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发性

2024-08-26

多原发性(精选9篇)

多原发性 篇1

随着肺癌诊疗技术的提高,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临床工作者对肺癌临床过程认识的重视,有关多原发性肺癌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自1995~2008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3例多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1,女,67岁,因左胸痛、咳嗽2个月余就诊入院。吸烟40余年,近期进行性消瘦。白细胞数11.8×109/L,癌胚抗原16.6μg/L。胸片示左肺上叶、下叶分别见密度均匀肿块影。CT见左肺上叶4.0 cm×5.5 cm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呈浅分叶;左下叶5.5 cm×6.8 cm软组织肿块,边缘模糊,中央见低密度影,左下叶肺不张。支气管镜示左肺下叶鳞癌。行同期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左肺上叶腺癌,左下叶鳞癌。术后辅助NP方案化疗4周期,疗效PR,2年后出现脑转移,经放射治疗无效,死亡。

患者2,男,51岁。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就诊。X线检查:右上肺及左下肺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尚均匀。CT检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内后基底段分别见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缘分叶状,左下肺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行同期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右上肺鳞癌;左下肺腺癌。术后以TP方案辅助化疗4周期,疗效CR,2年后死于脑转移。

患者3,男,59岁。有肺结核病史20余年。吸烟30余年。因咳嗽、胸闷、发热1个月于2006年6月2日入院。胸部CT示左上肺不张,左上叶支气管开口闭塞,纤支镜活检病理为腺癌。予左上肺切除术+心包部分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左上肺低分化腺癌,残端阳性,予以NP方案辅助化疗4个周期,疗效CR。2008年7月6日因间断咯血2周再次入院,胸部CT复查发现,右上肺一类圆形块影,约2 cm×2 cm,纵隔淋巴结肿大。CT引导下经皮肺穿术病理为鳞癌。因家属拒绝手术,以GP方案化疗6个周期,同时予以中药、免疫治疗,疗效CR,目前仍在随访中。

2 讨论

肺多原发性肺癌是指肺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的原发性肺癌。其组织类型可以相同或不同,若这些肺癌同时发生,称为同时癌(或称同期组);若切除原发性肺癌后,出现第2个原发性肺癌,称异时癌(又称非同期组,或后期组)。目前,多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国内多数采用吴松昌对Martini的标准修改后的诊断标准[1],其要点有:肺癌部位各异;肺癌彼此孤立,均由原位癌起源;肺癌共同的淋巴引流部位无癌肿,确立诊断时无肺外转移;肺癌的发生可同时,也可异时;肺癌的组织学相同或不同。一般认为间隔时间6个月以内为同时癌,6个月以上为异时癌。本组病例亦符合上述标准。

多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Hopker报道为0.82%,国内文献报道为0.40%~2.50%[2],本组占同期原发性肺癌的2.60%(3/115),略高于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为:(1)肺癌发病率提高。(2)就诊率提高。(3)平均寿命的延长,为再发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4)检测手段的增多使患者得到了确诊的机会增多。(5)肿瘤早期检出率的提高,治疗方案的改进,使患者生存期延长,多原发性肺癌的发生几率增大。(6)首癌术后化(放)疗有远期致癌的可能,且使自身免疫力就低的肿瘤患者的肿瘤防御能力更为降低。(7)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具有多发癌的倾向。

手术切除为多原发性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保证肺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行肺叶切除,无论何种术式必须清扫淋巴结[3]。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患者肺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孤立性结节,纵隔内无明显肿大淋巴结时,在排除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可能后,要考虑到同期多原发性肺癌的可能,一旦确诊,如肿瘤位于同侧肺,应争取同时手术切除(患者1),如肿瘤位于双侧肺,条件许可,也应争取同期手术治疗或短期内分期手术治疗(患者2)。(2)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是术后无瘤生存期2年以上者,当肺内(再次)出现孤立性结节,且有原发性肺癌特征时,切不可轻易诊断为肺转移癌,应考虑存在多原发性癌中肺癌的可能,应及早诊断,以防错过手术根治的机会(患者3家属拒绝手术)。(3)手术尽量行根治术,如肿瘤位于双侧肺、肺功能差者,最好对分期较晚的一侧行根治术,对侧用胸腔镜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辅以化(放)疗。(4)不能手术的多原发性癌的肺癌的化(放)疗效果也好于转移性肺癌。

摘要:目的:探讨多原发肺癌的发病率、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2008年收治病理确诊的3例多原发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多原发肺癌占同期肺癌的1.5%,同时癌2例,异时癌1例,同期手术治疗2例,异时癌手术一次后行化疗等治疗,均使生存期延长。结论:早期诊断,积极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多原发肺癌,同时性,异时性

参考文献

[1]王彩英,张映铭.多原发肺癌4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504-1505.

[2]张春梅,陈琼.多原发性肺癌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2):84-85.

[3]王晟广,王长利.32例双原发肺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5):259-261.

老年人要警惕多原发癌 篇2

多原发癌即多种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在同一病人身上,有时会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这些肿瘤互不相干,它们的组织类型、部位及性质不同,并且可有各自的转移病灶。多原发癌包括同时癌(两个肿瘤同时被发现或两个月内相继被发现)和异时癌(发现一个恶性肿瘤的两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一个恶性肿瘤)。老年人是癌症的多发人群,亦是多原发癌易发生的高危人群。这是因为癌症的发生常需要很久的潜伏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能力的降低、老年人的致癌因素会不断累积。有些老年人最终可导致癌症的发生。好发于老年人的多原发癌有乳腺癌、大肠癌、膀胱癌等。老年人该种癌症的发生率可达5%~10%。那么,多原发癌是怎样发生的呢?

研究表明,多原发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患了某种癌症后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了,所以容易再发生别的癌症。癌症病人患第二种原发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1倍。②致癌物质对人体不同器官均发生了作用。例如长期吸烟可引起喉癌和肺癌,还可以引发胃癌和大肠癌等。③癌症病人在发病后反复进行同位素或放射线的诊断和治疗,而同位素和放射线本身就有致癌性。如在宫颈癌的放疗过程中,患者的直肠可能会因为受到放射线的破坏而发生直肠癌。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也可引发肺癌。④化疗和手术治疗可给患者带来免疫缺损,从而会使患者失去对癌症的抵抗力,导致另一个新的原发癌形成。⑤遗传因素。在癌症的高发家族中,多原发癌的患者也相对较多。⑥职业因素。长期大量地接触致癌物的人员,发生多原发癌的几率也相对较高。此外,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和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也都为多原发癌的发生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防治多原发癌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首先,要提高医患双方对多原发癌的认识。有发生多原发癌危险因素的人群要高度警惕。在对癌症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仔细的探查,以确定患者的其他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或其他系统是否存在第二原发癌。特别是在患者术前的详细体检中,在联合应用X线、CT、内窥镜等进行检查时或在手术中一定要进行仔细的探查。这是减少多原发癌漏诊的重要措施。其次,要将多原发癌与转移癌区别开来。第二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很容易与首发癌的表现相混淆或被首发癌的临床症状所掩盖。第二原发癌发生的时间多在首发癌术后的1~3年内。这个时间恰好与首发癌复发或转移的时间相吻合。多原发癌的每个原发癌都有不同的恶性组织特点,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在癌症的诊疗过程中如果只考虑首发癌的复发或转移,而忽略了发生多原发癌的可能性,则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般认为,多原发癌的治疗效果比复发癌或转移癌的治疗效果要好,治愈的希望也较大。经治疗该病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可达到6~10年。最后,要加强对癌症患者的随诊工作。注意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以预防多原发癌的发生。

多原发性胃癌16例误诊分析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为53.6岁。

1.2方法本组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行胃癌根治术(D1、D2或D2+)8例,联合脏器切除3例(分别为联合肝脏部分切除、右半结肠切除、食管下端切除),单纯探查、活检1例,姑息切除4例;6例行第二原发癌根治术,3例姑息切除;术后患者行化疗或放疗。

2结果

6例病灶只局限于胃,另10例为二重癌,其中2例合并肝癌,1例合并食管癌,5例合并结肠癌,1例合并直肠癌。7例为同时性多原发癌,9例为异时性多原发癌。第一癌与第二癌平均间隔3.5年。随访时间为5年,5年生存率为23.6%;4例误诊为胃癌,2例误诊为胃癌复发,误诊为胃癌肝转移2例、胃癌结肠转移3例,漏诊食管癌1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

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漏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5年,5年生存率为23.6%。

3讨论

3.1多原发癌系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可为同一器官、组织来源,也可以是不同的器官、组织来源。在多原发癌中,不同脏器发生者称为多重癌,根据其数目多少又分为二重癌、三重癌等。多原发癌据其出现的时间间隔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其时间间隔一般以6个月为界。1961年Sharp等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1)每个肿瘤必须证实为恶性;(2)各个肿瘤解剖或组织学特征必须是独立的,且肿瘤之间必须有1.5cm以上正常黏膜相隔;(3)必须排除转移瘤。本组16例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3.2多原发癌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Uneo等[1]报告1组20 000余例的肿瘤患者,多原发癌占同期患者的5.2%,其中同一器官的占1.9%。本组资料显示,多原发性胃癌约占本科同期收治胃癌病例的1.8%。且34.7%局限于胃,10例合并胃外癌灶,分别为结肠、直肠、食管和肝脏。国外文献报道多原发性胃癌约占胃癌总数的2.0%~4.2%[2]。Ikeda等[2]研究发现,胃癌并发的第二原发癌多为结直肠癌和肺癌,其次为肝癌、食管癌和乳腺癌,而且65%的结直肠癌为同时性多原发癌,80%的肺癌为异时性,多原发胃癌的预后常由于第二原发癌的存在,而较胃单发癌差。Uneo等[1]报告同时性和异时性胃多原发癌分别占27%和63%,异时性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年(1~22年),多为二重癌,占78%,其余为三重癌、四重癌,最多的患七种癌,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胃癌在临床病理特点上无显著性差异。本组第一癌与第二癌平均间隔3.5年。

国内外资料表明肿瘤人群发生第二原发癌的危险系数为普通人群的2倍[3],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宿主的肿瘤易感性、免疫功能及患第一癌后所接受的放、化疗等因素有关。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从基因水平揭示多原发癌的病因,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ALDH2的失活、DNA复制错误17号染色体的数目畸变等[4]。

3.3胃肠道多原发癌术前容易漏/误诊,本组46例中,术前误诊16例。常见漏诊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消化道多原发癌认识不够,满足于一处癌的诊断,对其远端胃肠道未仔细观察;(2)对食管-胃双原发癌只作食管钡透检查,而未作上消化道检查,以致胃及贲门部癌漏诊;(3)对距离较近的多原发癌未作仔细观察分析,误为一处癌。本组4例误诊为单发胃癌;(4)轻率认为第二癌为转移或复发。本组2例误诊为胃癌复发,2例误诊为胃癌肝转移,3例误诊胃癌结肠转移。

3.4针对胃肠道多原发癌易于漏/误诊的特点,在术前检查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胃肠道多原发癌发病率高,不能满足于一处癌的诊断。对食管癌患者应常规进行上消化道及钡剂灌肠检查。对一处癌已明确诊断者,应继续详细检查其下方消化道,而不应结束检查。(2)正确运用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技术,采用不同的体位、方法对胃详细观察,以区别胃内癌灶之间是否存在正常胃结构。良好的黏膜像及低张双对比造影可以发现较小的癌灶,而充盈伴适当的加压对发现胃内较小的充盈缺损及龛影很有帮助。对食管癌狭窄钡剂不能通过者,可采用稀钡或泛影葡胺检查,亦可延长检查时间,尽可能使上消化道完全显示。(3)内镜医生必须取到病变组织。内镜医生要了解双源癌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应多方位、多点取材才能提高命中率,才能提供较多可供分析的组织。不放过任何轻微的改变,包括黏膜充血、水肿、粗糙、糜烂等。

多原发癌的治疗不同于复发癌与转移癌,所有癌均力求根治,不能因其为多发癌瘤而轻易放弃手术根治机会。即使无法根治也应行姑息切除;若患者状况不允许行手术治疗,仍应努力获取病理诊断,为今后治疗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探讨多原发性胃癌病因及发病情况,分析误、漏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术前误诊的16例多原发性胃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6例病灶只局限于胃,另10例为二重癌,其中2例合并肝癌,2例合并食管癌,5例合并结肠癌,1例合并直肠癌。7例为同时性多原发癌,9例为异时性多原发癌。第一癌与第二癌平均间隔3.5年。随访时间为5年,5年生存率为23.6%;4例误诊为单发胃癌,2例误诊为胃癌复发,误诊为胃癌肝转移2例、胃癌结肠转移3例,漏诊食管癌1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结论多原发性胃癌不少见,应提高对多原发性胃癌的认识,减少误诊。

关键词:胃癌,多原发癌,误诊

参考文献

[1]Uneo M,Muto T,Oya M,et al.Multiple primary canc- er:an experience at the Cancer Institute Hospita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lorectal cancer[J].Int J Clin On- col,2003,8(3):162-167.

[2]Ikeda Y,Saku M,Kawanaka H,et al.Features of sec- ond primary cancer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s[J]. Oncology,2003,65(2):113-117.

[3]张源远,郭伟剑,林钧华,等.第二原发癌20例分析[J].浙江肿瘤,2000,6(1):32-33.

多原发性 篇4

【关键词】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乳腺癌;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1-01

乳腺是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高发器官,乳腺癌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术后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控制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1]。本文对在我院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对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且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1889年由Billroth提出及1932年由Warren修订的关于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48.9±2.0)岁。

1.2 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中位间隔时间为29.5个月,同时性发生5例,异时性发生15例。非乳腺第二原发肿瘤部位依次为5例肺、2例子宫内膜、3例胸壁、2例卵巢、1例食管、3例胰腺、4例甲状腺。20例患者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部位和治疗方法的具体情况如下。其中9例患者发生在右肺且为单灶,只有3例患者采用手术与化疗的结合方法,其余6例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且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上均采用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2例患者为右胸壁的单病灶,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上采用手术加化疗的结合治疗方法。1例患者发生在子宫内膜,为右卵巢的多病灶,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1例为食管单病灶、1例为卵巢单病灶,都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3例患者为甲状腺单病灶,其中2例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的结合治疗方法,1例以手术治疗为主,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向结合的治疗方法。1例为右肺多病灶,以手术、化疗、内分泌联合治疗为主。20例患者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治療结果为均无复发及转移情况,19例患者获得生存的机会,生存情况均大于1个月,最长可达60个月,仅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在第二原发肿瘤的治疗结果上无复发及转移情况,仅有6例患者有肝转移、胸腔积水及肺内转移、胸壁肿块的发生。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已经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理论上人体的绝大多数器官组织都可能在某个时期发生恶性肿瘤,因此,多发性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先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也称为原发癌。比如,乳腺癌患者,一侧乳房得乳腺癌后,另一侧乳房或子宫、卵巢、直肠又出现原发癌。对于发生第二次患癌症的病人,不能草率地认为是“复发”或“转移”,而应重视鉴别。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与复发癌或转移癌的治疗是有区别的,治疗多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在我院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中位间隔时间为29.5个月,同时性发生5例,异时性发生15例。因此。应提高对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认识.注意随访,不要轻易诊断为复发和转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病人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赪,王宁,费晓春等.乳腺癌术后非乳腺部位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3):262-265.

[2] 张焯荣.原发肿瘤切除在Ⅳ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D].中山大学,2009.

[3] 张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及病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4] 黄玉宝.EGFR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定量表达及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08.

多原发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年龄51~85岁,平均(65.4±6.2)岁,同时性与异时性分别是11例(44.0%)、14例(56.0%);发病部位:膀胱18例(72.0%),前列腺7例(28.0%)。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每种肿瘤都属于恶性肿瘤,且各具有其相应的病理类型;(2)不存在互相转移的可能[1]。

1.3 分类方法

(1)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两原发肿瘤的出现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半年;(2)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两原发肿瘤的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半年。

1.4 辅助检查方法

本研究中,经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活检、手术后病理检查,8例膀胱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血PSA、指检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检查,7例前列腺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胸部CT、手术后病理检查,5例肺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肾脏CT、手术后病理检查,3例肾癌患者得以确诊;经宫颈刮片检查,1例宫颈癌患者得以确诊;经CT检查、肿瘤穿刺病理检查,1例鼻咽癌患者得以确诊。

1.5 治疗方法

针对宫颈癌和鼻咽癌患者,对其实施常规放疗;针对本研究中的1例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患者,由于其就诊时已为晚期,所以对其实施保守治疗,在治疗8个月后,此例患者死亡;此外,本研究中的前列腺癌由于其肿瘤分期较晚且均为高龄患者,所以,对其进行双睾丸切除手术治疗;针对本研究中的膀胱癌患者,对其实施电切手术或开放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治疗后及时地对其实施膀胱灌注化疗;针对本研究中的肺癌患者,择期对其实施开放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常规化疗;针对本研究中的1例直肠癌患者,由于其确诊时已为晚期,所以对其实施姑息性化疗;针对其余消化道肿瘤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患者的治疗意愿对其实施放疗或化疗治疗;此外,本研究中的1例肾癌患者,由于其确诊时已为肺癌晚期,患者放弃治疗自行出院,其余肾癌患者均择期应用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本研究中其余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死亡6例(24.0%),死亡原因:4例为肿瘤全身转移,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时间为5~45个月,平均(18.2±2.4)个月,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

3 讨论

3.1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析

在临床上,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有资料显示,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2%~3.5%,且年龄处于50~70岁的人群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2]。本研究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年龄51~85岁,与文献[3]研究结果相符。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标准发现,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是同一系统的器官、成对器官或者同一器官,这一疾病常常累及机体的消化系统,其次是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是泌尿生殖系统,其中,发病部位为泌尿男生殖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两种:一种是膀胱癌,另一种便是前列腺癌。本研究中的患者的发病部位情况中,膀胱18例(72.0%),前列腺7例(28.0%),与文献[4]研究结果相符。

3.2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因素分析

截至目前,在有关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具体发病机制这一问题上,尚且无统一的定论,但是结合以往的综合文献分析可知,在泌尿男生殖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其具体发病因素主要是包括两种:一种是外源性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与医源性因素,另一种便是内源性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具体来说:(1)环境因素。如果人体长期暴露在存在大量的理化致癌物的环境中并且缺乏有效的防护,那么就容易成为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多发人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吸烟这一不良生活习惯常常是喉、口腔、膀胱、肺等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本研究中,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8例(72.0%),其中,合并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患者1例。(2)医源性因素。在肿瘤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任华英等[5]应用放化疗对40575例睾丸癌患者进行治疗,在随访10年中,通过对存活的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可知,肺癌、白血病、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治疗10年后,与正常人群相比,睾丸癌患者出现精原细胞瘤的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13%,且其出现非精原细胞瘤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8%[6]。在本次研究中,针对14例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在其初发癌后笔者便及时地对其进行了放化疗,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预后。(3)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致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功能均会受到13%的影响,从而会出现异常改变情况,导致机体容易成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邢柳等[6]指出,在多原发恶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改变就是p53基因变异,而在多原发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p53能够有效地抑制其发生、发展过程。(4)遗传因素。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多原发肿瘤。本研究中,在14例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6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而11例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3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前者是后者的2倍,这就说明在系统地治疗肿瘤家族史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后,要高度重视并始终做好随访工作,以便于及时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多原发癌倾向,以便于抓住最佳的干预时机。

在治疗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时,其治疗原理与单原发癌患者十分接近,都要求医务人员要及时地对患者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并要注意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意愿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针对转移癌和复发癌患者,姑息性治疗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此外,与复发癌或转移癌患者相比,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复发癌或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导致患者的预后质量较差,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及时地给予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以科学化、系统化的临床治疗,那么便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会对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质量以及生存率产生明显影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理学类型、发病部位、病程以及治疗措施是影响其预后质量的常见因素。本研究中,由于膀胱癌合并直肠癌的1例患者、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的1例患者、升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输尿管癌的1例患者、左睾丸精原细胞瘤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1例患者在确诊时都已经属于晚期,所以均给予其保守治疗,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自行放弃治疗,笔者对其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在手术治疗后及时地对其行放化疗姑息治疗。经治疗,本研究中,25例患者的死亡率为24.0%,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这提示膀胱和前列腺是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尽早地给予诊治可以有效地确保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存率。

摘要:目的:系统地探究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患者的致病因素、发病部位、检查与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同时性与异时性分别是11、14例;发病部位:膀胱18例,前列腺7例;死亡6例(24.0%),死亡原因:4例为肿瘤全身转移,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时间为5~45个月,平均(18.2±2.4)个月,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结论:膀胱和前列腺是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尽早地给予诊治可以有效地确保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存率。

关键词: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诊治

参考文献

[1]曹程,单玉喜,高洁,等.泌尿生殖系同时性三原发恶性肿瘤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8):639-640.

[2]韵文萍.多原发恶性肿瘤74例的临床及预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郑安,吕文成,林俊,等.男性泌尿生殖系Paget's病19例临床报道[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2):151-154.

[4]李卫平,赵媛,郭秀全,等.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1):92-94.

[5]任华英,丁显平.hsa-mi R-145对男性生殖细胞和生殖肿瘤细胞的调控作用[C]//第八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集,2013:77-78.

多原发性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突发性耳聋患者100例, 所有入组的患者全部是单侧耳聋, 同时有一部分患者还伴有眩晕、耳鸣等临床表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 男33例, 女17例;年龄17~64岁, 平均40岁;伴耳鸣28例, 眩晕25例, 就诊距发病时间0.5~31天, 平均12天。对照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11~65岁, 平均35岁, 伴眩晕23例, 伴耳鸣30例, 从患者发病至患者到医院就诊间隔0.3~30天, 平均13天。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 (1997年) 疗效分级标准[1], 排除肿瘤、外伤、出血及药物所致的耳聋。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鼠神经生长因子8μ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 ml, 肌注, 1次/日, 连续7天;金钠多注射液87.5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滴, 1次/日, 连续10天;第1天地塞米松针10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滴, 第2、3天, 地塞米松针改为5 mg静滴。 (2) 对照组:采用甲钴铵1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滴1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连续10天, 地塞米松针用量及用法同对照组。

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第10天, 进行纯音测听检查,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委会 (1997) 疗效分析标准: (1) 痊愈:各频率 (0.25~4 k HZ) 听阈完全恢复至患者发病之前的正常状态; (2) 显效:较上述频率听阈范围要高出>30db; (3) 有效:超出上述频率听阈15~30db; (4) 无效:上述频率提高≤15 db。根据听力损失程度: (1) A级:轻度听力损失26~40 db; (2) B级:中度听力损失41~55 db, (3) C级:中重度听力损失56~70 db; (4) D级:重度听力损失71~90 db; (5) E级:极重度听力损失≥91db。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听力损失情况, 见表1。

两组经药物治疗后听力恢复情况: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较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具体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耳蜗或迷路的退化、感染等。多种多样的外部或者内部因素导致前庭耳蜗的正常血液供应受到阻碍, 进而导致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 严重情况下甚至发生内耳水肿, 如果继续向下发展有可能导致组织变性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听力功能受损以及产生眩晕症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针对该类疾病的治疗首要任务即为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丹参可以提高红细胞表面电荷[3], 故其在降黏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作用明显, 但在纤溶活性方面作用不明显。金钠多是新兴的末梢循环改善剂, 为银杏叶提取物, 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耳蜗血流量, 对耳蜗的供血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它具有调整血管张力、抑制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4]。

鼠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成分系从小鼠颌下腺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 (m NGF) , 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 其能够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存活的特殊功能逐渐得到多数学者的一致认可, 另外其还具有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的作用[5], 以及具有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作用[6]。

本研究采用金钠多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 疗效满意。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 较单独使用一种药物能够大大增加内耳局部血液供应、恢复其氧气供应, 同时它还具有溶解微血栓、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 以上药理学作用在根本上对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进行了干预, 使其得到显著改善,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因此该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金纳多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金纳多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及甲钴铵治疗, 10天1个疗程。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耳聋症状均有改善, 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金纳多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金纳多注射液,突发性耳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73.

[2]徐文胜, 赵强, 尹得禄, 等.金纳多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N].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0 (8) :736-737.

[3]魏文清.病理生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63.

[4]孙建平, 彭超英.神经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69.

[5]叶文春, 方向明, 王玉容, 等.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药, 2012, 32 (13) :2098-2100.

多原发性 篇7

病历资料

患者,女,15岁,因“咳嗽4 d,伴呕吐及胸闷1 d”入院。该患者入院前4 d始咳嗽,表现为单声轻咳,家属予口服感冒药物(具体不详)无好转,于入院前1 d夜间23:00始出现非喷射样呕吐,约3~4次,为胃内容物,且伴胸闷,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无好转,故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心电图,示心室性心动过速,门诊急收入我院PICU。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查体:T 36.5℃,P132次/分,R 16次/min,体重41 kg,血压92/62 mmHg,乏力状,精神状态差。颜面略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干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强弱不等,律不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急检CRP 42 mg/L;血气分析示:PH7.46,PCO230 mmHg,PO2103 mmHg,Na+134 mmol/L,K+3.9 mmol/L,Ca2+1.11 mmol/L,Glu 9.0 mmol/L,HCO3-21.3 mmol/L,BE(B)-1.8 mmol/L;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肌钙蛋白I示:弱阳性;心肌酶:AST 219 U/L,ALT 77 U/L,CK 1 488 IU/L,CK-MB 112 IU/L,予以“利多卡因、丙种球蛋白”利尿剂、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

入院第3天始烦躁不安,乏力状,面色略苍白,右背部可闻及湿啰音,心音强弱不整。腹软,无腹胀,肝右肋下可触及3 cm肿大,质软,边缘锐。复查胸片结果,回报双肺野片状、斑片状模糊影,境界不清,以右肺为重,右心缘及右膈面模糊,右侧肋膈角变钝,右侧水平裂增厚。复查肝功,示转氨酶AST3820 U/L,ALT 4370 U/L,CK 837 IU/L,CK-MB 54 IU/L,总胆红素30.0μmol/L,直接胆红素16.0μmol/L,尿素氮18.8mmol/L,肌酐262μmol/L。复查血气,示低钠血症(Na+129 mmol/L),应激性高血糖(最高血糖18.9 mmo/L)。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呋塞米”利尿,“西地兰、米力农”强心,“地塞米松”抗炎、消肿,“多巴胺”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物、营养心肌、“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联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患儿系暴发型心肌炎、肺炎,查心肌酶、转氨酶、血糖高,临床有少尿、呕吐、浮肿、嗜睡症状,提示本病已累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符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上,该患儿临床诊断为:(1)心肌炎(暴发型);(2)心律失常:a.异位心律-室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速,多发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动过速,Ⅰ°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支气管肺炎(重症);(4)心力衰竭;(5)多器官功能障碍;(6)低钠血症(轻度);(7)应激性高血糖。治疗原则为呼吸机辅助通气、吸氧、维持微循环、强心、利尿、营养心肌、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丙种球蛋白等对症处理。

入院第6天时患儿病情明显缓解,复查肝功;转氨酶AST 887 U/L,ALT3235 U/L,CK 234 IU/L,CK-MB 47 IU/L,LDH 755 IU/L,TBIL 26.0μmol/L,DBIL 15.9μmol/L,总蛋白74 g/L,白蛋白38 g/L,肾功:BUN 27.7 mmol/L,Cr427μmol/L,血常规:WBC 12.22×109/L,N 86.21%,L 5.92%,M 7.90%,RBC4.08×1012/L,Hb 114 g/L,PLT 205×109/L;CRP 43 mg/L;复查心电图提示:房室交界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Q-T延长。加用复合辅酶,余治疗同上。

入院第14天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舒张晚期);血常规:正常;血生化;HBDH 266 IU/L,LDH 363IU/L,转氨酶AST 25 U/L,ALT 95 U/L,CK 33 IU/L,CK-MB 14 IU/L,余正常;胸片:双肺片状影明显吸收,未见胸腔积液。经治疗至入院第16天,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出院1周后复查血生化、血常规,均恢复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胸片均未见异常。

讨论

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极易漏诊和误诊,且常因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因其发病危急,不能行心肌活检,所以目前只能依靠临床症状及体征做出诊断。患者早期往往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的症状,表现为发热、疲乏、咳嗽、呕吐、腹泻等;并且常在1周左右出现严重的心脏病变,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或(和)抽搐、持续胸痛等[1]。常见的致病因素是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但病毒的分离率或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率较低,在心肌的病理检查可出现心肌细胞弥漫性破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心内膜的增生等表现。这些改变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直接或间接触发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心肌活检仍然是诊断暴发性心肌炎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往往结合病毒感染病史和暴发性心脏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酶学、心脏彩超、心脏灌注显像的异常等来进行诊断[2]。同时,诊断暴发性心肌炎需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相鉴别,但此两种疾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本例患者诊断暴发性心肌炎最主要的依据是:患者最初有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病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出现呕吐及胸闷等伴随症状,并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改变,继之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功能改变,支持诊断。

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根据发病程度的不同,所采取治疗措施也不同。药物治疗有抗心力衰竭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等)、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泼尼松、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毒治疗等。有研究报道[3],丙种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反应,降低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的分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能明显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对于本例,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2 d,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说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于暴发性心肌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对于严重暴发性心肌炎可采用机械辅助治疗、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是心脏病终末期的最后选择,因其移植后出现严重排斥反应及生存率低,所以心脏移植在临床应用发展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本例抢救成功的关键:(1)在短时间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迅速做出正确诊断以及准确评估病情的轻重至关重要。(2)该患尚未出现阿斯综合征,未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及时予以药物支持治疗,可大大提高患儿成功率,对患者本身减轻不必要的创伤及身体负担。(3)综合治疗及监测全身各个脏器并对其加以保护也是本例抢救成功的重要原因。(4)本例治疗2周,防止病情反复,动态监测各项指标变化,才使得患者出院后复查心肌酶、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均恢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治疗该患者过程中,我科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床旁专人24 h特级护理,备齐一切抢救设备,严密监测并保护心、肺、脑、肝肾及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紧急情况,确保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使患者度过急性期心力衰竭、心电及血压剧烈波动、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内环境紊乱、肝、肾功能异常及内分泌改变等危险情况,最后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邢娟,周忠义.暴发性心肌炎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抢救成功1例[J].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07-2008.

[2]Montcriol A,Wiramns S,Ribeiri A,et al.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Influenza A associated fulminant myocarditis,mobile circulatory support in intensive care unit:a case report[J],Cases J,2008,18(1):46.

多原发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其中17例,女13例,年龄21~67,平均年龄为35.7岁,病程1~17d;治疗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36.3岁,病程1~14d。所有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且都为中度、中重度的耳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每日静脉滴注1次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和胞二磷胆碱(0.5mg),肌注维100mg生素B1和维生素B2 200μg。

1.2.1 对照组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液(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配合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次,如此重复10d。

1.2.2 治疗组

治疗组30例患者每日1次进行静脉滴注金纳多液(40mL金纳多注射液配合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如此重复治疗10d。

1.3 评判标准

以平均听力0.23~4KHz损失将耳聋患者分为中度耳聋(41-55dBHL),中重度耳聋(56~70 dBHL),重度耳聋(71~90dBHL)以及极重度耳聋(>90dBHL)。此次实验,我们根据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推出的疗效分级标准[2]:痊愈:患者听力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听力水平提高30dBHL以上;有效:患者听力提高15~30dBHL;无效:患者听力提高<15 dBHL。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差异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0d后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7%,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治疗组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治疗组30例患者病程为1~14d,其中病程1~3d患者5例,4~7d 16例,8~11d 5例,12~14d 4例。统计不同病程的治疗情况,分析患者病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见表2。

注:从表2中可见患者病程越短,预后情况越佳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患者往往在没有明显诱因或者原因不明的情况出现了突发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症状。有学者认为,这与患者的神经代谢及微循环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患者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耳血供不足而发生组织缺氧后损伤,最终导致患者的神经性听力损伤[3]。

此次实验,我院选取了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着重比较分析金纳多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据有关报道指出,金纳多可以改善患者内耳的局部血供情况,它通过竞争性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的膜受体而抑制血小板活性因子发挥作用,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改善了微循环,增加局部组织的血供和氧供情况,从而防止内耳局部组织缺氧而发生听力损失。而且金纳多还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并通过刺激儿茶酚胺达到释放舒张血管的作用[4]。复方丹参注射液则是丹参的提取物,它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当前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5]。从此次实验结果来看,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3%,P<0.05。可见两种药物治疗对突发性耳聋均有较明显的作用,相比较而言,金纳多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疗效更为显著。此次实验,我们还分析了患者病程与治疗结果的关系,从实验结果得知,病程越早的患者其痊愈率越高,可见该疾病的及时及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这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总之,突发性耳聋作为一种耳科的常见疾病,我们应该提倡及早治疗,从而保证患者良好的预后情况,并且将金纳多作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首选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金纳多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治疗组30例患者金纳多静脉给药。治疗10d后,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并分析治疗组患者的病程与最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金纳多治疗突发性耳聋较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金纳多,复方丹参,突发性耳聋

参考文献

[1]王超,傅向军,张学辉.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6(16):46-47.

[2]陈金伟.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3(17):39-40.

[3]闫欣荣.突发性耳聋的治疗[J].西藏医药杂志,2009,30(3):25-27.

[4]李明亮,赖余胜.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48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09,21(7):142-143.

多原发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人民医院纳入年龄>60岁的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确诊病例100例。经过胸片、CT/MRI、痰涂片检查和结核杆菌培养、PPD实验结合临床表现, 结合患者接触史等确诊以及分型。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0例, 年龄分布为65~76岁, 平均年龄67.5岁, 病程有0.5~2年。100例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全身发热, 以中低热为主, 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60例患者为浸润型肺结核, 30例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10例为干酪性肺炎。所有患者均是初次治疗。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咳嗽、咯血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之上, 给予2HRZE/4HR (异烟肼 (H) 0.3 g, 口服、每天1次;利福平 (R) 0.45~0.6g, 口服、每天1次;吡嗪酰胺 (Z) 0.5g, 口服、每天3次;乙胺丁醇 (E) 25mg/kg, 口服、每天1次;治疗2个月后停EZ, 继续应用HR治疗4个月) 督导化疗6个月。匹多莫德组还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 开始两周, 每次800mg (2片) , 1日2次, 随后减为每次800mg (2片) , 1日1次, 连续用药60d。

1.2.2 观察指标和统计分析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痰涂阳性率、不良反应事件等。同时记录两组的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的缓解率, 并进行χ2检验的统计学分析,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人数、性别、临床表现和病程、继发性结核病的病理类型等经调整, 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发热、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缓解率经过χ2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χ2=6.31, 6.32、6.23、6.21、6.41, P<0.05) (表1) , 两组的痰涂阳性率在治疗以前无显著差异 (χ2=0.23, P>0.05) , 经过足疗程治疗以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χ2=9.23, P<0.05) (表2) 。

3 结论

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因为机体免疫能力较低, 治疗较为困难。在常规的抗结核治疗的时候, 因为抗结核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较严重, 患者的耐受性也较差。同时, 因为抗结核治疗必须坚持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的治疗, 如果疗程不足, 难以杀灭身体内所有的结核杆菌, 最后成为结合复发的根源。所以在老年性结核病患者中, 应该注重非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性, 选择合理、有效、安全的辅助用药,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肝肾功能、调动机体一切的抗结核机制, 达到联合治疗的作用。匹多莫德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广泛用于老年患者中, 帮助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提高机体的抗细菌或者病毒能力[5]。匹多莫德主要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 使T淋巴细胞向成熟的CD3或者CD4细胞亚群分化, 同时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 调节免疫反应的发生, 并使成熟的细胞对体外抗原的敏感性增强, 最终杀灭异物[5]。

本研究中, 比较了匹多莫德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患者发热、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的痰涂阳性率在治疗以前无显著差异, 但是在经过足疗程抗结核和匹多莫德的辅助治疗以后,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匹多莫德的不良反应较少, 仅有少数患者有皮疹、胃肠道不适, 但是在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后, 这些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都能被患者多耐受。同时匹多莫德的联合治疗降低的抗结核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 是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得到了提高, 有较好的临床收益[6]。

综上所述, 匹多莫德在治疗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初治中, 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 帮助机体快速、有效杀灭体内的结核杆菌, 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减少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患者可以耐受,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匹多莫德分散片 (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制造) 在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初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人民医院纳入年龄>60岁的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确诊病例100例。100例患者都是初治, 随机分为匹多莫德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两组均在咳嗽、咯血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之上, 给予2HRZE/4HR督导化疗6个月。匹多莫德组还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 开始两周, 每次800mg (两片) , 1日2次, 随后减为每次800mg (2片) , 1日1次, 连续用药60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痰涂阳性率、不良反应事件等。同时记录两组的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的缓解率, 并进行χ2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的人数、性别、临床表现和病程、继发性结核病的病理类型等经调整, 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发热、盗汗、咯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缓解率经过χ2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χ2=6.31, 6.32、6.23、6.21、6.41, P<0.05) , 两组的痰涂阳性率在治疗以前无显著差异 (χ2=0.23, P>0.05) , 经过足疗程治疗以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χ2=9.23, P<0.05) 。结论 匹多莫德在治疗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初治中, 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 帮助机体快速、有效杀灭体内的结核杆菌, 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减少老年性继发性肺结核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患者可以耐受,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匹多莫德,老年继发性肺结核,初治

参考文献

[1]姚东坡, 许光明, 董昌将, 等.慢性肝病伴结核病时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肝损害的防治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25 (6) :381-382.

[2]张凤池.大剂量匹多莫德对老年肺结核的近期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26 (15) :1115-1140.

[3]Kaufmann SHE, Tracey DE Function and antigen recognitionpattern L3T4T-cell colone from M tuberculosis-immunemice[J].Infect Immun, 2010, 101 (12) :26-33.

[4]姚玲.匹多莫德对老年顽固性肺部感染的作用[J].河南医药信息, 2010 (30) :7-23.

[5]王庆忠.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及Rv2629基因191A/C突变功能初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7.

上一篇:兴国土地法下一篇:粘接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