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教育的延伸

2024-06-25

档案教育的延伸(精选10篇)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1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立, 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教育缺失就会使青少年成长“跛腿”, 缺一条腿走路的孩子太容易跌倒了。为此,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 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 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地衔接在一起。青少年宫和少儿图书馆、儿童乐园、儿童剧院等一样, 同属校外教育机构, 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 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衔接、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什么是智力?智力 (IQ) 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 就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潜能。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 就是因为人有能够根据环境不断改造自己、探索世界未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能力。因此, 智力不仅表现在读、写、算等技能方面, 还包括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能力、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方面。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 丰富其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学习习惯等,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青少年宫利用各种兴趣班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提供给学生环境刺激和体验。

围棋是一种促进智力开发的项目, 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力、记忆力、注意力、组织能力、灵活指挥能力以及做事的次序性、条理性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功效。所有的器乐学习都能起到智力开发的作用, 以钢琴为例, 练习钢琴能使人得到一种独特的注意力训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而所谓注意指向, 则是人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 同时离开其余对象。更高层次的注意力集中时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 这是注意的分配。钢琴练习特别能起到这种作用。弹钢琴时要眼睛看, 耳朵听, 双手并用:走右手各弹各的谱表, 相互配合, 融为一体。在不断的练习中, 学生的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除此之外, 青少年宫开展许多趣味性、体验性的活动, 起到了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拆装数学、陶艺、模型制作等, 这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促进学生美感的发展

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由于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因此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但是把艺术特长班等同于学生美育是观念狭隘的表现。美育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吹拉弹唱、绘画、剪纸、手工制作属于艺术, 但那只是美育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内核应该是美的教育, 是一个包括美的境界、追求、思路、内容、技巧和方法等的教育过程。在青少年宫组织的艺术教育中, 不仅注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还特别强调艺术教育中的美的内核, 让学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

大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美学上最终目的, 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只有在精神愉悦, 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 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 经久不忘。因此,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强化美感功能, 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 努力使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 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 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 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学生, 以达到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要使受教育者美, 首先要使教育者美;要使学生美, 首先要使教师美;教师美的主要特征是上下求索和乐为人师。青少年宫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育艺术方面都不断地提升, 在做到了教师美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增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 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 也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躬行的重要内容。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道德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 其实这是个误区。学校教育更多是强调对青少年共性的培养, 而青少年宫这样的校外教育则强调学生个性培养。同时,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 存在这样一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重科教, 轻德育”、“重道德认知, 轻实践体验, 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规定:要加强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已有的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 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 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

从德育的过程来看, 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而青少年宫的教育活动中, 有许多道德实践的契机。比如, 在军事夏令营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爱国主义精神。除了专门的道德教育活动, 德育还可以与多姿多彩的艺术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

德育与美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美是未来的伦理学”, 可见两者关系之紧密。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 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 可以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 本身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 特别是对美的评判, 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 而不仅仅限于表面现象。因此, 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首要和终极的目的都必须是帮助他们辨别善恶美丑, 而非单纯追求表面上的美观和华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学生在绘画、舞蹈、陶艺、语言表演艺术等富有情趣的审美活动中, 提升了自己的道德认识, 丰富了道德情感。

四、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我国进行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 最近20年, 我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 营养状况继续改善, 但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进一步下降。有专家称, 目前大部分孩子的体质状况就是“软、硬、笨、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也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同时对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为此, 青少年宫开展了丰富的以运动和体能锻炼为主的兴趣班, 比如, 体操、舞蹈、跆拳道、乒乓球、武术、轮滑、游泳、少儿形意八卦掌等, 学生在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中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 增强了体能, 并养成了热爱体育运动、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 青少年宫还组织了各种军事夏令营、户外体验营等以体育锻炼为主的集体活动, 给学生创造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活动中锻炼体能、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的机会, 达到蔡元培先生曾对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狮子样的体力, 猴子样的敏捷, 骆驼样的精神”。

五、提供学生“表现”的平台

孩子是天生的表现者, 所有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 这种“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当学生表现的欲望需要得到满足时, 便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情感会推动他们信心百倍地学习新知识, 探索新问题, 获得新的技能。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他们的表现欲, 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是通过表现, 例如探究、质疑、摸索、尝试、构造、拼接、涂画、弹奏、口头与书面沟通、操作或摆弄、身体运动等, 学生的天性得以充分展露。为此, 我们应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 多一点成功的体验。由于时间、空间以及班级人数的限制, 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的表现机会受到了限制,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是如此。而在评价多元化、趣味性和自主性更强的青少年宫, 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有优势的项目, 比如在陶艺、模型制作、轮滑、体操、剪纸、舞蹈语言表演艺术等多种课程和专业中找到适于自己表现的机会, 更加充分的了解自我、展示自我, 找到为自己喝彩的舞台, 给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自尊和自信。

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社会中获得教育, 对今天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主要阵地的青少年宫,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又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青少年宫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丰富和补充, 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起托起民族明天的太阳。

摘要:青少年宫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 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开发学生智力, 促进学生美育、德育、体育发展, 提供学习表现的机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青少年宫,智力,道德,美感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2

延伸 “三大”主题教育总结汇报

市委政法委主题教育办公室:

按照市委政法委部署的延伸“三大”主题教育工作要求,我县政法系统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实施步骤,活动实践与队伍建设、创先争优、履职作为“三结合”,确保了学习教育、走访宣传、查摆整改“三到位”。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习教育到位,推动思想大解放

(一)动员部署迅速及时。1月30日,全市政法系统延伸“三大”主题教育再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县即时召开了政法系统科、所、队、庭、室以上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作动员报告,号召全县政法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杨丹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完成市委政法委统一部署的“三大”主题教育规定动作基础上,锐意创新,抓出特色、抓出亮点、抓出成效。1月31日,县委政法委召开政法委员会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全县政法系统延伸“三大”主题教育,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主题教育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并由县委政法委及时制定下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月17日,县委书记在全县政法信访工作会上再次对政法系统延伸“三大”主题教育作了强调。随后,政法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各自进行了再

二、走访宣传到位,推动作风大转变

(一)积极开展政法工作社会评议活动。3月中旬和4月中旬,县委政法委组织开展了对县政法部门社会评议工作,通过信函方式向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场主要领导寄送社会评议表和调查问卷110份,通过下基层大走访和座谈会形式发放社会评议表和调查问卷30份,共收回有效社会评议表和调查问卷57份,共梳理出意见建议41条。县委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对县政法部门开展社会评议情况的通报》,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到政法各部门。政法各部门认真对照反馈情况,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合延伸“三大”主题教育中“五查五看”工作要求,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从主观上找原因,从自身找问题,举一反三,正视问题和不足,对所提意见建议认真分析,明确责任,切实加以整改,务求实效,推动了全县政法工作上新台阶。政法各部门也相继开展了形式不一的社会评议活动。

(二)积极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活动。政法各部门结合实际,继续开展了“政法干警下基层大走访创平安”活动。县公安机关“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及“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将大走访引向深入。采取走村入户、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掌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走访群众45000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40余条,主动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13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帮助困难群众230余人次,整治突出治安问题30余次,提出整改措施30余条。县检察院走访了15家企事业、165名人大

学、赶、帮、超的热潮。县交警大队结合县城交通拥堵现状,开展了我为“新交警、新形象”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群众建议100多条。

三、查摆整改到位,推动服务大提升

在集中剖析查摆整改活动中,全县政法各部门分别采取召开领导班子会、班子扩大会、科所队全体干(警)部会等形式,对照“五查五看”的有关要求,针对班子、队伍、个人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查摆剖析,客观坦诚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水平。县委政法委从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工作者、法律服务者、退休政法干警等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了10名政法部门行风评议监督员,召开了专门会议,请他们围绕政法中心工作,着重对政法部门反映强烈,社会关注的问题开展评议监督,提出工作建议,由政法委收集、反馈,督促整改。县公安局组织开展各层次的谈心谈话活动,以“四必知、四必谈、四必清”为要求,全面了解民警的思想、工作、个人重要情况。通过各级领导同民警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语言信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公安民警思想作风状况,切实解决民警中的不良风气。县检察院通过开展“五倡导、五争当”活动,查找出创新意识、工作作风、学风、检察宣传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制订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向社会作出了十项公开承诺,建立了整改问题台帐,实行销号制度。县法院根据“五查五看”情况以及大走访活动中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并落实了推

活动,挖掘树立典型,营造政法干警比学赶帮超的深厚氛围,推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迈向新高潮。

三是工作推动要到位。各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带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带头开展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整治,带头落实“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探索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为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树立标杆;扎实做好维稳工作,切实把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抓实抓到位,推动全县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爱的教育要延伸 篇3

她叫方青,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金华市金东区赤松小学的校长兼语文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方青是一位拥有美丽心灵的乡村教师,仪表端庄得体,言谈温婉宜人,眉眼间流露出对孩子最真切的爱。与她的交谈,仿佛就是聆听儿时心中最崇敬的老师的殷殷教诲。

20多年前,方青初中毕业。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她在中考失利后,把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弟妹,进入一所小学任代课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坚持自学,相继取得中师学历、小学教育大专学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寒来暑往,星昼交替,方青扎根农村教育已20年有余。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方青主动拜一些高校的教授为师。教授们被她的这种好学精神感动,纷纷给予极大的帮助。在方青的办公桌上常常摆着厚厚的书籍。面对同事们的不解,她总是笑笑说,她是想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坚守心灵的宁静,不想让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使生命过早衰老。

早在1990年,当周围的老师还不知教科研是怎样一个概念时,方青就着手做第一个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该课题论文后来获金华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完成了《小学教师合作化备课的实践研究》、《怎样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等多个课题。2006年,方青参与了金华市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的编写,参与编写了由北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套练习集,并被聘为《成功少年文萃》一书的编委。目前,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已有四十余篇获奖或发表。由她领衔的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叙事研究》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方青的带领下,只是个农村学校的赤松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科研集体”。

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教师后,方青和大多数优秀乡村教师一样,收到众多城市重点学校抛出的橄榄枝。面对城市的诱惑,方青也曾动摇过。她的同事们曾向她描述城里的条件多么地优厚,城市孩子的家长有多么地好,逢年过节还会送给你各种“卡”,不像农村孩子的家长,最多只能送你两袋橘子。但当方青看到农村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期盼眼神时,毅然拒绝了城市的诱惑,选择留在了农村。方青说:“当你一手握着家长送的‘卡’,一手拎着沉甸甸的两袋橘子,孰轻孰重不是物质能够衡量的,那是权衡一种爱的份量。城里面学校的条件固然要比乡村小学好上千百倍,但是农村们的孩子们更加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

工作20年来,方青从没因为家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每年的开学初,要求到她班里的学生特别多。对于一些家里贫困的孩子,方青还经常招待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她的许多学生如今已进入大学深造,但不少人对她的依恋还像母子一般,不少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老师”。

为乡村教师谋福利

2008年1月21日,方青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了当好代表,她到义乌、东阳、永康等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在这期间,她拜访了一些熟悉教育的记者、领导、专家,电话连线过一些外省市的农村教师,了解已调入城市学校的教师收入情况及感受,初步形成了10多件议案初稿。在掌握了一些材料之后,她又与金东区教育局的领导研究,筛选了一部分可以在市省级就能解决的没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建议,最后将自己的建议定格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上。为完善建议,她熬了三个通宵后提出了“稳定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办好农民满意教育”的五项工程:农村中小学硬件完善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增强工程。

“我是一名在农村从教20余年的老师,我清楚这支队伍的状况。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我明白农村孩子的需要,农村家长的渴求,我不想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希望政府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空间。”方青这样解释自己关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的原因。

2008年3月,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方青第10个发言。“我只是代表基层教师和孩子们表达心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农村教师的稳定,因为我们周围的优秀农村教师都在不断流向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基础教育的不平衡。”方青说。她的发言深深打动了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

“你们小学这两年有没有走的?”吕祖善问方青。

“有,当他们拿到‘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后,就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城市的优美环境与高待遇,对许多教师都有吸引力。”方青回答说。

在她发言结束后,吕祖善现场把方青的要求进行了落实:一是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三是对教师加强培训;四是研究如何通过远程教育,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课。“在这四个方面中,有的办法今年就要出台,不要让乡村优秀教师再流失了。”

会议结束后,吕祖善又专门约见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和方青,就相关措施的出台听取两人的意见。

方青与省长对话的有关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反响非常强烈,许多不相识的农村教师和家长都给她来电来信,感谢她替农村教师说出了心里话。

在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省里传来好消息:浙江省农村教师津贴全部发放到位,包括金华18199名农村教师在内的全省2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今后每人每月将得到60~400元的特殊津贴,津贴的具体金额根据每名教师职称的高低和在农村学校任教年限的长短区分,人均每月补贴200多元。此外,特级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再补贴500元。同时,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的政策,包括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优秀教师享受免费脱产培训等等。

nlc202309022230

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3月9日,温家宝总理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方青代表的发言从农村教师的感恩开始说起,并以一封质朴的感谢信感动了温总理,总理说:“你回去,向老师们,你们学校的老师们,你们镇的老师们,以至全省的老师们,表示问候,谢谢!谢谢!省里推进这五项工程,以及包括中央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加强教育若干措施,实际上都是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兴则国家兴。办好农村教育、办好城市教育,关键都在教师。你提到每人增加230元,给教师很大的鼓励,其实你们看到的不是这点钱,而是对你们辛勤劳动的承认,是对你们默默无私奉献的一种肯定。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在农村加大力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年提出5项任务,我们一定把它完成好。”

在本届两会上,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是方青的建议之一。

这些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进程,特别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的效率化发展,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逐渐向城区、向中心集镇集中,大大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以及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为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在大调整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一批农村教学点。

但是,这些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往往成为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硬件软件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优秀教师呆不住;二是缺少现代化教学设施。最终导致保留教学点的师生都在很大程度上脱节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难以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与建设的有用之材。

针对以上问题,在当前教育均衡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方青提出如下建议:

创造条件,尽快迁并。集中化是发挥规模效益的机制性前提,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终保障。因此,对于目前仍然保留的教学点,相关职能部门要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争取尽快迁并(应当使每一个保留的教学点都有一个迁并的倒计时时间表),从而使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更能享受教育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加大扶持政策,保障必需的教学生活能力。由于客观的原因,教学点的教学水平总是要在不同的程度上低于通常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因此而懈怠而忽视,相反,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是维护教学点师生权益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对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学点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特殊照顾。

强化硬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变革按生均计量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制度,而实行固定经费加生均经费的拨款模式,最终保障每个教学点最为必需的办学经费。

其次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物资与设备的管理,要形成定期巡回检查、维修和更新制度,使有限的教学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也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特色,特别是区域文化特色,使其不但是教学点,还应是村落文化的聚集点。

强化软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政府购买教师,建立特岗教师功勋制度、职称和荣誉倾斜制度,教师薪酬大比例提升且高于当地县城以上学校,愈是边远和贫穷地区,其待遇应愈高;二是鼓励教师志愿者活动,实施志愿教师的奖励制度;三是落实政府强制性的省市特级教师定期走教、巡教和支教制度;四是完善当地区域内和区域间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和校长轮岗制度;五是强化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点教师的培训统一纳入政府财政支持,在国培计划中设置专门针对此类教师群体的培训班级,教学点教师要定期到城区学校任教一段时间,每三年不少于一学期。

爱的教育要延伸

今年,方青的另一议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中小学

课程。

她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基础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硬件设施投入不少。但是,她也看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虽然很多,但对活动的内涵缺乏深入挖掘。“教育是针对人的,其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感情,缺乏情感的活动,再轰轰烈烈,也只能带给学生浮躁和功利。”方青说,校园文化一定要有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学校要坚守。

《爱的教育》现在是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是方青在赤松小学的时候就提出的。她要把“爱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四个学会”中,即让学生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各个细处养成一种文明的习惯,形成美好的性格,收获一种拥有“博爱、智慧、平和、喜悦、幸福”的命运,“教育就是一首努力把细节做到极至的爱之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金东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爱的牵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蹲下身子,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耳语着一句句鼓励的话语。“这样的开学典礼没有任何成本,可一年级的孩子回家就对父母说,今天很想哭,想流泪。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方青看来,校园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细节,其核心就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这样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就不会缺少爱,不会缺少爱的能力。”

但仅仅爱还是不够的,必须延伸,方青由此深入思考,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程,应是当前中国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无私奉献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不断调查研究,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和谐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把自己毕生的时间、精力、智慧全部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方青,这位心灵至美至澈的乡村女教师,将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哺育一代又一代祖国花朵。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4

一、突破传统, 体现个性化,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亲和性

有关学者指出, 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需求:一是大量可供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提供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广阔舞台;三是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才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博客功能的出现, 为促进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的有效整合、特别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 改变灌输方式, 体现个性化, 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教师是讲授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用书本理论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教师“说”给学生, 让学生为之感动, 从而使其得到“思想教育”。但由于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教师的“说”不一定能让学生发自内腑的“共鸣”, 导致思想教育效果“打折”, 有的学生甚至不予理睬。

而博客平台是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状传播结构实现的, 这种传播结构使博客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和快捷性等特性。交互性使许多人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方面的局限性;虚拟性能较方便地使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这就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舞台;快捷性则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这些优点无疑都有利于政治学习的个性化, 提高学习政治课的自主性。如我们在讲“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时, 一般都会讲到一些大学生 (以徐本禹为代表) 为帮助落后地区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 甘愿到西部山区做志愿者, 那些地方往往条件很差, 待遇很低, 交通闭塞等等, 于是在博客中粘贴了这些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评论。几天下来, 不少学生都来跟贴, 阅读量每天都有突破, 评论的言语让博客主人感动不已:“老师, 真伟大!”“老师, 我没想到自己会哭……”

可见, 人的个性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 而互联网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或可能, 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 改变生硬方式, 增强亲和性,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 学生对网络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 博客以其特点和优势更是成为学生的挚爱, 因为博客一方面以其个人化的表达方式适应了学生追求个性化、要求发出自己声音的需要, 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价值的诉求。而且, 运用博客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能更好地还给教师和学生们的“话语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从而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 博客赋予了学生主动性, 也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力度和说服力, 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亲和性, 以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走出书本, 体现生活化,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开放性

以生活为主题,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是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开发生活教育价值。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更要让学生能走出书本,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博客为学生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 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

与生活同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谛。反映生活实际的具体实例和生动故事, 能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有利于产生那些仅有理论说教所不能产生的思想情感, 达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而书本知识容量的有限性和排版的固定性, 不能以大量的社会实例来说明问题, 有的只是点到为止, 给人的感觉不是底气不足, 就是真假难辨, 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博客手段能让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 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这里充斥着大量的对学生有益、有趣的生活事例, 学生进入网络和博客中, 必将受到这些信息的思想冲击,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况且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气息非常强, 素质容易获得, 如每年评选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感动中国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等等。因此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育采用博客手段, 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 还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备, 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 使书本知识由平面走向立体, 回归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

2. 贴近生活, 使书本知识由静态走向动态

思想政治教科书, 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由教材专家精心编写的, 具有该学科最高的权威性。但其缺点之一就是始终处于“静态”之中, 虽然每年都会做些修改, 但总体来说其内容是相对固定、相对静止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要求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的变化, 使用“活页式教材”, 它没有固定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合, 它“应该是多种规格, 多种形式, 而且包括文字、音像等配套的课本与资料的结合。”博客的开放性特征和优点正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博客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 可以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那些抽象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 改变了传统的单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种“传教士”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丰富学生的的内心世界,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在上《经济生活》中“财政的巨大作用”时, 博客教学的效果特别强烈。通过博客展示西部大开发的四大工程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鲜活的图案、音像资料与有关表格, 学生能深深感受到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理解了国家强大、社会发展、人民安康的内在关系。

三、实现互动, 体现共享化,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性

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是要从思想上感化学生的, 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活动。而现在的中学生的思想虽然没有定型, 但是对许多重大问题已经有了不少自己的见解, 且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平时由于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难能在思想上互动, 影响了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博客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共享性和互动性。博客一般都为用户设有供访客发表评论和留言的板块, 学生作为“访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留言, 教师作为“博客主人”也可以针对访客的评论、留言予以反馈, 从而建立起博客与访客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同时, 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机会, 提高其探究能力写教学反思, 能够让教师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 并且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分享,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因此通过互动与共享,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1. 实现师生互动, 触景生情、由情入理, 增强政治课思想教育的感染力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境, 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 引起共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呈现给学生的信息在现实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比如: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重大历史活动等。博客则能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实质性交往迈出跨越式的一步。根据交往教学论的研究揭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虽然目前教育学界普遍认为交往教学是理想的、科学的教学方式, 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各种交往却表现出不平等性、浅表性、形式化等特点, 处于教学中的师生仿佛都戴着一副面具, 教学的过程成为了表演, 缺乏平等的心灵对话。之所以认为博客能实现这种交往的实质性突破, 是因为博客的交往是自由随意的、主动的、真实的, 是在生活过程中进行的。博客交往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之在本质上不同于现实课堂中那种具有束缚感、伪饰性和被动的交往, “交往”变得真实、生动、深刻和有感染力。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利用博客教学手段, 通过师生互动, 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强烈的心理体验。

2. 实现生生互动, 心灵碰撞、相互促进, 增强了政治课思想教育的说服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 学习者从学习伙伴那里学到的知识不比课本上少。从这种意义上讲, 学习者本身也是学习资源, 但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和重视。而教学“博客”信息丰富, 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知识, 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了学生思想交流的兴趣与欲望,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相关的思想问题探究中, 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将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

的思想火花, 增强政治课教育的实效性。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5

——特殊教育学校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人们通常这样说:“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成就感。”然而他们却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4月10日的早上,阳光灿烂,汽车载着一路的欢歌,把我们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同学带到了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参观学习。我听了两节优质展示课,一节是综合认识课《我们的小车跑起来》,把圆的认识及应用等综合认识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动口动手的全过程,把教学融入了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各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第二节是康复训练课,个案中的学生今年九岁,经过学校有计划、有目标、系统的训练,该生由原来入学时不能站立,不能走路的重度障碍学生,现在能独立行走了。从这两节课体现出学校教育办学的理念,教学工作的扎实取得的成效。

接着我们参观了贵校职业培训教育工作,学校根据实际的需要开设了工美、厨艺、点心师、汽车美容、银行、超市、咖啡屋等等专业培训,最了不起的还数工美部,学生利用各色各样的珠子,制作出各色各样、种类繁多的手工艺术品,其手工制作的精细、构思、搭配堪称“人工巧匠”。还有手工细腻的十字绣,精美的画卷„„展示在走廊、楼梯、教室。每位参观的老师捧着学生们精制的作品都爱不释手,争相购买。

中午,我们全体同学一起品尝了丰富美味的午餐,这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点心全是厨艺部同学的杰作,能与高级厨师媲美,令我们回味无穷。

通过这一系列的展示,充分凸显了贵校义务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的杰出成果。

接下来几天我们还参观了北京市盲人学校、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花园村第二小学、农大附中、北京市启喑实验学校,这些学校都有共同的特点是: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大投入资源室的建设,从而体现出政府对特殊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以创新的思路开设职业培训教育专业。以学生个体需要为主题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室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做个自食其力的社会人。

一线城市对特殊教育工作普遍重视,在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衔接教育工作都做得很完善,个阶段衔接严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当中,在最基层的教学点基本上设在县城(区)内。而居住在较为偏远的乡镇村中的特殊儿童就读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交通不便,每天接送难,有些忙于照顾孩子而丢弃工作,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等等这些都是实际存在就读难的因素。尤其重度残疾儿童,现有的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特别是专业化师资的缺乏,因而使送教上门的难

度大。目前我们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体制还没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短缺,各种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机构以及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项目的特殊教育机构大部分为民办性质的,同时存在场地窄、规模小、设施差、师资缺、质量低、问题多、费用大等现象,因此农村特殊儿童基本是无条件进行学前训练,基本没有接受学前教育。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6

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大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也给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造成了模糊认识, 道德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也对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公民意识淡薄。学生缺乏公民感, 在200余名学生中调查中, 竟有95人不知道什么是“公民”, 更不知道自己是“小公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很少, 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了解。在生活中, 学生只听家长老师的安排, 很少关心公共事务, 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

2.公共精神的缺乏。在社会上, 人们的观望、自保、冷漠、排斥, 反映我们缺乏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尚。因此, 我国学者李慎之认为:“千差距, 万差距, 缺乏公民意识, 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3.公民教育理论化。公民教育纲要、公民教育歌谣及公民教育手册等都停留在理性层面, 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让学生大段大段抄写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 这些做法严重与生活脱节, 与社会剥离, 更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教育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解决的方法及途径

学校公民教育首要在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 协助他们认识、接纳和尊重自己, 从而接纳和尊重他人;继而帮助他们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及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 由个人发展到群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 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且能付诸实行, 最终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负责任的人。公民教育不能抽离现实, 凭空教授。学生必先掌握具体而实在的知识和技巧, 从而思考、感受、判断, 再而化之为行动。

1.开发现代公民教育校本教材。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教学实际, 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承诺公民教育要融入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中, 那么这些“豪言壮语”在现实中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所以, 从现实观照来看, 我们在中学德育中进行公民教育应以开设独立课程为重要形式。根据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借鉴港台实践经验, 公民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单元一: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两大部分。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肯定自己, 欣赏自己;能坦诚与人沟通;认识优点和缺点对成长的影响;掌握赞赏别人的方法, 建立与人沟通的渠道。

单元二:生活技能。包括时间管理、金钱管理、情绪处理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珍惜光阴、善用时间的观念。有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能抗拒金钱的引诱, 善用金钱。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学习到语言沟通的有效方法,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单元三:求学。包括因何读书、如何读书、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能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克服考试焦虑, 保持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教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为将来融入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

单元四:家庭与我。包括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关系模式和两代沟通与冲突处理。培养学生对家人的态度。肯定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培养爱护及关心父母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与父母沟通的障碍, 反思与父母冲突的事件及原因, 积极面对改善两代关系。

单元五:朋友与我。包括我是关系的起点、交朋结友、交友基本法和择友秘籍。帮助学生了解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共存关系, 认识群体的力量;认识朋友的种类;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明白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学习与朋友相处的正确技巧和原则;培养朋辈间互相支持及支持的关系;学习朋辈互助的技能;认识损友可能带来的坏影响;反思选择朋友的准则;学习如何抵抗损友的诱惑。

单元六:国家民族与国际社会。包括吾土吾民和多样化的世界。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扩宽学生视野, 开拓学生关怀世界的胸怀, 为将来做好世界公民打下基础。

2.组织相关学科 (政治、语文、历史) 教师挖掘本学科有关公民教育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渗透。在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 对于公民教育内容与价值并非没有关注。在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设计的课程改革方案中, 特别强调公民教育中核心价值观, 诸如正义、平等、宽容、公正、尊重、国际理解等价值理念, 同时, 还有一些理性思考的方法也融入人文学科的具体学科课程之中。

3.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相关课外活动。 (1) 时事专题活动:根据社会上发生的时事作专题活动。全年约4次。 (2) 时事常识问答比赛:为鼓励学生关心社会, 每两月举办班际时事常识问答比赛。 (3) 新闻角:为培养学生阅报及留意时事, 在每班设立新闻角, 学生须轮流负责更新每班墙报的新闻剪报。 (4) 专题讲座:为针对每级学生需要, 本课题将举行专题讲座。 (5)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所说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我们以往开展的德育活动, 其更加强调公民教育活动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 是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主体性———活动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题地位, 以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探究为主;社会性———面向社会现实生活, 在观察、探究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性———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和思考。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让素质教育的刻度延伸得更远 篇7

关于“刻度”,容易让人联想到标准、尺度、度量。《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量具、仪表等上面刻画的表示量(如尺寸、温度、电压等)的大小的条纹。“刻度”便于人们用静止的、统一的标准测量动态的、差异的同类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指标。

关于素质教育,相关论述较多。从1993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素质教育已经从概念层面到行动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已经到了反思再出发阶段。然而,时至今日,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政府决策层、教育理论层、学校实践层,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视域、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解读、研究与实践。究竟在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以及什么意义之下来谈论素质,以什么样的素质观来界定素质教育,对我们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至关重要。史宁中认为,“素质”的具体内涵就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

事实上,回答“素质教育”的“刻度”问题,必须先弄清这样几个问题: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素质教育”到底可不可以测量?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如何做?

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

笔者没有大数据支撑与系统研究,这里,只想通过教科局长辞职风波与3个“70”的例子,来说明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

先说教科局长辞职风波。2016年暑期,最火爆的教育新闻要数河北省涿鹿县原教科局局长辞职的事了。该事缘起涿鹿县在学校推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因遭到家长和社会的抵制而被叫停。据了解,“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紧扣“疑”和“探”两字,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这样一个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方向与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改革举措,却遭遇滑铁卢。

再说3个“70”。第一个“70”是70辆大巴送考。据主流媒体报道:2013年高考,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用70辆大巴送11000多名考生参加高考,“万人送考”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毛坦厂中学也被称为高考工厂。这种现象在全国并非独有,在我省,一度被戏称为“县中现象”的高考教学模式有席卷大江南北之势。

第二个“70”是一个年级有70多个班。笔者在某市参加了一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测试巡视工作,一位校长介绍他们学校仅七年级就有70多个班级,是学校中的“超级航母”,言语之中透出自豪与满足。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面是所谓的名校门庭若市,另一面是大多数学校门可罗雀,类似现象不是绝无仅有。不少地区打着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幌子,以一两所所谓“名校”挤垮其他学校,还美其名曰“满足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个“70”是70多个“高考状元”。2016年高考成绩揭晓后,一位校长统计了某地级市主城区的高考宣传数据,算起来居然有70多个状元。什么总分状元、单科状元、双A状元,在这些状元中,又分市状元、区状元、四星级高中状元、三星级高中状元、男生状元、女生状元、应届生状元、含加分状元、不含加分状元……不一而足。2009年江苏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然而现实中“状元”依然满天飞。“高考状元”具有偶然性,曾经的“高考状元”如今发展得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宣传的背后或多或少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无奈。

应试升学被热炒与课堂教学改革遇冷,这种明显的反差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从现实的教育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在现行的体制下,考试仍是目前我国选拔与甄别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许多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成了大多数学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的政绩观存在偏差。素质教育被看成是软指标,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是实际工作中的鸡肋,而高考升学率则是对地区、学校考核的硬指标,这导致一些学校“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更有甚者,不少地区将教育视作一种产业,成为拉动地方GDP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需要社会文化、观念、环境的强势转变,更需要教育人的责任、担当和行动。2016年9月14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并正式颁布,为未来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

“素质教育”可以测量吗?

换言之,素质教育是可以用“程度”来刻画,还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概念,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并列或相对立。那么,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了吗?有些人羡慕美国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来看一位中国赴美的高中交流生是怎样描述美国中学考试的:“在美国高中当了一年的交流学生,经历了无数大考小考,考出许多别样的滋味。……虽然美国中学没有中国的期中、期末那样紧张、集中的考试,但是频繁的考试还是比较麻烦的。在我看来,他们是将考试的压力均匀地分布到平时的学习中去了。”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属不同类型因而也就不可类比,但又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关键是考什么、如何考和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有人就提出这样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词语,直接说‘教育’就可以了。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吗?”

新近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确定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应该说,这“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笔者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等优良特征,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素质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写的人”,即让学生做具有健康心理、尊严人格、丰富情感、个性彰显、遵守规则、懂得感恩、讲究诚信、担当责任、习惯良好、善于沟通的人;做“发展的人”,即具有科学精神、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这些优良特征与核心素养,有的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体现量化指标,有的则内隐在生命体内,滋润着心灵、涵养着身心而不可量化。

我们应该如何做?

应该说,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地方教育部门角度来说,应该做的事是将国家课程理念、教育目的从政策层面具体化,并以行政的手段在基层学校加以推进。早在2013年,泰州市就结合全市教育特点,在全市中小学实施了素质教育“5+2”工程。“5”即“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2”即构建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

一是主题德育行动,即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德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基于校本、人本相融合,突出德育文化建设。

二是自主学习行动,即以“主体参与、自由民主、生态文明”为主要目标,催生各类充满生机而又富有成效的自主式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融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形成学校自主设置、教师自主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三是青春活力行动,即重视体育艺术教育,焕发学生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着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广泛开展各类艺术社团和校园朗诵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实践体验行动,即坚持知行统一、开放办学,加强实践体验教育。开设实践体验类课程,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各类教育基地作用,增加学生阅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尝试推行研学旅行,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生产实践,融入大自然。

五是未来素养行动,即在培育学生基本素养、核心素养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素养、信息素养、财经素养、国际素养等未来素养的形成,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世界公民。重视部分特殊学生卓越素养的形成,为杰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笔者以为:泰州市素质教育“5+2”工程的内涵本质上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诠释和注解,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其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少教师认为素质教育仅仅是一种理论与概念,与自己关系不大。诚然,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形成合力,更受到体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应该有这种历史担当与行动自觉,将素质教育落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予以落实呢?笔者想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一次,某位教师讲授“有理数”中的“正数和负数”这一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略)

师:米袋上标识10kg±150g,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1:由于误差的原因,这袋米的重量可能比10kg多一点,也可能比10kg少一点。

生2:这袋米的重量接近10kg,大概相差150g左右。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3:把10kg当作0,±150g是说可能多出150g,也可能不足150g。

师:非常好。如果买到的米重量是9800g,那么你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齐):因为重量不够。

到此处,这道例题的教学便结束了,课堂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下课后,笔者现场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笔者:大家还记得“10kg±150g”这个问题吗?

生(齐):记得。

笔者:那么如果你买到的米的重量为9900g,你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

大约一半学生同意,另一半学生不同意。

笔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先请表示同意的同学说。

生1(同意者):因为只比10kg少100g,所以没关系。

笔者:表示不同意的同学呢?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2(不同意者):因为比10kg少了,当然不同意。

笔者:那如果你买到的米的重量为11000g呢?你同意吗?

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答:同意。

笔者:能说说理由吗?

生(齐):因为超过10kg了,当然同意。

笔者:我也同意,因为不赚白不赚。

全班一阵笑声。于是,笔者话锋一转:但是,为什么当我们亏一点不同意,而赚了却同意呢?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沾些小便宜,而是为了追求公平,为了追求规则。如果说这袋米9800g我们不同意,那情有可原,因为标识上写的是10kg±150g,也就是这袋米的重量应在9850g至10150g之间,而9800g没达到9850g,说明这袋米的重量不合格,商家不能欺骗顾客。但当这袋米达到9900g时,它的重量是符合商品标识的规格的,因此不存在欺骗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和商家纠缠。当这袋米的重量为11000g时,已超过了10150g,我们也不应因为沾了一点小便宜了而沾沾自喜。从数学上说,9800g与11000g都是不符合规则的,是不公平的销售。

笔者不知道学生对这番话是否真正理解,但如果不说,笔者会不安。因为,懂得遵守规则是人的重要素质或素养之一。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数学知识,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上述案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形成建立规则、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这显然属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范畴,教育离开这些,其内容是不完整的,其结构是有缺陷的,所培养出来的人将会是智力上的巨人、心灵上的矮子,考试能得高分却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

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理念具体化,并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上。如果说素质教育有刻度,那么,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将这种刻度延伸到更远的终点。

本文部分素材由深圳市林日福老师提供。

延伸——让品德教育更出彩 篇8

一、延伸———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并最终回到生活中去。若我们仅仅满足于课堂效果, 可能会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 但往往会使得学生知行严重脱节, 讲起道理来夸夸其谈, 做起事情来眼高手低。这都是因为学生们没有享受到实践体验带来的快乐, 更不用说永远保持那份实践体验带来的快乐了。而课堂的延伸, 能还给孩子们真切的体验。

以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为例:课堂上, 孩子们分组讨论为本班制定了班规, 大家气氛热烈。下了课, 可能学生把这样的活动仅当做一场热闹的游戏。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把班规张贴在班内, 让每个孩子对照着反思自己的行为, 检查自己的行为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每天对照、每天小结, 让学生学会反省自己。一个半月后, 我们再次修订了班规, 学生通过讨论, 修正了部分内容, 又增添了一些内容, 如:班级集体的事要齐心协力, 为人要诚实……通过这一系列的延伸过程, 真正实现了该堂思品课的教学目的。

二、延伸———是为了在生活之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质量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反映在品德课上, 它要求思品课程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在生活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品质。

以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掉了一颗牙》为例, 课堂上孩子已认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还纠正了不良的刷牙姿势。为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们在课后设计了一个课后延伸的环节———根据内容设计一张评价表, 要求每个学生按要求刷牙并作自评和家长评, 老师每天检查;请家长配合监督, 填写好每一天孩子的爱牙护牙情况,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好习惯。在江苏常州●谢红仙

此基础上, 我们还特地邀请医院的口腔医生对班级的孩子们做了一次口腔检查, 让牙医告诉他们真实的牙齿状况。在实施评价表一个月后, 我们又对家长做了一次调查, 家长普遍反映学生的护牙情况得到了改善。

评分内容如下:早晚刷牙两次;刷牙时间3分钟;饭后漱口;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睡前刷牙后不再吃食物;不乱咬硬物, 不吮吸手指头;少吃甜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这一系列的延伸活动,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用到生活中去, 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升其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三、延伸要凸现实践性

品德课程的延伸是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 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它不应该偏重于认知, 而更应注重实践性, 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活动。以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为例, 课前, 我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一天都做了什么。许多孩子平时尽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面对自己的调查, 学生体会出了父母的辛劳, 感想很多。课后, 我又布置孩子“当一天家”, 安排好一家人的起居饮食等, 并在同学中间交流一下心得。

学生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体会, 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学生的亲身经历、认识、感受、体会最深、最亲切, 甚至是“切肤之痛”。运用情景感受, 强化实践体验, 能让学生享受那份实践体验带来的快乐, 去永远保持那份实践体验带来的快乐。

四、延伸要凸现趣味性

思品课题的延伸内容必须要有童趣, 要凸现趣味性, 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比如:学过了一年级上册《匹诺曹的鼻子》, 让孩子评一评自己今天诚实了吗?给自己画一朵诚实花。再如:学过了三年级下册的《我的邻里生活》, 鼓励孩子主动与邻居打招呼, 学会与人交往。可以布置这样的延伸作业:今天你与邻居打过招呼了吗?打过了就给自己画个笑脸。让学生在涂涂画画中, 在玩中学会知识, 在玩中明白事理。学生也很乐于参与。这样, 学生不仅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 而且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也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满足了他们好动的天性。这一切, 都会使学生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 得到某种成就感, 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总之, 精彩的课堂延伸, 是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自我建构知识、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 促进、改善了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又提高了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和道德水准。这正是我们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用心教育让爱延伸 篇9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家访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访谈,更是对其家长及其家庭环境的了解。在一次次的家访中,我感受着不同的家庭氛围。有经济条件好的,有经济条件差的,有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也有离异或单亲家庭,等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大多数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无暇顾及,孩子跟爷爷奶奶或在亲戚家生活,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缺少父母的呵护,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学生变得不思学习,变得顽劣。一些孩子上网成瘾,网吧成了他们唯一能够快乐和释放压抑的地方,有时逃学,在网吧一呆就是一天,把学习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周末放假更是一整天一整天的,令人担忧。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也起不了作用,非溺爱放纵即简单粗暴。通过家访,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交流了教育管理方法,让他们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大人一起进出,既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懂得体贴关心父母和长辈,又能在大人的监护下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家访是爱的延伸。通过家访让我们把对学生的关爱,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尽管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但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而去向家长“告状”。班上有个另所有科任老师头疼和无奈的学生刘杰,这次去他家里,他妈妈态度比较冷淡:“老师,我们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经常惹老师生气。这孩子从小就格外调皮,很不听话,我和他爸爸又都很忙,平时根本管不上他,再加上我们也没多少文化,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光学习不中用,还到处惹事生非,为这不知被他爸爸揍过多少回了,可就是死不悔改,我们也拿他没办法了,盼着他能混到初中毕业就不错了。”说着,就把孩子喊过来,劈头盖脸的数落起来。他一直低着头,一声不吭,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很显然,对妈妈的这种训斥责骂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看到这种情形,我赶忙制止他妈妈,说:“我这次来,不是向您告状的,只是想跟您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您不要这样,再说打骂孩子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孩子大了,要跟孩子讲道理。”我看了他一眼,发现他正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一热,接着说:“其实,作为孩子的父母,往往都自认为很了解孩子,实际上也不尽然,就拿刘杰来说吧,他也并不像你们家长所说的一无是处,那么糟糕。”当着刘杰的面,我开始向他妈妈夸他的优点,如:头脑灵活,有礼貌,做事勤快,爱动脑等等。听了我的话,他妈妈有些疑惑了,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刘杰则在一旁低着头,竖着耳朵仔细地听着,听到我的夸奖,不好意思的脸红了。看到这里,我赶紧趁热打铁,对他妈妈说:“是啊,孩子虽然有些行为习惯不太好,经常惹大人生气,但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你们家长在管孩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一看到孩子犯错,就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的责备、打骂。孩子大了,自尊心也强,你们这样粗暴的打骂孩子,不但不起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结果往往是越管越糟,孩子更不听话了。”他妈妈一听,也不好意思起来,而刘杰则在一边不住地点头。

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同样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须让家长明白:孩子或许不够优秀,将来也许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他们各方面也许并不出色,但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比起那些优秀的孩子,这些普通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我的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深深打动了刘杰的妈妈,当我起身将要离开时,她激动的说:“对不起,老师,以前是我们的不对,不懂得教育孩子,以后我们一定会跟学校好好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谢谢您,老师。”

家访过程中,我们常常能收获感动。陈大伟同学成绩不是很好,但在学校还是非常听话非常努力的。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一个人在,住的是一所老房子。他说爸妈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生活。当时听了我们就觉得意外,因为他房间里的物品虽杂但摆放得井井有条,桌子、地面看起来非常干净,床铺也很整洁。我们简直就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的劳动成果!在场的每位老师都为此感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立生活已实属不易了,他还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这样井井有条,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法国教育家凯斯特纳说过:“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着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教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们不可能全知道。”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走下讲台,走进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取得共识,才能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档案教育的延伸 篇10

1 临床资料

实施电话式回访的出院患者, 一般选择住院9~l5天后出院患者, 女135例, 男78例, 年龄35~55岁, 平均年龄41.5岁。病种为:各类痔、肛瘘、肛裂、直肠粘膜脱垂。

2 实施回访

2.1 建立回访登记本。

出院前, 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 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住院期间基本信息, 如疾病诊断、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特殊事项等。出院时基本信息, 如出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拆线时间、出院带药、注意事项等, 并告知患者我院将对其出院后康复情况进行回访, 给予健康教育, 促进疾病康复, 对随访方式和内容进行沟通。

2.2 电话回访人员要求。

为了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回访者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专科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外, 应对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知识认知等方面, 都要有全面的了解, 做到回访时因人、因病、因时施教, 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我院结合专科特色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回访护士实施电话回访。

2.3 回访方式。

要求回访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就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以康复锻炼、防病保健、随诊复诊为主, 侧重于休息、活动、饮食调理、功能锻炼、自查复诊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疾病特点, 因人而宜, 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 同时, 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按项目要求详细填写随访登记本, 保证患者信息的真实性, 并告知患者科室和主管医生的联系电话, 有什么疑问或需要时, 可随时打电话联系。

2.4 回访时间。

在出院2~3d后第1次电话回访, 以后5~7d回访1次, 完全康复后再回访1次。特殊患者根据需要回访, 及时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2.5 评价标准。

评价患者饮食是否合理、活动是否剧烈、缩肛锻炼是否坚持、切口愈合情况、是否发生便秘等内容。

3 健康教育

3.1 切口保护。

术后1周注意休息, 不做剧烈运动, 每天便后坐浴1次, 通常为“四步曲”:药熏、坐浴、涂药、纳栓。如有不适建议来医院复诊。

3.2 饮食要求。

以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食油腻、煎炸、生冷等食品, 戒烟、禁酒。

3.3 排便习惯。

坚持每日排便, 养成习惯, 不久蹲、久坐, 便秘时用药物协助排便。注意卫生,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换内裤。

3.4 精神情绪。

保持心情愉快, 避免焦虑、激动、紧张。

3.5 功能锻炼。

坚持进行缩肛运动, 同时做深呼吸, 吸气时持续用力收缩肛门, 呼气时尽可能放松肛门, 每次5min, 每日3次, 反复练习。

3.6 适量活动。

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 以散步、体操等方式, 逐渐增加运动量, 增强体质, 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

4 效果评价

4.1 通过电话式回访[1], 拉近了医患之间的空间距离, 节省了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密切了医患间的关系。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 患者及家属对电话回访工作非常支持, 在回访中增进了感情, 95%以上患者表示满意, 并对回访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接到患者的电话咨询, 回访人员会细致、耐心地解答并给予科学指导。同时, 在电话回访的沟通中, 使刚刚加入回访队伍的工作人员对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学到了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 提高了综合素质, 锻炼了队伍[2]。

4.2 电话式回访的方式, 患者出院后遇到难题或疑问时, 随时能得到科学规范的健康指导, 虽然回到家中, 但能享受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 消除了患者的疑虑, 满足了病患心理和日常生活的需求[3]。

4.3 通过电话回访拓展了医疗市场。经出院病员的主动宣传, 带来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增加和稳固了患者的来源渠道, 医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收入增长了23.2%。

4.4 在回访中促进了医患双方的互动, 医方主动联系患者, 全面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患者随时可以与医方取得联系, 及时、准确地处置健康问题, 把健康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增强了医患双方信任, 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4]。

4.5 通过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的开展, 将健康教育延伸至社区家庭中, 进一步拓宽了整体护理内容, 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 也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 开展新思维、新方法的结果。

4.6 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体会到护理职业的真谛, 护理工作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赞誉, 科室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3%上升到98%以上。自开展电话回访以来未发生过一起护理事故、投诉和纠纷。

5 结论

实施对肛肠疾病出院患者电话式回访健康教育的开展,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是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家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进一步促进康复和巩固疗效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是一种经济实用且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延伸肛肠疾病出院后健康教育。方法 对200例肛肠病患者在出院3天后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电话式回访作健康教育。结果 通过回访进一步明确了治疗效果, 及时提供健康指导,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还融洽了医患关系, 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利用电话式回访是延伸健康教育可行性手段之一。

关键词:电话回访,延伸,肛肠疾患

参考文献

[1]Marvin L, Coman.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4.

[2]朱莺, 吉新慧.开展电话回访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7) :47-48.

[3]罗英.电话回访在拓展医院与患者沟通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2) :8023.

上一篇:小班化英语的分层教学论文下一篇:土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