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低血压

2024-10-18

原发性低血压(精选12篇)

原发性低血压 篇1

原发性低血压在我国发病率为4%, 多发于女性, 该类型女性大多形体消瘦, 并可有家族遗传倾向[1]。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仅以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为特征且伴有倦怠乏力、精神萎靡、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甚或晕厥等临床症状, 多以劳累为诱因, 舌质淡或淡红, 舌体胖边缘有齿痕, 苔薄白, 脉虚细数, 完全符合中医气阴两虚、元气不足, 阴液亏耗的辨证[2]。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低血压的治疗到目前为止无理想药物。运用益气升清胶囊治疗原发性低血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参照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确定的标准。于静息状态下非同日测三次血压, 收缩压<90mmHg或 (和) 舒张压<60 mmHg。同时排除直立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和低血压兼有肝、肾、肺、心、脑和内分泌等其他脏器系统严重病变者。

1.1.2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2年3月来120例原发性低血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 各60例。治疗组男13例, 女47例;年龄18岁~52岁, 平均32岁;病史1年~5年。对照组男15例, 女45例;年龄19岁~50岁, 平均30岁;病史2年~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益气升清胶囊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提供) , 一次4粒, 每日3次, 三餐饭后服。对照组:益气升清胶囊模拟剂胶囊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提供) , 一次4粒, 每日3次, 三餐饭后服。两组药物治疗均以15d为一个疗程, 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血压, 每个疗程给予测量血压, 由同一人、同一台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量血压, 并予以记录。中医证候, 每个疗程记录一次症状变化情况, 痊愈、有效、有效、无效按0分、1分、2分、3分计分[3]。安全性评价指标:血、尿、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

1.4 疗效标准

(1) 血压疗效[4], 痊愈: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恢复正常, ≥90/60mmHg;显效:收缩压或舒张压平均升高 (10~20) mmHg;有效:收缩压或舒张压平均升高 (5~10) mmHg;无效: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升高小于5 mmHg。 (2) 中医证候疗效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积分减少率≥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积分减少率≥70%, <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积分减少率≥30%, <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积分减少率<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见表1)

mmHg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 (见表2)

2.3 治疗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 (见表3)

治疗组治疗后各伴随症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益气升清胶囊在改善原发性低血压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监测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均无异常。

3 讨论

原发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 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 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 血管舒张占优势, 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此外, 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遗传、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职业等也都参与到了低血压的发生[5]。现代医学对低血压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没有理想的药物, 对于临床症状严重者, 可酌情给予小剂量激素,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必要时可辅以咖啡因、麻黄碱 (15mg~30mg, 1次/天~3次/天) 和盐酸士的宁肌内注射, 以对症治疗。低血压病因复杂, 症状无特异性, 但低血压往往与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病、抑郁症[6]及痴呆[7]等疾患密切相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不可低估, 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8]。

原发性低血压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心悸”“虚劳”范畴。中医认为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病理上多相互影响。在低血压病理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常可形成阴阳津血互损、气陷不升以及血脉瘀阻等证。故治疗以补气治其本, 滋阴、养血、温阳、升气清阳、行血通脉以治其标。强调抓实质, 以补气为主;气损及阴, 重视滋养阴血;气损及阳, 兼以温阳;久病气陷, 应升举少阳、阳明之气, 助太阴以升陷;久病入络, 应配以活血通脉。益气升清胶囊的君药为:西洋参、黄芪益气养阴。臣药: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补血滋阴。佐药:桂枝、枳实、柴胡、仙鹤草理气升阳举陷, 引药上行。使药:炙甘草补中益气, 调和诸药。如此, 清阳得升, 浊阴以降, 阴阳调和, 同时配以滋阴、壮阳、补气、生血等功效, 诸症消失, 血压得以升提。同时现代中药药理研究, 西洋参和黄芪能增加心脏的输出量, 提高人体代谢机能, 同时能增加神经细胞活力,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保水蓄钠,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本研究证明益气升清胶囊对原发性低血压有明显效果, 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未发现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06.

[2]毛静远, 王恒河.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医药学刊, 2003, 21 (2) :173-175;180.

[3]高钦颖, 冯泽海, 袁云岗, 等.升压胶囊治疗低血压21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10) :62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29.

[5]吴锡桂, 黄广勇, 赵建功, 等.中国人群低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血压杂志, 2001, 9:11-13.

[6]Paterniti S, Verdier-taillefer MH, Geneste C, et al.Low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British J Psychiatry, 2000, 176:464-467.

[7]Verghese J, Lipton RB.Low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very old individuals[J].Neurology, 2003, 61:1667-1672.

[8]Qin C, Von SE, Fastbom J, at al.Low blood pressureand risk of dementia in the kungsholmen project:A 6years follow-up study[J].Arch Neurol, 2003, 60 (2) :223-228.

原发性低血压 篇2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原因不明,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率都很高。

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偶然测得一次血压增高不能诊断为高血压,必须重复和进一步观察。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1. 遗传 高血压病的病因以遗传为主,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 饮食 应适当控制钠盐及动物脂肪的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正常成人对钠盐

的生理需要量为1~2g/d,食盐较多的中国人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 其他 吸烟和肥胖者、从事精神紧张和体力活动较少的工作的人群易患高血压病。40岁以后本病患病率明显增强。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查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高血压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危重症护理要点

1迅速降压 常用药物:硝普钠、二氨嗪、酚妥拉明。

(1)降压的幅度取决于临床情况,不宜过低。一般收缩压降至21.3Kpa(160mmHg),舒张压降至14.7Kpa(110mmHg)。

(2)同时监测其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等。

2脱水 可用呋塞米,脑水肿脱水加用20%甘露醇静滴。

(1)有心脑肾并发症患者应严密观察血压波动情况,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2)当患者出现明显头痛,颈部僵直感、恶心、颜面潮红或脉搏改变等症状体征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并设法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二、 一般护理

(1)告诉病人睡眠对保持血压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并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2)午后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减少夜尿次数。

(3)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睡眠

(4)血压太高时应减少活动,最好绝对卧床休息以免血压升高

(5)坚持体育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6)每天早晨散步、打太极拳、养花莳草或读书看报,写字作画。

三、 饮食护理:

(1)限制盐 对于大多数甚至严重高血压者,每日严格限制在1g的盐可降低血压。每日限制至4-5g的盐可控制轻微高血压。

(2)应摄取低热量或中等热量的均衡饮食,以控制体重。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瘦肉、豆类等。可适当多食鱼类蛋白。

(3)维持足够的钾、钙的摄入。

(4)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可乐等。限制饮酒,

四、 症状护理

(1) 头痛、头昏:

A、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B、、血压不稳定或加重时必须卧床休息。

C、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D、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变化时立即同医生联系及时给予处理

(2) 恶心、呕吐:

A、创造安静环境,减少精神、心理刺激。

B、充分休息,保障睡眠。

C、、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我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保持床单整洁,呕吐后协助病人清洁口腔。

D、按医嘱使用止吐药。

(3) 意识紊乱:

A、严格规定病人卧床,及时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脱水、降压等处理。

B、密切监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神志,备好抢救用物

C、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D、监测尿量,必要时留置尿管以监测每小时的尿量。

F、提供保护措施,如上围栏防止病人跌落;备好压舌板以防止病人抽搐咬伤舌头;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

五、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谈、陪伴等方式减轻病人的焦虑,

让病人通过听音乐、闲聊、看轻松的书和电视节目等消遣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态,以利于病人血压的稳定。

六.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min,在测量前30min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排空膀胱.

2.最好选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

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升高4.0Kpa(30mmHg),然后以恒定速度率缓慢放气,放气过程中仔细听柯氏音(出现第一音为收缩期读数,消失音为舒张期读数),柯氏音不消失者,可把变音定为舒张压。

4. 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应测量四肢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

位。老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六、 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预防策略可以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1)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2)改善膳食结构:应适当控制钠盐及动物脂肪的摄入,一般以重度限制钠盐摄入为宜,如食盐6g/d。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多食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以清淡,无刺激的食物为宜。忌烟酒。

(3)控制体重:肥胖和血压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超重的患者,需减轻体重,建议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主要通过限制每日热量的摄入,并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实现。

2、二级预防 即通过逐渐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保持靶器官免受损害.兼顾其他危险因子的治疗.具体措施是:

(1)增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合理的膳食和其他非药物疗法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整个治疗必不可少的基础。

(2)采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药物。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高血压的二级预防本身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只有兼顾了控制吸烟.减少饮酒、控制血压、.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 出院指导

(1) 广泛宣教高血压的知识,正确认识高血压,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

平衡,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情绪。

(2) 注意适度保暖,适当参与运动.

(3) 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

(4) 指导病人学会观察血压,教会家属或病人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5) 遵从医疗方案,坚持按医嘱服药和定期检查,更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做

到按时规律,长期坚持.。指导病人熟悉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辨别其他副作用,嘱咐病人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 预防便秘,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必要时服用缓泻药。

(7) 按时测血压,做好记录,观察血压波动变化。定期随访,告诉患者出现高

血压持续升高或头昏、.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8) 急症处理: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硝苯

原发性低血压 篇3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 动态血压

对象和方法

1993年以来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全部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男53例,女25例,年龄61.7±12.3岁,高血压病史2~7年。除外陈旧性心肌硬死、心绞痛、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者。

监测方法:监测前3天,停服任何可改变血压及心电图的药物。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检测,动态心电图系统为DMI公司8300三导全息动态心电图系统,导联选用CM1、CM3及CM5。时间划分:将一昼夜分为6个时段:即上午(6~10时)、中午(10~14时)、下午(14~18时)、晚上(18~22时)、深夜(22~2时)、凌晨(2~6时)。监测指标为6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平均心率、ST段压低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缺血性ST 段标准:以J点为准,ST 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mm,持续60秒以上者为1次缺血事件,以打印结果为准,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氏法分级。

统计分析:统计资料表达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例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及ST 段压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 果

6时段的平均血压、心肌缺血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规律呈现双峰双容开,峰值时间为上午(6~10时)及下午(14~18时),谷底为深夜(22~2时),及午睡时(10~14时),与文献报道的一致。血压的高低与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高度相关,血压高时缺血时间增加,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增加。本组资料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有20例(25.6%)。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2例(92.2%),其中Lown氏Ⅲ及以上17例(21.8%),绝大部分出现在血压峰值时。缺血性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的波动都呈同一昼夜规律:即清晨到上午最为严重(6~10时),深夜最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血压的高低与心率的快慢基本一致。

血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时间与血压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0.76(P<0.01)。

讨 论

本组结果说明,血压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及ST 段压低的重要因素。①血压升高引起左室壁张力及左室舒张末压力增加,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从而发生异位搏动;②压力负荷过重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③高血压引起相对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④高血压患者的室性早搏多呈左心室型(占全部室早33%),也说明高血压先引起左室功能改变,然后导致心律失常。

研究中发现,血压的升高、心律失常的发生、ST段压低的出现都表现为同一昼夜规律,即以上午6~10时发生率最高。这与心性猝死多发生在凌晨至中午的报道是一致的。早晨时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增高,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及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均增高,导致心脏的氧耗增加,冠脉供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同样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猝死的预防、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降压药时应尽可能使24小时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早晨血压过分升高,而夜间血压过低。高血压治疗还应同时防止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急性心脏事件的药物,应在起床之前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江生,主编.康复心脏病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239.

原发性低血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我科住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高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肾功不全、冠心病、恶性肿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年龄在36-82岁之间, 平均年龄59岁。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经明确诊断后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 而对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了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具体措施如:①心理干预措施, 患者因患了高血压病, 需终生服药, 特别是老年患者, 其心理承受能力会较差, 应在精神上给予患者较多安慰、鼓励、加强对病人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要深刻意识到保持心情愉快并积极配合治疗对自身疾病的控制的重要作用。②血压干预措施, 积极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监测血压的具体方法和技能, 定期、定时监测血压, 按时遵医嘱服药。③饮食干预措施,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其合理饮食, 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④运动干预措施,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和制定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 必须长期坚持。

1.3 观察指标

经过十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 血压控制情况按《中国高电压防治指南》 (2005修订版) 的标准评定血压的效果。普通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 Hg以下, 老年人的收缩压降到150mm Hg以下, 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 Hg以下, 达标者为控制血压好, 否则为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RSS13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算资料采用χ2, 以P<0.05为差异。

2 结果

两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见表1。

注:以对照组相比P<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据2002年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 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3]。血压水平以心血管疾病率成正相关, 有效控制血压不仅改善疾病的预后, 降低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率, 也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 随着现代护理的不断发展, 全新的护理理念在日益完善和更新, 其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也被广泛应用在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中。通过对心理、血压、服药、饮食、运动等的护理干预, 可指导高血压患者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正确用药,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延长患者寿命, 防治高血压疾病的恶化,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建萍, 牛建华, 王爱红, 等.改善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医从行为的实践[J].中化护理杂志, 2004, 39 (4) :310.

[2]喻中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对降压效果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5) :2300-2301.

原发性低血压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高血压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辅以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治疗组94%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基本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之外,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1]。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进行转变,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应激因素、心理因素与不良行为对其发病的影响已为现代心身医学所证明。高血压患者近几年有增多趋势,而且已向年轻化发展。现在很多学者也充分认识到,在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不能单靠药物治疗,心理护理的干预治疗也尤为重要。因此,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胶州市第二人民医院7月~6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排除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且排除无法坚持治疗或不愿参与心理干预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3±3.3)岁,收缩压(167±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3±5)mmHg;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2±4.1)岁;收缩压(165±5)mmHg,舒张压(104±3)mmHg。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给予降压药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常规给予降压药。治疗组心理护理为1次/d,30min/次,共2周。指导患者掌握和学会应对、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理压力过大会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致使外界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而致机体罹患疾病。因此,应指导患者做到正确面对压力;避免在同一时间内做多件事情;目标制定要合理,要有“知足常乐”的心理;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娱乐,会使心情舒畅;学会主动宣泄不良情绪。

1.2.1保持乐观情绪心理学研究显示,有美好的愿望,充足的自信,积极的信念及顽强的意志是保持乐观情绪的前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面,理智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

1.2.2培养稳定心理对外界事物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高血压患者应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全的性格,遇到困难与挫折能泰然处之,避免过激反应,切忌感情用事。

1.2.3保持心理平衡做到与朋友坦诚相见;待人宽容谦让;如遇挫折和困难,学会暂时逃避;避免异常行为等。

1.2.4加强人际交往应适当注重自身的仪表外貌,避免过分注意自身缺陷;避免过分谦虚,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与人交往要诚恳,勿过多责难或要求别人,以免身陷不利的情境中。

1.2.5学会主动关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他人遇到挫折或困难时,选择适当的方式真心实意地给予帮助。

1.2.6学会并培养幽默幽默是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消除忧虑。培养自身幽默时,要注意丰富知识面;培养审时度势、细致深刻的环境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1.3观察指标血压的测量要定点、定人,均由同一个护理人员进行操作,从而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在入院当天测量的血压为治疗前的血压,测量5次后取平均值,15d后的血压同样是测量5次取平均值。测量的时间点一致,从而有效避免了不同时间人血压的误差因素。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血压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高血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健康[3]。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感受质量,也影响着衰老的速度。故增进与维护心理健康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适应与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周围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良好、和谐,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职业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过着高质量的生活[4]。

原发性低血压 篇6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电图;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68-01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律失常、左室肥厚等,是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本文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7月我院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33例,女21例,年龄35~55岁,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24h動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

1.2.1 动态心电图监测 采用TLC4000动态心电图仪(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连续监测24h,TLC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V1.0)进行记录分析。

1.2.2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CMS06C型彩屏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仪,袖带一般固定于受试者的左上臂,监测时间为24h,非睡眠时间(7:00-22:00)每次监测间隔时间为30min,睡眠时间(22:00-7:00)每次监测间隔时间为60min。

1.3 监测标准血压监测正常标准:24h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心肌缺血标准: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lmin,与另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

1.4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均以(x±1)形式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 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66.7%(36/54),动态血压曲线呈非杓型者占72.2%(39/54),见表1。本组患者中心律失常47例(87%),缺血性ST段改变28例(51.9%)。

表1 动态血压监测情况

2.2 不同时段血压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关系

平均血压与心律失常次数、ST-T段改变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5),随着平均血压水平增高,心律失常次数增多,ST-T段改变持续时间延长,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段血压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2]。24h动态脉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较偶侧脉压、常规心电图更具重复性和可靠性,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3]。

正常人血压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白天升高,夜晚降低,波动曲线类似长柄勺,本组66.7%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72.2%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呈非杓型。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4-5]。本研究提示,血压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重要因素,血压升高及心律失常、ST段改变表现为同一昼夜规律,且以06:00~12:00发生率最高,这亦是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多发生在清晨和上午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重视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积极控制血压,特别是晨间血压,对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俊. 原发性高血压[M]. 王吉耀. 内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3-234.

[2]李荣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T段缺血样改变的心电图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12-113.

[3]周春.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者动态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3):173-174.

[4]张亮清,陈娟,朱巧巧,等.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与脉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2(1):34-36.

原发性低血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共359例, 以方便抽样的原则, 按年龄分成3组, 青壮年组 (32岁~49岁) 38例, 中老年组 (50岁~64岁) 155例, 老年组 (65岁~81岁) 166例, 患者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排除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1.2 观察方法

为每个患者建立护理干预效果手册, 告诉患者及家属每周在门诊至少测量1次血压, 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压方法, 协助患者制定家庭测量血压记录表, 所有记录详细记入观测手册, 定期整理分析, 进行干预前的血压及与干预1年后的血压作对照。期间, 随时观察、分析干预后血压的变化情况, 并积极主动地与高血压患者交流, 保持联系, 督促患者及家属坚持干预后的健康生活方式。

1.3 效果评价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并达到正常范围, 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降至正常, 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的比较见表1。

3 护理干预

3.1 疾病知识的宣教

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即高血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 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 进行重点宣教并及时反馈信息, 进行效果评价。指导高血压患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 提高对高血压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对心、脑、肾保护的重要性,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增进自我保健意识,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3.2 饮食评估及干预

评估患者的饮食结构及习惯, 以低脂、低盐、控制膳食中的胆固醇为原则。不吃油炸、烧烤、腌制食品, 少食甜食, 不暴饮暴食, 每日盐量不超过6 g, 配置相应的盐勺, 按一日三餐分配。注意补充钙质, 增加钾盐,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避免食用猪油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3.3 戒烟限酒

健康行为的建立首先必须戒烟, 尼古丁能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

3.4 运动干预

协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 按体质分轻度至中度的运动强度。运动为有氧运动, 如散步、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要合理安排时间, 告知患者血压有明显的昼夜波动, 夜间血压低于清晨, 所以运动时间以下午为好, 如果选择早晨运动时, 应该服用降压药后运动比较安全。

3.5 心理干预

患者在情绪上出现焦虑、易激怒或出现抑郁, 针对这种现象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减轻焦虑, 学会放松疗法, 遇到不愉快的事件和压力事件时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采取正确的应对压力措施, 尽量减少或避免负性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3.6 对患者家庭的干预

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高血压患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 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监测中, 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 使患者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

4 讨论

4.1 疾病知识的宣教是护理干预的重点

研究显示高血压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合理的饮食, 适量的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能有效控制血压。在护理干预中, 因人而异, 肥胖者首先使患者认识到肥胖的危害, 才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减肥, 采用的方法是: (1) 在保证了基本营养的前提下控制饮食; (2) 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加强运动和锻炼, 并进行相应的户外活动。戒烟限酒, 我们通过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有高血压戒烟可以降低血压, 大量饮酒会加重高血压。特别是一些无明显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不理解治疗的重要性, 因此治疗难以做到合理、持久。在干预过程中, 随着干预的逐步深入, 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更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使血压趋于正常。所以, 对高血压知识的宣教是护理干预的重点[1]。

4.2 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的有效方法。但多数患者没有疾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经历, 致使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高, 这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更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反馈, 让患者参与讨论合理的治疗方案, 制定与个体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药物治疗计划。

4.3 心理干预对控制血压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也属于心因性疾病, 过度忧郁、烦躁、恐惧、愤怒都会引起血压增高, 高血压患者大多在50岁以上, 生理上正处在更年期, 情绪不稳定, 在工作中他们正面临退休、退位等社会角色转换, 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另外, 还有丧偶、分居、子女不在身边等情况, 这些心理上的压力会使血压升高, 甚至发生危急生命的并发症, 如心肌梗死等。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 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家庭成员的关怀理解可使患者心情愉快,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缓解病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严重失衡, 加上工作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高血压疾病趋于年轻化的倾向[2]。所以,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 改变饮食习惯, 纠正诱发高血压的不良因素, 高血压患者越早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 所带来的危害性就愈小, 就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学安, 程维明.高血压防治200问[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1999, 133

原发性低血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初诊高血压患者106例 (男66例, 女40例, 年龄在45岁~72岁) 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50例, 干预组56例。2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0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2 方法

将2组研究对象确诊时的血压、体重、膳食习惯、运动习惯、心理状况等做好记录, 对照组在确诊时只进行一般宣教而不作特别督促;干预组在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的同时特别督促指导, 3个月后再次测量血压并记录, 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

由门诊护士与干预组的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 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详细讲解给患者, 了解存在于每位患者身上的不良因素, 然后每天通过电话或直接与患者接触进行信息反馈, 改变患者的认知水平, 减少不良因素, 使血压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t、P为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组间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 药物不能根治, 只能控制血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向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已成为落实整体护理的一项主要内容[1]。原发性高血压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 生理、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高血压的发病率与日俱增, 因此, 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就摆在了首要位置[2]。长期精神紧张使人的大脑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发生失调, 使血压升高[3], 因此, 实施健康教育时应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 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运动时肌肉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外周阻力降低, 还可提高尿钠排泄, 降低血容量;运动时血浆前列腺素和心房肽等水平提高, 促使肾脏排钠,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4], 这几种因素均可导致血压下降。本研究通过对初诊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 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明显控制, 为患者及社会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 效果肯定,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对初诊高血压患者实施3个月的健康教育其血压的变化情况。方法将门诊初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健康教育干预组, 2组在初诊时均未服药, 对照组只在确诊时实施健康教育, 而干预组在确诊时和确诊后3个月实施一对一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3个月后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P<0.05) 。结论对初诊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控制血压疗效好。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初诊,健康教育,血压控制

参考文献

[1]高俊峰.健康教育干预老年高血压89例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1) :14-15.

[2]刘曼莉.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J].现代护理, 2008, 14 (2) :122.

[3]丁玉涛.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实施[J].现代护理, 2008, 14 (3) :416.

原发性低血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我院老年EH患者100例作为老年EH组, 男54例, 女46例, 年龄65~82岁 (72.0±3.8) 岁。以1999年WHO/ISH对血压水平的定义及分级分为3级:1级 (血压140~159/90~99mm Hg) 40例;2级 (血压160~179/100~109mm Hg) 34例;3级 (血压≥180/110mm Hg) 26例。选取同期年龄<65岁的EH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 男49例, 女41例, 年龄34~64 (48.3±8.6) 岁。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2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采用MGY-ABP型动态血压监护仪, 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 每3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 时间从上午8~9时至次日上午8~9时, 监测时间仍从事日常活动, 血压监测所得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 (SBP) 、平均舒张压 (DBP) 及其标准差 (SD) 。

1.2.2 血压变异性测量:以24h ABPM计算24hSBPSD, 24hDBPSD及24h平均血压SD。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压变异性与年龄的关系

2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老年EH组不同EH分级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老年EH组患者随着血压升高, 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前一级比较, *P<0.05

3 讨 论

人体血压的变化与生理因素、环境及季节有关, 一般所指的动态血压变异性即为24h血压的波动, 变化可>40mm Hg, 血压变异性通常以血压在一定时间内变化的标准差来表示, 影响血压变异性的因素有很多, 多认为与神经激素的波动、交感神经的调节、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变化有关, 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反射功能受损, 继发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压变异性增高[1]。

本研究显示, 老年EH组较年龄<65岁EH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及高血压时间的长短关系不大,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2]。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老年EH患者无论是SBP还是DBP, 其血压变异性均随血压增高而增大。这可能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在血压超过一定范围后便失去其调节血压的能力而出现血压变异性增高有关[3]。

近来一些文献报道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4]。在原发性高血压中, 不论何种平均压的24h血压变异性的大小显著而独立地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关。血压变异性越大, 靶器官损害越重,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老年EH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血压变异性, 可降低老年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性[5]。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 将老年EH患者100例作为老年EH组, 同期年龄<65岁的EH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 对2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比较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2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EH患者随着血压增高, 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随血压的增高而增大。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老年,血压变异性

参考文献

[1]单峥峥, 戴生明, 苏定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8, 26 (5) :363-349.

[2]钟国隆.生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73-76.

[3]上官新红, 张维中.血压变异性参数的正常参照值[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 1997, 24 (5) :35-37.

[4]Mancia G, Parati G.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organ+damage.Hypertension, 2000, 36 (5) :894.

原发性低血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的病例均为2010年9月~2011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住院或门诊就医的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A组(n=70)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54~78岁,平均(66.3±5.4)岁;B组(n=70)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41例,女29例,年龄56~79岁,平均(67.7±6.3)岁。诊断标准符合:(1)2009年由中华医学会以及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提出的《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确诊为2型糖尿病。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注:1 mm Hg=0.133 k Pa

1.2 方法

受试者于早晨8:00~9:00开始左上臂佩戴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MGY-ABP1)行24 h血压及心率监测直至次日同一时间。监测频率为6:00~22:00每30分钟测1次,22:00~次日6:00每60分钟测1次。受试期间不限制日常活动,要求受试者记录当天日常生活以及起居情况。监测结果输入电脑编辑分析,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80~260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40~150 mm Hg;脉压20~120 mm Hg,无解释理由均为无效记录。若无效记录≥总记录次数的15%时为剔除病例。

观察指标及标准:(1)血压平均值(24 h、日间、夜间);起床前2 h内血压平均值;起床后2 h血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血压最低平均值。(2)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判断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情况,夜间血压百分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100%;一般≥10%为血压正常昼夜节律,即杓型血压(dipper);0~<10%为非杓型(non dipper)血压;<0则为反杓型(inverse dipper)血压。非杓型和反杓型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3)血压晨峰:在24 h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清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 Hg(-4~35 mm Hg),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MBPS)[2]。计算方法1:起床后2 h平均收缩压与起床前2 h平均收缩压之间的差值,又称起床晨峰;计算方法2:起床前2 h平均收缩压值-夜间最低收缩压平均值,为起床前晨峰[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比较

A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两组动态血压不同的时间段,发现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均值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比较

A组收缩压昼夜差值及舒张压昼夜差值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动态血压监测有37.1%的患者呈杓型改变,而62.9%的患者呈非杓型和(或)反杓型改变,B组有37.1%的患者呈非杓型和(或)反杓型血压节律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

2.3 两组患者血压晨峰的变化

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受试者24 h的血压状况,为高血压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客观的评判依据;在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以及预后的判断上,其预测价值大大地高于以往的偶测血压[4]。正常人昼夜24 h血压变化特点为昼高夜低呈双峰一谷长柄杓型(dipping),一般夜间血压水平较日间血压低10%以上。这种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对患者适应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护心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较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高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且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失常程度更为显著,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发生率高,表现为24 h血压节律异常改变,全天各时段血压在较高水平波动特别是收缩压,波峰与波谷消失[5]。本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1),且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也明显增高(62.9%),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通常具有夜间血压下降和清晨觉醒后血压迅速升高的特点。伴随清晨觉醒起床血压急剧升高,出现血压晨峰现象。报道显示,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都高发于早晨及上午时段,由于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时段一致,因此认为,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压晨峰的发生机制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清醒前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迅速增强,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使晨起血压急剧升高[6];心血管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也呈现与时钟基因有关的昼夜节律,清晨时段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动脉硬化、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氧化应激等因素也导致了清晨血压升高[7]。李学根等[8]研究发现有血压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较无血压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显著升高,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显著升高。吴钜凌[9]报道非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汇总部分患者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糖脂代谢紊乱较无血压晨峰者更为加剧。本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的血压晨峰发生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

方业明等[10]通过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发现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及心率下降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葛健等[11]通过探讨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表明,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有的反而出现夜间血压增高,昼夜血压差值减小或消失。其原因可能与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应激敏感性增高有关。因而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差值的减小或消失,是患者昼夜血压调节功能受损的一项指标。徐军霞等[12]通过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结论为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因素。林宇[13]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48例分析,结论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由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晨峰发生率较高而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应予以重视并积极干预。因此,有效平稳的控制血压,恢复血压节律极其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原发性低血压 篇11

关键词 硝苯地平控释片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2-0076-02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因素。近年来,中风及心肌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首位死因,如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降压措施,可大幅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危险[1]。长期高血压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但仅仅控制血压水平,还不能完全保护靶器官,还应减少血压的波动,平稳降压[2]。近年来,随着对血压变异性研究的增多,血压变异性已被作为有别于血压的一项独立反映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指标,它的大小与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越大,靶器官损害越严重[3],因此,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血压变异性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性。本临床试验对硝苯地平控释片在降压过程中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作用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1999年WHO/ISH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病房与门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9例,其中男性51例, 女性48例,年龄37~78岁(62.6±11.7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8±2.4)kg/m2。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检及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选取49例正常键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37~77岁(62.6±7.2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8±2.5)kg/m2。两组性别﹑年龄﹑平均体重指数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药物服用方法: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心同,由北京医学保健公司提供)给予未用过降压药治疗的患者口服30 mg ,每日1次,原服用降压药治疗的患者则停药大于所服药物5个半衰期,不能耐受停药患者退出试验,起始剂量30 mg,每日1次,最大剂量60 mg,每日1次,如降压效果不满意,终止试验,一般血压降至16~17.3/9.3~12 kPa,服药观察期为1个月。

24 h动态血压检查:所有受试者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分别做24 h动态血压检查。使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束于受试者左上臂,自8∶00~20∶00为白昼,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1次,20∶0~8∶00为夜间,每60 min测量1次,监测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白天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血压变异性采用一段时间内血压的标准差(s)作为其量化指标[4]。包括24 h收缩压的变异性和舒张压的变异性,白天收缩压的变异性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夜间收缩压的变异性和舒张压的变异性。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s),采用成对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入选的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因头痛、水肿及其它原因失访14例,85例完成为期1月的治疗及观察,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

2.2 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及其治疗前后BP及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治疗前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服用拜心同后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果见表1和 表2。

3 讨论

血压变异性又称血压波动性,表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通常以血压在一定时间内变化的标准差来表示[4]。本临床观察采用长程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文献结果相符[5]。自主神经系统是影响和调控血压变异性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调节的动态平衡,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完整性.高血压时压力反射功能受损,继发性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压变异性增高[6]。长程血压变异性主要受自主神经对心血管中枢的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活性增强.迷走活性减弱,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对血压变异性增高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所述的原发性高血压组中,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其白天血压变异性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性,这是因为白天以交感神经占优势,血压变异性增强;夜间以迷走神经为主,血压变异性减弱,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有降低血压变异性的作用,硝苯地平控释片24 h内近似恒速释放硝苯地平,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使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保证了24 h内药物浓度的稳定.这是与普通硝苯地平最大的区别,普通硝苯地平明显增加血压变异性]7],二氢吡啶类降压效果肯定,硝苯地平控释片又能降低血压变异性,减少靶器官损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控制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的较好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盛伟,龙黔清,杨梅,等.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临床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3,16(2):78-79.

2 邹操,刘志华,宋建平,等.24 h平稳降压对高血压靶器官保护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3):155-157.

3 Szekacs B,Vajo Z,Acs N,et al.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reduces mean 24-hour blood pressure and its variability in postmenopausal with treated hypertension[J].Menopause,2000,7(1):31-35.

4 Palatini D,ravoglo A, et al 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Clinical implication and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J].Hypertens,1994,12(5):35.

5 上官新红,张维忠.血压变异参数的正常参照值[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5):35-37.

6 单峥峥,戴生明,苏定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压力反射敏感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5):346-349. 

7 Clement DL ,De Buyzere M,Duprez DD.Influence of drugs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J Hypertens,1994,12(Suppl 8):s49-s53.

原发性低血压 篇12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血压变异性

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解EH、LVH与血压变异性(BPV)的联系,我们对EH伴和不伴LV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各参数,通过计算EH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BPV以探讨EH及合并LVH与BPV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EH患者143例,均符合WHO EH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5例,女性48例,年龄28~74岁,平均(53.1±10.2)岁,将EH分为两组,为单纯高血压(不伴LVH)组(84例)和左室肥厚(LVH)组(59例)。根据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6名作为对照组,年龄39~67岁。

1.2 方法

1.2.1 心脏超声指标

LVMI测定采用美国GE超声诊断仪,用Penn法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取其均值。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室质量(LVM)及指数。LVM(g)=1.04[(LVDd+IVST+PWT)3-LVDd3]-13.6,LVMI (g/m[2])=LVM/体表面积。根据LVMI男LVMI>125g/m[2],女>120g/m[2]的标准。

1.2.2 ABPM测量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仪(Spacelab90207)。血压检测频率为白天(6:00~21:59)每30min 1次,晚上(22:00~5:59)每60min 1次。计算机软件自动剔除无效数据,所测参数应80%以上有效。根据ABPM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参数:(1)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以24hABPM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D)作为24h血压变异值,另外根据时间段分白昼收缩压变异(dBPVs)、白昼舒张压变异(dBPVd)、夜间收缩压变异(nB-PVs)、夜间舒张压变异(nBPV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则采用四分位数P25~75间距(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检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各组的年龄、性别匹配,高血压组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LVH组24h及白天、夜间BPV大于不伴LVH组和对照组(P<0.05)。LVH组与不伴LVH组相比,24h及白天BPV较夜间BPV也明显增高,显示EH患者24h白天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血压变异大于舒张压血压变异。(3)高血压组的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LVMI。详见表1。

3 讨论

LVH是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ABPM监测比偶测得血压更能反映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之间的关系。血压变异性主要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调节的平衡。高血压LVH患者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强的主要机制之一[2]。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可使靶器官损害(TOD)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在24h平均血压值相似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性较大者有较高的靶器官损害的综合评分,而且在随访中左室质量指数也显著增加[3]。当造成TOD后,有可能直接破坏其末梢自主神经与介质释放,同时血管运动中枢被激活,内分泌发生变化,产生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进一步加剧自主神经失衡,与TOD形成恶性循环。PAMELA研究结果表明[4]:在高血压患者中,BPV与TOD、器官损害进展和心血管病死率成正相关。不论何种血压,24hBPV的大小显著而独立地与TOD有关,BPV越大,TOD越显著[5]。BPV增加导致TOD的机制还与以下4项有关:①BPV增高的直接损伤作用,表现为对组织的灌注时高时低,并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②体液调节系统被激活,最为常见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③心肌细胞调亡增加;④炎症反应等[6]。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LVH组与不伴LVH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LVH组24hBPV显著高于不伴LVH组及正常对照组。LVMI与24hBPV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BPV在形成LVMI中作用显著,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而且还要使BPV保持在一定范围,才可避免或推迟LVMI的发生,亦可减少冠心病、心肌衰竭、猝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Simone G,Devereux RB,Chinali M,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The Strong Heart Study[J]. Nutrition Metabolism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9;19(2):98-104

[2] Carvalho MJ,Van Den Meiracker AH,Boomsma F,et al.Diurnal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in progressive autonomic failure[J].Hypertension,2000;35:892-897

[3] Mancia G,Parati G..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organ damage[J]. Hypertension,2000;36(5):894

[4] Sega R,Corrao G,Bombelli M,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organ damag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PAMELA study(Pressioni Arteriose Monitorate E Lore Associazioni)[J].Hypertension,2002;39:710-714

[5] Tatasciore A,Renda G,Zimarino M,et al.Awak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rrelates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J]. Hypertension,2007;50(2):325-332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金钥匙下一篇:O型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