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2024-11-06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精选12篇)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1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从精彩的初中数学课堂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坡度, 一般知识点, 集体过关, 而其中蕴涵的难点, 自然给优等生挑战。如已知直线y=kx+b经过点 (9, 0) 和点 (24, 20) , 求k, b的值。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它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并巩固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方法。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 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如个人问题、同伴问题、小组问题、班级问题 (内容略) 。

这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 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搞活教材

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途径和主阵地是数学课堂教学。

(一) 导课

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 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1) 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地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在课堂教学导课时, 教师态度、语言和蔼可亲, 并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圣地般而流连忘返。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听到这里, 就会有了探索的方向。

(2) 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例如, 讲“角”时, 引入趣味知识: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 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而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丹顶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44′8″!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愉悦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 唤起了学习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 讲“圆”这一章时, 教师可这样引入: (略) 这种导课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有根有据、实事求是, 而且要选准内容, 不宜经常用, 否则就不灵了。

(二) 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

(1) 发问时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随时都可发问, 但只有在最佳时机的发问效果最好,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 口预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集中, 思维激活, 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 取得良效。

(2) 发问对象。教师提问, 虽然每次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 但必须照顾到学生整体。一般情况下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 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暗示差生注意听, 等中等学生答个差不多时, 再请优秀学生补充。切忌先点人后提问, 更不要问优秀生、忽视中等生、冷落差等生, 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 多数人陪坐”的现象。

(3) 发问语态。教师发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 如“你以为如何?”“你同意吗?”“你能告诉我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 以引入“缓冲区”, 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点鼓励和期待, 如“不错”“太棒了”“很好”“有进步”“不要慌, 慢慢来”。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以上几方面, 是我多年课堂教学的总结, 但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示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让课堂活动成为思维起飞的乐园。

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强,对于小学生,整天对着一些数字、运算,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思维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我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那么“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

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可见数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思维起飞的乐园。

精彩导入,促初中数学课堂更高效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巧妙而富有趣味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究动力,提高课堂效率,且最终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本文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初中课堂有效导入有如下策略.

策略一:设置悬念

相对而言,通过设置悬念进行导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 我们在导入阶段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从而激发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围绕文本教学内容持续、深入地探究. 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针对“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笔者就曾这样设计导入:拿出一张白纸问学生这张纸具体有多厚. 经过讨论,学生大致估算为0.09毫米. 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假如这张白纸经过多次对折,其厚度有没有可能超过教室门高呢?有学生不确定地回答说可能,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反对,说不可能. 接着教师不回避争论,而是说:“究竟有多高,我们现在来看‘有理数的乘方’,相信下课后,你们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样设置悬念,能巧妙地导入教学内容.

策略二: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也可以说是平铺直叙,或者直接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重点突出,直接点题.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新旧知识关系不明显的内容,运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反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比如“角的比较”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表示方法,也熟悉了具体的度量方式,那么,对于两个角来说,怎么表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比较”. 这样开门见山,反而能吸引学生对角的比较的兴趣. 还有,针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单项式乘单项式,那么,其中涉及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如果把乘号改为除号,又要怎样运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彰显了该课主题,还点出了这节课的背景,在具体解题中还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入.

策略三:形象导入

虽然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阶段,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 因此,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事物本身. 这种方法在导入阶段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比如,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太阳日出的全过程,然后教师进行简笔画,把太阳画成一个圆,把海平面画成一条直线.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圆与直线之间的关系,接着尝试用几何画板演示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有三种,即相交、相切与相离. 通过多媒体演示海上日出的过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能准确地把握圆与直线之间的关系,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策略四:巧用游戏

玩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专利,初中生也爱玩. 当然,这里教师也要重新树立一个新的概念,即玩也是一种学习,关键是怎样运用. 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地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生成精彩的课堂. 比如教授“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导入阶段,笔者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几个盒子,每个盒子都有两个球,其中有的全是白球或黄球,有的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球. 这时,要求学生摸球,每次只能摸一个,并记录球的颜色. 学生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盒子里,下一个学生继续摸.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介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其要领,并且生成精彩的课堂.

策略五:类比导入

类比,通俗地说就是比较. 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教学对象比较相近或者相似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关注、比较,然后利用其中的差异进行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导入,先让学生举例并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接着把等号改为不等号,然后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接着,设置悬念,让学生尝试进行解答,继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这样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课堂效率.

策略六:实践导入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接向抽象过渡,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 在具体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这一规律,通过具体实践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其推导出具体规律.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新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图形模具进行导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对折,看看哪些图形能够对折后重合,而哪些图形对折后却不能重合. 经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很容易使他们明白,能够对折后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不能对折后重合的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策略七:疑问导入

疑问导入与设置悬念最大的区别是,设置悬念的范围较广,而疑问导入的范围相对集中,比较贴切教学内容. 而且设置悬念可以在学生没有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但疑问导入必须在学生有了疑惑而且还有强烈解惑动机的情况下进行. 教师趁热打铁,不仅可以给学生“柳暗花明”的感觉,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维持. 比如教授“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导入——吃饺子的风俗,即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会带来好运. 比如王奶奶家有10个孙子,都到她家过新年,王奶奶非常高兴,就包了10个水饺,其中一个水饺里放了一个硬币. 她把水饺依次分给10个孙子,你们想想,他们中哪一个能吃到硬币呢?现在你们再想一想,假如第一个人没有吃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也没有吃到,那么第四个人吃到硬币的概率是多少?同样,假如王奶奶包了两个含硬币的水饺,那么他们吃到硬币的概率又是多少?

策略八:复习导入

初中数学各知识点之间是一种层递关系、链式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结合教具观察,或者旧知复习,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最终形成新概念、新知识. 比如讲授“圆柱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就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的模型,结合小组进行讨论:圆柱体平面展开后有几部分?复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尝试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 经过这几部分分解,学生很容易触类旁通,找到求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 这样不但有利于深化、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在新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策略还有很多,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关键的一点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导入,都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最根本的就是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文本内容与教学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继而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皆宜的优势特点, 采用这一技术, 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获取知识本质, 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与大家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和数学科学整合在一起, 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这一部分时, 教师可以借助Flash动画制作一只动态的花蝴蝶, 当教师点击鼠标, 花蝴蝶在大屏幕上展示飞舞时, 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就连平时不怎么活跃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双翅的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蝴蝶双翅在运动过程中不断重合的现象, 从教材中找出‘对称轴’的定义, 并列举实例。”学生们结合飞舞的蝴蝶, 以及课本中的知识, 可以逐渐明白对称轴的正确概念。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 在脑海中形成深刻表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到图形的对称点和对称轴, 并深入了解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线段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和验证数学知识规律

只有发现和验证数学知识规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数学知识规律相对抽象, 使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这一测量工具, 可以构建动态的数学模型或数据表格, 通过动态形式展现几何关系,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并分别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高、顶角的平分线, 同时测量线的长度;然后点击鼠标拖动顶点, 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 当三条线的长度发生变化时, 点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三条线保持重合。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问题、创设背景, 而学生的任务是自主动手实验、观察、总结验证、得出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帮助学生将知识规律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创新性数学教育, 与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验密不可分[2]。在数学实验过程中, 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对比、归纳、总结, 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 仿真体验数学思想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例如, 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 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课堂学习方式, 让学生用计算机画图软件, 通过动手拖动函数图像, 观察图像的变化情境, 并引导学生在观察数据变化的同时, 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 还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推理和验证, 直接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本质。再如, 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制作的圆周角定理、圆的性质、切割线等课件, 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台展示机会, 让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推理, 并通过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从而总结出相应的数学规律与现象。

四、利用信息技术保证教学获得及时的反馈

初中生的自制力和稳定性较差, 且容易产生疲劳感, 因此, 在复习巩固环节, 一定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给予学生新的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旺盛的斗志。在设置课堂练习题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挖掘信息技术容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练习题,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练习题, 化抽象为形象, 化被动为主动,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不再认为做练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情,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活学乐学”的境界, 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准确性、速度快、动态性等特征, 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并将其反馈给教师, 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 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可以拓展教学容量, 节省课堂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人物脸型”的设计,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美,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 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唐秀花.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4) :122-123.

数学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篇5

小学数学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呢?“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人们常说:“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良好方式之一。

一、提供自主时空,体验数学知识“再发现”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观察、想象、推理、猜测、验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不断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过程。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笔者是这样展示教学的。笔者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在形象具体、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感受“相同加数连加”这一数学现象,接着举例设疑:“老师报一个连加算式,如‘8+8+8+8……’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又对又快地把老师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每位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记住算式,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像这样的算式除了要注意“相同的加数是几”外,还要注意“相同加数有几个”。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自主感知并概括出结论应该是“10个8相加”,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含义。为了引入乘法,笔者设计如下情境:①出示4张桌子8台电脑,问:“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怎样列式?有几个几相加?”②出示8张桌子16台电脑,问:“现在又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怎样列式?有几个2相加?”③出示20张桌子40台电脑,问:“现在有多少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学生回答的声音开始时响亮又整齐,接着就慢慢小了,再接着就有人开始笑了,最后只剩下几位同学回答。笔者趁机问:“怎么不说了,你有什么感受?”生■:“太麻烦了,算式太长。”生■:“如果写出来,连本子都不够写呢!”这时,笔者趁热打铁:“能不能想出一个简便的办法来解决?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上情境,以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一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强烈的思维反差中自主发现“求几个几相加”用加法列式比较麻烦,从而自然产生用乘法计算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去自主“发现”与“创造”新知识。

二、提供活动机会,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分类与整理”一课,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记录才能看得简单、数得简单、记得也简单”呢?笔者先进行“教师报水果名称,学生做记录”的活动,没想到学生们记录的方法精彩纷呈:①报一种水果就画一个图形,画完之后再分别数。②先把水果分类,再用数1、2、3表示(有一个就用1,再有一个就在后面写2)。③先分类,再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也有的用“+、-、×、÷”等符号表示的。④先分类,再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有画“○”的,有画“√”的,有画竖线的,有画横线的。⑤先分类,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等。这时,笔者组织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画水果图形的方法不够好,每个水果图形都要画,太慢了。”有的说:“先分类,然后再用多种符号表示的方法较好,让人看得清楚,速度也快。”有的说:“先分类再用一种符号表示的方法最清楚,且速度又快,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的说:“画‘正’字的方法最好,因为它能很快数出有几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体验总结出来的统计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这种通过亲身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不仅切身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培养了他们的优化意识。由此可见,你为学生提供多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就会还给你多大的惊喜。

三、加强实践性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行教材的最大特点便是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活情境,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练习。例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结果就有:“我爷爷今年86岁”“从学校门口到教室要走78步”等很有价值的数学语言。认识完“人民币”,来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买菜,并写一则数学日记;也可以让他们当回“小小调查员”,调查市场上水果、蔬菜、鱼、肉等食品的价格。认识完乘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一双手有几个手指头?”“一个汉堡5元,买5个汉堡一共要多少元?”等,并让他们制成学习卡片。这些活动,是有目的地让学生们寻找、体验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为教学的实践者,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外化数学的价值与影响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体验数学、欣赏数学,让课堂因体验而精彩,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人人都乐于品尝的“心灵鸡汤”。请相信,如果您的数学教学能给学生以切身的体验,那么,即使您只是一位小学教师,即使您身处偏僻的深山或边远地区,您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您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对初中数学精彩课堂的几点反思 篇6

一、教师的语言魅力

名师与我们平时和孩子沟通的语言是有差异的,他们与孩子对话中有一种无形的拉近距离感,能让孩子们从乏味的教学中,主动学习起来。每一个名师在与孩子们上课前都会亲近地与他们攀谈,不仅从中连接孩子与他的熟悉感,还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懂得了什么。原来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的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语言幽默。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时应该要像聊家常一样,常亲切自然。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上才有欢声笑语,学生的学习氛围才能高涨。

第二,学习新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用手的形式来解决,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加强直观性、可操作性。

第三,重视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对应”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同学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升华。整合知识,让学生能觸类旁通。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抑或“锯木问题”“敲钟问题”等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可以统称为“间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超出特定情境,设法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建构普遍的数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课堂还缺少什么

我们平时的课堂里还缺少一些实质的东西,包括要有发现的眼睛,还不够关注孩子们课堂的表情,要懂得去伪存真,生成点多,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及驾驭课堂能力的培养。或许多上几节不同班级的课,能对教学上的应变能力以及能快速读懂孩子们心里的想法有帮助。因为在读懂孩子们内心基础上的教学,才能够真正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要学数学,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平时的学习体会,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目标教学法,能够运用自如。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的目标教学法。

4.吃透教材是根本。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5.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让初中数学课堂在激励中更加精彩 篇7

一、运用情感激励,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

情感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情感可谓师生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它可使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的关系,通过情感沟通,真情鼓励,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的思维共舞,与教师的心灵共振,吸引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数学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平等、尊重、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期待,教师要用发现的慧眼,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在学习进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褒奖, 对他们的失误与不足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尤其是批评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决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借题发挥,掺杂自己的个人成见. 同时要通过和学生亲切地交谈,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和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要创设机会让所有同学参与解题,对每一名学生的回答要耐心听取,指出优点,发现不足,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消极态度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只有对教师心生好感,爱屋及乌,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学科,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处在愉悦、安宁的环境中,其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最高,此时的思维也最活跃,创新的灵感也容易迸发出来. 因此,数学课堂,教师必须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快乐自由地畅想, 尽情开放地展示,从而极大地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能.

如在教学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幅金字塔的图片,并问:“大家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吗? ”我接着给学生讲解泰勒斯巧妙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数学史实: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根木柱,当金字塔影子的长度是木柱影子长度的几倍时,金字塔的高度就是木柱高度的几倍,这样,泰勒斯便轻松测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故事听完了, 学生们还都沉浸在故事之中. 我提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 ”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 我此时告诉学生:“下面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 ”本课从鲜为人知的数学家泰勒斯巧测金字塔高度引入课题,迅速锁定学生的注意,而图片中嵌入的一些简单的图示也能帮助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隐性关系,课堂中教师巧妙的设问, 又瞄准了学生新知生成的连接点,学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生机盎然、趣味横生的数学情境中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极大地激活.

三、激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突破目前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让学生主动问,从而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让他们体会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时,我给学生创设“排队”的生活情景:先让一个小组的同学排成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大家开动脑筋思考,假如全世界的所有同学都按照队伍排下去,那么,最终的结果不正犹如一根无限延长的射线嘛;而假如小朋友往两端排列,就会形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 通过这样一个“排队”生活场景的诱导,学生的视野豁然开朗,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出:“老师 , 我觉得您说的有问题 , 学生也不是无限制地延长的 ,总得有个尽头吧,我觉得最终还是线段. ”

的确,在我们的身边,直线几乎没有,射线同样如此,“排队”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而创设的情境,而这一情境与教材中的概念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不由得让学生对比概念与生活情境, 从而产生对概念的正确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启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尤其提到激励性评价,可以唤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懵懂少年对数学的探究热情, 他特别提到自己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老师,每每在学生数学学习陷入迷茫时即会通过一些富含人文性的诗词,来催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如在学生学习浮躁时,他通过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勉励学生;学生在努力后,进步甚微,他则借用诗句“学习如春之禾,日不见其增,而月有所长,年有所获”来勉励学生;而当学生取得成绩,沾沾自喜时,“谦得益,满招损”则成为教师警诫学生的箴言. 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对学生饱含浓浓的期待,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期待.

多媒体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篇8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及动听悦耳的音效创设教学情境, 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 科学地记忆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形运动”, 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 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初步形成用动的观点处理数学问题的意识, 变以教师教为主为以学生学为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并慢慢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正处于思维的过渡阶段。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听觉、视觉及动态演示途径,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把数学知识的内容由抽象转为直观, 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 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 讲授两个圆半径与圆心距在不同位置下的关系时, 为了形成明显的视觉效果, 分别把两圆设置成蓝、红两色;与此同时, 分别将小、大圆设置为动圆和定圆, 两圆外离时小圆向大圆运动插入声音:“我来啦!”当两圆有一个和两个公共点时分别插入一声和两声金属撞击声当, 当小圆进入大圆内时插入声音:“噢!噢!我进来啦!”用《几何画板》做成可以移动的圆心使圆运动, 并在一侧显示出圆心距、两圆半径的运动变化的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一方面可以动态观看由远到近的两圆位置变化及公共点的数量,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显示的数值总结出两圆半径和圆心距在不同位置下的关系, 以及两个圆相交时两个圆心距和圆半径的关系。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旋转、平移、缩放、闪烁等功能, 促进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使他们在课堂上树立学习意识, 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 以此但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用剪拼的方式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到了结合图形让学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证明。教师及时给出剪拼过程的flash模拟画面, 令学生恍然大悟:构造平行线转化为平角, 增强学生对辅助线的认识。多媒体能完整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的内隐思维活动外显, 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归纳的推理形式认识事物和理解概念,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逻辑严密、抽象严谨。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素养及能力的培养。在考核过程中, 纯计算的数学问题逐渐被淡化, 重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特点显得越发突出。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在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 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 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在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从而解决这一矛盾。

如, 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时,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进行比划讲解, 结果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 学生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象了。利用多媒体中“Z+Z”智能教学平台, 通过演示, 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最终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 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 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多媒体集视听于一体, 用鲜明形象、图文并茂、影音交融的演示, 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作用。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0 (08) .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9

一、弹性预设, 构思生成

学生提出疑惑、有所创新, 是要有一个契机的, 学生自身凭空创新是比较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 在预设的时候, 就构思可以帮助学生有所创新的契机. 学生受思维限制, 在解决一些问题时, 会思维定式. 这种例题往往是答案唯一, 思维层次较低, 学生看到后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 很显然的就能得到答案. 这类型的题目显然有着它的作用, 它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将知识进一步熟练化. 但是这些题目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思考, 单一的思维有些局限了. 而且仅仅靠这些题目是不够的, 但是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列举许多这种类型的题目, 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是这些问题不容易让学生提出疑惑, 创新需要不断的思考, 然而思考需要的时间比较多. 课堂上, 时间本来就不多, 如果这些题目过多, 时间占用率会太高, 但是这些题目才能真正让学生产生兴趣, 需要融入课堂之中. 教师单一的讲解, 学生觉得枯燥, 听的不认真, 效率较低, 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融入课堂, 积极思考.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 就要考虑到这方面, 弹性预设, 思考在哪些地方能够让学生创新、提出疑惑, 进一步融入课堂之中. 例如:在三角形ABC中, AB = AC, AD = AE, AB、DC相交于点M, AC、BE相交于点N, ∠DAB = ∠EAC.用问题 “根据条件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而不是“求证:∠D = ∠E.”让学生自己思考, 从而提出问题.

二、夯实备课, 精心预设

预设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学生主体, 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没有方向, 探索的效率非常低. 教师在教学时, 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样一节课的节奏非常不好, 很可能到下课教师都不知道说了哪些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备课. 就如同想建好高楼大厦, 如果地基打不好, 建都建不起, 更别谈建好了.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要能够抓住重点所在, 将课堂的时间合理的规划, 教师只负责讲解知识点, 探索谈论的部分要留给学生. 由于学生不一定能很好的解决出来, 所以在探索前, 教师可以略微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 接着让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数学内容, 如果利用一些材料, 教学起来就比较容易,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这些材料, 在课堂上加以运用, 提升课堂效率. 比如, 百分比的应用教学, 教师可以用银行的利息为实例, 在课堂前准备教学材料:一张被污渍盖住了部分项目的银行存单, 并且复印多张,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一张, 让他们观察, 并且把数据算出来. 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教师要精心准备, 提升课堂效率.

三、妙用错误, 将错就错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 思维发育不完善, 与教师思考的角度有些不一样. 教师在解决很多问题之后, 对于知识的了解非常的透彻, 但是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这些知识, 不能将思维很好的转换, 处理题目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 在教师看来, 这些错误或许很简单, 但是学生如果不跳出思维定式的话, 是不容易发现自己错在哪里的. 虽然“错误”有许多的弊端, 但是运用的好, 价值十分可观,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只需要稍微加以引导, 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立即打断, 如果教师及时打断, 很有可能让学生错过一次深层次探索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而且当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 自信心会提升很多. 例如在讲解运用等式性质时, 如果一个2 个式子相等, 同除以一个数, 那个数不能为0, 这个知识点错的人很多.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题目:m X = m Y, 从这个式子你们能得到什么呢? 有些学生得出了X = Y, 教师可以让他们再次思考, 并且指出学生错了.学生疑惑不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几个具体的数值去计算一下看看.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 往往会忽略掉m = 0 这个点, 当学生最终想到0 并且带入时, 才会恍然大悟, 对于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 接着教师让学生联想思考有没有其他知识点与之相似. 接着教师根据错误的地方与学生提出疑惑的地方进行拓展.

四、科学预设, 及时反思

预设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预设的不够合理, 会让学生陷入困惑之中. 教师在预设的时候, 就要不断的反思, 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考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让学生融入进去. 教师也要从学生角度思考, 如有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往往会只按照自己之前所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要适当的引导, 不然学生不容易思考出正确的答案. 由于每节课都要预设,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问问自己, 自己创设的教案是否达到了要求, 能够让学生产生疑惑, “生成”新知识. 如分析一个问题, 学生能否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包含的知识点? 如何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从问题中分析出知识点. “比如教师在教学数形结合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些题目, 是利用函数方面的知识进行解决的, 但是解决起来比较复杂, 接着再设计一些图像类的题目, 学生发现图形类的题目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便可能会联想, 是否将函数与图形结合起来会比较简单呢. 这样一来就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还会加以思考, 深化知识点.

巧用多媒体构建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所以, 我们要积极推进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融合,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 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成功的。初中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差, 所以需要靠兴趣来维持学习, 在兴趣的带动下丰富经验、拓展眼界,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教学以教师口头讲解知识为主, 这种方式缺乏疑虑性、惊诧性和悬疑性, 很难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 造成轰动效应,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 学生的兴趣很难得以维持, 兴趣不强, 印象自然就不会深刻。针对这种现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 其声响效果和技术处理手段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另外, 通过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拉近课堂与生活间的距离, 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 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海上日出”的美丽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吸引其注意力,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海平线”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带领学生勾画“日出”变化过程, 利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抽象出圆与直线三种位置关系, 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 利用这一技术创设动画式教学情境, 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本质, 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让其转动和移动, 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问题:在这个长方形中, 哪些线是平行线?哪些线是相交的线?不会相交的线是否就是平行线?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平行线知识, 所以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此时通过多媒体呈现模型, 便可以顺利帮助学生理解。用多媒体课件, 在空间内将平行四边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两边无限延伸, 通过观察, 学生发现:虽然有的线不相交, 但是也不平行, 由此引出平行线的一个重要前提, 即在同一平面内。多媒体不但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 让学生由易到难地理解知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3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科具有思维严密、逻辑缜密等特点,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多媒体,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 使其更加具体地反映数学思维过程, 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 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便捷。例如, 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 由于初中生对于空间观念的理解尚不成熟, 无法真正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 而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形象, 达到拆拼自如、化繁为简的目的,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美丽花朵, 而多媒体是衬托花朵的绿叶。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在于为传统教学增光添彩, 而不是反客为主, 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我们要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的“度”, 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 最大限度地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其真正为我们所用。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的有机配合与合作, 互为一体, 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植凯.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04) .

[2]袁奇周.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13) .

[3]贾靖林.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05) .

精彩细节,创造精彩数学课堂 篇11

一、精彩语言细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还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效率达到最高。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为了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常常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于是,在许多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的后面是闷坐在座位上成绩较差的学生自信与自尊的失落。假如改成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不理解的请举拳头。”这样的教学细节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又如在数学课上教师这样提问:“这道题该怎么做呢?快帮帮老师!”这样一问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达到使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此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关注自己的语言细节,精心设计问题外,还应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精炼、用词是否恰当、逻辑是否严密。如在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内容时有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教师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8”和“2”这两个数字,并在“8”的上面写上“妈妈”两字,在“2”的上面写下“儿子”两字。问:假如“8”是你的妈妈,“2”是你。我们应该怎么用语言表达他们的关系?这么一比喻使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并饶有兴致地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8”是“2”的妈妈,“2”是“8”的儿子。这就形象的表达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又问:“刚才那位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这句话对吗?学生们马上做出回答“不对,应该说成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这里,教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自觉的修补了错误,既避免了数学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营造了一个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精彩行为细节,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者在教学之余还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如: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比较小时,有的教师会自以为很幽默的说:“没吃饱饭吗?声音大一些!”最后换来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面红耳赤。这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熄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相反,有的老师只是把手放在自己的耳朵旁做了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的放大声音。两个不同的做法,但反映出两种泾渭分明的教学观,其两种不同的效果也就可以想象。可见,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绩时作为教师的你,只需一个赞赏的微笑,只需翘起你的大拇指,当学生做错一道题或说错一句话时,你只需宽容的一笑,只需一个代表鼓励的抚摸,都能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当一个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时,老师立刻冲他伸出大拇指并大声的说:“你真棒!”其他的学生则会在为这个学生鼓掌的同时带着些许羡慕。为了得到这份表扬,学生们立刻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很快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当又一个同学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做了个很绅士的“请”的动作,并要求这位同学把他所总结的公式写在黑板上。这一举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还高度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精彩内容细节,启发学生敢于创新

课程改革后,数学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的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反之教者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本上的这些细节问题,予以启发,则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教者先是指导学生们拿出七巧板中两块、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其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最后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用一副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象正在运动的人、有的象展翅高飞的小鸟、有的象憨态可掬的小熊。在孩子们惊叹于七巧板的神奇声中,教者问:“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已完全被打开,他们刚才的惊奇立刻被强烈的创新欲望所替代。他们尽情地放飞着想象的翅膀。很快,学生们便创造出一副副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像精巧别致的建筑物,有的像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的像各种稀奇古怪的卡通图片。在教材的这一细节中,教者不仅关注了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认识的巩固,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 篇12

1. 创设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个性张扬

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机会。通过情境的设置,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在苏科版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趣味十足的问题情境。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算一道古题, 《孙子算经》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数学题‘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这个问题的提出,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师:“同学们你们能看懂这道题吗?有谁能为我们大家解读一下这道题呢?”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学生解读完后, 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这道数学题, 学生都进入到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 并积极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而有的学生采用的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数学新知识, 构建了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2. 采用评价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完善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授课, 要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评价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教师运用评价这个手段, 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的机会。例如, 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三角形, 之后让学生相互评价, 并且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成果, 从评价中发现他人的优点, 找到自己的不足, 相互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也在这些评价中得到一些信息反馈, 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学生个性思维

如今的教学更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 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不断创新, 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角”的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师:“同学们, 你们能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条件下, 在纸上画出120度的角吗?开动你们的大脑, 想一想并画出来。”学生在老师给出问题后, 都很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并自己动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 有的学生的方法是不对的, 以致画出的角不是真正的120度, 这时候他们就再另辟蹊径, 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生1:“老师, 我成功地将这个120度的角画出来了, 利用三角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60度, 用两个这样的三角板, 两个60度拼在一起就是120度了。”师:“你真棒!你的想法和思路很正确, 你画的这个120度角也很漂亮。”生2:“老师还可以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三角板的30度角拼在一起, 也是120度。”师:“对, 你们真的很聪明, 同学们继续思考,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在自己操作中不断地思考, 不停地创新, 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4. 提供选择空间, 促进学生个性形成

数学中的问题虽然有时只有一种结果, 但其中的解题思路确实有很多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 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例如, 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菱形时, 向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 老师这有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 过一个菱形的钝角的顶点做对边的垂线, 这条垂线平分对边, 求这个菱形各个角的度数?”学生在听完老师这个问题后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 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老师在听取学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后, 不要立即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 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除了自己的这个解题思路外, 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比较一下, 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教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上一篇:提升优质率下一篇:第九套广播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