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价值形态

2024-10-12

档案价值形态(通用6篇)

档案价值形态 篇1

档案价值形态, 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因为档案价值取决于档案主体, 以档案主体的尺度为尺度, 所以档案价值必然会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可更通俗地讲,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般融于个别之中, 个别包含着一般。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 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 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 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 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 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 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 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 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除上述之外, 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 还有两点考虑。首先, 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 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 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 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 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 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 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 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 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 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 从属价值是流, 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 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 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 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 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 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 实际上, 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 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 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 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 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 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 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 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 (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 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 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 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 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 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 非此即彼, 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 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 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 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 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 地位越高, 职能越重要, 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 档案价值就越小。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 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 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3. 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 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 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 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也就是说, 一提起档案价值,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 “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 即指某一 (或一部分) 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 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 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 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 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 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 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 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 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 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 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 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总之, 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 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 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 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 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 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别的不说, 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 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 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 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 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 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 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 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 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 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 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 在当时来说, 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 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 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 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 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 具有不同价值, 完整程度高时, 其价值相对小, 完整程度低时, 其价值相对大。

摘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其次, 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 在此基础上, 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 篇2

近些年来,国内餐饮行业不断壮大,全国上下呈现蒸蒸日上的形态,而在餐饮行业繁荣发展的当下,品牌这个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品牌的价值对一个企业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又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呢?下面我们从巨有味土豆粉品牌为例说起品牌创建对于餐饮行业的作用。

第一,促进加盟行业发展。在品牌魅力的带动下,加盟行业因此而生。一个优秀的餐饮品牌会向社会广撒网,从众多欲加盟的管理者中选择优秀的加盟者,将品牌和产品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加盟带动了自主创业群体的产生,也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品牌的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问题,而餐饮行业品牌的创建,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食品和服务本身。现在快餐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迅速,在国外快餐领域的引导下,像巨有味土豆粉这样的快餐企业也乘胜追击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迅速引领市场。

第三,品牌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企业如果只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话,那么一定不会发展成一个大型企业,但是相反,一个企业是走着创造品牌的路线发展的话,那么最终会在正确的品牌文化影响下越来越好。

第四,企业的活招牌。企业发展需要广告宣传,而在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品牌的推广广告不可缺少。但是一旦餐饮企业的品牌创建稳定后,品牌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它变成了公司最好的广告宣传。就像现在在土豆粉领域中,提到巨有味,行业内的人都知道它,顾客也都了解。

第五,竞争力的最好体现。企业想要发展,就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像土豆粉这类的行业,本身的附加值不高,想要帮助加盟店更好盈利,提升产品价格是最直接有效方式,而只有在品牌文化的带动下,才能适当提升市场价格。其实对加盟者来说,他们很多时候花费好价格选择加盟品牌餐饮公司,也是看中了品牌的价值。

第六,品牌创建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餐饮行业讲究食物口感,而品牌是帮助人们记住食物口感的识别工具,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所处领域如何,只要提到品牌名称,随之而来的口感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对于全国化发展的中国餐饮业,品牌之战将会是未来主要的竞争方式。

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 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分析

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综合性强,介于法律意识、意识形态两个概念之间,具有两者的基本属性、共同特点,但又和通常理解的法律意识与意识形态不同。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一条重要的判定标准即价值属性,通过法律意识形态可以使法律价值观得到表现,法律价值观又是法律意识的根本所在。

一、人们具有的法律价值观可以通过法律意识形态表现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某个法律问题、法律事件所表现出的实际心理感觉、主观思想,由于这些表现,人们展现出的心理活动、行为模式就会不同,这只是一种法律现象。在人的基本法律意识中,最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法律形态是法律意识形态,可以真实展现了人们的法律意见、法律思想。人们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形式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即感性的法律意识和相应的理性意识。通常来说,人们的法律意识中的最基本思想是法律意识形态,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法律思想都是法律意识形态。因此,只有法律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极少部分才可称作法律意识形态。世界上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法律思想,或者可以通过某个问题接收来自外界的特定法律思想。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律师、法律研究学者、法官等,按照一定标准,通常有自己对某个具体法律现象、问题的直观认识和法律思想。当然,普通群众也可以依据某些法律问题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可是,这些法律思想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在系统性、理论性、真实性以及影响力方面差异显著,体现出的作用、实际意义都各不相同。由此说来,可以充当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应该是那些具有价值属性的法律思想。

通常,人们对于法律问题的看法、立场、价值观、政治倾向等是通过法律意识形态体现的。当人们面对某些法律事件或者法律问题,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时,都会做出肯定、否定或者既肯定又否定的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立场、观点的倾向性。这些法律立场、态度一般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或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可以构成意识形态的思想学说众多,包括现代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政治思想等。由此说来,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基本相同,都属于对社会解释的系统方法,并且据此提出了科学思想,为了方便人们了解社会的运转。即使这样,并不能说是两者是同一个概念,还要进行区分。一是科学理论没有包含价值判断,相反意识形态中却包含了完整的价值观内容;二是科学理论主要是根据已经被人们检验证实的事实,意识形态则不仅将这些事实纳入其中,还包含了一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一些事实,绝大部分主要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印象,表面看来具有鲜明的个性倾向。因此,对比科学理论而言,法律意识形态内容更加丰富,但是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不管是何种法律意识形态,不管其内容是关于法律内容的认识,还是对法律功能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问题的立场、观点。这些实际的看法、立场、意见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法律价值观,具有政治倾向性。因此,这些政治倾向性、价值观,就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

某种意义上说,法律价值观即是法律世界观,也可说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是法律世界观。世界观在法律上就体现为一定的法律世界观,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法律观点、立场等。法律世界观中的核心内容包含部分法律价值观,如对自觉遵守法律的认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人们的法律价值观体现。可是,严谨分析看来,两者又不全部等同。法律价值观反映了法律世界观的关键内容,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选择。法律世界观定义范围大于法律价值观,法律世界观中还包括一些法律价值观之外的东西。

二、法律意识可以有效指引人们的法律行为或活动方向

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存在形式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切的影响着实际的法律行为或活动,这点从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上即可看出。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有学者认为,目前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是主体构建,即培养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凝聚、推动、整合等功能,具体的功能众多,但是最关键的是可以有效指引人们的法律行为或活动方向。虽然法律意识形态的数量很少,可是功能最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具有方向性。不管是国家立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群众的遵法行为等,都要法律意识形态的方向指引,最终使人们的各项法律活动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实现依法治国目标。在所有的法律意识中,只有法律意识形态能够指引法律行为的方向。

法律意识形态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价值判定,具体表现为具有价值判断、行为指向等。由于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价值观本质,因此,法律意识形态就一定有价值判定功能。价值判定功能即按照法律意识形态对相关法律问题给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结果。此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解释社会的系统方法,对社会进行批判、辩护,为了改变、维持、毁灭社会采取行动提供参考。一是按照法律意识形态与法律内容相符的做出肯定,通过法律思想开展法律活动。这个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证思想、制度等的合理性,从而辩护自己认为合适的社会制度;二是将不符的法律行为等进行否定,从而确定自己的法律观念。

整个社会进行法律活动的方向是由主流的法律意识形态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发挥自身的功能主要是依据其在全部法律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就是统治阶级、执政团体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从其功能可划分为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法律意识形态。通常,国家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是主流的,这是因为其居于主要地位。被统治阶级、其他阶层的法律意识形态经常是非主流的,可其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可以伴随其地位的提升而逐渐提升。虽然,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内涵丰富,可是,并非其全部法律思想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主要的法律思想才能称为法律意识形态。通过立法后的法律,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其中可以反映意识形态属性的法律思想才是法律意识形态。需要注意的是,还要避免将法律意识形态夸大化,其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一般只有积极的功能被发现,消极的一面常被忽视。例如法律虚无主义,否定法律会使国家的法制出现倒退,人民无法获得应有权益。国家建设中需要注意预防消极的法律意识形态。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功能,其可以维护法、纠正法、向法过渡,或者还可以立于法本身的地位,这是将法律意识形态认为是法律的渊源,夸大了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实际中不可取。

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意识形态是具有复杂性的,现阶段,人们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的认识还有待进步,其介于法律意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模糊定义,可以通过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来区分,这是人们的法律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法律意识形态可以直接反映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观却是法律意识的根本所在。通过对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的分析,人们可以对法律意识形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作者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处)

参考文献:

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及其特征探析 篇4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价值,价值形态,特征

高校档案作为高等院校招生、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丰富而独特的价值。本文深入探讨高校档案价值的形态及其特征,能够加强公众对高校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人们对档案价值的了解。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及其特征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档案价值理论的补充,而且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档案社会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分析

档案价值形态是档案价值的外在形式,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探讨档案价值形态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档案价值的本质,把握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与特点。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即高校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对高校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关系到高校档案工作的目标定位,关系到档案社会价值的实现,笔者以档案价值实现成效的性质为视角,将高校档案价值形态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

1.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高校档案价值的核心形态,这是和高等院校的社会功能密切联系的。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聚集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技力量、文化资源。高校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服务于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

高校档案覆盖高校工作的众多方面,其范围不仅是《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党群、行政、科研、教学、基建、财会、学生、出版、产品、设备、人事十一类材料,还有专题档案、名人档案、业务档案、荣誉档案、实物档案等其他种类。高校档案作为大学文化最全面、真实的历史记录,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层次的文化价值。高校档案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载体,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是高校档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 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是高校档案形态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档案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价值体现。有研究表明,国内外很多档案馆都逐渐成为育人的首选基地,档案馆也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

笔者认为高校档案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与高校其他办学资源一样不可或缺。举例说明,高校档案馆的名人档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感染力的教育案例。利用专家学者爱国、爱校、爱科学的精神,对人加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学校职工和其他公众以正能量的引导。利用教授名师刻苦求学、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帮助青年教师、学子树立正确的学风、教风,起到彰显前贤、激励后学的作用。除了高校名人档案还有荣誉档案、校史档案、艺术作品档案等等都能体现出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3.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档案价值的基本形态,高校档案的历史价值既体现在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纪实,又体现在对区域社会历史的反映。高校档案是对高校创办、发展各个阶段最全面而翔实的记录,档案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记录历史的作用,所谓“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正是档案历史价值概括。

高校档案对学校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基本设施、办学理念、师资发展、学生管理等情况具有直接客观、全面真实地记载,学校以档案材料为基础,经过专业人员的提炼整合而形成的校史校志是高校档案历史价值的最好体现。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办学特色突出高校的档案,它所记载的内容还是学校所在地方区域、专业领域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工程技术类、文艺美术类、师范教育类、文理综合类等院校的档案都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相应领域的发展状况,可见,高校档案历史价值的辐射面不只局限于学校自身。

4. 管理价值。

管理价值是档案价值的重要形态,高校档案的管理价值是高校档案工作越发受到重视的直接因素。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档案具有了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监督管理功能,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组织检查、教学评估、工程审计、项目验收等等,都需要以档案材料作为说明与支撑,档案已成为社会所公认的最具公信力的证明。

在有效的管理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程序,可以起到规范管理实践的目的。在监管高校招生、招标、审报、任免、选拔诸项工作中,分别从开展诸项工作的档案形成阶段开始监管,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完整的档案记录,就是当时管理情况的回放,可以形成客观的评价结果。但是,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价值是有条件的,前提是档案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管理档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首先取决于管理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否规范,因为档案形成过程是否规范,决定了档案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否真实、档案内容是否有效。”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有发挥档案管理功效的意识,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利用档案进行监督、管理、指导的工作意识,无论档案内容有多么完整、真实、有效都不会体现出管理价值。

二、高校档案价值特征

高校档案作为档案大家族的重要成员,既具有普通档案价值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责,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责是以高校的教育教学、考查调研、实验论证、组织宣传、师资人事、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活动为基础的。高校社会职责和社会活动决定了高校档案价值除了具备潜在性、多元性、层次性、时效性、再生性的共性特征,还具备社会性、稳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个性特征。

1. 高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

高校档案价值即高校档案的意义和高校档案的有用性。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己任的文化事业机构,它所形成的档案不同于一般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的档案,只满足本单位或本行业的利用需求,高校档案的有用性不仅表现在对学校自身发展的信息服务上,而且表现为对其他科研组织、文化单位、社会学者、甚至是普通公众的有用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也越发深入。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面向社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发展计划、教育教学方案;高校的文化作品、专利产品、项目成果都是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关心社会热点,参与政府决策等等,高校俨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软权力”机构。高校档案是高校进行社会活动全面、系统的原始记录,内容的社会性决定了高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档案价值的社会性又促进了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

2. 高校档案价值的稳定性。

高校的管理活动具有比较稳定的规律和周期,各项管理活动都是以学年为阶段进行,前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高校的招生就业、考核评比、项目申请结题、建设招投标、团体活动等等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性。以教学档案中的教学大纲为例,课程的专业性质是稳定的,就决定了授课内容的连续性,即使教师不断加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作为专业核心的知识是不变的。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记录载体,教学档案的价值是稳定的,其他各类档案同样如此。

3. 高校档案价值的学术性。

高校作为国家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大量学术研究、科研攻关的任务。高校的科研课题、博硕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专利产品等几乎处于各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其学术含金量极高。另外,高校聚集了大量的学术权威人士,是理论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阵营。高校档案记录了学术活动的宝贵经验、智慧成果,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素材,学术性即是高校档案的突出特点,也是高校档案价值的核心表现。

4. 高校档案价值的广泛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由专业院校升格为综合院校的大学比比皆是。高校在外延扩大之后,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于是,高校的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日益科学,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社会实践日益广泛。这些变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高校档案的内容中,使高校档案价值可以体现高校、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同时,高校档案价值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学科专业领域。以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至少有20几个学院、70个以上专业,档案内容通常会涉及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众多学科,每个学科下还有更加细致的专业设置,而且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门学科对应的专业设置档案、教学管理档案、教师业务档案、科研立项档案、学术论文档案、出版物档案等,档案价值涉及范围之广是一般综合档案馆所不能及的。

综上,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具有文化价值、育人价值、历史价值、管理价值四种形式,并表现出社会性、稳定性、学术性、广泛性的特征。这是由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能、高校档案的信息内容和档案工作的性质所共同决定的。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及其特征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要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全面开发档案价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积极走社会开放、整合开发、共享互动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虹.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2]倪丽娟.社会管理失范对管理档案价值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档案学研究,2011(3).

[3]张斌.档案价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张锐.档案价值理论与档案鉴定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档案价值形态 篇5

[关键词]魏晋壁画墓;绘画形态;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58-02

一、高台魏晋壁画墓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主题词为“壁画墓”,笔者强调将壁画图像看作墓葬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魏晋时期壁画墓充满了人们对死后丧葬需要的内涵。甘肃高台地区魏晋墓葬壁画遵循着一定的配置规律、丧葬绘画习俗,整个壁面表现一个主题,图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郑岩先生在其博士论文《魏晋壁画墓研究》中,将“壁”界定为壁画的载体,即墓葬建筑部分的表面,将“画”界定为各种壁画,其中以构图较为复杂的图像为主。本文中高台魏晋壁画墓出土的画像砖、壁画统称为壁画。

壁画与壁画砖在墓葬中的陈列遵循一定的配置规律,墓室壁画题材围绕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墓主人的身份选择和组织。首先,反映当时当地的丧葬观念;其次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最后表达墓主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以及墓主生前的经历、资财、喜好、地位等。壁画砖墓的装饰分为三个层次:以绘制较简单内容的单幅砖为单位,四周有红色的边框;由多块内容相关联的壁画砖拼成一个更大的画面,占据一面墙壁,包括相邻墙壁表现同一个大的主题;墓室壁画砖的主题与葬具、随葬品产生联系,墓室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基于这种观察方法,考察壁画砖、壁画题材时,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每块画像砖的边框以内。

二、高台魏晋壁画墓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丧葬习俗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南抵祁连,北枕合黎,黑河纵贯。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驻牧的沃土,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沿黑河北上,是去匈奴龙庭的必经之地,古称龙城古道。高台地处匈奴等民族南下的重要交通要道,故有“三秦锁钥,五郡咽喉”之称。①  战乱频繁的魏晋时期,高台地区相对稳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往来使得河西和中原的交流畅通,大量内地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少数民族单纯的游牧生活,这里变成了“家家富足,仓库盈溢”的地方。出土于高台骆驼城遗址南墓群西晋墓葬的彩帛铭旌纪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晋故凉州酒泉表是”等字,确证骆驼城为汉末以来的表是县治所。骆驼城遗址的存在本身就是农、牧、商业文明交汇的历史见证。该墓群出土的牵马胡人俑以及以壁画砖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河西魏晋墓葬的特点是世家大族聚族而葬,通过归葬祖茔与家族祔葬等方式形成大型家族墓区,墓向及墓葬排列长幼有序,反映出东汉时期萌芽,至西晋时期得到发展的豁达生死观及家族情感的确认,体现了宗教对丧葬观念的影响。②墓室凿建于戈壁砾石,外面围筑平面方形石围墙。墓一般都有较大的坟冢墓,四周有围墙或叫作“坟圈”。③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导致“燔烧官府,毁坏神坛”,冲击了汉代的礼教和习俗。高台地处河西,远离中央政权,儒家思想束缚薄弱。曹操“禁厚葬,除奸邪鬼神之事,反对以灾异博问得失”。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记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新丰斗鸡图》就取材于现实生活。”使得绘画题材也转向对于现实生活的描写。④从这些史实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汉代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不再出现;壁画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以及道家思想意识领域的祥禽瑞兽与神话传说。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移民文化的交融、外来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地处边疆,儒家文化的束缚相对较小,使当地的文化艺术呈现出比中原更加朴素自由的特点。

三、高台魏晋壁画墓的形态及其类型

1915年,英国籍考古学家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墓地时,发现4座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这是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的首次发现。⑤河西地区魏晋墓的研究开始于1944年西北文物考察团对敦煌佛爷庙墓的发掘。1972年,嘉峪关新城、酒泉果园魏晋墓的相继发现,才使得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的研究得到学界关注。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物遗存众多。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骆驼城遗址,往西8公里处的许三湾古城遗址,以及周围墓群,总计有汉、魏晋、唐代古墓葬7000余座,是我国现存重要的汉唐文化墓葬遗址之一。

河西走廊魏晋墓东起高台,贯穿酒泉、嘉峪关,西至敦煌,形成了一条贯穿河西走廊的墓室壁画地下画廊。从出土的壁画、壁画砖来看,题材、绘画风格以及墓室形制存在雷同的现象,专家学者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和壁画砖作为丧葬的商品流通使用有关。截止目前,高台地区出土有壁画的魏晋墓葬有7座,分别为1995年墓、1999年建元十四年墓、2002年苦水口M1、苦水口M2、采帛木几墓、许三湾1号墓、2007年地埂坡墓。高台魏晋墓壁画与壁画砖的内容主要分为四类: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反映墓主人的庄园经济;饱含道家思想观念的祥禽瑞兽;人性化的神话传说。

高台魏晋墓墓室形制有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类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门楼、墓室、甬道、耳室、壁龛组成。墓葬门用条形青砖叠砌成拱券形。券顶以上采用条形的青砖叠造门楼直达地面,门楼墙面上嵌砌有斗拱及力士、雷公、鸡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等造型的雕刻砖,这种位于砖室墓葬墓门上方的挡土墙服务于迁移葬制度,是针对戈壁沙砾石地质结构设计建造的独特的墓葬结构形式。墓葬建筑全部用干砖叠砌而成,长方形砖用来建造、堆砌墓室,雕刻模印砖、画像砖则是用来表现墓主人的生前活动与阴间的物质所需,起到装饰的作用。墓顶分为覆斗式和拱券式两种。用来装饰墓葬的墓砖分为印纹方形砖、长方形砖、雕刻模印砖、画像砖,墓室底部用方形印花纹砖铺成,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墓室地面印花纹为莲花纹。1995年骆驼城壁画砖墓出土壁画砖58块。既有反映农业生产、畜牧渔猎、饲养屠宰家畜的场景,也有反映墓主人生活、信仰及死后升天的画面。1999年发掘的骆驼城墓群内的前秦建元十四年纪年壁画砖墓葬,表现了前秦氐族统治集团的汉化程度。2001年发掘的苦水墓M1⑥内容主要为神话、农牧等题材。2007年地埂坡墓群清理土洞壁画墓5座。M1与敦煌佛爷庙湾晋墓中的单室土洞墓极为相似; M2与敦煌祁家湾西晋墓形制相似。⑦地梗坡墓室用原生黄土构造,室内仿木结构的梁架、屋顶、立柱、檩椽、斗拱等构件,或是在黄土上直接雕刻而成,或是应用黑色颜料大面积涂染绘制而成,⑧体现汉代以来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也呈现了地上建筑的原貌。M4四壁的黄土表面均有壁画绘制,壁画尺寸较大,绘制古代少数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宴乐场景。绘画的手法也已不再是飞动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粗细均匀的线条缓慢勾勒,再加以大面积色彩填染。

四、高台魏晋壁画墓的美学价值

魏晋时期,顾恺之“传神论”、谢赫“六法”的提出,奠定人物画对人性的关注。魏晋绘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绘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遗留的绘画作品极少,且绘画文献记载多很零星、简略。陈寅恪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之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潮流。” ⑨从绘画本身出发,结合美学理论,对高台魏晋墓室壁画与壁画砖的形式与风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绘画、探讨魏晋绘画的变革过程,以及河西地区石窟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河西地区出土的壁画墓被学界称为“地下画廊”,墓室壁画上所体现的文化、生产、生活是史料所不能承载的,它真实地反映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面貌与发展水平,生动地再现河西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日常生活习俗。尤为重要的是,每一座墓葬中都呈现有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内容,对研究魏晋时期中原与外域及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高台魏晋墓从历史传承、审美取向到形式内容,对进一步研究魏晋时期绘画和建筑的审美风尚和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壁画墓发掘地域分布不同,绘制年代不同,其绘画的风格、内容、题材、技法、审美风尚就有所不同。高台魏晋壁画、壁画砖出土的时间比较晚,区域之间艺术风格的差异由此显现出来。为探讨河西走廊壁画墓绘画题材、墓葬形制、艺术表现形式差异及其关系,认识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总结各地区墓葬的地域特点、厘清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源流及其影响均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高台魏晋墓壁画的研究多涉及到考古学、历史文化学的范畴,缺乏从美学角度出发对墓室壁画表现技法与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之间渊源关系的研究。高台魏晋墓壁画、壁画砖,对于重温魏晋时期的时代精神,总结玄学影响下魏晋文学艺术的成就,深入了解魏晋人士的风度和美,深化和扩展对华夏文明神韵之美的理解等,都有启发意义。因此,高台魏晋墓室壁画以及河西魏晋墓群有待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

[注  释]

①高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台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郭善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婚丧礼俗研究概述》,《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4期。

③薛长年:《大戈壁里的地下艺术宫殿——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陇右文化专辑》,第22页。

④张朋川:《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题材和艺术》,《文物》,1974年第9期。

⑤夏鼐:《敦煌考古记》,《考古通讯》,1995年创刊号。

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6期。

⑦⑧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地梗坡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8年第9期。

档案价值形态 篇6

关键词: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当代价值

社会形态范畴,吸引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这其中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具有影响力及说服力,其划分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但马克思也从另一侧面透析了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形成了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发展梗概

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在其著作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三大形态理论也是经过马克思深思熟虑而发展成熟起来的,有其独特发展历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手思考人类社会发展,并将这种发展历程分为未发生异化、异化、异化被扬弃这三个阶段,可见这是以劳动是否异化也即人的本质为划分原则的,这应视作三大形态理论的萌芽。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形成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较为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个体简单联系结合;这种联系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得以发展,转成交换;实现真正的联合是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旧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分崩瓦解,使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正式成熟则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篇著作中,其中论述更为深入准确,依据第一大社会形态中人的依赖关系孤立地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再到最终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第三大形态,直至在《资本论》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第一大形态,由于受自然所限,人的依赖性完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形成了与不同社会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个体的简单依赖不再以人为基础,变为对物的依赖,表现为商品交换,直至出现货币,这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条件。社会发展第三大形态,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性的社会形态,在其中,交换依然存在,但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交换,也是不因个人私利转而实现全体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交换,是无偿自由的交换,并由此形成的人的自由个性,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性社会形态。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审视,马克思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但在学术界起初并没有引起热切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停留在较为低层次的应用层面,较为片面、狭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被重新提出,并显示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对于科学定位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有其清晰脉络及发展历程,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要综合两种不同的形态理论,深入探析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诸多现实情况,才能客观准确地定位。依据其理论,我国还未到达第三大社会形态,因此只能将现阶段定位于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并在初始阶段。这对于准确认识“物的依赖性”问题,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历史定位的社会发展决策方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

2.为准确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在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物的依赖、商品交换是人们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同样也无法跨越这一社会形态。所以基于对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能够做出的唯一正确抉择。当然,这不是被动适应,我们在发展中也要注意摒弃市场经济中无法避免的内生问题,将经济只作为发展的手段,真正要促使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向高级发展阶段的跃升。

3.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贫富差距、各种社会矛盾也相伴而生,不容忽视。客观评价这一成就,既不能武断否定,也不能急于肯定,势必要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又能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棘手问题的可行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深入理解,掌握了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才寻到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而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认识也在这一實践探索中得以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洪光东.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83(1).

[2]张明映.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7,101(1).

上一篇: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篇:金融工具模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