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片段教学(精选8篇)
说课片段教学 篇1
中国民间艺术之剪纸片段教学说课稿
美教122 苏鑫晶
23号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中华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课堂小结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中国民间剪纸,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由民间剪纸的由来,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种类和地区分布,这几部分构成。本课将以图片、视频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剪纸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普遍知道剪纸艺术,却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缺乏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本课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及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剪纸和它的种类与特点。
2、提高学生对民间剪纸的赏析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剪纸艺术,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概括理解中国民间剪纸美术的艺术特点。
难点:学生对民间剪纸美术的有关特点的掌握及对作品能进行正确的赏析。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制作,播放设备及幻灯机,民间剪纸的实物等。学生自备剪刀,红纸等
五、教学设计
1、欣赏
播放一段有关于中民间剪纸艺术内容的视频。提问:“刚才我们看的这段动画片是用哪种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的"?然后导入本科主题民间剪纸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录象,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2、了解
1)提问:你对剪纸了解多少?剪纸是怎样来的呢?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传说故事来讲解剪纸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幻灯片上展示图片
提问:剪纸的种类?
设计意图:利用幻灯片使学生明确了解剪纸的种类。
3)提问:你们认为南方和北方有什么区别?引出剪纸的派别。出示南边北剪
纸若干张,让学生传阅浏览,结合幻灯片播放,让学生做出比较。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问题,接触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地方特色。
4)提问:你认为这些作品表达什么寓意呢?结合幻灯片。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寓意。
3、实践
现场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剪纸,下讲台指导,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生进一步了解剪纸,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鼓励学生要有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和决心。
说课片段教学 篇2
在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有的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 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自然用平面镜来做实验, 但无法确定像的具体位置, 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呢? (2) 任何物体都能在玻璃板后成像, 而且探究过程中物体成像越清楚越好, 该如何引导学生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呢? (3) 有了像的替代物, 学生就可以把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连接起来。但这条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 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4) 为了完成探究目标, 你设计的分组方案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一、教师要说清怎样教
首先, 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是本节实验成败的关键, 但要想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路的一个难点。学生在交流中认为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像的替代物, 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 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想到玻璃板, 又不直接硬性地给出, 我做了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虽简单, 但学生兴趣高涨, 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开扩了他们的思路, 学生在观察后得到启发, 玻璃板是透明的, 能够同时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和镜后像的替代物, 从而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 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师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在选择实验的物体时, 有的学生计划用两个电池, 有的学生想用两个棋子。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选用蜡烛更好, 而是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来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因为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光的反射知识, 要想从镜中看到物体的像, 需要物体发光射到平面镜上, 反射的光才能进入眼睛, 对于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 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光多呢——光源。而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光线充足, 成像比较清晰。这样既能反馈已经学过的知识, 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用相同的蜡烛来做实验, 解决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但要想探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大多数学生的方案都是在白纸上做实验, 先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然后描出像与物的位置再连线, 进行观察。在这里我并未说出赞同或是不赞同, 而是提出疑问, 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考, 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 学知识总习惯于老师单纯地给出, 自己硬性地去记, 当有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后绝不会再深入思考, 不会再想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所以我在课堂中用笑脸肯定了他的做法, 又用和蔼的语言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案, 继而让学生再深入思考还有没有更方便的做法, 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三、说清小组分组方案是进行探究的重要保证
在讨论分组方案时, 我把全班48名学生分成4个大组, 每大组又分成3个小组, 共12个小组:
1、2、3组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5、6组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7、8、9组探究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1 0、11、12组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注意:
1.准备多样器材,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 如何选用器材?
(2) 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 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实验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丰碑》教学片段及教学心得 篇3
一、初识丰碑,概括大意
1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略)
2 了解题意,激发阅读兴趣。
(1)借助词典了解意思: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略)
(2)借助学生见闻了解意思。(略)
导入:是啊,每一座丰碑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每一座丰碑都诉说着一个不平常的故事。那么,文中的丰碑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3 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自由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概括大意。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
(2)小结: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就能很好地概括课文内容。
5 交流初步阅读感受。
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感动。那么,这篇小小说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精彩之处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
二、赏析“环境”部分
1 提出默读要求,提示方法。
师:深入阅读一篇文章的最好办法是与文本对话,给文章做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法。我们不妨把批注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其二,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与发现。请大家先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
2 学生静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认为最精彩的词句。
生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几个四字词语用得精彩,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天气的寒冷。
师:真好,不过这些词到底好在哪儿,还需要细细品味。你知道吗?
生1:知道。“冰天雪地”“大雪纷飞”是从看到的方面来写天气寒冷,而“狂风呼啸”是从听到的方面写。
师:了不起的发现!写天气冷,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还有耳朵听到,这样写就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段还有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生2:“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精彩,因为它用了比喻。
师:用了比喻就一定精彩吗?看看这个比喻到底用得如何?
生2:(思考片刻,摇头)
师:谁来挑战一下?
生3:“大冰坨”意思是很大的冰块,作者把整座山都比作一个大冰块,说明当时天气冷极了!
师:这个比喻恰当吗?
生2:恰当。
师:是的,不仅恰当,而且巧妙。不是用了比喻就精彩,而要看准不准、妙不妙。这一段,作者不仅用到了比喻,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你发现了吗?
生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这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也有点儿夸张,体现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师:的确,如果说天气的寒冷,对这支队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人为的困难更是对他们严峻的挑战。说说你们在第二自然段的发现。
生5:“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我觉得这里的四个“可能”用得特别好,把这支队伍即将面临的困难都写出来了,这样就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师:注意到这四个“可能”之间的顺序了吗?若把“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一句放到前面来写,好吗?
生6:不好!因为这是最危险、最可怕的情况,放在排比句的最后面,更能体现这支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式。
4 小结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通过批注,通过与课文的深入对话,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队伍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板书:环境)阅读小小说,除了欣赏“环境”描写的精彩外,还要关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请大家继续给课文其他的段落做批注,读出并写下属于你的精彩发现。
【教学心得】
著名作家许世杰在《微型小说艺术初探》中说:“微型小说是短篇小说的一支,它篇幅虽微小,但同样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课的教学,我尝试小小说欣赏方法的渗透,以期让学生在体验“震撼之情”的同时,学习小小说阅读的方法,进而实现“学一篇,带一类”的目的。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一种能力要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我觉得概括能力应比中年级有所提高。在解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文章大意,再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概括文章大意有法可循。第二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精彩的“环境”描写。学生们在尝试批注中的确有了不少发现,然而,对于其中的“言语秘妙”体会仍然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而深化学生们对运用四字词语、比喻、想象、排比等的认识,为继续批注人物及情节部分做好充分准备,也让他们获得学习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说课片段教学 篇4
里雍中心小学黄文滔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通过抓“撑立、伫立”等具体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下面是我对这一教学片段的展示
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个“撑”字,你怎么理解?(撑:会意兼形声。用手掌支着)(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能组什么词(支撑、撑立„)
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请快速默读六、七自然段,读完之后,或许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文中哪些词句看出不容易呢?用线画下来,细细的品一品,把你的感受、收获写在旁边。
交流: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体现它不容易。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略)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
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此时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
是呀,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要写这样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了伫立,你怎样理解它(伫:会意兼形声。左形右声,本义指长时间站立)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柳树精神的人吗?说说(桑兰、霍金)
是呀,在生活、学习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有这种坚强不屈、永不放弃、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前进的道路就会变得平坦!
教学片段设计 篇5
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
冯有祥
课本素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第1课时“买电器”主题图。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教育功能: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初步感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口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前后联系:前——一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后——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四年级下册《认识更大的数》。
素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新家,今天,他和我们一起去商场买电器,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2、同学们,你能说出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吗?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说中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能根据刚才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问题吗?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两样或三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在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解答的,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深入探索,弄清算法。
1、课件出示问题:“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教师提问:怎样求“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怎样列式解答呢?我们怎样计算500+800呢?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展示各自的算法。
比如:(1)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2)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3)看人民币的图,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4)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数学教学片段 篇6
-----《统计》教学片段
代莉
《课课标》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以一当二”的格子不够用了。加之由于数据的无法提前预知,如果课堂上出现统计出来的数据都是或大部分是单数的情况,将影响学生对“以一当二”的自主发现。
我在教学《统计》时,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教学方法,而生成了一个精彩
教学片断:
1.设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四种颜色的花朵准备好,并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分发给学生)
师:今天上课前,我给每位同学送一朵小花作为礼物。现在同学们猜猜看:
师:拿哪种颜色花朵的同学最多? 生:(蓝色)
师:拿蓝色花朵的有几人? 师:最多的花朵比其他花朵多多少? 师:我们用学过的什么办法就能准确知道?
(学生讨论,引出课题:统计)
[意图]我发花的举动以及一系列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开展活动,探究与体验统计过程。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手里花朵的颜色,先让学生选择记录符号)
师:记录时,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学生讨论,教师强调: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且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开始活动:选择一名学生上台用“正”字记录,其他学生依次报告,教师监督整个过程,防止发生错误。
[意图]借助学生急切想看到结果的心理展开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同时,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数据的动态过程。
统计结束后,黑板上出现“正字图”,花朵每种颜色的统计数据教师课前就知道,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使学生在有控制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数据收集的过程,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为第二个教学环节“数据的描述”打好了基础。
反思:
《荷花》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7
师:一个小姑娘, 立在水中央, 身穿白衣裳, 绿裙水中漾。猜猜谜底是什么?
生: (争先恐后地回答) 荷花。 (师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一列一列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看看能发现什么? (课件展示词语, 生齐读。)
生1:它们都是描写荷花的词语。
生2:这些词语围绕着“颜色、形态、想象”来写, 一个比一个生动具体。
师:再一行一行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1:第一行是告诉我们文章写什么, 第二行是说怎么写, 第三行则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写。
生2:第二行和第三行的词有补充第一行词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 读每一篇文章, 我们都要学会思考, 要抓住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关键因素。
师: (出示“翩翩起舞”) 同学们, 这个词会读吗? (生齐读“翩翩起舞”) 知道意思吗?
生:描写人跳舞的时候像飞起来似的, 飘来飘去。
师:你把这种轻快的舞姿形容出来了。起舞是跳舞, 那“翩翩”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轻快。
师:很好, “翩翩起舞”是形容舞姿优美、轻快。
师:汉乐府诗《江南》、南朝的乐府民歌《西洲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描写荷花的名篇。荷花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为什么从古到今有这么多描写它的诗文呢?请大家欣赏视频。 (伴随着悠扬的旋律, 课件展示优美的荷花视频。多数学生用手指点画画, 发出赞叹声。)
师:这一池荷花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一幅天然的画卷, 一曲美妙的音乐, 一个动人的故事。
【评析】结合低年级学生爱玩、喜欢参与的学习特点, 先从猜谜语开始, 然后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 顺势引领学生一起走进荷花池, 如此情境的创设, 不仅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还营造出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潜心品读, 领悟美
师:同学们刚才都陶醉在美丽的荷花池里了。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把一池荷花描写得活灵活现呢?我们读读课文, 找一找、画一画, 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的。 (板书:花、叶) (生读) 第一遍就能读得这么流利, 很不错。同学们, 一朵朵白荷花, 宛如一个个妙龄少女, 娇艳欲滴, 冰肌玉骨。怎样通过我们的读书声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一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好啊, 尤其是“碧绿”两个字,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杨万里诗中描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全班同学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还没有读出荷叶“挨挨挤挤”的感觉, 也没有让老师感受到荷叶像大圆盘。 (生再齐读, 在“挨挨挤挤”、“大圆盘”等处增添了情韵) 同学们, 什么时候会出现“挨挨挤挤”的情景?
生1:荷叶长得茂密的时候。
生2:玫瑰花的花瓣也是挨挨挤挤的。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现在坐着是有距离的, 你们能演示“挨挨挤挤”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兴奋地挨挤到一起)
师:“青荷盖绿水, 芙蓉披红鲜。”多么动人的一池荷叶荷花,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生: (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
师:我仿佛看到了嫩黄嫩黄的小莲蓬。女同学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女生齐读) 全班同学把剩余部分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 花在什么时候会出现饱胀的样子?
生:一朵花快要开放的时候。
师:说得好, 请同学们用小手演示一下。 (生纷纷用双手模仿花骨朵)
师:同学们, 这个“冒”字可以换个别的意思相近的字吗? (生分别答:冲、长、钻。)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冲、长、钻”这些字, 偏偏要用一个“冒”字?
生1:这样可以使得文章更生动。
生2:这样可使文章更生动更优美。
生3:这样可以表现莲蓬的生机勃勃, 有朝气, 有活力。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冒”是指液体、气体扑出来, 速度应该是……
生: (齐) 快。
师:同学们, 想象一下, 你现在就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 你娇美的小脸却被又大又圆的荷叶遮住了, 可是你急切地想把自己的脸露出来。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一女生读完句子, 学生纷纷露出微笑的脸, 做荷花之“冒”势。)
师:老师感受到大家朝气蓬勃, 急切地想要把自己的美露出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把“冒”势读得更加生动。)
师:真是“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谢谢可爱的孩子们!接下来, 请大家认真看, 用心听, 仔细想。 (师作简笔画:各种姿态的荷花、圆圆的荷叶。)
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刚才看到、听到、想到的情景。 (生根据简笔画的提示齐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评析】这一环节正确处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个体独特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 因为前面的铺垫,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文本, 让学生认真读书, 帮助学生养成潜心读书、静默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 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多向对话, 如生本对话、师生对话, 还有生生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畅谈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接纳, 学会提升自己的认识;再次, 借助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同时,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运用得相当妥帖。因为个体自主, 学习有可选择性, 于是学生积极性高;因为多向合作, 学习以差异为资源, 于是学习有效率和广度;而关于“冒”一词的探究, 更是让学生思维在深度上有所延伸, 让创新和发展成为可能。
三、丰富想象, 品味美
师:满眼是绿, 满眼是景, 美不胜收。青翠欲滴的荷叶挨挨挤挤, 圆润的露珠在荷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这光芒衬托着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 这情景怎一个“美”字了得。因此, 作者这样描写了白荷花——
生: (齐读) “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观满湖翠影, 看万点雪白, 闻阵阵清香, 令人心旷神怡。哪位同学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1能够流利地朗读。生2更自信, 读得更有情韵。)
师:你们的语言很美, 这幅画也已经很美, 为什么作者要说它是“活的画”?“活的画”这三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活的画”就是一幅会动的画。 (全班鼓掌)
师:是啊, 普通的画是画在纸上的, 而眼前的这一池荷花不仅展现了纸上的斑斓色彩, 而且微风一吹它便会…… (生齐答:随风飘动。)
师:对, 这幅画是灵动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 这幅“活的画”的画家又是谁呢? (生齐答:大自然。)
师:大自然无比神奇, 只要人们热爱它, 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就会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让我们尽情享受。请看: (教师配乐讲述, 课件依次展示桂林山水、张家界、曲靖市第二小学校园风光。) “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一幅美丽的…… (生齐答:活的画。)
师:重重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 耸入云霄, 它在张家界, 有着“十里画廊”的美誉。一幅美丽的…… (生齐答:活的画。)
师:漫步校园, 芳香四溢的桂花, 高大挺拔的雪松, 婆娑的鸡冠刺桐, 红如火, 白如雪, 黄似金, 粉似霞, 这又是一幅美丽的…… (生齐答:活的画。)
师:作者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画面深深吸引住, 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请同学们带着对荷花的赞美和喜爱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清风徐来, 荷香阵阵, 此情此景, 令人陶醉。人从岸上过, 如在花中行。人倚花姿, 花映人面, 花人两相恋。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你就是这其中的荷花一朵, 再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再配乐齐读)
师:“一阵微风吹过来……”是轻轻的, 柔柔的, 大家读得像是狂风大作。“我就翩翩起舞……”这是轻快的, 曼妙的, 大家读得像是在做广播操 (生笑) 。我们再带入感情读一遍。 (生又配乐齐读, 声情并茂) 我感觉自己已经在做好梦了。 (陶醉状) 你读书最认真, 告诉我, 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轻松很愉快。
师:请你再把最后两句读一遍。 (生朗读)
师:假如你就是美丽的荷花一朵, 可爱的小鱼见到你, 会对你说什么悄悄话?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注意礼貌用语。 (师简笔画:鱼)
生1:荷花, 我梦见自己终于变成了美人鱼。
师:这位同学心情太愉悦了, 梦见自己成了美人鱼, 虽然他是小男生。 (生哄笑)
生2:荷花, 昨晚我梦到自己在曲曲折折的荷花池里玩耍, 看着天上星星闪烁, 月光皎洁。
师:谢谢你的荷塘月色图。
师:小蜻蜓飞来, 又会对你说什么呢? (师简笔画:蜻蜓)
生1:荷花, 今天早晨我看到一朵朵白云像一群小绵羊在空中翻跟斗, 我也好想到天上去, 和它们一起玩耍啊!
生2:早晨我飞出去看到青山绿水, 云雾缭绕, 空气很清新。
师:你跟人说话的时候, 语气很温和。谢谢你。
生3:早上好, 美丽的荷花, 我叫小蜻蜓。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师:你真有礼貌。
师:同学们, 除了蜻蜓、小鱼, 有其他小动物和你打招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 (陆陆续续答) 小青蛙、小鸟、小蝌蚪…… (师简笔画:青蛙、鸟、蝌蚪……)
师:“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多么动人的一池荷花呀!叶圣陶先生以丰富的想象力, 描写了一池荷花的清新美丽, 他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中, 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体验?请同学们再入情入境地读一遍课文。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评析】文本不过是个例子, 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和段落, 引导学生读书、说话和谋篇布局。读中悟, 读后说和议, 甚至于边读边演, 从前至后, 循序渐进。学生在诸多语文实践活动中累积起来的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 更是无以复加, 其他所不可替代。
四、拓展延伸, 升华美
师: (课件展示牡丹、菊花、玫瑰、樱花、牵牛花图片, ) 配乐解说:这国色天香、姿态万千、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牡丹是我们的国花, 洛阳牡丹闻名中外。一朵朵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 傲然挺立, 千姿百态, 白的如晶莹的珍珠, 黄的似点点金星。玫瑰花的花瓣一片又一片, 层层叠叠, 微微下卷。艳丽夺目的樱花, 形状像酒杯, 黄色的花心向外伸展, 好像在冲我们微笑。姹紫嫣红的牵牛花, 像是在吹奏着欢快的乐曲。微风吹过, 她就翩翩起舞, 美丽的衣裳随风飘动。 (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同学们, 看着这些娇艳欲滴的花朵, 你一定忍不住想动笔了。现在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写出花的颜色、姿态等特点。要求下列词语至少用上一个。 (课件出示: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色迷人艳丽夺目美不胜收) (生练习写作)
……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习作。
生1:洛阳牡丹万紫千红, 有红色的、白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似火, 白色的似玉, 粉色的似霞, 黄色的似金。周末和家人一起逛牡丹园, 心旷神怡。 (师:一幅国色天香的牡丹图。)
生2:千姿百态的菊花在绿树和蓝天的衬托下, 更加迷人。白色的菊花像笼着轻纱的梦。黄的像点点星光, 冲我们眨眼。 (师:有动有静, 你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文字的描述中。)
生3:牡丹花色迷人, 有的像鲜红的玛瑙, 有的像丝滑的绸缎, 有的像孩子的脸蛋, 美不胜收。 (师:贴切的比喻使你的文章更有意境, 更有美感。)
生4:玫瑰花是情人节必不可少的礼物, 有艳丽夺目的红色、有神秘梦幻的蓝色、有娇艳欲滴的粉色, 美不胜收。 (师:玫瑰不仅代表神圣的爱情, 同时, 它也象征着一种人间真情, 象征着亲人的爱, 朋友的爱, 师生的爱。)
生5:艳丽夺目的樱花挨挨挤挤地缀满枝头, 露出嫩嫩的花蕊, 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师:同学们以丰富的想象力, 描写了一幅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画面, 看得出, 大家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荷花》一文展示的巨大语文魅力。)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篇美文, 记住花之君子———“荷花”。 (生齐读课题)
《松鼠》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会认读“茸、尾、喜”等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片段一】
师:看,今天老师特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只小松鼠(出示松鼠)。你们想更多地了解它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14课 《松鼠》。
【评:教师出示真的松鼠,激发了学生了解松鼠的愿望,同时产生了学习动机和兴趣。】
【片段二】
师:(出示松鼠)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松鼠的外貌。
生:松鼠是小面孔。
生:松鼠有条大尾巴。
师:要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就更好了。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按什么顺序来说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来说的,先说松鼠的面孔,再说身上的毛,最后说松鼠的尾巴。
……
师: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再读,并回答。)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爱小松鼠,那么就请同学们用喜爱的心情再读读。(生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段,看一看第一句与下面的三句话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句话是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然后分别从面孔、眼睛、毛、尾巴四个方面来写。
师:这就是总起分述的写法。以后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说话或写话中去。
【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这一知识点是学生感悟出来的,体现了让他们去经历的新课程思想。】
【片段三】
师: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突出了松鼠“机灵”这一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是从几方面来突出松鼠“机灵”这一特点的?我们可以边读边动笔画画。(生读后并回答。)
师:请把写小松鼠动作的词语画出来。(生读文,动笔画,并汇报。)
师:从这些词语上,我们可以看出小松鼠有什么特点呢?(生答:机灵、活泼、聪明。)
师:对,那么这么机灵的小家伙会把“家”安在哪儿呢?它们又是怎样搭建的呢?(生阅读第三自然段并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看看松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搭窝的?可以边读边画出搭窝顺序的连接词。
生:我画的连接词是“先……再……然后……还”。
……
师:能用这四个连接词说一段话吗?(生同桌互说,师生共评。)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材料(出示材料),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松鼠搭窝的过程?(生演示搭窝过程。)
【评: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松鼠“家”的来之不易。】
【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找一找松鼠的仓库在哪儿?
生:从“秋天……塞得满满的”可以看出松鼠在秋天就开始储存食物了。
生:还可以看出松鼠很勤劳,提前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篇课文,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读课文,各抒己见。)
生:小松鼠美丽的外形特点。
生:我认为应该保护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师:说得真好。那么现在这只小松鼠该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放回大自然。
师:好,让我们把小松鼠放回大自然吧!
【说课片段教学】推荐阅读:
教学片段论文09-12
片段作文教学08-27
《荷花》片段教学12-04
小学教学教案教学片段08-17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07-18
片段训练阅读教学09-07
《线段》教学片段评析08-11
《》夜宿山寺片段教学09-08
《台阶》教学片段实录01-08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片段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