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通用9篇)
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 篇1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课堂教学案例
——“减法”的教学片段
背景: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本学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建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模型,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进行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学好10以内数的加减法将对后续学习和日常生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要关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计算习惯,以确保正确、合理和灵活地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片断: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情景图:小胖上车
师:瞧,小丁丁他们正在儿童乐园玩碰碰车,谁能看这张图用三句话编个数学小故事,提一个数学问题问问大家?(生观察编故事情节)
师:要求现在车上有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么列?(生答,师板书)
2、复习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师:“+”这个符号是„„?怎么写的?表示什么? 师:加号前面的3我们叫它„„?1呢?等号后面的4呢?(师边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小胖上车”的情景图,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入手,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小胖下车
师:图的意思看懂了吗?现在谁再能用三句话把图的意思说一说,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自己先轻声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
□1 师:走掉一个人,就要从原来的数中“去掉”一个人,求还剩下多少人?在数学里我们用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减法。(板书课题)师:我们用减号表示减去。(板书“—”)
师(手拿磁片):一横添上一竖是加号,去掉一竖变减号。(贴片)
2、师:原来车上有4人,有1人下了车,就是要从几里面去掉几呢?算式怎么列?(生口答算式,师板书)
3、认识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4、1、3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生答)
师:加法算式里有加数、加号、和,想知道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到书上看一看,找一找。(生答,板书)
4、练一练
师:像这样被减数是4的减法算式还有哪些呢? „„ 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重在这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注重儿童生活经验,已有基础上学新知。
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这节课的引入部分,我利用“小胖上车”的情景图,复习加法,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入手,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二、重视体验数学过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利用教材中的“小胖下车”情景图,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正确表达初始状态、中间变化、结束状态的情节,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从而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最终减法的意义是在学生自己体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得到的,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重视生活实际联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减法问题在生活中十分频繁,学生也经常会遇到。因此,练习中利用多幅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说图意列算式,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逐渐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练习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编故事,讲算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回忆、运用旧知,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学着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减法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 篇2
品教授如诗般语言———感受教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案例1]
师: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结合她当时讲话的环境、神情,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老妇人的语言称得上“诗一般的语言?”
生自由品读并勾出相关语句,批注理解,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猜想……如果不介意……请继续吧。也许我会……我能……每天早晨。”
生:“我”本想偷偷地躲起来干一件我喜欢的,一件伟大的事情———练琴。可“我”如拉锯腿的琴音传出,知道了我琴技很差,老妇人却表现出毫不知晓的平静,并礼貌地征求我的意见,还表现出尊重我,让我如沐春风。
生:老妇人装成聋子,是为了让我放开胆子练习弹琴,使我没有心理负担,我也就有了无所顾忌地坚持练下去,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想法和勇气,为我走上成功之路打下基础。
生:老妇人的这种欺骗是善意的,是带有有鼓励性的,使我有了努力的目标。
生:其实这样还是对”我”练琴的一种督促。
生:老妇人语言中言词的亲切如寒冬的火炉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有着从未有过的感觉,与那静谧的小树林多么和谐。
师:“我”听了这样一些温暖的、鼓励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由难过、沮丧、甚至有些懊恼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努力起来。
师: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努力方向和信心,这个转折让我走向了成功,这不正是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吗?
师:你能把文中人物的对话,通过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吗?记住:你现在就是文中的老妇人。
让学生自由试读,再同桌练读,生评,再展示汇报读。
[分析]通过学习并分析老教授的三次诗一般的语言,明白她话中的用意,感悟到老人美好的心灵,感悟语言带给他人的影响力,懂得要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信心和毅力。虽然读能体会到,但对语言的深刻含义和作者想传达的意思还不够深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短语:“打扰”、“真不错”、“非常好”、“一定”、“请继续吧”等,通过与父亲和妹妹听我弹琴后对我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和爱,还深刻感受到老妇人的修养和带给我的自信。
品教授平静的神情———体会“我”的心理,感悟“我”对她的敬佩和感激
[案例2]
师:自读全文,文中除了对老妇人如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打动我们的心灵,能否找出其他感动你的地方?
生:神态描写
师:从描写中,你感受到老人神态怎样?先自读勾画品读,再全班交流。
生:平静。
交流:
生: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请同学们试读,想象语句带给你的是一位什么形象的老人?
生边想象画面边自由读再交流。
生:慈祥的。
生:很有艺术气质的。
生: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树林的木椅上,阳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树叶照在老人满头白发上,她梳妆打扮得体。满是皱纹的脸上是慈祥的笑容,总觉得她与众不同。
生:一位清瘦的老妇人,一个用心灵交流音乐的教授,一个关爱年轻人成长的长辈。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语言后“我”的心情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从灰心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生:“我”越来越爱音乐,用美妙的琴声与老教授交流,并表达我对她的感激。
师:请自由读,感悟我的心理吧!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温暖亲切的言语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从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一位老人、一位音乐老教授对像“我”一样成长中需要鼓励、督促的年轻人的爱护和帮助。文中还充分体会到年轻人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品位语言,充分自学、勾画、交流,领悟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尊严》教学片段案例与反思 篇3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说明了人要自食其力,要自爱、自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对于这样一篇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语言世界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个人名字叫哈默。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无所有的逃难者,可后来却成为石油大王,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我认为哈默刚开始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来是个腰缠万贯的石油大亨。
生2:我发现哈默即使在饿得踉踉倒的情况下也坚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食物,这叫不劳动不得食。
生3:通过读书,我又有了新的见识。原来,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叫有尊严的表现。
师:哈默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同学们,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呢?
(学生默读)
[反思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巧妙地用“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课文,捕捉信息,相互补充,话题辐射全文的相关内容。
[片段二]
师:通过读书,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年轻人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作者把对哈默的描写置于逃难的人群中,通过对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哈默的与众不同的人格。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开始吧!
(生大声读书)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已找出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不动笔不读书!快拿笔作上记号,并读熟练。
(生用笔在书上作上记号)
师:咱们先来谈一谈相同之处,请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
生1:第一段中“面呈菜色……”
生2:吃食物时都是狼吞虎咽。(开始读)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真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子呢?(生读)你们在读到这些相同之处时有什么感想吗?
生1:逃难的人非常地饿。
生2:逃难的人好久都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生3:他们总算吃到像样的食物了。
师:是啊,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体会了这么多的知识。那么,你们能否读出逃难人“非常饿” “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终于吃顿饱饭了”这些体味呢?试试吧!
(生读)
师:现在逃难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缺少食物、水、休息……
师:他们为了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连最起码的道谢都顾不上说了。此时的哈默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逃难的年轻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 )
生:食物、水、休息……
他选择了什么?(干活)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文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中看出。
师:课文中的第二、三、四段中,对年轻人哈默的三次语言描写,同学们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从第1次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出了哈默是真诚地请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
生2:从第2次语言描写中,我认为哈默不想不劳而获,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3:从第3次语言描写中,我发现哈默的态度十分坚定,绝不是装模作样。
师:是啊,这3次语言描写将一个有骨气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这个年轻人的高贵尊严。
[反思二]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散见于课文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得全面,理解的透彻。此时,通过小组内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些句子,突破课文的重点。同时,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逃难的人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去领悟年轻的哈默即使在当时饥寒交迫、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突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活”,是有尊严的表现。
[片段三]师:逃难中的哈默如此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在美国的石油界,哈默更是赫赫有名。然而,有关哈默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相互交流)
师:其实,当年收留哈默的杰克逊大叔早就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课件出示这句话)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精思,必知其义”。要想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如果体会到了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的“富翁”不是指金钱富有者,而是指精神富有者。他拥有“尊严”这种精神财富。
生2:我觉得这里的“富翁”也不是指巨大财富的拥有者,因为哈默当时一无所有。所以这里的“富翁”百分之百指的是人的精神,在这里指“尊严”这种人格。
生3:当年的哈默什么也没有,可他并不因为贫穷而乞哀告怜,不因为穷困而潦倒自悲,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挣得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有骨气、有尊严的表现。有了这样的骨气与尊严,何愁创造不出财富呢?所以杰克逊大叔真有远见。
生4: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是一种尊严。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百分之百是富翁。
生5:我想列出一个等式:高贵的尊严等于巨大的财富!所以我完全同意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尊严是无价之宝!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这句话的体会吗?(生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有尊严的人又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反思三]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本色”的,有没有“语文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上述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
初中数学课堂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篇4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B、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2.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3.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教师适当指导)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让学生回答)4.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⑴ 证明猜想
已知 : 如图 1,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度数。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求证 :DE∥BC。(演示作业本)5.例题讲解
引例已知 : 如图 4,AD 是 △ABC 中 ∠BAC 的平分线 , 它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求证 :DB=DC。(引例由学生证明并板演)教师先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 , 然后提出 , 若将已知中的“ AD 是 △ABC 中的 ∠BAC 的平分线 ” 改为“ 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 ”, 又该如何证明 ? 引出例题。
例已知 : 如图 5,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 , 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 求证 :DB=DC。
6.小结 :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 让学生组成小组 , 从概念 , 性质 , 方法 , 特殊性进行讨论 , 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
⑴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和要性质 , 要求同学们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 , 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⑵ 我们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许多数学方法(实验 , 观察 , 类比 , 分析 , 归纳 , 猜想等), 同学们要逐步学会用并关于应用这些方法去探讨有关的数学问题 , 提高我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7.作业
⑴ 如图 6, 在等腰直角 △ABC 中 ,∠C=90°, 以 AC 为弦的 ⊙O 分别交 BC,AB 于 D,E, 连结 DE。求证 :△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⑵ 已知 :⊙O 和 ⊙O '相交于 A,B 两点 , 经过 A,B 两点分别作直线 CD 和 EF,CD 交 ⊙O,⊙O '于 C,D,EF 交 ⊙O,⊙O '于 E,F, 连结 CE,AB,DF。
问 : 当 CD 和 EF 满足怎样的条件时 , 四边形 CEDF 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 ? 并证明所得的结论。(选做)
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当然不能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范例 , 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 , 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的引出 , 在本教学案例上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 , 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 量一量的方式 , 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 , 自己去发现结论 , 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 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 , 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 ,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 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一方面 , 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 , 缺乏直观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学科 , 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 , 让学生多角度 , 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 ,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 计算机所特有的 , 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 , 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总是代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 ,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 , 通过使用《几何画板》 , 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 , 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 , 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 , 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 , 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 , 设想今后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 初中平面几何课能够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 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几何 ,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 , 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 , 在学生作业中还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 对此应大力提倡。目前 , 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强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 这些高层次思维能力包括了推理 , 交流 , 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的数学题一直是化归型的 , 即将结论化归为条件 , 所求的对象化归为已知的结果。这种只考查逻辑连接的能力固然重要 , 并且永远是主要部分 , 但是 , 它不能是惟一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惩阻碍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发行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 : 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 , 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 , 我们可以把它发行为“画一个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 , 并加以证明。”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 , 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 , 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 , 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 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 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 通过这些改造 , 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 ” 的形式 , 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在此 , 我们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 , 不应仅仅把开放题作为一种习题形式 , 而应作为一咱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反映了数学教学观的转变 , 这主要反映在开放性问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 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 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性 ,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于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4.学生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篇5
1、自主探索,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师: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拿出老师发给你的计数器和算珠,摆一摆,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操作,注:为了操作方便,发给学生的“计数器”是画在纸上的,档位不加限制)
学生汇报,借助计数器拨珠、数数,明确: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十个一千万是一亿,依此类推,十个一亿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一百亿是一千亿。从而得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练习应用: 猜价格数数:(1)出示运输船图
师:猜,它的造价是多少?(提示信息:它由5个十万、四个万组成)师:你想到了吗?在你们的计数器图上摆一摆,是怎么摆的?(课件反馈)
(2)出示游艇图
师:猜,它的造价是多少呢?(提示:比95万多)我们从96万开始一万一万地往上数,数对了它就会告诉你啦!(课件计数器一起数)师:(一百零四万元)104万里的1和4分别表示什么?共有多少个万呢?
生:1表示1个一百万,4表示4个一万,共有104个万(3)出示水上巴士图:
师:这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认识吗?(水上巴士,师简单介绍)它的造价与游艇差不多,多少钱呢?我们要十万十万地数就能找到它。
(生十万十万地数,从70万数到110万)。师:(板书1100000)这里的两个1相同吗?
生:不同,前一个1表示1个百万,后一个表示1个十万(4)出示波音飞机图 师:看,这是什么? 生:波音飞机。
师:波音飞机的造价会是多少呢?它比汽车贵多了,应怎样数呢? 生: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四千万数到一亿)
反思:
1、动手动脑,在自主活动中培养数感。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陶行知学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也注重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强调让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为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这里,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满十进一”的知识经验迁移、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框架。在探索计数单位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满十进一”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让学生在“特制”的计数器上摆算珠,迁移、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先尝试后指导”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家们的探索过程,更深刻地理解掌握“计数单位”、“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概念,为数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练习应用中的数数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机械重复的数数训练,设计了猜价格数数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每个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猜数、估数、数数等一系列过程,加深了对数的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猜运输船、游艇、水上巴士和波音飞机的造价,而且注重教给学生猜的方法,把估计和数数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在猜价格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了“估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2、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说明文家乡的景物片段节选 篇6
家乡的景物1
我的家乡在江西。那里风景优美,树木茂盛,而且江西还是革命起义的地方。江西有个地方叫东山岭。那里景色迷人,树木茂盛,山顶还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意思就是纪念解放战争牺牲的解放军。东山岭可不是只有树木,而是从山脚到山头都有娱乐设施,比如说夏天是打气球,冬天时放火花。我觉得打气球最好玩,因为打破十个气球还能得到一个小礼物呢!还有东山岭也是鸟的天堂。夏天的清早,鸟儿们就在枝头歌唱和做游戏。还有些鸟儿在石碑做窝。东山岭的下边是一个名叫休闲的广场。广场每天都很热闹,这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感到我的家乡很美,我很开心。
家乡的景物2
我的家乡在宜昌,这里风景优美,是个美丽的地方。
我们宜昌最美的地方要数三峡人家风景区了。它位于三峡之一的西陵峡腹地,地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是“两坝一峡”旅游线上的中心地段。它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个旅游的胜地。 景区内又著名的“中华第一神牌”“万里长江第一石”“三峡第一湾”“西陵第一洞”等众多奇异景观,秀美的景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旅游观光。 我的家乡很美,我爱我的家乡。家乡的景物3
家乡的景物3
我的家乡在临海,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来听听我讲临湖的故事吧!
临湖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地方,那里的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且那样的清,清的能看见水底的灰黑色的.石头和发黑的树叶。周围有一些湿的石头,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到。 最有特色的是这里喷泉了。喷出的水形是奇形怪状的,有时像一条龙飞了过去,有时像一匹俊马飞蹦而过,有时像一朵花俏然怒放,最让我惊讶得是它会喷出一条巨水,不知哪来的劲直冲云霄、、、、、、这就是我家乡的风景,美吧!要不你来写写你家乡的美吧。家乡的景物4
家乡的景物4
下山后,我沿着湖边慢漫地走着,继续欣赏初春北海美丽迷人的景色。春风吹过湖面,送来湿润、清新的空气;湖边一处处景致来到我的面前。我大口大口地吸着新鲜的空气,贪婪地看着动人的景色:岸边的小草刚刚拱出了地皮,暗柳垂下的枝条不时地轻拂着我的面颊。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银波粼粼,几只小船在湖面随风荡漾,五龙亭、万佛楼、漪澜堂、永安寺、琳光殿等古代建筑俺映在山林水波之间,风景幽美,各具特色。
家乡的景物5
我的家乡在安康,那里有数不清的美景,如:古洞仙踪香溪洞、旖旎风光在瀛湖、剑斩白龙鲤鱼山、摇摇欲坠神仙石等等……
首先让我来介绍香溪洞吧。香溪洞是省级的风景区,占地9000亩,是吕洞宾成仙之地,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这里有庄严高大的道教庙宇、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大钟、还有供奉神仙的古洞。而我更喜欢 香溪洞清新的空气和茂密的植物。每当我走进香溪洞,我就感觉走进了天然的“氧吧”。我多么喜欢香溪洞啊!它景色如画就像一个天然的花园!
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 篇7
本文试图分析中美两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阐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中国课堂:立足文本教材开展阅读课
[例1]文本简述:文章主要介绍盲人(Jim Corrigan)如何在医院里开展不同寻常的工作——X-ray技师。由于Jim所从事的职业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深刻体会Jim的与众不同(unusual),因而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体验,即对盲人Jim的敬佩。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中,教师打破了文本的原有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Jim的与众不同。
1. 抓住文眼,引发思考
教师打破原有文本叙述的顺序,找到文本中的“文眼”——unusual,这是文本最能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起点。
课堂片段回放: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a friend of mine,Jim.He is strong and healthy.引出well-built生词。He works in a hospital in the dark room.教师开始第一次提问,唤起学生的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1:Normal,nothing new.
S2:Important,because patients need thefilms.
S3:Boring.I don't like it.Because every day youjust do the same work.
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很难产生敬佩、崇敬等心灵感受。这时教师提出:But I'll tell you his work is unusual because he is a blind man.在Jim's work下面板书unusual,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引导第2段阅读,了解暗室冲印胶片的工作流程。
整个文本的解读都围绕着unusual这个“文眼”展开,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反复理解Jim做的工作为什么不同寻常。之后再让学生从一个盲人的工作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个“文眼”为学生后面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基础。
2. 利用冲突,体验角色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工作生活的不便,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扮演Jim (闭上眼睛做盲人状),体验他在暗室工作的情形。
表演结束后,教师第二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Difficult.
学生非常一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在Jim's job一栏板书difficult,接着深入提问:
T:I'd like to give you a choice,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who would you like to work with,a normal person or Jim?Why?
S:I'd like to work with a normal person,becaus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work with a blind person.
S:He is blind,it's not convenient.
S:He may make some mistakes.
T:How would you feel if he makes mistakes?
S:I'll be angry/worried/sad.
借助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对Jim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矛盾”冲突:从最初认为Jim在工作中将会非常困难(difficult),甚至觉得与他共事很麻烦,而后又了解到Jim工作快而有序,这个“矛盾”会激发学生再次阅读时很快地从文本中找出信息并理解Jim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进而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获得真实感受,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描述的人物情境化。当Jim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时,学生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将更加准确与深刻。
3. 提出问题,领悟思考
本节课教师前后呼应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体验、领悟和思考,从学生阅读前后回答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理解后不断思考的变化:
问题一:What do you think of Jim's job?
问题二: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e hospital,who would like to work with,Jim or a normal person?
问题一促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化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从最初感觉Jim工作平凡无奇,到体验后感知其工作的种种艰辛,最后真切理解Jim是如何克服困难将工作做得井然有序。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问题二的回答则体现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变化,从刚开始的情绪体验:不愿意和Jim一起工作,觉得麻烦;到后来觉得和他一起工作能有很多精神层面的收获。前后对比很明显地看出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培养出对Jim的敬佩之情。
随后,教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T:Jim is unusual,but have you thought of whyhe continues his work and never gives up even if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S:He likes his job.
使用句型表述:It is because of his love of the job that makes his life and work so unusual.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How can you make your life and work unusual?
引发所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前在板书上描述Jim工作的词汇都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领悟。
围绕“文眼”设计问题,有意制造“冲突”,在生生观点的碰撞中感受、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教师在激发学生深层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升华,教育不再显得呆板。
二、美国课堂:依托project (课题)开展成果汇报教学活动
笔者有幸在美国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听了一堂Gradel0(高一)English Literature课。教师围绕课题,激发感受,注重思考。一堂“德育体验”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例2]课堂背景描述: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A Project——Quilt Square(拼图广场),即:课前访谈家里任何一位祖辈或长辈,了解家庭过往的历史,选择一个家庭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或者继承物(heritage),用绘画或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书面写出一篇文章,解释选择该传统或继承物的理由。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给每一个汇报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并作即时点评。
教师选择这样一个视角,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家族历史传统,感受祖辈传承的珍宝,引导学生从认识家庭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笔者摘录部分片段:
1. 寻找祖辈足迹,放飞学生梦想
S:One of my family heritages is Italian.In Italy,DeAngelo means the Angels.My great grandfather came to America through Ellis Island……He wanted to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实现美国梦)……One of his sons Arthur moved to Glendale California to try and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He was a 3M Sales Representative……He realized the American Dream and his company was spread throughout California,Nevada and Arizona……
学生讲述了几代人历尽艰辛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显而易见,在回顾家人如何实现梦想的同时,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具体而深刻:追寻梦想的途中包含着挑战、勇气和努力,需要具备坚毅和勇敢,不断改变和超越自我等品质。如此,学生更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追溯文化渊源,树立正确价值观
S:……In the middle of the page is the Hindusymbol,which means peace.The country where my parents come from Hindus strongly believe in Peace.
S:……I put my family's most important value,education.(教育是最有价值的)It is by far the most encouraged thing my family talks about.Being educated is extremely prided……
S:……My grandparents and great grandparentswere builders and brick layers.They did a lot of work with their hands and taught their children(言传身教)to do the same.
通过了解祖辈和家人历经的文化历史,提炼出“热爱和平、重视教育、勤劳工作”等价值观,经由学生之口加以表述,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 展示多元文化,促进融合共生
S:The scenery is of Ireland which is where Iam from.It depicts the cultu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medieval castles……The German flag represents my German heritage.My great great great grandpa was a potato farmer just like his ancestors.He moved to America during the potato famine that struck Ireland.
本课中学生介绍家庭背景的过程中涉及到几十个国家,范围之广令在场的人震撼。教师不适时宜的总结更是令人信服:
T:What I'd like you know is,the first one isreally about tolerance (包容),about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quilt square about everyone,that's kind of to show you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what you say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know somebody's heritage and someone's history.Do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at judging the characters of some people?……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消除种族歧视,学会包容,促进融合共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堂课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主题: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让学生真正理解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多加解释,只需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金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8
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诵读文本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金子》这一课而言,熟读了文本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彼得能找到“金子”,而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我们要抓关键处,展开想象,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探寻答案。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淘金者们一路上欢声笑语,吵吵闹闹,一窝蜂似的涌向萨文河畔。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他们一路上会想些什么?
生1:他们有的想:我挖到了足够多的金子,这一辈子就不用干活,不用工作了,可以整天吃好的,穿好的,美美过日子啦!
生2:有人兴奋地想:得到了金子,我就可以买大房子,买别墅,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再也不用劳动了,真舒服啊!
生3:还有的想:有了金子,我就能去实现我的很多梦想,再也不用受苦受难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体会到了淘金者们的心理。碰巧,在去的路上,遇见了熟人,他们会说些什么呀?
生1:有的遇见熟人会说:快点赶路吧,去晚了说不定被人抢先一步,金子会挖完的。
生2:有的遇见熟人还会说:让我们一起有好运气吧!上帝保佑我们。
生3:还有的会说:在家干活多没劲,多累啊!一起去挖金子吧!有了金子后,就不用干活了!
师:我们通过想象淘金者们去淘金时的想法以及他们遇见熟人时说的话,知道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怕吃苦,想不劳而获,想靠意外获取财富(成功)。这是他们一无所获的原因。
【片段二】
师: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同学们,让我们联系生活中那些勤劳的人们,他们每天都是怎样工作的?平日里是怎样的辛劳?想象彼得是怎样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的?
生1:为了培育好花苗,让花苗长得更好,清晨,天刚蒙蒙亮,彼得就起床了,在花苗地里拔草。
生2:中午,烈日当空,彼得也不舍得休息,满头大汗地忙个不停,一棵杂草也不放过。
生3:夕阳西下,彼得已经腰酸背痛。他想:地里的营养不能被杂草抢去了,我要让花苗茁壮成长。于是他又低下头,默默地埋头苦干起来。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具体。是啊,彼得的一天多么辛劳!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请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请想象,假如你是彼得,你还会为花苗做些什么?
生1:天有不测风云,暴风雨来临时,为了保护花苗,我会给花苗搭起帐篷,自己却被大雨浇了个透。彼得也会这么做的,因为他一定要找到“真金”。
生2:我在吃饭的时候,想到地里的杂草又长高了,我会没心思吃饭,一会就把饭吃好了,立马下地拔草干活去了。彼得肯定比我还着急,会马不停蹄地下地拔草。
生3:花苗长虫子了,我会及时想办法,除掉害虫。
师:彼得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培育花苗,这就是“全部精力”。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找到“真金”?
生1:彼得是个勤劳的人。因为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找到了“真金”,获得了成功。
生2:彼得是个不怕吃苦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找到了“真金”,取得了财富。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彼得实现梦想的这一路艰辛。从彼得身上,我们懂得了: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反思
想象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中特别加入了“展开想象”,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正是出于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充分重视。
在学习文本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初步感受到勤劳能致富(成功)的道理。他们能从文本的重点词句中体会感悟,如“埋头苦干”等。但是,成功来之不易!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真切,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引领着他们去展开想象。瞧,学生们能说,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突出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每份感受都是有生命力的,那一份份联系生活实际而来的辛劳是活生生的。想象,在此是走入文本人物的钥匙。
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 篇9
当阳市玉泉中学 车玉华
我们就(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的阅读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教材
一,新课程语言技能目标(五级):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新课程阅读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一般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3.能通过上下文客队生词苦难,理解语篇意义; 4.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
三、鉴于以上要求,我们准备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一)、使学生端正阅读心态
阅读心态影响着阅读效率。所以,加强学生阅读心态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时保持自信、积极、专心的心态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心理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 1.激发兴趣。从阅读者的角度看,首先要培养阅读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供学生阅读,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生双语报》等,这类报纸题材广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是学生练习阅读的好材料。2.树立信心。平时阅读训练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阅读原则,让学生经常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自然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3.培养耐心。在训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克服急躁情绪,不管文章篇幅长短、难易与否,都应耐心地去阅读、理解文章。
(二)、夯实语言基础
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才能进行阅读与理解。在阅读中,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集中在对词汇量与难句的理解上。
1.扩大词汇量。部分词汇是通过构词法变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通过课本积累词汇,而且还要通过学习构词法来扩大词汇量。
2.培养分析能力。难句的出现必然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学生要学会理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各语段之间的关系,在分层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全句语义,使难句迎刃而解。
(三)、扩大阅读面
近几年,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是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学生除了读懂文章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更多是通过课外英语读物,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题材要广泛。选择材料的内容应包含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生活、人生观、异域风情、科普等,并且要体现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2.尽可能使用原汁原味的报刊文章。原汁原味的文章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文,而且这些读物应具有一定的生词量(一般为3~5),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又不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教师只有仔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任务型阅读教法,即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现在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1,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听新闻收集一些关于乐队的图片、数据、新闻报道均可。
2,课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讲述查到的乐队资料,并进行展示ppt.3,提出一个问题从而将话题引到本节课的阅读文章。
笔者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阅读全文,然后完成事前设计好的表:略
学生完成表格之后,笔者让他们用两分钟与组员交流,之后笔者与他们交流答案。
最后,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到不懂的句子和词汇,通过上下文推测其意思。
(五).既抓文章主题,也抓文章细节 阅读策略包括全局策略和局部策略。全局策略包括全文浏览、背景知识、选择注意、上下文问题查找、深层理解、关键词、预测推断、文章结构、总结。局部策略包括质疑单词、质疑句子、回读和心译。教师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应该贯穿这些做题策略和技巧,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怎样查找信息,怎样通过分析问题来推理判断和揣摩作者意图等。
【教学片段案例与说明】推荐阅读:
地理片段教学案例09-06
语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12-04
月光曲片段教学案例反思12-06
片段教学设计与实施06-17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与反思12-15
教学片段论文09-12
片段作文教学08-27
《荷花》片段教学12-04
小学教学教案教学片段08-17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