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专业教师

2024-09-22

信息化专业教师(精选12篇)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1

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 现代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文化, 促使教师要掌握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 于是教师专业就在这种动态的相互适应中得到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教师文化的发展。所以, 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着、发展着。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

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 革新了教师原有的文化, 推动了教师文化的新发展。

1. 试卷文化的演变促进了教师命题艺术的发展

20年前, 教师用钢板刻字来完成学生的试卷。钢板刻字技术要求很高:字要刻得端正, 大小要匀称, 轻重要适度。最难刻的是地理的空白地图, 刻得太轻, 印刷出来就不清楚, 刻得太重, 会刻破纸。每次刻一张蜡纸大约需要2~3个小时, 有时好不容易刻好了一张蜡纸, 因印刷放的位置不好, 皱了、印的张数过多或油印的用力度不均匀都有可能使蜡纸损破。有时候考试, 学生会抱怨因试卷问题而影响他成绩的发挥。后来用铅字打印, 教师虽然省力了不少, 但打字的蜡纸不如手刻的蜡纸效果好, 印刷时经常皱了, 假如班级数多, 一张试卷要打好几份备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计算机应用于教学, 教师刻写试卷得到解放。教育信息化的运用, 不仅使教师可以考虑到卷面的安排合理、整洁, 更是讲究了浓浓的试卷文化。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发挥良好的水平, 在题目前用了一些激励性语言和指导性语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安排时间, 就等于节约时间”;有的鞭策学生“失败在知识方面不可怕, 失败在习惯方面又不觉醒最可怕”;有的督促学生“不经过思考的问题是假问题, 让思考成为习惯”。试卷不再是冷冰冰的了, 它变得有一点温情, 有一点可爱了。试卷文化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老师的爱生之情在试卷上不再是红红的对号或错号, 批阅之后的评价性语言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了诚恳的指导。因此, 每当教师命题结束时, 总要写上几句勉励的语言。可见, 教师不仅要学会打字、命题、绘图, 还要会写试卷心语。

2. 课堂文化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观靠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每当课堂要用到地图, 就要把准备好的地图用图钉或小型的磁铁固定好, 教室里电风扇或外面来的风吹来, 地图就飘落在地;布置作业或课堂演练习题, 会事先将练习题抄在小黑板上, 如果小黑板太小抄不下, 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抄;因为有的教师字体潦草或写得不规范, 会给学生的抄写造成困难。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给教师选择各种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活动, 推动了教学的革命, 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当下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辩论赛, 再现历史情景、社会热点等,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 从而构建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在教育信息化运用到课堂的优势下,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 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3. 教研文化的变化扩大了教师学习的空间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以适用于远程, 也可以适应于近程, 与传统教学活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提供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 可交流性强、受众面广, 能有效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传统教研方式受客观条件制约, 很难实现为所有教师个体提供所需, 只能归纳共性的重点的内容进行研究。新课程环境下, 教学内容综合化突出、教学方式个性化, 使得教师们急需一种因人而异, 各取所需的教学研究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具有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 可以用视频、博客、Q Q等网络工具, 当堂提供理论学习的材料, 直接把学习的体会或收获跟帖在博客上, 随时记录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等等。这种信息化的教研活动, 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宽的专业发展平台。

网络教研最大的魅力在于, 突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局限。有的教师个人建立了博客, 利用博客这个平台,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 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 用博客备课、进行教学研究、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上传发布后, 会与同伴发生思想碰撞, 碰撞的越多思考的就会越多, 思考的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多。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还通过DE——LIGHT5.0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 使一些集团化的学校、对口结对的异地学校的学生和教师, 实时同步观看到对方的课堂场景, 从而把身处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合二为一在同一个“课堂”里。网络教研活动, 它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

4. 学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教师课堂智慧的运用

“学生文化”代表着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经验, 蕴涵着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文化包括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生社团文化、学生特色文化等。过去学生有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教教师和同学。笔者记得高考恢复的那年, 为了买到一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丛书, 从乡下几次跑到城里的新华书店都没买到。当年, 在复习中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 只能搁浅, 等到有多个问题时才跑到20里以外的母校请教自己的老师。网络文化进入学生的视野后, 学生文化的外延扩大了。现在的学生无论是遇到一般的问题还是较难的问题, 不用花时间跑到老师家或学校里问, 自己可以通过网络上找解题的方法, 更不用说运用电话咨询老师和同学。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 它既是信息的载体, 又是媒体中介, 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在网上可以利用BBS、E-mail等网络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问题, 形成交互式学习。还可登陆相应站点, 进行自学辅导、作业测验、升学模拟考试, 等等。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在网络教育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交往逐步由直接走向间接, 失去了传统单一靠老师的依赖感。因此,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 应花在如何传授学习的技巧上。夏江萍说“学生文化是一种从局限向精致过渡的发展中的文化, 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其信仰带有盲从性, 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 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 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 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1]

5. 家校文化的生成改进了教师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传统的教师采用“登门家访”或家长“登门造访”, 现在已行不通了, 因为现在的教师和家长一样忙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广开沟通渠道。如家长和教师通过电子邮箱相互沟通;通过手机发送信息;有的教师和家长还约好, 每个周末7时通过Q Q聊天交流、互动。这些都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信息技术普及到每个家庭之后, 给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带来了便利:一是双方节省了路上的时间;二是避免学生不喜欢教师到家里的尴尬;三是避免出现有些家长很好客, 教师常被弄得去留两难的情形。现代信息技术下, 家长和老师虽然不是真正的“面对面”, 但通过这些方式的家校互动, 可以让文明之风、廉洁之风在学生与家长之间传递、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传递。

二、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的耦合

教师专业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师文化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文化的发展。

1. 教师文化多元性促进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 无论是人生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发展, 都面临一个“聚变与适应”的阶段。信息背景下的教师文化不仅是指教师的学历、知识面、能力水平诸方面, 而是教师全方面共生文化的体现。教师的文化底蕴决定着他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 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因此, 当代教师文化的重建是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发展的, 教师文化的发展最终能够促进教师成为一个教育变革、课程变革的主体, 最终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的“文化人”。

教育信息化促成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教师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知识的自我扩张迁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应用、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 更新思维理念,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师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又决定了教师文化发展。不同方式的知识管理和组织设计, 可能更新教师文化,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 也可能压制教师文化, 导致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一种旁观漠视的态度。教师文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动态的相互适应中,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利用网上教育资源, 实现经验交流和研训合作, 以信息化的教师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促进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网络教研所营造的教师文化, 在内容上, 教师除了可以在学校内部继续与同事切磋交流, 如教学叙事、教学反思等, 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网络与外界同行和专家交流;在形式上, 除了参加校内教研组、备课组以外, 还可以加入网络社群, 与知名的教育家对话, 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教师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3. 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互动共生

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 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一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共生理念尽管基于人们对生物现象的认识, 但在现代生态学、哲学的视野中, 它已超越了纯生物学的范畴, 成为人们认识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命运关系的有力武器。互动共生揭示了学校中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二元性。长期以来, 教育追求一元性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 而忽略了教育信息化下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互动共生的耦合实现。在教育信息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是一种紧密耦合、彼此关联的关系。如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生智慧相互激荡, 情感相互渗透, 产生了浓厚的课堂文化, 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处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课堂文化、学生文化以及教师文化发生变革的中心。教师文化既是教师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反映, 也是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教师文化为依托, 而教师文化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在此, 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又决定了教师文化发展的状况。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旦形成积极进取的合力, 教师文化就会由服从走向自律, 由分散走向合作,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冲突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夏江萍.关注学生文化[J].中小学管理, 2001, (10) .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2

吉安县二中黄乾亮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化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必须走成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66-04

一、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老教师,[1]其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这是每个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是必经之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重视。

但在信息化环境下,其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改革、知识的更新等诸多挑战,教育改革对教师有新的专业技能要求。[3]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此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变革。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从热涌阶段,到如今的冷静反思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等等,这些问题是当今教师教育的困惑,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模式研究透视

信息时代推动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有着更高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发展模式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因研究的起点、方法、过程不同,每个国家研究现状也不同,下面笔者将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模式作简单概述。

1.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国外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早于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A.C.Ornstein和L.S.Behar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归纳为5种类型,此后研究者不断深入进行探究。 [4]其典型的发展模式有:单环模式、单环循环模式、多环模式。

单环模式,基于“反思教学观”提出教师要在行动中认知,对行动进行反思,Clark和Peter(1993年)建立了新的环状模型,后来由国际研究组织进一步修正,成为单环模型的代表:教师成长相互联系模型(如图1)。[5]该模型建构了外部域、个人域、实践域、结论域,形成个人域、实践域与结论域之间的内循环过程,内外部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单环循环模式较单环模式更加注重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代表性的模式有Mushayikwa和Lubben提出的自我导向专业发展模型(如图2),[6]此模式包含专业平台、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自我效能影响等六个要素,教师的主动性是发展的关键。

多环模式,具代表性的有Stephen Seagraves(2005年)提出的三个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模式(如图3)。[7]其与迪肯大学在线教师培训计划相近,包含潜在价值、专业能力、学术型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策略三个因素,此模式还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效管理教学组织。

2.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比国外,国内在此方面研究较晚,目前典型的模式有社会媒体支持的校本研修发展模式、虚拟社区团队支持的发展模式、网络环境支持的发展模式。

杨琳、吴鹏泽(2013年)提出社会化媒体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图4)。[8] 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一是以社会化媒体环境为依托,建构各个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并围绕学习主题开展行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二是吸纳“专业发展学校(PDS)”,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建构以高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陈雅玲、林智(2012年)认为教师发展是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团队协作起到很大作用。他们提出了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模型(如图5)。[10]该模型强调要同时协调好各个影响因素,不能顾此失彼,这是教师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指导模式之一。

信息技术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最有力的学习支持,黄伟(2010年)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网络学习的大量实践,提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SIRT模型(如图6)。[12]这一模型将人员(Staff)、网络平台(Internet stage)、资源(Resource)和主题(Theme)整合。人员是结构的核心,网络平台是基础,资源是保障,主题是模型成功运转的关键。

三、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模式的对比

综上,可以发现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既有差异点又有相同点:

1.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差异点

一是研究过程不同。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剧增,但整体是支离破碎的,提出的策略与建议都是就事论事、千篇一律,没有形成系统研究。而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从单线型模式到多环模式,是直线、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

二是研究方法不同。国内研究者多采用文献调研、对比、专家访谈法等,国外多采用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相对国外,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依靠经验的理性分析,缺乏量化数据支撑,难见此方面研究的专业学术专著,说明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也说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有很多困难待攻克。[14]

三是实践研究上。相比国外,国内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忽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把教师排除在外,看不见教师内心真正的专业需求;其次是过于相信专家,把专家与实施有效性等同;再次是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偏形式化、功利化、主观化、片面化。

2.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相同点

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政策上,各国相继提出了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在实践方面,有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日本的多态化进修等典型案例;在研究上,不再只关注教师技能培训,还有教师教学组织效能、合作意识、情感态度、终身化理念的习得。

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泛而散、杂而乱,研究得不系统、不深入,甚至观点重复或矛盾;二是目前提出的理论支撑、实际操作模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教师实际发展需求做深层次的研究。三是没有结合时代的发展特性,只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教师获取技术,过于注重对教师纯粹技术获取,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15]忽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主创性激发。

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各国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多样化、个性化、生涯化、常态化、信息化,以期给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1.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师的培训方式多样化,借助信息技术,在传统单一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信息时代多种培养方式。Richter(2011年)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类。[16]Gerald和Rhonda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发现计算机的培训减少了,对如何把技术和策略整合到课程中的培训增加了。[17]由此可以发现,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拓展了传统培养的单一形式,教师培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7)。

2.生涯化

生涯化是指重视教师整个教学生涯的专业发展。国外学者Duffy认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应该是向着终身化发展。[19]Lauren Anderson认为如何支持长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未来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的问题,[20]需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摒弃强加式的、灌输式的培养,激发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职业成就感,这样的求知过程才是主动的、持久的。

3.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环境、所教学科等特点因人施教。一方面是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个体的个性化,要以教师教学特点、成长背景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个人需要的培训。除了要测量以上的信息,还要懂得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知能结构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21] Debe同duffy认为模式的提出要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分析, 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文字层面的研究。[22] [23] Borko认为测量和数据观测是下一个十年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24]

4.常态化

常态化是指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生态化、全面化的过程。这里要求结合教师的教学环境、所教学生的特点、校本资源量来发展教学共同体,扩大教学方式,而且要把学生和学校管理者拉进来,考虑教师成长的整个环境因素,以此提出的发展模式才具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尽可能贯彻到每个角落的每个教师,Lauren Anderson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要协调城乡教师发展、不同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25]

5.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深度整合。国外学者Duffy认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向着技术与发展的整合、多领域融合方向走。[26]祝智庭教授提出信息技术应与课程内容整合。[27]Duke、Dede认为面对面的在线教育将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28] [29] 这些都强调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给教师教育更多的支持。

五、结语

尽管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特性上存在一些共识,但其他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再复杂的模式,也不能满足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代在不停地变化,不可能建构一种模式可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需求,这还需要更多的学者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改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一春.论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5-9.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兰芳.基于Web2.0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平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周钧.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J].比较教育研究,2010(2):71-72.

[5]Clarke, D. H, Hollingsworth.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2(18): 947-967.

[6]Mushayikwa, E. F, Lubben. Self-direc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Hope for Teachers Working in Deprived Environment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9, 25(3): 375-382.

[7]Stephen Seagraves, Dale Holt & James Farmer .The 6threeModel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Development[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21(1):118-135.

[8][9]杨琳,吴鹏泽.社会化媒体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8):78-83.

[10][11]陈雅玲.林智.教师团队合作学习的模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28-229.

[12][13]黄伟.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64-69.

[14]Heather C. Hill1, Mary. Besiege, Robin Jacob.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sensus, Crossroads, and Challenges[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3(11):476-487.

[15]Tara Concannon Gibney, Mary Jean McCarthy.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Explicit Teach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cience Class: A Pilot[J]. Improving Schools,2012(5):73-88.

[16]Richter,D.et 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Teaching Career:Teacher’s Uptak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116-126.

[17]Gerald. Knezek Christensen.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02(4):369-376.

[18]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DB/OL].http://lyjy.lyedu.com.cn/xxlrl.asp?1D=8215,2007-9-9.

[19][28]Duffy, G.(2004). Teachers Who Improve Reading Achie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What They Do And How to Develop It.? In D. S. Strickland & M. L. Kamil(Eds.), Improving Reading Achievement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 Boston, MA: 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

[20][29]Lauren Anderson, Brad Olsen. Investigating Early Career Urban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and Experienc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6(8): 359-377.

[2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贾晶晶.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研修模式探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3]Duke, N. K, Pearson, P. D.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E. Farstrup S. J. Samuels(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C]. Newark,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2002: 40–65.

[24]Laura M. Desimone, Improving Impact Studi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ward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9(3):181-199.

[25]Borko, H. Stecher, B. M. & Mc Clam, S. et al. Artifact Packages for Characterizing Classroom Practice: A Pilot Study[M]. 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05(10):73–104.

[26]祝智庭,李宁.英特尔未来教育:面向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17-21.

[27]Dede, C. Ketelhut, D. & Closkey, E. M. A Research Agenda for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9(60):8–19.

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4

一、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为用好网络资源奠定基础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是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基础。我校从实际出发, 确定了分类培训, 分层次要求的推进策略。2001年, 我校就着手培训网管人员, 为学校的建网准备管理人才, 并邀请了辽工大信息化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 使全校教师了解信息化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增强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此外, 抓省、市、区、校骨干教师的培训, 培训与继续教育紧密配合, 抓好全校教师的培训, 提高全校教师运用计算机能力的水平。2004年, 全校教师都已达到计算机应用二级水平, 并都领到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 使教师由过去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到成为手中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信息素养, 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化成为可能。

二、以“四个一”为载体, 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了“四个一”主题活动和竞赛活动。学校制定了“四个一”活动方案, 以“四个一”为载体, 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引领,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能力。

1.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服务于新课程改革, 服务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 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课的评选活动, 组内互相听课, 名师上示范课, 每名教师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 培养了能力。

2. 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网上教研

学校开展了网上探究式教研活动。学校网络教研主要是参与区教文局小学教研网。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教师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教师们也把自己的困惑上传到学校网站, 与其他教师共同探索, 交流各自的看法, 互相借鉴, 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结合自己工作实际, 选择各自的课题, 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网络开展咨询, 相互切磋并提供服务, 指导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

3. 充分发挥网上育人的作用

开放学生论坛, 进行网上交流, 心与心沟通。学校网站开通后, 每天都有几十个学习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校开展了争作“网络文明小使者”的大讨论, 告诉孩子们怎样上网, 可以在哪里发表见解, 要文明上网。学校与全体教师以“辅导员”的身份登陆学习论坛, 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解答孩子们的困惑, 用心进行沟通。

我校班主任教师都将自己的邮箱公布给家长和学生, 家长和孩子有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直接与班主任教师沟通, 班主任老师直接用邮件回复家长和学生。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家长和学生都喜欢。

三、信息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 有着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 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 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 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 寻找资料, 网上专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的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 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作品, 以文会友, 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 多名教师建立“博客”, 信息化改变了教育生活, 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 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合为一体, 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2.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 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 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 进行教学设计, 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 为学生学习提供专项服务, 进行信息化教学, 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为。

3.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研发课件, 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 重组教材, 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 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 信息化使课程开始走向生成。

4. 带来了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篇5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红星小学赵旭军

当今农村学校里面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缩小与城镇学校教学差距,是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根据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中一早忙到晚,机房、杂务忙得不亦乐乎,但同时工作得不到认可,没有成就感。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更谈不上自身的发展。如何摆脱这种困惑,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这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需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我们这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1、首先要有合理的目标、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老师不会有什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合理的规划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有效发展,首先应该树立一个目标,1

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优秀学者、骨干教师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态,从而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才能从平时忙碌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2、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体系

总体上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起点不高,但是起点并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为教好信息技术课程打好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因此保持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探究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3、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的重心是教学,教学的中心是课堂。只有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能力,才能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

2程开设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平时要不断的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有这样的机会每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常珍惜的。但是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机会比较少,听课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在的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有空的时候去网络上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并且可以反复琢磨,同样也能达到提高自己的效果。

(2)、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小,一个乡镇也只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都依赖别人,只有自己主动去学习,创造提升自己的每一个机会。其它学科教学都比较成熟,教师人数相对比较多,实力相对比较强,向他们学习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得以运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课堂又会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因此

3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条件。多活动,多参与,多反思,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结合本地资源,促进课堂的发展。

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现在主要还局限于课堂,因此结合各种本地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如在泰山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第6课《家乡的历史名人》一课,为了宣传家乡,感受家乡,我把内容改为《家乡的历史名人—孔子赞》,带领学生查阅大量的孔子资料,存入电脑,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制做出一张张精美的小报。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很熟悉,有一种亲近感。对做这样的小报充满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技术在生活的运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提高课堂质量。

4、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教师仅有技术还是不够的,技术是基础,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培训的优势是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和效率较高,通过培训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好解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较快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2)、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也是一种创新,是对过去教育教学的扬弃和发展。特别是那些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师生互动教学的经典记录,生生互动之间的精彩对话、交流、讨论„„这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大作用,为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供了依据,为快速接受与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打下基础。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6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认识。这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信息等等。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锐,对信息及信息工作的感觉。从思想上便明确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再次,教师要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教师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有所创新,凝结出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处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信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具有积极的态度,利用对信息理论及知识掌握,保持高尚的伦理道德对信息进行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的教师群体,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不断的专业培训及自我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特殊的特征。作为一名合格农村教师,应该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又达不到此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从两者的含义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情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其专业素质上的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拓展农村教师教学知识

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小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相对封闭性,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慢,使得教师教学知识的拓展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本身改变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观念、认识趋于现代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开始突破被动接受者,成为时代的创造者。

(1)培养农村教师信息意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去接触新的信息与知识,做好时刻接受新知识准备。而不是封闭闭塞,对学校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放的心理状态更适合新知识的开展与融入,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及准备。教师在积极的信息意识促进下,积极地上网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信息,积极地阅读最新的书籍资料,从电视媒体、报纸传媒、电子资源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改变了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其生活条件的相对封闭性,获得发展专业知识,大多数是被教育专家及教育研究人员所既定的知识,虽然能够掌握,但并不是内在的吸收。教师的信息能力,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发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及创新,获得全新的知识。

2.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农村教师要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不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走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加强能够使农村教师以一颗敞开的心扉来接触信息时代知识的影响,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获取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写电化教育教案,改善教学手段;总结创新自己的信息经验,达到理论升华,认识教育规律。

2.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加强农村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及职业认同感。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与他人在网络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提高职业认同感。

3 农村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既然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认为备课麻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教师应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为获得相应的学位进修学习;其次,短期的培训与交流,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得到信息使用体验,在短期的培训中吸收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再次,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培训,包括小组学习、信息技术课观摩等等;最后,俗话说熟能生巧,农村教师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及媒体,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总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理论与实践,2002(8).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3] 康慕云,姜健.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4] 蒋梅芳,魏登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7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 导致传统的教师文化走向创生型教师文化。在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 每个教师都是文化创建的主体。教师通过“传递———接受”模式内化文化, 在专业实践中建构并体认它, 不断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 革新了教师原有的文化。一旦教师掌握了这门技术之后, 教师不但会使用一般的操作方法, 更是在原有的基础水平上再懂得创生新的技术。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文化, 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就要使自身的专业在这种动态的相互适应中得到发展提高。同时, 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教师文化的发展。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领域从“单一说教”教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 无一不是通过我们教师的学习而来的产物。随着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试卷文化也来了一场革命, 试卷的版面设计、图片的绘制、试卷心语丰富;课堂文化的变革呈现出网络教学、辩论赛、探究活动等, 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科组、备课组采用电脑备课, 教研网络文化扩大了教师学习的空间,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家校文化由原来靠教师的腿走、靠嘴讲变成了运用视频、课件的家长会, 家校联系还可以通过QQ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络, 这些新文化的生成改进了教师教育的方法等。由此可见, 新文化的吸收和利用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反过来,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文化的发展。

研究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更是教育革新的前提。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 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 为真正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 本课题不是孤立地研究教师文化, 也不是单一研究教师专业成长, 因为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从教师文化的构成要素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看, 形成、发展、构建教师文化与教师发展是一致的。两者是相互作用、双向建构的过程。研究健康向上的多元教师文化的发展, 必能引领教师专业高水平迅速发展。教师专业水平高, 必然推动教师文化的衍生。本课题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对未来教师的发展和推动学校教师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其目标

(一) 研究的内容

(1) 学校里的教师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校园建设文化、课堂视觉文化等,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 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新教师文化发展的研究。主要有网络教研文化、学科整合文化、试卷文化、家校文化等。

(3) 不良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传统教师文化异化、教师惰性文化的滋长、教师德性的遗失、随意在网络上发表意见, 有的向学生、家长发送失范的信息等。

(二) 课题研究的思路结构图式

技术是平台, 教学分析是方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的。本研究是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 也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现代的课堂教学, 对教师要求格外高, 无论是老教师或青年教师, 课堂上已经离不开它的支撑。要恰当的使用, 娴熟运用多媒体, 不仅是技术还是艺术。任何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不断吸收、不断改进、不断学习, 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成长。我们看到一些教师, 虽然不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 但他们的制作课件技术还超过专业的教师。本课题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视角来研究, 说明二者不是孤立地发展,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 让教师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断学习, 不断适应, 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 促进教师使用教育信息技术,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推动教师新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结合网络信息传播的活动特点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 真正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服务,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教师自身的工作实践渗透研究内容。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家校联系、试题命制、备课组活动、教师教学技能、学生文化等行为为一体。本研究结合观察研究、体验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全面的搜索、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 研究的创新点

利用传统的教师文化在教育信息化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转型, 选取课堂教学、试卷命制和印刷、家校联系、教研文化等。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师文化, 在教育信息化下也改变了、适应了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老教师的传统文化中的粉笔字、教具的制作、板书的设计也影响了青年教师, 促进了青年教师文化的回归。

四、主要研究成果

其一, 从硬件基础角度来看, 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整体变迁过程中学校教育适应其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中推广信息技术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 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时更是教育现代化之必然途径。我校是温州市首批现代化教育学校, 学校有微格教室一个, 每个教室里均配备投影、电影, 每个教师配备一台手提电脑。三个校区之间有视频, 教师与学校科室联系采用BQQ, 教研活动采用学科组博客, 教师之间联系采用QQ群, 网络教研气氛浓厚。

其二, 从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来看, 将信息技术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之中, 转变以往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 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来重新组织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增加学生的相互协作或自我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1]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我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形成常规化, 教室里投影平台的使用培训, Flash课件制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暑假还鼓励教师参与国家举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积极参加东北师大主办的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发展论坛,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教学的能力。

其三, 从课题组成员的成果来看, 本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潜心研究, 硕果累累。

其四, 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来看, 教师利用计算机备课、上课达到100%, 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高;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文献检索, 资源共享, 使用E-mail交流经验。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 教师除了利用网络备课、发送邮件外, 更多的从事关心国内外大事和教科研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文化辩证统一

教师文化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而教育信息化反作用于教师文化, 促进教师文化内涵的变迁和新的教师文化的出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绩效。如聚合教师教学资源、发布学习信息、实现作业网络化、建立教学资源库、网络学科教研活动等文化的发展。但教育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心理、道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既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如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交流方式等发生了变化;又能抑制主体的发展, 如不会写字、暴力、色情、伪科学的信息充斥着人的头脑。

(1) 教师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传统的教师文化与新课程倡导的创新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 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隔离, 而是要在差异中寻求认同、适应和接纳。接纳传统文化不是奴役, 而是保存。因为传统教师文化经历几千年教师的承转、感悟、传递。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已经遵循了“剔除糟粕, 取其精华”的原则。从上个世纪过渡过来的教师, 他们习惯于用嘴讲、用手写字, 教学生涯的模式就是这样手把手的传承下来的。创新教学是在传统教师文化的基础上来完成自我更新。当新课程实施不久, 各种各样的新现象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固守着旧的传统观念不放, 就不能适应新形势, 就会在新的一场课改中无所作为。作为从传统教育过来的人, 既不应该迷信, 迷信会使人增加盲目性, 压抑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清醒地把握自己的专业角色, 摆脱传统文化角色中的“师道尊严”不容侵犯的状态, 改变只需学科专业知识就能适应教学的想法, 要学会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努力提高和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在此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 要尊重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深刻认识和了解传统, 这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 要对传统的认识保持一定的批判眼光。任何传统中总是掺杂着历史的局限和错误的认识, 这就和千百年来人们看到日出日落就以为是太阳围着地球转, 其实这不是科学的认识一样。革新思维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 有了对传统的不满足及准确的判断力之后, 才能对传统的欠缺敢于否定, 对传统中的精华善于汲取。[2]“维日新, 日日新。”就是一种不失自我个性的文化生成, 正是有了这种“生成”能力, 中华文化才能绵延几千年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2) 教师文化从隔离走向合作。“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教师的备课大多只有参考书、教科书, 基本上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孤军作战的。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了教师个人主义倾向。这种个人的思考、甘于孤独的能力, 在不断变革的课堂文化中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特别是农村, 同学科、同学段的教师人数少, 学校与学校之间距离远, 除了定期的1~2次集体教研活动之外, 教师间的实践知识、教学经验的分享很难有机会实现。新课程推行以来, 教师的合作文化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 许多技术问题可以说“你离不开他, 他离不开我”, 教师自然走向合作;这种文化的合作, 发挥了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 去超越自身, 超越他人。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信息, 互补技术, 分享智慧, 情感上相互支持, 在思维上相互质疑, 既保持了教师的独立精神, 又提高了合作精神。因此, 工作合作体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合作进取的教师文化。

(二)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收集相关材料, 制作相关课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 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转变, 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个性化教学问题, 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

1. 教师把握住教育信息化在现代教学设计中的角色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借用这种现代的科技工具可以进行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可以使原先的静态的、平面的教材知识体系转变为动态的、多维的显示材料;也可以开展信息采集、分析、归纳, 以及帮助解决问题, 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助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哪些地方需要计算机或网络的, 要预先设计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用粉笔字书写。为此, 本文把计算机作为教学效能的工具、教学交流的工具、学习方式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计算机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辅助的角色, 考虑适时、适量的最佳效果。

2. 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技术

教学是一个知识、情感、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 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和行为因素。它是信息场、情感场、知识场和行动场的交互, 最终实现价值分享。

新课程提倡的是“整合”, 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而且要求教师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 将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 将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看做教学对话、反思、研讨的媒体和手段, 并实现教学时空开放、课程资源网络化、资源形态超文本。此外, “纲要”还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所以, 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但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条件, 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材及教学活动中,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相生互动发展

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的转化是直接的。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 并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 就形成了新的教师文化。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冲突、交融甚至嬗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文化在信息教育下发生的变化格外明显。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教育信息化下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文化, 促进了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于是教师的专业就是在这种动态的相互适应中得到发展提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师文化的发展。所以, 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着、发展着。如试卷文化的演变促进了教师命题艺术的发展;课堂文化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研文化的变化扩大了教师学习的空间;学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教师课堂智慧的运用;家校文化的生成改进了教师教育的方法。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互动共生。互动共生揭示了学校中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二元性。长期以来, 教育追求一元性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 而忽略了在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同时, 丧失了教育信息化下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互动共生的耦合实现。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化是整体的、有机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是一种紧密耦合、彼此关联的关系。当教育信息应用于教学中, 教师勇于探索整合教学的研究、善于思考, 与信息技术教师平等对话、协作交流, 努力追求自身的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耦合, 不断尝试、不断展示、不断张扬。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5.

[2]李云吾.生态时代:综合论证辩课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9) .

[3]吴亮奎.制约和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差异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1) .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8

信息技术教师, 你在哪里——理论与现实夹缝中的生存

理论上, 你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你年轻, 有活力, 你或许是刚毕业于某所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 对课程改革的意义、方法有着自身的感悟和系统的学习, 或许刚走出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的校门, 手里拿着这个或那个证书, 满怀对教育的热情, 和对工作的期待。当然, 你不仅仅有这种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专业自觉, 你还有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长处。你有可靠的技术支持, 掌握着信息时代的强力武器。当其他学科教师还在努力学习博客操作界面的时候, 你已经能熟练地用博客反思写作了;当其他教师孤军奋战困惑于不知怎样与同行们学习交流的时候, 你已经能方便地利用聊天工具、交流平台进行对话、协作了。你有良好的成长氛围, 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部专门召开高级别工作会议的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是国家承认的少数奥赛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是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投入最多的方向之一, 也是各种教学比赛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有条件创造人际和谐的发展空间, 你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好帮手, 差不多所有教师都需要你帮助他们制作、修改课件, 需要你帮助他们走近教育信息化;你是学校领导的宠儿, 学校需要你组织电教室、管理机房、维护各个教研室的计算机运行——唯大材方可大用, 教师们都喜欢你、欣赏你。

但在现实中呢?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事实上, 你是欢宴一角的旁观者。你是一个“副科”教师, 评优?得奖?行政领导惋惜地告诉你:“对不起, 看不到你的高考成绩, 学校无法评价你。”你是其他教师的助手, 他们的工作得到表彰, 当然不能否认课件的功绩, 但这课件毕竟是他们思想的结晶, 其他学科教师遗憾地告诉你:“谢谢, 但这不是你的成绩。”你确实为学校做了许多杂事, 但杂事毕竟是杂事, 学校领导不无严厉地告诉你:“对于勤杂一类的工作, 我们看在眼里, 但这类工作实在不能享有太高的荣誉。”就这样, 你的“教师”身份遮蔽于繁杂的工作之中了, 你的成绩淹没于各种遗憾的声音里了。于是, 你开始抱怨自己工作的边缘化, 在喋喋不休的关于地位“边缘化”的感慨中, 你默默地接受了这种认知, 习惯于把自己看成一个责任不明的教育改革的旁观者。“专业发展?不!连专业恐怕都算不上, 谈什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 你为什么在这里——专业的错位与定位

很遗憾地揭露出你的处境, 不是希望用这样尖酸的语言刺痛你, 我是你的朋友, 其实我就是你。当我诚实地说出你在夹缝里生存的真相, 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你为什么在这里。

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不考?是的, 这的确使你沦为“副科”, 不受学校重视的最表面原因, 为此你可以抱怨这种政策导向上的缺失。但理论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应该是感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才是一个科目地位的保证, 信息时代的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天然的兴趣应该可以部分弥补这种政策缺失的遗憾。何况, 对于考试或者不考, 你或许无能为力, 因此考试不应该是你抱怨的内容, 我们能做的恐怕是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抓住学生的兴趣, 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专业地位。当然, 除了政策, 或许你也该考虑一下你的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呢, 这个定位有什么问题呢?

专家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指导他们掌握信息技能、形成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方法。”因此,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只限于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的教育, 还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不是一个学科教学能解决的, 因此人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但这种整合会不会削弱了你的专业地位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好, 是不是意味着就无需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了呢?反过来问问自己,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课程整合的时候, 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定位应该在哪里呢?

在专业定位上,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非垄断性的, 而垄断性又是教师整体专业化的标志, 这种非垄断性使得你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这是影响你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具有不同的涵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前者是外在的、群体的, 而后者是内在、个体的。一方面, 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结果, 同时, 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又为教师个体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支持环境。因此, 或许正是这种专业目标上的模糊使得你无所适从, 使你既是一个“副科”的任课教师, 又是一个一般教师的助手, 还是一个维修学校设备的勤杂工, 而最后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信息技术教师, 你要往哪里去——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努力, 专业化问题的解决还要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中, 那么你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从形而上的意义看, 发展本身就是你的目标, 但是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把这抽象的“发展”目标具体化一些。

或许课上你要你的学生搜索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 但这不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 你不能把干巴巴的“搜索引擎”、“关键词”、“与、或、非”等计算机知识填到学生的脑袋里, 你要结合气候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这些信息技术知识。看看这里涉及教师的哪些东西呢?

首先, 这堂课的教学包括计算机知识, 这是你的根本目的, 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课程整合的时候, 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是学习的副产品, 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知识是核心。在围绕信息技术开展的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任务或基于项目的教学中, 要解决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和依托, 因为你不能孤零零地教技术操作, 你要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但这里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技术。从国家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中也强调这种技术的特点。如在高中阶段6个基本模块中, 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等5个主要模块都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因此你要把握住这种专业的重点, 以技术为核心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你要万分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中本体性知识的把握, 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你的专业学科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这更要求你利用专业优势, 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

其次, 这里包含地理、社会等其他传统学科的知识, 如果你对气候变化等“学科外”的知识一无所知, 那么你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呢?因此你要把握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以便运用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把干瘪的远离生活的计算机知识镶嵌到学生的生活中, 送到学生心里。

再次, 这里还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当学生走进你的课堂的时候, 他从来不是一张任意涂抹的白纸, 在进行具体学习之前, 他前面的经验总是规约着他对新内容的认识, 而信息时代让他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或许有的学生早已熟练掌握了搜索的技巧而对你的“唠叨”不耐烦, 而有的学生却迷惑于你熟练说出的“搜索引擎”、“谷歌”等陌生的词语而充满沮丧。因此, 你要用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认识你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状况, 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

最后, 还有一些实际上指导了我们行为的, 需要我们用“心”把握的实践性知识, 这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认知、人际知识、情境知识。这部分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 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 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深藏在知识冰山的下部。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9

一、从读书开始, 在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不但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懂得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但更需要经常读专家作品、经典作品, 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 提高自身修养。一名成功的教师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 笔者会经常抽出时间来看书、读报刊。在看书、读报时, 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 还记得在教学生《给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一课时, 教材中安排的只有简单的内容:就是打开“自定义动画”给幻灯片添加一个动画效果, 但并没有做具体说明。实际上在演示文稿给幻灯片添加自定义动画的内容中有四项, 即进入、强调、退出及动作路径。还记得在参加教育技术的国培学习时, 当时曾看到过专家的作品, 一轮红日缓缓地从东方升起用的就是动作路径。于是, 笔者在课前把专家的作品有选择地重新制作了一下, 上课后播放给学生看, 学生看到后学习兴趣一下就提升上来, 对于新课的学习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学生对自定义动画学得非常成功。学生的成功也是教师的成功, 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 笔者是想不到把动作路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师在备课的同时, 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学生的水平提高上来。

二、从模仿开始, 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 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 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成名。要知道, 特级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其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 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 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 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 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 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学习, 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 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 然后再转益多师, 水到渠成, 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 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 也容易学到手, 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再造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当然, 局部的个别调整也是必要的, 但整堂课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 采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整体模仿能体现特级教师的风格,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 模仿起来难度较大, 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 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采用,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为我所用。

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模仿的难度比较大, 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 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 灵活性比较大。只有当教师的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阶段, 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 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 然后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 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每年我们教育局都会组织全天候教师讲一节公开课, 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教师从他们身上吸取精华。每次讲课, 笔者都会认真去听。注意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对学生的辅导, 几年下来, 感觉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他们的局部模仿, 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很快。比如:让学生自学教材时, 先把教材中需要解决的重难点整理成问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 学生把问题弄清楚了, 教材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三、从网络开始, 在自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网络可以说是一本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万能机器人。在这里, 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师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 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 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 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 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还记得刚教信息技术那一年, 教育局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考试。因为, 笔者教信息技术这一学科, 所以, 参加的就是信息技术学科考试。考试时发现自己有许多东西不会, 比如:进制的转换及一些平时不太常用的软件中的各种功能。考试结束后, 笔者马上开始自学, 在网上搜索进制是怎么回事, 看了两遍大致明白了进制的数字组成及转换方法, 于是开始尝试着做题, 可一道八进制转十进制的题把笔者弄糊涂了。怎么也弄不明白了, 没办法, 只好在信息技术群中问, 许多热心的老师耐心地给笔者讲解, 难题得到了解决。

去年, 参加省电教馆组织的教学设计大赛, 大赛中要求用一种ScienceWord软件, 这种软件笔者根本就没听见过, 想想还是放弃吧。正巧那天群里有人说这个事, 笔者做为一名观众在静静地看着, 看着他们的对话, 笔者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一种类似于Word的软件, 只是它比Word的功能要强大得多, 尤其对于理科教师来说, 在画几何图形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是笔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明白了下载的方法和如何使用, 安装到自己的计算机中一试果然不同凡响。网络真是良师益友, 在以后的工作中, 笔者将一如既往地让它帮助我,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四、从竞赛开始, 在竞赛辅导中获得专业成长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大赛、电脑作品大赛、机器人比赛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机会。第一次接到电脑大赛的通知时, 看到参赛的要求, 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 因为从来没有带领学生参加过这类竞赛, 不知从何入手, 于是就反复了解大赛要求, 并询问教研员应该怎么做, 教研员很热情, 他告诉笔者电脑作品不但要基本功好, 更重要的是选题要有意义。在明确了大赛的要求后, 笔者开始把比赛要求告诉给学生, 并让全校学生都参加, 再从中选出几幅好的作品参加比赛。第一年, 因为没有经验, 学生也没认识到参赛的重要性, 结果一无所获。但笔者没有气馁, 反而更加努力, 从自身的竞赛辅导专业水平开始反省, 调整策略, 不断提高自己的竞赛辅导水平和经验, 从初中生开始进行竞赛辅导, 然后在他们中挑选部分苗子, 总算小有收获, 有一名学生的Flash动画获得省级三等奖。今年, 笔者更加地努力, 提高自己的竞赛辅导水平和与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全校中开始竞赛活动, 较第二年有了进步, 有二名学生获奖。

在竞赛辅导中笔者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增强了与学生交往的能力, 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学生参赛的项目当然不仅仅是全国中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创新大赛、机器人等等, 今年还有一个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 笔者试着给学生报了名, 看了看参赛的项目, 知道了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明年, 笔者将带领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比赛中, 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些, 都给笔者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机会。

五、从课题开始, 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 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 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那么, 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然后知困, 学然后知不足”, 在课题实践中, 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 而不得不广泛阅读书籍, 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 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 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 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 从教学的前、中、后等阶段获得体验, 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 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些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重技术轻理论是我们的通病。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在学习专业技术之余, 多掌握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 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有理论高度可以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机会。

去年, 笔者参加了课题行动研究, 研究《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先把课题进行了目标分解, 然后确立了子目标。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边研究一边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分析, 并进行研究活动记录, 而且还对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最终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而且还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中被展示。

总之,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内容相对复杂、时间相当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 并非有哪种技术、哪种方法就可以让人一劳永逸。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 其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并且是不断变化更新、永不停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既可“海纳百川”, 及时吸纳新的教育信息和教改经验, 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 为教育教学工作所用, 也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广泛传播”。这“一吸一吐”之间,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已得到提高。

这几年, 通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笔者深深地领悟到:要想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只能靠自己, 那就是通过专业成长, 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电教, 2008, (9) .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篇10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运用、加工、创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构建一批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指导。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师素养。在教学中,能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获得优化,实现高效的教学。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要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教师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探究和改革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过程中,要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使教学和信息化有效结合,使教学能大大提高效率,实现学校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正确定位,实现目标激励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构建一个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把信息技术操作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查阅,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作用,不断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教学的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构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钻研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使自己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不断优化信息技术教学,顺利完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给信息技术教师合理布置教学工作,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在学校教育进程中,要构建信息化的教学,需要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给信息技术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并让他们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对其他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进行辅导和帮助,推进全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在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钻研信息技术知识,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结合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给信息技术教师分配工作时,要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让每个专业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点。

例如,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擅长教学,可以让他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擅长信息技术的钻研,可以让他优化学校的软硬件设备,开发各种教学软件等。在以兴趣为基础的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能热情、积极地投入进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教学和信息化的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在传统教学中,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大量工作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导致他们不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力度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负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要负责对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和指导。学校管理者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付出做出积极全面的评价,并根据他们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劳动做出相应的回报,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在钻研信息技术知识和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学校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在快速地更新换代,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在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些信息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丰富的课堂管理经验,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但是他们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而大学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刚走出校园,存在着“重技术、轻教法”的问题,校本培训应根据培训者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增加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各取所需,获得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2. 运用教学案例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在培训过程中,运用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能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案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对教学反思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价体系。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和奖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现代化设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还要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学的全面改革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辅助下高效地进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时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创新教学和高效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信息化教育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改革的创新模式。为了实行信息化教学的高效进行,学校需要注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分类号】G45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顺应时代的需求,寻求新的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走进教育领域,要求教师转变对教育的观念,更新提升途径,优化教学及自主学习实践,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1 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伴随着各种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便有了社会学角度的教师专业化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不到半个世纪,进入我国的研究领域仅近二十年。它对我国教育专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以及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教育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影响了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美国。教育信息化在20世纪较早得到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EDUCOM(致力于用计算机技术改造大学教学和科研系统)等组织,至今影响深远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便是它们发展合并的产物。

2 现状与问题

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说期望短期见效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至少是没有显见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给培训者带来“受挫感”的体验。曹建霞(2008)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信息化环境已经初步显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更新”,将自我发展纳入职业生涯。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时代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本学科的网上教学平台。有些老师甚至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数语带过。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 发展的前景

3.1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信息时代,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对教师进修培训的手段和途径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能力进行提升。首先,要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要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在融合过程中应用的一门技术,不能代替课程,也不能凌驾于课程。它只是“工具”,只是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最后要让教师理解电脑不能代替人,因为它没有感情色彩;投影屏幕也不能代替黑板粉笔,学习内容的结果和过程的呈现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2 平衡信息资源配置,消除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導限制性因子的束缚。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3.3 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

提高专业能力途径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3]。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方面,“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得分最高,为1.29,说明大部分老师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21-27周岁年龄段教师在“校际协作,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学习”和“制度性的定期在职进修”两个方面得分相对较大,说明此年龄段的教师认为这两种途径有助于自己专业能力提高;28-35周岁年龄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得分最高(1.13),说明此年龄段教师认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是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50周岁以上年龄段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得分最高(1.67),说明此年龄段教师认为这种途径是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在“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得分较低(0.00),说明有经验的老师更加倾向于反思、总结、研究。

教育教学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的信息化,教师必须运用好现有资源,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9-43.

[2]曹立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教育,2013(6):223-224.

信息化专业教师 篇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领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新的挑战。它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及专业知能进行重新建构, 走出传统教学的框架,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一、教师角色和专业知能重构的必要性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认为, 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 其结果是达到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形态区别于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 注重教给学生严格、抽象的理论体系, 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 对学生的学习可以都用同样的一套标准来评估, 是一种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 使信息的获得具有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教学个性化, 学习自主化, 活动合作化, 管理自动化, 环境虚拟化, 教材多媒体化, 资源全球化。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学习将是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 通过自主探索、互相协作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学生可以轻易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信息, 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 不可能再掌控信息, 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和学生的内涵、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都将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师角色和原有知能已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进行角色与知能的双重构建。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师角色定位

1. 授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知识传授者”是教师的主要角色。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教师“讲授者”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教师从传播信息的主体角色中退出。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讲解传授就不再必要, 而是需要教师由单纯的讲授者转变角色为“授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而且要“导”。

这种“导”主要体现在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

筅河北邯郸学院周忠晓吕艳

导等五个方面。引导是指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 教师帮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法, 以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自觉高效地学习;指导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元认知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实现终身学习;诱导是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与激发者,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辅导是指教师应辅导学生设计合作方案, 为学生提供各种主题相关信息资源, 帮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组织和利用信息, 辅导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 设计评估方案,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评定和反馈等;教导则是教师帮助学生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避免信息不良、侵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避免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

2. 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学信息的制作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关系, 由于信息媒体的介入, 这种单向的师生关系越来越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它将被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多向关系所取代, 教师不再单纯以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呈现者出现, 教师必须以教育技术的系统观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去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探求恰当的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式,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所需信息, 并进行加工, 制作教学软件。也就是说, 教师将从单纯的教学软件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学信息的制作者。这对于每一个教师的要求无疑是大大提高了, 迫使教师不仅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而且要对专业知能进行重新建构。

3. 合作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认为, 学生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伙伴之间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和理解。新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经常发现学生关于软、硬件或操作技巧方面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知道得更多, 教师不可能再扮演专家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环境中, 共同进行知识建构。此外, 合作还包括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如形成教师研究的共同体, 也包

觹该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北省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08100024) 阶段成果

括教师与专家的合作等。

4. 研究者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新的技术与理论层出不穷,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而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 教师成长的“自然成熟”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中, 教师既要拥有课程研究与编制的基础知识, 又要在现代教育技术下研究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中教师获得长足的专业发展。

5. 环境的创设者

教育信息化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信息化教育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环境的创设者, 能够设计并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 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将发生重大变化, 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现有的课堂活动中去, 而是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需要适应技术条件对课程以新的方式进行重组, 即教师应具备将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并不强调为技术能力, 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技术整合, 包括整合技术的课堂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 以及技术整合的教学的实施。教师的主要专业知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基本的信息素养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 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 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 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2. 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能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教育的变革, 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将会影响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学, 怎么样学以及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是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能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 能够熟练地诊断课程的哪些内容可以利用技术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 并进行有效的设计;掌握多种技术支持的教学策略, 并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能够熟练地设计和采用各种评估策略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评价等。

3. 利用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的知能

教学活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 原本就很复杂的课堂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因此, 教师具备利用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的知能就更为重要。教师应能够熟练地处理课堂技术资源的管理问题, 能够在课堂环境中协调学习活动, 策略性地对课堂环境进行组织, 并熟练地使用各种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管理, 利用技术指导课程开发和记录学生参与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等。

四、教师角色与知能的双重建构的策略———行动学习

埃利奥特 (Eliot, J.) 认为教师应做“行动研究者”, 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出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评价, 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才能获得专业的自主发展。祝智庭教授也提出教师通过“做中学”来促进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发展, 他称之为“行动学习”。教师在自己的共同体指导下开展学习与研究, 通过行动———反思———行动中获得经验和提高, 完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与知能的双重建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报, 2002-12-4.

[2]叶澜, 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祝智庭, 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教育, 2002 (1) .

上一篇:复习模式下一篇:设施枣树整形修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