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

2024-09-18

小学数学教学论(共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论

1:[判断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导向作用。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选择教学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答案:正确

4:[判断题]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参考答案:错误

7:[判断题]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最早设计和提出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数学课程内容由数学知识和技能组成。

参考答案:错误

11:[判断题]大众数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数学课程目标。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

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趋势就是注重数学交流。

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征之一。参考答案:正确 15:[判断题]

对数学教育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联结说”。

参考答案:错误 1:[判断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修养。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数感”的表现就是理解数的意义。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数学课的类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

形成性评价是为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矫正而进行的评价。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8:[判断题]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改革趋势。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案例法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

11:[判断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讲练结合型新授课的主要环节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错误 15:[判断题]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中具有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容易的特点。

参考答案:错误 1:[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15小题)

1、数学课程目标

2、数学课程内容

3、数学学习

4、学习动机

5、迁移

6、教学过程

7、数学化

8、合作学习

9、探究学习

10、教学设计

11、教学反思

12、表现性评价

13、数感

14、空间观念

15、实践与综合应用

参考答案:

1、数学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数学课程内容: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3、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6、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7、数学化:学习者从现实的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8、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11、教学反思: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

12、表现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

13、数感:对现实中数量的感知,是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14、空间观念: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15、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1:[论述题]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参考答案: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⑴抽象性。⑵严谨性。⑶广泛的应用性。⑷形式化。⑸简单化。⑹符号化。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单一结果性目标转变为结果性和体验性目标的融合;设立过程性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化过程;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⑴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⑵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⑶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日常检查、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⑵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⑶让学生参与评价工作。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因人而异等。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第一层次:想象;第二层次:分解和分析;第三层次:描述和思考;第四层次:作出或画出。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有利于学生用随机观念认识世界、有助于学生发展。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⑴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⑵注重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与统计量。⑶关注根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

⑷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⑸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自觉习惯。

⑹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可能性大小,自觉地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学学科性质、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要求加强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特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编制教学方案、评价修改方案。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论述要点: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论述要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注重过程;鼓励创新。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论述要点: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形成策略:生活经验的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像活动、创作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2

一、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

数学课堂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场地, 也是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 对小学生来说, 课堂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则是实施数学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 要想在数学课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改往日严肃的教与学形式, 以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爱上数学课堂, 爱上数学。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积极地说。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以学生为主, 尊重他们的想法, 给他们提供更宽松和更广阔的思考、尝试和发挥的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放开思想, 认真思考, 充分挖掘其数学潜力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丰富学生的见识, 丰厚他们的数学素养, 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氛围。

二、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备课内容

数学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设计和组合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 还要认真地设计好上课的教学形式和教案, 准备好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及教具、课件等。所以说, 科学完备的备课准备是保障数学课堂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备课只是遵循照搬教材内容, 没有创新, 那么就会使数学课堂上得枯燥无味, 不能充分带动学生, 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就会使课堂效果差强人意。所以, 首先在进行备课时就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比如, 准备一些新颖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利用一些新式的教学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制做一些拓展知识面, 使教学知识点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等。而后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 仔细认真地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选择制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吸收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又知识丰富、充满乐趣, 使学生喜欢并乐意学习。

三、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形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听, 然后进行作业练习, 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 不同接收能力的学生会有不同质量的学习收效, 学习效果有好有差。而且这样的授课形式比较枯燥无味, 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心。而教师也不可能一对一地去进行单独的讲解与说教。所以, 这时, 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改变。针对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 使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 对课堂上接收快、掌握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思考后, 请学生来担当自己班级的“小教员”, 让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课, 然后再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思考力。

四、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练习, 而进行实践练习不能仅拘泥于课本习题, 而是要改变书面作业练习这一形式, 着力于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智力, 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 使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 在进行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取得更大的收获。例如, 在学习重量知识时, 小学生在课堂的讲解当中除了记忆根本不理解重量的概念。所以, 可以以一些体验性的实践练习来加深和促进他们的理解吸收。如, 让学生带一袋盐、味精、洗衣粉等粉末状态的物体, 然后记录其体积和重量。而后让学生估计如一本书、一个作业本的重量, 并讨论交流自己的估算依据, 比较相似重量而不同体积的物体。这样使他们既形象地理解了重量的概念与意义, 又有了实物实践计量的感受, 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运用重量单位来进行学习和计算。

五、创新数学课堂学习的合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在讲解后的练习当中, 有效的合作学习, 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促进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练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和结合。做好小组的分配组合, 使小组中即有先进也有后进, 既有引导者, 也有学习者, 同时, 选出有责任心和领导力好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使小组学习分工得宜, 各司其职, 做好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帮助, 通过共同完成数学问题、解答数学疑惑、探究数学奥秘, 来加深数学学习印象, 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一个教学过程, 是保障数学教学成效,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项教学工作。作为我们数学教学者来说, 应在不断积累和改进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而努力开拓创新。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 更是学生数学素养积累的基础时期,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保障教学质量, 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 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创新, 寻求更佳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提升与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9) .

论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有效的数学创新学习活动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动中学,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探索中学到知识,并由此展开,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最终主动学习数学,取得好的成绩,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启迪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可观察性、易变性、可培养性、推测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且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1)夯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意义,使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3)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授人以渔,加强发散思维训练。要想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改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提问的习惯,教师的引导示范非常重要,应当传授学生追问、反问、联想同类题、对比不同题、变化条件以及在反思中总结提问的技巧等;同时,应当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方法的变式训练,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等。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良好地开展学习的必要因素、学习成功的秘诀、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培养求知欲望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积极、有效,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全过程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全程中,依据与学生的交流了解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课前摸底。为了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對教学方式的好恶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在备课前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2)课中答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从中获取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在遇到学生没听懂或提出意想不到、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的回答应该机智、认真且谨慎,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要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

(3)课后总结。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因人而异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教学策略,是指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对小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数学教学。

(1)“双高”学生重保持。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高的“双高”学生,应该努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给他们出一些拔高的难题,让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及“数学王国”的奥秘、乐趣。

(2)“分高趣低”重激发。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低的学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关于数学史、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趣味数学谜题等教学内容,使这些学生逐渐实现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3)“分低趣高”多鼓励。对于数学成绩差、兴趣高的学生,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他们鼓励他们,同时有针对性地由易到难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逐渐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及正确方法,体会到数学学习起来是有章可循的,如此,进入成绩与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我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到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总之,新课程的深入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密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差异,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灵活施教、才能永葆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小数大小比较》课堂教学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2]吴小欢.小学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7):43

[3]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2)

[4]刘清.小学数学课堂激趣艺术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小学数学教学论2 篇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

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2.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篇5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论小学作文教学 篇6

黄会兰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做习作的有心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多写观察日记,大量阅读课外书积累语言,积累知识。教师可组织图书角,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做好读书笔记,并检查督促,让学生养成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兴趣;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教给方法,养成习惯;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小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即:‚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我们认为,提倡学生自主作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作文的写作动机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欲望和冲动而作的主动作文,而不是为学作文而作文,不是为考试而作文,更不是为家长、老师作文;从作文的内容要求上,是写自己之所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自由作文;从作文的训练途径上,应通过不同形式,积累习作素材;丰富语言储备,使学生自主作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创作过程中得到陶冶和启迪,把写作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

1、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把握这一点,才有可能使学生乐意写作,提高写作兴趣。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要教师实施先经历、体验生活后描绘生活的作文教学。要多组织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从而认识生活,改造生活。如调查活动、采访活动、竞赛活动等,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写作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在‚真观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地观察和精确的表达。

2、注意培养学生做习作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是学生获得习作素材的关键。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课堂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发现草地会变色是通过仔细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把草地的有趣呈现在读者面前。《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把小红军展示的外貌特征清晰地留给读者。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认识到观察与作文的关系,从而鼓动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写观察日记。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有序观察;有的放矢,观察重点、捕捉特点;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产生合理想象等。做生活记录卡,把每天所做的事和所得收获或感受一一记录。然后,教师则应作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

仅凭八篇作文的训练,想提高学生德写作水平是纸上谈兵,教师要开动脑筋,调动其他因素。教师要创设情境,对所要训练的内容产生喜爱,驱动学习动机,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决定其书面表达质量的最直接原因。兴趣和自信是习作教学两项基础性工作。在课文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如《下雪了》一文中对雪景的描写,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令人兴奋的活动,写成观察日记,坚持不懈,如: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谈自己的收获认识等等。天长日久学生尝到了甜头,有写作兴趣,作文的质量也提高了。

另外,优美词句、段落的积累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讲方言的孩子来说,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3.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像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在农村,家里图书少,我就出资买了一些。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把被介绍的图书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3.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3.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意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的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不良的影响。

3.5、抄写读书笔记。阅读中遇到感兴趣的知识,好词佳句好段都分门别类记录下来。教师也要有目的指导学生抄写读书笔记,这样既能督促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又可以积累知识。有个三年级学生抄了这样的句子‚花儿向我们点头,鸟儿在枝头唱歌‛,在他写牵牛花时也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早起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蓝色的小喇叭‘嘀嗒,嘀嗒’,在叫人们起床呢。连小动物们都被叫醒了,纷纷过来与牵牛花问好……‛本来看到的花是静止的,通过阅读模仿想象,就把花写活了。

3.6、检查督促。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4、注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学生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写成后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谱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作文评讲是一门艺术。讲评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反之,则会扑灭学生自己燃起的写作火焰。作文要求太高、太急、太苛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文讲评课可以稍微改动变成学生修改课或赏析课。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4.1、注重引导,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依靠老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坚持跟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写作的兴趣。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敬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反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4.2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是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作文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书本上的一些规范修改符号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_____‛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趣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3教给方法,养成习惯。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能使文章写得更好些,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作文修改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时限性(规定时间)的特点,因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习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方法。

4.4、优化训练,促进提高。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凡卡》‚在写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是,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去,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作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有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改作兴趣,我设计了一节游戏作文课‚添嘴巴‛,学生玩得兴高采烈的。然后我要求学生把游戏过程写下来。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写得像白开水,简单、平淡。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上了节写作指导课——《给自己的作文加点‚糖‛ 》。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桌上放着两杯水,一杯是白开水,另一杯是糖水,尝一尝,哪杯好喝?

生:当然糖水好喝,甜呗!

师:是呀,作文就像水,要加点‚糖‛进去,才会‚甜‛起来。

师:上节课我们玩了‚添嘴巴‛游戏,大家玩得可开心了,最后还把这个游戏写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个小朋友的习作片段。

(出示:‚添嘴巴‛游戏开始了。同学们都争着举手了。老师先请了一位男同学,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原地转两圈。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个嘴巴。他把嘴巴画到小女孩的额头上。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

指名学生读读。

师:你们读了这个片段后有什么感想?

生:‚添嘴巴‛游戏本来是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可是读了这个习作片段,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出‚趣‛来。……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语言不生动。生:没有写具体。

师:是呀,小作者没给习作放‚糖‛。那么,哪些地方需要加点‚糖‛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生:‚争着‛可以改为‚争先恐后‛;‚笑‛可以改为‚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哈哈大笑‛。

生:应该具体描写同学们笑的样子,比如 ‚笑得前俯后仰‛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等。

生: ‚他原地转两圈‛后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想当时他一定是‚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所以‚东倒西歪‛的。

生:作者没有写他是怎样走到讲台前的?我们记得他因为眼睛被蒙上,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是‚摸索‛着走上前的。

生:他不是一到黑板前就画,而是‚犹豫不决‛的。……

我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修改,并用上修改符号。(改后习作片段:

‚添嘴巴‛游戏开始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了。老师先请了一位男同学,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原地转两圈。他被转得晕头转向,东倒西歪地往前走。他摸索着走到黑板前,犹豫不决,抓着粉笔却一直下不了手。同学们等不及了,大声喊:‚5、4、3、2、1!‛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赶紧画了个嘴巴。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原来他把嘴巴画到小女孩的额头上。他摘下蒙在眼睛上的手绢一看,也忍不住笑了。)

师:这样修改之后,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就生动起来,游戏的‚趣‛也突显出来了。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同学们今后写完作文能自己修改修改,这样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

通过这样反复训练自改习作后,学生尝到了反复推敲的甜头,自然而然每次习作后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明确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语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学生习作才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魏薇 《新课程教学设计》【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广西武鸣县教研室小学语文组《新理念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县小学习作教研活动材料2004年

杨德伦 《小学教学参考》【J】 《慎言无禁区与随便》 2008(25)38-40

试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接触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按比分配》时, 一上课, 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 王老师有12个球, 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 你们看怎么分?”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交流后, 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 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 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 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他们有16个人, 怎么和女生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 经过讨论, 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 多的多分点, 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了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 多的要多分, 少的要少分, 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 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 就比较合理了”.可见, 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 对学生而言, 有着多么强烈的亲和力,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二、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 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 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这一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 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 再测量计算.) 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 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 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 (生面面相觑, 不知所措)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 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作为重点学科的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素养,从而促进整体数学教学水平。

一、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

数学课堂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场地,也是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对小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则是实施数学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想在数学课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改往日严肃的教与学形式,以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积极地说。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更宽松和更广阔的思考、尝试和发挥的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放开思想,认真思考,充分挖掘其数学潜力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丰富学生的见识,丰厚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氛围。

二、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备课内容

数学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设计和组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还要认真地设计好上课的教学形式和教案,准备好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及教具、课件等。所以说,科学完备的备课准备是保障数学课堂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备课只是遵循照搬教材内容,没有创新,那么就会使数学课堂上得枯燥无味,不能充分带动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就会使课堂效果差强人意。所以,首先在进行备课时就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比如,准备一些新颖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利用一些新式的教学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制做一些拓展知识面,使教学知识点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等。而后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仔细认真地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制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吸收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又知识丰富、充满乐趣,使学生喜欢并乐意学习。

三、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形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然后进行作业练习,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不同接收能力的学生会有不同质量的学习收效,学习效果有好有差。而且这样的授课形式比较枯燥无味,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心。而教师也不可能一对一地去进行单独的讲解与说教。所以,这时,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改变。针对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使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对课堂上接收快、掌握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思考后,请学生来担当自己班级的“小教员”,让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课,然后再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思考力。

四、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练习,而进行实践练习不能仅拘泥于课本习题,而是要改变书面作业练习这一形式,着力于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智力,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使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在进行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例如,在学习重量知识时,小学生在课堂的讲解当中除了记忆根本不理解重量的概念。所以,可以以一些体验性的实践练习来加深和促进他们的理解吸收。如,让学生带一袋盐、味精、洗衣粉等粉末状态的物体,然后记录其体积和重量。而后让学生估计如一本书、一个作业本的重量,并讨论交流自己的估算依据,比较相似重量而不同体积的物体。这样使他们既形象地理解了重量的概念与意义,又有了实物实践计量的感受,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运用重量单位来进行学习和计算。

五、创新数学课堂学习的合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在讲解后的练习当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促进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练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和结合。做好小组的分配组合,使小组中即有先进也有后进,既有引导者,也有学习者,同时,选出有责任心和领导力好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使小组学习分工得宜,各司其职,做好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帮助,通过共同完成数学问题、解答数学疑惑、探究数学奥秘,来加深数学学习印象,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保障数学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项教学工作。作为我们数学教学者来说,应在不断积累和改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而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2]赵秀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上一篇:城市景观存在问题下一篇:中学庆祝建国66周年“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