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颅内肿瘤

2024-11-03

原发性颅内肿瘤(精选10篇)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1

摘要:目的 本文就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116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58例。观察组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及术后5年内生存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5年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脑脊液分流术应用于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颅内肿瘤,脑脊液分流术,临床效果

原发性颅内肿瘤是脑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我院对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6例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分别予以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手术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接诊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116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符合原发性颅内肿瘤的诊断标准[2],经CT造影增强扫描、颅脑MRI检查等影像学辅助检查均已证实确诊。采用单双号法将本组的11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58例。观察组共有35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者;最低年龄30岁,最高年龄64岁,平均年龄为(40.6±10.5)岁;胶质细胞瘤22例、脑膜瘤18例、垂体瘤10例、脑干肿瘤6例、脑室肿瘤2例。对照组共有37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最低年龄28岁,最高年龄66岁,平均年龄为(43.3±11.4)岁。胶质细胞瘤25例、脑膜瘤14例、垂体瘤12例、脑干肿瘤5例、脑室肿瘤2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58例患者,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选择放化疗、伽马刀等基础治疗。针对观察组的58例患者,在患者入院接受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基础治疗5~7 d后,均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在腹腔正中作为手术切口,末端固定于膈肌下肝圆韧带处,保持平卧状态5~7 d,针对临床伴有低颅压症状的患者可结合患者病情适当延长平卧天数。术后3~5 d,帮助和指导患者完成头颅CT复查。术后6~10 d后行伽马刀治疗。根据CT定位所得的肿瘤实际位置和大小,取靶点4~8个,将中心剂量设置为25~35 Gy,将边缘剂量设置为9~15 Gy,28~36 Gy,每3~4周,病灶区剂量至50~56 Gy,每5~6周[3]。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干预力度,为患者提供高蛋白质、高热量和饮食,鼓励患者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量。做好病房基础护理管理及病房探视管理工作,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房环境对保证治疗效果充分发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及支持。在患者卧床休息时,可以将患者的头部抬高与病床平面保证在15°~30°范围内,做好患者鼻腔及口腔的卫生清洁工作,针对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协助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接受治疗后,经CT和MRI检查颅内肿瘤彻底消失时间≥30 d的治疗效果为完全缓解;患者接受治疗后,经CT和MRI检查颅内肿瘤的体积较治疗前缩小≥50%的治疗效果为部分缓解;患者接受治疗后,经CT和MRI检查颅内肿瘤的体积较治疗前缩小<50%或体积增大<25%的治疗效果为稳定;患者接受治疗后,经CT和MRI检查颅内肿瘤较治疗前体积增大≥25%的治疗效果为进展[4]。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据统计,5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59%;对照组的58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6.9%,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见表2。据统计,观察组58例患者在接受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前后与对照组58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前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变化情况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生存率对比:

见表3。据统计,观察组的58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后1~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后1~5年的生存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原发性颅内肿瘤是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脑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5],属于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20%[6]。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颅内肿瘤的重要治疗方式。脑脊液分流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切口植入分流管和分流泵,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实现减少脑室内脑脊液堆积的目的[7]。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数据,与58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58例接受脑脊液分流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偏高,术后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方面的评分明显偏高,且术后1~5年内的生存率明显更为理想,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在针对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脑脊液分流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发热、视力障碍、颅骨增生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稳定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加患者信心,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延长了患者术后的生存期,脑脊液分流术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损害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袁中顺.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颅内鞍区肿瘤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25):267-268.

[2]藏旭.颅内肿瘤1334例病理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2,15(4):228.

[3]林军.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技术治疗颅内肿瘤近期疗效观察(附45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26(24):174-175.

[4]潘绵顺,王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结合化学治疗原发性颅内淋巴瘤(附42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15(22):115-116.

[5]吕妍喆,高静茹.颅内肿瘤放疗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心理护理治疗临床疗效研究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6(21):185-186.

[6]蒋莉娅,唐志放,房文峰.消瘤散辅助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3(20):247-248.

[7]付志剑.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3(24):103-104.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2

【关键词】原发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

93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Lin Yiping

【Abstract】Objective: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and surgical treatment.Methods: Select January 2000 ~ June 2010 93 cas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 According to pathological type were: 77 cases of benign mucinous type, accounting for 82.8%, 6 cases of benign non-mucinous type, accounting for 6.5%, m alignancy in 10 cases, accounting for 10.7%. Patients 88 patients were alive and 2 patients after 8 months in the 12 months of death, 3 patients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10 months after the death.Conclusion: Clinical rare primary cardiac tumors, once diagnosed, should be immediate surgery, benign tumors better, m alignant tumors poor results.

【Key words】Primary cardiac tumors; surgery;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7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42-02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较为少见,随着心脏超声、心脏CT和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对心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确诊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心脏外科的发展,对于心脏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也取得了相当满意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本文通过200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9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93例,其中男40例,女53例;年龄12~68 (平均34.6) 岁。发病时间5~7年,根据病理分型为:良性粘液瘤77例,占82.8%,良性非粘液瘤6例,占6.5%,恶性肿瘤10例,占10.7%。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胸闷、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有压迫感,有的患者伴有晕厥史,脑及全身多部位出现栓塞,反复低热及进行性贫血等全身中毒表现也较常见。

1.2 方法:93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上腔静脉根部插直角引流管,下腔静脉插管则尽量靠近下腔静脉口处,左心房的肿瘤则不插左房引流管;不进行心外探查;通常采取右心房纵行切口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蒂部周围0. 5~1. 0 cm 正常的房间隔或心内膜组织;术中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则应扩大切除范围[2]。取出肿瘤时注意操作轻柔准确,绝对不应暴力牵拉、钳夹肿瘤,防止瘤体破碎,造成病人出现继发性栓塞及肿瘤组织的播散种植;对于肿瘤累及的瓣膜应果断切除,防止术后复发,损坏的瓣膜行修复或作人工瓣膜替换。切除肿瘤组织后应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心腔,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碎片;心脏残余的缺损用自体心包补片或人工材料修复。

2 结果

93例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粘液瘤77例,占82.8%,良性非粘液瘤6例,占6.5%,恶性肿瘤10例,10.7%。经6个月~5年的随访,88例患者仍存活,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

2.1 良性粘液瘤: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粘液型77例,占82.8%,术后并发胸腔积液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2.2 良性非粘液瘤: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非粘液型6例,占6.5%,其中心脏嗜铬细胞瘤3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1例。术后1例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发生。

2.3 恶性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10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肉瘤3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恶性心脏嗜铬细胞瘤1例。围术期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多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促、胸闷及胸前压迫感。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间叶组织,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及家族性病例,瘤体具有宽窄不一的瘤蒂,与房间隔卵圆窝部相联,少数粘液瘤则可起源于心腔其他部位。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女性多见。左房粘液瘤

是心脏粘液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占心脏肿瘤的50%左右。好发年龄为50~70 岁,女性发病多见于男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无明确的特异性,这与肿瘤发生解剖位置、肿瘤大小以及肿瘤病理性质存在密切关联。临床表现类似二尖瓣狭窄,由于瘤体造成二尖瓣口的不完全堵塞以致出现类似二尖瓣狭窄的心脏杂音,但改变体位可以此心脏杂音强度减轻或至消失。随着瘤体逐步增大病人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头昏或一过性昏厥均由于瘤体阻塞二尖瓣瓣口而引起一过性脑血供不足,病人休息或改变体位,可使上述症状有所缓解。

原发性心脏肿瘤一经诊断,即需急诊或限期手术,否则有心功能衰竭、晕厥、猝死、栓塞以及肿瘤转移、播散的风险。摘除肿瘤后的房间隔切口多不能直接缝合,除非肿瘤未侵犯房间隔,手术中无切除房间隔组织才应考虑直接缝合房间隔,手术中通常应用自体心包或人工材料进行房间隔修复重建。我院一例左房粘液瘤病人心内探查发现肿瘤蒂部浸润二尖瓣瓣环和瓣叶,术中同期为患者作二尖瓣替换术。粘液瘤手术切除后的预后通常良好。

心脏原发恶性肿瘤极为少见,多为肉瘤,进展较快,预后极差,通常确诊时肿瘤已有明显的局部浸润或已有转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机会不多,术后生存时间不长,远期效果不佳。手术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心内堵塞,改善心功能以及明确病理诊断。术后应结合化疗或放疗进行强化,以延长患者生命。目前趋向对于心脏恶性肿瘤采取比较积极态度,争取手术治疗,至少可以尽快明确病理诊断,为化疗或放疗创造条件。本组10例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患者,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肉瘤3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恶性心脏嗜铬细胞瘤1例,经过随访,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我们认为对心脏的恶性肿瘤应有足够的切除范围,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部分正常组织,同时术后早期即进行放、化疗,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以有效延长生存期。

本组9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经6个月~8年的随访,88例患者仍存在,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说明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疗效显著,特别是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韩劲松,安君,阎德民.原发性心脏肿瘤23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6, 144(12):87-89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为原发性颅内肿瘤, 其中男66例, 女54例;年龄20~52岁, 平均 (37.60±38.50) 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平均 (41.50±3.10) 岁;观察组患者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平均 (39.40±1.40)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基本治疗, 包括手术、伽马刀、放疗及生物免疫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 分流采用正中切口置入患者腹腔内, 将末端固定于膈肌下肝圆韧带上。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评定标准分为显效:肿瘤完全消失超过一个月;有效:肿瘤消失25%~50%, 持续超过一个月;无效:肿瘤有增大[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如低颅压、腹部不适、腹胀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67%, 优于对照组的5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对照组为50.0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原发性颅内肿瘤是大脑中的起源肿瘤, 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患者抽搐、视力或听力水平下降, 认知能力也会有很大的降低, 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瘫痪等[3]。另外, 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还伴有恶心, 呕吐以及头痛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4], 因此, 对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1.67%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 (P<0.05) 。对于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 由于临床上较难治疗, 因此应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对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治疗原则上, 应争取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 以期达到根治的效果[5]。脑膜瘤属实质外生长的肿瘤, 通过早期的诊断, 能够阻止和减轻肿瘤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 及时为患者开展手术, 达到对肿瘤全切除的目的[6]。脑脊液分流术是神经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对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积水和少数未能切除的颅内肿瘤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小, 手术操作简便, 可提高手术的效果。理想的脑脊液分流术适应症广泛, 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病例, 应具备的要求为:操作简便, 对患者的创伤小;取材容易, 不需特殊的引流装置;引流部位合理, 不易因分流而引起组织反应或感染;引流的速度适当, 能维持较恒定的颅内压力[7]。此外, 患者在治疗后要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 嘱患者多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尽量多吃蔬菜[8]。另外, 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环境中, 杜绝有人在病房内喧哗、抽烟等。患者在术后要尽量卧床休息, 外出需要在他人的陪同。

综上所述, 对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在基本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行脑脊液分流术,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志剑.脑脊液分流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3) :3097-3098.

[2]蒋莉娅, 唐志放, 房文峰.消瘤散辅助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 :296-297.

[3]郭宏川, 张秋航, 陈革, 等.伴颅高压的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 (9) :395-397.

[4]冯家丰.体外可调压分流管经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 (1) :15-17.

[5]张云鹤, 常莉莎, 付爱军, 等.可调压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交通性脑积水[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7) :1101-1103.

[6]张东波.原发性脑室系统出血22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0) :52-53.

[7]李新星, 周建波, 刘斯琪, 等.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婴幼儿脑积水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 13 (1) :55-58.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4

【关键词】TBI;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7-02

颅内血肿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指颅内出血在某一部位积聚,达到一定体积,从而形成局限性的占位病变,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相应的颅内继发性的改变,如脑水肿、脑缺血、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病发生。然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结果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上继发性颅脑损伤中,DTICH是常见的,它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预后一般比较差。随着CT,MRI等先进诊断措施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专注于DTICH。

一,年龄、性别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王怀贩等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年龄因素与迟发性颅内血肿有相关性,并认为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血管发生硬化,脆性较大,因而容易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殷林祥等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万登峰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9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发现45例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其发病率为5.8%(45/790),并发现两组在年龄因素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年龄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

二,不同受伤机制、首次CT时间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根据头皮、颅脑损伤的部位及暴力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三种形式。在本组研究中发现两组在不同受伤机制因素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提示不同受伤机制这一因素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牛光明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78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减速性损伤所致的对冲性颅脑损伤和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合并手术区域以外的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等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发生DTICH。

三,低血压、低氧血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Hlatky等通过研究认为外伤性迟发性损伤(DTI)患者大脑区域基本抽空的硬膜下血肿的演变和显着增加的死亡率具有相关性。术后脑组织的氧张力降低,透析液浓度增加的乳酸和丙酮酸在这方面可能会警告不断发展的脑损伤,并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Meierhans等认为高血糖加重潜在的脑损伤,影响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诱导组织性酸中毒,氧化应力和细胞的免疫抑制,甚至促进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低血糖影响能量供应造成代谢失衡和诱导皮层扩散性的去极化。因此,在临床中须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防止颅脑损伤的恶化。Borthne等报告迟发性颅内血肿均发生在脑挫裂伤部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蓄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外渗形成迟发性脑内血肿。

四,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同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随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表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并非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的危险因素。王怀等认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越早,挫伤的脑血管越不稳定,从而就越容易出血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迟发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是开颅清楚血肿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郑兆聪等认为去骨瓣减压术是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或血肿进展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和压力填塞效应消失有关。出现延迟硬膜外血肿的“填塞”机制通常是颅压力增加和创伤后动脉低血压,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凝血功能障碍、脑脊液引流和动静脉分流。

五,DTICH的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脑损伤内皮细胞的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彌漫性脑损伤。此外,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显著高于无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组织损伤常伴有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而这两种现象彼此加以区分。血清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VWF)水平是脑血管内皮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的内皮细胞的活化的良好指标。DTICH的发生率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有关系,颅脑损伤患者术前伴有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和颅骨骨折发生DTICH的比例较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是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为DTICH的危险因素,从而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应该加强警惕,及时复查头颅CT,防止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颅脑损伤可以引起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著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

参考文献:

[1]得钧.提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06)

[2]潘仁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03)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治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 其中男10 例, 女8 例;年龄17~83 岁, 平均53 岁。肿瘤部位:颈椎管内肿瘤3 例, 胸椎管内肿瘤8 例, 腰椎管内肿瘤5 例, 骶椎管内肿瘤2 例。硬膜外3 例, 髓外硬膜内12 例, 髓内3 例。

1.2 临床表现

椎管内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依肿瘤部位、大小、性质不同而异。a) 颈段椎管内肿瘤表现为颈肩痛, 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和感觉障碍, 随后出现四肢无力、不灵活及行走不稳, 甚至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体征为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 相应脊髓节段皮肤感觉减退, 病理征阳性;b) 胸段椎管内肿瘤主要表现为胸背痛, 胸腹部束带感, 一侧或双侧下肢根性疼痛、麻木, 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或亢进, 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 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c) 腰骶段椎管内肿瘤主要表现为腰痛, 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 下肢肌力减弱, 感觉减退, 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出现疼痛者13 例 (72.2%) , 感觉障碍者10 例 (55.5%) , 运动障碍者8 例 (44.4%) , 括约肌功能障碍者5 例 (27.7%) 。髓外硬膜内肿瘤: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故病程长, 病变早期症状轻, 以根性放射痛为主, 数年后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内肿瘤:主要为肿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 无根性放射痛, 运动正常, 随肿瘤的增大感觉障碍逐渐加重, 并可出现运动障碍。

1.3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检查除2 例发现椎间孔扩大外其余均无明显异常, CT检查18 例, 髓外肿瘤可见脊髓受压, 髓内肿瘤可见脊髓膨大增粗。MRI检查16 例, 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脊髓及周围组织的关系, 16 例静注钆再成像 (其中神经鞘瘤7 例、脊膜瘤5 例、T1加权成像呈不均匀强化) 。

1.4 手术治疗

a) 颈段肿瘤:3 例采用后正中切口, 半椎板切除进入椎管, 保留一侧椎板、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 咬除患侧椎板和黄韧带。上、下能显露肿瘤上、下极为界。先行椎管内肿瘤切除, 视肿瘤所在部位决定是否切开硬膜。其中1 例肿瘤位于硬膜外, 无须切开硬膜, 切除椎管外部分肿瘤, 根据术中情况是否切除小关节。b) 胸段肿瘤:5 例髓外肿瘤采用后侧或后外侧入路, 当肿瘤偏向一侧生长, 需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以显露肿瘤椎管外部分, 本组有4 例切除单侧关节突及椎弓根, 在肿瘤切除后行钉棒固定。3 例髓内肿瘤行显微镜下手术, 为保持手术野清晰可用骨蜡及胶原蛋白止血, 在10~15倍显微镜下, 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 用显微剪刀纵行剪切, 显露肿瘤组织并用特制神经剥离子在肿瘤与正常脊髓之间轻柔分离, 在显微镜下完全切除。c) 腰骶段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 其中2 例椎管外肿瘤较大, 术中切除单侧小关节, 肿瘤切除后行钉棒固定。

2 结 果

18 例术后病理组织切片证实, 神经鞘瘤7 例, 神经纤维瘤6 例, 脊膜瘤5 例。16 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 2 例大部分切除。随访时间6个月~3年, 平均12.5个月。1 例髓内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不全瘫, ASIA分级为C级, 术后5个月恢复至D级, 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除或减轻。1 例T12~L3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 术后并发脑脊液漏, 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MRI均示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 植骨均在3~4个月内融合。

3 讨 论

3.1 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

早期症状轻且多样, 临床体征又不典型。早期多被误诊为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本组有13 例早期被漏诊及误诊。根据本组资料我们认为, 疼痛是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症状, 当患者有颈、腰、背根性疼痛、束带感、较为固定的皮肤痛觉减退、随后出现肢体无力或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表现, 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均有异常发现, 如肌力下降、步态异常、病理征阳性。在影像学上, X线片和CT只能起到提示作用, MRI已成为椎管内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1]。肿瘤在MRI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和经静脉造影强化成像, 不仅能清楚地显示椎管内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 及有无水肿、出血、钙化、囊性变、空洞等改变, 还可对肿瘤的性质作出初步诊断。神经鞘瘤T1加权图像略高或等信号, T2加权信号轻度增高, 胶质瘤T1加权呈低信号, T2加权信号明显增高, 脊膜瘤T1加权像呈等信号, T2加权像呈高信号,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T1加权像都表现为低信号,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对椎管内脂肪瘤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最易由MRI作出, 表现为T1加权和T2加权高信号。总之, 全面了解病情及体检、正确使用影像学检查是本病早期诊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3.2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椎管内原发肿瘤具有病程长, 进展缓慢的特点, 临床症状不一, 常伴有瘫痪, 可因诊治不当导致预后不良, 甚至终生残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旦明确诊断, 应尽早手术切除[2]。肿瘤在膜外的, 则无需切开硬膜, 分离瘤体直接切除;肿瘤位于髓外硬膜内的, 需在硬膜中间切开并用细丝线牵引, 分离出穿过瘤体的神经纤维后再摘除。对于髓内肿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以及电生理术中监护, 在直视下处理肿瘤供血动脉及静脉血管时, 能保留供应脊髓的小分支血管, 减轻手术时对脊髓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从而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手术疗效[3]。

3.3 脊柱稳定性重建

为充分暴露瘤体并减少术中对脊髓的损伤, 后路椎板减压手术时常破坏后路骨结构, 特别是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沿椎间孔生长, 当椎管外肿瘤较大时, 术中还需牺牲单侧小关节。Sridhar等[4]认为, 后路手术中广泛椎板切除会影响椎体稳定性, 需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本组12 例患者同期行后路钉棒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 并用减压碎骨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MRI均示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 植骨均在3~4个月内融合。

参考文献

[1]Teksam M, Gasey SO, Michel E, et al.Intraspinalepidermoid cyst:diffusion-weighted MRI[J].Neuroradiology, 2001, 43 (7) :572-574.

[2]马维虎, 刘观炎炎, 徐荣明, 等.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 (1) :24-27.

[3]厉庆德.椎管内肿瘤107例临床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杂志, 2002, 10 (2) :110-111.

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护理分析 篇6

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护理

纵隔自第1肋骨到横膈, 前有胸骨, 后有椎体, 四周以纵隔胸膜环绕。主要包括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及其主支;胸腺及纵隔淋巴组织为主[1]。胸腺瘤为常见纵隔肿瘤, 本文选取60例胸腺瘤患者, 应用精心护理,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 (以胸腺瘤为例) 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 (43.6±3.6) 岁。根据Osserman分型:Ⅰ型为单纯眼肌型有22例, Ⅱa型为轻度全身型有14例, Ⅱb型为中度全身型有20例, Ⅲ型为急性爆发型有4例, 病程持续15 d~2年。

2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 术后44例带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返回病房内, 在10~48 h后拔出气管插管, 应用鼻导管吸氧;其他16例患者全身麻醉清醒, 拔出插管后返至病房。并未出现死亡病例, 4例患者术后产生肌无力, 通过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得到好转。应用精心护理后, 优良患者54例, 差6例, 优良率为90%。

3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因为插管出现不适感, 手术切口存在疼痛感等症状, 导致出现紧张、恐惧、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 实施相应心理支持, 且鼓励患者家属一起参与护理过程, 应用亲切眼神、温和语言、熟练操作技术, 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使得患者了解相关眼神、表情、肢体等非语言表达方法, 以便能够通过此方法说明自己不适感及要求, 而且可制作相关卡片方便交流沟通, 依照患者病情状况, 使其了解治疗情况, 防止出现心理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放松神经, 避免不良心理状况发生。

3.2术前指导通过宣传教育, 使得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患者应注意保暖, 避免术前出现感冒症状, 吸烟者在手术前2周需戒烟, 且在术前学会深呼吸, 正确咳嗽、咳痰, 练习床上大小便, 患者应明确了解所需检查项目, 内容及注意事项, 且了解术后需留置引流胸腔闭式引流管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等。患者应配合医师完成相关检查项目,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如有必要应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

3.3术前休息及饮食患者不论进行手术前还是化疗, 手术或化疗前均应有充足睡眠[2], 通常成年人1 d睡眠时间应≥8 h[3], 而且饮食时注意有充足蛋白质摄取量,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水果、蔬菜等) , 尽量少应用油煎食物, 合理调整饮食。

3.4术中护理洗手护士需及时了解并明确手术操作者需解剖位置, 并及时准确传递手术器械, 能够与术者进行极为默契配合。在对肿瘤解剖过程中侵犯到上腔静脉时, 需立即应用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器械, 采取合理人工血管及其缝合线, 应用肝素盐水对局部进行冲洗。巡回护士在手术过程中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且观察各个监测指标,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相关配合处理, 随时准备所用急需物品, 掌握整个手术进程, 以便能够立即补充手术台上应用物品, 在肿瘤出现基底较宽情况时, 会侵犯到大血管, 导致瘤体在解剖时产生大出血, 需立即配合急救, 应备好大量库血和凝血成分, 通过加压进行输液输血, 而且予以加温处理, 以便患者保持正常体温。

3.5呼吸道护理合理呼吸道护理能够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 对于胸腺瘤患者可以避免发生重症肌无力, 采用充分给氧, 维持到患者完全清醒, 可以进行自主呼吸且具平稳性, 肌力能够得到理想恢复时可拔出气管插管, 在发生呼吸肌无力症状时, 需及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与血气并予以分析处理, 如有必要可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将呼吸道内分泌物进行彻底性清除, 使得气道保持通畅性。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后, 可应用半卧位, 指导患者正确排痰及深呼吸, 3次/d应用雾化吸入。

3.6引流管护理合理固定引流管, 避免发生滑脱且注意引流液色、质、量变化情况, 一般引流液具有淡黄色, 在创口周围出现大量渗出液时, 需立即更换敷料。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症状。定时由引流管近心端往远心端进行挤压, 避免引流管发生堵塞, 确保引流具有高度通畅。在引流量<10 ml/d, 液体变为清澈时, 可以考虑进行拔管处理[4]。

3.7术后预防为了避免肿瘤出现复发情况, 巩固治疗效果, 确保患者恢复健康, 定期复查具有较为重要作用。所以肿瘤患者在完成治疗后需定期实施复查。根据医嘱咐,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实施相关身体检查, 若发现问题需立即进行治疗, 避免肿瘤出现复发或转移现象。携带治疗前后患者肿瘤诊断检测报告, 将其与复查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以便应用适宜治疗方案。通过有效复查后, 如未检测到转移或复发征象, 也需坚持进行医院复查工作。

4小结

经本文研究可知, 通过精心护理后, 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优良率达到90%。总之, 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实施合理护理对于治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运利, 郭建琴, 韩玉英, 等.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 :186-187.

[2]沙永生, 孔轻轻, 罗洪源.肿瘤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7) :603-605.

[3]沙永生, 孔轻轻, 何浩, 等.个体化音乐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6) :451-45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收治小肠肿瘤与消化道出血病患者40例,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9~76岁, 平均 (43.2±3.9) 岁。其中恶性肿瘤15例, 良性肿瘤25例;反复间歇性消化道出血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有22例由于具有较大的出血量, 进入急诊进行治疗, 患者出现柏油便, 甚至出现暗红色血便, 并且伴随着头晕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昏厥或者休克;有7例由于便血、眩晕以及贫血的病情, 具有住院病史, 对其进行反复检查之后确诊。

方法: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原发性小肠肿瘤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 (1) 肿瘤的性质、大小与消化道的出血量和出血的时间无关; (2) 良性肿瘤大部分属于平滑肌肿瘤, 其主要位置是空肠, 而位于回肠中的大部分属于恶性肿瘤, 其中最多见的是腺癌以及淋巴瘤; (3) 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 (4) 大部分患者>40岁; (5) 主要症状为便血。

讨论

由于小肠肿瘤在起病的过程中比较隐匿, 所以很难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在整个胃肠道当中小肠的长度大约占75%, 然而小肠肿瘤却仅仅有20.5%~27.9%的发病率[2]。由于小肠肿瘤并不具备特异性的体征和症状, 因此在对小肠肿瘤定性诊断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从指Treatz韧带始直到肛管是传统的下消化道定位, 如果从生物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进行分析, 在临床上应该将下消化道划分为下消化道与中消化道, 这样具有更高的合理性。由于小肠系统中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比较缺乏, 所以在诊断急性出血的时候, 相对于下消化道而言, 中消化道在诊断的时候更加困难[3]。有一些患者具有间歇性便血的症状, 肠镜检查以及胃镜检查没有将出血的原因查找出来, 所以就被迫采用探查手术, 在这些患者当中确实比较多见小肠肿瘤出血[4]。在不同出血量的大小以及不同的肿瘤所在位置高低的影响下, 血便可以分别表现为鲜红色、酱红色、棕红色以及咖啡色。比如患者由于末端回肠肿瘤出现大量出血, 血液的颜色就表现为鲜红色;如果患者仅仅是肿瘤表面溃烂, 就会表现为黑便或者隐血;患者如果具有长期的隐性出血, 其外貌则会表现出贫血的症状, 身体消瘦, 面色苍白[5]。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有的病例的首发症状均为呕血、黑便或者血便, 如果仅仅是根据患者临床早期的表现, 很难对小肠肿瘤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样就会将诊断和治疗的时机延误掉。如果患者患有消化道出血症状, 同时还伴随着以下的情况, 就需要对小肠肿瘤的可能进行考虑: (1) 脐周及右下腹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 而且在进食之后会持续加重, 呕吐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 (2) 逐渐加重的不明原因的肠梗阻, 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 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趋势; (3) 在患者的脐周能够触摸到活动性的肿块; (4)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或者急性腹泻; (5)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削瘦、血便或者腹痛的症状[6]。

治疗小肠肿瘤的有效方法就是手术切除, 需要以患者肿瘤的部位和性质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采用局部或者肠段切除的方式对良性肿瘤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在乳头中插入细导管作为引导, 将肿物切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损伤胆管或胰管的情况。如果患者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或者十二指肠腺癌, 就要对患者实施十二直肠切除术。小肠的淋巴引流连接着肠系膜上动脉, 所以要想将该组淋巴结清除掉, 几乎要将全部的小肠及近侧结肠切除, 因此, 小肠恶性肿瘤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根治术。如果患者出现局部浸润固定以及远处转移, 就可以对患者实施姑息手术, 比如各种短路手术或者肿瘤减积术等。如果小肠恶性肿瘤具有较为局限的病变, 就可以对患者实施治疗性肠段切除, 同时还可以将相应的系膜淋巴结切除;如果患者属于远端回肠恶性肿瘤, 就需要实施右结肠切除术。

在本次研究当中, 原发性小肠肿瘤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 (1) 肿瘤的性质、大小与消化道的出血量和出血的时间无关; (2) 良性肿瘤大部分属于平滑肌肿瘤, 其主要位置是空肠, 而位于回肠中的大部分属于恶性肿瘤, 其中最多见的是腺癌以及淋巴瘤; (3) 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 (4) 大部分患者>40岁; (5) 主要症状为便血。所以在对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诊断的时候必须要对上述临床特点予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侯月智, 赵敏, 李荣堂, 等.小肠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 18 (1) :99-102.

[2]张子恒.58例小肠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 18 (2) :112-113.

[3]时述库, 隋国龙, 刘彦忠.原发性小肠肿瘤29例诊断与外科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41 (1) :163-166.

[4]王向昱, 郑志强, 李春明.原发性小肠肿瘤96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3, 22 (13) :291-295.

[5]梁家耀.1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45 (15) :44-4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19~78岁, 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24个月。其中无症状于体检中发现12例, 腹部包块8例, 腹痛、腹胀伴腰痛者6例, 下肢疼痛、麻木伴水肿者3例, 恶心、呕吐、大便困难及尿频3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CT、MRI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10例, CT诊断10例, MRI诊断12例。超声诊断肝脏中等点状回声, CT和MRI诊断阳性率为100%。良性14例, 恶性18例, 来源于间叶组织22例, 神经组织6例, 胚胎残余组织3例, 来源不明1例。肿瘤侵及血管4例, 肾脏2例, 胰腺1例。

1.2 方法

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 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 腹部切口入路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 开腹后打开后腹膜, 沿着肿瘤包膜或假包膜进行分离, 尽量将包膜切除, 注意保护正常组织和血管, 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和侵犯的周围组织器官及转移的淋巴结。手术时间90~750min, 平均手术时间195min。术中患者失血量20~7500mL, 平均730mL。给予6例患者输血, 输血量600~3000mL, 平均1600mL。

2 结果

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无手术死亡病例。完整切除22例 (良性肿瘤完全切除9例, 恶性肿瘤完全切除13例) , 联合脏器切除4例 (结肠部分切除3例, 小肠部分切除1例, 脾脏切除1例) , 部分切除4例, 姑息性切除1例, 细针穿刺病理活检1例 (肿瘤广泛转移与周围粘连严重) , 复发6例, 复发后行完整切除5例, 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发生肠梗阻1例, 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1例, 均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随访1~3年, 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良性肿瘤1~3年无死亡, 恶性肿瘤1~3年死亡12例。病理类型: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肿瘤14例 (脂肪瘤7例、神经纤维4例、精原细胞瘤1例、单纯性囊肿2例) 。恶性肿瘤18例 (淋巴肉瘤4例、脂肪肉瘤7例、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 。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起源于腹膜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非器官性肿瘤, 良、恶性均有, 恶性占多数[1,2]。由于腹膜后组织疏松腔隙较大, 部位较深, 肿瘤多数早期症状不明显, 可长时间在腹膜后呈膨胀性的缓慢增长, 致产生明显的腹部包块和腹痛临床症状时, 肿瘤已很大, 甚至压迫或侵犯重要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器官。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提高了对体积较小和无症状的早期肿瘤诊断率, 其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超声, 其安全、简便、无创, 可显示肿块位置、大小、数目、性质等。CT和MRI检查不但具有超声的优点, 还可对肿瘤侵犯的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准确诊断, 因此, 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诊断和确定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术中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及被肿瘤侵犯的周围组织器官和转移的淋巴结, 术中应保证肿瘤的完整性, 不残留肿瘤组织及包膜。恶性肿瘤的复发率较高, 复发病例可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

总之, 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治疗效果与肿瘤能否完整切除密切相关, 无论对于初发还是复发, 术中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从而缓解症状, 延长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Wu JM, Montgomery E.Classification and pathology[J].Surg ClinNorth Am, 2008, 88 (11) :483-520.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9

【关键词】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乳腺癌;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1-01

乳腺是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高发器官,乳腺癌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术后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控制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1]。本文对在我院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对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且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1889年由Billroth提出及1932年由Warren修订的关于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48.9±2.0)岁。

1.2 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中位间隔时间为29.5个月,同时性发生5例,异时性发生15例。非乳腺第二原发肿瘤部位依次为5例肺、2例子宫内膜、3例胸壁、2例卵巢、1例食管、3例胰腺、4例甲状腺。20例患者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部位和治疗方法的具体情况如下。其中9例患者发生在右肺且为单灶,只有3例患者采用手术与化疗的结合方法,其余6例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且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上均采用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2例患者为右胸壁的单病灶,采用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上采用手术加化疗的结合治疗方法。1例患者发生在子宫内膜,为右卵巢的多病灶,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1例为食管单病灶、1例为卵巢单病灶,都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3例患者为甲状腺单病灶,其中2例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的结合治疗方法,1例以手术治疗为主,在第二原发瘤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向结合的治疗方法。1例为右肺多病灶,以手术、化疗、内分泌联合治疗为主。20例患者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治療结果为均无复发及转移情况,19例患者获得生存的机会,生存情况均大于1个月,最长可达60个月,仅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在第二原发肿瘤的治疗结果上无复发及转移情况,仅有6例患者有肝转移、胸腔积水及肺内转移、胸壁肿块的发生。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已经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理论上人体的绝大多数器官组织都可能在某个时期发生恶性肿瘤,因此,多发性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先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也称为原发癌。比如,乳腺癌患者,一侧乳房得乳腺癌后,另一侧乳房或子宫、卵巢、直肠又出现原发癌。对于发生第二次患癌症的病人,不能草率地认为是“复发”或“转移”,而应重视鉴别。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与复发癌或转移癌的治疗是有区别的,治疗多以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在我院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中位间隔时间为29.5个月,同时性发生5例,异时性发生15例。因此。应提高对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认识.注意随访,不要轻易诊断为复发和转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病人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赪,王宁,费晓春等.乳腺癌术后非乳腺部位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3):262-265.

[2] 张焯荣.原发肿瘤切除在Ⅳ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D].中山大学,2009.

[3] 张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及病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4] 黄玉宝.EGFR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定量表达及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08.

原发性颅内肿瘤 篇10

关键词:儿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T) 是指起源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腹膜后间隙的间皮组织、神经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的肿瘤, 不包括腹膜后器官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因解剖位置深、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早期诊断不易, 患者就诊时肿瘤常较大, 多已累及周围脏器, 导致治疗困难, 术后复发率高。2005年1月—2009年3月, 我院经手术证实腹膜后肿瘤26例, 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4个月至7岁, 平均3.5岁;依据主要临床表现:腹部包块23例, 腹痛16例, 腹胀13例, 3例体检中发现, 排便困难2例。术前B超或CT提示肿瘤位于左肾内侧6例, 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6例, 胰头下方及右肾内下4例, 右附件区2例, 左侧附件区3例, 肠系膜上动静脉旁5例。其中8例良性病例, 18例恶性病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采取适宜的经腹纵形切口, 包括正中切口、旁正中切口及腹直肌切口, 均行完整肿瘤切除术。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8例良性病例皆完整切除, 切除率100%。18例恶性病例中, 16例完整切除, 切除率88.9%, 2例未能完整切除肿瘤, 主要原因为肿瘤腹腔内播散或广泛侵润包裹重要血管及脏器, 治疗后无手术死亡病例。

2.2 远期疗效

26例中失访8例, 随访18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18年, 平均12个月。8例良性肿瘤病例随访至今仍健在, 未见复发。本组18例恶性肿瘤中, 2例不能切除者皆在6~15个月内死亡, 死亡率为12.5%。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 系指来自腹膜后间隙的各种软组织肿瘤, 但不包括腹膜后脏器的肿瘤。除淋巴瘤外, 应行手术切除。但因症状模糊且出现较晚, 不易早期诊断, 确诊时病症已较晚, 故手术很困难, 死亡率较高。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位置深, 生长缓慢, 多数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 有完整的包膜, 故绝大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 只有当瘤体较大, 压迫、推挤周围组织器官时才会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组病例主要的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不过因后腹膜间隙大,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 就诊时肿瘤多已长得较大, 故可出现腹部一侧或全腹胀满感, 呼吸受限等。肿瘤压迫腹腔脏器和组织, 可产生相应的症状, 如胃、肠及泌尿系压迫刺激症状, 较重者可出现腹部、腰背部、会阴及下肢疼痛或相关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知觉减退、麻木等症状, 还可能出现阴囊、下肢水肿, 腹壁静脉曲张及尿毒症等症状。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管、神经组织以及残留的胚胎组织, 不包括原在腹膜后的各器官, 如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至肿瘤发展到一定时期, 可出现恶病质。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 辅助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非常重要。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病理组织学分型和手术指征的把握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CT值差异明显,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对CT无法明确诊断的腹膜后肿瘤可选择行软组织分辨率更高的MRI检查。B超检查可以判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肿瘤成分 (囊性、实性或囊实性) 、大小、活动度等情况。

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不少腹膜后肿瘤可完整地进行手术切除, 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有的腹膜后肿瘤能否切除, 需经术中探查后方能确定是否能完整切除或部分切除及联合切除。另外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如备血、肠道准备、血管吻合材料和特殊器械等的准备。对肿瘤进行正确的评估, 如肿瘤的良恶性、来源、侵犯范围、能否切除等。选择合适的切口, 且切口长度要足够, 显露要好。宜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力争完全彻底, 减少复发率。有邻近脏器受侵者, 可考虑行肿瘤与受累脏器联合切除;如遇到不能理想切除时, 可行部分切除。另外, 恶性肿瘤切除后, 应辅以化疗、放疗和免疫等综合疗法。

参考文献

[1]黄斌, 赵纪春, 马玉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8) :607-608.

[2]张业伟, 严栋梁, 卢思聪, 等.累及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 (10) :798-799.

[3]肖波, 潘小季, 易旭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5) :547-549.

[4]王亚农.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4) :265-268.

[5]张晓鹏, 张晓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07例治疗与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4) :252-256.

上一篇:中国山水的色彩觉醒下一篇:联合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