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片段赏析(精选9篇)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1
特级教师张健把教本质比喻为“一刀封喉”。他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本质,超越方法层面进行原理的探究,进行深度教学。有幸聆听了张健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对张老师“一刀封喉”的本领甚是敬佩,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片段与各位共享。
片段一:直观比较大小,引发度量需求
在课前对角的认识进行了简单的学情调查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角。
师:哪个角大?
生:角2大。
师:大多少?
生:(沉默,不知所措。)
师:现在呢?(课件出示)
生1:角2是角1的2倍。
生2:角2比角1大两个角。
师:为什么现在能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
生:因为两个角都被平均分成了不同数量的小角。
师:其实我们就是用小角量出了大角。
师:知道我们学什么了吗?(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角的度量吗?
生:就是用小角量大角,看看大角里有几个小角。
师:有道理,那接着看现在角2又比角1大几个角?(课件出示)
生:大4个角?
师:怎么回事?
生:小角变小了。
师:能大8个角吗?16个角呢?还能更多吗?
评析:量(liàng)源于量(liáng)。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标准角”,即“角的单位”。教师先让学生直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历经从模糊比较到精确比较的过程,产生度量的需求,为引出测量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建立1度角的正确表象,认识量角器
师:看来没法比较,到底角2比角1大几个角是正确的?
生:应该规定一个统一大小的角做单位。
师:说得好,也就是规定一个标准角,用标准角做单位去度量角的大小。
师:那标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展示圆的360等份图)
师:看到角了吗?圆里有几个这样的角?
生:圆被平均分成360个小角。
师:其中的一个小角,我们就把它规定为1度的角,就是我们的标准角。
师:现在我想知道角1和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呢?
生:用1度的标准角去量,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就有几度。
(教师课件出示)
师:大家数一数每个角各有几度。
生:(皱眉头)太小,不好数。
师:如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工具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量角器)
生:这就是半圆,应该是30个小格,也就是30度。
师:大家说的半圆,就是我们专门量角的工具,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怎么来的吗?
生:就是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然后取它的一半。
师:有道理,那大家会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吗?
评析:用多大的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理解1度角的概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水到渠成地给出了1度角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既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也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提供了帮助。
片段三:探索交流,拓展延伸,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学生自主探索量角器的使用,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师:通过自学交流,同学们认为量角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角的边应该对准0刻度线,定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为什么会有两条0刻度线?我该对准哪条0刻度线?
生:因为0刻度线就是两条射线,无论对准哪条0刻度线,都可以。
师: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我该看那一排刻度?
生:如果对准左边的0刻度线,就看外圈的刻度;如果对准右边的0刻度线,就看内圈的刻度。
师:是不是量角都必须这样对准0刻度线呢?(课件出示)
生:也不一定,关键应该看这个角里包含多少个单位刻度。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会使用量角器量角,还对量角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评析:能使用量角器正确地量角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张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好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最后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掌握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但张老师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通过一道开放的拓展题,让学生冲破思维的惯式,把对度量的本质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2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师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读一遍,效果比单纯在屏幕上呈现要好得多。这里有文言的语气情调,从现场看来,气氛活跃。)
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片段二: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如果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快,可以把所有这些和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想一想。有些同学比较慢,也可以集中找一两处。
片段三:
师:我们前面学过一篇《赤壁赋》,《赤壁赋》说不上一篇典型的赋。我和你们说过,苏轼对散文的重大贡献,是对赋的拓展,是“以文写赋”。《阿房宫赋》可以说是典型的赋文,有人称之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地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赋”特别重视„„ 生全体:铺陈。
师:对,铺陈排比。它能从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我一个字,他写一大排句子,对吧?我几个句子,他用通篇来表现。这就是铺陈。铺陈的作用大家体会出来了吗?
生14: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赏析 篇3
一、直观导入, 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用到或见到哪些交通工具呢?
生: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师: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 她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她使用的交通工具与众不同, 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让我们到威尼斯去领略一下那儿独特的异国风光吧! (播放录像)
师:游览了威尼斯, 你都见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
生: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
……
师:本文的作者———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在游览威尼斯时, 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从众多的事物当中选择了“小艇”来写威尼斯, 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 轻声自由地读课文。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威尼斯呢?
生:因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教师板书:交通工具)
师:说到交通工具, 我记得文中有句话叫“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指的是什么? (威尼斯的河道) 那“汽车”又指的是什么呢? (小艇)
师:课文中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男女老少各类人”都离不开小艇。这都写了谁?
生:写了商人、妇女、老人、小孩。
师:除了这些人离不开小艇外, 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离不开小艇?
生:邮递员、医生、学生、市长……
师:是啊!在威尼斯, 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 可见小艇确实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从这里, 我们知道了小艇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是什么? (小艇作用大) (板书:作用大) 正因为小艇有这个突出的特点, 所以作者在写威尼斯时选择了小艇来写。
师:你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小艇样子奇特、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从整体上认识了小艇和它的特点。
【评析】教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议、说及讨论交流,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二、品读课文, 突出特点
师:作者怎样写小艇样子奇特?哪些词直接写出了小艇的特点。 (生默读, 画批。)
生:“长”“窄”“深”“翘”“轻快灵活”。
师:除了这些,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 (生:比喻) 用了几个比喻? (生:3个) 同是写小艇, 却用了3个不同的比喻, 为什么?
生1:比作独木舟, 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生2:比作新月, 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生3:比作水蛇, 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师:理解得非常好, 可见,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 抓住了小艇不同的特点来写, 描写得很精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小艇不同的特点吧! (指名读)
师:刚才, 你朗读时注意强调了“又窄又深”的特点, 如果能将“二三十英尺长……”中“长”的特点也读出来, 就更好了。来, 再试一试。
生:小艇有……
师: (指名读) 请你读打比方的部分。 (生读)
师:“有点像———独木舟”, 多有趣的样子!读得不错。
……
师:小艇的样子是这样——— (奇特) , 坐在里面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 (驾驶技术) ,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呢?
生:“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船只很多, 速度很快的情况下, 船夫能操纵自如;在拥挤的情况下, 船夫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做到平稳穿过。
师: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精彩在哪儿?
生:“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一句写得精彩, 精彩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威尼斯, 显得很生动。
师:哪些词让你觉得作者用上了拟人的手法?
生:“沉沉地入睡”。
师:是的,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点出了威尼斯之夜怎样的特点呢?
生:静。
师:你找得非常好, 还有其他的语句吗?
生:“小艇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 传来一片……声音”写得精彩。
师:这一句又精彩在哪儿呢?
生:威尼斯小艇在夜里给人们带来欢乐, 同时也写出了威尼斯的动态之美。
师:你理解得很好, 有道理。但这一句中还有更精彩的地方, 你们发现了吗?
生:“水面上渐渐沉寂, 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这一句精彩。
师:这一句精彩在哪儿?
生:月影给人摇晃的感觉。
师:是啊, 古老的威尼斯无论是动也好, 静也好, 都是那样的优美迷人。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来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教师播放音乐)
师:你看, 作者通过拟人写静, 通过动态、声音反衬静, 而这静则更突出了小艇与威尼斯城的关系——— (密切) , 说明了小艇的——— (作用大) 。
师:作者的描绘多精彩啊, 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城月夜静寂的美景吧!
【评析】教师通过补充、提示、赞许与指正, 来了个“水涨船高”的引导,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评价,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积累知识。
三、总结课文, 有效拓展
师:到了这时, 人歇了, 船停了, 城市才进入了梦乡。到了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 人醒了, 船动了, 城市又开始活跃了, 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 多么难忘的威尼斯小艇啊!请概括地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地观察抓住小艇的三个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 (生答) 你能用抓住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开封的铁塔吗? (生答)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片段赏析 篇4
1.课文简说。
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当时的情景”指的是作者随着采茶女走过长石桥上山摘茶叶、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的情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至今难忘,一看到茶树,就会想起与茶树有关的这些事,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②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些美好的印象,应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2)关于词语的理解。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野菌:野生的菌类。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小桥流水人家: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本文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
3.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课文里有些字音容易读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醒。如,“唱和”的“和”读hè,不读hé。本课生字的读音大多很拗口,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读书的兴趣
师: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到了有小溪,有小桥,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生: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画一样的地方。
生:我知道这是一句诗,写的是一个小村子吧?
师: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以诗句作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读读课文,检验一下你的感觉对不对!
片段二: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师: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生:“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我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作者很爱家乡。虽然他家的房子并不好,但是作者依然爱它,只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可见,他爱家乡是不须任何理由的,爱它没商量!
生: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生:对,从“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师: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浓缩了生活的内容和感情,在后来的回味中,会感觉一切都是美的,所以家乡的一切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的,你们的说法有道理!其他同学还从哪里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爱?
生: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到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都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中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生:……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你读读这样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出示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生:从第一组句子中,我发现了作者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生:我也发现了,我从第二组和第三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
师:你们说得对!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相关链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5
一、借用表象, 感受概念
师:刘老师对门也住了一个三年级学生, 他叫小明。他因为不喜欢参加室外活动, 体质很差。小明的爸爸给他订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请大家看看小明是怎样跑的 (见下图) , 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明跑得不对, 要沿着边线跑。
师:小明第二天是这样跑的 (见下图) 。
生:还没跑完呢, 得沿着边线跑回到起点才算一圈。
师:小明第三天跑对了没有?
生:跑对了。
师:他是怎么跑的?
生: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回到起点。
师:你们抓住了一圈的两个关键:“边线”“起点”, 生活上说的一圈, 在数学上叫“一周”。
师:同学们能再互相说一说操场的一圈是怎么样的?
【赏析】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 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第一学段学生更是如此, 表象成为认识活动中由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介环节, 在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新课引入中, 借用小明在操场跑步的情境, 激发和调用学生“跑一圈”的生活经验, 初步感知“边线”“封闭” (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接着抽象到平面图形, 再次组织学生辨析, 所谓层层递进, 及时巩固学生“一周”的表象,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辨析比较, 形成概念
师:从生活中的操场到我们学过的三角形, 谁能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
生1指, 生2指 (指边线, 回到起点) 。
师:他们指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起点变了)
师:谁来指一指圆的一周?
生3指, 师帮助其画起点。
师:谁能换一个起点再指一指圆的一周?
师:那这两个图形, 谁的一周更长呢?怎么比?
生:可以用尺子量。
生:尺子只能量直的边, 三角形可以用尺量出它三条边各是多少, 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但圆是曲线围成的, 不能用尺子量。
生:可以用软尺。
生:可以用2根线分别绕三角形、圆形各一周, 再把线拉直, 比较2根线的长短就可以了。
师:用一根线可以把曲的边线长度变成直的线段长度, 真是个好办法。 (板书:化曲为直)
操作演示, 用线绕图形边线一周, 拉直成一条线段, 并量出长度。
师:同学们, 这个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
生:47厘米。
师:那62厘米是什么?
生:圆一周的长度。
师:我们可以说47厘米是三角形的周长, 圆的周长是62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指一指自己手上这个图形的周长, 再用尺或线量一下它的周长。 (生动手操作)
抽生汇报:先指图形的一周, 再说量出来的周长。
师:第二个图形比第三个图形要大, 但周长怎么还是五角星长?
生:图形的大小不能决定周长的长短, 五角星的边比较多, 所以比五边形的周长长。
师:经过对三角形、圆形还有这些图形周长的研究, 你们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图形边上的线。
生:图形最外边一圈线的长度。
生:一个封闭图形边线的长度。
师:在“周长”这个名字中找一找, “周”说的是 (封闭图形的一周) , “长”指的是长度。
生:角没有周长, 因为不封闭, 从一个起点出发不能回到这个起点。
师: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封闭图形)
板书完整概念, 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通过练习, 内化、应用概念
练习1:
师: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测量下面三个图形并计算周长。 (测量数据取整厘米数)
师:你们觉得测量哪个较困难?
生:爱心的边线是弯的, 得用线量了。
生:反正是取整厘米, 我觉得也可以用大拇指去估计弯的部分大概多长。
师:你真的好聪明, 如果不需要非常准确, 我们可以借用身体上的尺子估出图形周长大概是多少。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答案。 (11厘米、8厘米、9厘米)
师:那在量边和计算周长时, 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图1要量四条边, 但图2长方形我只测量了两条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梯形四条边都不相等, 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那计算时按几条边算? (都按四条边算)
师:图3呢?
生:测量图3时也量一半就可以了, 计算时再乘2, 因为心形左右对称。
师:你们很有智慧, 能根据图形特征灵活解决问题。
练习2:
课件出示下图, 把正方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师:1号、2号图形的周长谁长?还是一样长?
生:1号长。
生: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 再加上公共的不规则的边。
师:在比较图形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看仔细了, 不是图形大周长就长。
课件出示下图:将等边三角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赏析】内化巩固环节分两个层次推进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第一层次, 通过较简单的测量计算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各类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也体会了分析图形的特征对计算周长的帮助。第二层次, 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增加了面积的干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反思, 加深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同时渗透了图形转化的方法。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6
一、试一试、移一移, 建立规律的初步表象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下图, 在表中每次框住两个数, 移动这个框,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选择有代表性的解法交流反馈
1+2=32+3=53+4=74+5=9……9+10=19。
师:这样思考要注意什么呢? (从左往右, 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用框框9次, 得到9个不同的和。一个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
二、想一想、议一议, 促进规律的自然生长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 如果每次框3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如果框4个、5个呢?先试一试再填表。
2.交流规律
(1) 揭示规律
生1:我发现了规律, 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2:我发现用第一列数- (第二列数-1) =第三列数。
生3:我发现用第一列数+1-第二列数=第三列数。
生4:我们还可以竖着看, 从上往下, 第三列的数依次减1。照这样下去, 如果每次框6个数, 就能得到5个不同的和;每次框7个数, 就能得到4个不同的和。
师: (板书上述规律) 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 逐步尝试解决复杂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果每次框8、9、10个数, 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发现的规律试一试。 (学生交流)
(2) 注入意义
师:让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个同学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谁来尝试解释解释?
生:生1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 10个数, 如果每次框4个, 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关键是要看每次框中的第一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最后框中的4个数是7、8、9、10, 其余的1到6, 6个数都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再加上最后一组4个数, 10-4+1=7, 一共有7组和。
生:我想解释一下生2说的规律。10个数, 每次框3个的话, 要看有几组符合要求的和, 每次框中的3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2个 (9、10) ;如果每次框5个数的话,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4个 (7、8、9、10) 。10- (3-1) =8, 10- (5-1) =6。
生:生3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 如果每次框中5个, 我们可以先在10个数后再添一个数x, 总数就是11个, 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 第一个数不能出现在末尾的5个中 (7、8、9、10、x) , 也就是和刚才的“规律一”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7、8、9、10四个数不能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其余的6个数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 因此就对应着6个不同的和。10+1-5=6。
生4总结的规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解释, 在老师的建议下, 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4说的规律好像不可以像刚才的三个规律那样解释。如果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需要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试一试。
生:生4说的规律显得简洁实用, 其中的道理不容易被理解。
生:可以这样想, 如果每次框2个数, 有9个不同的和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10) 。如果每次框3个数, 和当然就少了1个, 只有8个 (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9、10) 。每次多框1个数, 那么框中的第一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少1个。因此, 框中的数依次多1个, 和的个数就依次少1个。
三、赏析
首先, 《找规律》教学要让“找”的气氛浓厚, 彰显“找”的价值。上述教学, “找”的目的明确, 既有凭借直接经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也有在初步发现规律后的应用性活动, 还安排了为规律找理由活动;“找”的过程丰富多样, 算一算、框一框、借助初步规律试一试;“找”的结果灵活自由, 每个人根据自我体验发表看法, 从不同的侧面对规律进行归纳, 丰富了规律的内涵。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7
师:请组长从左边的抽屉里取出那个托盘,这里有六杯不知名的液体,你有办法知道它们之中谁是酸性,谁是碱性,谁是中性?
生:可以尝一下。
师:(老师惊疑状)可以吗?
生:不行的。
师:为什么?
生:这些液体,我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物质,如果有毒就糟了。
师:是这样的。那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生:可以闻一下。
师:怎么闻?你来做给大家看看。(学生演示闻的方法,老师帮助纠正,并教给规范的实验室方法)
师:会闻了吗?好,请组长组织,每个同学都闻一闻,把你们确认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开始闻液体,并随即记录闻到的结果)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你闻出了什么?(各组闻出的结果大部分不一样)
师:能确定你闻出的结果是对的吗?(不能)哪几号杯里的液体你是有把握确定的,哪几号杯里的液体是没有把握的?
师:那对这些不能确定的结果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鉴别吗?(学生疑惑,随即畅所欲言)
师: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而且是非常准确的方法。
师:(出示紫甘蓝)我这儿有一杯紫色的液体,它是用紫甘蓝汁做成的:把紫甘蓝的叶子掰下来,撕成小碎片,然后放在一只小塑料袋里,加入温水,用手不断挤压紫甘蓝叶片,榨下紫甘蓝的汁,直至袋里的水变成紫色为止。
师:用这样的紫甘蓝水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生:把紫甘蓝水滴到这六杯液体里去,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试。课前,我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一瓶这样的紫甘蓝水,请组长上来取。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滴试方法和要求,指明观察的现象)
师:哪个组先说说看,都有什么现象?
生:1号和3号杯里的液体变成红色;2号和5号杯里的液体变成绿色;4号和6号杯里的液体没有使紫甘蓝水变色。
师: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六种液体分成几类?
生:三类,绿色的、红色的和不变色的。
师:非常好!我们用紫甘蓝水可以把这六种液体分成三类,但是能具体分辨出谁是酸性的,谁是碱性的,谁是中性的吗?
生:不能!
师:想想看,那该怎么办呢?
(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但仍无从知晓)
师:(指着起初板书的物质的三种性质:酸性、碱性、中性问学生)这三种性质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恍然大悟)
生:我们可以用紫甘蓝水去试一下水果。
师:为什么?
生:我们知道,哪些水果是酸性的,哪些水果是碱性的,哪些水果是中性的。用紫甘蓝水去测试这些水果,看看酸性和碱性的水果会把紫甘蓝水变成什么颜色,然后再把这些变化的颜色和这六种液体对比一下,就知道这六种液体谁是酸性的,谁是碱性的,谁是中性的了。
师:非常好!那怎么测试呢?直接往水果上滴紫甘蓝水,水果还能吃吗?(不能)太浪费了!把水果里的水往外挤,但生柿子和枣子是很难挤出水来的,怎么办呢?有没有可以变通的办法?(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师:大家看,如果我把水果皮削掉,把一张小纸条放在果肉上面,结果会怎样?
生:果汁会把这张纸条弄湿。
师:所以啊,如果……(学生顿悟)
生:先把这张纸放在果肉上,让果汁浸湿这张纸,然后再往这张纸上滴紫甘蓝水,就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变化了。
师:嗯,还可以怎么做?
生:先把紫甘蓝水浸透这张纸,再用这张纸去试验水果,也是可以的。
师:(老师肯定状)这里,我已经用紫甘蓝水做好了许多这样的纸,现在发给你们,请大家用这样的纸去测试一下各种水果吧。
师:哪位同学先来汇报一下测试结果?
生:用这张纸去测试橘子和柠檬,纸的颜色一下子变红了。
师:这说明什么?
生:紫甘蓝水遇酸会变成红色。
生:碱可以使这张纸变成绿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纸蘸上生柿子的汁水,纸上有点绿的痕迹。
生:黄瓜和枣子汁不能使这张纸变色。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生:中性的物质不会使紫甘蓝水变色。
……
师:好!我们再看看这六种液体,能确认它们之中,哪些是酸性,哪些是碱性,哪些是中性的吗?
生:1号和3号液体是酸性的;2号和5号液体是碱性的;4号和6号液体是中性的。
师:那这六种液体究竟是什么物质呢?课前我已做好了标记。(示意大家看屏幕)
(1号白醋、2号小苏打水、3号雪碧、4号清水、5号肥皂水、6号糖水)
师:看明白了吗?接下来,谁来说说看,这些液体,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哪些是中性的?
生:白醋和雪碧是酸性的,小苏打和肥皂是碱性的,清水和糖水是中性的。
(老师示意大家默默地记下这些物质的酸碱性)
师:由此看来,紫甘蓝水可以对物质的酸碱性作出准确的检测。今后,我们就可以用紫甘蓝水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当用紫甘蓝水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时,我们就把紫甘蓝水叫作指示剂,同样,用紫甘蓝水做成的纸,也可以检测出物质的酸碱性,这种纸就叫试纸。
师:这里啊,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可以做指示剂的物质,除了紫甘蓝,还有很多,比如紫色的牵牛花、紫萝卜、黄色的花瓣等,只要是有色的叶片或花瓣,一般都可以做指示剂。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8
确定课堂目标, 设计课前 (pre-viewing) , 课堂 (while-viewing) 以及课后 (after-viewing) 各项任务, 让学生通过听, 说, 读, 写各项任务的完成, 理解影片的情节, 欣赏影片的精髓, 提高跨国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1) 教学课型:英文电影片段赏析。 (2) 教学分析: (1) 赏析内容:迪士尼动画电影制作《天生一对 (The Parent Trap) 》中的The first part of the film:the life in the summer camp片段。 (2) 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英式英语及美式英语的差别;b.能力目标, 促使学生理解影片内容, 模仿诵读台词, 培养语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c.文化目标:加深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化差异的了解。 (3) 教学对象:将高一年级选择《英文电影片段赏析》校本课程的同学以班级为单位分组, 每个班级为一组。 (4) 教学活动步骤: (1) 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课前 (pre-viewing) 、课堂 (while-viewing) 、课后 (after-viewing) ; (2) 教学过程。
片中饰演主角孪生女孩的是Lindsay Lohan。她在本片中一人分饰Hallie和Annie两个角色, 美语和英语口音的转换让人佩服。
【设计分析】笔者截取的电影章节是英美文化冲突最严重的部分, 所以要对电影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这部电影的基本内容。
Step2 while-viewing
1.When you see the film, please write down the American or British English in the form.
【设计分析】在模块一的Word power学习中, 学生已经知道了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spelling, grammar, vocabulary上的区别, 所以在观看电影时可以对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
【设计分析】填空练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的认知, 帮助学生理解独白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Step3 after-viewing:
1.Please design a poster about what you get from this film.
2.Please find the meaning of“peppermint and pipe tobacco”.
【设计分析】通过小组设计海报, 学生可以把这节课所学所感都体现在文字和图画上, 综合性运用所学的内容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三、实施效果与反思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9
[片段一]游戏活动, 亲近规律
课伊始, 冒老师就和学生玩了两个游戏:
1.拍手游戏。教师拍三下、四下、三下、四下, 学生接着拍。
2.比比谁的记性好。冒老师出示了两组数:162536496481、123412341234, 指定男生、女生分别记其中一组。几秒钟后, 提问:谁记住了?结果女生赢了, 下面一阵唏嘘声。
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不公平, 女生记的数太简单了, 只要记住1234, 重复几次就行了。
生:她们记的数是有规律的, 比较好记。
师:是啊, 女生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她们记的内容有规律可寻, 就是以1234为周期重复出现, 记起来很容易。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生活中还有很多, 如一年四季就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交替出现的;一个星期7天, 按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顺序交替出现。同学们, 你们能举一个像这些有规律的现象吗?
生:一年有12个月, 从1月到12月, 下一年再从1月到12月。
生:凌晨、上午、中午、晚上再到凌晨、上午、中午、晚上。
……
师:这些现象都有着按周期排列的规律,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赏析]课一开始, 冒老师就用两个游戏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同时, 两种游戏的设计又独具匠心, 唤起了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 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简单的周期现象, 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 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现象中常常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 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
[片段二]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策略
师:刚才我们观察发现盆花是两组一盆, 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 如果照这样摆下去, 猜一猜, 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花。
师:猜得对不对呢?咱们来验证一下, 请把你的想法画在或写在练习本上, 等会再讲给大家听, 好吗?
……
探索活动后, 冒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 写字:蓝、红、蓝、红……
(2) 用字母:L、H、L、H……
(3) 用符号:△○△○……
(4) 列举:单数盆是蓝花, 双数盆是红花, 15是单数, 所以是蓝花。
(5) 计算:15÷2=7……1
根据学生的回答, 冒老师一一进行肯定赞赏, 并将算式板书至黑板, 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算式。
师:算式中的“2”是哪来的, 表示什么?
生:将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看成一组, 一组有2盆。
师:“7”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7”表示有这样的7组。
师:余下的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多了1盆。
生:是7组多了1盆。
师:那它是第几组的第几盆呢?
生:第8组的第1盆。
根据学生回答, 冒老师及时板书单位“组”和“盆”。
师:刚才, 同学们用画图、列举和计算的策略都算到了第15盆花的颜色, 这些都是解决这道题目的好方法。
[赏析]这一过程中, 冒老师并不急于呈现最佳算法, 而是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寻求解决策略。学生通过思考, 想出了画图、列举和计算等多种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的策略不成熟、较烦琐, 但冒老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其间, 学生和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外, 冒老师又将列式计算的策略作为重点, 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片段三]变式练习, 巧妙而有效
在“练一练”这一题的基础上, 冒老师巧妙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练习。首先, 动态呈现了“练一练”的摆棋子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枚白色、三枚黑色为一组。
师:也就是每几枚一组?
生:每5枚一组。
师:你们能算一算第18枚的颜色吗?
(学生算后汇报)
生:18÷5=3 (组) ……3 (枚) , 余数是3, 第3个是黑色, 所以第18枚是黑色。
师:如果我修改一下, 每组是1枚黑色、3枚白色, 那么第18枚又是什么颜色?
生:现在是4枚一组, 18÷4=4 (组) ……2 (枚) , 第18枚是白色。
师:你能再设计一个规律, 考考你的同桌吗?
(学生活动后汇报……)
师:如果要使第20枚棋子的颜色是白色, 可以怎么设计呢?
(学生活动后汇报)
[赏析]这一环节中, 冒老师从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出发, 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变式练习, 如改规律、设计规律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突出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提高了习题的利用率, 不但能巩固新知和技能, 防止思维定势, 还能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
[总体感悟]
一、生活数学, 饶有趣味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 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不仅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本节课中, 冒老师挖掘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记忆卡片的游戏结束时,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规律的事, 又如在庆祝国庆的环境布置中找规律, 再如练习中文电脑输字、排队报数、算算生肖等, 无一不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多样策略, 优化提升
多元智慧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有与他的个性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个人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都不会一样。教学盆花时, 冒老师展示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既保护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全体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欢乐, 体验数学学科的灵感, 又给学生创设了互相聆听、相互学习、拓宽思路的机会, 使每个同学的数学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最大的发展, 体现受教育者的公平和人人有份的原则。
在教学彩灯时, 冒老师又及时地拎一拎:为什么不用画图、列举的方法?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几种解题策略最优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所有的方法不但不现实, 也有违“多样化”理念的初衷。对于在交流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策略,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诉, 以明确哪些方法是简洁高效的, 哪些是原始易懂的, 哪些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哪些会妨碍今后的学习等等。我认为,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方法的基础上, 有评论、有选择地评选出最佳方法, 并提倡学会一两种方法, 对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从小学会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首尾呼应, 引人入胜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推荐阅读:
秋思,秋思马戴,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05-18
《闽中秋思》翻译赏析10-25
秋思教学设计模板10-20
五年级《秋思》教学设计09-03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方案06-25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资料10-19
天净沙秋思赏析400字07-02
天净沙·秋思原文与翻译赏析07-27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0-17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曲注释及赏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