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精选10篇)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篇1
《小学英语教学精彩片段和课例赏析》读后感
尽管这世界有许多诱人的芳香,但如果缺少了“书香”,精神家园将是怎样的黯淡。借着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阅读了《小学英语教学精彩片段和课例赏析》一书,给我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感性和理性地思考,帮助我解读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反复品读和思考。
本书前三章先从教学导入、教学呈现、教学巩固三个方面具体深入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彩难忘的教学片段,那独到精辟的课例赏析是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完美结合。这些精彩片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学导入、呈现、巩固的好方法,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老师们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是我首先要学习的;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注重多种方法并用,充满灵性与智慧;从活动设计上看,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善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两种观念,两种行为”让我深刻体会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念左右着他的教学行为。“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让我深知教学信息差的重要;“文化与新知识学习同步”让我明白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每个故事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第四章从教学机智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智慧的课堂生成,使我再次感受到课堂是一次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愉快旅行,而不可能是死板的预设,正如文中“意外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让错误成为美丽,让课堂充满阳光”“多一点偶然,多一点精彩”。而如何面对偶然,如何巧化矛盾,如何积极引导……都是对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个性品质的良好体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思索多反思,敢实践敢创新,才有让自己真正拥有过人的教学机智。
第五章精彩教学全景赏析从不同的课型出发:新授课和复习课,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书面表达教学和故事教学。为我们呈现由一个个精彩教学片段所组成的一堂完整的、扎实的英语课,老师们都能站在整堂课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与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一堂堂好课。
好书如挚友,一朝拥有,便会天长地久伴陪着你,随时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敞开胸怀,和你作心灵的对话,给你启迪,增加你的信心,拓展探索的视野,让你警醒自身的不足。
读完整本书,我被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所深深吸引,同时深深感触: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做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勇于创新。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篇2
[片段一]游戏活动, 亲近规律
课伊始, 冒老师就和学生玩了两个游戏:
1.拍手游戏。教师拍三下、四下、三下、四下, 学生接着拍。
2.比比谁的记性好。冒老师出示了两组数:162536496481、123412341234, 指定男生、女生分别记其中一组。几秒钟后, 提问:谁记住了?结果女生赢了, 下面一阵唏嘘声。
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不公平, 女生记的数太简单了, 只要记住1234, 重复几次就行了。
生:她们记的数是有规律的, 比较好记。
师:是啊, 女生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她们记的内容有规律可寻, 就是以1234为周期重复出现, 记起来很容易。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生活中还有很多, 如一年四季就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交替出现的;一个星期7天, 按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顺序交替出现。同学们, 你们能举一个像这些有规律的现象吗?
生:一年有12个月, 从1月到12月, 下一年再从1月到12月。
生:凌晨、上午、中午、晚上再到凌晨、上午、中午、晚上。
……
师:这些现象都有着按周期排列的规律,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赏析]课一开始, 冒老师就用两个游戏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同时, 两种游戏的设计又独具匠心, 唤起了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 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简单的周期现象, 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 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现象中常常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 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
[片段二]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策略
师:刚才我们观察发现盆花是两组一盆, 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 如果照这样摆下去, 猜一猜, 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花。
师:猜得对不对呢?咱们来验证一下, 请把你的想法画在或写在练习本上, 等会再讲给大家听, 好吗?
……
探索活动后, 冒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 写字:蓝、红、蓝、红……
(2) 用字母:L、H、L、H……
(3) 用符号:△○△○……
(4) 列举:单数盆是蓝花, 双数盆是红花, 15是单数, 所以是蓝花。
(5) 计算:15÷2=7……1
根据学生的回答, 冒老师一一进行肯定赞赏, 并将算式板书至黑板, 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算式。
师:算式中的“2”是哪来的, 表示什么?
生:将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看成一组, 一组有2盆。
师:“7”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7”表示有这样的7组。
师:余下的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多了1盆。
生:是7组多了1盆。
师:那它是第几组的第几盆呢?
生:第8组的第1盆。
根据学生回答, 冒老师及时板书单位“组”和“盆”。
师:刚才, 同学们用画图、列举和计算的策略都算到了第15盆花的颜色, 这些都是解决这道题目的好方法。
[赏析]这一过程中, 冒老师并不急于呈现最佳算法, 而是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寻求解决策略。学生通过思考, 想出了画图、列举和计算等多种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的策略不成熟、较烦琐, 但冒老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其间, 学生和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外, 冒老师又将列式计算的策略作为重点, 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片段三]变式练习, 巧妙而有效
在“练一练”这一题的基础上, 冒老师巧妙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练习。首先, 动态呈现了“练一练”的摆棋子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枚白色、三枚黑色为一组。
师:也就是每几枚一组?
生:每5枚一组。
师:你们能算一算第18枚的颜色吗?
(学生算后汇报)
生:18÷5=3 (组) ……3 (枚) , 余数是3, 第3个是黑色, 所以第18枚是黑色。
师:如果我修改一下, 每组是1枚黑色、3枚白色, 那么第18枚又是什么颜色?
生:现在是4枚一组, 18÷4=4 (组) ……2 (枚) , 第18枚是白色。
师:你能再设计一个规律, 考考你的同桌吗?
(学生活动后汇报……)
师:如果要使第20枚棋子的颜色是白色, 可以怎么设计呢?
(学生活动后汇报)
[赏析]这一环节中, 冒老师从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出发, 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变式练习, 如改规律、设计规律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突出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提高了习题的利用率, 不但能巩固新知和技能, 防止思维定势, 还能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
[总体感悟]
一、生活数学, 饶有趣味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 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不仅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本节课中, 冒老师挖掘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记忆卡片的游戏结束时,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规律的事, 又如在庆祝国庆的环境布置中找规律, 再如练习中文电脑输字、排队报数、算算生肖等, 无一不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多样策略, 优化提升
多元智慧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有与他的个性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个人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都不会一样。教学盆花时, 冒老师展示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既保护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全体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欢乐, 体验数学学科的灵感, 又给学生创设了互相聆听、相互学习、拓宽思路的机会, 使每个同学的数学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最大的发展, 体现受教育者的公平和人人有份的原则。
在教学彩灯时, 冒老师又及时地拎一拎:为什么不用画图、列举的方法?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几种解题策略最优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所有的方法不但不现实, 也有违“多样化”理念的初衷。对于在交流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策略,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诉, 以明确哪些方法是简洁高效的, 哪些是原始易懂的, 哪些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哪些会妨碍今后的学习等等。我认为,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方法的基础上, 有评论、有选择地评选出最佳方法, 并提倡学会一两种方法, 对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从小学会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首尾呼应, 引人入胜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篇3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生:我的方法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连起来。
师:这是一种好方法。(板书)
师:在采用这种连词意理解古诗的方法时,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
生:有。我发现有时候直接把词意连起来,句子不怎么通顺。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比如《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把几个词语的意思直接连起来,就是“京口瓜洲一条长江相隔”。这就不通顺。
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我觉得适当添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京口和瓜洲之间被一条长江隔开。”这就通顺了。
师:你这个办法总结得好。(板书)添加一些词语,能使句子更通顺。同样道理,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删除一些重复的词语。(板书)
生:我还想到了,有时候还需要把词语的位置互相调换一下。
师:你真会总结,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板书)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连、添、删、调”理解《秋思》的字面意思。
【赏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古诗教学要淡化诗意,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而要重视品析诵读。但是,淡化诗意不等于不要理解诗意,如果连诗的字面意思都不理解,何谈入情入境地品析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但对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古诗在语法上有其特殊性,语言表达方式与今天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对古诗字面意思理解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只知道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我们只有细细地品读,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感受诗中包蕴的极其深刻的内涵。请静下心来默读这首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生自由读古诗,找出疑问)
生:诗的第一行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我觉得这句话不通。秋风明明是无形的,他怎么看得见呢?
师:是啊,诗人怎么看得见呢?他能看见的是些什么?
生:我认为诗人看见的是秋天的景色,如枯黄的树叶簌簌地随风飘落。
生:还看见衰败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师:“瑟瑟发抖”这个想象非常丰富,非常形象。
生:诗人还可能看见一群大雁往南飞去。
师:(播放秋风声)是啊,秋风虽然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秋风过处,树叶飘落,百花凋零。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刮在洛阳城里,刮过树梢,刮过草地,也刮过诗人张籍的心田。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把“见秋风”改为“见落叶”“见花谢”“见大雁”,效果如何呢?
生:还是用“见秋风”恰当。这三个字把诗人见到的萧瑟凄凉景色都概括进去了。
师:秋天本是个丰收的季节,为什么在诗人张籍眼里却如此萧瑟凄凉呢?谁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生:我从第二行诗找到了答案。诗人看见萧瑟的秋天来到,不由得想念起家乡的亲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心情自然是非常寂寞凄凉的。
师:有谁在课外收集了张籍的资料?
生:张籍一生坎坷,贫病交迫。由于出身微贱,所以尽管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做一个九品小官就长达十年之久。
生:张籍有严重的眼病,因无钱医治,几近失明,他的好友孟郊曾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生:诗人客居洛阳时,曾作诗形容自己的处境:“身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
师:是啊,在这样凄凉的心境之下,面对树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景,诗人怎能不备感凄凉呢?现在你再来读这行诗,是不是有了和初读时不一样的感受?(生练习朗读)
【赏析】理解“见秋风”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写作技巧来看,诗人有意将有形的秋容秋态化为无形的秋风。一方面,是因为“见秋风”一词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符合古诗语言洗练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从表达感情的效果来看,“见秋风”不仅包含着诗人所见到的秋天萧瑟之景,更传达出诗人内心孤苦凄凉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宜传授如此高深的写作知识的。在以上设计中,执教者抓住“秋风”一词,播放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子里再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再结合第二行诗和张籍生平资料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片段三】
生:我知道“意万重”的意思是要说的话太多,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诗人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城,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假如他的父母还健在,他想对白发双亲说什么?
生:父母亲大人,你们身体还好吗?没能在身边侍候二老,儿子真是不孝。你们要保重身体啊!
师:自己常年在外,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是妻子照顾,诗人多想对她说——
生:夫人,你在家操持家务,还要照顾老人、抚养子女,辛苦你了!
师:作为父亲,诗人又想对他的子女说什么呢?
生:我的儿女啊,你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不在家,你们要孝敬爷爷奶奶,照顾好母亲。
生:诗人还可能会对子女说:你们一定要用功上进,将来一定要比我有出息!
师:给亲人写信时,除了问候,还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还会告诉一些自己的情况。
师:那么诗人可能告诉亲人一些什么呢?
生:说他独自在外漂泊的艰难。
生:说他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
生:也想说他患病无人照顾的凄凉和痛苦。
师:是啊,要说的话真是太多了,可以说千言万语在心头,可是,有些话又怎能向亲人诉说呢?说了只能让家乡的亲人为自己担忧。想说,又不能说,想说,又不知道怎样说,这就是(引读——欲作家书意万重)一个“万”字,多么准确地刻画了诗人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状况。把前两行连起来朗诵一下,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生朗读)
师:请说说读这两行诗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诗人写了一张又一张,地上扔了一团又一团的信纸,可他还是不满意,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又站在窗口出神地远望。
……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咱们再来读这两行诗。(配乐,生朗读)
【赏析】“意万重”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写家书时复杂的情感,是教学的又一难点。学生对写家书一事虽然不陌生,但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不深,很难理解诗人心中虽有千言,却无从落笔的复杂情绪。借助以上设计,教师一步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思考、说话,从而体会诗人的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配上哀婉的古筝曲进行朗读,深化对诗情的领悟。
【片段四】
生:既然诗人这么想家,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给大家提供了从《全唐诗》中摘抄下来的张籍的几首诗,请小组合作,从这几首诗中找答案。(出示古诗,生合作学习)
师:从这三首诗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读了《思江南旧游》,明白了张籍不回家是因为路太远,不给家里写信是因为担心家里地址有变动。古代通讯不发达,诗人又常年在外,不能及时得到家里的消息。
生:我从《南归》一诗中明白了,诗人不回家是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无脸见家乡亲人。
生:《早春闲游》中告诉我,诗人长年生病,感到出门困难。
生:我查了课外资料,知道诗人的老家在苏州,而他现在是在洛阳,相距将近一千公里,古代交通落后,回一趟家太难了。
师:说得有道理。我想,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诗人有家不能归,只能在洛阳城的秋风中凭借一封家书捎去对家人的思念!这封信中寄托了他多少深情和无奈啊!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生配乐诵读全诗)
师:(出示一张空白灯片)送信人带着诗人的家信绝尘而去,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送信人乘坐的马车已经消失在天的尽头了,但诗人还静静地站在洛阳的街道上,凝望着马车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意离去。秋风又起,卷起了诗人的长袍。几片枯叶无声地飘落在他的头上,又慢慢地滑落下来。
生:在一个宁静的山村,一间低矮的木屋里,两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的身旁围着几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妇女,其中一个青年男子正在读一封信。他们正是张籍的家人。读着,听着,老人已是老泪纵横,而那位妇人也早已泣不成声。
师:是啊,一封家书,写不尽思念;一封家书,诉不完衷肠。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感谢诗人张籍,用他真挚的情怀感动我们,用这千古传诵的名篇感染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配乐,生背诵全诗)
【赏析】这一片段贯穿了两个理念:一是通过课外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他们真正用心读了诗。教师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寻找答案,培养诗趣,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巩固了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满起来。在课结尾处设计一个留白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营造一个更加悠远的意境,真正实现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六零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朝花夕拾》精彩片段赏析 篇4
好句摘抄及赏析一:
1、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2、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赏析:精彩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范爱农的形象,整个人跃然纸上,极其生动形象。
4、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赏析:有些孩子气的话语,道出了自己最开始对范爱农极差的印象,但也为后文对范爱农的悼念起了反衬的作用。
5、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赏析:他乡遇故人,不知道两人是怎样的心情,“嘲笑和悲哀”,简练的文字,却意味深长。
好句摘抄及赏析二:
1、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赏析:很平实的话语,不知道为什么读起来却觉得彻骨的悲凉。范爱农死了,没什么人待见他,倒是“我”,还想着他是不容易淹死的。
2、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赏析:这句话描写了“光复绍兴”后,衙门里人的着装,非常华贵,开始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描写,可是一句“天气还并不冷”就让我陷入了沉思:鲁迅先生在这里又补充说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为了讽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复绍兴时,畏畏缩缩,根本不敢站出来说话,连钱店掌柜都是军械司长,现在光复了,就知道穿大袍了,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同情与身肩的责任感。
3、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赏析:平淡的几句话,却塑造出了一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语言、神态的描写,让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赏析:对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对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马凸显了。这一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衍太太对我们的关心和我们孩子对她的喜爱。
5、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生动形象,简洁有力。
好句摘抄及赏析三:
1、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赏析:读着这句话总有些感同身受。小时候确实是如此,遇事胆怯,有什么问题先往自己身上想,只是渐渐长大,对抗流言就不会那么不明了了。
2、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3、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赏析: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5、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赏析:这是我在失去了心爱隐鼠之后,对被说是吃了隐鼠的猫的仇恨感情的抒发。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达了作家关怀弱小,嫉恶如仇,反抗压迫的精神特征。
6、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朝花夕拾精彩片段赏析
片段(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片段(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片段(三):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 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四):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赏析: 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片段(五):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
韵语识字教学片段赏析 篇5
伯延中心小学
程文娟
师:课文都读熟了,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我把拼音和熟字藏起来了,谁能光看着生字把课文读一读。(去熟字指名读课文)
师:读得很整齐,这20个生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认会的字,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下来。
生:我想顺着读。(按顺序读生字)生:我想倒着读。(读到“部”字卡住了)
师:别紧张,你把含有这个字的那句话读一读,看看这个字读什么?(学生读含有“部”字的句子,并将“部”字读3遍)师:还有谁想读。生:我想竖着读。生:我想打乱顺序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下面老师指大家一起读。(顺读—倒读—任意指读)师:棒极了,同学们,刚才字宝宝悄悄地对我说:“你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现在我们搬家了,你们还能认准我们吗?(生字搬家自由读)
师:谁认识字宝宝了,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吗?(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师:小老师教会谁了?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生字)
〈点评: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识字教学又相对枯燥,如果每节课仅仅让他们机械地读生字,孩子们就会觉得没意思,教学效果差,识字教学会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状况。因此想要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定位联想”读生字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生字搬家”以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领读生字等等,这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大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了这么多字,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吗?(交流识字方法)
生: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响”,“向”加上“口”就是“响”。师:好,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
生:我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记住了“尤”,“优”减去“亻”就是“尤”。师:不错,你用的是减一减的方法。
生: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他”,“地”的踢土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他”。师:说得很好,你用了换一换的识字方法,谁还有其它的方法? 生:“粗”和“细”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我记住了这两个字。
师:你真棒,不仅一下子记住了两个生字,还知道它们是一对反义词。生:我哥哥的名字叫王雨其,所以我认识了“其”字。师:你太爱学习了,从名字中也能学会生字。
生:我爷爷前几天生病了,去医院做手术,手术室的门上就有“术”字。师:你也能留心观察,好样的。
生:咱们教室的墙上有眼保健操图,所以我认识了“保”字。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能向他们学习。生:我给大家出个谜语:衣字包着公,被水往下冲。(滚)生:我也给大家出个谜语:立在门口用耳听。(部)师:你们真爱动脑筋,还编出了谜语来识字。
生:我通过想象记住了“爽”字:一个人伸开双臂(大),风从身边吹过,感觉好凉爽。
师:说得太好了,谁还能通过想象来识字?
生:我也通过想象记住了“耸”字:两个人站在耳朵上,你看他站得多高啊,“耸”就是高的意思。
师:你不仅通过想象认识了“耸”字,还理解了它的意思,说得很精彩。生:我编了个顺口溜记住了“飘”字:西下二小,随风飘飘。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佩服你们。
〈点评: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些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在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能够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去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顺口溜、找反义词以及大胆地想象”,这些不同的方法都已成为孩子们识字的“良方”,特别是有些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如“手术室”的“术”;“眼保健操图”的“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而且还让他们逐步养成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扩大积累的良好习惯。〉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摆。(学生自读生字卡片)
师:现在老师读字,同学们找相同的字,找到的迅速举起来,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找得快,找得对。(老师读字学生收卡片)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摘苹果的游戏。游戏规则: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苹果图形卡片贴在树上,然后选出几个参赛队员站在黑板前,老师念一个生字,同学们快速地去摘取,摘得多并且准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优胜者。注意,抢完字卡后,要逐一将字卡展示给大家并读出字音。(师生开始玩游戏)
师:你们真是识字小能手。哎,这调皮的字宝宝又跑到我的卡片上来了,我们开着小火车来读一读。(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2.学抓住主要情节和主要事件写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精彩的部分
教学重点
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教学难点
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做到描述的内容生动具体。有重点,故事情节完整、准确,能清楚地介绍人物的感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写作欲望。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你都看过些什么电影?(随机指名回答。)
2、哪部电影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其中肯定有哪个片段最精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板书:描述一个精彩片段。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交流,教师出示课件交流要求。
二、交流提示。课件出示
1.向同学推荐影视片的时候,要讲清影视片的名称,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情,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内容要有重点,故事情要完整、准确人物的感人事迹要介绍清楚。
3.描述的时候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4.做到描述的内容生动具体。
5.要学习本组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同时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三、分组交流。相互启发和补充,师生进行评价。课件出示交流提纲
四、推荐电影片段《举起手来》,播放十分钟电影片段。
五、思路点拨。
1、心中有数,巧妙铺垫。
在描写精彩片段前,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交代在精彩片段之前发生的事情,这是准确描写精彩片段的前提。
2、建好框架图。框架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图。
题目:电影《 ……》精彩片段或自拟
开头:影片名称、主人公、主要内容
中间:精彩片段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
结尾:写写自己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六、完成习作。
七、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1、完成草稿后要自己反复读一读,认真修改,检查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有毛病。
2、同桌互评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描述一个精彩片段 题目:电影《 》精彩片段或自拟 开头:影片名称、主人公、主要内容
中间:描述精彩片段,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致描写。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篇7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赏析 篇8
片段一:直观比较大小,引发度量需求
在课前对角的认识进行了简单的学情调查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角。
师:哪个角大?
生:角2大。
师:大多少?
生:(沉默,不知所措。)
师:现在呢?(课件出示)
生1:角2是角1的2倍。
生2:角2比角1大两个角。
师:为什么现在能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
生:因为两个角都被平均分成了不同数量的小角。
师:其实我们就是用小角量出了大角。
师:知道我们学什么了吗?(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角的度量吗?
生:就是用小角量大角,看看大角里有几个小角。
师:有道理,那接着看现在角2又比角1大几个角?(课件出示)
生:大4个角?
师:怎么回事?
生:小角变小了。
师:能大8个角吗?16个角呢?还能更多吗?
评析:量(liàng)源于量(liáng)。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标准角”,即“角的单位”。教师先让学生直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历经从模糊比较到精确比较的过程,产生度量的需求,为引出测量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建立1度角的正确表象,认识量角器
师:看来没法比较,到底角2比角1大几个角是正确的?
生:应该规定一个统一大小的角做单位。
师:说得好,也就是规定一个标准角,用标准角做单位去度量角的大小。
师:那标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展示圆的360等份图)
师:看到角了吗?圆里有几个这样的角?
生:圆被平均分成360个小角。
师:其中的一个小角,我们就把它规定为1度的角,就是我们的标准角。
师:现在我想知道角1和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呢?
生:用1度的标准角去量,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就有几度。
(教师课件出示)
师:大家数一数每个角各有几度。
生:(皱眉头)太小,不好数。
师:如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工具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量角器)
生:这就是半圆,应该是30个小格,也就是30度。
师:大家说的半圆,就是我们专门量角的工具,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怎么来的吗?
生:就是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然后取它的一半。
师:有道理,那大家会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吗?
评析:用多大的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理解1度角的概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水到渠成地给出了1度角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既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也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提供了帮助。
片段三:探索交流,拓展延伸,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学生自主探索量角器的使用,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师:通过自学交流,同学们认为量角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角的边应该对准0刻度线,定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为什么会有两条0刻度线?我该对准哪条0刻度线?
生:因为0刻度线就是两条射线,无论对准哪条0刻度线,都可以。
师: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我该看那一排刻度?
生:如果对准左边的0刻度线,就看外圈的刻度;如果对准右边的0刻度线,就看内圈的刻度。
师:是不是量角都必须这样对准0刻度线呢?(课件出示)
生:也不一定,关键应该看这个角里包含多少个单位刻度。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会使用量角器量角,还对量角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四 篇9
一、听一听——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片断一:讲故事,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大声):喜欢!师: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青蛙呱呱叫)。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老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导入,配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戛然而止”的处理,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做一做——动手实验解难释疑 片断二: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并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那青蛙究竟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拿出老师给大家发的纸,跟老师这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生:平时看,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评析:此片断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质疑,再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老师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看一看——媒体巧用悟明寓意 片断三: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一起看一组画面,看谁看得是仔细。(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 生: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生: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生: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的也就少。师:对,小鸟见识广,青蛙见识少。生: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评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此环节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由看到的自然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教育。
四、说一说——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片断四: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 生:青蛙错了。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井外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师:我们现在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上,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师: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啊!生:哇!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真是太谢谢你了,小鸟!评析:在课文接近尾声时,发掘出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素,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篇10
--《古井》教学片断评析
乙同学:我想说,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
师:老师祝贺你,也祝贺所有找到金钥匙的同学。丙同学,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吗?你认为最后一句是中心句吗?
丙同学:最后一句是中心句,但我还是要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也是中心句。
师:丙同学已经会背这句话了,可见你是非常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们,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中心句呢?我们还是学习之后再下结论吧。谁来读这句话。
丙同学:和我意见一样的同学,我们一起读吧。
五位同学齐读: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老师,你让我们都来读,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句话也是中心句吧。
师:你可以这样推测,但你只有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亲自去感受,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句话。
(学生能大胆质疑,也能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揣摩老师的心思也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激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师: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很多同学在沉思]
丙同学:我认为这句话是讲古井像一位母亲,用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你能用缩句的办法来尝试,说明你很爱动脑筋。这句话真的不好理解,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好不好?
生:我知道,“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联系课文,想一想,哺育就是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喂养儿女,儿女就一天天长大了。但我觉得哺育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还有养育的意思,这就和最后一句“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意思是一样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呢?”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 ,这个方法很好,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母亲如何养育儿女来讨论讨论。
生: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儿女,古井为乡亲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的泉水,古井从不向乡亲们索取什么东西的品格也影响着乡亲们,所以,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
生: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但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说明乡亲们都非常关心两位老人,而且心甘情愿,从不要报酬。这说明乡亲们受古井的影响很大。古井的教育方法很好,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生:温情的母亲从不训斥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古井也是一样,它不会说话,只会向乡亲们奉献泉水,古井多像温情的母亲啊!
师:同学们和作者想到一起了。在作者眼里,古井就像温情的母亲一样,只讲奉献,从不索取。它用崇高的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这个形象的比喻句,包含着作者对古井的热情赞美和深深的依恋。你们喜欢这句话吗?喜欢这句话的背给同学听。
(生动的情感体验最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情感积淀丰厚的生活实际,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闸门豁然开启,字里行间浓郁的思乡爱乡情怀溢满学生心田,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会背的举手。请大家一起背诵这句话。
生: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读懂了这句话,也会背这句话。它是课文的中心句吗?为什么?
丙同学:它是中心句。这个比喻句和最后一句一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古井像母亲一样提供乳汁般甜美的泉水,二是讲古井像温情的母亲一样,用无声的行动影响乡亲们。
师:我要特别表扬丙同学,丙同学不仅找到中心句这把金钥匙,还找到了比金钥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思考。有了它,我们才能真正开启智慧的宝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到赞扬的是“一个”,受到激励和鞭策的是“每一个”。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
总评:
这则教学片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自信、享受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老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问题来自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勇敢者独立思考。课堂上看不见教师的权威讲解,处处体现的是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自我否定,自我校正,自己总结归纳。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老师以“寻找阅读金钥匙--找中心句”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使学生的探究空间更广阔,畅想更丰富。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得到培养,生动的个性张扬的课堂局面取代了教师繁琐提问、乏味分析及学生被动问答、主体失落的局面。
【数学教学精彩片段赏析】推荐阅读: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07-18
《草虫的村落》教学片段赏析12-25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08-28
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06-16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08-29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01-12
情境教学让数学课更精彩12-28
小学教学教案教学片段08-17
教学片段论文09-12
片段作文教学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