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通用12篇)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1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 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 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 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的一门学科呢?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采用操作尝试教学法, 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 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 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 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课前,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分类活动, 教师安排了能够供幼儿分类操作的环境.主题活动“秋天的果子”中, 我将幼儿涂好色的水果拿到角色区玩“水果超市”的游戏, 要求幼儿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摆放在“水果超市”里, 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 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变换分类方法, 看看谁的方法多, 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 在平等的关系中, 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放松, 加上环境上的宽松和谐, 幼儿能够充分地“做”和“玩”, 显得跃跃欲试, 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优化游戏结构, 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研究得出:大脑指挥双手, 双手又促进大脑, 让幼儿多动手, 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 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因此, 教师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 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景, 让幼儿进行思考, 并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 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例如:娃娃游中国“几个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玩, 看看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近?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远?”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 有的用回形针, 有的用相同长的纸条, 有的用绳子, 有的用吸管……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 进一步引导测量同样地方的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手指有长短, 大个儿的小朋友手指长, 小个儿的小朋友的手指短”, “我的吸管比他的绳子短”等, 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三、注重游戏操作, 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因此将操作活动游戏化, 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 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 再由幼儿模仿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 我将红、绿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 游戏时, 每人得到6个双色圆片, 幼儿把6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 看一看, 6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 几个绿色圆片, 从而自然得到6可以分成几和几, 再将其结果一一记载下来.如此经过反复几次的游戏, 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 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 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数的概念.
四, 适时诱导, 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
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时机, 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和操作的热情, 指明操作的方向, 时刻鼓励, 直至尝试的成功.例如:“飞行棋”是一种发展幼儿手的技巧、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游戏, 在活动中总用单一的玩法难免会失去兴趣.利用棋子中间有不同的图形和颜色可让幼儿进行排序, 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四种颜色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蓝棋子、一个黄棋子、一个绿棋子……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选择图案跟颜色一起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图案, 一个蓝棋子、一个图案等, 按各种不同变化的规律进行排序,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式的方法学习, 是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学数学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游戏自行动手操作, 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不仅扩大了知识面,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学到了最佳的方法, 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 乐意与同伴合作.我们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学在其中, 玩在其中, 乐在其中!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潜心研究。然而,不少教师仍然怕教作文,学生依旧怕写作文。近日,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感动”作文指导与讲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深深体会到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教学生写规范的作文!
一、语言规范
【片段―】
(上课伊始,贾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句名言:文章不厌百回改。接着又写下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师:“文章不厌百回改”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文章写好后要不断修改。
师:是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黑板上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有毛病,找找看。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这句话中的“搬”字应改为“端”。
师:对,“搬”是指将重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老鸭汤不重,体积也不大,所以只要用“端”。
生:应该是“妈妈扯下鸭子的两条腿”。
师:再简单点。
生: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师:对了,不然的话,多恐怖呀!第一句话还漏了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对了,不然的话,别人会以为你喜欢老鸭汤的浓度、老鸭汤的颜色、老鸭汤的香味。一般来说,我们喜欢老鸭汤的滋味,所以加上“喝”字意思就明白了。
师:这段话中还有两个不太明显的错误,“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按中国的传统,应该是尊老爱幼,先尊老,后爱幼。怎么改好?
生:要把“奶奶”和“我”对换一下。(教师画上修改符号)
师:一句话中,一连用了两个“放”字,说明他词汇贫乏,我把第一个“放”字换一换,就可以体现出晚辈尊敬长辈,长辈更体贴晚辈。(教师边说边用手比画“把菜按进碗里”的动作)“妈妈你吃!”“不,小孩吃!”“不不,你一定要吃!”
生:“按”字。
师:对,“按”在奶奶的碗里,就是“你一定要吃!”这个“按”字能体现出家庭的和谐气氛。
接着,贾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修改前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师接:他不用扛才算好呢!)
生:妈妈扯下两条腿。(师接:多恐怖呀!)
生: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师接:多没规矩呀!先照顾小的,不关心老的。)
师:下面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修改后的句子。(生读修改好的句子)
师:这样一改,句子意思就表达清楚了。
【赏析】在不足四十个字的句子里,贾老师指导学生先后修改了五处不当用词。将“放”字改成“按”字的教学,贾老师充分运用不同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引导学生推敲词语的规范用法,不仅表达得准确,还悄悄地进行“学作文即学做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使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作文指导。
二、行文规范
【片段二】
(仍然是针对上面那段话的教学)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有谁发现了?
生:“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后面应该是句号。
师:对了,前面讲的是“我”,后面讲的是别的意思,所以要用句号,这一句话变成两句话了。
【赏析】贾老师不仅向我们展示作文教学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展示了一丝不苟的精神。大到文章的格式,小到标点符号的用法,贾老师一点不疏忽。诸如“文章的标题该怎么写”,语文教师都会留意写在作文本首行居中。而贾老师则细致地指导“行”与“格”:即标题占三行,第一行空行,第二行写标题,第三行空行;一个字的标题居中,两个字的标题中间要空一格,三个字以上的标题看情况写在格子中间。贾老师为教师做有关作文教学的专题报告,他问在场的教师:“标点符号怎么写?”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一般情况下标点符号占一格。”贾老师则将一个方格分成四个小格,然后给我们讲解:“逗号、句号、冒号占左下格,引号在右上格……”贾老师严谨治学,严谨施教,以身垂范,让我们每位听课教师寻味,让我们感悟到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三、评价规范
【片段三】
(贾老师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感动》)
生:……在本子中发现了这张钱。
师:有叫“这张钱”的吗?应该是这张“一百元大钞”!
生:……虽然她的衣装朴素。
师:没有“衣装朴素”,只有“衣着朴素”。
生:虽然她的衣着朴素,但她的灵魂是干净的。
师:好!“她的灵魂是干净的”。这句话写得好,为他鼓掌!
接着,贾老师对这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综合评判。
师:文章写好了,老师要给他个评判。一般老师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上”“中”“下”三等。这篇文章,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感动的事就是阿姨不平凡的举动。文章的主次也比较分明,前半段“丢钱”的事交待得清楚,而文章的主要部分写得比较具体。我看了一下他的文章,主要部分占了文章的五个自然段,用的词语还很丰富,比如说歇后语“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用上这样的语言很生动,语句也比较流畅。但是,这篇文章只能得“中”。他整个文章交待得不够细致,主体部分写得不够形象、生动。因此,尽管前面有“这个阿姨让我懂得诚实是最珍贵的”,但是文章的后面没有交待清楚,“真感”不够,所以这篇文章能得个“中上”。
【赏析】这堂课,贾老师始终是一位“语言医生”,准确地诊断学生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的习作,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诚恳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欣然接受。我们除了叹服贾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捷的思维,更敬佩贾老师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因为在这客观公正的评价中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意和责任!(作者单位:吉安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科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3
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游戏与科学教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戲的教学形式,学习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科学现象,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若精心设计符合科学教学的游戏,并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科学 游戏 探究 趣味性 创造性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契合。而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科学,关注生活。 所以我认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一定能达到奇妙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怎样进行游戏教学呢?我认为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等具体情况进行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恰到好处。
一、课前——游戏导入,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用游戏导入新课则会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维的火花。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先准备了两杯水,其中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溶解了一定食盐的盐水。然后我拿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中。学生看到:放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沉在水底,而把马铃薯放在盐水中时,马铃薯却浮在水上。这时学生都很惊奇,两杯水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也是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两个杯子里的沉浮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此时就产生疑问:是不是两杯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呢?紧接着我便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呀,这两个杯子中的液体有什么不同?马铃薯的沉浮又为什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密!”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进入学习探究状态,激起了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课中——游戏穿插,化难为易,百学不厌
科学课涉及的教学内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非常广泛。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我便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新知,在游戏中来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使科学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都是有关地球的运动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在学习《地球在公转吗》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恒星周年视差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这些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课堂上我让学生到操场做模拟游戏实验来理解学习:我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上的东西两侧分别设定两个点A点和B点,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再找两个同学,分别站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手中各拿着一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其他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纸片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即让学生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同时仔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在怎样运动?通过游戏学生能很容易观察到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时,看到两颗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即产生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这就是恒星周年视差。接着继续问学生:“如果你们不转动,会看到星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吗?”学生回答:“不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转动,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才会看到恒星周年视差,因此恒星周年视差是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就是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
另外,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对学习失去了情趣。当学生的脸上出现“迷茫”“困惑”“无聊”的神态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来解这“燃眉之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怎样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呢?这时学习已进行了一半,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趋于平淡,我让学生做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其他几个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刚好围成一圈。当“空气微粒”比较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让学生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又需要围成多大的圈?结果学生看到当“空气微粒”运动速度很小,几乎不动时,围成的圆圈较小,而且圈比较完好;当空气微粒运动起来后,圆圈变大了,最后外边的同学圈也圈不住了,圈里的同学冲出了圈外。学生立刻明白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后,微粒加快了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微粒之间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这样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迎刃而解。这样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三、课后——游戏练习,巩固新知,体验成功
在课的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因为这时已到课的尾声,学生也已疲惫,会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游戏却会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我用游戏“火眼金睛”来判断对错,用游戏“抢答”来填空,用游戏“速记”幻灯片中一闪而过的重要科学知识,用游戏“连线”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或应用,用游戏“我是小小科学家”来回答科学问题等。把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掌握了科学知识。
四、课尾——游戏再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如何把握结尾,既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实现。如学完《油菜花的结构》一课后,我让学生“画油菜花比赛”作为结课,学习了《摆的研究》后,我让学生做一个一分钟正好摆60次的摆。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无尽”的效果。
让数学课堂因游戏而精彩 篇4
在新课程背景下,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形式, 成为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探索的一个主题。而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 自制能力, 组织能力, 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期有幸听了几节公开示范课“确定位置”,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数对”确定位置, 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 从而发展数学思考, 培养空间观念。课中两位老师都根据情境设计了非常有趣的数学游戏, 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课例一】第一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为了掀起高潮, 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学校校标平均分成了25份, 拼图正面如下图, 每格里面有 (1, 1) (1, 2) ……共25个数对。打乱了顺序, 装在一个小信封里, 每个学习小组一个信封, 让学生用今天的知识去完成拼图。
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 每个学习小组都在讨论拼图……学生在热烈探讨声中, 完成了这个拼图游戏, 学生开开心心, 气氛热烈。
【课例二】第二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也设计了一个游戏: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 利用他们非常熟悉的“非常6+1”发奖形式, 设计了一个“砸金蛋”的游戏:每一位同学在班级里的位置都可用数对表示, 用抽奖机摇号, 摇中自己的数对, 上台砸金蛋, 发奖……
首先, 出现一个开奖的摇号机, 把班级40个人按座位编成数对。
接着出示砸金蛋的画面:
每一个金蛋后藏着一个对应的奖品:
(1) 恭喜你, 你礼物的位置在教室 (3, 1) 课桌的抽屉里。
(2) 恭喜你, 你礼物的位置在教室 (5, 5) 课桌的抽屉里。
(3) 恭喜你, 你礼物的位置在教室 (3, 3) 课桌西边一个的抽屉里。
(4) 恭喜你, 你礼物的位置在教室 (8, %%%%) 中间一个课桌的抽屉里。
(5) 加油, 继续努力。
……
游戏开始:多媒体展示摇号机滚动摇号, 学生非常好奇, 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生喊停, 被摇到的同学首先要想出自己的数对, 到电脑前面来砸金蛋领奖品, 也要运用到数对的知识解决问题, 才能拿到奖品。这个游戏新奇有趣, 还有奖品, 学生玩得很投入, 蛋砸完了还舍不得罢手。
二
反思:教学游戏是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只是娱乐。因此, 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 服从教材的需要, 把抽象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 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
案例一中教师创设的数学游戏情境, 乍一看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 学生热情参与, 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 但仔细观察, 便发现此时课堂上这样的热闹, 学生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积极参与, 是被拼图这个游戏吸引。拼图正面的图案比反面的数对更吸引学生, 大部分都在用图案拼, 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放旁边了。学生沉浸在活动本身的乐趣中, 而数学本身带来的喜悦和思维的触动就明显缺乏了。教师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正因为忽略了图标对学生的吸引, 这次游戏就偏离了教学目标, 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案例二这个游戏充分体现了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教师首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非常6+1”场景唤起学生的兴奋, 整个游戏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与本节课的数对知识联系着,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加深对数对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会思维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两个课例告诉我们, 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运用游戏的目的要明确。数学游戏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而一般游戏只是为了娱乐。因此, 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 服从教材的需要, 把抽象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 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 手段是“游戏”;教学为内容, 游戏为形式。因此, 在使用游戏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2) 设计游戏时构思要新颖。一个好的游戏,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所以在设计游戏时, 一要注意不断地推陈出新,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的游戏构思新点子越多, 游戏过程越有新意, 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其次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越是学生熟知的东西, 越能唤起学生的兴奋点。 (3) 运用游戏的时机要恰当。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了游戏, 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 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 灵活运用。
摘要: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 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数学游戏对数学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合理地引入数学游戏和收获体会等方面进行充分的阐述, 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优化数学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反思 篇5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反思《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体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通过本框的学习,希望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板块一“感生命之美”,引导学生体会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寻找美的眼睛;通过板块二“塑生命之殇”,引导学生理解人是万物之灵长,但并不高于生命,人和其他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是人类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板块三“践生命和谐”,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实践?本节课亮点在于:第一,本节课的线索为发现“第二个地球开普勒-452B”贯穿整节课始终。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第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课有效地结合,设计了“诗词与生命”,学生从中体会出了生命之美。第三,素材选择准确,选择“一只吸管与海龟”的视频,带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视频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践踏,进一步引导学生关爱和呵护生命的历史使命。第四,通过设计“人类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辩论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通过有效地辩论,学生进行深行深刻的思考,达成共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第五,因为整体的教学设计比较流畅,从而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本课的不足:第一,在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学生应该落实在行动上,但因时间没有把控好,所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导行”时间,最后一个环节“践生命和谐”的活动没有实施到位。第二,教师的语言不够严谨,课堂语言应该做到“惜字如金”。
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篇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并不难,它就是我们身边,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小学阶段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他们来说很陌生,显得比较枯燥,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就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分食品出发,让学生消除对于数学的陌生感“一半用一个数怎么表示”的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暗示了今天要学的内容是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并从原来的整数向分数迁移。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数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注重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分苹果从而引出分数。
师:一个蘋果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应分到多少苹果呢?
生:一个一半。
师:一人一半很公平,那怎样表示欢欢分到的苹果呢?请孩子们拿出苹果图,选择你喜欢的方法用水彩笔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欢欢分到的苹果的。
生:我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在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欢欢分到的苹果。
通过刚才孩子们分苹果的这一过程,就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从实际分苹果的这一生活过程,就把数学中的知识生活化,从而简单化了。又如:学生创造了分数之后,把自己的作品给你们小组内的孩子说一说,这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很重视统计知识,因为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从生活中取证,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其真正学会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让学生帮助统计太平到资中段的一分钟的车流量,先放一遍录像,让学生观察都有哪几种机动车,然后再放一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有的用的是画“正”的方法,有的用的是画对勾的方法等等,统计完成后再对原始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之有用,学以致用。
又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书上的是让学生学习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之后就得出这两个数都是分数。对于分数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难于理解。所以我就以学生分食品来创设情景,这时学生分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一下子兴趣就来了。然后就在认真的分食品,如此的情景学生学习得认真,上得开心,枯燥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然后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含义,我大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学习了二分之一,接着学习三分之一,学习三分之一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上是没有这一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分圆,这样即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去自由的创造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分食品的经验过程,自己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也把知识简单化了。
又如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书上的情景是坐公共汽车,这对于我们乡下的孩子是很少接触的,让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以学生喜欢的糖果来创设情景:老师准备了糖果奖给小朋友们,呀!老师怎么把糖果掉了,谁来帮老师捡,这时,学生可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乘机我请表现最好的3位小朋友帮忙捡,捡好后举起糖,我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糖果?学生马上列出了连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积极发言奖三颗糖,某某小朋友上课认真奖两颗,现在老师还剩几颗糖?”自然地学生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如此的情景学生学得认真,上得开心,枯燥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练习课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事物加到里面,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后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的瓷砖的块数等。
再如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找了同学们设计的黑板报,让学生找出各部份是整个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然后再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分数现象,到生活中去找分数。学生就会找到:一把雨伞,伞骨把伞面平均分成了8份,每一份就是这伞面的八分之一。电风扇的每一片扇页是电风扇的三分之一等等。然后又让学生在游乐园中去找分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应寓于生活中。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7
一、精心准备,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游戏条件
要合理选择建构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例如:在小班初期阶段,我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主要是简单的形状,如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等,让孩子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造型。一次建构活动中,我出示这些形状的木质积木,然后提问:“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用这些形状的积木来造房子。你们想要造什么样的房子?”孩子们有的说造大城堡,有的说造幼儿园,有的说造肯德基......“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说完大家就开始游戏,周周从一堆积木中挑选了一个方形的积木放在地上,再找来一个半圆形的做屋顶,很快就造好了房子,他兴奋喊我过去看,“老师,看我的房子多漂亮,还有圆圆的屋顶呢,就跟我们的幼儿园一样......”虽然这次游戏材料简单,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
同时,要灵活设定建构主题,我会结合正在开展的教学活动来设计相应的主题。例如:在开展《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活动中,我就设计了:漂亮的公园、热闹的马路、美丽的小区、古朴的老街等等。在每一次活动之前,我提前准备相关的主题图片、视频,给小朋友观看,并请小朋友们做好建构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实地观察环境,获得初步的印象。看看要构建的主题是怎样布局的?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形状?大小高矮如何?颜色如何?这些都为孩子参与建构游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灵活定位,提高建构游戏指导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我们的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因此,在建构游戏之前我要激发孩子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参观的方式导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游戏的愿望,拓宽建构思路,更好进入游戏状态。也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调动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一起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主题内容,例如:“我们的幼儿园”建构游戏时,我先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幼儿园里都有什么建筑?让孩子们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可以抓住机会导入主题,直接明了。同时,要维持孩子建构游戏的动机。因此,在建构游戏中需要我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发现超出了孩子的解决能力范围,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在一次建构游戏“我们的幼儿园”中,两个小朋友搭花盆做装饰,一个小朋友搭的花比花盆都大,另外一个小朋友提醒了他,他自己意识到问题,赶紧搭了一个小小的花。在这个时候我就用温柔的目光,微笑的神情、适当的语言及时的夸奖了这两位小朋友具有合作意识。这就是用树立合作榜样方式来积极引导孩子,以维持孩子的动机。又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建构梯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出梯子一级一级的效果,因为不成功而彼此指责,各自气馁,这个时候我会走过去,告诉甚至帮助小朋友们该如何建构梯子。这就是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合作行为,因为孩子太小,缺乏建构经验,需要我的指导。还有的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自己不知道怎么构建,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向别人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教会孩子合作的技巧,与人沟通,寻求帮助的技巧。我会带着大家说:“哇,这位小朋友好棒啊,你建得游泳池好漂亮哦,你可以教教我吗?”适时的点拨孩子合作的策略。
三、总结经验,激发下次参与建构游戏的欲望
孩子们建构的成果需要夸奖、赞美,他们希望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建构游戏结束后教师有效、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更好地提高下次游戏的质量。以主题“我们的幼儿园”为例,在建构游戏结束后,请孩子们展示自己建构的那一部分成果,我则引导孩子互相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并通过选举选出这次活动的“建构小能手”,请他谈谈自己的技巧与经验,我在他们的发言与展示过程中做积极的鼓励。建构结果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建构的过程中寻求动手、创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社会化,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孩子养成与人交往的习惯。因此,游戏结束后,我会展示孩子合作成果,鼓励孩子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以期待下次建构游戏的信心。同时,要注意总结建构的经验,我通常会在大家的作品中选出比较好的作品指出其中的优点,善意温和的指出其中一部分的问题。对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把建构过程中好的方法,孩子们的合作方法,沟通方法总结出来,为下次游戏主题的深化做好了铺垫。
总之,游戏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只有寓教于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在孩子作为游戏主体的时候,也体现自身主导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穿针引线,发挥建构游戏的最大价值。
摘要:建构游戏是以观察、想象、创造性的思维为基础的一种游戏方式,是创造性游戏中具有代表性一种。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自主地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进行设计搭建,给幼儿带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8
一、确定师生行为互动关系的理论构想
要真正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必须把握这样几点:
(一)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
《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对目标定位的把握尤其重要:1.考虑到目标的潜在性,意味着教师把游戏目标隐含在提供的环境中, 并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2.要考虑目标的弹性,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不能用同一层次上的目标要求有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
(二)全面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通过近几年实践,我发现教师除了承担这些角色外,教师角色还要实现三个转化:地位上,从权威者转化为幼儿游戏的合作者; 内容上, 从游戏目标的制订者转化为幼儿需要的促进者;在方法上,从知识传授的灌输者转化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二、适时介入,隐性指导
在幼儿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然而,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应进行必要参与和隐性指导。例如, 在角色游戏中,“医院”里出现“病人”医治无效身亡,“亲戚朋友”围着“哭丧”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加以制止,幼儿会一直沉湎其中。教师走过去问:“发生什么事了, 让我看一看? ”并摸摸“病床”上幼儿的鼻息,故作惊讶地说:“病人还有呼吸,马上进行抢救。”组织“医生”全力抢救“病人”,使“病人”转危为安。如此将幼儿的兴趣从“哭丧”转移到全力抢救“病人”中。 也可以在下次游戏开展时,通过提供更多的“医药器材”丰富游戏的情节,促进游戏活动健康发展。
上述案例是一种由幼儿发起引出的师幼互动。教师应深入有效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此时教师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是幼儿愉快的游戏世界的指导者。当幼儿求助时,教师不能无动于衷,可以进行精神鼓励:“再试试看,我相信你能行。”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对于小班孩子,应给予更多具体帮助,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
三、改变游戏指导策略
(一)淡化计划,加强观察。
教师熟悉指导目标和幼儿游戏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但应注意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创造活动, 教师对其指导不能一味追求即时效果,应允许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暂时游离目标,在游戏指导中淡化计划,加强观察,是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游戏指导能力的切实保证。
(二)能进能退,师幼互动。
我们鼓励教师深入幼儿游戏之中进行指导。师幼互动是为了把幼儿推到主动地位,调动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指导应主动引导和被动引导相结合, 能进能退, 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观察在前,指导在后。
观察是游戏指导的前提, 为教师即时指导提供充分的依据。游戏观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游戏主题是否积极、健康;游戏环境是否安全、卫生,便于交往活动;游戏内容是一般经验还是新近的社会热点;幼儿的游戏需求;幼儿游戏的兴趣点与困难是什么;游戏的材料是否体现教育功能,在游戏中如何反映人与物的交互作用。
四、提高游戏评价实效
《纲要》指出 :“评价的过程 , 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提高游戏中的评价实效。教师的评价 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正确使用评价语言。谈话是师幼处于平等地位的一种对话,谈话内容可以是分享快乐、幼儿之间的争论,可以是幼儿自发地对下一轮游戏进行新的构想。谈话内容可以涉及对幼儿认知缺陷的补偿或行为问题的讨论, 也可以是幼儿对游戏材料投放的建议。这种谈话式的评价既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巧妙地实现教师的教育意图。师幼互动,寓讲评于对话之中,是一种民主化、科学化的游戏观的体现。
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篇9
一、创设情境, 引导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为此, 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讲授“同类项”一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17xy2+23x+7x-35xy2-30x+18y2x, 让学生说出一组x, y的值, 老师能马上算出代数式的值, 学生情不自禁问速算的秘诀在哪里?然后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思考, 最后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比如在讲圆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下面图片, 问:自行车轮和皮带传送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 可以吗?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车轮做成圆形, 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 (圆心) 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 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 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因此, 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 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也深刻的领会到圆是轴对称图形, 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二、传授方法, 鼓励提问
学生提问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学习的反映, 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但这需要老师加强方法的指导。在预习阶段, 教师须遵循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基本性,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和学习指导, 记录预习教材内容时产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弄清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预习目的不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中则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把在预习或课堂学习中产生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疑难问题提出, 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观点,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 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后学习中则根据复习思考题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课堂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新课中所获得的同一类知识和规律性的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
提问的顺序。美国学者一凡.汉乃尔提出了建构批判性思维机能的七步高效提问法:a.贴标签 (1abe1) , b比较 (compare) , c.列清单 (1ist) , d.编码 (encode) , e.解码 (decode) , f.预测 (pre~dict) , g.再总结 (resummarize) 。这七步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特别的智力活动, 可省略步骤但不可返回之前步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三、把握时机, 以问解问
古人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 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弄清要讲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先讲,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怎样结尾。这样在“层次”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然后去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 以问解问,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否则, 效果就会大的折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3×3×3×3, 让学生观察特征, 直接问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学生没有方向感, 无从下手, 不知道回答什么内容, 教师在课前备概念的引入时没把握好时机, 致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教师应该分两部分进行有效提问, (1) 各因数有什么特征? (2) 是什么运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理数乘方的定义。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好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诱发学生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把握时机以问解问, 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巧妙、科学地设计提问, 让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凤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2) .
数学课堂因阅读而精彩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开始数学阅读之前,我们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利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存款100万元,定期两年,年利率2.43%,两年后,银行营业员付给这个公司本息1486万元,结果这位营业员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个人也要承担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类题目,学生自然有兴趣去探究。
二、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就会流于形式。最好是先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1. 读中理解
小学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读、巧读,可读出学问,可读出兴趣。如:一块花布长50分米,做一条裙子用8分米,最多可以做几条裙子?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往往有个习惯思维是认为求“几条”才是要求。这时老师就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分组读,个人读;通过多读,重音读“最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最多”是一个要求。这样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和难点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题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读中比较
以读比较就是通过读来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应用在知识形成的巩固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后,大部分学生对这两类题目不能很清楚地分辨。我就同时出示这两类题目:(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长20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几个小时?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
3. 读中释疑
以读释疑就是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从而通过读来解决疑问。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鼓励学生在质疑时“标新立异”,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使其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再举几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以读释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4. 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如菜场里运来一批新鲜蔬菜,其中萝卜占这批蔬菜的20%,青菜占35%,已知青菜比萝卜多450千克,这批蔬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20%?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地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重视阅读数学课本,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以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思维活跃。
数学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讨论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2-01
一、讨论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实讲为主,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会在课下进行大量重复练习,这种枯燥式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性。然而,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讨论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加上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讨论式教学,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增强了,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讨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学生面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当面对问题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课堂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风采,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授数学课的时候,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激烈的交流,对于比较难的问题,通过团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不会仅仅依赖老师,而会主动去向其他同学求助,相互讨论,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
五、讨论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将讨论嵌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有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教师将讨论式教学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其应用。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而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老师直接枯燥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所以,在将讨论式教学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精心安排,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浅显,最好能够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讨论内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讨论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分组讨论生活中所遇到的对称物品,然后让每组同学列举,看哪组同学列举的最多,并指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样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讨论,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满怀好奇心,并充满兴趣地去听这节课,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点时有点吃力,对所学内容有争议,或者是遇到了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点,并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小组讨论后如果仍有问题,那么老师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问题的本质。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能让时间过长或过短,提高课堂的效率。时间过长会影响整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时间过短,学生之间未充分交流,一知半解,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和目的,白白浪费时间,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抛物线 y=ax2 +bx+c的图形时,教师讲完时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之间讨论并根据a、b、c的取值不同,分别画出y=ax2 +bx+c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讨论时机,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地去解决课堂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教师要掌握好讨论形式,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式教学并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时间,进行有效的讨论。老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从而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要使学生全员动起来、全员参与。然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提前设定,使学生能够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预先思考。另外,教师要仔细记录好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授课时进行一一解答。一次成功的讨论,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认真思考,确定好的讨论主题,并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讨论形式。而且,教师要把握好讨论方向,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对于一个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然后让各小组成员进行抛硬币试验,每组抛30次,并分别记录正反面的次数,求出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最后,将各小组的结果进行累计,求出总的正反面发生的概率并对结果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通过同学之间的重复试验,加上对问题的讨论,我们就可以得出概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后概率的趋于稳定性。通过讨论式的学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为了更好地发挥讨论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目的设置讨论话题,并把握好讨论时机与时间,对讨论方向进行控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 董彩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普陀教育,2007(9).
识字教学因“随文”而精彩 篇12
一、移植情境,在随文中链接生活
汉字不仅仅是单独割裂的僵硬符号,更是融合了音、形、义等诸多元素的表意文字。如果单纯的集中识字,就会使得原本有丰富意蕴的语言文字变成呆板的“客观存在”了。因此,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中营造出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韵中开展识字活动。
例如,《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喊”,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个生字的意蕴呢?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语言:“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呼喊什么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上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过程中的声音、神态都与“喊”字的状态契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口”字旁表示形,需要用口才能“喊”出来。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现场书写汉字,让学生经历情境感知、观察字形、实践练习等思维过程,夯实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此时,教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再度诵读含有“喊”字的语句,在情感浸润中关注生字的表达效果。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扫除了生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其的把握也更为深刻,不仅读得入情入境,“喊”得也是情绪高涨。
在情境中引出生字、体悟生字,将生字和相应的生活状态链接起来,加速了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品味,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感悟生字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大道无痕,在随文中润物无声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教育的过程,真正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将一大堆生字集中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生字大山,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识字教学的效益可想而知。教师应该结合文本情境,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中的“强”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师:灿烂的太阳会发怎样的光呢?
生:强烈的光。
师:你们被强烈的光线照过吗?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模仿孙悟空,做出单手遮挡阳光的动作后,齐读:强烈的光)
师:风儿在干什么?
生:风一直在拼命地吹,吹得很大。
师:那是怎样的风呢?
生:强烈的风。
生:能把船儿吹跑的风,就是强烈的风。
师:太阳和风儿都这么厉害,我们来看看谁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太阳和风儿两者之间的“强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强”字的含义创设了具体感知的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刻板痕迹,而是在与教师愉快的对话中完成了对生字的感悟。
三、多维展示,在随文中丰富积累
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运用文本中现有的情境,为教学的汉字创设可感的问题情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境认知,还要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在文本和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扎实有效的情境支撑。
还以《谁的本领大》一文为例,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动词:“推”和“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两个汉字呢?教师在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有一个提手旁。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提手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一般都是用手来做的。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我们猜测得对吗?
生:起风了!快挂帆吧!在我们生活中,“挂”是指用手把物体置于高处。
师:你能表演一下“挂”的动作吗?(学生表演平时挂衣服的动作)
生:只见风推着帆。我们平时“推”,也是要用手的。(该生说完,自己就做起了动作)
师:像这样有提手旁动作的词语,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跟大家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了汉字的“动作要领“。学生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对具有提手旁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后,教师则以提手旁为圆心,引导学生积累同一类型的汉字,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归纳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四、实践练习,在随文中强化运用
在很多文本中,生字的价值不只是学生掌握的对象,有很多生字都承载着表情达意、展现文本情境的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生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议论、练习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洞察与体悟。反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意境的浸润下提升识字效益。
例如,《梅兰芳》一文中在描写梅兰芳练习眼神时就运用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将梅兰芳刻苦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个关键词语就有两个生字。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语言情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要求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盯”的教学: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可能与什么有关?课文中的“紧盯”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情境,说出自己对“紧盯”的理解,并用自己的动作加以形象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了“注视”。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还积累了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表示“看”的词语中进行辨析选择,提升学生感知同义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夯实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巧妙地将生字的形态、意蕴等元素融合其中,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06-16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08-29
数学因你而精彩10-21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08-05
教学因网络教研而精彩09-08
语文教学因反思而精彩08-26
语文教学因合作而精彩12-12
数学因变化而灵动10-02
语文教学因个性而美丽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