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价值(共10篇)
档案文化价值 篇1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档案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人类历史文化同生同长, 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 是社会发展中的宝贵文化财富和具有特殊性的文化资源。
一、档案文化的内涵
1. 档案。
档案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凡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历史上的档案称谓, 可以说各个时代各有不同, 商代称为“册”, 周代称作“中”, 秦汉叫做“典籍”, 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1]52, “档案”一词出现在明末清初。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2]35。”
在我国古代, 档案也是图书, 它们有着共同的起点:从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到刻版印刷。从现代档案的形式看它分为:文种、载体、记录、保存、表达等多种方式。在档案的应用看, 分为国家档案、地方档案、单位档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出生档案, 上学有学生档案、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将陪伴人的一生。现如今像私人档案、家庭档案、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也相继问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多元性文化。
2. 档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档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规范行为。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说档案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现。
档案文化是档案组织机构具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档案宣传教育活动的总和。档案文化包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是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统一体。狭义文化也是档案文化的内在本质, 一般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文化体现档案文化的外在表现, 即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挖掘、开发馆藏地域特色档案资源, 利用网络、电视制作各种展览、展示、编研、编著、以及各种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国家史、地方史、县志、乡志、村志、教育史、学校史、组织史、名人史, 这些无一不是档案文化丰富内涵的积淀和凝结[3]18。
二、传播是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
档案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与传播文化。加强档案与社会媒体: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网络信息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努力扩大档案资源与社会公众的接触面, 经过对历史档案的筛选、加工、提炼、编纂, 把档案这个“原料”转化成现今覆盖面大、亲民大众化、社会最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 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熏陶、感化、教育、提高。档案与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档案与文化建设多元探索的成果。
1. 利用档案制作的电视节目。
通过探寻与揭示尘封的珍贵历史档案和资料, 回溯历史, 还原真相, 通过采访相关人物、积极追踪事件发生地、努力搜集档案资料, 将历史、人物、军事、宝藏、地域文化等各领域的史实再现荧屏。这类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四套的《国宝档案》、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星期五档案》、广东电视台的《解密档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发现档案》、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江西电视台的《经典传奇》, 还有凤凰卫视台的《凤凰大视野》等。含有“档案”一词的电视节目格外引人注目,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 展示勾连现实和历史的时空, 贴近民众,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很受群众欢迎。这充分显示了档案文化的博大厚重。
2. 利用档案制作的文献电视片。
档案具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 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 是档案人与读者的梦想。我国第一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18集文献电视片《共和国脚步》;365集文献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27集文献电视片《自从有了共产党》;10集文献电视片《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历史档案》、《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等文献电视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8集大型纪录片《清宫秘档》是一部集档案展示、文物考证为一体的文献纪录片, 它以秘藏多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历史档案为依据, 揭开清宫历史的真相。
网络视频也是档案文化的一大亮点。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365件毛泽东档案, 拍摄网上视频《档案天天看—毛泽东档案系列》, 包括毛泽东不同时期亲笔起草的文件、书信、论著、题词等。还有近年来较吸引读者的《老照片》、《影像纪录》、《档案珍品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校史档案展览》等, 都是以大量文献档案为基础, 以历史档案为题材, 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产品。
3. 利用档案资料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数不胜数。含有“档案”一词的电影也屡见不鲜, 比如国产反特题材的《梅花档案》、公安题材的《红色档案》, 翻拍自同名经典电影《蓝色档案》、香港警察题材的《刑事侦缉档案》等。还有美国科幻片《科洛弗档案》、《X档案》等作品。内容取材于历史档案, 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战争题材影片, 如:《大决战》、《西安事变》、《东京审判》等电影。
湖南根据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学习工作留下的大量珍贵档案史料, 编拍的《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天字一号》、《最后的较量》等作品都取材于档案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红旗飘飘》等也是以档案为基本依据,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发掘、内容的筛选、艺术的再造, 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档案文化作品。
三、网络数字化是档案文化的未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 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01亿, 微博用户数达到3.31亿, 网络视频网民达3.89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档案文化要体现亲民化、社会化, 就要档案信息网络化, 档案管理发生新转变。
1. 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上往往把档案和档案工作列为一项“文书”工作。从“文化”视角看, 档案既是文化资源, 又是文化载体, 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档案机构必是文化资源存储器和传播源。档案工作者是文化资源维护者、开发者、传播者[4]38, 依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档案信息网站,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建设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要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2. 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支持与推动档案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中, 随着广大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年来, 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直线上升, 且对所需利用的档案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由封闭型、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只有开放, 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使越来越多的档案利用者成为了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应比“传统档案开放利用”具有更深的内涵, 更注重服务理念、渠道、模式、技术的开放性, 更注重符合用户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3. 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档案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资源, 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官本位”的政治色彩, 怎样体现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转变, 就是要把档案文化这种“官方文化”推向大众。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这两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 扩大档案信息受众范围, 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效果, 更能贴近符合大众需求和社会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 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化。
声像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数字档案的珍贵素材。声音、影像、图像、图形文件,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图文并茂的活档案, 更适合网络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对于那些珍贵档案, 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 减少磨损, 延长档案的寿命。所以, 要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复制和保存等工作。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把作品取材于档案的真实资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共享技术, 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化, 拓宽档案的传播功能, 让档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进一步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5. 从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化。
数据时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产业, 也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保存、研究的同时,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建立全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 构建“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 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愿望。数字化资源是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无限使用的信息资源。电子载体和数字传播方式的便捷、快速和远程多人利用的形式, 更能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使得档案的传统形式向数字化形态转化, 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档案服务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存史文化, 要充分发挥档案保存功能、研究功能、利用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档案工作者就要在收集整理中发掘档案文化, 编研工作中提升档案文化, 传播方式中创新档案文化, 才能更好发展档案文化, 提高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
摘要: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本文从全面认知档案文化功能, 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分析论述档案文化在继承历史, 传播文化、发扬文化、提升文化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档案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秦蓉.新形势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 2012 (2) .
[2]方立霏.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北京档案, 2003 (3) .
[3]张云超.档案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档案学研究, 2002 (4) .
[4]沈伟光.档案文化不能走向胡同文化[J].中国档案, 2011 (11) .
档案文化价值 篇2
关键词:医药档案;直接遗存;间接遗存;价值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档案是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纽带。我们的前人,早已学会利用档案积累经验、发展中医药学,此外,历代封建王朝为了适应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和司掌医药的需要,还建立了医事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遗存可分为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两类,笔者将以时间为序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并附以科学文化价值的研究情况。
1医药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1.1 医药档案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医药史,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的。此外,原始社会还有“庖牺制九针”川以治病的传说。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使用了砭石、骨针等医药器具。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当文字产生后,人们就应开始记录病状和药性等,并因此产生了初期的医药文件、档案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多,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于是雷公之化,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远古时期已有医药文件,而且“历代宝之”,作为档案代代相传。
1.2 古代医药档案的形成与管理
周代已有记载病况和治疗结果并用以衡量诸医工作成绩、发给食俸的档案记录。而且,这种档案材料有专人保管,保管者就是医师所属之史官。在《周礼》的记载中,医师是负责医务工作的“众医之长”,其属员有上士、下士、府、史等。
汉代宫廷中也注意收集、存藏有关的医药档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侍医李柱国校订政府所收藏的医学和医药档案时,就已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两晋时期,医药管理还没有明确的分工,根据《隋书·百官志》中“梁门下省置太医令,又太医二丞中,药藏丞为三品勋一位”和《册府元龟》中“北齐门下省,统尚药局,有典御二人,侍御师四人,尚药监四人,总御药之事”的记载,可见南北朝时,医药管理已有了分工。
隋文帝建立政权后,除改周之六官外,其制度多依前代之法。唐承隋制,改动不大,隋唐两代的医事制度,主要建有三个系统:一是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二是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三是为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及地方医疗机构。
两宋时期的医事制度大体上都是沿袭前代。宋代设立的翰林医官院,其官职分为:院使、副使、直院、尚药奉御、医官、医学、祗候等七级。其中院使、副使各一人,直院四人。尚药奉御六人,其余医官、医学、祗候等无定员。公元1076年成立了“太医局”。金制与宋制相同。
元制也是沿袭唐宋以来的官制,设有“御药院”、“御药局”,担任保管各地贡献的药品和制造汤剂。还有专为太子服务的“典药局”和“行典药局”。此外有“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广济提举司”、“大都惠民司”等组织。
明清皆设太医院,掌管宫廷医事。《明史·职官三》卷七十四载:“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写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及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仍置历簿,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缘由,以凭考察。王府请医,本院奉旨遣官或医士往。文武大臣及外国君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复奏。”
2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直接遗存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直接遗存是指以原件形式遗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从这些档案遗存的来源上来说,有四种基本情况:档案部门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原件、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医药档案原件、地面遗存的石刻医药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医药汇编。
2.1 档案部门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原件
档案部门保存下来的档案原件一般时间较晚,主要是明清档案。从载体形式上。以纸质形态为主,其他形态则数量较少。明清宫廷医药档案分为脉案与药方两种,因御医的治疗涉及皇帝、后妃及王公重臣的性命,所以,每看病须保留这些脉案、药方,以备考察,且这些档案要由御医与太监联名签字或用印,共同负责。其档案则由太监及内务府保管。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内务府档案中,有不少此类医药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与有关部门合作,汇编了《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
2.2 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下来的医药档囊原件
迄今为止。共出土甲骨档案17万余片,关于疾病与医药的记载有近500条之多,是中国最早的医药档案,反映了当时医药卫生的水平。其内容记载的有头、心、眼、耳、口、舌、牙、喉、鼻、腹、臀、肱、膝、足、趾、尿、妇、产等30多种,称作“疾首”、“疾心(脑)”等。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汉代的医药文件、档案的实物。武威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原始记录。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图》、《杂疗方》、《胎方书》等,竹简有《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木简有《杂禁方》。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最为古老,是现今已知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中医学文件。《导引图》则是最早的体育医疗图。
出土卷于是出土医药档案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万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写录的卷子书籍,现称为“敦煌遗书”,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盗劫的卷子(今编号为S和P)最多,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医经残卷有十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等。
针灸残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灸疗图等。
本草残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龙530卷,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首残尾全,基本完整。《本草经集注》卷一,内容
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写时间,一说据卷末所记为唐开元六年(718年);一说据不避唐讳及实物考证,为六朝写本。
医方残卷有三十余卷,共录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题有书名,有的为唐人选录署名医家的医方,大多则不知书名及撰者。
藏医卷,是1983年罗秉芬和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经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审订,内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写的四卷吐蕃时期的藏医文献。
2.3 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医药档案
石刻,是先在石头上写字再进行雕刻来传播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种风气,至今能见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庄重的“石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23600余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碑和初唐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品。窟群中的“药方洞”洞壁上载有治疗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用药150余种。摩崖石刻也是传播医药知识的方法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南溪山的刘仙岩上,以粗健的楷书,书刻了宋代宜和年间,当地防治岚瘴之气所致病的药方“养气汤方”的来源、组方、煮服法与治疗效果。石碑传播医药知识较多见,四川绵阳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隶书为主,书刻了汉代名医涪翁隐居涪水渔父村时曾用针石治病取效的情况。北宋医官王惟一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首先辑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久将它用清秀的楷书写刻于石碑上,内容含十二经、657个穴位,供后人抄录流传,洛阳兴国寺的一块石碑上,用楷书刻写了宋代无际禅师留传后代的“换骨丹”药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断地拓片流传,故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2.4 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
档案汇编虽不是档案原件,但由于是根据档案编研而成,因此可以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原始性意义,它们也可被列为直接遗存。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种类丰富,大致包括:数据汇编、图集、文件选编或汇编、案例汇集、科技手册、科技大事记等,而其中医药档案汇编主要是本草、医方、医案的汇编,如《新修本草》、《开元广济方》、《清官医案研究》等。医方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工具,收集、保存乃至整理汇编医方对发展医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和《开元广济方》即是隋唐两代致力于医方保存与整理编撰工作的结果。草药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工具,因此,记录中草药形状、药性的本草档案就非常重要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医疗界对本草档案的搜集、保存与整理都非常重视。
3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间接遗存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是指以非原件形式遗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内容,其主要形式是通过相关著作保存下来。这些著作,将医药档案的原始记录与作者的创作融为一体。所以被称为间接遗存。这种间接遗存以官方史志和私人科技著述为主。
3.1 史书申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
中国古代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而编史修志又主要是以档案为依据,所以,我们把官修史书列为医药档案的间接体现。在古代社会,史书有官修与私修之分,这是两种长期并存的编史修志形式。就它们与档案遗存关系而言,官修史志中一般包含档案遗存较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主体部分,是取材于淳于意答诏的实录,选用了淳于意往日诊病的簿记——“诊籍”中的25则医案。《旧唐书·经籍志》中丙部子录之末收录医学书目,分为“明堂经脉”和“医术本草、养生、病原单方、食经、杂经方、类聚方”两类。《明史·职官三》卷七十四载:“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写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及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仍置历簿,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缘由,以凭考察。王府请医,本院奉旨遣官或医士往。文武大臣及外国君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复奏。”由此不难得知,明设太医院,掌管宫廷医事。
3.2 方志申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间接遗存
《桂海虞衡志》是记述广南西路风土民俗的地方志,其中记载矿物药、动物药、植物药品种繁多。有治疗瘴气类的。有解各种中毒的,有清热药,有芳香药材。等等。明代林富、黄佐编纂的《广西通志》在二十一卷食货一章下,立“属”节,记载了一百余味广西产药物,明末清初,几乎各府县均有医学署。如郭世重纂辑的《南宁府志》记有“本府治居城中西南……后堂设有医学”,“武缘县开设医学”,“横州治设有阴阳医学,永淳县亦有医学。上思亦有之”,道光年间,在忻城土司衙门西侧建起一栋“大夫第”,莫氏土司第十九代孙莫述经就是“大夫第”里的专职医师,主管土司衙门大小官员及其眷属的医疗保健,兼理一些民间疾患,清代地方志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记载范围很广,《云南通志》物产门所记医药内容尤详,医案、医方等在方技(人物)有所反映。地方志是自然科学史料、社会科学史料的渊薮,也是中国医药学史料的宝库。现在尚未充分发掘利用。
3.3 政书申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
政书。是政府各部门规章制度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它们实行情况的记录,比较集中地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政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各种医药制度就包括在内。如《宋会要辑稿》中规定,翰林医官院受翰林院管理,而翰林院又隶属于内侍省,下统“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翰林医官院在宣祐门内之东廊,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这说明此时的翰林医官院实际承担着中央医药管理机构的职能。其他的一些重要的政书主要有唐杜佑络撰的《通典》、唐玄宗时官修的《唐六典》、南宋郑樵编著的《通志》、元马端临编著的《文献通考》、宋王溥撰的《唐会要》、宋代官修的《宋会要辑稿》、元代官修的《元典章》以及被称为“清三通”的《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等。
3.4 类书中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
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档案信息、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等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较有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这些类书中有大量的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如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收录了从战国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20余种,并分门别类进行编纂,为我国历代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纵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治疗,成为自成系统的综合性医书,横向以各科疾病为纲,先
引用历代医家的论述,后附选方用药。纲目分明,便于阅读。
3.5 私人著迷中的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间接遗存
间接收录我国古代医药档案的遗存在很大范围内体现在私人撰写的各类著作当中。“文学作品,以它特有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而成为古代科技资料的组成部分。”私人著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论述医药知识,这些著述的作者多为当时的医家。内容也十分专业和系统。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述的《本草纲目》。“书考八百余家”,在药物分类、药性及药效方面多有新解,并通过本草考辨纠正了以往的大量错讹或谬误,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可谓药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他比较著名的专著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王叔和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另一类是非专业论述医药知识的私人著作,即并非出于专门研究医药知识的目的所进行的创作,例如《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但书中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并明确指出其性能和功效,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尔雅》是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是汉初学者缀辑周秦以来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其中的“释诂”中对疾病名称多有注释。“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中对一些药的古名作了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对药物和有关医事的注解。都包含丰富的资料,该书涉及药物和病名各数百种,是后世医药文献注释的重要参考书。
4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遗存的科学文化价值
今天,中医药学术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其发展不能丢弃档案记录,而且必须依赖档案的支持,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古代医药档案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文献价值是毋庸讨论的,这里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医药档案的现实价值。大略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
4.1 古代医药档案遗存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见证
历史是空间和时间的组合。在时间概念上,过去了的历史是了无痕迹的,伹在空间概念上,历史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遗存。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却可以通过历史的遗存来了解过去。古代医药档案遗存能够见证历史上的什么?首先,它可以见证中国或中华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总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风俗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古代医药档案遗存可以见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它可以见证中国医药卫生的历史。我们的前人在医药卫生方面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大量地被保留在古代医药档案遗存中,这些遗存可以重现当年医药卫生活动的众多场景。再次,可以见证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档案遗存与文物不同,文物可以见证历史。但仅此而已,档案遗存除了见证历史外,还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譬如。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为诊治临床急证之专著。其所记若干的诊治病种中,首次记叙了“恙虫病”(即沙虱病),早于西方数百年。在防治天花中,我们的先哲们首先发明了人痘防治天花。李时珍历20余年著成的《本草纲目》,不仅收载药物之多为空前,且创新了植物分类方法。
4.2 古代医药档案遗存是学术科研的传承载体
中医药学术既是系统的,也是专门的,因为它拥有众多彼此不同又密切相关的学说。如生命学说、疾病学说等,拥有丰富的概念和独具风格的判断与推理方法,研究的是关于人类生命与疾病的专门问题,而非一般知识或常识。学术必得承载的形式,方可以绵延生发。就档案和学术的关系而言,前者有形而具体,后者则相对无形而抽象,但二者又几乎是一体的,甚至是同一种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可以这样认为:档案是学术的物化形式,中医药学术需要以档案的形式来保存和传承;学术是档案的精神内涵。中医药学术的客观价值使医药档案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中医药学术系统和发展历程,主要是由医药档案遗存来架构和延续的。今天所有的中医药学术概念或理论,要么从档案遗存中直接发生,要么从档案遗存中辗转衍生。无论是中医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中已作为定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是每天都在生发着的临床经验和感悟心得,以及大量的课题、论文、著作,乃至采用现代技术制造的中药新药,没有哪一样不是依据档案遗存的载述或受到档案的启发,才得以确立或据以进行的。《黄帝内经》即是借助当时的哲学思想,立足于综合分析,集中了当时的天文、气象、地理、物候、数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疾病的诊治原则等,奠定了中医学术文化的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理论。
4.3 古代医药档案遗存是教育实践的有力先导
当代中医药工作者所接受的学院教育实际上是来自档案记录的,所获得的知识与档案有着直接的关联,即使个人的临床经验和感悟,也很难脱离档案的依据。因此。包括科研、教学、医疗在内的当代中医药实践过程,仍然受到档案遗存的深刻而强大的影响,档案遗存对当代中医药实践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药档案遗存,特别是经典遗存,被出版社影印排印,被研究者校勘注释,被专家们阐释发挥,甚至在互联网上被发布传播,这一切都是出于中医药学术发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的需要。当代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水平高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档案记录中汲取营养、感悟精义。年轻学者要在学术上快速进步,也需要档案记录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档案遗存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作为。在当代中医药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一种观点,还是一种新药、一种方法,尽管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却很难超越前人。医药档案遗存尽管历经沧桑,却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作为,古人如此,今人也很难例外。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麻黄的功用、白虎汤的煎法,等等,无不来自档案记录。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中药新药开发,等等,又何尝能脱离档案的依据或指导而超然独行呢?我们很难设想有一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药品,会在不受传统影响、脱离档案遗存指导的条件下得到中医学术界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淮南子·修务训[M].
[2][3]丁海斌,陈凡,科技档案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197、26.
[4]龙门文物保管所,龙门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
[5]和中波,吴鸿洲,中国医学文物图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0-31.
[6]王柏灿,壮族医药吏上的里程碑——《壮族医学史》述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5).
[7]张秀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J].图书情报,2005(5).
[8]史欣稳。论方剂文献的利用与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3(9).
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探究 篇3
与自然界存在的如树木的年轮、动物的化石和冰山擦痕等原始记录不同, 档案不是一种自然实物, 它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建起来, 并施之于物质的社会运动而创造发明的文化产品, 它属于人类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范畴, 即文化的范畴。所谓文化, 是由共识符号系统载荷的社会信息及其生成和发展。档案就产生和形成于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考察档案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我们就不难理解档案的文化属性。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 每一个个体或某一代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需要汇集人类的全部认识成果,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构成了生存需要的重要内容。最初人们用手势、眼神、叫声等构成一套自己命名也只有自己懂得的共识符号系统, 这是一种尚未脱离生物学意义的交流手段。当人类共识符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人类创造了语言, 用于进一步开拓人类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而以人类大脑为载体的语言, 在传播和交流上有许多制约因素, 声音一出口, 马上就消失, 并会产生忘却、记错或听错现象, 而使信息失真。而文字符号系统的产生弥补了这一缺陷, 人类的共识符号系统有了外在的物理表现形式, 文字附着于载体之上就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的载荷形式。文字既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也是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为了丰富和积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 人们将文字记录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留存下来, 被用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假设等加工制作, 演变成载荷认识结果的共识符号,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验证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 验证结果又以文字记录的形式留存下来, 进入下一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字记录材料, 就形成了我们所称的档案。
档案的形成使人类最初的文字记录材料从个体的、零乱无序的、不自觉的、不稳定的状态中得到改变, 这种改变,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界“鸟”“兽”等生物的“声”“迹”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失的同时, 人开始将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记录作为一种理性思辨的材料, 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来校正自己的行为, 使人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实现了人猿揖别而进入文明社会[1]。由于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 因此构成丰富的社会信息库。档案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 其内容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更新, 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 构成了人类进步的一级级台阶, 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档案一头连接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头连接着人类的理性思维活动, 将人类社会中人的社会实践与理性思维活动联结成一个渐进性的活动过程, 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循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保证了人类世代相传的延续性, 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档案文化的价值
档案文化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它的传播和交流, 极大地增进了人们的智慧,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档案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
档案翔实地记录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艰辛劳作的过程, 反映了国家、民族所遭受的危难和痛苦, 赢得的辉煌和荣誉, 以及广大人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和社会邪恶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经过, 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社会教育的生动素材, 其教育价值是全方位的[2]。可以说没有档案, 历史将失去证据, 文明将可能中断, 历史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也将受到影响。档案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教材, 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文化是一种历史信息, 也是一种固定的信息, 它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档案之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 是源于其历史性、原始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档案在建设大众文化方面的价值, 已被档案界关注、研究了比较长的时间。1980年, 在伦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法国国家档案馆瓦尔德马恩档案部主任克莱尔·贝尔舍女士就作了《档案的普遍利用》的专题报告, 提出档案“读者大众”的术语, 并指出“它指的是所有那些不经常到我们阅览室的人士”, 她主张档案馆要“丰富外行读者知识的接触”。西班牙的贝尔那·里瓦斯·费尔南德斯指出“档案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在当前阶段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那就是: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接收、组织和保存, 而且也有助于信息传播的先进技术。通过运用这一工具, 信息的利用被演变为一种文化活动, 并成为了休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和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思想道德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 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 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迫切需要重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规范。利用档案参与建立新的道德规范, 利用档案研究传统文化, 挖掘、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传统美德, 如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以及倡议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 这些都与包括档案在内的文献、典籍、历史记录的传统美德密切相关, 甚至一脉相承。利用档案, 参与建设诚信社会。要发挥档案的文化优势, 参与广泛开展的公民、团体、组织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重建活动中去。
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的双重性及过渡性[4]。档案对社会的价值是档案文化属性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 档案既是行政管理的工具, 又是发展生产建设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空环境的变迁, 档案价值将从更多地应用于行政管理, 逐渐转换为更多地应用于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 受时间和密级限制, 还受档案机构的收藏政策和开发利用的影响。社会文化是一个覆盖面极其广泛的领域, 因而, 从根本上说, 档案实现价值, 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文化层面上。
三、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
要加大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力度。1980年, 我国开始实行“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 1987年, 我国颁布《档案法》, 对档案利用实行彻底改革。档案开放不仅更新了利用思想, 扩大了档案利用的对象和范围, 而且突破了原有的利用方式, 简化了利用程序。1992年7月1日实行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规定, 开放档案、提供档案利用是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1997年2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颁发的《关于在全国档案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见》要求各级档案馆充分发挥“五个功能”[5], 即档案保管基地功能、档案利用中心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学术研究场所功能、文明服务窗口功能。
档案部门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编研工作上来,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档案信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取决于档案信息对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 说明档案信息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也越高, 相反亦然。档案信息资源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财富, 并非简单地由档案编研工作者的一厢情愿来决定的, 如果不对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做出前期的预测和客观的论证,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造出来的东西, 很有可能成为一堆毫无价值的信息垃圾。因此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和论证社会各层面对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 才能真正实现和开发档案的科学文化价值。目前, 全国的许多档案部门都已在尝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数码影像技术、电子通信和传播技术等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编研。档案编研如果能充分利用正日益扩大和完善的国内、国际性的公共信息网络来实现编研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向传播, 其社会影响的覆盖面和社会意义之大将是无可限量的。
档案部门必须注重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 在最大范围内开放、利用档案。网络用“1”和“0”这两个数字改变了世界,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 对档案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资源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需求, 更进一步加快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不管你处在什么地理位置, 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或教育水平, 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站交流学习。这种参与成本的减少无疑会大大加快网络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这就为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 改变了以往的档案查询方式, 使用户能够以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档案部门要真正融入社会大众文化洪流并产生积极作用, 除了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档案资源外, 还必须建立丰富的馆藏。地方综合性档案馆保管的大多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文书, 每年接收进馆的也是各系统、各条块的陈年公文, 它为领导工作和史志研究提供了原始凭证和第一手材料。但因馆藏来源单一, 信息的涵盖面和辐射量受到局限。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接收范围使源源不断的进馆档案其凭证参考价值与文化价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之弊端, 馆藏档案必须要同社会精神文明接轨, 至少有一部分馆藏档案要贴近大众经济文化生活, 征集工作也要与此同步。实践证明, 让档案以各种形式真正从档案库房内“解放”出来, 走入千家万户, 努力贴近现实, 积极融入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改变信息滞后状况, 利用自身优势不时制造一些文化热效应, 形成对社会公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 这样才能增强民众对档案部门的亲和力, 逐步改变社会对档案概念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 进而凸显档案的文化属性。
让档案成为文化资源, 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 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尽管档案信息的利用要受到时效、密级、馆藏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 只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利用理念, 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 消除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上的障碍, 就能创造出有利于实现档案社会文化价值, 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化的新环境与新氛围, 档案文化价值一定会得到充分体现与扩展。
摘要:档案具有本单位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的双重性及过渡性, 档案文化价值是多元的。档案编研和档案查询是档案文化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应消除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上的障碍, 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任汉中.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 2005 (2) .
[2]黄小新.重视档案文化价值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J].兰台世界, 2004 (11) .
[3]任艳菊.基于先进文化要求的现代档案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6) .
[4]沈玉.论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J].浙江档案, 2001 (3) .
[5]李婉月.谈谈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J].档案学通讯, 2003 (5) .
档案文化价值 篇4
关键词:档案价值;凭证价值;参考价值;档案主体价值;档案客体价值
《档案管理》2009年第6期刊发了归吉官先生的《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1]一文(以下简称《归文》)。文章就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笔者读后颇受启迪,但对文中一些观点不敢完全苟同,也就档案价值、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问题谈点认识,以求教于归吉官先生。
1 对档案价值的认识
目前,档案界对“档案价值”概念的认识有很多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一是传统的档案价值观。持此观点者认为,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的“利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二是哲学的档案价值观。“在哲学上,价值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2]持此观点者认为,只有当档案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有档案价值可言。三是经济的档案价值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档案的商品价值,档案价值就是凝结在档案之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是档案价值的实体。四是现代的档案价值观。持此观点者认为,无论何种档案,它的商品价值或使用价值,是由档案的知识价值、凭证价值和史料价值决定的,因此其价值都可以看作是知识价值、凭证价值和史料价值三种价值之和。档案的知识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转换成史料价值,而档案的凭证价值是保持恒定不变的,其凭证价值量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3]
我们应如何认识“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笔者认为,在认识这一概念之前,必须首先认识“价值”概念。“价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②积极作用。”[4]而《辞海(语词分册)》则解释为:“①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②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5]《资本论》(第五卷)对“价值”的原始定义是: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即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该物的价值。[6]据此笔者认为,“价值”一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价值”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三是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如果再进一步延伸的话,“档案价值”一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档案价值”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现在档案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档案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三是档案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这样理解“档案价值”一词笔者觉得有点繁琐。那么,能不能用最简单、最明了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来描述“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笔者查找了关于“档案价值”这个概念的有关认识,感觉“百度百科”的解释相对比较简洁明晰,其解释是:“档案价值 archival value:档案对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7]这和《归文》的解释“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8]有点不谋而合。不过,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归文》的解释似乎更恰当些,尽管仅仅把“国家机构”换成了“国家”,但这一换就把“档案价值”覆盖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因为“国家”显然比“国家机构”覆盖的范围要大。笔者进一步大胆设想,是否把“社会组织”换成“社会”,即“档案价值”这个概念表述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或个人的有用性”,或者干脆表述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不知道这种简略表述大家是否认可。
《归文》是如何认识“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认识呢?《归文》认为:“概括来说,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是特定社会实践活动事后的凭证、参考作用,而且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凭证、参考作用。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而是后面笔者所说的档案客体价值。”[9]不知道《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是否可以理解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或者档案的作用”?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又似乎和《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相互矛盾,难道“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者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作用”即档案价值?显然,《归文》这里对“档案价值”概念的认识前后矛盾,前面所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后面表述的“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的范围。或者说,《归文》前面所表述的“档案价值”是相对比较广义的“档案价值”,后面表述的“档案价值”是相对比较狭义的“档案价值”。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广义的“档案价值”和狭义的“档案价值”呢?笔者认为,“档案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价值”是和狭义的“档案价值”相对而言的。笔者前面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或者说“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有用性”就是广义的“档案价值”。简言之,广义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全部价值。关于狭义的“档案价值”,一般认为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10],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归文》将其表述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凭证、参考作用”。对于这一理解,大家似乎比较认同,教科书上也大多这样表述。笔者认为这种表述还是有点繁琐,是否可以把狭义的“档案价值”表述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或者干脆简略表述为“档案的档案价值”。这一点,大家相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档案的档案价值”是什么价值呢?是否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呢?过去很少有人对这种近乎于档案界的《圣经》的理论质疑过。受《归文》启发,笔者近日冷静思考了这一问题,感觉把“档案的凭证价值”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无可厚非。因为,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指档案形成活动开展完毕后所具有的事后依据和凭证作用,具有再现档案形成活动的功能,也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们之所以要保存档案首先是为了保存证据。档案的凭证价值是人们对档案的一种原始需求,是由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显然,档案之所以作为档案保存,就是因为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就是因为档案形成活动开展完毕后所具有的事后依据和凭证作用,就是为了事后对其凭证价值的使用。一句话,凭证价值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档案的档案价值。但是把参考价值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似乎有点欠妥。那么参考价值是不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呢?在此笔者谈点个人认识,供大家商讨。尽管有学者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11],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归文》也认为:“档案价值可以分为凭证价值和参考(情报)价值,这是档案价值的基本价值形态,因为它最能体现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的价值。”[12]显然,也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恐怕,档案界绝大多数人也都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但是,笔者认为,“凭证价值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无可厚非,因为凭证价值为档案所独有,是档案之所以作为档案保存使用的根本所在;而档案的参考(情报)价值尽管是指真实记录档案形成活动的原始信息对人们从事相关或者类似社会实践活动的参考作用,但充其量只是凭证价值的衍生物,也非为档案所独有。换句话说,人们利用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参考价值时,是否把档案这一客观事物当作档案看待了还在两可之间。因为这一参考价值人们可能会通过档案这一客观事物之外的其他方式实现,而凭证价值人们必须通过利用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方能实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档案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全部价值”;狭义的“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档案价值,即档案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是不是档案的档案价值”还有待于商榷。
2 对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认识
关于“档案客体价值”,《归文》作了详细的表述。
其一,《归文》认为:“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主客体关系就构成了档案客体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客体存在物本身具有多种属性,既具有信息属性,也具有非信息属性;既具有与其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也具有与其形成活动无关联的属性,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属性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从而构成档案客体价值。”[13]这里,《归文》将“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即全部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称为“档案客体价值”,乍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揣摩一下又感觉有点难以理解,因为根据常理,“客体”应该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可言;依此推理之,“客体价值”应该是与“主体价值”相对应的概念,没有“主体价值”也就没有“客体价值”可言;再依此推理之,“档案客体价值”应该是与“档案主体价值”相对应的概念,没有“档案主体价值”也就没有“档案客体价值”可言。那么,什么是“档案主体价值”呢?《归文》没有说明,笔者也不敢妄加推测。不过,《归文》既然已将“档案客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全部价值”,想必不会再把“档案主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全部价值”,只能把“档案主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部分价值”(具体怎么定义笔者不敢妄言)。果如此,则“档案客体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必然包含“档案主体价值”(即“档案的部分价值”),“档案客体价值”的概念与“档案主体价值”的概念想必也不会相对应了。
其二,《归文》认为:“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档案价值,它是档案客体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除档案价值之外的档案客体价值就是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这种不包含档案价值的档案客体价值主要是指档案不被作为档案来满足人们需要时所发挥的作用,它反映的不是一种作为其形成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满足人们从事相关事务活动的需要的一种主客体关系,也就是档案不是以其原始记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人们利用档案不是利用其原始记录,而是其他。这种不包含档案价值的档案客体价值同样也是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档案价值共同组成档案客体价值。”[14]很显然,《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客体价值”其实就是广义的“档案价值”(尽管《归文》并未使用广义一词)。按照《归文》的观点,“档案客体价值”不仅包括“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档案价值”(简称“档案价值”),而且包括“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简称“非档案价值”)。也就是说,按照《归文》的观点,“档案客体价值”包含“档案价值”,即其外延要大于“档案价值”的外延。这种观点恐怕很难为绝大多数同仁所接受。因为,根据常理,“档案客体价值”要包含于“档案价值”,即其外延要小于“档案价值”的外延。
其三,《归文》关于“档案客体价值”的表述为我们厘清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档案价值”(被称作档案的事物其作为档案时的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和“非档案价值”(被称作档案的事物其不作为档案时的价值)及其与“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将《归文》表述的“档案客体价值”替换为“档案的全部价值”、“档案价值”替换为“档案主体价值”、“非档案价值”替换为“档案客体价值”,那我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替换后的具体表述如下: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主客体关系就构成了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属性,既具有与其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也具有与其形成活动无关联的属性,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属性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从而构成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档案的档案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它是档案全部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称之为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是指档案不被作为档案来满足人们需要时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档案不是以其原始记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人们利用档案不是利用其原始记录,而是其他,这种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同样也是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所具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称之为档案客体价值。档案主体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即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共同组成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对应的概念,档案主体价值是指被称作档案的事物作为档案时的价值,是指档案的档案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档案客体价值指被称作档案的事物不作为档案时的价值,是指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广义的档案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包括档案主体价值和档案客体价值。
参考文献:
[1] [8] [9] [12] [13] [14]归吉官.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J].档案管理,2009(6):30~32.
[2] [6]http://baike.baidu.com/view/208414.htm.
[3]http://www.sjzdaj.gov.cn/htdocs/qyda2.asp?id=15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610.
[5]辞海编委会.辞海(语词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95.
[7]http://baike.baidu.com/view/677616.htm.
[10] [11]张斌.档案价值论[J].档案学通讯,2003(3):43~46.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档案局
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表现形式 篇5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本质
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是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被人类有意识地保留下来。那么, 它的存在本质是什么呢?一般认为, 人类固有的需要是我们积累和保存档案这种文化财富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而自觉地保存档案, 这正是档案存在的社会本质之所在。档案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记录与物质承载体, 如果人类遗弃了它, 就等于宣告了自身的灭亡。档案是一种历史的和客观的存在。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的人类文明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情况和特点。档案是历史的和客观存在的。档案管理者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将档案放在一定历史条件或背景下, 去客观地、历史地考察它们对记录和说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有何积极作用, 对于今后人类的子孙后代认识以往的社会文明、文化的发展、变迁和规律特点等有何作用。
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档案内容本质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档案内容的本质决定着档案文化价值的取舍。档案内容越丰富, 档案的文化价值就越大;档案内容的本质越明确, 档案的文化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档案作为人类社会自身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原始记录, 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活动信息及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的原载体。档案实体文化的这一本质, 规定其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某些属性, 这种属性主要包括:阶段性、信息性和知识性等。档案实体文化的阶段性是指档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的真实写照。这一档案实体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进步的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源具有原始性和回溯性的特点。同时, 档案实体文化也是一种知识性的信息资源。它是记忆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及其自身, 改造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经验、成果、智慧等的原始载体。档案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是知识的记忆库。它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 使人类摆脱了野蛮, 走向了文明, 并且逐步培育了人类自身的文化本质, 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
二、档案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
1. 社会性。
档案的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 它记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 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文化是一种符号的积累, 文化并不是将来要发生的现象, 而是已经发生的现象的符号积累。”一方面, 档案的文化价值凝聚着人类共同的有效劳动;另一方面, 它服务社会、体现着档案文化的社会属性。档案的文化价值的社会性, 决定着档案的文化价值的生命体系。
2. 直观性。
档案文化价值的直观性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和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和文艺创造的取材虽然来源于社会生活, 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 但它高于社会生活, 是社会现象的艺术加工。而档案的文化价值是由它的原始记录性决定的, 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再现。档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 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是非常具体和直观的。可以说, 面对一部档案, 就是面对历史事物的本身。如甲骨、金石、简牍、纸张都是直观真实的。面对着这些翔实的物体, 可以使人们感悟到了历史的真实可读, 这是其他事物无法与其相比的。
3. 综合性。
档案的文化价值是一种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取决于档案本身具有综合性功能, 它反映在档案的文化价值中, 就是表现在同一档案可以反映在人们不同用途中开发和利用档案的有用性价值。一份档案就是一面镜子, 可以通过它反映当时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因为档案的文化价值具有综合价值的特点, 因此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般物的价值所不具有的特点, 它表现在反复利用的特点上。
4. 永久性。
档案文化价值 篇6
一、档案文化的作用
(一) 档案文化具有积累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档案文化积淀着以往历代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成果, 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创造丰富的文化, 将其中有保存价值的作为档案留存, 并代代延续, 使传统文化贮存和积累下来。档案文化凝聚了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 人们也在不断汲取档案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同时又通过档案为后人的文化构建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 从而将传统文化不断保存和延续下去。
(二) 档案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 档案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传播而继续的, 没有传播将会造成文化的“夭折”。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从古至今, 人们都在对档案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 将档案贮存的文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档案文化的传播才使我们能继承文化传统来进行现实活动和新的发明创造, 才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 档案文化的教育作用。
档案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档案文化资源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反映了国家、民族所遭受的危难和痛苦, 更记录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目前全国许多档案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利用这些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 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挖掘整理, 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起到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激发民族自信, 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 从而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
(一) 加快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进程, 为普及档案文化做好技术支持。
档案文化的开发要依托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要尽可能地开发档案馆藏资源, 建设多种档案数据库系统, 研究对利用者最为科学合理, 简便实用的功能。首先, 要做好数据库建设规划管理, 根据规划要求进行详细设计, 以实现全局共享为基础, 突出特色数据。其次, 要加强标准规范的建设,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一般性的信息处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建立标准的元数据库, 解决数据库的共享和相互转换带来的困难。最后, 要加强数据库人才建设, 培养通晓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全面人才, 全面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进程。
(二) 建立丰富的馆藏。
档案馆要真正融入社会文化生活, 满足社会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 要建立与之相应的丰富的馆藏。现在各地方综合档案馆保管的大多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文书, 接收进馆的也是各系统的公文等, 因此馆藏来源单一, 信息覆盖面受限, 要拓宽视野, 面向社会征集接收各类特色有价值档案, 要贴近大众经济文化生活, 让档案真正从库房中解放出来, 走入千家万户, 融入老百姓精神生活, 改变以往认识偏差和误区, 凸显档案文化属性。
(三)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档案编研要满足社会的全方位需要, 编研工作是以研究档案内容为基础的。馆藏丰富, 编研的内容就充实。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编研工作也在不断深化。为档案编研选题、选材提供充足的档案资料素材。加强编研成果深度, 注重编研质量。始终把编研成果的质量放在首位, 只有编出高质量、深层次的编研成果, 才能真正传播档案文化, 衡量一个编研成果质量的高低, 不仅看其是否符合业务要求,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在社会文化普及中发挥了作用。
(四) 做好档案展览,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为档案文化产业积累市场运作经验, 为档案文化产业寻求可能商机。
档案文化建设以档案展览为突破口, 围绕展览开发相关文化产品, 产品宣传要有创意, 符合人们的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展览做宣传, 迈出产业化的第一步, 建立起通畅的供求渠道,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必将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档案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文化服务
(一) 践行服务理念, 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 档案文化事业也面临新的形势。围绕服务和谐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要有新的作为、新的建树。要充分发挥档案馆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档案馆的文化标志建设, 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的群体之一。在此基础上更新服务理念, 牢固树立档案服务群众观念。要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己任,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核心, 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导向, 使档案文化在彰显和谐文化内涵的同时, 发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 制定人才战略, 努力培养档案文化精英和服务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
档案文化价值 篇7
一、传播校史文化的信息源泉
近年来, 我国高校受规模扩张和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攀比、目光短浅等功利化倾向, 一味追求人员数量增长、教学规模扩大和硬件设施建设, 而忽视了自身文化内涵的构建和精神价值的固守, 导致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与价值理性的缺失, 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要扭转这种局面, 方法之一就是要在反思现有教育制度与教育事业追求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的挖掘与重构, 找出高校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 进而框定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运作的理想与模式。为此, 或可从丰富博大的校史文化资源宝库中寻找、挖掘出相应的答案。
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发展的客观记录, 不仅是高校校史文化的具体表现, 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完整的高校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高校发展的全貌和过程, 而且它还具有传承高校历史、承载高校文化的作用。高校档案积淀着高校历代学者和教育者以及学生、学友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 能够在高校校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充当资源宝库和信息源泉, 为高校校史文化的扩散、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信息。所以对高校而言, 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如果没有档案, 也就失去了连续、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高校文化的原载体。在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渊源的当今社会, 很多高校都把档案保存的多少, 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高校文化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准。高校档案作为巨大的信息源泉, 不仅起着传承、延续继而积淀高校文化的作用, 借助高校档案, 进行校史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还可凸显学校的辉煌历程和发展历程, 彰显高校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 正是由于丰富浩瀚的校史档案, 为体裁多样、汗牛充栋的校史校志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其特殊性, 高校档案的这种信息源的作用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反之, 会因为利用主体的不断增加, 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以及利用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档案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扩充而不断得到增值, 进而实现高校档案价值的拓展与延伸。
二、还原校史面貌的重要凭证
高校档案是一种文化事项, 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高校发展的历史和进程, 还能为高校的进步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校史文化传播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其他信息传播一样普遍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 这极大地困扰着高校的文化建设, 干扰了高校文化信息的正常传播与扩散。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校史文化的历史记录, 其原始记录性和凭证性的特征, 使之具有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所不具有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从而成为研究高校历史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校史文化传播中的讹传或者错误现象能起到很好的纠正、矫枉作用。
众所周知, 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 上世纪上、中叶一度成为云南大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近代国内众多知名学者都曾到云南大学讲学传知, 造就了云南大学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些学者在云南大学任教或从事过其他活动的先进事迹, 是我校一笔巨大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云南大学今天乃至以后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厘清、保存并公诸世人。从现实来看, 由于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 当事人对事件的记忆逐渐模糊, 或由于当事人的离世而导致历史事件的失传与失真, 外人已经难以知晓并验证其原貌, 很多事迹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给后人造成了很大困惑。这时, 就要云大人以积极、求真的态度, 通过利用历史的原始记录及其真实、负责人的传播活动, 传播事实和有关信息, 使社会各界了解那段尘封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此, 近年来, 笔者通过查阅云南大学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以及昆明市档案馆等机构收藏的有关云南大学的校史档案, 对这些事件一一进行还原与阐释。例如王元在其编著的《华罗庚》 (光明出版社, 1994) 一书中谈及1930年代时任云大校长的熊庆来欲聘请华罗庚到云大任教, 华罗庚因科研任务重而婉拒熊之邀请。但笔者通过查阅档案, 发现了华罗庚当时在云大领工资的原始凭证及聘书存根, 从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消解了因时代变迁而造成的历史迷惑。如此等, 一方面有力地丰富了云南大学历史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云南大学辉煌的历史和宏博的校园文化。
三、传播校史文化的媒介平台
所谓传播媒介, 系指连接传播主体和受众、维系二者之间关系并保持信息流通顺畅的工具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史文化的积累、沉淀与传播主要是借助于文字及其载体构成的文献的传播实现的。校史文化传播的实质就是校史文化以文献作为媒介在时空中的传递、交换和共享的过程, 即文献及其内容在时空中的迁移和扩散的过程。校史文化的传播“既要在空间领域实现共时性传播, 又要在时间范围内实现历时性遗传”。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得古人今人由于时间的阻隔而不能直接交流, 必得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才能实现信息知识的纵向传播。[1]高校档案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它能将记录下来的高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世代相传, 使高校在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信息社会, 文化传播媒介很多, 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互联网等, 相较于这些传播方式, 档案是产生时间最早, 延续历史最久的传播媒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 不仅具有贮存人类文化的功能, 还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高校档案既是高校校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 同时也可承担沟通高校历史文化与社会公众的作用, 成为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沟通, 连接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和桥梁。在此背景下, 充分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中的文化信息, 可以借此穿越时空, 突破时代的限制, 让高校员工、学生以及社会民众充分接触、认识并学习高校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教学、治学传统, 提高高校内部人员对所在高校优秀传统的认同和守护, 尽最大努力维护高校的价值目标与终极追求, 使其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并得到发扬光大。让人们在对高校档案的利用、阅读与审视中, 聆听高校历史前进的脚步, 感受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曲折历程, 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荣誉度, 从而获得知识的增长、心灵的悸动和情感的认同。笔者近年来利用云大校史档案编纂的《云南大学志 (1-10卷) 》、《云南大学史料丛书》等,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应, 即体现出高校档案在校史文化传播中这一独特的价值。
四、高校文化交流的黏合剂
这里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指高校之间以及高校文化与社会其他亚文化群体的碰撞与互动。考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都存在多种不同特质的文明区域和文化空间, 不同文化圈的文化丛各自向周围扩散, 当它们相遇时, 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冲突时, 各种异质文化借助大规模的文献生产、复制、传播来宣传自己、发展自己。不同区域文明通过文献的交流与传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最终融合为统一的社会文明。[1]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下的子系统, 高校文化同样服从于这一文化发展规律, 其传播过程自然伴随着不同高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某一高校通过对其他高校文化群体乃至社会文化群体的传播、扩散, 完成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与审视, 进而对异己文化进行渗透、产生影响, 同时,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尤其是其他高校文化的精华部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促进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使自身能随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不断保持活力与张力。这样的互动互涉过程, 隐含着高校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的融化与涵化, 进而出现高校文化与其他高校文化及社会文化共生共荣、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我们不难发现, 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各高校总是按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 对外来文化进行界定和认识, 并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其优秀部分来丰富自我、壮大自我。这一对外来文化动态审视、选择的过程, 自然离不开高校档案所记录文化信息的有力支持。在此过程中, 高校档案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媒介, 也起到了信息黏合剂的作用。它打破了时空限制, 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化系统实现了对话和交流, 促进后来文化对历史文化以及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文化、不同校园文化的学习与融合, 从而整合形成新的文化因子和体系, 推动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从这一角度讲, 正是档案信息的传播、扩展, 改变并塑造了高校的文化面貌。
参考文献
档案文化价值 篇8
一、充分认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
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它能让人们通过一组组、一幅幅的老照片和一本本丰富详实的文字资料, 了解群众文化艺术的历史沿革和丰硕成果。珍藏的文化艺术档案已成为今天研究考察当地群众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能帮助地方政府正确制定群众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的认识。
(一) 艺术档案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相对于其他档案来说, 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主要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文学美术作品等方式进行记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 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 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 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 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此外,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群众艺术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让后人了解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 艺术档案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艺术档案既来源于文化艺术活动又服务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档案可以反复地、多方面多层次地被利用。它既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 又能够为社会公众和个人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艺术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重要凭据, 更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 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艺术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它的现实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精品生产和艺术创新上, 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
(四) 艺术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
艺术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尚未开发利用时存在的一种价值, 同时也是指档案材料归档分析确认的价值。这种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但人们短时期还没有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又是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二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 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 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 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社会功能
(一) 为编写历史提供原始资料。
艺术档案为积累文化财富, 保存艺术遗产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如为编写文化史、大事记、文化概况等提供了信息考察依据。
(二) 为创作和辅导提供基础材料。
艺术档案为艺术工作者进行再创造和提高艺术水平提供借鉴。艺术档案存储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创作的信息。它不仅记录了文化活动的史料, 还记录了艺术家们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创作经验、作品风格和创作思想。
(三) 艺术档案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通过艺术档案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 创作自己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发展的过程, 就是利用艺术档案继承、借鉴、创新的过程, 也是积累丰富艺术档案, 增添艺术宝库财富的过程。
三、充分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做好开发、利用工作的综合素质
(一) 要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文化艺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相对其他档案工作环节更繁琐,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需要艺术档案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认真细致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更好地为文化事业服务。
(二) 要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学习与开发、利用相关档案知识的自觉性。
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是孤立的, 与档案基础工作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想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不光要学习档案开发、利用知识, 还要加强对档案基础知识的学习。各类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档案绝不是零散材料的随意堆砌, 需要根据艺术专业规律来进行归档, 所以艺术档案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和艺术专业理论。同时, 在现代化管理的条件下, 艺术档案人员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设备来进行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
(三) 要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论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篇9
关键词:档案;使用价值;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和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年年岁岁保持保存档案的传统和管理模式,传给后人或者后续事业,是因为档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在专业的档案学科和档案管理工作术语中,其的价值和作用,经常被作为基本等同的概念理解和使用,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看,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档案的价值指档案对国家、企事业单位组织或者个人的有用性。它是档案使用者及其使用需求与客体,即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论,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主体的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条件,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两者都不能单独决定档案的价值。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档案的作用通常是指档案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从关系属性而言,二者都属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但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作用则是比较且蚀的。也就是说,“价值”通常是从总体上、一般意义上表示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而“作用”往往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可以看做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一般说来,价值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而作用则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形式。
此外,价值一般是指档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主体需求对客体属性的肯定,而作用则可以包括正、负两个方面。因此,尽管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还是应该将二者区别开来,分别进行论述。档案作用问题可以属于档案价值理论的研究范畴,但二者的涵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古今中外对档案价值和作用曾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学者偏重客体研究,有的学者则偏重主体研究。但是二者实际上都包含了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或社会需要)两个方面,因为失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构成档案的价值。对于档案的作用,不同研究者、利用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黄彝仲编著的《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1947)一书中说:“档案之功用,多因观点与立场不同,持论见解互有差异,各以其自己之主观,强调其作用。历史学家视档案为史料,可供编篡史籍之根据与参考。收藏家视档案为古物。行政家则视档案为治事之工具,对档案价值与作用的研究需要辩证的、多维的视角,需要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从抽象和具体的不同层面来把握,才能得出科学、全面、深刻的认识。这里所讲的档案价值基于哲学价值概念,是指从各种具体的价值形态和价值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的、普遍的价值。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指的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主要限制在商品的范围之内,是一种交换价值。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哲学价值是普遍价值。档案价值是档案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它涉及档案价值的一般概念、档案价值的结构形态、档案价值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等一系列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是理解档案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前提。
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有四个大问题:一是存放档案的地方,即档案室。也有人简称是库房。很多的单位档案室库房阴暗潮湿,太过简陋,致使很多的材料的书面文字字迹模糊不清楚,甚至纸张变色、变质;或者是纸质档案遭到虫子、老鼠的蛀咬;二是工作人员的问题。很多单位的档案室是后勤中心,都是些关系户,需要照顾的人员,或年纪大的,或身体弱的,或带着孩子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人关注和注重管理,因而更不会合理的利用和存留档案,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三是档案的混乱无章。大多的单位和企业都比较注重技术,机器和人员的功用,忽略了档案的价值,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一些好的经验和材料无法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四是很少有人能了解档案对单位的重大作用。
我们需要积极、耐心地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尽快改变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落后状况,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告诫人们轻视或忽视档案作用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条规定的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是指以窃取、刺探、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二项“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第二十九条 :“违反《档案法》和本办法,造成档案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损失档案的价值,责令赔偿损失。” 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由于平时对科技档案不重视,1983年10月在南山延伸井的施工中将积满泥水的97米井筒误认为实体岩层,以致发生透水事故,造成两人死亡,给国家造成18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继承和发挥历史的作用,并不是说让我们照抄前辈的缩影。古人说:“迷往事,思来者”、“往知来”“以史为鉴”,我们要剔除历史的糟粕,汲取其精华,不断的指引我们今天的工作,减少迷路和弯路。
参考文献:
[1]张贵华.档案价值定义述论[J].档案学研究,2003(01).
[2]王先发.困惑与思考——对文件与档案双重价值论的若干思考[J].档案管理,2007(01).
[3]刘东斌.档案形成在前说对档案价值的解读——六论档案形成在前[J].档案管理,2008(03).
档案文化价值 篇10
1 加强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 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 因此, 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 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 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 优化馆藏结构, 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 例如举办展览, 光靠馆藏不够, 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 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 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 档案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 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 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 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 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 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 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 (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 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 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 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 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 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 档案馆是整个档案信息数据传播链条中的核心, 它一边连接这档案信息的源头, 一边联系着档案信息的受众。随着档案信息数据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以及广大受众群体的复杂化以及受众群体需求的多样化, 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要随着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更改, 以便于能够与时俱进,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并要接受定期的培训,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此外, 在一般传播模式中, 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 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 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 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 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 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 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 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 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 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 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 从现实上说, 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 采取某种主动行为, 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 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 严格地说, 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3 档案利用价值的有效挖掘
长久以来, 我们片面的认为所谓的档案信息主要是记录档案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数据, 这些数据和信息的直接受益人为档案的所有人, 档案信息只能用于复制和摘录提取。其实不然,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介入, 当档案信息用于宣传、编制和售卖时, 其潜在的价值就被挖掘出来了, 此时档案的受益人的范围更加广泛起来, 所有的听众、读者以及浏览过档案信息的受众都成为了档案信息的受益人, 这些受益人团体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档案利用价值的深入挖掘。
传播活动是由信息的原始人, 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递出去, 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的行为。在传递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着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 这种效果既可以是积极方面的, 又可以是消极方面的。但是如果受众不能够将传播后的数据反馈给传播人, 这样的传播就是不完整的。因此, 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 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 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 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 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 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 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 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反馈信息是一种传递的信号, 人们可以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来判断档案信息价值的高低, 进而对高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继续的传播, 对低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纠正或者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 而对于那些反馈信息不是很理想的档案数据, 可以禁止传播。档案馆要建立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 及时关注外界的档案信息动向, 以便于制定出更好的档案信息管理方案。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完成的, 需要广大的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的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信息数据的分析, 同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敏锐度和外部信息的捕捉能力。
结束语
总之, 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信息的异地调用和查阅等发展现状, 因此, 有必要采用计算机设备对档案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此外, 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革, 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深入挖掘, 让档案信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只有这样未来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才能找到一条新出路。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 因此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笔者从目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现状出发, 总结了经验教训, 提出了若干条档案信息管理措施, 希望能够挖掘出档案利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