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价值观

2024-06-18

生活价值观(精选12篇)

生活价值观 篇1

最近, 学校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沙龙活动, 其中有一位教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阳光小学四年级学生要去春游, 有11个班, 平均每班有45人, 由班主任带队去, 乘坐48座的公共汽车, 最少要几辆车?

学生列式为: (45×11+11) ÷48=10 (辆) ……26 (人) 。

在交流答案时,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最少需要11辆车, 但其中的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 我认为最少10辆车就可以了。”其余的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他的说法。那个学生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让瘦点的同学, 3个人挤挤坐2个座位, 因为我们上次乘车去春游时就是这样挤着坐的, 这样10辆车足够了。”听了这个学生的解释后, 老师高兴地说:“说得有道理!”并带头鼓起掌来……

在课后的交流中, 大多听课的老师和执教者充分肯定了这一生成性环节, 笔者认为上述的数学教学中, 教者过分强调数学的生活味, 而忽视了数学本该有的数学味, 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孰重孰轻值得深思。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味的重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生活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其不仅涉及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且也是与各种具体情境直接相联系的, 这可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案例一:徐斌老师教学《确定位置》的教学片断

师 (指着板书) :刚才我们用这样的说法, 确定了一些人、一些动物、一些房间、一些书的位置。其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确定位置。请大家想想, 在你的生活中, 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大家可以先商量商量 (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

生1:射弓箭!我们射弓箭时就要先确定靶子的位置。

师:哦,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瞄准靶子后, 你的弓箭会射得更加准确。

生2:我们在教室里找座位, 也要先确定位置。

生3:在宾馆里, 你如果订房间, 拿到钥匙后, 也要先确定房间的位置, 才能找到房间。

生4:在学校食堂里, 我们就餐时, 也要先确定位置, 不然吃饭会很乱的。

生5:坐火车时, 也要先确定位置, 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这儿有一张火车票, 车票上写着04号车012号下铺。根据这些数据, 你怎么确定位置?

生5:只要到4号车厢里去找, 第12号的下铺就行了。

师:你说得真棒!你肯定乘坐过火车, 是吗?

生5 (满脸自豪) :是的。我还坐过飞机呢!坐飞机也要找座位。我还知道, 飞机票上面是没有座位号的, 上次我和爸爸坐飞机, 爸爸拿着飞机票去排队换了一个号码牌 (大部分学生面带疑惑) 。

师:你的见识真广!我这儿就有一张等飞机的号码牌, 上面写着5D, 那你知道该怎样找到座位呢?

生5:肯定是飞机上第五排的第四个座位。

师:是吗?上面并没有写“4”呀!那你又怎么知道的呢?

生5:上面的5, 肯定就是第五排, 那个D, 就是A、B、C、D的D, 第四个的意思呀!

师:真聪明!有时, 我们也用英文字母来表示个数的。

分析:数学对学生来说, 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 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而由于受年龄的局限, 儿童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数学教学就是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二、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味的必要性

基于生活的数学学习材料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条件和前提, 数学虽以生活为基础, 但数学却又高于生活, 因为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 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数学教学在充分肯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性的同时, 我们也应明确肯定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必要性。

案例二:《十几减6, 5, 4, 3, 2》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从图中已经知道的数字信息有, 一共采了11个蘑菇, 蓝蘑菇有5个, 花蘑菇有多少个?你能把这些信息填在相应的框框里吗 (图略) ?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里告诉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生:告诉我们一共有11个蘑菇, 其中蓝蘑菇有5个, 求花蘑菇有多少个?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算式怎样列呢?

生:11-5=6。

师:减法计算, 求什么样的问题会用减法计算?

生:从总数里去掉一些, 求剩下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师:这儿用减法计算, 是求剩下的问题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共11个蘑菇, 减去蓝蘑菇的个数就得到花蘑菇的个数。

生:从一共的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

师引导学生小结:知道两部分的总和和其中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 用减法计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应对, 能顺利地列式解答, 但教者并没有只在生活经验上徘徊, 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不断地加工, 把肤浅的生活经验提升成理性的数学经验, 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减法的意义, 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这说明, 现实数学只有通过数学化才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也不能脱离生活。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 但愿我们在关注生活味的同时还须凸显数学味, 即以数学化为实质, 发展思维;以生活化为外壳, 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真正做到让数学与生活和谐共存。

生活价值观 篇2

——生活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良好的文明习惯要从小抓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雷锋日记》 相信每个人不会不熟悉这句话.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个人荣辱事关国家兴衰,我们切不可“以耻为荣”,更不可“以荣为耻”,要“耻荣分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我们要知荣明耻.“清官执法,不贪权贵.刚正让谁人都平易近人,洁净让谁人都卓尔不群.这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造和谐新风范.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哺育了大地生灵,同样也哺育了一些积极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利社会。恶,恶人恶己纷争不断。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爱。爱是生命的强光心存爱别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间总不是伤害好人,让其受到谴责,人都是会老的,难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个人摔倒在街道上,却无人问津?我们应该有爱。在校园内更是如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骂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做违纪的事。这些事并不难,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崇德向上那?有了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为可能。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生活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生活状态;心理状态

Summa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 State of mind, on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deology, life, three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summary, make students '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more effective and focused.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tate of life in college students '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49-01

1 前言

1.1 学生思想调查与分析:(1)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普遍健康良好。从思想状况来看,据统计,96.7%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96.2%的人"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88.3%的学生在遇到自身利益和个人所属团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做到"先公后私";在择业的首要条件选择上,"实现个人价值"也以63.8%的绝对优势胜出。[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还是比较高的,思想素质普遍健康良好。(2)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强调自觉性和个性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现行的模式以上课和集体组织学习为主,同学们对此并不满意。[3]在学生"喜欢的政治思想教育形式"当中,选择"上课"的仅占7.5%,选"自由讨论"的占47.9%,选"自学"的占21.6%,"与师长沟通"占23.5%;而"收获最大的","上课"占10.3%,"自由讨论"占39.9%,"自学"占24.9%,"与师长沟通"占19.2%。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方面,强调自觉性、个性化,认为应以自学和自由讨论为主,以与师长沟通为辅,而通常的以上课为主流的形式已不受欢迎。

1.2 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1)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困惑较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优越,大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50.2%的人认为"自理能力一般",3.8%的人"自认能力差",这就提醒我们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2)大学生生活状况大学生群体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性消费的群体。奢侈浪费现象并不多见。但是部分贫困甚至特困生的生活费用已经低至很难保证稳定的营养与健康饮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帮助。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最主要的来源已经向独立经济来源靠拢。

1.3 大学生生活方式: [6]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观察法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后发现44.51%的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且没有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76.10%的学生表明现有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需要进行改进;在调查中存在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依次为吸烟65人,占17.85%,饮酒94人,占25.8%,缺乏体育锻炼171人,占46.98%,高盐高脂饮食123人,占33.8%.不良生活方式在不同性别间具有统计学意义。[7]

1.4 价值观调查分析: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45%的大学生认为公民的道德意识有待增强,35%的大学生认为急需增强,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他们已经认识到,道德規范在这个社会的重要性。在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方面,大学生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较强的集体意识。他们关系集体和自己所属集体的荣誉,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更关心个人得失。

2 建议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做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主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重要性。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与学业实际,坚持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向大学生讲解国内外的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满足大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让他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大政方针,确保他们在大事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强化服务意识,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配合教育。努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要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人格发展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过重的功利化等观念,缓解就业和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4,01.

[2] 王利森.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对体质的影响[J ] .安徽体育科技,2012 ,28 (3) .

[3] 向阳.大学生生活方式状况调查分析[J ] .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1 (1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8 .

[5] 宋专茂.大学教育价值观与大学教育综合诌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 .

[6] 田毅.论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对策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31 (12)

生活价值观 篇4

一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用生活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一, 中学阶段学过的一些公理 (现在叫基本事实) 的定义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无须证明的、正确的数学结论。这充分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既然教材离不开生活, 教学中更应充分利用生活知识来解释数学知识。

第二, 要创设生活情境, 在情境中“找”数学。如学合并同类项时, 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两块积木拼成一个更大的积木, 两块积木的体积分别代表两个单项式 (它们是同类项) , 拼成的大积木的体积是两个单项式的和, 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由于贴近生活, 通俗易懂,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这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

第三, 创设游戏情境, “玩”数学。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学生们没有符号感, 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准确度, 我设计了以下游戏: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 两人一组, 每人抽取两张牌, 共四张, 牌面上是几就代表数几, J、Q、K代表11、12、13, 运用适当的运算符号把四个数字连起来构成一个算式, 使结果为24或-24。谁先说出正确算式谁获胜。如果两人都说不出, 可以重新一组游戏。采用游戏或活动的方式, 寓教于乐,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亲身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 这样印象深刻,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 “生活化”的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数学更是如此, 从生活中来, 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但如果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那么学生更会利用知识来解决试卷上类似的数学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有这样一道题:“在公路L (看做一条直线) 同侧有两个村庄A、B (看做两个点) , 在公路边上修一个加油站P (看做一个点) , 使加油站到两村的距离和最短, 请确定加油站的位置。”其实这道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为: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个点A、B, 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解法为:作A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A′, 连接A′B交直线中点于P, 这个点P即为所求。讲这个知识时, 如果设计成数学问题, 学生印象不深刻, 不易记牢, 而若附加在实际生活中“修加油站”问题, 则学生们一定会铭刻在心。同时, 本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平面镜反射画光路图的问题。“平面镜入射光线过A点, 反射光线过B点, 画出光路图。”也是同样的解法。再如在讲比较分式大小时, 可把两个分式相减与0比大小, 从而得出两个分式的大小。如生活实例:“两次买鸡蛋, 两次价格不同, 方案一每次买相同的数量 (单位:千克) , 方案二每次买相同钱数的 (单位:元) , 问:两种方案哪一种更合算?”解法是:设两次单价分别是a元/千克、b元/千克 (a≠b) 。方案一每次买10千克, 方案二每次买10元钱的, 则方案一的两次平均单价为:元/千克, 方案二两次平均单价为:元/千克, 所以因为, 因此方案二更合算。这道题学生学会后, 可以回家指导家长购物, 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记忆深刻。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数学信息作出解释, 并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为实际生活服务,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

总之, 数学离不开生活, 它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一道接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和习题, 给学生的应是来自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素材和信息。真正做到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利用生活经验, 用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热爱数学, 学有价值的数学。

生活价值观 篇5

发 言 提 纲

某某某

根据市委政法委关于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纪律作风“大教育、大检查、大整顿、大整改”活动的统一要求,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今天这次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议,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是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强化自身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纪律作风建设,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某某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真诚的希望到会的*******(领导)给予意见和建议。下面,我把一年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在上级部门和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工作,虚心学习,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组织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较为圆满地履行了职责,在同志们的共同合作下,法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立案信访先进集体、全省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先进集体、大同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司法程序日渐规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由于主客观等诸多原因,在岗位履职工作中仍出现多方面的不足,与组织对我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创新精神不足。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日益提高的群众要求,有些工作还做的不到位,辟如对外宣传、判决执行等方面。

2、学习效率低,存在形式化思想。学习缺乏针对性,安排不够周密,尤其是结合业务工作的实际内容偏少,以至于收效低,个别时候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3、在执行制度方面存在重检查、重处罚,而轻整改、轻指导的现象,缺少对新时期条件下政法工作的思考,前瞻性不强,制度化建设尚需规范,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4、求真务实,服务群众不够深入。求真务实,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但通过分析,感到自己平时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很少深入基层,对同志们关心也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量改正。

三、今后整改及努力的方向

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教育,我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力求通过学习,提高水平,增强信心,克服一切畏难情绪,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深入实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平时多与基层法官一起分析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更好、更准确的地做出管理决策。

三是强化创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在工作中发扬拼搏精神,更新司法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力争使法院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四是坚持民主管理,调动干警工作积极性。今后工作中,我将坚持原则,加强民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和调动法院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司法工作健康发展。

生活价值观 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原因概括

(一)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居所

首先,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为始源:人类自身及其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是日常生活,而意识形态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属于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自然也发源于日常生活。其次,意识形态是以日常生活为归宿: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是为了重构良好的社会秩序,其价值诉求也必然是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必将落脚于日常生活的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日常生活化才能使得意识形态理论向民众自觉和行为实践转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引领生活观念

生活观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价值取向。首先,引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其次,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指引。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交往实践等,满足不同主体的精神需求。然而,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特征与日常生活发展逻辑有着本质的不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嵌入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遭遇困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认同出现的问题

(一)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亦是我们在将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将奉行的基本价值观,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长远性的。然而,日常生活领域的实用性特征却决定了民众常常以简单的"是否有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因此,如何消解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民众认同,并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隔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意识形成的包含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它包涵着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对整个社会及成员具有价值示范和思想引领作用。如此众多的内容都凝练在了 24 字之中,可见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但同时,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又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需要民众们细细揣摩,结合实际深刻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意蕴。因此,如何消弭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对立,达成双方良性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领域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可行路径探寻

(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所需

理论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前提在于其是否真正为人们所需要,而为民所需的关键就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的现实诉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直面人民大众所关注的现实热点和社会焦点,从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解释,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既讲清'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

(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所懂

当民众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所在,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众所全面正确地理解,便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由于其简洁、直接、易懂的特点为民众们所接受。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理论的创新应源于群众的生活,理论表达应用民众熟知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实现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把抽象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话语讲清楚,把深刻难懂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深深融入普通民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情感认同中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同,除却理性的因素外,情感的作用亦不可小觑。情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情感之中。在激发现实情感方面,要充分利用榜样效应与沟通作用,实现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一方面,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党与群众之间情感认同的通道,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实现民众的认同。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日常生活的事件中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最终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事件之中,通过日常生活事件,将它外化于行。日常生活事件中可以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多如星辰。大到举办奥运会、青奥会等大型活动,小到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等。大事件是有限的,但小事件就在公民真真切切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重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最终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3]赵野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4]潘玉腾,陈赵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四维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生活价值观 篇7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中生是思想和性格形成和发展初期,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教学手段都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途径,有的放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培养与塑造。

一、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它记载并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化,赞美并谱写了社会进步的辉煌篇章。与此同时,音乐还丰富着人类的情感,愉悦着人类的身心,挖掘人类的思维,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

高中音乐必修课《音乐与生活》章节包涵《生命之歌》、《情感之声》、《生活之音》、《自然之韵》,接下来对该章节的内容提出教学的目标与建议。

二、《生命之歌》蕴含价值观的教学思考

(一)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领会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亲情、理解父母,珍惜和善待亲人,形成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自身做起。

2.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地球公民应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积极健康的的生活态度,

3.欣赏芭蕾舞剧片段《鱼美人的婚礼》,学会真诚友善,明辨是非;第六交响曲《悲怆》教学中,蕴含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主题。

(二)教学建议

1.从舒伯特《摇篮曲》导入,分析音乐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引申到亲情-母爱;引导学生体会妈妈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以及对骨肉相连亲情的情感教育;从京族歌曲《摈榔树下摇网床》鉴赏中,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2.师生探讨:从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成熟直到生命终结的三个过程,作曲家运用音乐带给我们的三种感受,告诫我们什么?让学生领悟:热爱生活,树立积极健康的的生活态度;3.拓展:播放 《地球之歌》让学生看视频感悟生命不仅是人类所有,大自然也同样拥有,让我们珍惜生命,爱护自然。

三、《情感之声》

(一)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从母亲身上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团结友爱,能够与人为善。

3.熟悉并能唱出《欢乐颂》、《沃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建议

1.学习艺术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体会亲情;2.通过拓展环节:播放《感恩的心》,让学生看视频学唱并做手语,感悟母爱的伟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恩社会学校父母,懂得珍惜生命;3.聆听、分析、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4.导入观看视频《精忠报国》,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给人的奋发向上的感觉,表达了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5.分析《沃尔塔瓦河》《欢乐颂》两个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意境、表现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全人类团结像兄弟大爱的思考和教育。

四、《生活之音》

(一)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

用心灵感受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共鸣,学习用音乐讴歌劳动与生活,善于珍惜生活从而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水孕育了生命,认识到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对生命、对自然的价值体现。学习水的无私奉献、包容的美德,树立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建议

1.导入视频《破铜烂铁敲起来》,分析“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从生活中的《钟》《盖邮戳的音乐》《打字机》《蚊子之舞》 等音乐及音乐形象切入,去感悟,去发现,身边处处有音乐,把握音乐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的密切关系。并在其中享受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2.理解生活对形成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对于生活点点滴滴的体验与总结,生活是价值观的体验基础。3.在 《永恒的水》教学中,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水的资源,并感悟水是无形的,无私奉献,人要能理解水的特点, 模仿水的包容性与可塑性。

五、《自然之韵》

(一)核心价值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鉴赏,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审美标准。

2.能感悟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自然界的声音最原始也最具有生命力,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不同声响, 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保护自然。

(二)教学建议

1.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鉴赏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即“感知-体验-联想-审美”;《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教学中,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体会作曲家思念家乡、赞美家乡、抒发心中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再次领略音乐模仿大自然声响的惊人能力,并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美妙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各学科、各环节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刻不容缓。以上只是高中音乐必修课第一单元的分析与思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音乐教师来共同参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的教学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具体,真正做到音乐教学的“教书育人”。

摘要:在高中音乐学科中,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内容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教学捷径,成果才能立竿见影。本文通过文献法,对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中的内容,从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有价值的数学源于生活 篇8

一、借助生活, 感受数学魅力

1. 联系生活实践, 提出实际问题, 体现“数学现实”原则.

小学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比如, 在进行单价、数量、总价关系教学中, 让学生准备列车时刻表, 了解乘车信息:我要去北京开会, 一行四人, 应乘坐哪趟车?他们就找开了, 有的是到火车站买时刻表, 有的是上网查询的, 告诉我从本地开往北京的39次列车, 一张硬座票价108元, 4张就是:由108×4=432 (元) 得出.总的钱数一下子就得出, 非常自然, 帮了老师大忙,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2. 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垂线”一节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个问题:如何安装最省料? (并出示了图) 同学们讨论很热烈, 很多方案, 哪个方案最好?经过争论、探究、动手量, 最后得出结论, 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要领.再如, 学习比例以后, 把孩子们带到旗杆下提出:这根旗杆大约有多高?七嘴八舌, 有的提出用绳子量一下, 有的孩子说把旗杆放倒不就行了.我拿出准备好的2米长的竿笔直立在操场上, 地面上有竿的影子, 他们一下子热闹起来, 知道怎么做了.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空间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 增添了乐趣, 也把知识变成了智慧, 体现了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 是孩子们生命的构成部分,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所以数学课堂上不仅在内容上反映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 不能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课堂生活对学生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 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有效发挥, 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因此情感要素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在亲切、自然的和谐的氛围下, 孩子们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新知识, 能让他们乐学、爱学, 从而逐步的会学.

生活价值观 篇9

一、相关文献回顾和研究设计、实施

1、文献回顾

价值观是指关于特定的行为或结果是好是坏的持久信念, 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Solomon给出的生活方式的定义广被认同: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花费时间和金钱的方式”, 通常由活动、兴趣、意见表现出来。 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关系上, Plummer (1974) 认为生活方式受文化、价值观、人口统计变量、社会地位、人格、动机、认知、学习及行销活动等各层面影响的综合体。价值观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状态, 生活方式则是外在表现或实际的行为模式。[1]物质主义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运用的特定领域价值观, 其含义是强调具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一种个人价值观。

在生活方式系列的研究中, 将生活方式与市场细分结合是基础的研究工作, 通常使用的研究路线是:使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市场细分, 聚类的结果与人口统计变量进行结合, 描述出每个子市场的消费特征。 雷祺等选择农村市场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后, 从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所属省份方面对每个细分市场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具有以上人口统计因素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显著影响。[2李东等选择网络消费市场, [3]沿用生活方式细分的研究线路: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而后结合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学历、个人月平均收入等人口统计因素对聚类结果进行消费特征的说明。 如今的生活方式细分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将聚类结果与人口统计特征结合进行子市场消费特征的描述, 并没有与其他心理特征进行结合, 深入探讨每个子市场的消费行为的动因和决策因素。 至2009 年, 潘煜等学者进行了一次关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相结合的研究。[4]他们以自己设计的儒家价值观量表和生活方式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后,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摒弃人口统计因素, 将儒家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商品价位、购买频率相结合进行市场细分, 试图从多角度描述每个子市场的消费特征。

物质主义价值观来自于西方社会。 在目前的市场营销环境下, 物质主义正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国内学者李玉、[5]李原、李朝霞[6]等认为, 物质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缺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 近年来, 一些国内学者在中国背景下进行了物质主义与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 黄绍琪[7]认为, 在中国背景中物质主义对外显性商品的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江晓东等[8]选择上海白领青年为研究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了物质主义倾向越高, 对仿冒奢侈品的购买意图就越强烈。 迄今为止, 没有将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出现。

生活方式研究需要心理因素介入进行纵深探索, 物质主义价值观这一心理因素缺乏中国本土化研究。 本文正是弥补这一空白。 本文从国内收集数据, 沿用生活方式细分的研究线路, 选择人口统计因素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子市场进行方差分析, 力图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结合的角度对子市场进行消费特征的描述。 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有显著差异。

2、研究设计与实施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是消费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调查问卷, 第三部分是人口统计因素的简单调查。 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以AIO量表为理论基础, 自己设计了以活动、兴趣、意见三个测量维度共50 个题项的问卷。 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采用Richins and Dawson (1992) 的MVS量表, 由 “ 获取中心”、 “ 获取快乐” 和 “ 财物成功”三个测量维度, 18 个题项组成。 “两个量表都采用李克特的5 级量表计分。人口统计因素调查则是包括性别、年龄、收入、区域等方面的题项。 本研究以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收集的数据, 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对每一个生活方式细分后的子市场进行消费特征的描述, 然后结合物质主义量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验证每个子市场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

(2) 调查实施。 填写调查问卷是从2011 年1月开始至2012 年3 月结束, 以广西南宁市的代表性高校师生和网上调查的全国消费者作为样本来源, 共收集420 份高校问卷和105 份网上问卷, 有效问卷为495 份。

二、数据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和信度检验

本研究首先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准确录入SPS软件。 接着, 将生活方式量表和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中反向设问的问题进行数值转换, 保持与正向设问的问题的数值同向。 在少数问卷中存在无答案的选项, 采用邻近法补全缺失值。 然后, 计算出生活方式量表的Cronbach系数, 其值为0.847, 说明分析方法是直接将各题项的分值相加, 就得到每个调查样本的物质主义得分。

2、因子分析

首先, 计算生活方式问卷的KMO值为0.855达到0.05 的显著水平, 从中提取出11 个因子, 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6.4%, 这符合的标准, [9]接着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的方法, 进行因子旋转与因子提取。 在每个因子中, 提取了载荷值大于0.5 的题项。 然后, 根据每个因子所提取的题项, 分别对这1个因子进行命名。 这11 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渴望成功因子, 尝试新鲜因子, 社会关注因子, 信息获取因子, 购物意愿因子, 理财之道因子, 潮流资讯因子社区活动因子, 热爱劳动因子, 体育锻炼因子, 进取学习因子。 并且保存每个调查样本的11 个因子的得分, 将50 个问题的问卷降维成11 个因子, 在后面的分析中, 可以用这11 个因子来代替原有的5个题项。

将调查样本的11 个因子与物质主义量表得分作相关分析, 结果是物质主义量表的得分与渴望成功因子、信息获取因子、购物意愿因子、潮流资讯因子的相关系数均为正, 如下表所示。这说明渴望成功因子、信息获取因子、购物意愿因子、潮流资讯因子得分值高的人, 受到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深。

3、聚类分析

在本研究中, 基于渴望成功因子, 尝试新鲜因子, 社会关注因子, 信息获取因子, 购物意愿因子, 理财之道因子, 潮流资讯因子, 社区活动因子, 热爱劳动因子, 体育锻炼因子, 进取学习因子的这11 个因子, 对调查样本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法确定分类数, 用k-均值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 从聚合系数增加值可见, 当群数由5 群至4 群时聚合系数增加最快。 综合文献研究结果可初步将495 个样本分为5 个群体。

根据表中各因子的载荷, 分别将这5 个群体命名为创新娱乐型, 能赚会花型, 成功进取型, 漠不关心型, 好逸恶劳型。 将这5 个群体的数量列表如下:

创新娱乐型:该子市场的尝试新鲜因子和信息获取因子得分较高。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新产品, 并且乐此不彼地收集相关商品信息和资料。 其中的信息获取因子和物质主义正相关。

能赚会花型:该子市场在购物意愿因子和热爱劳动因子上得分较高, 社会关注因子得分也不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关注社会现象和天下大事, 在喜好工作付出的状态下拥有一定的购买能力, 也乐意以消费的形式犒劳自己。 其中的购物意愿因子与物质主义正相关。

成功进取型:该子市场在渴望成功因子上有最高的得分, 另外在热爱劳动, 社会关注, 潮流资讯几个因子也是中等得分。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喜欢工作, 愿意付出, 关注时事新闻, 那当然也包括新产品上市的消息, 拥有社会责任感, 也渴望个人的成功其中的渴望成功因子与物质主义正相关。

漠不关心型: 该子市场在大部分的因子上, 都是得分为负或者较小的正数, 尤其是在渴望成功因子和社会关注因子得分是最大的负分值。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对任何人和事都不关心, 包括对个人的发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

好逸恶劳型:该子市场在热爱劳动因子上得最高的负分值, 却在购物意愿因子上得分较高。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不热爱劳动, 却特别热衷购物。 其中的购物意愿因子与物质主义正相关。

创新娱乐型、能赚会花型、成功进取型、 好逸恶劳型四个子市场的生活方式, 显示出其中必有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正相关的某个因子在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这也印证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受到价值观的影响的理论结果。

4、方差分析

面对五个不同的生活方式群体, 必须借助于方差分析, 进一步比较5个群体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5个群体的物质主义量表的均值如表4.

利用SPSS软件做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5。 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1<0.05, 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不同的生活方式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从而说明本文提出的假设成立。

上述结果表明, 物质主义在五个子市场上的差异是显著的。 但并没有探明究竟是哪些子市场之间有显著差异。 为进一步探索这种差异到底出现在哪些子市场之间, 需要做多重比较, 通过对均值之间的配对比较来进一步检验到底哪两个子市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SPSS软件中, 利用最小显著差异 (LSD) 方法将各子市场在物质主义上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见表6, 带* 号的表示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可以看出, 成功进取型与漠不关心型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显著性差异, 且成功进取型的物质主义要高于漠不关心型的物质主义。 创新娱乐型、能赚会花型、漠不关心型这三个子市场与好逸恶劳型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他们的物质主义都是显著低于好逸恶劳型。其他的子市场之间在物质主义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以上结论提示营销者尤其需要留意成功进取型和好逸恶劳型子市场。

三、结论

经过因子分析, 渴望成功因子、信息获取因子、购物意愿因子、 潮流资讯因子得分值高的消费者, 具有比较明显的物质主义价值观。 经过聚类分析, 创新娱乐型、能赚会花型、成功进取型、好逸恶劳型四个子市场的生活方式, 其中必有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正相关的某个因子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 印证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受到价值观影响的理论结果。 经过方差分析, 证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不同生活方式的子市场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假设成立。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 企业营销者倘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一方面参考生活方式细分后各子市场呈现的消费行为特征, 另一方面密切关注与该子市场有正相关关系的那个因子, 围绕它展开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尝试新鲜因子和信息获取因子得分较高的创新娱乐型子市场, 其中的信息获取因子和物质主义正相关。 营销者充分利用该子市场的求新心理, 利用各种促销手段输出商品信息, 多种手法表现产品与竞争产品的差异点, 激发购买欲望。 对于成功进取型子市场, 营销者设计策划方案时高调显露产品对于成功者的象征意义, 强化渴望成功因子对该子市场的激励作用。 对于既爱劳动又爱购物的能赚会花型子市场, 其中的购物意愿因子与物质主义正相关。 营销者适合开展主题明确的促销活动, 即将现代人喜好享受生活的主题融合入“劳动者光荣”的主流文化宣传中, 提倡消费者在辛苦工作之余, 对劳动成果进行合理分配, 进行理性消费。 相反地, 对于不热爱劳动, 却特别热衷购物的好逸恶劳型子市场, 购物意愿因子也与物质主义正相关。 营销者一方面进一步催化购物的美好体验作用, 另一方面, 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市场教育, 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生活方式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相关关系。基于495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数据, 借助因子分析方法, 探索出11个生活方式因子, 利用这11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调查样本划分为5个子市场。随后, 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得出结果:5个子市场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有显著性差异, 并用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两两比较, 确认了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别。

关键词: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物质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韦恩·D.霍伊尔, 黛博拉·J.麦金尼斯.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06.

[2]雷祺, 陈立彬.基于生活方式的农村市场细分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3-17.

[3]李东, 罗琼芳.基于生活方式的网络消费市场细分实证研究[J].学术交流, 2009, (4) :107-110.

[4]潘煜, 高丽, 王方华.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基于儒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9) :77-86.

[5]李玉, 郭永玉.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4) :637-643.

[6]李原, 李朝霞.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4 (6) :15-21.

[7]黄绍琪.西方物质主义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 2008, (16) :12.

[8]江晓东, 姚慧, 晃钢令.仿冒奢侈品购买意图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 2009, (12) :103-108.

生活教育:大学教育价值新取向 篇10

一、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

(一) 大学教育价值的知识取向

知识取向是大学精英教育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从中世纪大学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在我国则持续到21世纪之前。此时, 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主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成或传承,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知识体系。尽管中世纪大学有着很强的专业性, 突出专业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但大学由于无需过多考虑职业问题, “贫困学生和终日操劳而收入微薄的教授, 总是可以在离开大学进入公职领域或担任其他职业时致富, ”[1]因而一些非功利性智力探索、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播随之产生, 使大学成为一座自我陶醉的孤岛, 形成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取向教育。同时, 精英教育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和科研, 对外界环境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传统与教学习惯。

知识取向的大学教育以知识延续与拓展为目的, 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 课程结构相对稳定, 学生服从于现有的课程设置, 较少受到外界职业因素的干扰。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科基础设置, 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要课程, 此外还包括部分通识课程, 但所占比重较小。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 以教师为主体, 偏重于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 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较少。尽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考试评价是以知识为主, 因此, 学生仍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中心, 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与广度都不够。

(二) 大学教育价值的职业取向

21世纪以来, 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难度, 使就业成为社会、家庭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据调查, 2008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不到70%, 2008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而2009年又有6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2]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生存与尊严,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影响下, 一些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把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在就业导向上, 大学校园开始有转变成职业技能模拟车间的倾向, 校园中充斥着各种招聘和求职信息, 知识教育取向不断消解, 职业教育取向开始显现。

职业取向的大学教育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以市场为主导, 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 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具体表现为: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 适应职业变化需求, 动态调整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减少理论课程比例, 增加职业技能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不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 而是以专业技能为中心;在课堂与课外关系上, 课堂教学时间被压缩, 就业实践机会增加。这种模式以就业为取向, 打破了文化教育模式知识中心主义传统,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 职业取向的教育价值的式微与生活教育价值取向的出现

职业取向的大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大学理念缺失。学生以就业为主, 把主要精力关注于未来职业生活, 不再坚守大学的传统理念, 大学难以发挥学术与文化中心作用, 失去了自由、文化与理性的大学精神。二是课程结构失衡。在就业导向下, 大学专业实践不断增加, 专业基础课程被压缩, 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课程学时不足, 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学时较短, 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三是大学文化不足。受不良就业情绪的影响, 学校的文化氛围已不再是20世纪中期之前那种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情境, 许多学生较早地出现紧张、焦虑与不适的心理感受。大学各种活动已失去了文化的丰富性, 成为为未来职业的过渡与准备。四是学生素养单一。学生较早地涉足职业实践, 从进校开始就通过家教、推销以及创业等实践活动, 试图锻炼自己的能力, 思考如何深入社会, 提升交流与工作能力, 难以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无心修炼高雅艺术, 专业课程浅尝辄止, 学生的整体素养不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当下生活, 而使他们由于失去一些应有的文化素养而造成将来低质量的生活。

大学教育的职业取向所带来的浅层次问题已经显现, 深层次问题不断积聚, 这就迫使大学不断反思教育取向, 统合大学的传统理念与学生的现实需求, 克服知识本位与市场本位, 回归到学生本位, 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重塑大学理念的基础。杜威曾经指出, 传统教育没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形式, 没有使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协调。陶行知不仅继承了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精神, 而且还进一步把这一理论发扬光大, 提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简言之, 生活即教育, 从而把通过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3]现在看来, 这些思想并没有过时, 相反却有着更强的预见性与感召力。大学需要重新确立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 既要延续传统精神, 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智慧, 拓展学科知识, 同时, 也应基于发展的连续性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原则, [4]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活需要, 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状况, 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现大学生活的完整性。

二、大学教育价值的新取向——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是把大学生当下必然的经历作为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生命意义, 珍爱生命价值, 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主动积累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提升学习能力, 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势, 增强社会理解力,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 生命教育

教育是在生命历程中展开的, 生命的延续与存在状态是教育的基础, 因而生活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当前, 大学校园中的暴力、自杀及其他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学生不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加剧的背景下, 学生漠视生命的诱因有所增加, 有些高校频繁出现伤亡事故。可见, 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生命教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 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 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 生命都是不完整的。[5]自然生命也就是人的生理生命, 其教育是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构成及生命的趋向, 这些内容是不同阶段的学生都需要了解的常识。对于大学生而言, 不仅要了解自身与他人生命要素及生理特点, 更主要的是要认清人的价值生命。大学的独特品性就是更强旺地展开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过程。其中, 精神生命教育是基础性构成。只有在大学教育中, 精神生命教育的全部理想才具有实现的更好外在条件和主体内部依据。[6]大学还应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提升生命意义, 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表达, 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呵护。生命教育从主体上包括自己的生命教育与他人的生命教育。由于个人生命是别人给予的, 个人没有选择出身的自由, 从个人同别人形成的伦理与社会关系出发, 个人要肩负起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对于别人而言, 个人有生的权力, 生命是至高无尚的。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别人的生命不仅不能侵犯, 而且要倍加呵护。学校应让学生明了个人生命对他人伦理关系与生活的意义, 尊重同学、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人生命价值与意义, 体验欣赏他人生命所带来的愉快与幸福, 以及伤害他人生命所带来的悲伤与痛苦, 增进个人承载生命意义的能力。

(二) 专业教育

从大学诞生之日起, 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早期神学、法学与医学, 还是近现代分化更细的学科专业, 专业教育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 成为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标志。大学具有学术性与事业性双重属性, 而学术性又是大学的第一属性, 大学根据学科的分化与组合划分出相应的院系, 把不同教师与学生归属于某一个院系。在强化通识与淡化专业的背景下, 学系的概念有所弱化, 学生首先生存于大的学科门类下, 而后根据学术兴趣自由地选择相应的专业, 不过, 学生最终的归属仍然是专业。同时, 在可以自由离开组织的背景下, 教师在学科与单位的选择上, 对于学科的思考远大于单位, 学科给教师带来的利益始终是教师选择是否离开的最高尺度。

大学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发展专业能力似乎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教师与学生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按部就班地教与学, 至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应该教授专业中的哪些内容, 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少, 是否需要专业教育以外的东西, 这些内容该如何安排, 如何评价, 生存于其中的学生参与得尤其少。关于专业教育, 有人认为应该增加专业技能课程, 有人认为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内容, 有人则认为需要增加一般技能课程。实际上, 如何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成为专业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尽管考虑到了社会、学生与专业的多种需求, 但多数课程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从学科本位出发, 对学生内在需求关注不够。大学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 分析学生的心理逻辑, 重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伦理。

(三) 社会教育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反思与批判社会成为大学生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以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专注于专业课程, 着力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较少与周围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大学成为一座孤芳自赏的象牙塔。正因如此, 大学背负着不入世俗的不良评价, 特别是在近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浪潮中, 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与发展过程中, 大学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判。如今, 随着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 大学又开始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而逐步走进社会深处。然而, 大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而社会急需的公益性内容相对不足, 大学应该履行的引领作用彰显不够。学生对社会事务的介入方式及内容较弱, 情绪化的网络发泄无法代替合理的社会批判, 也无助于推进社会改革。

大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大学理应融入社会, 直面社会问题, 以其知识与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回馈社会需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 走近社会生活, 体现出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应有的人格品性与作用张力, 进而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合理的批判。同时, 还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提升社会文明, 推动社会进步。因而, 大学要能够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精神,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与批判能力, 使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 而非游离于社会之外, 成为一个冷漠而孤独的看客。

三、面向生活教育的大学教育改革

以生活为取向, 要求大学教育以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位, 积极关注学生生存状态, 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通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充实课程活动内容,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一) 课程体系

大学专业课程是在一定价值取向下, 由不同领域不同性质内容组织的结构体系。从课程设计与实际运行结构来看, 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通识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要课程。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上看, 通识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公共基础课计划》, 代替先前实行的《通识教育大纲》, 拓展通识教育课程范围。[7]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思考并作出书面表达, 对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作出批判性评价, 掌握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数学和实验方法, 对伦理道德问题有所认识等。以美国杜克大学为代表, 20世纪90年代末对原有通识课程进行调整, 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通识课程体系。根据知识领域、文学艺术、社会文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以及其他课程类型, 按照知识领域、探究方式、重点探究与能力培养不同教学目标形成矩阵式课程结构。[8]不过, 不同国家在课程结构的重心及设置取向上有所侧重, 但总体上是在立足学科的基础上, 越来越重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根据学科、社会与人的发展维度, 大学各专业课程应由以学科为主的专业课程和以社会与人发展为主的通识课程组成。有学者在梳理出专业知识中心课程、典型产品带教学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提出了以方法论为中心的四板块课程体系。[9]这一设计并没有超出核心通识课程范畴, 只不过把方法论单独列出加以强调。新的课程架构要在合理划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比例基础上, 把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交由各学校专业团队进行设计, 通识课程由各校根据人文、社会、自然、技术与方法四个领域, 参照教育目标分类方式, 按照知识、情感、技能与能力四个层次, 并对不同课程类型在发展层次上进行赋值, 形成结构清晰而完整的矩阵式课程结构及相应目标。特别是“打破我国通识课程中外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学分的70%”, [10]增加其他人文等通识课程。

(二) 教学改革

在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目标引领下, 大学课程体系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概念, 合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只是实现大学目标的第一步。从国外实践来看, 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远未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许多高校中, 人文类专业不过是要求学生在革个院系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而自然科学类专业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传授, 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方法。”[11]教学上, 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仍然盛行, 学生没有获得教学目标所期望的发展结果, 因而如何把大学理念转化大学文化, 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还需要通过教学环节实现学生与知识互动, 学生的发展与知识文化内涵互动。

大学要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 实现教学方法变革。着力改革最常采用的讲授法,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方法吸纳进来, 大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合理设计与分组,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及信息资源作用, 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 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同时, 对于核心概念及原理尽量采用案例法, 把复杂原理通过案例情境进行简化, 既结合学生的日常性经验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通过案例解读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种课堂上的多向交往与互动, 能够生成丰富的潜在课程, 从而创造激动人心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

(三) 课外活动

大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因而, 大学的整个时空都充溢着学习的因素, 充满着生活的内容。课堂只是大学一个部分, 按照教育部有关大学专业课程总学时的规定, 学生每学期每天平均教学时间约4.5节课, 其余时间都在课外中度过, 如果不能有效设计与利用课外时间, 学生生活将失去目标引领, 尽管学生在生活着, 但这种生活的意义与大学的本真要求与时代的需要相去甚远。事实上, 大学生网恋、学业成绩不良以及目标缺失等现象同学生课外活动目标迷失有关, 同学生自我规划不足有关, 也同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关。

大学文化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空间所营造。大学首先要有意识建构生活性的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艺术设计,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体, 开展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体验大学较高的知识情趣, 较美的校园环境, 较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社团活动, 尽管数量较多, 但规模参差不齐, 目标定位缺失, 活动经费缺乏, 进入了发展的迷茫期, [12]需要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学生社团活动行政化与形式化。前者以分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占主导, 由学校设计与组织, 难以体现学生活动的主题与意义;后者把社团活动作为评比的内容, 作为学校文化的点缀, 而不是为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学校要克服学生社团活动的行政化与形式化倾向, 使社团活动主题多元化, 方式多样化, 效果生活化。

(四) 社会实践

大学的职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 其中, 公民职能主要指培养学生政治、经济与社会职责的理解力, 对社会目的与行为的批判力, 为其他人提供力所能力的服务。[13]在我国, 大学生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 校园内又以专业学习为主要任务, 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对社会现状与问题分析不够, 服务能力不强。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 学生主要借助新闻媒体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常常出现许多偏激的语言与过激行为。不可否认, 学生言语与行为的正义性, 对社会改革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有些问题由于缺乏理性会导致建设性批判不够。同时,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学生原本应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发展起来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发展滞后, 延迟到大学进行学习, 从而加重了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 需要借助学生校外活动提供多种能力的发展空间。

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篇11

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劳作,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不肯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乎是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虫,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职业难找,原是现代全世界普通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讨论。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信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而讲,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昵?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首先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然而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具同一价值;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也具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公(指曾国藩——编者注)曾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所说的不外这些道理。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再者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时常会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你不愿意做就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找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诸君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劳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这便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前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便省却了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延伸阅读

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梁启超“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玉指红颜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都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

这份“证婚词”,便是梁启超在其爱徒、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婚礼上当众讲说的。

梁启超欣赏徐志摩,但却看不惯徐志摩的私人生活。徐志摩留学英伦期间,结识了好友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徐对林一见钟情,便向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梁启超闻讯后,写信对徐志摩的草率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但徐志摩离意已定,一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便将恩师的规劝置之脑后。

后来,因林长民父女均对徐志摩的人品“表示疑虑”,林徽因便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志摩随即转而追求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北京大学教授王庚的妻子陆小曼。陆后来和王庚离了婚,转而和徐志摩牵手。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篇12

体育本源于生活, 而在当今社会, 体育又正在回归生活, 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实际, 为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体育生活化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体育生活化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 也对社会人群的生活享受、生活的质和量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人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识也标志着生存价值标准的改变, 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对体育充满需求和情感, 循序渐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所以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 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

二、体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

(一) 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所进行的个人或群体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 将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 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 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乐趣。一般中老年人会选择一些适合自身体力的活动, 如打太极拳、下棋、散步、养鱼、遛鸟等;青年人等选择运动量比较大的项目, 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等;而少年儿童则喜欢捉迷藏、跳橡皮筋、抽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民间体育活动。这种以活动为目的来达到怡情养性、健身娱乐的效果就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总之, 体育生活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和内容, 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1]。

(二)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1、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 现代社会的各种文明病也层出不穷。有关数据显示, 社会人群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这种认识意识上的提高凸显的是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缓解压抑、焦虑等生理障碍、提高各种适应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种深刻的体育觉醒, 它的价值意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2]。体育运动对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护佑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2、和谐相融性

和谐相融性是指个人与家庭的体育行为融于个体和家庭生活中, 并且逐渐成为个体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包括体育健身活动、个人和家庭生活融洽和消费构成, 比如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以及与日常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出等。体育不仅有健身功能, 还具有强烈的娱乐健身色彩, 现在很多人们在余暇时间会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内容。

(三) 体育生活化的价值

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百年前, 当体育只局限于在有草皮的后院或农场做的一些游戏时, 人们尚难以想象它在20世纪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今天, 甚至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也会被网球决赛或橄榄球大赛所取代,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体育生活化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 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 满足当代人的健康、娱乐、休闲、保健、康复等各种需要, 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给人们以美好的生活意境和启示, 唤起人们在生活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生存本能与原始冲动以及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3]。

2、体育生活化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体育生活化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 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联合国人权宪章》指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 这是充分发展人的身体的基本权利, 也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须的[3]。由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运动, 并以自身习惯作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 以维护身心、发展健康, 这不仅是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 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展示。自觉和创造性的生活现状代替了原来自发、自在的生活状态, 所以, 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 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丰富、充实了体育文化的内涵。

3、体育生活化与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力争至2010年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由于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多样性, 人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如现代健身活动 (长跑、游泳、登山、划船、有氧操等) , 小区里的娱乐活动 (太极拳、下棋、健身操等) , 使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生理、心理障碍得到克服, 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也得到释放, 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与人建立起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同时, 体育生活化对预防、治疗、克服一些现代文明病更是卓有成效。不难看出, 体育生活化的普及是我们努力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利保证。

4、体育生活化与体育产业和谐发展

如果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它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所以说体育生活化对体育产业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当今社会注重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作为经济一部分的体育产业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逐步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系列中。体育生活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 休闲体育产业空前繁荣, 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 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随着各种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 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 体育生活化势必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 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三、体育生活化的功能

(一)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的生活化活动所能产生的直接效应, 它体现着体育的本质功能与原初功能, 例如锻炼人们的身体、愉悦人们的身心。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体育的新需求, 新需求产生新的体育意识和新的体育生活行为, 促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体同步成长的满足。它既能够磨练人们的身心, 又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它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树立和培养参加者热爱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生态度[4]。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 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增加, 医疗费用占工资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切实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靠药物不如靠健身的思想已被人们所认同, 人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直接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二)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生活化的渠道, 达到培养锻炼者遵纪守法、传播社会发展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信息等目的。在此, 体育生活化经常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 成为达到另一种功能的途径, 因此称之为间接功能[4]。如现实生活中, 人们在实现其行为目标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干扰, 使人的行为受到影响, 并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挫折, 出现某种能量的积累, 造成社会不安。体育运动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 进而起到社会安全的作用。人们在体育运动中, 体会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他们会很乐意地与别人一起分享这样的快乐, 劝说他人一起参与体育, 达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功能。

四、体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 体育参与的自主性

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 当人对体育健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人的体育行为就会受到这种价值意识的支配, 成为人主动参与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活动借助于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常规, 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成为人自发需要和自觉的行为, 并依据自身的各种客观条件自主性选择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二)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体育活动一旦需要融入生活, 必将促进人的自身的健康。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来获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则必须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一种常态性的生活行为, 健康的维持和提高是逐渐积累的生理、生化过程, 所以,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是体育生活化的特征之一。

(三) 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开发, 人们有能力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并且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命价值。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得到提高, 居民的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为人们提高健康素质提供了经济保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这使体育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居民社区组织网络化, 管理工作服务化、多元化,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依托。总之, 我国体育生活化的普及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 并积极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沈钟.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6) :24.

[2]陈佩华.王家林.试述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4 (2) :88.

[3]陈佩华.王家林.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 (2) :19-20.

上一篇:停电事故下一篇:教师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