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2024-06-19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共11篇)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篇1

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由于受社会环境、小学入学考试以及个别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识的影响,诸多幼儿园在学前班或大班均提前进入了小学课程,依此来应对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应试教育前移的社会现状,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年增强,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小学阶段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环境、课程系统、作息制度等方面的全面衔接,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幼小衔接的问题有哪些?衔接教育的着眼点到底在哪里?幼儿园到底应该为孩子的顺利入学乃至终生成长,做好哪些科学的准备教育?在多年的衔接教育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二、明确认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1.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在不少地区,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却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衔接,形成衔接上的单向性。

2. 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有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3. 盲目的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拼音、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园、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4. 工作的表面性。

幼儿园和小学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工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只是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而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接受不了,甚至因此厌学。

5.“小学化倾向”的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片面需要,将小学的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这种做法不但剥夺了幼儿快乐的天性,而且使儿童在入学后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期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因此便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这就是幼儿园阶段超前的“小学化倾向”带来的恶果。

三、准确定位幼小衔接着眼点

1.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比较。

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教学活动时间最长不超过35分钟,小学为45分钟。

从教学形式上看: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属非正规学习;小学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正规学习。

从教学内容上看:幼儿园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知识,小学教学则系统、抽象、严谨的传授知识。

从师生关系上看:幼儿园是每班两位老师加一位保育员,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有教师、保育员伴随,随时解决其身边的困难;小学是一个班主任,几位科任教师,课间大部分是无教师伴随,学生有困难,往往需要自己去解决。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出现了“陡坡”现象,如何缓解这一“陡坡”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而缓解“陡坡”的必要手段就是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过渡期,从而减小“陡坡”带来的适应障碍问题。

2. 幼小衔接的两个阶段和两项内容。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主要体现在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这两个阶段,即幼儿园大班的第二学期和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这两个半年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入学前半年主要是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入学后半年主要是做好入学适应性教育。因此,幼儿入学前、后的各半年是最有效的衔接阶段。幼小衔接就是要找到入学前准备教育的着眼点和入学后教育调整的着眼点。

3. 幼小衔接面临的两个困难。

研究证明,幼儿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这是幼小衔接的两个主要内容即幼小衔接的着眼点。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和数学两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则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适应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社会性适应工作,幼小衔接的工作就做好了一大半。在一定意义上,学习适应的衔接主要应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做,而社会性适应则需要更多的家园配合。所以,家长们应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适应的内容和方法,以便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四、科学做好幼儿入学准备教育

幼小衔接的着眼点是解决幼儿入学以后的适应困难,即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开展全方位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1. 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

设计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这种教育渗透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如在游戏中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加强良好的学习、礼仪和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学会收拾玩具、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逐步帮助幼儿克服丢三落四等不良习惯;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习主动接近老师,包括恰当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遇到困难和不舒服时敢于向老师请求帮助;学习中有不懂的能向老师提问,能够接受老师批评,有委屈能够说出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体质,等等,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做好社会性适应的充分准备。

2. 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我们应重点从学习的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和知识准备三方面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准备教育。

心理准备方面,我们设计了“小学是什么样?为什么要上小学?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能力准备方面,我们设计了“我会这样做,今天我值日,我能完成任务”等系列主题活动。

知识准备方面,我们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前读写、前运算”等方面的教学活动,提升幼儿学习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另外,我们加大了大班的日常工作的管理力度。幼儿园设专人负责大班的教学指导,定期对大班教师的教学工作、大班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思;要求大班教师随时掌握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确保大班入学准备的教育质量,使每个幼儿都能顺利升入小学。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衔接,更是情感、态度、能力方面的衔接;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的衔接,还要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的衔接;既要考虑到生理方面衔接,更要考虑到心理方面的衔接;既是智力的衔接,又是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衔接。因此说,只关注汉字、汉语拼音、加减法的提前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是不科学的做法。只有准确定位幼小衔接的着眼点,并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衔接教育,才能使幼儿入学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的,同时应注重智力与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更应关注养成教育等终生受用的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才是更有意义的。作为成人,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应该把眼光放远些,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影响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幼儿教育本身的价值就在于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优良品质。

最后给家长一点建议:学前阶段,不妨让孩子走得稳一点,踏实一点,使其能充分感受到每个阶段成长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和谐、快乐成长!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篇2

孩子们响亮的鼓乐声、欢快的园歌演唱拉开了实验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序幕。区教育局党委专职副书记曾祥健在仪式上讲话,他对实验幼儿园近年来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实验幼儿园和实验小学同步进行,搭建平台,为社区、家长广泛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区实验小学校长魏生顺、实验幼儿园园长罗青共同揭牌启动,并发言表态。大四班全体小朋友表演了童话剧“有人听见我说话吗?”、大班小朋友还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表演了“爱我你就抱抱我”,以唤醒家长们对孩子内心的关注,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孩子的心愿、孩子们的真心话,更多的了解孩子。

启动仪式结束后,实验小学副校长雷福明、一年级老师、大班家长代表围绕“幼小协同、科学衔接”话题进行座谈交流。

据了解,启动仪式后,实验幼儿园将通过幼儿园、小学、幼儿家庭三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持续开展科学的适宜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教育活动,如:创设小学生生活环境、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开展“手拉手”座谈、大班孩子听小学示范课、幼小衔接家教讲座等,帮助大班孩子平稳进入小学生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更多相关总结文章推荐:

1.2016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2.2016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3.2016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活动总结

4.2016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总结

5.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6.2016年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低年级科学课应注重幼小衔接 篇3

关键词:低年级;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85-01

从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在幼儿园添加小学课程,或在小学添加幼儿园课程,关键是学生心理的调整。让幼儿园学生熟悉小学校园,给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布置得更童趣等,都是为了不让学生由于突然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心生恐惧而出现心理断层。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低年级科学教师的教育工作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本人对低年级科学课在幼小衔接中的措施做一些梳理。

一、注重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要注重趣味性,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游戏,引起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学期伊始课,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是很陌生的,因此可以安排学生体验科学活动,了解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基本学习方法。在上“棉线能‘钓’冰块吗”这个活动时,教师先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能让棉线钓起冰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被表扬的小朋友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继而教师将实验用具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将刚才的想法实践一番,学生们拿到器材,摸摸这个,再摸摸那个,兴奋得不得了,这一堂课孩子们玩得开心极了。

二、让学生多动手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学具教具的操作,直接认识和感知事物,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应变能力。例如“观察植物的叶”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的特点,说出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在哪,再请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叶进行观察。先看看叶的整体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再看看叶的某一部分,如边缘是什么形状,不同的叶边缘会一样吗?用手摸一摸叶的边缘有什么感觉?有的是光滑的,有的有锯齿状。再想办法如何看到叶内的部分,如用手用力地挤压,会看到叶的汁流出来,如何让汁流出更多呢?学生突发奇想,利用文具盒里的工具,如小刀、尺子、笔等各种工具将叶捣烂……

一节课学生们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度过,虽然只是观察叶,但放在课后,一片简单的树叶几乎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经过教师引导,一系列的问题推出后,孩子们自己动脑思考,尤其是自己动手鼓捣鼓捣,就这样简单的叶子都能玩出趣味性,想到和以前在幼儿园玩各种有趣的活动一样,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小学课程了。

三、运用直观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形、实物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将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例如“蚂蚁”一课——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活动,在课前先让学生画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学生画得五花八门,接着老师将实物蚂蚁用昆虫盒装起来,并分发给每个小组观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将刚才画的蚂蚁结构图进行修改,经过这一番活动,学生已经能将蚂蚁画得很像了。为了巩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教师又安排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蚂蚁模型,学生能感觉到这些活动在幼儿园时有做过,所以一点也不陌生,反而兴趣浓厚。

四、注重语言的技巧

刚入小学的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是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既不能太过“儿童化”也不能太过“成人化”。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五、密切联系生活

低年级学生喜欢自由自在地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他们采集、整理植物标本,捕捉形态各异的昆虫,寻找各种形状的石头等。当孩子们亲身观察、体验了自然事物后,各种天真的想法与问题油然而生,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兴趣,层层提问,逐步深入,使学生逐步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自然知识的储备,符合孩子们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

六、多元评价方式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叱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好的一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

教师可与学生约定好哪些方面可进行表扬,如在上课积极发言、认真观察事物、动手能力强、汇报时语言表达清晰等;教师要制定多种可行的方式进行表扬,如全班对个别学生鼓掌表扬,或奖励小礼品,或积累一定数额的圆梦币进行大礼品兑换或心愿实现。对学生的某些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幼小的心灵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更加充分地发挥。

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片面衔接。当前很多幼儿园, 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家庭式幼儿园片面理解幼小衔接, 对于衔接的内容大多侧重于知识的衔接而轻视能力和习惯养成方面的衔接。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导致幼儿园为了谋取利益, 一味迎合家长的意愿, 把幼儿园大班的课程全部按照小学课程来安排, 提前学习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 甚至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报了珠心算、奥数等多种补习班。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样才能为孩子步入小学做好充足准备, 但却是事与愿违。本人在对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中发现, 很多小学教师特别不赞成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这种“揠苗助长”行为, 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这些经过提前训练的孩子在最开始上学的时候会表现的很自信, 上课积极发言, 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往往是这些孩子的成绩会下降的特别快, 因为这些孩子觉得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自己在幼儿园已经学过了, 不用认真听课,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由于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片面理解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这对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过分追求形式。一些幼儿园在形式上追求衔接, 在作息时间上靠近小学, 比如幼儿园的课节时间和小学的基本相同, 去掉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和午睡时间。在外部环境上靠近小学环境, 比如桌椅模仿小学的摆放形式, 活动室的墙面也跟小学教室的墙面相似。但是幼儿教师确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专注了、意志力、学习的主动性能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实际上, 一定形式上的衔接是必要的, 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关键还是要解决衔接的实质。

3. 突击衔接。一些幼儿园在幼儿上小学的前半年才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并且急于求成, 忽视日积月累的养成教育, 这样给幼儿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使孩子对上小学产生畏惧和厌恶心里, 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 二) 小学和幼儿园双方缺乏沟通导致衔接断层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家长和教师认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是由幼儿园方面来做, 一直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承担主要责任, 幼儿园和小学双方缺乏沟通, 导致衔接存在片面和断层现象。比如对于字的书写顺序和拼读,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小学教育培训, 所以可能会造成书写错误或拼读错误, 习惯一旦养成, 再进行纠正就很困难。由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缺乏沟通, 幼儿步入小学后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应, 不能专心学习。这样就造成了衔接的单向性, 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上不能形成协调一致, 势必会影响到幼小衔接的效果。

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研究, 根据其问题出现的根源, 应从以下教育对策入手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 一) 幼儿园方面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 从情感方面入手, 增强幼儿成为小学生的荣誉感

( 1) 设立倒计时指示牌。在班级的黑板上或在比较明显的地方设立一个倒计时指示牌, 每天由带班老师或者班级同学轮流更换日期, 在语言上老师要经常暗示孩子们很快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 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设立倒计时指示牌还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紧迫感, 让幼儿时刻以一名小学生的身份要求自己, 比如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 要遵守时间; 要学会学习等。

( 2) 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教师和家长经常和幼儿谈论小学生活, 幼儿们一定会对小学校园产生憧憬和好奇, 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小学参观小学的教室、实验室; 参加升国旗仪式; 参加小学组织的大型活动, 比如运动会、表演活动。让幼儿知道小学和幼儿园不同的地方, 通过参观小学, 看比自己年龄大的学生是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生活的, 增强幼儿入学的愿望。这样既能让幼儿观察体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又能让幼儿产生一种急切盼望上小学的心情。参观后, 可以开设专门的主题活动, 和幼儿一起探讨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 3) 举办欢送会。幼儿园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 要精心设计一场幼儿园毕业欢送会, 让每一位幼儿都有节目表演, 都有话要说。教师在这隆重的仪式上要多讲些激励前进的、有号召力的演讲, 让幼儿动心、动情, 充满信心去迎接未来, 接受新的挑战。欢送会要办得隆重、热闹、有新意, 能给幼儿心灵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2. 以能力衔接为重点, 做到全面系统

( 1)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后在生活、学习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 因此幼小衔接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教师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自己知道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自己吃饭, 学习整理玩具书包、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

第三, 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教师可以模仿小学生的值日情况, 每天安排几名幼儿打扫教室卫生, 如浇花、擦桌子、扫地等。虽然幼儿打扫的不是很干净, 但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和集体意识。还可以鼓励孩子回到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劳动, 并交给孩子们一些简单易学的劳动技巧, 提高孩子动手劳动的积极性。

第四, 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到了小学, 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照顾, 有些幼儿会表现出手足无措, 不能有序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常常不知道按时上下学, 不知道按时写作业。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就应该给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例如早上要按时到幼儿园, 不能迟到, 同时和家长沟通好, 不要提前接孩子回家, 让孩子知道上学不能迟到早退; 放学回家后应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玩, 不要养成拖拉作业的习惯;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

( 2) 注重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步入小学后, 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 为了能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状态,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就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善于倾听是学习的基础, 由于小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大, 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的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 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告诉幼儿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对方, 鼓励幼儿争做“小耳朵”。

第二,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进入小学阶段, 大量的知识需要孩子进行阅读获得。阅读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 需要幼儿教师在孩子的整个幼儿阶段都要加以培养, 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在教室里安静的区域设置阅读角, 鼓励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间、午饭后或午睡后到阅读区进行阅读。

第三, 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 所以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包括写字的时候身体离桌子的距离, 握笔姿势, 以及字的大小位置, 为幼儿步入小学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 二) 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幼儿园和小学缺乏沟通与合作是导致幼小衔接断层的原因之一。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 通过开展讲座或请小学教师进幼儿园的形式, 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幼儿园教师要多听取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明确在幼小衔接阶段应该让孩子和家长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同时小学教师应该深入幼儿园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 和幼儿园教师探讨在教学上怎样迎合孩子的身心特点, 从而帮助孩子顺利的渡过这段时间, 完成角色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9.

[2]成真.幼小衔接不可忽视[J].中国健康月刊, 2000 (08) .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98.

[4]杨丽珠.儿童心理学纲要[M].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8:380-394.

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总结 篇5

本次活动分教学观摩,分组研讨,问题对对碰,专题讲座四个环节。

一、幼小教学,精彩展示

活动开始,来自高桥幼儿园和高桥小学的三位教师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曹晓群老师《我妈妈》的绘本解读揭开了活动的序幕;谢芳老师执教的语言活动《比尾巴》展示了小学优秀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张丹老师组织的英语活动《I see colors everywhere》,以游戏形式展开,深受小朋友喜欢,把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二、幼小携手,共研衔接

中午,听课学员根据反馈表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在“问题对对碰”环节,以圆桌会形式就“幼小衔接”若干问题进行互动交流。高桥小学的老师们对学员提出的各类问题,结合自身的任教学科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作了针对性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如何在书写中以游戏形式对运腕、运指加以练习,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等,老师们积极的互动,让高桥幼儿园多功能厅溢满“幼小携手,共研衔接”的和谐气氛。

三、专题讲座,支招助推

下午,高桥小学的丁芬芳老师和高桥幼儿园的应晶晶老师就“幼小衔接”的主题向学员们进行经验介绍。丁老师从“幼小衔接,家长的误区”开始引申,提出“幼小衔接不是大班的事儿”,“幼小衔接也不是孩子的事儿”,“幼小衔接不仅仅是重视孩子物质的准备”等观点,让在座的学员认识到“走在幼小衔接的路上,应家园合一,陪着孩子慢慢来”。应晶晶老师结合高桥幼儿园“幼小衔接”特色课程开展的各项活动,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教师可从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运动能力”、“倾听表达能力”、“交往适应能力”、“观察探究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入手,让幼儿在活动中为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方式做准备,使学员们对“幼小衔接”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承担本次区幼小衔接研讨班观摩活动是高桥幼儿园“幼小衔接”又一重要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家长、老师、孩子三方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完善幼小衔接工作,努力实现幼小无痕衔接。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2016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总结3篇

2.2016学校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3篇

3.2016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4.2016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3篇

5.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6.2016最新小学科技活动周活动总结

7.2016保密宣传教育活动总结3篇

8.2016开展政务公开日活动总结3篇

9.2016最美家庭活动总结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篇6

一、选择适宜的国学内容,形成幼小衔接的教育课程

“以学定教”是基于儿童兴趣和能力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把准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好教学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精选了适宜的国学教学内容。

1.童蒙教材,奠定兴趣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选了《三字经》作为基础童蒙教材,因为在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它的取材来源于各种典故,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幼儿在欣赏、阅读、表演《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2.新“六艺”教育,提高能力素养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为:礼、乐、射、御、书、数。分别对应着:礼节、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算法。以现代教育的角度看,从“弟子规”走向“公民规”,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必然的价值选择。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照搬古代的六艺,而是创新教育形式,形成新“六艺”教育,即德育教育、艺术教育、体育锻炼、出行知识、前书写学习和生活化数学教育。从幼儿的发展来说,尊重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关注如何让国学经典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才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建构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

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是丰富多样并相互配合使用的。教师面对的是—个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完整的教育对象,因此我们遵循“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依照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1.听一国学经典的隐形渗透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听力对语言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播放各种传统音乐、国学经典、古代诗词、唐诗新唱、儿童故事、名人童年、美德故事、中国寓言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儿童睡前小故事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读一国学经典的兴趣启蒙

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打开学习的大门,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让孩子读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籍—圣贤经典,可以让孩子和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因此,我们通过集体阅读、小组导读、亲子阅读等多种形式,以“我是小诗人”“小八哥讲寓言故事”“快乐国学电视台”“经典诵读小舞台”等个性化的丰富活动,以幼儿喜欢的方式阅读和表现经典,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看一国学经典的有效融合

幼儿期是模仿性最强的阶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幼儿多通道感知中华文化。因此,我们下载了许多经典的国学动画片,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孩子模范动画中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形象,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经典并模仿人物形象养成良好美德。

4.玩一国学经典的思维飞跃

抓住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玩转经典,以文化生活化的方式直接切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更直接,更直观地贴近经典。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专门开设了“民间游戏区”;角色游戏中,有民俗体验角;区域活动中,有传统益智玩具探索区等。寓教于乐,在玩中学,玩中求发展。

三、细化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现国学经典的教育扎根

对于国学经典教育,曾有一位校长这样说:“实施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的生命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里,进而把一个生物意义匕的自然人逐渐培育成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就是要孩子在十三岁之前的记忆黄金期,不失时机,对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满腹经纶,为一辈子可持续发展和幸福打好底色。”国学经典的教育,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细化了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与国学经典教育目标有机渗透,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

首先是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形成良好习惯。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在阅读区看完书后要将物品放回原处,就会引用《弟子规》中所言“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教育孩子爱惜粮食,会引用《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孩子珍惜时间,会引用《明日歌》中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逐步学会自我管理,会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有事会大胆的说,懂得讲卫生和注意保护自己,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因此,我们举行的“我是小诗人”“小八哥讲寓言故事”“快乐国学电视台”“经典诵读小舞台”等活动,通过表演、人气拉票、获奖小感言、同伴互动游戏等形式,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认同别人的优点等,为以后升入小学熟悉新老师、交新朋友服务。

日本幼小衔接中的语言教育概述 篇7

关键词:衔接,语言教育,概述

一、日本幼儿园的背景

1. 幼儿园和保育园。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分为幼儿园和保育园两种形式。幼儿园属于教育机构, 归文部省 ( 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 管辖, 而保育所则属于儿童福利机构, 行政上归属厚生省 ( 与我国的卫生部和民政部类似) 。幼儿园只收3 - 6 岁的儿童, 保育园则可以收1 - 6 岁的孩子, 有的甚至几个月的婴儿也可以申请入园。

入幼儿园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而保育园的收费则是根据家庭不同的收入来计算收费的。

2. 日本幼儿园的分类。 日本的幼儿园有国立, 公立和私立之分。

国立幼儿园主要附属在国立大学教育系; 公立幼儿园由市、镇、村设立, 一般附属在小学; 私立幼儿园由私人或宗教团体等开办。

近些年来, 日本的私立幼儿园发展较快, 其规模比公立幼儿园要大得多。根据2013 年文部省调查的数据, 当年日本全国国立入园数为2283 人, 公立入园数为128939 人, 而私立入园数高达428037人。类似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私立幼儿园的在园人数比国立和公立幼儿园相加总数还要翻倍。

3. 日本幼儿园的入园方法。在日本想上幼儿园, 公立的要先到市镇村的区役所 ( 相当于国内的区政府) 申请, 每年一次, 前一年的11 月开始申请, 次年4 月入园。一般会根据名额和家庭状况, 区役所安排幼儿园的入园手续, 相当于填写一些表格和信息了解, 并发放入园说明书, 详细介绍入园后的情况。公立幼儿园费用低廉, 并且在升学的时候升入公立小学比较有利, 有时会存在抽签入学。

私立幼儿园要直接向幼儿园申请, 有些受欢迎的幼儿园会有入学考试。另外, 一些国立的大学附属幼儿园报名人数多, 也会有入学考试。国立附属幼儿园受欢迎, 是因为升学率较高, 有些可以一贯制升学, 许多家庭会选择是因为把眼光看向更好的大学。在入学考试、面谈之后, 也会有抽签的存在。

二、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语言教育

1. 日本 《幼儿园新教育要领》。日本的幼儿园由文部科学省幼儿教育课主管, 其中设立的 《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 包括幼儿师资, 设施设备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日本 《幼儿园教育要领》的前身是作为第一部幼儿教育纲要, 于1948 年3 月颁布的 《保育要领》, 1956 年颁布了 《幼儿教育要领》, 后经过了文部省多次的修订, 对其中的教育领域划分, 及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1989 年文部省的修订中, 把原先的六大领域内容精炼为 “健康”、“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 “表现”五大领域。目前最新的 《幼儿园新教育要领》, 从2009 年开始实行, 对教育内容的划分并未做修改, 仍旧涉及五大方面: 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 和表现。

2. 日本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根据 《幼儿园新教育要领》, 儿童的语言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3 点:

1) 能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乐趣; 2) 学会倾听别人的语言, 会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体验互相传递想法的喜悦; 3) 理解日常生活必要语言, 喜欢绘本与故事书, 能与老师朋友心灵相通。

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8 方面: 1) 认真和抱有兴趣地倾听老师及小朋友并交谈; 2) 将自己所做的、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 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3) 将自己想做的和需要别人替他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 或请教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4) 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 并将自己想要说的事讲明白; 5) 对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语言, 能分辨得清并会使用; 6) 遇到别人时, 亲切地使用打招呼等礼貌用语; 7) 在生活中领会语言的美好与使用语言的乐趣; 8) 通过各种体验丰富语言印象及增加词汇量。

3. 日本 《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 中有关语言教育的阐述。文部科学省对于2008 年7 月颁布的 《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对于要领中的一些教育目标进行了更细化的阐述和举例

其中有关文字教育的阐述是 “体验生活中文字传递表达的乐趣”。

三、日本小学低年级的国语教育

1. 日本小学教育中的国语教育地位。日本小学教育中一共有9个科目, 分别为国语、算术、社会、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和体育。

从课时数来看, 尤其是最新改革后的小学指导纲要中又增加了10% 国语课的课时数。目前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时数为306 课时, 小学2 年级为315 课时, 3、4 年级分别为每年245 课时, 5、6 年级分别为175 课时。相比之下, 算术1 年级为136 课时, 2 - 6 年级为每年175 课时。可见小学1 年级的国语课时数是算术的2 倍多。

2. 日本小学指导纲要———国语篇。日语教育分成三个部分, 假名、汉字和罗马字。

进入小学后, 学生先学习假名, 1 ~ 2 年级的国语课本名为国语书名用假名拼写。1 ~ 2 年级视为过渡期, 基本没有汉字。

有关汉字, 文部省对国语部分特别指定了 《学年别汉字配当表》, 其中对每个学年要学习的汉字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其中第一学年80 字, 第二学年160 字, 对于未规定的汉字一定要有假名的标注。

而罗马字之前为4 年级开始学习, 新教改后, 改为3 年级开始学习。

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国语部分中对各年级的教育目标分成了4 个部分: 1) 听说; 2) 写; 3) 读; 4) 传统文化。

有关写, 国语课中有专门的书写课, 并配备有相对应的教材。

四、幼小衔接测试中关于语言的测试

幼升小的如学考试的笔试环节, 无要书写汉字和假名的题目。大多为打圈选择, 如选出最后一个音假名发音相同的物名, 也有一些有关生活常识的选择题。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 幼稚园教育要领2008.11[Online]Available:http://www.mext.go.jp.

[2]日本文部科学省, 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国语篇2008.6[Online]Available:http://www.mext.go.jp.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篇8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教育一般是指幼儿进入小学前的一些教育活动, 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幼小衔接教育是帮助幼儿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做好小学教育的准备, 是幼儿身心发育的客观需求, 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内部精神的衔接。

二、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通常, 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 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 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 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 与小学关系不大, 因此, 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根据刚入小学的儿童的身心特点, 他们通常会表现出兴奋和紧张的心态, 因为, 新的环境一下子无法适应, 加上小学的课业任务较重, 新入学的幼儿难免会感到一定的压力, 容易出现焦虑和抗拒的心理, 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 小学应该为迎接新的入学儿童做好准备,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有效衔接教育工作。

2.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幼儿园的管理制度较以前严格得多。通常, 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 背诵课文、做作业、算术等等, 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综合性的素质, 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交际能力、动脑能力、学习创造性等等。如今的幼儿教育也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缺少趣味性、缺少图案色彩、教具演示、课堂游戏等。这样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 会造成幼儿的疑惑以及丧失学习兴趣。小学化教育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对幼儿将来的成长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3.幼小衔接的师资力量匮乏。据了解, 在当前幼儿园教师中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中有部分还担任着大班教师的职务, 由于缺少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对幼儿的身心发育以及对他们的环境适应力的培养考虑欠佳等问题, 造成幼儿对小学的教学环境感到陌生, 无心学习。这对于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非常不利, 还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比较匮乏, 有不少地方的幼小衔接教育甚至是被忽略问题。

4.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家长是孩子启蒙老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家长的努力配合。笔者了解到, 很多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都比较传统, 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 忽视兴趣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的家长急切地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些超前的能力训练以求超越同龄的幼儿,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他们认为孩子能读会写肯定就很聪明, 越早教育就越能提早挖掘孩子的潜力。于是要求幼儿园教会儿童拼音、加减法等, 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写算术的能力, 却很少关心幼儿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跟同班的同学关系处的怎么样等等这样综合能力。幼儿教育应该渗透到多个知识领域, 从不同角度培养幼儿情感、态度和技能, 培养幼儿环境适应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这样才能促进有效衔接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问题的策略

1.要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儿童在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不仅要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 还要实现自身角色及行为规范的转变。幼儿园与小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 它们在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社会要求、作息时间、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致使许多孩子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需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幼小衔接教育是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达到的量变与质变统一的过程, 是促进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模式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因此,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当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稳定情绪以及各种行为习惯。幼儿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产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才能真正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2.重视幼儿的自制与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阶段, 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培养其自理、自立的能力, 强调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儿园大班的后半学期, 教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 让幼儿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避免教师的直接辅导, 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另外,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 注意力极易分散, 在完成任务时常常会因为周围事物的干扰而影响学习。因此, 教师需逐步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使幼儿坚持学习, 锻炼幼儿持之以恒的能力。

3.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幼小衔接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幼儿园教师可以有组织地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等, 观摩小学生的上课情形, 让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小学教育有所准备。小学教师也应当与幼儿园教师多沟通交流, 了解幼儿们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另外, 幼儿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通常会有定期的家长会、课外活动等与家长交流的活动项目, 家长应当积极参加和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同学校一起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帮助幼儿更好地度过适应期。

总之, 幼小衔接教育是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这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双方应当从实践教育中要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 完成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 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是每个幼教人员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笔者通过考察和了解, 对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浅析美术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 篇9

美术教育贯穿幼儿园和小学以及以后学习的各个时期,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注重个体体验和创造性表达, 注重在美的环境表达个体的情感, 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本学科内快乐学习, 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

一、渗透于美术教育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进入小学阶段, 脱离幼儿园老师全面的安排和督促, 幼儿在学习中需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要求, 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认为:“道德都是从游戏中得来, 自制, 克己, 诚实, 理性服从等美德没有什么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 来得实切。”现代美学理论一直保留着“游戏说”的观点, 认为美术等艺术起源于无目的的、自我满足和自娱自乐的游戏性活动。这与幼儿绘画相契合的是当幼儿拿起笔开始涂鸦时, 留下的痕迹让幼儿沉浸其中带来兴奋和满足, 使绘画和其他踩水等一类活动一样成为自我满足和自娱自乐的游戏性活动。这一游戏性绘画延续整个儿童时期, 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幼儿园的美术活动, 保持了幼儿的创作空间, 让幼儿切实感受到了快乐。所以他们常常会追问老师:“这堂课画什么, 下堂课做什么?美术教育的“游戏性”给幼儿提供了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

一般讲解完美术课的要点是幼儿情绪最高涨的时候, 是最要玩的时候。抓住幼儿玩游戏的心理和时间节点, 对他们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 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渐渐让好的行为习惯在每个幼儿珍惜参与“美术游戏”的机会中养成。如:美术课后, 幼儿得意洋洋的完成了作品, 老师要求他们整理好自己的美术工具, 放到美术“格格屋”。将印有自己学号的美术工具按分类放好, 画笔、颜料、胶水……都要放在规定的格子里。老师提醒幼儿:谁要因为没有整理而丢失了自己的美术工具, 那下一次上课就没有游戏的材料哦。如此一来幼儿意识到保管好美术材料就是保护游戏的工具, 从潜意识上培养“自我管理”和“倾听”的能力。

二、感受美术教育中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国内, 当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开始有升学压力, 家长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 引发了社会上幼小衔接班的热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幼教机构为了展现教学实力, 片面强调超前学习式的知识衔接、追求延长课时的表面形式, 往往忽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既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又给幼儿的全面发展埋下隐患。所以, 幼小衔接在学习方面过渡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术教育是美的教育, 不仅是幼儿审美的重要途径, 而且也给予幼儿发展创造和主动学习的机会。美术作品往往汲取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美, 可以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觉的愉悦。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美术材料, 丰富自己的感知体验。这些主动体验和创造表达的特性可以让幼儿保持探索精神, 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欣喜的看到, 每到美术课, 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造中, 衔接期的幼儿能够结合在塑型和色彩方面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完成作品。一些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颜色和颜色之间的联系, 思考多种颜色混合的效果, 进而掌握复合涂色法和勾画复杂形象的能力。课时也会应幼儿的要求适当延长, 而且从起草构图到最后的完成很少出现随意走动的情况。这并不是表面课时的延长, 而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深入, 是尊重幼儿、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在快乐中培养起来, 而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幼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活动中, 幼儿捏出的形状已经基本符合老师造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幼儿观察一个五彩的大蛋糕, 幼儿发现奶油的颜色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橡皮泥现有的颜色。蓝色加红色是什么颜色?蓝色加黄色又是什么颜色呢?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揉一揉, 像变魔术一样就变成了第三种颜色。不一会就幼儿探索出了橘红色、紫色、淡蓝色……他们将探索的成果制作成拉花图案、水果和小动物等为蛋糕装饰, 层出不穷的创意制作使他们始终沉浸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活动是在快乐中让幼儿去探索不同的多重装饰的效果, 在颜色的配比中学习融合的规律, 亲身体验更是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使他们在任何学习中都更加愿意独立思考。

三、通过美术教育过渡“幼小衔接”的心理

对比我国的有效衔接,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心理的适应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幼儿对入学都呈现出消极情绪。究其原因, 德国的哈克教授指出幼儿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 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中离开了最熟悉的伙伴, 不能凡事都找老师。幼儿需要在遇到“摩擦”和“矛盾”时自己解决问题, 难免会出现焦虑情绪。美术教育可以释放幼儿的不良情绪, 在美术活动中建立信任, 起到心理过渡的作用。

首先, 小学教育有别于幼儿园教育, 问题的答案呈现单一的趋势。幼儿会因为回答问题不对出现挫折感。而美术教育没有对错之分, 课堂没有完全严格的要求, 更不用担心考得不好, 幼儿可以在美术教育放松的环境中得到一定缓冲。其次, 美术教育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之间商量着分工, 你做什么, 我做什么。要是谁做的不对, 面对冲突幼儿就会学着沟通和理解对方, 等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幼儿快速建立起自信和友谊。最后, 美术活动是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 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在各方面的压力难以排遣的小学, 而美术教育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窗口, 宣泄出去不良情感使得幼儿的心理达到平衡,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手工是幼儿美术教育中常见的活动, 今天幼儿们要制作一条大鱼。幼儿学会基本的制作以后, 要求让幼儿分工合作制作一条大鱼。谁做鱼头谁做鱼尾?谁做鱼眼睛谁完成美丽的鱼鳞?这都在讨论中形成共识。“鱼头和鱼尾吧不合适, 拼不起来啊!”问题来了, 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是鱼头改大点还是尾巴剪小点?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是在冲突中学会妥协。

四、运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小衔接”思维阶段的转变

“幼小衔接的时期是幼儿认知发展从直觉思维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我们发现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幼儿的思维水平还没有足够的形式化, 对静止稳态的文字、细致运算的数学和逻辑推导的事物缺乏耐心, 依然喜欢内容起伏较大、色彩鲜明、特征明显的故事或作品。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利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的辅助教学, 其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是关键的。

在《幼儿园教育大纲 (试行) 》颁布以后, 面向幼儿的美术教育从语言、科学、社会、健康4个方面交叉整合, 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和其他学科教育相互补充贯通, 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绘本是美术教育主要的载体, 他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绘本本身就是色彩与图片极其丰富的艺术作品, 在其简单的故事背后可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呈现出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寓言故事中教幼儿10以内的加减法, 提前掌握基本的运算;用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 同时绘本丰富的内容也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外文原版绘本可以明显提升外语水平, 大量的阅读使幼儿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大幅提升。以美术教育为媒介, 让孩子抱着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传达给孩子快乐, 收获的是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小衔接中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研究 篇10

(一 ) 研究缘起 及文献综 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 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 合作 , 与小学相 互衔接 , 综合利用 各种教育 资源 ,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面对陌生 的教室环 境、一张张 新同学的 面孔 , 对上课形 式与内容, 前几天也许出于好奇心而乐不思蜀, 但他们内心需要时间调整情绪, 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上 学 , 压力太大 , 作业多 , 上课时间 长 , 存在情绪 性障碍。由于幼小衔接不当, 造成儿童作为小学生的情感缺失情绪不佳。

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 归纳总结出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儿童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针对儿童认知的文章约上百篇, 如:周香在“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现状分析了幼小衔接中教学衔接状况不佳;[1]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 问题的调 查与思考 ”探讨了 幼小衔接 内容有效衔 接的若干 措施等 , 然而对儿 童的情感 教育衔接 问题较少有 学者关注 。 [2]笔者继承 了国内学 者的成果 , 进一步分 析了幼小衔 接中儿童 情感衔接 的问题与 对策 , 旨在为我 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为教育实践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 ) 相 关 概 念 的 界 定

1.幼小衔接

直义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 也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如果处理得不好, 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情感教育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 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在英国沃里克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 近10个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和情绪, 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他们的自尊, 更重要的一面是, 超越学生的个体, 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效果。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助两方面的措施, 并且教育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是相互关联的[3]。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 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重要领域之一, 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感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起协调的发挥作用, 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4]鉴于我国教育的认知方面与情感方面的状况, 笔者采用上述对情感教育的理解。

二、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 ) 教 育 机 构 教学 情 感 目 标 和内容

1.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基本常识, 目标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技能。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展, 内容生动有趣, 直观易于理解。

幼儿园大班数学:种子排队。

活动目标: (1) 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 排列, 并做记录 (2) 积极探索 , 分析讨论 , 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 幼儿人手一份种子 (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 (2) 纸板;大书四本、小书五本。

2.小学阶段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习知识为最主要任务 , 分科教学, 每节课时间长达40分钟。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 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数学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 小学数学关于情感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见, 小学教学要求对情感的要求比较宽泛, 华而不实, 很难具体做到, 更没有响应的评价指标。幼儿园教学目标中提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从教学目标中可以得知, 幼小衔接中对儿童情感方面的关切做得不足, 没有平稳的过渡性和渐进性。

(二 ) 家 长

家长在儿童情感衔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小学对儿童来说是生命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家长应该足够重视和关心孩子。现在一些家长在很多方面依然不够重视、做法不科学。

1.观念层面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不够重视

幼儿上小学, 家长做的事情大都是给孩子买新的书包, 买学习参考书、英语学习机等, 都是在为孩子的学习忙碌。未想到孩子的需要, 孩子能否适应新的学校、同学、教师, 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2.行为上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忽视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读了小学, 算是真正上学, 有老师教孩子, 家长似乎有懈怠和解脱的心理。幼儿园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到了小学就只接受教育, 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只是一个暑假的时间, 儿童如何适应这样的改变, 部分幼儿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做好, 这时最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而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三 ) 教师

1.幼儿园教师

面对幼儿的不断成长, 幼升小阶段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时期。大班幼儿是衔接的关键对象, 目前, 幼儿园教师基本出现两种做法:其一, 依然采用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 对于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情况没有做好准备, 到最后幼儿顺利毕业, 但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其二, 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 即学习小学生的知识, 按照小学生的上课方式上课、考试、做大量的课后作业。

2.小学教师

小学阶段的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儿童情感衔接问题很少关注, 班级人数多, 工作压力大, 儿童忙得无暇东顾, 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有些孩子依然无法从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的到来, 为什么没有了保育员阿姨的细心照顾, 没有老师的无微不至, 不再有熟悉的好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小学教师无法做到这些, 更少有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每位科任老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

三、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 ) 面对 升 学 的 压 力

步入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重大不同是, 小学生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 在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下, 注重理性、认知的教育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而情感素质作为一种软实力, 升学或者考试中没有明确对其进行考察, 情感素质并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聘任与否、奖惩与否, 教师自然视升学率重中之重。

(二 ) 传 统 文 化 的 桎梏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的是贵理斥欲、贵性斥情的文化, 董仲舒明确提出“贵性斥情”, 即性是好的, 情就是恶的;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根据古代对象形文字的解释, “教”就是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 一边手里拿着树枝扑打孩子。 [5]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中很能反映情感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卑微地位, 丝毫不被重视, “头悬梁, 锥刺股”、“十年寒窗苦中苦, 一举成名天下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一直影响情感教育的实施。

(三 ) 理性 主 义 的 影响

人类教育活动虽然有教化情感的传统, 但随着近代工业与技术的发展, 教育的情感层面日益衰弱, 片面追求认知的发展, 从而错入唯认知主义、理性之一的轨道。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功能、情感层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分析了儿童情感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笔者从学校层面、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一 ) 学 校 方面

儿童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 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这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1.小学低年级教学可以采用整合式的教学 , 分领域 、分模块将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2. 小学低年级师资要求可以承担该年级的所有课程 , 除了个别特长科目外, 还需要单独开设课程。

3. 关于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结合最后考试成绩,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利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 ) 家 长角 度

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以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 适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1.充分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 寻找适当的家庭教育时机 , 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3.尽量多参加幼儿园 、小学的亲子活动 ,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三 ) 教师 角 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的实施, 注重展示并挖掘情感的教学策略。

1.幼儿教师

幼儿园普遍建立起以主题为主的低结构的综合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教育方式, 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面的衔接, 从而促进整个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 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明确教师定位,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提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 采用积极、有效的应答方式, 促进师幼有效互动。

其次, 幼儿教师在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适当鼓励幼儿园活动中的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情感交流,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乐于交往的良好习惯。

2.小学教师

(1) 以知促情

首先,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资料的兴趣, 因此, 教师应精心选择使用的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应恰当把所选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最后, 教师应采用最优的教学模式、策略、手段和方法等。

(2) 以情促情

第一, 使教材的内容具有情感性,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情感迁移、言语情趣、拟人比喻、轶事插入、美感引发等第二,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自我调控, 包括自我情绪状态的调控和对所教科目的情感调控。第三, 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 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意料之外, 施爱于批评之中, 施爱于学生之间, 施爱于教学之余。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年来,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 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在幼小衔接问题中, 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 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尤其是情感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侧重分析幼小衔接中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情感教育,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4) .

[2]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 2008, (6) .

[3][英]彼得朗peterL-F-Lang“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10, 311.

[4]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教育研究, 1993 (7) :41-45.

[5]黄绮编著.说文解字.香港太平书局, 1982:20.

[6]张燕.对取消学前班政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1) .

[7]王文乔, 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 2008, (6) .

[8]霍力岩, 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5) .

[9]李静.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D], 2010.

[10]洪秀敏, 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9) .

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80-01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心智培养下一篇:快运物流