可继发不孕。因此,药流术后1个月内严禁房事。
4 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的难治性,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不能轻易接受所发生的一切而心理负担过重,加上刚失去做母亲的资格,其心理易引起产后忧郁症,所以护理上应同情理解患者,多和患者交流,运用语言开导,向对方阐明心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使其消除恐惧和焦虑,并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患者积极向上的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5 出院后健康教育
出院后按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加减药物,并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避免劳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生化全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再次怀孕的最佳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灏株,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90-2593.
[2] 杨华,杜玉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腺素抗早孕药物流产的研究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54(8):505-508.
[3] 梁超,陆敏秋.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8(17):1580-1581.
[4] 王晨,赵晓红,王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初诊ITP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1):46-47.
[5] 王春芳.药物流产患者的护理与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21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3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难发性,免疫性,免疫制剂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介导的破坏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综合病征,其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紊乱和细胞免疫失调密切相关,患者由于机体内血小板值过低,往往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1]。难治性ITP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难点,该病会引起诸多严重并发症,致死率极高[2]。我们采用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难治性ITP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取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0例病例均为我院于2007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符合2011年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版)[3]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6.45±7.28)岁;病程1.5~4.7年,平均病程(2.64±1.35)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第一阶段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予甲基强的松龙(Pfizer,批准文号:H 20040014)1 g/d静脉滴注,连用3 d,以及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S 10970081)0.4 g/(kg·d)静脉滴注,连用5 d,以短期内使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升高,以>30×109/L为标准[4]。
1.2.2第二阶段治疗
待患者血小板计数值迅速上升后,观察组患者给予2~3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环孢素A(Novartis Pharma GmbH,Germany,批准文号:H 20090498)50 mg/次口服,2次/d;达那唑(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 32022729)200 mg/次口服,2次/d;吗替麦考酚酯(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31240)1 g/次,2次/d[5]。对照组患者仅单用达那唑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同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减量以维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给予1~2年随访。
1.3 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出血症状停止,并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有效: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超过50×109/L,出血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持续2个月以上;无效: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稳定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稳定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腹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停药后痊愈。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难治性ITP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致内脏或颅内大出血,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本研究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免疫球蛋白进行第一阶段治疗,短时间内将患者血小板数目提升至安全水平,有效降低了出现大出血的风险,进而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继续进行第二阶段治疗,力求将血小板数目长时间稳定在安全范围内[7]。
随着对ITP的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环孢素A(CyA)属于强效免疫抑制剂,可作用于T淋巴细胞增殖的早期,对T辅助细胞及细胞毒T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同时能纠正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但对T抑制细胞的活性并无影响,故不会导致白血病[8]。达那唑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甾体杂环化合物,可抑制吞噬细胞Fc受体(Ig G)的活性,从而避免血小板受破坏,达到增加血小板数目的目的。吗替麦考酚酯具有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尤其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且耐受性相对较好,药效持续时间长[9]。针对ITP的发病机制,我们联合应用上述三种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可见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耐受性较好,观察组患者血小板稳定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血小板计数长期稳定在安全范围内,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吴春农,谢晓英,等.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15-16.
[2]高冬梅,李厚立,刘立民.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373-374.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3):214-216.
[4]贾冕,侯丕华.梁贻俊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0):1727-1729.
[5]赵京京,陶洁.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4):387-388.
[6]孙慧平,陈颖,李军民,等.达那唑治疗老年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4):232-233,238.
[7]董毅,刘蕾,张飞虎,等.环孢素联合达那唑对糖皮质激素无效或依赖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1,6(1):39-40.
[8]梁敏,田娟.达那唑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40-4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7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4例, 女23例, 年龄21~45岁, 平均 (31.2±8.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 (1) 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 血小板下降, 血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 伴有成熟的障碍[4]。 (2) 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3) 患者艾滋病毒 (HIV) 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 检测结果阴性[5]。 (4) 患者一般情况较为稳定, 无颅内出血和其他严重脏器出血倾向。 (5) 排除妊娠期妇女[6]。 (6)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静脉运用丙种球蛋白 (生产单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20110129) 冲击治疗, 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400 mg, 连续应用5 d, 病情缓解后开始调整剂量进行维持治疗;同时应用地塞米松 (生产单位: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120104) 进行冲击治疗, 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 mg, 连续应用3 d。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则需要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
1.3 护理
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措施, (1) 病情观察:严格观察患者的情况, 注意皮肤、黏膜有无新新鲜出血点, 观察患者有无血尿和便血;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等呼吸体征的变化, 注意患者有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注意患者的神志状态, 预防颅内出血;警惕内脏出血[7]。 (2) 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注意事项:丙种球蛋白应该严格保持单独输注, 严禁混合其他药物;由于短时间内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能造成患者心功能不全, 因此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如有条件可以采用静脉泵;叮嘱陪护人员严格注意患者输液过程中呼吸、心率及尿量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溃疡, 造成消化道出血;引起糖代谢紊乱、脂肪代谢紊乱, 血压升高;大剂量应用激素还会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易发生继发感染。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定时监测血压、血糖, 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根据病情及时减少药量。 (4) 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注意事项: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则需要输注浓缩血小板进行治疗, 按照《输血技术规范》, 浓缩血小板取回后应及时进行输注;输注前严格进行查对, 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 若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注, 保证输注过程的安全、有效。 (5) 避免出血: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禁止使用硬毛牙刷和牙签等物品;加强口腔护理, 定时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防止继发感染;定时用棉签蘸水湿润鼻腔, 防止干裂出血, 勿挖鼻腔;定时修建指甲, 避免抓伤皮肤, 穿柔软宽松的衣物, 避免摩擦皮肤;便秘或剧烈咳嗽可能会引起颅内压升高, 导致颅内出血, 因此对于便秘、咳嗽的患者, 要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若患者情况稳定, 则可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 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则应绝对卧床, 预防颅内出血。 (6) 预防继发性感染:尽量给患者安排单人病房, 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定时进行病房的消毒 (紫外线照射30 min, 2次/d) ;要求患者尽量固定陪护人员,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严禁感冒人员与患者接触, 避免造成患者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保持无菌操作的习惯, 预防医院内的感染。 (7) 饮食护理:避免食用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 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食物或软食, 多喝水、多吃蔬菜, 防止便秘。 (8) 穿刺准备:尽量选取弹力好的大血管进行穿刺, 保证液体输注通畅;尽量由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时动作应轻柔, 尽可能使用小号针头, 减少创伤;拔针后要用棉签紧按穿刺部位10 min以上, 减少皮下淤血;合理安排药物输注的时间,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9) 心理干预: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 定期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提高患者的信心。
2 结果
患者治疗3 d后, 全身未出现新鲜的出血点;治疗5 d后, 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上升, 患者血小板计数 (74.2~246.1) ×109/L, 平均 (129.4±33.7) ×109/L;治疗8 d后, 患者血小板计数 (134.7~286.8) ×109/L, 平均 (189.4±37.8) ×109/L。37例患者住院时间8~14 d, 平均 (10.9±2.2) d,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继发性的感染。
3 讨论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全身性出血性的疾病。该病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是由于人体产生了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 从而导致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和血小板减少。
ITP患者具有出血和感染倾向, 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新鲜的出血点;咳嗽、便秘等症状均能增加出血风险, 若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是应该及时处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症状, 预防颅内出血;同时, 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避免不必要的探视, 预防感染[8]。目前, 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是ITP治疗的一线用药, 丙种球蛋白为异体蛋白, 丙种球蛋白为异体蛋白, 部分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健康, 故应用时应缓慢输注并严格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患者症状好转, 应及时调整剂量[9,10]。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和作用, 抑制单核细胞的活动, 并促进血小板的形成, 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多种不良反应, 并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 增加感染的风险, 故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患者的用药和停药指征, 严格监测患者病情, 及时调整剂量[11,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疗的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中男性28例, 女性2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61岁, 最小16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37.13±7.11) 岁。按照患者实施治疗的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强的松片45~60mg/d顿服, 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 (每周减5mg) 直至停药。治疗组患者给予生血养心中药, 方剂组成包括炒白术、党参、生黄芪、当归、生甘草、茯苓、酸枣仁、红枣、制远志。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统计学软件,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以后, 治疗效果如下:对照组24例患者中, 显效11例, 占比45.83%, 良效5例, 占比20.83%, 进步5例, 占比20.83%, 无效3例, 占比12.50%, 总有效21例, 总有效率87.50%。治疗组24例患者中, 显效18例, 占比75.00%, 良效3例, 占比12.50%, 进步2例, 占比8.33%, 无效1例, 占比4.17%, 总有效23例, 总有效率95.83%。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 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tpura, ITP) 系由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以慢性多见, 起病常较隐袭, 常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相当部分患者治疗困难, 甚至可因并发颅内出血等而危及生命。
相关研究报道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而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以后, 对照组总有效21例, 总有效率87.50%, 治疗组总有效23例, 总有效率95.83%。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岗丽.生血养心中药配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0, 22 (1) :132.
[2]马逢顺, 高瑞兰, 林筱洁, 等.升血灵胶囊 (人参总皂苷) 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2) :137-14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6
1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方法
22例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与治疗标准[2], 其中男7例、女13例, 年龄14~52岁, 平均年龄34.5岁, 病程6个月~12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复复发需大剂量激素维持17例, 治疗无效5例, 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及瘀斑、月经不止6例, 鼻出血5例, 牙龈出血3例, 口腔黏膜血肿2例, 消化道出血1例, 血小板计数为 (5~30) ×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19例, 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伴成熟障碍3例, 血小板抗体 (PA) 增高16例, PA IgG增高14例, PA IgM增高2例, 抗核抗体谱均正常, 超声显示轻度脾肿大3例。给予丙种球蛋白0.4 g/kg冲击治疗+血小板输注, 使患者血小板计数短期内提升至80×109/L, 开腹行脾切除术。
1.2 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手术期间无大出血, 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20例患者术后3 d血小板明显上升为 (34~125) ×109/L, 7 d时14例患者血小板恢复, 其中6例血小板明显升高>500×109/L;2例患者无效, 仍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其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 3月后因脑出血死亡。随访至今, 10例患者血小板仍正常, 4例患者血小板于2~3年后下降<20×109/L, 给予泼尼松0.5 mg/kg使血小板维持>30×109/L, 无明显出血表现。
2护理
2.1 术前护理及准备
(1)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患病多年, 有反复出血史, 对治疗信心不足, 同时对脾切除手术缺乏了解, 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悲观。术前护士应日常勤探视患者, 多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与已治愈的患者交流, 消除顾虑、增强信心, 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2) 常规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测定, 行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 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使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60×109/L;注意观察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出血, 必要时输血小板, 避免术中出血。 (3) 术前12 h禁食水、备皮,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术前留置导尿管。
2.2 术后护理
(1)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24 h监测血压、心率、血氧, 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伤口有无红肿, 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4次/d测量体温, 观察有无体温波动, 体温升高>38 ℃要立即通知医生加用抗感染治疗。 (2) 患者返回病房要取平卧位, 卧床休息至少24 h后取半卧位, 逐渐轻微活动;应暂禁饮食, 给予输液支持、对症治疗, 保持水、电酸碱平衡, 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胃肠功能恢复后给予流食, 逐渐转为半流食和正常饮食。 (3) 保持引流管通畅, 妥善固定引流管, 仔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出现性状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留取引流物进行培养, 更换引流管时应严密无菌操作。 (4) 术后1周内每日监测血常规及凝血, 有局部渗血及血小板<50×109/L或无出血表现但血小板<20×109/L, 应提醒医生输血小板给予支持治疗, 预防大出血, 血小板>400×109/L应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 以防止血栓形成。出院时血小板仍>400×109/L, 应嘱每周复查血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治疗, 至血常规恢复正常。 (5)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患者如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多汗伴有抽搐, 在除外腹腔活动性出血后应考虑肾上腺皮质危象, 可能为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有创伤或感染等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不足造成, 应立即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
3讨论
ITP是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 但经内科治疗, 仍有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治疗无效或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 脾切除成为治疗ITP的一种选择。Kumar等[3]报道ITP脾切除后1月的总有效率达88 %, 术后1年总有效率达74 %。由于ITP出血倾向重, 合理的护理、预防出血、预防术后并发症成为脾切除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 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术前输注血小板常效果不佳, 应在输血小板前常规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以抑制免疫反应, 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术后应注意预防出血、肾上腺危象、血栓等并发症, 应加强护理、监测生命体征, 必要时予以输血及糖皮质治疗;术后血小板明显回升,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易形成血栓, 应鼓励患者活动四肢及早期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疼痛、肿胀等, 辅以双下肢气压治疗, 避免双下肢输液,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4]。
参考文献
[1]Ya R, Han ZC.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ehronie id-iopath thrornboeytopenic purpura:an update[J].Int J He-matol, 2000, 71:18.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8:279.
[3]Kumar S, Diehn FE, Gertz MA, et al.Splenectomy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long–term results andtreatment of postsphenectomy relapses[J].Ann hematol, 2002, 81 (6) :312-31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 其中男5例, 女15例, 年龄18~15岁, 手术前病程1~5年。20例患者均有皮肤紫癜, 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血小板计数为 (0~30) ×109/L, 其中3例为0, 术前均长期应用激素, 血小板反复降低, 10例患者用过免疫抑制剂。所有患者骨髓象示巨核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多, 血小板成熟障碍。病程体征辅查及疗效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前3d静滴地米10mg/d, 经济好者给予丙种球蛋白0.4g/kg共5d。如血小板低于50×109/L者于手术当天或术中酌情输注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术后地米减量争取一周内停用。
2 结果
观察和对比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脾切除术前及随访血象变化。见表1。
3 讨论
(1) 目前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但对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 还有使用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 美罗华等治疗方法, 每种方法有其利弊, 脾切除为一种手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法。 (2) 脾脏在人体有免疫功能和过滤功能。脾脏可以产生高浓度的抗体, 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 能阻留体内1/3以上的血小板, 是破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的主要器官。据数据统计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为70%~90%[2], 我院统计有效率为75%。术前激素疗效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性是脾切除术血液学疗效的重要预后因子[3]。部分患者脾切除术后一周内可出现血小板>500×109/L, 多数可自行恢复正常, 但少部分患者可不同程度出现血细胞升高难以恢复正常现象, 经患者同意给予口服羟基脲治疗。故考虑脾脏在人体不仅是一个免疫器官, 也是一个血细胞平衡的调节器官。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但我们运用该方法时也要注意其带来的负影响, 目前尚未发现公认的可以预示脾切除疗效的临床参数,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脾切除对成人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于2006至2011年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20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 对患者术后随诊5年。结果 5年内15例患者血小板高于100×109/L, 其中3例患者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不同程度高于正常高限值, 5例无效。结论 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部分患者脾切除后会出现血细胞增高现象, 故脾在人体不仅是一个免疫器官, 对血细胞也是一个调控器官。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
参考文献
[1]Stasi R, Evangelista MI, Stipa E, et al.Idiopthic thrombocy-toponicparpura Current concepts in pathophy sinology and managmet[J].Thromb Haemost, 2008, 99 (1) :3-4.
[2]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 Generallfaematology Task Force.Guide 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eon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adults, children and in preglancy[J].[Br]Haematol, 2003, 120 (4) :574-59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篇8
病例2:男, 3h, 以“反应差3h”入院, 系1胎1产, 阴道自然分娩, 羊水清亮, 阿氏评分9-10-10分。出生体重2800g。以反应差, 在妇产科测微量血糖2.1mmol/l, 以低血糖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1℃, 心率:110次/min, 呼吸:50次/min。心肺无异常, 腹软, 肝肋下1cm, 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尿粪常规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20.18×109/L;N67.6%;L 21.1%;HBG 231g/L, PLT 100×109/L。血气分析、凝血系列正常。肝肾功、电解质未见异常。细小病毒B19Ig M、Ig G阴性。风疹病毒Ig M、Ig G阴性。单纯疱疹病毒Ig M、Ig G阴性。弓形体Ig M、Ig G阴性。巨细胞病毒Ig M、Ig G阴性。血培养阴性。之后血小板在66×109/L~78×109/L之间波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实验室查血小板糖蛋白Ⅲa抗体阳性。诊断为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抗感染治疗10d,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5g共4次, 血小板上升至186×109/L。痊愈出院。
2讨论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与Rh或ABO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相似, 即由于母儿的血小板抗原性不合所致, 此病发病率约为1/10000~2/10000, 远较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病 (发病率约为1~4.7%) 发病率低, 临床较少见, 且由于各级的检查手段有限, 所以临床若不提高警惕, 易出现漏诊误诊[1]。血小板有多种抗原, 于本病相关的5个常见双等位血小板同族抗原系统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上, 包括PIAI (HPA-1) , KO (HPA-2) , Ba Ka (HPA-3) 、Pen/Yuk (HPA-4) 和Bra PIA2 (HPA-5) 。HPA-1a抗原的抗原性最强。人群中约2%-3%为阴性, 一半以上的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其有关。血小板抗体不会天然产生, 通过妊娠免疫或输血免疫可使母体内产生抗HPA的抗体 (HPAIg G) , 即HPA阴性的母亲因怀孕具有HPA阳性 (从父亲处获得) 的胎儿或输入HPA阳性的全血或血小板而被致敏。此抗体 (Ig 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 致使HPA阳性的胎儿血小板破坏加速, 血小板寿命缩短至通常只有几小时 (正常7~10d) , 导致新生儿出生时血小板减少[2]。本2例患儿血小板抗体均阳性, 母亲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 未服用特殊药物, TOCH系列监测阴性。故可确诊为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憾的是, 本2例患儿由于条件所限, 均未检测新生儿及母亲血小板抗原。病例1细小病毒B19Ig M阳性, 属于B19病毒感染, 此病毒也可能参与了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本病为自限性疾病, 如果血小板在30×109/L出血不严重, 可不治疗, 但应严密监测, 每日测血小板计数, 一般血小板减少持续数日至2个月, 平均约2月。如血小板低于30×109/L, 为防止颅内出血, 在未得到实验室证实诊断之前即应开始治疗。主要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输注及新鲜血输注。重症患儿可使用换血疗法, 亦用枸橼酸-磷酸-葡萄糖而不用肝素抗凝的新鲜血, 更为理想的是血小板抗原匹配的血 (如由HPA-1所致, 则用HPA-1阴性血) 进行换血可清除抗体并可提供不被破坏的血小板, 当患儿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时, 还可清除血中胆红素。
此病临床较少见, 多于临床出生时血小板减少的新生儿, B19病毒及TORCH系列检查阴性, 母亲儿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 又未用特殊药物, 此时影响到此病的可能, 及时到当地血液病实验室查血小板Ⅲa抗体, 若阳性诊断即可成立, 有条件时, 可查母儿血小板抗原, 及时确诊该病, 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黄绍良, 周敦华.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4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