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2025-01-08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共11篇)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1

《台阶》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的?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是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大家看要求: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得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符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得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生有感情地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在准备建新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呢?

生: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父亲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得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谦卑。(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中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穿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从这句话能看出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生: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当时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师板书:坚韧不拔)„„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过程:

活动片段一:举一举, 感知轻重, 导入新课

1. 举物游戏。

师: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重量报告单, 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么样?

生:这张纸很轻。

师:举起你的数学课本, 感觉怎么样?

生:数学课本重。

师:与这张纸比, 数学课本是重的物体, 但与人的重量比, 数学课本是轻的物体。

师:老师说轻的课本时, 同学们就举起很轻的报告单;老师说很轻的报告单时, 同学们就举起轻的课本。 (刚开始时学生能顺利的拿出来, 随着老师发令的速度加快, 学生就不知道拿什么, 都笑了起来。)

师: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都轻松了很多,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240克的一盒糖, 只要你们在这节课上表现优秀, 这些糖就奖给你们。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整齐、响亮)

师:老师对你们也充满了信心。

2.引入新课。

师:课前, 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 我拍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 从这张照片中, 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克。

生2:一桶豆油重5千克。

生3:6个苹果重1千克。

师:观察它们的单位,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包饼干用“克”作单位, 一桶豆油和6个苹果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 表示物体有多重, 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

师:看了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1克有多重?

生2:我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3:我想知道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4:我想知道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真是一群爱问、善思的好孩子!提出那么多问题, 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活动片段二:看一看, 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师:同学们, 如果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 你有哪些办法呢?

生1:用秤来称一称。 (师板书:称一称)

生2: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师板书:看一看)

生3:用手掂一掂。 (师板书:掂一掂)

师: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没有包装的, 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 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 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那么, 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生1: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生4:我在菜市场还见过一位老爷爷用杆秤称青菜。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在“秤”的大家庭里,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秤,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1) 磅秤:用来称一些比较重的物体, 如大米、面粉、土豆等。 (2) 电子秤:看显示屏上的数字, 就知道有多重, 超市里用得比较多。 (3) 弹簧秤:家里使用比较方便。 (4) 盘秤:把物品放在盘子里, 看下面的指针, 就知道物体的质量。 (5) 天平:适合称比较轻的物品。

活动片段三:掂一掂, 建立1克的标准, 感受“1克”有多重

1. 体验标准, 感受1克的重量。

师:请看, 老师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约重1克。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手中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 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太轻了。

生2:感觉非常轻。

生2:感觉就像没有那个硬币一样。

师: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师生归纳出:掂1克的2分硬币, 感觉非常轻, 就像没有一样。

2.寻找标准, 找出“1克”的物品有哪些。

师: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

生1:一颗扣子。

生2:一个一角的硬币。

生3:一张纸牌。

生4:两颗图钉。

生5:两枚曲别针。

……

师: (课件出示) 一颗含片、两粒胶囊、学具盒中的一个小长方体、四五根棉签, 这些物体都约重1克。

师: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1克的2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 建立起1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活动片段四:估一估, 感受几十克、几百克分别有多重

1.感受20克。

师:如果2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约重多少克?

生:2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约重20克。

师:你想不想感觉一下20克有多重?生:想。

师:请把约20克重的大白兔奶糖拿在手中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1:轻。

生2:比1克重一些。

师:把掂的过程完整的说出来。

生:我掂20克的奶糖, 感觉轻。

2. 感知200克、500克。

师:估一估, 数学课本大约有多重?

师:课前老师称出数学课本约重200克, 也就是20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那么重。 (估了接近200克的同学们欢呼雀跃。)

师:如果500个2分硬币放在一起就是500克, 尽管数字变大, 但要表示2分硬币的质量还是用“克”作单位。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 (刚开始学生茫然,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有了答案)

生1:一个香皂重120克。

生2:一包冲剂重10克。

生3:一袋方便面约重120克。

生4:一个乒乓球约重4克。

师小结:像一个乒乓球、一包冲剂、一支牙膏……这些轻的物品, 通常用“克”作单位。

活动片段五:比一比, 建立1千克的标准, 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师:那么, 稍重一些的物品又用什么作单位呢?一袋盐重500克, 两袋盐就是1000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千克”表示, 记作1千克, 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 所以1000克等于1千克。 (板书:1000克=1千克, 即1千克=1000克。生齐读两遍。)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师:把1千克的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 有什么感觉?

生1:比一个1克的2分硬币重多了。

生2:感觉很沉很沉。

生3: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师: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生:我掂1千克的盐感觉很重, 时间掂长了, 手会酸、胳膊会疼。

师:这感觉太神奇了。

师:闭上小眼睛, 再掂一次, 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 把掂1千克的感受记在心里。

师: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 对比一下, 有什么感受? (板书:比一比)

生1:1千克重, 1克轻。

生2:1克的硬币很轻很轻, 几乎感受不到, 1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3:1克和1千克有很大的差别。

师:这就告诉我们, “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很轻的物品都用“克”作单位。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1000个1克就有1千克。即:1千克等于1000克。 (指点板书:1000克=1千克, 即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最快, 抢答:5000克= () 千克, 3千克= () 克, 8千克= () 克。

师: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生1:我帮妈妈拎过5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2:我拎过2千克重的土豆。

生3: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千克。

生4:我背的书包约重3千克。

……

师小结: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 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师: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这堂课表现得特别好, 老师要奖励他一个特别的礼物。 (学生都非常好奇, 老师奖励什么礼物呢!眼睛都盯着教师看) 我, 背一背他!

师:我们互相背一背。 (活动)

师:你背着老师有什么感觉?

生:你太重了, 我背不动。

师:我有55千克, 你背着55千克的老师, 感觉很重, 背不动。 (学生们都向那个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

活动片段六:背一背, 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生:知道。

师: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 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生:想。 (高兴、欢呼)

师: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板书:背一背) 边背边想, 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我背着 () 千克的 () , 感觉 () 。

师:请同学们拿出82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 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2:土豆片轻, 用“克”作单位, 人的体重重, 用“千克”作单位。

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 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品的重量。

生1: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千克。

生2:一条大狗约重30千克。

生3:一辆小轿车约重1200千克。

师总结: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

活动片段七:辨一辨, 活用“克”和“千克”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接下来老师要考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1.眼力大比拼 (请用手势表示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

(1) 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生:这句话是对的, 乒乓球很轻, 约有3个2分硬币那样重。

(2) 小胖今年7岁, 约重2千克。 ()

生:小胖今年7岁, 和我差不多, 约重2千克。2千克只有4袋盐那么重, 不可能, 所以这句话是错的。

(3)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生1:棉花轻用“克”作单位, 铁重用“千克”作单位, 所以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生2:我觉得他说的不对。管它是棉花, 还是铁, 都是1千克, 应该一样重。

师: (竖起大拇指) 对呀!不管是什么, 它都是1千克, 所以应该是相等的。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梨150 () 南瓜4 () 皮球450 () 方便面100 ()

3. (课件出示) 小明称了这些物品的质量, 他把质量记下来, 做了4个标签。

可是糊涂的他忘了及时把标签贴上去, 你们能帮助他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品上吗?

60千克450克4千克50克

生: (齐答) 能。

4. 找出下面叙述中的错误之处。

课件出示:明明今天去动物园游玩, 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2个, 150克重的苹果1个。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动物, 他最喜欢重达100克的熊猫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生1:鸡蛋是轻的, 只能是50克, 如果是50千克, 两个鸡蛋比老师还重, 拿都拿不动。

生2:熊猫重100克, 还没有数学课本重, 不对, 熊猫应该重100千克。

生3:长颈鹿不可能重3克, 应该是3千克。

生4:不对!不对!长颈鹿脖子长是指长度, 应该是3米。

师:同学们太棒了!能分清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 而重量才能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活动片段八:说一说, 再次感悟, 总结深化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我知道1克就是一枚2分硬币那么重。

生:我知道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

《雷雨》教学片段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3

上一节课,同学们阅读了《雷雨》文本,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关系,把握了作品的矛盾冲突;很多同学还结合文本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主题方面的、有人物性格方面的、有人物语言方面的、有标题的含义方面的,等等。这节课,我们结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重点分析人物台词,并看看台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情感,传达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板书)《雷雨》经典台词赏析

【实录】

(展示上一节学生提出的有关人物台词的内容)

1.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3.鲁大海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4.鲁侍萍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5.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6.鲁待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上一节课,同学们就文本的人物台词主要提出了上面六句,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自己单独思考,想一想,这些话体现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情感,传达出当事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个别学生自己边看,边做笔记;大部分学生热烈讨论。时间大约7分钟)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现在谁自告奋勇起来谈一谈,不要贪多,可以就一个或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问题4和5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鲁侍萍很想认自己的儿子,但是,当时情景之下,她又不能认;问题6表现侍萍善良、不欺诈的性格,借以澄清自己,表明自己的清白。

生2:问题4和5这两句话表现出她当时痛苦、失望的心情。问题6表现侍萍逆反、不屈服的性格,以此报复周朴园以解心头之恨。

生3:问题4和5这两句话将她当时那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生4:问题4和5这两句话,一方面表现了一个母亲爱子的心切;另一方面体现了鲁侍萍的觉醒和阶级意识,她不愿再认大儿子周萍了。问题1和2主要体现了周朴园的虚伪和自私,他害怕自己当年的恶行被人知道,因此露出了凶残的面孔。

生5:问题4和5主要表明鲁侍萍的矛盾心理,不敢认大儿子周萍,害怕影响儿子的名誉和前程。问题1和2主要体现了周朴园的虚伪和冷酷无情,没有见到侍萍时,特别怀念;真的见到了,又十分害怕、恐惧;这两句也是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再现和矛盾心理的揭示。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周朴园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虚伪和自私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矛盾的心理,这一点大家有共识;鲁侍萍的三句话,其中有很多潜台词,也就是话中话,需要同学们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阅历等去认真领悟、深切把握。尤其是第4句和第5句,鲁侍萍究竟是“不愿”、“不想”还是“不敢”和自己失散了三十年的大儿子相认?

生6:不愿。悔恨自己当年的轻率。

生7:不敢。害怕被拒绝。

生8:不想。大儿子是周公馆的大少爷,未来周家财产的继承人,而自己只是一个老妈子,地位悬殊,他肯定不会认自己这个丢人的穷母亲的。

师:看来意见很难达成一致。不如我们来次表决,好吗?

众生:(大声地)好!

师:认为“不愿”的举手

生:7人

师:认为“不敢”的举手

生:3人

师:认为“不想”的举手

生:18人

师:咱们班有58位同学,现在只有28位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举过一次,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既“不想”也“不愿”。

生10:我认为是既“不想”也“不敢”。

生11:我认为是既“不想”也“不愿”也“不敢”。

师: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允许的。对同一个文本,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解释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都会蕴含着读者特定的局限和偏见。因而,文本的意义只是相对的,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人们会对它不断地做出创造性地解释。当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在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建构的同时,也应当受解读对象即文学文本的制约。解读的创造性和文本的规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读者的解读创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飞跃文本所不能及的界域,否则,将导致误读。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

具体到鲁侍萍的第4和第5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为一个与亲生儿子失散近30年的母亲,她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激动,非常想认儿子;作为一个历经30年磨难的苦命女,她知道她们母子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她不能认;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为儿子的前程着想,她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敢认自己的儿子,担心儿子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害怕儿子失去自己的幸福,我想普天下所有疼爱自己的子女的母亲也都可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

【教学反思】

这节课力争达到“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生自己解决疑难”的三自教学目标,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等教学理念。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其精神世界所创造出来的“精彩”、“独到”,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更是教师的事先预设所无法想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的不足,教师的引导、点拨也至关重要。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解读鲁侍萍的心理,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和教学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篇4

一、“新”与“旧”

生: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吗?

师:你想换作什么呢?

生:可不可以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作“乡愁是一句热热的叮咛”?

师:有意思。同学们评评。

生:我觉得可以,“叮咛”也是母亲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写,没有创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写《乡愁》的时候,恐怕电话还没有那么方便,母亲的叮咛不容易传达到吧。

生:“叮咛”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像“邮票”,这词语让人遐想联翩,让人想象这一封封信里传递着母亲和儿子多少故事啊!

生:“邮票”标志着分离与挂念,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会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而且这个比喻很新颖别致。

生:如果不用“邮票”而用“叮咛”,后边的“这头那头”也不能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就被破坏了。

师:讨论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已经在不自觉中涉及到了诗歌意象选择的要求,比如要新颖,要含蓄,要引发联想等等。来,读这一小节,把你们的感悟用朗诵表达出来。(生反复读)

师: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

生:乡愁是一个短短的电话。

生:乡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乡愁是电视台每日的天气预报。

生:乡愁是摄像头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与“轻”

生:我发现诗歌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是不是觉得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

生: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师: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生齐读)

生:“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

(生换读一二小节)

生:“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师:好个厚度不够!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就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折射。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争取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学生换读比较)

三、“有”与“无”

生:四节诗中的四个形容词都用得很有意思。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都很普通,但我觉得很耐人寻味。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生读:乡愁是一枚邮票)

生:不好,好像差点儿什么东西似的。

师:差什么?

生:“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

师:有意思。“大大的”什么呢?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

(生加上反复读)

师: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

生: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

生:小小的邮票,重重的离愁。

生:小小的邮票,深深的思念。

生:小小的邮票,长长的距离。

师: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生:载不动许多愁。

师: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越沉越深。这实际上是诗人一种痕迹不露的情绪暗示吧。再来读,读出你们感觉到的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奇”与“平”

师:我年年回老家去给妈妈扫墓,我妈妈的墓并不高大,但是我每次站在妈妈墓前,心里头总会涌起一种奇特的感觉,如果我来写诗歌,我只能写“思念是一座高大的坟墓”。老师和余光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大家评一评谁写得更好呢?

生:诗人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和王老师的“一座高高的坟墓”都写得好,虽然不一样,但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情感。

师:谢谢你的肯定。我们的情感相同在哪里呢?

生:都很苦闷。

师:那我们的表达为什么却恰好相反呢?

生:您站在高大的坟墓面前,您就很渺小。您的母亲睡在高大的坟墓里面。会很孤独。

师:很好。高大的坟墓衬托出了——

生:王老师的孤单。

师:是的,母亲在坟墓里边那样孤独,而女儿在坟墓外边同样孤单。当时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另外,坟墓那么高大,似乎——

生:您和母亲的距离就更遥远了。

师:对,每年,就是这种孤单和遥远让我每一次扫墓的时候都泪如雨下。而余光中呢,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又暗示了一些什么感情呢?

生:“一方”的意思就是小,母亲睡在那么小的坟墓中,会不会很逼仄,不舒服?

生:“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

生:“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

师:其实第四节中的“浅浅”的运用也是一样的。换个人,他写的诗歌就可能是“乡愁是一湾深深的海峡”,没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海峡本来就是深的,不可能浅,浅只是诗人的一种错觉。

生:不是错觉,是希望,希望那海峡浅一些,再浅一些。

生:我认为这个“浅浅”,比“深深”表达的感情更为厚重。海峡虽浅,但是台湾和大陆却不能团聚,这和那“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无奈和痛心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着诗人个性化的感受。这就是真正地读诗了。那我们来读吧,读出这两节诗中沉沉的.压抑和绵长的叹息。

(生反复读这两小节)

[以前讲《乡愁》,探讨得多的是“浅浅”的含义,没有想到这次却在“矮矮”上做出了一些文章。有些意思。]

五、“直”与“曲”

生:我发现这四节诗有一个不和谐的地方。第一节的开头是“小时候”,第二节是“长大后”,可是第三节开头变成了“后来啊”,第四节又变成了“而现在”,诗人为什么不一直保持一样的语言形式呢?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变呢?

生:第三节这样开头“中年后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第四节这样开头“老年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小时候”到“长大后”到“中年后”再到“老年后”,这样形式上不是更整齐吗?

师:你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改法,我们来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看行不行?(生读)

生:我觉得把“后来啊”改成“中年后”不好,“后来啊”,有点像讲故事那种味道,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

生:一个“啊”字,给了我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就在这“啊”字中了。而“中年后”比较死板,没有那种一声叹息的沉重感。

生:“后来啊”还给人一种联想,母亲的去世带给诗人的惆怅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此刻,还会延续到未来。总之,我觉得“后来”是一个时间不确定的词语,这会让人联想到作者一生的坎坷,这就使全诗更有了一种沧桑感。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有几个词语用得好,“娓娓道来”“一声叹息”“不确定”“沧桑”,这表明大家对这个“后来啊”的体会比较深刻。“而现在”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而现在”好像一下子就把什么东西定格了。

生:我的感觉是“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了,突然在最后一节来一个“而现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师:你们的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吗?

生:最后一节是情绪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说“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最后一节猛一用“而现在”一收,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

师:你的意思是这就像电影中的——

生:大特写。

生:而如果用“老年后”,因为语言形式和前边完全一样没有变化,那么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线,没有形成起伏,这也就不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篇5

生:山

生:水

生:雪……

师:那么老舍先生喜欢济南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仔细品位一下老舍先生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并找出他究竟喜欢济南的什么?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二、精彩之二

师:为什么作者能把他喜爱的济南写得如此之美?

生:因为他很喜欢济南,有着诚挚的热爱之情。

生:因为他把济南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都很对。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还要学老舍先生的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事物。

师:请大家找出自己门前屋后的景物,利用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分析: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赵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并且利用多种方式读,还不断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读的方法,也体悟了文中的感情。赵小丽老师还安排了听读测试环节,旨在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加深理解文章,二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接着回读课文,巩固字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教学过程中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重点朗读品味赏析,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赵小丽老师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渔歌子》实录片段和教学反思 篇6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7

本文试图分析中美两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阐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中国课堂:立足文本教材开展阅读课

[例1]文本简述:文章主要介绍盲人(Jim Corrigan)如何在医院里开展不同寻常的工作——X-ray技师。由于Jim所从事的职业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深刻体会Jim的与众不同(unusual),因而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体验,即对盲人Jim的敬佩。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中,教师打破了文本的原有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Jim的与众不同。

1. 抓住文眼,引发思考

教师打破原有文本叙述的顺序,找到文本中的“文眼”——unusual,这是文本最能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起点。

课堂片段回放: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a friend of mine,Jim.He is strong and healthy.引出well-built生词。He works in a hospital in the dark room.教师开始第一次提问,唤起学生的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1:Normal,nothing new.

S2:Important,because patients need thefilms.

S3:Boring.I don't like it.Because every day youjust do the same work.

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很难产生敬佩、崇敬等心灵感受。这时教师提出:But I'll tell you his work is unusual because he is a blind man.在Jim's work下面板书unusual,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引导第2段阅读,了解暗室冲印胶片的工作流程。

整个文本的解读都围绕着unusual这个“文眼”展开,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反复理解Jim做的工作为什么不同寻常。之后再让学生从一个盲人的工作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个“文眼”为学生后面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基础。

2. 利用冲突,体验角色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工作生活的不便,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扮演Jim (闭上眼睛做盲人状),体验他在暗室工作的情形。

表演结束后,教师第二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Difficult.

学生非常一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在Jim's job一栏板书difficult,接着深入提问:

T:I'd like to give you a choice,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who would you like to work with,a normal person or Jim?Why?

S:I'd like to work with a normal person,becaus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work with a blind person.

S:He is blind,it's not convenient.

S:He may make some mistakes.

T:How would you feel if he makes mistakes?

S:I'll be angry/worried/sad.

借助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对Jim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矛盾”冲突:从最初认为Jim在工作中将会非常困难(difficult),甚至觉得与他共事很麻烦,而后又了解到Jim工作快而有序,这个“矛盾”会激发学生再次阅读时很快地从文本中找出信息并理解Jim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进而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获得真实感受,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描述的人物情境化。当Jim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时,学生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将更加准确与深刻。

3. 提出问题,领悟思考

本节课教师前后呼应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体验、领悟和思考,从学生阅读前后回答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理解后不断思考的变化:

问题一:What do you think of Jim's job?

问题二: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e hospital,who would like to work with,Jim or a normal person?

问题一促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化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从最初感觉Jim工作平凡无奇,到体验后感知其工作的种种艰辛,最后真切理解Jim是如何克服困难将工作做得井然有序。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问题二的回答则体现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变化,从刚开始的情绪体验:不愿意和Jim一起工作,觉得麻烦;到后来觉得和他一起工作能有很多精神层面的收获。前后对比很明显地看出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培养出对Jim的敬佩之情。

随后,教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T:Jim is unusual,but have you thought of whyhe continues his work and never gives up even if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S:He likes his job.

使用句型表述:It is because of his love of the job that makes his life and work so unusual.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How can you make your life and work unusual?

引发所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前在板书上描述Jim工作的词汇都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领悟。

围绕“文眼”设计问题,有意制造“冲突”,在生生观点的碰撞中感受、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教师在激发学生深层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升华,教育不再显得呆板。

二、美国课堂:依托project (课题)开展成果汇报教学活动

笔者有幸在美国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听了一堂Gradel0(高一)English Literature课。教师围绕课题,激发感受,注重思考。一堂“德育体验”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例2]课堂背景描述: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A Project——Quilt Square(拼图广场),即:课前访谈家里任何一位祖辈或长辈,了解家庭过往的历史,选择一个家庭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或者继承物(heritage),用绘画或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书面写出一篇文章,解释选择该传统或继承物的理由。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给每一个汇报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并作即时点评。

教师选择这样一个视角,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家族历史传统,感受祖辈传承的珍宝,引导学生从认识家庭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笔者摘录部分片段:

1. 寻找祖辈足迹,放飞学生梦想

S:One of my family heritages is Italian.In Italy,DeAngelo means the Angels.My great grandfather came to America through Ellis Island……He wanted to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实现美国梦)……One of his sons Arthur moved to Glendale California to try and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He was a 3M Sales Representative……He realized the American Dream and his company was spread throughout California,Nevada and Arizona……

学生讲述了几代人历尽艰辛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显而易见,在回顾家人如何实现梦想的同时,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具体而深刻:追寻梦想的途中包含着挑战、勇气和努力,需要具备坚毅和勇敢,不断改变和超越自我等品质。如此,学生更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追溯文化渊源,树立正确价值观

S:……In the middle of the page is the Hindusymbol,which means peace.The country where my parents come from Hindus strongly believe in Peace.

S:……I put my family's most important value,education.(教育是最有价值的)It is by far the most encouraged thing my family talks about.Being educated is extremely prided……

S:……My grandparents and great grandparentswere builders and brick layers.They did a lot of work with their hands and taught their children(言传身教)to do the same.

通过了解祖辈和家人历经的文化历史,提炼出“热爱和平、重视教育、勤劳工作”等价值观,经由学生之口加以表述,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 展示多元文化,促进融合共生

S:The scenery is of Ireland which is where Iam from.It depicts the cultu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medieval castles……The German flag represents my German heritage.My great great great grandpa was a potato farmer just like his ancestors.He moved to America during the potato famine that struck Ireland.

本课中学生介绍家庭背景的过程中涉及到几十个国家,范围之广令在场的人震撼。教师不适时宜的总结更是令人信服:

T:What I'd like you know is,the first one isreally about tolerance (包容),about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quilt square about everyone,that's kind of to show you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what you say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know somebody's heritage and someone's history.Do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at judging the characters of some people?……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消除种族歧视,学会包容,促进融合共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堂课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主题: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让学生真正理解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多加解释,只需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8

师:通过诵读诗歌,说一说“夜色”在“我”的心中是怎样的。

生1:从前“我”很害怕夜晚,后来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不再害怕夜晚了。

生2:从前“我”的胆子很小,一到夜晚就很害怕,不敢往外瞧,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去散步,“我”才发现原来夜色也很美好,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小朋友害怕夜晚的?

生1: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生2: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师:读“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这两句时,怎样才能读出害怕的语气呢?

生:读的过程中,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这一段,体会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理。

师:诗歌中的小朋友一到夜晚就害怕,为什么后来又不害怕夜晚,反而喜欢上夜晚了呢?

生:因为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原来夜晚也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很美丽。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

生:我从“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不再害怕夜晚了。

生:我从“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师: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我”原本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要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读得轻一点、慢一些,仿佛真的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这一段,体会小朋友的心理变化。

生:一边诵读诗歌,一边在读中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我们不仅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还会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小朋友的心情,并且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读出不同的感觉。

赏析: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所以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夜晚神秘而又迷人的景色。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汇报朗读等形式来诵读课文,亲身感受到小朋友的心理变化。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9

师:这句话中有个生字“行”。你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是双人旁吗?右边有两横吗?

生:我知道,因为表示两个人!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吗?

(生迷惑不解)

师:想不想看看在古代,人们是怎么造出这个字的呢?

课件出示:

行 xínɡ

师:最早的时候,“行”写成 ,看上去像什么?

生1:像跑道!

生2:像树枝!

师:(出示 )你们看,在甲骨文中,“行”很明显是个十字路口,所以本来是指“路”,指人走路,读xínɡ,你们看,双人旁实际上是什么?

生1:(仔细观察)实际上是路的两条边,慢慢变化,形成了“双人旁”。

生2:噢,我明白了!不能把“行”写成单人旁,因为它表示路的两条边。右边的两个横也是路的两条边。

师:是呀,知道了汉字的来历,我们就能更好地记住这个字,不会写错啦!

生:汉字真有趣!

师:是的,汉字真是有趣极了,它是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的无价之宝啊!让我们来记一记,写一写这个字吧!

(生读生字,学习书写。)

赏析:

传统的生字教学,大多是读字音、认字形、写好字,其方法简单传统,比较枯燥。学生不了解字的起源,因此常常会出现错别字。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行”字的演变过程,从字理上分析字形和字义,这个字的样子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激起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其次,在这样的教学中,渗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10

师:同学们,在有趣的拼音乐园里,我们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再去拼音乐园里结交几位特殊的朋友,好吗?

生:好!

师:好了,这就是拼音乐园(课件出示情境图)。看,是谁来迎接我们了(课件逐一跳出卡通人物z、c、s),还记得它们吗?来,跟它们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生:平舌音。

师:谁再来跟它们打个招呼?(课件逐一跳出卡通人物zi、ci、si)(生个别跟卡通人物zi、ci、si打招呼)

师:我们又叫它们什么?

生:整体认读音节。

师:同学们都爱听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齐呼)好!

师: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请看,什么升起来了?(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一轮红日升起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红日”的“日”的拼音“rì”,拼成第一声,并且轻一些,就是r的读音。(板书:r)你发现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师:不错!“狮子”的“狮”念得轻一些就是sh,(板书: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想吃猴子。

师:是这样!“吃猴子”的“吃”念得轻一些就是ch。(板书:ch)这只猴子被狮子吃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一只大猴子伸下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子拉上去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树枝”的“枝”念得轻一些就是zh。(板书:zh)

师:我们今天要结交的4个声母朋友就是zh、ch、sh、r。

师:同学们,老师给这幅漂亮的图画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配乐范读儿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救猴。

师:大家想学一学吗?(师领读儿歌)

赏析:本课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提出的“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地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卡通人物又是学生最喜欢的,以跟卡通人物打招呼的方式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好基础。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篇11

师:(配乐,学生闭眼想象)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1: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非常美丽!

生2:我看到了星星一闪一闪的,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生3:我看到了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

生4:我看到了一颗流星,我还要许愿呢。

生5:我看到了外星人乘坐飞碟飞来飞去。

师:你们能把想象到的、看到的美景读出来吗?

生:能!

生: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我”真的坐到月亮上了吗?

生:没有。这是想象的。

师:“我”坐在月亮上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____。闪闪的星星像________。)

(小组讨论得很激烈)

师:你想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生1: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生2:我想说蓝蓝的天空像海洋。

生3:我想说蓝蓝的天空像蓝色的幕布。

生4: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露珠。因为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和星星很像。

生5: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海星,因为它们都和小星星一样有五个角。

生6: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仙女姐姐挥动手中的那根魔法棒时飘洒下来的亮点。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其他同学能模仿他们的样子说一说(课件出示:________像________。)吗?

(生沉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实物图片启发引导。课堂上又变得热闹了。)

生1:我觉得圆圆的南瓜像车轮。

生2:我觉得红红的柿子像小灯笼。

生3:我们学校那块绿色的草地像地毯。

生4:飞机像张开翅膀的大鸟。

生5:圆圆的太阳像个大火球。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赏析:教师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将自己当成教材中的小姑娘去体会当时的美景,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将看到的美景读了出来。同时教师很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给学生方法。教学过程很有层次性:先引导他们说说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再引导他们联系生活说说什么像什么。学生兴致很高,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上一篇:门面房转让合同范本下一篇:毛毛虫和蝴蝶小学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