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

2024-05-13

小学数学教学论(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 作为重点学科的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成效,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从而促进整体数学教学水平。

一、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

数学课堂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场地, 也是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 对小学生来说, 课堂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则是实施数学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 要想在数学课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改往日严肃的教与学形式, 以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爱上数学课堂, 爱上数学。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积极地说。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以学生为主, 尊重他们的想法, 给他们提供更宽松和更广阔的思考、尝试和发挥的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放开思想, 认真思考, 充分挖掘其数学潜力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丰富学生的见识, 丰厚他们的数学素养, 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氛围。

二、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备课内容

数学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设计和组合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 还要认真地设计好上课的教学形式和教案, 准备好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及教具、课件等。所以说, 科学完备的备课准备是保障数学课堂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备课只是遵循照搬教材内容, 没有创新, 那么就会使数学课堂上得枯燥无味, 不能充分带动学生, 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就会使课堂效果差强人意。所以, 首先在进行备课时就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比如, 准备一些新颖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利用一些新式的教学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制做一些拓展知识面, 使教学知识点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等。而后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 仔细认真地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选择制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吸收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又知识丰富、充满乐趣, 使学生喜欢并乐意学习。

三、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形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听, 然后进行作业练习, 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 不同接收能力的学生会有不同质量的学习收效, 学习效果有好有差。而且这样的授课形式比较枯燥无味, 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心。而教师也不可能一对一地去进行单独的讲解与说教。所以, 这时, 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改变。针对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 使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 对课堂上接收快、掌握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思考后, 请学生来担当自己班级的“小教员”, 让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课, 然后再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思考力。

四、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练习, 而进行实践练习不能仅拘泥于课本习题, 而是要改变书面作业练习这一形式, 着力于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智力, 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 使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 在进行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取得更大的收获。例如, 在学习重量知识时, 小学生在课堂的讲解当中除了记忆根本不理解重量的概念。所以, 可以以一些体验性的实践练习来加深和促进他们的理解吸收。如, 让学生带一袋盐、味精、洗衣粉等粉末状态的物体, 然后记录其体积和重量。而后让学生估计如一本书、一个作业本的重量, 并讨论交流自己的估算依据, 比较相似重量而不同体积的物体。这样使他们既形象地理解了重量的概念与意义, 又有了实物实践计量的感受, 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运用重量单位来进行学习和计算。

五、创新数学课堂学习的合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在讲解后的练习当中, 有效的合作学习, 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促进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练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和结合。做好小组的分配组合, 使小组中即有先进也有后进, 既有引导者, 也有学习者, 同时, 选出有责任心和领导力好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使小组学习分工得宜, 各司其职, 做好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帮助, 通过共同完成数学问题、解答数学疑惑、探究数学奥秘, 来加深数学学习印象, 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一个教学过程, 是保障数学教学成效,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项教学工作。作为我们数学教学者来说, 应在不断积累和改进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而努力开拓创新。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 更是学生数学素养积累的基础时期,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保障教学质量, 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 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创新, 寻求更佳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提升与整体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9) .

[2]赵秀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7) .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2

《小学数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随机现象

答: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2.电化教学手段

答:电化教学手段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3.开放性问题

答:开放性问题从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所谓解法不唯

一、答案不唯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开放性问题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经历提出假设、对数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的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的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就是说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到有关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说它更具开放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对比《大纲》,具体分析《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有何调整?

答:“数与代数”是《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内容中,把以往数学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更新,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对于整数的认识,《标准》提出认识和感受大数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而《大纲》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标准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和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大纲中没有的内容。2.如何理解“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施中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标准》提出的“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是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初步懂得一些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积累,它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指数学的应用问题,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数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 的活动,它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中,应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以便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2)加强综合设计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的优化及智慧的开发。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3.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学方法的优化来自于苏联教育家的“最优化”理论和实践。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我们要做到:

(一)教师要熟悉各种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一种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材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个部分,然后选择对每个教学阶段最适用的方法,并把它们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该节课的最优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4.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能力。5.简答现代教学方法呈现的新特点。

答:(1)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2).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4)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5)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6)开发非智力因素,力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三、论述题(共35分)

1.论述学生是否需要建立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1分)答:数感就是指数字反面的天分,以及逻辑思维这些,学生需要建立数感。要培养这些最关键的是要和实际结合,多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发现,再结合教材多加推理。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忌讳的是和脑筋急转弯联系。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习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行,估算,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能用有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2.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彩条。(11分)

答:数学彩条,也叫奎逊耐彩色棒,是一种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应用十分广泛的小学数学学具。数学彩条由十种颜色、十种长度的木条(或塑料棒)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十种颜色分别是白色(b)(括号内字母为该颜色名称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22 个、红色(h)——12 个、绿色(l)——10 个、紫色(z)——6 个、桔黄色(j)——4 个、深绿色(s)——4 个、乌黑色(w)——4 个、咖啡色(k)——4 个、天蓝色(t)——4 个、橙色(c)——4 个。共74 个。十种彩条的长度分别是1 厘米、2 厘米、3 厘米„„10 厘米。小学数学各年级的主要内容都可以通过操作数学彩条,使学生建立起较深刻的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起有关数学内容的模型和表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用白色的彩条(b)表示 1,其他颜色彩条分别表示2,3,„„10。这样,就可以用它认识整数和四则运算。例如:(1)两个彩条接起来同另外一个彩条一样长,用这种关系可以表示数的组成。(2)用一个橙色彩条和若干个白色彩条,就可以表示11-19 各数。(3)加法和减法:两个彩条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表示相加。把两个彩条并排摆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两个彩条之间的关系就是表示减法。两个彩条相差部分同某一个彩条一样长,这个彩条表示的数就是减法的差。(4)乘法和除法:用单一颜色的彩条连在一起,表示 n 个相同加数连加,用这种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5)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彩条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应用题的涵义,准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6)用其他颜色的彩条表示1,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数。此外,运用数学彩条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和开展智力游戏。3.论述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有何教育价值?(13分)

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G623.5

估算主要是在计算中,对于不需要做精确计算的数据采用相近简明数据的大概性推测,其结果不具有精确性,但是可以力求更接近于精确的同时提升计算效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较为广泛。小学数学中运用估算可以有效提横学生对数学的感官能力,提升数据的敏感度。

一、小学数学中运用估算你教学的价值

估算虽然不是精确性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有其价值。首先,可以通过估算的方式在心中大概的检验精确计算后的结果是否偏离实际情况,成为学生检验计算结果的一种方式,广泛的运用在数学计算题的检验操作中,更好的控制计算误差。其二,通过估算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对数据整体情况做有效的概括,了解数据计算的相对宽泛的范围,进而对数据推算做有效推测,让学生对数据整体情况做大概性的把控,也可以有效的通过估算来帮助解题思路的拓展。例如在例题中,40元钱买文具,钢笔12.5元一支,橡皮3.3元一个,笔记本1.1元一个,请问三样文具用品各买3套,钱够用吗,需要多少钱?这个题目中,就可以先运用估算计算三套文具需要多少钱,精确计算是(12.5+3.3+1.1)×3=50.7,由于是计算钱是否够用,因此需要计算至少需要多少钱?可以估算为(12+3+1)×3=16×3=48,因此,从处估算这些文具至少要48元,而40元不够,可以得出计算的大致操作方法为,(12.5+3.3+1.1)×3-40=10.7,结果则可以回答还需要增加10.7元才能购买三套文具。其三,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由于广泛快速的掌握了估算方法,在反复性操作中可以有效的积累学生对数据的第一反应准确性,提升对数据的敏感度,提升学生对数据第一直觉的准确性。其四,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观察能力,在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中,会面对较多的数据,如果有较强的估算反应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题目与实际事物的观察能力,提升信息的处理能力。例如在实际物品购买中,要估算自身所携带的资金是否够买物品时,这种估算能力就可以第一反应得出结果。甚至在做题速度中,可以通过剩余题目数量做出后续时间需求的估算等,实用性较为广泛。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一)强化估算使用频率,建立运用意识

估算要提升使用频率才能有效的做到运用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在计算结果的检验,还是题目推算与寻找思路中所需,都可以通过估算这种心算的方式做数据的推测,让学生了解到实际运用的价值,形成一种估算运用的习惯。估算的运用也要充分的与实际题目情况做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估算所需要的实际环境,提升估算运用的有效性。

(二)估算能力个性化设置

估算能力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展开,学生实际心算能力强,可以运用更精确的估算方法,如果计算能力弱则运用更简单的数据估算。例如在285×17的计算中,如果个人计算能力较好,可以运用280×20做估算,如果计算能力差,可以运用300×20来估算。对于估算的具体操作需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不能强行的要求对应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寻找邻近的整数,邻近的越接近精确性更高,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操作。可以进行邻近前后数据做分别性的估算,从而可以有效的框定数据所在是数据区间范围,提升数据估算更高的准确性。也可以采用一个数据做估算,另一个数据不做估算的结合性估算,这种操作的准确性相对更高,如果两个数据都做估算,可能数据准确性则相对准确性下降。数据估算上可以采用以大估小,或者将小估大,具体操作需要以数据具体情况与背景情况所需展开。例如在时间计算上,一个人步行每分钟84米,1000米如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如果是计算至少多少时间,应该将数据做以大估小,可以运用1000÷90或者1000÷100进行估算,如果是计算最多使用多少时间,应该将数据以小估大,可以运用1000÷80或者1000÷50来估算。因此,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对待。

(三)多做估算运用经验沟通

估算的经验与个人数据敏感度与基础能力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估算能力经验的交流,有效的让学生尝试更多的估算技巧,从而有效促进估算能力的提升。经验的交流可以设置在对应的活动基础上,可以开展估算能力竞赛,在班级中小范围的开展,给出一个数据算式情况,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心算出估算结果,谁更接近数据则获胜,在竞赛后学生可以依据每个题目情况做自身估算思维方式的分解,从而让学生与教师都可以看到估算高效运用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展开的估算过程做对应的评价分析,将学生估算中存在的问题做有效的点评,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估算的不当之处,达到估算能力的优化。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感受来对估算中的问题、难点做对应讨论,让大家共同来对估算中的规律与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掌握。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运用较为隐形,时长在运用中缺乏使用过的痕迹,但是并不意味着估算不重要,相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这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数据的感知与事情的判断,是数学运用较为常见的方式。教师要充分的讓学生意识到估算的价值,从而提升运用估算的频次,逐步掌握估算运用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马娟.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4):114-114,115.

[2]顾丽杰.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考试周刊,2015,(82):72.

[3]周婷.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新课程·小学,2015,(4):47-47.

作者简介:

论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 篇4

一、创设体验情境, 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因此,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之外, 根据这时期儿童心理特点, 创设出生动的且符合实际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行为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 设计出例如实验、图画、游戏等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 创造出趣味横溢的体验情境, 让学生汲取数学知识时, 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紧紧抓住课堂的中心, 教师也就更能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进行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输送。

二、课堂讨论体验, 体验学习过程乐趣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并且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各自不同的见解, 寻求对某一个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者判断。而为了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的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那么教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充当一个主导地位, 让学生们自主参加教学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有讨论的必要, 因此一般选择的都是容易混淆而且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 这样能让学生们更多的更活跃的进行思考。首先学生自己确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然后在讨论中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与见解, 接着共同讨论排除显而易见的错误观点, 继续针对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比较, 从而选择最佳的答案, 开阔思路。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点的时, 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圆形, 像汽车轮胎、下水道井盖等类似常见的事物, 接着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纸片制作个圆, 并标上圆心, 最后小组讨论圆的特性。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圆是轴对称, 有的会知道圆心到圆边的距离都相同, 学生集思广益发现圆的特性。这时向学生引入π的概念, 继续小组讨论出圆周长应该怎么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圆的性质和公式, 由浅入深, 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2πr这个公式。由学生自己推导出的公式会让同学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进而更加热爱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开展探究学习, 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 成立学习小组也是很重要且有意义的。这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益处, 自己难以理解或者解决不了的, 可以带入学习小组中共同探究, 老师也可以从旁协助, 毕竟小学生年龄阅历方面的不足, 在很多时候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是常有的事, 而且通过学习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与探究对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自身的学习极其有帮助。教师在这些学习小组面前, 就是个引导者和协助者, 应以学生是中心, 是帮助和推动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掌握。在这过程中, 教师应充当一位很好的提问者和倾听者, 而学生就是解决者和探究者。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 老师可以进行发问“平行四边形同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类似这样的问题, 既对正方形和长方形进一步的复习, 又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知识点的联系。接着学习小组就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已掌握的知识、教师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子同学们能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概念以及同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加深刻, 而且自始至终都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走出课堂实践, 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

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有强化与调节作用, 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 数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因此, 学好数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大自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后, 就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利用卷尺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的圆周长, 再根据公式求出此大树的直径。同样的, 在操场上, 学生们可以在同一起点同一时间完成100米的跑步运动, 让老师掐秒表, 帮助学生计所用时间, 然后求出学生们的跑步速度。再比如在求解应用题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动画,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应用题的内容, 以便遇到类似的应用题时, 形成较为准确的联想。随着时代的进步, 单纯的靠教师笔头或者口头灌输知识的时代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教师们贴近生活实际, 多种方式的进行教授, 让孩子们身心愉悦的学习, 体会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领略数学海洋的浩瀚与独特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篇5

模拟试卷1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学问题解决 2.有意义学习3.数学认知结构 4.形象思维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的科学。

A、空间形式

B、逻辑推理

C、数的基础知识

D、形象思维

2.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数学对象的()的思维形式。

A、特征

B、一般属性

C、性质

D、本质属性

3.以比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相同性质的事物归为一类,不同性质的则归入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是()。

A、比较

B、分类

C、综合 D、分析

4.思维的(),是指思维活动的反映速度和熟练程度。

A、深刻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独创性

5.若四个有理数 满足:1/(a-2001)=1/(b+2002)=1/(c-2003)=1/(d+2004),则a,b,c,d的大小关系是()

A、a>c>b>d

B、b>d>a>c

C、c>a>b>d

D、d>b>a>c 6.分类是确定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A、外延

B、内涵

C、延伸

D、扩展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指向可以分为()。

A、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集中思维

3、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实施解答

D、巩固练习

E、回顾评价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

A, C

A、内涵扩大时,则外延就缩小

B、内涵扩大时,则外延也扩大

C、内涵缩小时,则外延就扩大

D、内涵缩小时,则外延也缩小

5、下列学习活动中属于概念同化的有()。

A、操作探索长方形体积公式

B、利用学具探索正方形特征

C、利用整数加法法则学习分数加法法则

D、在“角”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直角”

E、在“假分数”的基础上学习“带分数”的概念

四、判断题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

正确

不正确

2、小学儿童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

正确

不正确

3、“3≥2”是一个真命题。

()

正确

不正确

4、互质数就是互为质数的数。

()

正确

不正确

5、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正确

不正确

6、接受学习指不理解的、机械的、被动的学习。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_______性,实现人人学______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_______.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_______.统计与概率.______四个领域。4.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 ._______和推理。5.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

6.若x= 1时,代数式 的值为6,那么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7.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偶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

8.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9.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_______的产生;二是微积分的建立。10.数学命题学习有上位学习、_______和_______三种基本形式。

六、论述题(共11分)

试说明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模拟试卷2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思维与数学思维 2.自然数 3.同化

4.数学概念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1可以表示1个人手的数量,也可以是1双筷子的根数,它可以表示天地万物之间某一特定的数量关系,这表明数学学科具有()。

A、抽象性

B、系统性

C、具体性

D、逻辑性

2、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通过数小棒.摆图片等认识了“几”和“第几”,这说明其思维正处于()。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以再造性思维为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比宽长15米,则它的面积可表示为(a+15)a米2

B、5h表示底为6.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10a+b表示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是a,十位数是b。

D、甲.乙两人分别以4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4x+5x=3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比长短10米,则它的周长可表示为(2a-10)米。

B、10h表示底为

10、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D、甲、乙两人分别以3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80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3x+5x=80。

5、已知甲数比乙数多25%,则乙数一定比甲数()。

A、少30%

B、少25%

C、少20%

D、少15%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数学的主要特征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基本的方法有()。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E、概括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应用题

D、统计与概率

E、综合与实践

4、下面的平面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三角形

E、圆形

5、教育情境下的学习与一般学习的区别是()。

A、是否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标准

B、是否必须经过事事实践

C、是否是在人类发现的基础上的再发现

D、是否是后天习得的

E、是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正确

不正确

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布鲁纳。

()

正确

不正确

3、数学的对象是由人类发明或创造的。

()

正确

不正确

4、一切长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

正确

不正确

5、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1.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有三种成分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数学思维按照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分成逻辑思维、_______思维和_______思维三类。4.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5.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和_______。

6.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奇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7.《几何原本》全书共13卷。全书主要以_______ 为研究对象。8.表达数学判断的语句又称_______。9.概念的外延是指_______。10.教学评价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程度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_______与_______描述,最终作出_______的过程。

六、论述题(共8分)

1.试述作为教育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模拟试卷3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数学认知结构 2.同化 3.概念形成 4.数学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质数与素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同一关系

B、交叉关系

C、从属关系

D、矛盾关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比长短20米,则它的周长可表示为(2a-20)米。

B、5h表示底为

5、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D、甲、乙两人分别以3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40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3x+5x=40。

3、发散思维又称()。

A、求同思维

B、求异思维

C、集中思维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4、三角形可分为()。

A、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

A、内涵扩大时,则外延就缩小

B、内涵扩大时,则外延也扩大

C、内涵缩小时,则外延就扩大

D、内涵缩小时,则外延也缩小

2、一般认为,数学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A、远古时期 B、萌芽时期 C、常量数学时期 D、变量数学时期

E、近现代数学时期

3、根据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可把数学思维分为()。

A、逻辑思维

B、再现性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创造性思维

4、《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E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应用题

D、统计与概率

E、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判断题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善于根据条件或问题的变化转换思路,说明思维具有灵活性。

()

正确

不正确

8、“3≥3”是一个真命题。

()

正确

不正确

6、一切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

正确

不正确

2、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42分)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_______和_______的一门科学。

2.空间与图形领域在第一.二学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内容。3.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类。4.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 _______,二是_______。5.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和推理。

6.若x=-1时,代数式 的值为6,那么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7.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1、2、3、4、5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偶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

8.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9.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_______的产生;二是_______的建立。

试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7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去研究它。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创设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快乐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各方面特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给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其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 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通过创设这样趣味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在传授了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极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并极其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转变为不断提出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都是随着问题的变化而转变,一个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引起积极思维,才会情绪激昂,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的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显著特点,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其充分经历问题的发现、探究、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 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有了一连串的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都是处于高度集中、活跃状态,能有效的促使学生探究、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中,数学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买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时,我们可以数出10角,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抽象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也能在“买和卖”这一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的道理,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来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但是,这里的情境,不是教师随随便便的创设就行,他还讲究一定的技巧和原则。总的来说,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②数学味: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③吸引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红娟.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3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快乐教学 篇7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很大的形象性, 教师应在他们思维过程中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学到知识。40分钟的一堂课, 从开始15~20分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佳时间, 之后学生的注意力渐渐不够集中, 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拍拍手”“说一说”“找朋友”“寻宝”“夺红旗”等数学游戏穿插于教学中,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课堂上让学生任意摆出各式各样的长方体, 并让学生回答各自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宽、高的乘积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宽×高。这种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法, 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具体。不仅易于理解和记忆, 而且富于儿童乐趣, 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设快乐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增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我要学, 我能成”的进取状态。如在讲授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故意让学生随意报数, 教师判断。经过紧张报数与迅速的判断, 学生感到神奇, 萌发了求知欲。然后, 教师才把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传授给学生, 这样, 知识就学得快, 记得牢了。最后, 又搞“我能判”的活动, 让学生同桌进行“你报数, 我来判”的活动, 促使全班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

四、变换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情境的变换能使学生兴趣更浓厚。在教学过程中, 新授课复习与其有关的旧知识, 然后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给学生铺路, 获得新知识。例:教学分数工程问题中的一道例题:一项工程, 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 由乙工程队修建需30天,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例题出现前我首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段路长140米, 甲队每天修15米, 乙队每天修20米,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一看很简单, 问题同前一道题一样, 也是求工作时间的, 用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此时, 教师提问“工作总量是多少?工作效率是多少?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我们这一节学习的内容, 希望大家认真听, 积极思考。”通过以上问题,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愉快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新知识的浪潮中去。

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教数学

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8

一、在有效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课堂上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 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 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多边形的认识”时, 我引导学生用小棒围成封闭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五角星等图形, 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搭成正多边形, 也有的搭成任意多边形, 人人有成功的作品, 甚至有好几个。当展示出美丽的作——小燕子、美人鱼、圣诞树时,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用小棒围多边形是一种美的确享受。在操作的过程中,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探究保持着乐此不疲的状态。

二、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要使他们乐于接受, 能主动探索, 最有效的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 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主动地发现知识, 有效的建构知识。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课前我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 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 话音刚落, 学生就忙开了, 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 开动脑筋, 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 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 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 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 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 (边总结边板书) 。根据: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动脑去思考, 动口说过程, 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 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 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四、在有效操作中发展抽象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地劳动, 不能算做, 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 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让全体学生动眼看、动手做, 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我把9支铅笔分给3个学生 (先每人分一支, 然后分一支, 最后再分一支) , 让学生看清楚每人都分得3支, 接着要求每个学生拿出8个小三角形, 把它分成4份, 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由学生说出分法和每份几个, 最后明确指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上面的演示和动手操作启发学生思索:像上面这样把9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 把8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 都是把一些东西怎么样?求什么?让学生回答后, 我才指出: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写出:9÷3=3, 8÷4=2。这样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收到了既易理解又记得牢的效果。

试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接触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按比分配》时, 一上课, 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 王老师有12个球, 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 你们看怎么分?”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交流后, 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 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 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 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他们有16个人, 怎么和女生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 经过讨论, 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 多的多分点, 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了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 多的要多分, 少的要少分, 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 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 就比较合理了”.可见, 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 对学生而言, 有着多么强烈的亲和力,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二、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 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 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这一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 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 再测量计算.) 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 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 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 (生面面相觑, 不知所措)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 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篇10

一、学生充分感知, 建立清晰的表象

1. 提供适当的教材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在学习新概念时, 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或教具, 进行演示或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或操作, 让学生通过感官去接触有关的对象, 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

2. 重视概念引入方法的研究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这一步做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认真研究引入方法, 以利于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

3.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时, 除了利用实物、图形外, 还要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形象性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决定了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 都应考虑如何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二、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概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可用列举部分实例的方法说明概念的外延, 用定义指出概念的内涵。

1.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过观察、比较, 使概念教学的过程成了一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成了一个逐步抽象、概括的简化过程。

2. 适当运用变式, 变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适当运用变式, 能有效地突出材料的共同属性, 从而掌握概念的内涵。

运用变式材料, 揭示出概念的内涵, 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就明确了。

三、贯通概念间谍逻辑关系, 形成相应的概念系统

孤立的东西容易遗忘, 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迁移和运用。将概念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个概念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学习新知识, 在概念的系统中掌握新概念。

因此,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 应帮助他们贯通概念间的联系, 充分揭示知识发展的脉络, 形成相应的概念系统。

四、注意概念的深化和发展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任意变更, 外延也就相对地固定, 这是概念确定性的一面。另外, 由于客观事物不断发展,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 概念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随着发展。

五、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既要细心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也不能忽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 用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   心理特征   现状  措施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主要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客观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使小学生学好数学,是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与处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的发展

在小学时期,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知识,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还让学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就是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

(二)记忆力的发展

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记忆力以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很难记住,记忆的效率较低。随着年级的逐年增高和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小学生的意义记忆得到明显发展,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够从事物本身出发去寻找内部规律和联系。

(三)注意力的发展

学龄初期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上课时很容易做小动作、开小差。随着学习活动的逐步进行,小学生的大脑系统不断成熟,有意注意开始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开始能够根据教师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逐步到达自觉状态。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完成教学目标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課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忘记了教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还是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有时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原理,并能分析、解答相应的题型,但教师却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叙述算术原理、讲解抽象的应用题。这样反而使学生听得越来越糊涂,以至于打乱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

(三)教学过程不合理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活动,从基本知识一直到解决各类题型,全部由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任何思考时间,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面对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他们的天地,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愿意动脑想,愿意动手做,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先成人再成才。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观,数学教师才不会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不会只是为了完成教科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会只是单纯地追求学生考到高分数,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而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在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研究,不会出现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下功夫,却忽视很重要的数学题的尴尬局面。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若要使学生学习好数学,必须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一,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真心爱护学生,与他们建立友谊,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和信任感。第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色彩绚丽的特点能够使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尽量使问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洪建林.构建促进数学思考的“五思”模式[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2]吴素芳.演示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9(34).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来自外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 吸收融合外部知识。假若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活动, 一味地将知识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刻板机械地抄写, 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叛逆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内化系统一旦关闭, 学习过程也就被终止了, 尽管学生仍然坐在课桌前, 仍然在抄写笔记, 但是, 一切就只是过眼烟云, 不会被他们真正记在大脑中, 更何况理解。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设立教学情境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学习的过程, 其注重点在于“学”, 发现在学得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将传统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生动化,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工具火车、缆车、电梯、风扇、闹钟、旋转的木马, 等等, 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哲理。还可以在课堂上观看这些生活实物图的运动画面, 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 亲身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 再向学生讲解平移和旋转两个运动的特征和区别。这样教学, 不仅能让学生区别两者的概念, 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乐趣, 加深对学习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学习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往往只注重课程要求和进度,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占有绝对的优先权, 控制着课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节奏, 经常为了完成学习进度, 机械盲目的教授课程内容, 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管学生学习状态是否已经饱和, 是否还能学得进, 只为着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的过程, 又是学生培养情、意、知、行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实践活动, 在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前提下, 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对于过错要循序渐进地引导, 不能一上来就完全否认学生的做法, 世界的规则又是谁规定了人人都必须去遵守的呢?又有谁能确保它们就一定是对的呢?所以, 我们的任务是协助学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 开动自己的思维寻找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多留心学生的心理需求, 多征求学生的学习建议, 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数学知识。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其实就是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的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堆积, 也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灵活运用的思维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切合数学教程的内容,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注重教学中的思维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学习运用顺向、逆向思维, 学习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和逻辑创造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设计多样、直观、新颖的练习方法, 采用分组学习、实验操作、游戏等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多思考、多合作, 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监督者和协助者, 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启发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智力、灵活运用新旧知识点解决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坚持“教”与“放”并重, 既要教授新的数学知识, 也要监督学生学习, 更要相信学生、放心学生学习。激发培养学生愿学、自学、乐学、好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五、小结

所谓,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是国家的明天, 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多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维创新、多动手动脑的能力, 只有这样, 国家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东西, 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慢慢磨合, 不断创新, 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昕, 张骞.试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2]林春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地特胰岛素注射液下一篇:远程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