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

2024-09-22

中高职教育(共12篇)

中高职教育 篇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找准切入点,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研究与探索中高职的衔接问题成为必然。但是中高职的衔接不能看成是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 而是各种特征上兼容性的复杂配置。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中高职衔接仍举步维艰。

1 中高职教育现状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立了中高职的关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明确了五年高职教育的地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规划了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1]。

1.1 中职教育现状

1.1.1 学生状况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以中考落榜生为主,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表现来看, 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整体素质不高。199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 且前景不容乐观。据统计,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教育阶段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的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 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 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且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1.2 学校状况

中职学校忽视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的等的深入研究, 不注意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1.2 高职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上学的愿望,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技术能手, 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不相匹配, 影响了教学质量。有资料显示, 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在师资方面, 尽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距离教育部门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 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 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 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操作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2 建立中高职教育协调机构,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为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关系, 使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良好的合作及有效的衔接, 需要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组建而成,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以中高职衔接为重点, 以专业共建为纽带, 以服务产业为宗旨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密切行业、企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 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内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借助协调机构这一平台, 以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为主, 合作举办中高职学历教育, 探索中高职学历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衔接, 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内职业教育各层次的衔接通道, 为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构建完整体系[2]。

协调机构还应致力于推进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搭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平台;实现中高职联合办学,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专业结构布局的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效衔接, 实现教学和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师资互派互培, 着力构建开放灵活的中高职“立交桥”, 助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

协调机构还应致力于推进区域内各中、高等职业学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共同发展,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 构建中—高—行业一体的办学新机制, 最终建立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

3 改革招生制度, 拓宽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

老百姓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读更多的书, 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发展。改革招生政策, 让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这是实施中高职衔接的有效路径和难点。

中职生文化水平较低, 在高职高专单独招生工作中往往相对处于劣势。如果仍然以文化课考试为唯一的招收依据, 就不能有效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为此, 要对单独招生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探索以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 以专业、课程、学分认定为基础, 以知识技能为标准的考评机制, 探索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的方法与途径, 力求在面向中职生的单独招生中实现考评体系新突破。可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单独命题, 科学分配文化考试成绩和专业能力考核成绩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综合测试方法, 确保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中职毕业生优先升入高职院校就读;也可通过增加录取比例、学校推荐、学业资助和改革考试内容等创新举措, 为吸引技术能力强的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开辟绿色通道。

另外, 在对口招生计划中, 扩大招生覆盖面, 将对口高职招生专业扩展到单独招生涉及的所有专业, 使中职毕业生能有两次报考该校的机会, 提高其升学的几率。

4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4.1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4.1.1 非专业对口衔接, 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 并未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招收中职生, 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无用, 几乎从零开始学习新专业, 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

4.1.2 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 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许多学校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发现许多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中职重复。

4.1.3 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 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和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开始, 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 有可能出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反而不如中职毕业生的现象, 显然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3]。

4.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路

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 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 还是对口专业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 都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 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已是当务之急。

4.2.1 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 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 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中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标准, 避免中、高职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与错位。

4.2.2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好效果, 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 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 对企业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与高职的教学标准。

4.2.3 制定中高职衔接标准

确保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 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标准一致[4]。

4.2.4 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 应根据企业的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 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总之, 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大力发展中高职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只有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下才能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萧枫.世界教育大讲堂[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1.

[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5) :27-32.

中高职教育 篇2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新校园》

摘要:随着近几年职业学院师资力量的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也在增大。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本研究从职业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师资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培养建议

有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同学者已经在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诸如在学历、课程改革及在教学目标等等方面,但是有关师资培养方面研究的资料却为数不多,本文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师资培养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作用及措施做了相关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

是中高职教师个体素质要求的不尽相同。

对中职教育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来说,需要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即: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

电话:***

王编辑

三、有关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师资培养方面的建议

1.中高职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这个范畴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要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没

有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就无法落实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有着共同的使命,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系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院要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如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协同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2.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教师

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比如,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我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对教师进修学习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3.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

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

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我院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外,职业学院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参考文献:

针对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探讨 篇4

1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宏观机制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直线上升, 超过了本科院校。但长期以来, 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 很难招到好生源, 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当下, 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和吸引力, 是广大中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1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以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 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 理顺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并着力配设一专司中高职教育的行政机构, 由教育局统一领导, 确保中、高职教育层次紧密接洽, 防止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

1.2提高中、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 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以实践技能培育为主线着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 拓宽其就业前景,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3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对话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配合国家建立的中、高职衔接统一课程标准, 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 实施固定期限的教学计划。

2严格遵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

专业对口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校招生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 还应该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选拔, 择优录取相当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院校招生同样除了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之外, 还应当招收一定比例的专科层次和中职的毕业生, 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 以利于专业学习、技能的形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标对应的原则: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基于相对应的原则, 通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与高职课程相衔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有两项原则, 首先是理论知识不能重复, 能力训练不能脱节, 二是应该以中职课程为基础设计整套课程体系, 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重点。

能力本位的原则:能力本位是职教课程衔接的关键点。笔者所谓的“能力”除了涉及基本的专业技术以外, 还包括技术与能力组合而成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 必须考虑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训练, 由此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力训练体系, 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分层整合的原则:在人才培育方面,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有目标, 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 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但是鉴于均属于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两种教育形式, 中职与高职的延续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 二者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

统一出口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较为开放, 生源多, 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标准的统一更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扩散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形式

3.1确定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3+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项目是目前被众多地方院校使用最多的教育项目。通过该项目招收的学生可实行“3+2”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这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意在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因此, 在教学上, 区别于普通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

3.2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补充形式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之外的补充形式,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并推进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职教和普教的相互沟通。

3.3完善学分制国内现行的中高职学制流程复杂, 往往中职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处于劣势。比如, 部分院校入学后四个学年可直接获取大专文凭, 但有的院校四年后只能算是中专毕业生。鉴于此, 我国教育界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学制体系, 根据专业现状统一学制标准, 缩减重复的学时或内容, 同时以学生为重配套完善学分制系统,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项目。

3.4开办高职预科班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彼此的劣势恰恰是对方的优势, 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办预科班, 与中职院校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平衡彼此之间的差距。

3.5一体化结构类型宜倡导中职与高职校际联合分段负责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措施,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 同时可防止高职挤占中职。

3.6增进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允许一体化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填报同类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允许独立性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参加对口招生考试成为一体化结构类型的高职学生。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调, 尽可能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的交流创设条件, 确保中高职柔性接洽。可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 要求学生补修没有合格的课程, 允许其免修已合格的课程, 学分修满后允许毕业。

3.7高职院校招收毕业生应该区别对待外贸英语、文秘等文科专业对操作能力要求一般, 可直接招募普高毕业生。但是工科专业对操作技能要求较严格, 不建议直接招收普高毕业生, 可要求普高毕业生报考前先学习同类专业的中职课程再报考。

3.8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现阶段,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面向高职大专毕业生招收二年制本科生, 同时也可面向中职毕业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推行两种学制和衔接模式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确保本科的主流学制延续下去。

4深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建设

4.1培养目标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衔接, 职业教育中中职与高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人才培养方面自然有区别, 因此, 目标明确是首要前提, 以免所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

4.2专业设置的衔接现阶段, 中高职院校已有各自统一的专业目录, 但彼此在设计专业目录时往往忽略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中高职院校对此也没有系统的认知, 导致专业衔接相互脱节。而且, 中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设计比较盲目, 只考虑岗位需求, 而鲜少从整体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策略。中高职院校必须从大局着手, 对专业设计统筹安排, 以确保专业衔接良好。

4.3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就要实现课程目标衔接体系的合理排序, 即指为实现课程衔接的整体优化来设计整套课程体系的排序。这种排序是基于知识与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由于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鉴于此, 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在确定基本的专业课程框架后应注意调节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决定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行进路线。只有这样, 才能既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 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4.4师资的衔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对各系部教师企业轮训、暑期培训、兼职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将以“五个能力”为携领, 打造出具有教学力、科研力、实践力、社会服务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力的由名师、专业带头人 (培养对象) 、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近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堤坝式教学团队, 促进中高职教师结构的衔接。

5丰富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的方式

方式的衔接主要是指全日制学历教育衔接与非学历或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除了中高职独立结构与一体化结构的衔接之外, 还可以广泛采用合作办学模式, 发挥集团化的优势。此外, 通过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 也可实现广义上的中高职衔接。通过鼓励学生报考非全日制的职业院校,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业, 也可达到衔接的目的。

6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统一标准

建立一套利于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课程标准, 按照国内职业资格认证流程统一考核, 区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 构成阶梯递进的结构, 确保职业能力培养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积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和择业观念, 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阶段相适应。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职教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合理发展, 应该是从形式的衔接到内涵的衔接。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可能现实的, 本文在从宏观的角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 并采取具体可行的保证性措施。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 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 实行学分互认, 并广泛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努力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平, 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

[2]马吉保.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 2013 (21) .

中高职教育 篇5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统筹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按照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行的中职土木水利工程类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为例:中职的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划分为19 个专业,高职的土建大类专业分为建筑设计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工程管理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等七类专业,在每类专业中又分为2~6 个专业,共有27 个专业。中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的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职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高职的工程造价专业,中职的建筑装饰专业对应高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等等。 中高职专业衔接适宜为上述的一一对应衔接,如果做不到,在招生时也应专业类相衔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并未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只是分为文科、理科两大类招生。 二、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未进行课程设置整体考虑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目前,高职学院的招生有普通高中和中职两种生源,且主要为普通高中生源。高职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进行编制的,学制一般为三年。若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仍然采用此专业教学计划,将会出现:一为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有内容重复会更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二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这样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和今后学历的继续提升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2.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8 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 号)文件指出: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 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为了做好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具体见图1 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设置结构示意图。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任意选修课三大类,这里将公共基础课模块分为两个层次标准进行教学,即公共基础课1 和公共基础课2,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差异以及有无升读高职的愿望进行划分,其标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公共基础课1 为中职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公共基础课 2 是为中职学生升学需要设置的,与高职入学考试标准对应,高于公共基础课1 的标准。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基础课等。中职专业技能课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模块。中职学生刚入中职学校时可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以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再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设置了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适用于专业大类中的各个专业需要,如中职的土建类专业,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平台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是针对一个专业对应的若干个不同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化课程,专门化专业技能课为限定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顶岗实习为必修课程。在中职阶段开设任意选修课程,如中职工科类专业选修的音乐、美术、艺术等人文科学类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高职与中职教育在专业对口衔接的基础上,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形式类似,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任意选修课模块。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设置应满足教育部规定的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课、外语课、体育与健康课等。这里,在高职阶段不考虑开设专业基础平台课,利用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知识,防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高职的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学中,注意做好与中职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和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具体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的区别,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应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取舍教学内容。顶岗实习是中职、高职阶段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得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中高职的顶岗实习内容与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职阶段顶岗实习2 是中职阶段顶岗实习1 的深化拓 展与技能提升。学生在中职、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外,职业院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及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定点机构等进行的培训和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高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证2 应是中职阶段职业资格证1 的范围拓展与技能级别的提升。 (3)采用“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 目前,我国中职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为3 年;高职学历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一般也为3 年。笔者认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宜采用“3+2”的学制形式。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毕业生入读的中职学历教育,其学制应为3 年。国家鼓励高职学院发展两年制高职,且考虑中职与高职对口衔接时,高职的专业教学有了中职的专业教学基础,中职学生毕业时 对本专业领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对口衔接时的高职学制不需要3年,宜为2 年,即可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点要求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以及根据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基本条件,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中职阶段的德育课、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在中职阶段的三年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一般约为一学年,三年制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在高职阶段的两年教学中,文化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三,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不少于一个学期,两年制总学时数约为2000~2200。 4.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 号文件. [2]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职成[2009]2 号文件.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文件. [4]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高[2000]2 号附件一文件. 来源:网络

中高职教育 篇6

【摘要】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衔接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仍处在初步的不完善阶段。本文试从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在模式、途径、等方面做初步探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比80年代,历经30年,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1]。30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的过程。本文力求阐明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简述

中高职衔接能够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色;第二,注重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较直接的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3]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有如下五种形式: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3+3/4+2模式、六年一贯制、四五套办制等。上述几种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于:一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二是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三是改变中等职教“二流教育”等的不良声誉,以相互协调发展的方式提高中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水平。

二、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高职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高职的衔接,如:对高职缺乏了解、普通高等教育热、就业市场高消费和劳动用人制度不规范等,严重影响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此外,职教政策定位不完善、投入政策偏差、招生政策偏差以及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等,也阻碍了中高职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造成不同程度的错位[4]:发展比例失调导致基石错位、办学各自为政导致管理失位、招生制度限制性导致渠道不畅、培养方案脱节性导致衔接目标不统一、专业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分层化、教学实施偏向化等问题[5]。由于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素质教育衔接上存在五个“脱节”即:培养目标上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创业创新自信心上的脱节。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6]:中职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强等。因此,针对以上“脱节”情况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素质教育衔接的主要内容有:职教理念、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衔接[7]。

1、教育理念的衔接。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并重起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目标,实现合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促使中高职相互衔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教育过程的衔接。中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思维观念、学习能力也大有不同,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源头。相同系列的中职和高职才能直通,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心,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与技能,进而合成职业能力的循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两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专业和课程建设,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2)专业建设。需加强中高职规范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中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

(3)分层提升。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课程都应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组课程”。建议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以供不同背景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课程体系,选择适宜内容进行学习,以便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均能随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扣一环向上拓展和提升。

(4)区别对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要有效兼顾不同生源的差异,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既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如此,便可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达到最终目标。

3、校园文化的衔接。中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点,但均须引入企业文化。可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说来可实施如下措施:中职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中职二年级侧重融入,中职三年级进行实训,高职一年级进一步提升,高职二年级深入发展。此外,还可借助于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校园活动。

4、学生管理的衔接。高职院校须加强中职的教学质量跟踪与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的开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促进中高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8],高职院校还可优化机制构建,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健全管理体制等,以达到学校管理层次的衔接。在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9],包括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分别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安全稳定体系建设,包括学生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需落实综合素质课程,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10]。

三、结语

为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性,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素质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1期

[4]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孙梅.浅析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J].生物技术世界,2014

[6]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7]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语,2007.3

[8]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9

[9]袁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

浅谈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1 中、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 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 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 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 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⑵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 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 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⑶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 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 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教学计划难以实现,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⑴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⑵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2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⑴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 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 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 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 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

他们都的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 还应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

⑵教育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满足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制定课程标准,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开展多种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 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 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2]王武林, 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2.

[3]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篇8

1. 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一所学校连续学习五年, 成绩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五年一贯制的优势在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弊端在于教育形式过于固定化和整体化, 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是一贯制培养模式, 学生一直处在一种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状态”下, 相比三年制的大专生,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

2. 单考单招模式

单考单招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职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单考单招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 俗称的“三校生”。单考单招考试采取“3+X”的考试模式,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 “X”指的是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课。

单考单招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吸收一批优秀的中职生源, 同时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打通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但是这种模式中职校和高职校没有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可能导致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 容易造成教育投入浪费和教育效益低下。

3.“3+2”模式

“3+2”模式指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 毕业后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是一种院校直接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和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举办同类专业, 实行分段贯通式培养。

较之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 “3+2”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整合、重组专业和课程设置, 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 是目前较为推崇的一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导致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

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特点导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在国家层面,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教育部职成司管理, 但在地方上, 仍有中、高职教育分属教育厅职教处、高教处的现象, 更不用说, 中等职业教育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不同体制。2011年, 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 组织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应该说这从宏观层面做了一些体制上的突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中高职教育依然缺乏统筹管理和调度, 许多微观层面的调整还不到位。

以专业目录为例,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不统一的。首先,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目录颁布时间是不一致的, 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 而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则是在2010年才修订的, 这导致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缺乏内在的依存度和一致性。其次,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数量相差较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 有19个专业大类, 78个二级类, 共计532个专业, 新修订的中职教育只有321个专业。专业目录的不统一, 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相对薄弱。

2. 招生制度不完善, 难以保障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目前, 在我国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有明文的规定, 大致在5%以内。这无疑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 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另外,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考核方式单一, 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应试考试, 职教特点不鲜明;同时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 偏重基础文化课的考核, 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3. 课程衔接不紧密

现阶段, 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造成教育浪费;二是课程的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同类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是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挂”现象。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该是递进和承接的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高”并不明显, 甚至有些还不如中职院校。中高职技能培训出现“倒挂”现象, 专业技能的训练效果难以保障。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1. 加强统筹管理, 做好顶层设计

一要理顺关系, 加强对话和交流。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多头管理的局面,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中高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制度、办学模式、资格认证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 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二要明确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三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给予企业一定政策优惠,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有益的模式, 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 适度扩大对口招生比例, 创新招生制度

要适度放宽对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限制, 一方面可以突破中高职生源的瓶颈,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终结性宿命。要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入学制度。首先, 在考试内容上, 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考核, 逐步淡化基础理论课考核, 体现职教学生的特色。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升学模式。建立综合考试、注重技能、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 如可以试行中高职衔接保送制度、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制度、推行资格证书准入, 免试入学等。

3. 架设中高职院校沟通衔接的桥梁

首先, 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 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 推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资格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贯通发展, 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

其次,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引导, 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提高高职教育衔接中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中职院校和企业积极参的职业教育集团, 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 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

[2]万伟平.政府作用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3]马秋硕, 刘铁, 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9) .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5 年, 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两个重点发展”、一个“大体相当”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战略目标。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高职教育加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选择部分高职院校, 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坚持开通高职院校的“3+2”招生渠道, 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1 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意义

首先, 我国加入WT0 后, 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交流与竞争日益明显。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正逐步进行调整, 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对于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制造、 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之所以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与中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无相关。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发展“适当技术”和“加工产业”等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培养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关系到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一系列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其次, 人民渴望得到更高层次教育,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使其成为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变得非常迫切。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尤其是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 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 为中职学生打开大学之门亦非常符合当前需求。

最后,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 提高劳动后备军的整体素质, 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整合重组一些中职校与高职校,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以利于稳定中职教育, 发展高职教育,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内涵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这里所说的“衔接”的概念, 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 具体指的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人才结构设置等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 高职生在理论知识上没有本科生强, 技能水平上赶不上中职生。即便非常好的高职院校要在三年学制下也较难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 当前的中职教育虽然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但由于学生理论素养一般, 就业后较多从事一线操作工, 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中职生毕业后虽然技能水平不错, 但由于年龄普遍较小,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社会经验较少, 综合素养较难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所以我们研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中高职衔接, 决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 而是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 按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目的是充分运用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发挥其办学优势, 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 (实训) 技能教学。现在实行的“3+2”模式有些学校已经摸索了一些经验, 但中职教育仍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因此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有很深远的学术价值的。

3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现有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培养、教材、课程、管理体制等。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 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第二, 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4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想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第一, 是课程设置问题。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 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教学模式,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岗位的需要, 学校应通过认真调查、专家认证,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调整与改进, 减少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 可以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融人到实践教学中去。 可将专业基础课进行融合, 如可以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整合到一起, 即:《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专业技术课程要重点讲, 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调整,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努力推行“双证制”, 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 即中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 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中级以上。在质量评价中, 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经过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 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如期毕业。 这样可以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 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 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 节约教学时间,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 是教师如何来教。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这样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教师将如何教他们呢?孔子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我们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引路人, 自然面临着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的教学体验, 我认为对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对待这些学生就要有爱心、耐心, 善于与学生沟通心灵, 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尊重学生的人格, 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思想感受和内心活动。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 才会反过来尊重你, 爱戴你, 进而对你的讲课感兴趣。

2) 充分备课。 一节课能否上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 必须在备课上花很大精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授课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 还应了解学生思想、情绪、学习水平、学习方法、爱好等。 并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好教法。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创新教法。 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上课千篇一律, 死气沉沉, 教师在教法上应该不断创新。可以因教学内容而异, 借助图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平淡无奇的教学活动化为一种快乐的享受。

4) 语言得体, 多沟通。 授课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 还需要有充分的表达技巧。 授课语言要通俗易懂,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还要讲求风趣幽默, 绘声绘色, 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 对他们以前讲过的又掌握的比较好的知识略讲, 对以前应该掌握而没掌握的重要知识给他们补上。

5) 宽严适度。 爱与严, 才是教师对学生完整的教育, 爱要爱在心里, 严要严在行上。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对学生过分苛求,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

6)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应该在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实践巩固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 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训练中, 可采取“三层次”的实训教学法;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 三个层次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操作训练到综合系统设计。每—层次都要贴近工厂实际, 如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机电设备维修理论知识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生产性实训, 同时可以开展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工种培训及认证工作, 煅练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 也通过了岗前培训, 毕业时能独立操作, 做到“零距离”上岗。 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给学生提供多个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的时间可定为半年至一年, 经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技能, 还可以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

7) 教师要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 教师要永葆职业青春, 就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扎扎实实的学, 只有不断地为自己补充能量和燃料, 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实, 构建和谐教学。

总之, 对待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多一点关爱, 多一份勤劳, 多一点艺术,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寓教于乐, 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让学生较好地过渡到我们高职院校。

第三, 是学生如何来学。

对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方法, 要坚持“预习—听课—复习”的基本路线。 不管学生以前在中职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那么到了高职, 就要一切听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自己要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 劳逸结合, 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步伐及生活规律, 关于实习, 要做到“多做事, 少偷懒;多看书, 勤提问;多沟通, 多对照;多主动, 少被动;学以致用, 德艺双修”。例如, 在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 学生首先要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性能, 然后才能理解放大电路的作用。在实验课上, 要学会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 强化动手能力。另外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比赛, 尽可能多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 希望今后我们的现代职业教育能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改革思路, 努力做得更好, 促进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 取得一些进展,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砚秋.智能机器人概述[J].网络与信息, 2007, 07:68-69.

[2]机器人发展简史[J].世界科学, 2007, 03, 10.

[3]张钹.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导报, 1992, 06:42-46.

[4]孟庆春, 齐勇, 张淑军, 杜春侠, 殷波, 高云.智能机器人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09:831-838.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篇10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 (2012) 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 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 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 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 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一、完整, 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 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 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不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 (2012) 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 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 挤掉了文化基础课程, 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进入高校后,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 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 (2012) 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 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 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 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 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 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 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 更高新的技术水平, 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 明确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新技术为引领, 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 以能力为本位, 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 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 (2012) 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 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 使其跨越区域限制, 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程分类标准, 也没有像国外某些国家一样对课程内容做出明确划分。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复率高。目前中职教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已实施课程改革, 编制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明确了教学课时, 并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基础性课程的应用性, 为中高职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中职学校应该贯彻实施。就专业课程而言, 各校开设的课程与选用教材可以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 但应明确划分专业核心课程, 作为招生考试的备选科目。同时可以先在某些专业试点, 研究划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层次, 或者在有合作关系的中高职学校中研究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 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智力资源的浪费[3]。

鲍伟等 (2012)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包括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一致、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及课程考核的衔接[4]。

李传双 (2012) 在《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方式提出一些设想, 这种设想在其他专业也是可以尝试的。其一是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结合。纵向衔接指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 课程内容衔接应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学科知识的逻辑性, 技能形成先易后难的序列排列。课程内容应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 但应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 同时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横向衔接是指将各种要素按横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5]。其二是学科逻辑顺序衔接与工作逻辑顺序衔接结合。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衔接指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这也是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原则要求的。而学科逻辑顺序衔接是根据学科本身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衔接讲究科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顺序的统一, 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5]。其三是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结合。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直线式就是把课程内容从中职到高职组织成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不重复。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螺旋式则是在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上使部分内容重复出现, 但逐渐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而螺旋式衔接则容易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温故而知新,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5]。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有效政策的研究

单慧芳 (2012) 在《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一文中以旅游专业为例就课程衔接实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这对其他专业依然适用。文中提出组建旅游职教集团并实行中高职“3+2”衔接式教育体制, 同时建立“3+2”衔接式体制下旅游专业“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模式[6]。

徐国庆、石伟平 (2012) 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一文中总结, 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要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区分与相关, 而其核心目标指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与行动必须改变过去习惯的“局部试点”方式, 整体规划, 发挥出体系效应[7]。

戴真 (2012) 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对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进行了论述, 对中高职教材进行了对比, 得出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此外, 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统筹管理, 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 实施学分制管理, 课程考核全面贯通, 教育部门全面衔接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等具体措施对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现都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李丽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J].职教通讯, 2012, (12) .

[2]孙惠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6) .

[3]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6) .

[4]鲍伟等.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2) .

[5]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6]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7]徐国庆,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5) .

中高职教育 篇11

【关键词】美术专业教学;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已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三年在中职),有利于吸纳学生,同时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二年在高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当然,这种衔接方式,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招生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中职的教学不仅要保证愿意升入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要考虑不愿升入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

【参考文献】

[1]冯锦英,何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徐健.中高职衔接:戴着镣铐跳舞[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3]王孚.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张驰(1970-),江苏如皋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参与过南通市课题研究,已发表过省级以上论文,主要从事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

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对策研究 篇12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 有共同点, 也由于分属中等和高等教育而存在差异性。当前,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和质量检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正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职教育成效缺少检测标准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 中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教育活动, 应该按照企业与市场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使学生上岗后能胜任岗位技能的要求, 包含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包含企业和市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要求。但目前中职教育缺少像高考一样的统一的硬性的考试形式和评价方式, 这就造成中职教育质量意识不强,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这也使得中职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轻视持续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陷入就业教育困境。

2.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冗杂

一是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适合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分别构建各自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缺少可依据的标准和有效的沟通, 出现了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重复设置的现象。二是课程体系不合理。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存在轻人文、重专业, 轻理论、重实践, 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 对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专业学习。三是实践教学区分度不大。在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 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阶段类似, 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 职业资格认证不规范

目前, 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级别或发证部门比较混乱, 考证门槛较低, 造成一些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不充分的前提下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倒挂”现象, 也给高职教育实施“课证融通”“双证毕业”等教学实施造成了很大不便。

二、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要进行顶层设计

中高职教育应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 即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才, 教育系统就培养什么人才。职业教育一要能够及时、有效地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供相关的教育;二要紧紧同劳动市场连在一起, 贴近社会和岗位的需要, 通过不断的职业教育, 持续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素养。

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体化不是招生宣传政策上的一体化, 而是教学标准、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的统一。基于此, 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一体化的政策环境、管理机制、管理实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间实施横向连接, 在中高职教育中实施纵向连接, 从而使普教、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连成一体, 建立起一种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制, 加强职前与职后, 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使得受教育者能在职教与高职院校、大学和在职培训机构之间自由流动, 形成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网络。

三、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立交桥”

1. 构建以能力标准为指导的职教课程开发模式

政府牵头组建各类行业组织, 由行业组织提供最新的岗位要求及就业需求信息, 从而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职业院校的课程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 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哪些课程等均由各相关行业组织根据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制定。

政府和行业组织联合出台有权威效力的国家职业标准后, 能有效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建立在能力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模式, 制定适用于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标准体系。中高职职业院校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组织教学, 从而保证学生达到各级能力标准, 并获得全国认可的各级职业资格证书。

2. 实现职业教育“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型

为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要让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具体职位或工作情景相结合, 从职业功能视角界定能力和素养, 实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改革;要尽快改变我国现行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扫除影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障碍;建立以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构建“就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相结合的职教课程设置体系,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型。

3. 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考核

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立足行业, 立足市场, 为当地的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除了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外, 还可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将校企合作项目融入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变革中,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 提高专业教学品质。

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应有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 企业专家既可提供可行性指导, 也可通过课程主讲、考试主考、“校企备课会”、共同编写教材等参与实质性合作。特别是在课程考核方面, 可将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嵌入课程的考核之中, 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践等环节, 采用企业的工作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实践能力考核, 以实现考核的实用性、职业性。

4. 中高职教育必须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中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可以以某一门课程、某一个项目为合作平台, 以中职教育阶段为起点, 组建“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的联系, 在校教师既可获得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信息, 也可在与企业、专家朋友式的合作关系中潜移默化地拓展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专业知识更新, 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团队可以共同担任一批学生的学业导师, 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另外, 也可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 使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职业生涯,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 也必将成为推进中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随着高职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效应提升到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必将同时促进中高职教育的纵深发展。我们期待真正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时代早日到来。

摘要: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虽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障碍。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有利于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 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 .

上一篇:居民旅游感知下一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