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2024-10-12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共12篇)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1

最近, 学校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沙龙活动, 其中有一位教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阳光小学四年级学生要去春游, 有11个班, 平均每班有45人, 由班主任带队去, 乘坐48座的公共汽车, 最少要几辆车?

学生列式为: (45×11+11) ÷48=10 (辆) ……26 (人) 。

在交流答案时,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最少需要11辆车, 但其中的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 我认为最少10辆车就可以了。”其余的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他的说法。那个学生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让瘦点的同学, 3个人挤挤坐2个座位, 因为我们上次乘车去春游时就是这样挤着坐的, 这样10辆车足够了。”听了这个学生的解释后, 老师高兴地说:“说得有道理!”并带头鼓起掌来……

在课后的交流中, 大多听课的老师和执教者充分肯定了这一生成性环节, 笔者认为上述的数学教学中, 教者过分强调数学的生活味, 而忽视了数学本该有的数学味, 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孰重孰轻值得深思。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味的重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生活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其不仅涉及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且也是与各种具体情境直接相联系的, 这可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案例一:徐斌老师教学《确定位置》的教学片断

师 (指着板书) :刚才我们用这样的说法, 确定了一些人、一些动物、一些房间、一些书的位置。其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确定位置。请大家想想, 在你的生活中, 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大家可以先商量商量 (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

生1:射弓箭!我们射弓箭时就要先确定靶子的位置。

师:哦,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瞄准靶子后, 你的弓箭会射得更加准确。

生2:我们在教室里找座位, 也要先确定位置。

生3:在宾馆里, 你如果订房间, 拿到钥匙后, 也要先确定房间的位置, 才能找到房间。

生4:在学校食堂里, 我们就餐时, 也要先确定位置, 不然吃饭会很乱的。

生5:坐火车时, 也要先确定位置, 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这儿有一张火车票, 车票上写着04号车012号下铺。根据这些数据, 你怎么确定位置?

生5:只要到4号车厢里去找, 第12号的下铺就行了。

师:你说得真棒!你肯定乘坐过火车, 是吗?

生5 (满脸自豪) :是的。我还坐过飞机呢!坐飞机也要找座位。我还知道, 飞机票上面是没有座位号的, 上次我和爸爸坐飞机, 爸爸拿着飞机票去排队换了一个号码牌 (大部分学生面带疑惑) 。

师:你的见识真广!我这儿就有一张等飞机的号码牌, 上面写着5D, 那你知道该怎样找到座位呢?

生5:肯定是飞机上第五排的第四个座位。

师:是吗?上面并没有写“4”呀!那你又怎么知道的呢?

生5:上面的5, 肯定就是第五排, 那个D, 就是A、B、C、D的D, 第四个的意思呀!

师:真聪明!有时, 我们也用英文字母来表示个数的。

分析:数学对学生来说, 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 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而由于受年龄的局限, 儿童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数学教学就是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二、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味的必要性

基于生活的数学学习材料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条件和前提, 数学虽以生活为基础, 但数学却又高于生活, 因为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 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数学教学在充分肯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性的同时, 我们也应明确肯定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必要性。

案例二:《十几减6, 5, 4, 3, 2》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从图中已经知道的数字信息有, 一共采了11个蘑菇, 蓝蘑菇有5个, 花蘑菇有多少个?你能把这些信息填在相应的框框里吗 (图略) ?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里告诉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生:告诉我们一共有11个蘑菇, 其中蓝蘑菇有5个, 求花蘑菇有多少个?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算式怎样列呢?

生:11-5=6。

师:减法计算, 求什么样的问题会用减法计算?

生:从总数里去掉一些, 求剩下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师:这儿用减法计算, 是求剩下的问题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共11个蘑菇, 减去蓝蘑菇的个数就得到花蘑菇的个数。

生:从一共的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

师引导学生小结:知道两部分的总和和其中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 用减法计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应对, 能顺利地列式解答, 但教者并没有只在生活经验上徘徊, 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不断地加工, 把肤浅的生活经验提升成理性的数学经验, 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减法的意义, 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这说明, 现实数学只有通过数学化才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也不能脱离生活。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 但愿我们在关注生活味的同时还须凸显数学味, 即以数学化为实质, 发展思维;以生活化为外壳, 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真正做到让数学与生活和谐共存。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2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人的价值及其基本内容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2、导向作用的表现

3、新时期的正确价值观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朱镕基总理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马永顺从伐木英雄变植树英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二:

近年来,受利益的驱动, 煤窑非法开采,禁而不止,以致矿难频发,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关闭非法不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小煤窑主说:“我们按时缴税,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到头来却被关闭!” 矿工说:“我们除了挖煤之外只能靠种庄稼,而一担谷只卖几十元,远远没有开采煤矿来钱容易。”

一个乡镇领导说:“我们县里没有大的企业,全年财政收入的30%以上都来自小煤窑,如果取缔小煤窑,很多乡镇就发不出工资.” 遇难矿工家属说:“非法小煤窑没有安全保障,不该为了几个钱送了亲人的命,国家关闭,我们理解、拥护。”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为:“人命关天,全国各地凡是证件不全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一律关闭。” 1、材料中不同行为主体各自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你赞成哪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

探究三: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中国高铁第一人李东晓说:“我觉得我能够为我们中国高铁事业做了一些贡献,能够带出更多的高铁司机,让我们高铁司机队伍更加壮大,这是我最欣慰的一件事。”这表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人的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③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实现价值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承认和满足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据《光明日报》报道,被人们称为“爱心天使”的福建省屏南县医院护士包著琼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却用平常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先后救济了100多位病人,资助了39名贫困学生继续升学。据统计,多年来,她先后为他人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超过了20万元。包著琼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A.实现人生价值不能追求个人利益 B.每个人都要过勤俭节约的艰苦生活 C.精神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2岁的妞妞从十楼坠地的一刹那间,她甩掉高跟鞋,向空中伸出了手„„十天以后,妞妞醒了,她缔造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吴菊萍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中国网事·感动2011”评委会打破常规,特授予她“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二季度特别提名奖。这表明()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舍己为人

③评价人生价值时,应只关注个人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 ④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4.哲学上的“价值”的构成要素是()A.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B.客观事物的有用性

C.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有用性 D.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

5.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A.个人的社会价值和集体价值

B.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个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D.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9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选择题

1.某村党支部书记坚信“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他利用自行研制的冬暖式大棚技术,带领全村致富后又无偿向全国300多个县市推广,许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启发我们()A.要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B.应该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C.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出发点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的这些名言共同主张的是()A.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B.倡导把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

C.个人活动既是个体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 D.个人活动对历史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④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类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在认识和处理自身与动物界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颂扬“打虎英雄”到滥捕滥杀再到保护野生动物过程,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和谐发展。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正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公民道德重在养成,社会风尚重在培育。评选表彰来自基层的道德模范,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这表明()A.世界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主观世界 B.哲学思想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非选择题

6.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向自然界索取,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人类不得不自食其果——洪涝灾害、泥石流的频繁、沙尘暴的肆虐,自然界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沉痛的教训面前,人们认识到:必须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退耕还林还草,维护生态平衡。

问题: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体验高考】

1.(2009上海,12)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千百万志愿者的行动似一股社会的道德清流,让爱心延续,推文明前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又一次表明人生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②个人的生命历程 ③个人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④个人受到社会的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07北京文综39)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而另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风貌。这些行为导致了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3

[关键词]数学;生活;课程标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步和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数学,用生活经验经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笔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转变教育意识,服务教学生活

1.生活意识。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香港教育专家梁易天在《数学学习的情境化》中设计了“草拟一份学校校园花圃的建议书”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一方面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强,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同步;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还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阻碍学生思维发展,而且造成学生怕学、不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意识,建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意识。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2.服务意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究、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亲历生活——数学知识——生活的过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中不使用面积单位无法比较一些物体和图形面积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当初比较线段或物体边的长度时遇到同样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自然很快地想到需要一个标准的单位面积才能准确比较。这样教师立足服务者的角度,帮助学生创设和再现面积单位发明时的情境,引导学生亲历这一发现过程。教师这样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易学、会学、乐学。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再现数学生活

模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用图片创设情境。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学生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教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学生答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也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上。教师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终于满意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教学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模拟上下车的情形,使学生对车厢内人数与上下车人数的关系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此类应用题的解答自然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三、借助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生的环境应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的确,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欣欣百货公司去年销售泳衣和羊毛衫的情况比较统计图。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两张条形统计图,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从而迅速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就必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有价值的数学源于生活 篇4

一、借助生活, 感受数学魅力

1. 联系生活实践, 提出实际问题, 体现“数学现实”原则.

小学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比如, 在进行单价、数量、总价关系教学中, 让学生准备列车时刻表, 了解乘车信息:我要去北京开会, 一行四人, 应乘坐哪趟车?他们就找开了, 有的是到火车站买时刻表, 有的是上网查询的, 告诉我从本地开往北京的39次列车, 一张硬座票价108元, 4张就是:由108×4=432 (元) 得出.总的钱数一下子就得出, 非常自然, 帮了老师大忙,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2. 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垂线”一节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个问题:如何安装最省料? (并出示了图) 同学们讨论很热烈, 很多方案, 哪个方案最好?经过争论、探究、动手量, 最后得出结论, 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要领.再如, 学习比例以后, 把孩子们带到旗杆下提出:这根旗杆大约有多高?七嘴八舌, 有的提出用绳子量一下, 有的孩子说把旗杆放倒不就行了.我拿出准备好的2米长的竿笔直立在操场上, 地面上有竿的影子, 他们一下子热闹起来, 知道怎么做了.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空间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 增添了乐趣, 也把知识变成了智慧, 体现了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 是孩子们生命的构成部分,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所以数学课堂上不仅在内容上反映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 不能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课堂生活对学生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 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有效发挥, 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因此情感要素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在亲切、自然的和谐的氛围下, 孩子们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新知识, 能让他们乐学、爱学, 从而逐步的会学.

生活和价值观作文500字 篇5

对于我们来说,时光是会永远都是那么的珍贵。当时有的人却眼睁睁地,把它们全浪费掉,也心甘情愿。

这样的行为就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了。

就好像大学时代,我们不化妆,就是灰头土脸的出门。可是我从来都不喜欢化妆,那样繁复的妆容在脸上总是觉得不自在。

可是一想又有谁会喜欢呢?

只不过是忍辱负重,为了某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罢了,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我想我纵然性格偏激,也不想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

因为现在我又没有谈恋爱,也没有那么看重陌生人眼中我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跟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原本的样貌是什么样子的,又何必用这样的妆容,来掩饰自己呢?

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这好像我们总是把事情往这个方向想,但是事情可能就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

这才是生活。

积攒了那么多心情,无处可倾诉。我们一直都在隐隐期待这一开始的新鲜感,可是时间都过去了,那种新鲜感已经慢慢的散去。

可是今天晨跑的时候,我突然又找到了原来的那种感觉。

生活就像如何,也许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需要有一颗真正能够认识他的心。

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依旧能够坚守着原来的自己。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价值

在小学阶段,能否较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完成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创设,能够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将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方法,将起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作用。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习就是完成大量公式定律的记忆,然后进行反复计算。这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讲,只会是一种煎熬。应用生活情境方法,利用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使其专注数学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完成生动、轻松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进行課堂教学内容的导入,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热情得到调动。通过完成和谐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提高,还能加深师生间交流互动,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拉近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方法,可以使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得到突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实际上,小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接触到较多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但是无法将这些事物转换为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理论转换为生活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按钮”。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为,将抽象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不仅能增加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实现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因此,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中,有很多教学素材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完成生活情境的创设,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将这些素材生动、立体和全面的展示出来,从而完成生活情境的创设,进而利用直观的生活情境完成枯燥数学知识的展现。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和画面的展现,则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机器猫的口袋”,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情境时,还应给予学生兴趣和特点更多的考虑,以便使素材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趣味性,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太阳、月亮和地球运行的影片,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四、加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还应该加强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生活情境方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将数学运算转化成学生能够掌握和熟悉的生活语言,所以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乘除法则时,教师可以完成在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境的创设,然后提出“爸爸从超市买了6个橘子,家里有三口人,应该怎么分?需不需要再买几个?”这类生活化问题,再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教学,使学生主动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并且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应用生活情境方法完成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其实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具有较高实用性。教师应用生活情境方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和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的,继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立刚.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

[2]黄友英.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5(12):82.

[3]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周婷婷.小学数学情境再建构教学模式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张泽庆.数学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7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 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 由于这节课是“面积”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对于面与体的概念很模糊, 我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每个物体, 让学生去触摸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封面、文具盒的面等, 说一说触摸的感觉, 从而提出“面”的含义。再让学生从触摸物体面的过程中去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体会面是有大小的。最后自然地引出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样, 在观察、触摸、比较中认识面积, 比较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 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可亲的, 感觉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二、通过生活素材引入新知,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我们知道,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能使教学变得具体化、生活化, 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 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教学中把数学问题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 有效发展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让学生先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出指定的图形, 再让学生说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从而使学生发现度量图形面积大小可用同样大小的方格来度量。随后让学生讨论, 这个同样大小的方格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个同样大小的方格应该是边长为1厘米或1分米或1米的正方形最好, 从而引申出面积单位。认识了面积单位后, 接着让学生用方格卡片拼组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并把每个方格都用十字连线画成标准的1平方厘米小方格, 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出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种数方格时采用的计算式数法, 使学生发现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认识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可让学生用方格卡片拼组一定周长 (或面积) 的长方形, 并让学生研究能有几种拼法, 每种拼法的面积 (或周长) 是多少。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寻找生活原型,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如果用学生不常见的例题进行教学, 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经常根据教材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 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他们熟悉的生活有机融合起来, 寻找到该知识的“原型”,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 你家经常喝些什么汤?汤的味道如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师:其实汤的咸淡、鲜美中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 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 如: (1) 甲、乙两杯牛奶都是100克, 甲杯牛奶中放入糖17克, 乙杯牛奶中放入糖15克。哪杯牛奶甜, 为什么? (学生很快做出判断) (2) 现在甲杯有牛奶100克, 放入糖17克;乙杯有牛奶20克, 放入糖3克。你能一下子知道哪杯更甜吗?

生1:分别用糖除以牛奶17÷100=0.17, 3÷20=0.15, 所以甲杯甜。

生2:在乙杯中加入4倍的牛奶和糖, 乙杯就有奶100克, 糖15克, 再比较就容易了。

生3:分别算出两杯牛奶中糖占牛奶的几分之几, 再将这两个分数通分进行比较……在学生的争论中, 我自然地揭示课题,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百分数的学习。

在这个课题的引入中, 我通过调整教材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糖占牛奶的几分之几?”我并没有直接提问,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 这样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汤的味道”“比较两杯牛奶哪杯更甜些”, 这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例子, 然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哪杯牛奶甜”这一问题更富有挑战性, 学生先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糖占牛奶的比率, 再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我以“甜的程度”为载体很自然地引出百分数,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 这样的教学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通过这些话题, 一步步走近课堂教学目标, 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 取得了与教材编排的题目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四、回归生活实践, 体现数学的实践价值

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我在《生活中的数》活动中组织学生排队报数, 然后让学生用数字来说一句话。

生1:我们这一组有4个人, 某某同学那一组也有4个人, 我们两组人数同样多。

生2:我前面有两个人, 后面有两个人, 我们这一队一共有5个人。

生3:我们这一组有两个女的, 3个男的, 一共有5个人, 男生比女生多1个……

这样的教学来自生活, 使学生有话可说, 说得精彩, 充分展示了数学生活的魅力。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 篇8

儿童正是在摆弄物体或操作实物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序列关系以及传递等逻辑关系的理解。但一些教师开展数学活动时对于操作法,特别是探索性操作的运用还较少,使学生失去了在动手中感知、探索、发现、理解与获得数学经验的机会。一些概念的学习,本来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探究,却由教师直接讲解演示给学生看、听,容易导致学生仅凭记忆掌握知识的结果。

如教“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索将物体分成两部分,找出一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探索结果;再导学生分析、比较、思考,共同探讨数的组成及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

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渗透感知、理解数理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寻找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活动过程富于变化的趣味性。有助于调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清冽的刺激,引导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创设竞争性游戏,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再次新知教学中穿插游戏,加深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些游戏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最后在游戏中融入练习,加深知识记忆。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练习内容融于游戏之中,就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这样教室立刻活跃起来了,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 适当开展分组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数学分组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照顾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序的发展。因为分组活动是多样化的,各组操作材料、学习方式不尽相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并可在备组之间轮换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4 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数学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形象思维、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其具体方法:

1)让学生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从学生对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表述中,发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2)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这可以使学生对逻辑数理知识、概念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让学生一题多解。思维的开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在解题时常表现为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

4)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的恰当运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若运用了归纳法之后运用演绎法,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5)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在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6)提出启发性问题。教师不向学生直接陈述知识或传授知识,只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回答。

7)开展数学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知识进行的游戏。数学智力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敏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充分利用学具,教具,引导学生多角度主动操作。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操作材料,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找出操作材料的不同特征,然后按材料特征上的不同进行操作,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篇9

体育本源于生活, 而在当今社会, 体育又正在回归生活, 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实际, 为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体育生活化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体育生活化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 也对社会人群的生活享受、生活的质和量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人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识也标志着生存价值标准的改变, 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对体育充满需求和情感, 循序渐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所以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 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

二、体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

(一) 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所进行的个人或群体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 将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 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 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乐趣。一般中老年人会选择一些适合自身体力的活动, 如打太极拳、下棋、散步、养鱼、遛鸟等;青年人等选择运动量比较大的项目, 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等;而少年儿童则喜欢捉迷藏、跳橡皮筋、抽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民间体育活动。这种以活动为目的来达到怡情养性、健身娱乐的效果就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总之, 体育生活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和内容, 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1]。

(二)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1、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 现代社会的各种文明病也层出不穷。有关数据显示, 社会人群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这种认识意识上的提高凸显的是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缓解压抑、焦虑等生理障碍、提高各种适应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种深刻的体育觉醒, 它的价值意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2]。体育运动对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护佑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2、和谐相融性

和谐相融性是指个人与家庭的体育行为融于个体和家庭生活中, 并且逐渐成为个体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包括体育健身活动、个人和家庭生活融洽和消费构成, 比如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以及与日常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出等。体育不仅有健身功能, 还具有强烈的娱乐健身色彩, 现在很多人们在余暇时间会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内容。

(三) 体育生活化的价值

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百年前, 当体育只局限于在有草皮的后院或农场做的一些游戏时, 人们尚难以想象它在20世纪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今天, 甚至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也会被网球决赛或橄榄球大赛所取代,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体育生活化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 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 满足当代人的健康、娱乐、休闲、保健、康复等各种需要, 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给人们以美好的生活意境和启示, 唤起人们在生活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生存本能与原始冲动以及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3]。

2、体育生活化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体育生活化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 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联合国人权宪章》指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 这是充分发展人的身体的基本权利, 也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须的[3]。由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运动, 并以自身习惯作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 以维护身心、发展健康, 这不仅是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 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展示。自觉和创造性的生活现状代替了原来自发、自在的生活状态, 所以, 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 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丰富、充实了体育文化的内涵。

3、体育生活化与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力争至2010年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由于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多样性, 人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如现代健身活动 (长跑、游泳、登山、划船、有氧操等) , 小区里的娱乐活动 (太极拳、下棋、健身操等) , 使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生理、心理障碍得到克服, 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也得到释放, 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与人建立起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同时, 体育生活化对预防、治疗、克服一些现代文明病更是卓有成效。不难看出, 体育生活化的普及是我们努力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利保证。

4、体育生活化与体育产业和谐发展

如果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它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所以说体育生活化对体育产业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当今社会注重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作为经济一部分的体育产业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逐步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系列中。体育生活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 休闲体育产业空前繁荣, 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 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随着各种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 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 体育生活化势必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 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三、体育生活化的功能

(一)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的生活化活动所能产生的直接效应, 它体现着体育的本质功能与原初功能, 例如锻炼人们的身体、愉悦人们的身心。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体育的新需求, 新需求产生新的体育意识和新的体育生活行为, 促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体同步成长的满足。它既能够磨练人们的身心, 又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它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树立和培养参加者热爱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生态度[4]。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 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增加, 医疗费用占工资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切实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靠药物不如靠健身的思想已被人们所认同, 人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直接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二)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生活化的渠道, 达到培养锻炼者遵纪守法、传播社会发展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信息等目的。在此, 体育生活化经常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 成为达到另一种功能的途径, 因此称之为间接功能[4]。如现实生活中, 人们在实现其行为目标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干扰, 使人的行为受到影响, 并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挫折, 出现某种能量的积累, 造成社会不安。体育运动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 进而起到社会安全的作用。人们在体育运动中, 体会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他们会很乐意地与别人一起分享这样的快乐, 劝说他人一起参与体育, 达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功能。

四、体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 体育参与的自主性

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 当人对体育健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人的体育行为就会受到这种价值意识的支配, 成为人主动参与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活动借助于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常规, 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成为人自发需要和自觉的行为, 并依据自身的各种客观条件自主性选择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二)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体育活动一旦需要融入生活, 必将促进人的自身的健康。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来获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则必须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一种常态性的生活行为, 健康的维持和提高是逐渐积累的生理、生化过程, 所以,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是体育生活化的特征之一。

(三) 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开发, 人们有能力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并且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命价值。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得到提高, 居民的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为人们提高健康素质提供了经济保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这使体育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居民社区组织网络化, 管理工作服务化、多元化,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依托。总之, 我国体育生活化的普及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 并积极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沈钟.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6) :24.

[2]陈佩华.王家林.试述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4 (2) :88.

[3]陈佩华.王家林.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 (2) :19-20.

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研究与探索 篇10

自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 中国逐渐取消了福利分房。1998年, 《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 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过去10余年房地产市场快速崛起、跨越式发展, 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住宅演变和中国家庭生活变迁的交互影响。

“家”一直被中国人认为内心最为私密的重要空间, 住宅作为家的空间载体, 承载了一个“家”的众多功能, 居住、休息、交流、会客、沟通、学习、娱乐等,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住宅自身的机能也在不断延伸。

住宅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和需求解决方案的集合体。

作为国内住宅精装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如何通过精装解决方案为居住者提升幸福感, 一直被博洛尼精装研究院视为重要使命之一。其多年的研究发现, 上世纪末以来, 中国家庭的价值观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体现在住宅与家居生活方式上, 不同价值观的家庭所作出的选择又深刻地影响着居住与生活的幸福感。

基于这一发现, 博洛尼精装研究院发起并联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清华校友总会房地产行业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全联房地产商会等产、学、研国际八方专业权威机构共同进行的“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 在国内率先聚焦以家庭为单位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组还邀请了社会学、心理学、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权威学者作为顾问, 以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2011年起, 两年时间里, 项目组在全国对21个城市的3499个家庭进行了多维度的专项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严格遵循市场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在城市的选取上, 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收入结构、地区气候、地域文化、教育水平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甄选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21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样本覆盖。

本项目2012年的研究成果解读了中国家庭居住生活幸福密码, 2013年的研究则尝试以中国21个城市、3499个中产家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基础, 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通过本项目的实证研究, 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家庭与家居功能之间价值联系的特征。对企业而言, 从户型研发到房屋销售的每个环节, 都应该更重视家庭价值观的结构趋向。

1.1为什么研究中产阶层?

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正向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 中国中产阶层正在形成, 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而这个群体自主意识日益增强, 被视为增强社会精神结构的重要力量及社会稳定的基石。

但这些群体, 他们的社会背景大为不同, 文化差距极大, 中产阶层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特征。

本报告在此将中国的中产家庭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 聚焦在对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居住生活方式方式的探索上。

中产阶层的标志:

1) 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 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

2) 拥有满足人们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 如:房、车、存款;

3) 能够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费需求, 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 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4) 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 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5) 没有资产阶级的巨大财富, 也没有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

6) 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依赖, 群体利益受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影响较大。

1.2为什么要研究家庭?

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

在现代营销中, 企业和市场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关注家庭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

因为不仅大部分住宅与家居生活用品常常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购买, 很多纯粹的个人生活方式在实际决策中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与西方人相比, 东方人更注重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 往往很重视他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 这使东方人更多地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而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亲密的家庭成员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群之一。这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研究对于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营销人员来说亦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家庭在生活方式的差异令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姿。按照社会学的原理,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 整个社会将加速从传统的一元结构社会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传播的分众化, 整个社会将从“多元化”向“碎片化”转型, 反映在消费领域, 就是消费者因价值观、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碎片”, 当这些“碎片”产生购买行为时, 便形成了细分市场。作为致力于改善中国人居住生活方式的专业研究组织, 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组希望了解有关的情况。

1.3为什么要研究价值观?

提到一套好房子的户型与家居功能设计, 每个人好像都能热情洋溢地说出来很多意见与建议, 不少人还会说出很多空间设计的专业技能。但是, 这些技能应用到实际设计, 结果往往就是与自己及客户的预期相差甚远。

项目组通过研究发现, 中国家庭理解一个好房子, 有三个层面:一是房子要安全可靠;二是方便使用;三是美观舒适。

项目认为, 寄希望于那些设计巧妙的技能貌似只能解决特定情况下的局部空间问题, 想要让住宅家居空间组合设计与业主一家的生活匹配, 一定得掌握符合业主家庭个性和生活方式的设计方法。

项目组明白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其秉持的价值观。

单单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出发, 是很难对中国家庭的住宅与家居空间需求进行合理分割的。举个例子, 对于两个两口之家来说, 假如一位是某高校生物系教授, 十年海外生活经历, 每天穿梭在实验室、教室、住所之间, 关注科研课题及学术交流;而另外一位是品牌公关经理, 重视社交, 热衷品牌, 游走于富商、社会名流之间, 他们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认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是了解家庭的一个重要的开始。掌握家庭选择背后的原因, 有助我们为其提供更加舒适的家居生活动线及居住空间设计, 并在需要改变时作出调整。

项目组提倡在尊重每个家庭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进行设计。

1.4为什么是闭环研究?

我们认为“最重要、最有启发的见解产生于和消费者的对话”, 深度挖掘潜在数据, 做与生活和情感有关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服务, 积极倡导“幸福有道”生活方式和理念。于是, 我们有了“记录——发现——应用”的闭环研究模式, 持续采集了包含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21个一、二线城市3499户中产阶级家庭居住生活数据, 其研究成果在博洛尼产品研发及户型设计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2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V-CESS模型初探

家庭价值观即指家庭成员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一起形成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思想、态度和信念。本报告家庭价值观主要围绕与居住有关的品味、格调、符号、意义、愿望、欲望等消费价值观展开。

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与空间需求及住宅设计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本土的文化特点, “中国居住生活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组创建了“家庭居住生活方式内在冰山模型”, 其理论基础借鉴了1973年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 在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包括自我形象、个性和动机, 这些都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却对人的行为及需求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家庭居住生活方式内在冰山模型”中, 把家庭的生活方式分为表象的和潜在的两个部分。表象的部分包括居家生活行为、空间功能需求、户型与收纳设计需求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提升的;而冰山下面潜在的部分是相对稳定的, 主要分为家庭关系、家庭自我认识、品味、意义、愿望、消费观念等家庭价值观模块。

为此, 项目组与专业社会心理学家合作, 借鉴了过去50年心理学家建立的多重价值观和动力模型, 全面探讨一系列的家庭价值观研究、理论及测量方法, 推出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应用研究V-CESS (values of CESS) 模型。

在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V-CESS模型探索中, 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涵盖家庭、饮食、时尚新潮、风险、交往、广告、价格意识及冲动消费等八类价值观层面, 认为这些可予测量的价值观最适用中国城市的家庭研究, 并就每层类价值观设计了3-5条问题, 以进行测量。研究过程中, 我们参考了两项备受广泛认同的价值观量度方法, 以设计调查问卷, 这两项调查包括:AIO量表[即“活动、兴趣、观念量表” (Activities, Interest, Opinion) ) 、由Wells和Tigert 1971年提出, 1974其后由Plummer修订完善]、Censydiam人群细分模型 (基于Alfred Adler心理学的个体和群体层面的动机研究应用模型, 由Synovate Censydiam研究机构编订, 1997年提出) 。针对于V-CESS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模型, 我们并向中国21城进行广泛的调查, 以测验这些问题的有效性。

这项研究以中国21城中产家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基础, 将中国21城市中产阶层划分出不同的层次。读者们可以通过这份报告一瞥中国21城中产阶层的住宅与家居空间细分需求。在研究中, 用于研究分析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2012-2013的大规模调查, 这些数据描述了受访者家庭对价值取向的态度和一些看法。此外, 我们还涉及了他们家居生活方式现状和对现家居空间设计的满意程度。生活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他们居家饮食、洗浴、待客、工作、日常休闲等等。我们随机挑选了3499名城市家庭进行采访, 每个家庭要回答142个问题, 这些问题都放入一个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中。

我们首先利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决定中国21城受访家庭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和期望的一些基本因素。在研究中, 用了34个变量来测定受访家庭居住生活价值取向的方方面面。

通过因子分析, 项目组提出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细分的2大维度的解读:

1、个体层面:自控—享乐 (Control&Enjoyment) ;

2、社会层面:安全—活力 (Security&Social) 。

项目组最初为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模型拟定了34个设计好的问题, 最终根据3499个样本的测试结果删掉了13个问题, 保留了21个变量。这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公共因素方差以及因子荷载方面的一致性都很低。初步的因子分析发现, 有些问题不能加载在任何因子上 (比如, 公共因素方差很低) , 这样会造成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单独的因子而难以解释 (解释的方差低于3%) , 或者加载到一些不相关的因子上。

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V-CESS模型

项目组依据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V-CESS模型, 在这21个变量因素的基础上, 再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得到了5个不同的类别, 而且可以很好的解释他们。这些细分家庭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 同时也展示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关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参考《五个因素构成表》

个体动机:自控——享乐维度 (Control&Enjoyment)

1、自控意识

这个因素有5个变量。我们称其为“自控意识”是因为所有这些变量都代表了家庭节俭消费的意愿。比如, 这5个变量中的3个与节俭的行为有关, 其余2个则与对冲动消费的态度有关系。

2、享乐意识

这个因素也包含了4个变量。我们称其为“享乐意识”是因为所有这些变量都和引领消费有关系。

3、追随意识

这个因素包含了5个变量。我们称其为“追随意识”是因为所有的变量都和家庭如何在日常消费中看待并接受他人影响有关。

社会动机:安全——活力维度 (Security&Social)

4、安全意识

这个因素有3个变量。我们称其为“安全意识”是因为所有这些变量都代表了家庭谨慎保守的意愿。

5、活力意识

这个因素有4个变量。我们称其为“活力意识”是因为所有这些变量都代表了家庭对社交的意愿。

本项目的关联实证研究也帮助项目组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与家居功能之间价值联系的特征。项目研究发现, 不同居住生活价值观的中产家庭和家居功能设计之间存在相当紧密的结构性关系。无疑, 房产作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生中所购买的最大件、最昂贵、使用年限最长的商品, 用营销学的观点也是消费者最高程度卷入的商品, 因此其选择住宅及家居生活方式在相当程度上, 具有能够体现价值意识取向的特征。

以上发现提醒房地产设计与营销机构, 从户型研发到房屋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均应重视不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取向。

这些不同家庭的居住生活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特点将于后续章节逐一深度解读。

特别提示:

上世纪末以来, 中国家庭的价值观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而这种种变化又无不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家庭的住宅与家居生活方式上。虽然家庭价值观一经确定相对稳定, 但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家庭的价值, 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能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细微变化, 项目组将站在这些变化之上, 通过优化丰富模型, 通过聚类分析方法, 以便很好的帮助市场人员更好的掌握中国一二线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的动向。项目组将定期验证并完善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研究模型我们建议您密切关注项目的最新成果, 以帮助您及时了解中国城市家庭居住生活方式的演变。

3五种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组通过对3499户中国一、二线城市中产家庭进行观察和研究, 最终完成创建中国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V-CESS研究模型, 并提出中国中国一、二线城市中产家庭存在的五种典型的家庭居住生活价值观与家居生活方式及相应的住宅设计解决思路:

咖色家庭|乐享型:追求基本需求外的品味消费, 属于最早消费新技术产品的类群, 具备良好的生活修养如购物清单、较好的垃圾分类处理习惯等。建议提供以定制为核心的设计。

红色家庭|活力型:社交活跃, 喜欢繁华热闹, 追求个性与浪漫。建议提供以个性为核心的设计。

黄色家庭|追随型:重面子, 倾向消费广告名牌, 容易受潮流和时尚的影响。建议提供以品牌为核心的设计。

绿色家庭|自控型:刚性消费, 习惯通过比价方式节俭消费, 更少冲动消费与自娱性购物, 居住紧张, 婚后与父母同住比例较高。建议提供以刚性为核心的设计。

蓝色家庭|传统型:理性消费, 注重储蓄, 花销谨慎, 注重实用。建议提供以理性为核心的设计。

特别说明:依据细分家庭的价值观属性, 项目组以咖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五种颜色命名中国中产家庭价值观V-CESS研究模型提出的5类家庭

4未来与展望

作为可能是中国第一份、全方位透视当下中国家庭居住现状和生活方式的研究, “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组希望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21个城市的数千户家庭做深入立体的实景调研, 通过对居住者的居住行为、习惯及观念的研究, 进行显性与隐性需求的挖掘与分析, 探究居住生活方式与建筑规划、住宅空间与功能设计以及设备与部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居住的本质, 发现与社会人文及价值观和住宅设计之间的逻辑。

这是一场中国居住生活方式与住宅设计有关的对话, 我们倡导回归“住宅的本源”——居住, 在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篇11

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劳作,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不肯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乎是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虫,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职业难找,原是现代全世界普通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讨论。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信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而讲,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昵?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首先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然而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具同一价值;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也具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公(指曾国藩——编者注)曾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所说的不外这些道理。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再者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时常会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你不愿意做就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找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诸君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劳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这便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前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便省却了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延伸阅读

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梁启超“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玉指红颜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都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

这份“证婚词”,便是梁启超在其爱徒、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婚礼上当众讲说的。

梁启超欣赏徐志摩,但却看不惯徐志摩的私人生活。徐志摩留学英伦期间,结识了好友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徐对林一见钟情,便向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梁启超闻讯后,写信对徐志摩的草率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但徐志摩离意已定,一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便将恩师的规劝置之脑后。

后来,因林长民父女均对徐志摩的人品“表示疑虑”,林徽因便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志摩随即转而追求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北京大学教授王庚的妻子陆小曼。陆后来和王庚离了婚,转而和徐志摩牵手。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谈婴幼儿生活故事之价值 篇12

生活故事是对婴幼儿实施成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儿童伦理认识”的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一切伦理认识( 明确的与默会的) 都是在具体情境的分析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研究且指出“哲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通向伦理教育整体性的理想途径”。由此说来,儿童的道德、行为、情感及情绪等方面的认知都应强调“情境性”,它们既能在生活中习得,亦能通过鲜活的艺术化故事获得。婴幼儿生活故事运用写实的手法,逼真地描绘婴幼儿的情感、思想、行为和心理,让婴幼儿在阅读中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它像一面镜子, 让幼儿关注、认识自己,从而关注、认识周遭的人、事、物。 教育者想实现教育目标,让婴幼儿领悟作品的价值判断,首先应深谙婴幼儿生活故事的多重价值。婴幼儿生活故事的价值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品德的教化

婴幼儿生活故事取材于婴幼儿日常生活的片段或现象, 创作的动因和意图往往源于婴幼儿成长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高尚的品行和情操的养成,生活故事是幼儿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最直接的“教科书”,促进幼儿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如黄云生的《咳嗽》里蔚蔚因好玩而模仿奶奶咳嗽,待蔚蔚得了感冒真的咳嗽时,奶奶悉心照顾他,结果蔚蔚病好了,奶奶又咳嗽了,蔚蔚感同身受地去帮奶奶拍背,意识到自己之前不尊重长辈举动的错误。余绯的《小黑猫送来的》写的是小朋友去秋游,把吃剩的食物丢弃在草地上,老师编了一个故事:小黑猫在草地上抓住了来吃这些食物的小老鼠, 并把这些“好吃的东西”送还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孩子们吃着好吃的东西,明白了以后再也不给小老鼠留下食物了。马光复的《雪花飘》里小雪发现妈妈对爷爷不太友善, 要把妈妈给自己的围巾、笑脸和爱送给爷爷。这类作品从正面或侧面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伦理品德教育,让他们在这些既生活化又艺术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二、情绪和行为的认知

生活故事能提供角色扮演的场所,让幼儿置身于仿真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他所曾经经历过或将会经历的情绪和行为的认知,成人则通过故事能较轻易地帮助幼儿获得对于适合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积极认同。如: 苏联作家奥谢耶娃的《好事情》,小尤拉清晨想着这天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好事情才行,比如妹妹掉进水里,自己奋不顾身地去救她;狼来抓奶奶,就用猎枪打死狼;哈巴狗掉进井里,就冒险把它捞上来……而当妹妹走过来让尤拉陪她玩儿、奶奶让他帮忙收碗、哈巴狗摇尾讨水喝时,他叫他们走开,“别扰乱我想好事情”。最后,妈妈告诉尤拉,“跟妹妹去玩,帮奶奶把碗收拾好,或者给哈巴狗喝点水”就是在做事情呀!孩子们心里的英雄主义情结让他们忽略了身边的小事,作品以对生活的仿真描写,让孩子们接受“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又如列夫 · 托尔斯泰的《谢谢你》,故事情节很简单,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必然会得到家长的赞赏,这对诚实的孩子是一种鼓励,对撒谎的孩子则是一种正面的引导。作品文字简约至极,其中的“谢谢你”却具有强大能量,是作家对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幼儿亦能从中得到成长过程应有的理解、信任、认可…… 《晶晶看家》中,爸爸妈妈不在家,晶晶害怕得哭起来了,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和行为,可是聪明的孩子自有他们战胜“害怕”的方法——找来爸爸的帽子和大衣架在衣架上,找来妈妈的睡衣和围巾放在枕头边,充满行动力的晶晶制造了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的场景,也制造了内心的依托和勇气,晶晶以这种稚巧的尝试成功地克服“害怕”——这种成人都望之却步的情绪。谁说小小的身体里没有大大的能量呢?

三、精神与气质的启蒙

学前儿童的价值判断具有“二元对立性”,即体现为“非此即彼”的特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在形象上选择趋于“类型化”,这有利于他们在对比中选择更有利于其社会化发展的价值判断。在大部分的婴幼儿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创作掌控了读者阅读的可能性,是基于婴幼儿审美特点的成人视野下的价值传递。而生活故事的“真实性”使生活的人与事得到较“如实”的呈现,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和丰富,作家能基于生命本位来思考婴幼儿成长中的某些精神、气质、秉性、 品格的养成,小读者亦能通过对此类作品的阅读感受、体认和积累生命能量,直至最终内化至灵魂深处。在《外婆园子里的石头》中小姑娘艾玛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凭她的敏感和聪慧,走到哪里都会有所得,她将太阳、石头和蝴蝶三样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思考和分析,得出“活”的学问。艾玛的外婆的确是一位“智者”,她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幼儿获得知识可以通过书本,而让幼儿亲历生活去摸索、发现、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则是实现科学教育更重要的途径。德国作家鲍圭埃特的《一封信》中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先是诉说着自己的伤心:看不到爸爸刮胡子、妈妈哭了、床头柜台灯坏了、晚上的无聊等等,而当妈妈走近的时候,她又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便“团起纸头丢到一边”,在妈妈的口授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我们过得挺好的……阳光下,小狗又蹦又跳……请告诉我们螺丝起子放在哪里……现在我们吃炒鸡蛋、星期天要去看电影……我们天天想你……”最后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这样的作品不存在是非判断,表达的对生活的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的细妥的体贴,是幼儿感受生活的酵母,这种来源于生活,却有着“诗性深度”的故事,对幼儿秉性气质的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又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想说自己的词》里老师请孩子们用最美丽、最准确的词来说说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说天空是“湛蓝色、天蓝色、纯洁的、蔚蓝色……”,只有瓦利娅低声说着“天空是忧愁的、动荡的、冰冷的……”作品让孩子明白个性和创造力的价值,是超越了平常生活的生命教育,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四、生活情趣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过:“趣味是儿童故事的基础”。 生活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蕴藏着浓郁的婴幼儿情趣,天真的思想、纯净的心灵、稚气的情感、朴拙的行为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都让幼儿感觉很有趣,他们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并从心里产生一种亲切感,唤起愉悦的体验和引发心灵的共鸣。 法国艾斯库迪叶《云端掉下一只烤鸡来》里小约翰在电梯口等不及和邻居聊天的爸爸,带着买回的东西独自走进电梯, 可是到小约翰家的电钮却在很高的地方,他够不着,就决定按到的最高的楼层再走楼梯。小约翰意外地爬到了顶楼,并在上面玩累了之后才发现,大门被牢牢地关住了,他用姐姐的毛线绑住烤鸡,往楼下吊,还在聊天的爸爸小约翰的“发明”后,上楼把受惊的小约翰抱回家,与家人一起享用烤鸡大餐。故事里呈现的画面实在是妙趣无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忽然垂下一只用毛线捆绑的烤鸡来,这烤鸡经过每户窗前,会引出多好奇的目光呀!小约翰无意的一份杰作,让我们感叹他和作者真是生产乐趣的幽默天才。又如李慰宜的 《蚂蚁乐园》是从婴幼儿生活中截取的一幕,孩子乐于俯下身来关注蚂蚁,与它们对话嬉戏,这是一种可贵的生命情调, 是婴幼儿诗意生活的写照。

在婴幼儿的生命胚芽里,除了应具有社会人的品德规范,还应包含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初步认知,培育未来美好生命里具有的某些精神和气质,以及对生活的那份天真与热忱……所有关注婴幼儿生命成长的教师、家长、作家以及社会人士,应该充分认识婴幼儿生活故事的独特价值,使其成为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雨露”。

摘要:婴幼儿生活故事在文学阅读及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根本原因是对该类作品的价值判断存在偏颇或缺失。本文力图从人的生命成长的几个维度对婴幼儿生活故事的价值加以概括,凸显其作为文学对婴幼儿成长之意义。

上一篇:广州恒大俱乐部下一篇:优惠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