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2024-06-13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精选12篇)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1

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在课堂内外全面关注和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以促进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

一、认真备课,精心预设活动

1.备课标

深刻领悟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课标对各学段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调控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方面的要求。吃透课标理念,并用于实践,吸纳课标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同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2.备教材

梳通本学科各学段的教材,挖掘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各学段教学的重难点,建立起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知识框架。明确所任教学段的教学内容与前后学段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细的课时备课之前还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及目标,构建起单元教学内容的系统框架。课时备课,首先明确本课时教学的所有内容,教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结合学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调整教学顺序,明确学习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做好学情分析,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上述内容选择适合与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4.备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在课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备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其中教学程序一般为 :Step 1 Warm up / Revision;Step 2 Presentation;Step 3 Practice;Step 4 Summary;Step 5 Consolidation。

二、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采用竞争机制

每次课前都会在黑板右上方留出一个角给各组评分,根据能否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让表现特别好的同学为他们组画星星;相反,谁表现不好就让他擦去他们组获得的星星,每节课结束前都要评出获得星星最多的组为优胜组。别看只是画在黑板上的几颗星星,他们可在乎了!要尽量多鼓励,学生们只要表现好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尤其是英语这一门学科,最怕的就是曾经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所以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要让他们意识到英语简单而有趣,让他们爱上英语!

2.营造轻松环境

每节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复习旧知或为新知做铺垫的热身活动,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效果,它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影响。它的形式有greetings,songs,chants,TPR……因为学生爱玩、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师设置的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歌曲全身反应法进行学习,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3.促进整体进步

在讲授新知前告诉大家,老师准备在班上挑选出学得快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他们可乐意了!自然就会全神贯注地去听课,而且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法效果比教师教学生的效果还要好,尤其是有些胆小的学生,他们在同学面前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出一批小组长、小班长,而他们的最终目标肯定是小老师了。这样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下去,班上的小老师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为那些学得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机会,避免他们学懂了就没事做而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4.活动情趣化

(1)大小声练习法。为了避免操练句型或语篇时的枯燥乏味,还可常常采用大小声的练习法(教师大声说,学生就小声说,教师小声说,学生就大声说),学生很愿意参加。

(2)看口型猜句子。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常常采用看教师口型猜句子的方法。这些学生可能干了,他们总能争先恐后抢着告诉教师答案。

(3)开火车游戏。在训练枯燥的问答句式时,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游戏进行(可以是全班五个组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小组四个人进行,还可以是一个大组某一列进行,最后再选出几个到讲台上表演)。小组活动,为每个同学都开口学说英语提供了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4)自编歌谣或创编歌曲。有时教师还可以把枯燥的句子编成有节奏感的chant and song。在上Do You Like Pears? 这课时,因为本课的重点是Do you like pears/peaches/watermelons/oranges? 及其答语Yes, I do./No, I don’t. 其中名词的复数为重点中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自编了a chant and a song,如:

学生们边有节奏地拍着手边念着这则朗朗上口的chant,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又被点燃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学习劲头十足的样子,自己也更有激情了,最后还把这个句式用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了出来,学生们的激情再一次被掀起了高潮!

(5)魔术游戏。在一次名师的示范课上,育红小学的孙老师在教授句型What colour is it ? It’s red/orange/green/blue/purple/…的时候,她采用了一个新奇的游戏法———魔术。魔术的魅力永远是它的神秘感,它总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训练这个句型学生显得有些疲惫时,孙老师突然问:“Do you like magic?”见学生没反应,她立刻用汉语提醒大家,紧接着又问:“Do you know Liu Qian ? ”学生们大声地答道:“Yes! ”只见教师边问道:“What colour is it ?”边拿出一大半瓶水来上下摇了几下,奇迹出现了:水变色了!太神奇了!这时孙老师引导学生用变出来的颜色回答道:“It’s…”这时她又拿出一瓶来问:“Who wants to try ?”这时学生们可兴奋了,都快蹦起来了。别说这些学生,就连我都有想上去试试的冲动。上去演示的同学拿着水瓶摇晃时,其他同学在教师的提示下一起问:“What colour is it?”等水变出色来后演示的那个同学要回答:“It’s…”。正在学生们“玩”得起劲时,下课铃就响了。真是意犹未尽呀!

三、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

1.优化评价方式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方面就一定要讲究少而精。当然,这还得教师花精力去钻研教材,才能做到精选。这样不但给教师和学生在作业量上都减负了,还提高了教学质量。每次书写后要及时批改作业,写得不好的要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还要范写。批改时可以根据他们作业的质量给他们画不同数量的小星星表示不同等级;也可以画苹果脸的不同表情来表示;还可以给他们盖小印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取代过去单一的“百分制”。在作业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作业的大体情况,尤其是做不好的要让他们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改正或改进的方向。

2.开展竞赛活动

开展一些书法竞赛活动,可以写字母、单词、句子或小语篇。根据学生写的质量给他们发荣誉证书或小奖品;再挑选出写得好的作品可以在“六一”儿童节或元旦节上通过展板展示他们的成果。

3.创造拓展机会

间断地找空让学生做小语篇的汇报,或者是读一些小短文、演一些小故事等。教师可以先抽查基础好的学生,他们达到教师的要求后,可以动员这些小助手来帮忙,让他们去抽查或检测其他同学,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方法和知识方面的指导。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在教学中用心地去钻研、去学习、去实践、去总结、去改进,这样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2

一、编写《音乐》教材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幼教专业《音乐》教材第二版,在2001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音乐》教材的第一版是1995年9月出版的,由黑龙江省教材编写小组承担编写。该教材对当时的幼教专业诸学科音乐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为了精简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我们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综合起来,编写出以“单元为模块”的实验教材。它摒弃了沿用多年,传统单科教学的模式,将音乐诸学科综合化,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改革相匹配的教材—《音乐》。这种“单元式”教学模块的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相对少的课时内,在增加教学知识含量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能够完成对学生必要的音乐理论与技能的训练。这本教材从出版至2001年9月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教学改革的重氨教材。

经过几年对《音乐》教材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索,依据1995年至2000年11月的“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验课题组的阶段性实验成果”,并听取了基层学校对改革后教材使用意见的反馈。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对该教材的研讨,并于2002年对此教材重新修订、调整和完善。

二、新教材以“宽荃础、活模块”为专业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了新的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的要求,从艺术幼教专业特点出发,2001年9月第二版的《音乐》教材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教材则为他们提供了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如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有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音乐》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高考升学的学生要求有较宽厚的专业基础,在教材中的知识含量及难度,可使他们进人考场。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要参加高考升学,而与《音乐》教材相配套的《音乐练习与辅导》着重体现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幼教专业着重培养幼儿教师,但在目前“择业多选”的形势下,要求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可以对她们改选“文秘”“社区服务”“空姐”等就业方向大有益处。

在第二版《音乐》教材的编写研讨过程中,全体参编人员将教材编写定位在“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发展方向上,使教材适用于艺术、幼教诸专业。

三、“单元式”模块的课程结构改革简介

1.调整课程结构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幼教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验”教学计划对音乐课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实验”将幼教专业传统的学科: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等单科教学综合为一体“音乐课”。目的之一是减少课程门类,节省教学时数、克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知识与技能训练上的分散、割裂现象,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目的之二是从系统论观点看,只有必要的综合,才能真正使相邻学科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把综合的作用落到实处。这一“实验”的成果以教材和教学形式固定下来,推广出去,的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综合能力。

2.“单元式”教学模块的组合以往的课程改革多是针对单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进行的。学科之间的衔接、进度和相互交融、渗透等问题欠缺。因此,《音乐》教材尝试了对音乐诸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式”模块组合,在各单元内部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单元式”教学模块的组合如下:

由于音乐诸学科既有密切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面,将传统的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的单科教学整合起来(变单一为综合),编写的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等四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条块结合,即从纵向看自成体系,横向看相互联系。教学中以“单元突破,诸科联系”为主线,即在每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然后将歌曲贯穿于各单元之间,使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衔接、相互影响,使整个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单元式”教学符合艺术幼教类专业教学规律和特点,它知识覆盖面广、实际操作性强、材料集中、循序渐进。“单元式”教学模块的设计是按照艺术、幼教教学大纲及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位的,能够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艺术幼教专业毕业生。

四、新教材《音乐》的使用意见

1.保证教材使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音乐》教材共分20个单元,每学期4个单元,二年半完成。因为,新教材中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四部分专业知识已经覆盖了音乐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任意删减某一单元的课程(可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进行精讲或略讲)。要按照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设计,按知识体系的衔接进行有序教学,以保证教材使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对《音乐》课的学习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音乐》教材提供了全书20首教学歌曲的范唱与伴奏录音带,这给声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建议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范唱可以给学生了解歌曲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演唱技巧等多方面知识提供第一手音响资料。音乐课上师生共同听录音,探讨对歌曲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歌曲进行细致、深人地分析、挖掘很有意义。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歌曲演唱的要求用伴奏带进行“模唱”时,科学的发声和规范的电化教学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达到整体优化的水准。

3.贯穿主线、突出重点

①贯穿主线。《音乐》教材中20个单元的教学,一直以声乐为主线,由浅人深地将乐理、视唱练耳、欣赏等专业基础理论课融合起来,从讲清、讲透理论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把理论与声乐实践紧密结合。

②突出重点。《音乐》教材所涉及的4个学科教学内容就是音乐专业的骨千课程,它们虽然有机的联系起来,但每单元教学要注意突出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重点,讲清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技能一定要通过精讲多练去完成,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

4.建议将《音乐》教村与辅助教材配套使用这套教材从艺术幼教专业特点出发,突出了知识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音乐》教材中着重强调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音乐练习与辅导》和录音带部分着重体现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聚焦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它把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推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为了提高课程质量,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推动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同时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在这些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课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分析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亟待改变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国高校仍然延续“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围绕“提升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理念正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教育意义上的真正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既然以学生为中心,就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2]。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加大教学投入,但在当前教师评价体系、课堂规模和教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一过程非常艰难。

2.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提高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成效,课程质量提升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努力。如果教学和学习的动力不足,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将无从谈起。繁重的科研压力不断冲击教师的教学投入,这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人们普遍将这一问题归咎于高校教师考核晋升的指挥棒没有重视教学,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评教结果并没有在教师考核与晋升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教师教学方式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目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关。麦可思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吸引人,上课单调[1]。目前在高校,知名教授为学生上课,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多节点、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和推广。

3. 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需要完善

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既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也应该包括课程评价。目前,国内高校仍以总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强调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别教师教学的好坏、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效,乃至学生水平的高低和优劣。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有效评价[3]。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专业认证工作的推进,教师评价和学生考核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生、督导专家、同行、院系领导、教师本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具体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观测点的选择,各方利益相关者对评价体系的贡献,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方面都需要完善。在学生考核方面,高校逐渐重视对学习成效的评价,对复合式、开放式的考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师投入、课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改革措施并未全面推广。在课程评价方面,由于缺乏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监控,无法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多少、教学内容有无重复冗余、教学难度是否合适、考核方式是否有效等问题。

二、国外高校课程建设的经验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共同(知识)创造者,充分注意和考虑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想法[4]。国外高校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小班教学、慕课等),营造出了相应的学习环境。小班教学使教师能做到精心批改每一份作业、指导学生实践、实施复合式考试,促进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中。U.S. News & World Report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公认知名度较高的美国大学里,生师比普遍较低,50人以下的课堂占绝大部分(表1)[5]。小班授课模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防止学生偷懒,能促进学生加大学习投入。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等大学建立了慕课平台。慕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人数、经济、时间和地域等因素对教学的限制[6],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加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虚拟学习环境、模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提高了学习效率。

表1  美国部分大学生师比例和课程规模(2014年)

序号

学校

注册本科生总数

生师比

<20人的课堂

20~49人课堂

>50人的课堂

1

普林斯顿大学

5264

6:1

74.1%

15.4%

10.4%

2

哈佛大学

6658

7:1

81.2%

11.9%

6.9%

3

耶鲁大学

5405

6:1

76.3%

15.6%

8.0%

4

哥伦比亚大学

6068

6:1

79.9%

15.7%

4.4%

5

斯坦福大学

7063

5:1

68.2%

18.7%

13.1%

6

芝加哥大学

5590

6:1

77.2%

17.1%

5.7%

7

杜克大学

6655

7:1

71.2%

22.8%

6.0%

8

麻省理工学院

4503

8:1

66.1%

20.3%

13.5%

9

宾夕法尼亚大学

9682

6:1

69.2%

21.1%

9.7%

10

加州理工学院

997

3:1

58.8%

30.7%

10.5%

11

达特茅斯学院

4193

8:1

63.3%

29.6%

7.1%

1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6153

10:1

68.0%

19.8%

12.1%

13

西北大学

8600

7:1

74.7%

18.2%

7.1%

14

布朗大学

6182

11:1

68.9%

21.9%

9.2%

15

康奈尔大学

14261

13:1

55.2%

26.6%

18.3%

2. 保证教师教学精力和学生学习投入

美国顶尖大学从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上,在招聘教师时就非常看重其对教学的热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投入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全职教师平均每周用于科研创新等学术活动的时间为9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的时间为5小时,备课时间9小时,教学时间近10小时,给学生评分、课外与学生见面和其他课程管理活动的时间为17小时[7]

美国对每个学分的学习投入有明确的要求。斯坦福大学要求一个学分对应每周1小时的课堂授课,最少2小时的课后学习任务,持续10~12周[8]。200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学生每周从事学术活动(学习)的时间为28小时,理科和工科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比人文和社会学科学生多,理科与工科学生每周用15.1小时准备课程,生物专业学生13.7小时,人文艺术专业学生11.9小时,社会学专业学生11.5小时[9]

3. 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国外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一个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过程,重视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很多高校将学生评课、评教结果列入终生职位资格和教师晋升的条件之一,以此强调教学的重要性,表明教学与科研不可偏废。美国许多大学有专门的课程与教师评价管理机构,比如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卓越教学中心”、密歇根大学的“教学研究中心”、范德堡大学的“教学中心”、印第安纳大学的“评价研究与测试办公室”等。这些机构负责课程与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学生课程知识学习进展,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以及考试、评分、实验作业等课程教学环节。例如,印第安纳大学对学生评课、评教的问卷包括一般问题、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主观问题五个方面,重视对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表2)[10]

表2  印第安纳大学教师与学生评价问题(部分)

一般问题

1. 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

2. 停课且未提前通知学生的次数

3. 每周投入到该课程的课后学习时间

4. 预计这门课将取得的成绩

5. 缺课的次数

6. 上课人数

……

课程评价

1. 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否清楚、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

2. 是否清楚课程对我的要求

3. 课程教学安排是否与教学大纲一致

4. 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有多少

5. 课程的作业是否有助于学习

6. 作业量和阅读量是否适当

7. 课程教学内容是否适量

8. 课程与考试难度是否合适

9. 老师打分是否公平

10.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能全面地反映出我学习的情况

……

学生自评

1. 我花费在这门课程上的时间是否比其他课程多

2. 在开课前,我对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

3. 上课前是否预习

4. 这门课程是否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5. 团队合作、表达、领导、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是否有提高

6. 我的学习投入是否高于课程的最低要求

……

教师评价

1. 教师课前是否充分备课

2. 教师在该课程相关领域内是否博学

3. 教师对知识点的解释是否清楚

4. 教师的语言是否清楚、易懂

5. 教师讲课时是否有热情、能否吸引我的注意力

6. 教师是否能清楚的概括并强调重点内容

7.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性

8. 教师讲课时是否融入相关领域的前沿

9. 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是否按时答疑

10. 是否还想选修这位老师的其他课程

……

主观问题

1. 你最喜欢这门课程/这位老师的哪些方面

2. 你最不喜欢这门课程/这位老师的哪些方面

3. 你的建议是什么

……

三、天津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天津大学始终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引导,持续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从1995年开始,学校从全校开设的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中选择量大面广的10大系列基础课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开展本科优秀课程评选。从2002年开始,学校以建设优秀课程与重点课程为抓手,推动全校课程建设。2004年开始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0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精品课程为龙头,市级精品课程为主干,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重点课程为后备的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进入“十二五”以来,天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了《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天津大学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全力提高课程质量。

1. 公共基础课改革试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我校本科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在考察了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于2011年开始实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试点。

主要的改革举措包括:实施多次考试制度,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考试增加主观试题,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习题训练环节,增加习题量以及训练强度,在部分专业试行习题课小班辅导;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缓解任课教师压力,同时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开展中学与大学数学课程比较研究,跟踪中学数学教学动态,优化大学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实现数学学习从高中到大学的“快速接轨”;加强数学教学研究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交流,有计划地引进若干名英美等英语国家毕业的数学博士。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学课程成绩显著提高。如在2008年至2011年天津大学学生高等数学2A的成绩大抽样统计显示,平均成绩和优良率明显上升、不及格率显著下降。二是参加数学竞赛成绩显著提升。自改革实施以来,天津大学学生在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数学竞赛中的获奖数量连续多年刷新历史记录,各级奖励在天津高校中遥遥领先。

2. 学科基础课改革试点——“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改革

“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对学生业务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覆盖面广,涉及到化工、制药、生物、材料、环境和食品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主要改革举措包括: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成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团队的运行机制和建设规划;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严格执行了岗前培训制度、培养导师制度、新教师听课与试讲制度和教学研讨制度。在老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各级教改项目、编写各类教材、参加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各类教改会议以及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迅速提高。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6个自然班)实施了新的教学改革试点,改革方案主要有加强案例教学、布置综合题目、撰写读书报告、改进考核方法和强化课程设计等内容。

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全面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2014年“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014年4月1日,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ChemE)国际认证专家组到天津大学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考察,专家们查阅了全部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用资料、教材、学生试卷、作业、实习及实验报告),还重点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执行情况、安全教育、软素质教育、化工设计训练及工程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详细了解了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最后,专家们对该专业学生、教学方案、教师专业水平及投入精神、实践训练、实验室建设、科研环境及成果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誉,一致认为达到了IChemE“Master Level”级别专业认证标准。

3. 天津大学课程质量提升计划

为了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本科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天津大学开始探索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学校首先选择了“国家试点学院”——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学院作为试点,在教师岗位聘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体上效果良好,如有的学生在期末总结时所说:“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性大学的教学。”“综合性练习不但使我们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拓展了我们的学习视野。”

2014年,学校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改革趋势和要求,总结前期课程改革试点经验,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组织与安排、学生考核与评价和课程持续改进等7项指标33项具体要素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优化课程总体设计,明确课程定位、地位和作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设目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课程分析与总结。设置教学关键岗,探索课程教授负责制和选聘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保证每年支持经费。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30门公共基础课,50门学科基础课,100门专业核心课,10门慕课课程,大力提升课程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 李培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3、14):8-9.

[3] 刘凯. 浅谈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与突破[J].知识经济,2014(14):170.

[4] McCombs, B., & Whistler, J. S. (1997). 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and School: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5] U.S. News & World Report[EB/OL]. http://colleges. 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int=994d08

[6] B. L. Yuan and S. Powell.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R]. A white paper. The University of Bolton, 2013.

[7] Bring the institution into Focus: Annual Results 2014,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R].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2014.

[8] Office of the University Registrar at Stanford[EB/OL]. http://studentaffairs.stanford.edu/registrar/faculty/unit-of-credit

[9] S. Brint, J. A. Douglass, and G. Thomson, et al. Engaged Learning in a Public University: Trends in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R].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he 200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 2010.

[10] Indiana University Instructional Support Services Bureau of Evaluative Studies and Testing, Multiple Option System. (Multi-Op) of Course and Instructor Evaluation Manual, 2005.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绝不是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所能承载的。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历史名人与事件, 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学生生活中最鲜活的历史。 仅以礼县为例, 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有关联的就有以下一些资源。如,原始社会晚期的盐官、永兴、永坪、城关(两处)、石桥等乡镇的六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石桥乡石碑下村的齐家文化遗址,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雷坝乡蒲家垅坎的寺洼文化遗址,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礼县是秦文化的发源地,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出土文物。其中出土的文物包括, 石桥乡高寺头村出土的人首形器物盖 (生动地塑造了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可爱的少女头像, 堪称我国原始雕塑的优秀代表作);石桥乡圣泉村石沟坪出土的双耳平底彩陶瓶;石沟坪和江口乡堡子上出土的肩型斧与普通石斧; 盐官镇郑家磨出土的陶锉和骨鱼钩; 高寺头村出土的骨锥; 城关镇雷神庙出土的骨笄等。这些为《中华文明的起 源》《原始的农耕生活》章节的教学提供了实物支撑。

除了陶器外, 礼县境内还出土过不少青铜器,像秦编钟、秦公鼎、四轮车形妆盒及磬等, 这为《灿烂的青铜文化》提供了 事实依据。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一 节时, 笔者就将其与礼县大堡子山秦西陲古陵联系起来,讲《北方民族大融合》时以关中西迁村落的崖 城乡马河村及马 援家庙为 例,将遥远的历史拉近,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礼县三国古战场遗址又为 《三国鼎立》一节提供了史料。其中,祁山堡位于礼县县城东45里,是诸葛亮出祁山屯兵之地, 周围还有点将台、假粮堆等遗迹; 铁笼山在礼县县城南30里,是姜维大战魏军之地, 至今有箭矢被发现;卤城位于今礼县盐官镇,距县城东60里,是诸葛亮出祁山收麦之地, 历史上这里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用马匹交换茶叶的地方, 因治内有盐井而得名。

这样的遗址、文物等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分布和留存,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可通过参观、探访等多种途径去获取历史信息。 这对开拓师生视野,激活历史教学, 激发师生深入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活跃课堂气氛,是十分有益的。

二、挖掘影视资源

西部山区虽然经济和文化生活比较落后,但VCD和彩色电视机在学校已相当普及, 多媒体教室也都开始装备。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选择地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剧, 也是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形式。它的信息容量会远远大于教材,是丰富课堂活动最有效、也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 如,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哪吒传奇》等都是可以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电影《马陵道》,可以直接用于第二单元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的教学;电视剧《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可分别用于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课前观看, 能增强他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课程的宗旨是提升教学质量 篇5

课程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面,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科学理解精品课程的内涵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明确目标,揭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与丰富内涵。首先,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众多高水平课程中优势比较全面、特色比较明显的课程。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课程建设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目前推出的一批精品课程,是多年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全面总结。从另一方面讲,精品课程分别代表国家、省、校三级层次的水平,某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其次,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不同的特色。精品课程评判标准必须科学地、完整地反映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和对课程要求的不断变化,其标准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而且任何一门精品课程都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第三,它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即目标定位的多样化,创建模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多样化是独具特色和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统一标准和模式不仅不会产生高水平且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同时也与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不相符合。

课程设置受到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和社会需要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是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精品课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投入严重不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的要求。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正是希望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各校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拓宽 开发 利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我们存在众多误区,未能真正准确地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通常把课程资源局限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以及一些教学用具,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化了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拓宽了课程资源的范畴,正如《历史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所指出的“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校内的、校外的,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等。并提出要积极发开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拓宽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中有益的“源头活水”。

二、拓宽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很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认为是杂课。原本很有趣的历史课,却不受到学生的亲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乏味和单调。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学中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应该运用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而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甚至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课程资源能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新课改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多样化的历史课程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分析和评论。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而拓宽、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不仅仅是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参与便于他们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

3.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前,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提倡的方法就是多背、多记。这也就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态度和方法,即学习不仅是追求结论,更是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拓宽、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运用各种材料去探究、认识历史事实的过程,这自然不是单凭背诵、记忆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

三、拓宽历史课程资源的路径

1.以历史教科书为基础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除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乡土教材、教学参考书、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历史课件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拓宽、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以历史教科书为基础的历史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材的内容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大,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所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历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在内容、体裁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教师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因为,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确定的课程资源最容易为学生认可和接受。而且,他们自身是人力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即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再发达,历史书籍、历史资料再丰富,也不能取代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师——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也就重视和加强历史教师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

3.信息网络资源

互联网是最方便、最决捷的历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历史网络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除了人们已经普遍熟悉的专业网站(包括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网站和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景点的专门网站)以外,大量非专业网站中丰富的历史主页、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远程网络教育网、各大基础教育网等,如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人教网等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资源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4.乡土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乡土史课程资源包括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人和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人力资源。就我们赣州来说,开发和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有着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优势。比如: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遗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赣州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域内95%的人口都是客家人,人称客家摇篮。客家先民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这些底蕴厚重的历史文物遗迹都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英.《如何面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国教研网,2005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2004.2.

[3]王苏.探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2002.6.

提高C++课程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篇7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 是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 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 注重应用, 突出实际动手能力。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概念和有效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1]。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 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大等特性的程序。为顺应市场需求, 国内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能充分掌握这种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并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软件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1 C++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在多年的“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发现常常存在如下问题:

(1) 课程理论部分内容繁杂, 教师教的累, 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课程包含了面向对象知识和C++语法知识[2], 经常由于课时有限, 很难面面俱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 无法很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同时,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 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 形成“等着学”的惯性, 不会自己主动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探索学习, 没有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意识。课程实践部分缺少层次关联性欠缺在实践过

(2) 课程实践部分缺少层次、关联性欠缺。在实践过程中, 可供学生实践的有一定实用性的项目不多, 教师只是讲解隶属于不同知识点的独立程序, 同时让学生上机编程验证。各实践项目间的关联性无法体现, 学生没有系统解决完整实际工程问题的概念, 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3) 单一的考评机制容易挫败学生学习的动力[3]。只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监督和反馈,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松懈, 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也不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2 提高C++课程教学质量对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一起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很多学生学习完C++课程后, 能够掌握基本语法和面向对象设计思想, 但往往编写出来的程序代码质量较低, 程序可读性、稳定性和可重用性差, 离实际软件开发要求相差很远, 原因是学生没有好的编程习惯。作为面向对象入门语言, 一开始就要按工程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写出优良的代码。比如C++中标示符命名、注释、缩进和空格, 常量和宏、类的定义、函数、内存分配等都要学生按一定规则来写代码。

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从历年毕业生参加IT企业招聘笔试试题或企业实际开发程序中抽取部分代表性代码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企业对编程的要求, 如果不遵守编程规则是写不出好的程序的, 不利于将来就业;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榜样, 课件、讲义等教学材料中的程序都要符合C++编程规范, 对学生提交的实验、作业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来写,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 但学生的编程质量会大大提高, 为后续C#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缩小校内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间的差距, 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2.2 采取案例驱动教学

对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式, 学生普遍感觉理论性太强、知识枯燥, 没有兴趣。从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和实例出发, 运用启发式、案例式、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本能和创造欲,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如由教师提出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工资管理系统, 分成员工基本信息类的设计与实现、员工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同员工类的设计与实现、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实现、员工信息存取5个模块, 贯穿整个课程, 每个模块对应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每个模块的具体任务, 循序渐进, 直至完成综合案例。

2.3 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除课堂教学外, 教师还应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用于辅助学生学习, 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解答、VC++编译环境使用详解、实验指导书、自测试题库、电子参考书、C++编码规范、C++函数库、常见编程错误分析、经典C++程序案例、实训项目案例、参考学习网址等, 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C++, 提高学习效果。

2.4 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此, 教师要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的题目应该由简单到复杂, 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类型应以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种实验相结合, 实验内容的形式多样化, 如程序填空、程序改错、书写函数功能、设计类成员及定义方法等。上机实验前, 学生必须事先根据题目的内容编好程序, 然后在实验室输入程序、调试程序, 直至运行结果正确为止。学生实验后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题目、程序清单、运行结果、实验小结等。

在课程快要结束的前两周, 选用典型富有挑战性项目实训, 突出面向对象编程能力及学生编程风格和程序调试能力的培养。这样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4]能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实验内容, 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发明创新能力。

2.5 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单纯的以闭卷笔试成绩评定学生成绩, 会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应以多种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考核中一般应包括:考勤、作业、实验报告、期末项目实训 (或综合大作业) 、期末考试等。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可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能力做出综合考评, 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 结语

鉴于面向对象C++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为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研究对策并付诸于实践。文中提到的若干教学对策已经用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BARBARA JOHNSTON.C++programming today:second Ee-ition[M].China Machine Press, 2008.

[2] ANDREW KOENING BARBARA MOO.Rumination on C++[J].Beijing:Posts&Telecom Press, 2008.

[3] HE LINGMIN, XU XIANG, LU HUIJUAN, TANG WENBIN.Training of programming Style[J].Computer Education, 2011 (9) .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8

交通设计是一门整合交通工程基本概念、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既对交通工程学和工业设计原理进行结合, 又融入了系统工程与城市科学, 课程主要针对目前交通体系的特征与问题, 在现有城市与交通规划的成果和理念基础之上, 对已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交通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寻求最佳方案以便改善交通体系, 并确定交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课程涉及到交通系统特征及问题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设计指标与参数的确定、设计方案及其评价与优化等理论和方法。课程大部分内容具有创造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可以直接应用实践于实际交通问题。本课程是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可作为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还可以作为广大的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决策者以及广大交通工程兴趣者的辅助课程。

2 关于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

本文将以《交通设计》课程为例, 阐述提升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备课思路,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最好的钥匙,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习需求度与自发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是大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1) 运用新潮、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 最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认知兴趣的激发。交通设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课堂中通过引用与学生日常生活或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照片、交通问题案例等, 引发学生共鸣, 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品质, 做到不仅在课堂上学知识, 还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交通设计问题。

(2) 详细描述课程背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责任感。交通设计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在了解交通工程学及道路设计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掌握交通设计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熟悉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了解国内取得成功试验的范例,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交通设计手段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前期,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性, 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讲解思路,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激发其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 设置情境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将问题的情境与现有知识相联系, 激发学生思维, 融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养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2 加强自身学术研究, 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作为大学生, 应该对所学知识的最新发展与动态有所了解, 而老师就起到了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了解了知识的“源”, 又掌握了知识的“流”, 在这样的因果关系研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具体策略有:

(1) 将本学科的国内国际发展动态引进教学中, 拓宽学生视野;

(2) 提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 例如阅读书籍、专题学习网站、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 鼓励学生去查找搜集文献资料, 通过阅读分析, 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 实现了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个人喜好的良好结合。

2.3 注意教学方法设计, 提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 需要师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 切记演变成一种只有教师的说教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尽量采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语言体现教学艺术, 捕捉教学的有效信息, 挖掘知识内容的新见解, 开创新思维。主要策略有:

(1) 多媒体课件中多采用直观的图片、照片、视频等内容;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伴随学生的深入思考, 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推进教学内容。例如在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中, 通过图片、数据等资料让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从而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深层次的设计问题。

2.4 增加考核内容,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增加适当的作业和考核内容, 提高学生在课程上的参与程度, 使其通过完成小任务来提高课程满足感。如在交通设计课程前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路段或交叉口, 定性总结现存的交通设计的优点和问题, 并以照片辅证, 做成演示文本进行汇报。该内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转化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作业和汇报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问题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真正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本科课堂教学过程中, 主要总结了以下两方面建议:

3.1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将传统的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型教学模式, 教师要以“台上独角”转变为“场外指导”, 学生要从“台下观众”转变为“场上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方式以外, 还应包括论文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项目训练和指导性设计等多种方式。

大学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和有利条件,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 激发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3.2 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

交通运输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反映,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反思实践。

摘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关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而教学质量的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 因此,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命脉。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9

一、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设计内容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以往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把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为实际例子,比如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润滑等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涉及到这些问题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剖析,指出往届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常犯的错误,当遇到的是结构性问题时,可实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做相关内容的结构设计作业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机械设计课理论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和需要,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和主要任务不同程度地介绍给学生。这样既理论联系了实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些初步认识和兴趣,为高质量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进化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进行的较全面的机械设计,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机。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适当教育,使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从而产生积极参与创造的意识和动力。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下达规定设计题目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和兴趣自己拟题,经指导教师和自拟题目的学生共同研究整理后,使其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可实行。此外,先组织学生(包括规定设计题目和自拟题目的)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缺点列举,并广泛和“异想天开”地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需要指导教师提供所设计产品的实物和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然后学生就可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和改进,指导教师一定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所列举的缺点中寻找有意义的和可行的进行改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设计产品的价值,使设计更具现实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舒适、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使学生尽快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确保课程设计按时完成,在开始设计的前一天,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组织班干部和部分学生到设计教室打扫卫生,并根据做课程设计的学生人数,精心布置和分配桌椅,营造出良好的设计环境,使学生在设计的开始就能有一个好心情,愿意到设计教室来学习和设计。这是为使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中人(学生与教师)—设计—教室各单元达到最佳匹配,以达到舒适、高效目的所做的一个方面。

课程设计是一个学习和应用的过程,当设计在高效中进行,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仔细地查阅资料、手册,深入地学习与课程设计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有时间和机会到实验室做一些与课程设计有直接关系的实验。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做过这些实验,但这时去做的效果会更加显著,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做,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此项工作需要实验室的紧密配合,在实验室工作计划中要先考虑到这个需求,通过开放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室来完成。而实验室的人员也可以指导少量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四、分阶段进行协作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不宜过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题目可以一样,但每个小组成员的原始数据不应相同,最好是每个学生一组原始数据。分成小组的目的是便于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形成协作设计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而言,协作设计应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在传动零件设计计算阶段,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这就是小组成员每人一组原始数据的原因。在其他阶段可以进行协作设计。在协作设计阶段,由小组成员选出一名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集思广益,作好记录,并将记录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分析、评价、综合,由教师把结果反馈给学生组长,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要求每人至少有一处创新设计。

五、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是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集中花费二周或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和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还要绘图,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和资料。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其结果可能是只解决问题了,却不知为什么,或知道为什么了,但知道的不深刻。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而且要完成得好。设计进度快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不能花费足够时间去认真分析设计的合理性和最优性,设计质量难以保证;若设计进度慢了,就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表现为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学生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却并不了解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当感到时间紧迫了,来不及了,就加班加点进行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质量也无法保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教师提出,要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着该进度计划进行设计。同时也允许有的学生稍快一些,有的学生稍慢些,但决不应和制订出的进度计划相差太多。

为保证学生能按进度计划做课程设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首先要求学生除查阅资料外,还要在指定的设计教室做课程设计,不允许到其他地方设计。只有在仪器图完成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到其他地方进行计算机绘图。其次是在每天点名的同时,还要检查学生设计进度,要逐一进行检查,每检查一次,教师都要在学生所做设计材料上签字,并作好相应的记载。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指出:设计进度慢的,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赶上;设计进度快的,教师要严格、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相对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心理上施加压力,使其主动减缓设计速度。

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评分办法,把课程设计进度快慢程度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课程设计成绩总分为5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课程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总体设计、传动零件设计计算、装配图绘制、典型零件图绘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答辩六个阶段。在前五个阶段进行当中,根据检查记录,由教师掌握学生的快慢程度,对每一个阶段评分一次。在进度要求范围内的,不扣分,超出范围的扣除0.4分。第六阶段为答辩,成绩为5分,则总成绩计算方法为:先计算得分=答辩成绩-阶段扣分,然后按着下面给出的范围确定总成绩,5分为优,(5,4]为良,(4,3]为中,(3,2]为及格,(2,1]为不及格。例如:某个学生答辩成绩为5分,若阶段扣0分,得5分,则总成绩为优,若阶段扣0.4分,得4.6分,则总成绩为良,若阶段扣0.4×3=1.2分,得3.8分,则总成绩为中。其中要求答辩成绩必须及格。这里所举例子中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成绩评定因素所占比例。

从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材料中,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相关先修课程的教学水平,所以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需要其他先修课程来保证。在不断探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同时,认真执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抓住时机培养创新能力,舒适、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这些措施对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12).

[2]安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3]郭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如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篇10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内容阐述了成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包括定义、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成本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尤为重要。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1、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

成本会计具有明显特点, 即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从成本会计的内容上看, 产品成本构成要素有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等六项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五种方法, 公式达10个以上;制造费用的分配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四种, 公式达4个以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约当产量法等七种, 公式多达20个以上;产品成本的计算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 还有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公式多达10个以上。对于计算复杂的方法, 涉及的表格可多达五、六张, 表中牵涉到许多分配比例的计算, 计算量非常大。

2、操作性、实践性强。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 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都离不开对各种原始凭证的汇总, 记账凭证的填制, 账簿的登记。学生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流程不了解, 对所学知识理解较抽象, 造成学生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计算能力不强, 更弄不明白数据的来龙去脉。

二、如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1、加快教材的更新和完善。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重理论轻实践。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很多教材往往对理论知识注重得较多, 而与实践有关的原始凭证没有附上。如:对于费用归集问题讲述过于简单, 没有系统的讲述。书上的例题, 直接从费用的分配表开始讲解, 没有附上对应的原始凭证, 也没有相应的例题告诉学生这些费用是怎样归集的。学生忽略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编制→明细账的登记 (费用的归集) →费用的分配这样的操作流程, 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理解不透彻。因为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学生接触这门课程的第一道门, 如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的话, 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如果能附上相应的原始凭证, 那么就能让学生知道数据的来龙去脉, 也就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

(2) 部分内容过于简单, 讲解不全面。如平行结转分步法, 教材要么没有从不同的生产方式下 (即没有分装配式生产和连续式生产) 来讲解, 要么对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分配法没有进行相应的例题讲解。很多同学对于某些数据来源难以理解, 造成解题过程混乱和计算结果的错误。广义的在产品概念没有讲透彻、甚至根本没提。

2、关于教学方法。

多年来, 成本会计一直采用的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考, 学生背”的机械、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 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造成教学效果差, 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 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实习环节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2) 归类对比法进行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中以计算为主, 一种费用的分配有多种方法, 公式多, 很容易混淆。如果逐一记

提要我国许多高校创新学分应运而生, 它的产生有其必要性。我国的人才资源缺乏,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学分, 所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实现创新学分是高校学分制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创新学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传统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创新学分制应运而生。“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活动而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素质教育为核心, 能够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 为什么实行创新学分?实施创新学分的途径?它的功能有哪些?一直是高校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具体途径

创新学分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规定, 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忆, 学生的负担会很大。通过对同种费用处理的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对比, 找出各自的特点, 从而加强学习效果。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共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五种。直接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进行比较, 直接分配法仅仅只是对辅助生产车间之外的受益对象进行了分配, 而交互分配法不仅要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 而且要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交互分配法与计划成本法比较, 交互分配法要分两步, 第一步是对内分配 (交互分配) 即将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除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总的劳务量 (含辅助车间之间提供) 得到的分配率, 只分配给辅助车间;第二步是对外分配, 也就是把交互分配前发生的实际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计划成本法也要分两步,

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

□文/左颖

1、学生的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普遍要求是,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能够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关联, 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勤思考、会思考和善思考的人, 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在大学里争取一项科研课题, 从事科研活动, 一方面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能明确未来就业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学生各类活动的成果。我们学院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 有知识竞赛, 如英语竞赛,

先根据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受益量进行分配, 然后再将计划成本分配额与“实际”费用 (待分配费用+按计划成本分入的费用) 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分配。然后, 对两种方法每一步逐一比较, 尤其是对第二步的比较, 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交互分配法有加分入的费用, 也有减分出的费用, 而计划成本分配法只有加分入的费用没有减分出的费用。通过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的比较, 不但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

3、关于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或社会调查, 取得反映各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的图片资料, 通过工艺流程图片的观看, 能使学生了解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计算过程, 了解什么样的生产类型, 应采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 能够解决教学中抽象问题,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ZHC汉语能力竞赛;有特长竞赛, 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还有一些综合类竞赛, 如机器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 这些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到参与, 从参与到投入, 逐步实现创新—创造—创业的三级跳跃, 完成自己去想—去做—去实现的理想。

3、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如支教、普法宣传、党的理论宣传、义务文艺演出等, 可分为勤工助学, 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青年志愿者行动等若干项目种类, 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实践。这样使大学生普遍受到教育, 得到锻炼, 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

通过“声情并茂”, 能使学生对成本计算全过程的数据流程一目了然, 对成本计算真正地心领神会。

4、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 考试临阵磨枪, 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除课堂上讲解例题外, 主要是由学生做课外作业。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旨在完善成本会计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泓雁.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浅谈.职教论坛, 2004.9.

提高测试技术课程质量的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测试技术 教学质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电子测试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测试技术所包涵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课程总学时40,其中实验12学时。课堂教学只有28学时。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点内蒙古困难。经过多年的持续不断思考并探索,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实例教学贯穿始终

紧密结合科研实际,实例教学贯穿课程的始终。在讲授各章节中尽量结合测试实例,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活动,把实际测试技术原理和知识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充分挖掘20多年来对外开展的测试工作的资源,把最具代表性的测试实例讲好。例如先后开展过多次连铸结晶器振动特性的测量与分析实际项目,在讲解电感式传感器时把该例子融入到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讲授实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测试方法和原理,传感器和测试装置如何选择,性能指标怎样?显示记录仪器如何构成,测试中出现过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讲授应变测量、振动测量原理时,结合科研活动列举了许多具体的现场测试实例。在讲授温度测量、压力测量、流量测量、速度测量时,详细讲解了在化工厂开展科研工作中相关的测试原理、方法等内容。通过结合实际测试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理解课程内容。讲授原理时尽量辅助以身边的例子。在讲解信号的频域结构图时,举例人类声音的频率结构,让学生思考男生和女生的声音频率结构有何不同?张三与李四声音的频率差异;在讲解二阶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为学生演示了实验装置:一弹簧下端挂一质量块,手抓住弹簧的上端慢慢上下往复运动,观察质量块的运动规律,当上下运动频率加快时,弹簧的质量块运动位移逐渐变小直到相对大地静止不动。因此,学生对二阶系统幅频特性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深入浅出,突出重点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庞杂,概念繁多,知识面广,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何使学生尽快进入测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当中?如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讲授绪论时先从机械加工、制造、生产、监控等方面来引出测试、测试技术的概念,列举测试技术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机械设备技术改造;现代化生产过程;数控加工;机械动平衡;设备故障诊断;机械状态监测等。在此基础上,引出测试技术课程的主线(也是课程要逐步讲授的内容)即:

被测参数→信号拾取(传感器)??→信号转换、调理??→信号显示、记录、存储??→信号分析→信息提取。

结合上述流程说明信息与信号的关系。为获取信息,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描述信号。借助数学工具对信号在时间域、频率域等方面提取信号中有用信息,即反映信号特征的信息。按照课程主线,逐步介绍各环节作用以及各环节的关系。紧接着提出:为了衡量各测试环节完成相应工作的能力,必须有评价体系,即:测试环节的基本特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特性两方面。通过这样讲解,学生较完整清晰地认识该课程的框架结构,了解各部分的作用及各部分内在的联系,从而对该课程形成全局、整体、联系的学习观,为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应用的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紧紧围绕这目标进行。例如:在常用传感器一章中,包括了许多种类的传感器,教学中选择机械工程应用广泛的三种不同的传感器,即: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来讲授,其余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做简单的介绍,留给学生自学。

信号变换、分析处理是该课程的难点,用到许多工程数学知识,理论性很强,因而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重点讲授概念、原理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只讲推导思路,不进行具体推导。

3 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展讨论式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的方面,还必须发挥学生“学”的功能。授课中经常对公式的工程意义、图形曲线表达的含义、知识点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逐渐领悟知识,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把分散零乱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实际上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渠道,以便及时调整授课进程和方法。过去强调教的方面而忽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受,忽视课堂的互动,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结果是教学效果大打

折扣。

讲授方法上避免照本宣读,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从问题的引出、原理方法的叙述以及内容的过度等环节上,引导学生的思路,慢慢领悟知识,不急于一下点破“窗户纸”。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定期检查笔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学生对理解不好的内容或有疑问的部分做好记录,也包括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每章讲授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答疑,学生可以写在纸上或直接提问,将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汇总并分类后向全体学生逐一解答,扩大收益范围。

4 强化实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我校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实验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必须抓好实验环节教学。首先根据实验室条件精选实验项目,所选实验项目内容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信号的频谱分析、几种典型传感器性能实验、测试系统特性、动态信号测试、数字信号分析处理等。其次,在总实验学时不变前提下,调整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改变传统的实验课指导方法,实验前只花几分钟时间来讲解实验的内容、提供的仪器(材料)、实验报告要求、注意事项等,对于实验中学生问到的或碰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对待。如问题简单则要求学生看指导书并思考自己解决;如问题较难则指导教师做一些简单提示,不是直接学生告诉怎样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验中指导老师主动多了解各组实验情况,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具有共性问题,及时为全体学生点拨相关知识。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求进行思考并写在实验报告中。比如在进行动态信号测试实验中,固定悬臂梁的工字钢因没有与实验台固定,使得在用一定质量块冲击悬臂梁自由端时悬臂梁激发的振动由两部分组成:正常衰减振动与工字钢的晃动,即频率较高的衰减振动信号被频率较低的信号调幅,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所记录信号的频谱图特点、包涵信息。

5 结语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机械工程类测试技术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使我深深认识到,只有通过教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竹琴,刘艳峰.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6):97-

99.

[2]吴世熊,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8-109.

[3]侯志伟,许宏.对机械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江阴工学院学报,2001(6):51.

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12

1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1优化教学过程

1.1.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高度膨胀的时期, 为了激发学生对《运动处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节课中,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运动处方的意义,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运动处方是为每一位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量身定做的, 实践证明,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既安全可靠又有计划性。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健身锻炼将是科学安全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 教师应在理论讲授同时联系生活, 使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比如将运动处方与女生关心的减肥塑体、男生关注的健美健身联系起来进行介绍, 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上将知识以易化难、以简化繁,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好学乐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1.1.2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繁多、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学时较少, 一般只有24至36学时, 在安排教学内容前,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的内容, 在课堂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教材《运动处方》共分五章, 其中耐力运动处方这一章是本教材的重点章节, 原因有二:一是耐力运动处方以提高心肺耐力作为锻炼目标, 而心肺耐力素质是健康体适能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 是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二是在各种类型的运动处方中, 耐力运动处方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用于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四个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有限学时, 根据专业特点, 删繁就简, 把握重点、突出重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使《运动处方》的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现代化、科学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它集声、光、色及动画于一体, 信息含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 具有媒体融合性、交互智能性和信息扩张性等多种特性, 弥补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 具有其它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台阶试验这一操作理论内容, 通过多媒体示教短片的呈现, 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易懂, 深受学生的喜爱。

1.2优化师资配备

体育新学科的创建主要是通过边沿学科的扩展, 或是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应运而生。《运动处方》正是一门由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沿学科, 它源于康复医学, 后被广泛应用于健身锻炼。其创建的意义在于指导患者或体育锻炼者进行科学运动, 以达到康复和预防健身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应具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运动处方的制订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健康检查、体适能测试→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运动功能评定→制订运动处方→指导执行运动处方→监督执行情况→定期调整运动处方。由此可见, 《运动处方》实质上涵盖了两大学科的内容:体育与医学。那么, 对于这样一门交叉学科, 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是否可以打破一门课程由单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 《运动处方》课程的主讲教师多数为体育教师, 少数为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两者比较而言, 前者所受的专业教育以竞技运动教育为主, 未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传授与开据合理运动处方的能力;后者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和基本体育运动知识的专业教育, 具有良好的对《运动处方》的把握及传授能力;但在讲授利用何种运动方式去提高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时, 体育教师无疑最权威。在此, 笔者提出一个设想:《运动处方》可由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 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动作部分内容进行辅助讲授。体育专业以及与医学相近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备, 取长补短, 共同讲授《运动处方》课程,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优化评价体系

1.3.1理论考试评价

理论考试是教学成果的检查手段之一, 考试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反映基本的、重点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理论考试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运动处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

1.3.2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能力评价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体适能的测定与评价;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方法;针对某个对象制订运动处方。其中, 前两项评价内容安排在相关章节讲授完毕后进行考核, 注意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操作、运用的能力。第三项评价内容则安排在期末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 这项内容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的考核评价时, 注意评价学生与处方对象的沟通交流情况, 观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融汇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2.1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运动处方这一概念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 二是处方。“运动”指体育运动;“处方”原指医生对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 这里指处方制订者根据处方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运动计划。简而言之, 运动处方即是一个运动计划, 它达到康复和健身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实现的。运动处方是理论指导, 体育运动是实践方式。理论引导实践, 实践决定理论。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因此, 《运动处方》课程除了理论讲授外, 还应有运动实践的训练。教材介绍的耐力、力量、柔韧性运动处方中, 除了有上述三种素质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特征和评价等理论知识外, 还包含与运动实践密切关联的具体练习内容。这部分运动实践的内容应由体育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体育课的形式在体育场馆进行实训教学。力量练习涉及到各种大型力量训练器械的使用, 有条件者可到健身馆进行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联系, 在运动实践中学用结合, 提高学习效果。目前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 少数综合性院校将《运动处方》课程列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 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开设此课程的专业特点上来看, 可大致划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 因运动训练知识基础较差, 课程中运动实践内容的实训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运动处方》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开设的《运动处方》课程的总学时多数为36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践课6学时, 实践课仅占总学时的1/6。从教材内容上看, 重点的实践项目有体适能的测试、二次负荷试验、心脏功能能力的评价等, 其中体适能的测试内容又包括耐力、力量、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多项内容。显然, 6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以完成上述实践项目。因此应增加实践课学时,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实践往往可以促进理论的掌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需要动态的思维, 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3 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1培养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如何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是看学生考试能拿多少分, 而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体适能测试指标的意义及评定的方法, 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处方对象进行科学的运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份运动处方做起。通过《运动处方》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有关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 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 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制订适合自身锻炼的简单运动处方, 并能根据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经过学习的积累、实践的演练、经验的总结, 从为自身制订运动处方到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这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课程评价体系中, 我们也把实践能力评价中的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作为一项重点的考核评价内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是一份能引导组织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人们科学健身的职业,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是其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 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来说,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加强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 以拓宽专业口径。

3.2开展小科研活动

在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采取开展小科研活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小科研活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给出练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研究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如教师给出一位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资料, 让学生根据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健康状况, 运用所学到的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为这位患者制订一份减肥运动处方, 并指导患者实施运动, 一个月后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另一种是由学生组成科研小组, 开展深入实际的科研工作。如让学生深入到本校内各系、体校、社区去调查学生、群众对运动处方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式, 调研后集体进行讨论, 要求写出书面材料, 分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体校和社区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在调研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宣传运用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的科学知识。开展小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工作, 重点抓好国民体质监测, 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动处方正是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成果, 而学生利用运动处方的知识再参与科研, 将会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应紧抓三个环节:优化教学是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是关键。

4.2在优化教学上, 优化师资配备非常重要。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辅助授课, 二者取长补短,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可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用结合,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4培养学生制订运动处方以及开展小科研活动的能力,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玉山.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2.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汪康乐.试论体育新学科的创建[J].体育科学, 1998.6.

[4]梁金柱.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意义[J].今日科苑, 2010.8.

[5]聂晶.高校体育运用运动处方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9.3.

[6]王怡.运动处方与大众健身科学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20.

上一篇:数据仓库工具下一篇:智能卡安全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