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课堂的精彩

2024-07-30

延伸课堂的精彩(共5篇)

延伸课堂的精彩 篇1

摘要:新课改走到今天, 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 教师经常能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业设计问题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英语作业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教师要倾注精力设计有效的作业题, 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愉快经历。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基本目标,基本要求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检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纽带,也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巩固已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传统的英语作业只是在作业本上简单地写一些字母和单词、句子和短文,或是单元测验、试卷等,这些枯燥的简单重复练习,已成为学生的包袱,学生变得不想做作业。作为英语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如何在提高课堂教学“精讲”的同时,提高“精练”的水平,以此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一个“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会学会用”的课后练兵“场景”,是每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肖川,2007)。[1]

一、作业布置的基本目标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活动得失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美国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指出:“有效的课外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此外,课外作业还可以在做出决断和进行比较、提出新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难得的经验。”[2](William, 1996)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学是基础,用是目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在作业中转化为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新才能。总而言之,作业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肖川,2007)。[1]

二、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为了有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英语作业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作业应有的效果,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我们在设计作业时需从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自主性、合作性七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创新。

1. 趣味性———抛却苦行僧式的练习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有的认为作业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对作业的接受程度是次要考虑的,还有的甚至认为,作业就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不论学生是否喜欢。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有些教师设计的作业往往以干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就以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应对,很难愉悦地完成作业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如果能贯彻愉快教育,增强其趣味性,有多样化的形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完成。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打破常规,布置多样化的“特色作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如教完一些中西方节日以及写信格式、问候语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贺卡或各种小礼物,然后将这些礼物送给好友或长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所学的课内文章和课外阅读材料按题材和体裁分门别类地收集在语篇本上;或者摘录曾经在英文报刊、杂志、词典等当中出现过的经典句子,收集名人名言、警句、谚语等;或者布置有声作业(日新,2004)。[4]这样,当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话题时,学生就可以把收集、积累到的知识应用到与别人的沟通中,使学到的知识与家庭、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其英语学习的交流能力更容易形成、更强,进而达到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

2. 层次性———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性,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古柏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班上所有学生都有责任完成同样的课外作业,在此前提下,可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选择不同课外作业的自由。课外作业一定要有选作部分,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业要求(胡庆芳、杨翠蓉、季磊、李爱军,2008)。[5]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可以完成必做题与相对简单一点的题目,这样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就有成功的喜悦;而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必做题之后就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作业,挑战自己的智力极限,增强他们的进取心。鉴于此,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在完成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布置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大、小题目数)的同步作业,以对学生个体层次和知识层次进行分析并加以区别,不搞“一刀切”。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选编的练习,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 发展性———剔除鼠目寸光的陋习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古柏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跟踪研究,就课外作业可能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积极结果有:直接达成的:事实知识的较好保留,增进理解,充实课程内容;长期性的学业帮助:在闲暇时激发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态度的积极变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发展批判思维、促进概念形成和信息加工;非学业性的帮助: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的自律性,更好的时间组织,更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家长对学校更大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胡庆芳、杨翠蓉、季磊、李爱军,2008)。[5]不难看出,作业有它独有的魅力,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从长远的全面的利益出发来布置作业。“活而不难,易而不死”的这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绝对是学生们的最爱,也应当是教师们的首选;而非简单的一张张试卷,机械的多少遍抄写,布置诸如此类“味同嚼蜡”、急功近利的作业,反倒易产生其消极影响。

4. 实践性———遵循贴近生活的理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是耳熟能详。在美国,许多学校的教师也都已经意识到: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外作业的内容。他们相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课外作业一种全新的概念,称之为贴近生活(Real life)。“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外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对学校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课外作业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它所依据的原理很简单:当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课外作业开始不再是简单抄写和语法点的机械操练之类的练习,越来越多地包括进了学生生活中那些发生在课本之外的有助于培养身体的、社交的、情感的、精神的和智力成长的那些经验。存在的形式也可以是千姿百态,或是看电影,或是读书做读书笔记强化自身的内涵,或是听音乐锻炼听力、口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听广播了解时代,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等。

5. 人文性———崇尚真善美的主题

新课程评价标准明确了中学英语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实用性的特征。人文中的真善美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不分时空的,这一无处不在、无时不提的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中又怎能遗漏?我们在布置作业过程当中应巧妙地把它贯穿始终。

英语(新标准)中每个模块的中心话题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人文素养素材。如Spring Festival对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大有裨益;通过对National heroes的学习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真正的民族气节、从而弘扬民族精神,等等(陈琳、Simon Greenall(英),2008)。[7]完全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自觉地去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他们需要了解的,他们想了解的。如不同学生的家乡状况如何,他们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怎样成功的,自己最喜爱的英雄他的伟大之处在哪?他们该怎样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6. 自主性———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看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开发,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作业布置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自己布置,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内容多样的作业正是学生自主性得到释放的结果,这些成功的体验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布置开放性、半开放性的作业也是自主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展现自我的空间。哈里斯·古柏研究小组为教师们布置课外作业的政策建议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一点(胡庆芳、杨翠蓉、季磊、李爱军,2008)。[5]

7. 合作性———体现群体力量的魅力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对美国教育发展的论坛报告。报告特别强调,对美国中小学生必须在“21世纪的四项必备素质”方面着力培养,人际的合作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当今的工作中,情商(EQ)和智商(IQ)对于成功发挥着越来越同等重要的作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表示:“如今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有赖于大规模的团队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我们必须强调人际沟通的技能,强调团队精神以及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处的能力。”[1](胡庆芳、杨翠蓉、季磊、李爱军,2008)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同学产生竭诚合作,课外个体、群体之间的合作也同样重要。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能找一个合作伙伴训练口语,一个竞争对手激励自己,一个好朋友相互鼓励与帮助对于他们学业的提高、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在合作中他们懂得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竞争中他们懂得了知识与能力才是硬道理,朋友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懂得了友情的可贵。这样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邀请他们的好朋友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如一起逛街讨论衣服的价格,一同去动物园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物,一同去书店讨论楼层的分布,一同听音乐讨论各自喜欢的音乐,等等,用英语进行交流后编成一段对话,在组与组之间比较后让优秀者表演共享。

三、结语

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育资源,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英语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拓展英语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肖川,2007)。[1]

参考文献

[1][3][9][10]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语文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7-118, 120, 131, 150.

[2]William J.Bennett.What Works[M].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4]日新.100位教师的绝招.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230.

[5][6][8]胡庆芳, 杨翠蓉, 季磊, 李爱军.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4, 第1版:4, 6, 9.

[7]陈琳.Simon Greenall: (英) 英语 (新标准) 7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延伸课堂的精彩 篇2

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开放语文课堂教学,把语文学习向课前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形成大语文教学。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一、搜集整理,拓展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观。

如在教学《周庄水韵》这篇文章时,但这些感受还是停留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我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去搜集和周庄有关的VCD、邮票、明信片、门票、纪念品等课文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没上课之前对周庄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感性认识,也大大拓展了学 生眼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侧重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体味其中的意境,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周庄的水美,很多学生都被文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课后让学生探究周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用形成的原因,如何保护周庄的文化,进一步联系我们的社区,看看我们泉州地区有哪些可以和周庄媲美的文化遗产,我们怎样去宣传它,保护它。

二、组织交流,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由他们一问到底或是一讲到底,学生自主交流活动的时间被教师的提问或讲解挤掉了。因此,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这样就可以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形成结论,并能及时交流表达,这样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搜集整理学习资料的兴趣。

三、开放评价,拓展语文教学动力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原动力。传统课堂的评价是生生、师生之间的评价,但有时有些学生碍于情面,讲好话的多,挑缺点的少,久而久之,学生的评价停留在“好”“太棒了”等赞扬的词语上,而更多的忽略了评价的真正意义。合理开 放的教学评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合理开放的评价重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让学生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标准应从知识转向能力,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的精神等诸多因素,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学生的回答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建立多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动态化。重视生生协作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特别是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就真实记录了学生学习足迹,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学习的乐趣。

四、语文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课堂中,开放的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仅仅课堂上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通过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编语文小报、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我是一个小记者等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多参加进行实践活动。课堂向课后延伸,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家庭、社会,学校向家庭开放,以便家校合一,齐抓共管,学校向社会开 放,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如在教学《南阳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因本地区也产荔枝,所以我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荔枝知识的方法,向语文课前拓展。在教学文章前,我先设立了“你对荔枝的了解有多少?”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实地考察、走访群众、翻阅图书、上网浏览等手段,全方位感受“荔枝”,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样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青花瓷 东方神韵的精彩延伸 篇3

古人在描绘青花瓷时,曾赞美道:“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这确实是青花瓷的真实写照。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纹饰优美,色泽清新,幽雅苍翠。尽管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却能将写意之美发挥到极致。清代的龚轼先生也曾经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未太极生。”来赞美青花瓷的出众品质。正因为青花瓷精细的工艺和出众的品质,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百姓家中喜爱将青花瓷用作容器,因为它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贵人们大多喜爱将青花瓷作为一种室内装饰品,把它看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花瓷以钻矿作为瓷器原料,工序复杂精细。首先,需要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在之上覆盖一层较薄的透明釉,最后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经过高温烧制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表面的青花花色更是表现出含蓄沉静之态,历久弥坚,用“难以磨灭”形容也不为过。

从青花瓷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青花瓷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而真正能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还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五彩青花”色彩青翠,纹饰寓意丰富,深受当时人们喜爱。在青花瓷制作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彩青花”仅用一种颜色,通过浓淡变化的高超手法,渲染景物的阴阳向背,来呈现远近疏密,使画面的渲染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水墨写意意境深远

青花瓷的制作起源和中国的水墨艺术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了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表现力却是十分的丰富。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中的黑白体系,可以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能够把黑白体系运用地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青花瓷正是将这种独特的中华魅力巧妙地进行运用延伸,成就出了又一个民族经典。

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包括了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中国现代艺术学会会长,旅美画家吴毅曾经说过“中国水墨画从形到神处于心灵的范畴,水墨语言的经典性在于画外之音的思维形态,是个内省性很强的艺术语系,思维空间和容量远远超越了视觉造型美学的极限。水墨韵味悠远,变化精彩纷呈,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无数的可能与悬念,水墨作画的难度在于此,魅力也在于此。它看似温润、淡泊、平和的外表下实则隐藏了一股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力量。”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与律动;它的白,并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低调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浓浅相映、粗细相交,于一蓝一白间,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绪,幻化出无穷的神奇。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延伸。

人文精神历史传承

和中国传统绸缎、刺绣等众多艺术品一样,青花瓷器不仅实用性很高,而且同样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努力将中华民族的这一工艺代代相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会不自觉地融入进青花瓷器的外观造型与图案绘画中。青花瓷器的师傅们更是习惯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怀寄予在青花瓷的设计里,因此青花瓷器除了实用、欣赏的功能外,实际上还浸透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青花瓷所呈现的云影山光、龙凤和鸟的理想境界,归根结底也正是制作者精神的飞跃、感情的升华。概而言之,青花瓷的设计理念源于生活,而又超凡脱俗。它所展示的神奇魅力与完美机理,恰恰是一个时代人们共同信仰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秉承传统精神的再现。

青花瓷近年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它的价值正是由青花瓷作为一种艺术品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希望自己可以“青云直上”,立志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可见,“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十分重要。

当下,“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中国风歌曲传唱的对象,“青花艺术”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步一步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而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艺术”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中国人固有的民族文化情结。

体验式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篇4

作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师生关系协条的纽带。一份优秀的作业是学生努力习得的财富,是老师艰辛付出的回报。但是一份优秀的作业并不只是学生“完成”的,其中作业设计者——老师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

《课标》还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所以,在数学作业设计中, 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 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 “体验”和“内省 ”,来实现自主学习, 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怎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悟: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在《认识吨》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让学生调查家里用水情况。但是由于班上一部分同学中午在校用餐,于是对这个作业设计作了一个小调整。在校生可以去食堂调查每日的菜饭流量,以及每天倒掉的粮食的重量,日积月累每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最后根据调查、讨论的结果,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日记。在实践体验的生活中,可以让数学更具说服力。

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统计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调查一个星期你们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画出统计图,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些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

二、实践操作,体验知识形成的价值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从书本上知道一些知识,这仅是间接经验,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是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在作业设计时,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课之前,设计了这样三个任务:

1、按平时的行走方式,我走10米用了 步。

2、按平时的行走方式,我走100米用了 时间。

3、沿着操场走/跑5圈,我是什么感觉?。这在新课之前的不知老师是何用意的“体验”,对于“千米”这个新的概念就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易于接受,而且为对这个庞大的长度单位有个更深的了解,在本节课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调查: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有多高?中国最高的建筑是什么,有多高?这种横向纵向的空间体验,对于千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生日快乐》这一课时,邀大家猜生日。例如:我的生日是国庆节的后两天(10月3日),有同学举手:“我的生日是春节的前一天!”春节是农历的节日,在本节课中没有安排教学,但却是区分公历、农历的大好契机。先让同学们同桌讨论,同时迅速上网查取05、06、07年的日历。当同学们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看到05、06、07三个春节“不一样”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日历上还有公历、农历之分。”于是当即立断,本课的作业就是小组合作把自己所知道的节日归类。在这项作业中,学生不仅自学到了关于公历、农历区别的知识,而且还记住了不少节日的日期。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亲历合作,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作业给学会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同学们一起剪纸比赛,贴窗花。学了《比较小数的大小》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找小数,再比大小。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所理解的数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例如一个学生学了《认识千米》后,在其数学日记《我是千米》中这样写道: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个子不停地往上攀,怎么停也停不下来,所以比较烦,比较烦……”我的名字叫千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个长度单位,比101大厦还高,就因为这样,所以我无家可归,世上没人造出像我这样高的大厦。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有关数学知识的科技书,或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事迹、数学常识。学生加以累积,做摘录笔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四、情感参与,体验失败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

在关爱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任何的学习都会碰到困难,要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设计了三个递进层次的作业: 1、13×9、13×20 2、13×29 13×30-13 3、34×21、34×20+34。

又如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一张桌子的面积。结果却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作业:我家的桌子长(150/1.5)分米,宽(100/1)分米,面积(15000/1.5)平方分米。这就是设计这道作业的目的。由于上课的思维定势,一部分学生是用直尺测的,所以就当成“厘米、平方厘米”,还有一部分学生心中认定,大一点的物体就用“米、平方米”来作单位,所以通过这次练习更让学生体验到做题时的细致与活用。

皮亚杰指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说明数学学习是通过学生“知识的建构”、“动作的内化”和“发明”而学会的。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现实,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景,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初步建立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中得以证明,以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浅析课堂的延伸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浅析延伸

[正 文]我们都很重视课堂教学,许多老师都可能做到认真好每一节课,精心组织好每一堂课,把课堂授课作为教学的核心。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启发式教学、情感教学,“提高教学讲课艺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他们认为,“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要从培养直接兴趣入手,教师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有趣。”“要善于从平淡中发现新意,从通俗易懂中发现疑难,从深奥课文中发现突破口”,让学生获得“新意”,解决疑难,在寻找“突破口”中感到满足,得到乐趣。其实,我们不只是要给学生以满足感,还应拓宽教学内容,由课堂外延伸,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里感到学习的乐趣,学到一定的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在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由此及彼、拓宽知识面

教学宗旨,不在于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内容,而在于是否懂得去分析、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扩大知识面,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在上《杨修之死》时,我乘势讲述《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问道“杨修为什么会被杀死”时,有的同学就积极发言了:一者杨修恃才傲狂,二者操甚忌之。在启发讨论的基础上,眼看学生思考较为成熟了,这篇文章教学也差不多可以结束了。给学生讲曹操乃一世奸雄,如何工于心计,“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使学生对小说中阴险、虚伪、狡诈的曹操又多了一层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迫切要读小说的欲望,当然还得讲明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这一小说里的曹操。尽管这次授课扯远了些,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其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由内及外,走出课堂,锻炼学生的能力。

仅凭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是:时间紧促;二是:学生对课堂内容还需要一段时间整理消化。这就需要把有些任务,有些问题投放到课外来,使学生不至于做“猴子掰玉米”,而是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课外学习氛围,课外思维空间。在上《变色龙》时,这篇课文中对白较多,宜以朗读为主,我决定把它该成名著对白,三天后在两个教学班举行名著对白抗赛,并张贴了海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课文引起了重视。这样,不仅激发 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听读能力,同时,班级的对抗赛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不失时机,见缝插针,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学,蕴含着文和道的统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发掘积极有效的东西,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以石投湖,拓展思维空间。

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大目的是“穿针引线”,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点拨作用。其关键就在于找准一个切点,要稳、准,真正起到以石投湖的目的。如《死海不死》,我们从揭示死海浮力很大,死海成因两个神秘传奇的故事“入文”,把学生思维的帷幕拉开了。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三则下一篇:分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