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折疏松(通用7篇)
原发性骨折疏松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61例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监测病人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骨量、恢复骨质结构,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护理干预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亦不断增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结构破坏,使发生骨折的危险增加,最多发生在含骨小梁多的脊椎骨,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困难。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并配合药物、饮食治疗,与常规护理比较,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可增加骨强度,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61例,男3例,女58例;年龄61岁~78岁,平均66岁;均为影像学检查所证实;单椎体骨折55例,多椎体骨折6例;骨折部位均为胸、腰椎,以胸12、腰1椎体最常见;临床表现:慢性腰腿疼痛、下肢乏力,严重者表现脊柱局部后凸,有深压痛和叩击疼痛、驼背、身体短缩变矮,无神经系统体征,无明显外伤使或仅有轻微外伤使;专科检查:椎体棘突有明显压痛、叩痛,压缩程度为1/3,中后柱无损伤。住院治疗4周~6周,平均5.5周;随访时间1年~2年。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病人常规卧硬板床,绝对休息4周~6周,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饮食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在骨折发生早期进行肢体运动康复锻炼,4周~6周后增加脊柱康复锻炼。①椎体骨折处干预。入院后即在伤椎后凸畸形处放一软枕,使之逐渐伸展、复位。第1天高度为5 cm,第3天高度为8 cm,第四天高度为18 cm,同时开始四肢康复锻炼。②运动疗法干预。对椎体骨折初期因病人惧怕疼痛,不敢活动,应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完成,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运动。要强调主动功能锻炼,反复进行、循序渐进,其活动应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次数由少到多,做屈髋、屈膝、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及双下肢交换直腿抬高锻炼。4周~6周后采取仰卧位锻炼法:病人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支重点,使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呈弓形撑起。或采用俯卧位锻炼,病人俯卧,两上肢置于躯体两侧,抬头挺胸,两臂后伸,使头、胸及上肢离床,并使其尽量向上翘。③物理疗法干预。伤椎处配合超短波治疗:病人仰卧位,将两个电极放置于腹部与椎体骨折部位对置,微热量,每天1次,时间20 min~30 min,10 d~14 的为1个疗程,共需1个或2个疗程,以达到抗感染、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骨量。磁疗:采用骨质疏松治疗仪,每日1次,每次40 min。利用磁-电效应,改善骨的代谢和骨重建,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来阻断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骨密度检测。两组病人均随访观察1年~2年及给予双能X线骨密度复查。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测定,按照我国2000年制订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即T-Sore<-2,其中T<-2以上、伴有1处骨折的或T<-3以上,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②疗效评定。疼痛采取病人主观前后感受进行对比,优:疼痛症状消失,无压叩痛,后凸畸形矫正,骨密度增加大于80%;良:疼痛症状消失,压叩痛减轻,后凸畸形部分矫正,骨密度增加60%~79%;可:疼痛症状部分缓解,有局限性压叩痛,后凸畸形未矫正,骨密度增加 30%~59%;差: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仍有压叩痛,后凸畸形未矫正,骨密度无变化。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观察组病人治疗效果为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8.8%,无效率为6.1%。对照组病人治疗效果为优6例,良11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60.7%,无效率14.3%。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病人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矿质含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2],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一般为稳定性骨折。在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骨折的预防和康复中,保持正常的骨钙量和骨密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所以说运动疗法是唯一防治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疗法。国外文献报道,足够的运动是维持和提高骨量的必要条件,其机理主要与运动能使内分泌发生正性改变,使骨髂血流量扩大,且促进钙的吸收和保持骨量有关[3]。通过早期肢体运动康复锻炼,不仅能防止失用性骨质疏松症,还能增加骨量,改善骨密度及骨的力学特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再发生的危险性,为早日离床活动做好准备。病人应早期绝对卧床休息,但卧床时间过长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程度,严重者易发生失用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影响骨折愈合,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早期伤椎处配合超短波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特别在骨折再生过程中,使用微剂量治疗可明显缓解肌痉孪,加速组织生长修复。采用骨质疏松治疗仪,利用磁-电效应,改善骨的代谢和骨重建,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来阻断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同时利用磁场起到止痛、消炎、消肿的治疗作用。加强对高危人群进行骨密度监测,了解骨量和骨转化生化指标的改变,做到早期发现并进行针对性、有效的治疗,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4]。病人入院后早期进行运动康复锻炼,对促进钙盐的骨沉积,使骨量明显增加,骨密度改善,经4周~6周治疗后,可带腰围坐起和离床活动,加速病人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忠厚,杨定焯.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症杂志,2000,4(6):1-3.
[2]Nordin BEC.Redefining osteoporosis[J].Calcif Tissue Int,2008,83(6):365-367.
[3]Karlesson MK,Linden C,Karlsson C,et al.Exercise during growth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s in old age[J].Lancet,2000,355:469-470.
[4]王红霞.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7):5084.
原发性骨折疏松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笔者所在医院2005-2007年来收住的胸腰椎患者119例,女性96例,男性23例,年龄59~87岁,其中单发骨折36例,两个椎体骨折64例,三个椎体骨折19例,骨折椎体共221个,胸椎129个,腰椎92个,集中在胸腰段。患者入院时均为骨折处疼痛剧烈,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睡眠差,食欲欠佳。
1.2 方法
119例骨折患者均行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降钙素、骨化三醇、骨肽、钙制剂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消失,睡眠、食欲改善,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骨折处无不适感觉,行动灵活,生活自理,未出现并发症。其中36例椎体预防性在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注入少量骨水泥,单发椎体骨折17例,两个椎体骨折13例,3个椎体骨折6例。83例患者未预防性注入骨水泥。随访1~3年,平均15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随访期间36例预防性注注入骨水泥患者均未出现上下相邻椎体的继发性骨折,患者生活自理,活动自如。未预防性注入骨水泥患者,59例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相邻椎体楔形变形,其中有11例于1年后应相邻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再次住院行椎体成型术。以上结果行Χ2检验,具体见表1。预防性注入骨水泥防止骨折相邻椎体继发性骨折,是一种有效地防止方法,可以减少患者再次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注:与预防注射骨水泥组比较,Χ2=47.95,*P<0.01
3 讨论
自1984年法国医生Galibert开展第1例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 lasty,PVP),通过穿刺向椎体内充填骨水泥(PMMA)治疗颈椎椎体血管瘤取得满意效果[1]。椎体成形术逐渐在脊柱外科治疗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压缩性骨折成为一种趋势。Jensen等[2,3,4]等报告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止痛率达90%以上。虽然PVP止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1)骨水泥反应时椎体内的温度可达到70℃左右,可致椎体内部及周围神组织变性甚至坏死。(2)骨水泥加强了椎体的强度,制止了引起疼痛的微小骨折,增加了椎体的稳定性。但是其对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获得患者及临床的认可。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椎体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后止痛效果较好,患者术后24 h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由于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后相应的硬度增强,应力集中于相邻椎体上,导致继发性相邻椎体出现骨折的时有报道。Berlemann等[5]利用FSU有限元素研究,发现注入骨水泥导致相邻椎体骨折的载荷下降,而且注入的骨水泥越多,这种导致骨折的载荷越低。认为临床上注入大量骨水泥可能会造成相邻椎体骨折。另外,Barongd等[6]在临床上观察了同样的结果。Amarp[7]等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后期由于骨折椎体内经骨水泥灌注后,椎体的刚度上升,与相邻节段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差,势必加速椎间盘退变,诱发其他椎体骨折。也说明PMMA强化后的椎体增加了对邻近椎体的应力。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骨折疏松症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因而采用预防性骨折相邻椎体注入骨水泥预防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预防性注入骨水泥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应用的椎体成形术器械均为一次性医疗器械,在治疗骨折椎体同时应用原套器械经行相邻椎体预防注入骨水泥,减少了患者以后发生骨折的开支。另外,患者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安全感。经过对本组36例患者采用预防性骨水泥注入后,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效果满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为社会及家庭减少了经济开支,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防治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预防性在与骨折椎体相邻上下椎体注入骨水泥防止其因应力改变而致继发性骨折。方法 就笔者所在医院院近3年来收住因骨质疏松致胸腰椎骨折患者,预防性在其骨折椎体相邻的上下椎体注入骨少量水泥防止其继发作骨折的疗效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36例预防性注注入骨水泥患者均未出现上下相邻椎体的继发性骨折;未预防性注入骨水泥患者,59例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相邻椎体楔形变形,其中有11例于一年后应相邻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再次住院行椎体成型术。以上结果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注入骨水泥可有效防止继发性椎体骨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防治方法。
关键词:骨水泥,脊椎骨折,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Galibert P,Deramond H,Rosat P,et al.Preliminary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ma by percutaneous acrylic vertebrop lasty. Neurochirurgie,1987,33(2):166 - 168.
[2]Jensen ME,Evans AJ,Mathis JM,et al.Percutaneous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 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 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 ression fractures,technical aspects.Am J Neu2 roradiol, 1997,18(10):1897 -1904.
[3]Deramond H,Dep riester C,Galibert P,et al.Percutaneous vetebrop lasty with polyme - thylmethacrylate.Technique,indications and results.Radiol Clin North Am,1998,36(3):533 -546.
[4]Belkoff SM,Mathis JM,Jasper LE,et al.The biomechanics of vertebrop lasty.The effect of cement volume on mechanical behavior. Spine,2001,26(14):1537 - 1541.
[5]Berlemann U,Ferguson SJ,Nolte LP,et al.Adjacent vertbral failure after vertebroplasty.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 Bonejoint Surg (Br),2002,84:748-752.
[6]Barongd G,Nemes J,Heini P,et al.Load shilft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fter a vertebroplasty:a finite—element study.Eur Spine J. 2003,12:421 -42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自我管理 篇3
1 生活方式的管理
因骨量减少好预防不易治疗, 所以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 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粗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不吸烟, 不嗜酒, 不喝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 少吃糖、盐, 蛋白也不易过多。晚婚、少育, 哺乳期也不易过长, 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 丰富钙库, 将骨密度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人到中年, 尤其是妇女绝经后, 骨量丢失加速进行。绝经后5~10年内, 年骨丢失率为2%~4%, 而男性平均为1%。因此绝经前后6年内, 应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 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同时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有关的疾病。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外, 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生长衰老的基本规律, 但若能及时提高我们对骨质疏松的保健意识, 积极进行科学干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迟缓和预防的。对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食入钙的管理
在可能影响骨量的营养因素中, 最受重视且研究最多的是钙。这是因为, 低钙摄入低钙吸收或高钙排出都会导致体钙缺失, 进而导致骨量减少。多数天然食物钙含量低, 所以人类膳食普遍存在钙供给不足的问题。若膳食钙长期严重不足, 就会导致成人的骨量减少。因此对绝经后妇女膳食钙供给量应到达800 mg/d以上。补钙对低钙摄入的中老年男性也是有益的。
据研究, 牛奶对人类的骨骼有镇静作用, 即减低骨转换作用。其实我们身边含钙量高的食品比比皆是。天然食物中牛奶每100 g含钙100~120 mg, 最有效的增高药说每袋市售牛奶中含钙约为240~280 mg, 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 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钙源。日本1995年的一项研究提示, 牛奶对人类骨骼有“镇静”作用, 可减低骨钙丢失。再辅以含钙丰富的蔬菜 (蔬菜食品) 、豆制品、面包等, 基本上可以达到摄钙标准, 进而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膳食措施。
为了纠正天然食品普遍含钙低的问题, 生活中还需要多食用钙强化食品, 如食品添加剂中的牛骨粉, 鱼骨粉, 还有钙强化点心等等。由于人体不能存储过量的钙, 所以应日日均衡。为了不要1次补充大量的钙避免浪费。每日补钙应分次进行。研究表明, 随三餐补钙能增加钙的吸收率。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 空腹服用碳酸钙时钙吸收不良, 但随餐补充时, 钙吸收正常。
补钙的安全性。钙是一种十分安全的营养素, 而且常见供给不足, 所以正常人补钙不会产生安全问题。据研究, 对健康人来说, 连续10年补钙, 使钙摄入达1.5 g/d, 未见不良反应。对通过增加牛奶及奶制品摄入来补钙时, 有可能增加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食用脱脂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些钙源能减少铁的吸收, 使处于低铁状态的人出现铁缺乏, 应注意。在饮食中要注意食物组成, 例如一些蔬菜像菠菜、竹笋、花菜、英白, 草酸含量多, 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另外, 与胃酸分泌的能力有关, 胃酸低的人如老年人胃粘膜萎缩, 钙吸收率就低了。总之,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补钙量在2 000 mg/d的范围内是安全的。
3 食物烹调及储藏方面的管理
为了减少钙的流失, 尽量科学的加工食物。
牛奶加热时, 应不断搅拌, 使钙盐渗入液体中, 防止磷酸钙沉积于锅底, 从而防止和减少钙的丢失。烹调蔬菜时, 可以加少量的水, 以减少钙的损失。把食物混合成匀浆状, 经巴氏消毒、加热、干燥或酸化等, 均可减少钙的损失。
切菜时应尽量切大块些, 以减少过多的暴露面, 从而减少钙和磷的损失。对蔬菜切得块越大, 烹调时间越短, 对矿物质的损失也就越少。尽可能保留食物外皮 (因外皮中矿物质的浓度高) , 宁可用毛刷刷某些蔬菜水果, 也勿轻易削皮, 免得损失大量矿物质。
在煮水果干或干菜时, 要用浸泡原液, 从而减少钙的损失。用高压锅烹调或蒸菜, 对矿物质的损耗要比煮菜时少。用烘烤和微波炉加热, 也能保护矿物质。
多数罐头食品中的罐头液, 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故一定要充分利用罐头液, 勿随意丢弃。冰冻食品, 最好预先不解冻就进行烹调, 免得矿物质随解冻液流失。尽量吃新鲜菜, 缩短储藏时间, 使菜减少枯萎, 从而可减少富含矿物质的外皮和菜叶的耗损。
4 运动的管理
合理的膳食加上科学的运动, 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转归。随着社会现代化与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人们日常的运动量越来越少, 因运动量不足而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有上升趋势, 尤其老年人表现的尤为突出。运动对老年骨骼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骨量增加或阻止骨量的丢失。对绝经后妇女骨骼的影响则为一定程度上减少骨的丢失, 但须长期持续运动。
坚持体育锻炼, 每日做两次预防骨质疏松运动练习, 可在仰卧位、立位和座位时进行, 但须注意避免仰卧起坐动作、躯干屈曲动作、不良的座位姿势。高龄患者要避免快速的弯腰动作和弯腰抬物活动。
室外散步, 日光照射。光照30min/d以上, 便能够获得足够量的维生素D, 也可在水中进行负重和步行训练。
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 要注意运动训练的科学性, 否则不仅不能改善骨的强度, 反而会由于方法不当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训练中严格按照康复医生设计的运动处方进行, 并且要定期到康复门诊复诊, 调整处方。
对肌肉萎缩、肌力弱、平衡能力低下者, 运动时要佩戴拐杖加强保护防止跌倒造成骨折。骨质疏松严重者要佩戴矫形器, 防止脊柱变形或椎体的压缩骨折, 但佩戴时间不能超过1个月, 以防肌力低下。
维持抗重力的姿势。为了改善骨密度, 每天最少做2 h负重站立和肌肉收缩练习。如膝手卧位, 靠墙站立, 起立床上的站立训练, 平行棒内的步行训练等。
如有急性腰背痛, 伴有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应卧床1~2周。在这同时, 应加强四肢肌力训练。如上肢各肌肉的等张运动训练, 下肢等长运动训练, 腰背肌等长运动训练。从第三至四周逐渐开始体位变化的训练, 直至可下地练习行走。在慢性期, 应注意正确姿势, 禁止对椎体造成破坏性的错误训练。加强呼吸训练, 提高呼吸能力。作伸展训练, 提高机体的柔韧性。做主动运动, 如腰痛体操等, 提高肌力及耐力, 但一定要注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的适宜。
对有偏瘫的老年患者, 因为长时间卧床, 致使肌体的侧肢肌肉偏瘫麻痹, 极大的限制了肢体的运动, 随着, 肌肉收缩对骨刺激应力的消失, 再加上卧床的免负荷, 因此, 骨质疏松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只要不需要绝对卧床时, 就应鼓励病人在床上坐立。坐起后, 脊柱开始承重, 腰背肌收缩运动加强, 健侧的活动量也相对增加;加上坐起后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所以对预防骨质疏松是非常有利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诊疗体会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0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63±2.2)岁,其中男10例,平均年龄(68±3.1)岁;女20例,平均年龄(60±2.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骨折、驼背、呼吸困难等症状,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表现一致,初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方法:检查:本研究主要结合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符合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对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X线片或CT影像学表现均为骨质疏松症。治疗:采用运动疗法、营养疗法、药物疗法3种方法治疗患者,持续6个月随访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变化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后期回访调查,从疾病状态分析治疗效果,按显效、有效、无效分类,具体包括:①显效:日常生活如常,患者全身骨痛症状消失,患者身高未变,骨密度未变;②有效:日常生活未受明显影响,患者全身骨痛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身高未变,骨密度未变;③无效:日常生活受明显影响,患者时常有全身骨痛表现,患者身高下降>1cm,骨密度较半年前下降。
结果
治疗后显效26例(86.7%),显效3例(10.0%),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6.7%。见表1。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幼年型骨质疏松、成年型骨质疏松、经绝期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等,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1]。具体诊断标准:老年性和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首先排除肾性骨营养不良、骨质软化症、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转移瘤、淋巴瘤、白血病等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010年WHO建议根据BMD或BMC(骨矿含量)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①骨质疏松症: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②严重骨质疏松症: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2.5个标准差且脆性骨折≥1个。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骨量、预防骨折。①运动疗法: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治疗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氧运动能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减轻体重,减轻身体自身负荷给骨骼带来的负担,增强骨骼弹性和韧性,改善关节功能,避免骨骼变形,防止摔跤和骨折的发生。有氧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消化功能,增加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氧运动可提高与骨代谢有关的激素或激素样物质水平,参与骨代谢,显著促进骨细胞分裂增殖,预防骨微细结构的改变[2]。有氧运动方式:步行;运动时间:每次≥30 min;频率:每周5~7 d。力量训练可促进成骨细胞代谢,有利于改善骨质疏松。力量训练运动方式:健身操;运动时间:20~30 min/d;频率:每周锻炼2d。②营养疗法:及时为患者补充营养元素,如足量的钙、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提高骨组织内的钙元素,促使骨组织健康生长,对抗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效果。我国营养学者主张每日成人钙摄入量800~1 000 mg,绝经后妇女1 000~1500 mg[3]。维生素D摄入量400~800U/d。本研究30例患者补钙主要采用牛奶结合含维生素D的钙片,并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入,同时适当增加温和的日光照射。增加日晒时间能增加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对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③药物疗法: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如降钙素、雌激素代替疗法、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作用特别小。本研究中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采用双磷酸盐药物治疗。双磷酸盐是公认的一线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能增加骨密度、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降低骨折风险[4]。阿仑磷酸钠是目前效果最强的骨吸收抑制剂,是第3代双磷酸盐类,能增加骨密度及增强肌力[5],适用于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以增加骨量及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以预防髋部和脊柱骨折(椎骨压缩性骨折)。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推荐剂量:1次/周,70 mg/次。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由于骨组织结构变化,临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较高,需结合疾病标准采取科学的诊断方式。由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及时诊断可抑制疾病发展,提高患者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崇静,孙积惠,杨晋才.不同区域骨密度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11,20(12):123-124.
[2]卓铁军,周明秀,申志祥.1600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4(3):87-89.
[3]伍贤平,廖二元,黄干,等.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19(4):134-135.
原发性骨折疏松 篇5
1 病例
典型病例:李某,男,66岁,2010年11月14日就诊,因“反复腰背痛8年,加重伴双下肢疼痛半年”求治,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在诊所和我院门诊间断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缠绵不愈。近半年来患者腰背疼痛加重,伴见双下肢疼痛,行走困难。疼痛为刺痛、酸痛,喜温喜按,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缓解,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欲可,大便干结,3~5日一行,夜尿2~3次,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查生命体征平稳,腰4/5椎间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4字试验(-)。骨密度示:T=-4.3;脊柱胸腰段CT示:胸11、腰4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腰4/5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胸片无异常,全腹B超无异常。
中医诊断为痹病,辨证为肾虚血瘀、经络不通,治宜补肾壮骨、化瘀通络,以独活寄生汤合身痛逐淤汤加减:独活50g,桑寄生50g,骨碎补50g,防风50g,北细辛30g,川芎50g,白术50g,当归50g,熟地50g,杜仲50g,怀牛膝50g,人参50g,炙甘草30g,淫羊藿50g,制附片50g,狗脊50g,香附50g,桃仁50g,红花50g,以上药物共为细末,过80目筛,10g/次,2次/日,以滚开水150mL搅拌均匀并浸泡20min,饭后服用,连服3个月,如遇感冒则停用。
西医诊断为:(1)严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胸11、腰4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3)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治疗:活动时佩戴腰围,适当锻炼,每日饮用牛奶250mL。药物治疗:碳酸钙D3:1片bid(连续服用1年);依降钙素:10uim qod(连用4周)。治疗1周后患者腰背及双下肢疼痛减轻,2周后疼痛明显减轻,可缓慢步行,1月后疼痛消失,腰膝酸软及畏寒肢冷症状亦有缓解。嘱其继续服用中药散剂和碳酸钙D3,3个月后患者活动自如,神清气爽。患者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口服1年后停药,复查骨密度:T=-1.8,腰背及双下肢疼痛未再复发,疗效满意。
2 体会
目前,西医从微观出发,在不同的环节上来认识POP的发生机制,并就这些发病环节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针对钙吸收不足而增加钙的摄入量;针对绝经期后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补充雌激素;针对降钙素的下降而使用降钙素;针对骨吸收作用过度,采用骨吸收抑制剂;针对骨形成作用不足,采用骨形成刺激剂等。目前临床应用的西药各自只作用于骨重建的某个环节,靶点单一,在降低骨折发生的影响方面变异较大,且很多药物副作用明显、价格昂贵,限制了本病的长期治疗和疗效的发挥。中医药治疗POP时注重整体的调节,调理阴阳、扶正祛邪,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进而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但中药煎剂熬制麻烦、保存不便,大大降低了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严重影响了中医疗效的发挥。同时近3年来中药价格普遍上涨1~2倍以上,长期服用中药(尤其是煎剂)已成为了患者很大的经济负担[2],严重制约了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POP可起到比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更好的疗效。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常是因为疼痛而就诊,而治疗骨痛时短期内(4周)使用降钙素可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患者治疗的信心,且减轻了长期使用此药带来的昂贵费用。同时中药散剂和钙剂的长期(1年以上)配合使用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也避免了许多治疗POP西药的副作用。中药散剂的使用极大方便了患者的服用,增加了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每月的中药费用也从煎剂的900元左右降至100元上下。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坚持服药1年以上者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骨密度的上升,即使一小部分患者骨密度变化不大,但临床症状好转明显,生活质量较治疗之前亦有提高。本治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1)合理使用降钙素和碳酸钙D3,短期使用降钙素(4周)和长期服用碳酸钙D3(1年),很快使患者疼痛缓解,增强了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提高了依从性,价格低廉(整个疗程西药的费用约为1 000元),且副作用较其它抗骨质疏松症西药轻微。(2)采用散剂,既方便患者服用,也大大降低了中药费用(整个疗程中药的费用约为1 000元),增强了依从性。(3)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坚持服用散剂1年,使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功效长期发挥作用,巩固了疗效。因POP属中医“骨萎”、“骨痹”范畴,且多为老年患者,其核心病机是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肾虚髓减骨消、血滞脉阻络痹,故采用独活寄生汤和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既能补肾健脾、生髓壮骨治本,又能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治标。同时,本病发病缓、病程长,只能选用散剂缓缓图之,不可一蹴而就。
3 注意事项
(1)散剂制备要选用质量上乘、清洁的中药,粉碎时过80目筛,混合均匀。用塑料袋密封分装,200g/袋,置阴凉处贮存,如遇夏天气温升高时则放入冰箱保鲜室存放。(2)散剂处方剂量最少1个月,最多3个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患者病情变化加减,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原则。(3)散剂用法用量:10g/次,2次/日,用150mL滚开水浸泡20min,搅拌均匀并饭后温服(药渣与水一起服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
原发性骨折疏松 篇6
据“新华网”报道, 近日,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评估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专家组评审认为, 该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课题组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 通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区6447例次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阐述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基本证候特征, 阐释了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首次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偶联信号传递的角度揭示了“肾主骨”机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了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相互作用及预测分子复合物通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骨碎补单味药中发现了骨碎补总黄酮是促进骨细胞形成的活性物质, 并揭示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在骨碎补总黄酮制备过程中, 形成了SFDA“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工艺的部分标准, 并且进行了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作用机理相关研究;编制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该课题已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项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槲蕨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 及新药证书1项 (强骨胶囊) , 并获得4项国际发明专利。经过20余年的研发,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经在全国520余家医疗机构及18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使用, 在显著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增加骨密度、缓解下肢无力和下肢抽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原发性骨折疏松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12例, 女28例,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 (75.4±8.5) 岁;观察组男15例, 女25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72.7±8.1) 岁。
治疗前42例具有膝关节疼痛史, 13例脊柱屈曲畸形, 50例具有慢性腰痛史, 32例具有慢性足跟痛病史。所有入院患者均通过双能量骨量密度仪检测骨质疏松程度, 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600 mg钙尔奇D片 (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29) ,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 治疗前对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进行检查, 确认无明显禁忌证者。治疗时将4 mg唑来膦酸 (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942) 加入100 ml浓度为0.9%的Na Cl溶液中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在15 min以上, 每年1次。观察组治疗20 d后对肝功能及血电解质进行复查, 指导两组患者坚持适量运动及高钙饮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疼痛感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且无需服用镇痛类药物, 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影响;无效:疼痛无明显变化, 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 需服用镇痛类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法进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2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骨质疏松已经成为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中常见病之一, 它的基本病理机理是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出现缺陷, 导致人体内的钙磷代谢不平衡, 使骨密度逐渐减少而引起的临床症状。老年人群由于骨量丢失, 引起骨质疏松, 使得骨折发生的概率更高。
目前, 临床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时绝大多数会选用骨吸收抑制剂, 双磷酸盐能够抵抗酶的水解及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2], 其中以第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为代表。唑来膦酸的活性是第二代双磷酸盐的数千倍, 因而逐渐成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通过3个方面来表现:①通过对成骨细胞作用, 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刺激;②在破骨细胞周围选择性聚积, 不仅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而且对破骨细胞的合成同样有抑制作用, 进而使得破骨细胞数量减少;③改变骨容量及骨矿物质来提高BMD, 进而使得骨消融率得以降低。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在治疗后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由此可见, 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更佳,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600 mg钙尔奇D片, 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4 mg唑来膦酸, 每年一次。结果 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2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使用。
关键词:唑来膦酸,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参考文献
[1]罗先正.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0, 17 (2)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