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2024-09-22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共12篇)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1

摘要:当前,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也越来越深入。我国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者, 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提高信息素养。除自身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有意识提高外,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制度。

关键词: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教育部的要求

2012年3月13日, 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本《规划》的编制重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重视调查研究和多方协作,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此, 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

2、党中央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 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并用单独一章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要求, 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 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

二、提高高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建议

1、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要有效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尚未到位。

2、以制度的约束为保障

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还有制度上的保障。比如, 学校成绩档案系统, 某些学科教师不及时将成绩输入汇总上来, 某部门网页没有及时更新等, 应该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 从而培养让俺们发布信息的素养。建立考核机制, 对在培训中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 以及在网络应用或信息领域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等。此外, 还要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有助于信息化推广的相关评价制度。

3、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 乃至工作中的问题, 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 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 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新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汇报课和研究课。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利用校外优质资源, 实现远程学习信息技术

有许多高校或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 其他高校应积极与他们进行联系和合作, 让本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 通过远程学习方式, 获取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远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 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 扩大学习交流的地域范围, 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拉近不同层次高校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

5、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 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 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 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学校各级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 起到表率作用, 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 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 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等。

6、开展教研活动, 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个整体, 它的效果受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力、交互响应、软硬件结合程度等影响, 因此,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设置有关多媒体课件应用交流活动, 让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心得体会, 探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各方面的问题, 对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 可以作为教研项目立项研究,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各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纳入课程建设项目, 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共同协作攻关, 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积极为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行创造交流平台, 共同探讨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完善、使用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 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 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 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 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 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 虽投入很多, 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应由软件专家,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 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 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8、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 在教师队伍中, 科研风气不浓, 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采教书。面临新技术的挑战, 仅凭经验来进行教学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率, 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并通过科研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在信息社会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养, 才能使自己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教育的进程, 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

总之, 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与传播者, 高职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只有在教育观念上紧跟时代的步伐, 才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2

论文摘要:结合中国现状,探讨了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分析了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性。并对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也要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更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这对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7月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出台,计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计划的出台,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调查对象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等六大方面。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则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信息化在带来高效率、好效果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的信息化,即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高校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提供帮助的工作者,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能不能让学生达到教育信息化要求达到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目标,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教师目前的信息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基本上未达到培养信息化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迫切性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师质量提高的主导运动。这一运动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顺应潮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仅仅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目的。以下几个方面足以说明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遵选信息的难度增加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危机的局面,导致了信息疲劳综合症的出现,这些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即高校教师如何才能给那些随意而无结构的信息赋予结构和意义,如何为学生设计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判别并和别人交流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这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从而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掌握信息技术的难度增加

信息技术调节着人类的生活。在教育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但某些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具有复杂性和技巧性,对高校教师而言难以恰当掌握,这又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隐性危机。

3.逐渐普及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

网络教育的普及性、资源共享性、多媒体性、非时空性、虚拟情景的创设以及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等优点。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也促使了教师剩余现象的出现,这使教育部门逐渐考虑减少部分高校教师岗位的开支;同时远程网络教育的广泛开展,使更多的人可以不进学校就获得所需知识。这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带来了减少一线教学人员的趋势,另一方面在校生数量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增长趋势又逐渐放缓,这些给传统高校教师带来面临下岗的隐性危机。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面对上述危机,如何化危机为机遇,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是关键所在。

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几点设想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作。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高校教师在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时,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因此对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在计算机技能和信息获取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信息意识方面使其具有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高校教师只有在信息活动中完全具备了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才可以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

网络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全球化网络就是一个巨型图书馆,对高校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高校教师了解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知识,让他们知道采用哪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从而具备信息理论和信息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能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我们带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学习方法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人们不出家门即可进行学习、工作、购物、通信、医疗、娱乐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熟练地掌握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唯一选择,否则,就可能与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的一代学生形成网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距。

4.创造条件,督促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校应加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为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支持平台,激励教师主动接受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检验、修正、完善教育理论,并用新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然结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单位时间内可以传递的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高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不压缩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地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途径。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等的不同,在教学场所适当配备不同的电教设备,方便并促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地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和调查,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手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

5。适当改变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及手段

单纯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养教师基本的信息素养才是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关键。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将培养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6.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应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行业联合,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高校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3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信息技术协助我朝着“科研型教师”迈进

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拓展着我的交流与研讨的视野。执教后,我的课题的选取与实施、论文的撰写、教辅书籍的编撰等等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我与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与研讨,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我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合理的专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我又通过光盘、网络观摩优秀案例资源等方式,借鉴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利用教师博客群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成为推进我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性,最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今,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使我在从教中感受到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中的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1. 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 “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使用者和提供者。

2.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学活动中的首席。

3. 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一言堂”的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会贯通。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4. 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和平台。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必要的网络远程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方便又有效的途径,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

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我们的教学具备了十分先进适用的辅助手段,但仅把计算机、电视等个别手段当做教学的补充,或仅在某个知识点上使用一下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根本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江西省网络远程教师培训有方式灵活、互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公共课模块学习、专业课模块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模式,实施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并使其内化。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4

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了十余年, 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上被社会层面认为偏低, 投入与产出比之间的效益存在巨大落差,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并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绩效, 对教育信息化评估也由建设评水平评估转向了绩效评估。将绩效引入教育的研究、以绩效的角度去评估教育信息化, 在国内外尙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阶段。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颁布实施, 对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深化认识、发展策略、技术路径的重构研究, 任务甚为迫切和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应该具备更加审慎的、科学的态度, 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加大重视和加深、加快研究, 既利于将力气花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刀刃上, 又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产出的主要因素, 是评估重要的软指标, 也是评估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辨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内涵、评估视角以及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 聚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这个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必要的一级指标维度, 提出要以“教师人”这个行为主体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绩效评估的观点, 并从用户实践的视角阐释其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

二、相关概念内涵的辨析

1.“绩效”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

(1) 绩效

绩效一词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 多见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绩、工作成果等。绩效是一个多维结构, 测量因素的不同, 其结果也会不同。对于绩效的定义, 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绩效的内涵, 比较公认的是绩效结果论和绩效行为论[1]。从百度百科上的描述看, 绩效是指组织中个人 (群体) 特定时间内的可描述的工作行为和可测量的工作结果, 以及组织结合个人 (群体) 在过去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 指导其改进完善, 从而预计该人 (群体) 在未来特定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工作成效的总和[2]。该定义融合了结果论和行为论的涵义, 目的是促进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笔者倾向于使用此描述。

2.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

国内还没有对教育信息化绩效的概念有明确的、统一的提法, 国内学者成江荣认为“教育绩效是指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 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和教育过程安排等情况的综合反映, 包括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三方面”[3], 这是引用了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绩效描述的“三效说”。将该描述对比结果论与行为论的“综合说”, 发现“综合说”从人性的角度改善和促进员工的业绩和个人成就发展, 绩效的行为主体非常明确和突出, 就是人。但是在成江荣的教育绩效描述中, 没有看到明确的行为主体, 反映的是一种公共的、综合的总和。教育信息化绩效是教育绩效的下位概念, 成江荣在文章中没有对其含义进行陈述, 另一国内学者张喜艳定义教育信息化绩效内涵为“教育信息化活动所产生的、与信息化投入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人们有益的结果”[4], 笔者认为还是不够具体、清晰。对应管理学绩效的含义, 笔者尝试对其作出描述如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 是指中小学师生个人 (群体) 在若干学年工作阶段取得的教育工作行为的变化和可测量的业绩成果, 以及组织单位结合个人 (群体) 在传统教育工作模式中的素质和能力, 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资源环境, 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 指导其改进完善, 从而预计该师生 (群体) 在未来学阶段中所能取得的成效的总和。此概念的描述, 笔者认同和沿用“综合说”的描述方式, 将教师和学生置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行为主体来看待。

2.“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评估”

(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

查找文献中笔者发现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概念有作出描述的文章很少, 个别学者作出的描述也存在概念主体与评估主体模糊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视角定位不清。笔者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的责任和任务出发, 描绘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任务与评估视角结构图, 见图1。

如果从建设责任主体分, 笔者将其分成三个层级, 分别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 横向来看, 它们有着自己的主体任务, 纵向来看, 它们又向下包含和掣肘、向上牵连。如果从评估目的出发, 可以立足四个不同的视角。视角1:社会民主管理与监督视角, 向下俯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 三个层级的建设主体全部是评估客体;视角2:各级人民政府部门考核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 其下两个层级都是评估客体;视角3: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考核中小学, 学校是评估客体。显而易见, 不同的评估视角底下视揽不同的评估客体, 对应不同的评估内容, 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不同。从一些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看, 目前学者主要有关注到的是视角2、视角3或者是视角2与视角3的混杂, 开始反思和关注视角1, 但还没关注到视角4, 即指导中小学校的自我审视和评估, 通过内部评价实现自我完善。

通常视角越下, 越接触地气, 越能发现问题,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 也是由下往上提出了问题和需要。笔者立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余年的本土现状, 基于一线应用与发展的需要, 由下往上采用视角4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估, 包括两个子视角, 一是中小学的内部评估, 二是向上用户需求的视角评估。从内部自我评估的视角看, 评估内容维度包括:设备作业和网络应用情况、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学生素养;由向上的用户需求视角评估看, 评估内容维度包括:支持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国家政策与法规、资金的规划与落实、建设的运营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资源的建设等。

(2)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评估

从图1可见,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既是中小学校自身建设和行为成果的表征, 也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任务之一, 因此, 教师在这一方面, 既是被作用体也是自作用体, 是综合作用力的结果。在设备作业状态良好的前提条件下, 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学生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四个软指标。在目前我国班级授课以教为主的教学体制下, 教师应用信息化水平的绩效则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绩效的主要表现之一。有学者前几年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专题研究, 对学校信息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效果也作为研究专项, 聚焦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也将大有裨益。笔者将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效果陈述为“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包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主体学习和协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 并对其如何实现绩效评估开展研究, 它将有利于拓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有利于充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理论研究, 还有利于丰富教师职后教育的理论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1. 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1)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STa R量表

国外对教育绩效评估起步较早一些, 也构建了一些评估量表。其中, 1996年美国教育技术CCO论坛开发的教育教育的Sta 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 Chart, 简称Sta R) 量表, 从硬件和网络联通、数字化资源、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就和考核四个维度来评估学校信息化发展, 并根据技术的整合把学校分为四类:低技术使用水平、中等技术使用水平、高技术使用水平和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学校。Sta R评估量表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它可以对各个学校在工作的不同阶段免费、快速地进行自我评估、分配经费、填补缺陷、设立近期目标和制定今后发展方向, 或用它作为参考, 设计出自己的评估工具[5]。笔者认同Sta R量表对不同水平学校评估的层次性和导向性, 但同时认为, 相对国内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层次的差异也存在于同一类型学校以及同一个学校的不同个体之中。因此, 评估量表应该要能关照这种差异。

(2) 具有一定鉴析价值的评估视角、模型和指标

笔者分别以“教育信息化评估”、“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以及将“评估”字眼更换成“评价”进行知网文献搜索, 均发现国内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的论文较少, 特别是以绩效为研究视点的更少, 多集中在2008年之后, 以顾小清和祝智庭、成江荣和解月光、殷雅竹和李艺等撰写的三篇文章具有较高的鉴析价值。文章中, 他们分别就评估的理论视角、评估模型、评估指标进行了论述。其中, 顾小清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视角—发展 (阶段) —角色”三维评估模型[6], 评估视角立体、丰富, 包括财务视角、客观视角、内务业务视角、变革与学习视角, 并建立其相应的评估工具模型, 对本研究有较大参考价值。不足的是, 这些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缺乏实证研究, 自身理论逻辑体系还需要继续深化完善。

2. 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相关研究

聚焦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绩效评估, 归根到底又回到一个研究难题上:如何评价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国外为促进教师ICT教学应用水平建立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例如2002年美国颁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 我国参照美国标准也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并于2008年开始展开全员培训与相关考证。笔者以学习应用的角色与评估员工作的角色看一线情况, 发现:

(1) 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是评价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主要方式

我国目前考核和评价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主要方式有两个, 一是教师职称计算机模块考试, 二是基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 并以教师的培训数与考证数作为一些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绩效的评估指标。教师职称计算机模块考试,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扫盲问题。但是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证问题的争议和分歧就比较大。我们不能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在推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上的决策是不当的, 但从地方考证和实践水平的两层皮现象看到, 盲目追求培训人数的任务完成、培训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超前性与一线普遍现实脱节。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在瀑布式辐射下, 因为师资水平、地区和城乡教育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量越来越小, 在操作落实上并没有成功接地气, 从学员考证的试题来看, 也还没有达到其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相融合的目标。因此, 学校应用水平的发展不仅需要项目性的培训及考核, 还更需要长期的岗位应用培训和水平评估。

(2) 课件情况是评估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重要佐证材料

另一方面, 一线教师的普遍性水平与教育技术专家所描绘的经营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颠倒教室学习模式等建设的目标蓝图还有较大差距, 课件制作水平还较弱, 包括设计理念的和制作技术的, 这一观点从各地区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的课件质量水平可见一斑, 也可从笔者长期在城乡地区下校调研中看到的情况得到证实。同时, 资源积累与网络分享机制的建设还非常不足, 而课件存量数和获奖数恰是目前一些初步构建的指标是评估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重要佐证材料。学校作为被评估对象, 真实水平没达到只能够以应付评估的目的出发无甄选地下载课件, 与评估促发展的朴实需求相悖。

(3) 问卷和查阅材料是评估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首选方式

目前对于教育评估的研究尚不足, 比较多的评估采集数据的方式是以问卷、访谈与查阅材料为主。笔者参与过相关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的验收评估, 发现对于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也是以问卷和查阅材料为首选方式。笔者认为, 对于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问卷填写所能准确反映出来的, 应该建立诊断测试的评估方式和技术手段, 以提高水平诊断的信度。

综上所述, 关于如何有效评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国内还没有建立科学方法和有力评估工具。笔者将尝试以用户视角, 从教学工作者的需求出发, 着力研究可行的、有信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操作。

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评估的指标构建

基于上文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的概念内涵、评估视角、评估指标等的辨析阐述, 笔者将以视角4构建关于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的绩效评估指标。

1. 评估原则

(1) 主体性原则。我们要重新认识和重视“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体现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人”这个人力资源放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 从对人的行为和结果变化的考核角度出发, 构建相应的一级和二级指标。

(2) 信度优先原则。减去和舍弃一些容易形成套路的指标, 例如计划、总结、课件数、考证数等这些评价细项, 减少和避免“造材料”产生的表面繁荣现象, 提高评估的信度。

(3) 效果增长原则。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办学模式问题, 教育的变革并不是引进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得了[7]。因此, 应该立足国内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现实, 从优化学校传统管理结构和工作效益、教师教学传播的效果增长等方面考虑。

(4) 分层评价原则。尊重和遵循“教师人”这个行为主体接触技术、熟悉环境、掌握技术、融合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 (起步-应用-融合-变革) 的四个阶段分别建立与其发展规律相符合评价标准, 使关照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的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5) 现场诊断原则。建立和采用现场诊断、即时测评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围绕教师的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主体学习和协同创造能力等设计评价题目和测评体系, 测试和诊断教师信息化应用的真实水平, 提高评估的信度, 实现评估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 评估指标维度构建

(1) 基于建设主体视角维建立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指标维度

借鉴顾小清的基于视角维建立的评估指标, 笔者基于图1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任务与评估视角结构图, 构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指标维度, 见表1。

注 (1) :视角1:社会民主监督评估;视角2:人政府评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视角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学校;视角4:“子视角 (1) -学校自我评估”、“子视角 (2) -向上需求评估”。

注 (2) :√表示外部评估, *表示内部评估, ☆表示用户向上需求评估

见表1中的浅色阴影部分, 四个视角评估的重点最后均要以中小学的应用落地为绩效实要;深色阴影部分是视角1和视角4的“子视角 (2) -向上需求评估”对政府在教育信息化上的职能实施所需要, 只不过, 视角1的角度是审视考核, 视角4是向上需求、索要保障;笔者将这种具有评估交集的情况称为“叠加评估”, 将向上需求的评估, 称为“逆向评估”, “逆向评估”就国内目前体制而言, 也只是一种理论构想。从表1可以看到, “叠加评估”包括对中小学的评估和对政府的职能评估, 根据“叠加评估”的操作需要, 建立的指标体系是一致的。

2.基于“叠加评估”建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评估指标

(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的评估指标

借鉴Sta R指标体系, 基于“叠加评估”视角建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的评估指标维度和评价标准见表2。

(2) 保障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的评估指标

从学校教育信息化实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保障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的评估指标维度和评价标准见表3。

3. 待开发和完善的评估技术手段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 除传统评估技术外, 要重点突破的是诊断测试的技术手段来获取相应的数量值。其中, 对于“评价标准I (表2) ”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用随机抽测的方式, 评估专家使用测试题库, 现场测试诊断教师水平;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现场课例分析和现场命题的方式实施;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主体学习和协同创造能力”通过查阅教师个体的合作项目的成果社区及现场展示的方式来评估。这个用于“教师的信息能力”测试题的题库设计有别于计算机办公应用模块考试,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测试也有别于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与试题库, 笔者的研究指向的是基于教师工作境脉的、基于教师教学实践知识案例的、基于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项目所需要的具体的情境, 该部分的论述笔者将在另一文章中展开。

五、结语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系统, 难以量化评估, 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也是一个系统思辨的工程, 带有较高的难度, 但并不能阻止社会和教育评估需求研究的脚步。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思辨工程中的关键, 按照KPI理论基础的“二八”法则, 抓住了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的关键, 就抓住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主体。笔者也期待政府部门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均能创新督导评估思路, 完善评价标准, 选取一些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大规模城镇学校、薄弱的小规模农村学校进行实践验证和优化, 继续开展现场测试的评估技术手段的研究与题库的开发, 形成一套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笔者也期待政府部门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均能创新督导评估思路, 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绩效评估”督导评估专项, 借助督导的力量,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4]张喜艳, 解月光, 魏俊杰, 王海.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中国电化教育.2011, (8) :24-27.

[2]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2994.htm

[3][8]成江荣, 解月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 :47-52

[5]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6]顾小清, 林阳, 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07, (5) :23-27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5

曹军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要求中小学小学教师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一、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等;2、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突破重难点,丰富知识,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4、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5、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6、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有趣;7、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8、实现了资源共享,特别是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等的重复作用;9、弥补了传统教材的不足。

二、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我县教育局电教站在近几年内,在全县中小学都安装了电子一体机,这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的办学条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开展课堂教学已成现实。而当前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则是:

1、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少,有的学校一般只有1—2个多媒体教室,甚至其中一个还兼作会议室,农远教室使用率不高,而对于电子白板、微格教室、网络教室、全媒体、电子图书等新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更无从

谈起;

2、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少,实践少,有的中青年教师不会使用PPT演示文稿;

3、教师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习惯,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开公开课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二、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措施

怎样使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学得会、用得上,不但能减轻其负担,而且能提升其劳动的创造性,甚至能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师生交往的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直接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思想和观念上更不容易更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激励教师们学习的源动力。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特性,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亲身感受”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观念更新改变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是评职称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是中青年教师迫切需要的技能。当然全体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使用。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要点

教师可熟悉以下方面:(1)信息的检索技术,主要是网上信息检索;(2)知识管理技术;(3)表达展示技术,功能强大的集成演示工

具,如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硬软件的使用;(4)基本软件使用有Word、Powerpint,其他会简单操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通过上述软件融合可轻松制作课件;(5)实践反思技术,主要指导教师叙事研究和反思交流,一些交流平台的使用;(6)思维汇聚技术,主要指学习方法和笔记方法;(7)其它探究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等。

3、以赛促进,借赛相长

比赛就像作一项目,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年可举行各种、各类比赛:(1)各级举行的公开课、说课比赛。如组织教师参加通用技术教学技能大赛和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等,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2)课件制作比赛。如举办全县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课件作为比赛的一项)、全县优秀教研论文、精品课和优秀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等;(3)组织开展全县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等。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4、资源共享与交流

通过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吸收了别人的成果,特别是教育专家学者学术成果,又达到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目前资源共享和交流的主要渠道有:(1)QQ群:现在,国家为中小学教师举办了各种培训活动,如省级、国家级的骨

干教师培训,可以建立培训班学员的QQ群,通过这一技术平台可以帮助解决在日常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困难。比如我在录制微课时,有不明白的问题,就通过QQ语音聊天,向一中的孙永杰老师请教,获益很多.(2)网上课件、教学实录:对于中小学各科,都有高质量的课件和教学实录,通过自己观看,可以部分、全部,创造性的吸收使用,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提高:年轻教师学教学经验,年长教师学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上的典型课,他们的教学实录对热爱这职业的教师影响是具大的.5、实施高效培训

(1)、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虽然现今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培训内容: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根本。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讲座法,观摩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资源型学习法等。在培训过程中,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培训途径:集中培训、寒暑假培训、小长假培训、举办短期讲座、邀请专家讲学、组织教师观摩教学示范课等,也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进行在线培训,使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优质培训,享受丰富的网上优质资源。另外,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也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①激励机制:培训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高效使用是中小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学校和政府提供合适的教材、适宜的基地、高素质的师资,让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对在应用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论文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给予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对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师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②约束机制:对教师培训过程中,让教师上交自己学习过程的录像,这种录像可以通过电子教室轻松来完成,录像把教师在电脑一定时间内做什么事全程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有效检查他们的作业,更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6

一、信息化建设历史回顾

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示范工程启动,昆明理工大学是当年连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100所高校之一。1995年,我校校园网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率先在云南省高校中实现了校园网与CERNET和INTERNET连通。

1999年,校园网二期建设工程启动,重点建设了连接三校区校园网的主干光缆工程等网络基础设施。至工程完工,我校三校区校园网络得以高速连接,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开展、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3年学校启动了校园网三期工程建设,校园网覆盖全校所有建筑物,积极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校园网基础网络设施基本完善的状况下,学校适时启动了信息化应用建设。2004年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启动。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程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主要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进行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推广。同时,组建了由省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我校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思路是:抓关键应用,以点带面,提升应用水平。

数字化校园工程进行了学校人、财、物基本信息的整合,重点完成了人、财、物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主要应用系统实现了统一平台和资源共享,基本解决了制约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时,建设和完善了教学、科研、学工、财务、人事、资产等一大批应用管理系统,以重点、关键应用带动其他应用的建设,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呈贡新校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列为我校新校区建设的五个目标之一。在新校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学校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打造坚实的适应“百年昆工”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环境。

围绕省委、省政府2008年昆明理工大学入驻呈贡大学城的要求,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2008年9月,我校2008级5500余名新生如期入驻呈贡校区,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建设要求。借助校园网高速基础平台,学校信息化各项应用全部延伸至新校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多校区办公、教学、管理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也为下一步校园网运用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2009年底,我校校园网总信息点近64000个,光缆160余公里,校园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规模在云南省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经验与思考

信息化建设难点及重点不在于技术,而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随着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推广,势必对传统管理模式和观念有比较大的冲击,是以信息化应用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还是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主导信息化的建设,或者两者如何较好地搭接,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各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服从整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

中学教师应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篇7

一、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的一门综合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传统教育媒体后出现的新的教学媒体,它为学生营造了形象、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各个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计算机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文本、图像和动画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简单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师的信息资源

在网络的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形成了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具体如下:

(1)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本班级的资源库,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电子学籍;利用相关的软件对各项工作进行统一化管理。

(2)在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Office办工软件来写教案;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可以借鉴其它兄弟学校的试题,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还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软件,把所要讲解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加强信息能力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熟练掌握信息基础知识

信息基础知识也就是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能力。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这样才能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 加强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功底

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此外,教师还应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有关的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达到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的目的。

3. 提高网络运用能力

在当今网络时代,教师应具有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当掌握网络知识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资料、传输文件和联网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必须具备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防治计算机病毒,定时更新杀毒软件。

4. 加强课程整合能力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展。计算机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先进的管理工具,是教师备课及查阅资料的工具。教师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有趣。计算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既要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还应注意导入时机,只有适时地导入,才能化抽象为直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 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创造性

先进的教学手段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多媒体创造者自身的高素质和创新性应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注意多媒体技术的互补性

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教师应做到各种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多种媒体相互补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保持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

在教学中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但是要讲究“度”。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使用多媒体,会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学生只顾看热闹,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总之,我们的认识一定要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同步,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广建.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李广建.信息与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8

计算机专业老师较其他教师而言, 对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技术有着先天的优势, 从而对教学设计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以往的几届的比赛来看,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设计都很少取得优异成绩。作为践行信息化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值得思考总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还需学习改进。

一、顺势导利, 倡导新技术的应用

从信息技术教学大赛来看, 比赛分三个项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从项目分类上讲,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三个参赛项目必不可少的。都需要设计者根据选题确定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近几年来, 大部分老师用了这么几种传统的制作软件: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SP+数据库…同样也出样了用VESTUDIO等制作仿真实训环境的教学软件。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只能说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还必需利用自身优势, 认真学习新技术, 占领技术应用高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技术领先, 引领信息教学技术应用的潮流。

二、居安思危, 苦心钻研教学理论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只能是一种技术保障, 所起作用只是辅助教学, 作为信息化教学比赛, 除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外, 我们还应深层次的挖掘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教育技术划分两个方面进行入手, 即物化形态的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形态的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以学习者为中心, 追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率, 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不管是的教学软件的制作还是教学设计都划为两个大的模块, “教材”与“学材”。相较以前而言更注重学习资源的收集建设, 利用多媒体手段革新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传输方式, 力争实现呈现媒体的多样化, 传输的网络化、数字化。两个模块的划分不是人为的划定界限, 而是科学的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达成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效果, 结合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新课改精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最终还是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同样追求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从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思路着手, 注重细节, 大胆创新, 寻求突破。附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图:

从以上图示不难分析出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学生特征、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大基本要素。现以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进行宏观上的特征分析, 包括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征、心理特征, 学生已基本适应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 已具备一定的文档编辑、数据处理、信息收集整理、计算机设备的调试维护能力, 此时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较大, 具备更为强烈的专业意识, 渴望获取更多的专业技术能力, 这样就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偏于实践的课程作了良好的铺垫。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更应坚持职业岗位能力标准, 培养学生从事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监理、维护的能力。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动态的适当调整, 大胆的创新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仿真实际的实训环境,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建立了基于实例的实训方法, 分组协作, 采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辅以用户需求报告和任务单的形式, 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评价应设立量化的评价标准, 细化评价项目, 注重坚持技能操作的规范标准, 也得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互助等职业能力的考核,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客观评价、总结拓展等能力的提升。除了几个要素的把握外, 还应注意环节的联系紧凑、及时反思修改。

三、革新比赛方法, 统筹兼顾, 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切磋平台。引领了信息教学技术的发展潮流。如果能通过比赛组织方科学的设置, 统筹安排, 可事半功倍, 达成更好的效果,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对职业教育产生质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作如下建议:比赛项目应对专业课程进行细化, 还以网络综合布线为例。将本课程设置为比赛课题, 将每章分给每个地区, 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设计划分至参赛学校, 同时可鼓励有能力的学校可延伸教学设计的范围。在分配任务时不是机械的划分界限, 应由教研部门出台指导性的比赛纲领, 例如我们可以先建立由两、三栋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的教学模型, 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指导书, 以建筑群系统为主线,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 将综合布线的7个子系统设置为子项目, 注意子项目之间的连续性、关联性, 始终保持项目的整体统一。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作出必要的规定, 确保每个学校所作设计保持风格、技术的基本基本保持一致, 作品具备相互的兼容性, 最终再由技术团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组合, 形成最具权威性的教学资源包, 让每个学校都能共享教学资源, 鼓励学校反馈修改性意见。每年赛事组织可以完成几门课程的开发, 逐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最终实现专业教育教学的标准化。只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实现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的最优化, 资源的共享并不困难。

作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信息教学手段, 理应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计算机专业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只有学习更新的信息技术, 钻研创新教学理论的应用, 才能不断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教学比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如果能创新完善比赛方法, 必定改变职业教育现状,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摘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意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作为具备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任重道远, 理应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倡导者、引领者。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9

从这一系列特点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知识的剖析, 并拟定适应本人专业发展的计划, 这是维系教师个人专业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个复杂而艰巨的自我提高过程中, 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参与富有共性的“知识学习”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整合、创新, 以实现共性知识个人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由此可见, 引入知识管理技术对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重视知识管理新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1996年,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 将知识划分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和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四种类型。同时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 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进行了分类, 共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 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 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由此可见,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大有裨益的。换句话说,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去指导信息技术课的改革, 将是事半功倍的。

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入手, 探讨利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首先, 让我们从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谈起。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跨度广、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 我们可以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四个角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 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特定教学工作的基础, 应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这些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教学设计知识三个方面: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信息与教育、信息存贮与检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学方法论等;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设计知识包括新的教育理念的掌握,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

2.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成功地进行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之一,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主要包括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 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本体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用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科学规律, 对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同化和顺应, 建立自身的内在知识体系。

3. 背景性知识

背景性知识是影响教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综合的文化涵养、宽泛的知识范畴。哲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学、逻辑学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决策和管理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 并应用到学校教学中;而教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整理, 认识教学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寻求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途径。

4. 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是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主要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 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实践性知识、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媒体开发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代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知识等。

上述知识群, 正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和目标依据, 也是呈现知识管理成效的具体领域。那么究竟怎样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前面所讨论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也有共性知识和个人化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个体来说, 为了达到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实践应用技能、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的目的, 应该运用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共性知识的个人化, 使各类知识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实践, 同时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共享。我们从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如图1) 。

1. 知识生成管理

知识生成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创新。知识获取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 也是其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获取知识不应仅限于学校教育和专门培训, 应随时随地学习以补充提高自己, 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隐性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有知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能够对原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与升级。知识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知识的应用, 这时信息技术教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原有的知识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分析、整合、再应用, 从而产生适用于新情境问题解决的知识。

2. 知识积累管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已经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以保证知识的正确性、鲜活性、有用性和条理性。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较快, 教师应根据所面临的环境变化, 对原有知识进行实时地更新和升级, 始终保持其掌握的知识与所面临的环境相适应。

3. 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就是学以致用, 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选择应用的知识需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 通过原有知识或将原有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能力, 进而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飞跃。特别是对于应用起来较为困难的隐性知识, 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地整理和保存, 如:积极参加由专家莅临的脑力激荡或一对一的指导等, 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动个体的元认知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扫除隐性知识的应用障碍。

4. 知识交流管理

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合作互助, 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这样扩充了知识应用的范畴, 减少了个体再次获取和整理知识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建立基于Blog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共同体内信息的交流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 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创造新知识, 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 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要真正做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 在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上, 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实践应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知识、创造知识。

四、小结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教师应以系统整合的观点来看待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知识的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能够恰当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高效地提高专业水平、挖掘专业潜力, 从而对外部教学环境变化作出快速、积极反应, 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有效地预测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途。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雪莲.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型[J].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 2005.

[3]曼燕霞, 刘敏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刍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10

4月23日, 第四届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共同主办。论坛期间, 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为、西斯奈特、百分点集团等企业代表就数字油田、智能油田、物联网、数据共享、移动商务应用技术等课题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分享了九江石化、镇海炼化、大庆油田等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问题以及成功经验。会议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均安主持。

会议指出, 随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创新, 特别是互联网+、工业4.0制造、工控安全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普及与应用推广, 石油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必将大幅提升。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在石油石化企业科技转型、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服务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网)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11

1 突破传统,促进教育教学

“排排坐,听上课”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样式,很难让活泼爱玩的孩子们对学习“好之”“乐之”,影响教学效率。而多彩的网络、变化丰富的多媒体既好看,又好玩,契合孩子们的心理,可以激发他们“好之”“乐之”的兴趣。因此,应将这些现代技术更多地引进课堂,运用于教学,在寓教于乐中吸引学生,有利于新课堂环境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汉字的构成方式时,对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式,如果只用语言和手绘来表述,容易因其枯燥而生乏味之感。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脑,制作出动画,以多媒体形式来表现,课堂会很活跃。同时,布置学生在课后上网,进一步查找相关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则会有更大的提高,使其能自觉自愿地学习思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那种苦学苦教的效果会好得多。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学生愿学、教师易教的良好局面。

2 运用网络,加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校除了要关心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在校外的学习。课外所学内容如果与课内所学相辅相成,则会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并迅速地消化吸收;课外所学如果失当,则可能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精力,甚而影响课堂所学效果。尤其在网络时代,课外是一个更广阔的大课堂,我们无法限制,也不應限制学生走进这个课堂。而在这个大课堂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强弱,学习方向正确与错误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是具体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即使走出校园,走进网络,也能正确地学习。

3 结合网络现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对学生能力培养,首先是判断力的培养。网络会把对与错、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各类信息综合堆积在眼前,学校若想把这些信息一一为学生辨析正确与否是不现实的。那么,又当如何进行辨别呢?这就需要学校把有关的方法、标准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每件具体事物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并最终吸收正确的、有益的,摒弃错误的、有害的。

其次是选择能力的培养。网络信息面广量大,纷繁复杂。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对“我”有用的?哪些是现时需要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又是可以不予关注的?这些都需要游弋在网络中的学生们去选择。正确的选择将极大地促进各阶段的学习,错误的选择将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学校在这方面要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掌握学习的路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所学的课堂知识更为完整。

其三是思考能力的培养。社会成员如果普遍的人云亦云,将使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思考力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关键。在每个社会成员成长的学校教育阶段,如果能够授之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今后就可能将这种思考能力转变成对社会的改造能力。网络时代为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思考的基础是对数据资料的掌握,而网络则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各种数据资料,使思考不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教育则是教学生应如何运用各类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综合,使网络提供的“原料”,经过每个学生大脑的自我加工,成为各具特点的思想产品。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教师群体成绩低 篇12

据《新民晚报》报道,作为全国11个试点省市之一的上海,国家汉字应用水平测试 (HSC) 前不久在沪举行,共有1814人参加测试。汉字应用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水平应具有高等教育程度以上的较高的汉字应用水平,能够在很广泛的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大约5500个汉字;二级水平应具有相当于高等教育程度的汉字应用水平,能够在比较广泛的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4000至4500个汉字;三级水平应具有相当于高中或同等教育程度的汉字应用水平,能够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3500至4000个汉字。据了解,根据测试大纲的要求,国家语委已经把公务员、编辑、记者、校对和文字录入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文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广告作业人员,中文字幕机操人员,高等学校和专科中等学校学生,日常工作与汉字应用紧密相关的其他人员以及要了解自己汉字应用水平和能力的其他人士等8类人群列为测试对象。据来自上海市语委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在去年进行的试点测试中发现一个规律,应试人的汉字应用水平表现为职称越低水平越低、学历越低水平越差、年龄越大差错越多。特别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测试成绩,不仅大大落后于记者编辑和公务员,甚至较在读大学生也略低。有关语言文字专家分析说,从试卷整体情况看,很多错字主要源于平时的不良书写习惯,如,“盛大”的“盛”字属于上下结构,写成半包围结构为错;“刮风”的“风”字第二笔应该是横斜钩,写成横折竖弯钩就错了。类似的错误问题,却在日常的书写及广告中司空见惯。

上一篇:中高职教育下一篇:应用与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