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管理

2024-06-18

教师信息管理(共12篇)

教师信息管理 篇1

教师科研管理系统是针对高等院校教师科研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从学校实际出发, 根据教师科研的要求, 实现教师基本情况的管理, 为教师管理提供一个电子平台。

1 可行性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得到重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压力。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教师科研管理是对教师及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管理。为了更好地进行此类工作, 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2 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需求分析

从实际用户的人工业务分析得出, 所开发的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应具有高效性, 准确性, 可靠性和实时性;同时对用户来说, 应具有操作简单, 界面友好, 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因此, 分析本“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如下:2.1.1基于权限的管理。教师类用户, 只能查看信息;管理员用户, 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信息。2.1.2掌握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学历、授课信息等。2.1.3信息浏览灵活。对教师科研信息提供模糊和精确的查找。2.1.4 方便管理。教师信息可进行添加、删除、编辑等操作。2. 1.5报表生成和打印。

2.2 系统设计

2.2.1 开发工具。本系统使用Visual Basic作为软件开发工具;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DBMS。2.2.2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从实际的教师科研管理角度, 每位教师有一个唯一编号, 通过教师编号与其它表中的ID字段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E-R如图1。2.2.3模块设计。根据系统需求, 结合实际教师科研管理情况, 整个系统由5个模块组成, 系统流程如图2。

3 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3.1 数据库连接的建立

本系统采用ADO方式链接数据库。在工程中添加对ADO的引用, 采取“数据环境设计器”作为链接载体。在工程中添加数据环境, 建立Conn数据链接。通过Conn集合连接数据库中的基本表并通过添加命令形成以SQL语句为主的数据命令, 在工程中可随时调用, 尤其是在建立动态报表时。

3.2 Splash窗体设计

Splash窗体作为系统的启动对象, 通过加入时钟控件使窗口无操作链接到登录窗口;同时, 作为系统“帮助”窗体, 利用公共变量mb About来标识区别。代码如下:

若mb About为True, 表示系统运行Splash窗体;若mb About为False, 则表示系统运行“帮助”窗体。

3.3 登录窗体设计

用以确认身份 (教师或管理员) 的窗体。该界面设有保护功能, 在身份认证时, 输入3次仍不正确将被取消登陆权利, 系统自动关闭。为了便于用户操作, 各个输入框和按钮可通过Enter键互相切换。

3.4 系统主界面 (MDI窗体)

本系统采取多文档界面 (Multi Document Interface) 。用户在此窗体上采用分权限访问方式调用其它窗体, 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a.管理员, 可进行教师信息查询和管理;教师, 只能查询信息。

b.人性化设计, 达到键盘、鼠标两用方式。例如:教师查询菜单的快捷键为Alt+F。

c.执行非法操作后, 系统会提示出错。

3.5 教师科研管理窗体设计

管理员操作窗体:通过导航栏显示当前满足条件的教师编号和姓名字段, 便于用户管理和操作;通过“自定义查询”功能可进行多条件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两种方式;管理员可对记录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 生成相关报表。此外, 在修改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必填项。

3.6 信息查询窗体设计

在主窗体中, 单击“查询”按钮, 弹出“查询”窗体。该窗体中用户选择查询条件, 并通过输入值对教师科研信息进行单 (或多) 条件查询。

方法如下:

4 开发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4.1 多表同时连接

在程序设计中, 有许多利用Data Grid控件连接数据源中多个表单。比如, “教师科研管理”窗口, 在导航栏中任选一位教师编号, 相应的“详细信息”选项卡中显示此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其科研信息。方法:程序中添加相应的Refresh语句, 找到数据库中相应教师编号Serial的指针, 可得到对应的编号值, 调用SQL语句完成刷新。关键语句是:

查询结果窗口也是如此。

4.2 数据源的调用

由于是管理系统, 数据库的调用量很大。若出现表之间调用冲突的情况, 会导致对象关闭或打开时数据无法调用。因此, 用SQL语句进行数据连接, 避免冲突产生, 尤其动态调用表中信息时。

4.3 动态报表生成

利用Data Report生成报表, 针对静态信息较为容易, 但对于动态报表, 需用到数据处理环境的内部功能。那么, 设置参数的SQL命令即利用它先设一参数, 这样在程序中就能根据参数值的改变, 动态生成报表。

5 结论

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开发。后期实践中表明, 该系统基本达到用户要求, 人性化设计使操作便捷。通过程序对数据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当然随着校园网络应用越来越多样灵活, 信息化的网络方案也随着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会不断发现新问题, 研究新方法, 让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大有作为, 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阿奇.VisuaI Basic.NET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1.

[2]林陈雷, 郭安源, 葛晓东.Visual Basic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实力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

[3]赵斯思.Visual Basic数据库编程技术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9.

[4]刘萌, 周学明, 国安源.Visual Basic企业办公系统开发实力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

教师信息管理 篇2

1.1业务流程分析

21世纪以计算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群体已经将触角深入到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士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类管理,交流的便捷。尤为突出的是各个中小学校,教育机构等的教师管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然而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是每一个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面临的问题有:教师管理广泛,管理内容复杂,平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难题,就必须有一套科学,高效,严密,实用的教师管理系统。实现此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提供规范,统一的服务,它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简化,规范各机构的日常操作,而且可以使学校教师管理更加方便,简单,快捷,清晰,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学校的财政消耗。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各个学校迈向现代化学校的标志,必将成为各个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1.2功能分析

教师管理系统可以应用于支持学校完成教师管理工作,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支持学校实现规范化管理;

2.支持学校高效率完成教师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部门的增加及教师加入时教师档案的建立,教师职务变动、辞退、退休的记录及教师信息的查询和修改等;

3.支持学校进行教师管理及相关方面的科学决策并在系统开发总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该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部门信息:

a 建立部门的基本信息表,包括:部门编号、部门名称、部门地址等。b 部门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c 部门系的记录和管理等。2)教师信息 a建立教师基本信息表,包括:教师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出生年月、毕业院校等;b.教师变动的记录和管理; c.教师信息的查询和修改。

在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要求系统能够录入教师的基本资料,在操作上能够完成诸如添加、删除、修改、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新用户的设置及密码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满足教师日常业务的需要。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教师基本信息,工作情况,学历,职位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内容比较简单。同时还综合了其他系统的功能,总结归纳出所需现有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师信息进行服务,对教师职位的变动、教师资料的查询,统计修改等功能。总体上说具有编辑、查询、教师管理等功能。

图 1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二、概念结构设计

1.E-R图 如下:

局部e-r图

教师e-r图

项目e-r图如下:

职称e-r图如下

部门e-r如下:

2.数据库设计

(1)教师信息表设计如下:

(2)部门表设计如下:

(3)职称表设计如下:

(4)课程表设计如下:

(5)课程类型表设计如下:

(6)奖项表设计如下:

(7)项目表设计如下:

3.数据库关系图 如下:

三、课程设计总结

通过此次教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课程设计,真正达到了学与用的结合,增强了我们对数据库方面应用的理解,对自己今后参与开发数据库系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教师信息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信息管理系统 查询

1.高校教师管理现状

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呈快速发展趋势。招生规模的扩大,也相应导致学校规模和教师队伍的逐渐壮大。截止到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教职工1610658人,专任教师858393人,其中并不包括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

高等学校教师人数的增加,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学校间不断的竞争与合作,高校教师也相应的在各部属、省属和地方性高校之间相互流动。由于各学校的主管部门不一致,因此对教师的基本信息管理,例如学历、进修情况、职称以及科研学术成果等,往往缺乏统一的统计与管理。

2.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弊端

由于对教师信息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学术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首先表现在学科建设中,如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存在有虚报教师学历,职称以及科研学术成果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公正权威的途径对该学科的师资队伍信息进行详细的查证,由此导致了审批过程中不公证现象的产生。有的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盲目申请硕、博士点,其本身并不具备条件,而是通过假借其他学校或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及其科研学术成果,达到迅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目的,为申请硕、博士点增加成功的砝码。由于这类情况的人员和成果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在所属单位方面进行了虚假处理,更增加了教育部最后审批中查证核实的困难性。

其次,个别不法份子利用管理的不完善,假借高校教师之名在社会上行骗,伪造自己在高校的任教经历,以顾问或咨询等手段骗取钱财。由于高校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其他单位和机构缺乏有效的途径对教师的真实身份及经历进行核实。

3.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上述种种弊端,要求对教师信息有一个规范、公正公开、统一有效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3.1系统运行结构

现阶段全国的高校主要由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各地方院校三大部分构成[3],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的一致性和权威性,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应由教育部牵头,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历证书查询系统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因此建议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在J2EE或者.NET平台基础上进行构建。系统由教育部主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并且负责日常的管理维护。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可以分为两类:部属院校由其上级主管机构采集基础数据;而针对省属院校和各地方性院校,可以考虑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其教育厅或同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其所属地域范围内高校教师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最终为各高校、各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高校教师基本信息查询服务。系统运行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2系统功能设计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师数据采集、教师数据编辑更新、信息查询和系统维护四大部分功能组成。数据采集由部属院校上级主管机构和各省级教育厅完成,特别是要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是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及其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学术论文、专著、创造发明、专利等资料进行核实,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针对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教师编号,或者以身份证号码作为该编号,这样避免了某些教师因为工作单位发生变化而产生信息的重复、数据冲突等弊端。在建立了基本数据库的前提下,考虑到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等信息每年都存在有一定的变化,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教师本人的申请以及职称评定结果等渠道,以年为单位定期对教师的资料进行编辑更新。针对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资料,系统应该在新数据录入的同时保留原有数据,以反应出教师该资料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

系统提供的信息查询服务可以考虑分为两类对象。一类是社会用户,对其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查询服务即可满足需求,例如:根据唯一的编号查询教师姓名、学历和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另一类是学校、教育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除了查询基本信息之外,对该类用户还需要提供详细资料。例如:硕、博士点的申请评审过程中,为了防止申请单位假借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成员及其成果等做假行为,评审部门可能需要核实申请资料的真实性等,这就要求提供更详细的查询服务。部分职能机构可能还需要提供按学校、学历等一系列选项的组合统计查询服务。此外,考虑到某些资料可能会涉及到保密性,因此涉及保密性的信息在其公开之前不进入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维护则由教育部直接负责,需要对各原始数据采集点进行统一管理,负责权限分配等。对学校、教育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这类查询用户进行资格审核,防止非法用户进行该项操作。其次,还要负责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端的维护工作,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描述整个系统主要功能的用例模型如图2。

3.3系统发布实施

该系统开发和测试通过以后,为了保证该系统更好的满足需求,可以选择先在某个省或者地区范围内进行试点,待成熟并且运作成功后扩展到全国范围。系统采用B/S模式,最后将申请专用域名发布到互联网,以高等教育学历查询认证为例,作为国家唯一认可的高校教师信息管理及查询系统,并且可以在教育部网站下的“在线服务”或者“网站链接”栏目下建立该系统的网络链接。

4.结束语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将会有效解决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保证教师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公证的开展,进一步防止弄虚作假等舞弊事件的产生。系统最终的成功实施,也势必会对相关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之处,推动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签2005[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5/indexch.htm,2006-11-30.

[2]周彗珺,许锦标. 可动态查询的高校教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9):192-197.

[3]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144.

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4

一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高等院校的课程科目相对复杂, 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种课程分门别类, 较之中小学, 高校学院的教师们平时排课、选课、上课的任务更为繁重, 而对于一个专业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在评定成绩时更为不便。虽然有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支撑, 但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模式, 老师往往感觉精神疲惫和力不从心。

前些年, 在信息化大研发的趋势下, 各个院校大部分设置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询个人在学校中的资料, 上课课表、考试信息、英语四六级成绩, 课程成绩、论文提交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使学生高效率地管理个人信息和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老师平时要处理的教学事务较为复杂。除了处理个人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外, 还要分管本专业学生的各种教学, 有的老师身兼数职, 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一个作为老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够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 高等学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主要为教师服务的系统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 目标定位不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目标主要为老师, 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因此, 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其次, 功能导向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学生平时自身的学习活动如查看课表、选课、查看成绩等。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服务于老师用作教学授课之用, 管理个人工作与财务事务也是必需的。最后, 处理终端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是教务处, 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日常工作。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不仅包括教务处, 还有可能包括财务处、学生处等。

二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院中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更为复杂, 因此在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方面, 也是分工有致。

1. 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平时的教学事务。教学版块包括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 课堂主要有课堂考核, 选课查询, 所教授学生名单, 课件上传与下载。

课堂考核主要用于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评定课堂学生成绩, 而当场给出的分数, 可以直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 便于随时录入。选课查询中老师可以查询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有多少学生进行选择, 根据所选择的人数老师进行增减开设课程调整。老师可随时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名单, 也可随时点名和提问。课件上传和下载是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结合。老师在上课前可将本节课的电子课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 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入信息管理系统, 在线播放课件, 这样老师上课的便捷性变化大大提高, 同时信息含量较以往较大。

2. 工作版块

工作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课堂教学外的工作事务。工作版块主要包括课后成绩上传、课程成绩评定、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

课后成绩上传主要是老师在课下将课堂上的课程成绩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以利于系统保存。课程成绩评定是用于老师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与课外表现进行评定, 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打分。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则主要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考试地点、时间进行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则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 录入学生的各门成绩, 一般由年级辅导员和分管教务处的老师负责。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是用于在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时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时用于在3~4月份毕业论文预答辩时提交, 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主要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对本学生的正式毕业论文进行提交, 录入学校数据库, 存入网上档案, 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主要是在学生通过答辩, 即将毕业, 学生的辅导老师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与评语总结。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为老师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与工作事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中, 老师教学和办公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老师高效率的教学与办公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对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推出后的一个信息平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与内容, 希望同仁们对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高校学院教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杜静.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教师信息管理 篇5

个人信息录入操作填写说明

教师用户登录网址:http://jiaoshi.jse.edu.cn,进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页面,选择“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自助子系统”进行填报,首先获取初始密码(仅限于通过18位身份证号码登录人员,其他人员如外籍专家和教师无法自助登录填写)。: 打开教师自助系统(注意是教师自助)点击:查询管理员联系信息

第二步: 填写学校全称、教师自己的身份证号、验证码,点击查询

第三步: 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性别和出生日期会自动带出)点击查询,显示初始密码(登陆时要严格按照大小写格式录入),获取初始密码后返回登录页面重新登录。

用户名为身份证号。登录系统后,教师根据个人真实情况,按照页面左侧目录树逐一进行填报,凡带有红色“*”标记的项目栏为必填项目,凡必填项目必须填写,若本人无此项目的记录,则选择“无”;其他信息属于选填项目,可以不填写。

注:

1、首次登录,系统会要求用户重新修改登录密码,并且密码修改后的安全强度要求为“强”,建议根据“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形式更改登录密码。请各位老师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修改密码,便于后期数据填报及维护。

一、进入“基本信息”界面(必填项目)

点击右上角“修改”按钮,进入可编辑状态。编辑结束后点击右上角“保存”按钮。

1、姓名:系统已默认,身份证与档案记录不一致的,以身份证为准;

2、曾用名:选填项目,有则填写,没有填“无”;

3、性别:系统已默认;

4、国籍/地区:必填项目,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填写,系统默认为“156-中国”;

5、身份证件类型:同时拥有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的,选择居民身份证,系统已默认为“1-居民身份证”;

6、身份证件号:系统已默认;

7、个人照片:选填项目,按照系统要求上传个人免冠照片;

8、出生日期:系统已默认,身份证与档案不一致的,以档案为准;

9、籍贯:必填项目,国籍/地区为中国时必填,明确到区县一级;

10、出生地:必填项目,国籍/地区为中国时必填;

11、民族:必填项目,国籍/地区为中国时必填;

12、港澳台侨外:国籍/地区非中国时必填;

13、政治面貌:必填项目,国籍/地区为中国时必填;

14、参加工作年月:必填项目;

15、进本校年月:必填项目;

16、教职工来源:选填项目;

17、教职工类别:必填项目,专业技术岗、其他专业技术岗、双肩挑人员填写“A13-科学科研并重型”,管理岗人员填写“A2-行政人员”,工勤岗位人员填写“A4-工勤人员”,辅导员填写“A6-专职辅导员”,二类雇员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填写;

18、是否在编:必填项目,系统默认为“0-否”,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制工人选择“1-是”,其他人员选择“0-否”;

19、用人形式:必填项目,单选,“是否在编”为“0-否”时必填; 20、签订合同情况:必填项目,单选,“是否在编”为“1-是”时,默认为“1-聘用合同”,其他人员选择“2-劳动合同”;

21、所在二级单位:必填项目;

22、在岗情况:必填项目,单选,系统默认为“1-在岗”,长病假人员填写“203-长病假”;

23、职工号:必填项目,教职工的工号(以人事处提供的名单为准);

24、是否外籍教师(研究人员):必填项目,单选;

25、从教起始年月:必填项目,指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以来,管理岗和工勤等非教师岗的,从进教育系统的时间算起。

二、进入“学习经历”界面(必填项目),(从高中后开始填写,如果初始学历是中专则从中专开始填写)

点击“增加”按钮,从初始学历起按时间顺序逐条增加学习经历,如上图所示,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学习经历填报。填写步骤同上。

1、获得学历:必填项目,单选,无学历填写“0-无”;

2、获得学历的国家(地区):必填项目,单选,学历为“0-无”时不能填写;

3、获得学历的院校或机构:必填项目,填写学历证件中的学校全称,外国名称须同时填写外文和中文名称;

4、所学专业:必填项目,填写学历证件中的专业;

5、入学年月:必填项目,单选,学历为“0-无”时不能填写;

6、毕业年月:必填项目,单选,学历为“0-无”时不能填写;

7、学位层次:必填项目,单选,没有填“0-无”;

8、学位名称:必填项目,单选,学位层次为“0-无”时不能填写;

9、获得学位的国家(地区):必填项目,单选,填写取得学位证件的国家(地区),学位层次为“0-无”时不能填写;

10、获得学位的院校或机构:必填项目,填写学位证件中的学校全称,外国名称须同时填写外文和中文名称;

11、学位授予年月:必填项目,单选,学位层次为“0-无”时不能填写;

12、学习方式:必填项目,单选;

13、在学单位类别:选填项目,单选。

三、进入“工作经历”界面(选填项目),填写所有工作经历

点击“增加”按钮,从最早参加工作起按时间顺序逐条增加工作经历,如上图所示,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工作经历填报。填写步骤同上。

四、岗位聘任(必填项目)

由人事处统一填写,教师用户不需要填写

五、进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界面(必填项目)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从初级职称起逐条进行填写,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工作经历填报。

1、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选填项目,单选,管理类的人员,填写社会科学类的(副研究员、助理研究等),辅导员参照高等学校教师序列填报,工勤人员、二类雇员选择“0-无”;

2、聘任开始年月:必填项目,单选,按照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填写;

3、聘任结束年月:选填项目,单选,最后的聘任结束年月填写填表日期;

4、聘任单位名称:选填项目,填写聘任单位全称。

若填报者暂无专业技术职务,则点击“增加”选项,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六、进入“教师资格”界面(必填项目)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教师资格证种类:必填项目,单选,系统默认为“0-无”;

2、教师资格证号码:必填项目,教师资格证种类为“0-无”时不能填写;

3、任教学科:必填项目,填写资格证书中的任教学科,教师资格证种类为“0-无”时不能填写;

4、证书颁发日期:必填项目,单选,教师资格证种类为“0-无”时不能填写;

5、颁发机构:必填项目,教师资格证种类为“0-无”时不能填写; 若填报者暂无教师资格,则点击“增加”选项,在“教师资格证种类”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七、教育教学(必填项目)

2013年以来的。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注:填写2013-2014学年(2013.09-2014.07)、2014-2015学年(2014.09-2015.07)两年的教学数据

1、学年:必填项目,单选,2013-2014学年选择2013年,2014-2015学年选择2014年;

2、任教学段:必填项目,可多选;

3、任课状况:必填项目,单选;

4、任课状况其他情况:选填项目,“任课状况”为“99-其他”时可以录入;

5、导师类型:必填项目,单选。本校教师在其他高校兼任博导或硕导,不算做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

6、现主要从事学科领域:必填项目,可多选;

7、学年本专科授课学时:必填项目,45分钟计入1学时。

若填报者暂无教育教学,则点击“增加”选项,在“任教学段”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八、教学科研成果(必填项目)

省市厅级项目

(一)科技项目(项目负责人)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按照项目获得时间逐条录入,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项目类型:必填项目,单选;

2、项目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3、学科领域:必填项目,单选;

4、开始时间:必填项目,单选;

5、结束时间:必填项目,单选;

6、项目委托单位:必填项目,手录;

7、项目来源:必填项目,单选。

若填报者暂无科技项目,则点击“增加”选项,在“项目类型”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二)科技著作(全部,含参著)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按照著作出版的先后顺序逐条录入,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论著类别:必填项目,单选;

2、著作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3、学科领域:必填项目,单选;

4、出版日期:选填项目,单选;

5、出版社名称:选填项目,手录;

6、出版社级别:选填项目,单选,多个出版社以第一个出版社为准;

7、出版号:选填项目,手录;

8、著作数字:必填项目,手录。

若填报者暂无科技著作,则点击“增加”选项,在“论著类别”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三)科技论文(2011年至今)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理工类论文录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被SCI、EI、ISTP收录)科研论文,文科类论文录入(第一作者发表的CSSCI收录科研论文),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论著类别:必填项目,单选;

2、论文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3、论文类型:必填项目,单选;

4、学科领域:必填项目,单选;

5、是否SCI收录:必填项目,系统默认“0-否”;

6、是否EI收录:必填项目,系统默认“0-否”;

7、是否ISTP收录:必填项目,系统默认“0-否”;

8、是否ISR收录:必填项目,系统默认“0-否”。若填报者暂无科技论文,则点击“增加”选项,在“论著类别”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四)专利成果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按照授权专利(第一作者申报)获得时间逐条录入,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专利类型:必填项目,单选;

2、专利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3、学科领域:必填项目,单选;

4、批准日期:选填项目,单选;

5、证书编号:选填项目,手录;

若填报者暂无专利成果,则点击“增加”选项,在“专利类型”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九、进入“教学科研获奖”界面(必填项目)

省市厅级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逐条填写全部获奖记录,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获奖类别:必填项目,单选,根据下拉菜单中的选项填写,没有获奖则选择“0-无”;

2、获奖年月:必填项目,单选;

3、获奖名称:必填项目,填写全称,手录;

4、奖励等级:必填项目,单选;

5、奖励其他等级:选填项目,单选;

6、本人排名:选填项目,单选;

7、授奖国家(地区):必填项目,单选;

8、授奖单位:必填项目,手录;

9、是否具有教学科研获奖信息:必填项目,单选。

若填报者暂无教学科研获奖,则点击“增加”选项,在“奖励类别”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十、进入“入选人才项目”界面(必填项目)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逐条填写全部人才项目入选记录,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入选人才项目名称:必填项目,单选;

2、入选年月:必填项目,单选;

若填报者暂无入选人才项目,则点击“增加”选项,在“入选人才项目名称”选项中选择“0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十一、进入“国内培训”界面(选填项目)

十二、进入“海外研修”界面(必填项目)

点击“增加”选项,如上图所示,多条记录,逐条填写全部海外研修记录,填写结束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1、是否具有海外研究经历:必填项目,单选,系统默认为“0-否”;

2、开始日期:必填项目,单选;

3、结束日期:必填项目,单选;

4、国家(地区):选填项目,单选;

5、培训机构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6、培训项目名称:选填项目,手录;

7、派出单位名称:必填项目,手录;

若填报者暂无海外研修,则点击“增加”选项,在“是否具有海外研究经历”选项中选择“0-无”,然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填报。

十三、进入“技能及证书”界面(选填项目)

十四、进入“联系方式”界面(选填项目)

教师信息管理 篇6

关键词:激励理论 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科研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了首要位置,充分说明了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创新活动的重要地位。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活动基本都是通过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的,其管理内容一般涵盖了科研人员的信息收录、项目管理、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一系列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不仅节省了时间,减少了犯错概率,而且提高了信息的数据化程度,方便了科研管理人员对信息的统计、分析等数据挖掘活动,提升了科研管理决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

现如今,我国关于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方兴未艾,相关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已有不少相关的论文,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关于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高校教师产生的作用等方面研究较少,几近空白。在使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高校更多的是把它作为科研信息的数据采集平台,以及消息的发布平台等,在培养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笔者将从激励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而研究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以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者和应用者参考。

激励一般是指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要素: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效应,即对谁激励、怎样激励、激励效果。从本质上来说,“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就是由刺激变量(目标、诱因)引起机体变量(个体需要与动机等)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状态,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当目标实现之后,经过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反复,延续不断”。

良好的激励可以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发挥人的内在潜力,还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等。因此,各个高校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经费支持。如加大科研项目的配套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减免项目管理费等;第二,人事管理政策激励。从职称评聘制度、年度科研工作量考核等方面进行激励;第三,科研成果转化为平台支撑。如申请、维持及转让专利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激励对象来说,这些激励措施对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用更加突出,容易造成“强者恒强”的局面,它对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激励作用较弱,甚至出现反向激励;从激励方式上来说,这些激励措施更加偏重物质激励和结果导向,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唯一的衡量标志,容易造成“重立项,轻结题”,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甚至导致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从激励效果来说,这些激励措施多是结果导向的,虽然激励量大、激励方向明显,但激励周期较长,激励频率不够,激励效果的可持续性较差。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搞科研就是为评职称,以至于在评上职称后再也不搞科研了,他们更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乐趣。

一、高校教师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也经历过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但是其科研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培养高校教师,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弱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教师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基础薄弱,起点较低

高校教师中,科研能力较弱的群体主要是刚进学校的青年教师,以及長期不从事科研的教师。这些教师由于从事科研时间较短,或者太长时间不从事科研活动,所以在知识的积累、研究方法的熟练掌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有所欠缺,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经常是费时费力,又不易出成果,所以得到经费资助的可能性较小。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阐述的期望理论模式是:“某一目标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其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其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该模式可表示为:M=V*E,其中M为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和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V为目标效价,即预定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程度与价值的大小;E为期望值,是指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达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从该模式可以看出,对科研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的教师来说,付出的更多,成功的概率却可能更小,他们的期望值(E)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无论其目标效价(V)高低,都会造成激励力量(M)不足。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几次努力失败之后,就会彻底放弃科研,或者只从事一些低水平的科研活动,无法有效提升科研能力。

2.科研兴趣不足,完成任务心态较严重

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动力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一项高难度的脑力活动,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只有当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想通过研究去改造世界时,才会对科学研究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往往来自于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人们从事各种艰难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从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没有兴趣而去从事科研工作是痛苦的,也是难以持续的,许多教师也因此倍受煎熬。

在实行了科研工作量绩效考核的学校,许多教师做课题、写论文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基于兴趣。在没有实行科研工作量绩效考核的学校,许多教师干脆放弃了科研,有的甚至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做项目、发论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下高校科研管理采取内容型激励和结果导向政策是有关联的。目前的政策更多偏向于对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等结果性的奖励,较少关注教师科研的过程性支持。如果没有兴趣等长期性激励因素,学校提供的内容型激励一旦对教师失去了影响,则再难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信息闭塞,缺少指引和交流

影响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与外界和同行的交流。科研活动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之上的一系统学术活动,要想提升科研能力,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术规范之外,对科研政策的了解、与外界和同行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难以把握本专业的学术发展动态。不知道当前的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热点、难点,不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发展的新的需求,就很难真正做好科学研究。而有些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恰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了解学术动态,缺少同行的指引与交流,以至于事倍功半,科研水平难以提高,挫伤了科研积极性。

4.激励频率不够,难以产生持续激励

激励频率是激励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激励频率在不同情况下对激励对象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于能力较强、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来说,激励频率应该低一些;而对于能力较弱的人来说,激励频率应该更高一些。

在科研管理方面,学校的激励措施往往一年(多以年度考核为主)或几年(以职称评、聘为主)一次,周期较长。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说,因为平时生活中已经习惯从事研究工作,这类刺激产生的是强化激励,可以促使其更加努力;对于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来说,也许在年度考核或者职称评、聘等兑现科研奖励时,才会对自己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产生紧迫感,从而产生提高科研能力的冲动。但是,这种短暂的刺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弱,很快回到原状,难以形成持续激励。

5.科研氛围不浓,持续刺激不强

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科研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学校科研氛围不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目前高校大量扩招的现状下,教师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开展科研,造成“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有些是因为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还有些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术互动平台,教师之间不开展学术交流,或者是交流活动只局限于本专业,甚至是某个教研室。在这种环境下,学术活动少,教师之间交流不畅,一方面,造成教师的信息来源减少;另一方面,没有对教师进行持续刺激,不利于其开展科研活动。

二、利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五个模块

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存在制约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因素,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呢?笔者发现,利用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它可以建立以下五个模块:

1.建立个人学习日志

在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个专属于教师个人的学习日志。在该日志中,可由教师自己设定学习计划,由系统定期向教师发送提示,如在每年、每学期或者每月开始日发送提示,或者根据学习计划完成的进度发送提示。在日志里,教师可以撰写学习日记、笔记或者论文提纲等,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发送给相关人员,或者共享到公共平台,供大家讨论、评议。鉴于人们的使用习惯,这一功能最好能在移动终端上运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加强知识积累和学术讨论,还可以增加刺激频率,提供持续刺激,增强激励效果。

2.科研服务区

科研服务区是一个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师互动的区域,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发布学校政策、各类通知和服务指南等各种服务于教师的信息,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支持。教师也可通过科研服务区了解学校政策,获得各类信息,或者向科研管理人员咨询各种问题。这一模块有利于教师随时获得学校政策、项目申报、论文评选等相关信息,便于开展科研活动。从双因素激励理论来说,它属于保健因素,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虽然它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大,但是缺少这个模块,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3.学术讨论区

这是一个类似于BBS的网上学术沙龙,也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区域。教师面对面地进行学术讨论往往存在成本高、时间不灵活,以及讨论时理性思考时间较少且过程不易保存等缺点,所以这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开展的频率较低,一个学期往往开展不了几次。这就存在激励的频率和程度不够的问题。

在学术讨论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随时展开讨论,这种学术讨论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给人更充分的思考和深度探讨的时间,討论的过程也可以全程数字化记录,成本低,效率高。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增进知识所有者之间的知识沟通,激励他们去思考、去研究,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促进知识创新。

4.科研工作量得分排名榜

目前,教师科研工作量渐渐成为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它将教师的科研活动成果,如科研项目、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赋值,从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总体量化。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得分进行排名,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也有利于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认清差距,受到刺激,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5.学术达人展示

通过展示学校学术达人的科研成果、成长经历、经验心得等方面,能为教师树立榜样和标杆,激励他们学习优秀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是科研信息的采集、存储、统计分析等,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关注较少。但是,科研信息的采集、存储、统计分析只是科研管理的一个环节,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科研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如能运用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将更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Mowery D,Nelson R.The Sources of Industrial Leadership[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王晓军,孙路阳等.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信息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12).

[3]高树军.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赵丽梅,张庆普.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

[5]林依.高校社科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3).

[6]赵建梅,张连芬.知识管理组织的激励机制探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7

军校教师的信息管理是一项既重要又繁杂的工作, 再加之军校的日益发展, 军校教师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 同时,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是军校一项基础性、频繁性以及长期性的工作, 而且也是军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现着整个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效率低下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如今已不适合军校的发展。因此,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高效并且通用的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实现对教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管理, 是现代军校发展建设的一项迫切而关键的任务。

1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1.1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建设一个清晰简洁且又功能齐全的界面是该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通过该系统, 我们学校的每个教员都能够查到自己的参加工作的年限、工资以及所带的班级和执教期间所获得过的各种荣誉、生活相关的有些信息等等。该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为了使得教员有一种家的感觉, 我们不在仅仅局限于只去管理教师的档案, 而是把范围扩大话, 在这里, 系统的管理员只是服务人员, 教员才是真真的主体。除此以外, 该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向与教师相关的一些部门提供有关的教师的个人有关的信息如教师做的一项项目的相关介绍、主要研究的领域等等。

1.2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1.2.1 规范性和整体性

该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统一公文格式标准规范, 同时需要实现后台的统一化管理, 进而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设计完之后能够给人一个舒适大方的感觉。

1.2.2 高效性和先进性

整个系统必须在进行各种事务处理中起到较强的高效性的作用。同时要使得该系统所采用的软件技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能够有发展的空间, 从而能够去进行更为便捷的升级, 选用的硬件设备数据库的产品都能够具有成熟的技术和先进性, 从而使得对大容量的数据的查询及其相关的操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

1.2.3 灵活性和适应性

整个系统需要具有较为灵活的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的能力, 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发布的新闻及其他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定制。同时, 要使得系统具有较强的图形化的工作流来进行相关的定义, 使得系统管理员能够在浏览器的环境下去定义或者对工作流程进行任意的调整。

1.2.4 安全可靠性

采用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平台, 支持身份认证技术、安全加密技术;数据在传输过程和数据库中采用高加密技术,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分不同的角色控制信息数据, 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矩阵权限控制模式, 保证企业的各种信息安全。

1.2.5 稳定性和易用性

系统采用成熟的.NET框架设计, 延续产品化软件开发思路, 遵循CMM及ISO9000标准, 保证产品的稳定运行。同时, 客户长期稳定的运行也是产品稳定的最有力说明。系统的设计尤其重视用户界面的友好性。简洁大方、功能齐备、美观实用、提示准确。

2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

2.1 系统的结构框架和.NET技术三层结构的分析

该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技术平台是微软公司的.NET框架。该.NET框架是构建于以互联网为开发平台的基础工具, 其具体的.NET框架的结构如图1所示[2]。

我们常常说到的.NET三层体系结构, 既不是单纯指的物理上的三层, 也不是简单的放置三台机器和加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 而是通过在数据库与客户端之间加入一个组件层, 从而去构建.NET三层体系结构。该种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数据访问、业务规则等工作都放到了组件层中进行处理。同时, 数据库与客户端之间是不用直接进行交互的, 而是通常使用COM或者是DCOM的通讯方式来与组件层去建立相关的连接, 从而实现与数据库进行相互的交换。

.NET三层结构包含:数据访问层 (DAL) :主要是对原始数据 (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 的操作层, 而不是指原始数据, 也就是说, 是对数据的操作, 而不是数据库, 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业务逻辑层 (BLL)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 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 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 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表示层 (USL) :主要表示WEB方式, 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 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 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 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本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据于教师教学的综合业务信息和针对相关业务需求在校园网的条件下来进行开发的。该教师信息系统采用的.NET三层结构, 从而能较好地满足系统开发的需要和以后的使用与维护。

2.2 系统各部分模块的设计

根据我校教师信息管理工作的业务特点, 以及学校的工作流程和职能划分, 该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成综合信息查询服务模块和各类专用管理系统模块 (教师办公信息管理、教师教学信息管理、教师人事信息管理等) [3]。其具体的系统总框图和系统的结构框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2.2.1 信息传输网络平台模块

该模块可以使得信息系统能够在校园网的平台上进行准确的高效的工作, 进而使得系统能够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2.2.2 安全系统模块

为了有效的防止一些非法的用户进入该信息管理系统, 保证授权的用户能够按站所规定的权限去使用系统, 进而能够很好使系统有序安全的运行。

2.2.3 系统平台模块

该系统中各子系统运行在共享统一的操作环境中运行, 这利于节约投资、系统独立及业务集成。

2.2.4 应用系统模块

该应用系统模块可以使得各部门内部以及相互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管理和交流, 并可以使得信息充分体现出纵向传递的特征, 同时为学校信息的共享给予了一个公用的平台, 并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也为学校相关人员的信息查询提供帮助。该运用系统模块是此设计的难点也是重点, 因为该模块所需要设计的内容较多也较复杂, 其中应用系统木块中的系统管理模块最为复杂。该模块主要包括信息审核、统计分析、用户管理等三个子模块。

(1) 信息审核子模块主要需要完成对教师个人所上报各类基础信息的审核确保所上报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完整性。

(2) 统计分析子模块主要是提供对各类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报表输出的功能。能够为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包括在研项目汇总、教师论文统计、教师获奖成果统计、教师出版著作统计、教师出版教材统计、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统计、专任教师按年龄构成统计、专任教师分学科统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按岗位分类统计、研究生导师信息汇总等等[4]。

(3) 用户管理子模块主要是实现对系统各类用户管理, 包括用户角色、登录账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整个系统的程序流程简图如图4所示。

利用.NET三层结构技术, 该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体系架构采用表示层、中间层、数据层的三层架构体系, 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路和思想。具体的系统三层结构图如图5所示。

3 结语

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整个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系统之一。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师信息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另一方面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科研、人事、组织等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NET技术的三层结构而设计出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从而使得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 提高了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摘要:随着国家对海军院校以及其他军队院校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和自身学校的不断发展, 我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 教学以及教务管理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多, 为了满足对我校教师信息管理的需要, 建设一个使用方便的网上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十分迫切。本文采用了.NET技术的三层结构设计出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在查询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专利以及科研等等信息, 为军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军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柳巧玲.基于B/S的国贸商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微机发展, 2003, 13 (9) :51-53.

[2]W.H.YU.The design for client Senice center of powerbased on B/S Stricture.Computer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 2003-01.

[3]孙刚, 徐兵等.基于ASP.Net技术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5 (3) .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篇8

随着高校建设的日益发展, 高校教师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了高校教师信息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同时,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是高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频繁性的工作,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体现着整个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信息管理工作一般是采用人工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信息反馈滞后、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无法做到高效、科学管理, 也无法做到量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高效、通用的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实现对教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是现代高校发展建设的一项迫切而关键的任务。

1.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建设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校教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以教师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核心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学校的各类教职员工和行政管理部门, 并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统一平台。

(一) 服务于学校的教师个体

系统为教师个体提供一个管理个人信息的基础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上报并管理自己的基本资料、教研项目、教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各类教学与科研活动信息, 同时也可以对有关本人的教学科研信息进行查询汇总。

(二) 服务于院部所等学校二级单位的管理员

学校的各类二级单位指定特定的管理员, 通过本系统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隶属本单位的教师所上报的各类教学、科研数据进行审核, 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对本单位教师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类汇总。

(三) 服务于校级主管领导

负责教师管理工作的校级主管领导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信息, 及时了解全校教师最新的教学科研动态,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 服务于负责管理系统的管理员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最高级用户是系统管理员, 系统初始化时自动产生该类角色的用户。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数据维护和参数设置, 具体有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用户角色和权限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等工作[1]。

2.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结构框架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求具备信息管理功能, 还要求具备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报表输出等功能, 系统结构由门户网站、核心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库和系统服务四个部分组成, 如下图一所示。

系统结构中的基础数据库是基础, 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研项目、教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等数据库。核心业务流程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 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审核、统计分析等工作流程。门户网站是学校对外发布信息的窗口, 系统服务则提供用户管理、角色权限、数据管理、参数设置等服务功能[1]。

2.2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管理工作的业务特点, 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在线办公、基础信息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科研信息管理、组织与人事、学科建设、系统管理等多个模块。系统功能模块组成如下图二所示。

(1) 在线办公模块

在线办公模块包括公文发送、短信管理、电子邮箱、网站管理等几个功能[1], 主要为系统各类用户提供交流和信息传送的平台。

(2)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对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职称职务、工作简历、学习简历、进修情况、岗前培训等各类信息的管理, 主要有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3) 教学信息管理模块

教学信息管理模块提供了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教研成果、指导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各类教学研究信息的管理, 包括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4)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提供了对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成果奖励、出版著作、出版教材、科技社会服务、参加学术会议、专利等八类科学研究信息的管理, 主要有新增、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5) 组织与人事模块

组织与人事模块提供了对教学教辅单位干部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等管理功能, 同时还包括干部任免审批功能。

(6) 学科建设模块

学科建设模块提供了对导师信息、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信息、被录用学生论文信息的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等功能。

(7)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信息审核、统计分析、用户管理、代码维护等四个子模块。

(1) 信息审核子模块完成对教师个人所上报各类基础信息的审核, 确保所上报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完整性。

(2) 统计分析子模块提供对各类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报表输出的功能, 能够为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包括在研项目汇总、教师论文统计、教师获奖成果统计、教师出版著作统计、教师出版教材统计、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统计、专任教师按年龄构成统计、专任教师分学科统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按学历构成统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按岗位分类统计、教职工情况汇总、教学单位和教辅部门干部信息汇总、研究生导师信息汇总、学生发表与被采用论文情况汇总、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汇总等。

(3) 用户管理子模块实现对系统各类用户管理, 包括用户角色、登录账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4) 代码维护子模块实现由专人维护系统的各类代码信息, 确保系统代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包括岗位代码、民族分类代码、政治面貌分类代码、在职状态代码、婚否状态代码、进校方式、高层次人才代码、引进人才代码、学历代码、学科专业代码、学位代码、学科代码、职称代码、课程类别、专利类别以及部门代码等。

3.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1)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和特点, 系统使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作为基础平台。同时, 采用B/S的架构模式和三层结构设计模式, 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最终所形成的系统技术框架包括用户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 如下图三所示。

(2) 采用.NET framework框架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该框架集成了Visual Basic、Visual C++、C#、Javascript等多种开发语言, 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上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开发, 能够使得系统的开发更加高效、成本更低[1]。

(3) 采用C#语言作为系统核心业务层的开发语言, 该语言具有VC++的高度灵活性、JAVA的完全面向对象性以及VB快速开发性能, 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4) 在数据管理方面, 采用和C#语言有统一的底层接口的SQL Server 2003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 同时采用基于NET framework框架的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以此提高系统数据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

(5) 在用户层开发技术方面, 系统采用ASP.NET, 该技术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框架, 可与Windows操作系统无缝集成, 用该技术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比一般的网络开发模式执行效率更高。

(6) 系统在安全控制方面, 除了在运行环境设置必要的控制机制之外, 还针对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 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实现对不同类别用户权限的控制。同时, 通过自主开发会话安全管理模块和会话状态控制模块来提高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整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系统之一,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师信息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 二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科研、人事、组织等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 通过该系统建设和使用, 能够促进管理部门规范化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能够方便快捷地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人事、科研、教学等信息进行有机地组织和管理, 及时提供可靠数据, 为学校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余应淮.基于.NET技术的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福建电脑, 2008 (7) :146-147.

[2]、叶存杰.基于.Net的B/S与C/S混合结构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J].科技资讯, 2006 (33) :22-23.

教师信息管理 篇9

1 J2EE和JSP技术

J2EE, 即Java2平台企业版 (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 是sun公司为企业级应用推出的标准平台。J2EE是分布式多层应用的开发与部署平台, 它直接面向企业。多层结构是J2EE的核心, 在多层结构中, 组成应用的各种组件在逻辑上是分离的或者是分布式的, 跨越网络计算环境的各个级别或各层。“层”代表功能的逻辑层或逻辑级别。

JSP (Java Server Page) 是由Sun公司推出的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它也提供了在HTML代码中混合程序代码, 由语言引擎进行解释执行的能力。嵌入JSP中的是成熟强大的Java代码, 客户端请求JSP页面时, 代码被首先转换成Java源文件, 再编译成支持HTTP, FTP等网络协议的Class文件, 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 虽然首次调用需要几秒的编译加载时间, 但后续请求只需调用服务器端缓存的Servlet就可以了, 比每次请求都要解释执行的ASP代码效率高。JSP的执行过程如图1所示。

2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根据对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式研究及业务流程分析, 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子系统、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教师选课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维护子系统。教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通过该系统, 管理教师的基本资料管理、教师授课管理。对学校各部门对教师工作的全面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成绩上传子系统, 教师可以上传每个学期所教课程的课程性质、学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及格名单统计和考试成绩分析。该子系统中的成绩数据与成绩数据之间实现动态的纵向数据关联, 与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横向关联, 能够自动生成学籍表。教师可以登录系统, 选择自己下学期希望教授的课程和课时量, 最多可选择三门课程, 一主选, 两副选, 然后系统会根据教师的选课情况, 以及教师个人的特长安排下学期所教的课程。由于选课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 系统安排的课程会公示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 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 可以对课程进行人工调整。系统维护子系统负贵整个系统的日常维护、参数设置、数据备份等。系统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主要由本模块维护。

3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用户表示层 (前台) 提供一个人机交互的界面, 用户通过它查看各种返回的结果。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 借助于JSP, Java Applet (Java应用程序) 和Java Script等技术, 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客户端处理逻辑, 显示用户界面和服务器端的运行结果。业务层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层。在这一层要实现大部分处理逻辑和进行数据库访问, WEB层需要的功能也由这层提供。

连接池包括一个连接池类 (DBConnetion Pool) 和一个连接池管理类 (DBConnetion Pool Manager) .连接池类是对某一数据库所有连接的“缓冲池”,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从连接池获取或创建可用连接;使用完毕后, 把连接返还给连接池;在系统关闭前, 断开所有连接并释放连接占用的系统资源;能后处理无效连接, 并能够限制连接池中的连接总数不低于某个预订值和不超过某个预订值。

参考文献

教师信息管理 篇10

1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型

第一是课程编排。在课程编排的时候充分利用统筹学, 对课程进行科学的编排, 确保每个课程之间都具有逻辑联系,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第二是考务管理。在这一部分中需要处理好考场的安排布置, 考题用计算机进行命定并且建立一个试题库, 对考试之后的分数进行处理等等, 这样用电脑进行处理考务事宜揪心的更加的合理和真实。第三是建立学生的学籍档案, 包括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以及一些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记录等等, 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第四就是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将每位老师的教学情况和业务情况及时的录入系统, 作为老师评优晋升职称的依据, 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2 确定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一般建立四个数据库来满足教学管理的要求。这四个数据库分别是教师业务档案库、试题库、课程库以及学生学籍档案库。教师业务档案库里主要是用来存放老师的一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资料, 包括每一年所教的课程, 课时的多少以及教的班级的数量等等。除了业务方面的资料, 还有老师的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参加工作的时间、学历和职称等等;试题库里的就是各门学科的试卷习题, 考试的时候就可以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抽取。课题库里的是所有开放的课程, 以及每个课程的任课教师, 还有就是课程的安排表。

3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设计

1) 程序设计的方法与使用的语言。这个教学管理系统一般所使用的程序设计方法是自顶端慢慢向下细化的, 就像是树形结构图一样, 从顶端向下, 分出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管理系统就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 编写程序代码的时候使用的是Foxpro关系数据库语言。

2) 系统界面的设置。在设计程序代码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系统的界面设置, 一般都是采用菜单结构, 这样操作简单方便, 用户界面也显得清爽不复杂。

3) 确保系统的正确与有效。为了避免系统运行是出现的错误而敢逃教师们正常使用系统, 所以一般在编排设计的时候都将容错和排错这个技术加了进去, 这样系统就会有了容错和排错的功能, 使用起来也就更加的方便。

4 调试验收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经过代码设计之后, 需要进行模块的测试以及联调确认测试。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测试的时候, 必须要看清模块是不是已经达到了系统设计事的预定的要求, 还有就是要对每个模块中的重要路径进行测试, 一旦发现有错误之处必须马上进行处理。在联调的时候, 要将这个系统与其他的软件系统相组合来检测, 这个链条是要依据一定方向进行的, 这个方向就是与程序设计的方向一样, 从顶端往下进行。接下来在进行确认测试, 当所有的软件功能都满足预定要求之后, 就可以让组织来进行最后一个步骤验收了, 等验收完毕,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也就可以使用了。

5 后期系统的维护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之后, 肯定会有一些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适时维护, 对那些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程序错误要及时的纠错修改, 另外, 当外部环境对系统运行产生影响的时候也要进行适应性的维修, 最后就是不断对程序进行完善和增强, 这种后期维护一直延续到系统被更好的软件所替代, 或者是自身软件的报废无法再继续使用为止。

6 结语

学校推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来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 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不能够代替学校全部的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管理系统, 只能把这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工具。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庆忠.浅谈技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7.

信息化教育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11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一般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育下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当代教师适应信息社会要求 信息素养已成为公民必不可少的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价值以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教师每天要吸收和传播各类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还是有效指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最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与使用这种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它在教育环境中就毫无用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表明,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做教育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还应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教育下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帮助教师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不断强化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明确的理论认识。

营造良好的教师学习信息素养的氛围,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首先,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如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鼓励教师多在网络上学习应用,使网络活动成为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其次,开展竞赛活动,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再次,建立学习团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由于年龄、学科结构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进行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第四,学校办公信息化,促使教师提高。采取办公诱导的方式,促使教师学习提高。如电子教案、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教师工作QQ群、微信群,电子白板在课堂应用、教师的工作计划、总结及教育教学常规的一些材料均用电子信息的手段等等,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开展针对性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通过接受适当的计算机学科培训达到对计算机硬件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初步认识,理解信息来源、途径和方法。信息素养应从培养教师大胆操作和实践开始,只有首先克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信息的情感和意识加强了,才能提高信息知识容量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整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培训最终目的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質量。因此,必须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搭建教师展示平台,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活动,这样一方面开阔教师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总之,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信息管理 篇12

从这一系列特点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知识的剖析, 并拟定适应本人专业发展的计划, 这是维系教师个人专业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个复杂而艰巨的自我提高过程中, 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参与富有共性的“知识学习”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整合、创新, 以实现共性知识个人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由此可见, 引入知识管理技术对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重视知识管理新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1996年,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 将知识划分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和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四种类型。同时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 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进行了分类, 共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 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 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由此可见,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大有裨益的。换句话说,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去指导信息技术课的改革, 将是事半功倍的。

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入手, 探讨利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首先, 让我们从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谈起。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跨度广、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 我们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四个角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 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特定教学工作的基础, 应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这些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教学设计知识三个方面: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信息与教育、信息存贮与检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学方法论等;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设计知识包括新的教育理念的掌握,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

2.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成功地进行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之一,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主要包括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 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本体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用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科学规律, 对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同化和顺应, 建立自身的内在知识体系。

3. 背景性知识

背景性知识是影响教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综合的文化涵养、宽泛的知识范畴。哲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学、逻辑学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决策和管理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 并应用到学校教学中;而教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整理, 认识教学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寻求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途径。

4. 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是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主要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 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实践性知识、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媒体开发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代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知识等。

上述知识群, 正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和目标依据, 也是呈现知识管理成效的具体领域。那么究竟怎样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前面所讨论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也有共性知识和个人化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个体来说, 为了达到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实践应用技能、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的目的, 应该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共性知识的个人化, 使各类知识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实践, 同时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共享。我们从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如图1) 。

1. 知识生成管理

知识生成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创新。知识获取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 也是其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获取知识不应仅限于学校教育和专门培训, 应随时随地学习以补充提高自己, 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隐性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有知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能够对原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与升级。知识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知识的应用, 这时信息技术教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原有的知识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分析、整合、再应用, 从而产生适用于新情境问题解决的知识。

2. 知识积累管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已经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以保证知识的正确性、鲜活性、有用性和条理性。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较快, 教师应根据所面临的环境变化, 对原有知识进行实时地更新和升级, 始终保持其掌握的知识与所面临的环境相适应。

3. 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就是学以致用, 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选择应用的知识需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 通过原有知识或将原有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能力, 进而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飞跃。特别是对于应用起来较为困难的隐性知识, 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地整理和保存, 如:积极参加由专家莅临的脑力激荡或一对一的指导等, 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动个体的元认知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扫除隐性知识的应用障碍。

4. 知识交流管理

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合作互助, 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这样扩充了知识应用的范畴, 减少了个体再次获取和整理知识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建立基于Blog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共同体内信息的交流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 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创造新知识, 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 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要真正做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在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上, 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实践应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知识、创造知识。

四、小结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教师应以系统整合的观点来看待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知识的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能够恰当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高效地提高专业水平、挖掘专业潜力, 从而对外部教学环境变化作出快速、积极反应, 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有效地预测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途。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雪莲.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型[J].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 2005.

[3]曼燕霞, 刘敏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刍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上一篇:生活价值观下一篇:个体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