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2024-07-22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1

一、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营中, 公共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使命。但公共课程的理论化程度高, 而且不是专业课程, 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身份又造成了学生抵触的情绪,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难以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课程往往包含众多相对抽象高深、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以《原理》课程为最) , 这些和生产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常常令学生如坠雾里甚至望而却步。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思想政治熏陶, 重应用知识、轻基本理论的倾向, 给公共课程套上了“无用论”的外形, 消解了公共课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扭转公共课程的尴尬形象, 进行教育手段改革尤为重要。而借助生动活泼、贴切到位的案例, 能够让原本复杂深奥的理论变成入心入肺的精神大餐, 有利于彰显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让学生自觉接受并吸收公共课程的丰富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课程的教与学的矛盾。

使用案例是极为常见也极为重要的教学现象和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对一个具体的特殊情境描述来引起教学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除了因具有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功能而被广泛运用于实践性科目或专业中, 也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和耐性、提高学生素质而受到理论教学的青睐。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采用,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又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把公共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 又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 公共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一样, 都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除了像专业课程知识那样具有科学性特征、是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之外, 公共课程还是面向现实世界、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学说, 具有革命性、政治性和开放性。此外, 理论的阐释与知识的传授, 既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 也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可以说, 公共课程内含具备成为案例来源的因素, 如若制作精良, 它本身就是一席非常可口的思想盛宴。可是,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只简单地宣传知识或结论, 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没有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 即使接受了再多的理论也应对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 知识或结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其实, 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 教学过程应当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将单纯以致于单调的灌输知识的过程, 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 其内涵和目的, 是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系列环节, 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判断和分析案例, 去寻找答案, 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路令传授方式从灌输式改变为引导式、讨论式;令教学主体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更紧密地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更灵活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 能够破除把公共课程教条化、神秘化的倾向。

二、案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成功的案例运用, 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法与公共课程的相容性。当然, 案例使用的灵活变通并不意味着毫无章法, 相反, 它至少应该满足几个要求、讲究一些技巧, 才能事半功倍。

(一) 案例的成功体现在充分挖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

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格局将教师定位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参与, 使其了解案例主题的始末甚至具体过程, 并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 运用原理中的智慧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不仅有利于达到甚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而且能够使人文素质要求真正深入当代大学生心中, 成为其行动的指南。换句话说, 在案例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 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探讨案例。另一方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 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 参与讨论与辩析等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 而是生动有用的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机械式识记训练, 而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公共课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把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有利于化解公共课程教与学的矛盾, 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一方面, 教师经过案例收集、选择之后, 以书面的案例材料、或多媒体课件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 通过课前发放案例材料, 或者通过校园教学网络, 使学生在课外可以研读案例、思考交流, 为课内案例分析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 由于案例教学看重讨论和交流, 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较好的表现, 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 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 再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争辩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认识水平。同时, 探索如何整合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 不能忽视寒暑假和法定长假。可以通过让学生跟踪、调查甚至参与暑期“三下乡”主题活动以及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 搜集、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所在城市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名人纪念场馆、科技馆、人文历史遗址等教育基地, 通过其示范效应, 创设爱国主义、人生观、公民素质等情境问题, 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联系国内外时事, 让学生体会到情与理、公与私、利与义、自由与秩序的多重交织, 体会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多变。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 以问题为载体, 以研究为手段,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驱动探究——体会深意——交流经验——梳理结论”的流程;让学生在论辩、合作中彼此学习、优势互补, 同时关注理论知识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 革新教育思想观念。作为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案例完全可以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并在各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换句话说, 将案例融入实践教学模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研发当中, 并使之上升为这类模式的主要方法或中心环节, 可以加快案例教学法的流行速度、拓宽其被接纳的范围。这类模式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和提炼观点意见, 实现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比知识和应用知识 (主要指教材里既定的知识) 相统一的效果, 把“要我学”的被动消极状况转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状况。如此一来, 挖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可谓是水到渠成。

3.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虽然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事例, 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无论从运用事例的指导思想、或是从事例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还是从教学中运用的事例发挥的作用来看, 事例在举例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它在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事例使用的重点在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而在举例教学中, 事例一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事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教学任务都是借助事例来展开的, 而事例在举例教学活动中一般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 举例则是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说, 案例是整个教学的主线, 在案例的讨论、分析中, 学生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举例只是整个教学的点缀, 是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的个别举证。由此, 作为案例的事例讲求目的性、完整性、针对性、科学性, 而作为举例教学的事例, 就不强求它具有这些特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往往将自己当作知识的权威发布者, 因而他们力求把原理讲解得十分彻底, 并联系实际运用许多例子来说明原理, 但这种教学思路仅仅是“解释问题”而已。要想真正上升到“解决问题”的高度, 必须将公共课程的宗旨从“向学生传授真理”转变为“让学生发现真理”并使其自觉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信念, 从而切实提高人文素养。

(二) 案例的选取必须满足恰当性要求。

要注意案例收集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成功的案例应该与公共课程的知识点相互配合, 也即, 公共课程的知识点应该能够充分和深入地解释被选取的案例, 而案例应该相对准确地包含所要讲解的公共课程知识点, 是其展开与运用,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和快捷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成功的案例也应该根据学科及专业的不同, 在把握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对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案例或对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进行讲解, 尽量贴近学生所学科目及专业, 从不同的角度体现 (或分析说明) 公共课程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重要意义, 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共课程与他们所学专业是须臾不可分的, 从而纠正其不重视思辨作用的想法, 引导其走出不承认公共课程的科学性、不相信公共课程在认识方式上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误区, 以致于自觉地增强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案例还应该具有高度拟真性和操作性, 也即案例应该确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使学生明白公共课程并不高深莫测或无用武之地, 它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就在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之中, 以便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从而自觉地吸收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甘愿接受思想政治熏陶和塑造。不能忽略的是, 案例无需追求多、广、杂;相反, 案例的成功往往体现在它所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深度上。有教师认为,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轰炸会让学生视野广阔并钦佩教师的渊博学识。殊不知, 过多过杂的案例有时会让学生养成接受知识的依赖性并降低对知识吸收和消化的要求,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重点何在, 以致形成困惑进而生厌。案例的成功也体现在气氛的渲染上。生动的表述、贴切的点评、合情合理的引导、教学局面的准确掌控, 都为案例教学的成功添加了砝码。

(三) 案例并非一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

制作精良的视频、图片、音乐或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节选和编排的、具有较强情节性和说理性的事例, 也可以用作案例。另外, 虚构或创造贴切准确而又典型的、类似西方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实验”也十分有效。尽管这些案例的原型源于现实存在, 可是作为教学手段, 它们又称得上是教师的创造性成果。

(四) 应用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学校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学生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案例的主题必须涉及所要学习和讲解的内容和范畴, 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已知、并突破已知去创新去发现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案例教学由“模版的设计、主题的确定、方法的指导、过程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评价”等一系列严密的教学环节构成。这些环节环环相扣, 对这些环节的创新性理解和设计是使实践教学取得预定目标的重中之重。案例的使用强调了教与学的多方面特征:一是教与学的研究性。也即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检验知识、扩展知识的过程, 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 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 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探索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完成。二是教与学的实践性。挖掘学习与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彰显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比方说, 关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三是教与学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会, 充分尊重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开端的认识规律。四是教与学的自主性。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 处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师只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五是教与学的开放性。将确定的知识体系与专用教材改造成与时俱进、涉域宽广的开放性内容;教学模式应如何实施, 必须结合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可见, 案例的使用, 对教与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要求都提高了。

由于案例教学模式同我国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 除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 还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作用发生了转换, 其实施、指导、管理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实施好这一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也是改进公共课程教学效果的希望。

摘要:公共课程的特殊使命和特殊身份不时反映出教与学的矛盾。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使公共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化解教与学的矛盾。但使用案例教学法要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为中心, 满足恰当性要求, 目标明确, 制作精良,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案例,公共课程,教与学,积极性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李代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直观感知、获得猜想,经过逻辑论证,推导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掌握这一定理;

(2)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3)通过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体会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探索及P61例3。(人教版)3.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相关知识并由现实问题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分析定理,深化定理的理解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学生练习,反馈学习效果 小结与作业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线面平行的方法。思考并回答问题。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引入】(1)提出例3给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

(2)点明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由条件“棱BC平行于面AC”如何在木料表面画线,使得工人师傅按照画线加工出满足要求的工件;

(3)引入课题——在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这一节课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思考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的现实意义。【设问】

(1)提出本节《思考》的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1 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利用笔和桌面做实验,把一支笔放置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上,把另一支笔放置在桌面,笔所在的直线代表桌面所在平面上的一条直线,移动桌面上的笔到不同的位置,观察两笔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2)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分析:a∥αa与α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任何直线都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

(1)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得出问题的结论: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并不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2)学生由实验结果猜想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的引导进行严谨的分析,确定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得出问题的结论,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热情。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面内的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讲述: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和平面内的直线或是异面直线或是平行直线,它们有一个区别是异面直线不共面,而平行直线共面,那么如何利用这个不同点,寻找这些平行直线呢? 长方体ABCD-ABCD中,AC平行于面ABCD,请在面ABCD内找出一条直线与AC平行。分析:AC与AC这两条平行直线共面,同在面AACC内,可见AC是过AC的平面AACC与面ABCD的交线。

(2)在面ABCD内,除了AC还有直线与AC平行吗?如果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 利用课件演示AC任意作一平面AEFC与面ABCD相交于线EF,验证学生的猜想。

分析:因为AC∥面ABCD,所以AC与这个面内的直线EF没有公共点,由大家的这个方法做出直线EF,就使得EF与AC共面,故EF∥AC。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回答问题。(1)根据长方体的知识,学生能够找到直线AC与AC平行。随教师的引导,发现AC的特殊位置关系。(2)由上面特殊例子的启发,学生逐渐形成对问题答案的猜想,随教师的引导,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以长方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猜想问题成立的条件,推导出定理。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剖析定理】(1)证明定理;(2)分析定理成立的条件和结论;(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分析,看定理的证明过程,阅读和理解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明确该定理给出了一种作平行线的重要方法。【巩固练习】

一、提出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2),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局限只有引平行线的方法)

二、判断题

(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2)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α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3)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α,b∥α,那么a∥b。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说明理由。通过练习再次深化对定理的理解。【讲解例题】例

3、例4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分析引导,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及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课堂练习】 已知:α∩=CD,β∩γ=AB,AB∥α,α∩γ=EF, 求证:CD∥EF

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做法,利用投影仪,讲评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小结】(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应用。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 应用 實施

中国分类号:G632

“公共关系”是一门特殊的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软科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它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公共关系”的意识,也可以把握待人接物,作为行为的基本技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但对于教师来说,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技能,不能像一般的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尽可能多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公共关系课程教学非常适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集思广益,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理论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提供的案例材料的客观事实和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的方面。公共关系案例必须围绕一个或几个在公共关系中的典型问题,对涉及所有的问题做出了客观的描述。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一是目标要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提高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二是描述客观事件。对公共关系案例的客观事实的描述,让师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材料要详细。要有足够的事实材料,还要有必要的伪装材料,即设有“迷宫”。四是构思巧妙,并结合实际情况。五是文字叙述生动有趣。

(二)《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和用途。它是实际问题的研究,通过知识理论分析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增长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解决理论知识中的难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灌输,即教师讲课,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形成了“在课堂上记笔记,做笔记,考试背笔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智力的发展。案例教学法能克服这些缺点,变灌输为启发,着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它是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一个好方法。《公共关系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过相关的情况介绍,社会组织的客观情况反映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环境。虽然学生在教室里但如果暴露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效。二是在反映复杂的组织环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们发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分析讨论中相互受益,互相学习。四是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五是在案例讨论种,学生对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深刻体验,使他们有一种“我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如何用其来改进教学,我在“公共关系”的教学组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以下经验:

(一)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研究,分析学生,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原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二是案例教学时应贯彻“二八原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指导和案例的分析与评价,必须控制在20%的案例教学的时间,超过80%的时间对学生阅读案例材料,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辩论。三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原则。学生的案例分析结论,只要合理,有据,教师应该认为这是正确的,是创造性的。案例分析的结果、教师评价应充分肯定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如果有不足的,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补充,切忌简单地公布“标准答案”。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我们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案例教学要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一是个人的实践。案例资料收集或准备每个学生要独立思考,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然后对发言人的观点或意见进行评论,修改,补充。学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并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二是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到各个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必要时给以引导和启发。三是课堂辩论。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代表在班上进行分析,然后让大家的评论,并提出不同的意见是特别重要的。不同的意见来指导你争辩,逐步实现更完整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讨论中心问题,防止争论漫无边际。四是角色扮演。这是由学生活动来模拟案例中的角色,进行案例的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应遵循下列程序:一是给学生分发案例材料。二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同时讲解案例研究、分析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及相关知识。三是根据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的形式,要求学生分析,研究案例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四是个人或团体交换意见,抓住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争辩、深入讨论。五是在课堂中评论发表不同意见。学生自己也要评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评论,但不能搞“标准答案”或“权威的意见”。

六是在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听取学生对案例材料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反映。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4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基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体育公关教学不能依赖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运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具体且真实可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重作用[2]。体育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体育公关情境的真实描述,引导学生对体育公关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思考、归纳并付诸于实践的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最先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开了先河并取得了成功。他们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工商管理课的教学,在两年中用一千多个案例作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培养的学生在美国五百多个大企业领导人中占1/5。学生的惊人业绩,使人们对培养这些学生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手段大感兴趣,从而推动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的发展。现在案例分析已被广泛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领域,成为一种学科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1]。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体育公共关系活动内容、情景,以及过程进行客观描述或者介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2.1 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案例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举一个或几个独特而真实,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客观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案例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是客观真实的事件或一篇动人的报导,如果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本身不加入撰编者的个人意见,倡导以尊重事实为原则。由于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因此,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2.3 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摆脱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枷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从案例问题的质疑、讨论到案例问题的解答中去理解教学内容,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精神的目的。

2.4 突出的实践性

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性的角度来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实例的教学,为锻炼和培养学生面对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训练的现场。学生获得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答案做出了迅速反馈的机会。

2.5 过程的动态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往,也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会在案例间掺杂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和一个行动的结果,就会引出另一个学习的问题和另一个冲突的议题。

3 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体育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它的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谅解、接受与合作,它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来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环境[4]。体育公共关系的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在课堂上营造一个逼真而直观的体育公共关系氛围,师生均可身临其境并以“当事人”和主人翁角色出现,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引导学生透过众多的现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力求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的、有针对性的策划公关活动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体育工作领域里施展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选择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3.2.1 注意案例的典型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在体育实践中比较成功的事例。如“北京申奥”的系列公关活动,我国三大球职业联赛中体育与赞助企业、大众传播媒介的系列公关活动以及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健力宝等知名品牌介入体育的成功案例。

3.2.2 注意案例的真实性

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在体育公关活动中真实存在的,即在实际公关工作中和公关活动运作中要出现的情况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能人为随意杜撰。否则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判断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失去意义。

3.2.3 注意案例的启迪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能力的案例;复杂案例所提供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他们以更多的启迪;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灵活想象,在与别人不断的交流、研讨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公关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5]。

3.2.4 注意案例的适度性

教学案例选择难易适度对上好案例教学课十分重要。案例选择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就会使学生对案例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从而丧失参与案例的兴趣,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设想的通过对公关案例的分析、讨论而掌握公关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无从谈起。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3.2.5 注意案例是针对性

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要针对体育行业和体育公关的特点,体育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扩大体育影响、树立体育形象”。因此,选择针对体育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校园认知”和“社会认知”;即如何利用健壮的身躯,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树立公众形象,改变以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错误印象,以及在大学期间最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实谈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承认和接纳。还可以选择一些体育行业的热点问题,如体育竞赛政治化问题、体育竞赛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问题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08奥运”后的状况等对树立体育形象的影响组织案例教学,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3.3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3.3.1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积极地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6]。重要的是把教师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由教师的协调和引导建立起来的师生交互式探索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3.3.2 案例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教师应收集大量的体育公共关系工作实践中各种资料和案例,使案例教学成为模拟实践的教学活动,如举办体育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的模拟现场,分别由学生代表招聘方的工作人员和应聘者,双方就工作岗位、待遇等问题进行谈判。使学生在模拟求职公关活动中认识公关谈判活动的特点,掌握活动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3.3 案例教学中,解决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重在讨论过程,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在对各种答案进行讨论比较中选择出案例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3.3.4 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育家孔子曾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偶”即例子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是教学的一个依据和材料,教师通过案例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

3.4 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局限性

3.4.1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相关要求决定了体育公关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的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积累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因此,不能盲目地不看对象地随便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3.4.2 体育公关具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把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到体育公关教学,就会促使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如果同一学期内一个班级或年级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课程较多,学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因此,体育公关选择案例教学必须考虑一学期内其他课程是否同时采用这一教学方法。

3.4.3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从头到尾都要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困难的。因为学生必须先了解和掌握体育公共关系的内涵、目的、意义、功能和原则。因此,开始阶段只能采用讲授法等方法讲授这些理论。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一般也只能选择那些合适的章节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3.4.4 体育公关的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授课教师需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同样需要经过刻苦的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课程后,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组织不好,引导不力,就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不高,就可能影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7]。

4 结束语

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就应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双重任务。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重点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合理地把握和处理好案例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等方面的问题,是在体育公关教学中应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3]葛翠柏,时金陵.案例教学法在《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67-69.

[2]侯立新.公关案例新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2):42.

[4]厉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6):112-114.

[5]随风地理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EB/OL].http://www.wmzy.net/Article/2006/200608/2006-08-17/79292.html.

[6]魏斌.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2,(1):68-71.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案例分析答案 篇5

(2)由此,你能猜测对于任意一个数字■,

(■―1)×(■+1)的乘积,与■2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吗?

试证明你的发现。(满分5分)

(■―1)×(■+1)的乘积比■2的结果小1。(此采分点3分)

证明:根据多项式相乘的法则(a+b)(c+d)=ac+ad+bc+bd,有

(■-1)×(■+1)

=■×■+■-■-1

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案例(简案)的主要环节:

问题创设、探索、建立模型(即提炼有关结论)、解释应用、拓展反思。

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基于对数学基本活动的认识,可以把演绎活动经验和归纳活动经验称之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

(2)在经历了数学活动之后,及时地帮助学生梳理相应的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自我提炼和交流。

(3)注意不同领域的初中数学内容,可能带来不同的活动经验。

使她获胜的可能性较大,并说明理由:

对游戏A:

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9种,其中两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有5种,所以游戏小华获胜的概率为9分之5,而小丽获胜的概率为9分之4.即游戏对小华有利,获胜的可能性大于小丽.

对于游戏B: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 遵义师范学院 发展现状 应用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6-0020-03

1 前言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2003年开展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在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飞跃,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新的发展时期展示了更多的人文关系,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但随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转换,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已迎接新的挑战和改革发展机遇。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在近十年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以生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的滞后,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良莠不齐,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如何加强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今后课程教学探索发展的课题。2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2.1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实施个性化教学发展,体育教学中更多的突出学生情感意识、意志能力的培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教育在强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运动项目,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缺乏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的权利。部分教师的思想教育观念,过于满足现有的教学程序,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没有更好地结合现代体育前沿知识,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能力多元发展,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力度不够。2.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待完善遵义师范学院通过10余年的本科课程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办学发展模式。从2006年开始,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探索,在研究、论证、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建立了“以生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实行大学一年级开展普修体育课教学、大学二年级开展体育选项课程教学、大学三年级开展以修学分为主的体育选修课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但由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建设的需要,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应用技术型教育发展的需要。2.3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缺乏超前意识在建设“以生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中,遵义师范学院已经形成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田径、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队列队形等方面的内容;在大学二年级,主要进行体育选项课程的教学,由最初的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几个选项项目,经过不断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已经开设的选项课程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体育舞蹈、健美操、田径等多个体育项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修学分的体育选修课,开设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在改变传统教材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如太极拳、健身气功、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但从全国其他学校体育教育开展情况来看,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对现代体育课程领域的新项目开设不够,还需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2.4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多元化不够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在注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提出了体育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进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好的体育教师和教学能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模式,但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充实,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禁锢,对新知识把握不够,缺乏新的教学体验,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教师在引进新知识点的同时,应加强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融人性改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知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应用性技术能力充实与培养。如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原有步法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创编手上的动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很有益的,增加了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图线的形象思维。2.5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人文关怀不够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评价,采用20%的考勤+20%的课堂综合表现+60%的术课考试成绩的计算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的班级较多,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教师并不完全了解,大多数教师课堂综合表现分都会根据术课考试成绩来定,即术课考试成绩高相应的课堂综合表现分也高;术课考试成绩低相应的课堂综合表现分也低。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就好,上课不认真也能得高分,而有些同学先天素质就差或有身体缺陷等情况,虽经努力成绩也只是刚刚及格。这就导致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付出和努力难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其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3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3.1注重体育教学思想的前瞻性发展加强体育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前瞻性改变,没有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就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教学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在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中实践出来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把构建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形成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发展新常态。从新知识的需求出发,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尝试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来选择最优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对合格人才培养的不足,传统教学以技能教学为目标,而现代教学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对象个体的关怀,追求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下,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为终身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3.2体育课程内容有待完善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改革,但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没有根本的突破,缺乏具有特色性的课程项目。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建设,遵义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如仡佬族的高台舞狮、打蔑鸡蛋、竹竿舞,赤水河领域的独竹漂、游氏武术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可以通过改进纳入遵义师范学院的公共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为地方民族体育文化服务;加强红色体育项目的建设,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以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为指导,开展红色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与开发,构建红色体育项目打造平台。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既能丰富遵义师范学院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对红色文化体育与地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同时要加强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对体育项目的声像、动感、色彩等方面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3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的理论权重体育理论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环节。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课所占比重不大,往往是用于雨天教学的备份,理论教学的内容也是针对某一项目的起源、发展及规则进行说明,内容简单,并未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由于受传统“三基”理念影响,致使学生不懂得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如何运用所学体育知识和技术,无法做到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提高体质健康的方法,因而无法达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效果。加强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及其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3.4丰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其考核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标准和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应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采取教学过程的“分段式”评价制度,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对应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3.5体育场馆设施改善和有效利用学院的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院带来了许多明显的负面作用,首当其冲的是:第一,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为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第二,体育经费投入到体育器材上的力度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需求;第三,大部分体育场馆不对学生进行无偿开放,学生要想参与活动,需付一定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领导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教材、场馆、器材、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广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各类丰富的、数量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备,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11-413.[3]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5).[4]蒙军.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5]王云松.对我国高等院校公体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2(35).

Teaching Status and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Wang Bo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i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universities'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etting,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putting forwar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in order to mak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appying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i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7

一、管理沟通课程特点

管理沟通是一门抽象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理论知识点覆盖面广, 从古典组织理论到人际关系理论, 再到人力资源理论等, 每一经典理论都有丰富的案例可以去剖析, 但平铺直叙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因此案例的选取是管理沟通课程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管理沟通的过程就是人与人直接的沟通实践过程, 可以极大的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兴趣, 切身参与到课程中来, 实践沟通方式、沟通工具、沟通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因此, 管理沟通课程应把握好案例选取和互动环节的设计。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到“约哈瑞窗”这一知识点时, 如图1所示, 它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们改进信息沟通的方法。它将人的心灵想象成一扇窗, 其中的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个体特征中与沟通有关的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A、B、C、D四个区域人与人间的信息沟通状态, 通过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嬴华随众将军觐见秦君嬴驷为犀首鸣冤这一段儿来分析这一知识点, 先让每一位同学站在秦君的角度去谈谈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 然后让大家再一起观察秦君是如何处理的, 在秦君的处理过程中就会发现原来从秦君角度而言, 公众的我是“一国之君, 重用耍嘴皮子的张仪, 弃用英勇杀敌的犀首”, 隐秘的我是“为国取利, 重上郡十五县, 轻蒲阳一城, 利在界河变内河, 秦国为刀俎, 魏国为鱼肉”, 背脊的我“带头来觐见的是虎贲将军白裕”, 潜在的我“定了的事就是定了, 敲山震虎, 整顿军纪”, 这样一来每位同学就可以对照刚才自己假想为秦君时如何去把握约哈瑞窗, 然后可以进一步提出“为什么秦君没有换朝服”、“为什么让众将领中赢华一人觐见”等问题, 引出接下来的管理沟通知识点。

三、参与教学

参与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 以主体性为内核, 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

在讲到倾听环节时, 按座次顺序, 前一位同学读一段新闻或一个小故事, 下一位同学用一两句话概况前一位同学提供的信息, 并回答前一位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 例如数字、时间、人物名称等信息, 让同学体验在倾听中的核心任务就是抓取“关键词”, 并加强了每位同学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通过不同学生的反应和正确率, 相互分享自己的倾听体验, 总结出提高倾听效率的一些办法。

在讲到非语言沟通时, 让每一位同学都读一篇相同的文章, 例如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每一位同学读一个段落, 然后比较几个同学读过之后, 谁更能表达诗的意境, 然后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在副语言沟通中, 人的音速、音调、音质及音量是如何改变沟通效果的, 再比如让每一位同学用身体去表达一个成语, 让其他同学去猜, 很快会发现人的眼神、姿态、动作、表情等因素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表达能力, 这样的课堂体验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兴趣, 而且让同学之间尽快的熟悉和认识, 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每一位同学都想积极的去参加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结论

案例教学和参与教学是管理沟通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管理沟通意识和实际沟通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必须与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不能单纯的为活跃课题气氛, 添加不必要的学生自由发言环节;二是把握好教师在管理沟通课程中的定位, 要以学生的发言和思考为主, 教师只是引导和推动教学环节的展开;三是善于把握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控制好每位同学的参与时间, 公平合理的让每位同学体验沟通的重要性, 以及与人分享的快乐。

摘要:管理沟通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案例阐述管理沟通的理论知识, 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参与和体验, 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的管理沟通意识和能力, 以知识传授与应用实践为核心理念, 按不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参与环节, 让学生有兴趣多角度去感受沟通的不同方式, 理解良好沟通的内涵, 为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管理沟通,案例教学,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凤阁.《管理沟通》系统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教法研究, 2012:97-98.

[2]陈酉宜.管理沟通课程本科教学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95-96.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8

公共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要素之间, 进行因果分析或相关分析为主, 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政策系统, 提高政策质量。同时, 公共政策又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 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 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客体”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开拓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谈点看法。

二、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

2.1强化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领域, 实现多学科知识渗透

在以往的教学中, 大多教师往往注重教材或部分参考书的基础知识教学, 而不注重对于基础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的介绍, 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而且还会造成知识自身的孤立性、片面性。因此, 在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 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改进。在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发展过程中, 如何有效提高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效果已成为学者和从教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一些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方法, 如电化教学法、案例法、角色转换法、专题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开始在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广泛地使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公共政策学不仅要借助于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也要借助于数学和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

所谓公共政策学多学科知识渗透法是指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 引入或应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 使两类学科相关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弥补、以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政策学多学科知识渗透法的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 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本学科知识教育, 还要加强与相关学科更大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因此, 通过多学科知识渗透法来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政策的基础理论, 把握政策问题和对象, 更能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由于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因此教学必须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使学生认识到公共政策分析在人类总的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整个公共政策系统。

2.2完善教学方法, 注重“实战模拟”

2.2.1增加案例教学, 实现教学效果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理论分析的学科, 虽然不能涉及每一项具体政策,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则是深入每一项具体政策之中的。因此, 对于公共政策抽象理论的教学, 必须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入手, 以案例带动抽象理论的学习。

笔者认为, 案例教学最好是在大三、大四或更高层级的课堂上使用, 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理论, 具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继续培养和锻炼他们面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而且也会充分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其次, 在课堂安排上, 采用“案例提出→主题界定→基础理论讲解→再对该案例进行分析”的循环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循环, 不仅不会使学生忽视政策科学的诸多抽象理论的学习, 而且理论联系实际, 能学以致用。

2.2.2提高授课质量, 进行“实战模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选取适当的问题,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实行多媒体教学, 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 从而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支配教学过程, 清晰、准确、形式新颖的课件也有利于学生的听讲与记录,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实战模拟”。

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而且通过这种角色的转换, 更能体会到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或行为者所承担的责任之重, 及公共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实战模拟”可以放在某一案例教学之后, 也可以由教师单独提出某一政策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模拟实战,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教师一定要摸清当时社会上哪一类问题正在为大多数学生所关注, 因为只有受到学生的普遍关注, 才能有效激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实现“实战模拟”的教学效果。

三、其他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

3.1举办专题报告

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 使学生接触政策科学研究领域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 了解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具体政策问题, 加深对政策科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3.2开展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要引导学生课外认真学习国内外著名的政策科学著作, 研究典型政策案例, 通过读书活动,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3撰写学术论文

任课教师应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内, 要求学生就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一到二篇三千字左右的小论文, 要对每篇论文进行审阅并写出评语, 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撰写小论文可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 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和专业学习兴趣, 并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准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 从中得到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信息公开化的飞速发展, 加之世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组织越来越增加对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视程度, 可提供“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师应当不断关注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与变化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从而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公共政策管理人才的需求。

摘要: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学科, 与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结合了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实际, 分析了采用多学科知识渗透法、辅以实践案例教学及政策导向教学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达到有效提高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政策导向法,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4

[2]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8

[3] (美) 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M]刘守恒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 1994, 264-268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9

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郎曼应用语言辞典》给出的定义,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 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这个概念一经提出, 就一直是国际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各地区、各国家的文化不同, 双语教学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加拿大的法语区, 双语教学一般指法语和英语一起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澳大利亚的意大利区, 则是意大利语和英语相互协调;在我国,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学习外语和专业基本知识[1]。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1 管理类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专院校的管理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普通教育, 而忽视了对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全面培养, 侧重于以传统的理论教材为主导, 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放课件, 学生看”, 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学生实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很少, 同时, 教师也不能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对知识的反馈。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忽视了对涉外专业英语的训练[2]。

2 推动管理类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条件

2.1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双语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又要有很强的英语思维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讲述专业课程。因为教师是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专业水准、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 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作为教师, 首先专业知识要过关, 具有熟练的英语会话能力, 能够从专业角度耐心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简单的翻译过程, 将中文译成英文的过程[3]。在双语教学中, 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领悟水平和英语会话能力, 避免语速过快或者使用一些难度较高、偏僻的生词, 教师要想出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校方, 本着提高教学水平的考量, 应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全面提高其英语教学能力, 增强办学实力。出国进修可以让教师直接感受当地的生活习惯、会话习惯, 能够将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融入教学理论中, 这对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2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口语水平

管理类的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从某种程度来讲, 课堂授课质量决定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学生只有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进度才可能提升教学水平, 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使学生对双语课程产生兴趣。目前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能力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距离, 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此加强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5]。鼓励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和书籍, 培养他们的语感, 在娱乐中学习最地道的英文表达。

因为英语原版电影画面精美, 故事情节吸引人, 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从而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2.3 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较大, 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 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 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的语言环境, 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一个双语教学环境, 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场地设施营造双语学习氛围, 不断完善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源库, 提高学习资源的可选性, 以满足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教室内和宿舍内都尽可能多的讲英文。使学生在面对每一件事物的时候, 都会很自然的用英语去思考。听到英语, 第一反应是用英语去应答和交流。

3 管理类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

3.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为例, 笔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程序做了合理规划,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给学生讲解国内外最热点的经济问题, 如欧盟各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泰国百年不遇的水灾为什么会使得全球的电脑和移动硬盘价格升高, 以及中国多年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哪些好处等, 学生明白了这些热点经济问题背后的原因, 自然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然后重点对目录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架构有全面的了解, 学到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 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遇到实际问题能用多个知识点全面的解释表达出来。在每一章结束的时候都会对本章进行小结, 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 强化学生记忆, 重点掌握重点难点, 同时给出全英文的课件, 让学生进行课下学习, 进一步强化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3.2 多采用国外的英文案例, 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生动的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手段, 将丰富的知识, 形象的图片以及英文注释融入到课件中, 能更为直观的将知识展现给学生, 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6]。笔者在《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 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演说, 一方面更直接的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前沿的经济学言论, 另一面国外专家的视频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英语听力能力。另外, 在举例教学的过程中, 会侧重在国外的新闻网站多找一些国外的原版案例, 这样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还锻炼了英语的阅读能力, 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增强了他们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3.3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学家霍姆伯格在他的理论中充分肯定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双语教学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坚定学习意愿, 能够深刻理解学习目的, 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钻研, 这样便能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感受程度应该是内外兼通的双向反应, 而非由外向内的单向反应。学生的学习意愿、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习性往往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 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在口语和听力训练过程中的目标, 选择和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 从而更好的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4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笔者于上学期讲授了《经济学原理》的双语课程, 在课程结束后, 就整个学校的双语课程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接受双语课程的所有学生, 共发放问卷870份, 收回845份。

4.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对于学校开展双语教学, 60.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且53.8%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说明学生们已基本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并且认同学校开设的双语类课程。学生们普遍反映是想通过双语课程能学到前沿的专业知识, 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但同时也表达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不甘心自己落后在起跑线上。但仍有32.5%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语水平和能力, 没有弄明白双语教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4.2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

对双语授课的教师, 35.6%学生希望是外国人, 32.3%选择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 27.8%选择外籍华人, 只有4.3%学生选择没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

针对使用的教材、课时和授课方式, 学生们给出了如下的数据:56.2%的学生选择英文教材且中英文交叉授课;58%的学生认为双语授课的课时应比中文授课的课时多;67.9%的学生觉得应逐步推行国外的授课方式, 在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都鼓励用英语交流讨论;43%的学生希望作业和考试都是采用英文命题和英文作答的方式进行。

并且学生们也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 学生们希望学校加大公共英语课程中听说能力训练的比重;多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课后咨询和辅导;对一些相对难理解的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用汉语进行适当的讲解;在上课的过程中, 尽量留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和思路等。

总之, 双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前沿专业动向和增强英语交流的广阔平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强化了英语知识的应用, 开阔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7]。同时, 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英语水平, 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当今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加快, 信息容量增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的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拓宽知识面, 否则难以胜任信息时代的大学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贤纯, 陈平, 王迎等.浅议我国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1) :93-95.

[2]庞思勤.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8 (4) :107-109.

[3]王擎.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07) .

[4]王秀村, 李军.研究生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05) .

[5]钱大胜.高校管理学精品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2) .

[6]周仁, 周洋.论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 2010 (36) .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10

一、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了解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公共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

公共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在学理上是伦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的结果,属于应用性交叉学科。当公共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它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形态。其研究内容涉及公共伦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及治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以及政府组织制度安排中的公共伦理问题;分析比较公共权力实施中的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历史、现状,阐述行政权力的价值属性和伦理意义;对公共管理主体承担的公共事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行为,公共责任及其责任评价进行伦理分析,提出公共管理者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公共伦理建设的基本构思。

2.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

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掌握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公共项目中的伦理道德和责任问题,明确提高公共管理者道德素质加强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差异,培育具有约束性和普遍性的公共伦理价值观念。

二、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公共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以及难以应付公共管理出现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总结,发现其不足,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革。具体而言,公共伦理学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以课堂传授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

传统的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会涉及越来越多的新的伦理问题,公共伦理学不仅仅涉及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区别、公共伦理的主体和客体、制度安排与公共伦理、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等基础性的问题,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及伦理评价和教育问题、防止公共权力的腐败问题现在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灌输,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公共伦理学的教学目的和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2.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是指担当管理者角色,履行管理职能,发挥重要影响所依凭和利用的各种主观条件。公共伦理学的课程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将来在实际管理中如何运用伦理学的知识去审视或解决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领域,成功的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高尚的内在品格,因此,公共管理人员个人内在人格力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过去在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对将来成为管理者的学生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针对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公共伦理教育的新课题。改革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公共伦理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及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堂讲授为唯一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改变教师单一教授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传授的单一性、缺乏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全程式案例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运用PBL教学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1.采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到1919年,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德海姆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哈佛商学院广泛推广。在我国,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MBA和MPA等专业硕士的出现,案例教学也在课堂上得以广泛运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和公共伦理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特征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比重,才能满足公共伦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公共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五个标准;在案例呈现上,要提前呈现案例,然后才用理论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在案例讨论上,可以选择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例总结上,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

2.运用 PBL 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第二,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第三,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第四,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五,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第六,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运用课堂小组报告

本课程教学可以在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的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主题,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 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4.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

5.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

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在线留言等互动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弥补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局限性。除了网络课程以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针对经常发生的拆迁冲突问题,可以知道学生成立课题组,用DV纪录采访拆迁户、专家和学者、政府管理部门,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微课”,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作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四、结语

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时代和公共管理及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做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共伦理学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以外,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和一流的教材做保障。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基石。另外,还需要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总之,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公共伦理学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摘要:公共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公共伦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保障。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存在单一的课堂传授、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全程式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共伦理学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灿新.政治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王伟.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冯益谦.公共伦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营销课程 案例教学 解决思路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既包括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又包含培养学生在解决营销实践问题时,学会运用营销原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而市场营销课程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结合获取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将案例作为一种工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从培养目标出发,对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们有机会置身决策者或执行者的角色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就要深入地研究培养目标的需要,精选案例,科学地使用好这个工具。

在进行高职教学中,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高职人才发挥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还有其自身的难度,

一、案例库建设滞后,且针对性不强

(一)案例库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的需要,当营销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营销案例相应也要给予更新。但是目前即便是一些新教材引用的案例也稍显过时,学生对案例学习兴趣不高。

(二)案例中涉及的产品范围过于狭窄,案例中多是涉及关于消费品的营销案例而关于工业品的案例所占比例过少,容易使学生对案例内容缺乏新鲜感。

(三)是营销案例针对性不强,案例多是从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案例中摘录出来,但是存在问题设置欠妥。过于强调理论性探讨和战略性研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层次不相适宜。

二、学生素质偏差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案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目前高职院学生对营销案例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定素质的学生。高职院校中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案例分析能力较低,有些则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完成教师提前布置的案例学习任务。课堂分析缺乏深度,有些学生则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较差,不能较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会造成课时的浪费。

(二)是课堂参与人数影响影响了教学实施效果,案例教学中参与讨论学习的学生人数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观点得到较为完整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但往往在实际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人数规模很难把握,而提前做好的学习分组和任务安排,也可能因为某些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而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案例教学法问题的分析,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

营销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对培养和造就新时代要求的实用型管理人才将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注重角色转变,从一个传授者、讲演者转化为参与者、协调者,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自主学习者。当然,教师也不能过度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忽略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要以理论知识为支撑,所以,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仅要知晓案例本身所涉及的理论,还要对国内外营销理论前沿问题了解透彻;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案例分析能力,能够理解案例中所蕴藏的知识和技能;再次,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掌握沟通技巧,能够启发学生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最后,要想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有一定的营销工作经验,要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里去做一些实践活动,将理论进行升华,以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案例教学效果,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必须具备五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首先是理论上的针对性,所选的案例要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要点相关联;其次是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精心选择营销案例。二是案例内容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则。案例的内容要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基本情况,能反映不同的层面,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此外,案例还要起到一举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启发性原则。所选案例应具有分析、思考的余地,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熟悉性原则,案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尽量选择国内的、大家熟悉的企业作为案例资料,例如海尔企业、王老吉冰茶等等。五是现实可操作性原则。案例要基本反映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不能脱离现实,尽量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环节。

四、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技巧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的相关工作。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合理的案例分组;二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学生分析案例的一个思想武器;三要从易到难分析案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供适合的案例资料;四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比如发散思维、分析、归纳等等;五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学生掌握良好的案例分析技巧,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综合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技巧等方法来解决高职院校案例教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亚男.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54

[2]王杰、单敏飞.浅谈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72-73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 篇12

“课程案例”的提出和设计

(一) “课程案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

市面上相关教材比比皆是, 但从其所提供的案例方面看, 没有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要么网页主题让学生很陌生, 要么网页页面设计太复杂, 中职生很难掌握, 而且其中的案例多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章节设计的, 属于“知识点案例”或“章节案例”, 是零碎知识, 不能贯穿整个课程知识教学。所以, 教科书只适合作为本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参考资料。“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能型课程, 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构建和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 而不是空泛地谈一些理论知识。“课程案例”区别于“知识点案例”或“章节案例”之处在于:该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 覆盖课程包含的所有知识, 课程知识的学习以“课程案例”为线索进行, 学生模仿再开发设计完该案例, 课程的所有知识学习也已结束。笔者思考并设计这样的“课程案例”, 并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提炼教材所提到的知识点, 将其重新排列组合, 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 将课程知识点结合到自主设计的“课程案例”中, 分模块渐进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身思维的开发, 将个体集美术设计、课程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三者紧密结合, 将学生各方的能力逐渐激发展示出来。

(二) 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课程案例”的设计

学生对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的学习如没有兴趣, 可能是没有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实例吸引他们渐次深入学习, 从而引导他们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班级是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个集体, 班级网站中所记录的人物、活动都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网站的主题反映的正是他们的校园生活。如果把班级网站作为教学案例, 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主题组建成网站, 一方面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作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设计本班级的网站过程中, 能够创造很多互相交流的机会, 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 也能加深同学间的友情。所以, “班级网站的设计与创作”是一个理想的课程案例。笔者应用模块教学法, 将理论知识与该课程案例完美结合起来, 在近似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兴趣中学、在学习中增添兴趣, 从而在良性循环中完成课程学习。

再考虑学生的能力方面, 他们已经有了对文字、图片和表格的基本处理能力, 还学过或同步学习Photoshop、Flash、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相关课程, 所以, 只要对网页素材的处理提出具体的要求, 或对他们略加指导即能自行设计处理完成。对于该课程, 虽然大部分学生浏览过很多网站内容, 但并没有真正了解网站是怎么回事;对互联网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 却还没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对网站常识还比较陌生。因此, 在课程学习中, 重点是要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直观全面地剖析一个好的网站案例, 运用视、听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建设网站的基本技能。

鉴于此, 教师如何将Dreamweaver、HTML和CSS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 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模仿再开发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班级网站”,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站能力、设计开发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机房、网络、项目开发”三项结合。多媒体机房为学生设计网站提供基本条件, 网络是学生寻找素材资源和借鉴别人经验的空间, 项目开发是他们学习的任务。

教学方法上, 采用示范讲解、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采用案例讲解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根据编排好的知识点内容和事先创建好的“班级网站”实例, 逐步讲解该“课程案例”, 便于学生理解和进行模仿设计开发。

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把知识点组合后分模块渐进教学。教学过程讲练结合, 以学生实践为主, 完成“班级网站”这一“课程案例”中包含的每个模块的再设计与再创作;以教师引导为辅, 讲解设计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 组织学生完成能力拓展训练。

走四步教学流程, 融“教、学、练”于一体第一步, 教师展示课程案例, 演示创作过程, 讲解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第二步, 下达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第三步, 学生模仿再设计再创作, 完成任务;第四步, 任务验收, 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综合讲评。

“课程案例”的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 教师课程教学中重点讲授如何设计开发网站, 在其他环节只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启迪者的角色, 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程的目标, 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个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课程案例”为主线, 设定以下几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学习有关网页的基本知识, 介绍建设网站的工具等。

模块二:草拟“网站地图”, 设计网站“模板页”。展示课程案例网站, 分析班级网站的风格、页面的布局和包含的元素, 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空间印象, 之后让学生模仿如何设计这样的网站。首先设计出纸质的网站空间布局和内容:包括考虑整个网站的风格、主色调、页面布局、页面的大概内容等, 每一个页面设计草拟在一张纸上, 其实这就是网站地图了。做足了这个功课, 日后的整个班级网站的设计就有了头绪。为避免各页面出现相同内容的重复设计, 提出设计制作“模板页”来生成其他页面。例如:把风格和内容相一致的部分 (如班级广告图、班级徽标、导航条、版权信息等) 设计出来, 作成模板页保存下来, 以备后面制作网站各页面时利用模板页生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页面内容的设计创作。草拟“网站地图”和设计制作网站“模板页”是同时进行的, 要结合着做。这个阶段都还是“纸上练兵”。

模块三:收集和创作素材。班级网站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 可以是活动的照片、活动记录, 也可以是为自己班级创作的班级广告图、班级徽标等Flash或Photoshop作品, 将这些素材分门别类放入建好的站点目录树中。

模块四:学习Dreamweaver, 首先建立班级网站站点。

模块五:设计创建“模板页”。根据前期草拟的网站地图, 利用布局表格设计模板框架。框架搭好后就是为模板页添加素材。模板上需要的素材并不太多, 关键是要“精”, 用精心选择和创作的素材。提醒学生, 模板上大块的空间要留出来给各页面添加相应的内容, 这点至关重要。

模块六:利用模板生成网站各页面。模板设计成熟并制作出来后, 就要根据模板上的导航设计生成相应的页面, 并将各页面互相链接起来。

模块七:完善各页面内容。每一两次课完善一个页面的内容, 直到网站中各页面内容全部添加完成。当然, 课后要为如何合理安排这些页面内容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去创作或收集相应的素材。所以, 收集素材这项工作是一直贯穿于整个网页设计过程中的。

模块八:应用一些网页特效的代码, 如添加背景音乐、QQ互动、图片文字的滚动、表单等, 让页面动起来, 增加网页的吸引力和活力。

模块九:本地站点测试。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 (1) 学生自我评价:即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事先给出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 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态度、创作的作品, 对自己给出合理评价。 (2) 模块作品评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反映、每个模块上交的作品、讨论活跃程度等方面, 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 (3) 期末考核:教师通过对学生一整学期模仿再设计创作的“班级网站”进行评分, 考核学生的实践与动手的综合能力,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成绩评定按出勤率、模块作品成绩、成熟作品成绩加权考核。

结语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案例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采用的是兴趣教学和让学生贴近实战的方法, 以保持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的重要前提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案例, “好”的标准是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设计难度又适合他们的实际水平, “班级网站”这一课程案例便是好案例之一。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 教会他们信息资源该如何收集、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等知识。

摘要:根据多年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探索, 提出“课程案例”这一新概念, 并设计开发出一个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课程案例”——班级网站, 让学生在模仿再开发该案例网站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 从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运用技能, 达到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案例,班级网站

参考文献

[1]刘瑞新.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唐乾林.网站界面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AS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丰年.网页制作三剑客操作互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5]赵丰年.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 Flash Fireworks[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6]马月.网站界面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心理障碍下一篇:京九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