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共9篇)
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篇1
舆情分析与管理征文
新媒体时代的弄潮人
中航工业新航林 俊
新媒体时代不请自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于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在此寻找自己的发言席。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央企,是祖国空中钢铁长城的铸造者,媒体对中航工业的关注从凤凰军事网、米尔军情网、股市行情军工板便可窥见一斑,有关各类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与交付、试飞与性能的消息层出不穷,难辩真伪。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已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它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正在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通讯时代。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时效以天计算,那么新媒体时代可用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手机、微博、实时直播、微信群……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而将其联结在一起的便是日益强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网络的传播特点首先表现出内容的海量化,据统计,现在每年
新产生的信息量用4G容量的DVD来存放,把它们一张张叠在一起,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圈多。其次是信息流动的双向化。原来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就是所谓“自媒体”时代来临,传播内容与形式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要你关注”。三是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空前发展带来了简单便捷的操作,新闻时刻都在发生,时空距离已不是问题。特别是图文声影的综合呈现,其直观性、通俗性、大众性对受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合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地球村”里一村民,站在村口笑迎媒体新时代。
媒体的双面效应
媒体报道是传媒按其自身的标准,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后的产物,渗透着媒体及作者自身的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言论自由政策的放宽,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起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角色,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公众的方方面面。一条负面信息搞跨一个行业、一个名牌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冻皮鞋”“毒胶囊”“三株事件”“双汇瘦肉精”等。当然,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看,并非坏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挖掘事件的“负面效应”。不可否认,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有些媒体会热衷大量挖掘社会阴暗面,以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报道貌
似“客观、公正”,其背后却潜藏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敌对势力对我无所不用其极,一条消息可能引发的振荡是不可想象的,如阿拉伯之春、苿莉花革命等,都成为颠覆一国主权、扰乱地区安全的典型例子。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军工企业,国防力量的象征,时刻受到怀有不同目的的利益群体关注,这就充分考验中航工业舆情把控能力。一方面,笔者认为要主动协同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功能,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公众认知度,建立自身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控制舆情、实时监控由于不良消息可能引发的媒体大规模跟风以及由此酿成的公共事件。因为此时的公众可能因大量的煽情和带有情感倾向性的报道而丧失了自我客观判断的能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花蝴蝶”。
善做媒体弄潮人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以时代要求审视媒体发展规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并不断研究信息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考虑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社会舆论多层次、分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我国几代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的重要性都曾做过指示。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坐江山”;邓小平同志说:“舆论是社会稳定的思想中心”;江泽民同志讲:“舆论驾驭得好是人民之福、不好是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说:“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共产党根本的原则。”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体现出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能力。只有清晰各类媒体的运作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最大的舆论支持,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因此,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新媒体素养,学会快速、便捷、海量的搜索信息,了解舆情。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的深层次涵义,甚至培养自己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实施良性舆情的有效传播和不利舆情的精准打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讲比被动讲好,自己讲比别人讲好,内行讲比外行讲好”,话语权虽在记者,但记者引导好好了,会形成良性“共振”。
媒体永远在“猎奇”,只有“非正常”的事件才能吸引关注者。所以,当出现一些“负面”舆论时,必须从容应对,对善意的、客观的报道,虚心接受,积极纠正自身错误,显示诚意;对部分失实、无恶意的负面报道,要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其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要求道歉,坚决给予制裁。作为央企,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当在迅速应对处置事件,控制事态发展的同时,谨慎、快速制定周密预案,科学设置新闻议题,发布权威信息,与媒体紧密合作,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
集智创意绽放媒体新亮点
创新是策划的生命,好的策划来源于不断创新,如果没有新内容、新形式就不会有媒体关注。每一次宣传活动的使命是不同的,即使形式相同,内容也要创新,反之亦然。
好的创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抓住热点,只有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才能成势。现在有句话叫“造势”,运用媒体选择热点造势,必须慎之又慎选好题材和角度,否则就会发生舆论导向错误。其次,选准时机。媒体造势要把握好时机,有时,人们对某件事的热情以及认知度是不断被激发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系列报道,只有随着媒体相关报道的深入以及这个报道的影响力的扩散,了解和认知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所以控制好时间,方能将“势”推向最佳境界。三是内容要有上乘之作,也就是有深度有广度。深度,即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核心;广度,即该事件新闻价值的各个层面。
林总曾说,新闻宣传工作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护卫舰”,是塑造卓越品牌、创造价值的“增值器”。未来新媒体将深刻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为习惯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作为基层企业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顺应媒体发展大势,掌握其特性,了解其规律,树立主动策划意识,加大舆情监控力度,提升新闻应急能力,方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社会影响力和软实力的迅速攀升。
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篇2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观点等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1]。在中国,网络舆情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的关注情况等共同反映与形成,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2]。
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有效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规范网络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监督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曝光一些热点事件,为加强对政府舆论监督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造谣传谣,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3]。所以,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和管理导控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的研究出发点是行动者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社会网络分析采用数学方法中的图论来描述,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是深层次的、隐藏在复杂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4]。一个社会网络由多个点和各点间的连线组成,“点”是各个社会行动者,“边”是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就是建立这些关系的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5]。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重要舆情内容;二是对网络中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网络的特征[3]。因此,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化分析,通过定量定性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得到网络舆情分析结论,进而有效地协助相关部门监控、管理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维护互联网舆论氛围的健康,及时地控制和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
3.1研究方法和步骤
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中所采用的通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数据分析、 结论讨论。
选择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所要进行分析的事件或话题,确定网络舆情研究的方向,是发现舆情内容还是网络舆情结构分析。
数据采集。需要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从网络中尤其是从论坛、博客、微薄等虚拟社区中获取相关信息,根据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交流关系、相互关注关系、互为粉丝关系等, 建立行动者间的关系数据。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也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络爬虫软件爬取所需要的原始数据。
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存储分析。数据预处理首先是内容上的筛选,且有回复关系或关注引用关系等。如果社会网络很大,便于分析需要删除关系较简单的点,这些点对整体网络的特征不会产生根本影响。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有时以所有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有时则需要选择某一时间段内的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预处理后的数据按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要求进行存储,建立关系矩阵。
数据分析。以存储数据为一局,选择恰当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以得到所研究网络的特征,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网络舆情信息。
结论分析讨论。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获得舆情网络信息, 明确舆情应对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网站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关注意见领袖,对其采取正向引导以期引导整个舆论网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2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天涯网络社区中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的主题帖及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点从2014年4月5日20时33分到2014年4月11日13时56分,共有有效贴188个,涉及网民120人,有发帖回复关系的网民49人,有效的发帖回复关系为106个。为了充分保护网民的隐私,文中用1-49编号代表这49位网民。本文使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存储在Excel中的关系数据读入Ucinet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3.3社会网络指标分析
3.3.1网络密度
通过计算,整个网络的密度为0.0451,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3984,网络密度值很低,表明该网络涉及的网民并未形成紧密联系,仍然比较松散。但是网络舆情是动态发展的,舆情发展后期可能会出现参与网民不断减少的情况,此时网民的凝聚力可能会增强,还应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变化。
3.3.2凝聚子群
文中通过“成分”分析该网络的凝聚子群。如果一个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为成分[5]。有向网络数据中的成分的定义分为“弱成分”和“强成分” 两种。
通过Ucinet对该网络分析得到7个弱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弱成分有两个,第一个弱成分包含36个节点,即图中最大的连通子图,第二个弱成分包含3个节点,分别是14、34、 40。对该网络进行分析得到40个强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只有1个强成分,包含5、7、15、24、30、31、41、46、48这9个节点。通过凝聚子群的研究揭示了群体内部的子结构。
3.3.3度
通过Ucinet软件得到所有网民对应节点的出入度值,出度代表回复他人的次数,入度表示被回复的次数。出度越高表示网民越活跃,入度越高表示越被关注,一般总度值越大的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权力”越大。
在所有节点中入度最高的两个节点分别是17和31,入度值分别是19和14;出度最高的两个点分别是31和30,出度值分别是52和9。总度数前三名分别是31、30、17,度值分别为66、22、19。这说明该三个人在整个网络中最活跃,易被其他网民关注和回复,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即意见领袖,需舆情管理部门重点关注。
同时,该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为9.635%,点入度中心势为3.255%,该网络的中心势较低,说明网络结构比较松散。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趋势。
另外,由于该网络不是一个连通图,则最短路径的计算就会不准确,由此得到的中间中心度就不够准确,所以选择最大的弱成分子网,得到的各点标准化中心性分析如图2所示,分别包含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
度数中心性一般指在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有直接关联,则该节点处于中心地位[6]。该值越大,说明该网民在该网络中越活跃。
接近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传播信息时不依赖其它节点的程度。当某行动者离其他人越接近,则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越不依赖其他人。一个非“权力”中心成员必须要通过他人才能传播信息,易受他人控制。所以该属性关注的是不受别人控制的能力。
中间中心性主要反映行动者在中间路径上的控制能力,如果有很多节点与其相连,其地位就比较重要。如果一个行动者占据网络中的位置越多,其中间中心性也就越高,就存在更多依赖这个中间中心点的行动者。所以该属性衡量怎样使行动者控制其他行动者的能力问题[7]。
通过对图2这三个属性的观察发现,节点31、30、17在网络中的活跃度最高,其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
3.3.4网络直径
由于该网络是不连通的,所以直接研究网络直径无意义。 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络其平均网络直径为2.163,值较小,表明节点间建立关系较容易,平均2-3个人就可以发生关系,呈现“小世界”现象,符合“小世界”理论。
3.3.5聚类系数
通过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聚类系数为0.183,水平偏低,说明网络中节点间交流较少,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在主题帖发表初期,参与者相互之间交流不会很多,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参与者针对该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后,网络的聚类系数可能变大[3]。
3.4结论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网络舆情所组成的网络密度小、结构松散、不连通,不能用单纯的网络直径及聚类系数进行描述,所以这两个参数是基于网络中最大的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网络直径比较小,聚类系数较小,网民之间易于建立联系,网民之间交流较少,未形成稳定的交流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31、 30、17的活跃度最高,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结合前面分析,虽然节点间的关系较少,但两者建立关系则较容易。另外,对像31号这样的意见领袖需要重点关注,他们对整个网络的连接贡献较大,对整个舆情的演变起到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情的发展方向。
4管理对策研究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不仅是对舆情内容的分析,同时需要分析舆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结构,探究舆情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挖掘网络的相关特点,寻找意见领袖和核心小群体,通过对他们的引导,以达到对整个网络舆情发展的引导。
网络舆情管理具体措施分两步:第一步网络舆情的防范, 政府或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论坛、微博、博客等虚拟社区主动公布相关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引导舆情发展,防患于未然。第二步网络舆情监管处理,相关组织通过网络舆情处理平台,及时分析舆情内容并持续不断的追踪舆情发展动态,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传播快的特点,对不良事实拿出相关证据予以反驳,传播正能量,消除负能量。另外,监管部门对舆情发展后期往往疏于管理和关注,致使因关部门处理不当或者是网民对处理结果的不满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消息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关注,导致舆情的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动态,所以,看似结束的事件仍需要后期的舆情监督和管理。
5总结
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篇3
2011年第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其中,食品安全领域的舆情事件影响巨大,安全生产问题尤为突出。从舆情应对看,政府和企业的舆情应对速度仍需提高,与公众的沟通仍需加强,地方保护等现象有待改进。
一、舆情概览
1.热度Top10
在2011年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热度前十名中,双汇“瘦肉精”事件因影响巨大占据排行榜榜首,“核辐射恐慌引发抢盐风波”和“镉米”事件因影响范围广、关注度高位列排行榜二、三名。在排行榜中,热度90分以上有8例,其中食品安全事件4例,其他事件领域分布比较分散。
2011年一季度公共安全事件排行榜Top10
2.领域分布
在2011年第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主要分布于食品医药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其中由自然灾害引发的舆情事件最多,总占比达到22.4%。这是因为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且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公众对该领域事件异常关注。此外,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交通事故、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舆情事件占比也较大。
3.地域分布
在第一季度公共安全事件中,近六成事件集中于广东、江苏等十省市。广东、江苏以9起事件并列成第一季度舆情最多的省份,其中广东9起事件有6起发生在交通安全领域,应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4.倾向性分布
一季度公共安全事件中,负面事件占比超过七成,多为社会治安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及安全生产事件;正面信息和中性信息合计约占三成,其中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较多,如“国家查办问题乳粉系列案件”、“卫生部为一滴香正名”等。
二、舆情分析
1.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巨大
一季度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度高,社会影响巨大。一季度共有20件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共安全事件周排行榜, 其中5例曾位列公共安全事件周排行榜榜首,双汇“瘦肉精”事件连续两周处于排行榜榜首位置。这些食品安全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担忧,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社会道德诚信的全面讨论,还促使食品企业对现有行业发展模式进行检讨,使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展开“瘦肉精”大检查。
2.煤矿及化工厂爆炸事故频发
第一季度煤矿及化工厂爆炸事故较为突出。在进入公共安全事件周排行榜的17起事件中,有10起为化工厂、煤矿爆炸。如贵州盘县发生瓦斯爆炸致19人遇难、吉林白山市发生瓦斯事故11人遇难2人失踪、云南戛拉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9死2伤等事件。连续不断的爆炸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舆论就安全生产事故为何屡治屡查不改发出追问。
3. 扭曲心态导致的安全事件亟需重视
在一季度的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中,有一部分是因个人心理扭曲导致的社会治安事件,如“东直门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雷森自称“因个人工作生活不顺利而报复社会”,广州地铁纵火案犯罪嫌疑人作案理由是“心情不好”等。这种由扭曲心态导致的安全事件亟需引起重视。
4. 政府公开信息占比较大
在一季度,有32.5%的公共安全舆情事件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引发,仅次于由媒体公布信息的53.6%。如:农业部下令严查“皮革奶粉”,西安未央区公布“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进展”等。在这些由政府披露信息引发的舆情事件中,负面信息占比63%,说明一些政府部门面对危机事件时已不再一味屏蔽消息,而是将信息公开和传达,值得肯定。
5. 企业舆情集中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
在一季度公共安全事件中,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事件34例,主要集中于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不乏双汇“瘦肉精”、“苹果供应商员工因污染致残”等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因此,政府部门应注重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三、舆情应对
1. 加强监管力度,有效预防舆情事件
在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中,食品安全及安全生产是舆情高发领域。这些舆情事件是企业自身问题的反映,也是政府部门监管体制不完善的体现。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在事件曝光后,舆论多为愤怒声讨之声,除了对双汇的企业道德诚信发出质疑外,更多舆论对农业部和商业部互相“踢皮球”、监管人员“收钱放行”的现象提出强烈质疑。
加强监管力度,是防范舆情危机的根本之策。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是关系到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近年在这两个领域发生的事件几乎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由于政府部门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因此,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的矛头会更多地指向各监管部门。这些舆情事件都说明:若要有效预防公共安全舆情危机的发生,不能单纯依赖企业自律,政府部门有效、有力的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
2.提高突发事件应对速度,避免舆情失控
在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中,因突发事件应对速度较慢引发的舆情事件虽然不多,但影响较大。如在广州好又多超市遭投毒勒索事件中,好又多超市在食品售出一周后才发布召回信息,称“一个多星期前,这个超市销售的散装大米等多种食品内含有有害物质”,这引起了舆论的质疑和斥责,大量网友指责企业危机应对迟缓,如果投毒剂量大,后果将不堪设想。
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往往是考察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点。消极对待的方式往往会造成民众的质疑甚至事件的失控,极易导致事件升级为范围更大的舆情危机。因此,在出现突发事件,尤其是涉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同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力求使舆情事件的影响最小化。正如有评论所言,真诚(态度)和第一时间(时机)是危机公关的最为重要的解决之“道”。
3.提高政府公信力,避免或减弱舆情影响
在第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中,因政府公信力遭质疑而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较多,如“江苏响水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安徽阜阳拐卖虐待儿童成风”、“深圳警车碾死两岁男童”等。江苏响水爆炸谣言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启动应急预案,调查事件原因,通过短信、网站、电台等方式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但处于“化工围城”中听闻过中毒和爆炸事件的民众,依然没抵挡住谣言的蛊惑,这种民众对于政府信息不信任的态度,反映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因此,政府在日常应对舆情事件时,应注重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加强官民互动,逐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具体操作中,政府部门应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积极应对,解决问题。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关注民生,才能使人心稳定,才能避免负面事件发生时舆论失控。
4.拆除舆论监督中的“挡箭牌”和“保护伞”
在第一季度公共安全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为部门、企业充当“保护伞”、阻碍媒体监督的现象比较常见。对于地方重点企业的不当行为,政府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的“错误”,为企业提供无形的保护伞。此时,地方政府已成为阻碍舆论监督,侵犯公众知情权的“拦路虎”。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中,针对大批媒体的涌入采访,漯河市政府接待办通知各大酒店“关注记者动向”。此种行为被媒体曝出后,不仅使地方政府遭到了舆论的攻击和质疑,还严重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使舆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流通快速,行政单位建立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办事迅速的工作方式是形势所趋。政府扮演的“挡箭牌”角色,不但不会起到保护本地企业的作用,反而会使地方政府形象受损。
舆情管理 篇4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很多突发事件之所以演化成重大舆情事件,皆因当事主体缺乏舆情管理上的风险观念。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通过社会风险评估以减少舆情事件的出现。脱离了事件的“舆情”就是谣言。谣言再有迷惑性也相对容易破解,而承载着实际事件的舆情事件应对则不是那么简单。因此,要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避免或者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转化为舆情事件,重要的是要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各地区、各部门可以评估下,本地区、本部门所辖范围内哪些政策、哪些决策是可能存在社会风险的,容易引发群体性不同意见的。对不同风险领域和问题可以进行分类和评级,例如,哪些是高风险且得不偿失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风险沟通化解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化解又不得不做而需要进行风险监测的。突发事件难以杜绝,但通过社会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哪些问题或决策在特定时期是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依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将社会关注减少到最小程度。
开展舆情风险评估以构建舆情风险源清单。舆情风险评估与社会风险评估不同但又存在交集。社会风险评估是评价社会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经过社会风险评估,有些高风险的政策或决策可以不实施。舆情风险评估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对公共部门日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评估,例如治安问题、窗口服务人员的态度问题等。这一类别的舆情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历史事件梳理法。通过梳理以往某一个公共主体所出现的舆情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归纳出常见的舆情风险源。其二是经社会风险评估确定存在一定风险又不得不开展的工作。通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可以构建起供舆情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监测。
拓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网络论坛、“两微一端”等在不同事件中的舆情作用各有优势,需要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体系和渠道。现阶段常见的监测渠道有:一是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监测。现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基于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定舆情风险监测的范围,可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推送。二是通过自我网络平台监测。公共机构的自我网络平台包括所在单位的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一旦开通了这些平台,在涉及相关公共机构的舆情风险信息时,往往会有网民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些平台告知该机构,这是重要的有效舆情监测渠道。三是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监测。现在不少舆情管理咨询机构推出了舆情监测服务,2015年中办、国办所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也鼓励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购买咨询服务。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舆情风险监测的成本。
建立舆情共享与所涉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对于一个公共机构,特别是一级政府,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不需要所有的下属机构或部门都开展舆情风险监测活动,而只需要由一个部门(如宣传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对于其他没有舆情监测渠道的部门而言,如何发现舆情风险,信息的共享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在发现涉及某个部门的舆情信息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和渠道及时传递给涉事主体。在渠道方面,当前的新媒体手段已经实现了提供几乎无成本的平台。例如,可以建立一个舆情信息共享的微信群,在发现舆情风险信息时,可及时通过微信群多主体共享,也可以通过与群内单个成员的一对一共享。舆情信息的快速、及时、充分共享,有助于事件层面的有效处置和舆情层面的共同应对。除此之外,由于舆情的化解有赖于其所承载的事件的化解或者问题的解决,因此,还需要建立舆情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负责舆情监测的部门监测到舆情信息后,及时转发给舆情所反映问题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有响应,包括第一时间回应已经关注、加紧核实、依法处置、处置通报等。信息公开是有效化解舆情风险的最好方式,通过问题解决反馈机制,可提高舆情监测部门和事件管理部门协同管理舆情的能力。
舆情管理培训心得 篇5
——新媒体时代涉警舆情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
世界观篇——认识什么是涉警舆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打破了信息垄断,带来了舆论多元,微博、微信彻底改变传统信息流转和舆论生成方式。在一些公共安全事件或涉警舆情事件中,在外力作用和操控下,随着极端、非理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快速度、大范围、高强度的扩散,极易造成涉警事件性质变异和“政治化”,进而出现“群体极化”、“官民对立”、“网络暴力”等不良情绪和危险政治倾向。
涉警舆情的现状:基层一线执法频发舆情(如山西太原警察踩头发事件);手机视频传播引爆舆情(如深圳警察辱骂女孩事件);破窗效应显现加剧舆情(青岛大虾、哈尔滨“天价鱼”);多方势力渗透助推舆情(境外势力+资本力量、庆安事件);警察自媒体发声对冲舆情(民警个体声音到网络集群共鸣)。
因此,公安机关要转变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
第一,要从稳定的高度认识舆情。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就是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涉警舆情的发生,集中表达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诉求、愿望,如果公安机关引导、控制不当,就会引起网络等媒体的恶意炒作,形成涉警舆论危机,有的甚至发生警民冲突,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公安机关要从稳定的高度、政治的角度认识涉警舆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扎实做好宣传引导、应急处置等维稳工作。第二,要从警情的高度把握舆情。要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意识,对涉警舆情保持高度敏锐性,在发生舆情后,要立即组织政工宣传等部门民警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妥善处置,防止舆情大规模“发酵”,给公安工作造成被动。第三,要从形象的高度看待舆情。涉警舆情影响社会大局稳定,更关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切实增强“舆情就是形象”的意识,通过与相关媒体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不断传递“正能量”,树立公安机关亲民、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使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方法论篇——如何处置与引导涉警舆情
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打造公安自媒体,宣传公安声音。目前,公安机关开通的官方微信、微博,就是应对、引导媒体舆论的重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在平台内设置话题的方式,全力调控网民、公众的关注点,努力把社会的注意力、网民的关注点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进行分流,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分散广大网民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与广大网民开展交流互动,虚心听取群众呼声,认真答复网友咨询,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结合工作重点宣传,如“一标三实”等,向社会和群众进行大范围宣传,让公众了解和知晓公安机关的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宣传矩阵,从战略高度联合分散的公安自媒体,发挥公安政务网站群和微博群的集群联动和整体作战优势,在正面宣传和应对重大涉稳涉警突发案事件中实现裂变式信息传播和引导应对效果。
(二)增进警媒联系,扩大正面宣传,树立公安形象。总书记提出:“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要强化沟通,在警媒互动上再加强。要与本行政区域内的主流媒体搞好对接,建立信息宣传、新闻联席等制度,主动邀请媒体深入公安机关进行采访报道,赢得媒体的信任和支持。一是可以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设置专版和专栏,把公安民警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抢险救灾等工作中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出去,充分展示公安民警无私奉献、亲民爱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赢得广大群众对公安民警的信任和支持,为下步引导涉警舆情创造条件。二是结合群众关切宣传,要本着“群众关心什么问题,公安机关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结合社会治安、小案件破获、小矛盾调处等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对公安机关采取的主要措施、案件侦破进展和取得的实际成效等,及时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参与度、认同感。
(三)充分发挥“舆论领袖”作用。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要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最终到达一般受众。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这一理论,一方面主动拉近与网络上的舆论领袖的联系,另一方面安排负责网络管理的民警,在热点网站、论坛、贴吧内持续不断地发表原创性的帖子,树立一定的网络权威,成为舆论领袖中的“自己人”。在有舆情发生后,我们的“舆论领袖”可以客观、公正地发表看法、评述问题、解释真相,帮助消除网民对公安机关的质疑。
二、抢占先机,掌控话语权
李克强:“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一旦发生涉警舆情,要第一时间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在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牢牢把握涉警舆情话语主动权,防止舆论误导和负面炒作。
注意事项:
(一)不盲目掩盖狡辩:敢于面对过失和错误,敢于“切割”,不要护短,不用虚假内容和花言巧语欺骗民众,甚至引起“矛盾上移”。
(二)小心火上浇油:在舆情回应过程中因为不够理性,或方式不当等原因,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更大的危机。
(三)保持动态跟进:有头无尾,缺乏后续信息。公众关注焦点不仅是事实,还有问责等进展,要“善始善终”,不留隐患。
(四)切勿自说自话:盲目追求虚假“正能量”,由自身团队或雇佣水军,通过网络账号大量发布无意义的正面信息。
(五)避免月光心态、倡导阳光回应:在回应中为平息舆论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这样迟早会透支未来的公信力和形象。
三、建立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
(一)建立与网信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在舆情处置的紧要关头,遇有利用网络散播虚假消息诋毁公安机关或故意设计与事实相违背的标题博取眼球激发舆情发酵,网信部门要迅速反应,抓出幕后黑手,绳之以法。
(二)成立公共关系办公室。在舆情产生后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共关系办公室确定出统一口径和应对策略;办公室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对涉警舆情进行及时回应(为了保证效果,发言人应具有一定权威,能够代表警方形象)。
(三)各基层所队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和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论文 篇6
1.1内容分析法
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使其所带来的庞杂信息能够激增。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内容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对于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信息需求而言,网络环境信息泛滥,更应当加强对网络舆情需求质量的重视。应当对信息进行更加深层次、高质量的挖掘。在监测和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识别,以及对传递中信息的分析等。而对于网络舆情中的文本、数据、知识等内容进行挖掘,又需要网络内容分析法作为基础和支持。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监管当中,内容分析法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在网络时代下,内容分析法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网上交流信息的本质及其的思考和认识。在网络舆情监管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与传统媒体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对象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网络信息的类型十分复杂,具有很多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同时网络舆情的信息是非线性结构,存在着很多超媒体连接、交互功能等,因此,还需加强对内容分析法的完善程度。
1.2聚类分析法
聚类就是按照网络舆情的相似程度,将其分为多个类型,在每一个类型当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而不同类别中各个对象的差异性较大。目前,聚类分析法在网络舆情监管当中已经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聚类分析法可将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信息资源聚在一起进行分类。对于网络舆情,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人们对于事件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及不同人群、地区等,这样就能够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聚类分析法通常需要首先进行数据搜集,然后对其进行预处理,使其能够适用于聚类算法。之后对已有数据进行观察,对聚类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其中的.自然类别趋势。随后对聚类算法及初始参数进行选择。最后,采用人工检查或可视化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确认。相比于其它的方法来说,聚类分析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能够提供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结果,对于实施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很大的帮助。
1.3Web日志分析法
Web日志分析就是从Web服务器运行所产生的大量日志文件中,寻找和挖掘有隐含的、没有被发现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分析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能够直观的展现给用户观看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分析结果。其中包括了访问日志、代理日志、引用日志、错误日志等文件,这些文件当中包含了很多的用户访问信息。例如方位的URL、访问方法、访问信息、访问时间、访问结构及用户的IP地址等信息。目前,在处理网站数据丰富但信息频发的情况中,Web日志分析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网站运营者能够对用户的行为、偏好、习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信息的受关注程度、网站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等进行了解,以更好的进行网站及网站中内容的管理与维护,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为资源建设决策提供支持。
2结语
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篇7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一般会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并产生较强的舆论声势[1]。尤其在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社会人群中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并通过建立二元选择模型提出对于管理现状好坏的评判方法,便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创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同时高校的管理也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络表现特征的研究,如[2]~[4]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学生网络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传播速度快,有较强的趋同性等特点,这就给网络舆情在这一人群里的传播提供了便利;[5]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定位和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6]给出了一些网络舆情数据搜集、分析方法的建议。但目前的研究没有涉及对于高校管理现状的定量研究,这就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本文引用满意度的概念定义了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满意状况,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该模型的目的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路径图等形式表述,是一种包括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专业统计方法的多元统计技术[7]。它的强势在于对多变量间交互关系的定量研究。最后对确定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评价模型。
本文的研究基于将武汉所有本科高校按高校类别分层后抽样调查来的一手数据。经统计,武汉市75所普通本科高校按批次类别分层的比例大致为1∶1∶2∶3,在不考虑各高校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在每层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抽取出14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所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4所三本院校以及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发放问卷并回收筛选后共计获得558份有效问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 实证分析
我们对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采用Likert量表将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分为1~5个等级,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满意度的潜在影响因子,分析总体满意度与潜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建言献策。本文以下分析均采用SPSS 19.0软件完成[8]。
2.1 提取潜在影响因子
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信度检验统计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7,说明本文采集的数据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其次,为了从众多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指标中提取少数几个具有可解释性的共同因子,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了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从KMO指数0.828和球形Bartlett检验显著性均可以看出,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接着对16个原始问题:Q1(评论匿名)、Q2(平台未实名制的管理)、Q3(发布者匿名)、Q4(发布信息人群的限制)、Q5(网络平台对文明用语的控制)、Q6(对过激言论发布的控制)、Q7(评论的真实性)、Q8(消息的真实性)、Q9(相关部门传递虚假消息情况的控制)、Q10(学校针对热点做出的回应及说明)、Q11(学校平息学生混乱的及时性)、Q12(学校更正信息的及时性)、Q13(学校管理平台的手段)、Q14(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者处罚措施)、Q15(学校各官方网络平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Q16(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学生的教育引导措施)构成矩阵Q,由Q=AX+e,从16个外生显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外生潜变量矩阵X=(X1,X2,X3,X4,X5),根据因子载荷系数大小给各潜在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
2.2 SEM模型路径分析图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潜在满意度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潜在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分析模型,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初步判断各潜在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状况,如下图所示。
SEM模型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可靠性和及时性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
2.3 Logistic回归模型
为建立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我们对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建立二元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定义如下:
采用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X+∞)在允许重复观测(第i个决策者观测ni次)条件下,当因变量Y为二元选择变量时,可以记pi=Pr(Yi=1),假设其真实概率为Pi,于是得到:
运用SPSS对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因此建立Logistic模型如下:
由模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的满意与否跟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及删除标准的严格性”以及“对不良舆情信息发布或传播后针对该情况相应管理或处罚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同时严格性满意度因子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影响程度最大。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对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体实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信息发布标准,严格审核信息内容。发布消息者采用实名注册制度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剔除虚假消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损害。
(2)建立完善的惩罚制度条例,规范大学生使用行为。并对散布虚假不良言论且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从硬件和软实力着手,一方面通过增强员工对舆情的防范能力和处理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网络监察技术的研发,以便增强舆情管理的有效性和严格性。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4.
[2]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0-92.
[3]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76-79.
[4]李俊俊.中国高校网络舆情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6-129.
[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
[6]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7.
[7]王静龙,梁小筠.定性数据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8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扩张着,一跃成为第四媒体,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了高校的校园生活当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因此,关注并深入了解网络舆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对于社会舆论具有放大的作用,一方面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给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加强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成为各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及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网络舆情。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目前有多种说法,有的人认为,网络舆情就是舆情的传播途径由现实社会转移至网络,主要内容包括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与自身利益或情感相关的一些建议和想法的综合。有的人则认为,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表达内心的情绪、态度、意见等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舆情则是在校园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产生的具有公众性、传播性,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言论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信息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应急准备工作不充分,响应机制滞后。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的垂直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较为单一,导致重要关键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一旦面临紧急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有效的响应和处理,从而导致事态扩大,难以应对。
二是处理方式过于被动,硬性指令多。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处理热点问题时都习惯于采取封堵、回避等方式,试图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冷处理,减免日后工作的麻烦,即高校扮演的是控制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常常使得最终的处理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三是高校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研究力度不够深入。网络舆情属于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研究机构都较少,所以整体的研究水平还不够深入,商处于多理论的研究阶段,缺乏可靠的实践依据。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快步伐,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网络舆情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高校有必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建立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用于网络舆情监测和危机管理,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舆情舆情监控,设日常工作机构。监控队伍可以由兼职人员组成,如学生党干部、学务处工作者、技术人员等等。
其次,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工作。高校应在国家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内,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与学校发展实情相适应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网络行为。同样地,建立详细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发布机制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下级部门迅速及时地向上级相关部门通报工作,便于管理层的决策信息。学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外界通报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现状,澄清谣言,维护学校的社会形象与利益。除此之外,高校还应不断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与其进行平等、包容的交流,充分保障大学生的舆论表达权益,做好他们的情绪引导工作。
培养“舆情领袖”,完善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在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网络环境背景下,极大地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工作难度。要想提高大学生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成效,关键在于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能够引导校园主流网络舆情的“领袖”,即“舆情领袖”,从而有效鼓励大学生舆论中一些低俗、虚假、不良的言论,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并健全当前的网络舆情收集和反馈机制,做到快而准,对于一些动态的舆情信息要及早发现、收集并迅速相上级汇报;另一方面,还应完善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判断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准确地了解到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与关注热点,紧扣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式,制订详细、完备的预警方案。
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高校应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走向和事情发展态势,有关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及早地将校园内不和谐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关键时刻,可以选择性地屏蔽一些信息,有条理、分轻重地完成各项舆论信息的处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疏散,以免由个体情绪演变为学生群体情绪。在处理由突发事件导致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时,学校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封堵措施,而是应当建立全面的舆情响应机制,充分掌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信息的知情权,抚慰学生内心的不安,创造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与此同时,高校還应注重提高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增强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融入德育因素,使其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从主观层面上隔绝各种不良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与传递。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有哪些 篇9
舆情监测 http://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给每个党政干部头顶安装了一个“摄像头”。中国老百姓只要鼠标轻点,就和总书记在一起了。每个单位里都有隐形记者!每位领导头顶都有摄像头!网络复杂,人言可畏。防言于网,胜于防川。网络舆情正在成为政府行政部门或者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具体应做到:
1、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并上升到制度层面(1)大企业的做法(2)小企业的做法
2、锁定网络舆论监测的主要渠道(1)搜索引擎(2)行业网站(3)专业网站
3、细分内容,对舆情内容进行分类(1)媒体舆论(2)网民舆论(3)设置关键词
4、网络舆情的监测周期(1)常规的监测(2)非常规的监测
5、舆情阅评工作(1)定点定时收集、阅评与登记(2)及时向领导汇报
6、敏感问题重点督办
(1)三不分原则: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大小(2)分管领导牵头,相关人员包干(3)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到位
7、组建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1)网络发言人的责任与素质要求(2)网络舆情评论员的任务(3)网络舆情疏导的四种方法
A、以理服人;B、气势上压倒;C、转换话题;(4)网络舆情疏导的具体步骤 A、因势利导,主动设立相关主题 B、提供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背景报道 C、实时跟踪处理危机处理的进展 D、防止网民主观猜测与谣言产生
8、寻找意见领袖或者是专业的第三方(1)意见领袖的作用(2)意见领袖的特征(3)意见领袖的确定标准(4)意见领袖言论操作的细节 思考:谁可以担任你公司的意见领袖
D、捣乱话题
9、加大与网民的沟通
【舆情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公共舆情06-24
舆情分析会10-22
网络舆情分析师07-08
局舆情分析报告06-07
涉警网络舆情案例分析06-09
网络舆情管理09-10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05-31
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06-19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07-15
如何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