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2024-10-18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共12篇)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1

语文作为工具科, 学习容易学好很难,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课堂上气氛沉闷, 学生昏昏欲睡, 课堂效果很不理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课堂上的不良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让学生树立深入学习语文的信心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 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 学习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成功感。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 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 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 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 一旦在他们身上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就“小题大做”, 给予热情鼓励。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 只要富有真情实感, 就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从而备受鼓舞。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 自信心就会增强, 如此反复, 学生在一次次取得成功和鼓励的前提下, 就会不断增强自信, 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积极的状况, 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 以教师为中心, 抹杀学生个性, 导致师生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当学生有了进步和成绩时, 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 非常害怕老师批评, 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面前当面批评。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无论学生成绩好坏, 素质高低, 无论学生家庭贫富, 教师都应一视同仁, 坚持平等的原则。教师要尽可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 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与热情的微笑感动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塑造学生。语文教师能与学生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 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三、创设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情由境生, 境由情设, 情与境是和谐统一的。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究知识的心理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调动。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给予人丰富的美感, 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塑造出音乐形象, 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 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 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和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和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还可以在表演中体会情境,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 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 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 而是自己或同学。这样, 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在情境出现时, 教师伴以语言描绘, 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例如《沁园春·雪》一课中, 我借助多媒体手段, 在激昂的音乐声中, 从毛泽东酣畅淋漓的书法画面引入, 把一名同学带到前面,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你站在塬上, 登高望远, 纵情吟唱———《沁园春·雪》。”同学们聆听着他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诵, 欣赏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 备受感染, 自然走进了课文。我整堂课语言亲和, 鼓励及时,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始终处在兴奋和愉悦中, 真正走进了文本。我常用创设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我再适时点拨,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新课标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 但不轻视知识学习;强调个性化阅读, 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强调朗读, 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强调多读书, 多动笔, 少做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在课堂中, 将文本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个性表达。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思想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可以运用“竞赛法”、“勾画圈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元素的提炼和主题思想的研读,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高效完成“字词积累”、“提取信息”、“走近文本”等活动。如:学生按要求读、圈、点、勾、画、品好句,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片段, 一方面在学习文本中积累了字词和语句, 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中体味了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以竞赛形式展示探究结果, 在动口、动笔、动脑中轻松快乐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 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反思、总结, 特别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既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做法还有很多, 效果不同, 有的能在一堂课见效, 有的则须长期不断坚持才会有效。只要千方百计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能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中。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深入学习语文的信心,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样才能让语文课迸发出涌动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激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改标准.

[2]徐金红.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3]徐启全.情境教学法.

[4]初中语文课例观摩与学习.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2

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3

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切题,即教学的开头要从属于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二是激趣,即每堂课的开头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地学习。

一、导语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通过各种导入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2.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3.有助于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情境渲染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导语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中,为学习课文打好感情基础。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作品当中。

二、导语设计的具体方法

1.析标题,明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很快说出“文章写的是罗布泊”“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了”这类的回答。教师接着问:“那以前的罗布泊美在哪里?现在的罗布泊又变成什么样了?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说说看吗?”通过析标题的导语设计,明确学习重点,把学生引入课文中,为后面的学习打开了一扇门。

2.设悬念,激兴趣。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如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九三五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时,曾经问鲁迅先生,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说:‘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鲁迅写《藤野先生》是1926年10月,事隔二十多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记忆还是这么清晰,这么难忘,为什么鲁迅会这么怀念藤野先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形象吧。”这样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起浓厚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学习质量。

3.讲故事,增趣味。故事、寓言富有一定的趣味,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一些,可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变浓。如讲《木兰诗》一文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立刻沸腾起来,纷纷问:“是什么故事啊?”此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个了不起的女子,父亲年迈,弟弟年幼,于是她乔装打扮,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建立了赫赫战功。皇帝奖赏时,问她要什么,她不要名,不要利,只愿回到故乡。这样一个奇女子,大家要不要认识一下?”“要。”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4.看图画,震心灵。图画既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深受感染。《斑羚飞渡》就可以采用看图画的方法: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老斑羚为了使年轻斑羚活下来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悲壮画面,学生看完之后,必定为之震撼、悲痛。未学此文学生已先融入图画所营造的氛围中了,成功地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导语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语文课堂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因此,对于导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吸引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4

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切题, 即教学的开头要从属于教学内容, 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二是激趣, 即每堂课的开头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活泼愉快地学习。

一、导语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通过各种导入手段,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 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2. 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研究表明,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 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3. 有助于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渲染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导语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中, 为学习课文打好感情基础。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作品当中。

二、导语设计的具体方法

1. 析标题, 明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 来领会题意和文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 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透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如上《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 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问学生:“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很快说出“文章写的是罗布泊”“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了”这类的回答。教师接着问:“那以前的罗布泊美在哪里?现在的罗布泊又变成什么样了?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说说看吗?”通过析标题的导语设计, 明确学习重点, 把学生引入课文中, 为后面的学习打开了一扇门。

2. 设悬念, 激兴趣。

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设置悬念,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如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 可以这样设计:“一九三五年, 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时, 曾经问鲁迅先生, 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说:‘一切随意, 但希望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鲁迅写《藤野先生》是1926年10月, 事隔二十多年,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记忆还是这么清晰, 这么难忘, 为什么鲁迅会这么怀念藤野先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 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形象吧。”这样导入新课, 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激起浓厚兴趣, 启迪思维, 提高学习质量。

3. 讲故事, 增趣味。

故事、寓言富有一定的趣味, 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一些, 可使学生思路开阔, 兴趣变浓。如讲《木兰诗》一文时, 我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学生一听, 立刻沸腾起来, 纷纷问:“是什么故事啊?”此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个了不起的女子, 父亲年迈, 弟弟年幼, 于是她乔装打扮, 代父从军。征战多年, 建立了赫赫战功。皇帝奖赏时, 问她要什么, 她不要名, 不要利, 只愿回到故乡。这样一个奇女子, 大家要不要认识一下?”“要。”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4. 看图画, 震心灵。

图画既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又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深受感染。《斑羚飞渡》就可以采用看图画的方法:上课一开始,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老斑羚为了使年轻斑羚活下来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悲壮画面, 学生看完之后, 必定为之震撼、悲痛。未学此文学生已先融入图画所营造的氛围中了, 成功地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 篇5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许多高

一、高二的同学问:现代文阅读材料好像看得懂,但每次做题时总与老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根本没有把文章读懂,看起来那些字你确实认识,而字词里面的“内核”你却没有能力发现。建议大家现代文要“多读、多思、少做题”,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

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坚持写日记练随笔

日记和随笔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主动向人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还需要有追根刨底的精神,真理往往在研讨中诞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闪现。

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的钥匙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作为传统三大主科目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要求都十分高,尤其对一到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刚刚接触语文接收能力各方面都比较有限所以对语文产生恐惧,导致五六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发生差距明显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将自身的情感带入课堂,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栩栩如生的浮现在学生的眼前,让课堂充满乐趣,情感的投入是重点。西师版的语文课本相对其他版本教材有一个优点,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更加容易学习接受,这样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也有益让语文这门课程充满乐趣,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让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于情感教学当中。

一、投入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经之路

1.小学语文情感式教学的特点

从正常人的思维发展来讲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但是从理解知识,分析问题,接受能力等方面而言还是相对有限的。不管是哪个学校的课堂都经历过老式的教学模式,这里模式就是指教师在讲台上不听讲内容,学生在下面听,记分工明确。这种教学模式不是说不好但是太过于死板,让课堂没有生气也样学生没有兴趣去关注这门科目。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恰巧将情感投入课堂中这种模式在西师版语文教科书上是受到提倡的。这种情感式教学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摒弃过去的死板教学,将教师的情感放入课本当中,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趣味,让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讲课质量得到充分的改善,这是不可多得好方式。

2.情感投入对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那些大文豪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慕?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写的诗词文章是活的,因为它们包含了情感。这就是文学素养,判定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并不是说你读了多少书,而是你投入多少自身情感。教師在课堂上讲课投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觉得课堂上充满趣味,对那些大文豪憧憬,这样不仅仅让他们对语文感受兴趣,还会让学生明白人生哲理,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读的是活书而不是认死理,对于他们未来而言好处是极多的。

3.情感式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是最天真的,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喜欢你就对你好和你一起玩耍,作为一位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进入他们的生活当中,而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有进入其中了解他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学习。以往课堂当中都是教师在不断讲解知识,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记住它们用于考试,师生之间很少有其他交流,关系疏远。将情感带入课堂拉近距离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真的把教师当朋友,这样上课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更简单。

二.如何正确的将情感带入小学语文课堂

1.小学语文教学需有规划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有计划,但是不同情况要用不同方法解决,不能认住一个办法不管什么情况都用,那是得不偿失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以为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标准,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课堂接收能力等具体情况再进行预估制订讲课方案。

2.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起到的作用

要想让别人懂你的想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交流,人与人之间有了交流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进步。在课堂上一味讲授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学生的接收能力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一起研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带动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掌握知识,达到效果。积极主动是体现一个人对实物感兴趣程度的标准,教学在课堂中要学会建造一个平台,让学生不断交流讨论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想法,对这门课程以及任课教师产生感情,这学生已经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3.掌握小学语文情感式教学教师是根本

课堂之中学生虽然作为主体,但是需要一位好的教师去引导去调动情感,这也是同样一种教学模式,不同老师却有不同效果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白学习无止境这个道理,只有不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改变方法才是教学课堂的关键。一位优秀的教师,讲授课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中情况学生的情感会百分之百的投入当中,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一位好的教师他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学生崇拜英雄而教师要努力做课堂上英雄,让学生以你为榜样认真学习,时代在不断变化,不断学习是唯一跟上时代脚步的方式。

西师版教科书的宗旨:降低学生的学习起点,脚踏实地般成长进步。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为重要的,好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能够为学生唯一能做的,学校要做的除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习压力以外,再有就是积极推动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乐趣,生机。

情感投入教学课堂的模式,不会因为教材版本不同而改变。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改变传统式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乐趣,生机不再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2.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7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现代电教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放录音相片,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深情的配乐,学生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他们的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幕江吟》,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天空,水平如静,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可抓关键的情节,故事的梗概,课文题目等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听别人讲解,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作文教学,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金钥匙。

摘要: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阐述通过激发兴趣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同时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激发兴趣,减轻负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农尚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2]徐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时代教育,2013,(12).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8

关键词:技巧,全面素质,课堂教学,语文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行为表达能力往往是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们大多喜欢一个情感丰富并且‘能说会道’的语文老师, 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时候收获感悟。”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学艺术。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对于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不一样的看法。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将美和艺术与课堂完美结合, 老师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让学生感受到课本内容情感的一种教学行为。

比如,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进行第三单元《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 如果老师只是从字面上解析本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就无法体会到邹韬奋描述的母亲身上伟大的爱。若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放母亲为自己辛勤劳累的样子, 以及假想没有母亲在身边自己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强烈思念母亲之情。

二、语文老师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能力的重要性

可谓“言传身教”, 从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开口讲课的语言水平, 就能判断这位老师的教学质量。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教学的语言艺术能力, 才能更好的教学。

(一) 可以促进师生关系

教学语言艺术能力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传达的主要介质, 因此老师只有提高自身教学艺术, 才能更亲近学生, 了解学生。比如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十三岁的际遇》的文章, 按照一般的老师讲课方式就是让学生朗读课文, 然后分段分析, 最后总结课文。但若老师在课前先讲解田晓菲和她北大的故事, 提起学生们的求知欲, 那么学生们就能在好奇心的推动下认真品析这篇文章。

(二) 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具备较高水准的语言艺术能力的老师特别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 能够化繁就简,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针对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一课, 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不会读的字, 标上拼音, 然后再逐句翻译, 最后从字面的翻译结合教材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教学艺术能力较高的老师会带着范仲淹心忧国事, 面对迫害, 依旧放弃理想以及对被贬战友的安慰的内心情感, 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双眼和双耳接收老师所传达的东西, 这样就能在心里大概知道本文思路,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用费时去逐渐了解诗词含义。

三、通过语言艺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上文对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含义以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讨论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实现高效初中语文教学。

(一) 理顺文意, 有序讲解

只有老师完全理顺了一篇课文, 明白文章的重点, 才能按照行文思路展开针对性教学。比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雨果大作家的《诺曼底号遇险记》, 因为文章比较长, 大多又是写诺曼底号的遇险经历, 学生要从哪里学起呢?因此就要求老师将课文先理顺。这篇文章主要讲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轮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遭到撞击遇到了船难, 船上的人都十分害怕, 只有船长哈尔威先生镇定自若, 并且指挥大家逃生, 在船长的指导下, 船上的人都顺利脱险了, 然而船长哈尔威却与轮船一起石沉大海。整个文章的重点就是船长哈尔威。因此老师就围绕船长这个人物角色给学生们讲解, 让学生们看到船长身上勇敢、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那么整篇文章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 手段教学, 化繁就简

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老师往往把文章分析得很细、很透彻, 让学生做很多的笔记, 以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理解课文。其实不然, 太琐碎的笔记不仅让学生在心中产生沉重感, 复习起来也不方便。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是一篇说明文,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放映一些沙漠的各种奇怪现象的图片给学生看。在学生有了基础直观的认识并且有了对沙漠的立体感受后, 再进行课文讲解。这样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文章说明的沙漠现象, 不用做过多的笔记来阐述那些理论知识。

(三) 言语情绪, 感染学生

教育家李燕杰说:“在语文课堂上, 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讲解, 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好像故事里的人物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和自己对话。”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悼念玛丽·居里》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典型的演讲型的文章。对于文章中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崇敬赞扬的部分, 就要以诚恳、端正的语言态度朗读;到爱因斯坦因居里夫人的去世而伤心难过的部分用低沉、沉思的语气可以加上用手捂住胸口难受的动作, 使表达得更形象真切一些;对于表现对居里夫人的品质的敬重的时候, 就换自信、慷慨的语气。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反思:“我从居里夫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达到让学生充分感受整篇文章多表达的情感的作用, 从而达到深刻教学的目的。

阅读——打开语文殿堂的金钥匙 篇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阅读是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丰富词汇、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些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朱熹曾在书中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有选择性、有目的、有疑问地去读,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受用终生。好的阅读习惯也将受用终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 训练阅读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这里的阅读即指默读。可以每学期都进行阅读速度的测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准备A、B、C、D、E、F六份难易适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每份材料的字数都在1800-3000之间,每个学生阅读3分钟,读完1800字为合格;读完2100字为良好;读完2400字以上为优秀。

2. 注重默读效果。

光有速度,没有效果是不行的。默读是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的,不能出声。默读时,文字信息不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所以默读的同时可以思考。实验证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4倍。所以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方法阅读量绝对不会低于朗读,并且默读加思考的方法可以增加对阅读内容记忆的深度。默读效率的评价必须结合内容进行,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默读效率。

3. 养成写摘录和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

摘录,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读后感可以真实地记录在阅读以后的内心感受,能够提高写作水平,随之阅读量也会增加,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并且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所以读后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培养自己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才能成功将阅读变成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一般来说,阅读的内容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就不一样。基本上有如下几种:

1. 读:分为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唐彪语)就是强调精读必须在文章的精微之处,细加审玩,熟读精思,学而时习之,才能吸其精髓,使之成为自身所需要的养料,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也就是博览群书,浏览涉猎。秦牧对“略读”也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略读就是有点像鲸的吞食,张开大口,喝进大量海水,然后嘴巴一闭,留下小鱼小虾,而让海水汩汩地从鲸须里流掉。它与精读很不相同,它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阅读,而是着眼于通观大意,或专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2. 疑:设疑与释疑。

“疑”能引燃学生智力的火花。“学则须疑”、“疑则有进”都是颇有见地的话。学习过程中的设“疑”,一方面学生自己可以质疑。事实上,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是学生钻研教材、理解课文的结果。在阅读中注意设疑和释疑,使自己在读读、思思、议议中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和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传神等方面的妙处,对于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发展思维均有好处。

3. 联:联想与联读。

联读其实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文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必须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相近的课内外文章互为映衬或对照。

4. 注:标注、圈注。

“圈注”是指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或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中点点画画、眉批边注。即包括会看注解,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评注以及摘句做读书笔记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加强对文章的记忆。

摘要: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课外阅读这个话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让兴趣成为数学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篇10

数学源于生活, 又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理科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数学时, 不能按照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 而要让学生从书本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数学, 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实际上的提高.有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各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来促进课堂的趣味性, 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乐于学习数学, 主动学习数学.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 因为人教版的教材设计新颖, 教学思路活络, 学生刚拿起课本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 利用教材中有趣味的数学知识点, 让学生慢慢喜欢上数学课.

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 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通过仔细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 教材中穿插了很多生动的图画, 取代了以往大片的文字叙述, 让学生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更加直观, 这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可以被老师充分利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对于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某一章节, 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教材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可以适当的运用辅助工具,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促进他们思考.

例如, 在学习直线平行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 直线a、b被c所截, ∠1=30°、∠2=150°, 试证明a直线与b直线是否平行?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在演习本上画出题中的图形, 并让学生用角尺对∠1和∠2进行测量, 其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循序渐进的开始解题.

解题步骤可为:由题中条件可得, ∠2+∠3=180°, 因此∠3=180°-∠2=180°-150°=30°, 已知∠1=30°, 可以得出∠1=∠3.这时可以让学生用角尺对∠1和∠3进行测量, 加深其印象, 从而引出理论: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学习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公式理论的印象, 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二) 设立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问题情境指的是不能用已有知识直接处理, 但可以通过已有知识间接处理的情境.

例如, 在对“三点确定圆”这个定理进行讲解时, 可以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由于工人操作失误, 把机器中的一个圆盘弄缺了一小片, 现在要重新做一个大小一样的圆盘, 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之前已经对圆的知识有一定的学习, 知道了圆的大小是由它的半径所决定的, 所以要做一个新的圆出来, 就必须知道以前圆盘的半径大小, 那么怎么从破碎的圆盘来确定半径呢, 这时候就可以引出理论.

通过这种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实际, 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想象力, 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了解世界,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的未来良好发展.

(三) 通过制作数学模型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中, 简单直观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现出复杂抽象的各种几何图案, 学生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观察也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图形,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不仅如此,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这样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 就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例子.如在几何第一册中, 有关于墨水瓶盒制作的实践题, 在第二册中有轴对称图形的制作等

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数学模型, 不仅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加直观, 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通过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从而在根本上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当然, 数学知识很多是复杂的, 枯燥的, 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遇到艰涩难懂的知识点, 这时教师应该讲明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学生产生间接兴趣, 侧面激励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当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学懂了某个难点, 就会让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左丽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探讨[J].青春岁月.2008 (03) :P286.

[2]徐永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新探[J].考试.2012 (09) :P48.

习惯——打造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篇11

关键词:习惯 高效课堂 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呢?那就是好的习惯养成。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石,让人享用终生。

在新课改迅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授课中达到真正高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已成为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借鉴他人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把生命引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学起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最优化高效教学。这一切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怎么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习惯是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提高课上的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思考、去练。同时,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会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又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比基础知识差更可怕。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前置性先学作业,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如,我在上五年级下册Unit4 When is Easter?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搜集每个月份的节日名称,朋友以及自己和家人的生日等等。这样他们上课时脑中存有大量的语言素材,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一个好头。

二、听的习惯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认真听讲、学会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要做到“五动”,即动眼、动耳、动嘴、动手、动脑。上课时,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学生上课必须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必须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评判,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从中得到启发,触类旁通,从而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走向高效。

三、说的习惯是助推器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习得语言,学生缺少的是语言环境。所以,在英语教学时,必须培养学生开口说、大胆读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情境模拟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并培养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习惯,使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窘境。如在学习四年级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课时,我把教室装扮成一个Restaurant,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大胆用英语表演,从而使课堂活气来,学生动起来,教师忙起来,教学效率高起来。

在英语课堂上,我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与教师、学生交流。课外,我鼓励学生多用一些简单的日常英语进行交流。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我以敢说、爱说的学生来带动、激励他们。并给予他们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地点拔和适时地引导,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勇气和信心,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多背诵英语句型、短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听英语、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的高效也就随之而来了。

四、写的习惯是保证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有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培养应该在每次作业中,长期培养。教师不但要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明确的高质量的要求。为了能让学生把作业的效果发挥的更好,我常给学生在课堂上当面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书写及作业给予适当的评价。使作业不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乐于做作业,乐于从中发现问题。

五、质疑的习惯是提升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根据自己写作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些,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自由地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合作学习的习惯是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教学。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参与、实践、合作和交流,学会倾听与采纳,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我在教学PEP三年级My family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家庭照片,利用句型Whos that man/woman?分组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宽松、民主、生动活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又让他们敢于发言、善于发言,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有效起来。

七、反思、总结的习惯是积累

课后复习、反思和总结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环节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反思。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尤其是单词,必须做到天天记、反复记、记清、记准、记熟。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才能体同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成就未来,习惯成就人生。让我们从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3]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1)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12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 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抓住数学知识本质,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游戏情境学习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大的驱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时,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将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多样化, 情趣化。

小狗欢欢为了答谢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邀请我们一起去森林公园参加游艺活动。

1. 欢欢要领着我们去玩数字大转盘的游戏, 你们高兴吗?

比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在转盘一停下来的时候, 就能告诉我们算式的结果。 (利用转盘中间的固定位置写上一个两位数, 在转盘的各个移动花瓣上分别写上不同的一位数或整十数, 点击鼠标, 转盘在停止的时候和花瓣构成一道算式, 让学生回答算式的结果。)

2. 接着我们和欢欢来到了跳伞场。

看, 小青蛙们正在进行跳伞表演, 你能帮它们落入指定的池塘吗? (题目要求根据小青蛙降落伞上的算式, 计算出结果;再根据两个池塘上的数字, 确定小青蛙的降落点。)

3. 那边还有一些小动物正在进行举重比赛, 我们赶紧跟着欢欢过去吧!

看着小动物手中的牌子, 你能知道谁是最棒的?为什么?可是欢欢没算出结果, 也猜出了谁是最棒的?你知道它是怎么知道的吗? (利用杠铃两端的数字, 估计结果, 进行比较。)

4. 欢欢差点忘了, 登山比赛就要开始了, 看!

请你们选择一个喜欢的小动物, 和它一起进行比赛。 (在台阶上设计了一道道数学题, 让孩子在爬山过程中一一解决, 最后夺得山顶的红旗。)

通过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 把计算练习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小狗欢欢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始末, 从大转盘到跳伞场, 接着又从举重场到登山处, 将所有的枯燥练习安排在一个个游戏环境中, 在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计算训练。计算变得其乐无穷, 妙趣横生, 孩子不再把计算当成一种负担, 数学课堂成了他们快乐的家园, 孩子的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创设操作情境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如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 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不仅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 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把抽象单调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演变成寓学于乐的数学操作活动, 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爱数学。

如:以12只小鸭子不知道怎么排队为由, 让孩子利用手中12只小鸭子的图片动手操作, 并在给小鸭子排队的过程中, 说说不同的排列方法表示几个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排成一排;可以两个两个排成六排;也可以三个三个排成四排。而这些排法从不同方位看, 又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样, 在动手操作中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 扩大信息源, 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所学的新知。

又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在学习了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之后, 老师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让孩子动手玩跳棋子游戏。请孩子从信封里抽一张纸条, 并根据上面的提示完成任务。每组小朋友准备一张格子纸, 每个格子里都有数字, 根据从信封里抽出的走棋要求在棋盘上放棋子, 从几号格向哪个方向走几步。

第二步:请你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把带来的方向板上的方向填完整。那么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现在就请你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什么方向, 让我们猜猜他是谁?

这两部分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 利用一些简单的学习器材, 学会找方向。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通过动手摆棋子加深了对方向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寻找好朋友的位置, 加深了对方向知识的具体理解能力。

让孩子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它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学习知识、动手实践的全新天地。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 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用亲身经历去体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源泉。然而教材给孩子的是结晶了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对学生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模糊的, 是浅层次的。因此, 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开展教学, 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贴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直观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 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之下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例如,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谈话: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策略”这个词?你在什么地方听说的?它表示什么意思?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纸给最后的那个小朋友, 但我们俩都不能动, 你们能想出哪些好的策略呢?

在此以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为依托, 揭示对于“策略”的理解。又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为切入点, 引出策略的实际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下一篇:原发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