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文化功能(通用11篇)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1
1 档案文化概念
一直以来, 文化概念的宽泛性导致了档案界对于档案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其实, 档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说, 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 档案文化是依靠档案之一文化实体从事全部活动和产品的总和。除了档案是文化, 围绕档案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和产生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档案文化的组成部分, 例如档案阅览、档案展览、档案网络、档案传播等等。狭义的档案文化是指档案实体文化, 是档案部门参与文化建设, 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活动和附加产品。从狭义档案文化概念出发, 档案文化大致可分为静态档案文化和动态档案文化。静态档案文化指已有的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保持恒久不变的档案文化财富, 比如现已收藏的各类档案。动态的档案文化指随时间延续、随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并产生新的文化财富的档案文化。动态档案文化是由档案在传播过程中充当媒介, 促使文化增值, 实际上就是将档案作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符号的放大作用。一方面是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是质的提升。量的增长是指传播面的扩大, 质的提升是指档案价值的增加。例如, 档案史料的编研出版, 既克服了档案孤本的局限, 扩大了档案的传播面, 也使档案在史学家利用史料汇编著作、论文的同时, 玩蹭了档案信息质的提升。因此, 经过质的提升, 新的档案文化财富便会应运而生。如各种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档案史料编写而成的各种文化著作、影视作品等。可见, 档案文化建设过程是动静态交替的过程, 档案文化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并在转化过程中使档案文化不断得到增值发生量的和质的变化。
2 档案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文化价值有别于档案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和科研价值等。但同样对档案文化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因“档案文化”的宽泛性显得困难。有学者提出档案文化价值就是在文件形成、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文件形成者和档案工作者所付出的各种劳动, 是智慧和奉献的成果。用言语来具体表述档案文化价值有点难度, 并且难以取得学界的一致认可, 但是关于档案文化价值的内涵一般都有着相似的理解。
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 借助于特定的记录符号将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景和过程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人类社会经历了野蛮到文明的漫长时间, 从甲骨文可以考证出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为了弥补大脑在记忆方面的不足, 自觉的利用各种载体保存信息, 长此以往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之档案。所以, 档案是文化信息借助于特定的符号、手段、载体转化而成的一种文献资料。母系社会的结绳和刻契是人类社会档案思想的萌芽, “河图”、“洛书”是原始社会记事档案的典范, 是中华民族长期生产和实践的文化总结。
档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最初载体, 是人类精神食粮的仓库。档案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的鉴定是现代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档案的外部特征看, 作为一种历史记录, 档案是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将人类活动的真实场景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 其外在的记录符号载体符合文化表现的基本条件。从档案的内部特征看, 档案文化属性由其信息的内容属性所决定。从第一次形成档案起, 人类的发展过程有了可靠的足迹证明。通过对档案文化的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揭示档案文化的根源、档案文化构成、档案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积极作用等问题, 从中也可以比较科学地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
3 档案是一种文化载体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 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因为没有文字都经历过结绳记事的阶段。文字的发明可以说是整个文明的起点, 克服了语言的即时性, 人们借助于文字可以将生产生活经验记录下来并保存遗传下去, 大大加快了文化的积累。正是由于甲骨档案的出土, 商周时期的文化才得以为世人所知。档案从问世伊始就是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 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后, 文化积累的方式单一, 文字记载就成为主要形式。可见, 档案的出现不仅是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也是文化积累需要的产物。
作为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载体, 档案本身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文化成果, 此外, 围绕档案的保存、开发和利用而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地域范围看, 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 档案也就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性, 表层结构的档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成果, 而中间层次的档案则表现为更多的精神活动, 更深层次则是包含人们的观念、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从保存主体看, 存在个体档案、群体档案、社会档案等各种说法, 且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档案是经过积累的文化结晶, 其内容体现的是文化的内涵。一方面档案再现了人类的历史, 很多出土的文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档案。《春秋》的编写参考借鉴了大量文献, 司马迁《史记》的成书也得益于其作为兰台史令的条件, 《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等史学巨著无一不是参考甚至引用档案原文。可以说档案是人类文化延续的纽带。第一历史档案馆通过对宫廷饮食档案的研究和开发, 使我国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也无一不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没有这些文明成果, 就不会有今天先进的航海航天技术。从这一点出发, 档案不仅是文化积累的基础, 更是文化更新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4 档案是一种文化媒介
简单来说, 文化是一种符号象征, 是已经发生的现象的符号积累。文化财富的积累需要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这种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字。作为一种文字记载形式, 档案在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是文化的积淀, 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档案自身还是一种媒介文化”。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积累的成果, 借古喻今、博采众长, 有利于拓展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水平。如果没有档案充当文化传播的媒介, 春秋战国大量文献就无法保存, 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见的《论语》、《诗经》、《春秋》等古代思想精华。历朝历代的档案之所以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是因为统治阶级将档案作为其统治工具给予重视。此外, 自古以来, 编史修志一致为官家所重视, 根据档案进行史书编写, 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档案中凝聚的历史经验蕴含着社会发展规律, 档案的保存和流传实质上是文化发展的延续。这种发展有时借助于档案本身, 有时是将档案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将其中的重要史实转载于其他学术成果中。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 常常通过档案的记载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内外关系以及前因后果, 以此来把握历史规律。胡绳所著《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 正是在对大量档案史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生动的展现了共产党80年历史的风雨变迁, 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该电视片正是参考和借鉴了中央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制作而成。
摘要:作为社会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信息的文化功能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一方面, 档案本身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成为人们研究、学习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 对档案中记载信息的研究也是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个方向。可以说, 档案既是一种文化载体, 也是一种文化媒介, 其不仅记录着的历史, 也传承着文化, 是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一个契合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档案文化及其价值的解析, 探讨档案信息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档案,档案信息,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费云林.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多元化实现[J].档案与建设, 2006 (9) .
[2]陈忠海.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 2010 (6) .
[3]上海市档案局.开创档案文化对外传播新局面[J].中国档案, 2010 (11) .
延伸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思路 篇2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传播途径
档案自身具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而在综合档案馆,档案的延伸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是在途径还是形式上都不够全面。综合档案馆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可以将其潜藏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真正的体现出综合档案馆自身的意义。
一、基本功能
(一)文化记忆功能
文化记忆是档案最为基础的功能,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活动,都会以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链条,是展现历史的一种文字记载形式。其他的文献资料都是在档案的基础上衍生的,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传承性,通过档案内容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活动,更好的呈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原貌,所以说档案是最为客观的文化记忆载体。
(二)文化存储功能
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人们在了解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成果的基础上,既能知晓过去,又能创造未来。档案是人类存储文化的有效手段,作为档案集中保管、存储地的综合档案馆,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域内文化存储中心。保存着档案,也就是在存储着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对档案的大力收集与精心保管。
二、延伸功能
(一)文化传播功能
档案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档案主要是以声音、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的载体,纵向传播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获悉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而横向文化传播是以档案资料为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范围的拓展,从而获取更加广泛的文化内容。这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是体现档案潜在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档案馆文化传播功能的体现。
(二)文化教育功能
1、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档案意识逐渐增强,所以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档案馆中存储了大量的文化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查询,可以了解到当地的人文风情、历史发展进程等各种资料。学生在档案馆中查阅资料,可以提高自身的查阅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能够有效的印证已经掌握的资料的真实性,是研究学术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2、现实教育:目前,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主要是同级党委政府形成的公文,这些文件大部分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等。综合档案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网站、微博等形式向公众发布,通报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公开现行文件,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某一特定的方面政策文件汇编,让公众能更方便地查找并快速地了解政策变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既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又能扩大档案馆的影响,使档案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促进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3、文化休闲功能:在综合档案馆中融合了各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档案资料中,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阅读档案资料,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释放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在综合档案馆中保存着真实的原件、原物,通过对这些物品的观摩,加之资料的解释,仿佛徜徉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且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味,能够对现有的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这是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的真实展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教育,产生更加浓重的爱国情怀。
三、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的资源建设
(一)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加强民生档案建设,一方面改变以往注重政务文件,忽视多门类档案资源的做法,扩大档案收集范围,调查各阶层的档案需求,积极扩大档案门类,收集广大民众形成各类档案,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扩大民众利用档案的权限创造有利条件。综合档案馆应本着维系社会和谐、服务于民的思想,为人民保管档案和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二)非国有档案资源建设 非国有档案应该从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记忆体系,其收集、保护、体系的构架应成为综合档案馆拓展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基于非国有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国家档案局应建立分类体系,指导非国有企业进行科学的收集、管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备案登记,纳入整个档案资源体系的监管之下。
(三)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综合档案馆要将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好档案文化记忆和文化储存的功能,发挥好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功能。综合档案馆只有更加主动、更加理性、更有成效地服务于文化建设,才能使档案事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综合档案馆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这些都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记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社会发展进程,对于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体验。档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该让档案信息资源充分的发挥出文化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05-18.
[2]胡燕.论档案馆文化功能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的公众因素[J].浙江档案,2010-06-25.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3
关键词:档案文化,功能,显现,提升
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 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 在人类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化生存的今天, 其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 档案不被人重视, 档案部门偏安一隅, 档案工作不被人理解且发展滞后。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文化功能尚未充分显现和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还很薄弱。因此, 档案工作者必须立足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和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档案文化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一、档案文化功能的显现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档案作为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趋向。档案既是记载文化内容的载体, 也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人类社会的种种记忆都是通过档案获得和拾取的, 档案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本。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范畴, 传承、记载文化及其发展过程是其主旨, 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建设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毋庸质疑, 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涵, 对于档案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全景化关照, 并可极大地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在当今网络文化弥漫全球的社会, 档案文化和档案信息将成为网络文化之网上的扭结, 而网络强大的传输功能也将使档案文化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 并不断拓展档案文化的内涵。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客观历史记录, 既纵连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又横贯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今世赖之以知古, 后世赖之以知今”, 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功能如下:
1. 文化积淀功能。
任何现代的社会文化, 都积淀着以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成果, 文化也因此而日趋丰富多样。文化积淀时间越久, 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 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积淀, 任何人类文化都将失去基础和源头。
2.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历史上诸多古代文明的湮没, 原因各异,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被切断。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了解, 主要是通过史书、档案文献和文物实现的。
3. 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通过丰实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 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我党我军革命斗争的档案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 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 进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二、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
档案文化意识, 是指整个社会、某个集体或个人对档案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档案文化意识的强弱, 会从心理层面极强地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和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 从而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
1. 注重档案收集工作, 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 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 人文资源丰富, 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 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 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 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 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有助于我们充分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2. 注重档案编研工作,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辨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 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 进行档案整理、编纂, 形成档案文化精品,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 从而为档案文化功能的增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3. 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 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 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
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 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 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 不能只在档案馆 (室) 中收收发发, 而应当从档案馆 (室) 中走出来,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 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 借助计算机网站, 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联网阅读档案。同时, 档案馆 (室) 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文化”包装, 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 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 促进传统型档案馆 (室) 向文化型档案馆 (室) 的过渡, 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优美和具有较高品位的档案文化环境, 使公众在查阅和利用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 享受文化的洗礼。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4
1、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和以点到点的传播,即便是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资料,实现以点到面的传播,其覆盖面也还是太小,很难达到社会化程度。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更难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①利用我司先进的计算机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人员对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一旦建成,可不分地区,不分时区,在任何情况下被授权人员可进行方便,快捷的操作。
②各型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如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建立档案影像数据库或多媒体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流煤体不再象传统纸质档案,占用大量资源,可轻松实现存储,传送,从而提高档案检索,查阅,打印,下载等效率。
3、档案数字化总体设计
需求分析与设备考察阶段:调查馆局档藏情况和存放情况,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确定项目要求,根据需求考察当前各种高速扫描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特别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a、档案数字化设备配置计划的成套性。b、档案数字化设备的配套性,也就是文档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优缺点对比,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觉得数字照相机更加适应我们的工作。c、档案数字化项目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性。d、档案数字化方案与业主需求的适应性。总之,考虑到档案信息数字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我们从实际需要和长远打算出发,力求确保电脑、照相机、操作人员等设施人员数量的成龙配套,使其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和扩展能力。
系统实验阶段:2015年初,项目方开始招标。我司按要求进行政府投标,中标后我方领导核心与技术人员立即与项目方管理团队进行业务沟通,确定业主方实际的需求组织业务、然后成立睢宁县国土资源局档案数字化项目部,以我院领导为核心、技术骨干为具体实施人员,正式开始实验阶段的工作,新购进了12台电脑微机,5台高性能A3平板激光扫描仪,一台工作站服务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技术部研发人员在与睢宁县国土资源局领导沟通后,确定在档案前期整理拆卷、档案扫描、质量检查、扫描文件管理、后期装订挂接等全过程的协调配合问题,并探讨在高速系统下如何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有效测试后,对整体系统流程和配套软件、数据库的性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项目的运作模式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更深的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为系统的正式运行打下了基础。
项目实施阶段:本项目是一个长期、流程化运作的系统,从建立开始就必须确保能长期高速、稳定运行。在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有一个时间周期,现把工作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系统总体方案框架设计:
2014年12月—2015年01月,完成系统总体框架,生成详细可行性分析报告,及相关配套业务标准、各类管理制度。②、系统建立:
2014年12月—2015年01月,系统建立,包括:硬件配置及软件的开发。③、系统试运行:
2015年1月—2015年1月。④、系统正式运行:
2015年2月起,系统正式运行。
4、档案数字化实现的功能
①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任务:一是现有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和馆藏重要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行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
②档案数字化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⑴、代替原件使用,保护档案原件。⑵、数字化副本异地保存,输出磁盘、磁带供永久保存。这样可使这些档案资料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致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⑶、恢复档案材料模糊褪变的字迹及对污损残缺照片档案的修复。
③档案数字化能改善档案的利用方式。⑴不再受“孤本”的限制,一份文件可以同时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⑵数字影像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异地传输,使异地调阅利用成为可能。扩大了档案的利用空间,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档案,利用档案。⑶“时间”不再受限制,利用者可以随时使用自己需要的文件。档案数字化以后,将已开放的档案上网,这样所有利用者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5
摘要:我国档案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管理倾向,导致其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双重缺失,从而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在国家深化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背景下,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时势,推行去行政化改革,构建权力制衡机制、自主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彰显档案馆的独立性和职业精神,从而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全方位实现。
关键词:去行政化;档案;文化功能
Summary:There exists serious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in the management of our archives, which leads to double missing of both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archives, Hinde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arch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de-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archives, as a constituent part of public institution system, should launch the reform of de-administration by building mechanism of power balance,free employ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ompliant with the trend, Reveal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of the arch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archives.
Keywords:De-administration;Archives;Cultural function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决定》提出了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以及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举措。去行政化并非第一次提出,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和2012年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都曾涉及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此次《决定》再次提出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传递了党和政府整体部署、系统推进的决心和意志。就实践效果而言,《决定》突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不仅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也提出了具体的路径,这无疑为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打了一针强心剂,昭示着事业单位终究会走出行政化的藩篱,打破传统的政事不分的格局,回归其公益属性。我国档案馆是法律规定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主体,然而行政化的管理倾向是我国档案馆的痼疾,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档案馆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体系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理应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自身纳入事业单位的框架内进行变革。因此,档案馆应该抓住国家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契机,变革以往的行政化的运行模式,回归文化事业单位的本来面目,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1 单位去行政化的涵义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以提供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为直接目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我国事业单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以来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框架内运行,由政府代表国家予以包办并直接控制,形成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里,事业单位受制于政府的事业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变成行政机关的延伸和附属,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其对外暗示着某种强制力和优势地位,对内则奉行上下有别、层级分明的组织方式,失去了独立的宗旨、使命及存在的依据,然而在其本质工作方面——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与其公共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剧了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因此,亟须本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改革。
去行政化,一般来说就是淡化某个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最大限度地剥离行政的束缚,从而凸显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1]具体到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主要内容是改变以往事业单位的政府附庸的角色与地位,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去除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统、包、管”模式,政府则以提供主体的身份对事业单位承担政策支持、资金提供、服务监管等责任,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二是打破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变革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打破等级制的权利分布格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业务与行政的分离。
2 档案馆的行政化倾向束缚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档案产生并贯穿于文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主体,因此,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与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然而,行政化的管理倾向侵蚀着档案馆独立性和职业精神,抑制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2.1 档案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我们若探讨档案的文化功能,应首先将档案置于人类文化体系中去考察,从而明确档案在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2]所谓文化,“是由共识符号系统载荷的社会信息及其生成和发展”[3],也就是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信息,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类将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认识成果不断累积、创造并传承的过程。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并形成的,是其他社会信息的源头,是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档案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始终处于不断积累、更新、传播的动态过程中。[4]因此,可以说档案产生并贯穿于文化的全过程中,具有内生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从而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功能。总体而言,档案具有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化教育的功能。具体而言,档案克服了人类自然记忆容易失真、丢失的缺陷,翔实地记录和汇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智慧结晶和知识财富,使文化得以存储并积淀;今人通过档案继承了前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将自身的文化缔造通过档案传给后人,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档案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中可以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增强历史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
2.2 行政化的管理倾向造成档案馆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缺失。随着市场的经济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档案馆从党政机关的大院里搬离出来,并在法理意义上完成了从党政机要部门到文化事业机构的转变。然而局馆一体的机构设置,使档案馆成为档案局的内部机构,实际上仍为党政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享有行政机关的级别,其管理机制也表现出与党政机关的高度化契合,行政化的管理机制在档案馆管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档案馆受政府直接管理,档案馆事务的重大决策由政府主导甚至垄断,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政府设定,运营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人员享有行政级别,呈现出自上而下垂直一体化的权力等级结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馆藏建设、人才引进和资金使用等所有涉及档案部门改革和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权都归政府掌控,使档案馆不能按照文化事业主体的要求独立发挥作用,未能以文化事业机构的面目独立面向大众。除此之外,受机关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影响,“行政式”的思维方式和“官僚式”的工作习惯已经深入我国档案馆和工作人员的骨髓当中,加之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的催化,严重扭曲了档案馆工作者的自我认知,以“官员”自居,将自身的角色设定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不是提供档案利用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探寻为官之道,淡化职业操守,缺乏对档案工作真正的认同和坚守。总之,档案馆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严重蚕食着档案馆的独立性、侵蚀着档案馆的职业精神。
2.3 独立性的缺失和职业精神的失范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独立的档案馆品格和端正的档案馆职业精神是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基础,而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双重缺失严重制约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独立性的缺失迫使档案馆高度依附于党政机关,服务重心向党政机关倾斜,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寄希望于“领导满意与重视”,下意识地成为党政机关的辅政部门,自然会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在政府的庇佑下,不觉间依赖思想严重、竞争思维弱化、危机意识不足,职业惰性也随之产生,貌似档案馆的生死攸关与其“文化事业机构”的身份担当没有直接利害关系,长期置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之外,馆藏政治韵味浓厚,缺乏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意蕴,工作开展辅政导向明确,文化导向模糊,从而遏制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职业精神的失范、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识的冲击与侵蚀,使档案馆工作人员忽视自身的核心价值和责任意识,抹杀了原本应以追求专业精进的职业本质,热衷于追求“加官晋爵”的政绩,淡漠于创造“百姓认可”的业绩,造成职业能力的荒废和失落,继而导致档案馆的僵化和低效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成为档案馆难以根除的顽疾,发挥馆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是沦为口号与空话,没有心思去挖掘档案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没有动力通过宣传或改善服务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档案隐含的文化功能自然也无法为世人所知。
3 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快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改革,是推动档案馆回归文化事业机构本来面目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推动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最强大力量。档案馆所存在的行政化的管理问题,说到底是整个体制、机制问题。虽然短时期内,我们无法期待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变革,但我们可以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最新方针和措施,尝试在行政权力的干预和档案馆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寻求档案馆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逐步推进和深化,最终实现档案馆去行政化的嬗变,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1 权力制衡机制。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最为合宜的路径选择就是建立档案馆法人治理机构,这也是《决定》倡导的、已有研究和实践证明的解决政事不分的有效途径。建立档案馆法人治理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法人主体,对外能够充分享有独立运作的自主权,对内能够保证权力运作的合理性,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从外部讲,将档案馆从党政机关系统剥离出来,取消它的行政级别,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能够独立行使法人权能,承担法人职责;从内部讲,根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档案馆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构成的组织架构,协调档案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其中理事会是法人治理机构的核心,由政府部门、社会人士等组成,是档案馆的决策权力机构,行使档案馆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比如档案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等;执行机构由档案馆馆长及其副职组成,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议,以及档案馆的日常运营和业务管理;其中监督机构由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理事会和内部职工构成,监督理事会的决策是否合法合理,以及执行层的执行行为是否规范有效。[5]权力制衡机制“使档案馆成为一个享有充分自主权的独立运作的机构”[6],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适时地投身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规划和文化建设活动之中,增加文化工作的话语权,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2 自主用人机制。自主用人机制就是不完全取决于行政任命,而是根据岗位特点和需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聘用制为基础的档案馆人员选拔机制,以确保档案馆享有最大限度的独立人事任免权。鉴于档案独有的政治性和保密性,档案馆的人事任命暂时还不能完全摆脱行政力量的干预,但仍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律量力而为,变革现有的用人机制。具体而言,档案馆不应再照搬或拘泥于党政机关科层式的岗位结构,而是应该按照职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科学设岗,并根据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委任、选任、聘任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拟定专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并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择优录取,确保聘任人员具备其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对管理岗位,改变单一的行政委任制,综合考虑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资格经历、工作业绩等因素,试行馆内民主选举、行业协会推荐、社会公开招聘等任用方式,剥离管理岗位的所附着的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强调管理职位的执行能力和服务功能。自主用人机制有助于选拔出真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馆员队伍,有利于遏制馆内官僚作风,促进档案馆工作人员职业精神的重塑,自觉成为档案馆彰显文化功能的重要推动力量,帮助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3 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就是破除以领导满意为导向的行政化式的考核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据此评定和测量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效果,以作为档案馆员工奖惩获得、薪酬变动、职位升降的客观依据,从而实现以激励档案馆员工的进步带动档案馆功能提升的良性发展模式。首先,应充分认识社会公众参与绩效考核对档案工作改进的重要性,将社会公众满意度引入到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作为重要依据,再结合档案主管部门的评价和档案馆自身业务的评价,构建系统的考核体系,不仅考核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要考核他们的工作效能和服务品质,使考核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其次,应充分考虑到档案馆不同岗位所特有的工作内容和重要程度,基于科学的工作结果分析,有区分性地设计绩效标准及指标权重,避免“一刀切”行为;再次,要重视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等后期工作,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帮他们分析绩效考核成绩、确认优势和不足、纠正工作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其工作绩效,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最后,应该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并行的奖惩体系,使考核成绩与奖金发放、薪酬调整、职位升降紧密关联。考核机制能够充分地激发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挖掘和探索档案馆的文化品质,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构建上述三个机制并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协作,能够促使档案馆重新恢复独立性和职业精神,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身份,肩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全方位推动档案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档案馆管理的去行政化注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缓慢而艰巨过程,行政干预与行业自主之间的博弈将贯穿整个过程。然而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去行政化的趋势必将会扩展渗透至整个事业单位体系,档案馆无疑也会被卷入事业单位改革浪潮之中,摆脱行政色彩,增强文化韵味,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2532258)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YJA870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裴利娜.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47.
[2][4]任汉中.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2005,02:11~14.
[3]蔡俊生等著.文化论.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31
[5]丁宁,郭亚晖.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案馆运行机制探讨[J].档案,2013,03:16~19.
[6]丁宁.公共档案馆,还是国家档案馆——基于政治与行政视角的解读[J].档案,2013,05:8~11.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6
关键词:大档案,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
高校档案不仅记录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也记录了学校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学术等方方面面。高校档案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直接记录, 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全国档案局 (馆) 长会议上, 杨冬权指出档案文化建设向纵向发展, 诸如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且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学档案、就业档案、社保档案、住房档案、健康档案、医疗档案、安全生产档案等重要民生档案。高校档案作为档案事业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则需要加大开发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一、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 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高校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一部分, 作为学校档案保管的集中地, 具有文化储存、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
1. 文化储存功能。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建校在50年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以上的高校应建立档案馆。”这一规定不仅突出了档案理员要做好监督和版本控制工作:维持Wiki中的秩序, 及时还原被错误编辑的档案。通过群众的协作, Wiki中将会逐渐产生内容完整、真实的档案条目。对于经档案馆工作人员鉴定达到归档要求的档案条目, Wiki管理员可对其实施保护, 禁止用户再对其编辑。
3. 档案的组织。
尽管依靠技术支持, 可实现对上传档案的自动标引, 但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抽样校验标引的准确性。为减轻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一权利授予有经验的志愿者。通过标引, 可将Wiki中的档案组织起来, 建立起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
4. 档案的利用。
由于Wiki中的内容开放, 档案馆和群众可以共享Wiki中的档案: (1) 档案馆。档案馆应做好对Wiki中档案的归档与研究工作。Wiki中的档案也许是文本文件, 也许是图像、多媒体文件, 抑或是其他形式的文件。这些被Wiki组织起来的以不同方式记录了某一群体的活动的档案, 是研究这一群体的珍贵资料。因此, 档案馆应对其中有价值的档案做好归档工作。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先对Wiki中的档案进行鉴定, 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档案。然后, 将这些电子文件连同Wiki中记录这些电子文件信息的元数据一起归档。还可以与这些档案的持有者协商, 将这些电子文件对应的纸质档案也一起归档。此外, 这些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蕴藏着丰富的有潜在价值的知识。档案馆工作人员应深入其中, 挖掘隐含知识并对其加以利用。 (2) 群众。群众在这里既可以方便地找到政府公开的文件, 作为维权依据;又可以找到与家族有关的档案, 作为修订家工作在高校的地位, 也说明了高校档案馆具备着文化存储功能。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 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高校档案记录了其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见证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其报告———《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中写道:“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而作为档案集中保管基地档案馆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存储中心。而高校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也打上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烙印。正是高校的这种文化性决定了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业务活动来实现其文化贮存功能。
2.文化教育功能。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它翔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过程和奋斗足迹,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进行文化教化的重要素材。高校档案馆作为文化的谱的参考资料。尤其对于研究者而言, 在Wiki中可以找到有关某一主题的丰富的材料。
四、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
该服务模式的应用前景可从群众和档案馆两个方面分析: (1) 群众找到了归属感。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得群众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广大群众通过档案馆的Wiki, 既可以修订家谱, 寻根问祖, 又可以为当地的档案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广大群众会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档案馆Wiki的使用中。 (2) 档案馆提高了服务能力。首先, 档案馆利用开源的Wiki成本投入小。其次, 群众的热情参与扩大了档案馆档案的来源。最后, 志愿者的帮助减少了档案馆由于使用Wiki提供服务而增加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档案馆找到一条保护、利用档案的新途径。档案馆在与社会协同、共融的同时, 服务了社会, 提升了形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 例如, 由于档案鉴定工作复杂且需要专业知识, 难以招募相关志愿者;Wiki上协作方针、原则的制定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需要高技术人才对Wiki升级、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关系到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运行效率的高低。
参考文献
[1]黄霄羽.以创新应对变化以发展追求认同[J].档案学通讯, 2013 (1) .[2]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丹丹.图书馆引入、实施Wiki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3) .
[4]卞昭玲.现代服务理论指导下的档案馆服务模式转变[J].兰台世界, 2007 (1) .
一个贮存地和传播源, 完全可以在文化教育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为学校乃至社会的文化教育服务。高校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具有历史性、直观性等特点, 一般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挖掘本校档案馆的资源作为在校学生的教育素材。高校档案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3. 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随着人们对文化休闲服务需要的日益增长, 传统的档案保管及提供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需要, 向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服务, 让综合档案馆成为文化休闲重要场所已成为档案馆在文化功能建设方面的必然要求。同样, 高校档案馆同样具有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教职工、学生对档案的利用更多地体现出对自身成长的关怀, 对学校的热爱与关注, 高校档案将更多地带给他们荣誉感、使命感。正如德里达在其《档案》著述中所说“我们需要档案, 人们对档案充满了无法抑制的、不断袭来的思古幽情与回归渴望”。因此, 高校档案馆以其独特的馆藏资源, 以提供档案展览、发放档案复制品、开放公布档案信息和发展学校档案馆网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种种文化休闲需要,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休闲功能。
二、在大档案的管理下建设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必要性
杨冬权在2010年全国档案局 (馆) 长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就是树立“大档案”的观念, 即各级档案部门要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 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 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 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 都要纳入档案资源建设体系,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 全面覆盖。因此, 高校实施大档案的管理是建设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必然。
1.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存储功能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实行“大档案”管理就是集中统一的管理全校的所有档案, 通过对多门类档案信息的聚集, 形成内涵丰富的档案资源库, 实现档案信息的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3]111。整合高校档案资源, 提升高校档案的综合服务实力, 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而高校档案馆扩大档案的收集范围, 聚集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才会拥有更强大的文化存储功能,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教职工乃至公众服务。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存储功能的发挥最终是为了档案的利用, 没有档案的利用就会成了空谈, 实行大档案的管理能极大地丰富高校档案馆的馆藏, 为档案利用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精神基础。我国近年来把档案馆建设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场所, 这是档案馆参与文化教育活动的体现。在大档案的管理下, 高校档案馆才能开发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各种类型的研究服务, 并为各种学术研究提供可能的条件。为教育服务, 在发挥档案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 进一步选取适用档案为学校教学服务, 法国、苏联、加拿大、美国等把这种活动称之为教育的第二课堂, 由档案馆与教师合作在档案馆开辟实物教学课堂, 以弥补学校课堂之不足。因此, 高校档案馆要想成为学校、社区以至社会的教育基地就亟待需要大档案的管理。
3.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人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人们的自由时间相对增多, 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旅游、度假、购物等休闲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单位。而且, 人们面临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 也就越来越需要寻求精神慰藉。在普通公民看来, 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 而且更多的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感。因此, 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紧跟人们迫切需求、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高校档案馆在大档案的管理下也以其独特的馆藏资源, 以提供档案展览、档案专题报告等各种文化休闲的方式, 发挥高校文化营地的优势, 拓展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满足学生、教职工乃至社会公众的文化休闲需要。
三、在大档案的管理下实现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策略
1.树立大档案管理理念, 整合高校档案资源。分散的、零星的档案不系统且不便于利用, 因而不符合大档案管理的要求。大档案管理的主旨是在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的前提下, 满足学生及社会人对高校档案利用的需求。为更完善的实现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高校档案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高校档案馆要突破传统归档理论的限制, 加强与学校有关的各类档案史料的征集。其次, 高校档案馆要扩大归档范围, 明确档案馆的工作职责, 把学生档案单独设类。再次, 高校档案馆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 充分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努力为社会利用创造条件。这点就着重体现了高校档案馆贯彻的大档案理念, 不仅为本校人员提供档案利用, 还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2.遵守档案法规,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高校档案馆开展文化功能的服务一定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遵守档案法律法规。大档案管理要防止“泛档案”现象, 要有收集档案的范围和界限。如果收集的档案过于庞杂, 不仅会浪费物力人力财力, 也不便于高校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 从而也影响了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高校应根据《档案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教学档案归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制定适合高校并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3]111。另外, 因为高校档案馆大多是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组建的, 导致了高校档案馆在管理制度、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变现出一定程度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馆在大档案的管理理念下,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形成一个外向性和开发式的档案管理模式, 从而真正的做到档案馆的开放、档案的开放。
3.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是新时期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将推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性也是十分突出的, 因此高校需要推进档案数字化的进程。高校档案馆将馆藏档案数字化, 一方面, 可以保护非常珍贵的纸质历史档案,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档案网站向档案用户及时地提供利用。使更多的利用者了解到高校档案的价值, 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大档案理念在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最终是为了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这不仅使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树立大档案的服务理念, 也提高了档案用户对档案利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方图辉.论新时期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利用[J].兰台世界, 2010 (4) .
[2]王毅.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档案, 2012 (6) .
[3]祝振亚.高等学校“大档案”管理和建设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 2011 (4) .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7
笔者以CNKI作为检索工具, 以“高校档案”为关键词, 以“1915-2012”为时间域, 得出有效检索结果1000条, 再结合手动搜索排查, 与“文化”相关内容仅93条, 而且大部分为近年发表文章。究其原因, 一方面长期受以“藏”为主观念影响, 档案传统的凭证参考历史价值长时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高校档案开发利用服务研究本身发展滞后, 同时从档案本体论出发, 高校档案研究多为就事论事, 由于其具有零散性、复杂性、潜在性、多样性等特点, 缺乏体系性, 档案的文化功能不易被重视;另一方面, 现有的关于“高校档案文化”的研究内容相对集中, 多为与高校的档案文化内涵、德育教育、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相关, 同时, 高校档案文化的服务范围过于狭隘, 绝大多数局限于本校范畴, 宽度、深度不够也直接影响其相关产出。
一、主题地图应用优势
要想跳出过往高校档案文化研究的固有圈套, 必须从大文化、大服务出发, 以区域为单位, 充分整合区域范围内各高校档案资源, 挖掘区域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内涵, 多角度拓展高校档案文化服务功能。
1. 优越的知识导航功能。
区域内各高校档案馆藏丰富, 但不同的高校特色和高校性质决定了各高校馆藏在大类相同的情况下, 各有侧重, 亦各有特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档案信息中有效寻求共性、通性信息内容至关重要。主题地图作为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 它一般包括T (Topic) 、A (Associations) 、O (occurences) 三要素。从本质上讲, 主题地图就是以主题为基本素材, 利用关联建立主体间的关系, 并利用范围限制名称、资源指引和关联的有效范畴等, 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 或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轻松解决知识引导等技术难点。
2. 自由的概念知识库构建功能。
区域内各高校档案馆藏的文化内涵并非显性存在, 多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分析、精确提炼、高度概括, 再以文化的视角进行展示。过程中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指导规范, 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系统对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进行表述, 缺少共识性。主题地图完全满足工作人员的自由思维特性, 所创建的概念没有明确限制范围, 可以通过划分类别、指定关系, 然后辅以主题定义实现共识, 为区域高校档案文化开发构建完整的概念知识库群, 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高校馆 (室) 在文化功能开发上存在的概念差异, 实现共通共融。
3. 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
区域高校档案馆藏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类资源, 从文化教育功能出发具有极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但文化功能本身属于隐性信息, 区域范围内存在相对闭塞、服务盲点、信息孤立等缺陷, 需要进行多层次开发才能得以实现。主题地图在构建概念知识库, 进行知识导航的基础上能充分利用其定址、联结与集成功能, 跨越存储介质、形态、空间位置等多重限制, 既能为用户提供多源头信息内容的准确定位, 更重要能通过追踪记录用户特性展开分析, 结合INTERNET优势为用户提供区域内外关联信息, 开展RSS定制与推送服务。
二、基于主题地图的区域高校档案文化功能拓展
1. 个体概念知识库构建。
区域内各高校档案馆 (室) 个体整合反映档案文化功能的馆藏资源, 以数据、图片、视频等形式加以展示。各高校档案馆可以结合馆藏和校园文化、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分析提炼出体现文化功能的元数据信息开展档案编研开发, 实现相关显性、隐性信息的直接外化, 构建大众文化服务、个性服务、课程开发、编研成果等多个概念知识库群, 形成相对系统的信息资源集合。利用主题图技术从各高校档案馆 (室) 获取具有标引价值的信息资源, 按一定规则对这些异构信息提取各类数据集作为主题图标引和描述的直接对象。
以区域内每个高校档案馆 (室) 为单位, 比如, 我们要组织一个关于体现高校档案为大众文化服务的概念知识库, 可以创建“认识学校”、“认识城市”、“认识国家”等一系列“类型主题”对思维进行组织和规划, 再将不同的元数据信息归入不同类型主题。以“认识学校”主题为例, 可以涵盖档案信息里的学校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校园名人等元信息, 然后在此基础上以XML文档的形式编制主题地图。
2. 区域主题地图构建。
在个体概念知识库基础上形成的各高校概念知识库群, 存在多个独立的资源域和主题域, 利用主题地图对这些不同域进行多维度标引, 将各个结点之间按照特定的知识体系建立相互关联的。如上文的“校园名人”主题, 如果我们纯粹就“校园名人”展开关联, 会发现:第一, 名师、名生、名企业家等都属于“校园名人”这一类型主题;第二, 各个学校都有“校园名人”这一主题,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主题地图技术在所有相关结点之间建立某类特性关联, 并进行验证存储。这样汇集了不同单位的信息资源利用主题地图技术形成更大的新的主题域, 通过结点与节点之间的网状关系, 把区域范围内所有资源纳入其中, 实现区域主题地图的构建。
3. 门户应用。
门户应用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用户层面和系统层面。 (1) 用户层面。基于Topic Map技术建立的区域主题地图, 拥有庞大丰富的关联, 通过主题对各类馆藏信息进行整合, 改变传统的信息分布异构的存取方式, 进而利用资源实体在资源和主题之间建立分布式多重映射关系, 任意一个资源主题都可能指向区域内N所高校的M个资源对象, 而任意一个资源对象都能与X个资源主题建立联系。利用者可以从任意某个结点, 从语义层面展开检索, 既避免了现有搜索引擎基于关键词匹配等的查找缺陷, 能快速获取所有资源对象, 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进行浏览, 又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用户的信息迷航, 既提高了用户的浏览速度, 又提高了用户的检索质量, 为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广泛有效传播奠定了基础。 (2) 系统层面。 (1) 统一的访问通道:作为一个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展现的区域平台必须具备统一的信息访问通道, 将区域内外相对分散独立的资源域整合为一个整体, 并兼顾区域内外用户的权限差异, 最大范围为用户提供无障碍访问服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强大的管理功能:数据管理, 门户平台能够支持并识别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 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发布更新, 区域内各高校档案馆 (室) 原始数据一般随着馆藏变化会不定期更新, 同时随着各校档案文化隐性资源的编研、数据挖掘进度、深度变化、信息有效期变化, 相关主题资源域也需要及时更新。 (3) 个性化服务:主题定位挖掘, 采用内容描述和主题描述相结合, 采用通俗化的语言, 通过对聚合信息的多重分析进行二次三次加工, 以标准化的描述格式对核心主题进行重新组织, 为用户不同层次的利用提供方便;高级定制推送服务, 利用主题地图嵌入RSS技术, 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常态有用信息制成RSS FEED, 方便经常访问这些信息的用户能即时获取最新更新信息, 同时也可以根据系统采集的各用户特性, 把握主流用户群, 针对用户年龄、职业、爱好等特点开展高级定制服务, 为特定用户提供阶段服务或者深层服务, 定期把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内容或资源域推送到用户的邮箱。
参考文献
[1]罗贤春.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8) .
[2]刘丹.国内主题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3) .
[3]李纲.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 .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8
近年来, 档案界的许多专家学者, 对如何把传统“档案馆藏文化”建设成“档案信息资源文化与档案信息传播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表和出版了多篇论文及多部专著。笔者读之, 受益匪浅。这里笔者延续“档案信息传播的创新及其文化功能的构建 (上篇) ”内容, 就档案文化与档案信息传播等问题作些探讨, 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目前, 各级档案馆正在进行新一轮建设, 要重塑档案馆的形象, 要树立“数字档案馆”的形象, 文化构建是其重要的内容。所谓“档案馆”的文化属性, 是由各国政府的档案法律和法规所决定的。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 国家档案局就做出规定:省级以上档案馆都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实体。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更明确地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 是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1987年颁布的《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的各级各类档案馆, 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1988年, 国家档案局在“国档发 (1988) 13号”文件中还指出:“充分发挥档案馆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首先使档案馆摆脱以往作为档案行政部门的内部机构和用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格局, 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1]
从以上我国颁布的档案法律和法规来看, 我国档案馆的性质是文化事业机构, 明确提出了档案馆是档案工作的主体, 要拓展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积极作用, 把档案馆建成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实体。在馆藏资源上应能全面反映社会历史面貌, 在内容上应更贴近社会和公众, 在利用上应该更趋于大众化, 它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
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在《中央与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档案馆是一个文化机构, 它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 是供人们文化休闲的场所[2]。
我国档案学者冯惠玲教授认为档案馆是对公众有用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并把“档案馆”的亲民性、为民众服务看作是一种发展战略。这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民生与档案服务文化, 也是我国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3]。
四、档案文化与档案信息传播
档案文化的建设在世界各国, 特别在发达国家, 都受到重视。国外档案界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所有的国家财富中, 档案是最为珍贵的”, “对它们的爱护标志着我们的文明程度”。受这种理念所支配, 许多发达国家的档案馆, 不但馆藏丰富、设施精良, 而且它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 都是当地的文化象征,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护, 是人们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场所。
我国的档案文化说起来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汉代的石渠阁到清朝的皇史宀成, 历史上档案典籍之丰富和馆藏机构之完备, 同世界上比毫不逊色。但长久以来它同老百姓一直距离很远, 只是封建皇朝的御用工具。新中国建立后, 20世纪50年代全国纷纷建立了档案馆, 一开始它也不是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来建设的, 其功能主要是集中保管党政机构产生的档案。1983年把档案馆定位于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才逐渐显现[4]。
“以人为本”确立档案信息接收的范围, 依法调控国家档案文化资源。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 其功能和作用非其他资源可替代, 档案信息可以同其他的资源形成互补, 由此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提供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吸取营养, 档案文化理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伴随着档案文化设施同人们关系的日益密切, 档案文化将同图书文化、博物文化一样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给人们带来帮助和乐趣[5]。
各级档案馆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 用老照片、老电影、老唱片已经为公众构筑了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空间, 吸引他们进入档案馆[6]。同时, 还要集中各家馆藏精品, 举办多种主题的展览。展出的这些历史资料、老照片和图片, 体现出来的档案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档案展品本身。如:中央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图片展》、北京市档案馆协办的《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吉林省档案馆举办的《吉林百年历史珍藏展》、上海市档案馆开发馆藏珍品《上海老照片》等, 让人们了解历史, 还原城市记忆[7]。这样的档案文化展, 既提升了档案馆的文化品位, 又为档案馆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样化的档案服务是“档案信息传播”文化形象的体现。
档案信息是一种文化, 档案馆的信息服务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与政治体制有关, 又不是简单地被政治体制所决定。任何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根源, 都有萌生、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而某种文化一旦生成, 便会自然演化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土壤, 对于制度的确定、政策的兑现产生巨大的制约和影响。档案信息服务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生产、传播与公民需求的互动中实现的, 供求双方的观念、思维、行为方式和素养都具有惯性的力量, 有时候还会构成舆论导向或潜在规则, 作用于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和效果[8]。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信息服务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同国家档案信息利用状况的差异也总有多方面的原因, 这就是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文化效应。因此, 档案信息服务、档案馆服务的过程也是培育、滋养、倡导、弘扬民生文化、信息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当代公民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推动着民生文化、信息文化、传播文化日益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主流文化, 这种文化将成为档案信息服务与传播走向和谐文化服务建设的时代潮流[9]。
五、档案信息传播文化功能的构建
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实质是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的利用, 档案信息的传播实质是档案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因此, 档案信息的文化构成是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创造、处理、交流, 就没有档案信息的文化生存和变化。因此, 对于档案信息的文化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对于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研究———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媒介是档案信息文化发生的场所, 也是档案信息文化的物化。在这一问题上, 德波认为档案信息的文化“不是信息的一般的积累, 而是以信息传播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实际上是对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环境的深刻理解[10]。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新理念着重体现在三方面:
1. 档案信息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在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资源的生产、共享和传播, 而在以信息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文化环境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生产、共享和传播。其间, 档案信息资源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格外突出。
档案信息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领域与环境来完成的。档案信息文化的生产对象, 已不再仅仅限于那些纯粹文献物质性的产品, 而是越来越多地生产“档案数字信息资源产品和文献产品”。在两类档案信息资源产品中, 人们传播的不只是纯粹的文献物质产品, 也不是一般的精神产品, 而是将档案信息的文化精神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的传播领域[11]。这些, 都将非常集中并突出地反映在传播学的新领域、新环境———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领域与环境的研究中。
显然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关注, 都将遇到一个新的价值评判难题, 即到底如何看待信息文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大量生产、共享和传播的现实。在这方面, 英国的著名文化学者费斯克接受了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 关注大众群体社会对资本主义媒体霸权的译码能动性, 认为文化传播者完全有可能发挥他的主动性的译码功能, 促使文化产品转化为他所愿意接受的环境。这是极为值得注意的理论建树, 也显示了现今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显然, 在当今的档案学界应当多关注一些文化主义与档案信息研究的最新发展、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研究的建设性价值。
2. 档案信息文化新的传播方式。
形成以上传播关系变化的基础当然是档案信息文化在今天接收条件的变化和接收对象的变化。前者, 主要是指档案传播模式的巨大转型, 而后者主要是指传播的接收对象已从纯文献精神产品的接收转换为精神传播品的接收。对于后者, “纯文献精神产品”与“精神传播品”二者有着一定的差别。
当代生活就是一个资源化的传播时代, 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已经是资源生产、资源传播、资源共享的时代。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物品只要被传播首先要成为信息资源。例如, 为广告所描绘, 为媒体所推崇, 成为一种时尚, 为人们所理解, 才能成为传播品。显然, 档案信息资源构成了档案信息传播者的主体, 档案信息资源构造了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现代信息传播时代, 日常档案工作形式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传媒, 是无法拒绝信息文化资源需求对当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12]。
正因为如此, 在传播服务中, 文化传播者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西方有学者指出, 在传统档案文化转向档案信息文化的结构性变迁中, 一方面出现了范围深广的抽象与直露分离的过程, 另一方面传播者正在转变为观者。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有力和独到的。档案信息的文化从“抽象”的媒介中走出, 转而对档案媒介“直露”予以青睐;档案信息的文化从“封闭查找阅读”到“数字开放观看”, 这些都在说明档案文化传播发生着结构性的变迁。
从后一方面来说, 传播者转变为观者, 意指传播不仅是物质性的消耗, 在信息文化的时代, 更是一种对档案的资源价值的占有。我们可作这样的理解, 信息文化对人的征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对人的征服。因此, 研究档案信息文化在今天的产生和发展, 必须在这方面投以特别的关注[13]。虽然这些论述尚须得到信息经济学意义上更深刻的阐释, 但正是这样的带有信息经济学意味的深刻分析, 可以给我们的档案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以相当的启迪。
3. 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体制。
对于档案信息的文化体制问题研究, 将在服务社会的研究中不断地凸现出来。档案信息的文化基石建筑在传播服务的基础上, 就必然有一个迥异于语言文化的“档案信息的文化体制”[14]。这如英国的伊雷特·罗戈夫在论及此问题时所说:“当今世界, 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 还借助于档案来传播。”[15]诚然, 这已开始涉及档案信息文化体制的政治层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对档案信息的文化体制研究首先集中在政治经济体制层面是非常自然的。这在中国, 更是如此。特别是以信息资源传播为主的文化产业运作体制。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9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拓展功能
教育是一所高校的灵魂, “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应该是高校教育的有效性, 即教育的生命力、影响力的真实体现。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高校档案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与高等教育紧密相联, 特别是作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 (内化) 和创造的成果 (外化) 积淀的档案文化, 是留存在校园内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 高校档案馆就不能局限于提供信息服务, 而应该以其丰厚优质的文化资源, 主动参与育人工作, 积极拓展教育功能, 实现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并进, 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做奉献。
一、从扩大宣传入手, 真正认识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的潜在优势
当前, 高校多数档案馆偏重于传统式管理与服务,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不高, 内涵丰富的档案文化不被认可和了解, 仍处于“养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不要说外界对档案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知之甚少, 就是本馆人员对此也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不仅要看到,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的真实记录, 具有原始性、直观性、知识性等特点, 而且更要看到, 高校档案蕴含着丰厚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化积淀, 承载着以校风、学风为主导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潜存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显现在育人方面就有四大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她象一盏凝聚着几代教育人思想精华和丰硕成果的明灯, 引导人们去深刻地认识主、客观世界, 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 百折不挠地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二是激励功能。高校档案史册中珍藏着的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名人名言、师德纪实、经典案例, 就如一首首激荡人心的好歌、一本本摧人奋进的好书, 她能奇迹般地激励和影响人的一生。
三是支撑功能。高校档案文化已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 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住了学校的“根”和“魂”。如果离开她的支撑, 几代教育人创造的一切成果随时都有可能像脚底下的沙子一样悄无声息地流走。
四是消费和抑制功能。档案文化的开发与拓展, 一方面满足人们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 她象一面镜子, 促使人们自觉地约束和反省自己, 努力去完善和提升人生的境界。
因此, 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高校档案潜在的文化育人功能, 让大家, 特别各级的领导同志都深刻认识到, 档案文化的软实力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 如果开发利用得当,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 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依托校史馆建设, 打造大纵深的精神家园
凡有条件的高校都建有一定规模的校史馆。为了展示学校发展历程, 回顾和纪念学校所走过的峥嵘岁月, 校史馆内一般都设有相对固定的展厅或展馆。校史馆校史资料以高校档案馆藏为基础, 通过系统地梳理、深入地挖掘, 让收藏在档案馆内的历史记载、文字图表资料活起来。可以说, 校史馆是可移动的档案馆, 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展示平台, 是高校档案业务的延伸和拓展。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档案馆与校史工作归并管理, 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 依托校史馆建设, 努力打造大纵深的精神家园, 是高校档案馆的特殊历史使命。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1. 深入校史编研, 开阔大视野
学校的成长历史是丰厚精彩的, 她离不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 但又有着自身充满活力的发展脉络。校史是学校记录历史、重现历史、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等全面真实的写照, 是大学发展的根脉和源流。高校校史编研应该大视野、大纵深地开展工作,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 特别要把着重点放在梳理各时期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上, 要善于从庞杂的库藏中, 搜索相关人物、事件的细节, 丰富和提炼知识内涵, 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在梳理、归纳各类反映校史情况的文字、图片材料过程中, 不仅要补充完善组织沿革、历任领导内容, 完成好学校史志、大事记、年鉴等编修工作, 还要在开发校史文化产品上下功夫。比如, 编印反映学校辉煌发展史的宣传画册、出版校友传记与回忆录等等, 这些编研成果有别于纯粹的文本记事, 尤其以“亲历亲述”为主的史纪, 回溯办学足迹、钩沉大学人物, 配有可感可触的细节, 生动鲜活的影像, 图文并茂地诠释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现历代教育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献身科学的高尚精神和品质, 必将成为深受学子喜爱的精神食粮。
2. 丰富校史展览, 开辟大课堂
校史展览以馆藏档案史料、图片、图表、音像、实物等为主, 辅以各类征集品, 通过加工整理, 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并借助各种现代化展览手段, 真实再现跨越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形象直观地展示老一辈师生努力拼搏取得的光辉业绩。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应不失时机地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史展览, 比如举办纪念建校多少周年展览、纪念名人诞辰多少周年展览, 还可以突出本校特色, 举办校史老照片展、校史实物展、精品书画作品展等。史实的展示, 有效地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再加上开展各项生动具体的主题活动、专题教育, 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比如新生刚进校时组织他们去档案馆展出厅参观, 让学生一入校就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仅使他们领略了学校发展历史, 而且对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记。
三、拓宽档案文化育人的路子, 搭建多方位的服务平台
档案工作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服务, 档案文化育人正是服务的体现。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看, 高校档案馆搭建多方位、宽覆盖的服务平台与深化文化育人功能密不可分, 高校档案馆能否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取决于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因此, 高校档案馆有必要以创新服务为导向, 拓宽服务辐射面, 通过优良的服务, 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实现服务与育人的完美融合。
1. 努力创造条件, 为文化育人进教材、进课堂打开方便之门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仍然大部分集中于课堂的现实情况, 高校档案馆要立足丰富的馆藏, 还要在多角度、多层次收集档案资源上下足功夫, 特别对体现时代精神, 反映高校独到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及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思路, 以及名人名言、重大活动、获奖荣誉、科学研究和历史事件等重要内容, 侧重全面细致地收集和挖掘。比如馆藏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教训、优秀教案、突出的科研及其转化成果等档案资料, 是学校长期教学、科研成果的积淀, 是各种评估、检查的依据, 更是学校提炼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探索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参考。又如优秀毕业生、学生社团公益活动档案资料, 是展示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激励在校大学生努力学习, 养成优良校风的极好教材。名师、领导班子、杰出教职员工等名人档案, 又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生动素材。能够顺畅地将收集整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课堂上的育人教材, 这是对档案服务工作的首肯。如果条件许可, 还可以依据本校人才资源优势, 开设名师生平、学术事迹的专题讲座, 利用高校的校友档案记载的许多优秀学子的成才历程和创业事迹, 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结合党校、团校学习, 开设理念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人生修养教育专门课程等。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又能为学生树立人生追求的楷模, 点燃激情, 投身求学上进。
2. 加大档案开放内容,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除了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 展示学校诸多建设成果之外, 应主动拓宽服务领域, 更新服务内容, 以满足高校师生挖掘与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比如开展档案咨询服务、跟踪服务、专题服务、定向服务等。通过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特点和利用要求, 以及利用档案的信息反馈, 以便对未来用户的需求进行预测、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配合提供服务, 将相关知识主动传送给相关用户,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高校档案馆应积极融入学校各项工作, 比如积极配合校风学风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科研学术等工作, 找准服务育人的最佳结合点, 提供有力的档案支持和信息服务。
3.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园地
勤工俭学的学生在参与档案管理和服务, 在接触和了解档案人物和档案历史的过程中, 对于先辈们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还可以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安排到档案馆进行, 学生在借鉴科研档案过程中容易受到启迪, 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4. 完善档案信息网络, 全方位提供服务
高校档案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 整合和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 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文献资料整理呈现向开发高知识含量的信息产品转变,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再传播与知识共享, 使教育用户从档案馆直接获取知识、直接接受教育, 到远距离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实现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高校档案馆可整合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创建专题数据库, 构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在线利用, 提供全文信息服务或二、三次加工信息服务, 使检索、查询变得方便、快捷、简单。高校档案馆可依据本校发展特点及时代特征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寓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网页。通过档案网站的“教育服务”专栏, 提供精心选择和开发后的专题 (课程) 资源, 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比如学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站查阅名师学者的成果、优秀学生事迹材料、学校发展史等档案信息, 收看名师讲座及社会名人专题报告。高校档案馆还可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服务, 实现网上学习、交流和互动, 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还可以开设“网上展厅”, 将高校的历史文化、标志成果和特色资源通过图文声像、立体多维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予以展现, 并增加多媒体互动、模拟体验等功能, 给用户感官上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 起到深刻、直观的教育效果。
高校档案馆很有必要与同行业及图书、情报、数据中心及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等实现网络有机联结, 建立互通、互补的关系, 拓宽信息交流通道, 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全方位利用需求, 使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时间得到延伸、空间得到扩展、视野得到拓宽, 扩大了教育效果, 提升了服务质量。
四、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保障文化育人的发展后劲
人才工程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档案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是高校档案馆建设的中坚力量, 也是高校档案馆拓展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实施者。当前要解决好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薄弱环节, 说到底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是否舍得人力、财力的投入和智力支持。
1. 领导层应充分认识档案文化育人的价值, 提高档案工作的重视度
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 一是档案馆配有专长的管理人员要落实到位, 随缺随补;二是校园文化活动领导班子要有档案部门负责人参与;三是学校分管领导对档案文化工作, 特别对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做到有检查督促, 有表扬激励, 还要针对存在的不足, 加大经费的投入, 推进档案馆库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高校档案馆也应该正确认识档案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将之视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工作目标, 认真抓好落实。
2. 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坚持职业操守
作为高校教学辅助人员的档案工作者, 要严格要求自己,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做到以榜样示范、以服务育人。
3. 精通专业技能, 练就一身硬本领
高校档案馆拓展文化育人功能,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传播者, 而且是文化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实际操作者。除了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还应当了解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熟悉一定的教学策略。新时期,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自学、培训、学术研究、考察交流等多种途径,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及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 以适应不断细化和人性化的工作职责的要求, 确保档案文化育人的功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牛函娟.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档案资源育人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9) :164-165.
[2]高永青.以校史展览为依托拓宽高校档案工作领域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2 (2) :30-32.
档案自媒体的教育功能研究 篇10
关键词:档案自媒体;教育功能;《档案界》论坛
作为新媒体发展新阶段的产物,自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指出:“自媒体就是以博客、播客、维客、新闻聚合、论坛、即时通讯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个人媒体的统称。”[1]当前,我国出现的档案自媒体主要有档案学专业论坛、档案博客、档案微博、档案微信等。档案自媒体在为档案人提供交互平台的同时,其自身特点、资源优势等条件亦可在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中发挥巨大功能。
1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范围、大力度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2]当前,我国的档案学专业教育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参观教学法等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转变。档案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亦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目前,由档案自媒体衍生而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网络讨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两个课时,将同学们集中于学校微机室,在档案学专业论坛上开设专帖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将课堂搬上了网络,学生成为讨论的主体,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据统计,在《档案界》论坛上迄今为止已举办网络讨论10次,贡献发帖量达7303个,影响颇大。具体情况见表1:
第二,网络答疑。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讲授之外,利用档案学专业论坛、档案博客、档案微博等平台,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如天津师范大学的桑毓域教授在《档案界》论坛的《课堂在线》板块为学生答疑并指导,辽宁大学的丁海斌教授在其博客《丁氏花园》常年与学生互动并答疑等。
第三,作业展示。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将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档案学专业论坛、档案博客等平台进行展示,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提供展示的窗口。如湖北大学的任汉中教授曾在《档案界》论坛展示过学生的实习报告,部分同学的作业被《档案管理》杂志录用。
第四,其他形式。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档案学专业论坛举办的各种专业性活动,利用档案学专业论坛、档案博客、档案微博等的宝贵资源。笔者在北京联合大学讲授《外国档案工作》时,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档案界》论坛的专题沙龙,亦引导他们多利用《中国档案学研究》、《丁氏花园》等知名博客资源。
2 教学手段的虚拟化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作用于教学对象的,具有信息的、形态的、功能特征的媒体。”[3]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成为当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档案自媒体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形成的虚拟平台,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在档案自媒体中,使用者更容易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借助档案自媒体,更易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学术讨论甚至学术争论的氛围。
笔者曾在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2010级档案学本科生网络讨论(讨论当天因笔者在外参会,特委托陈建代为主持)的动员时说:“网络讨论就是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的表达当然要以你们准备的资料为依据,但不可被其绑架。大家记住一点,网络讨论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争论,讨论得越激烈越好。”根据统计,《档案界》论坛举办的10次网络讨论,共计有375名档案学本科、硕士同学参加,除去《档案界》论坛网友的发帖,每位同学平均发言可达18次,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
3 教学互动的社会化
“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或者称未发生教学。”[4]教学互动固然主要是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但是档案自媒体的出现却为教学互动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媒介。档案自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更是一个即时交互平台。通过档案自媒体,档案学专业的师生不仅相互之间可以展开交流,还可以通过其与其他人士展开交流学习。
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档案学专业论坛,《档案界》论坛汇集了全国乃至国外各界人士。据笔者所知,活跃于论坛的不仅有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师生(其中不乏档案学教授)、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档案工作者以及档案学专业期刊的总编等,还吸引了大量其他专业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秘、历史学等专业师生和工作者。截至2015年9月20日19点20分,论坛共有注册会员20820人,发表各类主题46799个,帖子数达到421621个。与此同时,依托《档案界》论坛还开设了大量的微博、微信、QQ群等。通过《档案界》论坛和这些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档案同仁以及其他专业人士一起分享知识、交流学习。如此众多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得《档案界》论坛成为很多档案学子和档案新手的第二课堂。
以网络讨论为例。在《档案界》论坛举办的10次网络讨论,不仅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而且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直接参与。据统计,参加网络讨论的除师生之外的网友共计有71人次,发帖553个,平均每人发言近8次。这些网友不仅包括其他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师生,还有很多来自一线的档案工作者,他们的学术素养和工作经验为师生们的网络讨论注入了知识和活力。一些网友不仅自己参与讨论,还指出了学生发言过程中在知识性、方法性等方面的错误,更使学生受益匪浅。
4 课程考核的专家化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更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5]探索和建立一种良好的课程考核模式,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更多地转向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课程考核不再是课程教学的终点,而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在档案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档案界》论坛自开办以来,不仅依托《档案管理》杂志的审稿专家形成了一个核心专家群,而且以其认真负责、大度亲民的管理风格吸引了业界许多专家级人士的青睐,许多档案学专业的教授、实践经验丰富且研究能力突出的老档案常驻论坛。这些专家的存在,使得《档案界》论坛储备了一个宝贵的专家人才库。
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给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10级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讲授《外国档案工作》课程时,首先,通过申请改革了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将原来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提交档案杂谈作业的形式,规定每位同学按照时间进度(大致每两周一篇)提交6篇档案杂谈。其次,为避免因笔者个人的好恶带来的评定偏差,笔者规定6篇档案杂谈均需在《档案界》论坛之《档案事业》板块专帖提交,由笔者和论坛网友提出修改意见和评定意见,学期末的时候提交纸质版作业,以备档保存。同时,为了保证考核评定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笔者特意邀请严永官和郭东升作为评审专家,对每一篇作业进行评审,评审意见作为考核结果的重要评价指标计入在内。最后,笔者规定,在评定成绩时,入选《档案管理》杂志的文章直接评定为满分10分,入选《档案工作》电子期刊的文章直接评定为9分。这种评定方式充分考虑并利用了专家资源的优势,使得考核评定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根据统计,43位同学共提交了258篇作业,几乎每一篇作业都同时经过了严永官、郭东升和笔者的认真审读。严永官、郭东升二位专家在一学期的评审过程中,不仅严谨、负责,还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给学生以启发,甚至与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通过《档案界》论坛这一媒介实现了与专家交流的零距离。经过修改完善的作业中,有3篇被《档案管理》杂志录用,2篇被《档案工作》电子期刊录用。
5 激励教育的成果化
“激励教育是以激发、鼓励、勉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6]在教育活动中,激励教育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动机的基础教育理念。
《档案界》论坛于2007年5月1日由《档案管理》杂志社创办开通。2014年,由于杂志转型的需要,《档案界》论坛转由河南省档案局主管。但是,《档案界》论坛与《档案管理》杂志的密切关系并未由此斩断。自《档案界》论坛开通以来,其与《档案管理》杂志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档案界》论坛充分利用杂志的审稿专家、刊发稿件等优势聚拢人气,《档案管理》杂志则在论坛中选取优秀的稿件以提升期刊质量。通过《档案界》论坛这一平台,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可能被《档案管理》录用,以纸质成果的形式面世。
如表1统计,在10次网络讨论中,就有3次讨论结果经过精心整理、推荐二审、杂志审稿等程序,最终被《档案管理》录用。不仅如此,发言入选的同学还会获得优厚的稿酬,这是对同学们的一种极大的激励。而且,由于网络讨论亦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对论坛来讲,网络讨论是活跃论坛、聚拢人气的重要活动,因此,无论是论坛的管理员还是杂志社的总编、编辑,都十分重视对此项活动的鼓励,也为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在学生作业的展示过程中,优秀的稿件亦可能被《档案管理》录用。如前提及的任汉中教授的学生的实习报告、笔者所授学生的档案杂谈,均有多人的文章被录用。对于档案学本科生来讲,在级别如此高的档案学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惊喜不已的事情,更何况还有优厚的稿酬奖励,其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据笔者所知,北京联合大学2010级档案专业的很多同学都因此成为《档案界》论坛的活跃分子乃至核心会员,一些同学甚至在结课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向笔者请教档案杂谈的写作事宜。
6 课外学习的自主化
在档案学专业教育中,课外学习不能简单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而应将其视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档案自媒体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当前,业已出现的课外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档案自媒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自主创办档案博客,分享档案专业学习心得和经验。如四川大学胡康林创办的《拾遗菡轩》博客,不仅广泛汇集了档案新闻、论文、消息等资源,还利用博客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截至2015年9月22日9点16分,该博客已发表文章3480篇,收获评论1054条,总访问量达到了577011次,业已成为我国档案界知名的博客之一。第二,自主创办档案学微信,传播档案学知识、倡导档案人的理念。目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自主创办且影响力较大的档案学微信公众号主要有《档案小报》、《档案微传播》和《档案那些事》等。这三个档案学微信公众号以充实的内容、清新的风格引起了我国档案界许多人的关注,包括很多档案学的教授、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和广大的一线工作者。据调查,这三个档案学微信公众号在创办和运行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得到了相关教师的启发、指导和支持。在推介的同时,学生们自己也在学习和创新中不断提高。其具体情况见表2。
在档案学专业教育中,档案自媒体业已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应用范围较为狭窄。以在《档案界》论坛举办的网络讨论为例,迄今为止只有辽宁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举办过,而这其中辽宁大学的赵彦昌教授一人就组织主持了9次。二是应用手段尚显单一。从以上的论述中亦可看出,当前,档案自媒体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网络讨论、网络答疑、网络展示等手段,应用手段的创新有待加强。三是应用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在档案学教育中,档案自媒体主要发挥的是其讨论和展示功能,而许多自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专家人才优势等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雪.浅析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J].档案管理,2014(1):13~15.
[2]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3]唐智松.刍议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J].教育改革,1998(1):5~9.
[4]马志远、孟金卓、严峻鹏.教学互动对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一所地方大学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1~56.
[5]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25~27.
[6]董来英.浅谈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217~218.
档案的文化功能 篇11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潜能。医院文化通过办院思想、院风院训;医院建筑、绿化美化;制度建设、技术规范;医德教育、人文关怀;主题活动、文娱体育等体现办院宗旨和服务理念。由此可见, 医院档案与医院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充分利用医院档案推进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是医院综合办院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医院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高标准专业学科, 创建具有优美的服务环境、高尚的医德理念、尖端的技术设备、优良的医疗质量和具有知名度品牌医院的必要手段。
一、采取多种形式, 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传承功能
医院档案真实地记载了医院自身办院、创业的历程, 融会贯通了一代代医学专家及医院管理者振兴医院的办院思想和宗旨。社会在进步, 医院在发展, 一所医院之所以能被社会认可, 离不开诸多专科名师和广大医护人员对医学科学的执着与贡献, 虽然他们所处历史时代各不相同, 但历志科技兴院和为病人服务的办院思想和宗旨始终一脉相承。医院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和殊荣, 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动人事迹, 被医院档案永久性的保存下来, 成为医院与时俱进、振兴发展的巨大财富, 更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替代的精神源动力。因此, 充分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传承功能, 把正确的办院思想和服务宗旨坚持下去并发扬广大, 必然成为医院管理者、档案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遵循的方针。
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教育传承功能的方式很多, 医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开展, 如利用医院档案历史资料开展医院发展史教育。通过对医院档案馆 (室) 历史资料的整合、开发、利用, 让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院史介绍、大事记、奖状、奖杯、纪念品等走上主题展览的“光辉墙”、“光荣台”, 让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亲身感受老一辈艰苦奋斗、勤俭办院、立志创业的精神, 激发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医院的热情, 从医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会成就感、荣誉感, 增强医务人员的凝聚力, 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和振兴祖国医学事业、促进医院发展的坚定信念。又如, 利用医院档案中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制度性材料开展业务教育。医学科学十分严谨, 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很强, 来不得半点马虎。目前, 医院实行的病历书写规范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是医学实践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 医院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发展, 记载着不同阶段具体的规范标准。通过对医院档案相关材料的整理, 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进行操作程序对比, 并在医务人员业务学习或专业授课中示教, 可以让医护人员在实际技术操作中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而培养其认真执行规范性技术操作的自觉性, 杜绝医疗意外或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档案的教育传承功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只要在创新中另辟蹊径, 不断探索, 就能更好地体现档案的教育传承作用。
二、挖掘典型病案, 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技术创新推动功能
作为医者, 就应该对技术精益求精, 对工作一丝不苟, 这种精神既是高尚医德的体现, 又是对良好医风的追求, 同样, 还反映着医院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病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可以通过挖掘具有医学科技发展前沿、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和有效治疗疑、难、杂症的典型病案, 推动医院相关学科技术创新, 创建具有“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群众所信赖的医院。
医院制度性的业务学习, 探讨性的学术讲座, 前瞻性的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及交流等, 是医院良好学风的体现, 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开展上述何种活动, 都离不开具体病案和典型病例的挖掘和利用, 病案越典型, 其利用价值越高。充分挖掘病案的有用信息, 通过整理、提炼和研究, 可以使医务人员通过各种类型的典型病案汲取营养, 总结经验与教训, 获得新的启发, 以新观念、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推动学科技术创新, 激发创造潜能, 提高科研水平, 攻克医学难题。海量的病案库藏为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采之不完, 用之不尽的基本素材, 也为推动医院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人文资源利用, 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标示影响功能
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是医院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及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 也是医院院风和管理风格的外在表现。医院档案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渊源和长期积累的浓厚人文资源在营造医院环境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许多著名医院都是充分利用医院档案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典范。医院大门和建筑物的设计, 院内景点、路标、绿化、活动场所的环境布署, 人物雕塑的造形与选择等, 都为人们讲述了一段历史, 诠释了一个故事, 标示了一种服务理念。它们共同让人们感受着医院文化建设的底蕴, 标志着医院办院思想和经营方针。当看到医院门前白求恩的塑像时, 人们会立即联想到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医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热忱的精神。当看到住院部院内的南丁格尔塑像时, 每个护士都会对这位近代护理创始人—英国护士感到无比崇敬, 她所提倡的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让护士们深感责任重大。利用医院档案还可以谱写院歌、设计院徽、制作院训、格言、警句等, 重要领导的视察照片、亲笔题词可以在荣誉室、会议厅、墙壁专栏等处展示, 以教育鼓舞医务人员。医院的特色环境建设丰富了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档案人文资源的利用, 拓展了文化标示的影响功能, 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开发医院管理、教育、科研成果, 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编研传播功能
医院档案记载了医院的发展历程, 珍藏着医院管理、教育、科研的全部成果, 沉淀着医院特定的学术传统和医院文化, 对其进行认真的编研开发, 不仅能丰富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还能充分发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编研传播功能, 使档案的开发利用达到更高层次。
档案编研成果较一般档案材料更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 不仅可以强化对档案的利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播功能的发挥, 达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从编研的角度, 以物化的形式把档案材料加以归纳整理, 挖掘档案中的有用信息, 做出高水平的编研成果, 彰显后世, 其意义非同寻常。因此, 加强编研工作是做好医院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库藏档案制成一定专题, 如编制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年鉴、医院大事记备忘录、图片集锦、学术论文汇编、科研成果集成等。对医院开展的一些重大活动或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应组织档案编研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筛选、综合、归纳、整理、提炼, 制成编研成果。如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阻击甲型流感等, 把医务人员无私、无畏、无惧和战斗在生命第一线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世代相传, 以史明鉴。由此可见, 档案编研的传播功能, 不仅能够推进医院档案材料的高效利用, 还传播了医院档案中蕴涵的文化, 为医院文化建设充实了内涵。
总之, 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文化功能, 主动利用医院档案参与医院文化建设, 对于创建特色医院和品牌医院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文化建设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医院档案的真实价值, 医院档案通过多种形式的功能发挥, 促进着医院建设的发展, 为医院文化丰富积淀, 为医院文化遗产充实内涵。
摘要:医院档案记录着医院医疗、科研、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理念及医院各阶段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出现的重要活动, 是医院文化建设基本内涵的载体, 能够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原信息。医院档案工作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信息利用, 并通过其教育传承、技术创新、标示影响、编研传播等多种功能的发挥丰富其内涵, 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
【档案的文化功能】推荐阅读:
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06-02
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08-31
档案信息的文化功能11-04
档案与文化的关系05-25
谈谈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06-21
高校档案的文化性研究05-26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09-20
档案文化价值06-28
档案文化产品11-15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