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通用9篇)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篇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对于结论“能平均分成3份就平均分成3份,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每份尽可能接近, 每份多‘1’或少‘1’是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是最少的。”, 很多老师在教学本节内容时, 都会感到学生在理解这一结论时很困难。于是, 我们在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该问题进行了的实践与研究。
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
(一) 对三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谁有办法把它找出来?
生1:数一数。
生2:用手掂一掂。
师:我们想想能借什么工具更方便呢?
生3:用天平称。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好方法。现在, 我们拿一架天平, 任意拿2瓶各放在天平的两端, 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两种, 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找3瓶口香糖中吃过的一瓶时, 把3瓶口香糖分成3份, 天平的左盘放一份, 右盘放一份, 另外桌上一份。不管怎么称这3份, 只用1次就能把吃过的那瓶口香糖找出来。
板书:3 ( (1) 、 (1) 、1) ——1次
(二) 对5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这里有5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学生用学具摸拟天平实验, 自己操作, 并记录操作的活动过程……)
师:你把5瓶分成了几份?有几种分法?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哪组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师:那称1次一定能找出这瓶少了几片的口香糖来吗?
生:一次能找到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 有可能, 但不一定。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生1:用天平一瓶一批的找, 不平衡1次找到次品;平衡, 继续找, 最多找3次。5 (1、1、1、1、1) ——3次
生2: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1) 、 (1) 、3) 3 ( (1) 、 (1) 、1) ——2次
生3: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2) 、 (2) 、1) 2 ( (1) 、 (1) ) ——2次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动手操作探究, 我们知道一次能找到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在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的情况下, 最多2次就能确保找到这瓶吃过的口香糖。
【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
课件出示:这里有9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一) 对9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你是把9瓶分成几份?怎么称的?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生1:9 ( (1) 、 (1) 、7) 7 ( (1) 、 (1) 、5) 5 ( (2) 、 (2) 、1) 2 ( (1) 、 (1) ) …4次
生2:9 ( (2) 、 (2) 、5) 5 ( (2) 、 (2) 、1) 2 ( (1) 、 (1) ) …3次
生3:9 ( (3) 、 (3) 、3) 3 ( (1) 、 (1) 、1) …2次
生4:9 ( (4) 、 (4) 、1) 4 ( (2) 、 (2) 、0) 2 ( (1) 、 (1) ) …3次
(二) 感受分3份的优化策略
1.引导学生对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刚才, 我们对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做法不同, 出现了不同结果;口香糖的数量都是9瓶, 找次品的次数哪种方法最优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实验探究过程, 自己总结一下, 在找次品的过程中, 分成几份去找的最佳办法?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观察、分析、概括、总结……)
生:平均分, 分成3份的办法最佳。
师:为什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在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中, 因为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 同时又可以与余下来的一份相比较, 所以想到分3份是好的分法;同时, 为了减少找次品的次数, 把9瓶平均分是最佳方案。
2.引导学生对不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假如口香糖的瓶数不是3的倍数的时候, 如5瓶, 我们怎样分成3份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不能平均分物品, 尽量让每份同样多, 尽可能接近, 每份多‘1’或少‘1’。
师:出示课件:找次品时, 分成3份, 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 不能平均分的每份要尽量均等, 每份多“1”或少“1”。
【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 分析概括出这个结论, 我们总结的到底对不对, 下面一起验证一下。
大屏幕显示:这里有几组口香糖, 分别是4瓶、7瓶、11瓶、27瓶;每组中, 都是有1瓶少了几片;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在每组中保证找到少了几片的那一瓶分别需要的次数各是多少? (也可选任何瓶数进行研究)
通过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检测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如下:
4 ( (1) 、 (1) 、2) 2次
7 ( (3) 、 (3) 、1) 2次
11 ( (4) 、 (4) 、3) 3次
27 ( (9) 、 (9) 、9) 3次
师生共同总结验证结果:
对正好能平均分成3份的, 如3、9、27这些数量的, 就平均分成3份,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对不能正好平均分成3份的, 如4、7、11、27这些数量的, 要尽可能的平均分成3份, 并且每份多“1”或少“1”,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
师:下面, 我们对这个研究结果做深入的研究, 研究一下“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瓶——1次
3瓶——1次
4瓶——2次
5瓶——2次
6瓶——2次
7瓶——2次
8瓶——2次
9瓶——2次
10瓶——3次
11瓶——3次
12瓶——3次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2~3瓶1次;4~9瓶2次;10~27瓶3次。
师:同学们自己再深层实验探究一下:看看都是哪些瓶数需要找4次才能找到。
生:从28瓶开始, 到81瓶都是需要4次才能找到。81 (27, 27, 27)
师:5次呢?
生:从82瓶开始, 到243瓶的都需要5次。243 (81, 81, 81)
……
三、教学反思
文章选取的了教学中的4个教学片段分别是:【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4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 一次比一次更深入, 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深层次, 从探究中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实验操作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操作中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再通过引导探究, 寻找到了“分3份”的数学优化策略;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验证结论,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最优化方案;再通过引导观察, 寻找“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规律。
关键词:实验操作,感知策略,深入探究,验证结论,寻找规律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篇2
【课堂评价情景与精彩评价语】片段一:
师:在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大胆些,当你举起小手时,你已经挺了不起,如果能大声地说出你的想法,那就更了不起。
生: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
师:你今天说话声音很响亮,现在把你预想的植树方案在纸上画一画。师: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种了几棵树?(小组展示)能否让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你优美而生动的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这样的?(课件)这个同学很有想法画了4棵,有哪个同学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如果能让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你的意思,就更好!
师:第一种植5棵的,头上先种一棵,隔5米种第二棵。。(演示)师:有时候我们一端不种,然后就(演示)
师:当我们两端都不种的时候,就只能在中间种。(演示)
师:种5棵的是两端种的,板书:两端都种。种4棵的是一端种的。板书:只种一端。种3棵的是两端都不种的。板书:两端不种。过渡语:是呀,同样长的路,种出了三种情况,小组合作找找他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课堂评价情景与精彩评价语】片段二:
学生探究,自己画图并填表。
师:你这么能干,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学会的?
如果长度是1000米,是不是也得去画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表格里找出一定的规律呢?
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吗?马上就要成功了,你再仔细想一想!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篇3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如, 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 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 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 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 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 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 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 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 (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 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它们形状不同, 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 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 有的用对折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 建立数学模型。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 高6cm, 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 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 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 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cm下底6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 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 上底1 cm下底9 cm, 上底0.5 cm下底9.5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 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 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 老师,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 (0+10) ×6÷2, 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上底+下底) ×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虽然面积都相等, 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 发现了这么多规律, 真了不起, 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 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 (a+b) h÷2
当b=0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 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 (a+a) h÷2, 也就是s=ah, 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 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 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 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 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 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 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 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 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 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 进而继续深入思考, 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 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自我意识强,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 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 通过集思广益, 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 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 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 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 大家就出现了争议, 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 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 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9.
[2]王俊英, 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M].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4.
语文片段教学技巧 篇4
循序渐进作为一般的教学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比较大,从作文教材的编写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作文教学的内在序列一直没有很好地把握,对学生习作和作家的写作没有很好地区分,对学生习作的各个阶段没有清晰的把握,结果循序渐进成了一句空话。所谓循序渐进,是说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提高。序指的是次序,具体到作文教学中,按照什么次序进行,除了要深入把握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了解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明确作文教学的各阶段目标外,还需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认知、情感、心理差异,综合考量,全面兼顾,以便确定好作文教学的基本次序,只有次序清楚了,作文教学的层次才清晰,作文教学的渐进才有可能。没有作文教学的次序,循序渐进只是一句空话。
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困难是无序状态,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无序,教师心中无序,最终导致作文教学不够严谨,同是写一件事,三年级写了,四年级也写,老师认为三年级写过,四年级自然会写,指导也就随意,甚至放任。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基本次序,这个次序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但不管怎么样的排列,作为老师要心中有数。作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教师从一年级着手,从接触社会,认识生活,学会观察,到字词训练,培养遣词造句能力,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缺不可。一开始就提高要求,加大训练难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产生急躁情绪,学生埋怨、畏惧,从而步入害怕作文的怪圈。把握的作文教学的次序,做到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教学还应该注意:
1、从说到写
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应当兼顾并重。”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方式。二者作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改进和发展口头语言。小学作文训练坚持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书面语言是复杂的语言形式,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逐步发展。“从说到写”是小学作文起始阶段,孩子“说”优于“写”的写作教学初期,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学生说写客观实际水平,而提出的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也是教师训练作文起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刘淼在《作文心理》一书中指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用口述+任意方式的记录(文字、拼音、符号、图画等)+表达指导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质量。对于中年级学生,口述后笔述仍然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笔述水平相对较高,可以适当运用计划性口述提高作文质量。
显然,运用从说到写的策略主要适用于作文起步阶段,适用于害怕动笔、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必须经过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逐步发展到书面语言。学生只有想得清楚,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
从说到写,首先要明确怎么说,说什么?这里的“说”不同一般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是口头作文训练,一般要求说话完整、清晰、连贯,有条理。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用四素句,包括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句子不能有头没尾,或者有尾没头,或者只有一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只有半截,让人听了摸不着头脑,这都是口头训练中的大忌。口头作文的内容包括:
1、口头描述,当场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描述,或者对过去所见所闻进行描述,一般是一个人、一幅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样东西进行口头描述。描述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声音、行动、心理,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述景物的形态等;
2、口头介绍,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介绍同学、自己、家人,介绍一样新产品、一样新东西,介绍物品的使用方法、特点、功能,介绍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这是学生日常交往中常常使用的交际形式。
从说到写,还要处理好说和写的转化,怎么把说的内容转化为写的文字?我们在作文指导中,经常发现,学生能说会道,但写出来的文章语句不通,篇幅短小,结构凌乱,达不到习作要求。会说不一定会写,会说侧重于口语交际,说话所应用的表达方式趋向于口语化,包括语言的句式、词汇、说话顺序,说话时的腔调、动作、态度、表达欲望、日常口语等方面,而会写则表示为打腹稿,思维流畅性,写作的主题意识,分段表述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词汇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指导学生会说,而且还要解决如何缩短说与写的差距,把说与写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地把说的内容转化为书面的文字。具体的做法有:
①录音法:把学生原来已说的话或想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在说的时候,录下来,再对照录音写文章。或者父母在指导时,孩子一边说,父母帮助记录,这对于刚起步作文的学生是非常有效的训练策略。虽然记录下来的文字会表现出口语化现象,或者重复平板、表达不清、语无伦次的情况,刚开始非常正常,经过一段训练后,慢慢熟练了,写文章亲切了,可以尝试修改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放弃了。②对照法:放宽要求,允许不会写的字词暂且空着,或用拼音顶替,然后再请教同学或老师补充空白,接着再修改病句,调整句序,插入必要的修饰性语言或修辞手法,把文章修改得具体通顺,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把文字与原生态文字进行比较,发现其差别,从而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应用水平。
③朗读法:会说不会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说起来详细,写起来简单,缺乏墨水。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得经常训练朗读作文。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就能发现许多问题,如是否通顺,是否口语化,是否具体了,哪个地方不通顺,立刻修改补充,学会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④出声思维法:在教学中可借助出声的“自言自语”进行训练,让学生先说后写,通过谈论再写作。经过小声说说,即自己说给自己听,而后出声发言,相互交谈,补充校正,借助于口头语言的帮助,学生就能觉察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是否正确、完善,使出声语言条理化,以后再引导有声转无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面语言的过程中,逐步有意识地领悟语法规律,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引导儿童说话、作文时,不但想着什么,而且想着怎么写,使他们的语言逐步规范化。
2、从分到合
分是指单项、局部、片段的训练,合是指综合、整体的训练。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它综合体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遣词造句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记忆力,而且还体现在对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如概念、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的考量。正因为如此作文训练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各个学科教师都应该承担作文教学的责任。所以学科老师平时的训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都是分项的训练,有了这些分项训练,才有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展示。
具体到语文的作文分项指导,应当根据作文的基本构成来展开、一篇文章,从基本的字开始,到词到段,到文章,学生作文训练的不同阶段正体现这个脉络。学生动笔写文章前,要先过写字、造句关,学会把句子组合变成片段,学会写各种类型的片段后,才训练写完整的文章。(作文教学中的分合训练云南教育 2002年第23期 P44-45,作者 金自成 澜沧民族中学)
丁友宽的读写作文训练,把小学作文训练分解为50个基本功,配以80个训练项目,精心设计500个习题,从一年级的四种句法,到二年级的九种句群,三年级的七种构段法,四年级的六种篇章法,再到五六年级的综合作文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前进,先分后合,分合得当。
以上是从作文教学的基本训练点出发,注意从分到合。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困惑,尤其是学生写文章不具体的毛病,还应当教会学生把写作对象分解,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的叙述描绘说明,这样合起来才能把写作对象写具体。具体来说要学会:
①动作分解:把一个大动作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动作,好像解剖物体一样,在把小动作分解为一系列细小动作,甚至细微的动作。比如“踢球”,学生往往一句话就写完了:他带球突破,使劲一踢,球进了!如果我们学会了动作分解,把踢球动作分解为:接球、转身、顶球、闪过、突破、踢球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接球分解为:插上、胸部一停、左脚一扣、身子晃过等,把这一个个细微动作分解出来,再连词造句,组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②景物分解:描写的景物往往由花草树木等构成,我们可以把描写的对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再把一个个事物细分。比如描写校园,校园一角有各种花、树、草,各种小生物,活动的学生等,就单写树,把树分解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花、果实等,树叶又可以从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如此一来,要写的内容很多,一个个细微的部分都写清楚了,整体景物也就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事情分解:一件事情往往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联系着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及人物关系,都由一系列细小的事情组成。我们往往把一件事分为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每一个阶段也往往发生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事情最精彩部分,它总是和具体的环境、人物表现、心里感受密切相连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进贾府,先写进贾府的原因,母亲去世,祖母疼爱,贾雨村进京几件事交织一起。启程到了京城,通过黛玉的眼睛描写京城的繁华和贾府的富贵,一一见过贾母、各姐妹、王熙凤、贾宝玉,其中写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贾宝玉,先正装出场,再换上日常装饰,描写及其精细,堪称绝世经典。
作文片断训练
(三)训 练 点:动作描写
训练目标: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动作描写的作用,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动作描写。
训练重点:培养动作描写的基本能力。
训练时数:一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制作幻灯片。
导写过程:
一、温故导入:(约3分钟)
上两次阅读课我们分别对人物外貌、语言进行了描写训练,请回想一下,描写时应主要注意什么?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融入感情。)(语言描写要个性化,插入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及目标:片断训练 动作描写(文中加横线部分可板书)
二、合作探究:(解决“眼高”问题,约17分钟)
1、体悟动作描写的作用
例(1)食堂里,张老师急着要去上课,他端起饭盆,一仰头便呼呼噜噜地将里面的米粥喝下去;一低头,却发现衣襟上洒下了几滴粥,于是他撩起衣襟,伸长舌头将粥滴舔入口中。(《节俭的张老师》)问:这段文字表现了张老师怎样的性格,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的?
例(2)她锁好防盗门,转身走下楼去,走出不远,忽又停住,愣了一下神,转回身又向楼上走去。走到自家门边,用手抓住那圆形门把手,左拧一下,右拧一下,当确认锁牢靠时才转身走下楼去。而黑心身的一
刹那,又回头盯了一眼门把手。(《锁防盗门》)问:这段文字从什么方面描写人物(心理),写得怎样?
例(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问:用一句话概括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并用几个字概括该诗的主旨(深挚的母爱),诗中最能形象地表母爱的诗句是(临……意……),诗中哪个词是动作描写(密密缝)。点 拨: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2、了解动作描写的内容(括号中的例子供教者选用):
① 头颈动作。例(4)鲁迅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的,他已知道。
② 眼耳动作。例(5)所有的战士都翘首西望,向天空中寻找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谛听着飞机的声音。③ 嘴巴动作。例(6)那同志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几个字。
④ 手肩动作。例(7)她右手拉住我,左手扶着肩上挑着的担子。⑤ 腰身动作。例(8)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鞠了一个“半躬”。⑥ 腿脚动作。例(9)接着听他骂道……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
小结:头颈、动作,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把被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3.把握动作描写的方法
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不过应区别情况对待)
例(10)《放学回家》
a.放学了,他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回家去。(概括描写)
b.放学了,他把书本练习簿什么的一古脑儿往书包里一塞,书包扣带只扣了一个,就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还哼起了小调。到了校门口,他左右一望,正是车流空隙,就一窜过了马路。他拐过一条小街,这才慢慢走着,前面就是他的家。(具体描写,细致分解)
例(11)《射门》 a.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b.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例(12)《雪地捕鸟》
a.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4、明白动作描写的注意点(怎样写好动作描写)① 要写出人物行动特征。② 要富有个性化。③ 要表露思想感情。④ 要准确使用动词。三.口头表达:(只选其中一个口头表述,约7分钟)
① 《构思作文》(下水备用:老师布置大家构思作文。我留意观察一下同学的表现,有的奋笔疾书,有的不慌不忙,还有一种,就像我,拿起笔不知写什么——左望望,右瞧瞧,有时口咬住笔,有时食指在笔杆上划来划去,偶尔还用指甲划划笔杆上的油漆……简析:写别人勾勒,写自己细描,表现自己若有所思又
无从下笔的心理状态。)
② 《吃芝麻烧饼》(下水备用:老唐用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等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他定睛足足看了5秒钟,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这才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简析:个性特征——
性格上仔细,品格上节俭,习惯上不卫生。)
③ 《课堂上梳理秀发》(下水备用:坐在我前排的一个淑女,当别人正在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她却将手伸入口袋顺出一把小梳子,一边听讲,一边梳起发来:她左手掠发,右手持梳,在秀发里来回游走;有时,也许听课入了迷,持梳的右手竟停在半空中一动不动。少顷,大概梳顺了,便用左手把长发从上至下轻轻一拂。最后,侧过脸,借着讲台旁电视机屏幕的反照又欣赏一番。老师可能看见了,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千分之一秒,嘴角和面部轻微地抽动了几下,想说却没说,想笑却没笑,搞得我都想笑起来了。简析:观察细致,写出了动作的细节,表现了“她”对美的爱和不拘小节的性格。)
④ 《小姐,您忘记拿钢笔了》(下水备用:接下来老师让我们自己看书,他则在教室里巡视。我两手压在腿上,一字一字地读着,余光中看到有个人影站在我的身旁,抬头一看是老师。只见他拿起我桌上的钢笔,双手捧着,躬着腰,轻轻地说:“毛萍小姐,您忘记拿钢笔了。”我愣住了,大惑不解地看着他。只听他拿腔作调地说:“„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随时把稍纵即逝的思想记下来。拿起笔吧,毛萍同学。”我和周围同学恍然大悟,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起来,又得意地抹了一下鼻子,转身偷着乐去了。简析:文中小动作表现了老师幽默、自信、乐观的性格。)
四.我来实践:(解决“手低”问题,约18分钟)
要求:自己确定一个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写一个故事片断,100—200字,里面要有几处动作描写。注意:写好后,用红笔将动作描写的词圈出来,在正文后用红笔写:“这段文字通过动作描写,侧重表现人
物______的个性特征。”
1、学生开始写作。
2、学生习作展示,师生评议。
① 提名朗读习作。
②习作者简述自己的习作侧重表达人物个性特征中的哪一方面。
③ 师生评述并提修改意见。
精彩片段描写集锦
一、运动场面
快乐的大课间场面描写
A“叮铃铃”下课了,随着一阵欢快的旋律,各年级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来到了操场上,原本安静的操场瞬间变得沸腾起来。大家欢呼着,雀跃着,追逐嬉戏着,因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来到了:大
课间活动开始了!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的同学成群结队的来到了操场上,伴着体育老师一声哨响,同学们纷纷掏出跳绳,开始了我们今天的跳绳比赛。同学们个个犹如活泼的小兔在绳索之间上下跳跃着,短暂的一分钟过去了,“停”!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见状只好停了下来,每个人都兴奋的涌向体育老师报告自己的成绩。单人跳绳比赛结束了,进入到跳长绳比赛。同学们都自觉的在绳的左右排成两队,负责甩绳的两个同学奋力地甩着绳子,嘴里大声地喊道:“一,二,三,跳!”等候在两旁的同学一下就跃入到跳绳中间,在绳索的间隙之间随着绳的上下翻滚有节奏的跳跃着。大家就这样轮流的跳着,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宝贵的课间十分钟就要结束了。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的,还沉浸在刚才的欢乐中,吱吱喳喳地闹着笑着,三五成群的朝教室走去·······
B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们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平静的操场像大海一样掀起了波浪,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个人一块,七个同学一群。有的玩丢沙包;有的玩踢毽子;还有的玩猴子捞月。玩的五花八门,真热闹。你看那几个同学,玩的多开心呀!我和几个同学玩猴子捞月。有一个人当猴子在外面找机会捞月亮,六个人手牵着手喂成一个大圆圈,里面一个人当月亮,我们唱着歌转来转去,猴子乘机钻进去,如果月亮被猴子抓了,月亮就要表演、唱歌或说一个有月字的成语。但在二十秒钟内,猴子抓不到月亮,就要惩罚猴子,游戏规则就是这样。我们开始玩了,杨晓仪当猴子,汤楠楠当月亮,杨晓仪不一会儿就抓住了月亮,我们正想听月亮唱歌!不过“铃铃铃”上课了,我们争先恐后的跑回教
室。商量着下课继续玩!
多么快乐的课间呀!
2、篮球场上 场面描写
盼呀盼,望呀望!终于望来了一场篮球比赛。
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准备同一班的比赛。“嘟——”哨声一响,裁判将篮球高高抛起,双方队长同时
向上一跃,开始了激烈的争夺。
对方抢到了球,拍着,两只胳膊左右摆动,晃过了我方三个队员地阻挡,运球后三个箭步,纵身一跃,一个腾空飞跃,投进了一个两分球。
我刚发球,就被张才奇抢走了球,他一次又一次晃过我方队员,朱正强非常愤怒,“噌——噌——噌——”一个势不可挡的三步跨篮,然后腾空跃起,右手拖起来,手腕轻轻一抖,拿球边沿着一个弧线飞进了篮框。“好球,好球啊!“周围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欢呼声。
篮球翻飞疾进,令人眼花缭乱,我们配合出许多漂亮地进攻和严密地防守,现在我方还领先3个球。最后四十秒,他们变得更焦急了。在最后一分钟,我们队友已经停下来了······“嘟”我们赢了,我们的胜利欢呼声!惊天动地。我们努力终于感动了胜利之神。
3、运动会 整体场面描写
我们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迎来了热闹非凡的校秋季运动会运动会。随着开幕式的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此时运动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少年特有的朝气与
活力。
运动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你看那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它给我们的感受远比成绩要丰富的多。再看那田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跳高跳远的运动员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拼尽全力,即使失败也毫不放弃。他们面对目标跨出坚定的步伐,跳了一次又一次。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个人的巨大财富,更是将来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稳固基石。参加铅球比赛的选手互相竞争,成绩越投越远。他们手中的铅球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
满希望的许愿球,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4、运动会 典型场面描写
a 100米短跑 运动会开始了,百米项目场地上,热闹非凡。四年级男子组比赛即将开始,各运动员在自己的跑道上做着准备活动。有的高抬腿、有的压腿、有的活动腰肢......发令员高声喊道:“各就位-------”各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在自己的道上做好起跑姿式,他们两手放在起跑线后,左脚跪地,头高高抬起,目视前方。发令员一声“预备---跑!”,只听“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同学 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卧赶,不一会儿功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只见我们班的叶登峰像猛虎下山一样把其他运动员甩了半圈,他双手使劲地摆动着,撒开两腿,奋力向终点跑去。我们也热情高涨地为他助阵呐喊:“加油!加油!后边的人快追上你了,你一定要保持第一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叶登峰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冠军。顿
时,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b 400米比赛
“加油,加油,运动员加油!……”。原来这时运动场上正在进行的是六年级的男子400米比赛,六年级每班都派了四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声声呐喊是各班同学们在主席台上为本班的为运动
员加油助威。
“预备,砰!”只听发令员一枪令下,运动员立刻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刚开始,六
(三)班的刘靖宁和刘炼同学一路领先,而我班同学却被别人拉下一大截。我一见,急了,飞也似冲了上去。后面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玩命地跑,一下子超过了我。只剩下100米了,大家都已筋疲力尽了,我的腿、脚都像灌满了铅似的,十分沉重,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可我没有放弃,仍然努力的奔跑着。这时,看台上的同学们都在为本班同学加油。我的耳边只听到“尤优加油,尤优快跑!”是啊!无论如何我也要夺得名次,决不能输啊!,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为班级争光,为学校增彩啊!”班主任章老师鼓励的话语,体育老师选拔运动员忙碌的身影,同学们相约夺魁的握手镜头……一一浮现在我脑海中。我倍受鼓舞,力气大增。一个,两个,三个,我不断地超越其他人。还剩10米了,刘靖宁和刘炼已跑到终点,我想,就算得不到第一、第二名,好歹也得第三名呀!于是,我使出浑身的劲,飞奔出去。我怀着必胜的信念,在最后5米,连超四人,终于夺得了第三名。“我成功啦!”尽管我刚到终点,就倒在了地上,但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C 1500米长跑
激烈的1500米长跑比赛了!每个运动员都活力十足,做好了准备运动,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嘭”的一声,枪声响了。1500米的比赛已经开始了。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面不改色,你追我赶,胜负难分,不到最后冲刺的一刻也不知道谁胜谁负。有的运动员在比赛途中摔倒了,不灰心,站起来,继续前进;有的累得气喘吁吁,但仍咬牙坚持着;有的虽然暂时落后,但憋足了劲奋力追赶……观众“加油,加油”的喊声此起彼伏,整个运动场充满了热闹的气氛。工夫是不负有心人的,在这次运动会中,每个体育健儿都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运动员们,我们为你们骄傲,我们为你们自豪!
D 接力赛
在秋季运动会4X100米接力赛的赛场上,参赛的选手,整齐的排列在赛道的起跑线上。“都——!”的一声哨响,运动员们飞快地从起跑线上向前飞奔,他们你追我赶地向着终点冲去。“加油!加油!”我一边高兴地随着同学们一起呼喊,一边紧张地期待着我们班选手参赛有好的表现。
第一棒起跑线上,站着的是我们班的“飞毛腿”王迪。此时的王迪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见他脸绷得紧紧的,目光正视前方,竖起耳朵等待着裁判员老师起跑的哨声。“嘟——!”几乎是和哨声同时,王迪紧紧地握着接力棒,一个跳跃式的起跑动作,开始了他的第一棒比赛的使命,他飞快地向着第二棒的起点奔跑。真不愧拥有飞毛腿的称号,他奔跑时基本上看不到两条腿相互交替的过程,看似如飞一般,把其他参赛的选手甩在了后边。“加油!加油!”在大家的鼓励声中,他顺利地把接力棒交给了第二棒的高忆文。高忆文也不示弱,抓住接力棒,扭头就冲着第三棒的同学快速跑去······
就在第三棒同学比赛的中途,一名跑速飞快的对手超过了我们。这时,我的心仿佛是悬在嗓子边上,一张口就要蹦出来一样,我似乎比参赛的选手还要紧张。只见我们班第四棒的压轴大将“老长腿”刘逸阳抢过接力棒,大垮步地向着最终的终点冲去。我刚才的紧张仿佛化作了一种动力,我激动地大声呼喊:“刘逸阳,加油!刘逸阳,加油!”经过老将刘逸阳竭尽全力的努力,她终于第一个冲过了终点那诱人的红线上…… 二、四季景色
春 片段一:
春姑娘像一位神秘的天使,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她把魔术棒一挥,顿时,冰雪融化了,小溪唱起了欢乐的歌儿,小鱼在水下快活地做起了游戏。田野里,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柔和的春风吹起来了。花园里,迎春花吹起了了金黄的小喇叭。池塘边,柳树姑娘在轻盈地起舞,小青蛙在快乐的歌唱。“叽叽叽……”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被这迷人的春光吸引来了,它们欢快地站在树枝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唱起了春天的赞歌。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爱春天!
片段二:
冬姑娘无声无息地走了,花枝招展的春姑娘欢快到唱着歌向我们跑来了。听,那淙淙的流水声,这不正是春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吗?小草也感到了春姑娘温暖的气息,忙从地里钻出来,好奇地张望着。小草又轻轻唤醒了小蚂蚁,“快醒醒吧!春姑娘来了!”小蚂蚁伸了个懒腰高兴地说:“春天来了,我又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了!”春姑娘纤长的手指拂过柳枝,柳枝悄悄地抽出了嫩绿的枝条,春姑娘美丽的衣裙掠过麦田,麦田立刻换上了碧绿的衣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啊,春姑娘来了,她把大地装扮得更加美丽了。
片段三:
春天,是充满活力的,春天是充满希望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儿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黄澄澄的迎春花,颜色是那么的鲜艳;粉红色的桃花,就像小姑娘那娇嫩红润的嘴唇;而淡雅的梨花并不像它们那么艳丽多姿,她是雪白的,是纯净的,她也表现出自己优雅的美,纯净的美,就像美丽的白雪公主;而柳树才刚刚抽出带黄色嫩叶的柳丝,在微风中飘荡,就像小姑娘的辫子;小草钻出了地面,东瞧瞧,西看看,多么顽皮呀!
春天在小河里。沉睡了一冬的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不时还跃出水面,多么快活呀!春天在孩子们身上。春天来了,孩子们脱去了厚厚的冬装,穿上了漂亮的春装。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孩子们一手拿着线轴,一手牵着风筝线,在草地上快活地跑着。春天无处不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春的气息。我爱春天!
2、夏
春姑娘她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向我们告别,送走了春姑娘,我们迎来了火热的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挂在空中,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太阳晒得懒洋洋的。花儿低着头、弓着背,好像生病了。绿油油的草儿有气无力地躺在大地妈妈的身上。大树爷爷的“衣裳”都快被晒蔫了。柳树的叶子也卷了起来。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啊,热啊!”
夏天有一张多变的脸。大家都说夏天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不,刚刚还是骄阳似火,一会儿功夫,天上便快速聚集起了厚厚的乌云,像千军万马压境而来,又像一口大锅笼罩着天空,更像一张绷得紧紧的黑帐将天空越裹越紧,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午 后二时左右,大风骤起,狂风呼啸着豆大的雨珠“噼里啪啦”的 从天上砸了下来,落在地上,惊起一团团水花;落在窗外的铁板上,发出沉闷的“梆梆”声……
不多会儿,雨声吉渐小,太阳又露出了笑脸。我爱着热情如火而又变化多端的夏天!
片段二:
夏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草木特别茂盛,树木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阴。夏天是个绚丽的季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夏天是个火热的季节。小鸟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没了精神,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
上发着白光,似乎给晒化了。
夏天是个多变的季节,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一会儿乌云密布,狂风怒吼;
一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我爱丰富多彩的夏天!
片段三:
夏天是令人向往的。人们在度过令人畏惧的漫长冬天以后,对冬天已经厌倦了,春天虽然繁花似锦,毕竟较为短暂。而夏天,人们终于可以脱下包裹在身上的杂七杂八的衣服,女士们可以穿起飘逸的连衣裙,露出雪白的肌肤,苗条的身材。初夏,吃冰琪琳、睡凉蓆、盖薄被,大开门窗,真是最舒服、痛快的;高兴时去游泳池龙腾虎跃一番,如鱼得水,不亦乐乎。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方,夏天更是个黄金季节。那时,乡村的原野是活跃而美丽的。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谧的小河边上。河水终于解冻了,有了活力,小鱼儿、小泥鳅、小青蛙都欢蹦活跳,河边的顽童,更是乐不可支,打破了原野的宁静:“看呀!快来看呀!”“泥鳅,这是条小泥鳅!”叫声、笑声飘散在鲜花盛开的早晨,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欢乐。
秋天 片段一: 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我抬头一看,那碧蓝碧蓝的天空洁净得好像刚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使人感到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各种形状的云朵。它们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桂花;还有的像一串红······在那碧蓝的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它们咕咕的叫着,好像在说:”天气冷了,我们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了。“又好像在向小动物们一一告别。
远处有一片枫树林,那枫叶被秋霜打过后显得格外的红。一阵阵秋风吹过,火红的枫叶就像蝴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扑向大地妈妈的怀抱。围绕着枫树林的是一圈菊花织成的彩色镶边。从远处看这片
枫树林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不远处,一群儿童正在公园里愉快地玩耍;一群健康的老人们正在举行登高爬山的活动。公园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秋天的景色真令人神往!
片段二:
秋天来了。菊花也到了盛开的时候,它们有的只开了花苞,像个未睁眼的婴儿;有的只开了几朵小花瓣,像个童气未脱的小孩;有的则绽开了花朵,活像位美丽少女......他们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田野上,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玉米高举着红缨,农民伯伯们正赶着收割呢!树林里,落叶纷纷,地上一尺来高的落叶,被风一撩就翩翩起舞,像美丽的黄蝴蝶,像跳动的音符,......果园里,苹果羞红了脸,石榴笑咧了嘴,葡萄穿上了紫红的衣服,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香气。啊!秋,我爱你!片段三:
秋天到了,小草黄了,树叶也黄了。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一阵风吹来左摇右摆,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小河里,鱼儿把树叶当花伞,蚂蚁把树叶当小船,秋菊打扮着自己,串串红手拉手,唱着秋天的歌。
啊!我爱这美丽的秋天!
4、冬天
片段一:
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唱歌,雪花跳着欢快的舞蹈。不一会儿,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也白了。
四周雪亮雪亮的,好象穿上了洁白的银装。雪停了,我们小朋友都跑出来玩了,双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的响声,那声音像动听的乐曲。我们大家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溜冰,快活极了。
我喜欢冬天,喜欢这美丽的景象。
片段二: 我爱冬天
一年中有四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面就让我来个你介绍介绍我这最
喜欢的季节——冬天吧!
我从小就对冬天有种特别的情感,因为我爱那洁白无瑕的雪,下雪了,那调皮的小雪花像个会跳舞的小姑娘,从空中飘飘扬扬的落到马路上、屋顶上、光秃秃的树枝上;人们也早早的起来扫雪,这时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他们匆匆的穿好衣服,出来堆雪人、打雪仗。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好漂亮呀!
我爱冬天,但更爱那洁白无瑕的雪!冬天,我爱你!雪,我爱你!
片段三
下雪啦,下雪啦!终于盼到下雪了。整个校园一片洁白无瑕的景象。所有的树木都戴上了洁白的帽子,教学楼也成了白色的雕塑。大地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一尘不染的棉被。
叮铃铃,下课了,我们三(3)班的同学们都跑到了操场上。看,我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观雪景,可热闹了!
打雪仗的有两组。黄龙飞、张光瑜、冉德正、宋家辉为“白军”,马士喆、高文龙、吴永健和我为“红军”。具体分工是,黄龙飞对我;张光瑜对马士喆;冉德正对高文龙;宋嘉辉对吴永健。一会儿,一场激烈的“战争”开始了。两军都不甘示弱,火力都非常猛烈。一发发“炮弹”不断在对方的前沿阵地上开花,喊杀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最后,他们“白军”终于抵挡不住我们“红军”的强大攻势,垂头丧气的逃走了。大家欢呼雀跃,庆祝我们的胜利。
参加堆雪人的有黄星语、张昊然等许多同学。他们齐心协力堆了一个又大又胖的雪人。他们正在忙着
打扮那个雪人呢!
我们班剩下的几个同学,正在那儿指指点点地看雪景呢!
多欢乐的场面,多美丽的雪景啊!我要大声呼喊:我爱你,冬天!
片段四: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多彩的经历和感受.冬天更让我们向受到了独特的美!
冬天的风是干涩清凉的.它吹落了树叶,给予了树叶蝴蝶般的灵魂;它吹黄了小草,让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吹在我们的脸上,就会使人不禁打个冷战,似乎在鞭策我们,让我们打起精神,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学习。
雪终于飘飘然地落下来,起初的雪花落在地上,争先恐后的钻入大地的怀抱,去润泽干涸的土地.孩子们仰起红嫩的小脸迎接着雪花的亲吻.慢慢的,慢慢的,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朵,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房屋披上了厚厚的棉衣.眼前呈现出一派银妆素裹的世界.这时的广场,已是孩子们的天地了.他们在洁白的世界里欢喜跳跃,象是在白缎上绣出的移动着的鲜花。
天晴了,太阳高高的挂在空中.她那和煦的光芒洒在雪地上,让雪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于是雪变成了晶莹的雪冰,反映着耀眼的银光.宽宽的民心河面已是厚厚的冰,它终于成为了我们男孩子幸福的天堂。
美呀!我的冬天!
三、动物、人物
动物 片段一 可爱的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花猫的一对小耳朵直竖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不停地转着。它的嘴边又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易道,黑衣道的花纹。只有四个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小爪,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摆动。白天,小花猫总是爱睡懒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好
像在侦查老鼠的活动。
片段二
这对大虾真有趣!它们长着又细又长的胡子和易双明亮的眼睛,眼珠一突一突的。它们还长着一对厉害的钳子,如果你的手伸过去,准会钳得你哇哇大叫。它们的尾巴像一把小扇子,几对细长的脚在水里划动着。它们有时搂在一起,好像要打架。有时又好像手拉着手,好像在说:“走,我们一块儿去水晶宫玩吧!”
片段三
我很喜欢我家的两只小乌龟,我天天回到家就给它们俩喂食。
它们的样子很可爱。长着三角形的头,一双小眼睛里透出黑亮的光,他的脖子像安了弹簧,能伸能缩,有时还会伸出一二寸长,特别是爬的时候,脖子伸得最长,会露出黄绿相间的美丽花纹。它的四条腿和头一样能伸能缩。他还有一条小尾巴,平时,尾巴缩起来,爬的时候,随着后腿动,尾巴也就伸出来了。
小乌龟可有趣了,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准备给它们喂食,看见它摇头晃脑的,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有时它想直立起来,便贴着缸壁支撑起来,刚向上爬一步便摔倒了,吓得它四条腿缩了起来,好一会儿,它又勇敢地站了起来,可刚迈步,就”砰"的一声往后一倒,来了个四脚朝天,我笑得合不拢嘴。然后,我就把食物放进去,它们俩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可好看了!
多可爱的小乌龟!
人物: 我的妈妈
每当我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就不由的想起我的妈妈。妈妈长得很漂亮,她有洁白无瑕的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挺拔的鼻梁,可惜的是鼻梁上还架着一幅眼镜,还有那飘逸的秀发,在大街上,回头率100%。行人们都说“这个女人真漂亮。”
妈妈对我非常关心。有一天夜里,我突然发了高烧,爸爸出差不在家,妈妈顾不上天黑,带着我到了人们医院,抱着我挂号、抽血、输液,当我输完液时,妈妈用那温暖的手摸了摸我的额头,长长的叹了口气说:“总算退烧了”。说完把我抱起来,哭了,眼泪滴落在我的脸上,滑滑的,又是暖暖的。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我很快就好了。但每次想起这件事,依然感觉很温暖。妈妈的爱,像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的心间,滋润着我的心灵。我爱你,妈妈!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中等身材,皮肤很白,穿着朴素,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说起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我可知道它在“说”什么。
每一次上课时,我回答对了问题,老师都会用眼睛看我一下,之后对我微微一笑,接着又开始讲课了。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得出来,她在对我说:“加油,你是最棒的”。
开学的第一天,由于身体不舒服,在上最后一节课时,我忍不住吐在了教室里。我心想,转学刚到新学校,第一天上学就这样,这该怎么办呢?当我抬起头看老师时,她的眼神充满关爱,大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不要紧。我赶快去龙头清洗。老师却悄无声息地清理起现场。当我回到教室时,刚刚清理完毕的老师,关心地问:“怎么样?没事吧?用不用给家长打电话?”听完老师的话,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和老师初次见面,就给了这样的见面礼,而老师用她的眼神和行动,给了我最好的回赠礼。
她就是我的班主任张老师。
片段:人物外貌 我给爸爸画张相 片段一
爸爸人长的很胖,全身不是肌肉,而是一身肥肉。岁月没有在父亲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从远处一看,小伙还挺酷的。说起我爸爸的头发那真叫绝。因为我爸的头发“屈指可数”,全都“分布”在头的四周。前面的头发最长,而且“自己”形成了一个“小岛”。那情形就象在黑色的森林里包围的“沙漠”,我想这可能是爸爸从
事脑力劳动的结果吧。片段二 我给小明画张相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薛小明,他今年八岁了,高高的个子,身体胖乎乎的,走路来一扭一扭的。他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胖胖的脸像红苹果似的,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半张大大的嘴巴,笑的时候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
四、风雨雷电和日月星光 雷电:
轰隆隆!又是一声雷响,像是一座巨大的楼房倒下时发出的声音,闪电好像是把天空撕出一道不整齐的裂口。大风呜呜作响,像是鬼怪成群结队地拥来。外面传来了别人家窗户被猛力摇动的声响,紧接着,当——,咣——,乓——,咔——,嘎——,杂乱的声音令人心惊胆战。大雨终于来了!又密又猛,不一会儿就糊满了窗玻璃,像流泪似的涔涔地淌着。雨声劈里啪啦,像几万个人在敲着小鼓。
雪: 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雪越下越大,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风:
那一天冷得出奇,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是刀割一样。路旁的柳条在风中狂舞着,那干巴巴的枝杈,不时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被风卷起的浮土和落叶向我们扑面而来。
月:
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为大地蒙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临顿路上那一排排树木,一盏盏路灯,更为这幽雅的月色增添了几分情趣。月亮在树梢上,时而露出圆圆的脸,时而透出几痕亮光,时而又躲进树叶里和人们捉迷藏。一盏盏圆形路灯就像一个个月亮,与天空中的月亮交相辉映,把天上地下照耀得朦胧
一片。云:
雪白的云块,一团又一团,看来比棉花还柔软。假如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那么,团团白云就是一个个岛屿,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海水。云块不断地增多,又互相移近,紧挨在一起,它们中间的蓝天看不见了。就像平静的大海上忽然起了大风,顿时白浪滔滔。岛屿一个也看不见了,也许都淹没在波涛之中了
雨:
一阵狂风过后,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雨点。他们调皮的落在你的头发上,粘在你的睫毛上,钻入你的脖子间。我伸出手,捉住了几滴雨点,凉丝丝的,好舒服!风“呼呼”地刮着,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溅起一片晶莹的水花。近看,街道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花花的全是水,简直成了一条流淌的河,上面争先恐后地开放出无数的水花;远看,楼房和树木都是模模糊糊的,就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不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太阳露出了笑脸。空气格外清新……
雾: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好象从天上降下了一个极厚而又极宽大的窗帘。我的视线全被雾挡住了,好象在空间里就只有眼前这么大。我们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窗,在人们的身边、脚下缭绕。路边的树木
只能看出个黑影子。
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了一个奇特的想象。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西游记》里所说的虚无缥缈的天宫吗?远处的棵棵树木,多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我们在这云雾中穿行,不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那九仙女,月宫嫦娥,不知能否找到?
云雾在流动,在减退。过一会儿,浓雾逐渐变成一曾薄薄的轻纱,远处的高楼呀,大树呀,都隐约可见了,近处的树木也能分辨出枝杈了,枝杈上湿漉漉的,枯黄的叶子被这甘露浇灌后,好象也有了生命力。茫茫的雾气和隐约可见的树木、大楼,构成了一副神气莫测的大自然水彩画。
太阳出来了,雾悄悄地退走了,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呼吸着大雾沐浴过得空气,心里觉得非常凉爽。
星:在无意间看到了繁星点点的天空。天上的星星漂亮极了:有的一闪即逝:有的三五成群的在做游戏;有的两三个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像闪闪发光的钻石;有的孤零零的……银闪闪的小星星一颗比一颗明亮,就像一个个小精灵,顽皮地眨着眼.在稚气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它们把光泽挥洒向大地,不管是光泽鲜艳的,还是光泽暗淡的.……我总是一遍一遍好奇地数着。星星们眨着
眼睛,好象在笑我傻。
日出日落:
黎明前,我和爸爸去看海上日出。天空灰蒙蒙的,周围弥漫着凉丝丝的雾气。一阵阵凉爽的海风迎面扑来,撩起了我的缕缕黑发。一朵朵洁白的流花轻轻地吻着我的小脚丫,带给我一片温馨。我焦急地徘徊、期待着海上日出。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天空似乎有点儿亮了。放眼望去,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橙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橙黄色不断扩散,并越来越浓,水天相接处已成为紫色。呵,是太阳要出来了!渐渐地,太阳探出前额,红红的额头,只是没有光亮。它好像是很重很重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海面升起。慢慢地,一纵一纵地。太阳使劲向上升着。最后,它如释重负般地跳出海面,整个脸膛儿通红的,红得可爱。刹那间,它发出夺日的光亮,强烈的阳光,射得人睁不开眼。它旁边的云彩也被镀上一层金边。夕阳已经开始落下了。快到海边时,夕阳正悬浮在海面上,这颜色真奇怪,是红,又太深了,是黄,又太淡了,也许是桃红吧!它向旁边的云喷洒着这颜色,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渐渐地,夕阳只有一半在海面上了。它发出了像放射线一样的光,从中心向外射向云彩。过了一会儿,夕阳落下来了,只露出一点儿,像乌龟浮在水面露出来的黑脊背,眨眼间,夕阳全落下了。
五 热闹的菜市场
六点钟了,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菜市场却已热闹非凡了。几十辆三轮车潮水般的涌进菜市场,瞧那一筐筐鲜嫩的蔬菜和水果还带着晨露。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探讨 篇5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语言技巧使其转化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 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应围绕以下要点来设计问题.
第一,结合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起到温故知新、铺垫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随意的,要清楚提出的问题要表达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才能使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作用. 在我看来,无论以什么形式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始终不能离开教材,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来提出问题. 因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研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抓住关键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内容才会具有目的性.
第二,要涉及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有一定了解,再结合教学内容,便于教师找到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发现学生学生上遇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也更具启发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
第三,了解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点平台,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用,因为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多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设计问题,层层递进,逐渐加深问题深度,避免课堂上总是几个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考虑成绩不好学生的水平,带动其成绩进步,从而促进全班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
第四,联系新旧知识.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已学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课堂提问的一个很重要任务是回顾,教师有必要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就需要联系新旧知识,利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设计问题.
二、课堂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通过提问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掌握问题提出技巧,不是随意的. 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提问技巧呢?
第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将学习引入一名学生感兴趣的,且与问题研究相联系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尽量贴近生活. 小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他们的提问要尽量贴近生活. 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与思考活动. 例如,在讲解“统计与可能性”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科学理论,掌握“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知识点. 比如,“一个书包里有语文、数学教材各一本,你认为自己摸到语文教材的可能性和摸到数学教材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十分生活化,又与课程内容相关,便于学生理解与思考.
第三,问题内容简洁直观. 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简洁直观,学生听完问题后能马上理解问的是什么,才能尽快展开思考. 如果学生不知教师之所云,很难进入思考状态. 所以教师提问时,话语要简单明了,突出关键点,使学生及时展开思辨活动,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第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和目的性. 小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理解水平,对深层次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 对此,教师的提问要讲究层次性,逐层铺垫,层层递进,步步探究,逐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与此同时,提问要带着目的性,每一个问题都要伴随某些教学目的而提出,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一步步进步,掌握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较好的理解能力,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才能使提问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进步,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在课堂的提问技巧进行了扼要分析,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追问技巧 篇6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其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教师适时地用一个个充满数学味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缺陷处、深度匮乏处、模糊歧义处、知识错误处、精彩成功处,正确的追问,不对的追错,肤浅的追根,穷追不舍,那么数学教学活动就会呈现出深度和活力。
一、思维卡壳时,启发式追问———明知故问
思维卡壳是指学生的思维处在清晰浑浊的临界点、徘徊点、矛盾点,是思维的暂时性“短路”。此时,教师要明知故问,进行启发式追问,可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
在教学中,当遇到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处,要静观其变,不直接得出正确结论,而应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去探索,自己来纠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如,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交换律”的课堂实录。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 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 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 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老师您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 (生1) 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 (生2) 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 (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五六个吧。
生: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变了呢? (有人点头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 (生5) 的观点,但觉得他 (生4) 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法国教育 家第斯多 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适当的启发式追问,在学生思维短路时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发展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趋向成熟。
二、思维错误时,质疑式追问———质疑问难
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疏漏或错误,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发现问题的错误解答时,教师要对症下药,适时、巧妙地追问,允许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张扬个性,也允许相互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富有智慧的追问,不仅能保护学生探究欲,又能不露声色地突破难点,将学生的疑难解决,生成精彩,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交换律”的课堂“验证”环节:
师:正式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
教师展示如下两种情况:
(1) 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 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生6: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举例。他连算都没算,就直接将等号写上去了。这叫不负责任。 (生笑)
生7:我觉得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到底变不变,但这位同学 (指第二种情况) 只是照样子写了一个等式而已,至于两边是不是相等,他想都没想。这样举例是不对的,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
(大家对生6、生7的发言表示赞同。)
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举例的,能举手示意一下吗?
(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
师: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吗?(生点头) 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这几位学生迅速核对、确认。)
师:其余同学,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8: 我举了三 个例子 ,7+8=8+7, 2+9=9+2, 4+7=7+4。从这些例子来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9:我也举了 三个例子 ,5+4=4+5,30+15=15+30,200+500=500+200。我也觉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注:事实上,选生8、生9进行交流,是教师有意而为之。)
师: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生:我更欣赏 第一位同 学(生8),他举的例子很简单,一看就明白。
生:我不同意。如果举的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说,交换两个一位数的位置,和不变。至于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就不知道了。我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生9)。
生:我也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她举的例子更全面。我觉得,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多数学生表示赞同)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示?
(教师出示作业纸:0+8=8+0,6+21=21+6,1/9+4/9=4/9+1/9。)
生:我们在举例时,都没考虑到0的问题,但他考虑到了。
生:他还举到了分数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不但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师:没错,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说明“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还要说明,交换———
生: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了吗? (学生均表示认同) 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的? (学生摇头) 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教师重新将“?”改成“。”,并补充成为:“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同时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反思,不仅可以使错者自身找到了错误的根源,理清了思路,而且让所有的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把错例作为“一种财富”,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在纠错中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能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追问不是一般的直叙式对话,而是深刻挖掘事物间的联系与本质,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辨误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判断对错是不到位的,更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错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把握数学本质,再通过“追问”拓展学生思路。
三、思维求异时,拓展式追问———刨根问底
教学中,学生由于思考的起点、方向、方法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这就是一题多解;题目由于知识的联系,往往可以横生不同的题型、题目,这就是一题多变;由于有些知识是纵向的,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有一定深度的题目,这就是一题多链。一题多解,可以张扬个性,拓宽思维;一题多变采用变式练习,可以拓广思维;一题多链采用链接式训练,可以拓深思维。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对特定的数学活动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所以教师对数学知识点必须有意识地加以横向联合和纵向深入,以便强化思维训练。
求异时,教师刨根问底的拓展式追问,可以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创造性,拓展思维的宽度、广度、深度,达到上述目标。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交换律”课堂的“猜想”环节: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 (教师指读刚才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
(学生的“减法 ”“乘法”“除法”猜想和教师板书略)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一”,又是怎样验证的?
生12:我举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8-6-2,但6-8却不够减;3/5-1/5=2/5,但1/5-3/5却不够减。所以我认为,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的,也就是减法中没有交换律。
师:根据他 (生12) 举的例子,你们觉得他得出的结论有道理吗?
生:有。
师:但老师举的例子中,交换两数位置,差明明没变嘛。你看,3-3=0,交换两数的位置后,3-3还是得O;还有,14-14=1414, 100-100=100-100, 这样的例子多着呢。
生:我反对。老师您举的例子都很特殊,如果被减数和减数不一样,那就不行了。
生13:我还有补充,我只举了一个例子,2-1≠1-2,我就没有继续往下再举例。
师: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13:因为我觉得,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猜想,那猜想肯定就错了。
师:同学们怎么理解他 (生13) 的观点?
生:我赞同。既然已经有一个例子说明“减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差变了”,那我们就绝不可能再得出“在减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差不变”这样的结论了。生:我突然发现,要想说明某个猜想是对的,我们必须举好多例子来证明,但要想说明某个猜想是错的,只要举出一个不符合的例子就可以了。
师:瞧,多深刻的认识!事实上,你们刚才所提到的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正例”,至于不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
生:反例。
师:正例越多,越能说明猜想的正确,但反例只要出 现一个———
生:那么猜想肯定就错了。
师:这样看来,尽管老师也举了许多的正例,但问题在哪儿?
生:问题在,我们已经找到反例了,而且反例非常多。
师:没错,这正是猜想与验证的奥秘!那么,关于其他几个猜想,你们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14:我研究的是乘法。通过举例,我发现乘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积也不变。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举的例子吗?
生 :14:5 ×4=4 ×5, 0 ×100=100×0,18×12=12×18。
(另有数名同学交流自己举的例子,结果和生14类似,都局限在整数范围内。)
师:那你们都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生:在乘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积不变。
生:我想补充。应该是,在整数乘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样说更保险一些。
师:你的思考很严密。在目前的学习范围内,我们暂且先得出这样的结论吧,等学完分数乘法、小数乘法后,再补充举些例子试试,到时候,我们再来完善这一结论,你们看行吗?
生:行!
师 : 这就是乘 法交换律 。(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有研究除法的吗?
生:我原来举了三个例子,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 (关于减法的) 后,现在我觉得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像8÷2≠2÷8,所以我觉得,除法中,交换两数的位置,商会变。
这里,教师能够顺势通过追问启发学生猜想,并进行验证,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宽阔。
数学教学中十分强调渗透思想方法,当教学内容具有开发挖掘价值时,教师要以“问”导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深刻性思维、敏捷性思维。
追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一触即发。教师要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师生互动中抓住生成资源,通过追问将其放大、点燃。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追问,让学生不仅有问题可想,而且有话可说。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充分表现,成功的追问不仅是课堂的亮点,也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激趣技巧例谈 篇7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主体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激趣形式。
1. 故事激趣, 顺势而导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自然导入新课, 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 设疑激趣, 引领探究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新课开始, 我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为本节课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设疑的源头。紧接着让学生任意说几个数, 我迅速地说出能否被3整除, 其他同学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我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 学生露出了惊奇、疑惑、佩服的表情, 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 我组织学生讨论“39、1236”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有的学生说:“能。”这两个数确实能被3整除。但当我问道:“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疑问,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 能让他们从惊奇中产生疑惑, 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践激趣, 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后, 我问学生:“你们家现在的生活水平是小康还是富裕?想知道自己家各项生活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回家后调查自己家上个月各项生活支出情况, 查资料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具体制作要求, 从而制作出扇形统计图。”
二巧妙练习,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中教师通过了解、分析、评价学生的练习过程和结果, 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最优化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1. 导入练习, 以旧引新
这样以任务作为驱动, 引导学生在尝试过程中, 开启学生探索求知的智慧之门。通过设计以旧引新的导入练习, 以旧知作为抓手, 引导学生沿着具有一定坡度的旧知练习不断递进, 层层深入,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2. 反馈练习, 调控教学
如在教学“探索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一课时, 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理解得知“盆花每2盆一组, 第15盆是蓝花, 列式为15÷2=7 (组) ……1 (盆) ”后, 我立即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照上面那样排下去, 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
学生完成后, 我让同桌进行交换, 指名汇报思考过程, 发现有少数学生不知道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灯的颜色。于是, 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多请几位优生来讲他们思考的过程, 以帮助学困生理解。
3. 趣味练习, 激活思维
习题要灵活新颖, 有创新意识。一些开放性、趣味性习题, 主要在于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如在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 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来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学习了“素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点后, 设计这样的练习:“学号是素数的同学请站起来,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这种游戏性练习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巩固概念,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课堂中的有效练习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巧妙地把握练习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新颖灵活、贴近生活, 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的数学练习, 能使练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篇8
一、课堂教学时巧妙设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巧妙设疑, 制造悬念, 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使学生生“疑”,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 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对问题产生了“疑”, 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 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582+299, 543+297, 786-3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 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 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课堂教学中巧妙制错
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将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做法列举在黑板上, 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 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克服思维定式.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堂课, 通过剪、移、拼, 同学们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在计算时还很不习惯除以2, 我适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 并把错误的面积计算在黑板上, 让学生判断.在辨析过程中将除以2强调了出来.再如,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 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63-63÷3.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后, 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 (1) 63-63÷3=0÷3=0, (2) 63-63÷3=63-21=42, 出现这两种情况, 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 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 同学们纷纷争论, 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 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 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在这种对和错的较量中,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
实践证明,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 造成“悬念”,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堂教学中巧妙创难
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 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 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1)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 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 引导学生对照教材, 切一切, 拼一拼, 想一想, 若失败了, 再试, 反复试, 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 亲身体验, 激烈的争论, 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 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 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 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 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如转化的思想, 极限的思想, 变与不变的思想等, 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 “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难”制成“悬念”, 使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始终有一个目标,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课堂教学中巧妙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 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 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 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 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 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出它的, 同学们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自己喜欢的图案.既得到了美的享受,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再例如, 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 女同学16人, 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 (1) 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 (2) 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3)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 (4) 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 (5)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 而且这种求变,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五、课堂最后巧妙留尾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 更需要注重结尾艺术.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 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 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最后,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周长是12厘米的图形, 要求方法各不相同, 将课堂推向高潮.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最后, 向同学们展示了配有音乐的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建筑物, 同学们看了惊叹不已.有的课堂最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也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 设计巧妙, 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 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篇9
一、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一) 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由于在生理发育上尚未成熟, 往往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经常容易走神儿、溜号。但同时, 小学生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对于自己不是很清楚的问题总想立刻弄明白答案。因而,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 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认真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开展、完成的活动, 是师生对话、沟通、交流、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但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教”, 必须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通过提问抛出问题, 即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维, 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 三) 有助于活跃课堂上的气氛
数学是一门偏重理性思维的学科, 不像语文学科那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而对于某些对数学兴趣不太浓厚的小学生而言, 难免显得有些单调、枯燥。但正因如此, 就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而提问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抛出一个好的问题, 就像往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 能让学生像水中的鱼儿一样动起来、活起来。恰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进而能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 四) 有助于强化知识的记忆
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内容, 大多数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或知识难点。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通过提问, 在引发小学生思考、引导小学生解题的过程中, 也能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加深小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理解, 进而对解题思路、定理公式、正确答案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
( 五) 有助于检查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既包含对新知识的探索, 也包含对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的复习。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节授课深度和知识面拓展的广度; 另一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及时调节教学进度, 对学生掌握不扎实、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讲解, 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 进而改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运用
( 一) 精心设计问题重点和难度, 保证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水平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之一。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 经常出现教师提问过于随意的问题, 甚至有的教师只会提问诸如“小朋友们, 听明白了吗?”“这道题会解了吗?”“这个公式记住了吧?”这种呆板、简单的问题, 而学生往往机械地以“是”或“不是”来回答, 如此的课堂提问根本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没有实际帮助作用的。
一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 应该做到精心谋划, 重点突出, 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巧妙的设计、周到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尤其是要精心设计好提问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首先, 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课前提问时就应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温故知新”,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预热”; 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则要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围绕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 问题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特点, 选准问题的突破口, 为学生铺设思维上的通道, 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柳暗花明”的思维境地。另外,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针对不同领悟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要照顾到班级里的全体学生, 而不能只是针对个别学习优异的学生。
( 二) 恰当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时机, 保证问题的有效性
课题提问的方法有多种, 比如常见的启发式提问法, 也可称之为产婆术; 比较提问法, 即教师把对与错、反与正等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判定、比较; 绕道法, 即教师采用迂回的方式, 从易到难, 由浅及深, 最终触及问题的根本; 开放法, 即教师提供多元、开放的思维通道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分合法, 即分步骤提问, 先引导学生解决若干个小问题, 再集中解决一个大的问题, 等等。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应该善于灵活掌握各种提问方法, 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发问的时机, 如在学生有困惑之时进行提问, 达到启发诱导的效果; 在关键知识点上进行提问, 做到突出重点; 在激起学生探究兴趣之际进行提问, 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
( 三) 及时展示结果和答案, 保证提问的评价性
有问有答, 有问必答,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不但要设计好课堂上应该提出哪些问题, 更要事先理清解题思路, 明确标准答案, 同时还要对学生对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做出预判, 估计出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 从而明确自己该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教学时, 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 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 展示正确的结果和答案, 不能不置可否或含糊其辞, 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清楚的认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 能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 要把握激励性为主的原则, 以表扬为主, 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 用委婉的方式对学生加以鼓励, 不能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更不能用生硬、指责的语气嘲笑甚至讽刺学生, 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赵海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快乐阅读, 2015, (07) .
[2]叶炉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18) .
[3]胡册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新课程, 2014, (02) .
[4]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技巧08-19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09-05
小学数学答题技巧05-14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10-12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与技巧09-27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0-08
小学数学速算技巧顺口溜11-09
小学数学说课的方法与技巧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