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2024-08-13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精选6篇)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篇1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摘要]选修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在课程整体规划上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强化地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在关联;加强地方选修课程实施的调控,认真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及时调整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选修课程教材选用的指导和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认真研究高中选修课程经验的普适性,提高选修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出发,合理地规划选修课程、有效地调控选修课程、科学地管理选修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规划;课程调控

在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中,各地在取得诸多经验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难免存在着如课程规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不够有效和课程管理不太科学等问题。基于此,为了促进高中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选修课程实施适时、适度的调控,以实现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有效调控和科学管理。

一、合理地规划选修课程

从高中选修课程方案来看,选修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纵向上,包括从中学课程到大学的基础课程;在横向上,涵盖从语文与文学、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技术等15个学习科目。

经过五年的选修课程规划,各地先后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从秋季第一批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开始,各地在制度建设和行动措施上都曾有过新的举措。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在课程整体规划上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要强化地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在关联:一方面,认真总结地方选修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教训,适度调整地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使之更为可行;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校选修课程实施的成功与不足,适当完善学校选修课程规划,使之更加有效,为学校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校在课程内在机制上对选修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特别是要注重必修课程内容与选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从纵向与横向不断地拓展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地开展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推进中,许多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修订了《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方案》,完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课程文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专修课程中都修习一定的课程。第一学年侧重基础性选修课程的修习;第二学年侧重发展性专修课程的修习;第三学年侧重发展性专修课程等的学习。该校按照学生不同学科(或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生高中毕业选课、人文学科选课、理工学科选课和学有所长选课等基本要求。

例如,人文学科方向选课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一般应修习各科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包括必选和心理模块)模块,并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获得117学分;再从相关科目的专修模块中选修,其中语文至少选修四个模块,英语至少选修模块6、7、8,数学至少选修模块1-1、1~2,思想政治至少选修《经济学常》《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历史至少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地理至少选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体育从八个专修模块中至少选修四个模块,从学校自主设置的专修课程至少选修两个模块,至少获得44学分;还要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模块中选修,至少获得4学分。海南省海南中学的课程规划中,实施了定餐制(必修课程)、配餐制(针对选修课程模块I的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的课程规划)和自助餐制(针对选修课程模块I部分、艺术、体育和模块Ⅱ的课程规划)的课程规划。这些颇具特色的课程规划为全面提升选修课程实施的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有效地调控选修课程

模块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课程实施来看,有利于学习科目结构稳定性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性的适度协调,有益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的适时调整;从学校发展来看,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模块的适当调控,有益于个性化课程计划和自主性选择修习的及时调整。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地方选修课程的实施需要加强调控,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教材选用的指导和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针对高中选修课程教材自身的问题,选修课程模块I既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又要注意与共同必修课程的合理衔接;选修课程模块Ⅱ既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学校要认真总结教师选修课程指导和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寻找班主任制度与教学导师制度有机结合的实施方式;认真协调先开学科(模块)与并行学科(模块)的关系,做好学科(模块)的横向联合与纵向衔接;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选修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在课程调控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场地限制和教师的数量,认真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并要求学生至少填报两个志愿,以备调剂。一般在开课一个学段前进行选课,学校根据选课单进行统计整理,调整后进行分班。为了便于排课,统计时,学校按每三个行政班为一个单位,对于选择不同模块或相同模块不同教师的人数进行调整;对有些选择较少的模块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每班不少于15人,最多不超过50人的规模;对教师和场地充足的模块尽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然后学校将结果通知学生。个别情况可进行微调,一般可试听一周,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一周以后不再变更。

还有一些学校鼓励学生学会规划人生。要求学生进行三年学习规划,避免从众心理盲目选择。学校既重视共同基础的课程,又提供多种选择的课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按照学生不同学科(或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生高中毕业选课、人文学科方向选课、理工学科方向选课和学有所长选课等基本要求。海南省海南中学等根据课程标准中修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了适合大文、大理和学科特长的八类发展需求的三年课程规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借鉴的。

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度与教学导师制度在选课指导过程中的互补。双方都应对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认真协调先开学科(模块)和并行学科(模块)的关联;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不当、或选课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及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及时的调控。

三、科学地管理选修课程

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对课程教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了解到:从20秋季第一批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在我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中,除上海市外,目前使用的有55家出版社出版的15个学科的68套教材。这15个学科课程标准是统一的。从课程内容来看,15个学科所对应的68套教材各具特色。除了思想政治学科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外,其他学科都不止一套。在我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学科教材中,最少的是思想政治学科,唯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最多的是英语学科,共有七家出版社出版的七套教材。

多样化教材的编制一方面为选修课程教材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为选修课程教材的展示提供了更广的平台。即使基于相同的课程标准,基于共同的必修模块与共同的选修模块,由于课程教材编制者的学术素养和价值取向等因素,他们在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选取和组织等方面水平有所差异。不同的编制者和评价者对课程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一个基本事实。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中国地域广阔,差异如此之大,很难想象哪一套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适应于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基于此,在国家层面认真把住选修课程教材的质量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操作上,我们可以划定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制者和评价者。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选修课程教材的适切性。课程教学实施者在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等方面会受到其自身学术水准和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必然会影响选修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高中选修课程经验的普适性,注意监测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践来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学校需要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鼓励他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促使他们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应与科研院所、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等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鼓励教师针对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学校应逐步加快选修课程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探索适合新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在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省份,许多样板校先后开发了信息化课程管理和评价系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查询、选课和确认的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借助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即可完成选择课程,学校通过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可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落实选课、排课、编班等多项工作,从而提高学校选修课程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开发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学校排课、教师管理、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师生交流以及家校沟通等,为学校课程的整体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对于高中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必修课程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课程。学校必须明确设置必修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高中教育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基础。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学分是高中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先决条件。在规划学校课程与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学校必须在保证学生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有选择地选修其他课程。选修课程不仅要丰富多彩,更应具有一定的质量水准。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动态、开放化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课程的开设情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近期需求与远期发展提供发展规划及指导。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篇2

一、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措施与实施

(一) 针对学生兴趣, 学校要有的放矢

在学校开设选修课之前, 要做相应的调查问卷, 这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 让学生选择自己既有兴趣, 又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选修课程。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总是喜欢愿意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在兴趣的激励下, 学生认真学习的程度会远远超过被迫学习。

(二) 根据学生兴趣, 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在认真研究国家、教育部和本地区教委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 更新观念, 增强教师校本课程意识。并在相关学科专家、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 认真编写本校选修课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加强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 外出学习、考察和参与各种形式的相关培训, 为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和生活素材。

(三) 学校应多方面的网罗选修课的师资, 解决选修课师资不足的局面

1. 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教师参与选修课开展的积极性。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选修课随便教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通过外出考察、高校深造等方式完成教师对新课程开始的知识构建。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等形式调动教师参与选修课开展的积极性, 引导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

2. 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讲学。

加强一线教师与相关专家、沿海新课改前沿学校的合作与沟通。在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教研室、工作室的作用基础上, 加强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做到1+1〉2的模式。同时, 发挥教育、教研机构的作用, 发挥沿海新课改前沿学校的模范带头作用, 虚心向他们借鉴、求教, 可以以本校为基础, 搞联合开发实践, 互利共赢。取得一定经验后扩大实验范围、甚至推广应用。

3. 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丰富资源。

部分学生家长本身就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或者占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 学校可以在学生和学生家长自愿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操作上, 丰富课堂知识。真正做到家长——学生——学校三者有机统一, 让学生、家长、学校都充分的参与其中。既解决了学校师资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又达到了让家长充分了解、参与其中, 做到家校互通的目的。

(四) 学校建议、要求或者教师自主申报校本自主选修课课程

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学校课改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 归纳整理一些列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为教师申报选修课程指明方向。

在此基础上申报教师就自己所申报开设的课程填写自主选修课程申报表, 具体要求。比如:申报者简介、申报课程名称、开设时间、招生人数、课程实施场地要求、课程内容简介等等以便学生自主申请该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每一位教师申报的课程性质和门类安排选修课课程安排表, 以便学生对比选择自己比较有兴趣或者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课程进行学习。

(五) 制定校本选修课选课的规则、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门或者几门有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

学生选课既可以采用纸质形式, 也可以进行网上报名。现实生活中由于纸质形式比较浪费而且收集统计比较繁琐, 一般很少用到。现在以重庆巴蜀中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的选课为例进行说明:1.确定网上选课时间, 一般为周末, 方便学生使用电脑学科, 留校学生可以在学校机房进行网上选课。2.网上选课流程:学生选择课程时, 请参考《选课指南》, 按学校要求的程序登录“*****网站”和进入“选课界面”, 并参考有关课程的“内容介绍及申报要求”, 选择所选课程。3.学生选课, 只能选报一门课程。遇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报名人数已满时, 请迅速选择另一课程, 直到选到课程为止。若学生确有某方面特长, 希望加入某课程班学习, 却未能选中与该特长相关课程者, 持有关证明材料, 到***办公室找***老师登记、更改。4.学生的选课一旦确定, 不得随意更换。若遇所选课程因故不得开设, 学校将另行通知时间, 通知需要另选课程的学生, 重新开通网上选课系统, 供学生另选其他名额申报未满的课程。5.所有学生申报成功后, 编排相应的上课时间和课表。

二、高中校本选修课的日常管理和评价

高中校本选修课的日常管理与日常高考课程略有不同, 因此, 选修课的开始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管理办法上,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学校负责, 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 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也将定期对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 加强监控。

学校应该制定比较合理并且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一方面, 在对学生考核上, 以巴蜀中学为例, 实行“学分制”。操作办法上:听课——记分——考核结果处理, 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其二, 对教师的考核上。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情况、教师课堂评价、教师课程方案评价等进行评估, 可行性强的经修改继续可以使用并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

在大多说人的眼中, 新课程改革, 似乎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教育的过程需要家长、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只是角色扮演不同而已。

最后, 我们在日常管理和最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应该更加注重特色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保存、推广。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校本选修课课程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管理评价。研究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的开设、组织管理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推进普通高中新课改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选修课,操作措施,管理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孔夏萌.《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2009年第11期.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篇3

《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新课程实施三年,还未出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还基本处在‘统一和‘限定的状态中。本次调查,有94%的教师所在的级组的选修课都是按原教学班集体选修,其中80.19%是按原教学班集体选修,全级同时开设规定的模块。”本来,选修课,学生应该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许多学校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而统一规定几门选修课,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已开设的选修课程多是与高考有关的课程。比如,在一些学校里,《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的训练材料,《唐宋散文选读》就成了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的训练材料。就这样,选修课成了“统修课”,成了贴上选修标签的“必修课”,成了高考辅导课。出现这种状况,与一些学校和教师没有明确选修课程的意义有关。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课程标准》还对课程设计解释道,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个性发展”是实现选修课意义的关键词。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个性观,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之间的身心差异在中学阶段越来越明显。新课程开设选修课,是为了适应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是为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的需要。可见,开设选修课,意义重大。

要有效实施选修课程,学校不能只考虑学校条件和教师状况而不顾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应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积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学校应建立选课制度,建立辅导员制度,编写选课指导手册。教师要做好选修课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规划自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督促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个人课程表。事实证明,建立有效的选修课制度,让学生行使选课权,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反之,“如果我们的课改在选课制方面事实上只玩假的,当游戏,并不把它从真正意义上加以实施,那么它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对学生、对老师、对社会来说,这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它是一种心灵的污染,教育人格的背离,它的治理要比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困难得多”。(倪文锦:《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的选课有时只能满足学生片面学习的需求,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不利。特级教师王土荣发现,受学生欢迎的前三位语文选修课是:说话艺术,影视欣赏和小说阅读。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是:《论语》选读。当问及选课理由时,许多学生说前三门学起来轻松有意思,后一门难读没意思。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如果过于强调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权,就会漠视学生选修课程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的高中选修课程就有许多限制,如“教师择优推荐”“被确认为资优”等,如果某学生选修一些高难度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程,将被看成该学生的一种荣誉。我们既要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选课的权利,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二、选修教材,如何处理?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这五个系列,一些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教版有16种,苏教版有16种,粤教版有15种,语文版有14种,山东版有11种。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这些教材编写理念新,编制方式灵活,内容具有时代性,编者也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与心理需要。这些教材对选修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如此多的选修教材摆上了语文选修课的“餐桌”,让语文教师和高中生这些饥饿者感到丰盛无比。但是,课业负担本来就重的高中生要把几个系列的都“吃”下去,时间不够且不说,消化吸收上就有很大的困难。

学生“吃”不了消化不了,语文教师呢?也难。五个系列的选修教材,每个系列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出内容不同的模块,五个系列中有三个系列是以两种不同内容方式并列构成,每个模块内容又具有很大的弹性。有些选修教材上的文章,就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要消化这些成果,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见,选修课程内容杂而多,课程目标难把握。尽管如此,但选修课程不能没有教材。怎么办?

1. 精选教材。教师如果觉得自己课程开发能力不强,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一些出版机构开发的选修课教材,均按照课程标准规划的五大系列组织力量编写,在各系列下设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一本教材。这为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了较丰富的选择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校条件、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选择教材。

2. 改编教材。这种做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材改编涉及的因素很多,如目的因素、内容选择因素、内容组织因素、学习经验因素和学习资料因素。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编主要发生在内容组织和学习资料两个环节。一方面体现为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如删减调换),另一方面体现为以教材提供的某一内容为中心,进行课程拓展即学习资料的拓展。教师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来改编。比如,粤教版的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内容结构上采用双视角形式,即把杰出作家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等13人的名作编为基本阅读课,将著名作家陈子昂、晏殊、乔吉等36人的各种题材、体裁的名作编为拓展阅读课。教师可以按照某一主题或某一表现手法,改编教材。为了有效防止学生出现疲态,教师还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把古诗文、现代文与写作搭配起来编写。

3. 自编教材。实施高中语文选修Ⅱ中的课程时也需要学校、教师自编教材,也就是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特色,学校、教师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只是这对教师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笔者2008年9月到上海建平中学了解到,建平中学已经建构了一个较完备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建平中学用自编教材开设的选修课有100多门。他们的教材地方特色鲜明。比如,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旧上海为背景,建平中学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一年级就开设了“解读张爱玲”的选修课程。在建平中学,教师可以编教材,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编教材。

4. 使用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与深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选修教材,多是出版社组织高校里某一领域的专家编写的,这些教材专业性和系统性强,视野开阔,但往往带有大学教材的痕迹,与高中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与必修课相比,高中选修课的专题性和研究性较强,高中也不同于大学,教师对选修教材处理应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课”制宜。在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宜订两到三项,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贪多求深。

5. 使用选修教材时,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据笔者了解,上选修课的时候,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怕被扣上保守的帽子;有的教师用大量时间对文本进行迁移,以为不迁移就不足以体现课改理念。这其实是以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选修课上成了架空的“人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记得某重点学校的一位教师执教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的课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师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到网上到图书馆查找苏轼与苏辙等古代文人被贬官的材料,然后围绕“贬官文化”展开讨论,而对文中的文言知识不理不睬。我们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在张扬人文性的时候,不能丢了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当于一枚钱币的两面,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有论者指出:“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 篇4

依稀记得那是2008年的暑期,在北京一家并不起眼的音像店,无意间翻到了《绝美的颤音》(六人无伴奏清唱“国王歌手”合唱团跨界精选)专辑,封面上印着“世界一流的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组合”、“用人声模仿各种乐器,惟妙惟肖”这样令人惊鸿一瞥的词句。自此,“阿卡贝拉”进入了我的视线,而这张《绝美的颤音》专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伴奏人声天籁的喜悦。

随着资料的挖掘,曾经禁锢在好奇迷雾断层里的“阿卡贝拉”被逐一拨云衔接。联想到目前我们的高中学生音准、节奏能力的欠缺;用歌声表达歌曲情感意识的淡薄;多声音乐思维的习惯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培养等问题,我一直在找寻一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教学载体和方式。我相信,作为人声艺术的典范,“阿卡贝拉”蕴含着的宗教、无伴奏、多层次、B-box等元素,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更能 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和主动性;它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因子,又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2012年,乘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春风,我开始了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之路。

一、设计以“阿卡贝拉”为教学内容的高中音乐歌唱教学选修课程开发方案

1.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人声极致“阿卡贝拉”》作为国家设置的高中音乐“歌唱”选修模块的一个类属,除了“歌唱”模块应具有的歌唱基础技能及歌唱表现力,更强调在良好的音准训练、准确的节奏练习、理想的音色变化、多声部作品训练等方面全面拓展作为“歌唱”模块的知识深度和趣味性。为此,我制定了全面的学习目标。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我紧紧抓住“阿卡贝拉”的显著特征,选取典型的音乐风格进行作品的风格把握训练,包括爵士风格、摇滚风格、乡村风格、布鲁斯风格、RAP风格、节奏布鲁斯、Reggae风格和拉丁风格等,而每首练习曲都由旋律、节奏、贝司和鼓四个声部组成,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的律动中表现同一首作品时做出不同的处理;而在过程与方法上,尤其注重通过欣赏、演唱、创作及表现进行多元性拓展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造活动,从而能及时根据作品的个性特点调整自己的合作伙伴和音色变化,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以此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并在亲身参与歌唱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初学“阿卡贝拉”者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而高中生年龄和性格的矛盾性特征使他们想表现,又害怕出丑。因此,选取合理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是很重要的。学习初始,通过让学生聆听优秀的“阿卡贝拉”歌曲获得对“阿卡贝拉”直观的听觉感知和兴趣后,我尽量避免对初学者而言还显专业生涩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代之以用简单的模仿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歌曲的表现中来。带领学生玩切分节奏,体验不同速度、不同风格的切分节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比如,演唱简单的二声部和声,让学生体验和谐音程的色彩和泛音带来的神奇听感,然后把节奏与和声结合起来,配上歌曲旋律和人声打击,一首简单的“阿卡贝拉”歌曲就编配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演绎,使学生明白在“阿卡贝拉”歌曲中,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哪怕自认为自己是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在人声打击声部中体验到表现音乐的快感,从而在这样一期一会的精彩中,感受学习“阿卡贝拉”的快乐。

3.认真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高中生喜欢“阿卡贝拉”的潜台词可能还是流行音乐,学习之后他们还会发现,阿卡贝拉的渊源、流派以及对现代合唱的影响等,其实远不止于流行音乐的浅层表象,这恰恰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引发思考的角度。于是,我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遵循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编写了一本符合高中生兴趣、能力和需要的“阿卡贝拉”教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教程内容分美丽的“阿卡贝拉”、准确的节奏练习、良好的音准训练、理想的音色变化、多样的风格演绎五章,涵盖了“阿卡贝拉”的起源及发展、简易节奏创编、卡农多声部练习、人声打击、器乐模仿、古典风格和流行风格等13节共18个课时的内容。在歌曲的选择上,注重吸收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我们既有《绿袖子》、《寂静之声》这样的传统民谣,也有Hey Soul Sister、Butterfly这样的现代金曲;既有《卡农》、《剧院魅影》这样的经典传颂,也有《甩葱歌》、Rolling in the Deep这样的流行歌曲;既有《夜来香》、《南海姑娘》这样的国语经典,也有Rhythm of the Rain、《天空之城》这样的外国曲目;既有When a Child is Born、Alleluja这样的宗教天籁,也有《植 物大战僵尸》、《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音乐„„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潜藏着“阿卡贝拉”的发展脉络以及宗教文化与流行文化相互对抗、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使“阿卡贝拉”的教学不仅仅只是多声部歌唱教学,更是一种浸润着文化、承载着跨文化意识培养希冀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以“阿卡贝拉”为特色的高中音乐生本“动态选修”课程实施方式

1.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现代“阿卡贝拉”的表演形式除了传统的合唱队形式外,还可以是两三人的重唱形式,结合舞蹈或表演的三至八人小组合演唱形式,也可以是现代化的、根据声部需要而配置人数的“人声乐队”演唱形式。为使单

一、单项的歌曲教学变得灵活互动,我让学生根据每首歌曲各自音高、声部和风格等特点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形成自助合作。这种自主自助的动态分组合作方式使得学生们在除音乐知识与技巧的学习外,更以乐见其成的方式参与其中,了解到自身的所长所适。课堂中,我积极发挥每位学生的歌唱热情,运用多样化的小组动态合作方式,力求人人构成和声、随时变换伙伴。学生在个人歌唱到多人小组再到全班合作歌唱的多种形式中,感受到每一位个体的重要性,整个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歌唱水平,课堂的展现永远是流动、清新而生机勃发的音乐场景,教学也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氛围。

2.充分估计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弹性的学习方案

由于学生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及自身音色特点、歌唱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更正视学生的差异,抓住学生认知心理、量力分层、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层层设疑,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交流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喜悦和认知心理的满足,做到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歌曲的特点,按照各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表现能力水平,提供弹性的学习方案,按照歌曲的音准节奏、音色情感和创编合作等方面逐层提出要求,设计出符合歌曲演唱特征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方案,实行阶段性达成,使学生们在歌唱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3.适时更新考核方案,为学生完善多元的评价体系

歌唱考核常常是一种伴随着紧张的回溯教学效果的手段。因为紧张,学生往往享受不到音乐带来的愉悦,他们的表现也基本与个人歌唱素养和音乐美感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以往歌唱考核中内容单

一、形式单调的现象,我制订了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案。考核以专场演唱会的形式,侧重对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合作能力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有两两合作的现场抽签考核方式,如《欢乐颂》旋律的演唱,现场抽签决定唱单音和唱旋律的人员,再由唱单音的同学抽签唱哪一个单音,这种随机合作的方式,会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到自己的所欠所缺;而各小组合作表演的专场演唱会,我更能从他们的歌曲选择、默契程度、表现能力及演出效果等方面看到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等诸多方面,从而做出真实合理的评价。

以演唱会的形式进行考核,从学生的表演中回溯教学,教学中所执着的一切,都将会有具体的浮现,这是放松的,也是真实的。或许,直到要考核,学生们依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程度,但是,在他们歌唱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超越本身就是最完美的成绩。

三、探索以“阿卡贝拉”为演唱技巧的高中音乐个体“复合演唱”训练路径

1.分层训练听唱能力,为学生夯实基础的自我积累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歌唱学习的基础。

高中生平时听惯了流行歌曲,对音高的听觉积累较少,且歌唱练习缺乏,音高概念模糊。所以,唱歌跑调普遍存在。

为夯实学生的听唱能力,我将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培养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多种形式的听觉练习,除了听自己的唱,更强调“监听”其他声部,仔细分析其他声部的音高、音色、吐字、换气的特色,听整个音乐的纵向(和声)结构与横向(乐句)发展。我曾用最朴素的《闪烁的小星星》主题,通过以一位同学只唱同一个单音,另一位同学唱旋律的两两合作的训练方式,培养他们对音准的敏感度。经过“听”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敏感度有了较快提高,在音乐的表现上,无论是音准的把握、音色的调整、乐句的呈现、情感的表达等也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的歌声也具备了较好的融合性。

2.不断拓展多维技能,为学生提升全面的歌唱素养

再高涨的热情,没有音准、节奏、视唱、练耳和声乐等技巧的熟练运用,同样会在“阿卡贝拉”的前行中止步。因此,在技术、音乐和创作等方面不断拓展多维技能是提升歌唱素养并唱好“阿卡贝拉”的关键。

在歌唱的技术面上,我侧重进行呼吸练习、共鸣空间的练习、母音统一的练习、音域扩展与音域统一的练习、花腔练习等发声训练,并进行圆滑唱法、断奏唱法、滑音唱法、持续音唱法、力度变化练习、音准练习等多种风格的演唱,与此同时,突出“阿卡贝拉”的歌唱特点,加入了鼓与Bass两种人声乐器伴奏的演唱训练;在歌唱的音乐面上,注重在和声音准、声部的平衡度及音色的融合度等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声部和谐练习,做到多维度、多技术、多风格的训练提升,以达到“阿卡贝拉”精致融合的人声效果。比如,为把握声部的平衡度,需要深入分析歌曲的音乐织度、各声部的音域、曲风的差异,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然后去协调声部间的音量比例。比如,早期音乐不着重于浑厚的低音,而黑人灵歌却需要浑厚的低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歌曲风格的不同,调整声部的平衡比例;在歌唱的创作面上,这是“阿卡贝拉”最自由、灵活也是最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所在。节奏如何变化、伴唱的每个音节是唱有词意的歌词或唱一些没有意义的词、乐器如何模仿、歌曲风格如何变换、B-box如何加入„„这无穷的创作乐趣和联想的空间早已超出了学习初始学生仅仅基于兴趣的选择,而成为学生拓展多维技能,提升歌唱素养,发挥创作才能的有效手段。

3.用心捕捉艺术意蕴,为学生积淀深远的艺术文化

优秀的歌者展现给我们的不只是美妙的嗓音,更是一种诠释、一种文化。西方中古时期的教堂调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应属最简单不过的单音歌曲了,可是唱过的人大概都觉得其旋律虽简单,要唱出意蕴却很难。李振邦神父曾说:“这些不依固定拍子进行的自由节奏歌曲,听 起来是一尘不染的纯精神体,没有笨重的脚步,只有热情的祈祷,最适于表达脱俗的宗教情愫。”我想,任何纯娱乐性或功利性的歌唱,定然无法诠释出深藏在作品中的那份哲理、诗情或神韵。对于每一首歌,我要求学生不仅仅只是表现出歌曲的音韵美,更要表现出歌曲的情韵美;既要有原作品风格的保持,也要有自身演绎的新意,养成深入理解歌曲,进一步内化歌曲的习惯。为了更好地诠释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我通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歌词、乐思、结构设计和表情记号等音乐元素,并设法了解词曲作者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努力感觉作者创作本意的暗示,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转换成歌声。比如,When a Child is Born这首歌,了解中发现,以此曲作词的歌有好几个版本,但是只有强尼・马修(Johnny Mathis)演绎的英文版本常作为圣诞歌曲来演唱,因此就明显地带有宗教色彩和西方基督文化的印记。为了表现这种文化的氛围和风格,演唱时就需要清晰柔美的音色,吟唱的语调,细腻的波浪式的起伏推动,以增添歌曲的静谧感与圣洁感。

四、促成以“阿卡贝拉”为兴趣视角的高中音乐群体“多元合唱”自主发展

1.深度唤醒歌唱意识,为学生增强无穷的学习动力

“阿卡贝拉”的发展从宗教到流行,虽历经几个世纪,却依旧保持了歌唱艺术生态的绿色。当大多数学生听着千篇一律的歌曲,“阿卡贝拉”凭借其特有的无伴奏、多声部、纯人声,神秘而迷人地独自绽放。

为了有效唤醒歌唱意识,增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我们充分利用“阿卡贝拉”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搭建学习的平台。

(1)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动画的虚拟爵士鼓,引导学生模拟鼓、开合钹等声音,使这些原本很枯燥的专业练习变得生动而富有韵味,这也是“阿卡贝拉”中人声取代打击乐后,体现表演者音色的灵活多变、模仿乐器的栩栩如生并最令人称奇的部分;借助生活中听到的自然声响来模拟发声,使多声部的人声伴奏变得亲近而易操作,辅之以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始终伴随着浓浓的表现欲。

(2)丰富课外平台多元性。通过教师节文艺演出、元旦文艺会演、社团展演及“阿卡贝拉”专场演唱会等为学生搭建歌唱表演的舞台。广泛运用校卡拉OK比赛、校英语歌曲比赛、各级各类合唱比赛等赛台促进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广播教歌、艺术馆开放、校外表演舞台等,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艺术才能的绽放提供机会,以比赛、表演和自我练习等多种手段,促进歌唱形式的多元化。

2.有效激发内驱力量,为学生释放无限的学习潜能

选报《人声极致“阿卡贝拉”》课程,可以是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是为了调剂课业,可以是为了追赶潮流;也可以是为了结交新友,更可以是为了获取学分„„学生学习的初衷可能不尽相同。然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我从不忘时时自问:我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课程的开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显然,尊重学生兴趣绝不是兴之所至的随性歌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实现高效、高质,首先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不断质疑、碰撞,从而提升思维品质,释放学习潜能。“阿卡贝拉”以动态选修、同伴互助、师资交流、交流互访、参赛办赛等方式,以“阿卡贝拉”清唱社团、校合唱团为交流平台,学生从听歌、唱歌到记歌谱、配和声;从自娱自乐的演唱组合,发展为有使命、有任务、有规模、有管理的社团组织;从被动的学唱到专场演唱会的组织;从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到同伴间快乐的自主合作„„这一切的成长,是教与学平衡推进的自然的教学状态,也是“阿卡贝拉”选修课程所追求的理想和境界。

3.积极提供个性辅导,为学生建立终身的学习趣向

高中阶段是最美丽的青春时光,但是高中生涯却充满了忙碌和无奈。学业繁重高考压力之忧;无闲暇练习时间之难;频受家长和主课老师压制参加音乐活动之伤;只以流行歌曲为音乐全部内涵之悲„„音乐教师,纵使再以苦行者的姿势恪守音乐教学之职,也无力改变。但是,一条路要走下去,最初的梦想和精神一定要立于一尊而不偏不移。开设“阿卡贝拉”课程的初衷,正是希望学生能在提高多声部歌唱技能、享受多声部合作的过程中,让音乐成为学生掺揉着血肉、刻印着文化的精神支柱,为学生建立终生的学习趣向。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兴趣爱好、已有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积极提供个性辅导,针对性地找出学生所具备的优势及所存在的弱点,提供相应的训练改进方法,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针对有器乐特长的学生,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和声的编配或人声乐器的即兴模拟和伴奏;针对有表演才能的学生,邀请他们对歌曲的表演进行动作的编排;针对音准、节奏感掌握较好的同学,安排他们担任和声部分的演唱,使他们在自己创造的多声部叠加的和声效果中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或缺;针对独唱表现欲特别强的同学,则训练完善他们嗓音的个性和张力,使他们唱得有风格,唱得有品位。这样的个性辅导,是对学生已具特长的释放和加深,也是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学习,从而建立终生学习趣向的刺激和强化。

《人声极致“阿卡贝拉”》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之路,恰如我给自己铺设的一条芬芳的音乐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笑着走来,一路满是惊奇的发现。此刻,浮于脑海间关于音乐的最美丽的记忆,不是坐于音乐厅聆听音乐时的激动,也不是登台演出接受掌声时的炫目,而是在学校的艺术馆,在那间已显简陋的音乐教室,我和我的学生们沉浸于“阿卡贝拉”时的纠结挣扎和乐此不疲。曾经,“阿卡贝拉”只是我不经意的偶遇,却这样随课程走进了我的心间,走进了学生的心间,平淡而绚烂。那一首首我们一起唱过的歌,演绎着的是同学们的快乐、执着与智慧,留下来的,却是课程开发实施路上从稚嫩到渐渐沉稳的串串脚印„„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篇5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选修课程。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本文以浙江省某高中高二同学为研究对象, 调查高二同学参加“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积极程度, 对学校“职业技能类”课程建设、教师授课方式和考核内容合理性的满意程度, 对“职业技能类”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全面提升学科素养的帮助程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职业技能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生活情趣, 提高生活能力, 提升生活品质的选择上存在的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加赞同“职业技能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生活情趣, 提高生活能力, 提升生活品质。文科生主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 这些学科跟生活比较相关, 与生活话题的密切程度较高。并且文科生一般比较擅长语文和英语的学习, 语言类相关话题的熟悉掌握和运用能很好地培养文科生热爱生活, 培养自我能力;理科生比较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他们比较擅长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需要逻辑思考的科目, 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不是很广。研究表面理科生不太善于语言类功课的学习, 因此他们可能缺乏对生活情趣的观察和体验。在其他方面, 文理科学生都认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总体建设比较好, 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方面都比较好。

男生和女生在“职业技能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的选择上存在的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加赞同“职业技能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生活情趣, 提高生活能力, 提升生活品质。原因可能是男生一般比较擅长数学等抽象类科目, 他们比较缺乏感性认识, 容易忽视一些生活细节。男生可能会认为生活小事应该是女生来进行管理和完成, 不重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而一般情况下, 女生的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要强, 她们喜欢浪漫,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对生活中的变化比较敏感, 所以她们更能体会到“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对生活能力和品质的重要性。

三、建议

(一) 充实“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对学生认识相关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帮助程度一般, 对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比较有帮助。“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一般, 对学生全面提升学科素养帮助也一般。所以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全面的知识与能力, 获取该学科的正确研究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去预习课本上的内容, 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与尝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 完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学习评价体系

最好不要将选修课程也变成应试化的学习。考试形式不一定要纸笔考试, 学生的调查报告, 或者动手实践的成果也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除了考试成绩, 教师应该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纳入到课程评价, 如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三) 学校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增加“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开课种类和课时

学生反映学校开设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课程有点少, 并且最重要的是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则反映某些“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课时太少, 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并没有学完或者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课时长度, 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课程选择。学校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填写学生反馈, 这样可以为学校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继抄.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研究——基于银川市某高中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罗明礼.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2 (09) .

[3]王武兴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任意选修课有效实施的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4) .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 篇6

生物  选修课程  调查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20年代由德国大学传入美国大学,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末,其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学选修课的序幕。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入《课程方案》,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

2006年秋,安徽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些制约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建设的深层问题逐渐凸显,各个学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大,涉及教师、教材、教学等各方面。面对诸多的问题,国内外虽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论述,但焦点大多集中于选修课开设前期的理念宣传与理论探索,并没有在实施环节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以学科为例的实施建议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对高中选修课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安徽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生物学科为切入点,力图对学校制订选课方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授课、课程评价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选修课在中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了解阻碍选修课开展的真正原因。

一、调查设计

1.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对安徽省部分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查阅文献为辅的方式,对目前安徽省普遍开设的高中生物选修I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实施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加以统计分析与讨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II。选修Ⅰ主要是指在国家课程范围内的选修课程,选修II主要是指校本课程。针对目前选修课的开设现状,我们将调查的重点侧重于选修Ⅰ。

问卷调查法的目的是调查分析生物教师对生物选修课程Ⅰ实施、进程和效果的态度,生物教师对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程Ⅰ教学的认识,教学资源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等。通过数据分析,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理性的描述,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生物选修Ⅰ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填表人基本情况,包含所在学校名称以及学校所属区域,填表人性别、教龄、学历。

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封闭性题目,分5部分:(1)课程设置(设7道题);(2)选修模块教材情况(设1道题);(3)选修模块教学情况(设1道题);(4)师资情况(设4道题);(5)课程管理和评价(设1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教材选修Ⅰ进行设问。

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设1道题),此题让被调查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一些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而集思广益为日后工作寻找突破。

调查分布在安徽芜湖、黄山、池州、阜阳、合肥、安庆等9个地区40多个学校。为确保此次调查结果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可信性,笔者充分考虑了被调查人员的结构、被调查学校的性质、安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被调查学校有省示范高中、省(市)标准化高中、普通高中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为91.2%。其中城市(198份)、城镇(206份)、农村(52份),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45.2%,11.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将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和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是一门课程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本课题亦将课程设置作为首要的调查内容。

(1)课程文理安排

表1 课程文理设置对比结果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班几乎不会上生物选修课,因为安徽省高考近几年一般只考选修一和选修三,故理科班绝大部分仅选修生物选修一和选修三。在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是高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会比较关注;而对于选修课程中非高考内容,学校或者不开设,或者在实践操作中很难保证教师及学生会用心对待。

(2)课程周课时安排

调查数据显示:在课时安排方面,所有被调查学校生物选修Ⅰ的周课时保证3课时的只有不到20%。城市、城镇选修课实施情况较好,农村较差。此外,选修内容一般不会全部都考,以致学生“选择性的听课”,遇到高考要考的内容便认真听,不考的则选择不听;不依据课程本身进行选择,而是依据授课教师脾性听课,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端正态度好好听,对要求松懈的则随便听听。学校自动剪除高考不考的这部分内容,缩短选修课程课时,以增加必修课程的课时。

(3)课程年级设置

表2  生物选修课程年级分配调查结果

表2显示: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较为灵活,有32.8%的学校选择在高二开始,有35.9%的学校选择在考试说明出来之后才开始教授生物选修Ⅰ的内容。这与广大教师的选择一样,有46.9%的教师认为应该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更合适。究其原因,教师要在周课时平均仅为三节的情况下,将选修I教授完,且要保证学生考试能过关。那么,大部分教师将会选择在高考考试说明出来以后再上。

2.课程教学情况

表3  生物选修课程教学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教学方式并存,但被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及讨论法,90%的教师上课的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还存在着意见,认为“课时原本就紧张,新课改后更没有课时安排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待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和个性化选择。

表4  生物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调查结果

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调查则显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还很少,大部分生物选修课程Ⅰ都未能开展实验课,这与不具备实验设备条件有关。

尽管绝大多数被调查学校都配备了生物教学实验室,但因学校区域差异,资源利用差别很大。省示范高中、城市标准化高中、城市普通高中渠道多,利用情况较好;农村学校渠道单一,可利用资源非常少,总的趋势是课程资源建设不但缓慢,利用率也不高,亟待改善。引起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学校发展时间、所处地域、建设条件等的差异,导致对生物选修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没有挖掘潜力,发展没有后劲。一小部分能在有限条件下开展1~3个实验,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和老师开展3个以上实验。

3.师资基本情况

(1)教师培训情况

表5  教师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在选修模块实施赖以支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有40%以上的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没有接受培训,并且随着城市、城镇、农村依次有递增趋势,分别达到了40%,43%,58%。对于城市中学,因有先天的优势,资源较好,因此对教师的统一培训做得更好一些,达到了35%,而相比之下农村中学却仅有17%,相差一倍之多,这也说明教育资源差距带来的影响。但同时学校及领导部门也作出努力,通过教研组、学校组织、市里培训等不同方式来适应新的内容教学。

(2)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

表6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情况调查结果

表6数据显示:对教材的熟悉情况农村教师做得较好,90%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城市及城镇教师对教材熟悉情况45%左右为一般了解。本题数据较为主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教师的自我认知有关。即,假使A、B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相差无几,但A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故认为自己了解情况一般或不了解;而B教师自我要求较松,故认为自己已非常了解教材。

数据也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尚可。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不足。课程资源匮乏,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投入的资金少、精力少、感情少,致使其开发缓慢、利用率不高;安徽省各个学校反映的主要困难还在于教师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3)课程管理及评价

表7  生物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

表7显示,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方式单一且操作性不强,56.3%的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利用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36%的学校则是利用平时作业以练代考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三、现状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加入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十年,选修课实施中困难重重,不断暴露着种种问题:学校选课制度不健全、选课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课程资源匮乏、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唯分数是瞻。为此,我们必须对目前高中生物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1.我国的教育现状限制

部分教育者仍固守着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未认识到选修课的实施对于当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真正接受这一新的教育思路,并在潜意识里把高考科目与选修课程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其在实施中的行为力度大打折扣。此外,在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看来,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其他的(如政治、生物、地理等)都是副课,生物再开选修课程,那就是副课中的副课,是不重要的,不必花太多精力,跟着老师随便学学就行。

2.选修课实施资源缺乏

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跟不上。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班、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跨班、跨级的选课就产生了教室问题,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教室是固定的,甚至座位也是固定的,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独立的流动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其次,作为课程开发的软资源——师资条件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对广大教师来讲,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可能一时很难胜任。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较深的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往往难以开设。最后,选课制度不完善。学校的选课宣传不到位,课程管理工作滞后,方法陈旧。师生均只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其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以致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家虽一直在呼吁减压,呼吁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但若我国的基本教育评价模式不转变,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仍旧只考必修课和指定的少量选修课,那么就会致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都选择谨慎应对的态度,即采取“重必修,轻选修”的策略。那么,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四、相关建议

虽然新课程所倡导的选修课开设理念是先进的,目标是清晰的,从均衡教育的高度,“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3],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适合在所有高中开设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师资条件、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虽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我国制定的很多教育改革规划借鉴了国外模式,其中有些是并不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积极地完成准备工作。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选修课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的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被学校、教师、家长、学分以及分数迫使着去选修某些已定的课程。其次,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如开发网上选课,选课前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门选修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硬件设施,建立流动教室。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拓宽其知识宽度,挖掘其知识深度,全面提高选修课质量,使学生上课犹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非在浅涸的沟渠里挣扎,让学生花时间和精力修习的选修课物有所值。最后,建立一套选修课程的评价模式。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提升来评定。循序渐进地开展选修课程,并在实施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杨宝山.试析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途径.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周应章,黄敏.浙江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月刊,2012(11).

[作者:韩菲(1960-),女,天津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涂德珍(1990-),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鲁亚平(1962-),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上一篇:年校长的述职报告下一篇:浅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