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2024-08-07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精选12篇)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1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质量, 更重要的是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中高职教育衔接可以整体设计与统筹规划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既能保证高等教育规格, 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更能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 因此,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点。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1 中、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 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 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 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 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⑵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 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 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⑶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 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 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教学计划难以实现,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⑴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⑵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2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⑴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 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 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 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 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

他们都的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 还应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

⑵教育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满足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制定课程标准,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开展多种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 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 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2]王武林, 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2.

[3]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4]侯银海.职校生入学指南[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II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枕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己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II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0Ic,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一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针对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篇4

1. 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一所学校连续学习五年, 成绩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五年一贯制的优势在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弊端在于教育形式过于固定化和整体化, 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是一贯制培养模式, 学生一直处在一种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状态”下, 相比三年制的大专生,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

2. 单考单招模式

单考单招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职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单考单招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 俗称的“三校生”。单考单招考试采取“3+X”的考试模式,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 “X”指的是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课。

单考单招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吸收一批优秀的中职生源, 同时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打通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但是这种模式中职校和高职校没有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可能导致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 容易造成教育投入浪费和教育效益低下。

3.“3+2”模式

“3+2”模式指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 毕业后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是一种院校直接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和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举办同类专业, 实行分段贯通式培养。

较之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 “3+2”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整合、重组专业和课程设置, 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 是目前较为推崇的一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导致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

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特点导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在国家层面,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教育部职成司管理, 但在地方上, 仍有中、高职教育分属教育厅职教处、高教处的现象, 更不用说, 中等职业教育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不同体制。2011年, 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 组织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应该说这从宏观层面做了一些体制上的突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中高职教育依然缺乏统筹管理和调度, 许多微观层面的调整还不到位。

以专业目录为例,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不统一的。首先,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目录颁布时间是不一致的, 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 而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则是在2010年才修订的, 这导致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缺乏内在的依存度和一致性。其次,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数量相差较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 有19个专业大类, 78个二级类, 共计532个专业, 新修订的中职教育只有321个专业。专业目录的不统一, 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相对薄弱。

2. 招生制度不完善, 难以保障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目前, 在我国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有明文的规定, 大致在5%以内。这无疑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 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另外,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考核方式单一, 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应试考试, 职教特点不鲜明;同时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 偏重基础文化课的考核, 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3. 课程衔接不紧密

现阶段, 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造成教育浪费;二是课程的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同类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是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挂”现象。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该是递进和承接的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高”并不明显, 甚至有些还不如中职院校。中高职技能培训出现“倒挂”现象, 专业技能的训练效果难以保障。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1. 加强统筹管理, 做好顶层设计

一要理顺关系, 加强对话和交流。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多头管理的局面,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中高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制度、办学模式、资格认证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 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二要明确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三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给予企业一定政策优惠,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有益的模式, 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 适度扩大对口招生比例, 创新招生制度

要适度放宽对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限制, 一方面可以突破中高职生源的瓶颈,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终结性宿命。要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入学制度。首先, 在考试内容上, 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考核, 逐步淡化基础理论课考核, 体现职教学生的特色。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升学模式。建立综合考试、注重技能、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 如可以试行中高职衔接保送制度、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制度、推行资格证书准入, 免试入学等。

3. 架设中高职院校沟通衔接的桥梁

首先, 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 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 推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资格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贯通发展, 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

其次,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引导, 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提高高职教育衔接中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中职院校和企业积极参的职业教育集团, 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 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

[2]万伟平.政府作用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3]马秋硕, 刘铁, 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9) .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5

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服务新四化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国家职教新政策,按照地方政府工作部署,联系我校中职教育实际,把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与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与调整教育结构相结合,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我校中职教育稳步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技能积累、服务新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一、深刻理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部署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深入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归纳为10个方面:(1)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发展的理念;(2)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教体系;(3)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系统完备的制度;(4)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5)形成立德树人、全面培养的育人模式;(6)形成对接产业、中高衔接的现代教材;(7)形成突出实践、素质导向的教学方法;(8)形成产业思维、分类指导的管理方式;(9)形成一专多能、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10)形成多方参与、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

二、全面落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任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着重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和标准体系;(2)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办学机制;(3)明确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4)进一步深化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6)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步伐;(7)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8)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工作;(9)倡导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取向;(10)推动职业教育试验区与试点的建设。

三、切实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面对新的背景、要求、任务,职业院校必须切实承担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把工作重点集中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来:(1)承担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重要使命;(2)承担改革创新教育制度的重要使命;(3)承担调整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使命;(4)承担全面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5)承担开展职教集团办学的重要使命;

(6)承担转变职教管理模式的重要使命;(7)承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8)承担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9)承担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10)承担先行先试重大政策的重要使命。

四、着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最近又启动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2013—2015年)》编制工作,强调要推进10个衔接:(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衔接计划;(2)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计划;(3)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衔接计划;(4)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计划;(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衔接计划;(6)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校际衔接计划;(7)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衔接计划;

(8)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装备衔接计划;(9)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衔接计划;(1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衔接计划。

五、我校中职教育的思考

(1)有利因素:①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来自国家因素)。②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等各级领导对我校的关怀与期望;(来自主管局因素)。③长期积累的优势(来自自身因素)。

(2)不利因素:①内部:普遍缺乏危机感;②外部:上下关系未理顺。

(3)工作思考:①学习并领会国家职教政策新精神,解放思想,思考学校未来发展;②学校领导工作重点解决学校三大问题:理顺与上级部门关系、解决学校经费、学校发展思路;③规划我校未来发展具体方案;④加强学校内涵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6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按需培养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使中职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但目前国内中职院校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着合作层次深度和广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教育政策扶植和合作规范等问题,需要科学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端正思想、建设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与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运行时间教长,相对来说模式更成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确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应文凭等级的对口衔接模式;另外一种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双元制”,即学生进行低层次职业教育后,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进行阶梯式职业课程学习,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此模式特别注重学习的职业实践能力,经过此模式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再教育,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深造机会的同时,又完善了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培养目标和灵活性。另一种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美国通过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大纲,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采用法规规定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如《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就规定中高职院校应通过校际间合作方式来制定和实施各层次专业和专业相近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日本进行中高职研究较早,其已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通过推荐考试等手段选拔人才进入各对应的学历层次的职业专门院校,并研究开发出相对应高中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对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相较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日本更注重终身教育的传统,职业大学在招收新生时往往注重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而高中专科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旨在习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和取得职业资格,总体来说,日本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更谋求两者间的协调。自19世纪末,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并不断发展和改进,1995年1月启动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 ,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主要进行学历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证书(10-12年级)和普通资格证书,普通证书包含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四级证书和两种文凭与三种学位资格,其中主要进行学位教育的大学和主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TAFE学院在内容上有明显的衔接,互补性明显。该资格框架每一级对应不同的证书,确立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不同的衔接制度。澳大利亚更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的方式将全国中高职课程进行衔接,通过培训包,澳大利亚将国家能力培训和评估标准、国家资格和认定结合起来,通过各级内容衔接,各层资格相互承认,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两段式结构,在这一类中,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学制年限推进学制教育,如劳动技工学校的二年制教育,职业高中的三年制教育,高职学院的二年或三年制教育。第二类是一体化结构类型,是有目的地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及衔接模式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此类型通过各区域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建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中职毕业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声誉,同时也优化了毕业院校一流教育的声誉。但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生,我国在中高职教育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高职教育起步晚,地方差异性大,办学规模小,招生渠道狭窄,招生制度粗放,学历认证衔接不畅,职业技能培训少,培训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与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研讨中高职院校怎样制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提升中高职教育,解决中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造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错位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成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中高职职业院校学习,提高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优化中高职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院校办学效益。

(二)按需求培养人才

中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跟普通院校相比,在教学对象、方法、管理上有很大差异性,中高职教育应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按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统筹安排并实施相应的课程计划。

(三)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行为,通过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一)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国家对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科学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中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制度。

(二)专业建设

中高职院校从区域市场需求、企业利润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与企业价值、产业需求相融合,设置反映专业特色、满足企业攻关方向、信息和服务需求的课程,合作建设互利共赢的专业体系。

(三)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合作不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衔接上占据重要角色,以校企融合办学为平台,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课程建设为根本,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四、中高职院校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深度和广度不高

实现校企合作衔接教育,企业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企业的优势是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应提高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合作中要推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中去,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校企合作互赢,统一利益价值。

(二)思想观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社会对于校企培养模式缺乏理解和重视,思想观念陈旧,这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缺乏有效政策扶植和合作规范

由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人才模式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明确,合作规范不够严谨。现阶段校企双方在合作上自发组织多,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指定相应的机构单位负责推进两者间的合作,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推进。

(四)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利益矛盾突出

学校和企业追求的利益不同,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公益、非盈利性的教育活动,它追求的利益是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则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使双方在经营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式和培养目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产出周期长,而企业对利益的获取使得它喜欢利益实现快、实现周期短。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科学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做好企业自身和相关行业的调研与分析,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设计衔接教育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和规划,本着反映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益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原则,设计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合理搭配,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计划制订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计划。保证专业课程明确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能兼顾理论和实践模块、能够适应订单式培养,贴近市场需求。

(三)端正思想,建设实训基地

加深对校企合作意义的思想认识,理念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中高职院校要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高学校市场生存能力的意识,能充分正视校企合作培养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定位;企业要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正视职业教育对其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双方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做好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完善实训基地。

(四)打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

中高职院校在与对口企业合作中,是否实现长期合作,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同时,对应的政策法规还能有效保证双方利益, 如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合作办学和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办法对应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等是完成校企合作衔接人才教育培养,完成生产和教学活动对接的有效手段。

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研究理论支撑力度不够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支撑,不管是对研究问题的说明分析还是研究方法、过程、手段、具体操作,都需要与理论相结合,在研究中发现一些问题:如研究中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研究报告中一些论据论证力度不够,相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陈旧,国外的一些理论跟国内的情况差异性大,不能拿来支撑课题。

(二)研究中总结不及时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5 年, 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两个重点发展”、一个“大体相当”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战略目标。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高职教育加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选择部分高职院校, 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坚持开通高职院校的“3+2”招生渠道, 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1 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意义

首先, 我国加入WT0 后, 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交流与竞争日益明显。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正逐步进行调整, 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对于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制造、 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之所以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与中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无相关。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发展“适当技术”和“加工产业”等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培养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关系到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一系列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其次, 人民渴望得到更高层次教育,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使其成为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变得非常迫切。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尤其是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 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 为中职学生打开大学之门亦非常符合当前需求。

最后,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 提高劳动后备军的整体素质, 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整合重组一些中职校与高职校,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以利于稳定中职教育, 发展高职教育,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内涵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这里所说的“衔接”的概念, 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 具体指的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人才结构设置等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 高职生在理论知识上没有本科生强, 技能水平上赶不上中职生。即便非常好的高职院校要在三年学制下也较难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 当前的中职教育虽然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但由于学生理论素养一般, 就业后较多从事一线操作工, 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中职生毕业后虽然技能水平不错, 但由于年龄普遍较小,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社会经验较少, 综合素养较难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所以我们研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中高职衔接, 决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 而是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 按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目的是充分运用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发挥其办学优势, 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 (实训) 技能教学。现在实行的“3+2”模式有些学校已经摸索了一些经验, 但中职教育仍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因此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有很深远的学术价值的。

3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现有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培养、教材、课程、管理体制等。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 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第二, 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4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想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第一, 是课程设置问题。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 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教学模式,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岗位的需要, 学校应通过认真调查、专家认证,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调整与改进, 减少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 可以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融人到实践教学中去。 可将专业基础课进行融合, 如可以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整合到一起, 即:《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专业技术课程要重点讲, 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调整,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努力推行“双证制”, 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 即中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 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中级以上。在质量评价中, 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经过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 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如期毕业。 这样可以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 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 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 节约教学时间,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 是教师如何来教。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这样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教师将如何教他们呢?孔子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我们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引路人, 自然面临着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的教学体验, 我认为对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对待这些学生就要有爱心、耐心, 善于与学生沟通心灵, 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尊重学生的人格, 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思想感受和内心活动。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 才会反过来尊重你, 爱戴你, 进而对你的讲课感兴趣。

2) 充分备课。 一节课能否上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 必须在备课上花很大精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授课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 还应了解学生思想、情绪、学习水平、学习方法、爱好等。 并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好教法。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创新教法。 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上课千篇一律, 死气沉沉, 教师在教法上应该不断创新。可以因教学内容而异, 借助图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平淡无奇的教学活动化为一种快乐的享受。

4) 语言得体, 多沟通。 授课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 还需要有充分的表达技巧。 授课语言要通俗易懂,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还要讲求风趣幽默, 绘声绘色, 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 对他们以前讲过的又掌握的比较好的知识略讲, 对以前应该掌握而没掌握的重要知识给他们补上。

5) 宽严适度。 爱与严, 才是教师对学生完整的教育, 爱要爱在心里, 严要严在行上。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对学生过分苛求,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

6)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应该在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实践巩固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 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训练中, 可采取“三层次”的实训教学法;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 三个层次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操作训练到综合系统设计。每—层次都要贴近工厂实际, 如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机电设备维修理论知识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生产性实训, 同时可以开展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工种培训及认证工作, 煅练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 也通过了岗前培训, 毕业时能独立操作, 做到“零距离”上岗。 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给学生提供多个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的时间可定为半年至一年, 经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技能, 还可以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

7) 教师要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 教师要永葆职业青春, 就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扎扎实实的学, 只有不断地为自己补充能量和燃料, 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实, 构建和谐教学。

总之, 对待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多一点关爱, 多一份勤劳, 多一点艺术,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寓教于乐, 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让学生较好地过渡到我们高职院校。

第三, 是学生如何来学。

对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方法, 要坚持“预习—听课—复习”的基本路线。 不管学生以前在中职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那么到了高职, 就要一切听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自己要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 劳逸结合, 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步伐及生活规律, 关于实习, 要做到“多做事, 少偷懒;多看书, 勤提问;多沟通, 多对照;多主动, 少被动;学以致用, 德艺双修”。例如, 在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 学生首先要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性能, 然后才能理解放大电路的作用。在实验课上, 要学会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 强化动手能力。另外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比赛, 尽可能多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 希望今后我们的现代职业教育能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改革思路, 努力做得更好, 促进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 取得一些进展,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砚秋.智能机器人概述[J].网络与信息, 2007, 07:68-69.

[2]机器人发展简史[J].世界科学, 2007, 03, 10.

[3]张钹.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导报, 1992, 06:42-46.

[4]孟庆春, 齐勇, 张淑军, 杜春侠, 殷波, 高云.智能机器人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09:831-838.

中高职教育衔接途径初探 篇8

1 中高职教育现状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立了中高职的关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明确了五年高职教育的地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规划了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1]。

1.1 中职教育现状

1.1.1 学生状况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以中考落榜生为主, 结合学生进校后的表现来看, 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整体素质不高。199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 且前景不容乐观。据统计,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教育阶段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的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 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 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且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1.2 学校状况

中职学校忽视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的等的深入研究, 不注意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1.2 高职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上学的愿望,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技术能手, 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不相匹配, 影响了教学质量。有资料显示, 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在师资方面, 尽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距离教育部门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 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 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 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操作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2 建立中高职教育协调机构,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为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关系, 使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良好的合作及有效的衔接, 需要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组建而成,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以中高职衔接为重点, 以专业共建为纽带, 以服务产业为宗旨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密切行业、企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 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内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借助协调机构这一平台, 以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为主, 合作举办中高职学历教育, 探索中高职学历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衔接, 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内职业教育各层次的衔接通道, 为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构建完整体系[2]。

协调机构还应致力于推进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搭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平台;实现中高职联合办学,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专业结构布局的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效衔接, 实现教学和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师资互派互培, 着力构建开放灵活的中高职“立交桥”, 助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

协调机构还应致力于推进区域内各中、高等职业学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共同发展,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 构建中—高—行业一体的办学新机制, 最终建立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

3 改革招生制度, 拓宽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

老百姓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读更多的书, 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发展。改革招生政策, 让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这是实施中高职衔接的有效路径和难点。

中职生文化水平较低, 在高职高专单独招生工作中往往相对处于劣势。如果仍然以文化课考试为唯一的招收依据, 就不能有效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为此, 要对单独招生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探索以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 以专业、课程、学分认定为基础, 以知识技能为标准的考评机制, 探索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的方法与途径, 力求在面向中职生的单独招生中实现考评体系新突破。可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单独命题, 科学分配文化考试成绩和专业能力考核成绩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综合测试方法, 确保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中职毕业生优先升入高职院校就读;也可通过增加录取比例、学校推荐、学业资助和改革考试内容等创新举措, 为吸引技术能力强的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开辟绿色通道。

另外, 在对口招生计划中, 扩大招生覆盖面, 将对口高职招生专业扩展到单独招生涉及的所有专业, 使中职毕业生能有两次报考该校的机会, 提高其升学的几率。

4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4.1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4.1.1 非专业对口衔接, 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 并未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招收中职生, 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无用, 几乎从零开始学习新专业, 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

4.1.2 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 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许多学校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发现许多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中职重复。

4.1.3 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 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和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开始, 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 有可能出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反而不如中职毕业生的现象, 显然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3]。

4.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路

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 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 还是对口专业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 都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 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已是当务之急。

4.2.1 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 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 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中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标准, 避免中、高职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与错位。

4.2.2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好效果, 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 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 对企业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与高职的教学标准。

4.2.3 制定中高职衔接标准

确保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 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标准一致[4]。

4.2.4 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 应根据企业的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 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总之, 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大力发展中高职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只有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下才能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萧枫.世界教育大讲堂[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1.

[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初探 篇9

中高职衔接模式是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法规、招考方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相互衔接、共同合作, 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

1中高职衔接模式概述

目前, 中高职衔接大致分为两种, 即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如图1所示。

学制衔接模式有两种操作模式, 即“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面对初中毕业生, 经过考试后,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学制五年, 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现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口招生”模式, 又称为分段式, 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高职的入学考试,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当前, 许多中职学校采用了“3+2”或“3+3”模式。

非学制衔接模式是一种相对灵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它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来实现衔接。申请人员通过规定的考试或评估, 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 就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2“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学校, 一般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 即中职学习阶段和高职学习阶段。中职学习阶段以基本知识和初级技能学习为主;高职学习阶段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将这两个阶段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2.1“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的优点“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有以下优点: (1) 有好的生源, 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一,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对象是参加统一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学生的基础较好, 也较整齐。其二, 五年的学制里, 可以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学生能够更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这个层面上,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具有总体上的办学优势, 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吸引生源, 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目前, 职业院校正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 “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 能同时增加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中高职衔接能使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互补, 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3) 统一安排教学, 有效避免教学重复。“五年一贯制”学习的学生, 在五年里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 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与中职和高职独立分开的教育模式相比, 能缩短一年的时间。“五年一贯制”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相呼应, 在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等方面能实现一体化, 这样, 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 使教学计划更科学、更高效。

2.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缺点 (1) 五年的学习, 学生易产生疲怠。“五年一贯制”实施的是五年制教学过程, 时间较为漫长, 没有淘汰机制的约束, 学生易产生疲怠, 影响学业的发展和毕业生的质量。 (2) 中高职衔接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在“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 中高职院校是不同的机构, 这样的合作易流于形式, 一般是3年中职和2年高职的简单相加, 不是真正的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 甚至在办学主体之间还存在权力、利益、责任等方面的博弈[2], 使得“五年一贯制”名不副实, 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3) 淡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界线, 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办学层次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层面不同。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做法, 使得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界线淡化, 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展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不经过考试就能读高职院校, 淡化了高职的升学价值, 也降低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2.3完善建议 (1) 改革考核方法, 实行学分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分制体现学生的学业构造和完成状况, 阶段性考核为学生建立起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并引导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2) 健全监督机制, 促使中高职院校的有机融合。为了避免中高职学校在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时候各自为阵, 需要使用一定的监督机制对采取“五年一贯制”招生的中高职院校进行监督。在专业建设上要协调统一, 在学校管理、经费预算、教学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实现“五年一贯制”的真正落实。 (3) 中职阶段实行人才分流。中职阶段实行人才的分流, 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中职阶段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设置必要的“门槛”要求, 划清中高职的边界, 使学生有升学的意识, 获得高等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第二, 对学生负责, 通过必要的测试, 对于不适宜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 调整教学策略。不适宜继续升学的同学, 侧重职业技能训练, 对适合升学的同学, 进行升学训练。

3“对口招生”衔接模式 (“3+2”模式或“3+3”模式)

3.1“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优点 (1) 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口招生”模式, 从教学过程来看, 是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 在保持教学系统与教学目标的独立的状况下, 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对接, 形成了教育培养的合力。 (2) 提升教学效益。“对口招生”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有现实意义。中职学生进入相关专业的高职学习, 在专业技能上实现从初级技术工人向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变,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 节约了人才培养的时间跨度, 提升教学效益。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 促进中职和高职“双赢”。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联合招生培养实施“3+2”或者“3+3”模式之后,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此外, 中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 促进“双赢”。

3.2“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缺点 (1)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容易厌学。“对口招生”衔接模式中职学生不用参加高考进入高职学校, 学生易松懈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在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后, 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其二, 由于“对口招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学生连续五年以上的专业课程学习, 易产生倦怠, 造成“厌学”现象产生。 (2) 降低了高职院校的门滥,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选择“对口招生”模式的中职学生, 在三年的中职学习后, 能进入对口专业的联办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种方式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升学较为轻松, 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三年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而放松了日常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3.3完善建议 (1) 抓好教学关, 实施成绩的动态评估。面对“对口招生”模式的优缺点, 学校对选择该模式的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 制定动态的成绩动态评估, 将过程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 增加模式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实行必要的竞争机制。增加一些有效的竞争方式, 在促进中职学生继续发展的同时, 能具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刺激,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 (3) 严格把好招生关,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首先, 严格规范的做好招生, 可以优化生源, 也能体现“对口招生”模式公平公正, 保证“对口招生”模式良性发展, 更具吸引力。其次,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 促进教学与管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好的沟通与协作, 避免不必要的教学重复和资源浪费, 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 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 无论是“五年一贯制”, 还是“对口招生”模式, 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 都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发展问题, 从而实现真正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本文从学制的角度出发, 研究“五年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模式, 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0) .

[2]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7) .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10

一、分段教育的定义和优缺点

(一) 分段教育的定义

中高职分段教育是指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 然后再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在这5年或6年学习期间, 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院校, 统一管理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教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 从而系统化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这个项目学生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二) 分段教育的优点

依我个人的见解, 分段教育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样使学生既能掌握中等教育的知识也能掌握高职教育的知识。再加上分段教育的时间长, 可以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掌握那些基础知识, 而且课程设计非常合理, 可以让教学变得有条有理, 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可以充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教学质量。在落后地区实施中高职分段教育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一种分段模式, 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既符合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和增强专业技能的要求, 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优势。

(三) 分段教育的缺点

分段教育虽然有着自身的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比如说, 在试点工作刚刚开展的时候, 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第一, 生源质量无法保证。分段教育实施后, 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可以选中自己喜欢的专业直接去读高职。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招生人数迅速增长。以广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子, 实施分段教育后, 招生效果简直出乎意料, 招生人数比预期的多了好几倍。因为计算机技术专业并不是这个学校的主打专业, 以前的招生人数连100人都不到, 今年却招了300多人, 这与上级文件要求试点专业招生计划不能少于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指导计划的5倍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校在有限的人数里选择人才就有局限性, 这当然不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了。第二, 门槛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分段教育的要求比较低, 几乎没有什么分数限制,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中职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样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保证。

二、衔接教育的定义与优缺点

(一) 衔接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教育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 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 衔接教育的优点

衔接教育是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为的是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前提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这种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衔接教育刚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这有利于培养高技术人才, 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符合其对人才的需求。

(三) 衔接教育的缺点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 招生制度有限制。高职院校现在的招生侧重于文化课考核, 而忽视了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者的结合。中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 同样也忽视了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第二, 高职院校定位偏离轨道。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独立发展, 出现了部分学校定位偏离, 特色模糊不清的现象, 这样导致职业技术的等级难以区分开来。第三, 衔接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 比如, 有的学生会因为光学习高技能而不重视基础技能的巩固和完善, 从而因大失小, 到了真正要实践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三、针对分段教育与衔接教育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一) 对策一

我认为可以将分段教育与衔接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实施,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好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 有利于教育地更好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除此之外, 两者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不断创新。

(二) 对策二

首先, 分段教育要保证其生源质量, 可以通过层层筛选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 在统一考试之后加试, 或者减少招生人数。其次, 高职院校要提高分数线,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 才能提高门槛, 才能提高生源质量。

(三) 对策三

首先, 衔接教育的招生制度需要改善, 高职院校要将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者相结合, 不能只重视文化课的考核, 要知道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其次, 高职院校的定位需要清晰明确,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自己本校的教学特色。最后, 重视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 要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前提下, 再掌握高技能。如此一来, 才能完全提高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

中高职的分段教育与衔接教育已经越来越符合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两种教育方式都各有千秋, 但有些方面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再加上各自缺点的改正, 那么就可以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思成, 李德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05 (18) .

[2]陈维.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究———以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其附属学校2+3衔接模式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1 (04) .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教育 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93-01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规模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中职生在完成中职教育之后选择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由此一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出现了脱节情况,这直接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本文尝试分析几点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策略

1.实现课程体系一体化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要想使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中高职教育必须设置有过渡性的理论内容,并根据单元教学形式设计,强调各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尽量避免重复训练和灌输。在实训教学环节,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获得阶梯式进步。如今,中高职教育中存在专业课重复设置的现象,职业院校可以集合专业负责人进行研究探讨,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让中职院校负责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让高职院校负责学生深层次理论学习和高端实践部分。

另外,针对文化基础不尽乐观的中职生,可以采纳法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法,在寒暑假时期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传授他们应有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实现因材施教,放缓授课速度,或者直接“开小灶”,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专业实践课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课程方案。

2.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

毋庸置疑,不管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其使命所在。然而从目前来看,不少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性。要是想促进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两者之间的依存性。有鉴于此,中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衔接小组,安排教师和一线工作人员,结合专家意见,围绕市场需求和循序渐进原则,制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计划。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专业,安排相关的职业岗位,然后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结合调研资料分析目前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该行业的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了解该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量,再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能力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尽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指出的是,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必须保持密切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实现教材使用一体化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过程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教材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中职院校发展较为缓慢,在教材开发方面比较滞后,有些中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研发的教材,直接采用高职院校教材,然后再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选择性讲解。不难发现,这样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知识之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不利于中职生的深入发展,造成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知识情况。有鉴于此,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高职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目前中职教材的选用情况,再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高职教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对于学生已经在中职院校学过的知识,高职教师还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加深难度、拓展广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在开发教材时则应该适当倾斜,在基础知识部分着重强调,确保学生能获得进步。在文化课方面,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要切实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内容,不能难度过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难度过小,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训教学方面,要加大社会实践和调研力度,编写有针对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呼声。在实施衔接的过程中,要實现课程体系一体化、教材使用一体化和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尽量避免片面化和表层化,多沟通、多交流、多总结,确保中高职教育的合作共赢,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匡英.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龙德毅.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教育,2001,(08).

[3]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4]杨雪梅.构建内江、资阳、自贡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5]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篇12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 (2012) 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 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 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 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 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一、完整, 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 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 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不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 (2012) 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 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 挤掉了文化基础课程, 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进入高校后,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 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 (2012) 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 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 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 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 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 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 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 更高新的技术水平, 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 明确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新技术为引领, 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 以能力为本位, 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 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 (2012) 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 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 使其跨越区域限制, 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程分类标准, 也没有像国外某些国家一样对课程内容做出明确划分。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复率高。目前中职教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已实施课程改革, 编制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明确了教学课时, 并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基础性课程的应用性, 为中高职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中职学校应该贯彻实施。就专业课程而言, 各校开设的课程与选用教材可以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 但应明确划分专业核心课程, 作为招生考试的备选科目。同时可以先在某些专业试点, 研究划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层次, 或者在有合作关系的中高职学校中研究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 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智力资源的浪费[3]。

鲍伟等 (2012)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包括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一致、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及课程考核的衔接[4]。

李传双 (2012) 在《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方式提出一些设想, 这种设想在其他专业也是可以尝试的。其一是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结合。纵向衔接指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 课程内容衔接应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学科知识的逻辑性, 技能形成先易后难的序列排列。课程内容应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 但应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 同时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横向衔接是指将各种要素按横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5]。其二是学科逻辑顺序衔接与工作逻辑顺序衔接结合。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衔接指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这也是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原则要求的。而学科逻辑顺序衔接是根据学科本身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衔接讲究科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顺序的统一, 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5]。其三是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结合。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直线式就是把课程内容从中职到高职组织成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不重复。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螺旋式则是在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上使部分内容重复出现, 但逐渐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而螺旋式衔接则容易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温故而知新,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5]。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有效政策的研究

单慧芳 (2012) 在《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一文中以旅游专业为例就课程衔接实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这对其他专业依然适用。文中提出组建旅游职教集团并实行中高职“3+2”衔接式教育体制, 同时建立“3+2”衔接式体制下旅游专业“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模式[6]。

徐国庆、石伟平 (2012) 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一文中总结, 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要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区分与相关, 而其核心目标指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与行动必须改变过去习惯的“局部试点”方式, 整体规划, 发挥出体系效应[7]。

戴真 (2012) 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对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进行了论述, 对中高职教材进行了对比, 得出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此外, 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统筹管理, 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 实施学分制管理, 课程考核全面贯通, 教育部门全面衔接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等具体措施对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现都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李丽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J].职教通讯, 2012, (12) .

[2]孙惠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6) .

[3]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6) .

[4]鲍伟等.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2) .

[5]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6]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7]徐国庆,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5) .

上一篇:安全钻井液下一篇: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