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价值

2024-07-08

档案价值(共12篇)

档案价值 篇1

近年来, 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 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 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 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管理, 注重档案信息传播, 进一步挖掘档案利用价值。

1 加强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 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 因此, 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 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 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 优化馆藏结构, 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 例如举办展览, 光靠馆藏不够, 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 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 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 档案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 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 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 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 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 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 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 (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 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 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 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 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 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 档案馆是整个档案信息数据传播链条中的核心, 它一边连接这档案信息的源头, 一边联系着档案信息的受众。随着档案信息数据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以及广大受众群体的复杂化以及受众群体需求的多样化, 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要随着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更改, 以便于能够与时俱进,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并要接受定期的培训,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此外, 在一般传播模式中, 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 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 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 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 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 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 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 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 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 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 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 从现实上说, 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 采取某种主动行为, 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 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 严格地说, 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3 档案利用价值的有效挖掘

长久以来, 我们片面的认为所谓的档案信息主要是记录档案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数据, 这些数据和信息的直接受益人为档案的所有人, 档案信息只能用于复制和摘录提取。其实不然,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介入, 当档案信息用于宣传、编制和售卖时, 其潜在的价值就被挖掘出来了, 此时档案的受益人的范围更加广泛起来, 所有的听众、读者以及浏览过档案信息的受众都成为了档案信息的受益人, 这些受益人团体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档案利用价值的深入挖掘。

传播活动是由信息的原始人, 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递出去, 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的行为。在传递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着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 这种效果既可以是积极方面的, 又可以是消极方面的。但是如果受众不能够将传播后的数据反馈给传播人, 这样的传播就是不完整的。因此, 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 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 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 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 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 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 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 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反馈信息是一种传递的信号, 人们可以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来判断档案信息价值的高低, 进而对高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继续的传播, 对低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纠正或者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 而对于那些反馈信息不是很理想的档案数据, 可以禁止传播。档案馆要建立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 及时关注外界的档案信息动向, 以便于制定出更好的档案信息管理方案。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完成的, 需要广大的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的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信息数据的分析, 同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敏锐度和外部信息的捕捉能力。

结束语

总之, 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信息的异地调用和查阅等发展现状, 因此, 有必要采用计算机设备对档案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此外, 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革, 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深入挖掘, 让档案信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只有这样未来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才能找到一条新出路。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 因此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笔者从目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现状出发, 总结了经验教训, 提出了若干条档案信息管理措施, 希望能够挖掘出档案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档案信息:档案利用,价值,档案管理

档案价值 篇2

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它记录着过去,服务于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查考方式、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创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档案的利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要重视档案的现实价值,又要重视档案的历史价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渐由单纯保管型向保管利用型转变,档案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为单位的发展决策起到了参谋作用,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文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受到社会广泛重视。

1档案价值的作用

档案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信息及文化资源,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行政管理、教育养成、文化传承、业务承接、法律服务、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只有牢牢把握服务主体,找准服务切入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自身的价值。

1.1 关注重心,为领导决策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行政作用把为领导决策服务作为第一职责,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突出时代特色,编研有价值的资政资料;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围绕区域发展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地方决策的科学性。

1.2 贴近大局,为经济和城市化服务要努力将档案服务向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拓展,特别是将民营企业档案、新农村建设档案、拆迁档案、重大活动和重点项目档案、教育档案、旅游节庆档案以及涉及民生的档案做大、做强、做亮。

要不断丰富档案服务的内容,改进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1.3 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百姓服务重视档案馆的政务公开功能和文化功能建设,利用档案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通过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文档服务送下乡等活动,保证社会百姓的知情权,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档案工作由机关大院的深闺走向社会、走向开放。

1.4 发挥优势,突出档案价值的文化教育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馆藏丰富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内容健康、形式灵活的档案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竞赛、区情教育,为构建和谐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1.5 以史为鉴,依托档案资料的实物价值,在法律事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一切都需要尊重法律秩序和价值判断,特别是涉及经济和社会价值纠纷等方面,更需要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资料,甚至是档案实物作见证,才能确定正确的符合法律效力的结论。

1.6 业务的专业性、延续性也需要档案价值的充分展现,才能为业务的持续性推动贡献力量在社会各个领域,很多属于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工作,都是带有延续的特点,这种延续性无论在一个单位还是在一个地域,后来者的工作大都是继承了前期甚至前代业务积累以后取得,因此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基础资料都是以档案的形式存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档案价值的又一重要作用。

2影响档案价值发挥作用的条件

2.1 社会档案意识: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指整个社会,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了解程度和由此决定的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关心程度,支持程度以及利用档案的水平和程度等,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档案价值的发挥和利用。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凡是成功者,无一不是重视利用档案,善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凡是失败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档案,不注意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而重蹈覆辙的。

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都是在研究整理和充分利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事业成功的,决不会置前人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经过无数次挫折和失败换来的宝贵经验而不顾,去瞎碰乱闯,去从头做起,干“钻木取火”,“茹毛饮血”之类的蠢事。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的档案意识仍比较薄弱,这与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很不适应,就更谈不上价值发挥,其主要表现是:有少数人时至现在还对什么是档案、档案工作是干些什么不了解;一些人不关心档案和档案工作,认为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看成软任务,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少数单位不懂得或不愿意收集、保存档案,甚至有损坏、涂改、盗窃,倒卖档案的现象发生;不少人还不知道利用档案资源等等。

2.2 档案管理水平:档案价值的实现受到档案管理水平的限制。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档案价值的实现。

如果档案工作做得比较好,收集齐全,整理科学,鉴定准确,检索工具多样,人们利用档案就非常方便,档案的价值就比较容易得到实现;反之,如果档案管理混乱,检索工具单一,查找档案十分困难,那就势必会影响人对档案的利用,从而档案的价值也就无从实现。

综上所述,档案是原始的记录和历史的证据,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档案工作者应当了解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掌握档案价值实现的客观规律性,认真做好档案工作,以使档案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3正确处理档案保存与实际利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贡献

3.1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因此,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只能是一堆废纸;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一定具有实际的利用效益。

反之,具有实际利用效益的档案,也一定具有保存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保存价值的大小,需要通过档案的开发利用,即有利用者来利用档案后,才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效益的大与小、多与少,不仅仅是原档案本身潜在保存的价值,这也只是一个未知数,可能是数百数千,也可能是数万,甚至是上百万;同时,也表现在利用者的利用形式、利用深度及利用技巧方面。

在档案整理、鉴定时要考虑保存价值与实际利用效益的因素,以利提高档案的质量,优化馆藏,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档案的保存价值在于开发利用档案只有通过利用,其保存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出成果、出效益。

有人对此否认、也有人怀疑档案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下面,笔者不妨列举实例来充分说明档案的价值作用和给单位带来的效益。

如,某城市兴建的一座大桥于4 月动工兴建,总投资2300余万元,但使用一年后, 桥上的路灯大多熄灭,给行人车辆带来不便,急需修复。

当地政府委派用电管理总站对其进行全面检查。

由于原电管站工作人员调离岗位,给修复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电管站派人到城建档案室借阅大桥路灯线路图,由于明确了线路的走向,不仅使修复工程的时间大大加快,而且使该座大桥重放旧日神彩。

上述最简单的实例客观地说明档案的保存价值靠人们的开发利用。

否则,其价值永远被禁锢在档案之中。

所以,明确了利用与不利用的效果和作用,就会主动地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促使其充分利用,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柳英.试论档案保存价值与实际利用效益[J].浙江档案,,(2).

[2]张春玲.谈企业档案的价值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0).

[3]李光泉,许素海主编.《档案学基础知识教材》,2000.

方志档案的价值研究 篇3

方志档案是在编修志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档案价值存在多个维度:从作用上看,它具有历史价值、经验价值、资料价值、科研价值等。从价值性质上看,它具有凭证价值。从时间上看,它具有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本文仅从作用的角度研究方志档案的价值。

一、方志档案价值

1.历史价值

方志档案记录了某一行政区域内从有记载人类活动开始至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演进,为历史真实情况提供证明,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事物本身有特殊意义。方志档案是历史凭证,具有历史价值,它是方志档案最为重要且最为根本的价值。黑龙江的旧志文献资料,如明正统《辽东志》、弘治《辽东志》、嘉靖《全辽志》、康熙《盛京通志》等,这些方志档案资料都记述了该历史时期黑龙江区域内包括龙江、景星、泰莱等24个县旗的历史演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资料价值

方志档案的内容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同时也包括当地的民情风俗、方言、姓氏、人物等,具有范围广、内容全特点,被人誉为“信息库”,为修志提供重要资料基础,为各项科专业领域工作也提供资料支持。目前多数方志机构的资料工作普遍存在“重用轻管”的现象,致使资料边用边丢,需复核时难明出处;资料还没用就遗失。若这些方志资料继续因不被重视而遗失,将是方志界重大的资料损失。

3.经验价值

一是对修志工作的经验价值。方志档案包含方志机构的文件和其他文书材料,如修志工作中拟发的计划、意见、规定、简报、总结、守则、制度等,既含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现实编纂经验,是指导修志工作的重要文献,对发展方志理论、建立新方志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对其他专业工作的经验价值。方志档案中涉及各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材料、技术情况说明等,这对各个专业领域更新技术、发明创造都有着借鉴意义。

4.科研价值

方志档案中包含的旧志、旧文献、古籍档案是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珍贵史料,是从事史学研究和公众寻根访祖的重要材料;包含的各专业的原始档案材料,形式上包括文献、图表、图片、碑文、资料汇编等,蕴含丰富的信息,对各专业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工作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二、方志档案价值特点

1.方志档案价值的潜在性

方志档案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被开发利用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方志档案在被开发、应用前,其价值处于沉睡状态,需要在社会需求下,通过主体开发、利用,才能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2.方志档案价值的相对性

方志档案的价值大小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但也受环境的影响发生升降。譬如,当社会对非常关注经济领域时,公众对经济领域的方志档案需求度升高,该项方志档案的价值大于其他领域的方志档案,同理,当社会关注度与需求度降低时,其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三、对开展方志档案工作的启示

1.去伪存真,完整留存

方志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推进方志事业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建立、管理方志档案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由于方志档案的价值具有多维性、潜在性和相对性,其真实价值难以判断,况且,目前广大方志工作者的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知识储备匮乏。因此,对尚未开展方志档案工作的方志机构来说,首要任务是对方志资料进行真伪辨别,对通过论证,直接可以推出为错误、不实的材料予以剔除;对正确和存疑的材料直接完整留存,将其作为方志档案资料。

2.制度先行,有序归档

建议各方志机构结合方志档案资料的存储量和存储特点以及档案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实际,制定方志档案鉴别、归档、管理规划方案及相关制度,按照方志档案分类,分批次有序开展方志档案工作。

3.开发方志档案

开发方志档案是最大限度实现方志档案价值的途径之一。在开发方志资源与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上,结合社会公众的需求点,整合分散、零散的方志档案,深入研究灵活创新,形成成果,推进方志工作与各专业工作的发展。

综上,方志档案是修志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需要学界高度重视其价值及作用,建立、管理、开发方志档案,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

胡笳馨(1982.5——),女,党员,籍贯:辽宁辽阳市,工作单位:哈尔滨市方志馆,职务:办公室档案馆员.

浅析家庭档案对档案工作的价值 篇4

家庭档案内容丰富, 一张张蕴含着时代特征的老照片, 一封封留有历史遗迹的旧家书, 一件件见证社会变迁的老票据, 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各个层面的家庭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 是家庭历史的真实写照, 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有力见证和真实缩影。家庭档案并不完全是私务档案, 家庭档案中涉及很多有关公务活动的记录, 甚至在不少家庭占有相当比例, 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很珍贵, 成为家庭档案中极具价值的一部分。这些藏于普通家庭的珍贵档案, 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和完善国家档案资源。

家庭档案是对国家档案资源的丰富和补充, 建立家庭档案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主要保存各级党政机关的公文, 虽然数量庞大但内容单一, 而家庭档案内容丰富, 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反映出社会发展历程的变化。其次, 由于国家档案收集范围和内容的局限性, 其所关注的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一些具有较明显的社会、政治意义事件的记录, 注重对宏观历史的反映。再次, 由于国家档案所关注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 因此它对社会现象记录的深度必然有所欠缺。

建立家庭档案还可以保护民间档案资源, 丰富国家档案资源宝库。家庭档案来源于民间, 所有权归个人, 但它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通过家庭建档工作, 我们会发现一批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可以填补综合档案馆内某些方面的空白。家庭档案为国家档案资源注入新的成分、新的要素。

二、家庭档案的建立,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

“社会档案意识指的是个人对档案的具体认识以及社会上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带有普遍性的认识程度,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社会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长期以来, 档案对于许多老百姓是陌生的、有阻隔的, 甚至是神秘的。他们少有利用档案的要求和习惯, 也不大关心档案工作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档案意识及其薄弱。“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不仅体现在上层人士或者说精英人士对档案的认可上, 更重要的是让档案根植于普通百姓, 进入百姓阶层, 得到他们的认可。只有让档案进入百姓阶层, 档案工作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家庭建档有利于提高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一个国家不断生成的档案资源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大众参与有利于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家庭建立档案, 十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开始认识、了解档案工作, 消除了神秘感, 改变了档案“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由于档案传统模式所导致的神秘僵化的印象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档案和档案事业的看法。真正改变这种社会现象, 仅靠档案系统内部的循环宜传和媒体的外力作用是不够的。只有将这些观念渗透到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家庭中, 从内因起作用, 从而使公民建立自觉、科学的档案观。只有当人们能以自觉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考虑到档案因素, 才能为档案事业的具备厚实的民众基础, 只有获得了这样的土壤, 才能迎来档案事业的真正春天。

三、家庭档案的建立, 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的发

建立家庭档案, 不仅为一个家庭管理提供有效服务、促进社会和家庭文明建设, 同时拥有家庭档案的人还可能成为档案利用、档案开放的推动者, 这样为档案和档案工作一个无声有利的宣传过程。

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统筹兼顾的;社会的档案资源也应兼顾组织和个人,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不管是来自国家政权的档案, 还是藏于民间的档案, 都是国家的档案资源, 是各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家庭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档案部门服务范围扩展。过去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主要限于单位和组织, 从未涉足家庭和私人领域。而实际生活中, 档案早已存在于民间, 只是所藏档案大多处于散乱无序状态, 缺乏必要的管理。通过家庭档案的建立, 档案部门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百姓家庭, 直接为普通百姓提供服务。家庭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档案部门指导对象的扩大。家庭档案的建立也使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发生了改变。档案人员在深入基层或家庭指导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 掌握指导对象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提出工作对策, 不断探索业务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从而保证了业务指导工作的完成和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家庭档案更激活了档案工作体制。

参考文献

[1]荆绍福:《家庭档案管理概论》,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档案来源及价值说明(共) 篇5

一、档案来源

本单位档案主要来源于直属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单位主管业务及上级机关颁布的非本单位主管业务但需要本单位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及内部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总结、报告及有关工作制度、各类报表等文件材料;本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专业文件材料;本单位支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本单位在历次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本单位的请求和上级机关的批复文件;具有参考价值的外单位来文。

二、价值说明

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篇6

【关键词】档案;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档案作为人类文化的记忆宝库,同时也是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档案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档案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因此需要对档案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档案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更好的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民族文化价值。档案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真实、可靠的记录,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使档案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价值,而档案民族文化价值的存在也是档案存在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基础和文化特色,档案通过忠实记录和扎实积累民族文化的发展,可以为民族文化变革和民族文化发展等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且档案本身也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使档案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增强,是档案能够不断传承的重要依据。

(二)文化教育价值。相较于一般的历史资料来讲,档案是多从角度及全方位直接对历史的记录,作为历史的重要烙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有可靠性。由于档案自身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使其能够得到保存和传承,也使档案具有积极的文化教育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启示和警醒。同时档案还能够借助于事实来教育人们,指导人们的行为,为后人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借鉴。而且档案馆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是对档案文化教育价值的外延。因此需要对档案文化教育价值给予充分的认识,并将文化教育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从而为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价值。档案与历史息息相关,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也使档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档案能够对已发生的历史信息进行传播,并进一步对历史资源进行整合。档案通过真实、有效的对历史进行记录,能够有效的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需求者提供完整的历史信息,从而使档案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另外,档案还具备社会文化的传播价值,在社会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助推器。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档案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也使其普遍不受关注,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欠缺,对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档案的宣传,提高人们社会档案意识,积极引导人们利用档案,提高人们对档案的关注度,从而更好的促进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管理,实现档案资源有效利用。加强管理,是实现档案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加强档案资源的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管理档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手:(1)加大档案收集的力度,扩大档案的来源,增加馆藏;(2)做好整理和鉴定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重要的档案资源优先保存;(3)做好档案的编目和检索工作,提高档案的利用率;(4)创新档案文化价值,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升值更新,比如可以探索一些档案使用的新途径,让人们了解了档案的文化内涵,又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社会档案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最近几年当中,社会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忽视了档案文化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社会档案文化观念不强。档案文化观念薄弱,会在心理方面影响到人们对档案文化发展、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所以,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对档案文化的宣传、例如,把档案文化的宣传与档案展览相结合,把档案文化宣传和档案法制宣传相融合,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档案文化观念。同时,也能够营造有助于完成档案文化价值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弘扬档案文化、推动档案文化的发展。

(四)优化馆藏档案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档案馆在档案收集工作中,由于档案资源来源较为单一,而且档案资源信息的覆盖范围和辐射量偏离人们群众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需要增加档案资源征集工作,有效的提高档案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优化馆藏档案资源的配置,使档案资源能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接轨。同时档案馆还需要加快向社会开放力度,为人民群众更好的运用档案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

(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档案文化。档案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假如没有档案,那么也就失去了直接记录以及积累文化的原载体。由此可见,档案文化具备保存、继承传统文化的职能。但档案不仅可以被动的记录和反映历史,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条件、知识信息以及精神动力。档案文化不但能够保存传统的文化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进而发展先进文化。重视档案文化的继承性,从而实现对传统档案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三、结束语

在当前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使档案文化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档案文化价值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档案管理觀念的转变,努力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体现出档案的文化价值,并使档案文化价值能够进一步扩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金海.档案馆提升对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初探[J].浙江档案,2012(12).

[2]曹玉.我国档案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理性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4-03-18.

档案价值形态综述 篇7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 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 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 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 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 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 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 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 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除上述之外, 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 还有两点考虑。首先, 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 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 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 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 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 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 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 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 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 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 从属价值是流, 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 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 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 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 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 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 实际上, 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 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 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 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 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 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 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 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 (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 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 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 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 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 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 非此即彼, 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 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 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 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 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 地位越高, 职能越重要, 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 档案价值就越小。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 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 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3. 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 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 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 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也就是说, 一提起档案价值,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 “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 即指某一 (或一部分) 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 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 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 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 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 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 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 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 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 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 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 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总之, 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 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 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 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 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 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别的不说, 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 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 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 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 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 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 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 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 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 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 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 在当时来说, 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 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 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 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 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 具有不同价值, 完整程度高时, 其价值相对小, 完整程度低时, 其价值相对大。

摘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其次, 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 在此基础上, 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档案价值 篇8

1 高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的选拔、就业观念的转变, 高职学籍档案在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 完善高职学籍档案管理, 研究其特点及规律, 分析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对策, 不但可以促进高职档案管理的发展, 而且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籍档案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和时段, 文件之间有不规律时间联系, 学生的学籍档案有明确的起始和终止时间, 形成以时间为进程。学籍档案不仅影响到整个学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对一个人的全面了解和如何合理的使用人才, 高职学籍档案包括录取新生花名册、新生登记表、学籍卡片、在校名册、学生成绩总表、毕业审批、论文答辩、学生学籍异动材料、学生奖励 (优秀学生、奖学金等) 材料、学生违纪处分材料等等, 记载了学生自入学到离开学校整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 具备查考价值的资料档案。因此, 收集和利用好高职学籍档案, 是高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能让学籍档案管理为骨于校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学籍档案管理。

2 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高职学籍档案记录了一所学校自办学后所有学生的在校信息, 与每位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具有凭证作用及社会服务功能, 前段时间, 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查学籍档案, 因工作后表现优秀, 现要被选拔、任用、考核, 需要在校期间的学籍档案, 并要求复印, 学校虽然有这些学生的学籍档案, 但往往这些数据都存在填写内容不全, 杂而很乱, 造成档案资料的缺失。看到学生的无奈,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高职档案部门必须抓好学籍档案管理, 决不能再给学生留下任何遗憾。学籍档案包含的内容较多,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 高职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受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制约, 目前高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高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标准不统一

虽然多数高职学校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去进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 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去管理学籍,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使高职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导致学籍的原始档案残缺不全或杂乱无章。导致学籍档案材料杂乱且降低了使用的价值。

2.2 职责范围不清, 管理意识缺乏

高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学籍档案没什么实际用途, 学籍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学籍档案管理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学籍档案的填写错误或格式不统一, 没有严格的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档案进行管理, 使档案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应用性。教学管理有关部门职责范围不清, 学生在校期间一些重要信息资料, 如奖学金或竞赛项目获奖材料, 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大学英语三四六级考试取得各项比赛的材料和所受处分材料等等缺乏完整性, 有的根本没有记录, 使得学籍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完整性和真实性, 给今后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也会影响高校学籍档案的质量, 从而削弱了学籍档案的社会价值。

2.3 高职学籍档案归档质量偏低

学院教务处在整理2001级至2009级学籍档案时, 发现学籍档案里错误很多, 如填写内容不全、出现错别字、乱填乱改、文字材料纸张规格不对、学生毕业照片版面多样, 并没有按要求的粘贴、材料没按规定传递或文件丢失、学生鉴定表填写雷同等等。以上原因都是因为教学管理部门收集资料缺乏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导致学生学籍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出现缺失和混乱, 造成学籍档案缺乏, 学籍档案无法为学生提供服务。

2.4 高职学籍档案没有充分发挥潜在价值, 帮;原因是管理模式落后

学籍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与学籍管理相统一的重要性, 工作中缺乏主动和创新性, 高职档案管理工作随意性大, 制度不严, 管理的落后, 使得学籍档案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高职学籍档案管理只是停留在收集、整理、归档的层次, 没有对学籍档案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 没为教学创新或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材料依据, 也很少为骨干校建设提供有价值数据, 无法实现学籍档案最大价值。

3 做好高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职学籍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信息档案, 是教学档案的主体和核心。这些在学生成长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材料, 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全过程, 对于学校、个人及社会了解学生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那么, 如何加强高职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使高职学籍档案的发挥最大价值, 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明确认识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学籍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高职院校各项决策服务的, 是为骨干校建设服务的, 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学籍档案是关系到学生自身前途有价值的资料信息, 是学生步入社会留给用人单位第一印象。目前高职学籍档案分散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等职能部门, 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 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 这样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加强学籍档案日常管理, 注重对学籍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并对平时形成的学生各种学籍材料, 规范的进行整理、登记、分类、编目并及时归档, 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籍档案的重要性, 明确归档要求和范围, 并制定有关学籍材料归档的规章制度。

3.2 跟踪收集, 实行动态管理

学籍情况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各个环节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 应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对有关学籍管理的文件材料, 随时收集整理, 及时认真记载。一份学籍档案的形成从入学登记到毕业证的审批要经过几年的时间, 跟踪收集就是对学籍异动学生的学籍材料进行后续补充收集, 这些材料跨越时间长, 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高度负责、主动跟踪收集、补充归档, 只有将各环节中的形成材料收集齐全并加以整合, 才能确保学籍档案的完整性。

3.3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籍档案工作, 要结合实际, 使全体师生增强对学籍档案的重视, 支持高职学籍档案的收集、检查和整理工作。学生管理老师, 特别是班级辅导员, 要明确学籍档案对学生的重要性, 使学籍档案收集整理过程走上规范制度化的道路。招毕办、学生处、教务处、学院办公室、各院系部要协作, 保证学生学籍档案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准确、全面的保证学籍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各教学部门联合起来,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准确、有价值的资料。

3.4 加强高职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 体现学籍档案价值

学籍网络信息化管理, 使全体师生信息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各个院校的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招生与就业管理系统和各系部应实行对接, 建立学籍档案的信息库, 实现信息查询的实时互动。这就要求理顺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使学籍档案收集按时、保质的按制度进行, 学籍档案管理应分清责任并明细化。要达到这种管理模式高职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就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 学籍档案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积极探索学籍档案开发利用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摘要:完善高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实现学籍档案价值, 对于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籍档案管理是高职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情况的记载, 本文针对高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现状及建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学籍档案,管理,作用,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魏赤.浅谈加强学籍教学档案管理的要素、流程和方法.河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

[2]冯文平.浅谈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 2004 (2) .

[3]曾虹, 加强学籍管理实现学籍档案价值[J].兰台世界, 2007 (11) .

[4]唐伟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与高校学籍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 2008 (4) .

档案文化是档案社会化的价值体现 篇9

一、档案文化的内涵

1. 档案。

档案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凡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历史上的档案称谓, 可以说各个时代各有不同, 商代称为“册”, 周代称作“中”, 秦汉叫做“典籍”, 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1]52, “档案”一词出现在明末清初。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2]35。”

在我国古代, 档案也是图书, 它们有着共同的起点:从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到刻版印刷。从现代档案的形式看它分为:文种、载体、记录、保存、表达等多种方式。在档案的应用看, 分为国家档案、地方档案、单位档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出生档案, 上学有学生档案、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将陪伴人的一生。现如今像私人档案、家庭档案、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也相继问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多元性文化。

2. 档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档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规范行为。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说档案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现。

档案文化是档案组织机构具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档案宣传教育活动的总和。档案文化包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是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统一体。狭义文化也是档案文化的内在本质, 一般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文化体现档案文化的外在表现, 即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挖掘、开发馆藏地域特色档案资源, 利用网络、电视制作各种展览、展示、编研、编著、以及各种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国家史、地方史、县志、乡志、村志、教育史、学校史、组织史、名人史, 这些无一不是档案文化丰富内涵的积淀和凝结[3]18。

二、传播是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

档案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与传播文化。加强档案与社会媒体: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网络信息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努力扩大档案资源与社会公众的接触面, 经过对历史档案的筛选、加工、提炼、编纂, 把档案这个“原料”转化成现今覆盖面大、亲民大众化、社会最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 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熏陶、感化、教育、提高。档案与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档案与文化建设多元探索的成果。

1. 利用档案制作的电视节目。

通过探寻与揭示尘封的珍贵历史档案和资料, 回溯历史, 还原真相, 通过采访相关人物、积极追踪事件发生地、努力搜集档案资料, 将历史、人物、军事、宝藏、地域文化等各领域的史实再现荧屏。这类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四套的《国宝档案》、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星期五档案》、广东电视台的《解密档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发现档案》、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江西电视台的《经典传奇》, 还有凤凰卫视台的《凤凰大视野》等。含有“档案”一词的电视节目格外引人注目,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 展示勾连现实和历史的时空, 贴近民众,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很受群众欢迎。这充分显示了档案文化的博大厚重。

2. 利用档案制作的文献电视片。

档案具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 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 是档案人与读者的梦想。我国第一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18集文献电视片《共和国脚步》;365集文献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27集文献电视片《自从有了共产党》;10集文献电视片《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历史档案》、《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等文献电视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8集大型纪录片《清宫秘档》是一部集档案展示、文物考证为一体的文献纪录片, 它以秘藏多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历史档案为依据, 揭开清宫历史的真相。

网络视频也是档案文化的一大亮点。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365件毛泽东档案, 拍摄网上视频《档案天天看—毛泽东档案系列》, 包括毛泽东不同时期亲笔起草的文件、书信、论著、题词等。还有近年来较吸引读者的《老照片》、《影像纪录》、《档案珍品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校史档案展览》等, 都是以大量文献档案为基础, 以历史档案为题材, 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产品。

3. 利用档案资料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数不胜数。含有“档案”一词的电影也屡见不鲜, 比如国产反特题材的《梅花档案》、公安题材的《红色档案》, 翻拍自同名经典电影《蓝色档案》、香港警察题材的《刑事侦缉档案》等。还有美国科幻片《科洛弗档案》、《X档案》等作品。内容取材于历史档案, 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战争题材影片, 如:《大决战》、《西安事变》、《东京审判》等电影。

湖南根据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学习工作留下的大量珍贵档案史料, 编拍的《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天字一号》、《最后的较量》等作品都取材于档案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红旗飘飘》等也是以档案为基本依据,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发掘、内容的筛选、艺术的再造, 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档案文化作品。

三、网络数字化是档案文化的未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 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01亿, 微博用户数达到3.31亿, 网络视频网民达3.89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档案文化要体现亲民化、社会化, 就要档案信息网络化, 档案管理发生新转变。

1. 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上往往把档案和档案工作列为一项“文书”工作。从“文化”视角看, 档案既是文化资源, 又是文化载体, 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档案机构必是文化资源存储器和传播源。档案工作者是文化资源维护者、开发者、传播者[4]38, 依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档案信息网站,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建设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要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2. 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支持与推动档案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中, 随着广大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年来, 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直线上升, 且对所需利用的档案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由封闭型、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只有开放, 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使越来越多的档案利用者成为了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应比“传统档案开放利用”具有更深的内涵, 更注重服务理念、渠道、模式、技术的开放性, 更注重符合用户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3. 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档案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资源, 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官本位”的政治色彩, 怎样体现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转变, 就是要把档案文化这种“官方文化”推向大众。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这两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 扩大档案信息受众范围, 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效果, 更能贴近符合大众需求和社会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 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化。

声像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数字档案的珍贵素材。声音、影像、图像、图形文件,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图文并茂的活档案, 更适合网络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对于那些珍贵档案, 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 减少磨损, 延长档案的寿命。所以, 要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复制和保存等工作。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把作品取材于档案的真实资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共享技术, 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化, 拓宽档案的传播功能, 让档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进一步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5. 从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化。

数据时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产业, 也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保存、研究的同时,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建立全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 构建“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 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愿望。数字化资源是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无限使用的信息资源。电子载体和数字传播方式的便捷、快速和远程多人利用的形式, 更能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使得档案的传统形式向数字化形态转化, 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档案服务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存史文化, 要充分发挥档案保存功能、研究功能、利用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档案工作者就要在收集整理中发掘档案文化, 编研工作中提升档案文化, 传播方式中创新档案文化, 才能更好发展档案文化, 提高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

摘要: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本文从全面认知档案文化功能, 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分析论述档案文化在继承历史, 传播文化、发扬文化、提升文化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档案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秦蓉.新形势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 2012 (2) .

[2]方立霏.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北京档案, 2003 (3) .

[3]张云超.档案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档案学研究, 2002 (4) .

档案价值 篇10

一、对影响档案资源价值转化因素的分析

从档案资源的本质属性方面讨论其价值的特殊性, 是在静态的环境中分析档案资源在哲学层面上反映的价值规律, 而档案资源价值的社会实现是在动态环境中实现的。档案资源的价值由静态的客观存在到动态的社会实现的过程, 既包含着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又包含主体行为的外在驱使性。因此我们不得不从主体的能动性和客体的客观性方面辩证的分析档案资源由隐性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 档案资源价值的多维性对其价值转化的影响。档案资源具有多方面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客观性, 当档案资源的多方面的客观价值属性与人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发生联系时, 就产生不同的价值含义。也就是说, 档案资源的价值具有多方位的辐射性或扩散性。档案资源不与人的需求发生联系, 其价值只是潜藏在客体的内部, 不依赖人的需求而客观存在的。这就是一种隐性价值, 相反, 当档案资源多维性都存在于主体档案能力的阈值内, 其价值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作用于主体的档案活动的目的。因此, 档案资源的价值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产生了使用价值, 使档案资源的价值由隐性向显性方面转化, 需要客体与主体的需求联系起来, 才能发挥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效益。 (2) 档案资源价值的间接性对其价值转化的影响。档案资源的价值间接性是说, 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 有时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价值体现出来之后, 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人事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一种物质形态而客观存在, 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但在人才的选择上, 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佐证, 当人才进入社会并担当起一定的角色之后, 就会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使档案作为物质客观存在的隐性价值实现了向显性价值的转化过程, 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3) 档案资源价值的再生性对其价值的影响。由于档案资源不仅具有客观存在物的一般属性, 而且还具有主体智慧创造物的特征。档案资源的主体创造性, 在物质形态方面和价值方面就表现为一定的再生性。这使档案资源相对其他资源而言, 档案资源不仅克服了其他资源的可耗性, 而且还表现了档案资源的无限发展性的特征。这种再生性是主体能力对档案资源的创造或再创造, 是主体对档案加工后的智慧性的再生。当档案资源处在一个自在的阶段时, 它的价值不受主观的评价而独立存在, 并有较深的隐蔽性。当它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发展或再生时, 其价值便逐渐由隐性向显性方面转化, 当实现其价值转化后, 其价值最大化还未实现, 因此档案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是相对的, 其价值的无限性是绝对的。 (4) 主体的认识能力对档案资源价值转化的影响。主体在驱使档案资源由隐性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之前, 是主体对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主观性的预测或评价。显然, 主体对档案资源的评价融入了主体的档案意识。主体的档案意识产生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档案行为。这种预测或评价的准确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客体价值的隐蔽性的程度。因此, 可以说, 对档案资源的认识是对档案资源价值发现的过程。相反, 主体对档案资源缺乏认识或主体认识能力低下时, 其价值就不能显现出来, 或者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 就不能实现档案资源价值的转化, 或者档案资源的价值就不能最大化的作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目的。 (5) 主体运用档案的能力对其价值转化的影响。主体利用档案的能力是完成档案资源价值转化的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意志行为, 是发现价值之后实现价值的档案行为。其行为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档案资源价值实现的程度,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档案资源的再生性。主体能力的正确实施, 不仅能取得较好的行为目的, 而且在档案资源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 也是对档案资源价值在动态环境中的再认识, 在更深的层次里, 发掘档案资源的新的价值, 从而实现档案资源的增殖性。如果错误的实施其行为会引起主体在档案意识方面, 对已经显露的价值进行否定, 将已显露的价值又重新地覆盖起来, 重新回到隐性的状态。所以说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档案资源的客观价值不会因为主体的行为能力而消失, 仍然具有再认识, 再开发, 再实践的客观价值。但应该指出的是, 档案资源具有时效性的特征, 在时空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其价值在社会实现方面的差异性。

二、档案资源价值社会实现条件

根据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实现的条件, 我们从主体能力、档案技术的催化功能和政策法规三个方面作以分析: (1) 实现档案主体向档案人的转化。人们在以极大的关注力, 注重档案资源价值实现的问题时,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档案主体向档案人转变的问题, 从根本上实现主体档案能力的提高。档案主体是开发、搜集、整理、实现档案资源价值的具有能动性的实体, 而档案人除了具备档案主体的基本特征外, 特指在现代档案环境和档案时代中, 逐渐形成的一些共同性的档案行为和档案心理, 并构成了后天性的特征的档案行为主体。由此可见, 档案人是档案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专业特征的实体。档案人对档案资源的认识能力必须高于档案社会发展的水平, 必须以更高的姿态站在档案资源的面前, 甚至凌驾于档案资源之上来深入地挖掘档案资源的隐性价值, 并且, 以专业技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资源价值的社会实现的最大化。 (2) 档案技术的发展促进档案资源价值的社会实现。档案技术是获取、处理、传递、储存、使用档案的技术。它不仅可以深入地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及时准确地促进档案资源的由隐性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 同时也是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的过程。档案技术的运用使档案资源进入社会实践领域, 反映了档案资源作为其他物质形态外化或显现的本质特性。使人们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深入地掌握事物的客观存在, 如:网络技术实现了跨时空的资源共享、光电技术实现了远距离的指令下达或联络、遥感技术对空间环境和地下环境的反映、纳米技术深入人体内对体内状况作病理分析等。档案技术的发展还有益于档案载体的进步, 防止各种灾害造成的档案资源的损失和流失, 如:火灾、虫灾、化学腐蚀等。为了防止这些灾害造成的资源流失和损失, 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 (NARA) 严格规定CD-ROM、WORM及可擦式光盘, 三种载体可用作文件的数字记录的载体。我国国家档案局《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方法》中也规定了电子文件应“拷贝至耐用载体”。所以我们研究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 无论是从技术方面, 还是其他方面, 既要关注档案资源的直接价值, 也要关注其间接价值,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实现。 (3) 强化法制建设, 保障档案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的社会实现。档案资源的本质是物质的、客观的, 就规定了档案资源具有可操作的被动性。在档案资源客观存在的隐性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 并实现主体的行为目的的发展过程中, 使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就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主体根据不同的目的, 可以对具有显性价值的档案资源进行主观性的“污染”, 或将其显性价值人为地掩盖起来, 增大档案运用主体在识别其价值方面的难度, 使其价值得不到发挥或不能充分地发挥。主体还可以利用档案资源可创性的特点, 制造虚假档案, 引导他人接受错误的档案, 使档案资源产生负价值, 影响档案资源价值的社会实现。这是主体意识的异化在物质层面上的反映。因此, 这就提出了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予以保障。我们从档案资源本质特征和主体档案行为能力方面, 辩证地分析档案资源的隐性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的规律, 将客观物质价值的隐蔽性激活到人的感知阈值内, 并施以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保障, 这样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实现。我们相信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将成为档案化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社会档案化的程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要:档案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一样具有相同的物质属性。但档案信息资源又具有显示自身个性的特点。本文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方面, 分析了档案资源的隐形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的规律, 以期求得档案资源价值社会实践的最大化。

关键词:档案资源,价值实现,辩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邬焜, 李琦.哲学档案论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2]王芳, 赖茂生.论档案资源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6) .

[3]周鸿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徐闻博物馆的档案价值研究 篇11

关键词:徐闻博物馆 文物 档案价值

中图分类号:G2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17-01

徐闻博物馆始建于1983年,随着徐闻县政府不断对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博物馆的投资,于2002年重新选址徐闻县城贵生路中段建设新馆,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是粤西馆藏较为有规模的仿汉唐型的古建筑。博物馆内的展厅共7个,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在第四、第五展厅中,这里陈列了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隋唐时期的文物。徐闻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的文物档案承载着徐闻人们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在传统文物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遴选几件文物,对其进行档案价值方面的分析。

1 瓦当

瓦当因其使用区域广泛,沿用时间长久,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研究价值。瓦当的制作是用瓦范在泥上压制,然后烧制而成,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起到保护和加固檐头作用的建筑构件,俗称瓦当头。瓦当由以前的纹饰瓦当发展到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通过对瓦当的文字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时代、历史城邑、宫殿的名称和位置。徐闻五里乡二桥、仕尾村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具有官方性质的“万岁”瓦当,“万岁”瓦当属于汉代文字瓦当,是西汉的典型瓦当,当面直径14.5厘米,残长9.3厘米,中分四部分,在当面对称格界上下刻阳文,篆文“万岁”二字,为红褐色泥质陶,为典型的汉代遗物,在西汉初期皇宫贵族专用的建筑物才能使用“万岁”瓦当。由此亦确认了南越王宫署遗址的所在。王俞春的《中国历代官署名辞典》记载:黄门,官署名。汉代置,黄门之署。任职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礼记王制》记载:五等之制禄爵,公、候、伯、子、男凡五等。由此可见,汉代的朝廷黄门曾经在徐闻的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设置级别相当于州郡之治的行宫之类的官署,也有候官出入的驿站建设在此,汉朝也早在汉元鼎六年就置县于徐闻。诸多汉代瓦当在此处的出土也为徐闻是汉代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历史证物。

瓦当是我国独有的建筑构件,其不同的造型和当面丰富的纹饰、文字之间精心布置、相得益彰,融建筑和装饰术、书法于一体,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徐闻五里乡二桥、仕尾村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有万岁瓦当、灵芝纹瓦当、卷云箭镞瓦当和大量的瓦当残片。最有名的的当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岁瓦当,万岁瓦当中间圆纽双圈,内有十字界,当面刻有阳文篆体“万岁”二字,构字精巧,富有层次感,左右侧双山纹或船纹,相得益彰,布局巧妙,融建筑结构与装饰一体,技术运用娴熟,此类文字瓦当将书法融入其中,具有民族性和文化内涵,提升了瓦当的艺术价值。除了文字瓦当外,以吉祥物灵芝作为当面图案的灵芝纹瓦当;以卷云、圆泡和箭头为图案的卷云箭镞纹瓦当,规整的造型和精致工艺现出了汉代瓦当的风格,是古代瓦当鼎盛时期的精品。

瓦当纹饰有动物、植物、文字等等十分丰富,虽然瓦当的兴盛时代已远去,但其当面丰富的图案在艺术美学方面的参考意义却继续给后人以启迪,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在各个艺术美学领域中作为素材以供参考和研究,比如:室内装修、纺织图案、书法纸品等设计当中,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的文化特色的作品。

2 铜鼓

铜鼓是在徐闻愚公楼出土的文物,虽然鼓身和鼓足有部分缺损,但是鼓面完好,仍然可以清楚看出鼓面的中央有八芒太阳纹,8级三线炫分晕,鼓的边缘有4只头朝着顺时针方向排列的青蛙,其距离间隔均匀,在鼓胸和鼓腰之间有两对绳纹鼓耳,位于鼓身的前后,鼓身饰满了云雷纹和游旗纹,鼓面的直径77.5厘米,鼓身的高38.5厘米,壁厚大概0.4厘米。在古代铜鼓乃是财力和权利的象征,拥有铜鼓者亦拥有财富和权力铜鼓也是一种神器,史籍记载,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曾有对太阳的崇拜和信仰的习俗,固形成了“祀日”风俗,所以铜鼓的鼓面中央采用突出的太阳纹图腾做纹饰,也起到了加厚鼓中心的厚度,使鼓面耐击和易于声音传播。在古代铜鼓乃是财力和权利的象征,拥有铜鼓的部落或者村寨的头人,鸣击铜鼓以示吉祥之兆,鼓声寓意神灵保佑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明清以后,铜鼓已经作为纯粹的乐器使用,少数民族的庆典节日,人们会请出铜鼓,和着鼓声,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3 “大泉五十”铜钱

“大泉五十”铜钱出土于海安广安村汉墓,一共出土4件,三枚已残,仅一枚保存完好,其径2.7厘米,中廓0.9×0.9厘米。“大泉五十”铜钱是王莽王朝第一次货币改革的钱币,始铸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西汉后期,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国号“新”,史上称为新莽,仅存十四年。由此可证此处当时的时代为新莽时期。

4 “臣固私印”

二桥、南湾汉代遗址出土一件文物,引起文物考古专家的关注,它就是一枚龟纽铜印“臣固私印”。“臣固私印”的发现,进一步提高徐闻汉代文物的价值与品位以及充实了博物馆汉代文物的库存。印为龟纽铜质鎏金印,其外形高1.3厘米,长2.5厘米,宽2厘米。印章虽然是普通的铜质,但是印上饰有龟纽,且鎏金,应该属于列侯、将军之列。“臣固私印”自称臣。“固”对朝廷称臣,应为朝廷命官。查《后汉书》卷二十三,809页”窦融列传第十三记:“弟子固,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好览书传,善兵法,贵显用事,中元元年(公元56年)袭父友封显亲侯……”“章和二年卒(公兀88年)谥为文侯”。并且他“与马援交结”。这臣“固”是否“窦固”,尚待进一步考查。载自—《徐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的发现和研究》。由此印证徐闻城的行政级别和官职的层次。

5 珠饰

1973年在徐闻51座汉墓出土的珠饰数量多达三百多粒,应是来自海外的贸易品的舶来品。宋朝时期的祝穆《方舆胜览》卷42雷州“事要.徐闻交易”条下引唐《元和志》(今本不载):“汉置,在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下七里,积货物于此交易。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说:欲拔贫,诣徐闻。由此可见,汉代徐闻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富庶的海外贸易商业港口。

6 结语

文物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的实物见证,是凝结在历史遗迹、遗物中的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具有其存在的时代特点,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文物各种各样的信息记录(包括文字、图表、符号、纹样)中得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考证历史事实的原始材料,服务于未来,给徐闻的建设带来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洪三泰,谭元亨,戴胜德.开海—— 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曾秩.论书法艺术在汉代文字瓦当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7).

网络博客的档案价值 篇12

一、什么是博客

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 它通常是由简短而且频繁更新的帖子组成, 这些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的内容因个人喜好而异, 以张贴日记、照片、诗歌、小说、散文为主要内容。大多数博客是个人心中所想事情的记载, 也有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者共同利益共同创作, 撰写博客的人也被称为博客, 前者对应英文单词Blog, 后者对应其人格化形式Blogger, 即“写博客的人”。

笔者认为, 所谓“博客”, 就是“网络日记”。是一种表达个人观点、叙述生活故事、记录个人思想历程、发表个人作品,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不断更新的网络日记。

二、保存博客的必要性

虽然博客更多的只是关于个人心得的记载, 然而,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博客所反映的内容恰恰是整个社会发展全景的缩影。而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普遍应用, 大多数人摆脱了那种单纯地记载生活琐事的模式,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一些轰动事件的最早揭露者, 不是传统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商业新闻网站, 而是博客。可见, 在帮助我们了解事件的真相, 获悉社会公众的态度方面, 博客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客也在相关事件中尽显大众传播的优势, 不仅获得了广泛的受众, 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受众的认知。部分博客在门户网站的引领下不自觉地从个人媒体向大众传播媒体靠近。博客的发展已产生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 博客频道成为各类型网站中的标准配置, 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正如Catherine O'Sullivan所言:“徜徉于占据网络重要部分的博客空间中, 档案工作者无疑会发现部分博客的确值得关注并保存下来, 作为未来潜在的档案信息资源。”例如, 在巴金先生去世当天, 纪念巴金的专题博客也同时推出, 不少网友还有著名作家、文学家纷纷在专题博客上追忆巴金老人生前事迹, 哀悼老人辞世。显然, 该专题博客及其他重要事件的专题博客都极可能具有重要的、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值得档案部门加以妥善收集保存。

目前, 许多专家名人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博客, 不仅自述个人的经历、生活故事, 发表个人作品, 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或立场, 而且还答复读者疑问, 与读者共同探讨研究某个问题。专家名人博客中的自述也具备了口述档案的某些特征。而在当前, 名人档案、口述档案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经常利用的重要档案信息资源之一, 有着广泛的利用需求。因此, 名人档案、口述档案的收集、管理已经成为相关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 相关档案部门也应该将专家名人博客纳入归档管理的视野。

博客并不是“精英”写作, 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它更多地属于一种“草根文化”, 更多是来自普通人的声音。在传统大众媒体上, 这种声音得不到有效传播, 而博客则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记录生活经历、表达个人观点和宣泄情绪的平台, 正像一位博客作者所言:“博客, 使我的生活有记录了。”的确, 博客使普通人可能拥有和专家名人等所谓的“精英”平等的话语权, 也充分体现了公民言论自由权利。无论博客是精英们的“论坛”, 抑或是草根们独自感伤的“小屋”, 归根结底, 博客还是一种大众文化, 因为谁都可以叙述自己的故事, 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是普通人建立的博客, 也可能包含独特的信息, 具备不可替代的保存价值。

博客正在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2006年12月4日, 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设的“中国第一公安博客”点击总量已达1014万次, 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访客超过千万次的政府博客。政府部门开设博客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以个人身份开设实名博客。通过这些博客, 政府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地传政于民, 大众亦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政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 博客, 已经具有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和其他任何一种在历史上出现的文化现象一样, 博客, 已经具有了作为档案被保存的资格和必要性。博客的物理性质与手写日记有很大不同, 手写日记如果得到恰当保管, 它将更稳定、更持久。而博客本身是不稳定的, 它们经常变化, 甚至有时全部消失。例如, 当博客先驱Sunday Deveined在一个周日下午, 意外地在自己的免费博客上看到招徕的许多插播广告时, 他一下从服务器删掉了近3000个此类博客。可见, 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档案遗失, 我们需要对博客资源采取积极的保管措施。

三、如何保存博客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博客在中国出现也已经到了第7个年头。中国博客用户的规模也已突破1亿大关。那么, 在浩瀚无边的网络虚拟空间里, 面对着如此庞杂的博客资源, 档案机构怎样才能对博客的保存有所作为呢?

首先, 对博客进行归档这一工作的性质, 要求归档人员必须具备包括档案管理和计算机检索技能等多项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

其次, 档案工作者应当制定出符合网络环境的有效的鉴定方法, 鉴定出值得保存的博客。重点关注那些获得大众认可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博客, 如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博客、各行业的名人博客、获奖博客以及有一定代表性的普通人的博客, 并鉴定它对国家和社会的保存价值, 便于选择其中有相当价值的部分进行备份存档。为了确保归档质量, 还要对被保存的博客的价值进行评分, 根据其内容的重要性、独特性或者其他特点, 实行百分制。当某篇日志的得分达到60的时候, 就可以作为资料提炼出来, 进行专门管理。

再次, 考虑如何通过保存博客的背景信息来完整地保存博客。一些信息技术专家就认为, “随网络产生的博客, 如果脱离其生成环境的话, 将丧失其全部含义和背景”, 因此, 在难以有效的保存博客的情况下, 根本就没有必要保存博客。即使博客能保存下来, 如果不提供足够的有关其生成或使用的背景信息, 它们仍可能会给未来利用带来严峻挑战。背景信息能有助于回答博客产生的原因、过程、阅读效果以及它为何被保存等这样的重要问题。像电子文件一样, 保存博客时, 需要提供比博客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线索, 博客的保存才更有意义, 才便于发挥其档案价值。

尽管在保存博客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资金、技术等种种问题, 但档案工作者必须意识到的是, 保存博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工作者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秉持对历史负责、对用户负责、为未来着想的科学态度, 履行保存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职责, 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大厦。因为, 它们随时可能因为被忽略、遗忘, 甚至只是简单的短视行为而快速消失, 而这种因历史记忆的丢失而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参考文献

[1]吴开平, 蔡娜.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策略[J].档案与建设, 2007 (8) .

[2]Catherine O'Sullivan.Diaries, online Diaries, and the Future Loss to Archives;or, Blogs and the Blogging Bloggers Who Blog Them.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2005 (70) .

上一篇:构建诗情画意课堂下一篇:街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