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案详

2024-11-06

秋思教案详(精选11篇)

秋思教案详 篇1

《秋思》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作家书。)(板书:作家书)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又开封)(板书:又开封)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怕说不完)也就是诗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还可能会?(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ppt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板书设计:

秋思

作家书

又开封

秋思教案详 篇2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歌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 感悟诗歌意境。

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 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三颗璀璨的明珠, 那就是唐诗, 宋词和元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钱塘湖春行》, 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并且学会一种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整体感知

(1) 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 同学们认真听, 并标出易读错的字音, 听清停顿。 (听读)

(2) 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 (仿读, 读准字音, 重音、停顿。)

三.欣赏诗歌

第一、理解内容, 想象画面。

1.这首诗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 回到1186年前的早春时节。这一天诗人白居易骑马去西湖边踏青游玩, 来到孤山寺北面, 贾亭西面。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发挥想象, 把你最喜欢的诗句变成画面,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生准备, 师巡视指导) , 用“我最喜欢____, 这一句描绘了____”的句式说说。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西湖春光图,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 抒发了作者愉悦的感情) 。

第二、感情朗读, 体会其中的愉悦之情。

师渲染情境:当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 花朵绚丽, 嫩草青青, 耳边响起天籁般的莺歌燕啼。我们身处如此美景也一样会心花怒放, 流连忘返。我们试着读出这种愉快之情。

生练读, 指名读, 师生评价, 指导 (轻柔愉悦。最后一句意犹未尽, 留连忘返, 鼓励读出个性) , 男女赛读, 生齐读。

第三、品味词语。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 简单地说明原因。 (如有难度, 师示范指导)

初平、几处早莺、争谁家新燕乱花没马蹄 (使画面更细腻生动, 表意更丰富传神, 突出早春的季节特点)

四.师生共同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寻景物2想画面3悟诗请4品词语

五.学习《天净沙·秋思》

古人常常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春天有“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了秋季的哪些景物, 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A.学生自读诗歌, 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联系景物前的修饰语分析体会:哪个词给你的感受最深?萧瑟悲凉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B.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 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 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 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 意境更为悲凉。

C.本诗一词一景, 惜墨如金, 却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D.感情朗读, 渲染情境:深秋的黄昏, 我骑着一匹瘦马, 独自走在寂静无人的古道上, 瑟瑟的秋风吹起枯叶。太阳将要落山, 人家炊烟袅袅, 鸟儿也将归巢。我的家在哪里?让我们这些长年漂泊他乡的游子一起来倾吐内心的悲哀与惆怅吧。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 (低缓忧伤)

六.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 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七.课堂总结:

《渔家傲秋思》教案 篇3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秋思教案详 篇4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完成作业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案》。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①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②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 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教案详案 篇6

教学课题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含知识结构图)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背景分析):数学专业的作用、对后续内容的作用、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对学生智力、品德的作用

3.新旧教材的对比变化 4.编者的设计意图 5.教法结构分析 6.教学者对教材内容思考

以上基于个人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不可面面俱到,抓住主要内容,突出特色与亮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知识基础情况——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前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知识,哪些相关知识薄弱;

能力基础情况——学生具备哪些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能能力,哪些能力不弱,缺乏那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习惯情况: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学风。

三、教学重难点

要求:正确判断难点和重点,并准确描述;选择恰当突破难点的策略,突出重点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不确切,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要用“教师做什么”的词句陈述教学目标或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应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注意包括能力目标与思想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书写首先注意具体,不空洞。

其次,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要注意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注重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注意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第三,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是指如何实施学法指导,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上。如如何创设悬念?学生如何想办法解决疑问?教师如何启发、点拨?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观察、分析、探索、模仿、操作、演示、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要注意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淡化教师作为“传声筒”的角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心理、生理等特征要素。

五、教具准备

要求:准备什么教具,怎样用。

六、教学程序

书写要求:展现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的安排思路;展现师生双边活动安排思路;一般不要写成师生对话。教学程序不要写成过于传统模式,如:复习旧知;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归纳小结,可以参考以下程序

1.讲授型教学程序设计:①铺垫引入,展示目标;②启发诱导,探求新知;③变式练习,反馈校正;④形成测试,评价回授;⑤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本程序的特点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研究探索。

2.自学型教学程序设计:①诊断学习,铺垫引入;②出示提纲,引导自学;③提问精讲,设疑解惑;④形成训练,证明评价;⑤归纳小结,发展深化。本程序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3.研究型教学程序设计:①创设问题,明确目标;②独立思考,互相研究;③提问精讲,设疑解惑;④变式练习,反馈校正;⑤归纳小结,发展深化。

本程序的特点: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相研究、探索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发现型教学程序设计:①创设问题,引导探研;②产生猜想,指导论证;③运用结论,多方练习;④归纳小结,发展深化。本程序的特点: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是诱导、点拨和创设问题的情境。

备注:上面只是参考,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应灵活叙述。

七、板书设计

书写要求:设计具体板书样式

八、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案详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教学重点:

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师:是这样一幅画面吗?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板书)

二、新授

(—)找中心句质疑,读歌谣部分。

(导入)师:当蔡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不知道大家再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 生:诗人。

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 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二)指导学习歌谣部分。

师:(出示歌谣)文:谁先来读读看? 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

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

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地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再轻一点)

很好!一气读这个词,再读!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

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了? 生:深情地!是什么让母亲这么动情呢?

师::说得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 指名

1、(让人陶醉)指名

2、(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风)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师:现在知道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

师:指名1,2(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师:大家读的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谣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想听老师唱一唱,如果老师唱得好听就给我掌声,如果我唱得不好听也请给我鼓励。

师: 老师把唱得歌谣事先录了下来,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唱一遍。师:(导)同学们,这优美的歌谣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还使作者懂得了许多道理。那么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启发)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谁打开楼门洗衣裳?母亲白天劳动,晚上洗衣裳,你觉得母亲怎么样?

师:那第二首呢?母亲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吗?他们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吗?

师:是的,他们非常向往这样的美好生活。母亲吟唱的这些歌谣,如月光一般无声的洒在我的心里,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当时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何等丰富,可是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三)黄河故道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那你不觉得奇怪吗?母亲这么勤劳,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

师:你刚才读的是这句话。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字,第一个“长”作什么讲呢?第二个“长”也作生长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

师:是的,千古黄河,凄凄古道,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收获的五谷不多,但是勤劳、智慧的他们却从那片黄土地中孕育出许多歌谣、童谣。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再来自由的读读文中的三首幽的童谣吧!

(四)教学童谣部分

师:(出示三首童谣)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1、:有趣。(能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首读给大家听听吗?)师:你的朗读妙趣横生。

指名生2:读(师在中途拍手伴奏)

师:这三首歌谣除了有趣,还有什么特点?(有节奏)

师:同学们想不想边拍手边按节奏读一读这三首童谣呢?想读得同学一站起来读一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我们分一下角色。

师:同学们,当你们投入的读这几首歌谣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说(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说(你真会读书,眼睛里读出了画面,耳朵里读出了声音。)(你们想得真妙!)

(五)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师:(导入)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这些民歌、民谣,让我们联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友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所以师引读:母亲不识字,„。是母亲用„,给我„。她让明月„,用智慧„。(屏幕出示)

师: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生:母亲给了我很多。生:母亲,我爱您。

师: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1、补充原文。

师:(导入)多年以后,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月光母亲》中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

师:此时的孙友田百感交集,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说,谁先把你想到的与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母爱的古诗、站在作者的角度为 他感到高兴有一位、想到自己的母亲,想为她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赞美母亲、赞美母亲的歌„)2升华感情。

师:(导入)同学们都有一位母亲,你们的母亲虽然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会讲动听的故事,但她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你们,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无须回报的那就是母爱。(板书)

3、师:此时此刻我想有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听《母亲》。

4师:最后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收获欣慰。

(七)课后作业:

看电视教案详案 篇8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

不知为啥换成了京剧,咿咿呀呀的,唱个没完没了。

只有奶奶听得入了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

球员们正在球场上飞跑。

“好球,好球,快射门!”

我和爸爸了乐得直叫。

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妈妈从书房走了出来,她在修改最近写的文稿。

看着妈妈一脸的疲劳

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

亲爱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五课第二课时。现在开始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周末都会和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那你们有觉得你们家看电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吗?今天有一位小主人公,他说他们家看电视不仅很奇妙,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继续学习第五课《看电视》。

2、课文讲解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页,跟着老师齐读一遍课题(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所出现的人物。(板书)真不错,都找到了。现在问题升级,请问爸爸和奶奶分别喜欢看什么节目?举手告诉老师。咦,老师好像发现了一个问题,爸爸和奶奶喜欢看不同的节目,可又只能选择一个节目,这可怎么办呢?那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告诉老师?(真聪明,爸爸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让奶奶看京剧)

(3)、主人公说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可是仅仅让奶奶看京剧就很奇妙吗?让我们再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在第三自然段中又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睁大咱们的小眼睛,好好的找一找。(你找到了吗?你呢?你找到了吗?真是个小侦探,找得又快又好)奶奶让我和爸爸看球赛,不知啥时候换了频道。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要让奶奶看京剧,奶奶却让爸爸和我看球赛,爸爸和奶奶为什么不看自己喜欢看的节目呢?有那位小朋友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4)、现在请大家看黑板上的人物图,有爸爸、奶奶和我,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发现还少了谁?少了谁呢?——妈妈,是妈妈还没有出现,现在咱们就把妈妈请上来。在上课之前,老师把一张写着“妈妈”的卡片藏在了一位同学的课桌里,赶快找一找,看看是哪位幸运儿拿到了卡片。(请你把“妈妈”请到咱们的人物图中吧)现在妈妈和大家一起看电视,又有什么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呢?请同学阅读第四自然段,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妈妈和大家之间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现在老师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了,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呢?难道让妈妈和我们一起看球赛不好吗?(同学们快积极的思考,想好后举手告诉老师)

3、总结:

咱们班都是些聪明的孩子。在大家的积极思考之后,很快就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

现在,咱们就可以猜出主人公一家的秘密是什么了,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来了吗?(是爱,秘密就是爱。)

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吗?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有什么方法呢?那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原来我们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表达我们对爸爸妈妈的爱,小朋友们回家后记得要按我们上课说的方式去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要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爸爸妈妈分别喜欢看什么节目,把它们记录下来。

身边的植物教案详案 篇9

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知道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如:我们这里室内可以种植一些什么花卉,该注意哪些问题;植物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等。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一点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会查阅、分析、运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知道植物的美好与作用,愿意保护植物。

活动内容:观察、了解植物,并收集关于植物的资料,掌握更多的关于植物的有关知识。活动方法:调查、研究、访问、查阅资料等 时间划分:

第一阶段:课题的引入(2课时)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整理资料(6课时)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1课时)过

程:

一、开头语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对《身边的植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大家积极性很高,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了有关的资料。各小组的活动肯定是硕果累累。这节课,就请各小组把你们的活动情况及成果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大家有勇气、有信心吗?

师:现在请各小组的组长与大家见个面,并作以简短的自我介绍。

二、各组检查

师:为了让汇报万无一失,现在请各小组再检查一下汇报的准备情况。小组成员之间也互相打打气,鼓鼓劲,加加油。力争让自己组的汇报最精彩。

三、准备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都跃起跃跃欲试。哪个小组首先汇报,让我们一睹为快呀?下面有请室内花卉种植小组为大家汇报。在汇报之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即:当有同学在汇报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每当别组的同学汇报完成以后,其他小组同学可以针对这个组汇报的内容进行补充。

(一):室内花卉种植小组:

此组放照片的人员:李周毅(组长),另外,她还负责过渡各个问题。

1、了解居室内适合栽种哪些花草。

汇报内容:

过渡语:生自己介绍(略)

空气清道夫——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天然吸尘器——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能截留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杀菌消毒剂——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蔷薇、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精神增效剂——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松、精神愉快,有利于睡眠。

结束语:生自己总结(略)

2、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居室养花种草要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的过渡语:生自己介绍(略)汇报内容:(1)家庭养花不宜贪大求全。家庭养花应根据寄居室大小来选择株形大小。

(2)数量适中,外形美观,对家人无害的种类。

(3)室内养花并非越多越好。一般15平方米左右的居室,只宜放2盆中型、大型植物,而小型植物可以放3——4盆足矣。

(4)养花前必须了解花性,以防花一养,身体就出毛病。

生自己小结汇报语(略)

3、上网查阅:哪些植物有毒,不适合室内栽种?

生述要查阅原因:(略)

汇报内容:夜来香——在夜间停止光合作用后会排出大量废气,这种废气闻焉很香,但对人体健康不利。

郁金香——花中含有毒碱,人各动物在这种花丛中呆上2小时——3小时,就会头昏脑胀,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还会使毛发脱落,家中不宜栽种。

月季花——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修路人闻后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不宜在室内栽培。

含羞草——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

生小结汇报语(略)

4、具体实践:栽种照片(组长介绍栽种的照片)

5、组长小结

6、各组补充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们汇报得有声有色,伶牙俐齿。通过这个小组的介绍及大家的补充,老师知道了一些室内养花的知识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在哪个小组愿意与他们一比高低?现在请植物生长小组闪亮登场。

(二)植物生长(组长:周亚平)此组放电脑上录像的人员:黄新宇

组长激趣:(略)每个问题的出示,组长进行过渡。

1、采访:植物离开水能生长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介绍完成后自己总结(略)

2、录像:植物生长的过程(黄新宇)生自己总结(略)

3、组长小结。

4、补充。

师:这一小组同学的汇报及大家的补充,让我们领略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奇,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密。现在剩下你们两个小组,哪个小组愿意来一展风采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植物的呼救之声。

(三)植物在“呼救”

组长激趣。每个问题的出示,组长都有衔接的语言,以便烘托气氛。此组负责放电脑上录像的人员:江盈月

1、人类对大自然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后果。

汇报内容:

由看电视想到身边人们毁坏植物的情况,主要介绍家乡煤炭山上人们松树被砍伐的后的后果。并呼吁人们不要随意砍伐松树,要保护树木。

2、录像:人们对植物的破坏

3、照片:保护植物,从我做起(同学们给校园的树木刷灰、给校园的植物除草、松土的一组镜头。镜头上配上文字说明)

4、组长小结。

5、补充。

师:通过你们的汇报,老师仿佛听到了植物在大声地呼喊,呼喊人们不要再破坏植物资源。你们道出了植物的心声。现在轮到的是哪个小组:大家一齐说:植物与环境。排在后边往往是压轴戏。请吧:

(四)植物与环境

些组负责放电脑录像的人员是本组组长:张可心,她还负责过渡每个要汇报的问题。

1、校园有哪些植物?(调查表)(展台)(附:总结的话在表中呈现)

2、采访同学及老师,栽种这些植物有什么好处?(放录像)

汇报完成后生负责小结,小结语(略)

3、植物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图片介绍)(彭思源)

(注:在汇报之前,要交待为什么进行这一调查,汇报完成后要进行简单总结)

4、倡议书:植物与人类共存(张琰)(展台)(全班宣誓)

5、组长小结。

6、补充。

师:他们的汇报及大家的补充,让我们感受到了绿色植物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更让我们知道了美好环境的得来,植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四、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师总结:同时,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也受益匪浅。这说明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既学到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又掌握了展开调查的经验,积累了一些查阅、分析、运用资料的方法。大家也是收获颇丰。

五、感受绿色之美

在平时的生活中,特别是在这次活动中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植物的美好及乐趣。在这次活动中,有同学提议镐头想用落叶、花进行贴图、插花一类的活动。我说,:“如果征得家长的同意,在不破坏植物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植物所创造的绿色之美。下面请各小组分别进行植物贴图及插花活动,完成以后请你邀请别组的同学来参观。

大班语言教案详案《月亮》 篇10

设计思路

饶有趣味的作品内容,很吸引幼儿。“够月亮”的画面和内容让幼儿充满好奇,产生了游戏的冲动。因此这是一个可以“玩”、可以“游戏”的作品,适宜在大班进行集体教学。

叠高是各年龄段幼儿都喜欢的活动,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但对叠高中蕴含的“奥秘”却不甚清楚。于是,我们借助文学作品,设计了“够月亮”活动,让大班幼儿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探究叠高的“奥秘”,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操作、探究和发现。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动物“吃月亮”的画面中,讨论并发现叠高时保持平衡的方法。

2、与同伴一起探究叠高的“奥秘”,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作品的动画片、幼儿建构作品的照片、PPT(人体叠高):叠高用的多种用具、纸制隔板、可移动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交代名称,引发好奇

(通过“开门见山”式的问题引出作品,引起幼儿无限的遐想和学习的积极性。)

1、这是什么(月亮)这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这个故事的名字——《月亮的味道》。

2、你认为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3、过渡:有一群动物也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它们想去摘月亮,动物们有没有摘到月亮动物们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借助重点问题和插问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讨论并发现叠高的一些方法,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1、播放PPT:看看讲讲(讲述中适当进行一些插问)。

(1)大象这么大,海龟这么小,我们一起帮忙想个好办法,让上面的大象站稳、下面的海龟不受伤,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大胆推测)

(2)现在谁来帮忙了狮子站在斑马身上,它的头往哪边比较合适呢为什么这样站比较好

(3)现在几个动物在摘月亮(7个)你认为猴子会请哪个动物爬上去比较合适(推进)为什么小老鼠爬上去比较合适

(4)小老鼠为什么能成功这是朋友们互相合作、努力配合的结果吗

(5)谁能说说动物们是用什么办法站稳、够到月亮的

2、小结:动物们互相配合,慢慢地往上叠,它们都找到了保持平衡的方法。它们不怕失败,最终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大家都觉得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很值。

3、过渡:动物们齐心协力用叠高的方法够到了月亮,品尝到了“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你们想不想也和朋友一起“够月亮”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借助操作体验和问题讨论,引导幼儿在共同游戏中探究叠高的“奥秘”,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1、第一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个桌上有一个可移动的“月亮”。一个塑料筐,筐里有一些小纸板、罐头、积木、木板等。每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1)交代操作要求:

这些材料像什么呢(动物的腿)这些小纸板可以代替什么(动物的身体)。

有的.动物是两条腿的,也有的动物是四条腿的。你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代替动物的腿。

材料只有4份,而我们有16个人,可以怎么玩游戏呢(4人合作游戏)。

(2)幼儿4人一组探索活动。

[观察要点]:怎样的材料适合放在下(上)面怎样放置材料才会稳稳当当的。

(3)交流各自用什么办法“够月亮”

2、第二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个小组增添相同数量的药盒、酸奶罐、圆柱体积木。

(1)交代操作要求:

这次每个小组增加了材料,你们可以用和动物不一样的方法试试叠高“够月亮。

提醒幼儿可移动的“月亮”可移至中间处或最高处。

(2)幼儿4人一组探索活动。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有意识地挑选材料幼儿是否能分工合作进行叠高叠高时是否细心

(3)交流各自用什么办法“够月亮”。

(重点介绍与众不同的方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小结激趣。

“够月亮”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相信你们肯定可以够到月亮。

延伸活动

1、请幼儿欣赏图片或PPT,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关人体叠高等画面,进一步感知其中蕴含着的有关叠高——平衡的“奥秘”。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1

如何让学习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 合作学习讨论 展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元曲四大家 导入课题(投影展示)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 哀婉 浓浓的归思)

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 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 流水 人家 :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 此为背景)断肠 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 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 学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评

八 小结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 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 人家 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天净沙秋思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 ?(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

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上一篇:控流保辍方案下一篇:2024年心理健康节开幕式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