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2024-05-31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通用12篇)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应用逐渐普及, 信息网络传播成为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 通过互联网平台, 人民群众将态度以及意见等思想展现在公众面前, 然而, 随着互联网技术上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与应用, 促使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 其迅速性与突发性等特点升级, 这就给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基于此,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 然后为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监管提出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研究

一、前言

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移动电子设备来了解世界风云变化, 并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身的看法与需求。随着我国网民活跃度的上升, 网络舆论会在事件发生之时快速形成, 从而以强大的舆论压力来获得关注, 以解决问题。然而, 网络舆论作为网民的思想武器, 在网络环境逐渐复杂的今天, 网络舆情真假难辨, 其所造成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这就给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当前对网络舆情实行监管的必要性

当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 基于网络舆情所具备的传播速度快、多元且突发的特点, 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实现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 并也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 以应对当前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净化并规范网络环境。网络媒介作为公众表达自身情感态度以及利益需求的平台,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 民众在表达自身看法的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等取向, 也表明了社会群体对各方面利益的诉求。因此,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能够使相关部分及时了解民众之所需, 从而提高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但是,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区分, 加上侵权、造谣诽谤等伤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件频发。因此, 这就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以净化并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

(2) 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由于网络舆情真假难辨, 很多虚假信息打着正义申冤等旗号获得公众的关注, 以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 更有甚者只是出于娱乐的心态造谣生事, 这些煽动性极强的言论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国家的整体角度出发, 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性特点会第一时间将这些负面新闻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而给国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这不仅有损于国家的形象, 甚至会造成恐慌等社会现象, 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团结。[1]

(3) 维护国家安全。当前, 由于西方的反华势力依旧此消彼长, 并持续对中国渗透着各种思想,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很多社会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西方反华势力的推动力量, 在其对中国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中, 反华势力会加以大肆渲染与夸张, 从而误导国人的思想, 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负面压力, 也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 并不是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 而是各种言论自由的存在都是相对的, 要以不危害到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才能获得言论自由的空间, 否则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

网络环境当前已成为社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 致使监管的难度较大, 但是, 面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势在必行, 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将管与疏相结合, 并以疏为主来开展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2]

(1) 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充分利用。由于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 使当前监管部门“谈虎色变”, 以至于在监管工作上无法摆正心态。因此,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 做到管与疏相结合,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网络舆情,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受网络舆情,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 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移动网络媒介具备方便、快捷且互动性较强的特点, 基于此, 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 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 从而集中民意, 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2) 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的先机。党和政府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 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关注当前网络舆论的焦点, 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以最及时的速度将有效信息公之于众, 在第一时间内占领网络舆论受众的视野与思想, 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引导舆论指向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 要尽量避免官话形式的沟通方式, 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要以诚恳的方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理解, 确保在出现网民关注焦点问题时, 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进而发表具有说服力的言论, 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的思想, 使其明辨是非, 理智且客观地参与到互动中。[3]针对网络突发性的重大事件, 一定要准确且透明的公布事情的相关信息, 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 避免群众受到谣言的误导, 从而以事实真相制止谣言惑众, 占领网络舆论上的主动权, 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方向。

(3) 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加强对舆论的疏导。按照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监管的要求, 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在党与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能够在加强与网民互动的基础上, 使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且及时地将个人意愿反映出。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民意, 并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 将矛盾及时扼杀在萌芽中, 以确保有效化解矛盾, 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总结

面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积极引导, 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 并建立与网民沟通的平台, 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疏导力度, 除此之外, 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净化网络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宋英俊.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探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0, 11 (09) :50-52.

[2]田波.网络舆情监管现状调研[J].理论与当代, 2013, 3 (2) :34-35.

[3]孟苏敏.谈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J].青春岁月, 2013, 5 (16) :163.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2

2015年中国的大众传媒舆论场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别是拥有月活跃用户6.5亿以上的微信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微信让上网浏览和表达的门槛降低,使更多的社会阶层上网,网民结构日益向中国总人口的结构还原,推动网络话语权趋于均等化;与此同时,网民部落化,网络社群有所发展,网络舆论渐趋分层呈现。

“十八大” 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得到草根百姓、基层干部的认同和拥戴,网络舆论的共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律师执业、资本撤离等问题上,也出现了意见分歧。要避免舆论的撕裂,还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继续依法推进,网上“正能量” 建设、思想观念的辩论,与尊重民意表达和倾听百姓诉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仍有待探索。

2015年网络热点舆情

总体而言,由于网络平台加强管理,网民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舆论热度近年持续下降。但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并未消减,对比传统媒体,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出口。在过去的一年,在这样几个领域,网上形成热点舆情:

一、中共十八大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九三阅兵、简政放权、倡导“互联网+”、南海、亚投行、一带一路、习马会等议题上,中国政府奋发有为,官民之间舆论的共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从严治党、强化吏治,继续揭露出一大批贪腐大案,提振了人民大众对中央政府的信赖,也出现了对官场贪腐难治的疑虑;干部队伍明戒知畏的同时,观望和不作为的心态值得警惕。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下一步需要适时推出制度化的治本措施。

三、在经济下行态势中,2015年遭遇了股灾和非常手段救市,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资本撤出两个焦点事件。如何维系中产阶层和非公经济的信心,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基础性的维稳之道。

四、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表现被动,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亟待修复和提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政务公开有了长足进步,但在2015年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枪击案和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的处置和舆情应对迟缓而狼狈,官员的媒介素养仍然落后。

五、网络舆论场上意识形态纷争再起,一些社会问题被做出了泛政治化的解读,如毕福剑不雅视频引发争议,导致舆论的撕裂。当前需要审慎处理好民意表达和舆论引导的关系,舆论斗争与法治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和现行政策的关系,把凝聚最大公约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

六、国际议题在中国网络舆论场上趋于活跃。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面临的新挑战,中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国际互联网黑客问题,引发公众热议。对于中国网民来说,在凝聚爱国热情和避免民族主义情绪反弹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对于国际舆论场来说,中国已经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事关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

本报告对覆盖时段(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内的500件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2015互联网舆论压力状况的基本描述。相关指标简介如下:

热度——由报刊、网络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六大类媒介的关键词检索量加权并归一化求得,各媒介的权重如下,报刊:0.3200;网络新闻:0.2038;论坛:0.0752;博客:0.0954;微博:0.1409;微信:0.1647。

舆论共识度——考察各舆论场之间针对热点事件倾向于达成共识,抑或是倾向于激进表达和分裂,通过运用德菲尔法对每月前50名的热点事件进行专家评估得出。

本报告将2015年的热点事件分为社会矛盾、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吏治反腐等八大类别,对比2014年的报告可以看出,各类事件整体舆情压力情况变化不大,各类别舆情压力排名保持不变。官民关系、贫富差距、仇富心态、医患矛盾、权益纠纷等社会矛盾依然是舆情压力的重要来源,但社会矛盾类事件数量较2014年有所减少,而体育娱乐、公众人物、军事外交等事件的数量有较大上升,这些事件的舆论共识度和政府认同度均很高,对舆论生态的负面影响较低。

从舆情压力值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广东和北京依然位居舆情压力榜前两位,2014年分别排在3、4、8名的浙江、云南和四川退出前十,受1·2哈尔滨仓库火灾事故、庆安枪击事件和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黑龙江和天津2015的舆情压力指数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从舆情压力的职能部门分布可以看出,相较2014年,公安依然是涉及负面舆情事件最多的部门,教育、财税金贸和人社等部门的热点事件数量和舆情压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校园依然是舆情事件高发地,涉及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往往成为网民关注焦点,而高考和招生也易招致负面舆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涉及教育部门的热点事件中,超过6成都由是由网络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受股市波动和经济下行的影响,证监会、央行等财税金贸部门舆情压力陡增。2015公务员工资调整、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等政策轮番引发网友热议,也使得人社部一次次的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社会矛盾的聚焦点与2014相比变化较大,涉及社会暴力、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征地维权、城管执法的舆情事件大幅减少,而社会道德、劳资纠纷、意识形态争议相关事件数量上升。

考察2007年以来每年的20大舆情热点事件的舆情共识度和政府认同度,可以绘制国内互联网舆论场共识度和认同度走势图(见图1)。体制内媒体、意见领袖和网民这三大舆论场域,已走出2009年共识度的最低值,2011年达到最高值。三大舆论场域对政府在热点事件中的表现,认同度在2009年因邓玉娇案、躲猫猫案、杭州欺实马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一度陷入谷底,此后开始整体逐渐上升,2014年达到最大值,2015年略有下滑。

网络舆论版图的变化

2015年,中国网民在微传播时代感受到更多移动终端对舆论的影响。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 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 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 88.9%。

2015年的网络舆论版图,出现了5个方面的变化:

一、“两微一端”主导社会舆论议程。

随着网络人群的不断扩大,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更多地来自于互联网,“两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究其原因,首先是当前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报时长18.80分钟,读书时长18.76分钟,阅读期刊时长13.42分钟;而互联网接触时长54.87分钟,手机阅读时长33.82分钟。互联网接触比阅读书报刊时长的总和还要多。此外,调查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日上网时长,是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书报刊的4.3倍。可以说,当代中国人正在从读书的一代人,转向读互联网特别是读手机的一代人。

其次,移动终端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覆盖人群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微信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55.2% 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 10 次。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2.04 亿,网民使用率为 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1.62 亿。同时,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 4.60 亿,网民使用率为 77.4%。一线城市移动新闻资讯APP人均安装数量为1.85个。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的兴起,促使50后、60后等在经济以及社会资源上占优势地位的“前网络一代”快速介入到互联网的浪潮中。

再次,两微一端成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主要信源。2009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时至今日,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影响更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互联网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可以明确源发于“两微一端”的有64件,占12.8%。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下降。近年来,传统媒体遭遇《新快报》那样商业利益的软诱惑,宣传管理的硬约束,调查记者难有作为,在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上失语,或反应迟钝,隔靴搔痒。而互联网特别是“两微一端”的空间相对宽松,因而形成了比较鲜活和犀利的话语。当然,传统媒体在舆论发酵和消解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之后,中央电视台公布现场监控录像,是舆论逆转和消退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影响力全面占据微博

随着政务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前些年政府工作遭遇网民“围观”“吐槽”的被动局面已经大为改观。政务微博微信、主流媒体的“两微一端”、民间“网评员” 这三支力量在微博上已占有优势。

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国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已经开设政务微博150131个,其中机构微博112602个,官员认证微博37529个。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14年底已经全部开通政务微博,其中江苏、河南、浙江等七个省份的政务微博数量超过6000个。

比较而言,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体制外力量占优。在移动客户端中,虽然体制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发布都有不俗的表现,但研究发现,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和凤凰新闻仍居于行业活跃用户规模的前五位。而这五家客户端均由商业性机构创办。

三、草根板块崛起

近两年多来,微博大V帖文转评数已极少过万,由此判断,普通网民对微博大V的追捧热度已然不再。

在2015年两个热点事件——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和9·3抗战胜利日阅兵中,没有任何大V的言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影响最大的两条微博均来自不知名的草根网友。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网友“@动脉影”的帖文获得12万次转发,帖文称:“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的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W7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这个新闻淹没在了茫茫多的新闻里,不起眼,但是能从这看到这种统领全国人命为重的责任与能力,真的很怀疑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没有这种魄力与能力。”

在9月3日阅兵仪式进行中,网友“@周顾北的周”贴出周恩来总理1968年在天安门城楼上紧缩双眉的照片,帖文仅一行字:“这盛世,如你所愿。”从“文革”乱局到今天的国力鼎盛,当年送别周总理的十里长街,如今是十里繁华,人心振奋。这条微博转发量达100.3万,收获评论4.3万条,点赞51.0万。

四、网络社群凝结并趋于活跃

web2.0时代的网站和社交媒体吸收和强化了论坛的黏着性和深入性,发挥了社群聚合的功能。微博、知乎、豆瓣以及其他音视频网站在注册过程中,通过用户对各种兴趣偏好的选择,进行服务器自动筛选和推荐,形成兴趣相近的网民群体。

例如,知乎2013 年建立时拥有40 万注册用户,现在已经成长为拥有1700 万注册用户的庞大社群(2015 年3 月统计),回答型的用户逐月留存率基本在80%以上,表现了极高的用户黏着性。知乎全站累计话题领域个数超过了10万,问题个数超过了350 万。大量的用户在其中结交好友、寻找合作,甚至完成恋爱和求婚。而分析QQ 社群分布的情况,其中33.6%是

关系群(同事朋友群),66.4% 是兴趣群(各类爱好交流群),其中游戏、明星、情感、爱好、女性成为访问量最高的社群。

伴随微博大V式微和网络社群趋于活跃,网络舆论中“广场式”的鼎沸之议减少,“沙龙式”的社群对话增多。这标志着社会各群体真实的利益博弈在互联网上聚合成体,也表明网络内容供应在技术细分之下,公众生活偏好的凝结。

今后互联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点,要从前几年的微博大V转向网络社群。在某种程度上,大V是“毛”,网络社群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舆论场的社群利益冲突将盖过“意见领袖”的口舌之争。

五、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深入介入移动舆论场

数据显示,传统媒体发行量在2015年上半年即有明显下滑。报纸发行量下滑37.15%,期刊发行量下滑5.89%。[1]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因各种原因停刊的,有云南《生活新报》、湖南《长株潭报》、上海《上海商报》。在困境中,传统媒体不断尝试转型改变的可能,如南方都市报在10月12日的改版声明中,推出“众筹新闻”,尝试在传统媒体上发展用户定制内容。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走在了媒体融合的前列。如人民日报由一份报纸发展成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用户总计已扩展到3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聚集用户7200多万,被称为“中国第一媒体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275万,在微信平台各类公众号中影响力排名第一;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一年零三个月,累计下载量已超过7700万。[2]各家传统媒体不断发力新闻移动端市场,移动舆论场成为各方角逐之地。

微信公众号:“意见领袖”风光不再

本报告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相关数据进行长期监测,按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政务机构、企业、个人意见领袖、行业自媒体对微信号进行分类,设计微信影响力指标,选取各类别总计500个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作为样本进行分类研究,考虑到不同类别微信号总量的差异,研究将各类公众号样本数量依次确定为:25、95、120、50、70、140。

一、行业自媒体在微信平台胜出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媒体类微信公号的平均活跃度很高,虽然通常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文章上限为8条,但不少优秀的媒体账号都具有推送更多文章的特殊权限。政务和行业自媒体微信也具有较高活跃度,每天推送1次,每次推送4条已经成为这些公号的“最低配置”。虽然行业自媒体和政务机构日均推送文章数极为接近(行业自媒体5.4,政务机构5.3)但是日均文章阅读数,日均被点赞数,行业自媒体都遥遥领先。

虽然意见领袖微信的平均传播力最低,但点赞数与阅读数的比值达1.10%,在各类中领先,说明其受众的互动意愿最强,相较而言,企业公号受众的互动意愿最低,点赞与阅读比仅为0.35%。

二、微信公众号话题“分众传播”

5、图6描述了一些关键词在各类微信公众号所发文章标题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看出,针对改革、民主等时政相关话题,意见领袖的讨论数量较多;而媒体更侧重讨论改革、反腐议题,对自由、民主等关键词较少涉及;政务账号更强调法治和民生。整体上看,企业和行业自媒体对时政话题极少涉及,而主流媒体时政关键词的讨论量高于市场化媒体。而针对2015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各类微信公众号均有所讨论,其中媒体的提及频率最高。对于大阅兵这种全民讨论的热点议题,企业和行业自媒体也拥有极高的提及率。

三、微信平台上“意见领袖”呈颓势

本报告继续沿用上一报告中的意见领袖意识形态倾向性量化分析方法,将300多位意见领袖样本划分为中性、左翼温和、左翼极端、右翼温和、右翼极端五类。

自2013年秋季,政府加大对互联网的治理力度,一些信口开河、造谣传谣的大V被注销账号,意见领袖群体的网络活跃性明显降低。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选取的315名意见领袖样本中,其中296位曾经开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截至2015年11月,已有33位微博停止更新,39位活跃度较低,一年以内日均发微博数量不超过1条。部分微博“大V”出现向微信公众号迁移的现象,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约25%的意见领袖已经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但其中通过认证的只占到315名意见领袖的15%。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意见领袖早已失去了当初“刷微博像皇帝批阅奏章一样”的意气风发,活跃度明显偏低,日均文章推送量处于0.4至0.6的区间,更新频次不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代表极端声音的意见领袖获得了更高的文章阅读量,说明在微信私密化的空间中,人群因立场观点相近更易联结,其中蕴含的群体动员风险值得关注。

相比之下,微博平台上意见领袖的活跃度虽然有所回升,但其中极端声音获得网民支持转发的数量明显减少,极端思潮在微博平台已经边缘化。

政府对网络舆论场的规制

2015年政府对网络舆论场的治理,从敏感词的字符管理,转向网上行为的规则管理;从治理个体网民转向治理网络平台,特别是门户网站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4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违规情形时,约见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责令整改纠正,如整改不到位,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许可证。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肆意传播者将受到法律的严肃制裁。这是首次将互联网犯罪正式入刑,以前只是对原有罪名做出适用于互联网犯罪情形的司法解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76部,同比增加262%,其中,2014年中央网信小组成立以来有47部,占62%。在依法治网的道路上,中国在不断探索“既推动发展又确保安全,既保障网民自由又维护网络秩序的治网之道。”

宣传工作需要研究时和势,创新招和术。政治立场要用政治效果来检验。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响鼓重槌、不懂得点到为止,宣传效果会打折扣。网络评论还要提升专业性,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对不同意见不能简单地扣“帽子”、贴“标签”。要在网上释放正能量,更要在现实生活中热心公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营造了一个通过公众持续地讨论交往过程而形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网络传递的信息和观点速度快、交互性强,让原本分散的民众意见能够迅速汇集成群体性意见,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公开化。要将在社会领域展开的政治过程纳入法治轨道,实现秩序价值,但也要明确国家权力行使的边界,防止国家权力滥用。

强化互联网治理,绝不意味着中国要回到“舆论一律” 的年代,挤压互联网这个已初具规模的公共空间。要管控来自网上的不确定因素,也要适度保留网络舆论的活力,尊重互联网的民意表达。上网能够减少上访、避免上街,已经为多个地方的实践所验证。网络舆论需要的,是在利益关系复杂化、意见表达交响化的今天,守住底线,包容多样,凝聚最大公约数。要针对转型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因势利导,用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激活人心,用强力反腐、从严治党挽住人心,用依法治国、社会公正稳定人心。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国力增强中体会到职业、社会和国家、民族的安全感、温暖感、归宿感。

展望2016年的网络舆情

展望2016年,在网络舆论的多种载体上:

——微博的舆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但遭遇突发事件,微博会瞬间“满血复活”,依然是舆论引擎之一。从总体看,微信和QQ平台将成为最活跃的舆论场。QQ作为“95后” 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并没有因为微信的兴盛而出现用户大规模流失,月活跃账户8.6亿,其中移动智能终端月活跃用户6.39亿[1],只是QQ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娱乐八卦性质,去时政性突出,作为舆论的研究价值也偏低。

——微信等自媒体账号开始一轮淘汰。微信运营方不断加强对原创内容的保护,2015年微信公众号推出原创文章管理功能,只要是运营者标识过原创的文章,被其他公众号转载后,可查看转载数量和传播路径,并能批量发起举报。一些专业性“自媒体”如果壳网、丁香医生受到青睐,而缺少专业性、内容杂乱、鸡汤性质明显的摘编账户、甚至是复制转载性账户将面临淘汰。2015年蓝鲸传媒、徐达内的新榜等自媒体获得投资,天涯社区、铁血科技等自媒体平台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为自媒体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移动客户端的影响力,将在后微博时代,带来网络舆论新的复苏。由于客户端一般须手机注册登录方可发帖,限制了“水军”操作,作为公众平台的舆情素材,其跟帖的含金量将超过传统的新闻跟帖、BBS和微博。

——网络舆论的载体泛化。早年间网络游戏类网站的聊天功能,已经成为舆论表达载体之一,且表现出明显的社群特征。如今观点信息类平台(如两微一端)和物质消费类网站(如电商平台、移动出行平台)已经逐步打通,微博、微信对网上生活的覆盖已完成基本布局。例如微信通过第三方授权而不断扩展其对电商、论坛、社区的全面渗透。在一些非文化信息类网络平台上,也有丰富的舆情素材。

展望2016年网络舆情的发展,或将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经济生活层面,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出现的资金与企业家外流,金融市场震荡调整等,都将出现新的舆情热点;民生改善与经济反腐、央国企改革的推进赛跑,如何维系中产阶层的稳定预期,切实保护非公经济,尊重产权制度,重视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

——政治生活层面,力推深化改革的强势政府和领导人形象,与市场化改革预期、“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之间的协调,将成为政治传播中的新课题。

——意识形态层面,对社会议题泛政治化解读的情况仍将出现。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将更为尖锐。部分迎合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无业群体等社会底层的声音或更为突出,此类思潮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线下动员能力,值得警惕。当前政府在互联网和知识分子领域表现得较为强势,知识界表现出某种疏离和政治参与的冷感。“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吹响,需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鼓励其做“改革的促进派”。

——从网络舆情研究走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型智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到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预期网络舆论研究在充分占有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可适时地转型提升为新型智库。在对互联网上非结构性数据的研究中,发展出抓取、排重、聚类、语义分析、词频研究等方法,也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入新的分析手法。

在网络实名制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是更真实的人口学社会学研究素材。专业数据公司、舆情机构,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可以为政府提供更为可靠的公共治理决策参考。

此外,建立新媒体人士数据库,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覆盖商业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管理员、版主,掌握着舆论的半壁江山。组织一次新媒体人士的全国性调研,有助于政府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3

关键词 互联网 涉军舆情 国家安全

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和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强调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对网上有害信息要坚决封堵、防止扩散,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确保部队政治坚定、纯洁巩固,确保我军始终听党指挥。

一、当前网络涉军舆情基本状况

近年来,互联网涉军舆情呈现出高位运行、话题多元、热点频现、噪音杂陈的特点。从主流上看,对我军根本制度、性质宗旨表示拥护。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自觉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宣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宣传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宣传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增进了广大网民对我军的情感认同。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的范畴已从传统的物理疆域扩展到数字空间,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涉军信息作为国家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的安全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关系部队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历史使命。

网络历来是个人利益诉求、意见表达、情绪宣泄的主渠道,在充分肯定网上涉军舆情总体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网上涉军舆情的错综复杂,不乏各种质疑、讥讽,甚至攻击性言论。

(一)我重要军事活动和武器装备发展备受关注。我军高层活动、重大行动和新型装备试验,历来为境内外网络媒体所“青睐”,也最能吸引广大网民“眼球”。今年以来,胡主席出席首尔核安全峰会、习副主席访问美国等,网络媒体都作了重点报道和评论。尤其是国防部长梁光烈访问美国,相关帖文当日点击超过55万余次。有关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中泰海军陆战队联训、“和平使命—2012”上合组织联合军演、海军远洋训练等重大军事行动,也是各大网站关注焦点,密集跟踪报道。我航母试航、歼—20试飞、巨浪—2导弹试射等重要武器装备试验活动,一直是百度搜索热词,访问量居高不下。

(二)我领海领土权益争端成为舆论焦点。今年以来,在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快重返亚太步伐的大背景下,围绕我钓鱼岛、苏岩礁、黄岩岛,以及南海问题、中印边界等争端不断加剧,相关国家频繁在我周边制造事端、蓄意挑衅。这些事件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军队的有关表态、战备训练、军事行动等,不仅被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也被国内网民赋予了“特殊色彩”,持续进行热评热议,成为网上涉军舆情的聚焦点。从总体情况上看,境外媒体和网站把这些争端与我军力发展、军事活动挂起钩来,借以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国内绝大多数网民对这些事件表现出极大愤慨,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但也有少数网民对军队不出手、不示强表示不满。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仅在凤凰网上参与讨论的网民就达600多万,“不反击就是投降卖国”等激进言论有一定代表性。

(三)涉军政治性话题比重上升。军队历来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今年召开党的十八大的特殊背景,涉军政治性话题更加突出。一是否定诋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和制度。这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渗透攻击的重点,也是近期网上议论炒作热点。今年“两会”期间,美媒妄评我军内部对“党指挥枪”存有分歧,并鼓噪中国军队始终在我党控制之下,“军队国家化”只能是一个伪命题。一些“异见人士”在网上频频发文,故意把“国家的军队”与“军队国家化”等同起来,造成很坏影响。二是编织散布各类政治谣言。境内外一些网站和网民妄自猜测党的十八大和军委人事安排,散布社会动荡信息,编造我军执行维稳任务场景,吸引眼球,混淆视听,借以“抹黑”我们党和军队。比如,今年上半年,境外百余家反动网站不断围绕党的十八大炮制负面议题,胡乱猜测我军人事变动,影响和干扰部队的团结统一。三是歪曲篡改党和军队历史。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一些网站以揭秘、戏说、恶搞等方式,随心所欲“裁剪”甚至歪曲历史,亵渎革命先烈,严重损害党和军队形象。近年来,网上出现鼓噪对党史进行再认识的声音,主张“告别革命”,否定“五四运动”。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公开宣扬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各项成就,夸大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抹杀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合法性。敌对势力的这些做法,目的就是通过否定党和军队历史,从根本上搞乱我们的主流价值和思想根基。

(四)损毁军队形象的负面信息时有发生。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部队发生的一些事故案件和问题,常常被当事者挂到网上引发网民围观,涉军负面信息呈现出聚焦放大、交织传导、叠加发酵的趋势。大体上有这么几类:一是军车违章。比如,“西安某部军政委驾车殴打女收费员”、“武汉军车司机持枪威胁”、“兰州军车因殴打商贩被掀”、“广州军车撞死4名修路工”等,都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经事后调查,所谓打人的军政委其实是一名退休技术人员,持枪的武汉军车司机其实是军工厂职工,而且枪也是假的,广州撞人的军车是假冒军人和军牌。这几起事故都到了妥善解决,但网上并没有及时跟进报道,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消除。二是军队文体明星及家属行为不当。比如,军队文艺大腕为山西煤老板女儿婚礼“唱堂会”、李双江的儿子驾豪车打人等,引起了网民的很大反响。比如,李双江儿子打人事发生后,李双江夫妇多次到医院看望伤者,赔礼道歉,但网民还是紧抓不放,并与“我爸是李刚”等事件联系起来进行肆意解读,恶意“吐槽”,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三是涉军群体性事件和违法犯罪问题。网上有的诬蔑部队执行新疆、西藏维稳行动,处置广东、江西等地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压制民主的帮凶”;有的串连鼓动参战、参加核试验等复转军人群体上访申诉;有的炒作“退伍兵越狱”等违法犯罪分子的从军背景,网民的跟帖评论中明显带有负面倾向性。四是假冒军人博取上位。比如,“军艺校花”、“美的惊动党”、“制服姐”等博主的真实身份,是军校的地方委培生或退伍军人,为了出名、赚粉丝,自曝是现役军人,在网上晒大尺度照片、晒酒驾炫富、恶搞军装照,严重影响军人形象,给部队形象造成了不好影响。

二、涉军网络信息传播对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的影响

2011年5月16日,美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核心是在全世界推动“互联网自由”。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美国前总统布什更是断言,“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美国对互联网如此重视,关键原因是互联网的能量不可低估,“小可杀人、大可覆国”。

(一)涉军网络信息传播影响国家安全。政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特别是去年以来,他们从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得到启示,认为只有争取和赢得军队才能实现推翻中国政权的图谋,更加不遗余力地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妄图否定、颠覆这个根本制度。对这种错误政治观点,如果不加以抵制,任其在网上发酵蔓延,将极大地危害我国的政权安全。信息时代,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领域相比,涉军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更加紧密,保守军事秘密事关国家安全,但这方面的形势不容乐观。有些军迷认为,互联网时代已无密可保,对军队保密规定不以为然,将收集到的最新武器装备照片、技术资料上传到个人博客和军事论坛,不经意间充当了国外情报机构的编外“间谍”。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透露,中国的军事网站和军迷博客是他们获取中国军事情报的重要来源。美国情报机构宣称,他们获得的情报80%来自公开信息,其中近一半来自互联网,中国军迷拍摄的歼—20照片胜过“美国一年耗资800亿美元的间谍业”,完成了他们十余年未完成的任务。

(二)涉军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社会稳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军队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展开救援,媒体和网上纷纷报道,群众普遍反映,“解放军来了,我们就心稳了”。这说明军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有关军队的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秩序带来直接的影响。去年日本大地震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对核泄漏造成的影响忧心重重,我国许多城市甚至还出现了抢盐风潮。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网站未经求证就转引发布“中国北方大连港的潜艇基地被发现有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消息,引发大连市民的恐慌。今年年初,保定驻军有几个战士发烧住院,有居心叵测网民发布“解放军252医院出现非典变异病毒”,国内多家网站纷纷转发,境外敌对网站趁机渲染炒作,试图引起社会恐慌。事后查清,制造和传播这起谣言的主要有3人,其中一人是网站经营者,为增加网站的点击率编造谣言并持续跟帖炒作,另外两人因对部队医院不满发帖造谣,公安机关分别对3人进行了劳教和训诫处理。虽然这些谣言很快被澄清,但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涉军网络信息传播影响军队形象。军队的形象可以分为现实形象、媒体形象和目标形象。其中媒体形象就是媒体如何评价、如何报道的,它直接影响军队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军队形象的塑造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负面的、贬损的信息过多,就会产生聚合放大效应。应当讲,我军英勇顽强、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拥政爱民等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但近年来网上出现的涉军负面信息正在蚕食和剥落这一正面形象。比如,军车违规、军人打人、文体明星商演“走穴”等涉军话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形象和声誉。形象也是战斗力。新媒体的出现,开辟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路径,任何人只要有数码终端、能上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战士。在未来作战行动中,推特、脸谱、优兔以及博客等新媒介与枪炮一样同等重要。军队的根本职能是保家卫国,涉军负面信息影响部队正常的战备训练工作,牵扯和分散部队领导机关投身军事斗争准备的精力,严重影响青年官兵的健康成长和战斗力生成的效能。

三、对加强互联网涉军舆情管控的几点建议

夺取互联网涉军舆论引导主动权,必须要站在维护国家和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视互联网络为军队软实力角逐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战场,相继成立网络媒体作战部队,其目的就是通过跟踪网络舆情,及时纠正、反驳或删除那些不利于国家和军队的负面信息和舆论,同时提供、引导和传播正面舆论信息。

(一)深化舆情应用理论研究。互联网舆论引导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崭新领域,也是一个学科交叉、专业交融、综合性前沿性很强的知识高地。提高互联网涉军舆论引导能力,必须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理论研讨、联合调研,积极参加互联网研讨交流活动,强化理论支撑作用。可以依托高级联合指挥院校建设统一的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训练实验室,开展涉军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辅助决策。可以依托军队教学科研单位,以课题牵引、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式,定期向军委总部提供涉军敏感问题舆论引导决策建议。

(二)建强涉军舆情监控主力军。参照地方做法,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指挥机构建设,抓好“意见领袖”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到重点突出,结构优化。由总部相关业务部门牵头成立重大网络涉军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利用各军种、大单位已经或正在组建的“三战”分队,建强专业力量,确保在发生重大网络舆情危机时有组织、有人员、有能力在第一时间介入,抢占舆论引导先机。从全军选拔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舆论号召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组建全军互联网舆论引导常备专家组,使之成为舆论斗争中的“意见领袖”。修订完善网上舆情危机处理预案,吸收借鉴以前涉军舆情管控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加强组织指挥、应急保障、综合协调、网上应对和新闻发言人等环节的研究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三)强固网上涉军舆情主阵地。负面涉军信息一旦发布,经过网络炒作的发酵,如若处理不及时、应对不当很容易形成涉军舆论危机,严重损害军队形象。因此,搞好涉军舆情管控要立足于提前预警、快速反应,将危机禁于未萌、止于未发。要打造权威军事信息发布平台,打造军事传媒权威品牌,建强网络涉军舆情主阵地。充分利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国防部网站、中国军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满足受众对军事信息的需求,用正面信息挤压负面舆论空间,确保牢牢掌握话语权。同时,充分利用新华社的通稿功能,密切与商业网站合作,加强传媒企业的道德建设和责任担当,挤压虚假负面涉军信息生存空间,确保他们发出正确的声音。

(四)完善涉军舆情军地协作机制。加强对涉军舆情的采集与监控,不断深化完善军地协作机制。依托军地信息技术力量,建立部署以军为主、军地结合的舆情技术监控系统。通过涉军敏感词、图片视频检索统计等技术手段实现相关信息的自动收集、后台处理、统计分析,掌握涉军舆情动态,为涉军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地方网络媒体的沟通和互动,实现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建立实时舆情监控人工平台,做好实时在线监控涉军舆情动态的监控,建立军地协作共同引导机制。健全完善军地工作例会、线索查证、要情会商、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机制,构建横联纵合、覆盖全域的全军级、战区级军地互联网舆论引导合作体系,进行涉军舆情的联席处理。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4

1.1移动互联网

根据CNNIC第35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互联网普及率47.9%,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截至2014年12月 ,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4G网络的逐渐普及,智能手机价格逐渐下降, 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层出不穷, 使移动互联网成为今天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用户也逐渐增多, 已经超过了使用电脑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数量。

而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 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 达到90.6%。 微博、 微信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的信息。

1.2高校网络舆情

(1) 大学生对网络的参与热情高涨 、 思想活跃 。 据调查 , 高校学生 网上关注 的主要问 题中 , 国际国内 重大事件 占25.4%,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占27.2%, 学校焦点问题占29.1%, 其他问题占18.3%。 由这些数据看出, 高校学生网络关注的问题比较广泛, 思想活跃。

(2) 大学生网络民族 、 民主意识强烈 。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更大更新 的平台 。 其中高校学生这一群体更加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他们把网络作为探讨强国富民之路, 表达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最重要场所。

(3) 大学生对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的辨别能力较弱 , 网络舆论趋于情绪化。 据调查, 有6.3%的高校学生经常在网上散布、 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34.4%的高校学生有过, 但不经常在网上散布、 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59.3%的高校学生没有在网上散布、 传播过虚假消息。

2高校舆情特征

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大学生通过网络看新闻、 查信息、 收发邮件、 下载软件、 跟帖灌水、 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 内容更是涉及到政治、 经济、 学习、 生活等方方面面。

在对高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已经发生在高校移动互联网上的舆情事件进行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舆情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突破限制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突破了设备、 时间、 空间的限制。 3G和4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和传播丰富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如图片、 文字、 视频、 声音等混合信息, 使用户能够在移动中实现各种丰富信息的同步。

(2) 病毒性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是广泛存在的, 移动终端也是永远在线的。 信息更容易像病毒一样高速度、 大范围的传播。

(3) 广泛存在

在传统的基于PC机的互联网时代, 舆情传播的速度受制于地理位置, 所以传播的范围相对较小。 今天,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现状, 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关注时时的最新网络信息。 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 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的快速交流。

(4) 互动性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是单向的, 被动的, 较慢的, 需要经过加工、 采集、 储存等线性的生产环节, 经过媒体的发布民众才能够获悉获知。 然而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用户自己就可以产生信息, 用户还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发布相应的观点, 各种自己加工的信息和态度。

(5) 趋同性

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随地 的参与某 个热点事 件的讨论 , 网络的隐蔽性使得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受时空限制, 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承担责任。 大学生受信息发布者感情倾向的影响, 会出现情感倾向一致化的情况。

(6) 安全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及其种类繁多的网络应用给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络以及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给信息安全也带来不稳定因素, 个人的私人信息更容易被暴漏。 同时由于其隐蔽性和趋同性, 网络舆情很容易被有特定目的人利用以满足其非正当的目的等因素, 给移动互联网的安排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加强高校移动互联网舆论引导的建议

(1) 提高学校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高校思想建设, 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党性修养,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 加强舆情队伍建设

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要依靠高素质的舆情队伍, 高校教师、 辅导员、 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领导 、 宣传部门 、团学会和学生社团要紧密配合, 做好学生舆情的收集、 分析、 引导工作。

(3) 构建 “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 ”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舆情, 准确把握舆情动向。 通过网站、 论坛、 微博、 微信、 QQ等多种途径收集舆情 信息, 进行分类, 提取关键信息, 对舆情进行必要的引导, 注意学生的舆情动态, 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

参考文献

[1]张树庭,李未柠,孔清溪.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J].现代传媒,2015,(03):1-9.

[2]段洪涛,赵欣.高校网络圈群的特征及其舆情治理研究[J].网络思政,2015,(03):78-81.

[3]胡朝.高校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01):80-83.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5

祝华新 单学刚 刘鹏飞 卢永春 齐思慧

2013年,网络舆论板块发生重要变化。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力度,一些违法违规的“大V”受到沉重打击,加上微信的分流,微博热度大幅度下降。微信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也在发展中,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源。

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声成为政府新闻发布的“标配”,中央级媒体和各级党报纷纷开设法人微博,经常成为事态演变的重要变量。

2013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在媒企之争中被削弱;与此同时,自媒体话语权也在打击网络谣言中暴露出先天缺陷。主流媒体如何恪守新闻专业精神,为网络信息把好关,矫正引导网民情绪,关系到国民心态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2013年网络舆情热点

2013年20件热点网络舆情

(统计时间:2012年1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

(一)网络谣言治理初见成效

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8月以来,有关部门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网络传播的日趋碎片化和网络生态的复杂化,在保障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之外,网络舆论潜在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网民的媒介素养不够,经常见风就是雨。某些网络“大V”粉丝数量众多,不经核实转发一些谣言,扩大了谣言的负面影响。此外,某些网络公关公司为了商业利益,编制和传播谣言。网络诽谤、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网络虚假信息扰乱资本市场,让不少公民、官员和上市公司深受其害。

公安部部署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2013年8月20日开始见诸媒体报道。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人被抓获。此后,陆续有数名“大V”(加V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被拘,包括:拥有超过1200万微博粉丝的超级“大V”薛必群(网名“薛蛮子”,嫖娼);活跃于云南的地方“意见领袖”董如彬(网名“边民”,“恶意编造谣言牟利”)。9月9日,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出台。

经过几个月的清理,网上负面的声音明显减少,帖文情感词力度下降,积极正面的声音日渐增多。本文抽取100位活跃“意见领袖”的微博,发现以2013年8月10日国信办主任鲁炜提出互联网“七条底线”为拐点,此前两个月累计发博72481条,此后两个月累计发博65126条,下滑10.2%。

而8月10日以后,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发博量超过了“意见领袖”,提示微博舆论场这两支“国家队”迅速崛起。

然而,打击谣言和网络犯罪也出现了一些引发质疑的案件。如河北清河县女网友发帖询问命案“真相”被行政拘留5日,甘肃张家川一名16岁的初中生上网质疑一起死亡事件有内情被刑拘,甚至在政法系统内部对有些案件也有不同看法。互联网是否构成刑事入罪的“公共场所”,如何界定网上“寻衅滋事罪”,是各方讨论的焦点。

(二)司法案件引发的舆论热点猛增

在2013年20个热点舆情事件中,司法案件占半数以上。9月,继举世瞩目的***案一审宣判之后,陕西“房姐”龚爱爱案、“高铁一姐”丁书苗案陆续开审,北京大兴摔童案、李某某强奸案、河北王书金强奸案等相继宣判,沈阳摊贩杀死城管案主犯夏俊峰被执行死刑,更是使得司法公正成为空前集中的网络议题。

不过,各类司法案件折射出的民众心态却各不相同。***案公审、刘志军贪腐案审理和多起高官被查处案件,使民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期望大增;李某某案与夏俊峰案中,网民对罪犯态度的强烈对比,折射出民众对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强弱群体生活反差的不满和忧虑;湖南特大非法集资案主犯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则成为继吴英案后又一起引发中产阶层震动的案件。

(三)民生仍是舆情焦点,个人暴力表达有所增强

2013年,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决心和努力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和个人权益保护依然是网络舆情的热点领域。2013年年初的香港奶粉“限购令”,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下半年的延迟退休之争,基层政府和百姓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摩擦事件,都涉及民众的安全感和尊严,掀起情感波澜。

从陕西延安城管暴力执法,到湖南临武瓜农与城管冲突中意外死亡,再到河北唐山城管面对下跪商贩面带微笑,截至2013年11月初,新浪微博有关“城管”的词频已经高达6000万条,不少网友倾向于“城管是社会戾气的制造者和激化者”。而对一些摊贩的暴力抗法行为等,网络舆论则倾向于选择性忽略。

医患纠纷由来已久,随着2013年10月下旬发生的浙江温岭患者杀医案变得格外尖锐,出现了医护人员集体抗议,全国上百家医院声援。据中国医院协会统计,2012年每所医院平均发生的纠纷事件由2008年的20.6起增至27.3起。与2012年哈尔滨杀医案中不少网友的幸灾乐祸相比,这次网民对被杀的医生普遍表达了同情,不变的是对当下医疗环境和医疗体制改革的牢骚不满。

这一年中值得深思的,是某些弱势群体在艰难的处境下,失去对社会的信心和耐心,选择以个人暴力的方式宣泄不满。2013年6月7日,厦门中年男人陈水总在快速公交纵火导致47人死亡,其中包括一些高考生。7月20日,山东农民冀中星因上访无门在首都国际机场引爆了自制炸弹。冀在进京前的最后一篇博客写道:“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有网友对此作出点评:领导多融入群众,就不会产生冀中星、陈水总。

(四)吏治反腐话题依然火爆,年轻干部遭遇“扒粪”

2013年,涉及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网络热点案例渐多,仅5月至6月出现的案例就达30多起。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副区长江中咏“父子接棒”,安徽安庆惊现22岁团县委书记,湖南衡阳市雁峰区副区长参加工作10个月提拔正科、4年提拔副处,湖南官员外甥女28岁任副县长,参加选美后获重用等话题,在网上议论纷纷。一时间,围绕年轻干部出身经历的“扒粪”风起云涌。干部年轻化本身是好事,网民担忧的是缺乏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程序。

网络反腐从2012年岁末开始也变得更加集中而尖锐,网民反腐的类型多样化、起因复杂化、爆料实名化,党政机关查处快速化。位高权重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实名举报拉下马,被曝光多块名表的“表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获刑14年,上海法官集体嫖娼被曝光„„网络反腐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是吻合的,但领导干部一旦被举报就面对网民一边倒的指控,被污名化。此外,网络反腐易被商业敲诈和官场恶斗所利用,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国信办2013年再次查处了若干借反腐之名行网络敲诈之实的舆论监督网站。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日均收到网络举报800件。这都有利于引导网民利用正规渠道和平台进行合法举报,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

在2013年的反腐案例中,有些央企的腐败问题备受关注。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此前黑龙江粮库大火,使得这家企业问题不断被曝光。而8月以来中石油发生一系列人事地震,先后有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在内的多名高管涉严重违纪被调查,更是被网民冠以“窝案”“胜利(油田)系”等标签而大力炒作。部分央企、国企脱胎于政府机关,没有完全实现去行政化,也就承担了社会舆论对整个公权力不满的情绪。

(五)微信等移动通信工具分流微博用户

微信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流行,目前用户已达5亿,海外用户超过1亿。加上米聊、来往和新近出现的易信,移动通信工具对微博用户的分流作用明显。从微博上陌生人的集体吐槽,转向微信熟人间的相互取暖,提示社会参与的无力感增强。

2013年,微信公众账号大量涌现。2013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认证公众账号,仅第一天订户增长22万,收到用户回复信息12万多条。在央视《新闻联播》结束前,新闻主播都会提醒大家关注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在四川芦山地震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都通过微信为灾区祈福,发布一些倡议和号召,如私家车为救援车辆让路等,有很强的号召力。

新闻客户端是一种基于手机的信息供给,囊括热点新闻、体育、军事、娱乐、购物、八卦以及网友评论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订阅内容,开启了社交阅读新时代。目前,不仅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入驻,还吸纳了不少自媒体。如原记者陈鸣开设的“滤镜菲林”,提供新闻当事人的陈述,属于开放式的新闻平台;独立时事评论员徐达内办有“徐达内小报”,提供私人式的新闻解读。搜狐宣布,搜狐新闻客户端入驻媒体超过1000家,其中包括近400家自媒体,用户总订阅量超过6亿。

(六)斯诺登事件促中国网民同步参与世界热点

2013年的舆情热点中,涉及国际和地区事务的议题仍占有相当比重。除钓鱼岛、南海问题等持续发酵外,2013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原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项目后逃亡香港,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广泛关注。“棱镜门”让美国人从2012年希拉里有关互联网自由的两次谈话所标榜的道德高地跌落,也使得中国网民有了一次近距离同步参与世界热点的机会。网友沿用“如果斯诺登是某国人”造句,表达了对美式自由双重标准的讽刺:“如果斯诺登是中国人,奥巴马总统肯定已邀请他前往白宫共进晚餐,还会提名他为下一届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美国政府只在恰当时机捍卫自由与人权。”

二、“意见领袖”在舆论场的作用

(一)300名“意见领袖”影响互联网议程设置

在这次互联网整治中,一些违法违规的“大V”被清理,但网络“意见领袖”仍将是一个客观存在。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往往是通过民间“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影响公众。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平台上更为突出。

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的“大V”账号。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拥有10万以上粉丝(听众)的微博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300个,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

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影响力。据统计研究,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

(二)“意见领袖”的人口学、社会学特征

我们抽取了活跃度较高的300名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样本,进行了人口学与社会学特征分析。

1.性别特征:男性“意见领袖”更积极地参与网络公共话题

300名“意见领袖”资料显示,男性占据绝大多数,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271、29,比率约为9∶1。

2.年龄段分布:以40—60岁的中年人居多

300名“意见领袖”中,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为3人,占样本总数的1%;30年代的为6人,占2%;40年代的为23人,约占7.7%;50年代的80人,占26.7%;60年代的101人,约占33.6%;70年代的69人,占23%;80年代的17人,约占5.7%;90年代的仅为1人,占0.3%。

图1 300名“意见领袖”的出生年代分布

从统计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意见领袖”中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人居多,合计为250人,占据样本总人数的83%,300名“意见领袖”中以40—60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居多。

3.出生地与现居地分析:多来自二线区域,现居一线城市

分析300名“意见领袖”的出生地可以看到,出生于一线城市(省会及直辖市)有56人;境外的有8人;多数人出生于二线区域,有236人,其中,农村区域(含县城及其以下)为163人,城市区域73人。

图2 “意见领袖”的出生地分布

从近两年的所在地来看,绝大多数“意见领袖”生活在一线大城市。北京成为样本中人数最多的城市,高达190人,约占据样本总人数的63%;上海次之,为25人,约占8%;广州+深圳居第三位,有18人,占6%。其他国内各省区市之和仅为42人,合计占样本总人数的14%。

多数“意见领袖”从二线区域闯入一线城市,对草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有切肤之痛,而其个人奋斗的经历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有少量网络“意见领袖”则生活在境外(含港澳台),有25人,占8%,如我国台湾的李敖、香港的马鼎盛及新加坡的作家六六,日本人士加藤嘉一等。

4.学历与学科背景:学历水平偏高,文科居多

300名“意见领袖”中,多数人具备较高的学历,其中,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96人,占32%;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68人,约占23%;大学及大专学历的有114人,占38%;没上过大学的仅有22人,约占7%。另外,在这300名“意见领袖”中,95人有过境外学习的经历。

据统计,在278名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意见领袖”中(占样本总数的93%),知识背景为文科、理工科、军事学科的人数分别为253人、22人和3人,所占比例分别约为91%、8%和1%。在253名文科类“意见领袖”中,中文学科类知识背景的人数最多(达77人),新闻传播学科类的有65人,经济学科类的有47人,管理学科类的有39人,法学学科类的有37人,政治学科类的有21人,教育学科类的有19人,历史学科类的有18人。

图3 文科类“意见领袖”的学科分布

5.职业分布概况:媒体圈、高校人数最多

从300名“意见领袖”的从事行业与所属单位性质来看,新闻媒体圈人数最多,有83人,占28%;其次为高等院校,有61人,约占20%;第三是企业组织,有42人,约占14%。自由职业者有34人,约占11%;研究机构有30人,约占10%;退休人员有11人;从事社会团体与公益事务的有10人。另外,来自党政军系统的人数也不少,其中,党政机构26人,军方3人。

图4 300名“意见领袖”职业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300名“意见领袖”中,除去目前党政军系统的29人,还有120人有过体制内职业经历。如网友“十年砍柴”曾工作于国家某部委,因国务院机构精简分流到媒体,后成为独立专栏作家和网络名人。

图5 300名“意见领袖”体制内经历情况

6.年收入水平:10万—60万元收入者居多

统计显示,300名“意见领袖”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者仅16人,约占5%;年收入在10万至60万元之间的居多,共209人,约占70%;60万至200万元的有48人,约占16%;200万元以上的有27人,占9%。

图6 300名“意见领袖”的收入情况

7.多数能在传统媒体发声

300名“意见领袖”中,绝大多数人和传统媒体保持较好的互动关系。检索发现,2013年,有263人在传统媒体发表过署名文章或在电视台出镜。“意见领袖”在传统媒体发声,有助于对国情的理性把握、平和表达,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影响力。

(三)“意见领袖”的倾向性分析

从300名“意见领袖”中进一步抽取更为活跃的100人,进行帖文语义分析。筛选出影响网络舆论的20个批判性词语,统计每个“意见领袖”使用这些关键词的次数,试图归纳出其意见倾向性。

运用新浪微博高级搜索功能,可发现100名“意见领袖”提及次数最多的20个词汇依次是:政府、改革、自由、儿童、腐败、司法、举报、道德、谣言、公平、城管、房价、校长、移民、上访、强拆、民生、雾霾、转基因、性侵。其中,提及“政府”的微博占样本总量的27.37%,提及“改革”的占12.29%,提及“自由”的占11.20%,提及“儿童”和“腐败”的分别占5.31%和5.29%。这些微博都超越了对个人生活境遇的关切,多与国家政策走向相关,显示出“意见领袖”的家国情怀。

在监测时段内,这100名“意见领袖”的微博总量为46.3万条。通过统计每个职业类别的人数与微博总数,发现作家的人均微博最多,达7667条;其次是律师、资深媒体人和公益人士,人均发博分别约为5308条、4649条和4624条;而党政干部、普通记者和主持人的人均微博数都在1000条以下。

图7 网络舆情关键词分析

(注:样本量48148条,时间跨度为2012年互联网舆情报告截稿的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

进一步分析表明,学者群体在各类舆情事件中最为活跃。如学者刘胜军关注与“改革”“腐败”“公平”“移民”相关的事件,“改革”是其微博的主旋律,“腐败”论与“公平”论常引起共鸣。在关键词涉及的具体事件中,大部分学者希望中国能进行深层改革,扶助民生,进而改良现状。

数据显示,律师群体在吏治反腐类的司法舆情,以及涉及上访、强拆的舆情事件中尤为活跃。律师一方面维护当事人权益,要求政府给出合理解释;而另一方面,在多起重大司法案例中也有发动“舆论审判”的嫌疑。无论是李某某案还是夏俊峰案,一些未经查证的情况和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舆论,有悖于律师职业伦理。《检察日报》文章《律师发动舆论审判的恶果》指出,“舆论审判对于法律的权威、对于司法的公信而言,只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打击和伤害,而不是拯救”。

媒体人群体是微博议程设置的关键角色。媒体人实名举报掀起了网络反腐高潮,但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某些情况和观点的“偏差”,也加剧了社会对抗性情绪,提高了舆情处置的难度。

概括而言,“意见领袖”这个族群已在网络空间活跃很久,同时对现实的社会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转型期,他们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的代言人,向政府陈情,施加舆论压力,但又经常畸形放大某些超越现实可行性的偏激诉求。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我们把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新意见阶层”,网络“意见领袖”就是这个阶层最活跃、较有影响力的部分。客观评估他们的建设性和合作精神,去包容他们,减少其对体制的对抗性,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打击谣言与网络舆论格局的新变化

(一)互联网治理的四个节点

2013年8月以来的打击网络谣言,警方抓捕违法“大V”,急风暴雨的治理对全社会产生震撼,似乎对互联网的态度以打压为主。其实,近年来互联网治理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刚柔并济的思路,有如下4个重要节点:

2011年10月13日,国信办召开“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设微博客、用好微博客。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之夜,人民日报开通法人微博,现在已经成为了第一大媒体微博,并带动一批体制内媒体前进到微博舆论场域中,积极引导舆论。

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提出互联网“七条底线”,体现了网民自律和网络社区自治的柔性治理思路。

2013年9月9日,“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标志着对网络消极现象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依法治理。

四个节点表明,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互联网既有强力管制,也要生态调节,既要善管,更要善用。

(二)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的成长

到2013岁末,政务微博约有20万家,已经成政府新闻发布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标配”。党政部门通过政务微博第一时间通报权威信息,成为新闻信源和事态演变的重要变量。济南市中院官方微博直播***案审理,仅在人民网的账号,就有粉丝115万,庭审四天半所发微博的总阅读量达到5亿。在陈水总制造公交车起火案后,@厦门警方在线发布9条微博,不仅通报案件信息和救援情况,而且发出“今晚无眠,厦门之痛”“坚强厦门,爱厦门,共努力”等充满哀思的微博,累计收获网民转评近2万条。而在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后,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官方微博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犯人执行死刑时,犯人必须跟亲人见面。”网友称为“冰冷回复”,群起而攻之。半小时后,法院删除此条,微博道歉帖收获超7万次的转评数,甚至有网友敦促院长引咎辞职。

体制内媒体微博以@人民日报一马当先,它诠释主流立场、回应网民关切,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有了较高的黏合度。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截至2013年10月底,被“@”2700万次,这与其1100万粉丝同样重要。

体制内媒体在党政领导人出访、干部人事贪腐案件、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介入及时,力度大,发挥了舆论主导作用。以2013年各地发生的禽流感事件为例,体制内媒体的反应速度已经逐渐赶超网民和市场化媒体。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4月20日8时8分,新华网官方微博@新华网发布四川雅安5.9级地震的消息,是最早发布地震消息的媒体。9时10分,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消息称其报道组正在前往灾区的路上。9时55分,《解放军报》记者部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发消息称“成都军区第一批抗震救灾工作组已经出发,赶往灾区”。而地震发生地的四川卫视形成了电视主播、微博配合、连线现场的三位一体式报道。对微博提供的各种求救线索和事件,现场记者都进行了后续的追踪,微博发布者与电视台记者完美地进行了任务的交接。例如,“地震宝宝”的后续报道,救灾途中军车坠入悬崖的报道,宝兴县孤岛的报道,灾区写生学生顺利返家的报道等。

(三)网上体制内外的力量对比

目前互联网舆论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民间“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体制内媒体和政务微博四支力量。

本文抽取2013年的热点舆情100件,发现首发曝光的媒介中,体制内媒体所占比例接近三成;市场化媒体首发曝光的约占1/4;而网民和网络认证用户通过互联网自媒体曝光的则接近半数,但很多爆料也是因为市场化媒体或体制内媒体的介入而迅速升级扩散(见图1)。

图1 100件热点舆情中首发曝光的媒介

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信息互动的平台,不断成长为新闻曝光、舆情发酵以及传播的主要渠道(见表

1、图2)。

图2 100件热点舆情的话语权分布

(注:话语权数值主要参考事件发生过程中,不同类型微博在事件曝光、发酵、升级和舆情处置中的覆盖面与活跃度,以是否成功实现议程设置或使舆情发生重要转折,评估某一事件中哪一类型微博话语权最高,并对全部案例进行统计。)

表1 2013年网络自媒体首发的热点舆情

很多舆情事件更多是复合型的议程设置,民间“意见领袖”、传统媒体、草根网友常常形成“默契”,共同推动话题升温。

数据显示,仅就入选的3类微博而言:微博净增数,体制内媒体微博第一;政务微博第二;网络“意见领袖”居末位,只有体制内媒体微博的约1/3。博文转评总数,“意见领袖”第一;体制内媒体微博第二;政务微博居末位,不足“意见领袖”的14%;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两组相加,数量仍逊于“意见领袖”。这显示出微博舆论场上“国家队”在帖文数量上已取得优势,下一步需要提高正面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见表2)。

表2 政务微博、体制内媒体微博和网络“意见领袖”微博互动效果

(注:3类微博各选取较为活跃的10个账户,统计时段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5日。)

(四)媒企博弈挑战媒体公信力

媒体和企业的博弈,是2013年舆论生态的一个重要侧面,媒体前所未有地遭遇公信力危机。特别是《新快报》记者涉嫌收取50万元好处费炮轰中联重科,让媒体人在这一年过得沉重。

专家指出,媒体也是一种“隐性公权”,要谨防寻租。不能因为警方执法的程序瑕疵,而原谅《新快报》记者人格和报格的失守。打铁还要自身硬,新闻媒体的公器私用有负于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和公众信赖。而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各自供养记者和官员,掩盖或歪曲真相,也侵蚀着媒体的操守。

《京华时报》发70多个版面与农夫山泉的对峙,似也深陷利益纠葛。有网友评《京华时报》的报道《四问农夫山泉,请你正面回答》:这种意气十足的标题,已失去了媒体监督的分寸感。“你,你,你”,中立客观感没有了。而农夫山泉的微博则回击:这个问题,你必须给公众讲清楚。《京华时报》,你跑不掉,也别想跑。

在这对“你和我”的矛盾冲突中,双方都丢掉了一个更重要的第三方,即消费者和公众。媒体在监督报道中如何摆正位置,超越利益纠葛、还原事实真相?中国记协在这场有巨大争议的媒企之争中,如何给媒体人提供一些职业价值规范?

中央电视台等体制内媒体对苹果、星巴克不惜篇幅的批评性报道,也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反弹。国家级媒体维护本国消费者的权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同时需要倾注更大的心力关注和监督国内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如奶粉安全,因为后者更关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互联网的生态治理

互联网在中国经过狂飙突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变量”。本届政府强化了互联网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要求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预测2014年和今后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需要处理好如下几对矛盾。

(一)互联网与体制的磨合

从2001年人民网突破地方政府的封锁,率先披露广西南丹矿难,到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沸腾,推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互联网十几年来就是在与体制的摩擦和磨合中,从BBS、QQ、博客前进到微博、微信,获得持续发展。

2013年秋季开始的互联网整治,不妨视为新一届执政团队开启新的十年、奋发有为的雄心。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时,需要奠定一个维护体制威权的舆论环境。

但是,中国不可能回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大一统局面。互联网是中国社会的出气孔和安全阀,草根网民的呼声,哪怕是偏激的诉求,释放出来也有利于政府和全社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有助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化改革,增加体制的弹性和张力。

体制需要认可和接纳网民这种新的社会参与力量;与此同时,网民的意见表达和政治参与也要学会克制。这种克制表现为:立足于制度的修复和完善,补台而不是拆台;从具体而微的民生问题和老百姓个人权利维护问题做起,不执着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放弃在网络空间极易被放大和追捧的英雄主义情结,水滴石穿般推进中国社会进步;自觉在体制的空白缺漏处拾遗补缺。这些体现在近年基于互联网的微公益活动中,从“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到“光盘行动”“大病医保”,“微公益”成为官民联手改良中国的试验田。

从打击网络谣言推测中国政府企图扑灭互联网是没有依据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不会出现大倒退。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规定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政府部门原则上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并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击造谣传谣的治本之策在于推动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2013年8月,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设想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

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处置不好是“心头之患”,处置得当就是党和政府“公共治理”与基层民主的新平台。在新十年的开端,在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政府在善管与善用互联网之间斟酌损益,未来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二)互联网的泡沫和土层

目前互联网信源丰富多彩,从微博、微信到新闻客户端,但信息碎片化。特别是前几年叱咤风云的时政类“大V”,往往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言,有的还好勇斗狠,却拥有百万、千万量级的粉丝,属于网络舆论的泡沫。大力挤掉泡沫,有利于塑造理性平和的舆论生态,但手法尚待完善。

在一些违法违规“大V”落马之际,可以考虑包容专家型“中V”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理性建言。例如,通过对10位有代表性的专业“中V”的考察,发现以2013年8月10日提出互联网“七条底线”为基点,后2个月发博数比前2个月增加961条。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在8月10日前的2个月里日均发帖11.57条,后2个月为15.79条;新闻学教授陈昌凤每条微博的平均转评数由6月的29.5条上升到10月的35.5条。

(三)网民的自律、自治和他律

政府的网上舆论工作,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打击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需要把握好政策和法律的界限。对于网上的杂音,要分清娱乐(审美趣味)、道德和法律三个层面,分类处置;要分清文化批评和法律制裁,多用舌头少用拳头。

尊重和鼓励网络社区的自律与自治,不仅涉及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而且涉及未来的社会转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进行社会建设,包容和鼓励民间自组织力量的培育,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四)自媒体的勃兴和专业媒体的制衡

近年来在网络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高估自媒体作用的倾向。其实,网友的“公民报道”和“围观”只是业余队,而新闻媒体、门户网站才是专业队。治理网络乱象,不必只盯着自媒体。“净网”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本来就是在信息的自由流动和观点的对冲碰撞中,逐渐还原事实真相、凝聚社会共识的。比自媒体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发挥好纷乱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和偏激的网民情绪“定海神针”的作用。

抽取2013年20件由党报、国家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曝光和第一时间介入的舆情案例,发现体制内媒体的及时报道对市场化媒体和行业媒体更能形成强大示范效应(见表1)。其中,有50%党报党刊报道总数超300篇的事件,上升为全国排名前20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全部为都市综合类报纸和行业报刊上排名最高的事件,最低热度分别超650篇和200篇。在网络舆论空前发达的今天,党报台网、市场化媒体和行业媒体对舆论议程仍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有些媒体的报道成为网帖的印刷版,媒体微博的立论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尾巴,有损于专业媒体的高度和使命。需要专业媒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国家利益,促进社会对话而不是对抗,倡导建设性心态等方面,超越网上极化思维,勇于发出中道理性之声。(全文完)

表1 2013年体制内媒体最先曝光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

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企业危机;监控工作

一、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原指车,指驾车的人或轿夫之类,在古代就是指社会地位最低的等级。“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897年唐昭宗的一封诏书中:“联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看字面意义,舆情就是群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要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从一个古老的词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热词,成为党政宣传体系内的一个政务用词。

今天,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衍变规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散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传递着负能量,如孙志刚案件、瓮安事件、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酒鬼酒塑化剂风波等,许多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升级,无不同网络舆情有关。网络舆情正以其特有的性质即广大民众的主观性,自由性,可交互性,扩散性,虚拟性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须臾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现状

今天,传统的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已不能对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手遮天,网络微博、手机微信铺天盖地席卷着人们的视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新闻播报员,每个公民随时可能曝光企业的负面信息,当然在难辨信息真假之前,大多数人们都会假定企业有错,而非信息有误,这不免给企业带来维护名誉的高成本和巨大挑战。

面对低迷的市场形势、复杂的社会环境,企业舆情监控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自媒体时代,企业存在两个主要的舆论场,一个是企业自己拥有的网络、电视、微信和报纸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个是企业广大职工自己手里所拥有的自媒体,如果不加以积极正确、全面、全时候地引导,企业将会出现新的舆情危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基层单位及人员对舆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基层单位还是习惯于关注传统媒体,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对一些职工在微博、微信中发布的负面信息关注不够。

(二)企业舆情机构不完善及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单位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 而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

(三)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与信访维稳工作缺乏融合

一些单位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由两个部门负责,这两项工作本应该融为一体,企业舆情监控、不稳定因素排查都是为了规避企业危机,而重复管理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因为责任不明确或相互间的推诿造成真空地带。

三、加强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细胞,在不停地呼吸生长、新陈代谢。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就像人体一样难免感冒发烧,需要及时就医治疗。而企业舆情正是民众关于企业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它如同企业的晴雨表一般,能及时暴露出企业危机的病理––“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舆情监控工作,预防危机、防患于未然、见微知著,将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化于无形。所以说企业舆情监控工作开展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随便揪来几个案例,你会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企业的危机可能源自于新浪微博上的一条连续转载的信息,如2011年9月3日经济学家贾康遭遇车祸,利用微博控诉锦湖轮胎。名人效应加上微博自身传播特点,该消息迅速转载使锦湖轮胎的生产商成为众矢之的。

古人对《亡羊补牢》寓言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假如仍然要靠着亡羊补牢来推进和解决,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所以,我们坚决不提倡亡羊补牢的做法,特别是身处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我们宁可选择事前预防,哪怕是无用之功,也好过危机到来时的束手无策。而舆情监控工作在企业预防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舆情管控的措施

近些年来,不管是政府舆情还是财经舆情,引发的舆情危机都已进入高发期。我们在认清舆情可防可控的前提下,还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立体式新媒体管理机构

充分认识企业舆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在企业建立一套自上而下层层监控的立体式新媒体,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控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

(二)需加大投入,开展舆情培训

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专业性给舆情监控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企业舆情的分析及网络舆情的应对技能让很多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一些不科学的舆情分析及不正确的网络技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还会带来极大的副作用,如网络删帖、观点浮躁的网络评论和信息发布等,这可能会激起广大消费者和民众的负面情绪。所以要加大对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组建一支专门负责舆情监控工作的队伍。这些专业的队伍可以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三)搭建职工交流平台,畅通职工诉求渠道

很多负面舆情信息最初都是由企业内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容易让人忽略的漏洞引起,特别是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事,当职工利益及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得不到当局领导的重视,得不到解决,在职工通过传统诉求方式无望的情况下,职工便会通过自媒体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管理和控制,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却是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他的传播速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成“雪球效应”。所以我们要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畅通职工诉求渠道,为职工搭建一个可以表达意愿的平台。

(四)不断提升与地方媒体的沟通能力

实现企地共赢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在主动承担地方责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与地方各主流媒体的沟通,提升在地方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涉密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五) 提高职工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引导舆论自律

应对网络舆情,也要重视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对于产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对象即职工群体,需要在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引导职工合法、合理地参与网络舆情,教育职工科学、理智地应对网络舆情。其次,领导阶层和管理人员承担着鲜明的表率作用,他们的言行时刻影响着职工的思想和态度,是企业的形象,所以要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韩松洋.《网权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6,1.

[2] 张小明 .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3]丁邦杰.《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攻略》.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5,2.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7

1.1 URL网站

首先,要确保能获取站点内所有的URL地址,并将这个URL地址集合,之后逐个访问,访问完所有的URL网址。

1.2 采集Ajax代码

页面DOM结构树加载完成后,寻找并保存嵌在Ajax页面中的Java Script代码和Ajax事件方法。

1.3 触发Ajax事件

该信息采集模块必须能模仿客户与Ajax动态页面进行交互,模拟触发事件,并记录和保存页面触发后生成的不同页面DOM结构树。

1.4 合并DOM结构树

合并处理形态各异的DOM结构树,找出结构中的干扰因素并剔除,获取用户需要的主题度偏高的页面内容。

2 信息采集方案策略的设计

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信息采集方案策略的整体设计,同时确保后续信息提取分析工作的高效开展。

2.1 动态页面DOM爬取阶段研究

2.1.1 动态页面加载机制

一般静态页面只包含HTML,并且页面利用客户端的网页浏览器直接解释、渲染、展示,不需要利用任何应用服务器来编译。我们在抓取页面时,如果服务前返回的网页内没有能利用客户端浏览器执行的脚本,那么此页面就属于静态页面。

通常,静态页面中的超链接、文本结构内容是以URL地址和文本信息嵌入到页面源代码文档的HTML标签内。所以,在爬取静态页面的信息内容时,多利用HTML页面解析成文档DOM树,利用树节点中的元素节点、文本节点来提取信息,持续递归爬取过程,进而高效采集静态页面信息。

动态页面虽然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但是,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页面页面复杂很多。在开发互联网程序时,动态页面指将服务器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添加到网页开发代码文件中,如PHP、Java等等。服务器端后台程序要进行编译并且执行,从而连接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并且将数据输入或导出,实现前台数据的交互、查询,执行结果也能在前端页面中得到展示。此类动态页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态页面。

另一方面,由于动态页面中存在很多浏览器端执行的Javascript脚本和Ajax异步调用的脚本,多以,动态页面的爬取和静态页面存在很多的不同。动态页面上一些关键的内容信息是在脚本程序完成解释后加载到页面结构中去,比较常见的有微博、社交页面等。这类页面中的新鲜事、好友圈、评论等信息是需要利用脚本来加载的,一般来说,只有用户主动出发,脚本才会加载。所以,如果采用传统的爬虫程序进行爬取的话,一些重要信息可能会被遗漏。

页面加载需要利用浏览器中的页面加载渲染引擎来完成,它也是浏览器中的关键部分,主要工作就是整理页面内容、获取页面信息、明确页面显示方式,通过浏览器、打印设备展示。全部的应用程序客户端、浏览器引擎是离不开渲染引擎机制的。现阶段,虽然很多国家的浏览器在渲染细节与效果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在页面的渲染、嵌入文件的下载等方面是一样的。

2.1.2 动态页面DOM爬取步骤

我国传统的网络爬虫是根据相关策略,逐个爬取静态页面的URL地址,但是Ajax页面与静态页面不同,很多关键信息都是用户自己主动触发事件之后才显示的,所以,需要立足于传统的爬虫程序,进行扩展,等到它能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完成事件的触发、记录和保存事件触发后的状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爬取工作。

一般来说,一个Ajax页面内有很多信息与用户之间是需要交互的,这个交互行为要利用页面事件来完成,对于真实用户来说,用户的交互行为包括点击鼠标、移入移出鼠标、拖动和滚动鼠标等等,相应页面中的Javascript代码、Ajax方法会及时对用户的各种行为事件作出处理。

Ajax页面信息爬取的基本流程为:获取Ajax页面的URL地址,这个URL地址是加载过的并且没有用户交互行为的DOM结构树,其次,查询该DOM结构树中的所有事件,将这些事件排成一个队列,然后逐个触发事件、记录与保存触发后的DOM结构树,最终检查事件中是否存在未触发过的事件,若有,继续爬取;若没有,就输出整个过程中生成的DOM结构树。

2.2 动态页面DOM优化阶段研究

2.2.1 动态页面DOM干扰实验

网络爬虫完成一个URL的爬取时,该URL解析加载后会呈现我们需要的信息,同时,也会呈现一些与我们无关的信息,从DOM结构树角度来看,这些与我们无关的信息就是干扰元素。在检索DOM结构中关键信息时,也会检索这些干扰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爬取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务必剔除这些干扰信息,找到DOM结构中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2.2.2 动态页面DOM优化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能完成Ajax页面信息的爬取工作,获取用户需要的主题度、关注度较高的信息,有效解决了传统网络爬虫只能爬取静态页面信息的缺陷。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模拟真实用户会触发大量的时间,产生大量的DOM结构树。如果爬取工作量小,我们能逐个分析DOM结构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是逐个分析的方法也不是适用于每个场景。所以,我们需要在上述的Ajax页面信息爬取流程的前提下,做一些优化,以去掉干扰因素。

DOM结构合并树就是合并处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DOM结构。由于在单个的DOM结构中,我们很难立刻找到那些干扰因素。但是,一个网站的开发,首先要做好网站设计工作,此时的设计工作将成为我们合并DOM结构树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合并处理DOM结构树,由此逆推出网站的布局设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DOM结构树的设计一致时,这就是DOM结构中的干扰因素,就可以进行剔除了。

3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在互联网舆情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对舆情分析系统的模块总设计以及爬虫策略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今后互联网舆情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的网络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网络舆情对网民、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网络舆情发生的范围广、传播快,因此,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至关重要,信息采集技术在网络舆情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信息采集技术在互联网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采集技术,互联网舆情,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林,张超,吴芳菲.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研究[J].编辑之友,2014(01):011.

[2]李华波,吴礼发,赖海光,等.有效的爬行Ajax页面的网络爬行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01):026.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8

与传统的固定互联网相比, 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式上有很大改变, 公众可以更加便捷的发布和获取信息, 而庞大的移动互联网覆盖群体彻底改变了网络舆论场的格局。网络舆情也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不能正确应对, 网络舆情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几率会大增, 这将给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 加强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导控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1 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2011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给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目前被各界广泛认可。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 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该定义包含三个层面: (1) 移动终端, 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式的便携电脑; (2) 移动通信网络接入, 包括2G、3G、4G等; (3) 公众互联网服务, 包括Web, WAP方式。 (2)

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文给出了网络舆情的定义, 即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3)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 民众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对某个社会问题或事件的观点, 随着该观点的发酵与传播, 如果该观点最终被多数网民认可, 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倾向性的共同观点, 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 (4)

2 网络舆情导控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 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的导控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落后。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网络成为民众发泄不满情绪的突破口。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网络文化的概念, 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一些地方政府对打造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落实不力, 依然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不重视, 无视民众的利益诉求, 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常动用各种公权力对信息进行封堵, 对涉事民众进行打压, 易激化干群矛盾, 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

其次, 线上舆情的导控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快速响应机制, 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 多采取各种措施封堵网上信息的传播, 在信息不能控制的情况下, 才会考虑引导信息传播。信息的公开发布机制也不尽完善。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往往回应不及时, 官方权威的信息没有发布, 各种谣言和流言就会广泛传播, 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导控。公开发布的信息多避重就轻, 易引发民众的猜疑, 为媒体的报道设置了新的议题, 进而引发反复的网络热议。

再次, 网络舆情的线下源发性问题处置不当。分析许多地方的网络舆情事件后, 发现其都涉及现实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 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进一步加强, 如果不把线下问题彻底解决, 线上网络舆情就无法根除。许多地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后, 地方政府多单纯应对网上舆情的传播, 忽略线下问题的解决。因为政府不再对媒介有绝对的垄断, 传统的舆论引导的模式急需改进。

3 网络舆情导控策略分析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 政府的官方媒介不在对信息有绝对的垄断权, 民众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轻松实现信息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传播, 这给政府网络舆情的导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过往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 网络舆情的导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响应制度。政府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响应制度,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发生后, 政府要积极主动的发布信息, 表明政府有能力解决问题, 说明事实的真相, 安抚和引导网民的情绪, 对流言和谣言予以坚决的回击, 把网络舆情的发展引向正确的方向。快速响应机制还应权责明确, 责任落实到人。利用机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发布舆情引导言论, 及时更新线下调查处理情况的信息, 加强与广大网民的互动。必要时启动事件相关官员的问责程序, 并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

第二, 完善政务信息的公开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阳光政府和高效政府, 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一般情况下, 政府与民众的对抗情绪源于信息不对称, 地方政府要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公开政务信息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网络政务工作的范围。要打造覆盖各级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体系。做好各级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 在网络舆情应对的关键时刻, 利用主流媒体发布信息, 新闻发言人要敢于直面问题, 化解网络流言和谣言, 还原事实真相。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好新闻发布, 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引导,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理顺公众情绪。

第三, 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网络民主。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 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加强对广大干部队伍的相关培训, 要尝试把舆情案例的综合分析纳入培训课程, 让广大党员干部学会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与网民沟通互动, 切实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的能力。在处置网络舆情时, 政府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重视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网络空间的作用, 利用好网络平台, 加强与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网络领袖的合作, 传播正能量, 减缓或消除负面舆情信息带来的影响。

第四, 地方政府应及时化解线下根源性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利益诉求, 因此找到网络舆情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问题尤为重要。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后, 各种谣言和流言夹杂着情绪在网上传播的同时, 也在现实中通过民众面对面的口口传播, 舆情线上和线下的传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 网上舆情与线下实情的互动传播越来越明显。而线下实情才是关键矛盾点, 线下问题是形成舆情的根源, 线下问题的走向决定线上舆情的发展态势, 只要化解问题之源, 才能从根本上处置网络舆情。

摘要:自2009年以来, 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 相对于固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给网络环境带来很大的改变, 打破了原有的网络舆论场格局。网络舆情也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这给政府网络舆情的导控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 归结网络舆情导控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导控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导控

参考文献

[1]中国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M/OL].2016.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2]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Mobile Internet White Paper, 2011.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1.

互联网舆情监管系统设计思路探索 篇9

近几年相应政策的出台, 大大促进了国内互联网的发展, 与原有传统互联网形态相比, 当今的互联网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变, 随身移动设备的不断推新, 人们已经脱离了老式台式机的传统有线上网模式, 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载体中一颗新星, 而且是在飞速的升起。移动设备的功能也层出不穷, 拍照、拍摄视频已经是最基本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拍摄周围发生的事情, 并且可以直接上传到互联网中, 其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之极, 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传播到世界任何地方, 这些数据信息的传播, 如果没有合理进行监测, 可能会出现煽动性的信息, 错误引导广大群众的判断, 导致舆论走向错误的方向, 导致危害到社会治安。故我们监测部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的建设十分重要切紧迫, 在系统建设中必须提前为不可估测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

1 舆情监测现况

舆情信息主要是由互联网中的大型网站传播, 大型门户网站也提供了一定的舆论导向, 信息发布页面下面都会提供用户评论功能, 对信息的评论已经成为大部分网民的生活习惯。

现在重庆舆情监测系统中正针对10家主流视听门户网站、13家论坛网站, 通过入口, 根据关键词检索网站中相关信息, 并提示监测人员进行审核。监测人员通过系统已获取关注的信息28万余条。

这些舆情信息对于舆情监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监管人员需要对有效的舆情信息进行了解, 对网民间的舆论导向有所洞察, 就需要有更好的监管系统, 帮助监管人员更高效的完成监管工作, 保证在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舆情监管工作中, 信息检索功能尤为重要, 所有数据在采集后, 因为数据量极大,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统揽所有数据, 我们需要借助技术手段, 在有限的时间内, 分析出有用的数据, 提供给监管人员进行审核。

信息检索有很多种思路, 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发现, 单一的检索方式只能满足某种特定的信息分析, 不能满足现在互联网中多元化信息分析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信息检索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思路, 并且我们把这些思路综合在一起, 将其在舆情监管系统中实现。

考虑到对内容方面的监管, 我们还需要对内容中的敏感信息进行审核, 互联网中的大型网站提供很多热点词汇的推荐, 这些数据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关心的敏感词汇, 即关键字, 这些数据我们也需要及时的采集下来, 并通过分析后提供给监管人员进行审核。

其次在监测工作中, 监测对象十分重要, 舆情监测中选择的对象, 我们上面也提到过, 就是互联网中大型的网站, 都提供相应的地区性专栏板块, 针对某一个地区的信息进行实时推送。

舆情监测系统现在就是按照我们配置的规则, 每日抓取我们关注的信息, 通过各种分析手段, 提示监测人员注意匹配上的数据信息进行节目审核。

2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在舆情监测系统中, 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数据层、数据处理层、监管业务层、WEB表现层 (图1) 。

1.基础数据层

数据库管理功能, 需要对采集的数据有合理的存放规划;

分布式计算能力, 实现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不同节点上的对象调用;

系统维护, 可以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参数配置, 监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情况, 管理监测人员及其权限等。

2.数据处理层

数据采集能力, 可以对重点网站的网页及音视频内容进行增量式抓取;

数据存储, 可以管理外部存储系统, 能够实现数据迁移、备份和清洗的功能;

数据管理功能, 可以对网站、网页、视音频节目等监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进一步分析出的信息进行管理, 如查询、修改、删除、添加。并支持手动导入音视频节目。

3.监管业务层

内容分析, 对采集到的文本、音频、视频数据进行分析, 抽取特征, 建立数据索引, 识别有害信息和跟踪热点、敏感话题等;

信息检索, 是基于关键词、样例图片、样例音频、样例视频, 来进行内容检索;

信息统计, 根据监测业务的需要, 对采集到的视音频网站、节目、和有害信息进行统计归类。

4.WEB表现层

人机界面, 提供各个管理功能友好的操作界面, 显示信息检索、信息统计、有害信息识别和舆情分析的结果, 进行系统维护等多项操作;

系统接口, 为相关系统提供统一的服务, 便于整合监测业务的其他系统, 提高各业务系统的集成性和扩展性。

3 信息检索设计思路

3.1 多维检索

3.1.1 视频检索

能够通过业务人员提交的关键词, 对视频节目进行内容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关键词的视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

能够通过业务人员提交的关键帧, 对视频节目进行内容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关键帧的视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

能够通过业务人员提交的特定视频片断, 在本地视频数据库中检索包含相似或者相同的视频片断的视频节目, 并进而发现该视频节目在网上的分布情况。找到的视频片断与查询样本的内容一致, 但是在形式上允许存在区别。

业务人员可以通过WEB界面, 查看检索到的结果视频的摘要及关键帧全景图, 关键帧可进行定位播放并且观看、转存结果视频。

可以在视频大屏上直接点击出现该视频片断的视频节目。

3.1.2 音频检索

对互联网语音/音频文件建立内容索引, 支持监测人员进行特定内容音频检索。通过对特定内容音频信息 (或者说敏感信息) 的检索, 实现对网络音频信息的监管。特定内容的语音/音频信息可以有多种形式, 可以是特定关键词, 或者特定说话人, 或者特定音频片段。

(中/英) 关键词检索:当监测人员提交关键词文本, 系统能够返回包含指定关键词的互联网音频文件, 并定位在文件内的时间信息。

特定说话人检索:当监测人员提交某个特定说话人的语音样本, 系统能够返回包含指定说话人的互联网音频文件, 并定位在文件内的时间信息。

特定音频片段检索:当监测人员提交某个特定音频片段, 系统能够返回包含指定音频片段的互联网音频文件, 并定位在文件内的时间信息。

3.1.3 文本检索

系统的核心部分之索引部分的实现不依赖现有的商业数据库, 特定的数据格式设计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及实时检索处理的高效性。另外建立合理有效的索引系统, 设计优化的索引文件格式, 通过有效的索引压缩技术, 在保证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降低索引的存储空间, 减小数据膨胀率。面向内容与结构的索引压缩方法。既能够对索引存储空间进行压缩, 又能保证在检索时, 解压缩所需的时间少于加载压缩后的索引所节省的时间, 从而在节省磁盘空间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采用高效、智能的检索算法, 实时检索查询的响应时间短, 返回结果效果好, 综合考虑准确和全面两个指标。

3.1.4 新闻搜索

新闻搜索功能通过一组关键词定义专题, 利用语音搜索技术快速准确的从新闻类及访谈类的节目中发现该专题事件, 并且能够定位到关键词出现的位置, 从而快速找到监测人员所关心的舆情热点和其他相关视音频内容。

1.新闻频道

对收录的新闻栏目进行回放, 监测人员可以任意选择网络视频播放日期和类型。左侧是新闻的播放列表, 中间是播放窗口, 右侧是同步滚动的新闻口播字幕。登录的监测人员可以下载正在浏览的新闻节目。监测人员可点击新闻字幕及视频摘要中的关键帧, 直接跳至对应视频内容处进行播放。

2.系列报道

监测人员可浏览历史新闻系列报道以及正在进展的新闻系列报道。新闻系列报道可在后台通过系统自动搜索并结合人工审核的方式创建。预先设定一些主题, 如“重庆”、“朝天门”等, 监测人员通过搜索新闻内容, 可把有关重庆、朝天门相关的新闻起始时间锁定并添加入对应主题, 系统自动截取这些内容拼接为一个大视频。

3.1.5 专题任务搜索

对个别社会危害大、影响恶劣的视听节目采取的专项清理任务和行动,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完成专项任务, 需要系统能够按照监测人员的监管要求制定专门的监控策略, 按照即时搜索、专项任务优先的原则, 灵活配置和调度专项搜索任务, 集中调拨系统资源对专项任务涉及的领域或节目进行搜索和识别, 从而达到对专项任务监控对象有效监管的目的, 可根据音频样本、视频样本、语音样本搜索。

3.2 敏感内容推荐

3.2.1 第三方敏感、热点话题搜集

根据监测业务需要对指定的网站进行流量访问量统计、采集排名位置等, 自动从第三方所公布的网页, 门户网站, 搜索引擎以及大网站微博等渠道获取相关数据。可以通过输入指定的网站名称、采集第三方公布排名信息的网页、自动从网页中分析出排名数据等获取监测业务需要的数据。

3.2.2 话题倾向性分析

目前, 分析网络舆情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倾向性分析方法, 通过基于统计情感词倾向性值的方法, 对评论中关键词的所有情感词语义倾向性值的统计加权, 以通过对比和分析主帖回帖的倾向性向量而得到回帖对于主帖的态度完成对热点话题的倾向性分析。

3.2.3 多规则关键字匹配

通过关键字匹配, 检测节目中是否包含有害内容;根据监测业务的需要对关键字进行配置, 可以通过组合条件进行配置, 具备与、或、非的各种包含方式, 并根据关键字时效性考虑配置有效周期。

3.2.4 敏感视频内容匹配

我们可以配置视频指定采集源, 将视频片段数据录入到系统中, 也可以手工录制后上传到系统中, 当视频片段录入或上传后, 系统会自动检索节目库中的视音频文件内容, 通过匹配视频样本库, 对包含该视频样本的视音频文件进行准确定位。

3.2.5 敏感音频内容匹配

监测业务中的重点文本信息, 检索是否出现在视听节目中。向系统录入文本信息, 系统自动检索节目库中的视音频文件内容, 对包含该文本音频信息的视音频文件进行准确定位。

4 舆情监测与预警

4.1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我们的系统中, 语义分析是指可以根据系统既定设置的语义分析规则, 进行分析对象识别, 分析内容管理, 分析任务管理。中文分词速度可以达到200kb/s, F1值可以达到95%以上。词性标注整体准确率为95%以上, 未登录词准确率为80%以上, 处理速度达到20kb/s以上。

4.2 语义库

语义库主要是提供给监测人员进行词汇检索、样本录入、词汇管理等。系统通过爬虫程序可以自动抓取各大热门网站上面比较热门的词汇, 并且也可以收录现代汉语词汇, 系统支持收录量可以达到25万条以上, 其中中文倾向性词条可以达到2万条以上;英文倾向性词汇可以达到11万条以上。系统会提供一套统一接口, 方便数据交换和存储扩展。

4.3 语义数据库汇总

根据已设置的关键字, 互联网爬虫程序在深度扫描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数据, 可以自动抓取并存入数据库, 而后通过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及其他处理;系统会对数据库进行周备份、月备份、季度备份、年备份, 留下备份以免数据丢失。

互联网爬虫可以对各大新闻网站、各大论坛网站以及各大微博网站进行深度扫描, 从而获取相关数据。

4.4 预警触发

在监测过程中, 根据预警发布的层次性和紧急性, 通过设置预警级别, 可以根据预警事件的紧急程度来发布预警级别, 系统配备了不同预警级别执行不同处理措施, 监测人员可以参考处理措施做出相应处理。

为了使预警发布更有针对性, 实现点对点的预警提示, 系统需要设置预警对象功能, 系统可以自动根据舆情分析系统判别预警对象并发布, 使监测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预警对象。

为了使预警的实时性, 系统支持最低两分钟一次对数据进行预警分析。

4.5 预警分析

监测人员指定规则给系统, 对抓取的内容关注度分析和褒贬度分析, 并可以进行预警信息查询与检索。

4.6 预警报告生成

系统通过预警汇总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每日、每周、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起报表类型可以是word或者Excel, 图形可选择是曲线图、柱状图、饼图等,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支持报表一键下载打印功能。方便监管人员工作需要。

5 结束语

监测工作中, 一套全面高效的监测系统是需要我们监测人员不断探究新监测方式, 才能得以更好完成监测工作的, 面对不断推进, 变迁的新时代, 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推出, 互联网监测人员的不断增长, 对我们监测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在技术领域的探究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互联网中更高效的准确的发现问题, 与我们利用的技术手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颖, 李欲晓.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谢海光, 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3) .

[3]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2 (11) .

[4]戴霖.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 201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 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 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 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 使用率为64.1%。其中,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 非常喜欢的占6.7%, 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 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 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 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发布或者评论, 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 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 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 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 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 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 如微信、腾讯QQ好友, 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 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 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 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 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 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 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 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 价格的降低, 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3G和4G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 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 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 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 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 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 这种情绪互相感染, 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 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 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 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 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 进入自媒体时代, 媒体格局发生变化, 人人都是传播者, 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发布图片、视频发布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 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 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 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 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 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 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 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 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 分享观点、意见, 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 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 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 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 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 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 不断被强化, 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 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 衍生出新的结论, 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 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 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 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 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 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 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 有效应对舆情, 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 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 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 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 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 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 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 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 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 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 特别是新媒体时代, 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 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 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 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 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 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 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 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 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 以缓解舆情危机, 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 通过该项危机信息发布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 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 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 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4 结论

党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引导;网络舆情;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80-02

一、当前网络舆引导机制面临的挑战

1.网络舆情引导的收集和分析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收集的事例不“精”,不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简单堆砌信息,不能充分反映党政机关关心的有价值的信息;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队伍薄弱,过多强调网络舆情分析的兼职工作,缺乏既精通网络和舆情宣传,又通晓社情民意的复合型人才,导致舆情分析缺乏深度。

2.网络舆情引导的危机应对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会出现舆情回应中不当的言论或态度,如2012年1月网络爆出游客在海南三亚吃海鲜被宰一事,三亚官方微博回应“零投诉”的不当话语引发了网友热议,使海南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2012年11月,湖南凤凰县支教大学生小梁在微博上揭露支教学校“营养午餐”存在问题,引来舆论强烈关注。实际上,支教老师之前曾多次直接反映相关问题,但都未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最终演变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在网络舆情发展之初不去关注,忽视网络舆情,出现“集体失语”的现象,而直到相关问题已衍化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并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时,才出面应对,并一再否认网民的猜测态度,迟迟不做出正面的令人信服的回应,错失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

3.网络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中对舆情引导的绩效评估考核存在不足。不同部门之间是否存在整体联动,形成网上舆情的应对合力?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否与党和政府的舆情引导目标相一致?这些舆情引导成效的评估通常只注重定性判断,缺乏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没有成型的舆情引导效果考核评估体系。

二、党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收集和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围绕社会上某些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公众所表达出来的具有较强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和言论,主要通过BBS、博客、新闻跟帖、转贴等方式传播并加以强化。网络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地方新闻网论坛常常成为民众诉求的一个重要通道。如东北网的“东北论坛”。市委、市政府的舆情检测室应定期排查哈尔滨人民政府网和东北网的新闻留言板和论坛,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在舆情处于潜伏阶段,尚未形成热点前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对网络舆情按责任部门、所属类型、涉及事项、跟帖议论情况、轻重程度分门别类,汇总各方面信息,科学梳理,准确筛选出具有传播影响、社会动员和危机倾向的舆情,再通过专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去伪存真,得出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舆情分析,并对通过收集和分析所获得的网络舆情材料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将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上报给政府主管网络舆情的领导。这样就可使各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相关的最新网络舆情,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因而,健全有效的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防范“热点”引发为“炸点”,在舆情还未形成热点之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有效防患于未然,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引导”机制

在日常的舆情引导中,可以借鉴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叫醒政府网站”的做法,做强做大政府主流网站,如哈尔滨人民政府网设置了“市长信箱”帮助网民解决各类诉求;对于与我市发展战略相关的内容设置了网上互动和民意征集环节;设置了“百姓谈”专栏,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由各部门专人在规定时限内办毕并反馈,并在网络上显示出处理状态“已回复”或“已受理”。哈尔滨人民政府网对每月各职能部门回帖量前十名和超期未回复的网帖也进行了排名,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治理民生问题的力度。而对确需延长办理的,应在网上做出说明,对确需通过详细调查后才能办结的社情民意,要及时在网上通报办理进度,以使公众对处理进程一目了然。对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如东北论坛“都市关注之养狗那点事”采用主动抛题法,通过设置正反两方面议题,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形成“文明养狗,城市文明”的正面引导效果。实际上,舆情的最深层次的本质是利益的表达,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诉求并非完全正确合理。网民的情绪、判断和态度理性中常常裹挟着非理性。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38亿,微博用户达到3.27亿,90后青年已登上互联网舞台,足见我国网民富于青春特征,由于八成网民未到“不惑之年”,这就不难理解网民的富于激情而理性不足。很多网民很难辨别信息真伪,并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出现负面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当负面舆情处于潜伏期且异常活跃时,一经爆发,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跟上舆情发展的进程,在浅舆情转变为显舆情前,采取发帖、跟帖等方式,运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复,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使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并可借势向网民推荐一批质量高、点击率高的具有导向性的帖子,吸引更多的网民参加讨论,使其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观点,从而实现网民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

(三)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危机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之际,正是考验舆论引导能力和舆情引导应对机制作用的关键时刻。首先,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承诺调查事件真相,表明已采取和将采取的措施,从而做到先声夺人,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避免公众猜测,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因为来自党委和政府部门的消息有着天生的权威性,虽然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调查需要一个过程,但能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听到政府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党和政府的一种姿态,给公众以信心。但对于一些尚不明朗的话题,要低调介入冷处理,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在“7·23”温线特大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发表了“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等不当言论,就是在掌握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乱说话,疑点众多,可信度不高,引起了公众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情攻击的对象。健全危机应对机制也可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压缩炒作空间,回应网络舆情,尽快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同时要以滚动方式不断发布最新信息,积极主动应用各种网络互动平台,以公众关注焦点为切入点,深入解读和剖析,对事态发展及走向做出预判,并对舆情处理的进展做追踪报道,做到对网络舆情充分彻底的应对。其次,快速稳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需要政府机关主动成为“意见领袖”或与“意见领袖”沟通。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随着多元诉求促使各方迅速发声,网络“意见领袖”舆论场力量日渐强大。“意见领袖”的权威声音将成为公众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政府机关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对于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原则性要与“意见领袖”多联系、多沟通,保持一致,并用“意见领袖”的言论引导主流舆论方向,孤立非主流言论。“意见领袖”是一群在网络上积极发言的活跃人群,他们当中有专家、学者、媒体人等,身处各行各业,来自民间,代表并维护着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意见领袖的言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网民的共鸣,得到网友的认同。2012年,在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中,西安、长沙、青岛、江门等地出现的打砸抢烧日货与商场的行为,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思,不少意见领袖纷纷辟谣,呼吁理性爱国,毋伤同胞。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号召性和感染力,得到了网友认同,通过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在应急中的作用,对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聘请一批专业知识深广,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来做网络“意见领袖”,用网民自己的声音来影响和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这种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事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领和调控网络舆情的走向,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四)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

互联网舆情分析研究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舆情, 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 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 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 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 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 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 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 (微博客) 、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 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 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 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 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独当一面, 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 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 放大舆论;

(5) 调整网络表达方式, 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 不断开拓进取,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 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 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 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 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 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 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 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 企业资源计划, 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 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 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 “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 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 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 然而, 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 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 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 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 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 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 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 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 互联网负面舆情时, 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 专业知识能力缺乏, 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 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 (2) 缺乏分析研判能力, 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 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 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3) 工作方式单一、呆板, 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 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 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然而, 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 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 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 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 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 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 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 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 煤炭企业存在不足: (1) 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 资源整合能力较低, 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 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 (2) 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 重视程度较低, 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 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 (3) 缺乏宣传及培训, 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 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 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 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 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 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 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发布与管理。

(3) 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 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 并对事故信息的发布进行合理引导, 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 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 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 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责任到人, 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 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 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 2 强化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 煤炭企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 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 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 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 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 提高队伍素质, 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 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 安排学习培训, 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 4 转变工作方式, 转变思想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 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 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 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 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 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正面引导舆论。同时, 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 掌握事件真实情况, 制定有效措施, 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 5 建立企业新闻发布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 统筹协调, 统一对外, 形成合力, 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 不断增强新闻发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 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 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 提出意见, 畅通民意诉求, 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 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 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2.3.2. 7 健全外联网络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 密切联系, 打造第三方话语平台。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络, 主动汇报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信息工作, 积极争取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力度, 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聘请一批高水平、善于政策研究、兼具社会影响力的业内外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和特约信息员, 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特殊舆情研判, 增强行业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下一篇: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